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1: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幼儿角色游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不同,教师在选择、投放、变换游戏材料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随意性较强,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此阶段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这就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游戏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所以,对他们来说,游戏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儿的游戏材料和同伴的游戏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游戏动机,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想象。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使他们在模仿同伴的游戏时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游戏材料,若同样的玩具材料不足时,就容易发生争抢。因而成人在帮助他们开展游戏时,要注意给他们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以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为避免争抢玩具,在一个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而同类物品在数量上应多一些。
2.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认知范围扩大,使其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尽管他们主动选择的角色是有限的,但幼儿在选择角色后能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把某个角色的几个不同的活动〔或动作〕排列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先喊“娃娃起床”再给他洗脸,喂饭。“汽车司机先把车开到北京,再开到上海,最后开回苏州”等。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适当丰富幼儿游戏的连贯性材料,使幼儿能够积极连贯地把游戏开展下去,为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打下基础。
3.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大班幼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扩展和加深,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其想象变得活跃起来。在有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伴随游戏情节的逐渐展开,材料本身就能够刺激幼儿游戏的欲望。
大班幼儿的想象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连贯,而且能够充分地通过活动和玩具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想象,使游戏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创造气息。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游戏的要求结合教育意图而投入游戏材料。例如,“菜场”游戏进行到一半,来了一位“顾客”要买肉骨头,可“菜场”没有现成的肉骨头卖,怎么办呢?游戏似乎只能终止,或者“顾客”改买别的菜。可是,这位“顾客”是因为家中的“外婆”生病了,“医生”说要熬肉骨头汤给她喝。情急之中营业员灵机一动,拿起一团橡皮泥,压扁,再搓成条,然后把橡皮泥的两端捏圆,于是,肉骨头就有了,“顾客”高兴地买回去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具有操作意义的半成品材料。
二、游戏材料应功能丰富,应用灵活。
想象,创造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从角色游戏中看出,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对于成品玩具,幼儿只会问“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对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儿就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因此,我们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的材料,如纸,笔,剪刀,玻璃瓶,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小木棍等分放在活动室里。鼓励幼儿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造。
材料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象征性,材料的象征性也是从低级往高级发展的。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代用品和符号物。如中班幼儿在开展“医院”角色游戏时,开始提供药瓶,听诊器,针筒等成品玩具,以后逐渐减少。先将听诊器拿走,幼儿就会去寻找类似圆形物的插片,瓶盖等,再用一根绳子串上,变做成了一只听诊器。接着拿走针筒,幼儿会用小木棍插入瓶中代替。又比如,幼儿将各种纸做成菜,将纸棍做拐杖等。这样既促进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游戏材料应具动态性。
1.材料的流动性。幼儿游戏材料要以幼儿的实验为基础,具有可变性。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游戏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而适当变化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同在一娃娃家,一家有电话,一家有篮子,一家有茶杯。这样,一家若也想有其他家的东西,就必须想办法:a去寻找代替物。b自己制作。c到别家去“借”。d去超市购买。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那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指导呢?
通过课题实践研究与探讨我认为首先,要对幼儿游戏过程进行观察。这不仅是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与评价的前提,也是我们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窗口。这是因为在游戏中幼儿能较好的适应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能力和实现自己的愿望,通过自我实践体验由创造和成功所带来的高涨情绪及愉悦的心情。此时幼儿的一举一动往往是其真情实感的流露。教师认真细致的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其次,游戏中,教师通过对幼儿人际交往情况的观察,可以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心理特点,从而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1)要观察幼儿自我与角色的关系。角色游戏最明显的特点是能撇开自己,进入角色,当幼儿能按角色的身份进行游戏,说明幼儿已开始具备了开展角色游戏基本的心理条件。
