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6: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乡村旅游业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渝东南;乡村旅游;社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7-0043-02
渝东南地区是指以黔江为核心的民族地区,包括括黔江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所辖区域。地区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多样的自然生态、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又有红色文化、巴渝古老的黔中文化、盐丹文化、土司文化等众多的历史人文遗产。渝东南地区手持重庆众多“旅游名片”;如:酉阳桃花源、石柱黄水森林公园、秀山洪安边城、彭水阿依河等较多景区景点。
渝东南地区一直以来较远离川渝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中心,该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重庆市其他地区。欲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迈进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为此,如何通过开辟乡村旅游发展之路,以促进该地区全面发展,是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1 重庆旅游业发展趋势研究
据中国国家旅游信息中心报告材料显示:我国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1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26.4亿人次,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73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25万亿元;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产业功能不断扩展,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我国正在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转变。
重庆市旅游局预计到2012年年底,力争全市年接待旅游过夜游客达6250万人次,年均增长25%;旅游总收入达1550亿元,年均增长30%;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19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0亿美元;就业总量达195万人。到2015年年底,力争全市年接待旅游过夜游客达1.08亿人次,年均增长20%;旅游总收入达3000亿元,年均增长25 %;入境旅游人数达到3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6亿美元,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进入西部各省(区、市)前3位、全国主要旅游城市前10位;旅游产业就业总量(直接与间接就业)达250万人。但同时《重庆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指出: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滞后。主要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向乡村旅游延伸不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欠账大。
通过对上述情况的综合分析,重庆市市政府在《重庆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突出主城区都市旅游以及精品景区打造,推进区域旅游纵深发展,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在空间上的拓展和相对均衡,把“一小时经济圈”建设成为“山水都市旅游区”,把“两翼”分别打造成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构建“一区两带”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
2 区内乡村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1)交通通达不高。随着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已正式通车,大大改善了渝东南地区交通不畅的原貌,但是渝东南地区景区景点主要分布在远离地区中心的偏远山区,组团分布密度不高,渝东南地处山区交通网络覆盖尚不全面,这使交通业成为制约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大瓶颈。
(2)资金流量短缺。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景区景点大部分位于偏远山村或革命老区,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老、少、边、穷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很难有多余专项资金投入到旅游资源开发。
(3)项目开发单调。一般以纯自然旅游观光和“农家乐”餐饮服务为主要类型,其他的体验型、度假型少。表现为特色不明显,文化内容相当缺乏,开发不够成熟,设施配套不够齐全。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乡村旅游市场需求。
(4)管理较为滞后。渝东南地区农家乐基本上是当地农民自主、自发的经营行为,缺乏一个统一性的管理销售机构,导致该产业在地区经济链条上很难做大做强。
(5)系统人才缺乏。渝东南地区属于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受当地社会经济欠发达的客观条件影响,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专业的旅游业管理性人才,且由于自身的社会经济欠发达因素,很难吸引外部人才的流入。
(6)宣传力度不足。目的地认知程度不高渝东南乡村旅游缺乏统一的目的地形象与促销口号,且各自为阵、力度不足。渝东南民族地区在宣传方面力度弱、主题不鲜明,乡村旅游的营销意识与手段都有待加强。
3 区内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农村人口占绝对比例的渝东南地区来说,一是有利于提供出众多的就业岗位,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通过为旅客提供吃、住、行、游、玩以及小商品服务,大大地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二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郊贫困地区虽然地处城市近郊,但由于各种原因,渝东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落后,产业结构都比较单一,一般都是以维持生计之农业为主。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渝东南地区农村由单一的农业产业向以旅游和旅游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转移。促进该地区向非农业化和城镇化转型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四是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旅游使人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旅游者与农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4 区内乡村旅游业发展建议
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全市创建全国文化旅游养生第一地和陇东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全市突出一个中心,打造三大景区,培育六条精品旅游线路的发展格局,创新工作思路,广泛宣传推介,突出项目建设,开发特色商品,多基点发展乡村旅游,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全力打造“商周文化名城·针灸养生圣地”品牌,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明确定位,旅游业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把发展旅游产业纳入全县十三五规划“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积极响应国家省市旅游产业发展要求,把旅游业作为县域首位产业,形成以一大园区为主体、四个景区为核心、多个景点为辐射的全域文化旅游布局,使全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
(二)优化环境,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1处,开发人文旅游景点17处,融入市内外旅游线路3条,注册旅游有限公司2家,成功创建四星级宾馆1家,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游客创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
(三)深度融合,乡村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扶贫开发建设相结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农、林、牧、水等自然资源,指导什字中永、中台康家沟、邵寨干槐树、百里古城、朝那三里5个村编制了乡村旅游规划,按照3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成了中台水泉、康家沟旅游示范村,抓建完成邵寨镇干槐树、什字镇中永、朝那镇三里、百里镇古城一期建设任务,旅游示范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把建办农家乐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突破口来抓,以特色景区景点和旅游专业村为支撑,以发展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为目标,以地方特色农家小吃为重点,新建农家客栈,培育精品农家乐。止目前,全县以特色餐饮、采摘体验、田园观光为主的正常经营性农家乐达到18户,其中三星级2家(东郭人家、曹家大院),二星级1家,一星级4家。形成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文王画卦山—东郭人家民俗美食游;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疙瘩庙—水泉旅游示范村—古密须文化广场乡村休闲怀古游;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皇甫谧文化园—朝那皇甫湾乡村民俗养生游三条乡村游线路。
(四)加大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近十年来,投资3亿多元,建设旅游项目和配套服务工程37个,修建了皇甫谧文化园,创建了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首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灵台宾馆四星级旅游饭店,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服务功能,旅游要素日趋完善。
