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7: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图书馆实习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可视化 GIS 图书馆信息管理
一、引言
可视化功能扩展是图书馆信息管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它可以让客户在查询图书相关信息时获得更具全面性、价值性的信息。相比于传统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可视化功能系统更能满足客户浏览相关资料中的主要内容的需求。本文将对可视化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架构的实现加以阐述。
二、GIS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获取、存储、分析、管理、检索和显示地理空间定位数据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它对图书资料的空间位置、地理坐标等属性进行记录,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经过分析处理形成数据模型用以模拟现实空间。最后借助空间分析能力完成在屏幕上以图形、图像为主的呈现。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即借助GIS系统实现其可视化功能。
三、可视化功能实现的技术方案
1.系统架构
GIS系统结构的组成如下:
如图1,可视化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由数据库、可视化地理信息处理系统、可视化显示三大模块组成。系统通过对图书文献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将其地理位置信息和属性信息转化可视信息呈现出在屏幕上。
2.数据库建立
可视化系统数据库由空间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两个子数据库组成,分别用以完成地理信息和属性信息的数据模型建立。
(1)空间数据及模型
空间地理数据一般由图形表示,层次模型是图书馆地理空间数据模型的主要形式。相应的,空间数据的采集首先也要进行空间分层。通过对层次的细分,实现对图书馆内任何楼层、任意阅览室、书架、任一文献有关信息的查询,并获知其获取路径。(2)属性数据及模型
属性数据即地理牲信息和资源描述信息,它与空间信息密切相关。主要分为描述关联的各空间分层的空间数据属性信息库和普通的文献资源属性信息两种。
(3)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关联集成
可视化功能的实现需要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模型的关联,GIS系统强大的功能之一即数据库的关联。通过这种关联,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双向查询。其实现需通过一定的标识码。
3.系统功能定位
与一般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相比,可视化图书馆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对文献资源的存在状态进行了解判断,还具有对文献资源的空间分析和空间查询能力。主要功能如下:
(1)空间信息检索和显示
可对图书文献资料进行空间信息的查询。在此,空间信息可以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的形式对单个查询检索进行显示,并可对图形等任意移动、放大等。
(2)空间基本分析和模拟分析
通过空间基本分析,可同时实现用户对图书馆的了解和图书馆管理者对图书馆的管理。空间模拟分析是图书馆管理决策的辅助工具,它利用空间数据和模型来分析管理和调整图书馆的空间布局。
4.系统功能客户端实现
客户端实现即系统可视化功能的表现形式。目前主要有菜单和GIS地图两种。前者为用户输入图书资料的属性信息,通过服务器与属性数据库的交互与过滤得出查找对像;后者为用户打开空间布局图的任一图层,选定目标后获取相应信息。
四、结语
可视化是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打破了原有系统的局限性,更大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及图书馆管理者的需要。可视化主要通过GIS技术实现,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功能也将随之不断充实和完善,有望成为智能的信息咨询和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周宁,文燕平,严亚兰.信息检索可视化初探[J].情报科学,2005,(2):31-33.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应用与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结合日益紧密,形成了一种相互推动和依赖的关系,青年读者群体的日益壮大,也大力推动着电子科技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应用。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公益;数字化;科技;电子书
随着种类繁多的电子信息资源的大量出现,公共图书馆传统的单一印刷型文献借阅局面已被信息存储、远程访问、数据库技术打破。更新换代的日益先进的各种品牌和型号的职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的普及,已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了阅读媒介和硬件支持,高存储密度、新颖的电子内容、快速的更新速度以及方便快捷易于共享使用的电子资源,已占据广大青少年读者的绝大部分市场,无线网络的进一步普及,改变了读者获取信息的习惯,国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已近完成新一轮的升级适应,基层县级公共图书馆面对新形势的变化,发展相对缓慢。
一、基层县级公共图书馆推进数字化建设的特点及优势
公共图书馆有很丰富的文献资源,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已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连续的馆藏资源网络。以县级滕州市图书馆为例,1956年建馆以来,馆藏各类文献资源26万余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他基层馆也基本达到这一规模,文献资源在基层发展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图书馆在开展数字化参考咨询时,既需要利用网上数字化信息参考,还需要进行二次、三次开发建设本馆特色的信息资源,真正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的咨询服务。公共图书馆一般培养了大批传统的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他们在开展好传统纸质书籍的咨询服务工作的同时,要不断加强数字化知识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数字化建设人力资源队伍,同时,也可充分挖掘本地高校科研学校的专业人才形成专业的数字化建设咨询后备力量,大大充实基层公共图书馆数字化队伍。如作为县级国家一级图书馆的滕州市图书馆为例,可以与本地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尝试合作,进行人力资源优势的开展联合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合作发展就可以不断积累知识、探讨信息查询的技术、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激发高效数字化研究的方向与具体事例的合作应用,把图书馆的馆藏文献编目知识与各级专家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提高数字化图书馆发展服务的水平。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利用效率的不断加强和提高,图书馆作为数字化信息咨询平台的首选咨询方式就会不断凸显,因为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是一种开放的免费的机制,这种公益性优势是社会商业收费咨询机构难以比拟的,打破了商业咨询机构的行业垄断,形成一种巨大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开展社会弱势群体的服务,包括残障人士、困难人群、下岗职工、知识储备较少的农民工、老年人及少儿等部门人群,引导他们使用高效简便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对于实现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提高服务能力,改善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意义重大。
二、基层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一)面对的难题及解困思路
1.基层公共图书馆普遍缺少对数字化建设的系统性规划和发展指导。现在全国范围内的数字化图书馆发展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全国范围内的跨地区、跨系统、跨行业,兼顾横向及纵向发展的数字化建设的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没有一个统一发展的明确的层级发展标准,现实情况下的资源共享体系无法实现,对于区域性共享体系的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出现了重复建设、重复投入、资源浪费的情况,为此,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发展自身数字化建设时,往往出现随波逐流,严重滞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总是在大部门省、市馆出现新的数字化技术后,已经验证使用很长时间后,才投入建设,但数字化网络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规划的工程,这就会造成单一的某一方面的投入导致数字化资源建设未发挥有效的利用,同时数字化技术更新换代快,原有的投入需要更新软件及相关的硬件设施,但限于有限的资金及人力资源规划,使县级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限于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数字化图书馆发展。
2.但推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刻不容缓,为此,县级公共图书馆还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好数字化移动图书馆建设。
