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7: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第1篇

一、教学目标设置的反思

如果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好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有一个好的课堂教学的开端。有好的目标,教师教什么才心中有数,怎样教才心中有路。可见,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多方面的,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它的综合性也是非常强的。而且不同的课文,特点不同,学生学习的重点也不同,这就决定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反映是多元的,也决定着我们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要体现出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如由我校教师执教的课题实验课《新型玻璃》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设计是有偏差的:知道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这种内容性的东西并不是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更重要的目标的要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去介绍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及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课前教师要确定本课时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如果只让学生知道这些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就不能体现语文性的东西。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每单元前面的单元介绍以及课文后面的练习。两方面结合起来,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语文层面的东西就发挥出来了。现在很多老师把说明文类的课文上成科知识课,把叙事类的课文上成故事课,把语文的要素忽略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宜过大过空,要有较强的操作性,而且应把具体的目标更加细化,最好能细化到十几条。

二、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说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如课前预设过于细,则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呈现出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就《新型玻璃》这类科普小品的课文来说,它的目标肯定不是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科普常识,进行科普扫盲,它肯定有一个内在的目的。应把学生兴趣的生成,以及学生能力的递进生成考虑进去。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只关注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状况。年龄低的学生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也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在评价和讨论中生成智慧的火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新方法,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在多元智慧中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把自己从师道尊严的“神坛”中请下来,由教学中的“统治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积极营造新环境,少限制,多宽容,实施“六让”策略: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操作,时空让学生占用,方法让学生归纳,知识让学生获取,规律让学生发现。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

三、关于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的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一节课要上出它的语文味,不外乎就是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也不外乎就是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的训练。如中年级比较关注的段的训练,《新型玻璃》这篇课文很多片段就叙述得非常好。前面所说的,现在很多老师把说明文类的课文上成科知识课,把叙事类的课文上成故事课,把语文的要素忽略了。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很多问题,其目的都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结果一节课下来,你是让学生读懂了,还是问懂了,还是讲懂了?就语文的工具性而言,应该是让学生读懂才是有效的语文课堂。读懂课文是一个铺垫,重要的是怎样回到文章中去,学会表达的方法。一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语言文字上,放在能力训练上。《新型玻璃》这节课也不乏说的训练,但只停留在形式上。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回答,学生说完了,老师说好,那么好在哪里?是不是用了总分的方法,逻辑性是不是很强,说话前是不是有很好的引导等等,学生说的能力是否得到训练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的导,教师在此时更要关注的是怎样导才能让学生得到训练。总之,语文课上教师要尽量想办法回到语文的根本上,即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上,然后是怎么感悟,怎么积累,怎么运用。当然,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把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各方面都训练到,而要根据这节课的技能重点来训练。

高效的语文课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的。一个容量那么大的课堂,而师生单对单的交流效率不高,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就要更关注学生如何学。其次我们就是利用真实的同伴互助学习,以师生单对单的交流为范例,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同伴互助学习,达到课堂的高效。

第2篇

一、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因此,首先只有教师的教学设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才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文本的学习中。例如,学生对科普性说明文都有浓厚的兴趣,但许多教师都不喜欢教,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按照成人的认知规律,进行非常理性的教学设计:这种事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表达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等等。这样的设计,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自然,教师也就无法体验到教学的成就感。久而久之,这类文章的教学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课前学生喜欢,学着学着就开始讨厌了。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呢?

其实,只要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赋予学生一定的角色,让他们在角色体验中完成学习,就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教学的尴尬,使得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有成就感,课堂生命激扬,灵性流动。例如,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选用了四篇科普说明文,结合不同的文本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学习这几篇文章。《新型玻璃》的教学,可以赋予学生“发明家”的角色,设计“发明家”召开新闻会的情境,介绍自己的“发明”。这样的教学,学生兴趣盎然,上台的“发明家”个个热情高涨,把新型玻璃介绍得准确全面。台下的学生也当起了鉴定者和新闻记者,用书本卷成“长枪短炮”录音录像。《鲸》的教学可以赋予学生海底探险家的角色,畅游海底,与鲸鱼对话,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松鼠》的教学,可以赋予学生摄影家的角色,品读文章语言文字的同时,就像用手中的摄影机拍摄一张张富有生气的照片,与摄影师不同的是,学生是用语言来描述他们拍摄的照片,激发兴趣与发展语言两不误。《假如没有灰尘》则可以赋予学生太空宇航员的角色进行太空调查,把写调查报告融入课堂,读写同时发展。

二、教学实施注重关注学生课堂生成

教学准备工作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能驾驭课堂,把预设变成精彩的呈现,是课堂有效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是有预设的。然而,课堂教学又是动态流动的,生成的,是有意外的。如果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进行教学实施,忽略课堂的动态生成,那么就是对学生主体的忽略,是对学生创造性的忽视和不尊重。许多教师教学主张与教学表现不一致,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实际教学实施中又是回到教师本位上。课堂完全不关注学生的表现,只顾自说自话,从教学设计的流程出发,让课堂简单的线性滑行。教师预设圈套,讨论中只要学生一陷入老师的埋伏圈,达到设定的标准答案,教师即让讨论戛然而止。有时,甚至是教师强行把学生的思路扭到预设的思路上来,毫无教学机智可言,完全漠视学生。生成性资源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

在一节续编《龟兔赛跑》的作文课上,有学生提出,可以改为比倒着跑。这是一个思维闪亮点,照这种思路编出来的故事肯定与众不同。但教师并没有满足于一个学生的一种创新思路,而是顺势而导,及时点拨,将其提炼升华,深掘内涵,层层深入地拓展全体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新的空间:

师:看啊,××同学只是将比赛规则做了小小的更改,就改出了新意。那么,还可以对比赛规则做怎样的变动呢?

