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医学人文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8: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学人文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医学人文教育论文

第1篇

“范式”(paradigm)一词源自语言学,指谓现代语法中词形的各种变化规则,诸如动词的人格化、名词的各种变格等,由此引申出范例、模型、模块、模式等义项。库恩将范式移植于科学哲学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范式’一词无论实际上还是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个词。一种范式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由于他们掌握160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尽管这些成员在其他方面并无任何共同之处”[1]。这里,我们可以把库恩的范式理解为“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理论上或方法上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了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了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了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共同的研究范围”[2]。可见,正如库恩所言,范式问题就是一个学科何以可能的“学科基质”(disciplinarymatrix)问题。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内涵丰富,通常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原则的对医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施加各种教育影响,使医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事医学职业所必需的思想意识、理论观点、医德规范以及人文理念等,从而培育和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并使其具备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此而言,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特殊的系统,必然有其自身所关注的基点性问题、元问题或曰核心问题,有其自身相对完善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的方法,同样也有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主体所秉持的共有人文信念、人文价值以及实施技术等。可以说,以上诸多要素共同塑造与铸就了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自身所特有的基本范式。因此,所谓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范式,就是指人们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生的各种教育现象所持有的形而上的见解、思维方式以及思维框架的总称,是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进行哲学思考的理论反映。基于范式是某一学科领域的理论家们所共同持有的形而上学信念以及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范式客观存在这一无可争议的事实。在教育目的、教育向度、教育层次等多方面的具体与历史的统一中,尽管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范式具有多种表现,但理想范式、问题范式与规律范式是其至少应该呈现出的三种根本性的范式。

2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理想范式

古希腊以来“认识你自己”就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鹄的。“认识你自己”的要义就是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等根本性问题进行形而上的思考。这样,以反省、明确意义为价值依皈的理想范式就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性的重要研究范式。无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莫尔、黑格尔,或者人本主义、实用主义等近现代西方哲学,都将对人、对社会的理想设计作为重要理论旨趣。完全可以说,若抛弃了理想范式,人文社会科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就将无以栖息。而这理所当然构成了理想范式之所以成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重要范式之一的合法性依据之所在。在当下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中,众多学者从不同维度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理想目标、理想手段进行相对集中的探索,也使理想范式成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范式。有学者指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良好开展对医学教育、对医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医学人文教育是一种更倾向于人的本性的教育,是对作为受教育者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进行人文熏陶和能力培养,以使其达到完善人格并实现人生价值的自我升华,因而在观念层面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在实践层面强化医学生的人文技能便内在的成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本质使命[3]。还有学者指出,医学人文教育是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医学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使医学生养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以便能够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实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4]。还有学者从医学目的、医学发展趋势以及反思医学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层面论证了开展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5]。关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举措,研究者大多从课程建构、教学内容、教育原则、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设计、探讨,诸如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人生境界、引导医学生感受医生崇高的职业价值、把人文教育融合到医学实践教学中并拓展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等[6]。可以看到,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理想范式的核心侧重于对教育目的、教育手段的理想建构倾向。问题是,现实中的理想有抽象与具体之别,因而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理想范式也就有抽象的理想范式与具体的理想范式之分。其中,抽象的理想范式,指的是忽视现实中的各种客观要求,以抽象的、永恒存在的原则为依据去建构教育理想目标的范式。这种教育范式虽然对个体、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引领价值,但往往走向宗教叙说或话语强权,现实中如科尔伯格所言的“美德袋式”教育即是证明。具体的理想范式则是指能够与其他教育范式实现有机互动,以对现实性问题的分析与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为依据,在长期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中实现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目标、操作技术进行具体设定的范式。那么,怎样才能避免理想范式的乌托邦叙述或话语强权而不至于滑向抽象?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工作者来说,认识到理想范式的非独立存在性进而把握好适度性是极其必要的。

