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8: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水域考察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基本情况
桃城区是衡水市唯一的建制区,全区总面积591平方公里,下辖4乡2镇4个办事处,344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其中农业人口19.7万,非农业人口26.3万。
兰山区是临沂市的中心区,是闻名全国的商贸批发城。辖 7镇4街道,346个村84个社区,面积660平方公里,人口92万,外地流动人口30万。
通过学习考察,使我们切实感到,两个城区把村庄联建作为建设新农村,解决城市土地资源不足的突破口,跳出“三农”解决“三农”,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了城乡统筹、和谐发展。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1、规划早,水平高
XX年以来,临沂市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以点带面”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龙头,在保障被拆迁群众利益的前提下,“拆一还一,先建后拆”;对企业搬迁的,实行先补后拆,城区内统一建设社区,实施成片区规模改造;在农村,采取填实“空心村”、合并建立中心村、建设统一社区(农民公寓)等模式进行改造。
在省政府批准的《临沂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基础上,结合两院院士吴良镛、周干峙指导编写的《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临沂市调整完善、形成了片区发展规划,并由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作出了开发北城新区的重大决策。兰山区义堂镇是村庄联建的典范,被国家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山东省的“中心建设示范镇”。义堂镇坚持“小城镇、大战略”,1995年就聘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进行总体格局规划。98年开始,整合镇办和个体私营企业,规划建设了占地6000多亩的两个工业园区。XX年本着“适度超前,一步到位”的原则,再次聘请华中科大专家对总体规划修编,详规率达70%,旧村改造涉及35个村11.3万人,总面积52.7平方公里,旧村改造后拟建8个居住区,现已投资5.2亿元,建成公寓楼110栋,小康住宅楼2900栋,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旧村改造结束后可节约用地7000亩。
衡水市桃城区根据一城一区的格局,确定了城市规划区以内的村庄实施城中村改造,规划以外的村庄具备条件的实行村庄联建。2010年——2010年,计划启动全部城中村的80%以上(29个村)的拆迁改造工作。三年内对规划外的15——20个村进行村庄联建。
2、发动群众,让利于民
针对农民自由松散、观念落后,不信宣教,只重实效的特点,两个区在村庄联建工作中,非常注重宣传发动,并且坚持让利于民。桃城区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参观,统一思想,争取多数村民的支持。因村因地制宜,帮助各村搞好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由乡镇政府牵头组织,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按规定程序报批。根据实际情况,帮助有关村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如解决改造后新居供暖问题,组织机械服务队,浇地服务队帮助困难户,发展新能源,帮助群众建沼气池,利用太阳能。镇党委和政府实施全程跟踪服务,在新居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兰山区义堂镇为了加快迁村并点工作,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确立了远、中、长期工作目标,出台了《加快旧村改造的实施意见》。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外出参观学习和聘请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旧村改造和建设公寓楼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提高群众对改善生活居住环境的认识,增强了群众参与积极性。村改居后,政府出三分之一,村集体出三分之二的资金为群众购买养老保险,每月每人可拿到215元,解决了群众一定的后顾之忧。按照每人1平米标准预留商业用地,集体统一建设商业用房、购物中心或超市等,进行经营或出租,所得收入按股分红,量化到人。市政府按每年每亩6元统一收取管理费,存放到拆迁改造指挥部,以年息5厘计息,用以补贴群众的吃粮吃油。
两区改造后的新居均以成本价出售给农民,原则上按人口分配面积,大中小户型设计遵照群众意愿,不足部分补差额,不允许城市人口购买。
3、积极探索,建立机制
两地出台的政策都是在顺民心、得民意的基础上,自行摸索出来的,并不断加以完善。充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精神。
桃城区以乡、村为主体实施联建,采取以村集体经济和村办企业为主的自主建设模式。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和谋划打破行政区划,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置换和流转机制:一是固化农村宅基地指标。列入试点的村庄不再批准私房新建、扩建和改建。二是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制度。实行宅基地级差排基,设专款用于农民新村建设,鼓励农民有偿把宅基地退出卖给集体。三是建立宅基地城乡置换机制。退出宅基地给集体的农户在一户一宅的原则下,可以到规划指定的集镇小区内置换一套住宅。四是实施农村住房市场交易机制。进城入镇农民的住宅可以按规定上市交易。五是开展村庄土地整理。退建退宅还耕土地实行等面积置换后,可以根据实际村留用做建设用地、或拍卖或整理成新耕地。
4、扩大城镇发展空间,效果明显
衡水资源馈乏,土地资源尤为宝贵。按照规划,3年内全市将改造480个村庄,可节约大量土地,能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
临沂市政府从土地收益中提取15%作为旧城旧村改造发展基金,3年共投入20多亿元,先后对全市252个乡镇(办事处)、9580个行政村进行了合并和调整,已撤销乡(镇)71个,撤销行政村2429个;已完成旧村改造462个,拆迁建筑面积达380万平方米;建成居民还建楼385栋,面积161.7万平方米;合并建设中心村65个,在城镇周围建设居住社区23个,建筑总规模达778万平方米;处置利用空闲宅基地72466宗,腾出各类建设用地4.96万亩,安排新上项目992个。据了解,2010年前,临沂市旧城旧村改造全部完成后可腾地10万余亩,复垦耕地近10万亩。通过改造,不仅美化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且改善了投资环境,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仅义堂镇已拥有民营企业2100家,形成板材、肉鸡、建材、机械、化工五大主导产业。加强了政府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配置,推动土地利用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突出了区位优势,带动了人居环境不断优越,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商贸物流发达,产业特色明显,交通、运输、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网上交易活跃,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临沂被誉为中国物流之都,一年的物流交易额达470多个亿。
三、几点启示
1、城市规划应该着眼长远,坚持城乡统筹、和谐发展,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定位、发展空间、百姓利益等多方因素。
2、做好群众工作,全方位把握、处理好群众的利益关系,争取群众支持。我们考察的两个区之所以联村并建得以稳步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就是充分做到了取信于民,让利于民,方法措施来之于民。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实施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专题研究。
一、课题的产生背景
1993年1月18日,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为地球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不断加重的水污染敲响警钟。在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不少,但人均占有量还不足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在世界排名88位。北方缺水区总面积58万多平方公里,还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在全国517座城市中,有300多城市缺水,90%以上城市的水环境正在日益恶化,并且城市河流正在遭受严重的污染。水日的确定,旨在使全世界都来关心并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天,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就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开展各项活动,以提高公众的水意识。