生:还可以改为负重越野、铁人三项赛、花样赛跑。

师:编童话故事要敢想敢创,想别人所不敢想。这样,编出来的故事才能引人入胜。那么,除了可以更改比赛规则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

生:还可以改变比赛路线,如改为水路、水陆路兼有……

生:还可以考虑比赛结果,如兔赢龟输、龟赢兔输、龟兔皆赢、龟兔皆输、龟兔平手……

在《学奕》一文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发表了他们独特的看法。

师:读了这篇文言文有什么体会?

生:学习应该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生:我觉得第二个人应该去学习射箭,如果他去学习射箭,说不定还可以拿奥运会金牌呢。

师(有点吃惊):为什么?

生: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师:仅有兴趣就够吗?

生(思考片刻):还应该像第一个人一样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行!

(全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师:如果这样,或许他会真如你所言成为一名奥运会射箭冠军。

第3篇

一、识字三维整合,创设丰富活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识字教学作出了全新的诠释。在新课标中,每个学段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识字与写字”的学习目标。这不但将识字与写字作为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来完成,更注重学生识字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识字中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问题。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尽情地娱乐,全身心地投入,形成识字能力,培养个性,丰富心灵,锻炼智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从“儿童活泼好动,喜欢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这一心理特征出发,将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与教学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课上,在具体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拓宽识字的空间,丰富识字的途径,教给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的能力。如:我们可以把所要教学的生字根据汉字的特点通过认字游戏、字谜法、自编的儿歌、顺口溜、表演法等多种模式传授学生识字方法。课后,我们应该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汉字、用汉字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我们还可以引进课外资源,帮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多识字,识好字。例如:从书刊、报刊、路牌、电视、电影、VCD碟片、广告网络等等生活场景拓宽学生识字的空间,让学生在不断的信息交流中触摸汉字的形象,感悟汉字的情感,理解汉字的智慧,领悟汉字的思想。通过识字学习,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达到三维目标的完美统一。

二、阅读重视探讨,拓展求异空间

阅读教学是我们第一线教师接触最常见、研究最多的教学课型。但阅读课上仍未完全走出习惯于课文内容的精细讲读、面面俱到的答问和分析的误区。这就大大挤占了思考的时间,磨灭了学生探究、发现、质疑、思辩的创造潜能。因此,我在每一课的阅读教学设计时都会把握关键给学生预留或设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探索时空,创设求异思维的情境,让学生围绕某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我教学《新型玻璃》课上的“玻璃展销会” 、“我设计的第三代玻璃”;《田忌赛马》课上的“调换位次辩论赛”和“书信与齐王”;《司马光》一文中探讨其他的营救方法;《狐假虎威》中对狐狸与老虎的评论……这样就超越了文本,连接了学生的生态课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实只要我们稍微留意,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在阅读课型设计中就能拓展求异的空间,让学生实现自我创新,课堂的氛围便自然而然地活跃起来。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

阅读可以使人充实和智慧,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可以使小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进行深度的阅读思考,并在拓展阅读的策略下,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对语文文本教材内容的体悟,从而全面提升语文阅读水平,增强语文素养和能力。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问题分析

1.拓展阅读教学的认识不明确

在对小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认知不明确的问题,一些教师认为是随意性的拓展阅读,或在课堂结束后推荐一本拓展阅读材料即可,这种认识上的不明确性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2.拓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文本教材中,有语文园地或回顾,并链接有阅读材料,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拓展阅读材料,只是让学生回家将这些材料进行抄写,作为一种家庭作业完成,并没有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使拓展阅读流于形式。如,语文园地中的《小儿垂钓》、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的拓展阅读部分,仅限于抄写和背诵,就无法充分发挥出其拓展阅读的价值。

二、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实现路径

1.从引导的角度,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进行课内拓展教学

(1)运用导语设计,实现拓展阅读

在小学生的拓展阅读的课内延伸环节中,为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欲望,需要有良好而适时的导入,由旧知引发新知,从而进入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内化过程。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的《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拓展阅读教学中,可以由学生既有的旧知识导入,将原先学过的课文《陶罐和铁罐》拿出来,让学生传阅,并由学生已学的课文知识,讲授做人要谦虚的道理,不能取笑别人的短处,要知道人或物都各有长短,由此引发到课堂阅读内容《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一课的拓展阅读中,在旧知与新知相连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生的知识拓展和延伸。

(2)穿插拓展阅读的背景知识,实现阅读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阅历尚浅,对于历史和社会知识的理解还较为浅薄,难以理解课文教材内容中的深刻情感,教师可以适当穿插拓展阅读的背景知识,突破学生的知识和阅历局限,引导学生“拨云见日”,体悟拓展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和情感。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拓展阅读教学中,小学生无法理解中国的志愿军为什么会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朝鲜战争的背景资料,展示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一同并肩作战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体会到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信任和温情,用“亲人”两个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之间深厚的感情。

2.从分析的角度,实现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

(1)辨析拓展阅读内容的审美知识,深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小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文本知识,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语文基本知识或文学知识,深化对拓展阅读材料的理解。例如:在描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的情景,有针对“凤辣子”的容貌和服饰的描写,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相关的文学知识,让学生看到文本中王熙凤的装饰显得彩绣辉煌,透露出她本性中的贪爱钱财和追求荣华富贵,使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培养了审美情趣,增强了文学素养。