3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范式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解决各种既存问题而新问题又不断产生的发展过程。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将“认识你自己”奉为自身圭臬,因此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就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逻辑,而问题范式也必然成为其重要的基础性研究范式之一。从古希腊、中世纪到近现代,从皮浪、康德到后现代主义哲学,众多哲学家都曾以问题范式为基础对人类面临的多方面矛盾问题进行过历史与现实的展现和批判。问题范式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性范式,对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而言,问题范式的鲜明特点在于可以从不同维度审视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所呈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并对其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哲学反思。就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对于当代医学的重要性而言,现实中还存在着各种质疑,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当前医学发展出现的种种问题,难道不可以通过医学自身的发展得到解决吗?何需人文学的鼓噪?为医学技术的成果运用设置伦理道德界限,难道不会妨碍医学的发展吗?提倡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结合,难道不是在给医学设置、违背了“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吗[7]?针对当前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困惑以及边缘化现状,众多研究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有学者总结当下我国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重视程度不够,医学人文课程被弱化;课程设置不合理,随意性大;医学人文教育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医学生未从根本上意识到医学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选课具有盲目性[8]。还有研究认为造成目前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既有认知错位的原因,也有环境困扰的原因,更有机制掣肘的深层原因[9]。当然,针对以上的各种质疑和问题,学者们或从观念层面予以批判论证,或提出一些颇具合理性的知识建议。可以发现,对当下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进行问题研究,使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范式相较于理想范式而言要充盈、丰满、具体一些。然而,当我们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范式本身进行理性的审视时,就会发觉现有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研究本身大多是从纯粹的知识、理念、原则出发,坚持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问题进行理念化、原则化的知识反思、知识拯救。而事实上,倘若这种知识反思、知识拯救仅仅驻留于观念层面且抛离了对社会规律、社会存在的正确把握则流于抽象便是其不二归宿。显然,没有对规律的正确把握,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范式也是存有诸多缺陷的。这也表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实施、开展还需要规律范式这个基础性平台的强力支撑。

4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规律范式

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往往是一副纷繁复杂甚至是转瞬即逝的现实图景。对此,作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就不断的反思这样的问题:自然界与社会的发展是源自偶然的冲动,还是遵循着其深层次的固有规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杂乱无章而孤立存在的,还是遵循着一定规律而普遍联系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认为世界的变化和发展是依循着“逻各斯”而有一定的次序和周期并适应着不可避免的必然性的。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实际上就是指规律。因此,人类在对规律性问题的不懈探索以及在对规律性问题各个层面不同解答的历程中便产生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又一重要的基础性范式,即规律范式。可以说,没有对规律客观存在的哲学承诺及其自觉把握,人类是无法适应复杂的生活世界的,遑论对客观世界的有效改造。规律的存在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10]。当这种规律性的知识客体主体化、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时,就外在地表现为人们在行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实践方案、操作规则。在规律与实践方案、操作规则的关系上,规律是实践方案、操作规则的基础,实践方案、操作规则是规律的主体反映。当人们抛开客观规律去建构实践方案、操作规则时,这种建构是抽象的;而当人们以客观规律为基础去建构实践方案、操作规则时,这种建构则是具体的。因此,是否以客观规律为基础,是判断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方案、操作规则建构具体性与抽象性的重要分水岭。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而言,规律范式就是以揭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的本质性存在以及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必须遵循的具体规律为基础、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从具体层面进行本质把握的基础性范式。库恩曾指出,范式更新带来知识更新,知识更新以范式转换为前提。因此,在明确规律范式科学内涵的前提下,将规律范式基础性地引入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将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本质的明确、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前提。特别是在实施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应当遵循的各种教育规律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必将获得充分的重视。当然,规律绝不是纯粹的一般性公式,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性、历史性决定了规律是具体的规律、历史的规律。因此,以社会存在为基础,去揭示具体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具体规律,是保证规律范式科学性、具体性的根本前提,也是具体的规律范式的必然要求。惟其如此,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在本质才能得到全面揭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科学设定的多层次性目标才能得以全面实现。

5结语

第2篇

医学人文是医学内在的、且不变的主题,医学应当是一门专业的学科与社会人文的学科相结合产物,不能将人文学从医学中剥离出来。医学不仅仅是保持生命生机盎然,解读生命奥秘,同时还要给予人最根本的人文的关怀。医学学科的特殊性在于,一方面,它要求医护人员精准、娴熟的专业知识,将人体作为科学研究对象,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治疗。另一方面,作为医学的研究对象,“人”不同于其他研究对象。人富有感情,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基本的康复的需求,还需要作为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因此,在现代高等医科院校中,应该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教育学生首先要尊重病人、关爱病人、给与病人以人性的关怀,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接受现代医疗设备去治愈的“物”。

二、医学人文

医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并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能够对患者实现人文关怀。医学人文教育在国外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日本的医学院校,约有80%的医学院校第一年就开始了医学人文的教育。40%以上的院校在第二年和第四年也开始贯彻。而在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虽然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并未在医学生的大学教育中有所体现,或面临着实施困难的困境。当前医学面临的种种问题,诸如医学技术发展中的缺陷与不足,医患诚信的丧失等情况,部分原因是医学教育存在着“重专业、重技能,轻人文教育”的弊端。医学人性的回归需要医学人文教育,高举人文的旗帜,恢复人类主体的尊严,将人从技术异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一名优秀的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技能,更应有对他人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与关注,注重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