(1)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合理调配传统纸质馆藏及电子数字书籍的馆藏比例,循序渐进,逐步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不求一不到位,既保持现有馆藏的增长速度又渐进的进行数字化馆藏建设。根据自身服务人群比例的特点,逐步将一部分传统书籍转化为电子馆藏。同时,合理规划现有购书经费购书比例,把一些学术性强、资料性强、可检索要求高的工具书、学术专著等图书采购为数字化电子书籍,这样节省部门购书经费用于馆藏数字化建设,逐步推动自身数字化发展。
(2)将维护和更新人力资源成本近可能外嫁到数字供应商,这样既增强自身数字化建设维护能力,又能节省很大一部分人力资源成本,维护成本,同时在购买商业数据库时,多进行比较选择合理的数字资源购置方式,以真正适合本馆数字化资源建设,比如本地镜像的购买方式能提供最佳的性能和访问速度,可以达到无限制的用户数,但昂贵的高性能服务器及与大容量的磁盘阵列相配套,只能适应服务规模大、运行购置经费十分充裕的公共图书馆,而县级小型公共图书馆的选择就会出现很多资源配套优化的管理问题,需要耐心细致的研究。
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是21世纪图书馆迎接网络时代的重要战略,这项工作关系着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虽然21世纪传统图书馆和自动化图书馆暂不会消失,但随着电子出版物的盛行,数字图书馆将居首位。未来的图书馆将以服务特色和技术手段论高低,能否迅速占有信息资源并向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将成为衡量图书馆的标准。21世纪信息产业将为GPN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主要方向,它的研究与建设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图书馆在未来信息时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认真研究在新世纪数字图书建设这一重要课题。
1.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DL),是进入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使得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有定义。从众多的定义表述中其中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几乎图书馆的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包括所有联机采购﹑编目﹑公共查询;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通过网络组织读者访问外界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如电子杂志﹑电子图书﹑声像资料﹑动画片﹑影视片﹑多媒体资料等: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期刊等的读者服务;图书馆利用网络连接到全球各个角落,让人们很方便地共享资源。这一概念尚较为大多数人接受。
2.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DL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是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意义:
2.1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2.2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2.3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2.4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图书馆专业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取决于软件设计、图书馆专业人员对用户回应的速度和质量、数字化信息的制作、网络的传播速度及人性化界面的设计等;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录至数字图书馆的主页,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
2.5数字图书馆扩大了读者的范围,普通图书馆因为读者对象与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为少数人服务,数字图书馆则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身份进入图书馆自由查询。
3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3.1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3.2数字图书馆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的有光盘、录音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3.3数字图书馆是与平台无关的数字化资源集合。数字图书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它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检索内容。目前在网上查资料,需逐个站点地查询,实现数字图书馆以后,读者只要提供某个检索点,计算机就会按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料。
3.4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功能。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馆有着重大的差别,它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4。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模块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式的硬件和软件的集成平台,通过对技术和产品的集成,把大量的各种文献载体数字化,将它们组织起来在网上服务。它由五大模块组成:各种载体数字化,数据储存和管理,组成有效的访问和查询,数字化资料的传递和接收,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4.1各种载体的数字化
将书刊、古籍、善本等各种文字、图像(包括地图),缩微制品包括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等,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设备,将这些资料数字化。
关于录音、录像、电影胶卷、唱片等可采用各个公司提供的产品,将音频、视频信息资料数字化,各公司往往提供压缩技术的先进工具来处理。
4.2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数字图书馆大多数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客户、图书馆服务器和对象服务器构成信息传递的核心结构。图书馆服务器主要管理数据的目录、索引和查询,而对象服务器用于管理数字化的对象(即各种类型载体的原文献),当对象数据直接到达客户的时候,就实现了图书馆对象数据的传送。它存储和管理的数据量是巨大的。
4.3组织有效的访问和查询
文本类型的文件检索,实现在网上的快速全文检索软件:如何为多媒体信息建立索引,让用户进行有效的查询,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直接针对图像建立索引,可以按照颜色,图案来索引纺织品的图案;用边缘轮廓结合其它图像处理技术索引人脸照片等;用同样的方法,对数字化的视频和音频信息内容进行查找,这是访问DL的关键技术。
4.4数字化资料的传递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目前已成为多媒体通讯的基本传输网络。ISDN分为窄带(N-IDFN)和宽带(B-ISDN),前者美国、欧洲、日本已投入使用,它可以传输声音等连续媒体和低质量的视频信号。有线电视(CATV)广播网络,可以说是DL最有前途的传输环境。美国一些专家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我国只要对目前的有线电视网络作适当改造,使其具有正反向传输功能之后,就可以用它实现高品质的计算机联网、信息终端和交互式电视等功能,就可以作为DL的传输环境。
4.5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数字图书馆的安全性显得很重要,它要有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功能,要重视各种类型用户的权限管理;更重要的是,必须用适当的技术确保版权人的资源不被滥用。
5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5.1关键技术问题
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来说,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5.2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在进行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尽早制定统一的适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描述﹑标识﹑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规范及法规;尽量地使用国际标准,对那些不是按标准格式进行组织伯资源库,也必须考虑数字项的充分描述,并要有灵活的接口,以保证日后对数据的转换与衔接;同时在进行资源库的加工过程中要考虑对版权问题和处理,以做到充分的尊重知识﹑尊重智慧。使我国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伊始,便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发展道路。
5.3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数字资源库中包括中文数字资源群﹑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互借。
5.4人才培养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图书馆只有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郭卫真.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68-69.
