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7: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供应链金融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传统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贷款融资,而中小企业由于抵押担保能力不足,自身管理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低等原因很难获得银行贷款。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更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改变过去仅对单个中小企业主体授信的模式,与核心企业合作,将资金注入到有资金约束的上下游企业中,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介入,开展存货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订单质押融资、融通仓融资、电子商务融资等一系列新型动产质押融资方式,解决整个供应链的融资问题,形成了供应链金融的外部融资模式(陈祥锋,2008;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2009;汤曙光和任建标,2010)。
实践中,企业之间的赊销行为形成了企业间的交易信用(Trade Credit),包括延期付款交易信用和提前付款交易信用,理论界将交易信用融资称为供应链金融的内部融资模式。零售商存在资金约束时,上游供应商提供延期付款的交易信用融资给零售商,使得资金不足的零售商也能正常销售商品,从而不影响供应链整体效益。如:宝马通常会给予其汽车销售商一定的延期付款优惠。Fabbri和Menichini(2010)认为供应商向具有资金约束的下游企业更愿意提供原材料而非现金的延期付款方式。上游供应商存在资金约束时,下游企业通过财务补贴或提前付款的交易信用融资给供应商,保证其产品的正常生产。财务补贴的融资形式要求下游企业资金充裕,主要是一种长期的融资形式,如:福特汽车向濒临破产的供应商Visteon提供大量资金补贴(Babich,2010),实现对供应商的控制。另一种短期的融资形式,下游企业以提前付款形式融资给供应商在实践中应用更为广泛,如:2011年庞大集团向世爵提前支付3000万欧元用来购买萨博品牌车型,使由于资金问题而停产六个星期后的萨博汽车恢复生产。
供应链内部融资模式相对于外部融资模式,具有一定优势:供应链成员间内部融资不需要额外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并且供应链中作为贷款方的企业相对于银行更了解借款企业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库存等各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当企业破产后,供应链成员企业对零部件或产品有更强的变现能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供应链金融发展为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两大模式,提供融资的企业包括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承担供应链资金流服务的金融企业或者是承担供应链整体物流业务的大型物流企业,这些企业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活动。供应链金融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成为银行新的利润来源,提高了银行金融服务水平;有助于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供应链回购、价格补偿等合作方式加强整个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早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忽视了资金约束对企业运营决策的影响,供应链金融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企业运营与融资决策的交互问题,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促进了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
二、 供应链金融外部融资研究现状
运营管理领域,企业存在资金约束时,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的供应链金融外部融资的文献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是基础文献,突破传统M&M理论的局限,从企业角度出发,讨论了企业运营与融资的联合决策。Xu和Birge(2004)将破产成本引入报童模型,假设破产成本为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在竞争的银行融资市场里,讨论了自有资金与银行融资的资本结构对零售企业库存决策的影响;Hu和Sobel(2005)从企业期望红利现值最大化建立动态报童模型,讨论了资本结构与企业短期库存、红利、流动性决策的关系;Kouvelis和Zhao(2011)研究了存在破产成本时,资金约束的零售商向银行贷款,其自有资金和抵押物对融资和订货决策的影响;Li,Shubik和Sobel(2013)在多期的报童模型里,运用动态模型研究需求不确定性下,具有破产风险的制造商,其库存和融资的相互决策问题。
第二类文献从银行角度出发,研究银行利润最大化下的借款利率和质押率问题,讨论利率、质押率对企业运营与融资决策的影响。Buzacott和Zhang(2004)讨论了银行基于利润最大化设定贷款利率和基于企业资产设定贷款上限对受资金约束的成长型企业的最优订货量影响;Dada和Hu(2008)指出银行向资金约束的零售商提供一个非线性贷款合同,在最大化利润下决策贷款利率,研究表明银行设定的利率会随零售商初始资产的增加而降低。在第二类文献中,国内学术界对物流金融,开展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确定最优的银行质押率。鲁其辉,曾利飞和周伟华(2012)对多阶段运营的报童模型中应收账款融资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影响价值进行了研究;李毅学,冯耕中和徐渝(2007)研究了违约风险外生条件下产品价格随机波动时,下侧风险规避的银行最优质押率决策问题,由于仅考虑存货的价格波动对银行最优质押率决策的影响,此时的存货质押融资与其他有价证券质押融资无实质的差别;张钦红和赵泉午(2010)考虑了存货需求随机波动对银行最优质押率的影响,指出风险厌恶时银行的质押率低于风险中性时银行的质押率。
第三类文献从供应链角度出发,考虑供应链企业的运营与融资决策对供应链绩效和协调的影响。陈祥锋,朱道立和应雯?(2008)的研究表明当零售商出现资金约束时,多个具有竞争关系的金融机构提供外部融资可为整个供应链创造新价值,并且资本市场的竞争程度直接影响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决策;Lai,Debo和Sycara(2009)提出存在破产成本时,供应商和零售商由于资金约束同时向金融机构借款时,从供应商的角度比较了预订模式、寄售模式和混合模式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指出混合模式能最大化供应链绩效;Raghavan和Mishra(2010)研究表明,同一供应链上游制造商和下游零售商面临资金约束时,银行从供应链角度整体融资给上下游企业比银行分别单独融资给制造商和零售商,对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和银行都更有利。
三、 供应链金融内部融资研究现状
供应链金融内部融资问题的研究,较多学者聚焦在下游零售商面临资金约束时,上游供应商向下游零售商提供延期付款的交易信用模式,也有些学者开始研究下游企业向上游供应商提供提前付款的交易信用融资模式。
目前,延期付款的相关文献中,研究最多的是给定延期付款条件下企业的最优库存、生产决策等问题。Goyal(1985)建立了延期付款下的EOQ模型,成为这一领域的奠基之作;Jamal,Sarke和Wang(1997)在此基础上放松条件,讨论了允许缺货下延期付款对EOQ模型的影响;Sana和Chaudhuri(2008)在EOQ模型里,考虑了确定性需求背景下两阶段交易信用和价格折扣对零售商订货决策的影响。以上文献主要讨论了延期付款在EOQ模型中的拓展,后续学者大多研究了报童模型中延期付款交易信用的问题,Gupta和Wang(2009)研究了随机需求的延期付款下,信用期对零售商的最优库存和定价决策的影响;Chung,Goyal和Huang(2005)研究了信用期决策问题,确定了最优信用期时间。还有学者将交易信用作为内生变量,研究其对供应链的协调作用,如:Luo(2007)研究了确定性需求下交易信用对供应链的协调作用,提出了交易信用优于数量折扣合同的条件;Luo和Zhang(2012)研究表明采购商资金成本信息非对称下,交易信用已不能协调供应链,但可使采购商获益;曾顺秋,骆建文和钱佳(2014)研究表明当提前期压缩成本系数足够小时,供应商可以通过设计交易信用契约协调供应链。
下游企业通过财务补贴和提前支付方式向上游供应商提供融资的相关理论研究不多,Babich(2010)分析了制造商向破产风险供应商提供多期的最优产能预订和财务补贴策略;Wadecki,Babich和Wu(2012)分别讨论了古诺竞争下两个制造商向一个供应商、一个制造商向一个专有供应商、一个制造商向一个共用供应商的最优财务补贴策略。下游企业以提前支付形式融资给供应商在实践中应用更为广泛,这部分研究刚起步,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提前支付融资下供应商的最优生产决策和零售商的最优融资及库存决策。Swinney和Netessine(2009)指出供应商存在破产风险时,相比于短期合同,下游企业更倾向于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由下游企业确定批发价,通过提前支付货款降低供应商破产的概率;Thangam(2012)讨论了多周期模型下预付款的库存和批量订货问题;代大钊和张钦红(2013)比较了制造商延期付款和提前支付的商业信用政策对零售商采购批量决策的影响,确定制造商如何选择商业信用政策。
四、 供应链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比较研究现状
目前,运营管理领域供应链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比较的文献主要集中于零售商面临资金约束时的讨论。通过对供应链内部延期付款融资与外部融资的比较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当银行贷款公平定价(All bank loans are fairly priced),Kouvelis和Zhao(2012)、Caldentey和Chen(2009)证明了受资金约束的零售商通过银行融资可以实现无资金约束时的最优决策;陈详锋(2013)、Bing,Chen和Cai(2012)指出当零售商受资金约束时,供应商向零售商提供延期付款的交易信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使零售商的订货量大于无资金约束时分散决策的最优订货量,但无法实现无资金约束时集中决策的最优订货量,延期付款政策部分协调供应链;Lee和Rhee(2011)、陈详锋(2013)进一步得出延期付款合同需和其他供应链合同共同使用才能协调供应链;Kouvelis和Zhao(2012)、Cai,Chen和Xiao(2014)研究表明,相比于银行融资,零售企业更偏向于向供应商融资。
有文献比较了供应链内部延期付款融资模式与外部融资模式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Caldentey和Chen(2009)比较了受资金约束的零售商支付一定比例的货款获得供应商延期付款的供应链内部融资与向银行贷款的外部融资模式对供应链的价值影响;Chen和Cai(2011)比较了零售商面临资金约束时,向银行融资、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向供应商融资的三种融资模式对供应链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相对于向银行融资,对供应商、零售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是更有利,同时采用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和向供应商融资的模式,对整个供应链更有利;Lee和Rhee(2011)研究表明,当供应商与零售商均面临资金约束,供应商与零售商签订回购契约时,零售商直接向银行融资的模式下无法协调供应链,而供应商通过银行融资,再给予零售商延期付款的模式能够协调供应链。
还有学者在比较供应链内部延期付款融资和外部融资模式时,研究了延期付款下的两阶段价格合同的折扣价定价问题。Gupta(2008)比较了供应商延期付款与银行融资模式,当供应商的批发价外生时,研究了供应商提前还款的折扣价的决策问题;Zhou和Groenevelt(2007)提出供应商提供给零售商新的融资方式:银行贷款给零售商,由零售商还银行贷款本金,供应商还银行利息,讨论了该模式下供应商的定价问题,并指出对零售商而言,此模式比供应商直接提供延期付款给零售商的模式好;Yang和Birge(2012)给出了延期付款下供应商两阶段价格合同,零售商可以向银行融资提前偿还部分延期付款的货款,并享受供应商给予相应的价格折扣,而剩余延期的货款在交易信用期末还款,假设零售商破产后先还银行贷款、再还供应商货款的条件下,讨论了破产成本对延期付款下两阶段价格融资策略的影响;Kouvelis和Zhao(2012)研究了零售企业通过银行融资并提前支付所有货款给供应商时,供应商的定价问题,比较了零售企业对这种融资策略和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融资策略的偏好,研究得出,在一定假设下,供应商提供延期付款的融资利率低于无风险利率,相比于银行融资,零售企业更偏向于供应商融资;Bing,Chen和Cai(2012)提出了面对资金约束的零售商,制造商根据生产成本的大小确定两阶段价格合同的定价策略,当生产成本较大时,零售商通过银行融资,制造商采用银行融资下的批发价策略,生产成本较小时采用延期付款的批发价策略。
以上文献主要比较了供应链外部融资模式与延期付款的内部融资模式,考虑上游供应商资金不足,比较零售商向供应商提供提前支付的供应链内部融资与供应链外部融资的文献非常少。王文利和骆建文(2013)比较分析了零售商提前支付货款的内部预订融资模式与零售商为供应商提供担保向银行借款的外部信贷融资模式下,供应商的生产决策和零售商的融资策略。
五、 未来研究方向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供应链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方向,总体而言,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总结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文献,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如下:
