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8: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预应力技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预应力现场施工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对住房和工作环境及消费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住宅要求有较好的内景,办公室要求有开阔舒畅的空间,建筑要追求较大的净高……预应力结构的出现,轻松的实现了这些要求。
预应力结构的形式也是多样丰富的,常用的形式有:无梁平板结构、有梁大板框架(或剪力墙)结构、转换层结构、门架结构和吊车梁以及特殊结构如水池、筒仓、大悬挑结构等。
(一)、预应力平板结构
传统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体系,需在柱间及隔墙下设置框架梁和次梁,这必然导致室内明梁纵横交错,降低了楼层的有效高度,影响了室内美观和使用功能,装修也较难处理;由于室内明梁的存在,隔墙布置的任意性受到限制,室内功能的重新调整比较困难,而一栋建筑物在其50年甚至70年使用期内都不需对空间重新分隔和变换使用功能是很难想象的,特别是一般的商场建筑及办公楼建筑。若设计中楼盖体系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平板结构或预应力平板结构,以上问题则迎刃而解;工程若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无梁平板结构,由于内隔墙较多,附加荷载较大,要使普通钢筋混凝土平板的裂缝控制等级及挠度满足规范要求,计算所需板厚较厚,同时普通钢筋用量也较大,不经济。因此,为了提高整个楼盖的抗裂性能,减薄板厚,减轻结构自重,提高其使用功能,采用近年来在大量工程中得以广泛应用的现代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将整个楼盖设计为后张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无梁平板结构是一个良好的选择。这种预应力无梁平板,除在楼板周边保留必要的边梁和在局部少数有隔墙的地方及洞口边缘保留梁之外,室内明梁全部取消,仅在必要的地方设暗梁以改善楼板的受力性能,每单元整个室内顶板为一整块的平面。
这种结构具有各种预应力结构的许多共性,其优点主要有:
(1)有利于减少地下室埋深及基坑开挖深度
对于有地下室的大型建筑或高层建筑,常常把地下室作为车库或商场。底板、顶板均可做成预应力平板;局部配电房,发电机房等需层高较高者,可局部下挖,使之达到设备高度要求;这样,在地下室中,则降低了层高,减少了水压力,减少了底板支模工序及基坑开挖深度,减少了外墙砼用量,从而降低造价。若是把上部结构也做成预应力结构,或选平板结构或选有梁大板结构,均能扩大柱距,使柱子和基础数量减少,也增加了室内的净面积。车库可以比上部结构做普通结构多出许多个车位出来,商场则可以摆放更多的货品栏。
(2)利于增加建筑物楼层的净空高度或者减少层高
对于6~9m跨度的楼盖体系若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梁板需要占去700~1000mm的净空,若采用预应力楼板后,室内明梁取消,板厚为180~200mm(托板部分总高度300~350mm),这样在净空部变的情况下,每层可以减小500mm以上的层高。
(3)利于改善结构的使用功能
现在业主根据自已的爱好,经营商品的组成变化,需要对商场及办公楼进行重新分隔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在不同时期因业主的变化,都会有不同的间隔要求。预应力楼板对用途的改变极容易适应,在任意位置均可以设置隔墙,方案可以是多种多样,可给用户最大的自由度,使房屋使用功能及档次得到很大的提高,是房屋销售的一大卖点。另外预应力楼板取消了室内明梁,避免了由于管线及通风管道的铺设使层高大大降低的问题,同时也为管道的安装提供较大的方便,预应力平板的分隔墙可以任意间隔,更是解决了各层各户布置均不同带来的普通梁—板结构设计及使用之间的矛盾,这点也对回迁房的分割带来极大方便。
(4)具有优越的抗裂性,减少钢筋用量,降低结构的造价。
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种预应力筋可产生一个向上等效荷载,同时在板中产生一个轴向压力,使平板刚度提高,挠度大大减少,抗裂性能也大为提高。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无梁平板结构可以降低结构的造价是因为,第一普通钢筋用量减少,因为1)预应力筋强度高(是普通钢筋强度的3-4倍),且一条预应力筋在跨中作底筋而在支座又弯上做面筋,使预应力筋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2)有梁板往往以极值代替平均值进行抗弯设计,无梁板直接以平均值进行抗弯设计;3)无梁板充分利用了混凝土的抗剪能力,较有梁结构箍筋用量省很多;4)预应力结构不需要为控制裂缝或提高刚度增加普通配筋,裂缝控制要求越高,预应力结构优势越大(如地下室底板、有填土的顶板等);5)规范规定的预应力板的构造配筋率比普通板低;6)有消防车这种特殊可变荷载活动的区域(如有些地下室顶板)无梁结构的纵筋箍筋都比有梁结构省。第二对于车库、商场、仓库、有吊顶的办公楼,可以在柱头处加托板,使结构的断面与弯矩图较充分地协调,大大减少预应力筋用量。第三模板较普通梁板结构少25-35%,而且预算定额直接费较低。第四无梁板混凝土可用较大粒径碎石,定额价一般较低。大量的工程实践及对比分析表明,结构选型及设计合理的预应力无梁楼板结构已经不断地改写和涤荡者无梁板结构比有梁板结构造价高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一般的教科书中都有表述,因此根深蒂固)。
(5)施加预应力后楼板的模板就可以拆除,施工方便,速度快
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平板结构,施工进度可以加快,这主要是因为:
a.预应力混凝土平板结构取消了许多梁,模板用量明显减少;而且模板安装简单方便,节省时间。
b.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平板结构后,楼面结构的普通钢筋用量将减少,而且减少的大多是绑扎费时费力的梁钢筋,平板钢筋绑扎快捷方便,预应力筋与普通钢筋的绑扎可以交叉进行,节省时间。
c.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即可进行预应力筋的张拉,张拉过程中可以照常进行上一层楼面的施工。张拉完成后,即可拆除模板,而预应力张拉不占施工工期,节省了时间。大量工程实例表明,并不会因为采用了预应力而增加工期,相反,预应力平板的施工速度要快于一般的梁板体系,这与常规想象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以上预应力无梁结构施工省人力、省模板及铺材、模板周转加快、施工周期缩短(从而人工费用减少)的特点,有过体验的土建施工单位,更乐于这种结构的施工。
(二)、有梁大板框架(或剪力墙)结构
有梁大板结构是柱子于柱子之间布明梁,大板上布置隔墙的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于平板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柱距比较大,由于省去了次梁,避免了室内错综复杂的次梁,内景好,增加净空,抗裂好,省材料省模板和拆模人工,施工快速等优点。若这种大板配合预应力宽扁梁使用,则也能很大限度的减低层高或提升层净高,如9米跨的预应力宽扁梁可以做到450mm高,比做普通预应力梁650mm少200mm高,比普通混凝土梁800mm少350mm。
由于结构种还带有明梁,结构仍然属于框架或剪力墙结构,可以用于平板结构所不太适宜的高层或抗震设防烈度比较大的地方。
有梁大板结构适合用于住宅和办公楼,尤其是住宅,不设次梁,既避免了室内难看的次梁景观,也利于住户自行隔断房间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即使更换了新住户,改造房子时仍然可以再次自行布置房间。长沙市高12~16层的亚华住宅小区和16层的湘名园住宅小区都是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的,住宅的使用功能得到了住户的一致好评。当然这种结构体系仍然适合用于商场等公共建筑。
