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2: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 材料失效分析 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73-01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引进技术越来越多,对外技术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些都给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由于就业市场对人才国际化的要求不断更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全英文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高等院校应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确立并完善培养方向,及时调整、制定新的全英文教学方案,培养具备较强时代感和实用性的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相应专业需要的英语水平的毕业生,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从全英文授课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入手,依托《材料失效分析》课程教学实践,分析并探讨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全英文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1-3]。
二、《材料失效分析》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
“材料失效分析”作为材料类专业的一门课程,在高等工科院校开设是非常重要的。课程通过对机械零件的疲劳基本理论以及不同疲劳行为研究的方法论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先进的工程概念,掌握当今生产中疲劳失效的基本特征,并运用相应的理论及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疲劳问题。为适应机械材料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纪材料学科的发展,与国际上机械及材料学科接轨,该专业课程的新型建设就显得十分迫切。
为此确立以下《材料失效分析》课程的建设目标: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建立国际化课程体系,引进国际办学标准,结合欧美大W在教学中的特点,在教学中重视教学的质量而非教学的数量。同时,在讲授中结合讲授者的长期丰富的科研经验,培养学生清晰的、先进的工程概念以及设计工程构件、解决疲劳失效工程难题的方法。从而体现该学科的实质以及作为合格材料工程师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建成一门具有国际化水平师资队伍、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教材、国际化教学方法与手段,能适应21世纪应用型工程技术国际人才培养要求的机械工程材料精品课程[4-5]。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能力。因而采用在传统讲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多种实践性环节来加强对前沿知识以及实际工程实践的补充,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下:
1.建设完善丰富的教学资源
逐年追踪国内外的教材更新变化,不断完善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形成能够反映该门课程的主线与精髓的教学体系,丰富教师指导教学教案和笔记、教学课件、案例库、试卷库等教学资源。在国内对学生的讲授过程中,基本掌握了中国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知识的强弱。进而,在北美教材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对相应的章节进行了针对性的修改和补充。可以这样总结,该全英文教学专业课程教材,既不是国内教材的全英文化,也没有完全照搬国外的教材,而是两者的相互融合、借鉴以及进一步的提高。
2.案例讨论教学
举例来说,在讲授韧性断裂和脆性断裂内容时,采用从重大历史事件到现实身边耳熟能详的小案例分析说明,形象的案例中融合了课程中的多个工程概念以及理论知识点。如泰坦尼克号灾难案例,从冶金学角度更强调了夹杂物的存在对脆性断裂的重大影响。通过案例的学习,使得学生快速掌握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理论。同时,我们还根据这些案例,结合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提出一些讨论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分组选题,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制成报告进行交流讨论。从而促进学生系统查阅文献的能力,文字编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专家讲座结合实地调研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理念,我们组织学生到企业调研。让学生能亲身实践,融会贯通。启发学生针对实际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所观察到的工件断裂模式及潜在的原因进行预判,然后聘请该公司专家结合生产实际,讲授真正的零件断裂失效形式,最后让学生们结合实际生产,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论和知识。也就是建立一个学生自己的理论-实践-新理论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四、考核(考试)方法
建立国际化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以及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具体包括课堂组织与互动、平时作业、学生参与程度、最终报告。其中课堂组织与互动为结合教学进度的专题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和讨论,在课堂上加以讲授和相互提问。平时作业主要根据课程进度结合案例适时地布置给学生。最终报告的重点是考察学生对于机械零件疲劳分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能力。
五、结语
全英文教学处于在不断改革前进的道路上,如何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有一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是全英文教学者肩负的重任。作为全英文授课教师应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扩大专业知识面,了解多种文化及其交流的过程与特点,从而为新时期经济发展培养既懂专业又熟练掌握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Halliday & Mcintosh,The Linguistics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Langman,1964.
[2]张巨武. 提高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改实践[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1( 1) : 97-99.
[3]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中国外语》2011年第5期.