1. 目前供应链金融文献大多考虑零售商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实践中供应商受资金约束,下游企业预付款融资给供应商的情况很常见,学术界对提前付款交易信用融资模式缺少研究。因此,下游企业提供提前付款的交易信用融资模式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研究的内容包括供应商折扣批发价或预订价的制定、零售商提前付款额的确定以及提前支付方式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分支,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即“6R”,从而并使总成本最小。但是,供应链上传递的产品除了涵盖传统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要素,即资金。对供应链上资金流的有效管理就是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独特的商业融资模式,依托于产业供应链对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降低整个供应链运作成本,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供应链的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大概80%都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是这些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按照传统的企业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担保方式等信用标准,中小企业很难进入银行融资的门槛,但是如果将一个独立的中小企业放在供应链中看待,根据其贸易的真实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来评估中小企业的信贷资格,将比传统方式评估的要高。中小企业不但是供应链金融主要的支持对象,也是银行融入产业链发展,拓展业务平台的突破口。
“供应链金融”也是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体现在企业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由于银行的介入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合作能够更加紧密,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能够达成长期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企业与银行之间突破了单纯的资金借贷行为,而是基于企业真实业务的资金链维护与监控的全程合作,形成了实体经济和金融企业共生发展的新模式。
根据2009年4月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集团(Coface)在上海等多地针对中国内地“企业微观付款行为”的《2008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企业通过赊账销售已经成为最广泛的支付方式,比例已经从2007年的54.1%上升至2008年的64.9%,与之相对应“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货到付款的比例已经从2007年的25.8%滑落至2008年的12.9%,而赊账销售额占企业国内销售额的比重更是攀升至了51.3%。这为银行介入供应链,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平台。来自供应链金融电子平台提供商Demica公司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11月,全球最大的50家银行中,有46家向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剩下的4家也在积极筹划开办该项业务,金融危机之后,供应链金融迅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国内市场上,在中国的外资银行最先开始抢占供应链融资市场,早先供应链融资市场主要由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垄断。从2000年之后,国内商业银行才开始涉水供应链金融业务。深发展、招商银行(以下简称招行)最早开始这方面的信贷制度、风险管理及产品创新。及至今日,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推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如深发展的供应链金融、招行的电子供应链、华夏银行的融资共赢链、浦发银行的浦发创富等。
根据Aberdeen集团的调查,即便在发达国家,运用供应链融资来改善财务供应链管理的做法也并不普遍,目前已经这样做的企业只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13%,表示错过了机会目前正在制定和考虑可行方案的企业占56%,还有31%的企业在这方面仍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二、供应链金融:研究进展与缺口
与在实务界的受关注程度和红火发展相比,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则显得相对滞后,Hofmann,E(2005)首先对供应链金融作了理论上的界定:供应链金融是位于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协作和金融的交界层面,为处于供应链中的两个或多个组织,包括外部服务供应商,通过计划、引导、控制组织间金融资源流,从而联合创造价值的方法。而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始于2007年,主要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角度切入。由于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管理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可以将相关领域的研究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财务供应链的研究,第二阶段为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第一阶段:财务供应链的研究。供应链管理以构成供应链的商品流、信息流、财务流的最优化为理念,Profhl et al.(2003)将金融资源流看成是介于物流和金融之间的金融供应链,并在供应链管理的框架下将净流动资产的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超越了基于降低物资存货的商品流最优化方案,他们分析了现金管理的工具,考虑了商业活动的最优时间、对应收账款、负债、预付账款的控制。Stemmler和Seuring(2003)最先使用供应链金融这一术语表示由于物流所带来的金融流的控制和最优化。由物流所引致的金融过程涵盖了存货管理、财务流和支持过程,如保险管理等。财务供应链管理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供应链上下游及金融机构间的业务流程整合,优化收付流程和减少支付成本,有效降低企业的营运资本占用。财务供应链管理在战略、营运、成本之外,关注现金资本的效率。田中禾等(2007)提出财务供应链管理下的新型财务流程具备的动态财务平台和五个功能模块,为企业优化财务流程,提升动态财务能力,构建企业动态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第二阶段: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国外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拓展了财务供应链的研究范畴,Hofmann,E.(2005)解剖了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流程和构成要素,分别从宏观、微观层面分析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以及供应链金融的协作特征与跟踪资金流、使用资金流和融通资金流的基本功能,为洞悉供应链金融提供了概念上的铺垫。Pfohl et al.(2009)通过对财务供应链的研究文献的评论,提出了在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对资本成本的考察和最优化的研究缺失,因此为弥补这一领域,作者构建了一个目标(资产)-主体(融资参与人)-杠杆(特定条款)的供应链金融概念框架,并构建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供应链金融的数学模型。
国内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始于2007年,主要从以下两个视角展开的:一是从中小企业融资的视角探讨供应链金融。邹武平(2009)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三种基本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作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覃宇环(2009)从银行和中小企业两方面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优势,并以深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践为例分析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赵亚娟等(2009)运用信贷配给理论,从银企信息不对称和盈利不对称角度,分析供应链金融能有效化解中小企业信贷配给,提升信贷能力。二是基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分析。熊熊等(2009)研究了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提出了考虑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减少目前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评价大多依靠专家评价的局限。陶凌云、胡红星(2009)运用中间层理论和博弈论,指出供应链金融可以降低信贷风险的原因在于供应链强度对信贷风险调整的影响,以及供应链上大小企业间动态博弈对信贷风险的制约作用。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财务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从降低资本成本率提升公司价值的研究依然空白,而这正是供应链金融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优势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和产业组织模式,对于企业和银行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为了定量和定性评估供应链金融带来的收益和决定供应链金融方案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Springer供应链杂志联合IMD针对全球范围购买供应链金融方案的经理进行了调查,从55个国家收到来自经理层面的213个调查回复,几乎覆盖了所有行业。调查结果显示,采用供应链金融方案能给买方平均降低13%的运营成本,给供应商能平均降低14%的运营成本(如图2)。调查同时显示,供应链金融方案的实施也企业带来了支付条款的标准化、增进供应商关系、价格下降等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如图3)。
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方案能够有效缓解参与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对银行而言,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重要的业务创新,已经越来越为各大商业银行所重视。国内首家明确提出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深发展,不但在产品创新上弥补了金融服务市场空白,更无疑大大提升了银行自身的竞争力。2007年,深发展贸易融资新发生的受信总额超过1000亿,不良利率却在0.3%以下,坏账率为零,累计扶持了超过2500家中小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供应链金融使核心企业信用“外溢”,以真实贸易为支撑,颠覆了传统的信用评价体系,大大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因此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之下,银行和供应链各企业的关系,完全颠覆了传统融资模式之下原有的融资关系,银行可以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不仅为核心企业提供融资,而且也可以为企业的上游、下游提供融资支持。银行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扩展到了整个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从而构建了企业与银行相互依存、共生发展的产业网络。那么,如何成功实施供应链金融方案?据Springer供应链杂志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合适的银行合作伙伴是最重要的,企业CEO主导推动供应链金融方案的实施是重要因素之二。
参考文献:
[1]Pfohl et al.(2009): Supply chain finance: 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 Logist.Res.(2009) 1:149-161
[2]Hofmann,E.(2005): Supply chain finance: some conceptual insights.In: Lasch, R./Janker,C.G.(Hrsg.): Logistik management-innovation logistikkonzepte, Wiesbaden 2005, S.203-214.