三、大学英语与医学人文教育

由于在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内容多,学习压力大,且医学人文教育未被纳入医学生教育的教学计划中,因此,医学生在课堂上人文知识的接触面很小。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而语言常常又被定义为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补充医学人文的教育。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英语课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生动形象的为学生打开人文教育的窗户,通过语言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推动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四、大学英语医学人文教育的培养途径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塑造教师人格魅力。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社会人格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养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个人素质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灵是任何东西不可替代的最有效的养料。作为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和影响学生。英语教育本身也是一门人文教育,它包括丰富的知识层面。大学英语课文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囊括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内容,涉及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展现了人类社会生活,体现出人类的各种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仔细把握英语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并且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学生以人文本的思想观念。最后,大学英语要积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通过英语角的互动,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通过观看名人演讲讲座,帮助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抛开狭隘的个人主义思想;通过话剧表演让学生演绎不同人生,体验各种人类情感。力求让学生在接受语言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学生在人文知识、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深刻理解和内化人文精神。

三、结论

第3篇

1.1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基础医学教育的根本要求

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直接的研究对象虽然不是人,但是研究的病原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研究目的也是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的对象是医学生,其走上岗位后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人,研究的是人的疾病,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这就决定了医生除了研究疾病外还要了解患者,研究人,懂得有效沟通,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社会。真正意识到疾病-人-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崇尚“医乃仁术”,这是对医学人文精神最深刻、最本质的概括[5]。基础医学作为医学生学医过程中最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的学习,整个过程中,除了教育好学生基本的医学原理外,重要的就是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的培养和教育,让医学生学会了解患者,有效和患者沟通,学会关心患者,爱护患者,进一步有利于医德的教育。医学微生物学作为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组成学科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由此可见,基础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2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矛盾的不断激化,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对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医生的医德医风要求不断提高。对承担着教育医学生成长成才的医学院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考验,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医学院校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学生成长成才。在教学改革中就是要不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把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到各个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学科,更有效地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总体需要

现代的医学教育除了教学生医学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外,还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突出个性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医生的需求正发生着转变,原来只是简单的需要掌握一定的医术,到未来需求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高复合型人才,除了会看病,还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协调和服务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用医学人文知识武装自己,帮助其树立新的疾病诊疗观、疾病预防观,提高其的服务和协调能力、处理矛盾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为社会、为病人服务。

1.4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医患关系

目前医疗纠纷的原因主要有:一些医院存在“以药养医”的问题,药品的收入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6];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不良,导致医患沟通不足[7];疾病确诊率达不到患者的期望,目前疾病确诊率约为70%,抢救成功率为70%~80%[8]。2.5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有利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基本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只有少数大学生存在思想偏差[9],医学微生物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可以把这少部分人转变,同时可以避免新媒体技术对教育内容的极大冲击作用[10]。

2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途径

2.1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单看其知识水平的高低,还要考虑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特别是对医学人文素质越来越重视,而事实上,有些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较高,但是人文素质较差。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转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把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2.2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把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

传统的“填鸭式”理论大课堂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展PBL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学导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医学人文教育。

2.3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医学人文教育

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错误地认为上课就是简单地把课本知识讲完就可以了。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念,不能把自己限制于教师的角色,不要错误地认为教师就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要做到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医学人文关怀和精神的传递,所以,教师本身要学习领悟医学人文知识和理念,在授课中不单教给学生知识,要把医学人文的精神文化教给学生和感动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培养他们的爱心、关怀别人之心、理解别人之心和责任心,只有这样他们当医生后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因此,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医学人文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促进医学人文教育。

2.4开展第二课堂,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除了第一课堂的教育外,还应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在第二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医学生在浓厚医学人文知识的熏陶中,逐渐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修养。结合医学微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在第一课堂教学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通过实践、竞赛和科研等,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医学人文知识氛围,对医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对高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11]。

3结语

第4篇

我系按照学生的不同专业设置(包括临床、药学、护理等专业),以及学生不同需求为目标,推行英语课程教学分层次进行:基准课程教学层次、学位英语教学层次、专业英语教学层次。学生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可自主选择任一层次的课程学习。

1.1基准课程教学层次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完成成人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达到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其课程属于基本阶段英语课程。

1.2学位英语教学层次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在完成医学成人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并在达到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及应试能力,顺利通过成人学位英语三级考试,并尽可能取得良好成绩。其课程属于提高阶段英语课程。

1.3专业英语教学层次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今后从事医学领域相关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学生所学英语知识将有利于其实际工作,也为选择该课程的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或攻读硕士研究生打下基础。该课程属于拓展阶段英语课程。