关键词: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建筑行业也是不甘落后,土建项目的工程质量一直都是人民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的发展,土建工程在其中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土建施工质量不仅仅关系着建筑工程的造价更是和建筑工程的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土建施工技术的质量安全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和建筑企业都对其有着密切的关注。
一、施工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工人的技术水平较低
建筑工人的技术水平较低是困扰施工技术质量的一大问题。建筑工人的技术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相关建筑工程承包商要注重对建筑工人技术的考核,并选拔出技术水平较高的职员。但是,很多承包商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选用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人进行施工,甚至选用没有任何建筑施工经验的廉价农民工,这些都不利于施工技术质量的保证与控制。
(二)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在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进行施工技术质量管理的前提是应该有所遵循的管理制度。当前存在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过于松散等问题,严重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程。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比如无法有效地实现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甚至很多管理制度都存在缺陷,都导致了在建筑工程方面的管理障碍。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施工的单位并没有规范化的分工作业,这就导致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规范的条件存在,很多施工单位为了提高自身的利益,不符合规范的向上一级申请承担额外的承包任务,这种现象就影响了施工质量保证;另一个方面,管理层人员基本都是属于资历高的老一辈,虽然经验十分充实,但是很缺乏现代的技术质量管理知识,与下层的施工技术人员之间有着很大的代沟,这也导致了施工人员无法充分的规范化进行施工作业,建筑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三)建筑物资材料质量较差
建筑物资材料是建构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质量。但是,在当前的建筑施工中,很多施工单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物资材料把关上没有遵循国家标准,应用劣等材料,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较大的威胁。在对施工管理制度进行扩充的情况下,施工材料的质量、数量以及成本之间的矛盾也被进一步激化了。而某些施工单位的监管部门对施工材料的监管较弱,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偷工减料、偷懒延误现象监管力度不够,最终造成了“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二、强化土建施工技术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把好原材料的质量关。在建筑土建的施工过程中对于原材料的质量关要严格把关,要做到如果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是不能因为原材料的不合格所造成的。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原材料有:砖块、砂、水泥、石头子、钢筋等等。国家明文规定,上述材料必须要在国家认可的实验室中检验是否合格,只有通过检验的材料才可以进行使用。对于那些达不到施工要求的原材料要严厉禁止。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未经检验合格的材料正在使用,施工的监督人员必须立即禁止并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
(二)认真细致地做好图纸会审和施工方案优化工作。当对房屋建筑工地进行施工时,首先要审查工程项目的图纸,当然其他先关专业的图纸也要进行审查,要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在审查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时要及时提出并且将问题解决。如果图纸设计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那么需要对图纸进行修改,要调整土建工程的施工空间。在房屋建筑施工时,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科学控制,因为房屋建筑质量要打下良好基础,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混凝土,因此混凝土要通过合理的管理技术以及科学的施工技术来进行保证质量。施工方案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房屋建筑施工的进行快慢,因此在房屋建筑过程中,需要制定好的施工方案,有利于节省开支,同时能够对建筑周期优化以及对建筑质量有所提高。当然土建工程施工结构以及施工工艺是房屋建筑的方案确定所考虑的因素。
(三)注重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及其施工协调控制。对施工环节、原料、人员、环境、方法、机械等进行监管,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对房屋建筑的技术和质量有保障。当然施工质量要达到一个较好程度的话就必须要对上述方面进行保证。当对建筑工地进行检查室,要及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施工质量达到预期要求,并且由检查结果对施工管理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一直保持高质量,符合预期要求。
(四)增强工作人员质量意识,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在土建工程施工时,保证施工质量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它涉及范围广,包括经济,行政以及技术等。对房屋建筑质量好坏的控制直接和建筑团队的执行能力以及团队素质有关系,能够体现团队能力的高低。在我国,建筑质量正在慢慢提高,但是还是有许多人堆我国建筑质量表示担心,因为中国出现的建筑质量和安全问题和建筑人员对建筑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关。在进行房屋建筑时,一定要加强质量观念,不能只对表面工程质量进行保证,更要重视建筑控制体系质量。如今,如果要发展建筑,那么就要让建筑人员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同时在建筑公司内部建立科学选拔制度,在高素质团队下,发现建筑质量问题时,会得到快速解决。
(五)要对管理实施监督。建筑工程后期投入使用后,对于质量还要进行管理监督。对于投入使用的质量标准和工程一定要相符,从而使得劣质的土建工程对使用单位带来不利影响以及危害能够避免。还要就是装修也要把关好,装修和质量维护是建设工程全寿命监督管理的范畴。严格审查并且监督竣工验收后的备案,备案中登记的有效性、可靠性、权威性才能够确保。对于土建工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也要加强,对于全寿命时期的工程质量能够有效的实现,使得用户的生活环境舒适、健康、安全,对于建筑工程质量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土建工程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存在方式,它本身的属性就是要使使用者的所有质量要求都能够满足。因此在土建施工过程每一个环节之中,施工的原则就是要保证土建施工的质量。通过加强每一个监督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提高所有施工人员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使得每个人的职能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对于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我们要及时的控制,对于任何质量问题所发生的原因都要解决处理好,对于影响质量的因素要从根本上进行消除。还有就是,对于国家所推行的施工规范和验收规范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要以此为依据和基础,对于质量安全实行科学的、有效的监督体制,使得不合格的建筑施工工程的分项能够减少和杜绝,这样才能够将施工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结束语
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中占据重要地位,施工单位要从建筑工人,施工管理制度以及施工物料管理等方面着手,强化对施工技术质量管理的控制,保证建筑的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官大强,谈谈电气安装工程如何配合土建等工程施工[J].中国科技信息,2013(6):15-16.