[3]田中禾、王斌、颜宏亮(2007),基于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研究,软科学,2007第2期,P80-87。
[4]邹武平(2009),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探讨,商业会计,2009年第17期,p12-13.
[5]覃宇环(2009),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供应链金融,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6期,p179-181.
[6]赵亚娟、杨喜孙、刘心报,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信贷能力的提升,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0期,p46-51.
[7]熊熊、马佳、赵文杰,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第4期,p92-98.
关键词:铁路;企业供应链;金融战略;举措
1供应链金融的理论与实践
1.1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供应链金融(SCF—SupplyChainFinance),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其客户提供融资结算等理财服务,同时向供应链上游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贷款,向下游分销商提供预付账款、存货贷款的一种金融创新业务,是一种面向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系统性融资安排。它与传统信贷方式最大的区别,是利用核心企业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信能力,缓解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解决这些企业的抵押、担保、融资难题,从而保证供应链整体环节的顺利进行。供应链金融将供应链管理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紧密结合并实现三流合一,其中信息流与资金流的有效联系,为供应链所有环节的物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带来更多新的交易机会,使得供应链中资金流机制的完善要求愈发严格。
1.2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金融机构按照企业担保方式的不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将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性融资分为应收、预付和存货3大类。1.2.1应收账款融资。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确保贷款的支付承诺后,供应链上游供应商凭借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凭证获取银行贷款的一种融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供应链上游供应商是具有融资需求的债权企业,而核心企业则是债务企业,一旦上游中小企业向银行的融资出现问题,核心企业因具有反担保职责要承担所有的损失。应收账款融资使得上游中小企业能通过核心企业的资信能力获得银行短期贷款,解决了中小企业短期融资问题,有助于中小型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供应链持续有效的运转。1.2.2预付类:保兑仓融资。大多数情况下,购货商在支付货款之后一段时期内不能接受货物,但实际上已拥有这批货物的未来货权。未来货权融资,又称为保兑仓融资,是指供应链下游购货商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用于支付上游核心供应商未发出的货物款项,同时供应商要将提货权交付给金融机构并承诺将未来因购货商营销不利而未提取的货物进行回购一种融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当上游核心供应商将仓单抵押至银行后,购货商可以从仓库中分次提取货物并在以后用未来的销售收入分期偿还银行贷款。保兑仓融资是一种套期保值的金融业务,极易被用于大宗货物的市场投机。通常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会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货物进行检查监管,防止上下游企业合谋的虚假交易等风险。1.2.3存货类:融通仓融资。是指企业的货物在经过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评审之后,企业可以通过抵押货物向银行进行贷款的一种业务途径。在这种模式中,抵押货物贬值问题是金融机构着重考虑的业务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收到企业融通仓融资申请时会严谨审查该企业库存的稳定程度,长期交易的客户资源以及整体供应链的综合运作情况等,并以此决定是否授信。与保兑仓融资模式类似的是,因金融机构不能对抵押货物进行较准确的市场资产价值评估和物流监管,通常也要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合作。一般情形下,金融机构会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输规模,授予其一定的授信额度,由物流企业直接负责融资企业的贷款事项。这样不仅提高了供应链产销运作效率,金融机构还转移了自身的授信风险,简化了流程手续,降低了管理成本。1.2.4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综合应用。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融通仓融资是供应链金融中十分有代表性的3种融资模式,适用于不同条件下的融资,但现实情况中的整体供应链金融运作其实是多种融资模式的结合应用。例如,起初的存货融资要求以现金赎取抵押货物,但如果企业的赎取保证金不足,银行可以考虑企业以应收账款适当比例地赎取货物。因此,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服务于供应链各环节企业之间的综合融资业务。
1.3供应链金融实践
1.3.1宏观发展概述。2004年我国物流创新大会推选出的未来物流行业四大创新领域和十大创新模式中,“物流与资金流整合的商机”位居四大创新领域之首,而“库存商品抵押融资模式”、“物资银行运作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分别位居十大创新模式的第一位、第三位和第四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过得益于应收账款、商业票据、融资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近些年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拓展较为显著。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元。1.3.2金融机构实践。深圳发展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进行了较早的尝试,于2001年就推出了“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融资业务,是我国首家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之后该行又推出“1+N”供应链营销模式,并于2005年先后与国内中远、中储、中外运3家国内物流巨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只经历了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经有数百家企业从这项战略合作中得到了融资便利。据统计,仅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这种供应链金融模式为其创造了2500亿元的授信额度,贡献了约25%的业务利润,而不良贷款仅有0.57%。1.3.3铁路企业供应链金融探索。2011年8月,中铁现代物流科技有限公司与深圳发展银行达成合作意向,实现了深圳发展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与中铁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正式对接上线,代表着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系统与物流监管系统实时数据交换时代的到来,首次实现了供应链金融实时化。双方系统的对接,由于信息传递的速度与准确性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避免了部分繁琐环节的影响,将中铁现代物流的成本下降近一半。
2铁路企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的SWOT分析
2.1机会分析
2.1.1铁路加快多元化经营发展步伐。2011年,原铁道部《关于推进铁路多元化经营的意见》提出,铁路应在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以转变铁路发展方向,拓展铁路服务业务,提升铁路服务质量为目标,加快铁路物流发展,统筹规划物流多元化格局,实现装卸、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一条龙式的服务。2.1.2金融市场体系逐渐改善。2011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希望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力度,增强流通业与金融业之间的互动合作。目前良好的政策环境为铁路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创造了条件。同时,“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指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对铁路而言,应按照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理念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链条,构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2.1.3相关法律法规日益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十几年的发展,目前相关法律法规环境逐渐完善。例如,2007年正式实施的《物权法》,2014年颁布的《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规范》以及两个行业标准《动产质押监管服务规范》《质押监管企业评估指标》,为指导供应链金融依法、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2威胁分析
2.2.1其他大型物流供应商实力强大。目前国内发展势头强劲的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以及中邮速递物流等大型国有运输企业,凭借其过硬的客户资源、硬件网络、服务质量等已成功进军供应链金融领域。与此同时,国外联合包裹速递服务公司(UPS)、敦豪航空货运公司(DHL)等物流企业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大量资金的支持,专业的人才队伍也正在强势开发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国内和国外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给我国铁路企业在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冲击。铁路企业若想在当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务必积极开拓供应链管理的一条龙式服务,以此提升铁路企业综合实力。2.2.2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高风险。“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风险防范研究,可见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带来高收益的同时,必然伴随着高风险。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涉及企业较多,资金数额较大,操作难度系数较高,专业高管人员缺乏,相关环节的具体法律法规仍不健全,都会造成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高风险。而铁路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目的本是做好资产的增值保值业务,降低企业管理成本,赚取更大的利润,因而防范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高风险已是铁路企业的首要难题。
