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7: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校本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6-8359-02
很多学校因缺乏有效教学资源或资源的不规范而严重制约了学校教学的发展,也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障碍。因此,建设符合学校教学特色的教学资源是极其重要和迫切的。
教学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资源指的是:教学系统内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一切可以用来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增进人的体力和智力发展的物质与能量,狭义的教学资源指的是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该文所研究和论述的校本教学资源,指的是针对本校的教学需要,投入到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按照CELTS的规定,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网络课程建设;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四是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校本教育资源开发基于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根本目的在于为建构适合学生的教育提供支持。
1 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
我校在教育信息化的潮流中,已经积极开展了校本的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工作,但是,因为教师个体差异性及信息化素养层次不一,导致目前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不尽如人意,总的说来,校本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1)缺乏规划。学校对于教学资源建设未进行系统的统筹规划,许多教师自主开发资源,但缺乏有效分工、协作,导致重复开发较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其次,开发者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开发出的教学资源价值不高。
2)缺乏优秀的校本教学资源。开发优秀的校本教学资源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开发教学资源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的信息素养,而我校大部分教师还处于使用和熟悉电脑常用操作的水平,缺乏开发教学资源必要的技能,需要进行深入和系统的培训学习。
3)缺乏统一的规范、评价标准。由于校内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依靠教师的自主开发,在资源的标准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定和评价标准,导致教学资源的形式杂乱且内容不规范。教师制作的资源满足了个别应用需求,却难以规模化且难以共享。
2 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要求
1)系统化。校本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建设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正确处理教学资源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更要正确处理与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只有真正实现了这种协调的发展,教学资源才能被高效地利用起来,这是避免重复建设而浪费资源的必要因素。
2)规范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学科、年级、资源种类、文件格式等进行定义时要根据统一的规范标准,只有制定统一的资源标准,才能使国家在进行资源统筹、各地区在进行资源交流与共享时具有可行性,并能与国际接轨。
3)智能化。学习环境中的支持系统是一系列的应用程序,搜索功能是其中的一种。智能化的搜索引擎大大减少了学习者获取资料的时间。并有效减少网络迷航。
4)校本化。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发挥校本优势,强化学校特色,以促进学习者充分发展为标准,大力挖掘并开发出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
5)效益化。 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校本教学资源开发应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效益化具体包括开支的效益性、时间的效益性和学习的效益性。开支的效益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时间的效益性是指应尽可能开发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否则就会影响新课程的实施。学习的效益性是指尽可能开发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资源。
3 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案
1)对教学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并制定统一的规范、评价标准
我校由教务处、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以及学校各院系共同负责组织实施。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制定资源建设规范、评价标准、资源平台的应用及推广、教育资源的存储、管理及安全运行,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我校还成立了教学资源建设专家组,负责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监督、评价和指导工作。
2)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资源开发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对教师进行教学资源开发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我校中心工作人员积极帮助并指导专业教师进行资源建设,以我校的天空教室教学资源建设平台的使用为例。笔者所在中心在半年内分批,分层地对参与教学资源开发制作的老师进行了系统的培训,随后开展了全校性的平台使用及资源开发审定、调查及评比,根据制定的标准规范划分资源开发的等级,更好的促进有效资源的开发制作及共享,以期有力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3)有计划、系统的丰富教学资源
素材类和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是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是需要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只有做好这两大层次的建设,整个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才能有根本提高。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包含多媒体素材、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资源建设。校本网络课程类教学资源建设包括教学文本材料、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试题、试卷、在线答疑等资源建设。校本网络课程类教学资源的优质开发,对于校本教学资源建设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需要做好校本教学资源平台的教学资源质量监督工作。
4)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参考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发了基于网络的校本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我部门拟开发对于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的规划、管理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对于素材类资源、网络课程类资源的审核、分类及使用推广;多媒体教室的使用调度;搜集学生对于具体教学资源的评价等工作。
