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6: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1篇

一、教材活动分析

1.课标要求

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有两条,一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二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地图”属于行为条件,正确应用地图并解读地图信息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归纳”、“说明”属于行为动词,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结果,“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认知内容,是学生学习本节后应掌握的重要知识点。课标的活动建议为“用计算机设计洋流运动的动画”,此建议难度较大,有一定局限性,并不适合大部分学生,故教师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组织课内外地理活动。因此,为实现本节课标要求一定要结合“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等,通过读图、绘图等活动归纳总结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体体现为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和海洋污染的影响,教师可提供案例供学生小组探讨,或学生列举实例分条论证,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2.活动剖析

为便于学生理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同时配套设置1组活动和1个读图思考,并提供5幅图示、1则案例和1份关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延伸阅读材料。“读图思考”部分设置3个问题,通过观察教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北半球冬季)”,明确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中高纬度海区和北印度洋海区的大洋环流方向,了解各洋流的名称和性质。“活动”部分,通过复习全球风带的分布,参照图3.5推导洋流模式,进一步描述全球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此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重视对学生读图、绘图能力及归纳能力的培养,为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并达成学习目标提供了极大帮助。但“读图思考”设置的3个问题概括性较强,学生很难直接得出结论,以致于在“活动”部分难以正确运用地理术语描述洋流分布规律,因此可将教材的“读图思考”和“活动”糅合,优化活动过程,把原有问题细化,改为起点低、基础性强的小问题,逐步引领学生归纳总结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教材提供的案例具体分析了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和沿岸气候的影响,体现了暖流对流经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流经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此案例为学生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其它影响提供了示例,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引入其它案例或由学生自主提出案例分析洋流对海洋生物、海洋航行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如提出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纽芬兰岛附近海域撞上冰山最终沉没的实例,分析洋流携带冰山对海洋航行造成的影响。

3.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兼顾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考查,本节教学以活动为中心,转变学习方式,拓展学生能力,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动手绘图、读图探究和小组探讨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的探究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合作探究中自主构建地理知识,达成课程标准要求,形成地理学科素养。本节活动设计流程如图1。

二、活动教学建议

自主学习:等温线图判读洋流性质及流向

【活动内容】自主学习:课前观看微课视频“鸭子的传奇之旅”,阅读课本以理解洋流的概念和分类,完成活动练习并思考等温线与洋流流向关系。

【活动目的】洋流的概念和分类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自学即可理解。此部分知识关键在等温线图中判别洋流性质及其流向,因此设置相应活动练习,一方面可检测学生对等温线的判读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洋流与其流经海区水温的比较使学生加深对暖、寒流概念的理解,从而总结出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即为洋流流向的规律。

【活动练习】图2为不同海域的表层海水等温线图,图中虚线甲、乙表示洋流。读图完成下列问题:①分别判断甲、乙所在半球及洋流性质;②在虚线处添加箭头表示洋流流向。

动手绘图:掌握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活动内容】按以下四个步骤绘制并分析洋流模式图:①在图3全球风带模式图中填写六个风带的名称并用箭头画出其风向。②参照教材图3.5,在全球洋流模式图中补画箭头表示洋流流向。③对比洋流模式图和教材图3.5回答: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南、北半球分别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何不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何不同?40°S~60°S之间分布的是什么洋流?是暖流还是寒流?④同桌之间相互描述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活动目的】通过复习全球风带的分布,引领学生一边思考一边绘图,理解洋流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并归纳总结出世界海洋表层的洋流模式。再将教材图3.5与洋流模式图进行对比,逐步引导学生概括、提炼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形成大洋环流。

【活动反思】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明确地理事物形成的前因后果,有利于学生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同时同桌之间互帮互助、相互评议,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地理语言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读图探究:明确北印度洋季风环流成因

【活动内容】观察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节的洋流示意图(图4),完成活动:①描述不同季节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环流组成和流动方向;②画出相应季节的盛行风向,并思考季风与洋流的关系;③不同季节索马里半岛沿岸洋流的性质为何不同?

【活动目的】通过读图明确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夏季环流系统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即“夏顺冬逆”的规律;调动已学南亚季风的相关知识,学生容易理解季风洋流的成因;探讨索马里半岛沿岸洋流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上升流,为学习秘鲁渔场的成因奠定基础。

【活动拓展】推测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使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流向具有什么样的季节变化?

小组探讨: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内容】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以下案例,各小组抢答并阐述观点:①阅读教材P59案例,分析洋流对气候的影响;②在世界著名渔场分布图中找出世界四大渔场的位置以及与其相关的洋流名称,说明渔场分布与洋流的关系;③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图5中A、B两条不同的路线,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只用了20天,试解释其原因;④1978年一艘名为“阿摩科・卡迪兹”号的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使22万吨原油泄入海中。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响?