(五)广泛宣传,旅游市场层面不断得到拓展。围绕“商周文化名城·针灸养生圣地”品牌,着力开发皇甫谧文化、古商周文化、民俗文化资源,皇甫谧文化园作为特色景区被列入全省百个重点景区之列重点推介,成功举办各种大型节会活动10多次,通过参会参展、媒体网站、旅游推介、赛事促销、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宣传,进一步提升了灵台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六)提升内涵,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渐趋丰富。编印特色书画9类,开发西周文物仿制品5种5000多件,皇甫谧针灸、保健等系列新产品7类13种;着力加大对传统工艺品的包装推介,灵台牛心杏、刺绣、剪纸、皇甫谧养生药枕及手工面、皇甫养生宴、中医针灸等特色中医文化、饮食文化先后在中央省市电视台专题栏目播出,取得较好的声誉,深受多方游客青睐。
二、典型经验和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调整优化了景区管理体制,对涉及景区管理的相关单位进行了整合,进一步明晰了景区所有权和管理权,完善了景区服务体系,规范了景区管理运行;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推进专项小组负责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政策制定等工作,谋划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为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力量保障。
(二)加强调查研究,科学编制规划。按照规划先行的要求,把编制旅游规划当作重中之重,先后编制完成《灵台县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十三五规划”和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总体规划,近来年,多次组织县上“四大家”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各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组团赴外考察学习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同时,邀请文化旅游专业团队来我县考察,对我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和挖掘,利用新农村建设成果,选择交通便利、有一定客源市场、资源禀赋相对较好、有文化可挖掘可传承的中台水泉、邵寨干槐树、什字中永、朝那三里、百里古城、独店告王等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建设规划,集中人财物抓好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
(三)强化政策引领,优化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抢抓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国家、省、市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了《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大景区建设实施意见》,确定了十三五期间全县旅游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目标任务。
(四)强化宣传推介,拓展客源市场。整合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资源和各类宣传营销力量,围绕打响“商周文化名城,针灸养生圣地”旅游品牌,以大媒体、大节会、大场合宣传为抓手,持续抓好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制作旅游形象宣传片和宣传册,举办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等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型旅游节会,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文化旅游节会,向外推介宣传我县的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不断拓展旅游市场。
(五)强化项目带动,积极招商引资。立足资源优势,挖掘潜在优势,通过积极谋划项目,内引外联,主动出击,使旅游项目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启动实施了国医养生馆、皇甫谧运动养生休闲公园、皇甫谧养老服务中心、6个旅游示范村建设等项目,并通过节会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亲友招商等方式,积极推荐旅游项目,招引客商投资开发。
三、下步打算
(一)扩大宣传推介效应。拍摄制作高质量的灵台旅游形象宣传片,精心策划制作宣传资料,形成一个旅游宣传片、一本旅游画册、一批精美旅游宣传品等“三个一”系列宣传资料,在国内重点客源城市持续开展形象宣传。高频次举办乡村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和乡村旅游苹果采摘体验活动,积极组团参加西北旅游营销大会等大型节会,进行主题宣传和专场推介。围绕“智慧旅游”全面大力开展旅游市场营销工作,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创新“电商+旅游发展”模式,实现吃住网上预定,促进旅游产品销售。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变”改革机遇,坚持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扶贫开发相结合,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大水、电、路、网及厕所、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标识(指示)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探索创新开发经营体制机制,盘活优势资源和存量资产,推动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旅游渠道销售,充分发挥旅游助推精准扶贫作用。鼓励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提供特色农产品等方式增收致富。启动星火王家庄红色旅游示范村建设,抓好独店告王、百里古城、邵寨干槐树等专业旅游村基础建设,按照3A级以上标准对中台水泉、康家沟等有具有发展优势、独具特色的专业旅游村不断完善旅游要素、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开展AA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创建工作。
关键词:廊坊市,乡村旅游;问题;建议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业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成为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促进农村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作用。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既包括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还包括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是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
一 廊坊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廊坊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
(1)廊坊乡村旅游正处在起步阶段,旅游项目以农业旅游为主,农业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体现了“农游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2)乡村旅游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主要包括观赏、品尝、购物、劳作、娱乐、农技学习、乡村文化欣赏、农民生活体验等。旅游功能比较单一。
(3)乡村旅游主要分布在特色农业区和风景名胜区。体现了乡村旅游靠近发达地区和“靠天吃饭”的特点。
(4)乡村旅游呈无序管理状态。如观光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游、娱乐休闲游等旅游集散地,其经营管理,既不归农业部门管理,也不归政府部门管理,成为无人监管的真空地带。其生存状态完全取决于经营者驾驭市场的能力。
2 目前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认识。有些干部认为乡村发展旅游只是“山山”、“水水”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风景,有啥“看头”。因而对发展乡村农业旅游不重视、不支持。旅游的投资建设都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方面,而对开拓乡村旅游新天地缺乏认识和行动。也有些人对乡村旅游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而有的经营者忽视或脱离农业生产经营,单纯搞旅游,靠卖门票来维持,结果越办越差,最后关门停业。更有甚者,开办农业旅游,大兴土木建设,过多地搞人文景观,把农业旅游区变成文化娱乐区,结果游客少,处于半停业状态。
(2)缺乏整体规划。近年来,一些地区的领导或经营者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乡村农业旅游,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还有的农户看到人家搞农业旅游富起来,自己也忙于搞旅游,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就利用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搞起旅游来,结果因低层次开发,产品品位不高,配套设施和环境较差,逐渐衰落而停业。
(3)缺乏市场分析。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来自城市,所以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然而,目前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没有全面调查和分析城市游客来源、客源类型、市场规模、客流规律、游客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等情况,也不了解周围相邻地区有无竞争的同类旅游项目,就盲目上项目,搞乡村旅游,结果是相互竞争,游客稀少。
(4)旅游产品单一。目前,廊坊乡村旅游尚未成熟,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民俗文化没能得到有效的挖掘,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重游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一些“农家乐”游客大多数只进行玩牌、卡拉OK、聊天等,缺乏体验、休闲项目,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少年儿童的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5)基础设施不完善。廊坊乡村旅游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基础设施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旅游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正常,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难留住游客。