2.3优势分析
2.3.1货源结构符合供应链金融目标产品要求。煤炭、钢铁、有色金属、铁矿石、水泥等矿建材料、石油以及粮食等一直是铁路的大宗货源,近十年来货源运量占铁路总货运量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近乎达到90%,而这些货源结构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属意的目标产品。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铁路总货运量中,钢铁、有色金属运量占比在7%左右,石油运量占比在4%左右,占比较高的煤炭、钢铁、石油等都是供应链金融的目标产品。铁路大宗货源结构为其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赋予了很大的优势。2.3.2客户资源结构符合供应链金融企业要求。货运组织改革后,铁路企业一直致力于仓储、包装、加工、装卸配送等基础的一条龙物流服务,这些基础业务的一致性使得铁路企业在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上更具优势。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业务往来,铁路企业拥有了大量固定的优质客户资源,并掌握了真实的、一手的客户信息。这些内部信息为铁路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奠定了基础的同时,也帮助了与铁路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融资企业进行前期筛选、监控评估等工作。2.3.3具有较高的品牌可信度。品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品牌竞争已是占领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铁路较之其他运输方式,具有运量大、运费低、节能环保、安全系数高等优点,是一种不可取代的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与许多厂家在长期合作中,尤其是大宗货物的交易中形成稳定紧密的联系,具有较高品牌信赖度。铁路国有企业的身份,使其容易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达成合作意向。2.3.4铁路的物流网络优势。截止201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1万km,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9万km。在货运方面,铁路可凭借其遍布全国的铁路运输网络、货物站点、大型库房将全国各个物流子系统有效地联系融合在一起。除了以上强大的硬件网络,铁路拥有更重要的信息网络优势。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电子平台,为客户与铁路企业的沟通与反馈提供了渠道,同时为铁路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给予了强劲的信息网络支撑。
2.4劣势分析
2.4.1铁路增值服务薄弱。大多数铁路企业服务功能单一。在货运方面,仍有很多铁路企业停留在“站到站”干线运输,缺乏向两端的拓展延伸服务;在仓储方面,铁路企业的仓库仅仅是储存货物,收取廉价的储存费。又因为体制机制各方面的限制,货运物流铁路企业主要以站段进行区域划分,在利益分配、资源整合等方面没有进行较好的配合,导致这些部门的实力、规模仍较弱,使得铁路企业不能像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等那样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和支持。2.4.2铁路企业缺乏供应链金融专业从业人员。截止2015年底,我国铁路从业人员已有204.56万人。尽管从业人员队伍庞大,但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从业人员较少,基本都是从运输主业调配,真正既精通货物运输又了解供应链运作与金融的专业高管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着先天不足的劣势。2.4.3设施设备陈旧,信息化建设滞后。目前我国铁路企业的基础设施仍过于简易、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低,企业信息化程度相对滞后。在供应链整体服务过程中,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的整合性能较低,效率不高,不能及时了解并反馈供应链运作整体情况,同时也不能完全掌握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动态。2.4.4铁路体制机制受到羁绊。铁路政企分开,为铁路适应市场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前提,但由于政府之前的扶持,使得铁路市场竞争能力较弱,仍受到体制机制的诸多限制。例如,铁路企业仍带有卖方市场的观点服务客户,对供应链金融运作的市场发展深入了解不够,在与竞争对手的对抗关系以及合作互动方面的协调程度不高。再有,铁路企业仍受到计划经济因素的影响,因而其组织模式与运营结构仍需一定程度的改进与创新,很多程序如车皮的审批、行车的调度等,需要很多部门的协调,因而建设有序高效的供应链运作网络迫在眉睫。
3从战略高度重视铁路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探索
3.1铁路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战略意义
3.1.1有助于铁路企业形成稳定的客户关系。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逐渐转向跨界限的整合,使客户关系的维护与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铁路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现代物流服务,支持专业金融运作,使得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3.1.2为铁路企业拓展利润空间。发展供应链金融可以成为铁路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如通过开展融资业务获取利差收入,开展结算业务获取手续费收入,开展质押物资监管、价值评估、货物处置获取相应收入等。由于铁路具备供应链金融所需的基本条件,如仓库、信息系统、物流全程监控、人员等,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提高铁路企业的资产利用率,减少资产闲置,发掘新的利润源。3.1.3降低铁路企业经营风险。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创新性融合不仅可以减少客户交易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成为物流企业重要的业务模式。由于商品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区域承销商等情况就是物流企业的工作对象,物流企业对于库存的型号、流动的区域,可以通过库存和配送管理做到了如指掌。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因为有存货和单据作为质押,物流企业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3.1.4培育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供应链中的合作将会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为企业融资引进新渠道。供应链金融能够为供应链带来较低的生产成本和高效的供货速度,在提高整个供应链流程管理有效性的同时,降低了融资成本,加快供应链整体的资金周转率,也为资金流转和无缝连接提供了全新的运作机制与方法,以真正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的多流合一。
3.2铁路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战略矩阵
可构建铁路企业向现代物流方向发展,开拓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战略矩阵。3.2.1SO战略:主动开拓型战略。铁路企业迫切向现代物流转型的愿景,以及政府对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已成为铁路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强大动力。在当前大好形势下,铁路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强化自身品牌可信度、运输网络以及信息网络的优势,在外在宏观市场政策,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的情形下,维持并增强已有的货源和客源结构。可首选大宗货物为供应链金融的目标产品,目前稳定的客户资源为供应链管理的合作伙伴,积极开拓市场,开展相关业务。与此同时,铁路企业应以自身强硬的实力,雄厚的资金,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树立铁路供应链金融品牌,以此来维持并不断提升自身优势。3.2.2WO战略:创新发展型战略。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供应链金融带给铁路企业的发展契机,并积极为此创造条件。铁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铁路内部设备配置、管理制度、信息化程度,都需按现代大型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进行较大规模的建设、改革与提升,从而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铁路供应链金融管理制度,并对先行先试的铁路企业进行税收减免、财政支持的大幅优惠支持。同时,必须配备相关专业的高管与基层人员。3.2.3ST战略:差异化战略。铁路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应从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出发,为客户提供铁路特色的优质产品与服务,满意其个性化需求,从而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营造自身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潜在的高风险必须是铁路企业着重预防的,只有不断细化岗位职责,将供应链金融运作体系标准化、规范化才能降低可控风险。3.2.4WT战略:资源整合战略。优化并整合铁路内部资源,深化铁路企业内部改革,注重防控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高风险,适当实时地开展铁路供应链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向文,冯茹梅.物流与供应链金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曾小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12,1.
3曹玉敏.供应链风险管理评估及应对措施[J].商业现代化,2012,11.
4委之佐.浅议质押监管业务评审中的风险管控[J].邮政研究,2013,3.
5陈常金.浅谈铁路物流企业发展金融的思路[J].企业发展,2011,7.