宝鸡市位于西部的秦岭北麓,渭河上游,是生态薄弱的地区之一,人口100余万。
我校地处川陕公路旁,清姜河流域的东岸。清姜河属渭河一级支流,整个流域在宝鸡市范围内,流域总面积234.4km2,河流长度为43km,属于清水区。据环保局的同志介绍,清姜河是宝鸡市主要水源地,九公里水厂向宝鸡市日供水量为4.5万m3,解决了宝鸡市十多万人的用水问题,占全市自来水供水量的14%。同时宝鸡桥梁厂、宝鸡灯泡厂、益门粮库、宝鸡发电厂等企业在清姜河日取水量约3.3万m3,加之沿途乡镇人畜用水,其最大日取水量可达12.8万吨左右。
这样一条被宝鸡人民视为母亲河的清姜河,其周边环境保护的怎样?河水是否被污染了呢?污染的情况如何?为此。我校环境保护小队的同学召开了一次讨论会,会上有的同学说清姜河水被污染。尤其是中下游污染严重,这是他亲眼所见。于是同学们提出: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为世界水日的到来做好宣传准备工作。
通过讨论,我们确定了这次活动的子课题――清姜河段污染情况的考察。计划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清姜河段水污染情况考察。
2 治理清姜河段水污染的应对措施。
为了使这次活动能落到实处,我们对学生提出了几点建议及要求:
(1)首先收集有关河水污染问题方面的资料。可查阅有关书籍,也可向家长求援,获取帮助,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询、收集资料。
(2)聘请环保方面的专家,请他们介绍有关清姜河的情况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
(3)将小队分为几个小组,分头收集资料。最后进行汇总。
(4)制订考察计划,以利于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地考察。
(5)实地考察所需准备的物品,交通工具如何解决,制定考察路线图,在考察中如何采取水样、如何做好原始纪录。
二、课题实施
(一)准备阶段
1 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讲座、提高学生的认识。
首先,利用星期五第三节课后的时间,由学校出面请来了渭滨区环境保护局的专家为我们小队进行了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环保知识讲座。为了扩大影响,我们还将五、六年级大部学生叫来一起听了报告。报告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环境保护的意义、清姜河流域的情况介绍、宝鸡市取水源情况介绍、目前清姜河流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扩大宣传环保知识的力度,我们通过板报栏,将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制作了校园环境保护网站,进行宣传。同时指导学生制作了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电子科技小报,并在学生中开展保护知识系列活动,建立了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自然科学展示厅。
通过这些活动,扩大了影响,使我校形成了人人知环保,人人讲环保,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的良好风气,为我们下一步顺利开展环保考察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由于受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学校、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部分人一直认为,只要学好语文、数学这些“主科”就行了。其他科不用太费心。这样就给我们开展活动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为此,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转变学校、学生、家长的观念。抓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这一特点,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经过努力。我校的环境保护考察小队正式成立了。小队成员都是爱好科学活动,喜欢探究,对科学充满兴趣的未来的“小科学家”。
3 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我们引导学生自愿分成了5个小组,并要求每组选出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同学为组长。小组成员分头行动,进行信息的收集、考察活动中材料的准备等工作,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4 指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使他们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各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分头制订出了实地考察计划,有的小组的计划写得较详细。可操作性强,但个别小组的计划不够详细、不够实际,要考察的内容也没有写明白、写全面。这样的计划没法实施。让他们看看别的小组的计划,相互借鉴。不久他们就制订出了详细的计划。
5 寻求各方支援,作好物资准备。
由于清姜河流域较长,全靠徒步行走不能完成任务,需要代步的交通工具。学校在_资金条件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为我们小队派了一辆小面包车,但仍没法解决全体队员的问题,这时有些同学就想到了向家长求援,经过与部分家长联系,他们都很支持我们的活动,又为我们义务出了四辆面包车和一辆轿车,这样就解决了外出考察的交通工具问题。
解决了交通问题后,我们就着手准备考察的物品、记录、考察工具等。各小组按照计划准备好了采集水样的瓶子,用于测量排污口的卷尺、木棒,记录第一手资料的记录本,照相机、录像机。同时制订出了考察路线图。计划去时坐车,尽量走到离清姜河源头近的地方,从那里开始分上、中、下游三段进行考察取水样,做好记录,并进行拍照、录像。留下第一手资料。
(二)实施阶段
1 信息的收集。
分好小组后。各小组都制订了考察计划,并按照计划开始第一阶段的实施,即信息收集阶段。同学们有的从书上查到了一些有关的资料,有的同学寻求家长的支援,请家长帮忙收集到了一些资料,尤其是第三小组的
同学还从家长处收集到了过去家长在清姜河拍的照片,从照片上能看出那时清姜河的本来面貌。还有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从网上查到了有关河水污染的一些资料,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这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2 信息的整理、交流。
星期六小队活动时。队员们带来了一大堆资料,如《环境保护报》《小学生学习报》、《少年科技报》等,大部分的信息是从网上下载的,如:中国科普网、学生科技网等。大家分头将这些资料进行了归纳、分类,整理,然后又进行了小组间的交流,通过交流,使大家收集的资料能够资源共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题报告
经过历时一个多月的考察,分析、讨论,并通过走访环保专家,上网查询有关资料,我们指导学生写出了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清姜河段污染情况考察报告
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保护的问题就上升为重中之重的首要问题,
为此我们对清姜河段水域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果报告如下:
1 清姜河水质情况分析。
我们从嘉陵江源头出发。将这一段流域分为上、中、下三段,在这些地段我们分别采集了十多瓶水质样本带回学校,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中、上游地段的水质清澈、无异味、水中无杂质,可以看见一些鱼在水中游玩。说明这一段水域基本无污染。中下游地段的水质轻度浑浊,偶见漂浮的杂质,有腥异味,没有见到一尾鱼。说明这一地段韵水质有轻度污染。下游的水质混浊,水中有杂质。有腥臭等异味,根本找不到一尾鱼在水中生活。说明这一地段的水质污染严重。
为此我们得出结论:清姜河中下游地段的水已经被污染
2 污染源情况分析。
(1)在清姜河沿岸居住的农村居民,将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沿岸,造成河道堵塞,河水严重荇染。其中沿岸的大小垃圾堆约33座,最大的一个垃圾堆约7500m3。这些是造成清姜河下游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
(2)位于清姜河沿岸公路旁的一些餐馆、洗车点、居民区、加油站等的污水。清姜河沿岸共有餐馆约148个、洗车点20个左右、居民区大约有25个、加油站11个。这些地方的废水大部分都直接排放到清姜河中,是造成清姜河水污染的又一因素。
(3)小型工厂、养猪场等排放的废水污染。清姜河沿岸共有小型工厂约9个,养猪场2个。这些地方的废水大部分都直接排放到河水中,造成河水的污染,其中就有一个宽1.3米、水深10厘米左右、流速较快的污水排放点直接将浑浊、散发着异味的污水排放到河水中,另一个紧挨岸边的养猪场将混有猪粪便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里。
(4)人为的盲目污染。在清姜河沿岸居住的人们,他们的环保意识不高,根本没有意识到环保对他们自己乃至人类的重要性。在考察中,我们就亲眼看到一些妇女在河道中洗衣服,任凭泛着洗衣粉泡沫的废水流入河水,而在她们的下游就是我们宝鸡市自来水厂的取水处。正是部分人的环保意识淡薄,无知,才导致清姜河水受到污染。
3 污染造成的危害。
(1)宝鸡市的城市主要取水点就位于清姜河的中游地段,河水严重污染,会使宝鸡市自来水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饮用这样的水,会影响到宝鸡市人民的身体健康。
