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际贸易课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8: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国际贸易课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国际贸易课程

第1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德国的FelixRauner教授等人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这是以现有职业工作整体性分析与描述作为基础而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法。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从推广的效果来看,其对提高职业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本身来看,这是一门对国际间商品交换的过程进行具体研究的学科,由于主要阐述的是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流程,具有综合性强与实践性强的特点。从国际贸易实务的来看,与国际贸易的国际惯例和相关法律规定也呈不断更新的发展态势,这就导致如果不能及时将这些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渗入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学生毕业后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会受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新规则的掌握及实践能力较弱等方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本身有着较强的工作流程,不同的国际贸易业务有着固定的独特性,因此,在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可以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从我国职业教育需要来看,中职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参与,增加对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以有效掌握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知识,符合中职学生特点。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层面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解,通过系统化的实践加深对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印象,进而实现把所学的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系统思维以及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将国际贸易实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关注到了中职学生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

通过以上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在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用的优势分析,可以看出,中职教师应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科学合理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基础

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要求教师必须以中职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设计与组织。该教学方法在应用中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工作任务为基础,通过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职业应对能力。这就要求中职教师有较强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熟悉现有的国际贸易实务工作流程。在设计时,以为外贸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为目的,结合现有外贸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中职学校自身也可以通过与外贸企业合作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并不是脱离国际贸易实务理论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强调和理论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在应用中通过引入工作任务、案例分析以及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是为了引导中职学生有效运用国际贸易实务理论知识解决工作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因而可以通过实训教学的方式将外贸工作流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身的角色扮演完成国际贸易实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模拟实训中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操作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应用的流程

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以“人世”为标志,我国正式融人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自那以来,我国依赖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毋庸置疑,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但这并不能否认全球化作为“双刃剑”的事实。此次金融危机,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就显现无疑,主要是它会在重要经济体之间传递危机,从而使一国宏观经济政策失效。因此,一国在融人全球化的进程中,一定要因势利导,量力而行,逐步开放,构筑必要的防火墙,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一定的自主性。教学中要告知学生,迷信全球化,迷信美国化,完全不设防,是天真幼稚的,万万要不得。

二、科学评价战后的国际经济秩序

战后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为架构的经济秩序,比及战前建立在殖民体系基础上的经济秩序是一大历史进步。但由于这一经济秩序仍为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主导,故仍具有诸多不合理性,主要是发达国家主导规则制定、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缺失、发达国家对外实行双重标准。至于美国更是利用其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地位,掠夺世界财富。此次金融危机,各国或被美国金融衍生品直接拖下水,或被美元所“绑架”,为防其贬值而被动施援。对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性必须进一步改革,目标是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份额与话语权。

三、科学评价国际贸易和国内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国际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的实证上,许多学者认为“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尽管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但由于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初级阶段,出口同时还负有完成“原始积累”的历史使命,因而,我国政府、企业都有极强烈的“出口冲动”。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形成“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基本特征是,重外贸轻内贸、重出口轻进口、重国际市场轻国内市场。结果是国内市场发展迟缓,内需不旺。此次金融危机给人们的启示之一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源泉还是国内需求,外部因素只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教学中,对国际贸易的作用应该恰当评估,过度强调必然有失偏颇。对国内需求在讲解时也要细分。需求可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我国国内需求不旺,主要是说消费需求不旺,而消费需求不旺,又是由于农村市场发育不良,农民购买力薄弱。十七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问题制定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决议,具有非常的意义。农民的问题、农业的问题、农村的问题就是国家的全局问题,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药方。

四、科学评价外贸顺差和进口的意义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初期谋取贸易顺差是十分自然的。但贸易顺差毕竟是贸易不平衡的表现。长期的大规模的贸易顺差首先会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不利于国家间长期经贸关系发展,同时会导致一国国内经济紊乱,不利于一国经济稳定发展。我国2007年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就与贸易顺差过大有直接联系。由于这一原因,人民币大幅升值,国际资本流人,加剧了我国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恢复贸易平衡,就要辩证认识进口的作用。进口要花钱,国人通常感觉不爽,教学中讲得也不到位。其实,我国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制造业大国,国内的资源早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我国每年消耗的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各类非金属矿石,相当部分要靠进口。没有进口,我国就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其意义绝不低于出口。进口的本质是用纸币(随时可能贬值)换稀缺物质,买国民福利,只要贸易大体平衡,何乐不为?