2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

医学成人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具备一定的英汉互译能力和初步的听力能力,使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为此,成人学位英语三级考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重点是考核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对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的熟练程度。这里重点讨论学位英语教学层次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实行传统的面授教学课程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模式。即在校的面授课程和计算机上的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面授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学时,面授课程应引导学生了解语言内容,综合语言功能,把讲解词句、结构难点以及英语三级学位辅导内容等语言形式放在面授课程的重要位置上,并把三级考试的相关内容渗透在每次在学校里面授课的内容当中,以便让学生能够抓住并掌握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主动因素,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分析,从他们的思想及语言表达中抓住信息反馈点,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语言知识的薄弱点并做进一步的加强。在课堂上无论从课文的朗读到词语的讲解,尽量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锻炼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以尽快提升他们的英语能力和水平。网络学习内容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操练,也是面授课堂学习的进一步延伸。每学期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网络课程训练,其英语学习任务占英语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学时。网络学习内容对应教学大纲中的单元内容和三级水平考试内容,学生需要在网络平台上完成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并认真完成网上布置的单元作业,并且在网络上完成每一单元的测试题目,最终完成规定的网络学习任务。

3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

3.1医学成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整理并制作出满足学生不同层次需求的大学英语完整课件,包括大学英语1~4册每课授课要点、语法结构、词汇用法、难句分析及精彩、优美、实用的句式等。以确保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即使授课教师发生改变,但授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的讲解及学生的运用仍能得到不间断的贯彻落实和执行。针对推行的医学成人专升本英语课程分层次教学,对所选用的教学材料进行调整。保留已选定的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董亚芬主编的《大学英语》以及郭杰克主编的《大学英语快速阅读》。

3.2扩充学生学习资料为了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资源进行网络学习,对教材及学位考试中所涉及到的全部语法要点进行归纳、分类、总结,并配合以相关支撑的大量配套练习题目,如:词汇(介、副词,词组的固定搭配,三级必备词汇)选择、完形填空、挑错、阅读理解、翻译(中、英互译)。收集汇总了近十年的英语三级学位考试真题,并配有相关分析讲解及参考答案,自行组卷整套三级题目或模拟试卷供学生学习练习使用。

3.3配套的三级考试辅导教材为了满足我校医学专业学生参加英语三级学位考试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三级英语学位考试,应用语言学系增加了校内教材,即《北京地区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学位英语统一考试辅导用书》,作为配套的英语三级考试辅导教材。书中涵盖了三级考试中所要求掌握的全部语法点并配有大量的对应练习题目,供学生复习时参考使用。其中包括名词与主谓一致;常用时态;被动语态;动词的非谓语形式;虚拟语气;强调句;倒装句;附加疑问句;情态动词;各种从句(主、宾、表、定、状、同位语从句);介词搭配等。此教材先在学校课堂面授教学中进行使用,待使用成熟后再正式出版发行。

4结束语

第5篇

1.1人性的内涵与教育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人性,一是指人的性格;二是指人的属性。前者指人对人、物、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后者指人所具有的性质和本性。关于人的性质或本性,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一曰性善,认为人有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二曰性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如自私、贪婪、欺诈和残暴等;三曰无善恶,人既不性善也不性恶,人性是可塑的,是后天培养的,通过教育可以使人向善;四曰或善或恶,认为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即世上既没有绝对善的人,也没有绝对恶的人,而是善恶、是非兼具,但人通过修身可以去恶兴善。事实上,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只是人性变化的前提或基础,不管人性善、性恶,但抑恶扬善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正是对善的追求,人类才能得以繁衍、发展和进步。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场域中,即便承认上述人性假设,教育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在本质上是追求善的,性善论者主张通过教育发展人性,性恶论者主张通过教育改造人性,性无恶善论者主张通过教育塑造人性,性既善又恶论者主张通过教育抑恶扬善。不管他们对人性持有怎样的观点,但都认为教育对人性有重要影响。从教育的本质看,其要义为“善”的影响,或使人向善。[2]应从生成论的人性假设出发,张扬人性中的善,使人性中的善从潜在状态转变为现实;抑制人性中的恶,把人的恶性矫正到理想的善行上来,引导人的善性自觉,这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使命。我国古语“苟不教,性乃迁”,明确地指出了教育在提升人性中的巨大作用。西方近现代教育也有类似的思想,如,康德深刻指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是教育的产物。卢梭也指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3]从上述论说我们可以断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善性的生成,成就人的“圆满人性”。

