时间:2023-02-28 15:56: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企业信息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农业企业能够将互联网技术与会计有机结合起来,把原本由人工完成的数据收集、记账等功能进行替换,从而完成对整个企业财务数据的归纳、组合以及预测。作为会计电算化进展的必然突破,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优势有,它能够将企业各机构、运作过程中收入、成本、预算等各种资料以网络技术为载体进行统一操作,并通过对农业企业进行预测、分析、管理和控制实现财务管理的网络化。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在给人们带来财务管理便捷化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不便和安全隐患。笔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农业企业信息化财务管理的特点做一些思考。
一、高度自动化
财务管理部门与企业内部的其他业务部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财务核算的基本数据一般由企业的其他业务部门提供,比如原材料的购买等数据信息由后勤采购部门提供,生产过程的基本数据由生产部门以及设备部门提供,有关固定资产的基本数据由管理设备的部门提供,销售业绩的基本数据由销售部门提供。处理财务信息应当通过填制各种凭证、登记账簿等相关过程。在以往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基本数据以及记账凭证必须由人工进行收集,然后将其输入原始凭证之中。这个过程所要花费的时间相当之长,也需要多个会计人员进行操作,极大地浪费了人力。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利用网络技术,把原本由人工完成的数据收集、记账等功能进行替换,从而完成对整个企业财务数据的归纳、组合以及预测,既极大地缩小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农业企业的成本,也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农业企业的工作效率。
二、管理预测能力很强
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之内并获取充分的商业信息,能够将数据共享,资源共享,不仅如此,企业还能在第一时间内将信息进行反馈披露。由于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推广减小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节省了大量时间,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因而,企业的会计核算将呈现出向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方面发展的趋势。财务部门与企业的其他部门联系的更加紧密了,能够有效提高管理预测能力,从而进行决策和控制功能。因此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推广将有利于农业企业主管部门的相关决策,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更全面的信息披露
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中,财务信息使用者会让企业财务部门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现状以及经营业绩的财务信息,不管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利的,或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农业企业财务部门都应当对其披露。这些举措能够让公众对企业会计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认识。然而基于有限篇幅的限制,会计报表不能准确反映非数量化信息,更不能准确反映会计报表数字处理等方面的相关数据。与之截然相反的是,通过在线数据库的使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能够把企业会计及非会计信息予以包含在内,还可以通过网上报告的形式,对会计报表及附近的信息予以扩大容量。农业企业内外的信息需求者能够采用在线访问的形式及时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计算机网络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是由于计算机网络为信息的供给者与需求者提供了一个桥梁。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运作过程中,需求者能够根据具体需求获得会计信息,也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的处理。
四、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步处理
在单个电脑工作的情形之下,农业企业会计部门通常来选择固定的某些电脑来做好某项工作,从而使得这些电脑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较为繁重。然而,随着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某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能够被分割为若干线程,每个线程由网络上不同的电脑共同来处理。比如,对于那些凭证录入耗费人力的公司来说,应该按照一致的格式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同时进行凭证录入,财务管理系统的网络版可以将其自动存进网络文件服务器。在多个电脑上进行录入,在一个服务器上进行储存,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及时录入凭证,而且还能确保进行统一储存数据,最终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单个电脑所产生的数据冗余。
不管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有何种优势以及何种特点,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农业企业信息化财务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最终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运作中,除了网络系统自身能否适合企业的发展需要之外,最主要的还是要取决于既懂计算机网络,又了解财会运作的高技术人才的加入。具体而言,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应当具备过硬的网络技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由于很多财务人员队伍的专业知识欠缺、水平较低,还不能符合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运行的要求。所以说,加大对农业企业会计人员队伍的培养力度,提升其综合素质,是摆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潘卫清.企业会计准则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对于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在资金使用、信息共享、账目处理方式等方面仍有较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加强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改进农业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基本特征概述
农业企业主要是指从事农、林、牧、副、渔等相关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自主经营以及核算管理的独立法人经济组织。会计信息化则主要是指将会计工作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通过会计信息化系统实现农业企业内部相关会计信息数据录入、处理、分析、传递、使用等会计工作环节,进而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多样性
农业企业会计工作早已向管理会计延伸,因而财务会计信息不仅仅是财务会计的专业信息内容,而且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也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财务会计信息化属于动态管理过程
在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具体应用过程中,财务会计信息数据的输入是动态的过程,经济业务发生后,相关的业务信息数据及时录入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汇总分析处理,通过动态的信息数据录入确保企业的经营管理层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的实际业务经营情况。
财务信息化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作为农业企业而言,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象主要是农产品,因此农业企业在采购、销售等业务方面的各个环节季节性都比较强,这也决定了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与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也有着较大的不同。
对财务会计人员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也有着不同的要求,财务会计工作人员除了必须全面的掌握相关的会计信息化技术、会计专业实务技能以外,还必须熟悉相关的国家经济、农业等政策要求等。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基础条件相对较为薄弱
我国的一些农业企业,在自身的经营管理中,往往是将精力集中到了企业的业务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财务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重视程度不足,对于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整体投入不足,硬件设施以及配套软件水平不高,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也缺少专业化的业务培训,影响了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内控管理不到位
确保实现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规范高效安全,必须有相对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内控建设较为薄弱,对于财务会计人员的授权、信息系统技术程序的控制、会计信息标准化等方面,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也是制约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制度不健全