五、科学评价“比较优势—资源察赋”理论

“比较优势—资源享赋”理论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在现代经济理论中占有显赫地位。这一理论把国际贸易的基础确定为比较优势的差异,又把比较优势的差异归结为资源察赋条件,从而证明自由贸易比闭关自守更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一国国民福利,对指引落后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体系有积极意义。但实践也证明,长期秉持这一理论,也足以使人思维静态化,丧失进取精神,放弃竞争优势。其实,在当代市场组织中,不完全竞争早已取代了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差异、品牌创新、知识产权也超越了资源察赋的限制。这些都使得依赖比较优势的国家成为“双赢”中“少赢”的一方,而具有竞争优势的一方成为“双赢”中“多赢”的一方。假以时日,两国经济发展的差距仍会拉大,于是“马太效应”重现,这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靠低成本优势只能行一时,不能行一世。此次金融危机袭来,广东、浙江大量“贴牌”出口企业倒闭,唯有重视新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品牌的企业能够浴火重生,就是竞争优势超越比较优势的明证。教学中应充分收集与利用这类案例,向受教育者灌输“从比较优势人手,逐步谋取竞争优势”的理念,灌输技术创新、差别经营、规模经济、知识制胜、品牌优先的经营战略,从而体现国际贸易理论的与时俱进。

第3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涉外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课程,推行双语教学是顺应该课程特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需求的需要。采用SWOT分析方法从内部与外部两个角度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发扬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方式设计、教学资源拓宽、师资建设和考核方式改革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SWOT分析法;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涉外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课程,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对该课程均已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本文将借助SWOT分析方法来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发扬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期对我国未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外部机遇

(一)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全球科技领域竞争的加剧,各国开始意识到,只有拥有先进科技,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众所周知,美、英等西方国家在科技方面占据世界前沿,采用英语直接获取先进科技成为最佳途径,因此,采用双语教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要求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外语教学课程需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此外,自2002年开始,教育部在对高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更是要求A级标准中必修课双语教学授课的比例达到或大于15%,并且教学效果要好。[1]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日渐重视,对推动全国高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满足社会对国际贸易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各校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呈现两种趋势:一种更注重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即对英语只要求普通四级,对国际贸易理论课程非常看重而对实训课时不作要求;另一种则更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对英语要求专业八级,对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并强调外贸模拟实习培训。调查显示,相较于前者,后一类学生更受就业单位的偏好、与进出口贸易单位的签约率更高、工作适应期更短。因此,为满足时展对国际贸易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既熟知国际贸易知识,又可以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就有必要在《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课程教学中采取双语教学,以满足时展对国际贸易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符合本课程特点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流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涉外性。该课程中除了贸易术语、合同的磋商与签订、结算方式、单据和往来函电的制作撰写等均为英文外,大量的国际贸易规则、国际惯例也基本都为英文原版。虽然有翻译中文版,但法律条款经过中英文的翻译易出现晦涩难懂的情况,从而导致在国际贸易实践中贸易双方以及相关当事方对于所出现的争议无法正确引用。单一的汉语教学虽能让学生掌握进出口贸易流程,但学生却很难自如地用英文审核信用证、制作英文单据、进行英文发盘还盘,更谈不上用英文进行合同的磋商与签订、在出现国际贸易纠纷时采用国际惯例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英语知识,是学生进行国际贸易实践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也是本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初衷。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外部威胁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教师需投入大量精力。相较于全中文授课教师,双语教师不仅要准备中文授课内容,还要花时间将中文内容转换成英文进行讲解,课下还要花精力搜集英文案例,备课时间大大增加,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目前很多高校对双语教学认识不足,未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对双语教学进行有效实施和管理,缺少双语教学激励机制,造成双语教学教师工作量增加但待遇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双语教师双语教学工作积极性将大大受到打击。

(二)双语教学教学目的不明确

自2001年国家教育部提出要求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采用双语教学,全国各高校响应号召,大量推行双语教学。但推行效果不佳,很多人对双语教学失去信心。究其原因,在于大家对于双语教学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明确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双语教学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既熟知专业知识,又可以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其中,专业知识的掌握才是双语教学的重点,英语水平的提高只是双语教学的“副产品”,但目前很多高校单纯追求英语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中大大提高英语比例,很多同学因自身英语能力欠缺无法顺利消化吸收课堂知识,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无法很好的学习专业知识,本末倒置,造成双语教学效果不佳。

(三)师生存在畏难情绪

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非常高。[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知国际贸易知识、熟练使用英语,还要求教师掌握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双语教学无疑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和课堂教学的难度,造成教师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同样,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专业理解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很多学生因为自身英语听说能力弱,无法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学习积极性降低,对双语教学产生畏难情绪。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经贸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既熟知国际贸易知识,又可以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实践的复合型人才。[3]《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贸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然成为该课程的设置目标。如果对该课程采用单一的汉语教学,英语教学仅限于英语课,即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相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比较单一,懂专业知识的英语能力薄弱,而懂英语的专业知识欠缺,无法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但若对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将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有效糅合,可以促使学生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掌握国际贸易流程,有利于培养出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从而推动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

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欠缺英文专业文献检索能力,究其原因,归根究底在于学生专业英文水平较低。而对英文专业文献的检索是开拓专业知识面的有效途径,更是进行专业研究和论文创新的必要条件,因此提升学生英文专业文献检索能力迫在眉睫。为提升学生英文专业文献检索能力,就需要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英文水平,从而可以轻松检索查阅英文专业文献,培养自身的研究与创新能力,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最新动态,形成良好研究成果。