1.2医学人性与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医生是最富有人性的职业。医学人性是人性中的善在医学领域的表现,具体来说,它是指按照人性的要求,认识、理解、关爱人,从人的自然本能方面维护人的生命健康,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在社会关系方面公正、平等地给人以关爱;从人的精神方面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为人施以终极关怀。我国传统医学将医术称之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强调医生对病人要有仁爱之心、仁慈之心、仁义之心的仁者情怀;要求不仅要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与方法,更要以同情、慰籍、关爱等态度和行为方式给予病人情感关照。正如大医孙思邈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就是对医学人性的精辟诠释。前已述及,教育对塑造人性有巨大作用,然而,教育又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野,二者在人性教化中的作用却是不同的。科学的功能在于探寻自然规律、发现客观真理,科学教育使人达理、求真、重利,它虽能给人带来实在的物质利益,却忽视人的精神。而人文的主要作用在于关注心灵、陶冶情怀,人文教育使人通情、求善、尚美,它虽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但不能给人带来实在的物质利益。正是由于科学的实用和人文的虚空,科学压倒了人文。长期以来,医学界也出现了“技术至善论”,高等医学教育也遭到技术主义的深度控制,出现了“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医学教育更多地关注先进诊疗技术的传授,忽视人的精神理念与个性的培养。于是,人的医学变成了病的医学,医学教育变成了针对病的职业技能训练。事实已经表明,忽视了医学所蕴涵的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必然造成医生人文精神的式微和人性的淡漠。当下医学技术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人们对医学进步的回应却是“做的越好感受越坏”———专科化消解人的整体性,技术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场化漠视人的情感。殊不知,医务“不仅仅是一项专业性工作,还充满了对社会的理解、对人性的认识、对人尊严的尊重和对人生活目的的终极关怀”。[4]如果医学技术不以人文精神为其进行价值定向,它不仅不能造福于人类,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这就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不仅应重视学会“如何做事”的医学专业教育,也应该注重学会“如何做人”的医学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性的教育,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趣,以人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4]它通过对医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精神的熏染与浸润和人文情怀的培育,对医学生的态度、观念、精神进行教化,对医学生的行为进行归训,塑造和提升医学人性,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高等医学教育应该一只眼盯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向医学生传授医学科学知识和先进诊疗技术;另一只眼关注医学活动中的正义、公正、义务、美德、仁慈、责任、同情等,培育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感知、对痛苦的倾听与理解、对病人权利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责任,用医学人文教育消解医学过度的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抵御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与侵害,重建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之间的平衡。为此,《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明确提出,要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通过“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和“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的协调发展,使得“专家”不只是流于“专技”,而由“专技进乎道”,重塑医学的德性与灵魂。

2医学人文教育的进路:以医为核心整合人文教育资源

如上所论,提升医学人性需要医学人文教育,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重建医学生内心崇高的生命意识和道德法则,使他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医术与医德并进,这既是医学教育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医学目的的必要条件。在这一点上,目前高等医学教育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如何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全面发展医学人性、提升医学的人性自觉,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探索和深入研究。为了避免目前医学人文教育边缘化和外在化的倾向,医学人文教育应深入医学、置身医学,与医学融为一体,使医学人文教育真正成为医学的人文教育,这样的人文教育将不再是附加于医学的,而是医学自己的。

2.1以医为核心整合人文教育课程,使医学生的医技充满人性关怀

医学不仅是关乎人的科学,也是一项社会事业。这就决定医学人文不仅涉及人文学科,也包括社会科学,这些学科对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无疑都具有重要价值,但医学专业的学制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精湛的医学技术,又提升医学人文素养。笔者认为,以医学为核心对上述人文社科学科知识进行重组、整合,是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台北医学院开设“医学与艺术”课程,包括:“美”的概念在中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中的逻辑概念,美学范畴系统中之“美”“丑”“崇高”“悲剧”及“喜剧”,艺术、音乐、文学创作与医学的关系,天才之悲剧,莎士比亚作品内的医学,红楼梦里的疾病及影响,三寸金莲———从妇女的足痛到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屈原创作的源泉———抑郁症,曹操的头痛与他的性格,李白之死,杜甫的创作心理,贝多芬的耳聋,严复的气喘病与返本复古,宏通的心灵世界等共16讲[5]。试图以医学为主线,用伦理、历史、社会、文学、艺术等方法探寻人性的本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崇高,涵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又如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等,以病人和社会为主线,将医学伦理、卫生政策、医患沟通、行为医学、预防医学、文化多样性等内容整合起来,开设“医生、病人与社会”跨学科课程,其目标在于发展同病人相关的技能,并在医疗实践中同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6]这种打破原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医学生利用多门学科的方法、概念审视所学专业,达到开阔视野,培养综合能力的作用。鉴于许多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师资等教育资源较为缺乏,开设这样高度综合的课程有较大的难度,可开设适度交叉、综合的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文学等。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讨论,使医学生了解生命、死亡,健康、疾病,快乐、疼痛,治疗、康复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理解医学和卫生保健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和道德责任,从而激发他们珍视生命、关爱病人、维护尊严的人文情怀,唤起他们对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执守,形成惠民济世、兼善天下道德人格。

2.2充分挖掘医学内涵的人文元素,“以医载道”,使医学生医术与医德共生共进

第6篇

教育专家逐渐认识到这些问题,他们认为专门的思想道德课程,对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帮助不大,在课程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更深入、更持久,学生也乐于接受。因此,在医学院校化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是促进其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起步。

2医学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情境结合

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以追求真、善、美的崇高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2.1具体实施