(2)抓住学生的兴趣,实现拓展阅读教学

小学生的兴趣点是最好的老师,在拓展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兴趣点为教学契机,提升拓展阅读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新型玻璃》的拓展阅读教学中,如果纯粹地对文本进行阅读,学生必然觉得枯燥乏味,然而,如果教师让学生思考新型玻璃的特殊之处,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等,学生会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产生对新型玻璃的学习兴趣,例如,一种新型玻璃――二氧化钛涂层玻璃,可以让学生不用清洗就达到清洁的目的,学生觉得意外而惊奇,感受到新型玻璃的奇妙之处,并不由自主地进入到其他新型玻璃的拓展阅读学习中,从而增强了科学知识,理解了拓展阅读文本内容的含义,由兴趣激发学习探究,真正提升了拓展阅读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小学生的知识面,在拓展阅读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文化瑰宝,渲染出小学语文学习的斑斓色彩,培养了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对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了培育,在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从导入的角度和文本分析的角度,根据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特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旧知联系新知,推进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创设语境,激化语感训练

在小学阶段,学生年少幼稚,无意注意占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因此,在一堂课中要充分运用好直观性原则,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同学们有形可见、有话想说。

如在进行《再见了,亲人》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先用幻灯机放出中朝两国人民友好的图像,然后进行与课文有关的背景介绍,让学生在大脑中树立直观的形象: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支援朝鲜战争中浴血奋战,与朝鲜人民建立了浓厚的感情……本文展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时,在火车站和朝鲜人民告别时说的话。”既是“话别”,就不是一方的事,肯定有话别时的场景。这时,我趁机利用多媒体教学,放出真实场景:“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志愿军战士等好多人,他们你拥我抱,痛哭流泣,依依不舍……”这样就把学生的视线引到情境中,使他们身临其境,有所感悟。

二、比较语句,强化语感训练

语句比较是语感训练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常言道:有所比较才有所鉴别、有所感悟。要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语感训练。

著名作家老舍的《我们家的猫》中有一句:“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们体会“乖”字好在哪儿,可采用先质疑启发思维,再进行语句比较,从中感悟的教学思路。师:“乖”是什么意思?生:听话。师:可不可以把“乖”替换成“听话”?生:答案不一。我趁机投影句子:(1)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2)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听话。究其原因,同学们可能吱吱唔唔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时不妨出示句子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老师很听领导的话,他们都很‘乖’。”同学们看了这个句子不禁哈哈大笑。由此可见,通过以上几个句子进行比较,同学们从中悟出了“乖”与“听话”两词的适用环境。虽然教师并未深入解析,但是同学们凭借着对语句的比较、对语言文字特有的感觉,就能感悟出其中的道理。可见,教学中对词句与原句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揣摩出关键词的含义或适用环境;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强化训练。

三、语言重组扩展,深化语感训练

儿童语言的发展大致会经历“不理解――理解――运用”三个环节,经历两次飞跃,即“不理解――理解”属于第一次飞跃,“理解――运用”属于第二次飞跃。怎样加速第二次的飞跃,深化语感训练呢?提供以下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第6篇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1、背景--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剖析

我们通过观察对比班级在实验课时的学生行为,发现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在教师介绍实验器材时是学生注意力最不集中之时。例如在学生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时,有的学生在固定打点计时器,有的学生穿纸带,有的学生在调整电源电压。当教师叫学生回答器材名称时,因大多数同学看不清教师所指部位,所以只是管自己边看边摸。又例如有一些学生开始是听教师在讲,但当教师讲了如何选择电源电压后,就只顾自己动手不再听讲了,这种情况在传统的实验课中是十分普遍的,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信息相互干扰的结果。当教师介绍实验器材时,由于学生看不清教师手上的器材,肯定得看自己桌上的器材,这样的话,学生接受的视觉信息来自实验桌上,而听觉信息来自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能力就大大下降,出现大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现象也就不奇怪了。由于学生听讲时的不认真,导致一些学生在十分基本的知识点上也要发生错误,例如我们在观察《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实验的学生行为时就发现有两个小组把导线接在直流电源上,又如在《练习使用多用电表》的对比实验中,有的学生把表笔插在插孔内。

(2)在教师介绍实验原理时也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之时。除了前面所述的由于信息干扰这一原因外,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只利用静态的示意图及板书,讲解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不及实验器材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大。我们通过观察发现,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在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时一直在摆弄实验器材,例如在《测玻璃的折射率》这个实验中,当教师在讲解实验原理时,有不少学生在摆弄玻璃砖。

(3)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及积极参与是在"仪器安装及调节""操作并记录数据""数据分析及处理"这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很高,但实验效果并不好,这是因为由于学生在前面几阶段的基础没有打好,导致学生的操作无序,通过实验操作并没有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这一目标。例如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时,一些学生一开始在固定打点计时器,而另一些学生在连接导线;一些学生是先放复写纸,后穿纸带,而另一些同学则是先穿纸带,后放复写纸。又例如在《测凸透镜焦距》这个实验时,由于学生在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时不专心,所以在用共轭法测透镜焦距时还在移动光屏的位置,不能保证L不变这一实验条件的满足。在数据分析及处理阶段,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实验及数据处理情况进行反馈,失去了对错误操作进行纠正的机会。

(4)在反馈与评价阶段,也是学生注意力相对不集中之时。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强有力的反馈手段,所以反馈这一技能学习必须的教学环节通常在实验课中很少得到体现。虽然有部分教师认识到反馈的重要性,用嘴讲解观察到的一些规范的实验行为,但由于学生没有亲眼看见,所以常常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与重视。例如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这一实验的反馈阶段,由于教师无法将学生打出的纸带投影出来,故只能画几张图让学生讨论一下,学生对此兴趣不大。