6李金龙等.供应链金融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社,2011.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国内银行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在立足于供应链全局性的视角下,努力减少供应链整体中的财务成本,为使供应链的资金流更加合理,而进一步提出来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对商业银行来说,以供应链中中小企业为市场新的发展方向,在营销上填补上了一直存在的中小企的融资需要;而从供应链金融在风险控制技术上说,将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良好的信用能力进一步延伸到供应链中的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中,进行创新性的利用供应链生产中一直存在的权利和动产作为担保对象,也在现实中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能性。
一、国内外供应链金融研究现状
Al1enN.Berger等人在2004年,最先归纳出了供应链融资的思想,也率先提出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方案。Gonzalo Gulnen在2005年,在研究了短期的供应链管理后,认为供应链的正确管理能够在企业的生产运营和融资上取得积极的导向。Pfohl.Moritz Gomm、Hans-Christian在2009年,最先提出了供应链金融能对资金流进行优化的理念,并进一步通过研究供应链金融的要素组成、组合框架,最后用数学模型进行了证明。Daniel Seifert、Ralf W. Seifert在2011年总结提出了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管理拥有决定性的作用,而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能力,说明了供应链金融对企业的重要性。总的来说,国外的供应链金融研究一直是走在时代的最前面的。
在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关注供应链金融。在1998年,任文超在发表的著作中,提出能够取代现在以不动产担保为主的贷款方式是以动产保证和不动产保证结合的贷款方式,并构想通过物资银行来实现。2002年,朱道立和罗齐在国内突破性的地提出了具有风险管理、动产管理、资金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融通仓的理念,这样就将提供供应链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融通仓改变成了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接口。为以后国内的诸多研究打下基础。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也就是现在的平安银行提出了供应链金融是在商业银行对供应链内部贸易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偿性贸易融资的新融资模式,并引入保险公司、核心企业、物流监管第三方等能够控制风险的变量,最后对供应链中成员提供不开放的融资服务银行新服务方案。
二、国内供应链金融实践发展现状
在一体化全球经济竞争中,相比于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中国企业主要进行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或者在供应链布局中只限于某个地方而只能一部分作为前者供应链上低附加值的一环,而另一部分也只在中低档商品市场拥有方才之地。中国企业正是缺少供应链管理能力,所以中国的产业很难进行产业升级。但是要改变这一局面,不仅企业自己需要努力做出改变,同时也要社会提供更加有利于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升的服务支持,就像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确实,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国内的一些银行已经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它们大多还处于过渡阶段,还没有全部完善到面向整条供应链提供服务,而是从保理或动产抵押等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入手,逐步发展产品种类,最终形成产品集成。从后期成果来看,供应链金融的出现不仅增强了一些行业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像家电行业,而且对不少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三、国内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对策
首先,国家政府动用国家的力量去完善我国的信用体系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施政方针就是要大力促进经济改革和产业升级,从民营银行的批准,国企的改革等一系列已经实施的向前看的政策上,也让大家看到了完善信用体系的希望。当然,银行自身也要加强信息平台的升级,在建立、完善、拓展自身资料库的同时,保持与现有信用系统的实时对接。只有国家在大的信用系统上持续开发、前进,银行也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信息系统,满足自身在金融发展上的需要,我国在信用体系才有大跨步前进的可能。
其次,加强银行对核心企业的控制。在面对现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随时脱媒而去的危险,现阶段国内银行明显是一筹莫展的。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企业组织诞生之初就带有的先天属性,这是不可改变的,而要更好的进行约束控制,明确的规范就至关重要,就像国家强制执行的法律,抑制了人类兽性发扬理性一样。银行必须要把主动性把握在自己手上,这就可以在双方合作之初就签订协议,规定各方的权利以及义务,当然现在也有很多银行和核心企业是签署了协议的,但是执行力并不强,那是因为缺少了惩罚措施。就像贷款一定要抵押一样,那么在签署的协议的时候也可以订立明确双方的违约的惩罚措施,当然这样也就不得不涉及到第三方的引入来保证公平性、强制性。虽然过程比较复杂,但是万事开头难,只有努力的去完善国内的金融体系,各方才能更好的获利,经济也能更加健康的发展。
再次,规范供应链的银行准入标准。对于现阶段国内大经济环境乏力的现状,要改变是长期性的,而要改变一条完整的供应链,使其稳固前进对于银行来说也是很难的,那么银行能做的就只有改变自己的主观选择了。通过制定完整的供应链调查、分析、定性体系,实施优质准入、实时跟进预警的方针,来筛选质量上乘或者说银行把握度高的供应链作为供应链金融的立足点,使得银行和供应链在具有相当高的互相认可度,提高了合作的融洽度,也为中期维护跟进打下基础,方便了后期银行的预警机制的进入,以期实现银行实时对供应链稳定、资金安全的风险预警机制,这样不仅供应链得到了自己需要的资金支持,而且银行也拿下了稳定和潜力兼优的供应链,兼大欢喜。当然,实施的难度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作为经济健康发展的代价,一些努力是银行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配合付出的。
最后,促进第三方监管机构的发展。在2004年,国内银行业通过学习国际先进水平,并在供应链的自偿性贸易融资业务上进行充分实践后,也相同的提出了“金融物流”的概念,简单来讲就是在银行为主导的前提下,与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合作并共享资源,在此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与物流监督管理相对接的服务方案,这样就强化了风险的控制,并且可以进一步最大限度打开市场空间,实现银行、三方物流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三赢局面。
参考文献:
供应链金融在国外的发展
供应链金融在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取得较快的发展,是因为市场和技术力量的推动。在国外先进的金融机构中,供应链金融正越来越依靠电子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日常的操作和维护,这方面的产品创新也必须以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开发基础。
国际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应用最广是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以及菲律宾等地。以美国为例,其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之一是仓单质押,仓单既可以作为向银行贷款的抵押,也可以在贸易中作为支付手段进行流通。它的供应链金融体系是以政府为基础的,这样不仅提高了运营系统的效率,而且降低了营运成本。
以下通过一些实例来反映国外供应链金融的最新成果:
一、荷兰银行
荷兰银行(ABN AMRO)是较早开始挖掘供应链和国际贸易中的商机并将贸易融资作为重点业务的银行。荷兰银行2006年被评为最佳网上贸易服务提供者。能获此殊荣得益于它们的MaxTrad技术。MaxTrad通过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为买卖双方自动处理贸易交易及管理应收、预付账款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技术创新之处体现在:在系统中融入供应链金融模型,为客户提供了缩短变现周期、获取实时信息及降低纸质文件传递的网络工具。使用者亦可以根据需要,在网上实时将其应收账款货币化。
二、摩根大通银行:实体供应链和金融供应链的联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现金管理服务商,摩根大通银行的资金清算部门在全球的美元清算业务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金管理与贸易融资业务是两项相辅相成的银行业务。JP Morgan Chase Vastera公司提出的价值宣言是:为进出口商提供一站式服务,妥善解决跨境货物运输中日益增加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在为全球供应链中主要的支付交易包括收付货款、支付运费、支付保险费、支付关税等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摩根大通银行可以自动获得各类金融贸易数据。而利用运输单据制作和管理的自动化,Vastera固有的流程和技术有力地支持了“实体货物”的跨境流动。
三、GE(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和太平洋资产融资公司的存货所有权解决方案
存货所有权解决方案(Inventory ownership solutions)是一种新兴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令供应商能够以低于一般流动资金贷款的利率获得融资,从而减轻由于买卖双方融资成本差异带来的流动资金压力。在供应商需要保持的在途存货数量巨大,或者供应商在买家的压力下不得不持有大量存货仓储设施的情况下,比如供应商代买家持有库存模式(VMI),存货所有权解决方案为供应商提供一个新的资金来源。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发展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供应链金融在我国仍是一个较新的商业活动。但供应链融资模式从诞生到现在,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在国内的发展速度还是较快的。下面主要以深圳发展银行和浦发银行为例介绍:
一、深圳发展银行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业内率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品牌,系统地对供应链中应收、预付和存货提出了结构性的解决方案。深发展不但在产品创新上弥补了金融服务市场空白,更无疑大大提升了银行自身的竞争力。在融资产品之外,深发展供应链金融还为供应链上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增值服务。
二、浦发银行
浦发银行的“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提供的服务包括:信用服务支持;采购支付支持;存货周转支持;账款回收支持。其六大业务方案为:在线账款管理方案。以领先的平台和服务理念为企业解决账款管理难题的业务方案。采购商支持方案。为采购商解决在采购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紧密上下游的银行支持方案。供应商支持方案。为供应商解决在销售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紧密上下游的银行支持方案。区内企业贸易融资方案。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内企业度身定制的崭新服务方案。船舶出口服务方案。为船舶生产及出口企业提供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整体业务方案。工程承包信用支持方案。为企业在境内外竞投标及新项目资格预审中提供各项资质及信用支持服务的业务方案。
国内外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供应链融资主体
国外由于法律监管较松金融机构实行混业经营,开展供应链融资的主体变得多元化,既存在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和信贷公司借款给中小企业并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质押存货和借款人进行评估和管理控制,又存在核心企业兼并银行或银行成立专门的金融公司独立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这样就使得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渠道更加广阔和畅通。