(三)促进英语语言的学习

在单一的汉语教学中,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相脱节,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与用的脱节。学生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学习英语,英语书面能力毋庸置疑,但英语运用能力欠缺,更别提使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实践。但若采用双语教学,将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相糅合,学生为顺利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必然主动提高自身英文水平,特别是英文应用能力。双语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产生英文应用能力提升这一“溢出”。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促进了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以致用。

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劣势分析

(一)教学素材缺乏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教材之外,还需要大量案例、图片和相关软件的支持。但目前相关软件特别是英文原声视听材料欠缺,双语教材也存在颇多问题。具体来说,目前双语教材主要有三种:一是国外原版教材;二是国内知名学者所编写的英文教材;三是高校内部采用的任课教师自编的英文教材。[4]对于第一种,由于国内外课程设置的差异,国外没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因此该课程的国外原版教材很少,一般都是对《国际经济学》国外原版教材中的贸易部分截取而成。这类教材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内容上主要是对于贸易理论、政策与模型的推导,缺乏贸易实务内容;第二,价格普遍昂贵,只配备习题册,没有学生指导手册等教辅材料;第三,不符合我国国情,文化背景的不同制约学生对原版教材内容的理解。而对于第二和第三种,目前可选教材不多,总体上专业性不强,且存在英文鲜活性和地道性问题。教学素材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素材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双语教学教学效果。

(二)双语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双语教学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双语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语言上,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经济学出身,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好的英文基础,但毕竟不是英语专业出身,没有受到长期系统的英语培训,听力和口语较差,因此要想正确把握中英文比例,流畅表达专业知识,将该课程讲得清晰明了,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很大难度;第二,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板书与CAI相结合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不注重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单一;第三,在教学经验上,大多高校没有专门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很多双语教师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培训[5],都是接到双语教学任务后,本着自愿的原则开始备课,缺乏双语教学经验,教学质量不佳;第四,在实践经验上,双语师资虽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实践很少,甚至有部分教师从来没有从事过国际贸易实践,欠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能力。[6]

(三)考核方式存在缺陷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不同于其他一般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涉外性,因而对其的考核应与一般专业课程不同。但目前教育部未对其双语教学制定统一的考核方式,因此各大高校对其仍采用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下,很多学生上课时缺乏积极性,不主动发言,甚至不上课,期末考试时完全靠突击通过考试。这种考核方式直接导致考试结束后学生什么知识都未掌握,更不用说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这不仅仅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一大弊端,也是中国教育的弊端。

五、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方式

虽然国外有很多双语教学方式,但考虑到我国国情,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每个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存在差异,如果采用单一教学方式不符合实际,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个性,设计出具有各校特色并适合该校学生的教学方式。具体做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事前调研,了解学生英语水平,根据学生英文基础分班因材施教,设计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计划执行中关注学生反映,根据反馈信息进行相应调整。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教学原则,将讲授、情境式教学、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相结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课外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现教学资源多样化

为改善目前教学资源缺乏的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从而改善双语教学教学效果。一是推荐学生浏览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的重要网站,如OECD、世界银行、国家商务部网站等,吸取专业前沿知识;二是利用学校双语教学项目经费,引进英文原声贸易方面视听材料、国际贸易操作软件,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国际贸易具体流程;三是充分利用学校海外合作办学资源,寻找合适的国外原版教材,并大力鼓励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全面的教师参考国外相关原版教材,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以一本合适的国外原版教材为主、一本国内教材为辅。

(三)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为提升双语师资水平,有必要建立双语教学实践的培养机制。对于双语师资的培养,首先是存量师资的提升,即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将教师派到国内一流学校或国外进修,提高教师英文水平,加大教师梯队建设;其次是通过社会招聘的方式引进既具备良好英文水平又有外贸实战经验的复合型教师,并对其进行职前培养。双语师资培养的实现需要双语教学激励机制的支持,对双语教学师资的激励包含政府激励和学校激励两个层面。从政府角度,教育部有必要对每年的教师国际交流名额与资金给予支持,并给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项目资助经费;从学校角度,高校不仅应对双语教学师资给予工作量计算与津贴发放上的倾斜、教改立项的支持,还应在出国进修人员选拔上优先考虑双语教学师资。

(四)改革考核方式

为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必要改革考核方式,从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方面共同达到提高学生双语课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一方面,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设置多种参数指标,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presentation的质量、师生互动率、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后作业等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计入总成绩;另一方面,在期末考试中选择采用全英文出卷,简单的题目如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要求英文作答,较难的题目如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主观题采用中文或英文选择性作答,但学生若采用英文作答会根据其英文准确度给予加分。

作者:汪颖颖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若梅.1998年以来我国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政策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5(6)56-61.

[2]曾明.高等学校推进双语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48-49.

[3]陈鸣,邓荣荣.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6)119-120.

[4]赵楠.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8(9)148-149.