(2)大量的生活垃圾、废物倒入河道中会使清姜河河道变窄、堵塞。降低了河道的排水能力,遇到雨水到来的季节,就会造成河水泛滥,淹没两岸民居的危害。
(3)记得小时候,清姜河水清澈见底,一到盛夏,河边总有一堆堆纳凉的人们,水中总能见到游泳嬉戏的大人孩子以及一尾尾的鱼,岸边也能找到一些螃蟹、小虾。如今中下游地段的鱼虾已不见踪影,人们只能远离这里。污染已严重破坏这里的生态环境。
(4)考察沿岸,见到沿岸农民都用河水灌溉菜地,这样,污染的河水会进入蔬菜体内,人们长期食用含有有害物质的蔬菜,会得许多疾病。
4 我们的建议。
通过这次清姜河水质污染情况的考察,同学们觉得目前的清姜河环境情况令人担忧,都表示要强烈呼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加快治理清姜河沿岸环境工作的速度,大家纷纷提出了治理河水污染的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大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定期召开环保知识讲座,尤其是针对沿岸农村居民,提高他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他们自身乃至我们全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清理沿岸的生活垃圾,尽快建立垃圾处理厂。建立、健全垃圾处理相关制度,严格控制垃圾的去向。
(3)严格清姜河沿岸餐馆、洗车点、小型工厂、养猪场等废水排放的管理,督促环保工作人员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发现有违反规定的应立即严肃处理,严重的要令其停业整顿或关闭。
(4)沿岸树立明显的宣传环保知识的标志,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不要将垃圾倾倒到河床中,也不要在河中洗衣、洗车、洗牲畜,使河水免遭污染、生态免遭破坏。
(5)借鉴渭河两岸治理环境的方法,逐步将清姜河两岸建成花园式的娱乐、休闲场所,这样即美化了环境又造福了一方百姓。
我们坚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政府部门的重视及不断努力,清姜河一定能重现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嬉戏、人们悠闲漫步河边的景象。那时,我们就可以站在河岸激动地说:清姜河――宝鸡人民的母亲河,你是多么的美丽、迷人。
四、成果与体会
本课题实施虽历时一个多月,但师生都受益匪浅。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而且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深深体会到污染对环境造成的种种危害,直至危及到我们人类的安全。
考察活动结束后,不少学生写出了小论文、文章、考察报告。并积极向各方投稿,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些论文、考察报告在区教育局、区环保局的征文中获奖,小队的一名学生被区环保局命名为“环保小卫士”。我们的活动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重视,他们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多是采用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等,向学生讲授“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我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教学资源包,先展示一个月按中国农历对应不同的月相图,由现象去弓}导学生查找形成原因,再用3D模拟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从而形成月相。为了让学生学习感知更具的挑战性,教学资源包中预设了3项小试验游戏,一是假设月亮发光;二是假设太阳不发光;三是月球围线地球公转的方向为反向,得出的结论与“真实月相”大相径庭,寓教于乐,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
对学生学习理解科学知识,通过敢于质疑、敢于实验、敢于探究,让学生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多种教学媒体,有效体现小学《科学》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和展现学生不易接触到的事物和现象。例如,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等单元中的课,均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形象地将知识展现在学生眼前。一方面感知大自然与人体的神奇魅力,一方面感受科学技术对改造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教师从情感上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乐学好学。
二、汇聚学生知情感观,优化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来体现出其强大的功能和先进性,就所操作的教学媒体而言,启发了学生多种感官功能,如视、听、触觉等;就形成的教学信息而言,可以针对文字、声音、图表、图像、动画、视频流等多种内容的组合;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交互性,更是双向和多点的,可以是师生间、生际间、组际间、生网间、人机间等形式,为学生以自己乐于接受的方式探索和获取知识,体验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成就感和价值。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关心天气》一课,CAI课件中带来的光线使教室里突然暗了下来,只听见嚼劈啪啦!叮叮当当!铜钱大的雨点饶有节奏地打在玻璃窗和屋顶瓦片上。“喀嚓!”一个大炸雷!好象炸裂了天河,瓢泼大雨哗哗地下了起来,一道强烈的电光划过,树枝在风雨中发狂的摇摆,不一会儿,院子里、街道上汇聚成一条条小溪。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喊出“雷雨”!此时,我们好像不在上课而在观雨。不多时,慢慢的、慢慢的雨停了,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绚丽多彩的彩虹,同学们松松气,好像闻到了被雨水清洗过的空气迎面扑来,真舒服!这一课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了不同季节、特殊天气,用虚拟现实承载知识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感官认识,发展学生对“天气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感知力,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清怀。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课,伴随着深迥的音乐,画面上一片漆黑,星星点点的亮光,象进人了神秘的宇宙,刹时间闪出一道亮光,火红火红的太阳出现在东方,带着自转、蓝色球体进人屏幕,同学们齐声喊出“地球伙紧接着展示出太阳与地球的空间位置,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使得居住在地球不同位置的人们感受着太阳不同的赏赐,而带来季节的变化。在课件的演示下,老师随后讲授到我们国家处于亚热带和温带,所以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同学们茅塞顿开、如坐春风,我却感受着信息技术给教学伟侧轰的洗礼。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空间
信息时代互联网络已是四通八达,In-ertne站点遍布全球,基于多媒体的局域网、校园网的教学模式,正带着时代的朝气迎接教育的革命。它把类似幻灯片的静态图像、类似录音带的音频信息、类似录像带的动态视频流等多媒体信息都搬到了网络上,而且不受使用时空和人数的限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例如中国基础教育网、各省市地区的教育信息网、大众科普、科普在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教网、教育科学出版社的课标教材网等,是对小学《科学》教学有力的网络支撑。利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你所需要的网站、图片和相关的文本、视频信息,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和教学一线的专家交流,足不出户便可以得到教学业务的提升。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我让同学们收集家乡自然水域的图片、视频、变革、档案等电子资料,分考察计划撰写、考察报告提交、考察在线交流、参考学习资料等模块,建立学习型网站,形成专题的学习资源包。教学时,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学生对考察报告的基本撰写,有了清晰的认识;同学间的在线交流,加深了对科学实验考察步骤的印象;参考学习资料,提升了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增强了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拓展了教学的空间。
四、总结