(2)观察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的关系,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是怎样分配主次角色及两者在游戏中是如何协调关系的主次,角色若发生矛盾,要了解清楚是幼儿没掌握分配交涉的方法还是另有其他原因,以便即使帮助解决矛盾。
(3)观察每个主题间角色与自己的关系,随着游戏情节的不断发展和内容的丰
富,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说话的口吻,处事态度及交往的方法。根据情况,教师以角色的身份介入游戏中,以此作为指导,促进不同角色间的的积极交往。教师在游戏中应该把握时机予以指导,引导幼儿在原有的游戏基础上不断的发展。
再次,我认为在指导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逐步形成正确的概念,获得更多的信息,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多,知识面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和情节才会不断的丰富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时还要做到耳聪目明,及时掌握幼儿在游戏中的各种动向。例如:他们想玩什么?需要加深哪些知识印象?会遇到什么困难等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深入指导,随机引导鼓励幼儿大胆创造,把游戏主题引向深入。此外,要指导好角色游戏教师必须积极地参加游戏,并要有角色意识。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利用自己所扮的角色,机智的引导游戏的进程和调节游戏者的关系,而又不抑制游戏者独创能力。
摘要:角色游戏与“儿童观”中强调学生主体性的理念十分吻合,因而备受教师的欢迎。角色游戏的展开,离不开幼师的指导,但实践中也有很多因为幼师指导不科学、不到位,造成游戏进度缓慢的情况。本文在分析角色游戏活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从确定游戏主题、科学指导游戏、凸显幼儿主体地位以及挖掘游戏价值四方面,对创新角色游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角色游戏;幼儿教育;儿童观;主体性
正确的儿童观强调教师应尊重儿童作为个体的独立性,并且保障儿童发展成长的各种可能性,提升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同时增强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众多幼儿教育方法中,角色游戏与儿童观的理念贴合度较高,那么角色游戏具体指的是哪些游戏?对幼儿教育产生何种意义?实践中角色游戏是否存在许多不足?如何发挥角色游戏价值?这些都是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也是提升角色游戏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幼儿角色游戏概念及意义
(一)角色游戏定义
角色游戏指的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对游戏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教师为他们提供的游戏素材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游戏所创造出来的生活情境。幼儿教育阶段角色游戏比较多,不同阶段的游戏种类也不同,常见的游戏种类有娃娃家、医院看病、市场购物等场景。角色游戏并没有固定的游戏模式和思维框架,因而学生在游戏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不同的角色生活。
(二)角色游戏与“儿童观”的关系
幼儿教育是幼儿开始从自然人逐渐走向社会人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幼儿需要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掌握社会生活所必要的技能,这是“儿童观”的主要内容,强调以学生个体为中心。角色游戏将儿童置于游戏中心位置,教师只是辅作用。在以医院为主题的游戏中,能力比较强、责任意识比较重的孩子往往会选择“医生”的角色,而自我认为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更倾向于“病人”的角色,在游戏活动中他们需要履行不同的职责,承担不同的义务,如果自我认知不到位,很可能无法顺利完成这个游戏。同时在角色扮演中,孩子们也逐渐学会了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考虑自己利益的时候也会兼顾到他人的利益,这正是角色游戏的价值体现。
二、幼儿角色游戏开展中暴露的问题
许多幼儿园都会开展角色游戏,教师的参与是保障游戏顺利开展的关键。从角色游戏活动实践来看,许多教师都能参与到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完成游戏的不同阶段。但也有的教师因为游戏参与比重过多,或者因为引导方式不科学、不全面,造成角色游戏质量偏低,针对这部分问题有必要着重讨论。
(一)教师大比例参与主导了游戏进程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当是被动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即只有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了障碍,或者幼儿主动提出了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此时教师才会适当对游戏进行引导。但是从实践来看,受到早期“儿童观”的影响,孩子经常被认为是附属品,因而在游戏中许多教师选择的是主动引导的方式,此时游戏很可能就在教师的控制之中,而幼儿的主体性色彩明显被弱化。在被动引导中,幼儿经常会选择提问或者告状的方式,此时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主要是解决该环节出现的问题,但是也有部分教师会主导了整个游戏的发展。
(二)指导不全面阻碍了游戏的进度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包括游戏规则、游戏材料、游戏内容等部分。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每个角色特征,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本次故事的背景情节,能够在游戏中运用到的素材。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应维护秩序不被打破,学生都是按照规则进行游戏。教师对游戏内容指导是否科学全面,也关系到游戏开展是否顺利。实践中有些教师忽略了游戏内容指导环节,而是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慢慢探索这些内容,造成孩子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障碍,对游戏兴趣度不高。
(三)指导方式不科学影响个体的发展