(1)化学教学设计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

教师除了讲授物质的化学结构、性质、作用外,还要分析该化合物的合理使用、使用不当或滥用对医学、环境、食品卫生、人体健康的影响。明确化学物质既可以成为挽救生命的良药,也可以成为损害人类的利器。由教师提供或在学生互动中选择一些共同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讨论,紧跟社会相关热点信息。导入化学知识,由点入手,点滴渗透,使学生在参与中理解并巩固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逐步构建与现实相关的化学知识情境,形成学习兴趣与行为规范。

(2)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加实验室和化学药品安全使用的考核

将《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及《化学危险品管理办法》的学习和执行情况纳入学生实验考核中,监督其做好危险化学药品的取用记录。教导学生本着科学认真的态度对待化学实验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其精准、规范、合理地取用化学药品。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训练其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互动的实验环境是师生相融、合作交往人文精神传播的良好契机。

(3)社会活动的实践教育。

通过化学科普以及相关讲座、社会调研将人类精神文明成果通过公益性活动传播至全社会。将所学知识融入社会实践,科学普及与人文精神培养十分重要。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不仅是人类一切知识的原点,而且还是人类的信念之基、力量之源,昂扬向上的现代人文精神是激发一切创造的灵魂所在。因此,让学生参与医学化学科普,能够使其人文素养普遍提升。

2.2实践中的改进

(1)医学化学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有限,相关课外科普活动也要占用很多时间

学生在选题、查找资料、参与社会调查、分析讨论、总结汇报时,需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灵活分配时间,课内与课外开展指导教学活动。由于采用主动型学习方式,学生在选题初期会无从下手,选题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迷惑。应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入手,将知识获取、平时学习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作为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在实际活动中引导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2)医学化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融合,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学识水平与人文修养。

只有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教师才有能力和经验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还要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进行引导,从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推动教学过程中化学知识与医学情境的融合。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时,要以平等、博爱的心去关注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3医学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情境结合的意义

第7篇

药动学方面,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各个体内过程,药物消除动力学规律及重要参数,体内药物的时量关系以及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等内容,课时再少也要详细讲,因为医学专升本成教学员们长期工作在临床,具有一定的用药经验,但对相关原理尤其是药动学方面的可能一知半解,遇到问题可能认知不足,分析不透,处理不准,从而造成医疗事故。比如肝功能不良的患者长期选用被肝药酶代谢的药物,则易致中毒;同理,肾功能不良的患者长期选用从肾脏排泄的药物也易致中毒。因此,医生选药不仅要基于药效学,还要综合考虑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在总论部分对药效学和药动学相关知识点重点讲解,在各论部分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作用机制详细讲

成教学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其原始学历为中专,通过成教继续教育获得了大专文凭,再通过成教专升本途径获得本科文凭。中专教学一般只对药物的作用和用途有所要求,几乎不涉及作用机制,而通过成教获得的大专学历部分学员中,由于当初有“混文凭”思想,大专毕业时理论水平提高了多少只有自己知道,尽管在临床凭经验给患者用药,但对药物的作用原理可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合理用药现象常见。医学专升本过程也许是学员在校学习不可再得的机会,为了使学员们真正掌握临床用药的原理,在给患者开处方时,选择药物要最佳,联合用药要合理,任课老师对药物的作用机制一定要认真讲,详细讲,这也是许多学员的期待。药理的作用机制即运用生理学、生化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原与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基础医学知识,解释药物的作用原理与靶点,而后者往往与临床疾病发生的关键环节有关。讲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时,任课老师要基于药物作用的靶点,将相关基础医学与临床知识有机地链接,将疾病的发生环节与药物的作用靶点融会贯通,使学员在弄清楚药物作用机制的同时,也明白了疾病的发生原理。因此,作用机制可以说是药物药理作用的精华,一定要安排足够的课时详细讲,将靶点环节讲深刻,讲透彻。比如,高血压病的发生机制之一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密切相关,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Ⅰ,后者在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不但强烈收缩血管,还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引起机体水钠潴留,皆为致高血压因素。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降血压药物的作用靶点是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该类药物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Ⅰ生成血管紧张素Ⅱ从而降低血压。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也属于药物作用机制范畴。比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抑制血管紧张素Ⅰ生成血管紧张素Ⅱ的同时,也抑制缓激肽的降解,进而使前列腺素生成增多,前者扩张血管有利于降血压,但后者则是引起部分患者咳嗽的主要根源。详细讲解上述过程不必担心过多地花费有限的课时,老师可预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将相关内容在备课时就用箭头一一连接好,对重要环节辅以闪亮动画处理予以突出。学员们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讲得系统,听得轻松,印象深刻。