2、理论依据

(1) 现代教育技术为高效的实验教学提供了硬件基础

如果说过去学生实验教学的失败还有着物质条件、高考、师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的话,那么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素质教育目标的确定、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优化学生实验教学过程,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传播效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在传统教学中,文字和实物形式的信息传输比较直接和简单,教学信息通道和流量相对来说比较小。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就是将先进的、宏观的、微观的和课外的教学信息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集中传递给学生,拓宽了信息通道,加大了信息流量,而且由于声、光、电技术的采用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

(2)现代教学设计方法为实验教学的优化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它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学传播过程为对象,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所进行的一种计划过程。教学设计既是教学技术 学的重要领域,又是教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a)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学习经验和环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与技能;(b)教学设计是一种将不同学习策略整合进教学经验的一门技术,利用这些教学经验可以使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和更吸引人;(c)教学设计是一种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环境的技术,正是这些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能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对优化物理学生实验的思考与设计

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实验过程的观察,我们认为存在着三大问题,按照教学设计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和更吸引人的要求,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思考与设计。

(1)变视听信息相互干扰为协调一致

视听信息相互干扰大大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与引导,使开始阶段的信息传输受阻,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对于以动作技能为特征的学生实验课(特别需要示范与反馈)来说,确实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开始讲解器材作用与介绍实验原理时一定要让学生的头抬起来,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可以用视频展示台将实验器材放大,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清晰的仪器,又可以听教师讲解。如果为了做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课件,也可以用扫描仪将仪器的照片扫入CAI课件。在实验原理讲解时,我们力求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中我们制作了"打点计时器工作原理"的动画。在动画中,交流电的大小与方向的变化通过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来表现,振片的磁极变化通过与永久磁铁对应的颜色变化来反映,打点周期通过周期为0.02S的一个小时钟来表达。又例如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时,在操作步骤讲解时,由于学生还没有实际看大头针像的经验,教师很难用语言把物像"遮挡"及其本质讲清楚,我们通过制作动画很好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由于动画生动形象,所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整个学习过程十分顺利,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2)用动作技能的学习规律指导动作技能的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动作技能是十分缺乏的,具体表现在参加实验考查时,既便面对十分简单的实验,例如"打点计时器的使用""用万用表测电阻"学生也是手不断地抖,看一步操作步骤做一步,根本达不到熟练(自动化)程度,另外在传统模式下的学生实验时,不同组的学生其操作常常各不相同,经常出现错误的操作方法,例如在《用玻璃测折射率》这一实验时,有的学生用玻璃砖作工具固定大头针。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教师不熟悉动作技能的学习规律的缘故。有的教师把动作技能的学习等同于知识的学习,认为我己经把它讲清楚了,你们也就会了。有的教师由于自己已经掌握了动作技能(达到自动化)而认为动作技能的学习很简单。其实既使是比较简单的骑车、游泳等动作技能,哪个人是一学就会的呢?动作技能的学习的特点是先知觉再通过训练成为动作技能,一般说来它的学习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认知阶段,学习者通过外部的言语指导,或通过观察他人的动作示范,试图理解任务及要求。这里的"动作示范"可以是指导者的示范也可以是其他学习者动作的示范。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领会技能的基本要求,掌握组成技能性活动的局部动作;第二是联系形成阶段,此时学习者要建立外部刺激与动作之间的联系,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把局部动作组成大的单元;第三是自动化阶段,学习者经过学习,各个局部动作之间联系已经形成,一长串的动作系列已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多余动作已消失,整套动作进行得流畅、省力,可以一气呵成。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十分重视教师的示范,不仅教师通过视频展示台演示每一步操作步骤,还把操作步骤拍成录像后制作在CAI课件中,这些录像中有一些学生易犯的错误,我们借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中的"找错误"节目,让学生也找一找录像中的错误之处,对此学生兴趣很高,每当学生发现一次错误,都会发出一阵开心的笑声。经过教师示范、学生找错误以后,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率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的吸引力大大提高。

(3)加强对实验操作过程及数据处理的反馈

研究表明,只有不断地进行反馈,学生不良的操作行为才能得到纠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操作过程与实验数据的处理通常得不到及时反馈,正是由于对学生的操作过程缺乏有效的反馈,使得学生对自己的操作显得随便,正是因为对学生的操作过程缺乏有效的反馈,学生常常觉察不到自己操作上存在的错误与不规范。就数据处理来说,因为学生的实验数据都是记载在实验册中,而且数据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在实验册的批改中难以发现,如在打出纸带后,位移的测量有的学生采取分段测量,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中测量点的选取不同等。另外,从完成实验到上交实验册再到教师批改后发还给学生,需要一周多时间,这时学生与教师都早已进入另一种教学与学习情景,教师对学生在实验时出现的抄袭数据、凑数据的现象也因不能及时反馈而难以发现与纠正,既使教师在批改实验册时发现并在课堂中加以指出,也会因事过境迁而使学生触动不大,这样长此以往,学生肯定无法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视频展示台为实验操作的反馈与实验数据处理的反馈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进行操作,也可以把学生打出的纸带或实验册中的图表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例如在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中,开始时由于学生的拉带速度较小,纸带上打出的点非常密,教师抽取几条纸带通过视频展示台一展出,同时启发学生:怎样才能获取间隔合适的纸带?又例如在《用玻璃测折射率》这一实验时,通过教师对学生所画光路图的及时反馈,学生的操作错误得到了改正,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优化。

二、实验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目标及实际操作

1、实验教学的目标

我们认为实验课的教学目标是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问题之一是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关键是示范与反馈,这时,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统一的,规范的,学生必须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训练。但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我们又必须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设计,允许学生进行自己独特的,甚至反常的一些操作。关键问题之二是,在实验室,我们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保证他们进行探索性实验。