阅读习惯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充满信心和耐心。学生在犯错误后很可能还会反复,这就要求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是反复犯错,要把学生犯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过程看作是学生成长的必然历程。同时,学生行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在重复中形成的。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并不缺乏出色的创意,但是这些创意最终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长期坚持,没有持之恒地加以强化。小学语文教师经常将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停留在语文课堂的说教形式上,不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心有感触地理解到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没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来化规范为行动。所以,良好行为阅读习惯的养成要在行动中落实,在活动中强化与巩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前,落实阅读习惯培养计划,坚持严格执行。其实这种坚持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重复可以使行为得到强化,形成阅读习惯。但是学生往往会厌倦重复,小学语文教师也很容易在重复中懈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思路,在目标不变的提前下,通过变化形式,使行为阅读习惯得以养成。
二、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采用一系列富有系统化的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从小抓起,从小培养。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阅读的氛围中,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助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快乐阅读,海量阅读,用阅读激发内在的潜能,达到学生愿意学习的目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生命在于激趣、创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学生学习的好与坏,与教师息息相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学习材料有较强的内部动力驱使,就会积极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另外,还可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选择适当的游戏走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为了提升阅读质量,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发展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尝试改变以往教学中冷淡的师生关系,要加强师生双方感情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敢于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要放下架子,融自己与于学生当中,深挖教材中的可操控内容,创设可激励学生的情境。另外,从课型上还可做一些不同程度的改革,如加入表演型、竞赛型、实践活动型课型,给学生创设了上进的、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内容,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随着人类社会大踏步的前进,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一直都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的兴趣不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创立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建立情境——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四、发挥多元评价机制作用,给学生自信和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学习最大的快乐在于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而获得成功,学习好则会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表扬,会感到自我价值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学习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就加强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切不可敷衍了事,一笔带过。在评价中,小学语文教师通过鼓励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如果学生得到负面的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出现怕上语文阅读教学课、厌学语文阅读教学等现象。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鼓励,给他们多一点爱心,相信他们,赞美他们。
五、结语
一、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层次,开发学生内省能力
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可以由低到高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兴趣心理层次、趋利心理层次和内省心理层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兴趣心理层次的多样性特点做到如下四点:1.注意对起始课、新授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堂类型采取不同的激趣方法;2.注意针对导入新课、新知传授、小结巩固、练习、作文等教学环节,创设不同的激趣情境;3.注意针对不同文体(如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文学作品、文言文)采取不同的激趣形式;(四)注意在使用直观教具、教学语言、板书设计、等教学要素时,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情绪和兴趣放在首位。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既要针对“学习困难生”,又要针对优等生;既要注重课外语文活动,又要注意课内教学。语文教师应当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整个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因为什么时候学生失去兴趣,什么时候语文教学就走向了失败。
追求功利目标的心理层次,简称为趋利心理层次。语文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趋利心理,可以通过看周记和个别谈心等方式进行了解,然后予以指导;应该杜绝考分排名次、升学考试倒计时、点名批评等心理高压手段;在教学评价活动中注意把握学生趋利心理的“度”,给他们讲一些语文在升学考试中的地位以及作用;经常鼓励他们解除思想包袱,增强学习信心,指导他们学习语文复习迎考的方法。
追求尊重自我、反思自我的心理层次,简称内省心理层次。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学科“传道授业”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反思和内省的驱动力以促使浅层的兴趣、趋利心理向深层内省心理转化,促进全班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不断反省:反省自己以多少热情投入了学习,反省自己是否以“我”的姿态参与了学习,反省自己从课堂是否得到收获。开发学生内省心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略,也是提高高中生学习语文自觉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应该引起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二、创建语文学习心理防火墙,凸现语文学科重要性
在教学之初,高明的教师总是想办法让学生觉得他所教的课程不仅易学易掌握,而且实用、乐趣无穷,为学生学好本门课程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发掘语文教材中蕴藏的心理教育素材来调整学生的心态。我们的学生也许没有作者的那种经历,也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时代,这就需要教师去创设一些情境,挖掘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来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学习心理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心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中所产生的种种现象,如果从语文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研究会得出种种合理的阐释,对语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产生巨大的指导意义。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能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的素材,帮助学困生摆脱自卑、困惑,重新树立自信,使他们抬起头来学习;帮助优等生克服自傲缺点,拥有平常心,让他们脚踏实地地学习,这样促使全体学生以正常的心态学习语文的理想就可以实现了。
三、顺应语文学习心理需要,拓展语文学习领域
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加大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加大了师生创造的空间,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源泉。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学习思路。例如,对编写者的意图进行创造性的改编,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单元课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之间进行归类重组、从横向或纵向进行比较鉴赏,从而使知识得以系统,能力得以迁移。通过分类重组,纵横比较,学生对小说、戏剧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语言等就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虽然改变了编写者的意图,却也创造性地完成了课文的学习。当然也可把改编教材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同样的内容范围,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对生活中听到的话,看到的语文材料,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去感知和揣摩玩味,这是语文学习的漠视心理,以为语文水平只能通过课本的学习来提高。基于这种认识,可采取如下对策:1.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与语文学习关系的认识,树立起大语文思想。2.以身示范。教师留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吸取各方面的营养,并经常向学生介绍,让学生有样可仿。3.鼓励学生建立语言集锦或材料档案,分类积累语言材料。4.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5.设置情境,训练生活对话,使学生认识到以恰切的语言表达思想对生活交往的用处,提高对生活语言与语文学习关系的认识。
学生普遍有阅读课外读物的欲望,教师应把课外读物看成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吸收和处理能力,他们普遍乐于博览群书,接触更多更广的学习材料。当今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也正是顺应学生这一心理需要。教师应由“厨师”角色转换成“菜单提供者”,教师应由“演员”变成“导演”,真正履行教师的主导职能。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但完全可以把该学什么和怎么学告诉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常看课外书,可让学生时刻畅游在“活水”中,保持思维的“鲜”“活”,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1、初中语文教师主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所了解。第二,教师要对学生有关的先前知识有所了解。第三,教师要对学生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了解,可以更加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学习资料获得新意义,并不断的修整以往的概念,完善原来的知识体系。
2、初中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除了讲授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记忆相关的学习资料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
(1)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帮助学生生成新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新的理解技巧;
(2)语文教师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掌握基本的语文学科学习技巧。
(3)通过师生间“引导-主动-合作探究”的教与学模式,最终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3、初中语文注重培养与塑造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由文章中的核心思想予以导引。例如,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的学习,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提高学生丰富的想象美的能力和巧妙布局的构思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真、善、美的态度与价值观。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