校本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领域,同时校本教学资源建设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协调、整体规划、考虑综合效益,又要合理分工、因地制宜、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以保障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本教研 课程改革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110-02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我们需要对先行教学教研机制进行调整和改进,而校本教研就是对这种教研机制系统进行调整和改进的一种新型教研方式,它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情境中实际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的教育教学研究。在这种新型教学研究的理论指导下,我们进行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应以新课程改革目标为指导方向,以实际语文教学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充分体现语文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作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并在研究和探索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力求有所创新。
当然,在开展语文校本教研之时,我们首先应当真正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标准,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来进行实际教学,增强教学的目的性与主动性,避免随意增加超标准的内容和不分轻重主次的教学现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对语文教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应简单地把它看做是学生必须完全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应把它看做是一种引导学生发展认知、提高能力和完善人格的范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认真遵循语文教材的进度来安排教学活动;更要用灵活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语文教材,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教情和学情,进行适当地筛选、增补和创新,才能有效地实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
切实地开展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师自身的教研能力,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语文的校本教研过程是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自我扬弃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它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进度及研究如何教好语文教材;更应是研究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好语文教材,如何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在自主学习中获取对知识的掌握和创新,从而达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因此,为了强化语文课改教学,落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 认真研究教学现状,分析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学情,明确校本教研的方向
可以说,校本教研的重要目标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努力寻找实践教学中的问题,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是校本教研的关键所在。在认真学习语文课改的“新标准”后,我们发现,单独设置的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我们发现,这一全新的课型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和开展,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对综合性学习这一课型认识不够,认为它是语文教学的附属产品,可上可不上,因此在教学中显得过于随意,缺乏计划性。(2)认为综合性学习浪费了太多的语文教学时间,怕耽误学生学习的正常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3)没有真正认清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和重要性,只是简单地把它当成是课本教学。于是,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只是做了些简单搜集资料或积累素材之类的事等。面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应及时进行校本教研专题研讨,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到这个问题的研究中来,让教师们不仅明白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还要在实践教学中自觉探索出有效的方法来,从而使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 转变教研观念,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实施校本教研,应努力淡化由上而下的教研管理职能,强化以课程、教学和教研为中心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积极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及教学研究中的困难和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服务。学校应根据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制定开展校本教研的工作思路,并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使教研工作真正做到服务于学校的语文教学实践。当然,我们应清楚,校本教研的真正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愿意参与、乐于参与,教研工作才能富有实效。所以,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学校可将评价激励机制引入校本教研活动中。如可以是荣誉的激励,把它作为评选科研、教研积极分子的主要条件;也可以是物质激励,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振教师的精神;当然还可以参评发表,把老师的优秀成果送到上级部门参评或投递发表。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让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去对待教学工作,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的顺利展开,能更好地提高校本的教学研究成效,同时也能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进行。
三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培训,使教师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
学校在积极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努力打造“教、学、研”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应以教师的自主学习和研究为主,以校本培训为中介,让校本教研作为整合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和纽带,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使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汲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从实践中体会和完成对校本教研的理解,再通过培训促进教师的学习和提高,实现很好地参与教研活动和开发校本课程的目标。这种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行动教研”,已成为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语文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而由于校本教学研究的问题来自于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语文教师就应自觉地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 根据教师工作的经验和水平的不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