【活动目的】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方式分析教师提供的典型案例,对原理进行印证,理解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航洋航行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旨在调节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激情,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观点。

第2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地理学科关键词;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8-0110-03

中考制度改革,初中教育理念变更,国内大部分地区初中地理科目遭受漠视。直接导致高中地理教学基本从零起步,尤其是高一地理教学影响更加严重。所以高一年级教学安排时间紧,任务重,潜意识中要读理科的学生认为地理是文科,不予重视:要上文科的学生又认为地理偏向理科,难度几乎可以媲美数学,想重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高一学生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看得懂,题目做不好;课堂上听得懂,课后记忆模糊;会的题做千遍,不会的忽略千遍。这些问题综合反映了^域初中地理教育的缺失;地理知识零散。学生难以建立知识体系:地理的实践性难以结合实际,学生的分析及解决能力缺失。最终难以把地理学科关键词落实到卷面上。

一、概念阐述

1.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核心观点是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同时利用人类左右脑,将思维用画作的方式有组织地呈现。在教学中的操作是以一个中心位置为主题,引申出二级主题,利用编号、线条及颜色来表示其顺序和重要性,如此类推,延展出三级、四级甚至更多级分支图形。通过环环相连的表示方式,实现教学中知识体系的连接。

2.地理学科关键词

地理学科关键词是中学地理知识的总结性词汇、地理专业术语、生活常用的和地理学科相关的语言词汇,亦是使用频率高、能代表地理学科的相关词汇。它可以直接用于知识体系解释,或者书面语言解释,落实于卷面上的最终词汇。

二、以思维导图讲解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

1.授课理论及思维导图设计

本章节内容和第二章大气运动密切相关,需要运用大气运动理论,所以在理解的过程中本文运用了简洁化的语言和顺口溜式的总结:三原则、一思想、三中心。讲解后,由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空白图。

2.讲课过程

(1)视频播放帆船运动,无数的帆船运动。引入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重点指出,时间是常年,方向是一定方向,海水的总量是大规模,并且在流动。

(2)洋流的性质划分(实验法)。①暖流:将一针管热水放入冷水盆中,迅速把热水推出针管,把手放在热水所流经的两旁距离不同之处,感受热水经过的温度不同变化:②寒流:将一针管冰水放入温水盆中,迅速把冰水推出针管,把手放在冰水所流经的两旁距离不同之处,感受冰水经过的温度不同变化。

(3)海水运动三原则及一思想。请学生画三圈环流图,回忆上一章节大气运动。结合洋流概念,引入第一个原则:水随风动,原因是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请学生回忆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引入第二个原则: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中不偏。结合生活实际,请学生思考河流遇到阻挡会如何变化,引入第三个原则:陆地形状。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液态、固态水的运动方向如何,引入一个思想:水往低处流。

(4)洋流环流三中心。讲解第一个洋流环流中心(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条件是理想大陆状况,东西两侧为陆地,中间为海洋。首先,水随风动(南北半球信风带),地转偏向力介入(南左北右),南北赤道暖流形成。其次陆地形状介入,陆地阻挡,赤道逆流形成。然后水随风动(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地转偏向力介入(南左北右),中纬度洋流方向确定(西风漂流)。最后液态、固态水的运动方向思想(水往低处流),补充完整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见图1。

讲解第二个洋流环流中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条件是理想大陆状况,东西两侧为陆地,中间为海洋。首先,水随风动(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地转偏向力介入(南左北右),中纬度洋流方向确定(西风漂流),注意中纬度的洋流方向和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中纬度洋流方向是一条洋流。其次,水随风动(极地东风带),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陆地形状同时介入,形成南北半球大洋西岸洋流。最后液态、固态水的运动方向思想(水往低处流),补充完整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以北半球为例,见图2。

讲解第三个洋流环流中心(北印度洋海区的大洋环流)。需要学生准确知道北印度洋海区的冬夏季大气运动方向。水随风动(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陆地形状三者同时起作用,形成北印度洋海区的大洋环流,见图3。

(5)以北太平洋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为例。首先水随风动(北半球信风带),地转偏向力介入(向右偏转),北赤道暖流形成。然后水随风动(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地转偏向力介入(向右偏转),中纬度洋流方向确定(自西向东的北太平洋暖流)。最后液态、固态水的运动方向思想(水往低处流),补充完整北太平洋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见图4。

以北太平洋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为例。首先水随风动(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地转偏向力介入(向右偏转),中纬度洋流方向确定(自西向东的北太平洋暖流),注意中纬度的洋流方向和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中纬度洋流方向是一条洋流。其次,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陆地形状同时介入,形成北太平洋的千岛寒流。最后液态、固态水的运动方向思想(水往低处流),补充完整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注意:因为陆地原因,极地东风带对千岛寒流的影响较弱,所以此处只考虑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见图5。

(6)最后总结,见图6。

(7)思维导图的建立,见图7。

三、思维导图下地理学科关键词的提炼

思维导图环环相连,促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相关内容。但是,学生的思维建立起后,要把理解的内容充分落实到卷面上。

1.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地理学科关键词提取

本节考点主要在大规模海水运动对环境的影响方面。教材主要列出有洋流对气候、渔场、航行、海洋污染4个方面。那么,考试时这些方向的考题较多,怎么解题、怎么答题、怎么能得分才是关键。①对于气候,常用的地理学科关键词为: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等;②对于渔场,常用的地理学科关键词为:寒暖流交汇,营养物质上泛;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营养物质上泛等;③对于航行,常用的地理学科关键词为:节约燃料。加快速度;海雾等;④对于污染,常用的地理学科关键词为:利于污染扩散,加快净化速度;污染范围扩大等。

