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1: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童年的发现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导入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不由自主: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翱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翱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足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碰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阿风已经在小区里兜了两圈。
已经不知道是第几遍问我:“妈妈,为什么没有小朋友和我一起玩呢?”
3岁仿佛就是一道门槛。
过了这个门槛,小区里自由活动的孩子中,就少有3岁以上孩子的身影,尤其是在清晨这“黄金学习时间”。大多数的孩子们都消失在了一个又一个学习班的门后。
我无法和阿风解释这个问题,只能说:“我们再找找吧。”
最后,一群蚂蚁解救了我,让我不再被阿风的问题困扰。他和一个2岁的妹妹用饼干与蚂蚁们一起度过了一个美味的早晨。
当我和身边的父母们交流时,他们谈及送孩子进各种学习班无外乎以下几种理由:
一是孩子喜欢;二是身边的孩子都在学;三是不上学习班,周末也不知道该去哪里玩,学点东西也没坏处。但更多的是第一个理由,让家长们心安理得地把孩子送进了各种学习班。
我其实很想问问家长们:
孩子喜欢吃糖,吃巧克力,你会让孩子一直吃,而不提醒他小心蛀牙吗?
孩子喜欢Ipad,喜欢电脑,你会让孩子一直玩,而不提醒他小心近视吗?
可见,孩子喜欢并不代表正确。
当成人用这些所谓孩子喜欢的活动占用了孩子所有空闲的时间与精力时,孩子没有了发呆的时间,没有了胡思乱想的时间,没有了出各种鬼主意玩游戏的时间,没有了调皮捣蛋的精力,没有了胡言乱语的勇气,孩子失去的是一去不复返的童年,失去的甚至是源自自我的无穷的想象与创造。蛀牙可以补,视力可以矫正,但是自我思考的能力与创新的勇气,却可能不再复生。
现在,很多学习活动都打着发现孩子潜能的旗号。但我可以说,游走在各种学习班中的孩子,迷失自我的概率会远远高于潜能的发现。
我们爱孩子,不能用我们的期望和我们的遗憾去占用孩子生活的空间与时间。
我也很希望我的孩子能学有所长,偶尔参与一些课外的学习活动,看到他津津有味的样子,也有报班的冲动。每当此时,我总是告诉自己:再等等,再等等。人有一辈子的时间可以听老师上课,但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就这么几年。
前几日,去北京十一学校学习,聆听了特级教师王春易的讲座,其中几句话让我深感触动:“教师太爱讲了,使学生对老师讲有了依赖。教师面面俱到的讲,阻碍了学生的思考力。教师清清楚楚的讲,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这个在32岁就成为特级教师的长者,在教龄26年时,了自己驾轻就熟的教案和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是的,现在我们有多少正在读书的孩子,同时上着补习班,等着补习老师提供清晰的考点分析,便捷的记忆方式,正如始终吃着料理机制作的半流质食物的孩子,牙齿会失去咀嚼功能,无法正常地替换乳牙,这些孩子失去的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他们学习者的身份,会随着考试的结束而终结。
所以,面对各种充满诱惑的选择,请坚持给孩子留下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周末的两天,请至少留一天给孩子。再小的房子,给孩子留一面墙或一个橱,或一个角落让他/她自由使用。不要让孩子始终处于成人的视线范围内,在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自由地和伙伴一起玩耍,或自己倒腾喜欢的东西……
爱,就让孩子拥有空间,成为真正的自己。
观点:
课后静下来我想了很久才明白,名师课堂很精彩,但那是属于名师的,优秀教案很经典,那也是别人的,我的课堂是我的,应该由我做主,应该有我的教学思想,有我的教学行为,不能让别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别人的东西只能做个参考。从中受到启发,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会出现东施效颦的尴尬。
第二次教学《故乡》时,我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先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初步熟悉课文,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主要分析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先要求学生在文中画出闰土、杨二嫂二十年前后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再引导学生讨论:他们有哪些变化――读懂课文,理解变化的内容;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理解变化的原因;作者写出这些变化想告诉读者什么――探究小说的主题。同时也学习了人物描写方法和对比的写法。第二课时主要品悟语言,重点段落精读。至于课后作业关于小说主题多样性的理解,只选择一两个较浅显的让学生议议,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多样性。
以后在教学《故乡》时,我基本上采用的是这种方法,效果还很不错。教学这篇课文对我的启发很大,那就是一个老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有灵气,必须有自己的思想,注入自己的灵魂。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呢?