现在的小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长的宠爱下长大,娇生惯养,很多事都是由家长代劳,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差,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利用科学课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水”这课时,课上让学生交流有关水的认识,学生都高高地举起手来,争着发言。他们根据自己对水的了解,有的说水是无色的,还有的说水是无味、会流动的液体。我夸奖学生说:“你们知道得可真多”,接着导入正题:“我们国家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水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所以要保护水资源。为此,同学们应该怎样做呢?”这时学生的兴趣再度高涨起来,于是我让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解决办法。各组纷纷行动,交流得十分热烈,提出了一些好建议:不往水里扔垃圾;不将污水排到江河里;要在有水的地方种树,防止水土流失等。针对他们的讨论,我总结说:“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保护水资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要为保护水资源出分力。如果你见到了谁在破坏水资源,就要制止他,并告诉他破坏水资源是犯法的行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思想品质,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科学学习态度的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不但要以科学探究为中心,还要具有积极的科学探究兴趣,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本着这样的理念,在教学中我时时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我主要是利用通学探究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例如:三年级“种植我们的植物”的单元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播种教学开始,让学生掌握播种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上完成绿豆的种植,接下来是观察绿豆从发芽、生长、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大约需要3个月的时间,教师要指导学生每天坚持按时观察、及时做好观察记录、掌握绿豆的生长过程。在学生的观察中,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做指导和批阅,掌握学生观察的准确性。由于观察时间较长,学生持久性差,多数学生很难坚持,为此,我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鼓励他们坚持观察,克服困难,培养其严谨的科学学习的态度。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科学课的德育目的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在教学六年级“桥的设计”一课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古代赵州桥的坚固、美观,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伟大。在“设计桥梁”活动中,我指导学生借助图片、上网查阅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从古到今我国在建筑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当学生把一幅幅精美的设计图展现在我面前时,我为他们竖起大拇指,因为搜集的过程,也是他们被民族精神感染的过程。再如讲“各种各样的材料”一课时,我向学生讲述了古代造纸的发明者和造纸方法。为了加深学生对造纸的理解,课上我带领学生利用纸巾、卫生纸、报纸等材料,自己学习造一张纸:将材料撕碎泡在水中,搅拌均匀,然后铺在布上,压出水、晾干,一张纸就做好了。如果在材料中添加颜料,就做成了彩色的纸。亲历了造纸活动,学生体会到造纸的过程,感受了造纸的重要意义。适时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受到巨大的鼓舞,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感到无比的自豪。
四、重视环境保护教育
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重在落实,取得实效。因为学生的课上活动很多,所需要的材料也多,材料又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养成节约的习惯非常重要。
1.渗透环保教育。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现在我们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小学科学课关于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较多,所以,我就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如六年级“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是让学生真实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在我们家乡黑河市,学生熟悉的水域有黑龙江、卧牛湖、西沟电站等。学生以这三个水域为调查对象,先自己设计考察计划,然后制作考察报告,最后实践调查,了解家乡的水资源情况。学生比较调查的水样与自来水、生活用水有什么不同,判断家乡的水资源是否被污染。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知道了家乡水域受污染的情况,并写出可行性的建议,然后全班交流,把切实可行的建议进行整理,制定出具体的对策张贴出去,让每个游人都知道在水域区应该怎样做。
2.利用科学课建立环境保护档案。内容包括本地应保护的野生动物、植物;生态保护对学生行为的要求,让学生知道那种做法是正确的,那种做法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
一、实验的基本作法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
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据各地汇总的资料表明:实验开始前,自然课开设率仅为65%左右,1993年开设率达到96%,全省90%的县市达到100%,大部分农村小学还从一年级开设了自然课。导致以上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师,通过实验,对自然学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我省12个地、市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地方94%的自然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自然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参与自然教改的热情高涨。92%的学生认为“自然课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态度由“无所谓”转变为“爱学、想学”。
总之,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实验工作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农村教育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有小学的90%以上在农村,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我省的农村自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村自然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
(三)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地开展教学研究,是自然学科的教学任务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
一、实验的基本作法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据各地汇总的资料表明:实验开始前,自然课开设率仅为65%左右,1993年开设率达到96%,全省90%的县市达到100%,大部分农村小学还从一年级开设了自然课。导致以上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师,通过实验,对自然学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我省12个地、市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地方94 %的自然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自然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参与自然教改的热情高涨。92%的学生认为“自然课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态度由“无所谓”转变为“爱学、想学”。
总之,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实验工作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农村教育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有小学的90%以上在农村,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我省的农村自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村自然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