第4篇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了进入社会有更好的发展,也为了我们有更强的能力去适应这个复杂变化的社会,更为了我们能更好的胜任我们的工作,学校在大三的学习中为我们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为了我们对国际贸易有更好的、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增设了《国际贸易实训》这门课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更好的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使我们学到了许多的知识。

    通过对实训课的学习,我得出的最深刻的体会是:英语实在是太重要了,关于里面的单证几乎都是全英的,所以我认为好好学英语实在是太有必要了,尤其是如果决心从事国贸的同学,英语水平一定要非常的好,估计起码也得有个至少六级。我的英语水平是四级,在没学国际贸易之前,虽没有认为自己英语很好,但起码也是马马虎虎,没感觉到多么不好,只从开了国际贸易课,尤其是《国际贸易实训》的开课,让我倍受打击,觉得自己的英语是一天不如一天,貌似现在的英语水平只是一个初中生,因此觉得有句话实在是太对了: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无止境的学习也是没有界限的。

    在这学期的国际贸易实训当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同学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我基本上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了。在实训的过程中,我对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这个学期的实训课,我对合同单证和有关的业务流程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已经能够应用到实训中。与此同时,我也学会了贸易信函的书写,学会了如何与客户交流并促成交易。通过本次实训,我认识到平时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学以致用也显得尤为重要,把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学识,若只有理论而忽略实际操作,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相反,如果只是埋头苦干,不学习相关知识,则有很大的可能走弯路,没有捷径的发现,并且没有坚实的文化知识,连最基本的单证都看不懂,那么交易也就无从谈起了。但与此同时,我也很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对国际贸易知识的了解还是太少了,以后要抓住机会多学习一些相关知识。

    学习这个学期的国际贸易实训课,我觉得非常值得,因为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我对国际贸易也有了很深刻的了解,以前总是认为国际贸易是多么的神圣,关于像国际这样大的东西,总认为是离自己比较远的,所以总是会带有神秘的眼光去看待。通过《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的开设,尤其《国际贸易实训》这门课的增设,让我不再用有色眼睛去看待国际贸易,它也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贸易而已,不同的只是它是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的贸易,再有就是它的单证可能是英语,而非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汉语而已。

第5篇

1.转变思想,大胆尝试推进考试改革。学校是高等教育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学校的教育方针决定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路线,决定了学校的教育人文环境。学校要解放思想,转变思想,首先应认清考试改革的重要意义,大胆尝试考试改革,推进考试改革,使全体教师和学生有参与考试改革的思想认识。其次要了解课程与专业特色,明确国际贸易课程考试改革思路和方向,即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2.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促进考试改革实施。首先,对专业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和培养,建立专业教师培训制度,包括师风师德、责任素质、教学与考试技巧、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等,促进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教师主动进行考试改革。其次,建立相应的鼓励政策,给予教师足够的时间进行考试改革设计与实施,并对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提高教师考试改革的积极性。

3.完善现代化教学设施,为考试改革提供硬件支持。一流的教育要有一流的现代化教学条件,这是搞好教学及考试改革的基础。引进先进的国际贸易课程软件,增加课程演示及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

4.建立科学的考试改革质量评价标准,促进考试改革健康发展。将考试改革标准化和常规化,不断完善考试改革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考试改革质量评价标准,对考试改革质量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全面反映考试改革成效,并在评价中指导和监督考试改革发展,使考试改革有方向、有目标、有措施、有实践、有成果。针对国际贸易课程特色、学生特点、专业方向,建立专门的考试改革质量评价标准,使指标更具体、更细化,能够反映该门课程的考试改革成效。

二、教师与学生主体方的改革探索

1.正确认识考试改革的意义,承担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国际贸易课程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考试改革的意义,考试改革是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改革,不仅仅限于考试,更多的是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考试改革不是为了改而改,而是从真正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素养出发,使学生不再应付考试。因此,专业教师应合理设计和实施考试改革,在考试改革过程中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2.实施多样化教学,采取全过程考核。专业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多样化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全过程考核模式。首先,专业教师要摆脱主观偏见,全过程考核公开、公平、公正,打分标准适当,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其次,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如采取实务软件操作、实战演练、情景模拟、实践竞赛等,把学生带到国际贸易实战环境中,真操实练。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要深入了解,在教学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及考核,从知识掌握、知识运用、专业素养、道德品质、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给出国际贸易课程总成绩。

3.加强教师自身学习,努力推进考试改革。国际贸易课程要实施教学全过程考核,对专业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并且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业教师要有丰富的国际贸易实战经验,能指导学生进入实战环境,完成实践任务;要熟练操作现代化设备,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要对学生素质、特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深入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及特质,在课程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因此,专业教师应多参加企业培训、顶岗锻炼、继续教育等来加强自身学习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以适应多样化教学、全过程考核的需要。

4.以学生为核心和基础,激励学生参与改革。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育人成才中的“人”是基础,任何活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学校的主体是学生,要建立学生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成功的教学是能使学生全体参与其中,成功的考试改革也需要有学生基础,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改革的热情和积极性。首先,专业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等要贴近生活、贴近工作,力求新颖、独特、有话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其次,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手段,使学生能够配合考试改革的顺利开展,主动参与问答、互动、讨论、操作等。

