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16 01:45: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怎样提高高中语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

第1篇

一、精心选择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一)巧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失街亭》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街亭未失,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街亭已失,政局又将如何变化?街亭如此重要,孔明何以失守?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笔者曾执教《我有一个梦想》,利用影片展现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激奋,因激奋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情绪激昂,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优美诗歌《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一)针对学生的基础,用活教材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第2篇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无教完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学生有无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然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我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一些管窥之见。

一、培养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恐怕已经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兴趣才是成功的前提,所以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照本宣科完成知识的传授,更是要艺术化些,把教学内容设计得让学生乐于接受,想办法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活动,对课堂产生情感依赖,以此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有效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堂上的研讨不同于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可以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的欲望。教师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从而学生就会真正地喜欢语文,喜欢上语文课,这样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就高。

二、精选教学内容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规律的探寻。因为适合学生的内容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各方面去。”因此语文教学就要树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内涵。尤其是现今的新课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由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完成,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语文教师不能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语文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当然,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语文教材、不要把握语文教材意图。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另外在备课时要考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毕竟“学生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不用教师去硬灌了,就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去自主学习,而不用教师每天盯贼一样看着、守着,耗时间。教师还要精选试题,让每一道题都有代表性,只有教师先到题海中去,才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三、重视课堂提问艺术

第一,问题要具有典型性。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在一堂课中往往只对某方面的内容能集中精力。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集中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深度,注意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从而达到“以一当十”“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比如教授《项链》一文时,由于文章较长,很多学生浮光掠影,不注意细节,若提问他们:玛蒂尔德丢失项链是偶然还是必然?学生就会认真阅读课文,并找出有关细节,指出其必然性,进而深刻把握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

第二,问题要具有层次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从学生的认识实际与知识水平出发,所提出问题的深浅、繁琐、大小要适合学生的水平,使大多数学生能参与回答。比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就设置了这样一道讨论题:“邹忌的讽谏为什么会成功?”在教学过程中,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只从邹忌善讽的角度来思考,而基础较好的学生还会从齐威王肯接受谏言的角度来思考。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有效性

首先,我来简单分析一下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不能够立竿见影,例如说,我们学习很多的现代文,我们逐篇去分析,鉴赏,可是考试中,却基本不出现书上所有现代文课文的内容,顶多有时候,出现一、两个个别字词而已。文言文的背诵,学生要将近背诵20篇课文,加上几十首诗歌,而在高考中却只考5句左右,所以,学生遇到难背诵的,就会说,"老师,这5分我不要了还不行么,有这时间我学点别的科目收效更大。"这令我们很无奈,我们总是耐心地引导,告诉他们语文学科是一个滴水石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可是学生还是一个天性好玩好动的孩子,他们似乎无法相信和理解。只有少部分同学按照课本和老师的要求完成。所以,这让我们的学科进行得举步维艰。

既然,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我们就应该研讨,怎样更好地引导学生来充满激情和热情地来学习语文学科呢?我认为分为以下几点。

一、情境式教学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我认为根据语文的学科特征,情境式教学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的语言,一是老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的学习氛围。在语文课上,本来就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教师不能以枯槁、平实的语言面对学生,最好做到妙语连珠,口吐珠玑,给学生形成一种文学审美的意境。尤其表现在导语上。如讲李白可以这样导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酒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样的导语既言简意赅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其次,就是为学生创设情境,有的时候,人的阅历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理解能力,而我们的学生还处于少不更事的人生时期,很多内容是他们所难以理解和体悟的,那么我们只能利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比较直观的就是对音乐和影像的合理应用。例如,我在上《秋声赋》的时候,第一课时中学生都表示理解不到这种悲秋的思绪,搞不清楚古人为何悲秋?于是,课下我就找到大量关于表现秋天萧瑟的图片和作者的经历,以及一首古筝曲《细雨微风》作以背景音乐,第二课时中我将这些资料一一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很真切地体会得到作品中的悲情,并能饱含感情地阅读,积极地去理解全文。当然了,创设一个好的情景也需要教师花费很多心思,教师要多思考。

二、教师要博学多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想要把语文课上好,教师本身就要犹如一眼汩汩流淌的的清泉。语文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靠传授教材的知识来应付考试,那就远远不够了。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都应不断充实自己。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并加以自己独特的见解,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告别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其次,经常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如报刊或网络。假如要讲《阿房宫赋》,我在认真备好教材之外,上网查阅有关秦朝和秦始皇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再其次,读课文的原著及有关专业的书籍,充分利用课内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课外知识的掌握也不可小看,教师要经常读一些好的作品,适宜学生的理解水平,然后推荐给学生,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用几分钟来换取学生课下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自主学习。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丰富的知识、独特的见解、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定能叩响莘莘学子的心弦,既教活了语文课,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时刻关心社会,因为我们的认识很容易就传达到学生那里去,首先我们要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从阅读中提高自我的审美品味,对学生形成耳濡目染的教育。阅读社会这大书,观察生活的丰富多变,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不断地去接触社会,不断地阅读生活,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致于成为时代的文盲。如果教师自觉接受当代学生对教师知识的挑战,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那么语文课堂就能活起来。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一、培养学习兴趣