(三)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地开展教学研究,是自然学科的教学任务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
一、徽水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现状
旌德县位于皖南山区,地处黄山北麓,东临苏浙沪,北枕皖江,徽水河是境内的4个自然水系之一,属青弋江水系,是皖南山区溪流性水域,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所形成的水域特点,其流经区域人口少,生态环境保持好,工业污染轻,水质优良,是乌龟、中华鳖及各种溪流性水域特有鱼类优良的栖息地。历史上,旌德县野生水生生物资源量相当丰富。但长期以来,由于人为、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野生水生生物资源量种群资源量的急速下降,种群结构趋于幼龄化,在徽水河建立乌龟中华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具有很高的生态代表性、典型性和科研、经济、社会价值。为此旌德县于2008年开始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并于2010年获得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称号。一是划定保护区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8月旌德县联合省农业大学对全县自然河流水域进行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形成科学考察报告,上报农业部,通过答辩审核获得徽水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划定徽水河(东经118°24'30"至东经118°30'40"、北纬30°12'58"至北纬30°25'41")及其12条支流为保护区,总面积679.6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88.2公顷,实验区面积391.4公顷,确定重点经济类水生动物乌龟、中华鳖、光唇鱼、黄鳝、泥鳅、黄颡鱼等经济鱼类为主要保护对象实施保护。围绕“保护区经济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维护、资源种群监测”三大主要任务,实施保护方案,保护和增加特有鱼类资源,进一步改善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完整性。二是形成管理制度,依法保护种质资源。保护区以《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为指导,严格贯彻执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县人民政府也相应制定了保护区管理的相关规定,及时颁布《关于实施保护区规定保护渔业资源的通告》,通告各职能部门及民众,管理和约束渔业违法行为。以县渔政监督管理站为主体建立专业队伍,对保护区实施日常巡查管理制度,核心徽水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成效与思考王庆安徽省旌德县水产站242600区实施长期禁渔,实验区分时段进行有效禁渔。渔业行政执法部门开展针对保护区的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保护区非法渔业行为。三是保护利用并举,增殖野生资源种群。保护区在严格实施的水域环境保护下,水生生物资源量逐渐恢复壮大。在实验区合理的进行捕捞利用,开展科研遗传研究,人工实施土著水生生物物种的繁育,提高了繁育速度和成活率。自20世纪末旌德县就开始从事乌龟、中华鳖等特种水产品种的人工养殖与繁育研究。目前,全县有22户乌龟、中华鳖,面积1220亩。其中国家级标准良种繁育场1家,市场良种繁育场2家,为整个江南片的特种水产养殖大规模发展提供苗种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场需求和资源衰竭的矛盾。人工培育良种,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促进保护区内的水生生物种群的复原壮大。通过对实验区合理的捕捞,以原种的方式进行人工培育苗种环节,为人类永续利用。
二、徽水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成效徽水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与2008年开始建立,通过四年的建设与管理,保护区水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保护区水域水生生物资源量呈上升趋势,保护区水域电鱼、毒鱼等渔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保护区周边环境及群众保护意识得到有效提高。具体分析见表一、图一。
三、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特点徽水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属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其与海洋、湖泊所不同的特点。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流径长,跨度大,所处地貘往往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洪水期和枯水期的存在导致了保护区的面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处于深山沟壑中的河流往往交通不便,给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带来极大不便。一些特有水生物种还栖息于山涧溪流中,如平胸龟、大鲵,更加突显了保护区日常巡查的难度。所以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没有海洋、湖泊型保护区的浩瀚、平坦和一望无际。它与山川交织在一起,无论是进行保护区区域的定位还是全方位日常管理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存在的问题正是由于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特点,形成了其在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首首先先是是意意识识问问题题。。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存在于渔业欠发达地区,老百姓的禁渔、护渔意识淡薄,影响了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打击了管理者的工作信心。政府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动经济发展,GDP指标统领一切的思想意识下,更加助推了一些人发展经济恶化环境的行为和举措,形成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巨大矛盾。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任务重,地位高,使得保护区与发展经济的矛盾日显突出。一些小水电业、化工业成为当地发展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严重威胁保护区的构建和功能的发挥。同时,经济的落后、意识的淡薄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财政对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投入。地方资金不能及时有效的配套,影响保护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工作人员经费得不到保障,很难将保护区管理工作做到位。其其次次是是职职责责问问题题。。保护区管理工作任务重、责任大,需要有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进行专业的日常管理工作。而山区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日常管理队伍往往由渔政人员担任,没有专门编制、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大量的保护区日常管理工作全部由渔政站承担,而渔政站往往也是与水产站合署办公,既要承担水产技术推广任务,又要承担全县的渔业执法管理工作,还要承担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一人三职,很难有效履行职责。最后是管理问题。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导致其全方位日常管理的困难,不能面面俱到,会存在监管死角。保护区水域环境的复杂,增加了管理成本,只靠管理者一味的“管”,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只有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全民皆兵,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意识根深蒂固地植入民众思想,从源头杜绝破坏环境、非法渔业行为的发生。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是保护区管理难的另一方面。相关资料显示,保护区每10公里区域需配备3名巡护人员,100公里的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需要巡护人员近30人。