3异同归类对比讲

药理学难学除了与药物多、涉及的各学科知识点较广有关,还与有些内容易混淆、难记有关。比如有些药物的药理作用相近,但作用机制和作用特点不同;有些药物的临床用途相同,但作用原理与用药目的不同。老师在授课时注意进行异同归类,采用对比的方法讲解,会受到好的效果。例如阿司匹林与氯丙嗪皆对机体的体温有影响,但前者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环氧化酶,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进而使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故一般只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人的体温影响较小,而氯丙嗪的作用机制为直接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影响与环境温度有关,环境温度低时可使体温降至正常以下,但环境温度高时氯丙嗪也可以升高体温,炎热的季节甚至会引起中暑。再比如阿托品与地西泮药物临床皆可用于麻醉前给药,但前者具有抑制腺体分泌作用,麻醉前给药的目的是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防止引起吸入性肺炎,而后者具有镇静作用,麻醉前给药的目的主要是抗焦虑,安定患者情绪,减少的用量。授课时将上述内容的类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利用图表进行对比讲解,强调相同点,突出不同点,这样学员们就容易掌握了,考试时也不会张冠李戴了,临床选药时也就更加精当了。

4易懂内容概括讲

第8篇

他们当中的学历层次、年龄及行业差异很大,年龄小的是刚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机械记忆力相对较强,但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而年龄大的学生则与其相反.另一方面的特点是学习目的比较明确,而学习时间相对不足.医学成人教育学员,多数是从临床和教学第一线来.他们是带着工作中的问题,克服了工作、家庭、年龄等相关困难,才挤身于高等学府的殿堂.他们一般都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好的充实自己,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所以,他们要求所学知识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能紧密与实际需求和工作联系在一起;希望有一个较宽松的学习环境,强调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举;能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特点,在短时间内获取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不喜欢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主张“自学加精讲”的授课方式;不愿意听重复的大专或中专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学科知识的新进展、新动态感兴趣;授课能够密切联系实际、结合临床工作进行教学很受欢迎.他们的动机和愿望虽然良好,学习目的也明确,但由于工作、家庭等矛盾突出,往往不能坚持到校上课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导致出勤率低.还有一部分学员的学习目的就是获取文凭,学得越少越好,不学习给文凭更好.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中,生源特点突出,而师资却没有明显的“成人”特色.担任成教的教师都是由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兼任,他们对成人学生不了解,把给成人学生授课作为副业,完全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对课堂准备及讲授投入的精力有限,完成课时数即可走人.办学单位也缺少对教师的监督、管理和评价.由此可见,医学成人教育工作中存在教与学不合拍的问题,严重影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要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成人教师队伍[2],重点抓好专职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工作.专业课教师,特别是临床教师要实行教师职务“双师制”,既是医师,又是相当职务的教师.应从医疗、科研单位和普通医学院校聘请理论造诣较深、并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人员任教.专职成人教师要安排一定时间到医疗第一线工作或参加培训、科研、教研等活动,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学习新技术,增长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能力与考试

医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成人医学教育以更新知识,并最终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目的,因为成人学生来自于实践还要回到医疗实践中去.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工作能力,是医学成人教育质量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所以医学成人教育应更注重实用性,应特别强调实践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训练.但目前成人医学教育中,灌输基本理论为主的课堂教学和基本理论为主的考试模式仍占主要地位.采取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大多重基础考查,看书面成绩的高低,而轻实践能力的考查,考试内容死题多活题少.学生为了顺利获得文凭,进行机械记忆,死背硬记,按老师的标准答案答题.而实际上成人学生多数年龄较大,机械记忆力减退,社会角色多,需要考虑的问题多,时间也比较紧,与现行的考试模式是不适应的.因此,导致大多数学员考前突击记忆效果比较差,甚至想方设法作弊,考完不用全忘记.虽然考试成绩合格,并获得一纸文凭,但学习期间应有的思考、创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没有得到培养与训练,不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改革这种教学和考试模式应该是成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应把教学和考试重点从基本理论的机械记忆转到培养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多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加强实验、见习、实习等环节,同时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学科的新内容、新技术,拓宽学员的知识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办出成人医学教育的特色.