三、建立国际贸易课程考试改革的三方互动模式

第6篇

一、明确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任何教学活动均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①教学目标应该和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型的法律人才。既包括适合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法律服务和企业法律实务等工作所需要的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又包括从事法学教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因此,《国际商法》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只是一门学科而已,学习只是为了以后面对国际商事活动时,能够较快的进行法律事务的处理。但是国贸专业不同,国贸专业培养的结合贸易、法律、外语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那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为了使他们懂得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加强他们法律意识的培养,为工作中订立外贸合同、预防和解决国际商事贸易活动出现的纠纷奠定基础,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主要教学内容:

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让他们了解掌握规范国际商事主体及国际商事交往过程的各类法律。因此,只要是与国际商事主体、国际商事交往有关的的法律似乎尽可囊括,而不必拘于其法学部门的归属。从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国际商法教材看来通常包括商事主体法、合同法、买卖法、产品责任法、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法、国际贸易结算与支付法律、国际商事仲裁法。不过,国际商法内容很多,但往往课时有限,在各类高校32-74个学时不等。如何使得学时和学习内容平衡,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实用性。国贸专业中专门开设有国贸实务、运输、保险、国际结算等等课程,这些课程的一些内容和国际商法的内容是相重合的,这时候我们应该突出国际商法独有应用和实用性强的内容进行讲授。如《商事组织法》、《合同法》、《法》、《产品责任法》等等。

三、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方法的使用:

(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和交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教育情况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式。1②法律课程的学习,有很大一个作用是为了解决纠纷。案例教学法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能使得案例教学法成功呢?第一,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选典型性和时效性近的案例---在有限的可是和浩瀚的国际商法内容中选取符合具有典型性的综合性案例,激起学生参与、讨论、调查、解决问题的兴趣。社会在不停的发展,我们要注意选取新案例,不能选取早已经过时的案例。第二,案例准备阶段有的国际商法案例较为复杂,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当事人、标的、经济贸易关系,可能相关的知识面太广,为了不耽误课时,加大学生的参与面,在课前可以讲案例的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查找案例的相关资料、课前讨论和思考。第三,课堂教学阶段,注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做好引导工作。在学生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突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直接讲授法。国际商法课程中,依然还是有一些涉及概念、原则的理论性内容。我们不可能所有的课程内容都能找到具体适用的案例。所以传统的直接讲授法依然有它存在的必要。例如国际商法的概念,发展历史,这些采用直接讲授的方法更能理解和掌握。只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参与和理解,在讲授时要采用比较生活化的语言,适当的结合一些小的例子和习题加深以便学生掌握。

(三)情境教学法。现在国家支持人们创业,国贸专业要培养创业应用型人才。国际商法课程要注重法律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应充分使用情景教学法。如何使得学生对国际商法的内容不觉得枯燥,不是死板的条文,在内容传授上引入情景教学法。比如在商事组织法中对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公司的注册内容的讲授上,我会带领他们实际模拟操作注册程序。在学习合同法时,我会将学生分为买卖双方,谈判和签订正式的外贸合同,让他们去解决谈判中的纠纷。在讲产品责任法的时候,会引导他们如何进行产品商标的注册,自身权利的保护等等。通过这些情景教学法的使用,使得学生实践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也使得国际商法的书面知识牢牢掌握。

(四)模拟法庭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法学专业教育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在国贸专业学生授课过程中使用也是非常适合的。通过学生对法庭审判、仲裁案件的全过程全真模拟,能够形象、直白的了解法律程序的相关知识。在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学生以扮演法官、仲裁员、人、原告、被告的方式,对不同群体的自我权利保护有深刻的认知与体会。通过国际贸易交易过程的模拟,学生通过对进出口企业外贸合同谈判和订立的,处理外贸的纠纷的谈判的演练,能够对国际商法中合同法和国际货物买卖法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比较学习法。国际商法涉及到世界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为了更好的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比较学习法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如在两大法系知识的传授时,可以结合中国大陆法系的法律现象和中国香港的法律现象进行比较,能够使得学生对两大法系的异同有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在对公司法、合同法知识的讲授时,可以列举一个小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同一案例在中国、英美、国际条约等的法律规定是否相同,分析各自体系法律制度的特性和优劣。在使用比较学习的教学方式时,要注重学生用该种方式归纳、思考总结知识点。

(六)现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大学城、微课等校园现代化的管理平台,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案例、作业等教学资源上网,方便学生查阅、学习、检测,同时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实现开放性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解决了传统黑板粉笔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美观性、实用性等特点。在上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内容是教师备课时已经写好的内容,不需要像传统的黑板写字,学生在课堂内可以吸取更多的知识,同时,音乐、图案等多种因素的穿插,使得学生在观看多媒体学习时兴趣高昂,参与度更好。

四、总结

第7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讨论了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存在的障碍。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进行了探讨。