现实离这个要求相差甚远。而在保护区建设中,完整的基础设施建设就需400余万元,尽管农业部在前期建设中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后期地方财政每年的日常管理工作经费因保护区类型不同也需几十万至上百万元不等,难以配套实施。捉襟见肘的工作经费难以保证保护区管理工作的质量。设备的缺乏或不足更是加剧了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发展建议水产种质资源是我国渔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源。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种质资源又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进行相关科学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包括水产种质资源在内的生物遗传资源的拥有量和研发利用程度已成为衡量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的指标之一。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对水生生物及其生态系统产生极大冲击,许多生物种群濒于灭绝,种质资源正在减少。我国的水生生物资源,特别是水生生物资源,已处于严重衰退状态。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是对水产种质资源进行保护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各部门和全社会的支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领导,成立领导、工作组,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渔政、司法、水利、工商、环保、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同时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散发保护区制度、简介、管理通告等资料,建立大幅宣传牌、横幅,提升保护区的影响范围,提高民众对水域环境、水生生物的关爱度,发动全社会力量,全民动员开展保护水域环境和水生生物活动。各级地方政府一是在《纲要》的宗旨下,根据各保护区的制度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规定,建立一支行之有效的管理队伍;二是由政府牵头,联合各相关职能部门,建立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组,建立工作的指挥部,有序开展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三是协调当地经济发展与水域生态保护的关系,妥善处理工业建设、城镇化建设、小水电建设及河道采沙业与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矛盾;四是确保保护区管理经费的投入,保证保护区必备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保证执法队伍工作人员的工作经费、装备,以及保护区设备仪器的日常维护使用,保证开展水质监测、资源调查研究相关经费的投入。
(二)加大对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所需经费较大。虽然农业部给予一定的前期建设资金支持,但后期长期的管理工作经费也给地方政府财力带来一定的压力。在国家、省、市县三级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各地应积极探索政府投入、银行贷款、企业资金、个人捐助、国际援助等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为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通过保护与利用并举,对保护区内的实验区进行水产种质资源的合理捕捞。通过合理捕捞种质资源开展遗传研究,建立水产种质资源苗种繁育基地,实行保护品种的市场转化。适度结合当地旅游业,开展保护区水域生态观光。实现保护区的造血机制,反哺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根据各保护区所处地理位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条件,以及保护区的类型、岸线、面积和管理任务,从实际出发,提出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资金投入支持方案。
为了学习借鉴外地渔业发展的先进经验,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打造我场新的渔业经济增长点,谋划渔业发展新格局,4月25日至26日,我场组织生产科、各分场负责人、部分科技示范户和养殖大户参加的考察团一行10人,由一名总支委员带队,赴武汉、汉川、潜江,分别对武汉市东西湖鱼水情水产发展有限公司、走马岭渔业大队、汉川里潭砚海家庭农场、潜江虾宝农业科技基地、虾皇小龙虾养殖合作社张家窑基地渔业养殖与管理、名优良种与品牌渔业等先进典型和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考察期间,与当地从事水产养殖、科研、贸易的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农渔民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全面学习了他们在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培植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培植、渔业管理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和宝贵经验。此次考察,选点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组织安排紧凑,考察内容丰富,参加考察人员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深受启发,收获很大,考察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三市区考察点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实地一看,确实使每位成员震动很大。总结起来,他们的发展思路宽,规模大、标准高、技术精、效益好,品牌意识强。翘嘴鲌,黄颡鱼、小龙虾等名特优水产品在上述三地已达较大规模,已建成繁苗、育种、养成、餐饮、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体系。主要特点一是渔业结构调整力度大,二是养殖模式不断创新,三是渔业产业化经营程度高,四是渔业科技支撑作用突出。
东西湖区鱼水情水产发展有限公司水产基地位于东山群力村,东吴大道旁,公司由老总李允个人投资500万元兴建,集名优水产苗种引进实验、繁育,商品鱼养殖销售、观光休闲于一体,公司基地占地200余亩,建成室内育苗车间1000余平方米,池塘微循环养殖水槽13组,年人工繁育杂交黄颡、江团(长吻鮠、又称长江回鱼)大鳞鲃(淡水银鳕)、大口黑鲈等名优新水产苗种2亿余尾,商品加州鲈鱼等中高档水产品30万斤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走马岭渔业大队养殖户陈老板养殖水面30亩,2017年养殖翘嘴鲌,投放鱼苗35000尾,规格每尾0.15公斤。以调水为主,几乎不用药,投喂饲料27万元,产值48万元。【参观时,正有渔户在出售翘嘴鲌】
汉川里潭砚海家庭农场2015年4月注册成立,位于竹林村彭湖垸,以稻田养虾、蟹为主,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流转740亩湖田,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鱼池6口、700亩,投放虾苗2000多公斤、蟹苗3000多公斤,当年收稻谷32万公斤、产虾5万公斤、产蟹1.8万公斤,总产值400万元以上,去年产值达千万元。
2016年11月,潜江虾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组建了专业团队,主要进行小龙虾遗传育种、小龙虾微生态重建与修复、小龙虾繁养一体化和小龙虾疾病防控四大系统工程试验,坚持走绿色生态之路。“一定要将病原微生物的浓度控制在阈值以内。水草对净化水质有极好的效果,我们要及时补充有益菌,分解小龙虾粪便,为水草和藻类提供肥料,水草和藻类生长旺盛,浮游动物就多了,这些食物都含有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能为小龙虾提供丰富的营养。”公司老总如是对考察组成员介绍道。
2013年,虾宝老总陈龙承包500亩水田,472亩种植藕带,28亩专门研究小龙虾生长环境、育种等。为了观察小龙虾生活习性,有时候他一动不动趴在虾池边观察,一待就是一整天。陈龙说,这样才能不影响到小龙虾的活动,获得更加准确的资料。多年蛰伏,一朝蝶变。2014年,陈龙培育出抗体强、存活率高的麻壳虾,同时获得了高产,28亩麻壳虾卖了57万元。2015年8月,尝到甜头的陈龙将虾池扩增到813亩,500亩养虾,313亩种植水草研究微生态体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基地毛收入为500多万元.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去年11月,虾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还新增2400亩虾田,将虾稻共作与小龙虾精养相结合,预计今年毛收入可突破2000万元。