(三)转换层结构
最近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迅速,且多为多功能综合性建筑,需要大柱网、大空间的公共设施在下部,从受力的角度讲这是不合理的,解决这种矛盾的最常用方式就是设置结构转换层。随着预应力技术的逐渐成熟,预应力材料及施工费不断下降,即使用材料等强代换的概念从经济上来比较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许多情况下后者并不比前者经济。因此我国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中采用预应力技术的情况越来越多,大多数转换层结构形式有成功地采用预应力技术的例子:如位于8度抗震设防区高64.2m的北京市公安局刑科楼就是做了跨越2~4层高达4800mm的预应力转换大梁;宁波浙海大厦,地上52层,地下2层,在6层处设置了2000mm的预应力厚板和3500x3200mm的暗梁作为该超高层建筑的转换层;上海乾鸿苑大厦由九座塔楼组成,塔楼在60米左右不等,塔楼扭转48度,上下层错位,采用厚970mm长约140m宽为40m~70m不等的不规则梯形预应力厚板作为该多塔高层的转换层。
采用预应力技术带来许多结构和施工上的优点,如减少截面尺寸、控制裂缝和挠度,控制施工阶段的裂缝及减轻支撑负担等。只要采用预应力度适当,构造处理得当,预应力结构的抗震是可以得到保证的。且由于减小了转换构件的尺寸,对抗震也是有利的。
(四)、特种结构及其他
随着公共事业的发展,各种特殊功能的构筑物不断出现,有些特殊构筑物的使用功能及受力性能常常需要预应力技术才能实现,预应力技术在这些特殊功能构筑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大悬挑结构
体育建筑在各大中城市兴起,体育建筑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使预应力技术的应用丰富多彩。如南京为承办第三届城运会兴建的四座体育馆,关键结构部位都是采用预应力技术;江苏省的仪征化纤体育场、无锡市体育场、南京师范学院体育场的观众席都采用了大悬挑的预应力混凝土雨蓬。随着钢结构的发展,许多雨蓬采用钢结构,可以获得更大跨度,但是造价和维修费用都比较高,所以在适当跨度内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还是有很大的优势。
(2)储罐与筒仓
一般地,储罐与筒仓对抗裂要求比较高,预应力技术广泛用于这种结构主要利用预应力主动轴力来抵抗混凝土拉应力来提高抗裂性能;尤其是圆筒结构,环壁的混凝土只受环向轴力作用,正是预应力最适合的结构形式。绕丝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水池在国内应用了几十年,主要采用预压应力来抵消由于水对筒壁产生环向拉应力。这样用高强钢材提高了抗裂性能就可以在同等抗裂条件下减小截面尺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其他
各种用途的塔式结构如电视塔、通信塔、灯塔及各种水塔中,预应力技术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还有预应力技术基础也不少见,主要形式是预应力条基、箱基和筏基。此外,预应力钢结构,叠合结构采用预应力的技术也在不断成熟中,工程实例也越来越多。
(五)结语
预应力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工程实践和不断研究,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一项工程技术,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将日臻完善。工程实践告诉我们,预应力技术以种种优势,在某些建设领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甚至在其还未完全占领的领域仍然具有强大的发展力。
参考文献:
1.1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的优势
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由于不会对周围环节造成污染,同时施工产生的噪音小,不会引起地面震动等等,所以可以接连、日夜施工,这样就能够极大降低施工造价,缩短建设施工工期;打桩的施工难度较小,但是施工功效高,可以保持施工现场整洁干净,有利于施工文明的打造;桩身主要是由于混凝土材料构成,密度大,检查以及修正难度较小,抗腐性能力较高;可以赋予桩单位截面积本身一定的承载力高,这主要是由于桩被打入土层之后,土层由于受到挤压作用,密实度会大大提升,进而地基的承载能力也会提升。
1.2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的劣势
利用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进行施工建设,由于需要将桩打入土层,土层由于受到挤压作用,尽管密实度会大大提升,但是地面可能会隆起,如果施工区域及周围存在地下管线或者是建筑物,则管线与建筑物的质量以及使用安全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果压桩力超过桩身的承载能力,则桩身可能会出现纵向裂缝,严重时还会被夹破、夹碎;如果施工区域存在地下障碍物或者是坚硬地层,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需与引孔施工配合这样,进而导致造价成本提升,导致施工进度减缓。
2、有效提升使用静压施工方法开展预应力管桩基础部分施工质量的措施
2.1施工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
在使用静压施工方法进行预应力管桩基础部分施工之前,应当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对工作的准备情况进行逐项检查,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做好技术准备工作。在施工开始之前,设计方以及施工方应对图纸进行严格会审,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若在会审工作中发现问题,应及时的解决问题,防止施工变更问题的出现;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案以及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严格编制,并详细注明各施工工序的质量要求,使每道工序均做到有条理可依;针对技术措施的特点制定严格的审批条例;第二,做好技术操作。严格按照相关施工要求以及施工图纸要求开展施工建设,并积极落实技术交底、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施工方案中的条例、规定,并尽量避免违章操作行为以及违章指挥行为的出现。
2.2对预应力管桩桩身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2.2.1对预应力管桩桩身的进场质量进行合理控制
由于预应力管桩主要是由混凝土材料构成,所以需确定混凝土抗压强度与使用要求以及设计要求是否相符,并根据设计规定要求以及相关规定标准检查桩身的弯曲度、表面质量以及外径等。管桩在进场之前,应当对管桩的各个质量证书进行检查,如检测报告以及合格证等等,并对管桩进行抽检,若管桩质量与施工要求不符,则应退回管桩或者是其他处理,防止由于管桩质量达不到施工要求,而导致管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桩身破裂或者是倾斜等问题。
2.2.2对预应力管桩的运输以及堆放过程进行严格控制
由于预应力管桩桩身本身具有一定的自重,桩体质量可能会受到桩身支点设置变化的影响,所以在运输以及堆放过程应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桩体质量出现变化。另外需选取有排水装置,其坚实平整的场所存放管桩,并根据打桩顺序存放管桩。
2.3有效提升施工质量的措施