教师对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内在介入指的是教师以游戏角色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游戏,在与学生共同游戏中指导学生的某些行为。外在介入指的是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整个游戏,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无论是哪种指导方式,都能对游戏产生很好的推动作用。实践中,部分教师确实认识到了介入对于游戏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介入方式上欠缺科学。比如在外在介入的时候,教师经常以“命令”的口吻指导幼儿,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一些行为,这无形中改变了孩子的思考方式,不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
三、借角色游戏让儿童放飞自我的途径探索
(一)针对幼儿不同年龄段,选择适合身心的游戏
不同的年龄段,孩子们对游戏兴趣程度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年龄较小的学生,喜欢模仿大人们的生活,他们更喜欢一些趣味性较强,以家庭生活为背景的游戏。随着年龄的成长,许多孩子渴望像大人一样走入到社会之中,他们更加希望体验社会生活,此时的角色游戏则更加具有“社会化”的色彩。因而教师应当结合不同年龄段心理变化,合理选择符合幼儿该阶段心理特征的游戏。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每个阶段的孩子对游戏的偏好呈现以下特征:小班阶段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只喜欢“娃娃家”的游戏;中班学生在此基础上还喜欢“超市购物”“医院看病”“饭店点餐”等互动性较强的游戏;大班的学生则喜欢社会交往性较强的游戏,包括“点餐做饭”“美容美发”这种偏向于模拟经营的游戏。在分析完不同阶段幼儿喜好特点的基础上,笔者按照学生意愿选择对应游戏主题。比如小班阶段的学生只喜欢“娃娃家”这一种游戏,那么我们就为他们设计“娃娃家”的游戏。小班孩子的对角色游戏的喜爱和偏好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小班阶段的孩子与父母接触时间比较多,与社会接触程度比较浅,因而他们更偏向于家庭类的游戏,他们的喜好应得到教师的尊重。
其次除了教学素材中常见的几十种角色游戏种类,笔者有时也会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设计角色游戏或者提出新的游戏主题。一方面这是尊重学生意愿的重要体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游戏的主人翁,有良好的自我认知。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提出来的游戏主题,来判断幼儿心理变化的过程,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另一方面,采用幼儿所提出来的游戏主题,可以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更加地投入。大班的孩子社会经验相对较多,也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因而在教学中经常会提出自己对游戏的设想,此时我们只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他们一起将游戏优化即可。而小班的孩子心智发育还不成熟,他们还停留在模仿大人所有举动的阶段,对游戏也没有过多的想法。此时可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素材,为他们展现更多的游戏背景,激发他们的思维,辅助他们提出对游戏主题的想法。对待每个孩子,教师都应保持足够的耐心,以平和交流的方式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游戏主题。
比如在大班“医院”主题游戏中,孩子们按照游戏前的讨论分配了医生、护士以及病人的角色。在游戏过程中,“病人”向“医生”表达了自己身体上的不适,“医生”经过诊断确认病因,并且给出诊治的办法。但是在“护士”找药物的时候,却发现现有的素材中没有这款药物。此时有孩子提出:“生活中很多医院对面就是药房,我们可以在对面再设置一个药房,来满足医院购买药物的需求。”在孩子提出这个意见之后,我认为可行,则在“医院”主题游戏的旁边又开设了“药房”主题游戏,将两个角色游戏一起进行,增强了游戏的互动性和体验感。
(二)引导学生多参与游戏,增强幼儿的游戏体验
正确的儿童观强调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立成长,让他们能够主动、全面地了解社会。这种观点在角色游戏中表现为:学生应是游戏的主要领导者,他们应参与到游戏每个环节之中,借助游戏来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逐步走向社会。比如在制造游戏材料阶段,孩子们完全可以亲身参与其中。
在每次的角色游戏材料准备阶段,笔者都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在确定了游戏主题之后,笔者便和孩子们商量这次游戏需要哪些素材,这些素材在生活中是否可以找到,能否用废旧的材料制作出这些素材等等。比如在“火锅店”主题的角色游戏中,笔者将材料任务布置给幼儿,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寻找餐具、锅、电磁炉、菜品等不同的材料。有些孩子将自己家中的碗筷带到了学校,有些孩子将今天妈妈买的一些菜带到了学校,还有的孩子正在为没有找到电磁炉而发愁。此时笔者帮助这些孩子想了想生活中是如何涮火锅的,将火锅放在哪里的?有的孩子提出,火锅一般都圆圆的东西上面,我们如何找到这些圆圆的东西呢?这时教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找身边废旧的泡沫或者纸箱,在上面挖出一个圆圆的凹槽,符合火锅的大小就可以替代电磁炉了。“对!我们还可以在上面画上几个按键,调节火锅的火力大小。”孩子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互动探讨中,我们一起解决了素材的问题,为这次游戏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体验生活也是帮助角色游戏开展的关键,有时候可以选择与家长合作,共同完成体验生活的任务。比如下次课堂游戏是以“饭店”为主,笔者将游戏主题直接告知家长,请家长在周末的时候带孩子去附近饭店,看看饭店每种工作人员是如何工作的,让孩子对饭店这个行业有更多了解。
(三)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由幼儿自由选择角色
儿童观强调要尊重儿童独立成长,这是儿童自主性的体现,也应将该观念与角色游戏融合。现实中,当幼儿面对难题的时候,教师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或者当幼儿的行为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总是第一时间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这种直接指导的方式看似推动了整个游戏的进展,实则无形中将教师的思想强加在了幼儿之上,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明显被削弱了,很多孩子也会逐渐觉得游戏丧失了趣味性。因此当孩子面临难题的时候,教师需要在旁耐心等待观察,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思考问题时间。在幼儿实在解答不出问题的时候,教师也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的思考。
比如在刚接触“医院”为主题的角色游戏时,笔者发现扮演“医生”的孩子在治疗每个“病人”的时候都采用打针的方式。一般两人之间的对话是:
医生:请问你哪里不舒服?