(6)经营不规范。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一是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很多项目没有申办报告,没有经专家论证,没有一定的审批手续,自发、盲目发展;二是旅游项目尚未纳入旅游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其开业、停业都较随意,有的村、户根本不具备经营条件也开张经营;三是价格不合理,任意定价,甚至有懵客、宰客现象;四是管理和导游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五是对旅游项目没有严格的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制度;六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尚未纳入政府行政职能,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不协调,扶持和支持力度不大。
(7)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一定的资金。然而,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资更困难。所以,发展乡村农业旅游,资金缺乏是一个重要障碍。
(8)缺少政策和法规保障。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管理、观光农业管理、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农家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二 廊坊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近年来,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多次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业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国家旅游局也强调:在推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扩大城乡旅游交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做出更大贡献。我们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和发挥农业的旅游功能,高度重视乡村农业旅游的发展,在抓好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开辟乡村农业旅游的新空间、新天地。廊坊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规范发展会展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创办农业旅游专业村,发展农业旅游专业户。通过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中心的乡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2 因地制宜,搞好规划
发展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搞好整体规划,突出特色。规划的原则包括:(1)区位优势原则。尽可能靠近城市及旅游区,以便就近吸引更多的游客;(2)资源优势原则。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发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项目;(3)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城市游客的消费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项目和产品;(4)综合效益原则。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规划的内容有:①调查分析当地资源条件、农产品优势和市场客源条件;②科学地确定乡村旅游业的功能定位,选择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③划分旅游功能分区,搞好旅游项目和景观布局;④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⑤制定营销策略,加强促销措施,扩大旅游市场。通过规划,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耕文化,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规律,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强吸引力。
3 坚持科学发展观
乡村旅游业是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城市,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的新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利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以,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以提高农民收益为出发点,服务于城市游客,最终发展农村经济。二要坚持以农业经营为主。乡村农业旅游坚持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三要重视生态保护。乡村农业旅游属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范围,发展农业旅游必须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环境质量,防止农业污染,杜绝“开发性”破坏。四要重视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五要实施城乡旅游开发一体化战略。将乡村旅游开发纳入城市旅游大系统中统一规划和建设,可以科学开发和合理布局区域乡村旅游项目,避免近距离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减少投资失误,提高开发效果;可以使城乡之间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旅游淡旺季平衡,市场共享;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资金、技术等优势条件,加大投入,推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4 加强规范化管理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首先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采取政府主导、各方支持,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指导和管理方法。成立乡村旅游领导机构,负责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规划、土地、税收、道路、通讯、水电、门票收费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以促进发展和壮大。三要多方集资。广泛发动和吸引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实行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多元化。四是每个乡村旅游项目必须实行经营者申请、专家论证、领导审批等手续方可经营,防止随意、盲目发展。五是经营者申请开办乡村旅游项目必须四证齐全,包括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六是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分类和评估。一般从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基础设施、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价格标准、游客反映等多个方面对旅游项目进行综合评估,不达标者停止营业。七是加强从事乡村旅游工作人员专业培训。八是制定相关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运营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政府职能部门指导下,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和法规,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关键词:现代林业;乡村旅游;发展
1.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近年来,遵义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意见》等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全市倾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黔北民俗风情乡村旅游品牌,仁怀苗山人家、汇川区董公寺、绥阳温泉风情小镇等一批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在全市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加快境内乌江峡谷风光保护和开发,努力打造“千里乌江画廊”精品旅游区。着力建设“飞龙湖”、“乌江大峡谷”等一批湖泊、岛屿和峡谷观光旅游产品。辖区内有会址、“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的杨粲墓等、沙滩文化、赤水丙安古镇等文化遗产;有绥阳水晶温泉、仁怀盐津河温泉度假区、云门屯休闲度假区、枫香温泉度假区、三岔河度假区等休闲胜地;有茅台酒工业旅游示范点、董公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有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遵义海龙囤土司遗址;有“小峨眉”之称的金鼎山寺、湘山寺、回龙寺。有中国国酒之乡、名茶之乡、辣椒之乡、竹子之乡、野木瓜之乡、诗歌之乡、小说之乡等特色县(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1.2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依托自然景观,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旅游升级版。扎实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市乡村旅游点达到29个,乡村旅馆1343家,宾馆酒店76家,床位数6.36万张,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93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乡村旅游充分利用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向游客展示真实的乡村文化。对我市乡村旅游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随着全市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快捷旅游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在国家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的助推下,自助自驾旅游模式成为游客出行的首选模式。入境游客接待量呈“井喷式”增长,开通遵义至香港、至韩国、至泰国等国际航线,在香港和韩国举办遵义旅游宣传推介会,提升遵义旅游国际市场知晓率。2017年春节期间,全市接待香港、台湾、法国、韩国等国家入境游客0.2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2.2万美元。