在使用静压施工方法进行预应力管桩基础部分施工时,为了保证管桩基础部分施工质量,需对以下几点进行严格控制:对桩位偏差进行严格控制。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每根桩的具置,并防止桩身在放置过程中出现偏差问题,通常单桩误差应不超过一厘米,群桩误差应不超过两厘米这样才能够保证管桩基础部分的施工质量;做好桩位复测施工。由于受到施工现场地质情况,以及施工人员施工经验的影响,再加上静压桩通常是挤土桩,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下一个桩体很容易压偏或者是挤偏上一个桩体,就此可以利用桩位复测法严格控制各个桩体的位置,防止桩体出现桩位偏差问题;做好桩机就位对中施工。在桩位复测施工完成之后,需对桩身进行调整,以使桩身和标记重合,并对桩的垂直度进行调整,使垂直度偏差控制在0.5%范围之内;对压桩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在进行压桩施工时,需对桩的制压速率进行合理控制,这主要是因为若地基受到的挤压力增长过快,会导致桩体与邻桩以及附近土体之间的挤压力量过大,进而出现土体隆起情况,从而致使邻桩出现移位问题,严重时还会影响到附近建筑物的质量安全。
3、结语
1.1施工顺序
孔位放样→使用钢筋探测器进行检测→进行钻孔→凿毛梁体结合面→安装预应力筋→将桥面砼灌注口设置好→进行支撑和模板的安装→横向预应力筋的初张拉→灌入砼,并养护→拆除支撑和模板→涂抹养护剂→将梁间顶紧硬木撤去→进行横向预应力筋的终张拉→对外露的钢绞线进行切割→封锚。
1.2预应力联结施工
(1)在施工前,首先检查水平连接处、增厚梁端、梁体的横隔板,检测正常后,方可以进行施工。在加固桥梁前,先安装好吊篮,在需加固T梁附近安装砼搅拌机,对石料场地进行硬化处理。
(2)在搭设好的工作平台上进行测量放样,并使用定位板将钻孔的位置标出。
(3)根据桥梁图纸,使用钢筋探测器探测钢筋的孔位分布情况,不允许损伤既有钢筋,对于无法避让钢筋的位置,要合理选择钻孔位置。移动距离要控制在50mm以内,使用螺旋钻头、锤钻对钢筋孔进行锚固,并凿毛和梁体的结合面,成孔完成后,使用压风机将孔眼清理干净。
(4)使用切割机在现场对钢筋和钢绞线进行切割,并人工放入孔位中,将预应力筋保持在垂直、水平的状态,使用锚固包对钢筋进行锚固,锚固包不能出现开线、破损等情况。一般使用30mm的锚固包,锚固三天后,拉力要达到60.3KN,对于不存在横向预应力的梁端横隔板,要使用FH-E13型植筋胶进行锚固,锚固三天后,拉力要达到40.63KN。留出足够的横向预应力长度后,将两端套管剥离后才能使用,将露在预应力筋外侧的油脂擦拭干净。禁止砼、水等物质进入。
(5)横向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绑扎安装结束后,就可以进行立模,使用厚度为4mm的钢板进行模板的制作和加工,使用角钢作为加劲肋,要求模板表面有良好的平整性,使用两块模板拼装层加工模板,然后利用丝杆进行加固,保证列车从桥上经过时,梁体和模板不产生相对位移,将模板固定在混凝土梁上,尺寸偏差要达到设计要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刚度和强度。为了便于拆装,保证接缝的严密性,使用脱模剂在模板表面进行涂抹。
(6)安装好初张模板后,就可以进行钢绞线的初张拉,根据设计要求,初张拉预应力为39KN,使用硬质木撑块加在两片梁间,并使用单端张拉的方法进行预应力筋的初张拉,使用环氧砂浆将锚垫板粘在梁体上,使用DSM15-1型锚具。
(7)使用标号为C50的混凝土进行灌注施工,为了提高新旧接触面之间的粘结性,要凿毛水平联结板、新增横隔板、梁体结合面,将浮浆清洗干净,使用300L搅拌机在现场拌合混凝土,并使用磅秤进行称量,检查钢筋、模板、支架、钢绞线,清理干净钢筋上的污垢和模板中的杂物后,使用小车将拌合料推送到搅拌机中,对于灌注困难的位置,在桥面轨枕之间设置灌注口,各跨中腹板的上部设置两个灌入口,并将灌注槽安装好。灌注混凝土的时候,要一边振捣、一边灌注。振捣时,使用木槌和小型振捣棒进行辅助施工。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时,即可将模板拆除,并在拆模后使用养护剂涂刷在混凝土表面。
(8)钢绞线终张拉。张拉主要配备了一台N16铁路平板车和一台轻型轨道车车构成张拉压浆车组,并在车组上配备了一台电动油泵、一台发电机、一台挤压浆泵、一台二次灰浆搅拌机。在进行钢绞线的终张拉时,要保证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和强度达到了设计值的80%,张拉时,使用YQD230-100千斤顶进行张拉。现对中段进行张拉,然后在对两段进行张拉,各段的预应力钢筋要一起张拉,拉力达到3MPa时,将其作为测量起点,达到控制应力5min后,对钢筋的伸长量进行测量,比对比理论伸长量。在持荷过程中,如果油压降低,需要将油压补充到设计值,持荷结束后,将张拉端锚具拧紧,并使用工具打紧密锚具,记录好千斤顶回油的回缩值。使用环氧砂浆将锚垫板紧紧的贴在主梁的腹板上,锚固后,利用换向阀张拉到设计强度,将承压螺母拧紧,确保预应力筋的回缩量在1mm以内。张拉前,要先检查锚具,查看锚具是否正常,并对破损的锚具进行更换,检测使用张拉设备的性能,达不到技术要求的设备不允许施工,张拉油泵要安排专人进行施工,每月检查一次压力表和千斤顶读书的正常性,如果有异常情况出现,要再次进行标定。压力表存放的过程中要注意防震、防潮、防晒。
(9)管道压浆。预应力张拉三天后对预应力管道进行压浆,在压浆前要对压浆孔进行清理,保证压浆孔的通畅。压浆水泥使用42.5Mpa硅酸盐水泥,并加入水泥含量6%左右的减水剂,此外,为了避免钢筋受到腐蚀,掺入迁移性钢筋防腐剂,当有浓浆从固定端的压浆液孔冒出后,要将固定端的压浆孔阀门关闭,稳压30s后再次进行压浆,当阀门压力提升到0.6~0.7Mpa时,保持荷载两分钟左右,没有漏浆、漏水情况时,将阀门关闭。在压浆前,要封闭锚具上的漏浆缝隙,压浆阀门要等到水泥浆终凝才可以卸拔。
(10)弯沉端头的封锚固、张拉后,利用砂轮机将露在外侧的预应力筋切割掉,切口和夹片之间的距离控制在20mm以上,完成切割后,使用黄油将夹片和外露的钢绞线涂满,然后带上防护罩,最后使用细石混凝土对端头进行封锚。
(11)使用聚氨酯防水涂料在新老混凝土的接缝处进行涂抹。
2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要建立完善的精测制度,提高钻孔的定位工作,利用探测仪对梁体腹板中钢筋的具体分布情况进行探测,在探测的过程中,先对水平钢筋进行探测,在对竖向钢筋进行探测,当梁体表面平整度不高时,要先将梁体打磨平整,或者使用专用胶将梁体的表面涂抹好,保证钻孔的位置可以达到要求。
(2)在安装钻机时,要先将膨胀螺栓安装好,并在梁体腹板上固定好钻机底盘,对钻机底盘上的四个螺杆进行调整,保证钻机和腹板垂直,并处以水平状态。
(3)将原材料的检验工作、现场砼的拌合工作、浇筑工作做好,使用5~20mm的碎石,砂浆选用粗河砂,使用42.5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4)将模板固定在梁体上,保证火车从桥梁经过后不出现相对位移,在支安模板时,要保证尺寸的准确性,模板要稳定牢固,不允许出现变形、跑模和漏浆的情况。
(5)安装好水平联结板、竖向横隔板的横向预应力筋后,必须使用硬质木块砌入到水平连接板、梁内横隔板上。
(6)使用相同生产日期、相同批号的水泥,砂子、石料使用同一个产地的材料,在对石料、砂子和水泥进行拌合前,要先清洗石料和砂子,保证含泥量合格。
(7)为了避免混凝土灌注的过程中出现收缩缝,要使用微膨胀剂掺入到混凝土中。
(8)分三次将混凝土注入,首次注入量为总量的一半,然后利用振动棒振捣密实,第二次装入时,要和进料口齐高,利用振捣棒进行密实,然后将隔板填实。
(9)浇筑好砼后,要做好养护,涂抹养护剂,当天气温度在5℃以下时,要进行保温养护处理。
(10)使用钢筋砼进行横向预应力筋的锚具防护,使用气焊将钢筋焊接在锚垫板上,不允许使用电焊进行焊接。
3结语
1.1合理选择钢绞线在进行桥梁建设施工之前,首要任务就是对建筑施工工程等一系列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充分、详细的了解,譬如:项目资金、结构、柱网尺寸、面积等内容。第二步就是对桥梁工程信息进行整体的分析,并根据工程设计中所规划的预应力方案选择钢绞线,具体来说钢绞线必须满足美观、方便、经济、实用,同时能够突出桥梁特点等一系列要求。就现阶段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由于低松弛钢绞线在实用、经济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因而在实际施工中被广泛运用。另一方面,在进行钢绞线的选择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到桥梁建筑工程的几何参数、松弛率、伸长率等各方面性能,以及规格、延伸率、尺寸等一系列标准情况。