1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1培养既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又具有外语特长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中国入世后。随着对外经贸合作的增加,国际交流越来越重要。对外贸行业而言,商务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人才市场上需要的是真正具备相关行业的产品专业知识、具有国际沟通能力。具有从事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技巧,从谈单到贸易成交的过程中能够独当一面的综合性人才。这样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素质需求可以总结为:(1)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对外贸企业而言,一是要求工作人员能保守商业秘密,二是具有企业忠诚度。(2)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应用技能,主要是指涉外商务的语言沟通技能。(3)能适应外贸业务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专业操作技能。(4)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以及英语水平证书。从重庆市人才网招聘信息来看,具备较强的英语读写,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掌握英语,具有一定行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外贸人才备受企业青睐。然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除了基础英语课外。主要接受的是中文语言教学,他们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知识,但是不具备参与国际商务活动的外语交流能力,与现有的市场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1.2课程本身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涉外性和专业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外贸业务中涉及到的诸多外文单据如信用证、汇票、海运提单都会在该门课程中呈现,要求学生能够审核信用证并能提出修改,要求学生要能制作外贸出口结汇的全套单据。也就是说,课程本身对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选择该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更符合课程的特点,也便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

2高职国际贸易课程开展双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障碍

2.1从学生特点上看,英语基础差是高职学生的一个普遍现象,同时学生起点不一,差别较大。这也是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的普遍特点。即学生来源类型较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文化、专业素质不同。个别同学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大部分学生只打到大学英语三级水平,个别学生甚至对英语有一种学习抵触情绪。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而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由于讲解内容涉及对外贸易业务开展各个环节及操作,内容重要且紧扣外贸实践,学生本身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高。但是如果采取双语教学的模式,一旦教学方法不恰当,不但达不到预想的教学目的,甚至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2从教师特点上看。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匮乏。双语专业课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较高,不仅英语阅读水平高,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好,要求发音准确,还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高职院校胜任外贸课程的教师普遍是毕业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硕士及以上。普遍的情况是,他们具有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但是口语表达能力还不够强,课堂用语和讲授用语能力极为有限,师生交流用语和教师反馈用语表达困难,难以自主地运用英语语言驾御课堂。而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英语表达能力较强,但是外贸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都有待加强。因此,要开展双语教学。必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2.3从教材上看,适合高职类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目前在教材市场上寥寥无几。如果采用原版英文教材,一方面国家之间文化差异、业务操作差异大,不符合中国国情: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本身英语基础差,学生自学和预习均困难,实用性不强。国内也有很多学者编写的英文教材。但主要适合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高职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讲,笔者认为最好是选择以中文为主,并附有英文专业术语或词汇的翻译和解释,配有一定中英文练习题的教材。

3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策略探讨

3.1避免对双语教学的错误认识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实施双语教育的一种手段。所谓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不是学习外语,而是利用外语语言来进行学习。对《国际贸易实务》而言。开设双语教学。其教学目标,最终是使学生对整个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有清晰的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业务操作。在学好外贸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经贸英语的表达和应用能力。因此,教师的讲解不能过度强调英语语言本身的学习,而是重在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让学生掌握外贸业务技能。同时在不同的章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不同的英语运用能力。比如在国际贸易磋商章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函电磋商四个环节的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英文函电书面磋商能力。在签订合同前的商务谈判章节,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沟通能力。在信用证章节,重点让学生掌握信用证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运用英语语言来进行审核和修改信用证的能力。

3.2因材施教,采取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

一是因人而异。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层次差异大的特点,在双语教学初期。以中文为主,少量渗透英文。实际教学中,通过在课前为学生提供专业词汇进行预习的方式,教师逐渐过渡到中英文两种语言交替使用。在课程进入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纯英文授课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此时学生已经对专业词汇,专业知识掌握,对课程脉络有了总体的了解,对教师英语口语讲授中出现的专业术语能够敏感捕捉,有兴趣有能力接受纯英文课堂教学。二是因教材内容而异。对教材知识难度比较大的章节,如支付工具、货款支付方式部分,教师则主要以中文教学为主,少量渗透英文。如讲授票据行为时,先用中文讲解主要票据行为以及每一种票据行为的界定和知识要点,然后让学生运用专业词汇对票据行为按照先后顺序进行一定的表述。对一些内容相对容易理解的章节,如商品包装、商品数量部分,则主要以英语讲授为主,偶尔使用中文予以补充说明。

3.3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一是突出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形式多样。如对学生制单进行实训,并组织比赛。既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又强化了学生对英文单据的学习能力。又如采取角色扮演法模拟外贸合同签订,学生为了完成一笔出口或进口的合同,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外文合同的书写能力。通过实训教学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和对英文运用能力提高的需求,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二是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尽量多采用图表、图示的方法,以短小精简的英文注解出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4重视学生外语程度,培养学生外语语言习惯和专业英语素养

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在学生低年级阶段,除了课堂上学习公共英语,进行英语运用能力培训外,通过早自习。强化训练学生英语口语、听力,二年级后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书面表达能力。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前,开设《商务英语》、《函电英语》等先行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三年级则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实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仅仅是对教师语言运用能力的挑战,也是对教师教学语言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的考验。本文仅针对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提出一定的探讨,有关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还需要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讨。