因此,学习借鉴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模式,积极打造我国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由原来的传统服务功能转变为信息化条件下的服务功能,作为增强高校竞争力和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对我国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意义重大。
美国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功能模式
通常来说,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主要是针对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其关键之处在于能够进一步适应读者的信息需求。
在美国,大学图书馆普遍构建了个性化服务系统。具体来说,个性化服务是指在细分读者群体的基础之上针对特定群体,为特定的读者群体提供个性化的需求服务。通过为读者提供多样性、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内容,使得大学图书馆的资源服务能够更加符合师生的需求,进而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以及洛杉矶国际研究实验室研究图书馆,提供诸如新增馆藏资源定制、个性化页面定制、最新期刊目次推送、OPAC检索定制、个人图书馆管理、个人链接(书签)收藏等服务;哈佛大学图书馆通过自己的用户培训平台,指导培训学生如何写论文、搞研究,为教员提供特色的数据库平台服务,帮助教员建立小型数据库和课件制作。给每个教员统一购买Refwork软件以提供书目管理、个人收藏等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特定的需求,同时提高了检索效率。
总体而言,美国大学图书馆网站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网上基本信息服务功能,通过用户信息认证系统实现网站统一管理。比如,在网站主页提供非校园网用户登录口,用户即使不在校园网服务区域,仍然可以通过输入个人ID号和密码来获取系统认证,从而实现远程登录图书馆网站,享受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从操作方面来看,个人信息认证系统为美国大学图书馆依托互联网为用户提供真正意义上的跨时空信息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美国大学图书馆普遍开通网上参考咨询服务。据悉,美国是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开展最早的国家,早在1885年,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就有专人负责参考咨询工作。今天,美国大学图书馆网站提供内容丰富的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并初具规模,无论理论实践还是技术装备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已经从传统的图书馆电话咨询服务发展成以E-mail或实时形式相结合,包括实时软件、电话、Email、面对面(In—person)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聊天加同步浏览的网上实时参考咨询。图书馆网站上大都有读者信息服务栏目,用户通过系统认证后,可享受网上续借、预约、读者信息查询、课程教材预定、推荐购书等信息服务。
读者通过网上信息查询,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图书借阅情况、图书催化情况等,还可以进行课程教材预定,即对于学校开设的某些特定课程,向图书馆进行教材借阅,从而实现网上课程教材预定。例如,图书馆网上推荐购书服务,允许读者在网上向图书馆推荐书籍,不仅增强与图书馆之间的图书信息交流,还能使图书馆更加深入地了解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以便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反观我国,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网站只具备内容单一的服务功能,没有建立起互动畅通的交流平台,与读者沟通渠道匮乏,不能直观地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也无法获取读者对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及时反馈,从而不利于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高。即使开展了网上咨询服务的大学图书馆,也不能提供完善的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其理论实践与技术都比较落后,这些直接阻碍了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水平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在信息化内容建设与服务等软件建设方面与美国大学图书馆仍然有不小的差距,难以适应不同读者群体的个性化、多元化等需求。因此,要借鉴美国大学图书馆信息化服务功能建设的经验,提升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开展个性化的对应式服务 国内高校要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电子阅览系统,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万方数据库、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等比较单一、局限的网络资源等。必须注重对网络图书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加强虚拟馆藏资源的建设,通过对特定专业领域的资源信息进行收集、组织、整理和重组,为特定用户群建设所需的信息资源导航系统,从而开展个性化的对应式服务。同时,建立ORAC联机检索书目数据库,并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科研水平及所在区域的社会文化、经济特色等探索建立具有鲜明特色或学校特有的全文数据库。
完善网上参考咨询服务,推广远程网络教育 针对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网站参考咨询服务滞后的现状,应该积极借鉴美国大学图书馆网站的建设、服务模式,加快普及虚拟参考咨询平台,使图书馆网站实现静态参考咨询和动态参考咨询相互结合,通过网络传递咨询信息,以实现读者与图书馆员的网络交流。同时高校图书馆利用自建局域网与校园网、中国教育科研网等先进的网络环境和现代信息设备,为远程教育提供硬件上的保障,以及依靠网络系统、数据库资源等方面独特的软件优势,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大力推广远程教育服务,为高校图书馆拓展新的服务对象。
提升图书馆员整体素质,适应网络环境下的资质要求 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是图书馆服务工作优劣的决定性因素。在美国,高校图书馆员必须具有美国图书馆协会(ALA)认可的图书馆学硕士以上学位,而且拥有学位者约占全部工作人员的30%。馆员必须具有服务意识,管理技术部门的知识、经验,擅长交际。相较之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尚未建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即使在北京知名高校图书馆馆员中,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的毕业生也不足20%,且学科背景相对单一。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交流和信息服务工作发展方向是数字化、电子化、虚拟化,图书馆工作的现代管理与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成为图书馆的基本技能。因此,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学习掌握现代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并熟悉网络操作。因此,对国内高校图书馆馆员而言,应不断地补充、学习网络知识,熟悉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提高计算机操作、运行维护能力。
随着对外信息交流的增多,外文文献的收藏已成为各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接受国外有关信息,更有义务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信息传播到世界,所以,熟练地掌握一两门外语知识也是广大图书馆员应当具备的素质之一。在图书馆人事体制方面,可以效仿美国高校普遍实行的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岗位责任等管理办法,吸纳高素质、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到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当中去。同时加强对在岗人员的继续培训工作,提升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优化;策略