由于很多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体系发展水平不高,因而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制度方面也存在较多的漏洞,尤其是在财务会计信息数据安全、安全管理、信息管理、授权管理等方面,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导致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开展缺少相应的指导遵循。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改进研究
加强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建设
农业企业的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作用,积极地增加财务会计信息化方面的相关投入。除了配备必要的基础硬件设施以外,重点还应该加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平台与应用系统的建设,通过局域网或者是互联网等实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互通,为数据收集、传递、分析、存储等提供平台,并结合农业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财务软件,开展各项财务会计处理业务。其次,应该注重加强对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除了最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会计理论知识以外,重点还应该围绕最新的农业产业政策、EPR理论知识等方面,不断提高农业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
注重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内控安全管理
对于农业企业而言,由于在财务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大量的信息数据处理处于集中化、自动化、关联化、流程化的阶段,中间环节数据出现错误很有可能造成整个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失真,因此在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融入内部控制管理。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重点是明确农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具体要求,并通过嵌入式地引入信息系统之中,特别是诸如农业企业的资金使用、财务报销等关键会计业务环节,整体式的嵌入到企业的信息化流程之中。通过对这些关键点的控制,依靠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自动审查,进而确保内部控制管理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完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
确保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体系有效运作,必须制定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首先,在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制度建设上,应该将数据安全置于首位,尤其是在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完善相应的授权管理制度、密钥制度、授权制度等相关的信息制度。其次,应该完善相应的信息管理制度,将农业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为企业的生产、销售、库存等相关业务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不断提高农业企业会计信息体系的标准化水平
在管理会计标准化不断发展的新时期,在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也应该积极地探索改进完善,特别是将“互联网+”的理念应用到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新的管理思维及管理模式,拓展财务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实现封闭的财务会计向流动的管理会计转型。例如,在企业的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可以在企业内部构建财务会计共享服务中心,并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对于报销、登记帐等相关的业务,可以直接通过手机移动终端等方式,直接将业务数据传递至后台进行审核处理,彻底改变传统的手工填单模式,不仅可以大幅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缓解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对于防范各类财务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语
完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应在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信息化内控管理、会计信息标准化等几方面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进而提高农业企业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技术;作用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信息化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之一,正推动着全球经济朝着以计算机及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业开始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信息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在农业各个领域,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1],同时农业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居于基础地位[2]。
信息网络随着时间进行而发展并广泛的应用在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和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的农业相关方面。健全与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农业信息化的全球性提现,其壮大和发展对全世界都有着巨大的贡献。联合国粮农组织针对120个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做出了一项统计研究,显示的结果树53个国家或地区初步建立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二、国内企业的农业信息化应用实例
辽宁金实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当时国内的农业信息化正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尚未对农业信息化形成广泛的认识,但长久以来农业从业者在没有农业信息化的前提下也一直很好的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积累的经验也是农业信息化中的数据采集过程。
公司的禽畜养殖业务是该公司的基础业务,其他业务是围绕着该业务发展起来的,该业务也是公司中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最大的部分。该公司养殖基地中分布着大量的自然信息采集装置,包括温度、湿度、通风量、日照情况,这些设备都是通过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设备,这些设备在规定时间间隔内自动对自然情况进行采集后上传到计算机,计算机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并通过此次记录数据与控制系统中的参数进行比较从而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
通过长期的数据采集,企业能够很好的掌握养殖场内家禽的繁育情况,从而能够很好的筛选优秀种雏,选育优秀种雏以达到产出的最大化,同时选出的种雏能够对外进行销售。该公司现选出的种雏生长快速、成活率高、料肉比低、成品率高,是较为优秀的种雏。
在企业的饲养过程中,企业不断的与农业专家机构、农业专家进行沟通,随时掌握优良品种信息、先进技术信息、病虫害防治信息等有关信息,从而让企业能够不断的改良品种、提高饲养产出率、防治病虫害。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议
1.对政府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加强信息网络的硬件和软件的更新。
(二)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根据本地区实际要求各级部门要研究制定信息制度,拓宽信息渠道,开辟窗口。
(三)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
建设合作社成员管理、社务管理、财务管理、市场管理等系统,提高合作社日常管理效能,规范合作社内部管理。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信息化
加强龙头企业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建设,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化
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特征,选择产业化发展基础良好的产业有计划、分批次的建立面向广大农户的农业社会化专业信息服务系统,为其提供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的专业化信息服务。
(六)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依靠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培养充实农业信息技术人员,开展培训班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2.对企业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自身农业信息化程度
优质的产品、低廉的价格,这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二)配合政府协同发展农业信息化
丰富农业信息数据库中的内容,为虚拟农业提供数据基础。
(三)为农民普及农业信息化