国内在融资主体上,我国由于受银行分业经营,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提供资金和进行相关结算的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度较小,核心企业和其他金融机构都主要是协助银行进行融资业务,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借款企业和担保品进行评估和管理控制,或者银行对整个供应链授于一定额度,由核心企业或者商会按银行规定对供应链上所需贷款的企业分配额度。
二、主要融资模式及融资对象
国外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模式比较丰富,允许的担保品种也比较丰富,应收帐款融资、订单融资和存货质押融资业务都发展得较为成熟,其中存货品种的涵盖面包括农产品、原材料、产成品、半成品甚至在制品。至于融资对象,也从最原始阶段的农户,扩展到了批发零售型的流通型企业,并进而扩展到了供应商和生产型的企业,形成了针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全方位的融资体系。
国内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局限于三大类,基于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三个科目而进行的。国内在担保品种上,应收帐款融资开展较早,也较为成熟,选取面较宽;存货质押融资近几年虽发展较快,但其质押品种选取面还较为有限, 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我国现阶段多是针对流通型企业开展业务,因此对存货的保管方式多以公共仓储为主。最典型的就是深圳发展银行为代表的贸易融资产品,包括针对企业预付、存货及应收等资产支持而给予的结构性短期融资。这些融资,既可以基于企业主体评级而发放传统贸易融资,也可以基于单笔债项评级而发放自偿性贸易融资。
三、信用评价体系与风险控制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银行;中小企业;意义
一、供应链以及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就是改变运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将生产、销售和运输等融合于一体的环节。目前我国的企业要实现产业升级的这个目标,就应该从供应链开始着手,从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宋进行着手解决,将整个服务和产品的设计、原料采购、生产、批发和零售都整合成一个平台,这样不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在供应链中的生产部分,应该具备充分的资金进行污染的处理的改造,还可以将污染的部分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生产。全程供应链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路径,通过全程供应链可以实现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的方式转变,这样就能够大量的节约企业的成本,缩减企业的库存,实现门对门的服务。而随之出现的供应链金融就是金融机构针对供应链的特征进行的金融创新,根据对供应链中信用状况良好、资金实力雄厚的核心企业经营活动的考察,对与其有稳定贸易往来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及特色的金融产品。
二、供应链金融特征及优势思考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特征就是能够对于供应链中出现的信息进行分析,通过这种信息分析得出哪些企业需要帮助,哪些企业的信誉如何等等这些问题,借助这些企业问题而产生的供应链金融不但不会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而且能够解决传统贷款中因为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而产生的信贷风险;银行或是其他的可以提供贷款的企业可以通过对供应链中的货物流和现金流控制而为资金提供担保,形成以动产为基础的现代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要形成账面利润,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现金流,而使企业因现金流中断无法经营甚至破产,金融机构以企业的应收账款为还款来源对企业贷款本质就是将未来现金流变现;另一方面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往往因规模较小、信用等级较低要付出高昂的贷款成本,如果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便可大大降低融资成本,实现高效、低成本的资金配置。
三、供应链金融的价值分析
供应链金融的价值在于:(1)企业资金严重的占有导致了现金流出现了大量的挑战,现金流周转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需要金融机构来对于融资服务提供各种形式的特色。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供应商为拥有大企业客户、扩大销售、实现利润往往采取赊销,形成大量应收账款,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在很多贸易中,存在较大的时间差,供应链金融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应收账款,提升企业信誉度;(2)中国银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银行贷款在任何省份都是准公共物品的主要融资途径之一,由于政府财政资金并不能完全满足准公共物品供给的需要,通过银行贷款宋解决也是一种必然。近年来,国家实行扩大内需,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利率也有所降低,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利率的大幅下降。因此,要在五年左右全额还本付息,压力会非常大。同时,目前为了防止过分通胀,我国采取的是银根紧缩金融政策,在这种形势下,完全依靠银行贷款,或者过分依靠银行贷款都不利于建设周期长、盈利缓慢的准公共产品的建设融资。(3)中小企业正成为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融资难成严重制约因素。民间资金的利用问题一直是准公共物品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我国,民间资本是非常充裕的,一项数据统计表明,我国目前的民间资本高达6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没有合适的激励政策,这些资本一直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在《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后,这一局面有望得到改变,《意见》将“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正式明文规定,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了明确的法律和制度上的依据
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小微企业成为迅速崛起的重要市场,同时,伴随着国家各项扶持小微企业政策的出台,小微企业面临的历史发展机遇进一步为商业银行的市场选择和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基础。然而,当各家银行真正意识到小微金融的价值时,才发现身边已经涌现出不少竞争者,如交行“易贷通”、建行“速贷通”、农行“快贷通”、招行“小贷通”,平安的“一贷通”、北京银行的“小巨人”、宁波银行的“金色池塘”、包商银行的“包融通”、哈尔滨银行的“乾道嘉”等等。各家银行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及专业化运营体系,其目的都是为了尽快确立自己的市场地位。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定位的众多中小城市商业银行更应该主动抓住机会,“扶小助微、服务实体经济”,提升自身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在错位竞争中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
二、立足行业金融,破解小微金融成本与风险两大难题
1.立足行业供应链,以行业金融切入小微金融业务。如何发展小微金融,破解小微信贷业务的两个根本难题———成本与风险问题,是所有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过程中需共同面对的两大难题。基于此,本文认为应从行业金融入手化解小微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的成本与风险问题。所谓行业金融是指商业银行立足特定区域、特定行业,通过前期细致的市场调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及产业集群状况,选取若干具有相当规模、发展现状较为稳定且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行业,从行业的供应链分析入手,针对这些行业的资金流动特性,从金融产品设计、风险防控以及具体的营销策略等方面,提出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解决方案。虽然多数行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都是大型企业集团,但是围绕核心企业存在着许多小型、甚至微型企业。这些小微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多是靠向核心企业或其他大企业供货,或作为其经销商,而这些小微型企业便是小微行业金融服务的切入点。
2.行业金融有利于破解银行小微业务成本与风险难题。银行小微业务单笔额度低、成本高,更需要以集群、批量化的方式运作,以规模经济均摊业务成本,而行业金融就是这样一种解决方案。立足行业供应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以集群、批量化的方式开发特定行业小微企业,可以获取规模经济效应。行业小微金融开发模式与传统小微信贷开发模式有较大区别,如表1所示。小微企业抵押担保不足、经营稳定性差,银行不能仅仅依靠时常会失真的财务信息对其进行控制,而更需要通过地缘、人缘优势获取“软信息”。这些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的信息,需要客户经理走访企业上、下游客户,访谈企业经营管理者、员工、朋友,并将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相互印证才能最终得出[1]38。而行业金融模式下的集群开发立足于供应链上下游,可以在开发目标客户的同时从上下游企业以及同行中获取相关信息,信息来源更趋多样化。此外,通过行业金融模式开发小微业务,还可以充分利用集群行业、商圈、专业市场内的“同群监督”[1]38、“商圈声誉”[2]57来约束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从而降低信贷资金发放后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概率。对于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而言,来自商圈的道德准则和行业规范的约束是十分有效的约束,这种约束甚至强于银行方面的约束。因为谁不讲信用,谁的名声就坏,谁就会在圈内失去合作伙伴和客户。综上所述,通过行业金融模式可以破解小微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成本及风险两个问题,在此基础上,银行可围绕核心业务开展相应配套服务,进一步做大做强小微综合金融业务。
三、行业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发展为行业金融服务提品支撑
国内城市商业银行信贷产品的发展遵循了“由点到链”的规律。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从简单的担保方式创新开始。国内城市商业银行逐渐改变传统的对房产、土地、机器等企业不动产抵押的崇拜,开始允许企业以存货质押作为担保,这在很大程度上盘活了众多中小企业占比较大的非现金流动资产;慢慢地担保方式由存货向监控难度更大的应收账款、预付款开拓,开发了包括应收账款权利质押、预付款融资等在内的权利质押融资业务,进一步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领域。而近几年,随着供应链金融理念的逐步成熟及其在国内以深发展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的广泛运用,城商行逐步意识到存货、应收账款与预付款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个性化问题,其还涉及到行业中产、销等企业组成的供应链,因此城商行在信贷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逐步将上下游企业全部纳入到整体设计中,实现了信贷产品创新“由点到链”的发展。正是基于这种理念的成熟及其运用,我们才有了立足行业供应链金融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构想。将行业金融与行业供应链有机结合,通过信用共同体(其后将提到这一概念)的创造合理解决包括成本、风险控制在内的小微金融服务难题,可成为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做好小微金融服务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四、对民生银行以行业金融模式做大做强小微金融实践的分析