第8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结算;有效性;实践变化

国际贸易结算是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它对理论与实际能力相结合的要求较高,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经贸、金融领域的规则处于常常变化、修订之中,外贸实践中的业务做法也变化很快。通常在此课程的教学探讨中常常围绕着注重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推广双语教学、加强实践环节等展开,这些也确实是掌握国际结算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手段。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国际贸易结算课程的讲授与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针对不同基础和类型的同学也应有不同的导向。本科院校的同学一般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已经具备基础外贸、金融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外语基础,如何引导他们更有兴趣、更有收获地来学习国际贸易结算,就此来谈一下来源于教学中的探索。

一、充分了解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分布,合理调整授课内容

在学习国际贸易结算课程前,学生一般已经学习过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在这些前期课程中对国际贸易结算课程的内容已经有所涉猎。比如关于汇票的解释和使用,关于基本结算方式汇付、托收、信用证的介绍等。如果忽视这一点,老是给学生“炒冷饭”,就会使学生丧失获取知识的好奇心,总是听到“似曾相识”的知识点恐怕也会成为他们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的“催眠药”。

针对这一现象,我的做法是通过相关教师、学生了解前期课程的知识点和讲解深度来调整教学方案。比如在讲解信用证这一章时,只简单提炼了国际商会对信用证的解释、信用证的特点等,然后通过典型案例来剖析信用证的特点,使学生对信用证的特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对于信用证的一般流程,先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是否熟悉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讲过的流程,根据反馈来决定讲解一般流程的繁简程度。在对信用证部分的整个教学中则侧重于特殊类型信用证、信用证融资、软条款、信用证欺诈等有一定深度的内容,以此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升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进行现实性思考

国际贸易结算会涉及到法律、规章及惯例,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将枯燥的条款规定变得生动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脑习惯。在国际贸易结算课程上选用的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能够体现案例与理论的紧密联系,否则就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在讲解信用证的主要当事人基本权利义务时,通过“开证申请人破产了,开证行是否应付款”等精简的案例来强调开证行的第一性付款责任。当信用证受益人遭遇“信用证条款与合同条款不一致”的现实时,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应如何制单来保证收汇安全。在三种基本结算方式结束时,通过引入出口企业更需要融资来进行周转的情景案例来启发学生对新兴结算方式的思考,这时的情景案例中会涉及到买卖双方对付款期限的期望、贸易方式的选择、国际商品市场的变化等。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国际保理、福费廷、各种贸易融资方式这些内容时,学生的学习就会很有针对性和主动性。在国际贸易结算课程结束前,鼓励学生在这个具体情境下给出基本能够满足各方要求的结算方案。

不管是简单案例还是复杂案例,在针对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后,通常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你是该案例中的业务员,如何处理后续事宜?如何扭转局面来降低风险和损失?通过此笔业务获得了什么样的经验或教训?课堂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发言和讨论往往会更有热情、更容易见仁见智。

三、以最新国际惯例为出发点,关注实践变化发展

国际结算的业务过程是遵循着国际惯例的规则而展开的,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商会制定了一系列和结算业务密切相关的国际惯例,如托收统一规则(UCR)、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关于审核跟单信用证项下单据的国际标准银行实务》(ISBP)等。这些在世界范围内被贸易界、银行业所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惯例,会随着世界贸易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被修订。如于2007年7月1日生效实施的UCP600代替了UCP500,这些变化必须在课程上体现出来。如在讲解信用证、选取案例时就要结合UCP600的规定,并明确UCP600和UCP500的变化与不同。当然也可以把调整修改过的条款贯穿于案例中,起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UCP600的变化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在搜索资料和延伸学习时能够识别过时的资料和观点,起到解惑作用。

近年来受国际经济形势、国内外贸易状况明显改变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的结算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信用证结算方式使用比例的下降,成本低廉的电汇方式的上升等;中小出口企业对融资需求的迫切等。这也需要我们在关注最新实际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的关注点有所倾斜。如增加在汇付、托收下企业的风险分析、风险防范措施等内容。虽然在实践中信用证使用比例有所下降,但是本人认为信用证教学还应是结算方式中的重点。信用证流程较为复杂、对制单的要求高等这些特点,可以使学生在熟知信用证方式的基础上来较快掌握其他结算方式,而信用证“只处理单据而不管货物”的特点更好体现了现代国际贸易中常常采用“象征货”的特点。

我国中小微出口企业数量庞大,但当前这些企业仍然面临着经营压力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问题。目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财税金融扶持政策、各级银行对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方便、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新型产品推出等都体现了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类企业如何利用国际保理、福费廷、出口信用保险等融资与结算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资金周转和风险转嫁就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四、真正提高教师的实务操作和实践能力