一、 课前要备好自己的课
所谓“备好自己的课”是指教案是自己原创的,而不是抄录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每一个环节都是自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下来的,是适用于自己的课堂的。
⒈结合学情,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开发
目前的新教材是开放的,处处有许多“留白”,这不仅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有思想的老师总是能在完成总体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学情对教材进行取舍开发,他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地“用教材教”。比如数学,他可以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可以补充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比如语文,不是每篇课文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有侧重点。对教材中的课文不一定都教,可能只让学生在课外读一读就行,但他可能会补充一些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中来品读。
⒉敢越雷池,有创新精神
陶行知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是开辟精神。”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也一定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因为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体系。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为此,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就必须要有探索和创新精神,需要不断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模式、构思新方法。一个没有创新思想的教师,必然会压制学生的思维,削弱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有不断进取创新的教师,才能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也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创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
⒊批判地运用备课资料
日前,教学参考资料五花八门,甚至良莠不齐。很多老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往往是照抄一通,至于自己的课到底要如何去上,根本不想,结果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课前不磨自己,课堂上去磨学生,很多低效、无效的课堂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
教案原创,并不排斥备课资料。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他的案头也有教学参考书,但他不抄,而仅作为参谋而已,作战思路、作战方法还得由自己定。面对各种资料,必须批判地运用,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适用自己的,必须通过筛选,再融入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要用心去写教案,拒绝因应付而抄录。
二、 课中要敢于张扬个性,追求教学风格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新的教育理论像风一样东南西北地吹过来,往往搞不清该跟哪片云。一个有思想的老师,绝不人云亦云,绝不邯郸学步,总是执着个性,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个性特点、教育技巧在教育过程中独特的、和谐的结合和经常性的表现,是一个教师在教学艺术上趋于成熟的标志。
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与思考中沉淀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反思,不断地改进。通过模仿―选择―成型―创新的过程逐步形成。模仿是形成教学风格的第一步,模仿的目的是对不同教学风格有所了解,不断熟悉,但不能简单地模仿,必须有自己的想法。因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无模式,贵在随势,盲目模仿反而弄巧成拙。在熟悉众多的教学风格后,根据个人的特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模式。选择了某种教学模式之后,就应该对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发展方向做初步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朝这一方向努力。这个努力的过程,就是创造具有自己特色的高层次的教学风格的过程。这种创造是自觉地将教学艺术运用于教学实践,将各种教学要素融为一体,并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三、 课后善于反思
教而不思则罔。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同时站上讲台的老师,善于反思的老师总是成长快。做有思想的教师,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能时常进行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 + 反思 = 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 + 反思”的成长公式。因此,我们应常常“三省吾身”,认真地解剖自己:当学生违纪时,我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课打瞌睡时,是否由于我的课上得不好;当学生未完成作业时,是否由于上课未听懂……然而,一个可悲的事实是,极少有老师站出来勇敢地承认自己做错了什么,更多的是怨天尤人,埋怨学风,埋怨班风,埋怨学生不来神,就是不反思自己。要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敢于认识自己、反躬自省的勇气是必不可少的。当你有勇气直面自己时,你才会发现,其实自己还做得很不够。面对周遭的教育现象,我们只有不断反思、不断追问,才会让我们的思想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条理,在内因和外因的不断促变中去主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担当起作为教师的责任。