1、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基本内容
所谓的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不仅仅是包含技术培训、档案管理、管理制度,还包含安全技术、技术交底、编制施组和图纸会审技术开发等应用,其以上内容大可分成外业和内业两种,外业就是为施工的技术做准备工作,以及在建筑工程的过程中所实施的技术性方案,并且还要在建筑施工技术上进行适当的更新,才可以督促在工程施工上不断的发展。而内业主要都包含一些建筑施工的技术性上的一些基本的工作,比如:在建筑施工的技术上要需要拟定一个管理制度,要依据建筑施工的技术上的标准制定相关的工程规范。
2、土建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在制度上不完善
由于现阶段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企业不能完善与落实工程施工有关的国家标准制度,在企业人员的配备上,没有将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岗位进行很好的对接,又或者是企业内部没有按照相对应的岗位上的责任划分来进行相对的施工,当然中间也会存在相应的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没有企业人员来负责,又或者在一个流程上有多方面的企业人员来负责等现象,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规范的要求视而不见,在相应制度上的建立本身就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再加上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上的限制,致使施工项目本身存在相应的弊端。
2.2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 建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异以及规模都比较大,尤其是在相互之间存在软硬件上面配备的差异比较显著,其中还有建筑领域上的一些体制的约束,更是难以成立一套规范的技术管理体系。但是在这么一个庞大的建筑行业中,如果没有一套属于自己行业的规章制度,那么很难使这个建筑企业得到长久的发展,更难以建立起属于建筑企业合格的技术管理系统。对现在这种建筑企业对接的切合紧密度都比较差,而且受到建筑企业的软硬件设施上的制约影响,很难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上的进一步的突破。
2.3土建工程施工人员管理的问题
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的状况很大程度上由施工管理人员的水平决定着,设计图不能清楚地展示目标、土建工程成本预算不准确、管理经验的缺失等各方面原因制约了整个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在土建工程施工中管理问题对工程质量问题产生极大的影响。
3、土建施工技术管理优化策略
3.1做好图纸会审,保证图纸准确
土建工程的基础是图纸,若图纸中出现十分细小的疏漏,都有可能给土建工程承接单位造成极其重大的损失。在工程项目中标以后、所有准备工作就绪之时,便应组织人员进行图纸的翔实审查。审查图纸应当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前提,在审查时,要看图纸有无弊端及漏洞出现、有无违法国家与行业规定的情况出现。针对存在的问题,朝符合合同要求的方向改进。合同审查完成以后,相关施工人员需要再度熟悉图纸,了解修改思路。
3.2让施工责任落实到人
一般的土建工程施工项目都非常庞大且复杂,因此需要设立各个细化部分的负责人,每一部分由单独的负责人实施管理。分部负责人要具有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特点,每一个工程环节都要亲身参与到监督中去。当发生技术性问题时,尽量在第一时间采取适当手段冷静处理。避免因为施工错误而导致技术性问题,让工程整体进度受到影响。
3.3注重技术管理人才的选拔与培训
建筑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就必须拥有大批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建筑企业首先应当加强提高技术管理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定期组织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以增强技术管理人才的专业技术素质,从而适应建筑企业新的发展需要。
3.4重视施工方案的编制及执行
现阶段,很多工程的对施工方案不重视,施工人员不按方案要求施工,久而久之,方案编制人员出现应付式编制,甚至无方案施工,施工人员仅评经验操作,无收到施工方案的正确知道,导致施工质量降低,甚至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人员及经济损失。
3.5管理执行力度的“强硬化”
为了提升技术管理执行的力度,一定要对施工的责任进行相应的划分,进而使得施工之中的技术管理能够落实到位,划分到人,使得施工之中的任何环节与工序的监督能够加强。在对施工技术进行管理以及监督之时要核对操作的要求与规程,看其的技术操作是否合乎工程的标准。若查出问题,要及时的对那些不合乎技术标准与操作流程、规范的问题进行纠正,防止影响建筑的建造质量和安全操作的实施。提升技术管理执行力度,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对施工的进程加强关注,除此之外,还包括对建筑施工中的材料、物资、技能、设备、工作人员、组织、客观的因素等进行关注,因为这些因素都直接关乎着工程建造的利益。关注这些因素,提升技术管理的执行力度,进而保证施工的均衡以及衔接、连续的开展,不仅要保证施工在期限内完成,还要保证其相应的质量,进而保证其的效率和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效益。
3.6组织管理体系优化
确定并完善技术指标,是确保工程施工稳定、有序进行的保证。而该标准一定要高于专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因为高标准的企业才能在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其次,实施技术责任制是为了防止同杜绝责任不清、无人负责和推卸责任的现象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落实和完善各种施工规范,技术标准,文件和程序的要求。建立并且完善技术管理系统的组织和技术责任,其目的是要实现技术的责任,以确保所有技术岗位有一个技术负责人,以防止和消除责任不清或建造无人负责的现象,同时要可以充分的发挥技术人员积极和创造性。
3.7技术管理体系优化
由于不同层次的总包单位以及分包单位的实际水平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的,所以在建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时,我们应考虑到这种差异性,确保所建立的组织体系是行之有效并且科学合理的,在约束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时,不应是单纯的依靠分包的合同了,应将这个组织体系严格的贯彻给每一级的承包商,对于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应由专人负责,在工程分包的过程中,对于技术管理的责任应进行有效的转换,同时责任落实到人。另外,不同层次的施工单位在施工的各个阶段都应重视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及人员的调度工作,做好对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储备和管理工作,确保施工单位各个岗位的人员都能具备较好的安全意识、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术。
结语
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发展,获取更多资金收益,就需要明确相关的施工要点,采取各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方法,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水平,较大程度提高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为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此外,还要通过认真严肃的掌握好各施工项目的质量标准,并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这样才能实现整个工程质量的高质,从而提升企业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图书管理;意义;漏洞;强化措施