病人:我头疼。
医生:我给你开个药打针吧。
面对不同的病人,医生给出的答案都是相同的,这逐渐形成游戏中的“套路”,很快学生就对这个游戏丧失了兴趣。此时笔者并没有直接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而是为孩子们播放了一段医生看病的视频,让他们观察自己的行为举动与动画中的医生有什么差别,在观看完视频之后,终于有孩子提出了这样的想法:我发现医生都会问很多内容,包括哪里不舒服?这种情况有多久了?是否有药物过敏历史等等?病人也会回答很多的问题,我们的对话太简单了,而且不是每种病都需要打针的。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将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了孩子自己,由他们来寻找问题所在,这才是孩子主体性的体现,这也是角色游戏本质所在。
(四)充分发挥游戏的价值,提高幼儿动手合作能力
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有些父母对子女的宠爱让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同时因为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只需要和父母相处,很少接触其他同龄的儿童,久而久之他们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不断地加重。角色游戏与其它游戏相比,更加考察孩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如果想共同完成一个游戏,每位孩子都要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有足够的认知,了解这些角色的任务和责任,在游戏中还要与其他角色良好沟通,共同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比如在以“饭店”为主题的活动中,负责点菜的孩子需要及时将客人的菜单递交给厨师,这样厨师才能迅速做出相应的饭菜。有些客人不要辣椒,点菜的孩子还需要在菜单上写明确,这些都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与他人沟通能力,并且具有团队意识,这样才能又好又快完成任务。
作为教师,要注重合作能力在游戏中的培养和体现。在游戏开始之初,就为孩子们明确讲解每个角色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应当履行的职责,并且告知如果配合的不够默契,或者哪位孩子懈怠了,则可能造成何种后果。以这种方式让孩子提前明白合作的重要性,这样在游戏中才会更加投入,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角色游戏与其它游戏相比,没有固定的游戏模式和内容,学生需要凭借自己对游戏和角色的认知,来完成整个游戏,这对于幼儿创造力、思维能力和个人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应紧密结合“儿童观”的理念,以促进孩子们的独立成长、全面发展为主来指导游戏的展开。
参考文献
[1].连格,孟迎芳.专家--新手型教师研究述评机[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4)
[2].戴雪芳.角色游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例谈[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06)
[3].徐刁刁.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N]. 延安日报,2011-07-09(005).
关键词:幼儿;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近年来的幼教改革,人们十分重视发挥游戏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独特教育作用,而角色游戏是一种对儿童身心发展十分有益的游戏活动。角色游戏是指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教师应确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意识,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快乐的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幼儿放任自流,只有当教师与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作用,游戏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的充分发挥出来。
一、幼儿角色的教育意义
角色游戏不是一种孤立的活动形式,它与集体教育教学相互配合补充,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它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能最有效地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且角色游戏的活动是幼儿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获得动作、语言、情感、认知、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全面推动着游戏发展价值的实现。
二、幼儿角色游戏中师幼互动的策略
1、给予幼儿安全、愉快、宽松、积极的游戏环境
师幼关系是师幼互动行为的前提,有什么样的师幼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师幼互动行为。因此,只有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才可能启动有效和谐的师幼互动行为。在和谐的师幼互动中环境又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教师给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愉快、宽松、积极的游戏环境,这样才能促进他们与教师、同伴正常交往,才能建立和谐、平等、相互信赖的师幼关系。
2、做好角色游戏前的准备工作,激发幼儿主动交往
由于角色游戏的情境和创造性很强,角色游戏的质量直接受到游戏情境和个体经验的制约,角色游戏的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决定了幼儿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象征性。但是,角色游戏的自发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准备工作的复杂性。我认为角色游戏的准备工作须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游戏时间要充分,时间要适宜。角色游戏需要足够的时间,否则,幼儿很难进入角色,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表演了。因此,老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完整的游戏时间,让幼儿有充裕的时间自由选择角色游戏的主题,从容展开游戏活动过程。其次,游戏地点适宜,材料丰富。角色游戏场所应大小适度。游戏材料本身能够刺激幼儿游戏的欲望,因此,老师应根据游戏的要求结合教育意图而投入游戏材料,从而使教师准备阶段就可预测或调控儿童游戏的类型及其效果。第三,注意扩展和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老师应把一日生活的各个侧面作为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的手段,促使幼儿把自己熟悉的生活引入游戏之中,但绝不是对现在生活的简单重复,而应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发展游戏内容。