1.2合理选择预应力锚具预应力锚具的选择,也是在应用预应力技术进行桥梁建设施工中所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在进行预应力锚具的选择时,需要充分考虑摩阻锚具以及机械锚具。由于这两种锚具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且相比较而言摩阻锚具的操作过程更加简便、使用效率更高。然而摩阻锚具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既是在链接方面较为繁琐,并且损失较大等等。因此,无论选择哪种预应力锚具进行施工,都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
1.3准确分析预应力效应在应用预应力施工技术过程中,无论工程规模大小,都应在准确掌握和详细分析其预应力效应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工程施工。譬如:可以首先对预应力不同方面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假设布局,根据假设布局的大致框架设定出分布图,再对该预应力进行综合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假设分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设定一系列解决预案,同时还需要对该解决预案进行实际可行性的综合分析,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避免损失。
1.4路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现阶段大部分建筑施工中都不可避免会出现混凝土的裂缝问题,该问题在路桥施工中尤为突出。然而,凭借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各项优势,能够有效避免路桥钢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裂缝问题,通过研究多数路桥施工案例发现,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对于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预应力施工技术之前,要事先对受拉区域进行一定的预设施压,并且对其中的预应力进行估计,最后在应用到实际的施工中去。
2案例分析
针对预应力施工技术在市政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情况,本文以某市桥梁施工建筑为例,该建筑的总体面积是16100m2,其中柱网尺寸是8×27m,选用现浇混凝土为工程结构,当中的混凝土强度为C45。选用高强度低松弛的钢绞线为预应力筋,采用连续曲线梁布置,设计的强度标准值分别为:d=15.24mm,As=140mm2,fpu=1860N/mm2。选取混凝土灌浆机、YBDC240千斤顶、OVM型锚具、高压油泵、金属波纹管。第一,浇捣预应力大梁混凝土,采用石子粒径在0.5cm~3cm范围内的砂子为主要混凝土材料,选择430Kg/m3的水泥用量,同时在水泥中掺入适量泵送剂和12%的U型膨胀剂,另外选用泵送混凝土施工。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过程中要把握好下料时的厚度问题,进行到混凝土振捣环节时需要严格控制相关实施步骤及技巧,振捣棒不可接触到波纹管,全程要保证振捣密实,不能形成空鼓现象。最后在进行浇灌环节时,需要设立专项值班,并对已经完成混凝土浇灌工序的钢绞线,进行一定规律的来回抽动直到大梁混凝土凝固成形。第二,针对预应力钢绞线的锚固及张拉工作。YL-2、YL-1实行梁两端的张拉,YL-3实行梁一端固定一端张拉,固定的一端即为钢绞线在进行挤压之后的锚垫板。
3结束语
1.1在受弯构件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在受弯构件的施工过程中,由于碳纤维的强度比较高,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也是较为简单的。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用碳纤维片对受弯构件进行加固的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就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在加固受弯构件之前混凝土就会已经有初始的压应变以及拉应变,因此混凝土的压应变一旦到达了极限的压应变,受弯构件就会到达极限的承载能力之上。
1.2在多跨连续梁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在多跨连续梁的施工过程中也能够使用到预应力技术,这是因为在结构的层面上看,多跨连续梁分为正弯矩区以及负弯矩区两种施工的形式,在一般的情况下,存在支架的为负弯矩,跨中的为正弯矩。因此在多跨连续梁的施工过程中,往往抗剪承载能力以及抗弯承载能力是无法达到要求的,在此情况下就可以使用预应力技术来进行加固的处理。
1.3在加工的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一般而言,在加固公路桥梁的过程中都是需要使用到预应力技术,这种技术往往能够进行补强构件,并且将结构性能进行增强,从而建公路桥梁的承载能力在较大的程度上进行提升,在这种方式下,就能够延长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也能够满足目前我国对于交通运输的各种要求。
2.如何在我国的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使用预应力技术
2.1选择预应力的锚具在使用预应力技术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将预应力的锚具进行相应的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主要是需要选择摩阻锚固以及机械锚固。对于机械锚固而言,时需要使用机械加工的方法,在预应力钥材的顶部形成一种和锚钉工作状态以及相应的条件相同的高强度的钢丝,或是使用一些高粗度的钢筋。这种器具的特点就是施工过程中连接十分方便,同时应力的损失比较小,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如果没有灌浆之前,那么就需要使用重复的紧扣或是放松来对预应力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对于摩阻锚具而言,主要是对楔形锚具的使用,并且能够将预应力钢材形成一种锚旋,由此可见,这种锚具具有巨大的适用范围以及种类,因此目前得到了较好的使用。但是不足的是,需要进行重复的张拉或是进行连接,同时也会具有较大的预应力的损失。
2.2对预应力钢绞线进行选择在对锚具进行选择后,可以对钢绞线进行选择。目前我国主要使用的预应力钢材主要包括了低松弛的钢绞线,普通的预应力钢绞线以及低松弛预应力的坝丝,冷拉预应力的钢丝以及矫直回火预应力的钢丝。在这些预应力的钢绞线中,低松弛钢绞线是一种最为应用广泛的预应力钢材,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具有施工简单、轻便美观以及施工简洁的特点,目前在我国的公路桥梁使用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2.3对预应力的体系进行设计在对预应力体系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往往是使用OVM以及XYM来对预应力体系进行设计的。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体系的顶板纵向钢束往往是使用平竖弯曲来结合在仪器的一种空间性的空间的曲线,同时在腹板的顶部需要使用一种承托向上的集中锚固,并且需要和低板钢束应该和近齿板处的锚固尽可能地进行接近。在这样的一种布述下,主要有三点特点。在第一点上,能够将最大力臂的预应力进行了保证,从而能够将力学效应得到了最好的保存以及发挥,同时能够让预应力在全部的截面上能够使用一种较短的短传力路线进行相应的分布。在第二点上,顶部饿束锚能够定在承托上,也不需要使用较为复杂的齿板构造设置,也就能够完全的通过受力需要来控制和设计箱梁的尺寸。在第三点上,在水平方向上,顶部以及底部的钢束能够按照相同的形状进行固定,在这样的方式下,就能够保证集中的锚固点产生的横向力就能够被消除。