二、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是抓规模化开发,培植支柱产业。2001年,潜江小龙虾在水稻田里养殖并获得成功,被专家称为“虾稻连作”种养模式。但在实践中,此模式一亩田只能收一季虾,效益较低。后来,经过三年实践,又摸索出了“虾稻共作”模式,一季稻谷、两季虾。绿色生态的虾稻产业也成为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2017年虾稻共作面积达到65万亩,建成13个万亩和60个千亩集中连片标准化生态种养基地,综合产值达到230亿元,全市龙虾总产量达10.3万吨。形成了强村富民的主导项目和支柱产业。虾稻产业的高效益离不开多年的技术攻关和科学高效管理。十几年来,不断完善“虾稻共作”这一新型种养模式,与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两个院士工作站和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对虾稻共作进行科技攻关。同时,不断健全虾稻产业链标准体系,制定和了14项产业标准。
二是抓产业化经营,靠龙头带动发展。如潜江虾皇等公司就是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农户利用水面进行养殖,并与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由企业统一供应苗种、生产标准、技术服务、收购产品,渔民养殖水域成为企业基地,既稳定了渔业生产,又为企业加工销售提供了大批量的原料。经验证明:产业化经营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先进经营方式,是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由之路。渔业实施产业化,将基地、加工、市场体系三个环节连接起来是关键。龙头企业能延长、拉紧产业链条,政府要从政策、资金、技术、服务上重点扶持龙头企业,靠企业打造品牌,靠企业与农户、基地联合,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较为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共同发展。
三是抓品牌打造,形成品牌效应。品牌是无形资产,是城乡居民由被动式消费转向选择性消费的重要标志。我们发展品牌渔业,就是要用现代工业理念来谋划渔业发展,实行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提高渔业产品的知名度、内在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只有品牌,才能争夺市场霸主,实现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更高的经济效益。
水产养殖需要科技扶持,渔民在加工、销售环节上需要引导和服务,政府机构和服务组织要以市场导向引导渔民生产,还要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加工、市场、信息服务,做到渔民和企业能够养得好、卖得快、效益高、增收多。
四、下步打算
因地制宜地学习好经验,做好结合的文章,明确主攻方向,理清工作思路,立足自身实际,创新理念,创新机制,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拓创新,不断加快渔业发展步伐。
一是实现生产设施标准化、养殖技术现代化、营销品牌化的格局。深入实施标准化生态鱼塘整理工程,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池塘微孔增氧设施及增氧机、自动投饵机等机械,完善水产良种繁育体系,打造名优淡水鱼生产和良种繁育示范区,形成区域特色产业,提高渔业产值和效益。
二是根据我场资源条件特点,培育主导品种,发展优势特色渔业,着重提升质量,打造名牌产品。充分利用山好水好生态好的优势和“野猪湖”品牌的知名度优势,积极打造孝南渔业品牌,实现渔业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产业特色化、产品品牌化。
三是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大力推广应用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以省水产良种试验站减量用药计划在我场实施为契机,新建1处水产品质量检测和疫病检测实验室,加强养殖环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渔业水域环境、养殖投入品和水产品药残日常检测;开展渔业病害测报和重大病害防控;逐步推行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有效提升我区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林业监测规划院,呼和浩特010020)
摘 要:文章在对内蒙古包头黄河湿地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措施。
关键词 :湿地;现状;保护;恢复;内蒙古包头黄河
中图分类号:[S719]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3-27
作者简介:滕晓华(1965-),女,呼和浩特市人,高级工程师.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是野生动植物,尤其是鸟类最重要的栖息地:在抵御与调节洪水、降解污染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全球最大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重要的国土和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与休闲提供多种资源;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摇篮”、“物种基因库”等,是地球不可或缺的生存环境。湿地的保护管理和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息息相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基础。
1 自然概况
1.1 地理位置
包头黄河湿地(昭君岛至磴口段),西起三岔口村西鱼塘西界、南至黄河中心线、东至宋昭公路、北至拟建蓄滞洪区北界及黄河景观大道,总面积为3112hm2。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5’13.3”~109°42’49.0”,北纬40°30’56.4”~40°33’18.0”。
1.2 地形、地貌
包头黄河湿地地貌主体为黄河冲积下湿平原。本地区的地形是北高南低,西北向东南倾斜,黄河沿南境边从两向东蜿蜒而过,属于阴山和黄河之问的冲积平原 从景观上,包头市黄河湿地呈现出水域、沼泽、灌丛、草地等类型,其中,以水域、沼泽、湿地为主要类型。
1.3 气候水较少,蒸发剧烈。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炎热,年、日温差大,春、秋两季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8.5℃,全年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气温12.7℃,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气温22.2℃;无霜期148d;年均降水量310.4mm,年均蒸发量1,593.3mm。
1.4 水文
包头黄河湿地内的地表水主要来源为黄河水,其次为地下水和大气降水。黄河沿昭君岛至磴口段南境东流,流经68km,水面宽130~458km,水深1.4~9.3m,平均流速1.4m/s,平均径流量824m3/s。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分布很广,地下水埋深30~50m,水质矿化度<0.5g/L的超淡水,适宜饮用和灌溉。
1.5 土壤
包头黄河湿地土壤类型分为草甸土、盐土和风沙土3类。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湖区及外围的沼泽地带;盐土呈斑块状散布于沼泽的外围;风沙土大多分布于黄河岸边的沙滩地。
1.6 湿地植被资源
包头黄河湿地以非地带性草甸植被和沼泽植物占优势,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高。
1.6.1 植物科属组成
据不完全统计,包头黄河湿地有维管束植物133种,隶属36科93属,其中:蕨类植物1种,隶属1科l属;被子植物132种,隶属35科92属。
1.6.2 植被类型
包头黄河湿地的植物类型可分为灌丛、草原、草甸、沼泽、草塘等5个类型,其中,分布面积占优势的是草甸、沼泽和草塘。
1.7 湿地动物资源
包头黄河湿地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据2001年《内蒙古南海子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包头南海子湿地有脊椎动物101种,分属于23目46科76属,其中:两栖类4种(1目2科2属);爬行类5种(2目4科5属);兽类有15种(5目8科12属);鸟类77种(15目32科57属)。根据《包头野鸟》,截至2007年,包头黄河湿地观测到的鸟类数量增加至184种。
2 湿地现状及受危害程度
包头黄河湿地地貌主体为黄河冲积平原,以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为主。包头黄河湿地(昭君岛至磴口段)面积3112hm2,现存湿地面积为l021hm2,现状湿地率32.81%,详见表1。
包头黄河湿地地处我国寒区、干旱半干旱区(简称寒旱地区),位于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路线上,是鸟类、两栖类、鱼类等湿地生物生息繁衍的理想场所,因此,物种丰富、景观独特,是包头市乃至西北寒旱地区一个得天独厚的宝贵自然资源。然而近年来,随着包头的飞速发展,带来大量污染排放、开荒耕种、私挖乱建等破坏活动,黄河湿地应有的功能出现了退化现象,而且还出现包括黄河在内的地表水体富营养化、水土流失、土壤板结、土地沙化、盐碱化,生物物种数量减少等不良表现。过度的人为破坏使得包头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呈减少趋势,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任由其发展下去将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包头黄河湿地的保护和管理亟待加强。