这些活动形式可以包括:(1)作为教研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自觉地做到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认真地写好学习的随笔、心得、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等,并在学习和反思中,实现自己在教学上的尽快成长。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在每上一节课后主动写好教学反思,认真总结每节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方法。让这种自我反思伴随我们的教师在课改中成长,能使教师对新课程的自我实践有更清晰的认识。可以说,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客观的自我评价,是参与校本教研的第一步。这应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种习惯。(2)可以采用不同层次的多元互动,进行经验交流。在语文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学校之间进行互相听课、评课、研讨和交流,也是开展语文校本教研的又一有效途径。例如,在语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可以说是老师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的。这种方式对于学生从小就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十分有必要。此外,各教研组之间的交流与研讨同样不可忽视,如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可以邀请体音美教研组的教师,参与语文组指导学生制作手抄报,这能使学生的手抄报更生动。(3)在大课题研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应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规范研究程序,明确研究目标,有秩序、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可是,由于有些课题研究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或研究的时间跨度较大,所以对一些课堂上的具体问题可能一时难以解决。因此,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学校各学科正在参与的课题研究,积极主动地针对发生在自己实际教学中的小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明确问题所在,组织开展阶段性的专题研究,切实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学校以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能较好地提高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也能充分挖掘各具潜能的教师,扬长避短,让其人事相宜,人岗相适,使每位语文教师都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五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探究做了大量的工作,语文课堂较过去更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但是,仍然有一些教师上不好语文课,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老师没有信心教,学生更没有兴趣学,影响了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不可否认,一直以来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所以首先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发现学生喜欢语文老师,才有可能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课才有可能学好语文。而一个老师让学生喜欢的重要因素不一定是他渊博的学识或是敬业精神,而可能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发自内心的热情和亲和力。一些教师上不好语文课,很多时候可能不是教师的水平不高,也不是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够,而是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健康造成的。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如自身性格的原因、家庭的原因等。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中,我们可以渗入相应的人文关怀元素,通过校本教研培训,引导教师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和生活,使一些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重塑。可以说,学校依托校本教研活动这一平台,使教师在人文关怀中,铸造健康的心理,并用他们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这种立足于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师具体工作的校本研讨,对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六 深入课堂抓教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骨干教师是中坚力量,他们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所以,在落实语文校本教研时,应始终把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摆在教研的主置,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新课标》的理论知识,并积极组织参加校际之间的教研活动,运用讲座、研讨会、送信息进课堂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培训语文骨干教师,让他们在学习和交流中,深入教改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打造出一批语文校本教研的强势群体,从而推动语文校本教研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当清楚,骨干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和举足轻重的,所以,骨干教师应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我和挑战自我,在新课改的现代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做出更骄人的业绩。
总之,语文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能提高全体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由传授型、经验型逐渐向科研型、反思型转变,同时也能有效地推动语文课改的进程。一路走来,我们坚信:只有坚持走教研之路,才能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宁波.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J].教育科学,2005
[2]陈世滨.校本教研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实践阐析[J].教学与管理,2006
面对这久治不愈的顽疾,笔者认为,校本教研作为教师思想和业务学习、交流、成长的平台,理应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和实践中深入探究的问题。本着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我校在推进课改进程中,对校本教研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构建校本教研体系,完善校本教研制度
我校成立了“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体”四级一体的校本教研体系,将全体教师都组合在研究网络之中,从而在组织机构上形成了以校长亲自挂帅的全员校本教研网络。教务处设有分管教研的主任,学科设有教研组长,年级分科设有备课组长。
为了保证校本教研的有序开展,我们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如:《领导例会研究制度》《教研组活动制度》《备课组活动制度》《教案、导学案检查制度》等。要求每一级校本教研机构学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活动有记录,过程有资料,奖惩有措施。所有的教学管理人员都要具体分管一个年级或一个学科基层单位。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和强化规章的约束,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出于对各年级各学科,共性问题集中且专业性较强的考虑,我们特别重视抓好以备课组为单位的校本教研活动。
在活动中做到了“四定”,即“定时间(每个教研组进行半天时间的集体备课)、定地点(各年级会议室)、定内容(学期初就把整本教材的备课任务分配到每个教师)、定中心发言人(课程主备教师即为中心发言人)”。教研活动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加强理论学习。以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中成功的经验为主要内容,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2.进行课例研讨。每周都有1—2名教师讲公开课,教研活动中,教师们进行反思、交流、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实现教学的价值。3.集体备课。我们主要采取异人同课、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集体备课,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在集体备课活动中,主备人要把下周的授课内容,以书面的形式形成初步的方案,每个人在自己初备的基础上,大家共同讨论方案的每个环节。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课堂导入、教学环节、问题的提出、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及导学案的设计等。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较完备的方案。