2、实验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我们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中体现了系统方法、现代教学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组合的思想。例如从教学方式(过程)角度的设计强化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从师生双边活动角度所进行的设计体现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认知结构建构的过程,从教学内容角度进行的设计注重了物理实验教学本身应遵循的规律,从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角度所进行的设计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及教学吸引力所起的针对性作用。在我们的教学模式中,第一阶段以实验技能的培养为主,着重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讲清原理、器材,讲清操作步骤,要示范演示,要在学生操作时进行指导,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我们可以在实验原理讲解时启发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在操作示范阶段,也可以让学生做示范,在"找错误"及评价阶段发动学生进行讨论、评价等等。在实验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我们特意留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学生进行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二阶段以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主,着重应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给学生的探索以一个宽松的环境,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一阶段着重应体现在对创造性思维的启发与引导。由于学生一开始对实验探索有一定的困难,教师的引导往往给他们很大的启发,能使他们的探索既有一定的方向,又有充分的自主性。

下面是第一阶段学生实验课教学的模式。

3、实验课教学的实际操作

实验课既不能上成放手让学生自己做的"放羊型"课,又不能上成只让学生进行操作训练的"操作训练型"课。通常,我们将学生实验课的内容制作成一个CAI课件,其中有"教学目标"、"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找错误"、"练习"、"实验拓展"等内容。课件中有动画、照片、录像等等。在实验原理讲解时,我们力求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中我们制作了"打点计时器工作原理"的动画。又例如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时,在操作步骤讲解时,由于学生还没有实际看大头针像的经验,教师很难用语言把物像"遮挡"及其本质讲清楚,我们通过制作动画很好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由于动画生动形象,所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整个学习过程十分顺利,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在实验步骤讲解时,我们十分重视教师的示范,不仅教师通过视频展示台或播放CAI课件中的录像演示每一步操作步骤,还针对学生的典型操作错误,设计"找错误"栏目,让学生找一找录像中的错误之处,对此学生兴趣很高,每当学生发现一次错误都会发出一阵开心的笑声。经过教师示范、学生找错误以后,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率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的吸引力大大提高。在操作反馈阶段,视频展示台的使用为实验操作的反馈与实验数据处理的反馈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进行操作,也可以把学生打出的纸带或实验册中的图表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在实验课中进行创造能力培养一般是结合实验课实际从三个方面进行的。

(1) 对实验方法与器材进行发散性思考

对实验方法与器材进行发散性思考可大大拓宽学生的思路,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例如在《测玻璃的折射率》这个实验时,我们可以对实验测量工具进行发散性思考,用圆规作单位圆以后,用刻度尺替代量角器;我们可以对实验用的玻璃砖进行发散性思考,用半圆形玻璃砖及其它形状的玻璃砖替代平行玻璃砖,用水(液体)替代固体(玻璃砖)等。又例如在《测透镜的焦距》这个实验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凹透镜的焦距又如何测?

(2) 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针对性探索

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针对性探索可以加深对所研究的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化解难点。例如在透镜内容学习后,学生对能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实像及观察范围有多大及挡住透镜的一部分,能否成完整像等问题,仅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总觉得理解得不透,这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实验探索,一定会加深他们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稳固。

(3) 利用实验器材进行探索

学生在实验时,手边有一些实验器材,利用这些实验器材,学生可以进行很多实验探索,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探索的热情。例如在《测玻璃的折射率》这个实验时,学生不仅利用手中的玻璃砖进行棱镜成像的观察(利用玻璃砖的一只角),还利用手中的玻璃砖进行光谱的观察(利用玻璃砖的一只角观察日光灯)。又例如在《测透镜的焦距》这个实验中,学生不仅研究了物像距离的变化规律,还研究了物体转动与像转动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还做起了透镜组成像实验。这些探索实验尤如学习与探索的"助推剂",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运用我们的教学模式,听课老师的最大感受是:整个实验课教学有"静"有"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往日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的"热闹"场面没有了,各种无序操作没有了,不断问教师怎么操作没有了,学生在有序地做,教师在认真地察看。而在第二阶段,学生的创造热情由于受到教师创设的情景与问题的激发而十分高涨。由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实验教学的二个目标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三、效果及评价

1、结构化观察结果:

(1)注意力观察(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实验组 对比组

(2)、操作正确性观察(学生实验考查,教研组其他教师评价)

班级 人数 分段 18--20 15--17 12--14 9--11 0--8

实验班 18 20 12 0 0

对比班 2 10 30 7 1

(3) 数据处理等级观察(由非任课教师对实验班及对比班学生实验册进 行评定等级)

班级 人数 等级 优 良 中 差

实验班 20 16 14 0

对比班 4 20 14 12

2、态度调查

(1) 问卷调查:

① 认同度则量。

你对CAI课件感不感兴趣。

等级 很感兴趣 感兴趣 不感兴趣 很不感兴趣 F1

权重 2 1 -1 -2

人数 5 10 0 0 0.67

因为Fi>0,说明学生对用CAI课件进行实验教学是很感兴趣。

②对CAI课件进行实验教学作用的认识的调查

用CAI课件教学可以提高 求实的态度 实验操作技能 数据处理能力 运算能力 学习兴趣 语言表达能力

4 10 4 0 12 2

27% 67% 27% 0 80% 13%

从上表可以看出,CAI课件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验操作技能有显著作用,对培养学生求实的态度和数据处理能力也有一定作用。

③教学效果评价(实验班)