2.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农家乐产品的开发与建设中,整体布局特色不明显,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环境状况、集镇及乡村绿化美化等美中不足;二是经营户对树立整体形象的意识不强,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组合,特色不鲜明、没有和谐统一的新农村形象;三是林业和旅游的关系还不够密切,游客参与性项目较少;森林旅游开发力度不够;四是旅游产品转化率不高,附加值没有得到深度开发;五是在经营理念上,对特色农家风味、人居环境、服务水平重视不够;六是主动宣传的意识不强,过分依赖“回头客”和口碑传播,难以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七是资金匮乏,乡村旅游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但由于资金短缺,难以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区,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对外宣传力度小,一些景区处于“养在闺中人未识”的尴尬境地。
3.发展现代林业.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3.1实施森林健康经营,推进乡村旅游环境建设
森林健康是森林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同时又能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的自然、社会和经济需求的一种状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途径。威胁我市森林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病虫害、森林火灾、森林组成以及林分结构不合理,森林粗放管理,气候干旱。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十万亩风景林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实现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推进我市森林资源林分结构调整、退化林地恢复、森林生态修复、森林生态景观改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健康经营、林木病虫害防治、森林火险管理、景观游憩设施建设、绿色文化和森林健康宣传等措施,加快了森林自然演替进程,发挥了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达到植物群落本土化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生态的、优美的生活环境,推进了乡村旅游环境建设。
3.2加快通道及重点村寨绿化建设,提升绿化品位、增强景区景观效果
我市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了农村人畜共处、房屋破旧、垃圾乱放的“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完善了公共设施提供了便捷的社区服务。但在农民新村规划中,忽视了乡村社区的景观规划与乡村风貌塑造,导致了“千村一面”的社区建设,破坏了具有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应加强景区通道、旅游村寨及重点景区绿化建设,对城市主要出入口进行彩化、美化、园林化工作,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在旅游线路两旁、景区道路、山门、广场等地方,全面实行乔、灌、草、花(草本)立体化配置。结合地形、地貌、林相等自然因素,加强森林景观改造工作,在针叶林较多的地方,种植紫玉兰、茶花、香樟、桂花等阔叶树;在视野开阔的地方,种植银杏、栾树、紫薇、杜英等高大乔木;增强景区景观效果,全力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推进全市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3.3加强特色林果产业建设,增加采摘娱乐项目,丰富乡村旅游文化
发展特色林果是事关农民增收、造福人民群众、改善民生的战略任务。当前特色林果业已经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点、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新亮点、新农村建设最现实的着力点。湄潭翠芽茶、风岗富硒茶、正安野木瓜、遵义核桃、红花岗葡萄、汇川杨梅等特色林果产品,已经在广大消费者中赢得了声誉。今后要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林果基地建设,努力提高特色林果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把发展特色林果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增加采摘娱乐项目,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采摘、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产业格局。
3.4创新森林游憩规划,丰富森林游乐项目,积极推进“森林人家”生态休闲游
创新游憩方式,立体开发森林生态资源,以“超级大氧吧”的理念,依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分布特点,结合地形地貌特点,紧紧围绕“欢乐休闲”的主题,形成“林地旅游产品开发”,“林中旅游产品开发”,“空中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的立体式结构,从而构建游乐性、参与性、浪漫性较强的主题丛林生活旅游产品体验体系。“森林人家”生态休闲旅游是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和乡土特色产品,融林业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为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蕴藏着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开发森林负离子浴,空气负离子对人体不仅有利,还有治疗保健功能。森林环境中负离子含量较高,应开辟专门的森林负离子呼吸区,融入一定的养生保健内涵,以“欢乐森林、天下氧吧”为理念,实现“丛林生活、康体养生”功能。我市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发森林游乐项目,大有可为。
1苏南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1.1自然条件优越
苏南地区境内水域面积广阔,地形多样,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苏南地区农业历史悠久,有浓厚的农耕氛围,农业生产的形式多样,在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苏南地区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称号,境内村庄内有种类齐全的山、水、果园、林等。境内水资源丰富,河网纵横交错,特别是苏州地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水乡泽国”,其水域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占比就超过了40%,其中面积超过6.7hm2以上的湖泊有90个左右。苏南地区植被资源也非常丰富,山地面积超过2万hm2,全部覆盖植被。
1.2区位优势明显
苏南地区的地理位置佳,有很明显的区位优势,交通发达。以环太湖地区为例,当地到周边各城市已经形成了2h交通圈,将太湖与周围各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凸显出明显的区位优势。经过走访观察,节假日时苏南地区很多休闲农业景点附近都会停靠大量的外地牌照的车,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1.3经济发达
苏南地区是江苏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自20世纪当地提出了“苏南模式”之后,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实现了小康,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高,进一步拉动了消费,实现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经济收入提高了,人们对生活的品质也更加的关注,在繁忙的休闲之余城市居民迫切需要远离嘈杂的大都市,到乡村体验生活,以舒缓压力、放松身心。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实施,苏南地区不断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思路,不断丰富农业生产的内涵,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目前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形式上也更加的多样化,包括采摘、疗养、娱乐、购物、度假、参与等,也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中。虽然近年来休闲农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苏南休闲农业最开始时多数是自发状态下形成的,人们不能正确认识休闲农业的真正内涵,没有进行科学规范,发展比较盲目,总体布局意识不强,造成很多休闲景点雷同,没有新意,未实现多样化规模经营。二是未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虽然有的地方在景区等级的评定上都制定了标准,但实施的管理办法却各不相同,造成多头管理、多头规划的现象,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三是休闲农业中的农业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多数集中在采摘、观光农业等方面,均处于比较初级的农业活动,缺乏浓厚的乡土文化内涵,甚至还有些休闲农业景点为了争取客户采取不正当价格手段,这些均不利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
3苏南地区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3.1统一认识,开辟新路径
根据苏南地区的优势资源,将其潜在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积极促使其转为经济优势,达到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效果。目前农业生产效率高,将大量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推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休闲产业上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我国起步比较晚,要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逐步摸索出适合苏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3.2结合当地特色合理规划
苏南地区农业历史悠久,具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特点及文化特点,要结合当地的特点从总体上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进行规划,将苏南地区的文化底蕴、乡土风情等充分挖掘出来,将发展休闲农业与发展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在规划时要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结合特色,不断创新,充分整合各种农业资源,发挥出乡村旅游集奇趣性、益智性、参与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作用。
3.3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
(一)生态资源优势独特。
(二)陈化店地下水水质优良。