3、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儿童权利宣言》强调:儿童应享有游戏与娱乐的充分机会。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快乐自主的实践活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利,玩什么、扮演什么角色、怎样进行游戏等,都应由幼儿自行决定,教师只能是给幼儿建议,使得他们的游戏活动更加完善,而不能强加干涉。只有当幼儿在游戏中成为主人,拥有主体地位时,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快乐。若是剥夺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按照教师设计的游戏思路进行,就会极大地挫伤幼儿游戏的主动性,他们将成为一个模仿者,无法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因此,幼儿应该成为游戏的主体,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挥,而是对活动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4、灵活定位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它向我们明确提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在实践中,教师除了承担这些角色外,还应抓住时机,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灵活定位自己的角色。尤其是游戏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因时、因地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与之互动。有时我们可以是观察者,倾听者;有时我们也可以是组织者,援助者;有时我们也可以是引导者,支持者,鼓励者,幼儿学习活动的共同探究者等等。如:幼儿的游戏进行情况良好时,我们可以扮演观察者,倾听者的角色。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冲突,游戏快要进行不下去时,我们则可扮演引导者,援助者的角色。教师只有真正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需要,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才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
5、重视角色游戏结束时的讲评,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关键词:幼儿;角色游戏;策略
幼儿角色游戏能够有效地增强幼儿的模仿能力,将幼儿本身具有的生活经验应用到角色游戏中去,使得幼儿对于角色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自身具有的引导作用全面地发挥出来,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一、教师应从幼儿实际出发创设游戏主题
幼儿教师对于角色游戏主题的设定需要全面性的考虑,要考虑幼儿的认知程度,以及幼儿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对于角色游戏主题的设定,幼儿教师需要对幼儿的近况有所了解,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设定游戏的主体。例如,教师角色游戏设定的主题为你是我的朋友,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绪状况,将幼儿分为两个小组,要幼儿对彼此假装不认识,然后要求幼儿向着对方介绍自己,并且记住对方的姓名,与伙伴一起玩玩具,或者是一起看少儿书。幼儿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更多地与小伙伴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友谊。
二、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要潜移默化地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
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教师在角色游戏的主体选定,并且将角色进行分配之后,下面需要注重的就是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虽然,幼儿可能会对自身扮演的角色有着一定的了解,例如“爸爸”“妈妈”“教师”等,幼儿会将自己对角色的认知通过表情、语言和肢体动作进行角色的呈现,但是学生对于角色的扮演大都是死板的模仿,不能够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调动起来。例如,爸爸回来了,教师要求学生想想爸爸回到家之后会做什么?学生通过回忆回想起生活的画面,也能够感受爸爸工作的忙碌和辛苦。
综上所述,角色游戏是幼儿经常进行的游戏活动,同时也能够反映幼儿对生活角色认知的程度。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对于幼儿的引导,可以深化幼儿对于角色的认知,也可以帮助幼儿掌握更多的生活知识,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力。角色游戏的开展教师需要讲究策略,这样才能够将角色游戏的优势全面地发挥出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角色游戏 指导 要点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主题创设、角色扮演、情节发展、材料使用均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要使游戏内容充实、新颖,就要创造机会,让幼儿对外界的事物有较丰富而深刻的印象。教师应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将各种知识经验渗透在区角、参观、早谈、日常生活活动之中。如外出游览和参观时,引导幼儿观察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如何遵守交通规则,观察售货员、理发师、医生的工作细节,幼儿只有在生活中观察得细致,感性认识越丰富,在游戏中的反映才越逼真。
二、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游戏材料