问题 响应人数 等级 只有小部分掌握 部分掌握 大部分掌握 完全掌握 F

(分值) 1 2 3 4

1 实验原理 0 1 5 9 0.88

2 仪器安装及调试 0 1 4 10 0.90

3 操作并记录数据 0 0 5 10 0.92

4 数据分析及处理 0 1 12 2 0.76

(对比班)

问题 响应人数 等级 只有小部分掌握 部分掌握 大部分掌握 完全掌握 F

(分值) 1 2 3 4

1 实验原理 0 3 3 9 0.85

2 仪器安装及调试 0 0 5 10 0.92

3 操作并记录数据 0 3 8 3 0.72

4 数据分析及处理 2 4 6 3 0.66

(4)学生主观评价,我们对试验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优点 缺点

1、 有浓厚的兴趣,整节课是在轻松、愉快、惊奇与兴奋中度过的。(提高了吸引力)2、 通过纠错,加深了对实验操作的印象,避免自己在操作中出现类似的错误,提高了正确率。(达到较好效果)3、 通过教师的正确示范,非常清楚知道了实验该如何进行,操作中应注意什么,这与原来边看书边操作相比,节约了很多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达到较好效果)4、 讲解时间节约,可以留下更多时间给学生做实验,并能当堂完成实验报告,减轻了负担,还能避免抄袭现象。(提高了效率、培养求实态度) 由于技术问题有些镜头欠清晰。

三、实验结论与成果

1、实验结论

(1)、从学生行为观察可以看出,学生实验时注意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不是课堂教学中的倒"U"型曲线,学生实验时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与教学内容有十分显著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及教育设计的优化使学生在实验原理、实验器材介绍及练习反馈与评价阶段时注意力集中程度大幅度提高。(见前面注意力观察对比图)

(2)、由于强化了实验操作过程的示范性及对错误操作方法的纠正,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好(见前面操作正确性评价表)。

(3)、由于本实验强化了数据处理时的及时反馈,学生数据处理的态度更加求实了,作图更加认真了。(见非任课教师对实验班及对比班进行的数据处理等级评级表。)

(4) CAI课件及"找错误""实物投影反馈"方法的采用,提高了学生实验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见问卷调查数据)。

2、实验成果

(1)完成了实验研究主报告。

(2)对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作了探索,构建了新的实验课堂教学模式

(3)适用于学生实验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一套(光盘)

附:《提高学生实验能力》CAI 课件说明

一.目标定位

在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本课件的辅助使用( 演示或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该实验的原理、步骤,认识常见的错误操作方式,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不规范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素养。

二.设计思想

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一种拟真的实验环境,创设教学情景,优化的教学空间。尽可能突出并支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活动的全过程。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目的的提供不同的"纠正练习",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不规范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素养。

三.课件特点

实效性

本课件通过动画制作与实况录像相结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用形象化的方法突破学生在实验原理掌握上的难点,通过展现学生分组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置身于拟真的实验情境中间,通过对实验过程中操作步骤的观察、模仿、找错误等训练。大大提高了课件使用的实际效果。及时纠正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不良习惯及平时没注意到的问题。

交互性

本课件注意克服方案单一,程式固化等缺点,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交互特长,学生在操作中可以自主地选择方案,输入参数,通过人机对话,手脑并用,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

趣味性

本课件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绝大多数学生"求趣"的需要,能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各种操作错误,通过"找错误"的形式强化学生在操作时的易错之处,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学习。

四.创作工具: Authorware 5.0 Photoshop 5.0 3DS MAX 2.5

五.系统要求: 586/100以上多媒体电脑 800×600/16M真彩/中文Win95、Win98、Win2000环境。

六.简要操作说明 1.本程序根据学生实验的特点,分成"实验目标"、"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课堂练习"、"系统帮助"及"退出系统"等几个部分,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可操作性。 2.整个程序易于操作,在必要的地方有"在线帮助"功能,只需用鼠标点击即可。

(4)开出校级示范课多节,上虞市、绍兴市级观摩课各一节,在一定范围内起了示范带动作用

(5)对必修课本的全部实验进行了教学设计(见下面附录)

7、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8、测电源的电动势与内阻

9、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10、练习使用万用表

11、测玻璃的折射率

12、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13、用卡尺观察光的衍射现象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1、实验设计时我们打算进行对比实验,但在实验开展过程中,对比班学生也要求用实验班方法进行教育,由于在开始几个对比实验中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效果,又考虑到高中学生学习机会的唯一性,我们在后来的一些实验中没有进行对比实验。

2、从我们实施的情况看,实验课既要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目前的关键问题我们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保证他们进行探索性实验,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其它课上先讲清实验原理从而增加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另一方面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有一些繁杂的计算,例如用透镜成像公式算出焦距(六次之多!)并求出平均值,从目前计算机发展的现状来说,这显然已无必要,至少将这些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验探索更有意义,所以我们将编写程序便于学生输入数据获得结果有利于学生从简单而又繁杂的计算中解放出来。

参考文献

张祖忻编著 《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92.6

李克东、谢幼如著《多媒组合教学设计》 科学出版社 94.

邵端珍著《学与教的心理学》华师大出版社90.