3.预应力技术的质量控制方法
在预应力技术的质量控制上,主要是需要在预应力锚具以及预应力的钢绞线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通过对钢绞线以及预应力锚具进行较好的选择,就能够保证在日后的预应力技术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较好的进行。同时在进行预应力技术使用的过程中,在设计阶段就需要进行较好的设计,并且也需要按照设计的要求来进行,以保证预应力技术能够真正的达到要求。
4.结语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50例,其中男76例,女74例;年龄15~73岁。其中多器官复合伤(颅脑、肺、腹主动脉、肝碑破裂)82例,心脏破裂、心包填塞18例,气管、食道、颈动脉伤5例,股动脉破裂5例,产后大出血8例,宫外孕失血性休克32例;有3例在急救车转运途中电话联系后直达手术室,16例经急诊科送手术室,其余由院内病区急送手术室;本组患者输血量2000~8000ml;接电话通知至患者抵达手术室时间1~20min,3例未接电话已见患者;先送手术通知单的65例,通知单与患者同时到室73例,12例未送手术通知单。2手术室建立应急管理预案
2.1应急人力管理:门卫接到紧急手术电话通知时,准确记录并转告当班护士,该护士掌握相关信息后,对人力需要进行评估,一般情况下设巡回护士1名,手术难度大时须增至2~3名,器械护士1~2名,多台手术时调动机动班人员,院内5min到位,院外20min到位,由高职级护士具体分工。配送人员各就各位,随时准备送检、取血等。
2.2应急物品管理:根据掌握的病情及手术方式、手术名称、特殊要求和预见性,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各自迅速准备物品,随即开始手术。
巡回护士按“巡回护士工作流程”准备相应手术物品、设置空调室温及湿度、除颤器、电刀、超声刀、中心吸引器、灯光、氧气或其他气体进行接驳测试,保证其功能正常运行。视患者危重状况准备开放多条静脉通路的相关物品,备温盐水或冰盐水等。接手术患者时进一步掌握病情,将患者推进手术间,开展一系列紧急手术的术前准备工作。清点台上所有物品及时记录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随时供给台上一切手术用物,如需用一次性植入性材料时,需将条码、合格证贴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与病历一起夹好[1],以备存档。
器械护士根据诊断和术式,按照“器械护士工作流程”准备其专科手术器械,如各类缝线、显微器械、特殊器械、专科引流管等。开启无菌物品前检查包装、有效期,保证质量和安全。随后进行外科洗手,上台整理台上器械,并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台上所有器械物品。关闭切口前、后核准器械物品无误方准关闭。需要保留标本时术毕则按“病理标本处理流程”处理。
2.3应急药物的管理:备好各种常用及抢救药物如升压药、止血类药、止血药、呼吸和循环系统兴奋剂、利尿剂、钙剂等,及时按规范执行口头医嘱,双人查对后使用,其安瓶留至术毕再核对。
3结果
本组有6例在术中或术毕死亡,其余均安全完成手术。150例紧急手术均遵循紧急手术预案,论文充分发挥了层级管理的作用,规范了手术室相关人员的行为,未发生任何物品缺漏及护理缺陷。通过几年的实践,手术室各层级护士、配送员、门卫等工作人员均能按流程完成相应的工作,工作更主动,医护配合更默契,加强了手术室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了手术室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护理质量。
4讨论
4.1建立紧急预案的必要性:手术室护理工作繁忙,节奏快,同时病人病情复杂,意外情况发生多。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和复杂性[2],它的突然发生既难以预料又无法完全避免,是科室日常服务工作所难以承受的,往往会造成护理工作的无序和混乱,如果处理不及时还会造成严重后果。如果能常备不懈,将会提高处理效率,减少或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因此,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4.2预案的建立增强了护士对差错事故的防范能力:预案的建立体现积极预防的护理原则,重视对护理各环节不安全事件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
4.3预案的建立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预案的建立完善健全了紧急手术的处理程序,帮助护士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根据应急预案的程序进行处理,避免或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使病人在紧急情况下仍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
4.4预案的建立有助于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我科低年资护士较多,工作经验和应变能力比较欠缺,通过对预案的学习和实施,提高了护士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能力,使护士在紧急情况下,仍能按程序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5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会计盈余功用; 价值相关性; 盈余质量
一门学科的发展和演化,尤其是革命性的巨变,其直接的动因是研究者“设问方式”的改变。纵观会计学科的发展史,其“设问方式”大致经历了三次角度的转换:第一阶段,侧重于从“语法”(syntactical)角度对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回答“怎么做会计”(how to do)的问题;第二阶段侧重于从“语义”(semantic)角度对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回答“什么是最好的和应该采用的会计方法”(what to do)的问题;第三阶段侧重于从“语用”(pragmatic)角度对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回答“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有什么用”(why to do)的问题。在此阶段,会计盈余功用理论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信息观(information perspective)、计价观(valuation perspective)、契约观(contract perspective)就是会计盈余功用理论的代表性观点。目前,会计盈余功用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研究