一堂课结束,必须坚持问自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自己在备课时是否考虑到了这些因素;难点突破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双边活动的方式是否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问题的设计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多层次性;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发展,是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指导学生是否及时到位,是否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培养学生能力上还有哪些不足等。把这些思考在课后写下来,这既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还有利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一个善于反思的老师,他不但反思自己,也反思别人。反思别人,是指对别人的教育教学进行思考:他的这种教法好吗?好在哪里?适用我吗?还要进行哪些改造才适用于我?如此等等。这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反思的方式多种多样,完善课前教案、撰写教育日记、听后思考等都是一些好方法。
四、 课余要勤于学习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苏霍姆林斯基在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就规定教师必须读一些教育名著,说:“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要求的。”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提升自身“思想”的过程。学习,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时空,提升理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习中,如果觉得别人的成功经验比较好,适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就可以大胆拿来,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为我所用。即使他人的教训,同样也有借鉴作用,可以避免走弯路。为此,平时要学会向教育名著学习、向报刊学习、向名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网络学习、向书本学习,在学习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尤其要养成阅读教育报刊的习惯,因为教育报刊能快速地反映人们对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是教育动态的前沿,是教育新理念的前沿。阅读它们,能帮助教师用相对少的时间获得相对多的信息。
通过学习,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就会与时俱进,自己的素质就会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老师在提升自己的同时,能提升一代人、一个民族。因此,我们必须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标下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38-01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使命,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批判性、创造性的过程。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一、营造情境,提高兴趣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以提高准确把握重点字词的能力。真正了解课文“写什么”是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的关键。比如设计《乌鸦喝水》一课的教案时,课前可以先制作一个乌鸦的模型,准备一个瓶子和水,另外可以准备一些石子,这些教具准备是为了给学生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在演示的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并把它朗读出来。让学生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难题,自己是怎样解决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员参与,实现主体
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真正“动”起来。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可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样,学生与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正是在这一系列阅读实践中,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三、鼓励提问,发展思维
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在学生不能完全自学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有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引导主要又是靠提问来体现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具有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关系来进行,并不主要依靠对事物的内化本质或关系的理解,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此时,老师承担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等化为一个个孩子容易理解的问题,孩子思考了,回答了这些问题,目标也就达到了。低年级应着重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提问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达到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的、积极的反馈,对不敢提问的学生可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敢于提问。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有意无意间忽视了学生学习新知思维过程,能力得不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的过程,注重向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转变。