我们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趣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淀。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纯朴,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的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言,女同学读水生嫂的话,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兴趣味浓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四、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爱学

1、用活教材资源,使学生在“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中驰骋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3、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让学生享受思维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在不断思维中提高语文素养

第5篇

一、必须根据语文交际功能发展的年龄特点开发课程资源,丰富作文题材,激发创造动机

我认为,作文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包括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技能训练的系统、心理能力训练的系统、思想内容积蓄的系统和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系统。在语文作文教学中,首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语文国家的语言习惯,而在这些系统中,学生语言交际功能发展是起主导作用的,是作文教学的主线。从哲学角度看,表达式语言文字的知识技能属于手段和形式的范畴,而语言的交际功能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而进行的语言活动,它属于动机和内容的范畴。动机决定手段,内容决定形式。每种语言的交际功能都有相应的语言形式和手段。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来实施教学。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要多开发课程资源,丰富作文题材,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语文国家的民风,更能让学生掌握好语文这门语言。

二、立足学生实际,多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作文只有多练才能出效果。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应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想什么就写什么,喜欢什么就练什么。但我们也应该加强引导,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展开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慢慢地得到提高和进步,作文教学才能上另一个台阶。

三、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技巧和能力

第6篇

一、加强学生自我阅读,杜绝架空分析

阅读教学的应试功利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陷入了只重形式,忽视内容的人文之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阅读教学存在着很多误区。比如早读课上,不闻声声入耳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老师的讲析;讲读课上,该让学生放声朗读的语段,全都变成了老师包办的架空分析,就连需要反复阅读,仔细领悟,认真揣摩的诗词曲和文言文的赏析,也大都变成了老师的语言分析课或习题训练课……凡此种种,不仅忽视了学生的阅读,而且大大淡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此,我们应该加强阅读教学,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明确阅读目的前提下,有的放矢的阅读,这样才有动力、有效果。教学中可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阅读重要性。

二、加强选择性阅读,跳出积累误区

选择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跳出积累误区。“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阅读内容的选择对于塑造人格也有着同样的效应。要让学生读高品位的书,做高品位的人。书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书使人受益,如橄榄,越咀越有味;中品书使人无害,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下品书使人无益,如白粉,只要染上,危害越来越严重。不仅要学会分辨书的品位,还要学会选择对我有用的书。

从语文学习心理角度来说,阅读活动是从感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语言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

三、加强科学性阅读,教给阅读方法

加强科学性阅读,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快积累的进程的有效途径。这种阅读教学训练的模式是:初读感知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语言——四读运用语言。教师要让整个课堂充满朗朗悦耳的读书声,在读中还语文以生命活力。学生通过阅读来感知语言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文笔之美与思想之深。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也能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能力,对阅读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拓展延伸,以培养自己的阅读创新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效率

现阶段我们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广泛地进行“中学语文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课堂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它能充分发挥组内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作用。这种学习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元认知能力,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科学合理的分组是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条件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然而,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或者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片面认识,很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特征认识存在着误区,导致合作学习方式简单停留于形式,影响了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更有效呢?下面就合作学习谈一谈个人的体会。

一、目前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缺少实在的内容。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合作交流逐渐走进了语文课堂。于是,课桌合并起来,排放成了圆形;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着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语文课上,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们时不时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倒也情绪高涨,大声讨论着,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在讨论问题,讨论的结果如何。这种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课堂气氛活跃,实质上流于形式,没有实在的内容。仅仅安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意味着合作学习吗?难道所有的语文知识都必须通过小组合作获得吗?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不够强,甚至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合作的方法及途径知之甚少。教师又不能及时地提醒和指导各组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以至在学生眼中,合作讨论也不过是个形式,老师最终会将答案告诉我们的,又何必当真呢?