鄢陵县陈化店镇地下水储量丰沛,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其中微量元素锶和偏硅酸等含量均高于国家优质矿泉水标准。长期饮用,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调节神经等功效;以之泡茶饮用,具有清爽止渴、消疲提神、促进代谢、消脂去腻、降血脂、降血压的功效。
(三)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二、鄢陵乡村游发展采取的措施
(一)科学制定乡村游发展规划。
聘请省内有关专家和教授对全县的农家乐旅游资源开发、线路组合、宣传定位、发展步骤等进行全面规划设计,编制出《中国鄢陵农家乐旅游开发总体策划》。规划以“一花(鄢陵花卉)、一木(鄢陵苗木)、一水(陈化店水资源)、一草(草坪生产)、一果(樱桃、蟠桃等杂果)”五大资源特色为支撑,深入挖掘“彭祖养生文化、许由文化、三国曹魏文化、茶文化、鄢国古城文化”等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把美丽田园风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结合起来,达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和谐统一。
(二)加快乡村游精品景区建设。
景区(点)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全力打造精品景区”的思路,切实加强乡村游景区建设,为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2、柏梁花乡农家乐。该景区以柏梁镇蒋庄村为依托,以农村城镇化和景观建筑为载体,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计划建中欧结合式建筑110栋,积极开展农家乐旅游,让游客入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验农村生活和花乡风情。目前,已建成布局考究、古朴美观、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中欧结合式建筑70余栋,农家乐接待床位400多张。
3、姚家村。该村花木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众多,以蜡梅最为著名,素有“蜡梅冠天下”、“花园第一村”的美誉。历史上有名的“姚家花园”就座落于该村。近年来,该村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花卉生产,成为带动全镇乃至全县花木产业迅猛发展的专业村、示范村。目前,全村2743亩耕地全部种植花木。同时,姚家村人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自家庭院的空闲地种植花木,建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风格别致的花园式庭院,不仅美化了环境,又发展了“庭院经济”,增加了收入。
6、南坞清流河休闲景区。该景区以清流河为依托,两岸种植有蟠桃2000多亩,绵延20余公里,每年三月,两岸桃花都引吸着周边城市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长期居住在闹市里的人们营造了一个休闲娱乐、踏青赏花的“世外桃园”、绝世佳境。同时,清流河沿岸青年湖水面面积500余亩,大闸蟹养殖规模发展,每年秋季都吸引大量游客来此游玩品蟹。
8、陈化店茶文化一条街。该景区位于陈化店镇,陈化店茶史源远流长,茶文化相伴而生。景区以陈化店优质水资源为依托,已建成各类高、中、低档茶馆、茶舍100余家。
(三)加大乡村游宣传营销。
一方面,把鄢陵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宣传的重点进行整体包装推介。几年来,通过新闻媒体刊发宣传稿件200余篇;在河南电视台、许昌电视台以及周边地区电视台制作专题片30余期;在中国旅游报、河南日报、许昌日报等报刊开辟广告专版;在国际互联网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开通鄢陵旅游网站,全面介绍推荐鄢陵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另一方面,牢固树立强烈的市场宣传营销意识,变“等”客上门为“请”客上门。积极组织人员组成促销团到各地进行面对面的宣传营销;连续多年参加全国旅游交易会和全国北方旅游交易会,并积极参加“河南风”推介活动;极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记者、旅游界同行来鄢实地考察、踩线,推介旅游线路。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提升了鄢陵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打响了鄢陵乡村旅游的品牌。
(四)加强乡村游规范管理。
乡村游虽然起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但并不说明乡村游给人的印象就是住房档次差、环境卫生脏、经营管理简单粗放。我们通过评选星级农家乐,引导农家乐经营业主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农家乐旅游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同时,旅游部门联合工商、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为农家乐经营者讲解服务规范、交际礼仪、饮食卫生、人身财产安全、消防安全、文明诚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定期不定期对农家乐环境卫生、餐饮质量、收费标准进行检查。积极组织经营者先后到栾川、四川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培训,开扩眼界和学习经验。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确保了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使农家乐经营者逐步向正规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鄢陵乡村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鄢陵乡村游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县乡村游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差,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组织管理不够规范。我县乡村游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完善的发展机制还未形成,有关政策、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农家乐”接待点的数量多但规模小,档次较低,接待大规模的旅游团队少,旅行社为其提供客源少。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目前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两侧路灯、各种指示牌、景区内排水、排污设施及停车场、休闲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制约和影响了农家乐的发展。
(三)缺乏文化内涵,对民俗文化深度挖掘不够。“农”的特色、“家”的感觉、“乐”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真正由“农家乐”提供的具有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少,参与性强、健身绿色休闲项目的开发力度不够。大多数“农家乐”经营项目类同,产品单一,缺乏“农”的特色和风格;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个饭馆、一家旅店,缺乏个性化、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游乐项目,吸引力不够强。
(四)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操作中,当地农民既是管理员,又是服务员,处于较为粗放的经营层面,服务质量和档次不高,严重制约农家乐旅游业的加快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领导。
紧紧围绕如何把发展乡村旅游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把乡村游工作作为重点,对在乡村游发展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协调和指导。二是制定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对乡村游发展重点乡镇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发展方向,提出具体要求。三是进一步加大旅游景区(点)开发的项目招商力度,打造景区(点)与乡村旅游项目结合的有效平台。四是出台发展乡村游的相关扶持政策,特别在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人员培训、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奖励;重点扶持和发展几家乡村游休闲旅游示范点,作为全县乡村游发展的典范,切实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四是立足于长远发展,注重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特别是农家乐从业者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增强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二)完善发展规划,突出特色资源优势。
在省、市“旅游立省”、“旅游立市”战略决策的指导下,按照鄢陵“旅游强县”建设的具体要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乡村游总体发展规划,认真抓好实施和落实。一是注重乡村旅游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做到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抓住重点,分步实施。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特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有序推进,逐步完善。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尽快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三)提升服务质量,打造鄢陵乡村游品牌。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不断规范农户乐接待服务标准,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切实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游客提供愉悦、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四是加大鄢陵乡村游宣传营销力度,通过参加促销会、推介会及在各类电视台、报刊、信息网站等新闻媒体制作专题、刊发稿件等方式,加强宣传推介,扩大乡村游的影响力。同时,将乡村游、休闲旅游列为旅游节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旅游线路,举办形式多样的乡村休闲旅游专场推介活动,全面打响鄢陵乡村旅游品牌。
(四)加大对乡村游发展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议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拔付一定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游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如:道路、污水排放及处理、公共照明、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基础设施。同时对乡村游项目的立项进行倾斜,使更多的旅游项目能够得到上级项目专用资金、贴息贷款、无息贷款的扶持,进一步完善现有景区设施,提升景区档次。