四、赏识教育,激发创新
【2017教师师德表现自我评价一】
本年度我按照学校及教育部门的要求,认真学习了《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学习,使自己更加认识作为人民教师肩上的重任,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为此,我做到了以下方面:
1、在依法执教方面,我能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能够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积极学习和宣传教育政策,从严格守法的高度执教,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2、在爱岗敬业方面,我能够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传播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思想。爱是教师职业的基础,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我对待工作尽职尽责,毫无怨言。
3、在热爱学生方面,我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的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我都会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交流,和学生共同活动,缩短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
4、在严谨治学方面,我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我能够严谨治学,提高业务水平;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实效性和时效性,教学水平取得显著成绩。
因此,我在本年度师德师风表现自我鉴定为优秀。
【2017教师师德表现自我评价二】
在这一学年度的工作中,我能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现就本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做到了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语言文明,待人礼貌,举止端庄,衣着朴实,仪容整洁)使自己在思想、学习、劳动、生活等多方面做学生的表率,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必须言传身教相结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把师德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热心、耐心、贴心,不歧视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发现学生进步之后,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并且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我深知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表是多么重要。
二、做到了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从不体罚学生,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成为了学生值得信任的朋友。作为班主任,我结合教育教学的特点,将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旦发现有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及时找他谈心,纠正他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一旦有学生生病了,马上带他去校医室看病,或请家长过来接孩子回去看病。
三、在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加强教育教学专业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认真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和同事一起学习和探讨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的新观念、新思想,并把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
四、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学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不迟到或者早退,有时候生病了也能坚持上好课。我尽量做到严于律己,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与同事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2017教师师德表现自我评价三】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我已在幼教岗位上奋斗了五年,从走出学校校门,踏上工作岗位,我在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在园领导的信任和鼓励下,让我成长、进步、收获了不少。五年里我与教师们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送走又迎来了一批批可爱的孩子。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以下是我的工作总结:
一、师德修养方面:
德高为师,身正是范。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以德治身,培养良好的师德。爱岗敬业,以满腔热情投入幼儿教育,要从德中体会到献身幼儿教育事业的无比快乐和自豪。我从事幼教工作已有五年,回顾自己的经历,对师德认识有一个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经过各种学习,可以说在师德认识上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使我对爱岗敬业有了具体内容和明确目标,我对自己所担负的幼儿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认真查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工作中从不迟到和早退,坚持100%出勤,准时参加园长组织的各项会议,认真领会会议精神,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学习。培养跨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基础就是从良好的幼儿教育开始,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及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小学、中学及大学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人们形容育人职业是园丁那是很贴切的,尤其幼儿教育,从事启蒙教育更加显得重要,可以这样说,什么样的教师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育人之本,关键在于师德。
二、教育教学方面:
我20Xx年毕业于湛江市幼儿师范学校,三年的师范生活炼就了我扎实的基本功,进入工作岗位后,成为一名真正的幼教老师,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在教学中积累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与同事们交流、探索研究新方法,新方案;生活中,我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在教学中,对自己的工作表现也有满意与不足,但无论怎样,都需要自己踏踏实实的工作,实实在在的做人。作为教学经验尚浅的我,经常向其他老师请教,并观摩她们的教学活动来学以致用,取长补短。为做好教学工作,我认真制定教案,做好每次教师汇报课的工作,并根据孩子们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在教法上,不断反思与总结,努力实践。我每一次的汇报课,园长和各位老师的点评和鼓励,成为我对以后上课的渴望与成功。只有在不断的批评与好评中使我不断进步。
在幼教的工作中,我非常热爱幼教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每一位幼儿,用爱心、耐心让幼儿喜欢我,愿意和我交朋友。五年的幼教工作,使我自身的素质和政治觉悟都提高了。在教学上,我结合《纲要》,不断探索、研究、领会其中的精神,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个孩子,能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可发展、可探索的环境,并不断将新的理念与教育形式融入到我的实际行为中。
三、自我完善与发展方面:
我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阅读有关书籍,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四、反思和总结:
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且学无定法,面对如雪花分飞般的教材以及网络带给我们丰富的信息经验,我们必须把握一点:让孩子们真正做到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得到发展。做教师的难,做幼儿教师更难,但是我觉得在辛苦中,能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乐趣那就是童年的乐趣。这一切都很值得,因为我的付出,得到的将是一个美丽的童年.
【2017教师师德表现自我评价四】
在这一学年度的工作中,我能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现就本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做到了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语言文明,待人礼貌,举止端庄,衣着朴实,仪容整洁)使自己在思想、学习、劳动、生活等多方面做学生的表率,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必须言传身教相结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把师德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热心、耐心、贴心,不歧视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发现学生进步之后,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并且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我深知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表是多么重要。
二、做到了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从不体罚学生,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成为了学生值得信任的朋友。作为班主任,我结合教育教学的特点,将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旦发现有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及时找他谈心,纠正他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一旦有学生生病了,马上带他去校医室看病,或请家长过来接孩子回去看病。
三、在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加强教育教学专业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认真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和同事一起学习和探讨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的新观念、新思想,并把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
四、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学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不迟到或者早退,有时候生病了也能坚持上好课。我尽量做到严于律己,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与同事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2017教师师德表现自我评价五】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我已在幼教岗位上奋斗了五年,从走出学校校门,踏上工作岗位,我在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 在园领导的信任和鼓励下,让我成长、进步、收获了不少。 五年里我与教师们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送走又迎来了一批批可爱的孩子。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以下是我的工作总结:
一、师德修养方面 :
德高为师,身正是范。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以德治身,培养良好的师德。爱岗敬业,以满腔热情投入幼儿教育,要从德中体会到献身幼儿教育事业的无比快乐和自豪。我从事幼教工作已有五年,回顾自己的经历,对师德认识有一个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经过各种学习,可以说在师德认识上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使我对爱岗敬业有了具体内容和明确目标,我对自己所担负的幼儿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认真查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工作中从不迟到和早退,坚持100%出勤,准时参加园长组织的各项会议,认真领会会议精神,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学习。培养跨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基础就是从良好的幼儿教育开始,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及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小学、中学及大学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人们形容育人职业是园丁那是很贴切的,尤其幼儿教育,从事启蒙教育更加显得重要,可以这样说,什么样的教师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育人之本,关键在于师德。
二、教育教学方面 :
我xxxx年毕业于xx幼儿师范学校,三年的师范生活炼就了我扎实的基本功,进入工作岗位后,成为一名真正的幼教老师,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在教学中积累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与同事们交流、探索研究新方法,新方案;生活中,我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在教学中,对自己的工作表现也有满意与不足,但无论怎样,都需要自己踏踏实实的工作,实实在在的做人。作为教学经验尚浅的我,经常向其他老师请教,并观摩她们的教学活动来学以致用,取长补短。为做好教学工作,我认真制定教案,做好每次教师汇报课的工作,并根据孩子们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在教法上,不断反思与总结,努力实践。我每一次的汇报课,园长和各位老师的点评和鼓励, 成为我对以后上课的渴望与成功。只有在不断的批评与好评中使我不断进步。
在幼教的工作中,我非常热爱幼教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每一位幼儿,用爱心、耐心让幼儿喜欢我,愿意和我交朋友。五年的幼教工作,使我自身的素质和政治觉悟都提高了。在教学上,我结合《纲要》,不断探索、研究、领会其中的精神,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个孩子,能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可发展、可探索的环境,并不断将新的理念与教育形式融入到我的实际行为中。
三、自我完善与发展方面 :
我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阅读有关书籍,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四、反思和总结:
有时不用老师使出内力,儿子会主动闭嘴。他不听课,隔着玻璃看麻雀。儿子说,麻雀不像小鸡――走路一前一后迈腿,而是双脚起跳,在教室的窗台上蹦来蹦去,像电视剧里的僵尸。为表彰儿子有了重大发现,老师让他以军人的站姿,独自在走廊里捱过剩余课时。隔天找我去,说全班同学跟着他一起看鸟,课没法上了;说小学阶段没管好,这孩子野惯了;说现在什么时候啦,乱七八糟的好奇心,得收!老师欲言又止,那些没说的话,我懂的,再这么下去,儿子哪儿也考不上,将来很可能归在丐帮门下。
问题很严重,他爹很生气。可儿子还是漫不经心,说知道了,以后听老师话,行了吧?他是这样听老师话的,堵在厕所门口,见一位老师解开裤子,立马嗓音嘹亮:“老师好!”按学校规定,老师应该回句:“同学好!”这位老师手正忙着,完事一声不吭,走了。我劝儿子不能这样,儿子说,你不是让我听老师话吗?说完诡异一笑,像是中了逍遥三笑散。我就知道,这小子开始逆反了,你让去少林武当,他一准投奔星宿老怪。
后来我见儿子暗藏阴谋,每天深埋在各类标准答案里。放弃一切,准备跻身江湖名门,是儿子童年的命数。
无悔的青春
曾有诗人说过:梦你所梦,思你所思,做你所做,因为宝贵的生命你只有一次。十七岁那年,我正是这样,带着青春的梦想,踏上了三尺讲台,如今,两千多个日夜的平凡岁月,已随着哗啦啦的作业纸悄然而逝。
打开记忆的闸门,纯真年代对老师的那份崇拜依然清晰可见。当我从懵懂中走来,蹒跚地沿着知识的阶梯拾级而上的时候,总有双温暖的手在身边牵引着我,拨开我眼前迷茫的雾纱,在心灵上打开一扇绿色的窗子,我知道,那就是您,我亲爱的老师,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您总是那么站着,从不管那岁月的车轮正勾勒自己额上的皱纹,染白您的双鬓。
常听人说,人的一生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是莫大的幸福。我很幸福,因为我在童年时代就遇到了许多好老师。老师你对我的关心和抚爱使我在童年时代就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长大后,我也要做一个像我的老师那样的好老师,让我的学生也能像我一样幸福。当我捧着毕业证书和一本本鲜红的荣誉证书走出师范大门时,曾信誓旦旦地想:终于到我大展身手的时候了。当时的我岂知:理论诚可贵,实践价更高。
从学生到老师,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很想让我的生活像交响乐一样雄浑有力,很想让我的生活像诗歌散文一样浪漫抒情。可是,当我将生活进行零碎的整理,却发现:生活一如既往的平凡、繁杂、琐碎。我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生活吗?这就是我一直期待的生活吗?这就是我宝贵青春的体现吗?学生时代的激情在现实面前一败涂地,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有了一丝退却。