2.地理学科关键词落实到思维导图中

第3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人教版本章节教材,采用文字介绍的方式给出洋流的定义,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在课前准备大量素材进行补充,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完成教学的目标。

(2)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学生基础知识:高一学生通过前两章节的学习,对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与成因并不陌生。但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而言,感性和理性认识仍较肤浅,对海陆的分布情况、洋流的成因分布等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还需要教师的有利指导。

学习能力:教材语言具有精炼、专业性强的特点,学生很多地方不易看懂;学生的空间思维不强,对教材上的专业性地图不易看懂;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知水平尚存在一定的欠缺。

学习动力: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高一学生与初中生相比,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要浓厚得多。虽然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思维的过程中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在进行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的时候,常常还需要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感性经验的支持,不然就会出现了解、判断、推理上的困难。洋流知识对高中初始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且比较抽象。数字星球系统的出现可谓是雪中送炭,为教与学提供了相当给力的保障。

(2)教学方法的选择。为适应地理“实践与应用”的新要求,根据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自笔者实现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课笔者主要是借助“数字星球”系统积极实践“学生探究性学习”,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建构、解决问题。江苏新课改以来,无论从教学的理念到具体的教学实施乃至教学技术设备都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PPT课件被大量广泛地运用于中小学的课堂,其突出的优势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成为地理课堂不可取代的教学手段。然而PPT的应用属于平面的演示教学,在模拟演示大尺度、多因素、长时间的“洋流、大气环流、季风、水循环、喀斯特地貌,以及酸雨和温室效应、煤碳和石油开采”等天文、地理、生态等现象和过程上存在先天不足。而这些内容又恰恰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洋流就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难点,平时教师只能用静态的图片展示洋流的名称、分布,现在借助数字星球系统,教师可以事先将海陆分布、洋流的名称、分布等有用的素材整合进PPT课件,并在球形屏幕上立体、动态的演示洋流的运动过程,更加形象的解释洋流的规律。除了本身功能强大之外,数字星球还能与PPT、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物投影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在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笔者将在后面的教学程序中一一体现。

(3)教学媒体的选择。数字星球系统、PPT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为了更好发挥学生兴趣及主观能动性,本节课需要采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方式。

(4)学法指导。本节内容中,洋流分布规律部分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成因及具体分布。针对这一特点教师需要积极诱导,一是从感性知识入手,通过生动的文字叙述加深印象;二是从学生已有的大气运动知识入手,结合数字星球系统,组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难点知识容易掌握。数字星球系统在笔者校前期的地理教学中已开展过多次,学生对该系统的认识从开始的好奇、惊叹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能正确接受系统所展示的媒体信息,并能初步运用该系统展开相应的学习活动。

三、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设身体验

上课前:利用数字星球的球屏播放影像“地球海陆分布”让学生对地球表面有初步的认识。教师边说边放图片“海不扬波”,引出海水不断运动,并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引出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批注:球屏旋转展示景观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兴趣。

(二)层层深入,揭示规律

教师展示一系列素材,并对学生进行层层追问,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内驱力。

(1)“玩具鸭历险”案例。发生在十多年前的一次海上事故为人们研究海洋运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这个案例的演示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往往只是在示意图上标出沉没地点,用一些箭头表明玩具鸭的运动方向,因为运动涉及到四大洋,箭头数量多,图像较为复杂,学生难以从其中分析概况出海水运动的原因及规律。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笔者选用了数字星球系统自带素材进行开发运用。不但将故事讲解得生动到位,更加直观得显示了玩具鸭的随海水运动的全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投入程度高,并得出洋流定义: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运动就叫做洋流。在球屏进行过程模拟后,紧接着利用水盆、玩具鸭实物在实物投影下进行投影,现场模拟玩具鸭的运动,并提出问题:海水的大规模运动与哪些因素有关?

(2)案例延伸,由表及里。为什么玩具鸭大多到达英国沿海而不是其他地区?学生得出洋流运动史有规律的定向运动。利用学生已有的气压带风带等知识,结合数字星球资源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个大洋洋流名称及流向图,让学生自行初步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使用数字星球屏幕遥控装置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对象的演示,使教学活动更主动,更有针对性,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形成与强化。

(三)合作互动,优化技能

课堂前半段学生对洋流的定义、及分布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基本目标。为此笔者设计了三个小活动让学生合作互动,优化技能。

(1)穿衣指数预测活动:球屏播放当天天气预报(穿衣指数部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再次调动学生兴趣。然后利用二次开发的大陆两侧景观、洋流图指导学生对当天大陆两侧穿衣指数进行预测。该活动需要学生根据洋流的性质推测对气候的影响,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直观得得出结论,并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2)事半鱼倍活动:教师简单介绍海洋中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区,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合作讨论渔场可能出现的海区,并派代表利用专用的教鞭在数字星球球形屏幕前进行总结发言。第一位同学的展示活动中,由于其对寒暖流交汇中交汇一词的把握不当,导致在他错误地将一些不是渔场的地区圈入。简单评价后第二位同学成功地选出了4处要求掌握的世界性大渔场,此时球形屏幕相应位置播放鱼跃出水的动态影像,即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课堂气氛达到。教师立即结合球屏的影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事半鱼倍的同时,更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培养学生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4篇