活动材料的可选择性及自选程度,直接影响着游戏的针对性、积极性。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材料,根据情况及时更换或更新材料。
1.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游戏材料、制作玩具。如“点心店”,师生共同收集盒子,做烘烤面包、蛋糕的烤箱;根据店内的需要,协助幼儿自制电话、收银机;根据本地特色食品,制作各种食材,比如蓬壶肉羹汤、煎果、九层糕等,新兴小吃食品如串串香、烤羊肉等。新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2.通过场地布置来影响幼儿的行为。例如:用物体或“家具”把空间分隔,把吵闹的影剧院和安静的图书馆分开,减少两个游戏之间的不良影响。某一主题参与人少时,可通过变换场地、更新道具等方式吸引幼儿。
三、科学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
“规则是游戏本质的特征”。没有规则行为,就没有游戏可言。而游戏规则要让幼儿所理解接受和实施,就不能由教师一手包办,而应该由教师、幼儿共同协商制定。在游戏过程中,会发现无法预测的意外,常常在活动中讨论,边讨论边实施,边实施边修改,最后,在大部分幼儿的认可下,教师归纳成规则。当幼儿在游戏时作出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玩具而发生打骂行为,教师应直接制止,加以引导。
四、重视全面的介入观察
观察不仅仅为游戏的准备工作提供基础,还是联结准备工作和介入游戏这两大部分的桥梁。教师只有充分观察,才能正确地判断游戏情况,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才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干涉幼儿游戏。
1.通过全面的观察,了解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度,便于掌控游戏的节奏。
2.观察游戏主题是否丰富,物质提供是否恰当,思考变更游戏内容和材料。
3.观察幼儿经验是否充足,角色之间是否冲突,判断介入指导的最佳时机。
五、开展有效的适度指导
1.运用语言提示指导。教师的语言具有多种功能,正如夸美纽斯所言:一个动听、清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会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师主要通过和幼儿的交流、对话让幼儿主动进行“社会的、认知的知识建构和与他人进行意义协商的动态过程”。
教师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具体真实的想法。如“你要做什么呀?”“为什么要这样做?”等,促使幼儿引起思考,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明确判断。而当幼儿遇到困难、缺乏目的时,教师可用简单语言进行建议性提示。例如,“糖果店”的糖果卖完了,游戏没法开展下去,教师说“我们一起再做些糖果吧”,引导孩子们开办“糖果加工间”。
2.运用动作提示指导。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身体语言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例如教师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肯定幼儿的良好表现;用摆手、摇头或面部表情等否定一些不良行为。必要时教师应适当地示范游戏玩法,具体如:“银行”的职员办理“存款”“取款”;饮食店的“招待员”耐心、和蔼、有礼貌地招待顾客;医院的医生给病人看病、开药。
【关键词】幼儿 角色游戏 材料选择 作用
1.游戏材料应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不同,教师在选择、投放、变换游戏材料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1.1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随意性较强,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此阶段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这就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游戏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所以,对他们来说,游戏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儿的游戏材料和同伴的游戏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游戏动机,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想象。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使他们在模仿同伴的游戏时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游戏材料,若同样的玩具材料不足时,就容易发生争抢。因而成人在帮助他们开展游戏时,要注意给他们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以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为避免争抢玩具,在一个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而同类物品在数量上应多一些。
1.2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认知范围扩大,使其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尽管他们主动选择的角色是有限的,但幼儿在选择角色后能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把某个角色的几个不同的活动〔或动作〕排列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先喊:“娃娃起床”,再给他洗脸,喂饭。“汽车司机先把车开到北京,再开到上海,最后开回淮南”等。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适当丰富幼儿游戏的连贯性材料,使幼儿能够积极连贯地把游戏开展下去,为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打下基础。
1.3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大班幼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扩展和加深,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其想象变得活跃起来。在有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伴随游戏情节的逐渐展开,材料本身就能够刺激幼儿游戏的欲望。