在自然情况下,黄河包头段流凌封冻时间常比上游的兰州早20多天,而解冻开河时间却晚一个多月。特殊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导致每年的黄河开河期为特有的凌汛期。凌汛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有利有弊。一方面极易造成串堤决口,淹没成灾:另一方面凌汛对于地处干旱、半干旱的内陆地区的包头黄河湿地提供了必需的水源补给,保证了黄河湿地的良好发育。
3 湿地保护措施
3.1 立标定界
立标定界是湿地、植被及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基础工作,通过设置湿地边界、界碑、区界标桩、指示标牌等基础设施,明确湿地边界和范围,对周边群众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有利于减少人为因素对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
3.2 围栏
针对湿地内人为活动情况及野生动植物柄息地面临的威胁和可能遭受的破坏,在人畜容易进入处、珍稀野生植物分布处、鸟类等湿地生物丰富处有针对性地设置网围栏,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隔离网、围栏的高度2.Om,网柱与柱之间的距离8.Om.网格尺寸0.15x0.15(m)。采用镀锌钢丝网。
3.3 水源、水系、水质保护
3.3.1 保护原则
湿地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离不开水这一必要元素。适宜的水源、良好的水系和水质保障措施是内蒙古包头黄河湿地建设的基本保障,水源的选取、水系及水质保护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就近选取稳定、可靠的湿地生态补水水源。②合理利用和调度补水水源,在各水体维持合理水位变动范围的基础上,满足湿地的生态用水需求。③尽可能连通湿地内部及周边水系,促进水体流动和水力循环。④加强对湿地内部及周边各水体流域的管理与保护,并采取合理措施帮助维护水体水质,降低污染风险。
3.3.2 水源
包头黄河湿地属黄河冲积下的湿地平原,黄河湿地的补水源主要有黄河、蓄滞洪区、河流及浅层地下水。
①黄河水。黄河包头段年内水位落差12m,高水位一般出现在汛期(每年8~9月)、冰封及凌汛期(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每年定期的水位上涨能为堤南的黄河湿地带来大量优质水源,是黄河湿地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重要保证。②蓄滞洪区蓄水。每年凌汛期,西海湖蓄滞洪区会从黄河分洪。蓄滞洪区水量丰沛、水质可靠,可就近为黄河湿地提供充足的生态用水水源。③河流来水。哈德门渠、昆都仑河、四道沙河的来水,包括雨(洪)水、日常径流以及上游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出水。④地下水。包含在土壤、地层中的地下水能够成为湿地天然的补水水源。在地下水位高的季节,部分地势低洼处甚至能自行形成水面。
3.3.3 水系保护
包头黄河湿地区域内部及周边的现状地表水系水体十分发达,包括众多河流、湖泊、蓄滞洪工程区等,并紧邻饮用水源保护地,水系的保护与湿地生态系统的品质息息相关。水系保护如下:
①加强对湿地内部及周边的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流域管理,完善流域的排水市政设施。对于沿途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严格截污纳管并经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对于城市及农牧业、渔业养殖生产区,应有合理的雨水径流处理措施,控制面源污染。②完善各种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的收集及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同时,加强管理和监督。③尽可能加强湿地内外部水系的沟通,采取合理措施促进水体循环和流动。④充分利用周边水体的水资源,切实按计划合理调度补水水源,统筹规划湿地内部水体的水位变动范围,调节枯水期和丰水期补水量,以保障各水体的健康发展。⑤西海湖湿地滞洪区是包头三大蓄滞洪工程区之一,在每年的凌汛期向黄河分洪2000万m3;在非凌汛期,西海湖湿地滞洪区还承担区域的调蓄和排洪功能,同时向湿地内部及周边区域的鱼塘、湿地、林地、农田等提供水源。⑥哈德门渠位于哈德门沟防洪体系末端,长8.6km,主要输送哈德门防洪体系滞洪区的退水,水量主要集中在7、8月份,在非汛期也有少量径流。哈德门渠的现状水源主要是包钢、神华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及两岸雨(洪)水,未来污、废水截留后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将仅有雨洪排入哈德门渠。在降雨期或汛期,哈德门渠的排水首先进入西海湖湿地滞洪区,作为蓄滞洪区补水。而在非降雨期或非汛期,蓄滞洪区水将被提升至哈德门渠,在形成水力循环的同时,帮助优化蓄滞洪区水质;同时,营造哈德门渠水量丰沛的环境也有助于其河流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维持。
3.3.4 水质保护
一是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为了进一步改善湿地水环境的质量,需要利用湿地自身的湿地净化功效,在湿地中的河流水域,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周期长的水生植物,如芦苇等,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代谢以及基质的吸附、过滤、沉淀作用降解水中污染物,去除营养物、细菌等有害物质,净化水质。
二是水质日常保洁。为了减少水体的污染,防止危害性水患的形成,保持良好的水质和水体景观,需定期对湿地所属区域的水面进行保洁清理。保洁的方法有对水面的漂浮物进行人工清理和在水中设置振荡射流曝气机。振荡射流曝气机主要设置在水体流行性较差的水域,对深层水体实施充气(充入空气或者氧气)、搅动水体,形成人工造流,使底层水和表层水进行交换,加速水体复氧过程,提高水体溶解氧水平,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生物的活力。
三是严格控制各湖泊、水塘及蓄滞洪区周边污染源。采取合理的水力循环、水体连通措施,有效改善水质。
四是杜绝无序的引水活动,维持水体的水位在正常范围内变动,并根据水位落差变化,合理营造水岸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五是加强对各水体及湿地各时段水质的监测、评价和预测工作,重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污染源控制及管理工作。
六是科学布设水质监测网点,选取先进的采样、监测方法对有代表性的水质指标进行有序监控,妥善保存水质监测结果,存档作为历史资料,便于后期对水质变化规律的预测和研究。
七是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参照相应水环境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定期对水体的质量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便于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改善措施。
3.4 水岸保护
目前,湿地部分水岸(滩涂区)已被开垦为农田.加之河道采沙,部分水岸被损害,因此,要对水岸进行保护,维护其生态功能,并对受损水岸进行恢复和加固,保护、恢复水岸带植被。为了保持水土、提高防洪能力,并为动植物创造生息的场所,依据湿地水位的动态变化和水陆交接区域的植被分层、自然演替,设计岸坡保护工程。采用自然生态的材料进行护岸,对于存在问题的岸坡可采用自然驳岸方法作为湿地护坡保护工程优选技术。
水岸保护主要针对人工湖周边水岸宽3m的区域进行植被恢复保护建设。依据水陆交接区域的植被分层、自然演替、设计功能以及使用状况,构建水岸植被带。驳岸植物选择以乡土植物为主,在岸边栽植阔叶乔木1行,株距3m,岸边往下2m包围栽植阔叶灌丛,规格80x80(cm)。自然驳岸植被主要有紫穗槐、柽柳、旱柳、垂柳、河柏、小香蒲、芦苇等。
4 湿地恢复措施
4.1 退田还湿还泽
由于湿地周边的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及历史原因,部分滩涂湿地被农民非法开垦耕种,使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恢复破坏的滩涂湿地,需进行退田还水还泽。该措施实施后,既可以扩大湿地面积,又大大加强湿地功能效益。
4.2 湿地植被恢复
水生植被不仅可以充分改善水质,更是水生动物食物链的首要环节,还是黄河湿地鸟类和我国候鸟迁徙、栖息的场所,他直接或间接为各种鸟类、鱼类提供饲料和产卵繁殖场所,必须加强对水生植被的保护,否则水禽、鱼类的食物来源就会被切断,隐蔽栖息场所和繁殖环境便可能随之消失,重点保护的鸟类可能销声匿迹,鸟类自然湿地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4.2.1 水域宽阔处的水生植物配置设计
在水域宽超过10m的区域,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主要考虑远视效果。水生植物配置注重整体大而连续的效果,主要以量取胜。
4.2.2 水域较窄处的水生植物配置
此配置主要考虑近观,更注重植物单体的效果,对植物的姿态、色彩、高度有较高的要求,配置时不宜过高过于拥挤,水生植物占水体面积的比例不超过1/3。水缘植物应间断种植,留出3~7m大小不一的缺口,以供观景。
4.2.3 抚育和管理
在恢复初期对重建的植被进行人工养护,提高植物个体的成活率,预防外来种和非湿地种的入侵,预防病虫害的发生。恢复后期,随着植被的逐渐恢复,养护管理将逐步弱化直至停止。
4.3 湿地补水
湿地水系的自然通畅,是湿地保护的基本需要。修建必要的补水工程,利用凌汛黄河高水位自然补给湿地水量,是节约能源、储蓄水资源、保护湿地简单易行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