二、深入一线寻问题,对照先进找方法
英国哲学家波普说:“真理的明辨永远始于问题”,而校本教研,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因此,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求发展。教育教学的问题是复杂的问题,教育教学的时代背景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我们认识到,只有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校本教研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问题从哪里来?绝不能凭空捏造和设想,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去发现和了解。我们通过教学常规检查,深入课堂听课,召开教师、家长座谈会,举行教师、学生问卷调查,进行成绩比较分析等形式,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中、学科教学中、学生学习中寻找问题,并进行分析。
问题有了,怎样解决才有效?我们的做法是,通过校本教研以谦虚和兼容的态度,学习借鉴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等名校和名师的先进经验,以实事求是和探索的精神,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破旧立新勇于尝试。比如:针对有些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差,我们就学习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学理念,引进他们教师“包”学生的做法,进而提出赏识教育的做法;有些学生错过的题,反复错,我们就学习衡水中学的做法,让学生准备错题本,经常复习,并在此基础上,安排了每天20分钟的晨测;有些学生书写差,学校就安排写字这门校本课程,老师们在批作业时,给学生打一个书写分……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琐碎复杂问题,我们总是不厌倦、不回避,让问题与方法在四级一体的校本教研体系中成为探讨的永恒主题。
在众多的问题中,我们重点抓好两大方面问题。
(一)多措并举,更新教学理念。
课改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作为实施者的教师如果不具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难以胜任课改工作的,为此,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尽量让更多的教师通过与教育专家面对面的接触、指导,通过参加各种培训,领会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获得并提升实施新课程改革所需的理念知识。以校本教研为平台组织教师同伴互助,共同提高;提倡“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结合课堂教学改革学习,坚持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学习,坚持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习。
从课堂教学改革的酝酿到逐步实施,我们进行了“六步走”。首先,我们通过文字资料、网络视频、光盘、专家讲座等各种途径,组织老师们集中学习新课改成功的经验;其次,我们要求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经验,并认真搜集随堂、课后、平时的资料和数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年级召开了学习座谈会,搜集问题,解决疑难;接着,我们又进行了每人一节的新课改模式展示课,大家彼此听课,展示提高;再次,我们又选出了一批优秀的课,面向全校上了示范课,推出榜样课,示范引路。最后,我们又开展了一轮新课改模式的提高课,要求老师们针对优秀找差距。
学校还注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开设了电脑培训班,对教师进行上网查阅资料、编辑文档、课件制作等培训。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由重教师“教”转向了重学生“学”,由重结果转向了重过程,由单向信息交流转向了多向信息交流,由重知识传授转向了重能力培养……
(二)以学生为主体,打造高效课堂。
在办学理念向实践转化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根据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论,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内涵的“导学点拨,当堂检测”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校本教研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部分:
1.学案导学:利用集体研究,精心设计出的导学案,让学生进行课前自主、独立学习。也就是学生以导学案上教师设置的具体明晰逐步深入的问题为引领,对所要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提前熟悉,包括动手实验等环节。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稍难的问题,学生以小组(每组4—6人)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采取“兵教兵”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点拨引导:在自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以学定教”,要做到“三不三必”。“三不”就是三个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不讲可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三必”就是三个必须讲,即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共性疑难必讲。在此环节中,教师进行引导、点拨,要点在关键处,让学生在知识上触类旁通,能力上迁移运用。
3.训练提高:习题设置,紧扣课标及中考说明,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基础,提升能力,有层次,有梯度。以限时训练、以考代练方式进行,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重点难点的理解,由理论再回到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经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知识获取的整个过程,以此过程为载体,掌握知识,习得方法,形成技能,养成习惯。培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使学生能够有思想、会学习、懂方法,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一、以教学反思为基础
杜威认为:“反省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对反思性教学作了如下定义:“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 how to teach)与‘学会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专业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
基于上述原理,在校本教研中,我们以教学反思为基础,使反思贯穿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多读书,不断更新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反思具有前瞻性;在教学中多观察,及时发现需要反思的教育事件,使反思具有监控性;在教学后多思考,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以独特的视角分析、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使反思具有批判性。我们在校本教研中坚持养成反思的习惯和撰写教学反思,以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以校本教研促成长
波斯纳(C・L・Posner,1989)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著名教授叶澜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在校本教研中,我们非常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
1.开展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1)写反思日记。我校政治教研组在每学期第一次教研会议时,就明确要求:每个教师一定要写反思日记。日记内容要源于课堂教学实践,“点”要小,比如一个小问题、小环节;话要实,说实话、说真话;学会多问,问自己这节课是否成功?教学中包含着哪些理论?如何改进?等等。通过具体的要求,教师就有材可取,有据可依,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积累。为此,我校每位政治教师都写了一定数量的教学反思日记,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成长轨迹。