与此同时,来自学生的热情与纯真,也在一点点地感染着我。忘本了那一张张由陌生到熟悉的笑脸,忘不了夹在教案本里那老师您辛苦了的字条,[莲 山~课件]忘不了节日里那一句句盈满祝福的问候。清楚地记得那年冬天,一名学生在课间玩耍时不小心摔倒了,头撞在花池的棱角上,顿时鲜血直流,我闻讯后急忙把学生送到医院。看着医生为那个孩子清洗伤口、缝针、上药、包扎,我的手心也直冒冷汗,可我还要强忍着内心的紧张去安慰那个受伤的孩子。由于学生离家较远,家长来学校不方便,所以,以后的换药、拆线,都由我这个年轻的班主任领着孩子一趟趟的往医院跑。当时,正赶上学校组织大规模的考试,课堂上,我还要领着学生进行紧张的复习,并且,班里的正常工作一项都不能落下。一个多星期下来,我有些吃不消了,当我带着嘶哑的嗓音讲完了当天的课程,晚上放学后,又拖着疲惫的身体去检查学生寝室。原以为孩子们已经睡着,可眼前却突然出现一排小脑袋,一个个带着诡异的笑容。正在诧异的我一转身,看到身后一个小家伙儿,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了润喉片、苹果、饼干的方便袋儿,直往我手里塞。其他学生也跟着随声附和:“老师,这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好可爱的谎言。我清点完学生人数,出门前把那兜东西放到一个学生床上,对他们说:“谢谢大家对老师的体谅和理解,把这兜东西物归原主。”谁知,我刚走出寝室没多远,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叫老师的声音。在那个寒意袭人的冬夜,一个小家伙儿穿着单薄的衣服,光着小脚丫,“啪啪啪啪”向我跑来,把那兜东西往我手里一塞“老师,给您。”扭头就跑。那一刻,所有的辛苦和委屈全部化为乌有,溢满心头的只有甜蜜的幸福和满足。
于丹教授的学生曾经这样为老师定义:老师是为学生缝补翅膀的人。乍一听,我很诧异;再一想,我很惭愧。原来我一直都没发现,围绕在我身边的竟是一群天使。从此,我不再徘徊,不再抱怨,我要让平淡的日子酝酿出香浓的诗意,我要让平凡的事业幻化成美丽的风景。
我的小学,是在一所农村小学上的。说是学校,其实就是村里三间不用的仓库。教室窗户上糊着塑料薄膜,风吹过会发出哗啦啦的响声,课桌是用砖块和木板垒起来的,很窄,也不稳,黑板就是一块刷了黑漆的门板。
记得当时是复式课堂,两个年级的学生在一间教室里上课。教我们的是一位黑瘦的男老师,他先教一年级认字,二年级的同学在外面玩;然后教二年级的同学数学,一年级的同学在教室外面玩。接下来的体育课、劳动课是两个年级的学生一起上,没有教案,没有活动器材,老师带着我们跑跑步、扫扫地,余下的时间,就是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
那时候在学校里我们基本上是整天玩,男生搓泥球、戳刀子、打弹弓、捉迷藏,女生就跳皮筋、蹦格子、跳房子,学校没有大门、没有围墙,有时候,玩着玩着我们就跑远了,在老师的三番五次的催促声中,我们才极不情愿地回到教室里。
农村小学下午是不上学的,每天中午放学后,才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日子:用弹弓打农户的鸡,鸡被打得乱蹦乱叫,被主人发现了,就赶紧跑开,装作没有事情一样;看见狗就集体用石头砸,后来,学校附近的狗看见我们都是发出“呜呜”的声音,远远躲开;路过玉米地,旁边没有人,就悄悄地掰一个,藏在衣服里;树上有鸟窝,就有“勇敢”的小伙伴爬上树,把鸟蛋拿下来;要是看见马蜂窝,就有敢用竹竿捅的,捅完后,大家一哄而散,谁的运气不好被蜇了,算谁倒霉……
在家里,家长基本是不管孩子的,大都在忙着生计,所以孩子们属于“放养”状态,问一句“作业写完了没有”,就算是关心学习了。那时候,好像谁也没有把学习当回事,考试有个七八十分,父母和我都挺满意的了,即便是考得再不好,父母也不生气,会叮嘱我说:“下次争取考好一点啊”,我也总是随口答应着:“好”。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我数学考了九十多分,父母为此小小地“自豪”了一把,作为奖励,烧了一次过年才能吃上的红烧肉给我吃。
现在,我的孩子十岁,四年级,物质条件比我小时候要优越很多,有自己的房间、笔记本电脑,各种玩具和书籍也一应俱全。
每天,他过着“规律”的生活,白天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正规的教育、参加学校各种活动,回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有时候看一会儿课外书或玩一会儿电脑,每天差不多九点多钟就睡觉了。
我算是比较尊重孩子的,知道孩子在学校辛苦,所以除了学校安排的学习任务,没有安排他上任何文化类的辅导班。为了拓宽孩子的视野,每个周末,我都会带着孩子去公园或去图书馆看书,学校安排的航模、美术等兴趣小组活动我也尽量鼓励他参加。在不少朋友看来,我的孩子很听话、懂事,各方面表现都不错,成绩也算优秀。
我觉得我的孩子是比较幸福的,因为我算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父亲。可是我看到儿子笑的时候并不多,当我问到孩子:你快乐吗?孩子说,他并不快乐。
这不禁让我思考: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现在的教育怎么了?作为教育者,我也感觉到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不是太“多”了?我们希望用“全方位呵护”换来“全方位发展”,但是很多时候,却事与愿违。
过度保护下的“教育圈养”
我小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从来也没有担心过安全的问题,下课和伙伴们进行“危险”的活动,从未受到老师的“干涉”。放学之后的玩耍,家长也很少过问,即便在玩耍的过程中受了小伤,谁也不放在心上。现在的孩子,和我小时候“放养”相比,显然保护过度了。
有人总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从“家庭圈养”到“学校圈养”。
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伤害,家长们几乎将孩子与社会“隔绝”起来,不让孩子自己外出购物,不让孩子自己去公园,不让孩子自己去找小伙伴玩,即便是过马路也是小心翼翼地叮咛嘱咐,然后再手搀手牵着孩子过去。孩子想做的事情,家长总是先“审核”一遍,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了,才放心地让孩子去做。更有家长辞去了原有的工作,专门负责孩子生活起居、督促孩子学习,成为孩子的专职“书童”。
进了校门,孩子就进入了另一个“牢笼”。学生不能出校门,即便是忘记了作业本,想要回家拿也是不可能的。家长也休想随意进来,因为随时都会有坏人冒充家长,进入学校伤害学生,就算有了老师的“指示”,也要填写会客单,写清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才谨慎地放进学校。
在学校里,无论开展什么活动,“安全”一定是第一原则。有些学校出现了“画地为牢”的做法,每个班级划定一个活动区域,不允许出界限,以便于管理和追查责任;学校的运动会,因担心孩子长跑之后的不适反应,取消全部长跑项目,为了避免投掷项目误伤其他孩子,将实心球换成了沙包。外出游玩,为了防止孩子走失,我们看到将孩子用绳子“串成一串”的奇特现象;即便到再近的地方去参观,我们看到班主任、年级组长和政教处的领导以及分管校长也会组成浩浩荡荡的护送队伍,在学生的两边维护路途安全,指挥学生走人行道……
出于安全考虑的“圈养”无疑是教育的败笔,是现代教育的悲哀,它真实存在而又十分荒谬。这种“圈养”,它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无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特点,抹杀了孩子爱玩的天性,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孩子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这种长期的压抑,使孩子丧失对于生活的热爱,使孩子变得格外脆弱,不会交往,没有毅力。