皮连生著《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96.4

L.W.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学--40年的回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8.6

包国庆著《论课堂系统》广西教育出版社92.6

谢幼如著《学习反应信息处理方法与应用》暨南大学出版社99.5

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98.12

《高中学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落实》研究课题

开展的工作介绍 本课题被确定为中国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科研课题以后,为了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及研究效果,我们从下列几方面开展了工作,现向各位领导与专家汇报如下。 一、 建立课题组,明确各成员分工

课题组组长:谢耀钢 中学高级教师 市教研室主任 负责课题申报、课题总体设计、规划、落实,负责检查课题开展情况。

课题组成员:梁旭 中学高级教师 校教科处主任 负责课题全部的教学设计及对学生的行为、操作技能的改变进行研究,负责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

课题组成员:陈勇刚 中学一级教师 负责CAI课件的制作与技术把关,实施实验班教学。 课题组成员:王肖敏 中学一级教师 市教研室教研员 负责联络与指导。

课题组成员:程金林 中学高级教师 教研组长 参与调查、评价,组织公开课教学。

课题组成员:戴世灿、樊卫星、章文晋、阮娟娣等教师 负责对比班教学。

课题组成员:阮其良 中学一级教师 校科学馆馆长 负责多媒体教室建设及CAI课件制作中的摄像工作。

二、 争取领导支持,确保经费投入 本课题组的课题研究需要大量经费投入。课题组组长谢耀钢老师与课题组成员梁旭老师积极向教委领导与学校领导汇报课题研究的意义,最后由教委与学校共同承担课题所需的5万元经费用于学校物理多媒体实验室的建设及课件开发所需费用。目前配有计算机与实物展示台的物理多媒体实验室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确保课题研究的高质量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高质量,由梁旭老师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课题组确保每月一次的理论学习时间与课题研究研讨会。主要学习的内容有教学设计方法方面的书籍,如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和《多媒体教学设计》《学与教心理学》等,计算机课件制作软件如《3DMAX》及《AUTHOWERE》等。讨论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落实下一阶段课题组必须完成的工作。课题研究过程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四、研究进展介绍

1、对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学习存在问题进行观察、分析

2、对优化学生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进行思考、讨论、设计。

3、对必修课本中各个学生实验制作了CAI课件。

4、进行公开教学,吸收听课教师的意见,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与CAI课件。

5、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座谈,了解学生对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评价。

第7篇

关键词:物理课堂 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设计

面向21世纪,中学物理教育要走向素质教育,这已经成为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物理教师,应当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纵观世界教育几千年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知识型教育阶段、智能型教育阶段,现在已步入创新型教育阶段。学校实施创新型教育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而在创新型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合作、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本文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应用探究式教学谈点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一、教学设计与引导要到位

教学设计与引导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占有主导地位,教学过程设计的巧妙,能充分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从问题中获取知识。例如在研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时,我设计了几个探究活动:探究活动⑴要求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再探究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探究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后共同体验声带的发声特点。探究活动⑶在学生答出是在振动后立即追问是不是物体发声时就一定在振动呢?发给学生音叉和鼓,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证明它们发声时都在振动。探究式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认真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情景和环节,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教学设计与引导的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在“活动”中获得发展,在“合作”中增长知识,在“探究”中努力创新,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尽情地发挥个人才能,在开展的各种课内外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究,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实验设计要精巧有创意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有特定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即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他们满足于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希望看到鲜明、生动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如果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组织教学,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安排一些鲜明、生动的物理实验。那么,探究式课堂教学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组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教学时,在课的开始我安排用“纸锅烧水”这个实验。学生凭自己的经验认为一点就能燃烧的纸,折成小纸盒装入水放在酒精灯上烧时,纸盒肯定会被烧破。考虑到学生对物理有操作兴趣,我决定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当他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实验“纸锅”真的把水烧开而并没有被烧破时,他们在惊叹的同时也对本课的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在探究大气压强时,在课的开头利用演示实验“烧瓶吞鹌鹑蛋”,即将一个用开水烫过的烧瓶倒扣在铁架台上,在烧瓶口放一个比瓶口稍大的鹌鹑蛋,当学生看到蛋从瓶口慢慢进入烧瓶中的过程中时,他们心中充满了疑问。此时让每个学生写出心中的疑问后交流,学生很自然地会达到共识:是什么力量使鹌鹑蛋慢慢进入了烧瓶中呢?带着这些疑问再去探究,学生就会趣味十足地积极开动脑筋去思索,去探求。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实验贴近生活且极具吸引力,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有很好的辅助作用,能使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得到激发,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使之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应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60-01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有些语文教师道路走偏了,走远了,甚至走弯了,使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有的课堂唱歌、跳舞、绘画等活动形式多样,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1.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方式是一种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教学方式,它把很多科学技术应用到了教学中来。多媒体并不等于现代教学方式,也就是在教学中应用了多媒体并不就是现代教学了。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现代教学观念。一是学生是现代教学方式的主体,转化学生的从属地位,将学生的地位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主动参与者。可以利用话筒这种手段现场采访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教学方式。二是要注意多媒体不是教学的全部,它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学校的主体永远是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播放一些音频和图片,利用电教手段把抽象、空洞的条文化为具体、生动的画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因为学生并没有走出校园亲自观察的机会,经过剪辑后的录像带恰可解决这一问题,使之成为学生认知事物的帮手和学习的工具。

2.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灵活性

固定的思维方式是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大障碍。为了避免这种弊端,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等,力求求新求异,提倡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1 锻炼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非常好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锻炼这种思维方式,变因为果或者变果为因,从而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

2.2 正确反推,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冲破习惯思维的羁绊、不落窠臼、标新立异为主要特征。通俗地讲,求异思维就是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以探求不同见解、不同结论的思维。它的目的在于求得对问题更全面、更正确、更深刻的认识。求异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层次。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用这种思维方式改变已经讲解过的课文的某些条件,启发他们从反面进行分析推理,找出事物的正反面,从不同的方面对同一事物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弄清楚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3.重视朗读