(2)观摩和分析。我们在教研常规中鼓励教师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特别是名师名家的课,最好是能与他们直接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弄清他们怎样组织教学和为什么这样做。也可以邀请别人观摩自己的教学,并指出不足,提出意见,提供反思的角度。一学期下来,每个教师观摩课都在15节以上,最多的达到30节。通过观摩,与同行们共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措施,共同提升理论与实践水平。
(3)行动研究。我们鼓励教师充分运用观察、谈话、测验、调查问卷、查文献等多种方法,并通过课内、课外活动、作业批改、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认知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解和研究。同时要求教师结合本组研究课题,积极开展课题教研活动,撰写论文,参加论文比赛。
2.开展教师同伴的互助反思
(1)对话。首先是信息交流。大家轮流阅读学校和教师个人购置的教辅资料、报纸和杂志,并由教研组长定时交换老师们手中的资料,从而扩大和丰富教师的信息量。其次是经验共享。在教研组会上或课间休息时间,教师们互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在对话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借鉴和吸收他人的教学经验。再次是深度会谈。我们开展“座谈会”“教育对对碰”等,为教师开展交流提供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创设平等互助的对话平台。最后是专题讨论。大家在会上围绕某个问题(如新课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使每个教师能对所讨论的问题获得更深更广的认识。
(2)协作。教研中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我们教研组每学期都开展“结对子”活动,一方面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来传、帮、带年轻教师,使其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由优秀教师与优秀教师“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反思教学已成为校本研究的必需。基于“以教学反思为基础,以校本教研促成长”的思路,我们在教研实践中重视反思,善于反思,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使教师逐渐完成从“教书匠”到“反思型教师”再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化。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边区小学;校本教研;教学素养
校本教研是一种“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和为了学校”的教育研究,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学校改进为目的,既要解决学校存在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也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质量,还要提高教师的饿专业化发展水平。中小学教师参加学校的教育研究有助于促进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和研究型学校的发展。
位于云南西部的龙陵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怒江、龙川江之间,群山连绵,山高谷深,江河纵横,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对于着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民族情况、区位情况,校本教研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显得极其重要。
在《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这里提高教师师资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得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一政策措施的提出,再次表明了提升教师素质是薄弱学校改造的重要任务,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这些学校今后的生存与发展。由于我国区域、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各地区教师素质存在较大差距,而在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教育质量相对偏低、社会信誉不高、办学条件落后的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更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有一些行之有效的针对边区小学实际的教师培训方式。校本教研无疑是当前龙陵县边区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的选择。校本教研是立足于本校工作实际,根据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和锻炼,提高教师专业修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它是着眼于“校本”,即在以校为本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研究”的重要性,力图做到教师、学校、学生发展的协调统一。
教研工作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教育改革目标,切切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改变边区小学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农村边远山区教师校本教研方式选择的关键。所谓的可行就是必须能够适应农村边远山区财力、物力、人力缺乏的现实状况,并且还要保证校本教研的质量,当前的校本教研方式,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从总体上看,每种方式都有多侧重,又有所区别,体现出了“求同异存”的特点。但是这些方式对于边远山区学校是否有可行性呢?边远山区薄弱学校一般存在教师数量不足、学校分布分有散、交通不便等问题,这就决定了只有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师校本教研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健全机制,完善管理
为了增强校本教研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学校首先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完善了以校为中心,教导处和教研组长为指导,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教研组织网络。为保障教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教研制度。
强化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向书本学习,从不同的教育书刊中学习有效的教学经验,从而提升教师的素养。
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坚持开展同伴互助式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发展,逐步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1、 单元集体备课。为了整体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没各教研组规定时间地点,由教研组长负责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在个人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同科目的教师集体分单元集中备课,目的是以强代弱,整体把握教材,找准重点,确立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及基本的教学方法。每课确定中心发言人,其他教师补充、质疑、争论,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在此基础上,每位教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备出自己的特色。
2、 互相听评课,把每节没有课的教师组织起来,推门听课,要求每位教师认真的备课,不定时的听课,听课的教师要提前熟悉教材,认真听课并写好听课记录,从中找出有价值的课例。
3、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为教师提供完整、可控制的实验经验,让教师有机会思考教学的成败原因,并激励教师不断的反思。具体步骤是:发现问题――提供完整、可控制的实践经验――提供环境――学习、实践、分享、反思教学经验。自我反思对于边远山区学校的教师来说,是一种切实可行且受益匪浅的方式。边远山区小学教师的培训或外出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但自我学习的机会相对来说和发达地区的教师是相等的。这种以“自修”为主,专家指导为辅,要求教师不离岗,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位思考对象,进行自我研修,从而来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的专业素养。