农业专家系统的普及就能够给农民带来实际的帮助,解决农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农电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坚强智能电网是“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能源互联网更是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办公等)为基础,实现人、物、能源之间的全程互联和广泛互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有力推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信息通信已深度渗透至电力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从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层面看,生产经营业务流程的覆盖率达到100%,公司月平均处理信息系统工单近900万个,平均日增数据记录达28万余条。220kV及以上变电站光纤覆盖率保持100%,110(66)kV及35kV变电站光纤覆盖率达到99%以上,基层(直管县供电企业、供电所、营业厅)通信覆盖率提升到100%。从县公司层面看,营销MIS、生产PMS、班组一体化等系统已基本覆盖至县级供电企业,企业信息化生产、管理和办公水平持续提升。国家电网公司一体化电视电话会议系统覆盖至县公司,县公司可以远程参加上级单位的各类重要相关会议,极大地缩短了国网—省—市—县各级单位的管理链条,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会议成本。
农电企业信息化人才差距分析
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信息通信已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成为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坚强基石。但与省级或地市级公司相比,农电企业对信息通信重视程度普遍不足。部分单位对信息通信的理解甚至仅停留在“修电脑”“装电话”的层面。农电企业对信息安全重视程度不够,内外网混用、信息通信机房随意进入或操作、内网防护缺失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公司整体信息安全造成较大风险。企业信息化人才短缺农电企业因为受到通信网络规模小、信息系统运维经验匮乏等客观条件限制,缺乏精通电力信息通信技术、专职从事信息通信专业的人员。信息通信人员一般采用兼职方式,对县公司常用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内网等系统多停留在“用”的层面,发生故障后排查处置能力较弱。同时,信息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快,但县公司人员接触新技术的机会较少,难以跟上信息通信发展步伐。企业信息化培训不足一是企业信息化培训时间不足。县供电企业各类培训中,关于信息通信内容的培训时间占比普遍小于10%。二是企业信息安全培训欠缺,信息安全已成为国网公司与生产安全并行的重要安全指标,但农电企业的各类培训中,涉及信息安全内容的培训较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对培训人员帮助效果不佳。三是企业信息化培训手段单一,信息通信相关培训仅是通过PPT讲解等方式进行,培训效果跟踪较少,难以形成有效的PDCA闭环提升。
农电企业信息化人才建设体系
关键词:农信社;企业文化;普遍问题;主要措施
一直以来,文化建设是农信社发展的重要课题,是推动农信社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是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企业形象等的总和。临清市农村信用社多次组织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举办业务培训与技能培训,着重提高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水平,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但是,成绩永远只意味着过去,农信社面向的是未来,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市场对金融业提出的新要求,还要再接再厉做好文化建设工作。
一、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随着我省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金融需求由单层次变为多元化、多层次,这就对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深度融合不够。企业文化建设的归属点在于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业务经营进行深度融合。当前,农信社还不能将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致使企业文化建设起点低,难以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缺乏时代鲜明性、系统性、扩散辐射性及实践可塑性。
2.偏重形式忽略内涵。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存在只停留在表层文化建设的问题。企业文化的内涵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层面。精神文化包括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共同愿景等;制度文化包括各项规章制度;行为文化包括企业外观、内部环境、员工行为模式及品牌形象等。一些单位在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着重追求形象识别,只注重企业的外部形象包装,投入巨资宣传企业形象,却忽略企业文化管理方面的内涵。
3.品牌特色创新不足。企业文化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侧重点应各不相同,这就形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近年来大部分农信社纷纷以多种形式推出了企业文化口号、银行价值观、形象标识等。然而,结合本社工作、具有本社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较少,往往是大同小异,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风格,缺乏本单位、本地区的创意。
二、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支持农信社商行改制。量身打造信用社企业文化,对于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势在必行。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建议:
1.以学习教育提高文化感知。文化建设应与员工行为、工作作风有机结合,农信社通过学习教育,引导员工参与文化建设。临清联社一方面利用节假日期间,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培训,改变了以往应急性为主的培训方式,转而以系统性、定向性培训为主,对不同的培训目的与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促进全体员工的思想、文化、技能等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文化设施和有利条件进行教育、宣传,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来充分展现信用社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精神。利用绩效考评,增强员工的积极性,鼓动全员各尽其所,发挥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共同参与文化活动策划。通过不断地塑造文化精神,进行教育培训,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提高全员的文化感知,让文化建设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养成工程。
2.以健全制度构筑文化保障。文化建设既要靠学习教育的软约束,也要靠制度政策的硬约束。以健全制度构筑文化保障,就是要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以正确的政绩观和全新人才观为指导,营造重知识、重人才、重业绩的用人环境,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二是要根据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制度文化宣讲,督促员工把执行制度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把制度转化为文化,转化为员工自觉的内心需求。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加速这种认同过程。在重塑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做到:从制度到文化,再建新制度,再倡导新文化,二者交互上升。企业管理正是在这种交互上升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臻于完美。
3.以文体活动营造“家园文化”。企业的发展,靠的是全体员工相互间有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当企业文化与相应的人际关系结合的时候,才能把企业的信念转化为员工的信念,为共同的理想齐心协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营造“家园文化”行之有效的极好手段。通过文体活动的开展,员工不仅在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得快乐,而且能够增进同志间的接触、交往和了解,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使企业文化不断在活动中得到灌输和强化;能够打破部门之间的界线,产生亲合力和凝聚力,使农信社的价值观、服务宗旨,在无形中得到认同和转化;能够在制度不能涉及的地方、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表现出“以社为家”的自觉行为,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维护农信社的声誉和形象,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与农信社的兴衰成败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不把文体活动看成是一种娱乐,而将它作为我们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长期不懈的坚持下去。
4.以“内建外宣”优化文化环境。良好的工作氛围形成共享企业文化的基础。内建,就是通过农信社文化设施的改善、文化橱窗的建立、文化场景的不断更换、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营造出积极地企业文化氛围。外宣,就是社会、公众对农信社的认可和信任,对农信社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大力宣传企业文化,不断地将农信社的经营理念、员工的良好行为、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等传播给社会广大公众。加强农信社与社会的沟通,在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的关系,把农信社的产品或信息与文化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给社会公众留下美好的印象,在公众感受农信社独特文化的同时,对农信社的产品或服务产生信任感,从而为农信社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林洁.对当前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33-34.
[2]金昭华.浅谈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J].时代金融,2014,20:122.
[3]毕华.构建具有农信特色的企业文化[J].中国农村金融,2013,05:11-13.