2011年,以“商贷通”品牌打响小微金融服务的民生银行推出了小微金融2.0升级版,其在三个方面做出了重大提升:一是全面拓展服务范围,进一步主动提高保证、信用等非抵押方式在贷款结构中的比重,让更多无法提供抵押物的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获得金融支持;二是在结算、渠道、财富管理等方面推出多项创新,包括商户版网银、跨行资金归集及流动资金管理业务,形成多元化的小微金融产品体系框架,从简单的信贷服务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变;三是以特色支行建设助推小微金融,民生银行以福州、厦门、泉州三家分行为试点行,全面推进特色行业支行建设,将小微金融从“点”到“面”、从“个体”到“行业”进行全面推广,大力推进小微金融批量化运作、集群化授信。民生银行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其他银行发展小微业务提供重要经验:第一,特色支行的建设依托于当地特色行业,因此,从很大程度上讲,民生的这种做法是以特色支行建设为手段全面介入具有行业集群发展特征的区域,其最终目的是走行业金融路线,以发展较为稳定、有一定风险抵御能力、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为依托做大做强小微金融业务。第二,民生银行的行业金融服务,坚持“大数法则”。其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足以支撑其开展大规模的行业调研,然后运用“大数法则”测算出特定行业的风险概率,再对小微业务金融拟进入的行业进行甄选,以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民生银行才敢于主动提高保证、信贷等非抵押方式在贷款结构中的比重,让更多无法提供抵押物的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获得金融支持。第三,通过行业路线发展行业小微金融服务还能够借助“同群监督”、“商圈声誉”对小微企业及其经营管理者进行有效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为行业小微信贷上“双保险”。此外,民生银行通过结算、渠道等方面的业务创新提升银行对小微企业的现金流监控力度,从客观的企业现金流向密切关注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从而弥补了小微企业财务披露不规范、财务信息失真的不足,将现金流这一“硬信息”与小微企业的“软信息”进行相互印证,实现了有效的风险监控。民生银行的成功证明立足当地经济发展及行业集群特征,融入当地主流经济,做行业小微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小微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尽管城商行经营地域受限,但可以以当地主流行业为基础,做大做强主流行业小微金融服务。一旦在某些行业领域做大规模,形成可观的基础客户群体,就能在形成规模经济的同时也为其积累更加丰富的行业小微金融服务经验,提升其行业金融服务风险控制水平,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而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的专业客户经理因长期接触某个行业或专业市场,掌握了有用的市场信息,因此其业务办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就有了坚实基础。正如民生董事长董文标所指出的那样,专注于某一行业金融业务三五年,就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存贷款,就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从而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
五、城商行发展行业金融,做大做强小微金融的对策
那么,城商行该如何立足行业金融,发展行业小微金融服务呢?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发展对策供参考。
1.组织支撑:完善行业金融组织架构。民生银行的行业金融事业部应该算是目前国内中资银行行业金融较完整、较高级形态,但对于各种资源禀赋远不如民生银行的国内众多中小城商行而言,这种组织架构并不具有普遍性及可行性。相对于民生大规模介入行业金融的发展模式,国内中小城商行因为经营地域的限制、区域内产业集群的有限,并无必要如此大规模介入,而只需立足区域经济实际,整合优质资源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的几个行业金融。因此,事业部的组织架构模式与国内城商行业务发展的实际显然是不相匹配的。完善行业金融组织架构可以通过整合城商行目前内部的业务条线优质资源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资源来实现:从各业务条线、后台风险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行业金融项目团队,人员在一定时间内隶属于项目团队,但又不脱离原有部门,通过集中的市场调研确定目标行业,再针对这些行业的资金流动特性,从金融产品设计、风险防控以及具体的营销策略等方面,提出符合行业客户需求的金融解决方案。当然,民生银行特色支行的模式也是可以供国内中小城商行借鉴与参考的。相比于事业部模式运作的行业金融组织形式,成立特色支行、专业支行专门服务特色行业小微企业的做法,无论在组织架构变革还是在人力资源调配、财务费用预算等方面都更具经济性,因此,这种做法对于那些在管理能力、可调配资源、信息系统支撑方面尚处于弱势地位的城商行来说更具可行性。立足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实际细分市场,实行支行分类管理,既能有效引导分支机构开拓小微金融市场,还能在实现特色支行对特色业务的专业化经营过程中提高对细分市场的挖掘力度,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此外,城商行这种根据支行周边环境、客户群体来定位支行小企业金融服务特色的发展模式还能避免行内各支行间的同质化竞争,是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的重要发展方向[3]54。以民生银行泉州分行为例,该行根据晋江、石狮、南安产业集群的不同,在泉州地区分别将晋江支行定位为体育鞋服特色支行、南安支行定位为水暖特色支行、石狮支行定位为纺织服装特色支行、南安水头支行定位为石材特色支行,特色支行做到专业化经营,行业客户享受额度优先、评审优先、效率优先等政策[4]。当然,这种特色支行仍需要建立在拥有一定的专业团队的基础上,包括产品研发团队、风险管理团队、营销管理团队,只不过这些团队集中在行业特色支行,某种程度上讲这些团队就是固定化了的项目小组。
2.产品支撑:立足行业供应链发展小微供应链金融。如图1所示,相比于传统小微金融从孤立的、单一的企业入手提供有限的金融服务,行业小微金融则从整个行业供应链出发,立足供应链上下游众多小微企业,关注整个贸易流程与交易过程,整合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这便是小微行业供应链金融的要义所在。当然,在此过程中,处于供应链核心地位的核心企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创造了与上下游小微企业供货商或经销商的利益共同体,才使商业银行有动机为这些小微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目前,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日趋成熟,特别是贸易融资,因为其较深地植入行业供、销链条之中而在国内商业银行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供应链贸易融资”也成为供应链金融的代名词。因此,立足行业供应链做小微供应链金融的城商行有必要以此为切入点,盘活整个行业供、销链条,更好地服务围绕于核心企业的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从国内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较为成熟的品种来看,目前该业务主要涉及以下四个主要品种[5]147:一是存货类,主要包括存货质押及仓单质押两个主要子品种。其中存货质押又可以细分为动产质押、存货质押、先货后票、融通仓等四个品种;而仓单质押又分为标准仓单质押及非标准仓单质押两个品种。二是预付款类,主要包括目前较为常用的厂商银、保兑仓及先票后货三种主要模式。三是应收账款类,主要包括应收账款质押、国内保理、商票贴现三个主要业务品种。四是国内信用证业务。城商行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可以根据所处区域的各行业具体资金流动特性,行业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相关第三方物流机构发展、发育成熟程度选择开发供应链金融业务,从而为围绕核心企业两链的众多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提供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
3.理念创新:实现从卖产品到提供“解决方案”的转变。如图2所示,以融资产品为核心产品,配合核心产品营销包括零售金融产品、国际业务(从事国际贸易的小微企业)、理财金融服务等,构建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将是行业小微金融服务的主要发展理念。通过信贷产品实现银行产品的捆绑销售是许多商业银行销售的主要手段,因为这些业务很难凭借服务质量提高绝对竞争力。随着综合金融服务理念日益被各大商业银行接受,传统信贷产品已经被诸如“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一站通金融服务”等系列组合所取代。面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日益积极地开拓小微金融业务及强化其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的局面,综合金融服务能力较为欠缺的国内城商行加快相关金融产品的开发及金融服务的介入将是一大趋势。而介入综合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就是充分理解客户需求并对客户需求进行有效分解,再按照一定的逻辑定制行业金融服务产品组合,比如,可以按照客户的供、销链条介入客户供应链金融;或者根据客户生命周期(初创、成长、成熟期,甚至更高的阶段,如上市方向发展)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总之,以供、销链上小微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解决方案设计应该成为城商行行业金融服务的重要服务理念。
关键词:K银行 供应链 支票易
一、供应链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五大基本内容。
供应链是由节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这四个基本要素有机的组成的。供应链系统包含所有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节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是构成企业的四大要素。其中信息流是核心,物流是保障,而资金流则是实现的手段,要素之间的有效互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商务模型。
二、K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情况
K银行2000年开展了第一笔依托汽车制造厂商为核心的经销商提供融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K行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其中汽车全程通和钢铁金色链业务,已形成品牌,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占居同业市场主要份额,获得客户市场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2012年,在K行深化发展模式化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全行对公条线围绕核心企业开展“链式”模式化经营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效。通过总结对公模式化经营特点,结合K行客户基础,在核心客户“链式”融资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对公条线模式化经营方向,提出发展“供应链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定位于广义的围绕核心企业供应链开展综合金融服务,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风险缓释手段,更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方式。截止2012年末,“供应链金融”项目达到106个,带动上下还有客户3773户;存款合计552亿元。
三、K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介绍
供应链金融,指通过对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有效整合,给予对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掌握,向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的金融模式。K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主要包括:应收账款融资类产品;未来货权质押;增值产品——现金管理。接下来对各产品类型进行如下简要划分。
1.应收账款融资类产品。(1)进口信用证押汇。进口信用证押汇是指G行作为开证行在收到所开立的进口信用证项下单据后,根据与进口商签订的贸易融资协议,先行对外付款并放单给进口商的一种资金融通,其实只是开证行对进口商的一种短期贷款。
进口信用证押汇相关融资产品主要有:进口远期信用、同业代付、进口代收押汇及进口押汇,适用于进口信用证押汇仅限于申请人在银行开立的跟单信用证项下办理和企业需要资金扩大销售的由发展潜力的国际业务客户。
(2)出口押汇。在客户与境外进口商签订的贸易合同中约定采取赊销作为出口结算方式的条件下,客户发运货物后,在收到进口商的全额贷款以前,由银行所提供的一定比例的融资。汇入汇款亚汇业务的融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扣除预付款及定金后的出口商业发票金额的80%;汇入汇款押汇业务的周期按出口合同约定付款到期日加7个工作日计算,但原则上不超过90天。在此期限内按实际收汇天数计算。