3.1 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读熟文本。朗读不能是随意的读,老师要给规定阅读的目的,例如在《新型玻璃》时先规定学生要在朗读中带着以下问题去读,新型玻璃包括哪几种,每种玻璃有哪些特征等,朗读带着目的去读,才不会盲目的读,才能够长知识。另外要做到熟读,读一遍不通顺的话就读第二遍甚至是更多遍,随时准备着工具书对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进行查阅,在朗读中也增加了知识的储备。

在朗读中还要注重的一点就是要严谨,哪怕是标点符号、段落划分对于全文的理解都是很有帮助的。只有按照这些要求,才有可能学好一门说话的语言。

3.2 读懂文意,进而掌握属于自己的阅读技巧。在读通顺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理解文意,读完之后不理解意思就等于白读了。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带着问题去读,鼓励学生进行预习,看着课后的问题自己先找到答案,然后和老师的讲解进行对照,整个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在反复的论证中,理解文章意思,进行深入的思考、揣摩,领会文章的结构布局,进而掌握文章写作的规律,并以此指导自己以后的写作。

4.构建和谐课堂

众所周知,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要有好的教学设计,但是,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没有轻松和谐课堂氛围,这节课很难取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因此,在构建和谐课堂中老师要调控好以下两种关系: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主题式提问”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多数会以问题来引导,而问题设计行为的管理和控制就成为教师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采用有效的问题教学模式,去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此,笔者倡导以“主题式提问”教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主题式提问”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快速地去掌握阅读技巧,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继而实现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而言,主题式教学方法较多,笔者尝试选取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实例,从以下几个方面M行论述。

一、提问抓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提问教学过程中,懂得立足关键词汇,将关键词作为问题设置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跟随着关键词去进行联想、分析、剖析,是小学语文主题式提问教学法的具体运用策略之一。关键词往往是对应内容的“主人公”,对于其来龙去脉进行探讨,就是不断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理解程度的过程,更是贯穿整个文章主题的重要因子。由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问行为可以从关键词的角度入手。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中,此阅读课程可以以“丝绸之路”这样的关键词作为设问的切入点,以此去推动阅读课程的顺利开展。

师: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请在文中找出对古代丝绸之路描述的语句。

生: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师:丝绸之路是怎样的一条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

师:分析一下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

对于每个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探究的方式来探讨,接着派小组代表来给出答案。上述的问题明显是有层次性的,每个问题都是围绕“丝绸之路”这个关键词来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能够保证与文章主题之间的不断接近。在这样问题探索过程中,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的认知也开始不断加深,并且由此达到理解丝绸之路历史价值的状态,这就是语文阅读教学所乐见的。

二、提问抓中心句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涉及要求学生寻找文章中心句的问题。中心句是文章或者段落的核心内容,整个文章或者段落都是以中心句为基础来开展的,掌握了中心句,自然就掌握了文章的主题。也就是说,在主题式提问教学过程中,需要抓住中心句。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的教学中,对于说明文性质的课文而言,阅读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中心句,这样就可以找到文章的写作目的,也就是文章主题所在。对此,教师提问可以按以下方式来进行。

首先,要求学生梳理课文的每个段落,熟悉每个段落讲述的内容,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去阐述对应段落的内容;接着,带领学生通读全文,提出以下问题:请问本文章的中心句在哪里?该中心句能不能概括文章的全部内容?学生在分组探究之后,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可见,文章中心句与文章主题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由此在提问的过程中,以中心句为目标,实现问题的合理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宏观地去了解阅读课堂的内容,而这些也成为主题式提问教学的重要实现方式之一。

三、提问抓细节处

阅读的过程,其实是对不同阅读元素不断剖析的过程,对词组进行剖析,对句子进行分析,对段落进行归纳,这样才能够保证对于文章的理解达到理想状态。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细节处,这些往往成为教师解读阅读材料的重要依据。在主题式提问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运用这样的思维。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阅读课程的教学的步骤:

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意境,可以是雄浑的瀑布,可以是清澈的泉水;其次,过渡到人的沟通属性上去,指出人的需求和难求是一对矛盾体,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解决这样矛盾的;最后,使用音频或者视频去营造课文意境,并且依照主题提出以下问题:(1)笔者是如何找到自己朋友的?(2)笔者找到了多少个朋友?他们的名字都叫什么?他们的特点是什么?(3)笔者是怎样与朋友们实现交流的?(4)笔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他的朋友?

无论是课前的多媒体导入细节,还是后面的多个问题,都抓住了文章细节性的东西,而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作者的心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时的阅读课程效果也可以达到理想的状态。

四、提问抓空白处

留白是很多作者都喜欢运用的手法,通过留白的方式,能给予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虽然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内容,但是凭借主观臆想,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解答,这可以实现读者与笔者之间的充分互动。在实际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问还可以从抓住空白处的角度入手,继而保证实际阅读问题的开放性,使得阅读效果和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课程中,教师在问题设置的时候可以这样来进行:如果人是有灵魂的,那么小女孩的灵魂会到哪里去?请开动脑筋,想象一下小女孩死后会发生什么?要求学生以续写故事的方式来开展。由此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己对于故事主题的认知,写出更多版本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面对这样的问题,续写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于文章主题进行拓展和思考的过程,而抓住留白处,就成为此次问题设置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关注的环节。从上述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阅读材料空白处,有时候甚至成为阅读深刻剖析的重点环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懂得运用留白填补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以保证实际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主题式提问教学法的渗透,需要教师从多个维度入手,找到阅读教学契机,在阅读主题启蒙理论的引导下,采取针对性的提问教学法,这样可以保证小学阅读教学效果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懂得合理地运用主题式提问教学法来改变阅读教学格局。

[参 考 文 献]

[1]董志彪,李文光.网络环境下主题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中国电化教育,2007(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