关键词:农垦企业,信息化,对策
农垦企业是中国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代表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较高水平。但是,我国农垦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由于种种原因,效果并不好,存在着许多问题,而且,有很多农垦企业还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对于远离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都比较落后的农垦企业,面对国际化挑战和信息化冲击,将怎样建设和完善信息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1.农垦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1.1 对企业信息化认知不够,信息化意识不强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但目前我国许多农垦企业并没有引起对信息资源的足够重视。不少企业对企业信息化认知不够,还存在众多误区:观点一,吃饭问题还没解决,搞什么信息化;观点二,信息化建设既花钱作用又不大;观点三,信息化建设就是买几台计算机,然后联网、上网;观点四,开发信息系统就是找人编程等等。个别企业领导缺乏现代管理观念,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的作用与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对还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表现为漠不关心,资金投入不足;对已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表现为对信息化需求不足,如重技术、轻管理,重开发、轻维护,重系统、轻数据,往往把技术的因素考虑得太多,以为建好网络就可以了,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他们没有意识到企业信息化不应只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延伸,更重要的应该是企业管理与组织的延伸,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使管理决策者能充分及时利用信息资源,及时把握市场机遇,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1.2 缺乏资金和人才
农垦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自身的特点,地理位置远离城市,所经营的农产品受自然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而且融资渠道少、难度大,造成资金匮乏,至今仍有不少企业在困难中挣扎。既使一些农垦企业在前期能够购置基本硬件设备与必要的软件系统,但在后期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实际信息化的建设中,开发的各系统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它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营管理的理论、方法、手段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为适应市场,适应发展,也要不断调整和更新,后续资金需要将会越来越多。人才方面,农垦企业缺少人才是众所周知的,进行信息化建设,企业还缺少一种重要的人才─IT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企业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从立项、开发到投入使用以及以后的维护,都需要IT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企业所购买的产品不是终身受用的,需要根据企业发展变化来维护和更新,而开发商也不是终身免费服务,这就要求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IT技术人才,并能进行二次开发。目前,除了一些新兴的科技型农垦企业具有IT技术人才外,大多数农垦企业没有IT专业技术人员或数量不足或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缺少既懂得IT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1.3 信息化建设步伐慢且水平低
农垦企业信息化现状大至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仍旧徘徊在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对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了解不够;第二类是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抱有高度的热情,也有基本的IT基础,但缺少技术和人才,基本上是孤立的IT应用,没有大量投入,企业还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第三类是将信息化成功转为驱动企业成长的手段,企业接入互联网,并开始了电子商务,具备信息化的基础和经验,具有专业的信息化部门。目前大多农垦企业信息化水平还处于第一、第二类较为原始水平,计算机应用还处于单机应用为主的状况,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还不够高。对已经建立网站的企业,不是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推进电子商务应用,而是出于追赶企业上网的潮流,网络建好后,不知道如何开发和应用网络资源,网站内容不丰富且缺少更新,不能深层次地利用网络资源,企业网络后期投入不足,导致企业网络如同虚设,毫无任何经济效益和战略意义。目前,建立网站的企业还很少,过半的农垦企业没有配备计算机,能上网的企业普遍对网络的应用方式过于单一,仅限于信息查询和企业形象的宣传和推广。
1.4 管理规范性不够,管理体制、管理手段与信息化要求不符
企业信息化不仅涉及到技术,而且还涉及到企业的业务、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引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更主要的是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许多农垦企业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管理方法、管理思想都跟不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个别还停留在家族式的管理状态,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观念与信息化要求不符。管理基础薄弱,使信息化建设难以顺利实施并充分发挥效果,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不健全,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和专业管理人员;企业生产、技术、经营、财务等方面普遍存在无章可循、有章不依的混乱状态;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不规范,缺乏标准性等等。
2. 对策与建议
2.1 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经营资源,企业的管理与决策都需要有足够的信息,才能把握市场机遇,更好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农垦企业管理者必须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科技论文。一方面,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对农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不是买几台计算机然后联网的问题,应重在应用。信息技术代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其作为新技术的应用既会带来管理的革命,又将带来管理的规范化。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企业先进管理观念、先进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信息采集、储存、传递、使用过程中失真、衰减等现象将会得到很大的改观。有利于提高信息质量,优化决策,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2 信息化建设应从企业自身出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农垦企业信息化要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应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来考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考虑当前企业情况的同时,着眼未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盲目铺摊子,造成新的重复建设。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农垦企业要用信息技术来规划各个业务流程,制订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尽可能不受硬件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也要便于整个管理系统的分步实施,有足够的整体性升级能力。其次,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按照总体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从实际出发,本着够用、好用的原则,从小投资开始,从一个一个子系统开始,根据企业当前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来选择企业所需的管理信息系统。例如,如果首要问题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获得市场信息及产品信息,可以先开通Internet;如果是加强财务管理,降低成本问题,可引进或开发相应的财务系统;如果是客户服务问题可先建立相应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如果是对所属区域内的土地成分、作物布局、农水渠网等进行数据保存和分析,为生产实践作指导,可引入或开发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等。待条件成熟时进一步完善,切忌短期行为。这样企业既很快地提高管理水平,又可把有限的资金分步投入到急需的项目中去,确保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得到合理的利用。再次,网络设计要从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来考虑,既要考虑到先进性和可靠性,还要考虑到开放性、安全性和可管理性。设计要立足于先进技术,采用最新科技,以适应大量数据传输以及多媒体信息的传输。使整个系统在国内外三到五年内保持领先水平,并且有长足的发展能力,以适应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