国际贸易结算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务性,所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尤为重要。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很多高校都建立了专业实验室、引进模拟软件等,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环境,以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是很多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能力,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对国际贸易结算业务缺乏实战中应具备的筹划设计、组织协调、灵活应变等能力。这种局面如果得不到改善,仿真练习的效果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国际贸易结算课程要求教师既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实务经验和较好的外语能力。为此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动态问题,提升自身英语水平,利用各种机会和方式来丰富实践教学经验。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本人要在教学方法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以自主创新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要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常常还需要学校的支持和制度保障,激励教师到金融机构、外贸企业去进行锻炼。同时,通过从这些实务部门聘请兼职教师到校授课或进行实务讲座来传授经验,全面提升教师实务教学水平。

国际贸易结算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新的国际惯例、国际结算方式、电子平台不断涌现,国际贸易结算的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跟踪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优化自己的授课内容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授课对象的授课方式,在平时的课程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课程知识、不断积累课程经验、不断反思、不断尝试创新的课程实践,形成新的对课程认识的不断积累、跃进、循环的过程,以此来提升课程素养。本人希望在多年国际贸易结算课程教学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能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钻研和学习,努力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谢琦.高校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29):542-543.

[2]孙军.多层次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国际结算课程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1(11):48-49.

第9篇

鉴于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我们在课程设计上突出了工学

>>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谈谈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非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国际贸易与实务》教学创新 浅谈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反思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对策探讨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探讨 对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初探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几点思考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几点思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内容的整合

鉴于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我们在课程设计上突出了工学结合的专业特色,与外贸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根据市场化对于岗位工作的要求,我们将外贸从业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以培养良好的英语交际和实用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外贸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真实的实际业务工作为重心,在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业务操作服务过程中完成教学。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倡导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学会国际贸易合同的分析技巧。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变“以教师为核心”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在教学活动安排中,由学生自主完成分角色业务实训,在操作中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教师则以引导、答疑、评估等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现“教、学、做”相结合,实现“学中练、练中学,业务训练完整化,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理念。

同时,在教法上也进行了创新,采用“立体化”的理论教学与“自主性” 的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1.理论教学采取“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为主,并配合参考资料等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教学目标、课程等抽象的内容则采取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实现抽象知识具体化;对于教学实施、课外活动组织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则运用项目导向,从而降低难度,增加学习兴趣。 2.实践教学环节采用“自主性” 的学习方法。如在涉及角色扮演、模拟实 操等实践教学环节时,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见习 的方式,只给出基本资料,练习和业务操作均由学生根据规范自主确定,从而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调动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1.教材的创新 。与普通高校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相比较,高职类教材 在教学内容上工作针对性更强,案例更丰富,有些教材甚至详尽地附录了外贸单据样本,特别是近两年出版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系列教材在内容更新与精简、案例分析的题量和质量、教学目标实用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出版教材质量良莠不齐, 内容与形式不能体现高职特色,尤其是随着当前国际贸易形势的迅速发展,有关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也在发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UCP600和INCOTERMS 2010的颁布,对于信用证的处理技巧方法及贸易术语的内容有了修订和变化,但书面教材内容相对滞后,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完全接轨,以“课本为本”的格局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的变化和外贸业务最新动态,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材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网络的运用。依托学院CRP数字化信息教学综合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带动专业群和相关专业建设,并通过学院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逐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共享范围,更好地为企业和同行服务。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网络教育资源和手段提升课程的品质和内 涵,延伸课堂。通过QQ群、课程网站、教师博客等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课件、文献等参考资料,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为师生之间的互动答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3.网上外贸业务拓展。现在网络外贸的开展已经普遍成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获取订单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使得传统贸易和网络信息能在客户端得到紧密结合。通过网上贸易平台可以集合大量的国外买家和卖家资料,使用专业人士进行电子商务的个性化服务也能更好的满足国内企业对电子商务最大的诉求,对口海外买家信息,从而间接推动出口增长。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启发学生,以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福步外贸论坛,跨国外贸论坛等为依托,让学生充分了解网上资源分享和网下专业服务的营销方式,模拟进行网上外贸推广与操作,使学生更好的满足就业的需要。 4. 实践实训仿真化。目前,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加强了实践教学时数的比重,逐步加强实践教学设施的建设,引进了Simtrade 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平台。学生可通过外贸模拟练习系统,强化外贸单证制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通过外贸实训平台中出口商、进口商、工厂、出口地银行以及进口地银行等不同角色的扮演,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和相互间的互动关系;熟悉国际贸易中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具体运作方式;领会外贸公司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各种方式和思路;了解供求平衡、竞争等宏观经济现象,使学生熟练掌握国际贸易规范操作流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创新和团队精神。 5.双语教学的开展。将双语教学融合于其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用国际标准、统一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具有国际化特征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6.实施以赛带训。继续重视将职业技能竞赛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保证技能竞赛能够紧密围绕市场发展的紧缺职业进行,积极探索“赛训结合”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不仅为拓宽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利条件,更为学生展示自我风采、实现专业提升创造良好平台;这种“以赛带训”、“以赛促学”活动的开展。

四、考核手段的改革

1.过程性评价,围绕出勤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平时表现等多方面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鼓励学生按时上课,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任务。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