自1968年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1968)在《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发表“An Empirical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一文以来,实证研究范式就被广泛应用到会计学领域当中。目前有关会计盈余有用性的实证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上。Holthausen & Watts(2001)指出,虽然这些研究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是其所使用的模型都是相通的。从理论上看,“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根源于各种证券定价模型,而且,无论采用何种定价模型,最终都能转换成会计盈余和股票报酬率之间的关系模型。例如,信息观下的收益模型是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而计价观下的价格模型则是由现金股利折现模型演化而来的,如Ohlson模型就是在现金股利折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干净盈余”假设(clean surplus)推导出股票价值与净资产账面价值及未来盈余的关系。此后有关“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通用模型――证券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展开的。
最早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的文献仍然是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1968)的那篇经典文献。该文采用事项研究(event study)方法,将1957~1965年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261家上市公司按照盈余未预期增长分为“好消息”和“坏消息”两组,通过观察两组上市公司的市场反应发现在盈利公布前后一个时窗内,资本市场确实能对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做出反应。应当注意的是,Ball & Brown(1968)在进行研究时假设所有公司在收益与报酬率的关系是同质的,即不考虑样本公司的报酬/收益关系在横截面上的差异。同时他们也指出,在平均意义上市场未预期盈余对股票的非正常报酬率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通过统计技术的处理后,也许掩盖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市场是否会对某家公司的盈余“好消息”或“坏消息”比另一家公司报告的盈余“好消息”或“坏消息”反应更加强烈?Beaver、Clarke & Wright(1979)选取1965~1974年(NYSE)276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市场未预期盈余和股票超额报酬率进行回归(即收益回报模型)。研究表明,不同上市公司盈余的市场反应实际上是不同的,开创了盈余反应系数(ERC)研究的先河。此后,有关盈余反应系数的研究逐渐成为信息观下学者们进行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研究的主流方法,但也备受质疑。Lev(1989)研究发现,已有研究文献所得出的可决系数(R2)普遍偏低,短时窗(2~3天)收益回报模型的可决系数(R2)通常在2%-5%之间,长时窗(一个季度或不到两年))收益回报模型的可决系数(R2)也只有5%-7%。对于可决系数(R2)偏低的原因,学者们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本市场投资者的非理,这显然有悖于资本市场有效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价格模型(Ohlson模型和Feltham-Ohlson模型)打开了股票估价的黑匣子,确立了会计盈余在决定股票内在价值中的直接作用,对从计价观视角进行会计盈余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的实证检验产生了深远影响。Frankel & Lee(1998)采用不同国家的数据对价格模型进行检验后发现,绝大部分国家价格模型对股价的解释力度都超过了70%。此后,国内外学者尝试使用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两种研究设计对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Francis & Schipper(1999)同时运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对1952~1994年间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价格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呈逐年递增趋势,而收益模型的回归结果则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Ely & Waymire(1999)对APB会计准则时代(1960~1973)和FASB会计准则时代(1974~1993)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支持了Francis & Schipper(1999)的观点。Lev & Zarowin(1999)的研究却得出了相悖的结论,他们发现无论使用收益模型还是价格模型,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均呈下降趋势,Lev & Zarowin(1999)将出现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归结为研究区间的不一致。
国内对于此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有,王跃堂、孙铮、陈世敏(2001)采用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对1997年、1998年自愿执行三大减值准备政策和未执行三大减值准备政策的A股上市公司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从价格模型来看,三项减值准备政策的执行并没有改善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但是从收益模型来看,这一政策的执行降低了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提高了每股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赵春光(2003)运用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在1995年至2001年经历了一个先升再降的过程,并且在1996年或1997年达到顶点。其中,每股收益和收益与净资产联合的价值相关性、当期盈余和当期盈余与盈余变化联合的价值相关性均存在上述趋势。可以发现,独立进行盈余质量价值相关性研究的文献非常之少。国内首次把盈余质量价值相关性从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中分离出来进行独立研究的文献是柳木华(2003)发表的《盈余质量的市场反应》一文。柳木华(2003)在借鉴Lev & Thiagarajan(1993)和Haw et al.(1998)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3类共8个基本信号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计量,并以此为基础对盈余质量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或者说市场反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市场反应与基于财务报告基本信号的盈余质量计量正相关,即盈余质量高的样本组的盈余反应系数比盈余质量低的样本组的盈余反应系数大,并且盈余质量对未来一年的盈余变化具有显著预测力。
二、以价值相关性作为评价标准对会计准则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的研究