大班幼儿的想象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连贯,而且能够充分地通过活动和玩具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想象,使游戏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创造气息。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游戏的要求结合教育意图而投入游戏材料。例如,“菜场”游戏进行到一半,来了一位“顾客”要买肉骨头,可“菜场”没有现成的肉骨头卖,怎么办呢?游戏似乎只能终止,或者“顾客”改买别的菜。可是,这位“顾客”是因为家中的“外婆”生病了,“医生”说要熬肉骨头汤给她喝。情急之中营业员灵机一动,拿起一团橡皮泥,压扁,再搓成条,然后把橡皮泥的两端捏圆,于是,肉骨头就有了,“顾客”高兴地买回去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具有操作意义的半成品材料。
2.游戏材料应功能丰富,应用灵活
想象,创造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从角色游戏中看出,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对于成品玩具,幼儿只会问“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对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儿就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因此,我们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的材料,如纸,笔,剪刀,玻璃瓶,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小木棍等分放在活动室里,鼓励幼儿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造。材料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象征性,材料的象征性也是从低级往高级发展的。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代用品和符号物。如中班幼儿在开展“医院”角色游戏时,开始提供药瓶,听诊器,针筒等成品玩具,以后逐渐减少。先将听诊器拿走,幼儿就会去寻找类似圆形物的插片,瓶盖等,再用一根绳子串上,变做成了一只听诊器。接着拿走针筒,幼儿会用小木棍插入瓶中代替。又比如,幼儿将各种纸做成菜,将纸棍做拐杖等。这样既促进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游戏材料应具动态性
3.1 材料的流动性。幼儿游戏材料要以幼儿的实验为基础,具有可变性。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游戏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而适当变化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同在一娃娃家,一家有电话,一家有篮子,一家有茶杯。这样,一家若也想有其他家的东西,就必须想办法:a去寻找代替物;b自己制作;c到别家去“借”;d去超市购买。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一、发展幼儿角色模仿意识,提升想象力
曾经有心理学家指出,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可以说,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游戏对塑造幼儿的身心和性格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幼儿的游戏表现总是超出实际年龄,远远高于其日常生活的表现。游戏就像是放大镜,将幼儿的发展趋向展示殆尽。作为幼儿教师,要从游戏的角度,对幼儿进行想象力的引导和提升,同时也可以进行正向的角色定位。
杨振宁教授曾经对中国小孩的动手能力有所担忧,根据多项研究和比较,国内幼儿在动手操作能力和兴趣方面,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究其原因,主要与缺乏动手锻炼的机会有关。另外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也不太注重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剥夺其参与实践的机会。对幼儿教师来说,除了多制造一些机会,给孩子锻炼,使幼儿摆脱对权威的过分依赖,还要发挥幼儿的想象,进行游戏创造和模仿。
通常情况下,角色是社会化的定位,知识和经验也是角色定位的基础,更是角色模仿顺利开展的保证。在教学中,我经常在主题教学中调动幼儿角色模仿的积极性,让孩子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经历,进行总结或与他人分享。在这种过程中,就可以拓宽他们的经验,使其在语言讲述和绘画中,加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同时也可以与孩子间接分享新的知识,这样无形中让孩子形成了自己的角色定位。
每周我都会空出时间,让孩子讲讲自己见到的和玩过的,同时也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方式,互动中我以本班情况为根据,做好做足角色分配等准备工作,给幼儿创造游戏环境。
二、提供生活游戏,让幼儿学会模仿自制游戏道具
在现在的幼儿玩具中,成品玩具应有尽有,但此类玩具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和思维,不利于幼儿自由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发挥自己的特长,动手操作一些玩具,比如将一些废旧的报纸、废瓶子等制作成可供幼儿游戏的成品。经过我的制作,幼儿非常乐于玩,无形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非常善于模仿,跟着做起来,如在游戏《拔萝卜》中需要一些角色道具,我就和幼儿一起来完成,孩子做萝卜叶子,我做大萝卜,其中的萝卜造型还是孩子想出来的。幼儿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不但发展了创造力,想象思维也获得长足发展。到了游戏环节,我在给幼儿讲清楚故事内容和角色分配后,很快就让幼儿自己发挥想象,如有的幼儿把自己当作大萝卜叶子,觉得自己随风摆动很可爱,有的认为自己是大萝卜,能给小兔子带来欢乐,心里也非常高兴。幼儿角色获得了定位,自信心增强,同时激起继续探索的勇气和热情。
另外,我让幼儿多进行一些材料准备,比如开放性的半成品进行组合设计,让幼儿参与到创造中来。一方面我引导幼儿进行大胆的想象,另一方面则鼓励幼儿多合作创造,使他们玩起来非常开心。孩子们围在一起,通过动手制作,互相讨论比对,比如包饺子的饺子皮,幼儿可以拿来当作橡皮泥做成菜,大家比较哪些菜更好,可以怎么调整颜色,或是进行家庭游戏的模拟,做成肉馅。比如可以用皱纹纸撕成菜叶,然后做成包子。幼儿在想象中建构着自己的世界,将自己当作厨师这样一个角色定位,在反复的操作中不亦乐乎,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研究发现,游戏时间对幼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时间不充足的话,幼儿会有情绪焦虑,时间太长的话,又会觉得疲倦,无法调动起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儿童转换不同的游戏方式,保持适当的休息。