一、忠县成熟的农业资源和特色的生态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忠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距重庆主城180公里,渝沪高速公路全线贯通,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县境88公里,有3条省际公路交汇于县城,公路四通八达,规划建设中的沿(长)江、梁(平)忠(县)、梁(平)黔(江)高速公路及沿(长)江铁路过境忠县,忠县将成为西部地区通向华中、华南最便捷的陆上大通道和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节点,地理区位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一)农业基础扎实,发展前景广阔
忠县地处暖湿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山地气候, 温热寒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境内低山起伏,溪河纵横交错,中小型水库近百座,地表水平均径流量11.48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约5.3万千瓦。土地面积2187平方公里,其中常用耕地面积5.31万公顷,忠县独特的地理和气候、土地肥沃,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是国家粮食主产县、国家瘦肉型猪基地县、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县和重庆市优质水稻、柑橘、大豆、蚕桑、榨菜、苎麻等生产基地县,曾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当前,忠县按照“135”现代农业体系发展思路,结合优势资源、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了“柑橘、优质粮油、甘薯、大豆、蔬菜、苎麻”六大支柱农业产业和“苎麻、大豆、蔬菜、油茶、油橄榄、绿竹”等一乡一品,特别是柑橘产业,派森百橙汁公司生产的NFC鲜冷橙汁已步入国宴餐厅,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还有三峡生态鱼、汤圆粉、白公酒、茗岳有机茶、忠州土猪、忠州豆腐乳等30多个特色农业品牌。
(二)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特色突出
忠县生态保存完整,物种丰富多样,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天然基因宝库,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4.1%。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天池森林公园,山高、水足、温适,植被类型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川东至今保存较完好的原始森林之一。天池峰峦连绵、地势雄伟、绿茵覆盖、山花似锦、风景秀丽,是人们疗养避暑、跑马狩猎、观光旅游、会务旅游的理想境地。
水资源丰富,三峡库区全面蓄水后,将形成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泊,水库总库容最高可达393亿立方米,成为国家水资源重要战略储备库。忠县拥有横贯县境的8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两岸支流水系发达,水域宽阔,纵深径长,加之临水、平湖特色,为高档临水地产、游艇产业、水上赛事举办和水上娱乐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商机。
生态产业优势凸显,忠县海拔117米至1680米,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山地气候,是亚洲乃至世界最适合柑橘生长的地区之一,忠县正积极打造国家级现代化农业旅游示范区和最具有观光价值的园区“中国柑橘城”,它将是世界首家将柑橘育苗、种植管理、品种博览、标本展示、高效生态柑橘园、加工制汁、鲜果处理集中展示的精品园区,也是绿色生态农业、现代高科技条件下柑橘种植与加工、休闲娱乐和优美田园风光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奇、异、野、土、采、尝、购的强大吸引力,拥有观赏、旅游、休闲、健身、参与、习技、科考、求知等多项功能。
二、发展生态农业做大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忠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忠文化、柑橘文化为主题,大力发展旅游业,塑造忠县“半城山水满城橘”的旅游形象,积极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当前已建成柑橘景观为主的中国柑橘城核心区、金色杨柳、三峡橘海等三大乡村生态旅游景区,以高山消夏度假旅游为主题的白石镇巴蔓竹韵乡村旅游区、石子乡杨兴村消夏度假区等项目,但“以橘为媒”,打造的是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来发展乡村旅游业,仅仅提供简单的吃、住,而且容易受到地理和季节性的限制,没有充分利用忠县其他丰富的生态资源,从特色发展、规模档次、服务项目、生态打造等方面上不去,乡村旅游发展总体缓慢,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投入不足,产业粗放
侧重点在工业上下功夫,缺乏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对农业、农村资源、农产品等的挖掘、整合、利用、创新、包装和宣传不够,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未能有机结合,仅有“柑橘”农业景观得到深度挖掘,其他独特的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缺少有竞争力的乡村旅游品牌,造成乡村旅游内容单一,乡村旅游形象不够突出,发展缓慢。
(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一是道路交通设施相对落后,目前忠县无铁路经过,高速公路仅有沪渝高速,难以形成与长江黄金水道配套的高效物流网络,农村公路通达通畅率较低;二是生态环保问题突出,库区遗留的消落带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乡村旅游观念不强,生态知识贫乏。旅游资源缺乏统筹规划,开发不足且不合理,有些乡村生态游为主题的景区虽然小有进展,但没有大项目,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管理部门不能很好的处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很多生态农业企业和村民普遍对生态旅游知识贫乏、对乡村旅游开发价值的认识不全面,对政府的决策意图和政策措施了解不多,乡村旅游的氛围还不浓。村民和游客对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意识不强,环境保护意识差,生态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三)乡村旅游产品内容单一
乡村旅游产品不够丰富,基本都是过境观光旅游,趋同现象严重,参与体验和互动的活动内容少,游客停留的时间比较短,消费项目少。
(四)旅游接待设施和规模参差不齐
度假村、民居旅馆、星级农家乐是生态旅游接待主体,但当前忠县仅有七家三星级农家乐,而且整体规模偏小,发展水平不高,绝大多数农家乐以餐饮为主,配套设施跟不上,服务项目单一,没有突出主题和特色休闲项目,在挖掘本地民俗文化和农家乐知识、带动游客参与等方面做得不够。
(五)旅游专门人才和信息化建设滞后
旅游专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有待提高,懂生态学尤其是乡村旅游学知识,能准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乡村旅游发展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集信息交互、电子商务、网上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网络交互平台的专门旅游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六)宣传营销力度不够
对外宣传方面力度不够,游客和潜在游客对其旅游形象感知度较低,虽然“半城山水满城橘”的口号响亮,但其深厚的底蕴缺乏相关产品的支撑。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做大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
做大做强乡村旅游,首先要做好“质”。应充分依托忠县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枢纽,抓住扎实的农业基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三峡库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扶持和开发生态农业促进乡村旅游业大发展。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山水为依托,以农业为支撑,以生态为根本,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来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努力建设重庆市乡村旅游示范县,积极打造三峡库区特色旅游目的地。
(一)政府的调控职能,开展多维度的措施保障
①创新体制机制,成立专门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和文化旅游宣传营销中心、招聘懂得生态知识和乡村旅游人才,有计划、有规范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完备的二级管理体系,在主要景区设立管委员会,并充分发挥旅游协会专业分会的作用;②完善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③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资力度,强化资本运作;④落实旅游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保护当地的生态农业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打造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
①发展优质农业: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突出发展高效农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农业设施,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形式发展李、桃、梨、枇杷、葡萄、柑橘等特色水果,种植中药材,大力推广笋竹、茶叶、大米、米酒、豆腐乳等特色农产品,让更多的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从而带动“三峡橘海”、“金色杨柳”、“艺术田园”、“低碳竹海”等休闲旅游景区的发展;②发展特色农业:借助独特普观光游、柑橘DIY、举办中国柑橘文化旅游节。③打造精品农业,大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推广“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创建农业品牌,推进品牌化经营。努力建设一批生态的农业休闲山庄、农业观光示范场、农业生态体验区,将忠县打造成三峡库区的农产品供应中心和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及农业科普教育中心。
(三)深入挖掘生态旅游资源,全力打造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①发展森林生态游,利用忠县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积极开展观光游、消暑避暑游,借助“忠文化”和森林美景,打造浪漫婚庆旅游专项产品;团体游客还可以借助“忠文化”和美景,根据自身需要组织团日活动、党员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等特色活动,达到寓教于游,使之成为凸显忠县文化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②依托独特的水域生态资源、辅以完备的基础设施,推出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水上观光、休闲度假及运动旅游产品,打造长江上游最大的水上休闲运动基地和游艇基地,开发长江黄金水岸水上运动产品,如魅力江景游、建筑奇观观赏游、游艇休闲度假游、水上运动休闲度假游等活动。