2.3 加强和完善管理基础工作,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
做好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基础和关键。科技论文。首先,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标准化。企业的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基础性工作,是企业信息化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包括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指标体系、信息流程、凭证票据、报表文件等的标准化。应根据农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结合信息化的特点,对企业管理进行优化、简化、网络化和制度化改造,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业务流为主线,梳理、整合、优化、规范管理业务流程,健全岗责体系,建立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岗责体系和保证系统顺利运行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完善经济指标体系;规范凭证票据、报表文件等。其次,基础数据的准备,如企业历年来购销存的经营数据等。第三,改革企业管理模式。农垦企业要精简机构,改变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将一切不产生增值的环节去掉;改变多层次“宝塔式”管理模式为平面网状的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等。信息化的前提是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可以说,没有标准化,就不能实现真正的信息化。科技论文。
2.4 实施IT资源外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由于农垦企业缺少资金和人才,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大规模地搞信息化建设,也没有专业技术人才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因此,农垦企业可采取IT资源外包的方式,将所有的IT需求外包给ASP服务供应商。ASP服务供应商将融软、硬件、网络技术为一体,拥有并管理IT的基础设施和应用软件,以互联网为媒介,并通过互联网为农垦企业提供服务,快速地在Internet上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门户或电子商务环境,将企业的内外部信息交流和资源管理、电子交易等架构在个性化的虚拟网站上,获得与大型企业同样的资源优势,具有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变化的手段和能力,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农垦企业实施IT资源外包,其大多数应用软件将被存放在ASP服务供应商的服务器上。有些农垦企业不愿意外包的应用软件也可存放在农垦企业内部系统内,通过使用这种模式,农垦企业将花最少的钱,有机会接触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IT技术,最有效地使用应用软件,集中精力做他们的核心业务。同时,可将IT节约下来的资金投入到他们具有最大竞争优势的方面,加速企业的成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5 培训和引进人才
农垦企业信息化需要三类人才,一是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操作员,二是既懂得IT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三是IT专业技术人才。其中第二类人才最为缺少。因此,农垦企业必须加强培养和引进人才。可以向社会公开招聘或通过自培、委培、进修等多种形式来培养自己的IT人才;也可以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中长期聘用具有IT专业的技术人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措施留住人才。农垦企业由于远离城市,工资待遇低,要留住人才关键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的机制和环境。首先,要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从住房、工资、福利、职称和各类保险上提供优惠待遇,想人才所想,千方百计解决人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其排除后顾之忧,让人才能扎下根,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其次,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第三,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估机制。绩效评估是根据一定的程序,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给予评价,以便形成客观公正的人事决策的过程。第四,建立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
参考资料
1、关雪锋,中小型企业信息化难在哪里?,中国计算机报,2001.10.26
2、木子,入WTO信息化的高门槛挡住了谁?,赛迪网,2002.01
3、刘素芹,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看法,电子与信息化,2002.02
1.1现状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20世纪70年代,农业信息化的重心是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后,农业信息化研究的重点转向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目前,农业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在欧美发达国家,农业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在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已远远高于工业。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业信息的获取与及时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专家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农业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与处理、通讯、网络、人工智能、多媒体、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
1.2特征 网络化。各种形式的局域网和以信息高速公路为基础的广域网用户正在迅速增加。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使得人们能以更便捷、先进的手段和低廉的价格获得及时、准确和完整的市场信息,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综合化。既有数据库、网络、计算机模型、知识库、多媒体、实时处理与控制等多项信息技术的结合,又有信息技术与生物、核、激光、遥感等现代科技,特别是农业科技的结合,从而使得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生产经营过程日益现代和高效;全程全网化。信息技术不断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已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并和整个社会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使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得以改善,使发达国家农业在世界农业中的优势得以更充分地发挥,极大地增强了发达国家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1.3发展趋势 集成化。目前,数据库、系统模拟、3S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但单项技术的应用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集成技术的要求。因此,多项技术的集成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技术应用全程化,多学科专家系统协同,多项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的发展趋势正在形成;专业化。即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某一种具体作物、农艺流程或经营环节等的日益专业化。专业化的管理和应用软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更能经济、高效地确保农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农业生产正从规模生产向专业化产品的规模生产转变,农业运营环节正从产业链式运营向经营环节的专业化运营转变;网络化。通过积极推进信息通信技术和服务创新,建设集众多农业信息子网和数据库于一体的全球农业信息网络,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不仅能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技术和市场问题,使得农业市场相关主体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并满足客户需求,也使农业自身获得应有的收益、成长和发展;多媒体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农业多媒体数据库和农业多媒体产品应运而生,因其具有形象逼真、易学易懂、易于操作等优点,已成为农业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农业数据库系统正向多元化、全球化、商品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复杂化。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和应用软件的实用性决定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生命力和开发推广价值。同时,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生物相关性、地域性、季节性特质,决定了农业信息技术开发的复杂性。因此,只有经过多部门多领域专家协同攻关,才能确保农业信息技术的科学性、有效性、适应性和实用性。这也是农业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必然归宿。