只有知识才是力量,只有知识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尊重人的劳动,由衷地赞赏无间断的伟大劳动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性的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关于水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关于水的知识1第1课时 自然界的水体和河流专题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一)水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1.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

2.固态水:分布高纬、高山和特殊条件存在。

3.液态水:数量最多,分布次之。

(二)地球上的水体:海洋水、陆地水、大汽水,其中海洋水最主要,占全球的水量的96.53%。

(三)陆地上的水体: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冰川水为主体。

(四)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其它水体与河流的关系)

(一)冰川水补给是单向的,冰川水可以补给任何水体,但是其他水体不能直接补给冰川

(二)其他水体可以相互补给

(三)河流和湖泊水、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1.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相互补给关系

2.湖泊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四).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淡水总储量的2/3,人类利用的还不多。

1.大陆冰川分布:两极地区(南极和格陵兰岛)

2.山岳冰川分布:高大山脉的山顶

(五)地下水

1.地下水的来源:大气降水、河湖水补给、凝结水

2.地下水的类型:潜水和承压水的区别

(3)地下水利用中的问题

①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地下潜水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渍化;

②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并引起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

③污染造成地下水水质变坏。

(4)保护措施

①保护补给区的自然环境,防止水污染;

②适量开采,防止过度,避免形成漏斗区;

③及时人工回灌,填补地下漏斗区;

④有灌有排,科学灌溉。

三.河流

(一)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大气降水、高山冰川融水、季节性的积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二)河流流量影响因素

1.气候:根据气候类型判读流经地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关系,是地形的迎风坡还是背风坡;

2.内流河主要看降雪量和温度决定下的冰雪融化量;

3.流域(集水)面积大小,面积越大,流量越大;

4.根据水系是否庞大,判读支流的多少,支流多汇集水量大;

(三)河流径流的变化变化特点:

1.雨水补给型:河流径流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径流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也较大,水旱灾害也比较频繁;

2.积雪冰川融水补给型:河流径流随气温变化而变化,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甚至断流,但流量的年际变化小

3.湖泊水地下水补给型:径流量稳定而可靠,且与河流互补,即湖泊对河水流量有调蓄作用。

(四)典型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分析

1.东部季风区:南方河流流量大,汛期长;北方河流流量小,汛期短;

2.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和下渗强,流量小;汛期在气温最高的7、8月份,冬季流量小或出现断流;流量还有日变化;

3.东北地区:4、5月份形成第一次汛期(春汛);

7、8月份东南季风带来降雨,河流又出现第二次汛期(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小河流会断流。

4.西南喀斯特地区:溶洞、暗河等发育,河流与地下水关系密切,补给量稳定可靠,径流量一般变化比较小。

5.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受江淮准静止锋带来的梅雨影响形成汛期,7、8月受副高带来的伏旱影响形成枯水期,9、10月锋面雨带南移又会有一次小汛期;

6.华北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故汛期为7、8月或稍晚一些时间;

由于冬、春降水少,枯水期出现在12、1、2月份(春旱)。

7.季风气候和草原气候的降水属夏雨型,汛期在夏季;地中海气候的降水属冬雨型,汛期在冬季;

(五)断流的原因:

1.在温带干旱地区:以冰川补给的河流,在冬季由于气温低冰雪未融化而断流;

2.半干旱半湿润地区:①自然:降水少、干旱、蒸发大、渗漏严重;

3.人为:河流中上游工农业生活大量用水而断流;

(六)河流含沙量多少:

①降水强度:暴雨频率;

②植被:覆盖率高低,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③土壤:疏松程度,一般黄土高原含沙量大;

④地形:坡度越大,含沙量越大。

(七)河流凌汛(初春秋末)生成条件:

1.成因:

①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有结冰期(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②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2.对策:一是汛情通报,做好预防工作;

二是炸掉堵塞的冰坝。

(八)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①河流的落差(阶梯过渡地带,山地),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资源越丰富。

②河流水量的大小(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径流越稳定,水力资源越丰富。

(九)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1)自然条件:

①地形——平原地形,地势平坦,水流平缓,航运条件好。

山地为主,地形崎岖,水流急促,航运条件差。

②气候——降水丰富且均匀,河流流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航运条件好。

降水少且变率大,河流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 航运条件差。

③水文——河网密布,通航里程长;河道宽阔平直;冰期短;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航道不易淤积,使用时间长,航运条件好,反之较差。

(2)社会经济条件:

④水运本身的优点(运量大,投资省,运费低反之,就是有航运条件再好,流域内人口稀少,经济发达落后,运输的需求量小,也不具备海运价值,如:亚马孙河。

⑤流域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航运价值高。

⑥水运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联系;⑦流域的资源开发、工农业情况(如答“黄金水道”);