4、联片教研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但不是“一校为本”。在边远山区小学,有点村镇只有几名教师,有的年级只有一个班,有的学科只有一个教师,这样的学校如果独立进行校本教研,困难非常大。基于这种现状,可以按照地点就近原则,找一所规模较大,办学水平较高、教研能力较强的学校牵头,几所学校联合,扩大规模,挖掘资源,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这样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支援教育资源匮乏的薄弱学校,促进教师发展,解决一些学校无法顺利进行的校本教研困难,从而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组建校本教研联合学习的时候,还可以联合城市学校,组建城乡联合学校,在校际资源互相支援的基础上,合作共享,平等交流,积极开展多层次的教研活动,从而解决一些学校无法顺利进行校本教研的困难。
5、分段教研
边远山区小区学校教师素养参差不齐是校本教研提升教师素质的一大障碍。长期以来,缺乏针对性的教研方式让不少教师产生了抵触心理,很多人参与研修动力不强,只求合格即可,追其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各阶段教师的不同需求。依据教师成长规律,针对不同教师的成长周期,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教师校本教研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新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发展期教师要注重学科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成熟期教师要注重对知识的更新,增加薪知识新理论的学习,加强经验总结技能。不同阶段的教师听过不同的校本教研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为教师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一、随机课堂为校本教学研究提供真实素材
经过精心打造的公开课不同于日常原生态课堂,其所呈现的教学高度在日常教学中不易达到。学校的随机展示课,时间随机,上课教师随机,随机确定的展示教师,一律被调到第一节课上课,学校领导、教学处主任、本学科教师进班级听课,全程录像。这种原生态课堂更能展现教师的真实水平,体现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反映教师以学定教的教学设计能力,表现教师随机应变的教学智慧,在这样的课堂中捕捉到的闪光点更值得借鉴和推广。随机展示课能够真实体现课堂的预设性和生成性,充分体现原生态课堂的独特魅力。师生的行动是自由的,思维是自主的。课前教师依据学情和教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可融入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课上,学生不用揣摩教师的答案,而是依据问题自主思维、自主思考,真正实现师生自由交流对话,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思考的场所。
二、随机课堂为校本教学研究提供研讨平台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听课和评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发展教师的经验,把个别教师的经验变成集体的财富,用以丰富全校的经验。”三十六中学的“随机课堂”校本教学研究体系,通过课堂观察提炼个别教师经验,用以丰富全校经验,具体实行了教师自评、同伴互评、领导总评的“三评”方式。
一是教师自评,促进反思。随机课后首先由授课教师自评,包括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课堂效果的取得等,通过反思不断突破、超越自我,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二是同伴互评,实现多赢。教师听评课是校本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听评课能直接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博采众长,共同探索教学改革,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同伴互评包括实质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两部分。实质性评价主要围绕教学思想、教材处理、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综合性评价主要指听课教师从实际出发,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和感受,如学生的参与度、学生情绪的变化等进行综合判断。
三是领导总评,全校受益。教学领导在听评课中发现课堂教学典型,总结教学经验,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推广经验,每次随机展示课后,教学领导会在全校大会上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点评,既解决了课堂中的共性题,又为教师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建议;既让上课教师得到肯定,受到鼓励,也让全校教师共同受益。
三、随机课堂让校本教学研究富有成效
1.随机课堂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
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朴超过了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就会浮华。就课堂教学而言,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才能凸显教学的魅力,因此“质”与“文”都是教师必备的专业化素养。而随机展示课作为“随机性公开课”,为教师提升“质”与“文”搭建了平台。随机展示课的“随机性”和“不定性”,促使教师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听课后的评课及反馈可以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长此以往,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就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例如,学校的一位青年教师,在一个学期中上了3次随机展示课,经过历练,其教学经验、教学机智、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教学反思中,教师这样写道:“每次随机展示课对自己来说都是一次超越,不断超越自己才是进步的本质。”
2.随机课堂有助于促成良好的教学风气
随机展示课对教师是一种督促和激励,教师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了浓厚的教学氛围,提升了教学质量;教师在评课与反思中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有利于教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如化学组和生物组的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坚持编写导学案、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不断探索“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随机展示课中,两个教研组的教师先后展示了这一教学方式,受到领导和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3.随机课堂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在推进随机展示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教师不愿公开自己的课堂、不愿主动交流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教师信心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校领导及时调整了观课、评课视角,要求在随机展示课中,以尊重的态度、科学的评价、有效的指导唤起教师的自信,使教师得到历练和成长。
随机展示课不但有利于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可以展示班级的精神面貌、文化建设、班风、学风、学生的文明礼仪等。有利于在管理中把握全面有效的信息,让学校更有针对性地搞好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力度,增强教师“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的意识,从而有力促进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随机课堂有助于形成高效课堂标准
校长教学领导力水平高,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就能深入教师心中并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校长教学领导力水平低,校长就容易陷入事务管理而放弃学术管理,难以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
提高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我重点探讨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思考和做法。
一、在谋划校本教研方案中提高教学领导力
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教学领导力,校长可将教学领导行为融入校本教研方案。谋划校本教研方案,就是引导教师主动参与校本教研,逐渐改变教学观念和行为,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校长教学领导力。谋划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可从三方面着力。