2.国外农业信息化的共性成功经验
2.1均和本国的国情相适应,重视国家对农业信息化的主导和扶持 美国、澳大利亚等是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均注重大型农机具的信息化,而日本、德国等国土面积相对较小的国家,则均注重小型农机具的信息化和高度自动化。印度的“邮车网络”、信息亭的建设、为农民提供的低价易用的计算机等信息化举措,和其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支付能力息息相关。印度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和其民众英语水平相对较高不无密切关联。发达国家在各自的农业信息化实践中,均首先从政策上保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明确投资主体并确保基本投入。这是农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领导、组织、协调、经费支持等各个方面确保对农业信息化的强力支持,这是农业信息化成功实施的关键。
2.2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精确农业 德国在农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自动化控制、作物模拟模型、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遥感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成功并应用后,正在努力将几项或多项技术集成在一起,以提高智能化,实现高度的自动化。澳大利亚初步实现了应用信息技术对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气象性和生物性灾害、农作物种植和产量的估测进行相当精确的动态监测和实时预报。一些大型农场在备耕拖拉机上安装卫星定位系统(GPS),通过卫星导航自动无人驾驶,实现精确定位和实现精准农作,既提高了农业耕作效率,又使油耗降低15%以上。一些养牛场采用电子标签技术,在牛耳上安装电子标签,使牛的产地、养殖、加工、销售等信息都通过电子标签进行管理,便于对牛肉生产过程跟踪和出现疫情的控制。
2.3对市场信息的质量、时效性和信息安全非常重视 美、法、德等国对信息员的任职资格均有严格要求,同时对提供虚假农业信息的,均有相应的法律处罚规定,以确保信息的质量。同时,消费者对农业生产与食品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大,农业追踪系统就是适应这一需求产生并迅速发展的。在法国,已经设计出了跟踪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完备的系统。其中部分已处于商业化过程中,并且有农业追踪系统的专业网站。在德国、美国等国家,也对市场信息的时效性非常重视,以便让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做出正确决策。为确保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澳大利亚通过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保护澳大利亚关键的信息基础设施;改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安全文化;促进信息安全的研究和开发,分析信息安全威胁和弱点,提高信息安全能力;开发和实施国家电子认证体系架构,并覆盖到所有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使用。
2.4信息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与信息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农业产业的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和农业产品的消费者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动态化特征,这在客观上需要提供不同服务内容,满足不同信息服务需求;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也必然要求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式。这已被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实践所证明。为了满足农业生产者以及经营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经过多年发展,法国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共存的局面。目前主要有:国家农业部、农业商会、研究教学系统、各类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民间信息媒体、各种农产品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社。法国信息服务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宣传方式上,有面向全社会直接而广泛的宣传,有面向订户的宣传,有面向本组织及其成员的宣传,有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宣传,有产学研一体化的宣传,有寓信息服务于经营的宣传(如财务税务事务所、经营管理事务所、农业保险公司等)。在传播媒介方面,包括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电话、传真、计算机及其网络,也有同时使用两种或几种传播媒介的。如农业商会既有刊物发行,也建有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在信息费用方面,官方的信息服务为财政支持,不收费。行业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的信息服务,属于其成员的自助、自我服务性质,一般只收取成本费。营利性机构的信息服务,通常是在生产者价格和社会平均利润的范围内收费。
3.国外农业信息化对中国的启示
3.1关于国家和政府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多部门、多领域、多行业、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在农业信息化的政策引导、规划、立法、投资、监管等方面,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公益性投资、基础性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的生产和管理等领域和方面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应由政府部门来组织,这样,才能保证信息使用的公平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这样做,既能使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大循环中受益,又惠及广大消费者。同时,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法制建设,依法保证信息网络的高效畅通和涉农信息的真实、有效和安全,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积极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3.2关于农业信息化主体的多元化和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需求多种多样,这在客观上需要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内容。通过国家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政策引导、支持和内外环境建设与保障,吸引社会力量,特别是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整合社会各类优势资源,聚力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共建共享共赢。针对具有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和私人产品等不同特性的信息产品,分别采用政府主导和投资、准市场机制、俱乐部形式和市场机制,以及与之匹配的丰富的、个性化的服务措施和多样化的服务形式来实现。
3.3关于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 中国要借鉴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要注重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一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要注重农田基本建设设施、农作物种子工程设施、畜禽工厂化饲养设施、农产品与贮藏设施等的信息化。二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将信息通信网络设施建设和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开发并重,改变“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的不均衡发展现象。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无线传感器网络 传感器节点 监测 传送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1-0085-02