(十)河流水系

(1)河流水系特征的描述

①发源地、注入地、干流长短、流向自--向--流、流域面积大小、河网形态、密度

②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支流多少、支流排列形状(常见的水系形状有向心状(塔里木盆地)、放射状(海南岛)、扇形、树枝状、平行状、格子状、网状、对称和不对称),或主要分布在河流北(南、东、西)岸,湖泊的数量及分布等

③河道曲直情况、宽窄、深浅、高低(即为河床特征)、落差或峡谷分布

④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河道特征。

(十一)河流水文特征:

①河流的内(外)流区、河流补给类型(大气降水、冰川融水、积雪融水、地下水补给)

②年径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有无断流——以雨水补给的外流河主要由降水决定:降水量的多少、降水季节变化、流域面积大小;以冰川融水补给的内流河由气温决定。

③汛期(水位):有无明显汛期,一个还是两个,汛期在什么季节,水位高低,水位变化的大小——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补给时间长短、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④含沙量:大或小——地面坡度,土壤的疏松程度,植被覆盖状况,降水强度(集中程度或暴雨发生频率)等

⑤结冰期:有无、长短——取决于温度冬季是否低于0℃;是否有凌汛(两条件:有结冰期和低纬流向高纬)

⑥流速快慢 :上游山区河段,一般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多水能资源;中下游平原河段,一般地势平坦、流速慢,航运条件好;

注意:外流河上述①——⑥条均要描述,内流河仅描述①②两条。

(十二)河流流向的判读方法

常见的的判定方法有如下几方面:

1、根据一条等高线的弯曲,判定河流流向

河流在山谷中流动,河流流经处的地势比两侧低。只要知道一条等高线的弯曲状况,就可以确定河流的流向,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

潜水位线的数值大小可以反映地势的高低,即潜水位线的数值大表明地势较高即河流从等潜水位线高值指向低值。

潜水位线的弯曲可以反映河流与潜水的互补关系: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值指向低值,可判定其互补关系。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湖泊或水库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使得湖泊或水库下游的河流年经流量比较稳定,所以水位变化曲线的起伏较小。

4、根据城市的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城市合理规划最主要的是处理好工业区与住宅区的区位,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酒厂,食品厂等)应位于居民区上游地区;产生水污染的工厂(如电镀厂,化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下游地区;高级住宅区往往位于地势较高的上游等。

5、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在河岸弯曲处,由于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高中地理关于水的知识2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水循环的含义及类型

(一)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二)类型和过程:

1.海陆间大循环: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大海;

2.陆地内循环:陆地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陆地;

3.海上内循环:海洋蒸发降水。

(三)意义

1.维护全球水热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水热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2.使陆地淡资源水不断更新;

3.联系四大圈层和海陆间纽带,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四)人类活动影响水循环

1.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径流: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造陆、围湖造田

2.影响地下水: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

3.影响局部降水: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5.影响下渗:城市路面硬化、植被破坏。

高中地理关于水的知识3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海水的运动形式及因素

(一)海水的运动形式

1.波浪:风浪和海啸

2.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有周期性的运动,一天两次,白天为潮、晚上为汐。

3.洋流: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二)影响洋流的因素:

1.盛行风:大气运动和近近地面风带。

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洋流分布与盛行风风带分布是一致,如图所示。

2.海陆分布: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其中地转偏向力影响洋流的运动方向。

3.海水密度和补偿作用:如秘鲁寒流。

二、洋流的类型

(一)按性质分类(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而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

1.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2.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寒暖流的区别方法:东西向洋流中,中低纬度的是暖流,中高纬度的是寒流;南北向洋流中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是暖流(索马里暖流除外,因为它是向岸风作用下的下沉流),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洋流为寒流(索马里寒流除外,因为它是离岸风作用下的上升流);

3.洋流与等温线的关系:洋流的判读方法

①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确定南、北半球: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北半球;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变小为南半球;

②确定洋流流向: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就是洋流方向。

③确定洋流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则该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则该洋流为寒流。

④根据洋流流向、性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确定洋流名称。

(二)按照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1.风海流: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运动而形成。

如: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大西洋暖流

2.补偿流:风力和密度差生的洋流,使海水流出海区海平面下降,流入海区平面上升,相邻海区相互补给的洋流。

如:本格拉寒流、秘鲁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索马里寒流。

3.密度流:由于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影响起海水密度不同,引起的海水运动。

(1)发生地区:封闭海区-开阔海区之间

(2)海水的流动方向:表层:低密度-高密度;底层;高密度-低密度。

(3)主要发生区域: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等地区。

三、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及规律

(一)世界表层洋流分布

(二)洋流的分布规律:

1.南北半球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1)方向: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洋流性质:东寒西暖。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

3.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受西风影响(风海流),形成规模很大、自西向东流(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环绕地球的西风漂流(性质是寒流)。

4.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1.维持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

2.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①暖流对大陆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②寒流对大陆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二)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有显著影响

1.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温带、大陆架、寒暖流交汇、上升流及河流入海口附近)。

A.温带海域: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众多;

B.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水温高,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C.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饵料丰富