出口押汇相关融资产品主要包括:出口信用证/代收押汇、福费廷、出口保理,适用于出口商与境外企业约定结算方式为赊销,且过往结算记录良好;出口商品必须是申请人主营业务范围内的商品,申请人对本公司与国外对应客户发生的汇入汇款业务须通过银行进行,并已由进出口双方进行了明确约定等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
(3)打包贷款。打包贷款指银行作为支持出口商/卖方按期履行合同,出运交货,根据出口商/卖方的资信状况和信用证情况,向收到信用证的出口商/卖方提供的用于采购、生产、装运信用证项下货物的短期融资。
打包贷款相关融资产品:订单融资;与其他出口融资产品如出口信用押汇、贴现、福费廷、短期出口信保融资等结合使用;与其他国内融资产品如国内证议付、卖方押汇、国内证福费廷等结合使用。适用于出口卖方与进口买方以信用证进行结算,贸易关系较为稳定,贸易背景真实;卖方企业实力较强,信用状况良好。
2.预付款模式。(1)跨境人民币结算。所谓跨境人民币结算,是指企业以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的结算货币。银行为企业提供跨境人民币相关结算和融资服务。具体包括:货物贸易结算、服务贸易结算、资本项目结算;结算种类:信用证、汇款、保函/备用信用证、托收及相应的融资业务。
跨境人民币结算适用范围:①凡是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无论是人民币报关,还是外币报关,均可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②企业和境外交易对手具有真实服务贸易往来,均可采用人民币方式进行结算。③企业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目前有条件放开。
(2)未来货权质押。未来货权质押业务又叫先票(先证、先款)后货业务,是指经销商在向供货商(生产厂商)购买货物时,先凭采购合同及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向银行申请短期融资(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货款)支付货款,并承诺未来将该笔货物提供给银行办理质押担保的一种业务。
本业务适用于经销商与供货商之间在签署购销合同的基础上,经销商采用预付货款方式支付合同货款,供货商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方式向经销商交付货物的业务。相关融资产品:保兑仓、商通赢、现货质押以及银行承兑汇票、国内外信用证等产品。
(3)保兑仓。保兑仓业务是指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授信产品为结算工具,由银行控制提货权或货物,卖方(或仓储监管机构)受托保管货物,并以卖方退款或货物回购承诺方式对银行授信敞口作为保证措施,由银行向买方提供授信定向用于购买卖方商品,银行根据买方交存的保证金通知卖方(或仓储监管机构)发运/释放货物的一种特定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
保兑仓适用范围:适用于核心企业作为卖方采用经营商分层销售体系,并对买方具备较强控制能力,对产品具有较强调剂销售能力的行业销售模式。相关融资产品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部分使用流动资金贷款或国内证等授信产品;未来货权质押、商通赢、订单融资等。
3.增值产品——现金管理。现金管理产品是以核心系统为基础,以网银或银企直联为渠道,通过开发专门的业务系统,为集团客户及其成员单位实施现金流量管理,协助集团客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资金收益,促进集团客户业务流程的优化。主要业务功能包括:账户管理、资金归集与下拨、对外付款、内部计价、资金调拨、投资管理、跨境交易查询、账务清分等功能。
现金管理适用范围:现金管理产品适用于多种企业集团管理模式,满足财务公司、结算中心、以及非独立的资金管理部门的业务处理要求,适用以下主要客户类型:(1)采取总分或母子组织架构的企业集团;(2)拥有下属分支机构的行政事业单位;(3)采取内部分类核算的单一法人企业;(4)存在资金委托管理关系的一组法人等。
4.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产品——支票易。支票易是银行结合自身中小企业模式化经营特点,创薪研发的一款结算类授信产品,它将企业支付结算和银行信贷资源有机结合,通过信用叠加、信用链接、信用支持三大手段,有效缓解中小企业因信用不足而产生的融资难困境。
支票易适用范围:(1)优先选取本地区的目标市场,依托符合目标市场运作特点的风险缓释手段,积极、稳妥的开展支票易业务;(2)申请支票易业务的客户需资信状况良好、历史结算交易正常;(3)客户在银行具有一定比例的业务结算量,或客户在银行授信后预期达到一定比例的结算量。
四、K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方向
供应链融资可以让企业利用担保等提升融资企业信用等级,但同时在供应链融资的过程中,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订单的可靠性以及存货价值等出现任何不利变动都会增加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出现不仅会对银行产生损害,同时也会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所以有必要对银行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及防范。对此,本人建议如下:(1)建立以应链为整体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2)把握供应链授信总量;(3)调整链上企业额度;(4)建立供应链融资信息平台;(5)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对交易背景的真实性的审查是信用风险防范的重点;(6)加强对经销商资信状况和核心企业担保的审核。
总之,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为防范信用风险,应该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去考察信用风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根据供应链的整体发展趋势、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及成员企业的资信情况,以及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的相互关系等状况去考察供应链的整体信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特点,在存货、订单、担保、回购以及信息平台建设与管理等每一个具体环节实行精细化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一、循环经济与供应链金融的概述
(一)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即是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的整个过程中,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与传统的资源消耗线性增长的经济具有较大的区别。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与经济发展方式具有较大的不同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以按照资源―生产―消费―资源这样的方式进行发展,而且以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及高利用为其主要特点,对生态环境不会带来什么破坏性影响。这对于当前我国资源利用率及生产效率低,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来讲,循环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其必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二)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以供应链作为基础,并对资金流进行有效管理,这是一种方便快捷的金融活动,银行可以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及时的资金支持,有效的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确保企业资金管理的高效性,有效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资金使用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而且处于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可以进行合作,而且具有较好的信用度,以于供应链运行效率及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较晚,但近几年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而且随着各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不断实践,供应链金融产品不断被开发出来,供应链金融服务更具多样性。
二、供应链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解决循环经济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当前我国无论是金融体制还是利率都属于二元化的状态,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融资难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供应链金融其是以大企业作为支撑作用,对具有经济联系的企业群体为考察对象,这样银行就可以为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还能够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不仅有利于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的提高循环经济企业的竞争力
供应链金融不仅可以很好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而且可以促进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产生集聚经济效益,并增强各企业的竞争力。
(三)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推动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供应链金融要求众多企业围绕某一核心企业进行经济合作,这就从客观上促进了企业的抱团和集聚,并且企业相互建立经济技术联系,形成供应链,也更容易从银行处获得贷款,从而解决融资难问题,在利益动机的驱使下,各企业也会主动寻求经济合作,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三、完善供应链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建议
(一)政府层面要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市场经济也存在失灵现象,因此也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而政府的干预不是对循环经济企业的行为进行规定,而只需要为企业营造一种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方面,政府要制定有关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并出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与创新。政府要从法律层面,完善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法律制度,为其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供应链金融活动中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机构要完善和创新风险控制体系
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是商业银行要提高其风险控制水平。为此,商业银行应注意对循环经济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跟踪评价,清除供应链上的不合格循环经济企业,保证供应链的健康发展。要努力创新风险监控技术手段,提高对于循环经济企业的监控水平,以及风险预测水平,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前发现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同时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其它金融机构也应积极参与循环经济供应链金融活动中来,形成一个结构和功能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体系,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循环经济企业要增强自身实力,赢得金融机构信任和支持
在当前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不高,再加之循环经济企业自身的问题,从而导致供应链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支持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循环经济企业需要加快自身的建设,增强自身的实力,从而增强供应链金融对其的吸引力,赢得资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