图书馆是人们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主要场所,里面收藏了大量的珍贵文献,对于我国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现代化的技术被应用于图书管理工作中,极大的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与此同时,也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图书管理工作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图书更新速度缓慢,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低,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图书馆的稳定发展。为了转变这一现状,需要强化图书管理工作,对图书馆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确保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唯有如此图书管理工作才能真正的发挥实效。
1 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图书管理做为图书馆的最基础工作,通^强化图书管理,能够将最新知识信息传递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及时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时事政策及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书刊资料流通过程中,还能够更好的实现对课堂教学课程进行补充,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尽管当前学生日常学习中以教辅书和参考书作为重要的书箱,而且教师通过课堂上的讲解也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更好的进行理解和消化。但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学生仅仅依靠课堂的知识学习是远远不够,学生需要通过丰富的知识来不断的开阔自己的学习视域,需要加强课堂外的阅读工作,图书馆的图书有序管理,则为学生阅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大量课外书籍的阅读来扩大视野,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另外,图书馆内还有大量的政治、历史、文学及军事等方面的图书,里面大量的英雄人物及名人传记等励志内容的图书对于青少年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青少年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从而形成正常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现阶段图书馆的管理漏洞
1、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众所周知,目前大部分图书馆都已经步入智能化管理阶段,管理人员需要将图书信息录入到图书检索系统中,读者在查找书籍时只需要输入对应信息就可快速获取,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够耐心、细心的录入信息,防止自身的工作失误引发的信息遗漏和失真。而且书籍的数量庞大,很多书籍都需要逐渐补充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这对管理人员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由于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繁重,薪酬不高,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纷纷放弃了图书管理专业,致使高水平的图书管理人才比较匮乏,在岗人员往往年龄偏大,素质较低,无法满足图书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2、管理体制不完善
图书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方式缺乏系统性和持久性也是图书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不完善的管理体制导致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没能很好的利用图书资源,白白浪费了工作时间,还会造成错误率的增加,给读者造成许多不便。很多图书馆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管理书籍资源,标签、分类不规范,读者查找书籍的效率十分低下,馆藏书籍无法被充分的利用。同时,图书馆的防盗、防潮、防虫等工作不到位,很多书籍都受潮发霉或者遭受虫蛀,一些珍贵的书籍甚至无法修复,给图书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因为大部分省级、市级以及各大高校的图书馆都是非盈利性的,收入大多来源于地方财政拨款,这就为资金周转造成很大不便。
3、图书馆资源更新速度较慢
如今,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在不断更新、进步,可是大多数图书馆陷入了馆藏经典书籍的误区,大量收藏古典书籍,忽视了对馆藏资源的更新换代,甚至只是重视馆藏的数量而忽视了馆藏资源的质量。由于现在图书种类繁多,图书质量也良莠不齐,给图书的筛选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现在大多数图书馆的资金都存在紧张情况,这给图书资源的更新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有些图书馆采用了数字化的图书管理模式,用电子书籍来代替纸质书籍来节约成本,同时使用数字化的管理系统来收集读者的各类要求,从而对图书馆的建设方向做出改进。这种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图书馆图书的管理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图书馆资金消耗,使图书馆将有限的资金用在价值较高的书籍上,这样就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3 加强图书管理工作的方法
1、丰富馆藏,及时更新
扩大藏书量,及时更新书目。图书馆服务质量提高的前提就是保证藏书量,保证图书资源的充足。图书资源既要注意保持量的优势,又要在此基础上注意质的提高,图书馆应及时采购国内外具有先进理念的相关图书和报刊资料,同时也要做到不盲目跟风,不赶时髦,在选购图书时要多选择名家经典而不是流行小说。陈旧的书籍资料要及时更新、淘汰。这对于科技类图书尤为重要,而报纸、期刊等书籍资源更应该做到一期一更,确保为读者提供最新资讯。做好资料的整理、装订和修补,要做到各种报刊资料的集中装订和分类归纳,把各种报刊按月、季、年等装订成册,方便以后查阅。而各大高校的图书馆应该根据学校的教学特色和科研工作的需求,多采购一些新教材、新资料,为全校师生提供便利。
2、完善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的图书管理工作体制,使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有据可循,这是发挥图书馆最大作用的重要保障。在购买新书、登记排架、借出回收、日常维护等各个工作环节都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为管理人员的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还能对管理人员形成强力的约束,使其严格遵守岗位制度,避免管理人员作出破坏图书馆利益的行为。同时,还应制定科学的奖惩机制,对于工作业绩突出,服务态度良好的管理人员给予适当的嘉奖,对于工作偷懒懈怠,服务态度恶劣的人员则必须予以严惩,以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重大使命,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图书管理工作中,将图书管理的各项工作真正的落实到位。
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图书管理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图书馆应定期举办图书管理工作培训,确保管理员的水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专业学习,让图书管理人员了解图书管理方法,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学习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等知识,与时俱进,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施图书管理工作。也可以定期聘请专业人士来进行辅导,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还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使其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思想。管理人员对读者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爱岗敬业,文明礼貌,经常督促和教育读者爱护图书报刊,强调阅读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让读者受到感染和熏陶。
4 结语