D.洋流:寒暖流交汇处或离岸风导致的上升流补偿流处,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饵料丰富。

2.世界著名渔场的分布——世界四大渔场成因

(三)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1.顺流可节省

燃料,加快速度,逆洋流航行速度慢——最佳航线的选择

例如,我国明朝郑和曾七次下西洋,他总是选择冬季从我国出发冬季出发。一是此时我国东南沿岸地区吹偏北风,顺风行船;二是北印度洋海区盛行东北风,海水自东向西流,船队顺风顺水而行。次年夏季反航,也是利用了顺水航行的道理;

2.寒、暖流交汇处或冬季暖流上空多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3.流从两极带来的冰山对航行不利。

(四)对近海污染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有利);扩大污染范围(不利)。

(五)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答题模式:

1.气候:降水量少,晴朗光照充足,气温高、多风蒸发旺盛。

2.地形:沿海地形平坦,适于晒盐的泥质海滩。

(六)海雾的形成及分布:

(一)形成:海雾是由海面的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通常是白色,能见度在1米以下。

(二)海雾的分布及季节

1.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全球

第5篇

一、利用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学习者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恒心,如果本人想要把一个问题研究明白,不管是怎样的情况,他都有坚持到底的毅力和决心,同时也能激发其作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热情高涨,思维也会异常的活跃,在不知不觉中就把问题解决了,并且避免一言堂中的“填鸭式”被动教学中学生的无奈。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我会让学生分组准备一个水盆和一些小纸片,在盆里放上水,然后撒上小纸片,在盆边吹动并观察纸片的运动,以此研究大规模海水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动力,学生都积极参与。知识也是呼之欲出,几乎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就能理解,并且记忆的比较牢固,运用起来也不费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需要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既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又能注意与人交际中的问题,扬长避短,共同进步。因此,对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文我做了一些处理,教材里有的一看就会的为自主学习部分,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重点和难点为合作探究部分,如设计一系列运输出行计划,请你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并讨论选择时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归纳货物在选择运输方式时所遵循的原则。

二、从喜闻乐见的生活入手,体会学习地理乐趣

在地理教学中,我一向主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评论中国人是伟大的,在这种环境中还能如此的强大,如果用地理眼光看待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地理知识来解释或解决,这更能激发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和环保意识,也可以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1. 从生活实例中找到地理知识的影子。使其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不是无法理解的、空洞的、没有理论依据的死知识,而是鲜活的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感。尤其是目前假期改革每年都会有几个小长假,当我们利用小长假出去旅游时,观赏或近或远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观赏的同时,又可以探究其背后的形成原因;餐桌上的食物也是原来越丰富,尤其是冬季时南方的水果和蔬菜频频出现在北方的食谱中,这些又是农业区位选择中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天气有关,我们自己能否预知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呢?

2. 地理问题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要结合实际,努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并能用地理知识解决的问题,使其真正体会地理来源于生活的说法,而且能很好地理解、巩固和运用地理知识,如在教学《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可以问学生:如果在我们生活中采用地方时的话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还可以思考如果东八区的区时是2013年6月10日八点整,那么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分别是什么时间,以此推出日界线的规律,既贴近生活,又突破了重难点。

第6篇

2013年9月,地质学家在日本海以东1600公里处海底,发现一座大得惊人的火山——大塔穆火山,这不仅是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大的火山,也是太阳系内数得上的大火山。这座火山有个巨大的圆顶,形状像个盾牌,约在1.45亿年前形成。它的高度达3.5公里,覆盖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跟整个英国的国土面积差不多呢。哇,如此神奇的超级海底火山是怎么来的?海底火山对人类有影响吗?别急别急,我来慢慢解释这些问题。

海底火山的形成

海底火山形成的原因和陆地火山差不多:

地壳中的地幔岩石熔融岩浆囊气泡火山喷发

地球内部的温度是很高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地壳中的地幔岩石便会产生部分被熔解的物质,叫做熔融。随着温度的升高,熔融体便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似的通过地壳中的孔隙或裂隙争先恐后向上移动,汇聚在一起形成岩浆囊。当地壳表面的覆盖层强度没有足够的力量阻止岩浆继续向上运动时,岩浆便通过薄弱带向地表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岩浆中会有气泡形成,当气泡占有的体积超过岩浆的75%时,会迅速释放,导致爆炸性喷发,就是我们看到的火山喷发。

与陆地火山不同的是,海底火山喷发的熔岩表层在海底就被海水急速冷却,看起来就像在挤牙膏,但它的内部仍是高热状态。

海底火山爆发时是什么样的

海底火山爆发时的场面一定很惊人、很壮观吧。遗憾的是,据了解,尽管世界上80%的火山爆发发生在海底,但是很少有人能够亲眼目睹海底火山爆发的奇观。2009年5月,科学家们在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附近海域派遣远程控制的潜水器潜入深海,观测到了一次海底火山爆发的壮丽情景:滚烫火红的火山熔岩从海面1公里以下的“黑兹”火山口喷出,一接触到海水火山熔岩立刻冷却,形成了枕头状的石头。在离“黑兹”火山口大约100米远的海底,另一个名为“普拉米修斯”的火山也不甘示弱,喷发出大量火山熔岩。巨大的喷发力使喷发出的气体和岩石高度达到20米!