三、师幼合作,体验游戏中的角色想象
在与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担当的责任是进行指导,身份也是一个指导者,但这个指导应该是参与其中,而不是强加干涉。对于传统幼儿活动来说,教师容易先入为主,以权威自居,在活动中扮演师长的角色,这将制约幼儿的心理发展,而且对幼儿造成心理威压。
对于每个幼儿个体来说,教师应抓住时机,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灵活定位其角色。尤其是游戏活动中要有的放矢实施教育,切实提高教育实效。例如在和幼儿进行两人三脚的游戏时,我让幼儿带领我向前走,因为那个孩子比较内向,不喜欢游戏,我就将她的角色定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大人。当我和孩子绑在一起,这个孩子立刻觉得很好玩,非常乐意成为我的合作伙伴,玩得非常尽兴开心。通过游戏,让这个孩子的角色想象得到了发展,她体验到自己是个能够和老师一起游戏的好孩子。
关键词:幼儿 教育 角色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尤其是角色游戏,体现了幼儿的主人翁精神。在活动中幼儿的思维活跃,相象丰富,能够利用已有的社会知识经验积极主动的参与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代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能促进幼儿品质、行为能力和意识的提高,真正体现了现代的教育宗旨。
一、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
要从小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先靠成人的说教是没有好效果,而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游戏中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能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好坏。在游戏中可大大缩短幼儿掌握道德行为规则的过程,促进社会化行为的发展。
1、培养幼儿关心别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开始玩游戏时,都是老师定出主题)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少能想到能主动的去关心别人,只知道别人照顾自己,关心自己是应该的,而通过玩角色游戏,能够体验到帮助、关心别人的快乐,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开始玩游戏时,大都是老师与幼儿确定主题,然后选出一组长,由组长从举手想要参加该游戏内容的幼儿中选择,最后大家共同协商确定角色在娃娃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有时还会有别的角色出现如姑姑、叔叔等,然后孩子们会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的工作,有一次"爷爷"王宇取钱到商店买回一个大蛋糕,问这是给谁买的?他说:"今天孩子过生日,给孩子买的"。过了一会儿他又领着孙子去看病,他说:"孩子突然发烧,他爸爸、妈妈不在家,只好我陪他去看病",看着他那着急的样子,我说:"快去吧,别耽误了"。我现在真替王宇高兴,因为他平时和小朋友玩玩具时总是你争我抢的,不知道照顾别人,也不能和同伴友好的相处,而通过游戏使他变得懂事了,他在扮"孩子"时也能听爸爸妈妈的话。角色游戏既能锻炼孩子动脑动手的能力,又能使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照顾别人后的快乐。
2、在交往中会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幼儿能主动的使用礼貌用语而大部分幼儿是在家长的提醒下使用,如有的家长对老师说,这孩子见了人总不说话,太没礼貌了,而在角色游戏中,我却发现幼儿之间玩的很好,再经过老师正确的引导,幼儿都能正确大胆的使用礼貌用语。在游戏中,有的幼儿去娃娃家做客时,会主动的敲门,娃娃家的小主人呢,往往也是热情的款待"你好,请坐,请吃水果"。有时还会带客人去参观"动物园"等,商店里的售货员,每次看到顾客去时,总是微笑着说:"你好,请问要点什么?"顾客询问时,幼儿也是认真的回答,顾客走时,还不忘说一声:"请拿好,欢迎下次再来。"通过游戏,使幼儿体验到礼貌用语给人带来的愉快,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也学会了主动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二、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
从游戏的本质来看游戏是游戏者自己决定的,是轻松而愉快的活动,游戏者应有自主感、责任感,也就是说,幼儿应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在每次选择游戏内容时,总是积极大胆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内容。但也有少数内向、胆小的幼儿坐在那里静静的看着老师,不敢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被动的等着老师的安排。为了调动这部分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就要根据幼儿的平时的表现情况,从实际出发引导生活及自理能力强的幼儿讨论确定主题,进行游戏,或启发有某种生活经验的幼儿去帮助和指导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幼儿去玩他们的游戏,从而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及自主性的培养。
三、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的自信心是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受到肯定或获得成功而培养起来的,我班有个小女孩,人们常夸他漂亮、可爱,可他有个坏毛病-缠着父母听她唱歌,这虽然是个好事,但她的父母晚上根本无法看书、学习。于是父母找到了老师,请老师帮助纠正,我们认为,只有肯定她的成绩,多给她掌声与微笑,并与幼儿一起参与到唱歌中来,再引导她做个听话,但不影响父母的乖孩子。于是在玩角色游戏时,我特意将她引导到小剧院组,她在"小舞台"上大声唱,她的伙伴们在旁给她伴舞,她的声音特别宏亮,表情也很自然,演唱结束后我和"观众们"一起给她鼓掌,在讲评时,称赞她唱歌自然大方,小朋友都爱听,并希望她有好听的歌时,要唱给小朋友听,同时再引导她做听爸爸妈妈话的乖孩子。几个星期后,小女孩的妈妈高兴的说:"佳佳变得非常听话了,会倒垃圾,愿学绘画,背儿歌了。"当然在幼儿园她表现的更好,学会了关心体弱的小朋友。她的进步,可以说就是从不自信到树立起自信心逐步有所提高的,玩角色游戏可以使那些平时胆小、内向、羞涩的孩子树立自信,敢于参与各种活动,并能够大胆的和其他幼儿进行游戏。
四、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幼儿有自己的思想,把自己扮做某个角色,把游戏材料假设成生活中的特定物品。在玩中形象逼真地反映了人们生活,这时孩子就已进入了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