孩子的成长有自身的特点,孩子有与外界接触的权利,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自由”:在自由的活动中可以劳逸结合、锻炼身体,培养竞争意识;在自由的交往中,孩子之间可以进行了社会性互动,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学习预判风险,学会承担社会意识。
功利主义下的“思维僵化”
在我的印象中,我小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似乎不太关心成绩,对我们也只有最基本的要求:能识字、能读书、能算算术就行。课堂上,老师用“地方普通话”与我们交流,谈话式的教学,让我们感到温暖,虽然我“成绩不好”,但是我特别享受在学校学习的过程。我们获得知识的渠道,除了课堂,更多的是从生活与嬉戏中不经意获得的,比如说掂一掂就知道多重,看一看就知道土地面积大概多大,这些“意外”的经验往往让我们受益终身。
与“过度保护”相伴的,是功利主义对学校童年的全面入侵。我们习惯把教育窄化为教学,把教学窄化为应试,学生已经感觉不到教育的温情,心中只有冰冷冷的分数。
在学校外面,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付出了大量的金钱与精力。无论孩子有没有需要,感不感兴趣,他们为孩子们报了各种“提优班”“特长班”和“兴趣班”,五花八门的教辅资料,铺天盖地的课外作业,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术,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
为了提高成绩,老师们总是追求着课堂效益,希望在一节课教更多的知识,完成尽量多的题目。但是,孩子之间有差异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达到老师的目标,这也没有关系,老师会教孩子“最简洁”的方法,用公式、结论代替孩子思考的过程,这样部分反应慢的学生套公式、背定理、记答案也能完成了,考试成绩在我们这样的教学下“直线上升”。但是,我们也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死板了,题目中换了一个数字、改变一个条件,很多学生就学不会了。于是,有人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笨”了,事实上,并非如此,现在的孩子肯定是越来越聪明,我们发现成年人要琢磨很久的手机、平板电脑,孩子很容易就上手。
我们看到孩子们一个个变得沉默寡言、神情木讷,成了抬头听课、埋头做题的学习机器,成为全世界最缺乏想象力的孩子。这种现象,很多时候就是教育“功利化”造成的。无论是课内课外,大量的机械化习题只能增加熟练程度,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帮助不大。可是它的“副作用”却很大,直接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不少学生只追求答案,不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做,逐渐不会辨析、不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成了彻头彻尾的“知识接受者”,在如此教育环境下,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将逐渐丧失了探究的需求与欲望,这才是最可怕的。
孩子对于知识的理解,具有独立的节奏和节点,其过程是“缓慢而自然”的,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我们要做的是听从常识的指引,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因人而异”的教育,抓住知识的核心,为学生提供“根部”的营养,并逐渐形成学生强大而源源不断的“自我的供给”。可悲的是,我们总是会不遗余力地做着违背常识的事情,抑或被一种莫名的力量驱赶着向前走。
成人思维下的“自我迷失”
童年应该是充满阳光的,他们应该生活在自己的年龄和世界里,做着童年的梦,枕着童年的趣,充满激情、好奇心的,对于童年,我们应该极力地呵护,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时光里慢悠悠地长大。
但是现在的教育,似乎已经等不及了,我们粗暴地剥夺孩子的兴趣,急不可耐地让孩子脱离童稚的状态,用成人的价值观去摧毁儿童懵懂纯净的心灵。孩子的肩膀上担着的不仅是自己的未来,还有学校、老师、父母的期待,在如此情况下,孩子逐渐“迷失”:他们不知道自己这个年龄能做什么,该想什么,他们眼中缺少清澈与童真,透出的多是迷茫与困惑。
孩子的“迷失”,真的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一边是学习的压力,一边是各个层面的关爱,我们只给孩子留下了一条窄窄的通道:唯有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考上好的中学、大学,长大之后才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为了防止他们“走错路”,我们给孩子制定了目标、找到榜样,很多家长甚至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学会了顺从并迅速地“成熟起来”:他们“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最喜爱的玩具、不再沉溺于“幼稚”的游戏,“乐于”接受课外辅导,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现在吃苦受累,为了获得更好的出路。
我们看到,大量的孩子没有走向通向成功的尽头,这样“美好”的成长之路,是成年人一厢情愿的想法,所谓的“压力”和“关爱”,反而扼杀了未成年人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不能做喜爱的事情,孩子们失去了自由思考的权利,缺乏了独立成长的内在动力和勇气,弱化了现实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常看到有学生跳楼、迷恋网络、离家出走的报道,其实也不奇怪,孩子稚嫩的肩膀和心灵本身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本身就很艰难,如果再加上一点点意外,孩子迷失自我甚至有些出格的举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时隔30年了,回味起我的童年依然是有滋有味,“顽皮”过程中的伤痛是成长中最美的感觉,邻居的责骂是成为伴随我成长最悦耳的声音。虽然我小时候物质条件匮乏,但和我的孩子相比,我的童年更加多彩:我有很多的小伙伴,可以做很多喜爱的事情,学会了“爬树”“掏鸟蛋”“摸龙虾”,老师、父母从不会因为学习上的事情给我们压力。
用现在教育的理念来看,我小时候的教育更接近“教育的起点”,家长和老师没有过多的干涉我的童年,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不超越生长的节点,不逆反生长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