海底火山爆发后的影响

对于人类来说,海底火山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影响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一面。

海底火山能形成新的岛屿。海底火山爆发时,就会喷出滚烫的熔岩。即使在海底,这些熔岩也能把冰冷的海水烧得冒泡。等滚烫的熔岩慢慢冷却,凝固成海底的岩石,慢慢的,在它周围,熔岩凝结成的岩石越堆越高……直到有一天,这些岩石忽然发现:自己跑到海面上来了,一座新岛屿诞生了!美国的夏威夷岛就是海底火山的功劳,它的面积有1万多平方公里,岛上有居民10万多人,气候湿润,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盛产甘蔗与咖啡。

第7篇

关键词:设计思维;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引言

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实验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强的操作性与直观性。地理实验教学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严谨的学科作风,切合素质教育要求。基于此,本文将对地理实验教学的实施进行探析。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近几十年,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注重实验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实践运用,出台了专门针对实验教学的政策,出版了较为权威的专用实验教材,借此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在我国,因实验教学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配套实验教材,多数学校缺少开展地理实验的器具与环境,部分教师的实操能力有限,造成目前地理教学不能切实开展各种实验活动。仅有的少数地理实验活动,不仅内容浅化、活动单一、目标含糊,而且基本上是教师主宰着整个实验过程,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指定的观察任务,缺少思考与创造。

二、设计思维下的地理实验教学思路

1987年,彼得罗伊在DesignThinking一书中描述了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在做设计时用到的设计方法论,“设计思维”概念由此确定。设计思维是一种新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像设计师一样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契合了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1]。根据《普通高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的“教学过程重实践”基本理念,笔者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以“模拟洋流运动”为例,尝试在高中地理教学实验中改进EDIPT设计思维过程,从确定主题、明确认知、实验设计、实践操作、总结评价五个环节研究地理实验教学。

三、设计思维下地理实验教学的应用探讨

(一)确定主题此环节一般由教师把控,教师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选定实验方向,明确实验原理,确定教学目标与素养要求。例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明确实验方向——通过人为手段模拟洋流运动,据此分析其形成原因,实验的原理应尽可能与事实相吻合。实验主题的确定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摆脱传统地理实验,即采用“教师出示主题—步骤指导—学生操作—结论反馈”的流程,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科学兴趣。

(二)明确认知地理实验活动主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通过实验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所以,了解学生已有认知,分析学生学习特征,是开展地理实验前的必要举措[2]。这个过程的落实便于教师对整个实验课堂进行掌控,以保证地理实验的有效进行。例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中,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与风向的关系以及上升补偿流形成原因都是学习难点,所以整个实验围绕“洋流成因”设计知识链: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带风向与洋流运动方向的关系陆地轮廓的影响拓展延伸(上升补偿流的形成)。其中,盛行风带与地转偏向力是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可在实验前加深巩固,强化印象,让学生明确认知,做好实验前的知识储备。

(三)实验设计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以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环节。(1)列出问题涉及的变量,厘清变量关系(有数据要求的地理实验如河流的含沙量、流量等),如果问题难度值偏大,那这个变量关系就必须由教师提供。(2)引导学生做出合理假设。但要注意,这些假设通常是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或者是其反例,单纯的观测类实验并不需要假设。(3)生生或师生互动交流,建议六人为一组交流阐述假设理由,可以。(4)学生撰写实验操作步骤,教师辅助。如果实验难度稍大,可以先由教师提供一些熟知的实验方法或教学视频,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器具或方法的改动创新,列出实验步骤。模拟洋流运动实验中,笔者先给出碎纸模拟表层洋流运动实验(如图1上),这只能体现赤道附近盛行风对洋流形成的影响与实际的风带有区别,提示学生可以进一步完善风带(如图1下)。在撰写过程中,学生对器具的使用、环流的形成个数都进行了改进,使实验与课本中的洋流模式图、现实世界的表层洋流运动更为接近。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撰写出实验操作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椭圆形水槽、碎纸片(或鱼食等易漂浮于水面的小物品)、吸管。(2)明确实验目的:了解世界表层洋流运动的原因。(3)实施实验步骤:①椭圆形水槽底部标注赤道、两极,水槽注满水,撒上碎纸屑(鱼食等易浮物品);②通过吸管向代表赤道和北半球中纬度的水面吹风(类似于低纬信风和中纬西风);③在表格中记录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四)实践操作依据实验步骤流程操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能力和实验安全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指导学生小组操作,观察产生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思考产生的原因,整理最终结论。一般情况下,中学地理验证性实验的结论与实验的假设是相吻合的。但要注意,因为一些地理现象是自然界大范围的,所以在进行实验室小范围模拟时会出现偏差,如地转偏向力在洋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无法在小尺度的水槽中体现。学生在记录实验结论时往往容易忽略,因此,教师要起指引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较实验与实际的区别。

(五)总结评价总结评价是地理实验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可以反映师生的教与学状况,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3]。在模拟洋流运动的实验中,笔者初拟了简洁的实验过程性评价单,以百分制从实验学习目标、实验问题假设、对假设进行论证、注意事项、撰写实验步骤、规范操作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或现象、总结正确结论、理论知识掌握、参与小组合作这十个方面进行评价,对整个学习过程起到导向、管理、诊断、激励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思维下的五个教学环节重新构建了地理实验教学中教与学模式的灵活框架形式,与地理学科其他教学方式相辅相成,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五个环节要以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为基石,所以笔者将继续学习、深入探究,以期提出更适合目前地理教学的实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苏梅,曹恒来,丁婧.“设计思维”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以“网站LOGO的设计”为例[J].江苏教育,2018(91):52-55.