2、缺少学生的独立思考。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这充分说明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思考与自主探索为基础,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势必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

3、缺少老师的正确引导。新一轮课改,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则退避三舍。教学中,教师布置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后,自己要么走到讲台前浏览教案,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要么在学生中间漫无目的地来回走两趟。乍一看,尊重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重视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实质上是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二、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1、分组要合理。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点、合作意识、性别情况、家庭背景等不同情况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每个小组均有优秀与相对落后的学生。如此分组,便于小组内学生相互学习,优秀生通过帮助后进生,可以增加他的认知、推理水平;通过参加小组活动,可以增加先进学生的从属感、接纳感和责任感;后进生可以得到教师以外的来自本组其他同学更多的帮助,来自同龄人的话语更加通俗易懂,可以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并可以降低后进生的焦虑感。

2、设计的问题要值得讨论。动不动就问问题就讨论,会使我们自主思考的能力下降,也会浪费时间,因此,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应该要有思考讨论的价值,要有开放性、探索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我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宋濂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他们分别从课文中、生活中找依据,进行辩论。有的说,我们当代中学生应该尊师重教;有的说那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过时了,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不必对老师毕恭毕敬、唯唯诺诺。一节课下来,他们都感觉意犹未尽。

3、课堂结构要体现多样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学生独立阅读、听写、思考、讨论、评价、思维等活动的同步发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处于主体地位,积极主动进行学习。每一个学生在这种课堂结构中处于平等的地位,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都可能在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上,对语言的理解感知水平的提高上产生飞跃。通过师生的合作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可以使学生养成思考提问的习惯,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学习基础。

4、建立公正的评价体系。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怎样,需要一个公正的评价体系来进行鉴定。我一般实行分数考核制。讨论认真热烈的、回答问题见解独到的、甚至回答问题仪态大方、声音响亮的,都可以得到高分。为了避免每个小组只派优等生回答问题,导致组内差等生得不到锻炼,我又规定,如果是差等生回答问题,回答的效果与优等生一样的,将会得到比优等生还高的分数。

第8篇

一、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

新编的语文教材,就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及口语交际能力。这就明确地指明初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二、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使课堂“活”起来

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21世纪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很强烈,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满足于是什么,而是深究为什么,因而初中语文课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这必然要求把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优美的课堂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造诗意的情趣氛围——这是吸引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先决条件,是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的必需,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一节语文课学生只有在和谐诗化的氛围中才能产生身心的愉悦和学习的冲动,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要注意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体验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轻松快乐有兴味地学习。那么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氛围呢?

1.运用优美的导语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语文课堂的导入是一种精彩的开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导语激趣煽情,形成课堂的势能。精彩的课堂导语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不可企及的范本,又能起到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2.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现代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3.通过巧妙设问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用精、少、实、活的提问将学生吸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

四、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学法指导

第9篇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1 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2 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3 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4 辅助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环节

上课时要求学生忽略我们和七中师生在空间上的距离,而把他们看成是和我们一起在一个大教室里进行学习。要紧跟七中老师的思路走,随着老师的提问,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要认真倾听七中同学的发言,并进行分析判断。要做好课堂笔记,及时进行课堂练习,坚持独立完成作业。教师特别要检查好预习的落实。教师在上网课前要提前备好课。上课时,在关注学生及时做笔记和回答问题的同时,还要把七中老师所讲的和自己的备课内容不一样并且有价值的部分记下来,结合我们这里孩子的实际情况,在非网班中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让七中教学更好地为我们所用。同时,还要记下学生不够理解或来不及记而又很重要的地方,选择适当的机会进行补充。语文课的笔记特别多,要教给学生一些记笔记的有效方法。当出现很大篇幅的笔记时,让他们直接选取关键的中心词来记,还要提醒学生有些文字只需要感知一下,不必一一记下来。在平时的辅导中要训练学生围绕中心词把话说具体说完整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屏幕旁边的黑板随时为学生显示一些七中老师口头上说了但是学生却不会写的内容。

5 上好辅导课,尽量弥补网班语文教学的缺陷

我们认为初中语文网课学习的最大不足就是学生缺少交流发言的机会。在上网课时,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学生发言,让他们的思维和兴趣被更多地激发调动起来,避免学生听疲倦后发呆、走神。老师在插话或让学生回答时应当选择合适的机会,切不可影响教学的完整性和美感,甚至成为“噪音”。另外,当学生还不会回答某一类题时,应该让他们多倾听七中同学的回答,学会一些思考的方式和答题的套路。

在上辅导课时,不要仅仅停留于补充课堂知识和讲解练习册、试卷上,还应当多训练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比如:在讲题时多让他们说自己的观点,老师同学进行点评;或利用一些阅读材料让他们谈感受。

6 搞好语文常规训练

1.按时听写基础知识及课堂内容;2.每周检查学生课外阅读后做成的积累; 3.引导每周练笔,培养他们自评和互评作文的能力;4.督促学生在家长面声情并茂地朗读指定内容。

7 语文教研的方向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