(一)着眼学校高位发展谋划校本教研方案
将先进的教学思想转变为教学行为,仅靠教师的自觉学习和主动实践是不够的,许多教师不会有实质性推进。对于这些着眼于高位发展的工作,校长必须找到一条切合实际的推进途径。经反复思考,我校找到了一条沙龙式校本教研途径。
沙龙式教学研讨就是经精心准备就某一主题展开充分探讨。我们的做法是:深入调研并组织教师座谈,确定最需要解决的一些教学问题作为沙龙主题,全体教师参与研究解决学校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每学期每个教师还要参加一次本学科沙龙以解决共性问题,如语文沙龙主题“上好作文点评课,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数学沙龙主题是“抓住概念的本质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等。每次沙龙我们都事先通知,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探索、自主学习积累,沙龙时充分发表真实观点,沙龙后整理出活动实录,编入《龙潭教育科研》,供大家深入学习交流。
策划教学沙龙有效体现了校长教学领导力,它改变了教师角色,老师们从被动接受变为与同伴之间的主动探索。由于沙龙主题是校长精心参与策划的,只需三五年就可让教师经历十余个主题的沙龙活动,这些主题切入先进教学思想,在迁潜移默化中逐渐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校长教学领导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着眼学校特色发展谋划校本教研方案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项目,校长既是项目设计者,又是特色创建的领头人。引导教师主动创建实施特色项目,是有效发挥校长教学领导力的重要体现。
我校着力谋划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教研方案。现阶段的特色项目是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其具体计划是:首先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参观式校本教研,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分组交流学习体会,促进教学观念转变。其次,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校本教研的基本环节,各种研究主题都以此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第三,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专题研讨,通过上研究课和分析小组合作学情,深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效。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和特色项目谋划,正是发展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具体体现。
(三)着眼问题解决谋划校本教研方案
每个教师在教学和专业发展中都存在一些问题。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发现并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解决问题。这需要校长带领教师透过现象发现问题,策划出解决问题的校本教研实施方案,这同样体现了校长教学领导力。通过课堂观察、数据分析和个别访谈,我发现本校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数学概念教学是相对劣势板块,于是谋划“教学研究周”引导教师集中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提高。在日常观察和各种信息分析中发现问题,并谋划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校本教研方案,是校长教学领导力的重要体现。
二、在参与校本教研过程中提高校长的教学领导力
校长参与谋划校本教研方案是在决策中提高教学领导力,校长参与校本教研过程实施则是在执行中提高教学领导力。
一是参与校本研究准备环节,把准教学领导方向。校长参与准备环节,有助于督促教师做好准备,确保校本教研向既定方向发展。校长要充分发挥组长和组员的主体性,引导大家做足准备,并对准备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
二是参与校本研究实施环节,确保校长教学领导力的落实。校长主动参与校本教研既是对校本教研的重视,也是对校本教研方案的跟踪落实和问题调研。只有经常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校长教学领导力才可能逐渐显现。
三是参与校本研究总结环节,升华校长教学领导力。校本教研总结时,校长结合校本教研方案和教师的实践表现展开针对性点评,对于落实学校教学思想、方法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校长参与校本教研总结,针对从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新的研究任务,是体现校长教学领导力的重要方面。在一次应用题教学的校本教研中,执教老师混淆了应用题分析过程和解答过程,突出了解答过程、弱化了分析过程。校长据此向教研组提出了“加强应用题分析过程的教学指导,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校本教研专题,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探索这个问题并逐渐改变现状,优化应用题教学的过程,起到了很好的前瞻性指导作用。
三、在反思中提高校长的教学领导力
多次参与校本教研后,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领导力发挥情况,既有有效教学领导行为改变教师带来的喜悦,又有低效教学领导行为带来的教训。我对校长参与校本教研,提高教学领导力,形成了一些认识。
现状分析是校长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教学领导力的基础。比如只有通过日常课堂观察和各种数据分析,校长才能找出令人信服的学科优劣项目,谋划好着眼解决现实问题的校本教研方案。比如引导教师学习应用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不分析调查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就不可能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就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事实基础。
参与校本教研是校长提高教学领导力的重点。校长经常参加学科教研,才能有效发挥教学领导力,否则很难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教学领导力。校长要克服各种困难,主动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从中发现、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更好地提高教学领导力水平。
贯彻执行是校长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教学领导力的核心。在某种意义上,校长教学领导力就是校长执行力。校长在校本教研中的教学领导主要是带领教师解读先进思想,并以教学研究方式引领教师渗透这些思想,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校长的能力和水平是提高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关键。提高校长在校本教研中的教学领导力水平,取决于校长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如果校长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全面的分析力,则很难发现问题和做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决策,教学领导力也就无从谈起。
关键词:校本;方法;中职;语文
汉语是中国人必须学好的一种语言。中职学生怎样才能学好汉语呢?怎样才能上好中职语文课呢?中职学校学生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已成为许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共识。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我校根据根据中职学生现状,体现职业特点,实现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定位于应用,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和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我校自己编辑教材,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通俗化、现实化、实用化、生活化的统一。让课文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所学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学生就业做铺垫。和学生所需相结合,以相应的教法做辅助。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正视学生的学习现状,承认学生的水平不同,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应重点培养学生以下两种语文能力。