(四)大力发展农家乐,努力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开发乡村旅游业,进一步完善农家乐的发展优惠政策,依托良好生态环境,用好丰富农业资源,借助特色民俗文化,把“家园”和“田园”相结合,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和建设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同时,将农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将部分农村转变为旅游景区(点)、将部分农民转变为旅游从业者,以旅游开发带动农家乐的发展和农产品销售,实现农旅相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
(五)整合多种营销方式,唱响忠县旅游品牌
——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理论文章
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产业脱贫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带动农民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是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必然选择。今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实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近年来,XX市按照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强化政策创设、加大公共服务,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实现多元、多样、集聚、规范、绿色发展。“十二五”时期,全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以年均12%和17%的增速高位增长,成为全省该项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017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819.62万人次,同比增长35%;实现旅游收入54.22亿元,同比增长44%。整个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成效越来越明显。
一、充分发挥“农业+”作用,推进多功能多业态发展
XX市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从拓展功能、满足需求入手,充分发挥“农业+”作用,倾力打造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体验活动丰富、产品绿色安全、文化内涵深厚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休闲娱乐景区景点多达120余个,可推荐的精品线路达10余条。通过美化山水林田湖、建设特色小镇,鼓励开办农家乐、渔家乐、森林康养休闲农庄,举办农业节庆活动、开展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等活动,推进全市农业呈多业态复合多功能拓展方向发展,为城镇居民旅居乡村体验农耕乐趣、品味农业情调、感知民俗风情,看田园风光、赏乡村之美、享民俗民风、品地道美食气息提供了更多选择。
二、注重规划引导,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XX市坚持点线面结合的思路,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大力打造“综合体”、“聚集区”、“金品牌”,打造休闲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近年来,共投入2600余万元用于规划编制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总规、控规和专项规划三个层面的规划工作,以《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先后编制完成《XX城市总体规划》、《XX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XX市锦屏山风景区概念性总体规划》、《东风葡萄酒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云南红精品酒庄规划》、《城南甸溪河片区控规》等多个现代都市、田园价值、文化特质既融合又独立的总规、控划和10个城中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土地、城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四规合一”,为乡村旅游定位与转型发展拓展了更大空间,形成以“两带五聚集”为主的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两带”:西部连乡公路沿线民族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带,湖东公路康体休闲葡萄观光休闲带;“五聚集”:以锦屏山为核心的XX文化聚集区;以湖泉生态园为核心的温泉养生聚集区;以云南红酒庄为核心的红酒休闲聚集区;以烟草制品和种植庄园为核心的现代工业旅游聚集区;以高原特色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观光旅游聚集区。点、线、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成本分摊机制正逐步形成,品牌效应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正逐步增强。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资源集约;特色产品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1.06.035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for the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Xiqing District
ZHANG Ming-liang
(Tianjin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e Planning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starting from agricultural basic conditions in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Xiqing, the developing staus of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was introduced and it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district was analyzed. The deficiencies were summed up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and then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ere put forwad to promote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is district.
Key words: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culture content;resourece intensive;featured products
西青区位于天津市西南部,属环城四区之一,总面积545 km2,常住人口68万人[1],下辖“两街七镇”, 分别为李七庄、西营门两街道办事处;杨柳青、张家窝、精武、大寺、辛口、中北、王稳庄七镇。
1 西青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农业基础条件
1.1 自然资源
西青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干湿季节分明,寒暑交替明显,全年平均气温13.0 ℃,全年无霜期216 d,年降雨量平均561.9 mm,年际变化不大,年日照总量2323.4 h,光热资源丰富,利于农业种植[2]。本区地势低平,海拔高度大多在1~3 m,西高东低,境内河渠稠密,主要河流为大清河、子牙河,洼淀较多,土壤多为潮土,土质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总体而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该地区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2 区位资源
西青区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环渤海经济圈内,社会经济条件较为雄厚。辖区内有京福、津淄、津港、津同、外环线等11条公路干线,纵横交错,贯通全国各地。西青区紧邻市区,交通便捷,四通八达。驱车十几分钟就可进入天津市区,为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市场空间,也使得该地区成为市民参与农业休闲观光、采摘的首选场所。
2 西青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2.1 发展现状
截止到目前,西青区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共13家,其经营面积0.167万hm2,年总投资13亿元,共带动农户数5 928户,直接从业人数
2 080人,带动农户增收2~3万元。经营主体按类型划分可分为3类:休闲度假类型、农家乐类型和科普教育型。其中属于休闲度假类型的共9家为凯润食用菌、梨园花卉市场、第六埠农业观光园、水高庄园、德仁农业示范园、益利来养殖园、曹庄花卉之乡、雷庄庄园、天津热带植物观光园;属于农家乐类型的共2家分别为辛口沙窝萝卜种植采摘基地和大柳滩庄稼院;属于科普教育型2家分别为园艺科技博览园和闽中食用菌基地。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有5个,沙窝萝卜节、大柳滩桃花节、西青金秋旅游节、曹庄花卉生态旅游节、张家窝冬枣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品牌已深入人心,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旅游接待规模逐年递增,2010年,全区乡村休闲旅游共接待中外游客5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同比均增长26%。今年1至5月份,共接待游客276.3万人次,同比增长21.8%,旅游收入1.5亿元,同比持平。其中,购票人次55.8万人次,门票收入1 743.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3.8%和36.5%。
2.2 发展特点