1、引言
农业信息化是指通过采用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手段的高新技术,能够更加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对田间管理采取变异的手段。而传统的农业作业模式下,都是采用人工均一的施肥时间与施肥量。李民赞[1]提出了按照传统均一的田间作业方式存在几种弊害:第一,浪费资源;第二,这些过量施用的农药、肥料会流入地表水和地下水,引起环境污染。第三,所有操作均需要机器来完成。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引入到精细农业的生产管理中,有效地利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大范围、实时、连续性强的特点,高效获取农田信息,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2、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2.1 网络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由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传播介质及用户接收装置所组成。传感器节点通过人工部署或者飞行器撒播等方式撒落在监测区域内,节点具有独立路由的功能,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自组多跳路由无线方式将数据传送到汇聚节点,汇聚节点通过数据处理后将探测到的有用数据传送给用户,数据传送过程为汇聚节点通过无线方式与基站或互联网PC相相连,实现任务管理节点与传感器之间的通信。
2.2 传感器节点构成
传感器节点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构成单元,其典型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包含数据采集单元(传感器及数模转换器)、数据处理单元(微处理器及存储器)、通信单元(无线发送模块、无线接收模块)、供电单元(电源、转换器)4部分。
数据采集单元中的传感器具有感知、获取外界信息的功能,将外界的物理量通过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数据采集单元具有采集和转换监测区域内信息的功能。数据处理单元控制着整个传感器节点的运行,微处理器负责各个节点的协同工作,负责数据的存储与处理,一般选用嵌入式操作系统。通信模块负责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具有无线收发模块,具备自组多跳路由的功能。电源模块负责整个节点的供电,在实际应用中一般要求低功耗、生命周期长。
2.3 通信协议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模块主要有ZigBee协议、Wi-Fi协议、蓝牙标准协议、射频识别协议以及红外协议、声波协议等[2]。其中ZigBee协议的最大通信距离达到70m,具有低成本、可靠、高效的优点,主要应用于小规模的控制网络中,成为零星节点短距离无线通信时应用最广泛的通信协议。
3、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3.1 在温室种植管理中的应用
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组成温室测量控制区,用以测量土壤的光照强度、PH值、温度、湿度等物理量来获得作物生长的信息,使温室中传感器、执行机构标准化、数据化,利用网关实现控制装置的网络化。孙超等[3]提出了在温室环境监测中采用小规模网络的分簇自适应路由协议LEACH,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融合后再发送,减少数据通信量。任丰原等[4]提出了在温室监测中基于CSMA的随机访问比较适合传感器网络,节点采用侦听与睡眠相互交替的无线信道侦听机制,在传感器节点没有任务时,节点能够自动关闭无线通信模块,大大减少能量的消耗。Sourabi K[5]提出了MAC层用于建立可靠的点对点或点到多点通信链路,能量消耗主要表现在空闲侦听、接收不必要数据和碰撞重传等。郭文川等[6]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甜瓜示范基地采用ZigBee通信技术、ARM9微处理器、WinCE5.0嵌入式系统对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温室环境信息的嵌入式监测系统进行了测试,传感器节点每隔10min进行一次采样,能够对温室环境因子进行实时采集、传输、监测,完成数据采集、发送之后,自动进入休眠状态,直至下一个采样周期唤醒。
3.2 在农作物生长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通过在农作物生长环境中投放大量的微型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节点将接收到的农田环境因子通过“多跳”路由方式将融合后得到的数据传送到汇聚节点,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区域内感知对象的信息采集、量化、处理融合和传输应用。相比于传统的环境监测手段,具有快速感知、降低成本、网络感知、提高抗毁性的优势。Intel公司率先于2002年在俄勒冈州建立了无线葡萄园的环境监测系统,将传感器节点分布于葡萄园中,定时监测葡萄园中土壤的温度、湿度以及其他影响葡萄生长的农业信息,对葡萄的增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李海建等[7]提出了在农田信息采集中对LEACH算法的改进,一为使每轮的收发时间间隔变短;二为当簇头被破坏后,备用簇头被唤醒,接收非簇头的数据包,发送数据到基站。通过采集地下水含量、土壤温度、空气的湿度及空气温度信息,再由改进LEACH路由协议将该数据传送给汇聚节点并将数据传送到簇头,并且一个采样周期结束后,各传感器节点立即进入休眠状态,以节约能量,直到下一个周期到来时再激活。
3.3 在节水滴管技术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的农业滴管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依靠人工经验进行操作,灌溉节水率低下、随意性较大。利用大量土壤墒情无线传感器构成的节水滴灌无线传感器网络对土壤进行实时监测并向灌溉控制设备发送控制信息,可将田间控制信息通过网关发送至互联网,实现精细农业中节水灌溉的准确性、智能性与灵活性。典型案例为:巴西监测1500公顷大面积农田灌溉的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中央远程控制与监测系统。张荣标等[8]提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节水滴管技术的研究,设计了将采集土壤湿度、土壤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温度的传感器构成无线网络的节点,将农田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节点自成一蔟,节点采用无需测距的自身定位算法确定位置,通信上采用一种功耗自适用性聚类路由算法PEGASIS路由协议,网络上的节点可根据位置选择其所在的蔟,蔟头按照位置关系优化出汇聚节点的最佳链路。每个节点都能以最小功率发送数据分组,并完成必要的数据融合,大大减小数据流量,实现网络功耗的最小化。何龙等[9]提出了由土壤和环境信息无线传感器网络检测系统和滴灌自动控制系统所组成的精准滴灌技术研究,实现快速检测土壤的水分、温度、养分信息和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通过计算机对传感器的信号进行预处理,利用上位机控制程序计算出相应的灌溉数据,自动控制电磁感应阀的开关,实现对作物生长需求的定点定量精准灌水,实现了节水、增产、生态的目标。
3.4 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利用大范围、实时、连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系统对畜牧业、家禽养殖上的个体或者群体进行疾病监测,能够及时发现、预防和有效控制其存在的健康问题,提高畜禽养殖的产量与质量。广东温氏集团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的定位饲养模式下母猪监测及饲喂智能化系统;农业生产中为研究动物疫情溯源的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动物运输与运动实时跟踪监测系统[10];澳大利亚的CSRIOICTCenter把无线传感器节点安置在动物身体上对动物的生理状况(脉搏、血压等)和外界环境进行监测,研制成完善的草地放牧与动物模型[11];Nadim等[12]提出采用无线旋转角度传感器与运动速度传感器测量奶牛颈部旋转和运动状况,并利用分类树区分牛的病类症状。Steve Warren[13]设计了安装在牛身上的无线心电图传感器来自动测量牛的心率,用以监测牛的心率状态。Wark等[14]讨论应用无线传感器节点部署在环境敏感地区,构建虚拟栏栅,用以监控奶牛的行为。尹令,刘财兴,洪添胜等[15]设计的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收集奶牛的脉搏、体温、呼吸频率,运动加速度等信息,用以监测奶牛的健康和状态,设计了封装小、功耗低、采集频率高、抗干扰的节点,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奶牛的体态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将Sink网关嵌入GPRS模块,将接收到的节点信息通过GPRS网络传送回监控中心,以此建立对奶牛健康的长期监测。
4、结语
信息化技术要求无线传感器的发展更应该朝着高新技术、低成本、高效率设备的方向入手。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仍存在很多关键性的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如成本降低、能耗优化、协议创新等,其应该突破单一监测的局限,与现代控制技术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监测控制系统。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有效的将农业信息与互联网互联互通,突破分布式异构资源的瓶颈,有效的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农业应用,对于推进农业信息时代化、普适化与协同化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汪懋华.精细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2]李震,洪添胜,Ning WANG.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进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5):576-580.