以价值相关性作为评价标准对会计准则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准则下会计信息(主要是会计盈余)的作用,并为不同准则之间的比较甄选提供可量化的证据。Amir,Harris & Venuti(1993)选取在美国境内上市的来自20个国家的外国公司作为混合样本,他们分别采用事件研究、收益模型分析以及账面市值比分析三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与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相比,按照美国GAAP调节后的会计盈余和股东权益不仅在总体上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而且对调节数据进行分解后的一些项目也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Auer(1996)选取从瑞士会计准则改用欧洲准则(EC)和IAS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结果发现EC和IAS下的会计盈余具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不过Eccher & Healy(2000)却得出了相反的研究结论,即本土会计准则优于国际会计准则。Eccher & Healy(2000)以同时发行AB股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比较CAS和IAS的有用性,研究发现在B股市场,IAS下与CAS下的会计盈余和应计项目具有相似的价值相关性,而在A股市场,CAS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更高。
国内学者基于同一市场对不同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的相对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是想为我国进行会计国际协调有无必要提供实证证据,但结论并不一致,有些学者认为会计准则体系应当保持中国特色。如潘琰、陈凌云、林丽花(2003)研究发现,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提供的会计盈余数据比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提供的盈余数据具有更强的信息含量。因而当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仍应考虑国情,不应当全盘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洪剑峭、皮建屏(2001)研究发现从会计收益和股票回报的关系来看,1994年至1999年间,国际会计准则下会计收益和股票回报的相关性并不比国内会计准则下会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高,经过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调整的调节数据也并没有为投资者带来增量信息。但是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我国走会计国际协调化的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王立彦、冯子敏、刘军霞(2002)在Amir et al.(1993)的基础上,研究了19家同时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的公司根据不同会计准则编制的两套报表的信息差异,结合市场回报率/会计盈余相关模型和市价与账面价值比分析模型对报表中的关键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两套报表之间的会计盈余数据调整值和股东权益数据调整值对股票市场年度平均回报率和市价与账面价值比存在显著影响,即这些调整值能够增加会计数据与市场回报率之间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验证了海外资本市场要求中国国内公司在其市场上市必须披露不同财务报表的合理性。此外,李晓强(2004)采用回报率模型(Return Model)和调整后的市值模型(Adjusted Market Value Model)所进行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遗憾的是,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仍然是以盈余数量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单独进行盈余质量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关系的文章并不多见。王建新(2005)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化问题进行研究时,以是否提高盈余质量作为中外会计准则的比较标准。在文章中,王建新(2005)对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进程及效果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形式上基本实现协调的情况下,实现了一定程度实质上的盈余质量协调,或者说由于两种会计准则体系本身的原因导致的盈余质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还表明了在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条件下,即使完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显著改善会计盈余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目前有关会计盈余有用性的实证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上。虽然这些研究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是其所使用的模型都是相通的。从理论上看,“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根源于各种证券定价模型,而且,无论采用何种定价模型,最终都能转换成会计盈余和股票报酬率之间的关系模型。例如,信息观下的收益模型是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而计价观下的价格模型则是由现金股利折现模型演化而来的,如Ohlson模型就是在现金股利折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干净盈余”假设(clean surplus)推导出股票价值与净资产账面价值及未来盈余的关系。虽然证券定价模型对检验会计盈余是否有用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完全以证券定价模型作为通用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会计盈余功用理论发展的桎梏,以致到现在我们对该理论的研究仍然无法找到新的突破口。根据对现有文献的分析,笔者认为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不应仅局限于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研究,还应当体现在会计盈余能否提高以及如何提高证券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上。基于此,笔者提出会计盈余功用理论的实证检验应当有两个分支:一是检验会计盈余在股票定价方面是否有用,其通用模型是证券定价模型;二是检验会计盈余在引导资本配置方面是否有用,其通用模型是资本配置效率模型。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跃堂,孙铮,陈世敏.会计改革和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2001.7.