现阶段,我国图书馆正面临着重大变革,纸质书籍正逐渐被数字化信息所取代,读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需要图书馆能够积极应对,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作制度,丰富馆藏文献,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精神为读者提供便利化的服务,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促进图书馆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三霞.图书馆图书分形管理与策略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4)
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图纸和文档资料,这些是知识管理的主要信息载体,为了提供这些知识以便今后使用,企业必须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图纸、文档、图片等大量文件信息电子化,通过格式自动转换技术,方便用户浏览阅读和检索,形成企业的知识库。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框架共分四层。最底层对应知识的产生过程,知识的表现形式分别为信息应用层、智能操作层、数据连接层和对应知识的产生过程。PDF资料、图纸资料、图像资料和音频资料等,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这些知识全部实现信息化存储。数据连接层用于管理各种不同格式的非结构数据信息,并进行相应的格式转换、全文分析等处理,统一信息的格式,便于阅读和访问。智能数据操作层为企业提供统一的数据操作,对各种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功能包括:对图纸的处理、权限管理、搜索功能、在线快速预览功能。信息应用层是对知识信息的利用,将系统中获取的信息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用于指导日常工作。
2信息化实现技术方案
基于知识管理的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安全建设四部分内容,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建设是基础。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信息系统运行环境的建设,包括信息网络构建、服务器和客户机配置、数据资源建设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充分考虑企业未来的信息增长和企业的发展需求,配备的设备设施要保证先进性。同时,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硬件资源,合理分配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公用信息平台整合企业中的各种信息资源,统一信息存储的格式,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为各业务系统提供信息来源,形成企业员工管理支撑系统。在技术实现上,为了让每一个员工都方便地使用公共信息平台,考虑建设基于B/S模式信息平台,员工只要通过浏览器就可以方便地下载、查阅信息资源。将系统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管理层,表示层应用放在WEB服务器上,用户不需要安装任何应用程序;业务逻辑层统一部署在基于J2EE的应用服务器上,数据全部存放于数据中心服务器,统一进行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管理,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支持。由于信息系统的开放性,信息安全至关重要,要从企业的网络环境、硬件和软件系统等各方面来加强安全管理。安全建设包括硬件防火墙、数据加密、数据备份防灾、病毒防护、统一用户认证等安全措施。业务应用系统是服务于电力企业各项业务办理的信息系统,规范业务流程、管理业务数据。在对业务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形成专家库、决策支持系统,为公司管理层提供重要决策信息,为员工提供业务指导。
3结束语
【关键词】图书馆 个性化 信息服务 理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成为信息时代被广泛提及的话题,尤其是在科研信息汇集交织的高校图书馆,如何满足高校师生的需要,实现个性化服务,是摆在每一个高校面前的难题。通过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大大拓宽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服务功能,提高服务层次,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健康、创新发展。
一、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内涵及特点
1.内涵
个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具有一定的意向性,表现的是一个行为主体的独特性。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指的是信息服务者为信息客户提供的独特的,能够满足不同群体需要的信息服务,是一种信息潮流的发展趋势。一般来说,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种。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一种根据信息客户的行为习惯、爱好和需求而为其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以便来满足其需要。另一种则是在当今科技飞快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作为可以自由接入互联网的个体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在网络上设定自己需要的信息来源、网上功能以及其他服务,从而实现对于网络信息的方便快捷索取,这种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主动权掌握在客户的手中。这两种概念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了个性化信息服务注重的是个人客户的独特需要,这也是其最主要的特点。
然而当前对于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定义还存在一定的错误。一方面,很多人认为个性化服务只能在数字化的图书馆中进行。其实这里的信息并不指的是只能在网上传输的信息,同样包括纸质的文献信息。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大多就是一种混合了纸质和电子的双重图书馆,具有当地文献和远程文献的完美融合优势,是一种传统和现代结合的信息处理场所。而传统的信息服务仍然很多,所以在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应该不能忘记传统纸质型的资源。另一方面,个性化信息服务注重的是强调用户个人的信息需要,而忽视了用户自己个性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主动性。
个性化信息服务其实是一种早就存在的服务方式,并不是信息时代独有的。比如之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在新的资料和期刊到馆的时候,一些老师和学生会亲自来借阅,这显然就是一种个性化服务。但是可以看出这种服务还是很小众的,在广大师生范围内无法普及,故而如果要想做好个性化信息服务,对于网络科技的使用时十分必要的,比如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网络咨询和制定关键词的信息检索、借阅服务,等等。
2.特点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服务方式的个性化,信息化时代的图书馆个方式趋向于多元化发展,而基于此图书馆可以根据每一个客户的喜好、习惯和独特需求来有针对地进行个性化服务。二是服务内容的个性化。个性化服务是一种对于传统图书馆服务的继承和发展,图书馆的工作可以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来进行,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工作也可以基于师生的需要来开展。三是服务时空的个性化。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使得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不再是传统的模式,而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服务,比如在线的信息咨询、网上借阅和检索等,服务的局限性大大减小。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必要性
1.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的根本途径