3教材和课程

目前,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落后于医学科学发展步伐.教材与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系统化、三段式的教育模式,设置的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临床课.公共课安排的课时多,基础课的内容与大中专所学的多数有重复,而专业的临床科目及内容较少.特别是因面授时间短而安排的学时数相对少,又缺少临床实践的安排,很难体现出医学成人教育特色,并且与成人知识结构也不相符合.成人医学教育教材,多数专业基本上使用的是国家普通高校统编的教材,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成人医学各专业的专用教材体系,其内容不适合已有大专或中专专业基础的成人学生使用.教学中究竟增、删什么,基本由任课教师根据课时数来决定,这样随机性很大,教学质量难以控制;也不能满足成人学员补基、补缺、补新的求学要求.因此,对目前课程设置及教材进行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应该按照成人教育的实际,优化课程设置,精选教学内容.必要时可以取消一些必修课,增设一些选修课,整理重复课,合理调整各学科的授课时数.选择内容的原则应该本着少而精,选择内容的方法应该是各学科教员充分讨论,协调一致,同步改革.这样,学校可利用节省出的时间,向临床、向新学科倾斜,为培养实用型的“全科医生”创造条件.教材的改革也应该同步进行,应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教授重新编定具有突出“成教”特点的教材,教材的内容不仅具有科学性、知识性,更重要的是实用性,特别是要加大临床实际操作技能的权重,以知识和能力为核心.最好有训练智能、技能、进行综合练习的复习题、思考题.以便于学员自学,又能有效地检验学习效果.为培养学以致用并能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医疗卫生人员提供学习工具,从而保证教学改革顺利进行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人医学教育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存在以上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成人教育家诺尔斯提出了成人教育的任务和使命是满足三类需要和目标:

(1)个人的需要和目标;

(2)机构的需要和目标;

第9篇

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的盛行使医学界出现了“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现代化诊疗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医生的注意力从关注病人转变成分析化验单数值、依赖检查仪器寻找病因,而作为一个整体的病人逐渐地在医学诊疗过程中被分解为病因、病原、症状、体征等单个的要素。这种“技术至善”主义凸显出医学正逐渐背离“以病人为本”的原则,医学人文主义精神被摒弃一旁。这就导致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偏重于传授知识与技能,强调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及功利性,以满足岗位需求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而忽视了医学人文教育对医学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医学融入人文教育的意义

事实上,医学应该是一门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完美结合的学科;医生不仅要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更要具备专业的医学人文精神。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系统和整体的医学模式被深刻认识与接受,医疗活动除了以诊疗疾病为重点,更要求把病人视为一个多层次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来治愈。医生不应是只治病不治人的技术主义者,而应是品德高洁、医术精湛、待病人如亲人的仁医。这就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培育,使医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医学教育要从以医学科学为中心的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转变为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的综合医学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实际运用人文社会科学手段去预防、治疗疾病,体现出医学的终极目标不但是为了防治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更是要服务于人类健康,造福于社会。

三、医学人文教育的新途径

1.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多数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心理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社会医学”等课程,但内容分散,未形成学科整体优势,多是为了应付教学计划的完整和满足对医学专业教育的补充。要促进医学教育的整体发展,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统筹规划医学人文教育,使其朝着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以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为指标,尝试对医学专业课与医学人文课进行融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将探讨医学价值、医学规范的如“医学哲学”“行为医学”“医患沟通”等学科整合到相关医学教材中,把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和各个阶段的实践中去,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医疗活动相结合,注重内涵式建设,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深度整合,强调整合性、交叉性和系统性的原则,构建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实践技能,循序渐进、多形式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2.革新医学教育教学方法。

改革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方法,尝试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两部分,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开设医学人文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明确修满学分方能毕业,选修课由各院校自行选定但也规定相应学分。组织知名专家学者编写医学人文教育的权威教材与规划教材,同时鼓励各院校编写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教材与学校教材;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技术,建立多媒体教学网站,实现开放性教学,注重对社会医学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法,既要探索研究,又要解决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构建医学人文知识体系。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建立“感触医疗”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典型病例进行专题讲解和案例分析,以医学人文的视角引导医学生将人文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研究解决医疗问题,感受人文关怀在医疗实践中的意义,体会人文精神对于临床工作的实际价值,使临床实习既成为医学专业技能的实习过程,也成为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过程,使医学人文教育成为不断线、可持续的渐进发展过程。

3.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推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取决于要有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医学人文教育教师队伍。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既利用和发挥好原有的人文学科方面的师资力量,为优秀教师提供进修深造的途径和渠道,完善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制度;通过专业培训,聘请不仅熟练掌握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而且具有良好人文修养的优秀临床医务人员参与医学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利用他们的专业修养和综合素质解决学生的问题,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据学科建设和课程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相关领域的学科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同时面向社会聘请具有社会影响力、学有建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优化队伍结构,为学生开设医学人文讲座、论坛和课程,以活跃学术氛围,开阔学生眼界,培育人文精神,实现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切实提高医学人文教育质量。

4.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涵养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种引导性文化,对学生的知识文化、价值趋向、人格完善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强烈的熏陶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师生的人文精神养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景观,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带给学生良好的情景教育,培养其审美意识,增强审美能力,提高其精神境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将无形的校园文化融入到有形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将学校的内在精神理念外化为各种可见的文化符号,学校通过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使学生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聪明才智,营造出大学精神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凝聚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精神;通过校园文化精神的长期培育与历史传承和优秀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自己通过知识学习、观察、实践逐渐内化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从而在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作用下,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和人文修养得到提升,完成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

5.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提高人文素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