第8篇

事实证明,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思想就更加集中、思路更加通畅、思维更加活跃。这样必然会迎来教学中的“黄金时期”,后面教学的重难点就可以顺利展开。相反,平淡的开头只能造成学生心理准备不足、课堂反应迟钝、学习效率低下。那么如何巧妙地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呢?

1.运用多媒体创设导入情境。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强,能提供较多的信息和各种精彩的画面,如各国独特的风土人情、漫无边际的宇宙、世界各地独特的自然风景等。这些特别能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面的地理教学铺好路。例如,在讲《宇宙中的地球》这节课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模拟地球运动的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在茫茫宇宙中,在地球之外感知地球的运动。由此,学生对这节课充满了向往、对探索宇宙的奥秘充满了渴望,他们的积极性被迅速地调动了起来,从而为下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这些精彩的视频或图片资料要靠教师平时去收集,收集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从网上直接下载、可以买一些光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

2.结合地理时事热点导入。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途径有很多,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并表现出对当今热点话题的关注。在地理教学中穿插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能极大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可以这样导入:播放2010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的视频,同时教师讲解:“大家知道,20lO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日本的核电站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核辐射,太平洋水域受到了严重的核污染。我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的核辐射对我国的影响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可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立即兴趣盎然,迫切想知道核辐射到底对我们影响有多大。然后我抓住时机顺利进入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往往非常兴奋,这样容易导致他们谈论过多、过杂。教师要尽快地把他们引入正题。

3.创设艺术情境导入。创设艺术情境导入可以迅速把学生置身于美妙的艺术享受之中。这种导人往往能先声夺人,起到搭桥铺路的桥梁作用。例如,在讲“海水的盐度”内容时,我一边播放电影《虾球传》主题曲。一边展示海洋辽阔、优美的风景。学生倾听着“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优美的歌声,看着幽蓝的海水,立刻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希望探究:海水和淡水到底有什么区别?海水含多少盐呢?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自然形成了。

4.创设问题情境导入。在上课伊始设计一个好的问题能使每个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例如,在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大家知道,全球的气候在不断变暖,变暖的根本原因在于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么为什么要求全世界的国家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呢?”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这样就很自然地转入了本节课的教学。

第9篇

当前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样新形势下,微时代的兴起,给高中地理教研活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果我们利用好微时代中的某些创意,可以把高中地理教研活动引入更高的层面,把传统的地理教研活动转变成多元化的教研活动,那么将有效改善高中地理教与学的质量。如何才能引入微时代的创意,促进高中地理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呢?下面我结合“微时代”的背景提出一些有效建议。

一、设置课程专题,从细微入手对专题进行拓展

现阶段,网络上最流行的传播方式就是通过微博,微博用最精练的词语来表达最深刻的观点,并将这些观点以最快的速度给所关注的人。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中,地理老师都会以专题的形式给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梳理。微时代的背景下,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梳理地理知识,教师可以结合专题的特点将微时代的特征渗透进去,强调围绕主干的一个中心词,从细微入手对知识进行拓展,在整理的过程中重视知识的分析和思维的拓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微专题“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方面”的知识整理:(1)自然地理环境(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2)人文地理环境(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景观与生态系统,影响改变了地方文化等;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在知识整理的过程中,教师围绕“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一个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探讨。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十分注重因果关系的分析,并用例子加以辅助,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置“微论坛”,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

在微时代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传统的教研活动,大多都是教师坐在一起,教研组长说,大家听,形式比较单一,慢慢地一部分教师就对教研活动失去了兴趣。因此,开展教研活动,要依据教师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解决教师在课堂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才能调动教师在教研中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才能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让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助教呢?学校可以设置一系列的“微论坛”活动,让更多的教师积极思考、积极讨论,热情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使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例如,设置“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方法”这个“微论坛”活动。教研组长可以给每位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布置一个任务:每位教师提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教研活动开始,可以分小组讨论和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教师进行阐述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在这样的活动结束后,教师自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也激发了教师参与研讨的积

极性。

三、设置“微课堂”,直播教学,让教师发现自己的亮点和不足

在微时代的背景下,一些精彩的观点会迅速地传播开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精彩的教学片段,同时也不缺乏一些失败的场景,如果教师能把这些教学片段以直播的方式记录下来,深入探讨教学失败或者成功的因素,那么教师的教学质量会大大提高。引入“微课堂”,就是让优秀教师的精彩教学有了一个集中展示的机会,既能够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的热情,同时还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