在信息时代,网络高度发达的环境下,每一个用户的年龄、习惯、职业和知识水平不同,其需求当然也是不同的。而随着高校的发展,师生数量越来越多,教学和科研型高校成为主流。很多教师并不是只有教学任务,也有着很多的科研项目。因此师生对于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多,需求面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元化,对于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强烈。图书馆为了满足需求量大、专业性强、内容深奥等具有典型个性化特征的信息需要,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迫在眉睫。
2.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实现信息资源多样化的有效措施
网络大环境下,用户需求的信息往往来自多样化的载体和多样化的渠道,是一种对信息的收集和再整理过程。信息资源的多样化首先需要多样化发展信息的载体,在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纸质型资源不再是主题,而更多的数据光盘、电子文献甚至自建的网络数据库正成为信息的主要载体。还有就是网络的发展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通过网络来连接到其他的图书馆、资源库就可以丰富自身的资源,经过处理之后可大大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供需矛盾
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很快,形成了一个浩瀚的信息库。而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总体来说还是很少的,如何在这么多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往往是令用户很头疼的一件事情,信息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可以根据用户所需,引导其在众多的信息中检索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大大提高信息查找的时间,更加准确、快捷。
4.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可以完善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服务组织,应该主动服务。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图书馆都是被动服务,等着用户来上门索取服务,没有实现主动提供服务。服务的理念不能是“图书馆提供什么,用户就用什么”,而应该是“用户需要什么,图书馆就提供什么”。图书馆应该树立竞争意识,通过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来巩固自己在信息市场中的地位。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专门的推荐,切实解决用户困难,实现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模式转变。
三、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实现
1.提高馆员信息科技素养,建立学科馆员制
信息化时代,个性化信息服务对于信息科技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图书馆的馆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才能胜任当下的工作。然而现在很多高校的图书馆中,工作人员多为调动人员,存在一定的关系户,这就使得馆员结构不合理,知识体系不完整,达不到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工作要求。这就要求对图书馆馆员进行一定的培训,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管理技术和电子科技体系知识,提高馆员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应该建立完善的学科馆员制度,来保证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学科馆员除了负责文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之外,还应该对某一个专业领域有所了解,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师生需求,对专业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建立专门的索引和数据库,为不同专业领域的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
2.建立个性化的服务站点
建立个性化的服务站点旨在提高信息服务的技术含量,这也是标志着个性化信息服务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比如很多网站都可以让用户自己来设置,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实现信息的个性设置。比如新闻网站让用户设置感兴趣的领域来实现信息的自动检索;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搜索引擎等等。放到高校图书馆中,这种个性化的服务站点可以是不同专业领域的学术资料整理,将一定的相同领域资料放到一个站点内,用户访问起来将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实现学术研究领域的个性化服务。
3.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经费和人力物力条件,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将繁杂的文献资源分成很多个单独的单元,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设置,建立明目的特色数据库。同时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也是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途径,通过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图书馆和教育机构、图书馆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文献借阅和信息互利,实现完整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保证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构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4.转变信息服务观念,提升服务质量
从根本上来讲,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性的组织,应该研究读者的合理需要,来进行专业的服务,善于培养读者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建立高质量的书目和数据库,主动服务,建立主动服务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图书馆不能等读者上门,而应该在任何工作阶段和工作内容下,站在用户需要的基础上,研究他们的需要以及实现的过程。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应该围绕读者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信息的采集和数据库建立。这是一个树立主动服务意识的过程,需要上级的重视和一定的资金投入。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每一个用户的差异,对于不同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提供有效的服务。善于收集和整理用户信息,将用户的科研领域和需求建立成为专门的用户数据库,了解用户习惯的检索内容,为其调整服务方式,更新数据库,保证用户能准确及时地获得信息。当然,图书馆也应该对用户进行专门的培训,让用户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和信息检索,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用户所需举办专业性的学术活动,通过两方共同努力,实现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构建工作提供了平台和机遇,而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信息利用率和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的良好途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高重视,加大投入,开发专业性和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圣韬,王彬,刘丽杰等.浅析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1):271.281.
[2]梁荣贤.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的研究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2,(2):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