2.2.1 旅游板块初具规模 西青区于2010年编制完成了《西青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了以民俗文化为龙头,以崇文尚武为两翼,着力打造民俗文化、尚武文化、红色旅游、现代都市型休闲农业和宗教文化等5大板块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布局[3]。目前,辖区内各农业园区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强,乡村旅游资源的集约化程度日益加深,这为特色旅游板块的形成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各特色农业旅游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逐年增强,如小沙窝萝卜、大柳滩早酥梨、花卉─晚香玉等,其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2.2.2 特色旅游村、点逐年增加 近年来,西青区委、区政府积极做好特色旅游村、点的申请工作。截止到2010年底,全区特色旅游村、点的数量由2008年的8家发展到13家,在2011年,全区预计再申请4~5家(作为全区唯一特色旅游村─大寺镇的王村已于2011年6月申请成功)。特色旅游村、点的成功申请,不仅提升了本地区乡村旅游的知名度,而且对稳定旅游客源和旅游线路的成功设立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2.2.3 采摘游的兴起 近两年来,近郊游成为市民主要出行方式。为迎合市场,西青区采摘园的发展规模正逐年扩大,市场依托拥有400万人口的中心城区[4],同时吸引了来自周边(静海、河北省)的旅游客源,另外“5+2”的生活方式和小长假,促使采摘游成为西青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
3 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
3.1 发展雷同,品牌文化有待深度挖掘
目前,西青区的乡村休闲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开发项目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一些固有的旅游文化资源缺少深层、长期的文化精神积淀,市场往往上演“暴发户附庸风雅”的闹剧,失去了旅游亮点。大部分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发展模式雷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产闲置、资源浪费。在近两年兴起市民采摘游方面,大部分采摘园具有相同特点:服务内容单一,游客停留时间短,受季节影响较大,淡旺季差别明显,缺乏对餐住服务和参与性项目的深度挖掘。
3.2 市场定位不明,规划的合理性有待完善
在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方面,本地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些项目在没有对资源环境进行系统性论证、规划的情况下就匆忙上马,非但没有引导乡村旅游业发展走向“理性的增长”,反使产业建设频繁陷入新一轮的“大拆大建”。另外,有些项目的开发本身是由乡镇企业、农民等非专业人员自主,由于前期规划不到位,造成旅游项目起点不高(如大柳滩庄稼院项目),市场定位不明,效益低下。这种以“产业同质竞争,项目重复建设、空间批量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干扰了城镇空间的自然演化与历史延续。
3.3 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近年来,西青区乡村休闲旅游有了较快的发展,旅游规模不断壮大,游客人数逐年增加,因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所引发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该地区旅游景区(点)自身的地理位置大多位于农村或较偏僻的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交通、排污等公共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制约了游客旅游愿望,影响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园区建成后,休闲设施后续投入不足,一些项目长期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维持状态(例如水高庄庄园),或者有的园区因资金原因,在建设之初项目建设上选择了一定程度的投资倾斜,使得一些配套设施建设不尽合理(例如杨柳青庄园的车位不足等问题),在后续的运营中,为适合乡村休闲旅游的新标准、新要求需要进行重复投资改造,造成了资金的一定浪费。
3.4 专业性人才缺乏,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本地区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和研究还处于较低层次上(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其从业人员主体多为农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在实际中,许多乡村旅游景区(点)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缺乏专业的管理经验,而服务人员又多数为非正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虽然有些进行了短期培训,但在形象礼仪、经营理念、创新意识、服务水平等方面依旧存在着缺陷,这就使得当地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低素质的从业人员间产生了矛盾。长期以往,形成的粗放型、低水平经营模式,必然会制约乡村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5 政策缺位,宣传意识有待提高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 “好酒”也需宣传才会被人所知。目前本地区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政策缺位、宣传乏力”这一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缺乏全面、准确的政策定位。一些乡镇把乡村休闲旅游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景区(点)运营中又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其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休闲旅游的各个层面,影响了整个产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宣传营销观念的落后。大多景区(点)主动利用媒体宣传的意识不强,还停留在依靠旅游主管部门和公共报道信息上,与旅行社等中间商的联系也不够紧密,使得多数休闲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数量始终无法实现快速增长。
4 对策及建议
4.1 打造旅游品牌形象,增强休闲文化内涵
景区(点)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离开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这就需要由区政府出面,组织农业、旅游等部门,根据各街镇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开设项目。紧紧围绕杨柳青传统文化诸如杨柳青年画、沙窝萝卜节等,将“农业科普游”、“传统农事乐”、“传统农业博览会” ――这些富于农业特色休闲项目积极引入园区,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丰富休闲旅游内涵。此外,在特色旅游乡村的开发上,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避免城市化倾向,以突出田园特色作为其开发亮点。
4.2 开展产业规制建设,促进资源集约化发展
为解决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问题,首先要加快完善规制建设,建立全市休闲农业标准化体系,制定休闲农业和农业旅游评定、挂牌的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强化和完善管理,对经营者服务质量也按等级实行统一规范标准。其次,作为区、镇政府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正确定位,做好局部与整体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规划要充分挖掘农业内涵,讲求区域特色,准确功能定位,实行规模经营,促使生态、生产、科研和市场相融合,减少盲目建设和无序竞争。
4.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投资环境
积极争取市级旅游开发专项资金,增设区、镇两级旅游业开发专项资金,用于交通、水利、文化等公益设施建设补助。落实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休闲农业生产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建设项目的早期开发给予积极的税收减免政策,为景区(点)提供优惠的旅游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对重点园区项目和创兴型园区项目进行适度贷款贴息或补贴。引入企业管理机制,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旅游企业投资,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通过转让股权、出让冠名权、拍卖经营权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带动休闲农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4.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监管水平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人才培训,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及专业人员的培训,建立适合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职业培训体系,引导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和基层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鼓励各级各类农业和旅游院校、职业院校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专门人才培养工作,使人才供应在数量、结构和素质等方面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同时,认真履行和执行国家、地方对乡村旅游行业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景区(点)尤其是A级景区(点)的考核工作,重点把游客的满意度纳入考核中来,认真执法,规范行业道德,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4.5 搞好核心区域建设,提升产业知名度
为丰富乡村游游内涵,旅游主管部门要紧紧抓住“以杨柳青文化为龙头,以崇文尚武为两翼”这一核心理念,在不失去地区特色的情况下,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重点建设核心区域,使各旅游景区(点)间联系更为紧密,打造核心旅游线路,提升产业知名度。其次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乡村旅游宣传活动。由旅游主管部门牵头,联合有关单位与园区合作通过制定画册、宣传光盘等方式,宣传本地区特色旅游,拓展乡村旅游市场。作为景区(点),主动借助各类乡村旅游文化节、旅游交易会等活动,进一步和市内外媒体合作扩大对外交流,展示人文景观,提高自身知名度。在加深景区(点)宣传的同时,政府部门应重点扶持几家基础较好的旅行社,促进旅行社规模进一步扩大,加深其与酒店、景区之间的合作,广泛吸纳旅游客源。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西青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6-19].省略/p-221591545.
html.
[2] 天津市统计局.天津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7.
[3]西青区完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EB/OL][2010-06-25].tj.省略/zwgk/zwxx/zwdt/qxdt/201006/t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