一、会说话,能说话,愿说话,说好话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和别人沟通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所见所识不多,情绪不稳定;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沟通这方面的能力训练。语言沟通能力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自信,让学生建立一种愿意和别人沟通、主动和别人沟通、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克服爱溜号、不爱学习、不肯主动回答别人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一马平川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齐读入手,循序渐进,然后个人朗读,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简介、讲自己家庭的故事、背诵古诗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发音,做到吐字清晰、自然流畅、没有地方语言,做到会说话,能说话,愿说话,说好话。
二、能看懂,能听懂,能理解,能执行
要加强应用文的读写训练。应用文包括请假条、总结、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作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要为处理好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做出保障。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做到看到基本的通知、合同等文件,能够听懂领导和同事的话,能够从领导和同事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见解,能够快速反应和执行命令。我校的毕业生语文应用文都能具有会写、会用的水平。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标指出:本课程的学习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可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弹性地延展: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其他生活空间;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由此可见,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小学品德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大意义。
鉴于此,我校近年来十分重视品德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我们围绕“孝、艺、笑”特色办学理念,搭桥语文、乡土、美术、音乐、科技、体育及各类德育活动,多学科、多角度建构品德校本课程,催生百花盛开般的创意德育案例,形成一套可操作可实践的校本教材——《孝,从这里出发》、《艺,在路上前行》《笑,与你我分享》。这套校本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身边故事、学校活动和地方文化巧妙相融,从“价值引领、活动实践、回归生活”三个层面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起到了补充、拓展、升华的作用。在教材与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互动互生的桥梁,使学生在提升品德素养的同时又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改变了品德教学某种程度上的空洞、说教、以书教书现象,极大地提高了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一、《孝,从这里出发》,让价值引领落地生根
孝道教育是一个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基础,在当今各种传统价值观受到西方个人主义严重冲击、学生的价值观正在逐渐模糊甚至缺失的情况下,孝敬父母长辈、懂得感恩、学会仁义的价值引领尤其重要。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科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只在二年级下册“献出我们的爱”这一单元里体现了这一教育主题,但内容单调,事例遥远,不容易引起共鸣。我校自编的品德校本教材《孝,从这里出发》,从认识慈孝、感受慈孝、倡导慈孝、践行慈孝等多个角度,以文字、图画、诗歌、音乐等表现形式,从典型事例、日常生活、身边榜样等为学生提供一部新时期生动形象的“感恩图册”“敬老守则”“仁义风向标”,极大地丰富了品德课内容和思想内涵。我校庄曙霞老师开设的《孝,从这里出发》一课,在参加市级课程改革成果展示活动时更是感动了所有到会听课的师生,很多学生当场落泪。“尝思木有本,一木茂而千条;品味水有源,一水之流万脉”。我们相信,学生在这样精心而无声的熏陶教育下,在这样扎实的价值引领下,一定能更好地孝敬长辈、热爱学校、回馈社会。这样的教材创新、教学尝试也才能真正落实品德课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二、《艺,在路上前行》,让实践活动更接地气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特别凸显教学的生活性、活动性及实践性,强调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要让学生在精心选择和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他们充满好奇和欢乐的活动过程。课标精神明确,而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却单调而模糊,观察、访问、交流、调查居多,操作性及个案针对性弱。为了让品德活动课更彰显生动活泼有效,我校集众师才艺编撰了《艺,在路上前行》这一丛书,分为体育篇、音乐篇、美术篇、科技篇四大主题,涉及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从不同角度,图文并茂地展现学生喜闻乐见的更接地气的活动内容,真正体现了品德课程“让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这样的设计理念。
1、体育篇——让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课标指出:这是学生快乐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基础。这套教材从棋类、球类、传统游戏、现代趣味运动、日常保健及生活与环境等多方面设计指导学生的活动与生活,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注入蓬勃生机。
2、音乐篇——让学生愉快、积极地生活。这是学生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教材选取了儿童喜欢的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乡音乡韵(如《天黑黑》《爱拼才会赢》,甚至编撰了各种或趣味或励志的音乐剧,给品德课程注入了快乐的音符。与之相辅相成的,我校还打造了“魅力八二三,音乐伴我行”“演说小天地,快乐大舞台”等榕树下自助式小舞台经典活动,师生们在传承经典中得到愉悦的精神享受。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能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美术、科技篇——让学生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美术、科技篇首先从“趣味美术、摄影入门、经典临摹、创意设计、科技制作及家乡文化”六个方面进行多角度设计指导,赋予学生发挥想象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展个性,在思考创造中感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品德教材大一统而稍显无趣的活动编排。其次利用传统节日集中检验教材的实验成效,如开展“七彩童心伞上画”伞画创作活动,“翰墨书香满校园”现场书法创作活动,“百米长卷七彩梦”现场绘画比赛,“善行义举扬孝德”义卖专场活动,“巧制美食乐分享”“创意游园乐翻天”中队创意活动,等等。校园里处处涌动蓬勃的激情,快乐点亮了童心,滋养了美好情操,最终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笑,与你我分享》,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课标指出:小学品德课程应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教育引导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可以说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状态是品德教学的终极目标。《笑,与你我分享》之笑,喻指阳光向上的生活姿态,本自编教材从“春风般的友善、勤恳,夏云般的热诚、自信,秋月般的感恩、奉献,冬阳般的乐观、向上”四个维度,以“经典故事会、榜样风景线、行为风向标”三个层次,提供乐观的行为导引、道德规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蓝图,教会学生用“笑”这一最好的“身份证”强大自已、温馨家庭、善待他人、温暖社会。让品德教学真正回归生活,为生活所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品德教育没有下课铃,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没有下课铃,品德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更是没有下课铃,需要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不断实践、反思、构建、提炼,笔者借此文抛砖引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