[3]孙超,张世庆,张西良.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温室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6(9):194-195.
[4]任丰原,黄海宁,林闯.无线传感器网络[J].软件学报,2003,14(2):1148-1157.
[5]Sourabi K,Gao J,Ailawadni VetalProtocols for self-organization of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J].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2000,7(5):16-27.
[6]郭文川,程寒杰,李瑞明 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温室环境信息监测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10,41(7):181-185.
[7]李海建,王民,王德怀 等.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田信息采集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8,3(3):197-189.
[8]冯友兵,张荣标,沈敏.面向精确灌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构建[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1):56-59.
[9]闻珍霞,何龙,杨海清 等.发展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加快节约型农业建设[J].农业装备技术,2010,36(3):22 -24.
[10]庞超,何东健,力长悦 等.基于RFID与WSN的奶牛养殖溯源信息采集与传输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9):147-151.
[11]Rebecca N Handcock,Dave L Swain,Greg J,et al.Monitoring animal behaviour and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us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GPS collars and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J].Sensors,2009,9(5):3586 -3603.
[12]nadimi E S,Sogaard H T,Bak T. ZigBee-based wirelesssensor networks for classifying the behaviour of a herd ofanimals using classification trees[J].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8,100(2):167-176.
[13] Steve Warren, Angel Martinez, Timothy Sobering, et al.Electrocardiographic pill for cattle heart rate determination[C]//30th Annual International IEEE EMBS Conference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s.n.],2008:4852-4855.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达国家;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中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消除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农业、农村竞争力,平衡农产品供需关系,调节农村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辽宁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信息化水平却不高。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着几十年非常成熟的信息化体系,因此剖析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并总结其对辽宁省的启示是非常必要的。
一、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美国
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国就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能提供最新的作物生长管理、病虫害诊断、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农业技术资源保护等。约2/3的美国农民至少拥有1台电脑,因农事需要而上网的时间每周平均约2个小时。另据美国农业部2000年公布的一项报告,在美国200万家农场中,拥有或租用电脑的农场占55%,24%的农场将因特网技术作为农村经营中一项重要管理工具。特别是在农业管理等方面已经基本普遍实现计算机信息情报管理。对美国农民来说,电脑和因特网就如同拖拉机和气象报告一样重要。与美国强大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应,美国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信息采集、处理与体系。一是构建了以美国政府为主体的庞大、完整、规范的农业信息体系。农业部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收集和官方的信息。二是制定了全面、详细的农业信息调查内容和规范的调查方法。三是规范的农业信息处理和严格的农业信息制度。美国农业部的各个部门对从国内外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要做适当的数据处理。几乎所有的经济信息都以数据资料为基础,按时间序列来组织。美国农业信息的分析和有着严格的制度和规定。美国国会要求,美国农业部每个月都对世界农产品的供求形势进行一次预测,同时分析上月发生的影响各种农产品供求数量的事件及影响程度。正式报告经部长签字后向外界公布,全球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国新闻媒介都可转载报告内容。
2.日本
日本依靠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技术,增加农村地区的活力,发展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日本信息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耕作、作物育种、农作物与森林保护、农业气象等方面,大大加快了其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在日本有41%的农户利用网络进行经营活动,其中,收集和利用市场信息的农户最多,占网络农户的40%,准备利用市场信息和农业栽培技术等生产管理信息的农户将增加到60%左右。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计划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比如普及因特网;向农村提供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成果等有用的信息;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向消费者提供充分的农产品商品信息;提高农村地区的通信便利程度;提高农业资源的管理水平等。日本的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为科学技术与生产活动紧密联系的载体,不仅使日本农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使得以个体、单独进行生产活动的农民成为与大市场紧密相连的生产、生活、销售的有机体。可以说没有农业的信息服务就没有日本的现代农业。
3.韩国
韩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信息化示范村”建设的开展。韩国规定,要想成为“信息化村”,必须具备两项主要条件:一是该乡村拥有本地区的特色产品或开展农村体验观光的资源,通过建设信息网,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扩大广告宣传辐射面,能够明显提高收入水平。二是所在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信息化建设,当地村民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对信息化具有强烈的要求。建成一个信息化村约需经费33万-38万美元,其中,70%由行政自治部拨款资助,30%由地方政府承担,农民不用增加额外负担。信息化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有:①建立高速的信息网络;②一家一台电脑;③建立村级信息中心;④开发信息资源;⑤为村民提供信息化培训;⑥为地方特色产品提供电子商务服务。韩国“信息化示范村”计划实施仅一年,试点农村通过信息化获得的实际利益就达529亿韩元,其中,农民实际增收和品牌效益占424亿韩元。
二、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对辽宁省的启示
1.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辽宁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