[2] 王建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进程及其效果研究――基于沪深AB股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5.6.
[3] 李晓强.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下的价值相关性比较――来自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账面值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4.7.
[4] 柳木华.盈余质量的市场反应[J].中国会计评论,2003.7.
[5] Holthausen,R.W. and R.L. Watts,2001,The Relevance of The Value Relevance Literature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1 No.1-3,pp:3-75.
[6] Ohlson,J. A.,1995,Earnings,Book Value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1,661-687;Feltham,G.A. & J.A.Ohlson.1995. 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on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1:689-731.
[7] Frankel,R.,Lee,C.,Accountingvaluation,market expectation,and cross-sectional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1998,25:283-319.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有选择的引进新的信息技术,否则对教育效果是无效的。例如:因特网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帮助的,学生没有节制的上网,不懂得分辨好坏,那将会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只有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教学理念中去。教育部门为了迎合教育心理的变化,结合新的信息技术,提出了一个新的政策。新的思想教育理念是一种新的转变,实现教育心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二.信息技术给心理学带来的挑战
信息技术毫无疑问的扩大了学生可学习的范围,但是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对教育心理带来影响,挑战着以往的教育心理理念。追溯到以前,信息技术一直都在影响着教育、经济等一些领域。但是,在教育方面要特别注意,信息技术能被充分的利用,必须要依靠教育的理念。目前来说,信息技术发展过快,已经远远超过了教育心理的发展,信息技术甚至对儿童都有所影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教育却远不及它。教育的历史很悠久,但是依旧没能挡住网络对学生的诱惑,学生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无心学习,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游戏中,将计算机作为聊天的中介。现在的教育理念无法改变这一现状,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新的技术发展固然是好,但同时也要通过教育理念来进行规范。信息技术的发展,方便了人们对技术的了解,加深了人与技术的关系,人们可以从计算机等工具中了解到新的知识。但是,不能忽视面对面的交流,这依然很重要。没有任何的工具,可以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来进行工作。在别的方面,信息技术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可以进行网上练习,指导学生学习等等。这种功能让学生更加乐于在网上学习,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追求快速的转变,另一方面是追求持久的改变。因此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
1.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信息技术是不是必须要使用?
2.如果学生本身没有花心思去学习,那么信息技术能达到这一改变吗?
3.启示在最初引入信息技术时,是希望能对教学效果起到更好的作用,相反,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得到的效果和最初的想法有了差距。例如:原本老师是想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让学生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但是现实生活中,学生更加沉迷网络,专注于游戏聊天等,忽视了学习,违背了老师原本的初衷。建构一个新的环境显得更加重要,这就需要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将精力都花到学习上来。但在同样存在问题:
1.实践证明
学生在课堂上比在网络上学习要专心的多,面对面的交流还是很重要的。
2.在课堂上学习时
学生有很好的约束能力,但是在网络上,学生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学生还是需要一个有约束有指导的环境下去学习。
三.结束语
应用能力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数学后,能发挥其所学,能够学以致用把数学应用于生活之中。其本质是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形成会用数学的意识。
2、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2.1从教师做起,改变教育观点,增强教育意识
知识从掌握到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数学教师应该重视中学数学应用的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加强自己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2引入概念教学,挖掘数学现实背景
数学概念都是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大多数有着学生熟悉的实际背景。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得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他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兴趣。如在介绍“映射的概念”内容时,学生对这一概念感到很抽象,教学时可以举“纽扣对应”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衬衫胸前的纽扣,每粒纽扣配一个扣眼,这类似于一次函数,符合“一一对应”关系;左右袖上各有纽扣两粒,扣眼一个,这类似于对应中的“多对一”关系。再如在进行概率教学时,可设置问题:“全班有56个学生,有没有同学生日在同一天?”使抽像知识变的亲切易懂学生会有“原来如此”的感觉。因为这些例子是学生在现实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新知识也就很容易建立在他们已有知识基础上,从而使学生主动性充分发挥。
2.3丰富现实情景,实现数学实用价值
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时,可编拟一些银行利息(单利、复利)进行引入,通过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现实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立足于实际需要去寻求知识,向学生渗透用数学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再如集合与简易逻辑以运动会参赛人数的计算问题引入;数列以一个关于国际象棋的传说故事引入;又如指数函数引入:某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且结合每章后开设的研究性课题和阅读材料,如数列中的阅读材料“有关储蓄的计算”和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等,就是为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的需要。再如在讲授“向量的加法”时,可利用学生对足球的热爱,将一只足球带入教室。还没有引导,学生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然后在讲桌上分别放三枝粉笔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C上,把足球分别从A点直接滚动到C点,和从A到B再到C点,学生观察到足球由A点到B再到C点的效果与由A直接到C是一样的,紧接着教师用向量去解释,学生乐于接受,便可以借着这个时机进行新课。
2.4拓宽检测形式,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作业或检测的手段也应该多元化、生活化。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进行一些小调查,写小论文等,培养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时,设计在围棋格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上1颗绿豆,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绿豆,在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绿豆,在第4个格子里放上8颗绿豆,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的绿豆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绿豆数的2倍,直到最后一个格子,那么一共有多少颗绿豆呢?通过这样有趣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数列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奠定了学生以应用意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讲完等比数列后,举这样一例:“某人准备购买一套商品房,打算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贷款15万。经了解,现有商业贷款和住房公积金贷款方式两种,并且每种又有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两种方式。此人月收入3000左右,若每月还款不超过收入的70%,则以什么方式分期付款,并贷款多少年合算?”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单位,先了解各自利率,提出问题并进行数学探究。虽然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后计算出的结果可能不够准确,但在这个活动中却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让他们学会了亲密合作,知道怎样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应用意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