1、教师自身专业水平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专业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包括渊博的专业知识、演讲技巧、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亲和力等等。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课后、对学生辅导过程中等各环节进行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其次,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教师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新课程改革以来,素质教育与探究性学习等冲击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同时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的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作为新课改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把握住新课改的脉络,与时代同发展,争取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的语文教师。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当前教育改革的动向以及当前考试命题的动向,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整体知识储备及语文素养做好指引。再次,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教师需要拥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信念与能力。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终身学习是工作之必须也是教育改革发展之必须。教师通过终身学习,在实现他们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教书育人的过程培养社会建设者与接班人。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终身学习,而实现终身学习的根本是教师拥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信念与能力。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定期的参加学科研讨会、定期的参加省级(或者国家级)的教育培训等。
2、教师教学专业化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现象,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广泛存在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地运用迁移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迁移,还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虽然迁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它并不是自动产生的,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小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特点、学习材料等。总的说来,迁移主要受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影响迁移的主观因素指的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如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思维定势和学习语文的兴趣等。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智力水平越高的学生在学习上更易发现新知识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总结其中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对迁移有着重要的影响,认知结构的稳定性、可利用性以及新旧知识间的可辨别性都会影响到迁移的效果。此外,思维定势在迁移中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发挥消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同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效果。其次,客观因素指的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存在的因素,如语文学习材料、学习情境、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在语文学习材料方面,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和学习材料的组织特点都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影响其迁移的重要因素;同时,语文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也有利于迁移的产生。另外,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迁移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迁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合理地运用迁移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但迁移的发生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其规律,积极地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迁移,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结合迁移的重要意义及其影响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际生活中的知识与语文教材中知识的联系
语文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很强,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将语文教学融入现实生活当中,注重实际生活知识向语文知识的迁移,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比如,学习人教版语文第四册《找春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园里,让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使他们在寻找中进行观察、思考。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如广告牌、宣传栏都可以拿来作为学生进行识字的工具。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才有可能产生极大的热情,并乐于去学习,进而促进学习迁移的产生。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使用图画和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燕子》这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地利用文中的两幅插图,使插图中的燕子在语言的描绘中“活”起来,让学生在图画与语言的结合中更好地体会到燕子的美。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促进识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之间的相互迁移
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密切联系的。识字是写作和阅读的基础,而阅读又对识字、写作和口语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各组成部分间的联系,促进它们之间的相互迁移,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比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感悟,让学生学习文中遣词造句、描绘事物和布局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东西迁移到其写作中。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
素质教育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考试成绩依然是衡量教师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成为教师评职称的依据。在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依然围绕教学大纲开展,对课外的知识只是轻轻点水,忽略不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以“标准答案”作为唯一的标准,缺少新颖的观点,这就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培养。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做到:一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落实。当前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完全为了中考。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做好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育相结合,改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二是改变落后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能力,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和敢质疑的求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授课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教师可以进行详细地解答,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
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发扬教师教书育人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专业修养。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各种教学研讨,同时,农村初级中学对语文教师的交流与学习不够重视,也缺少资金的支持,这些都制约了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克服困难,利用现有的资源,在工作之余充分利用网络和继续教育的机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
(三)语文课程改革,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精神修养,将文化的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选取一些优秀的课文作为课外学习材料,更多地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章与学生分享,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哲理。
(四)建立新型的语文教与学观念
教师要建立以听、说、读、写立体化的语文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的阅读教学观主要包括:一是改变过去平面的教学结构,建立师生同参与的立体化网络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做事、合作及生存;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实践中存在的事物,从实践中感受教学内容的内涵。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能够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农村教师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读书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故事会等。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念,让学生们懂得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的道理。同时,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日记,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三、结语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 开发 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要求教师善于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尤其要学会开发与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包括社区、自然、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1.树立学习资源意识
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呢?它到底关涉哪些范围呢?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语文课程标准》里列举了20余种课程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其它图书等语文学习材料,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语文学习媒体,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等语文学习形式,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语文学习场所,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语文学习设施。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语文课程是一门以母语为核心的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又有丰厚的语文文化资源。我们生活在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中,语文课程的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师和学生如果没有学习资源意识,综合性学习就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加强学校图书馆与互联网建设。
要解决学校图书馆与互联网的问题,需要政府资金的投入,且在投入的方向上要向农村学校倾斜,对此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清醒认识与高度重视。学校图书资料要丰富,图书的种类要涉及自然、政治、经济、教育、历史、地理、科技等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做到学生有资料可以查询。学校要加强互联网的建设,要立足本校实际,建设足以让本校学生能够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能够获取资料的微机室,并且要购买一些健康积极、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设计是“怎样搜集资料”,“搜集资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常常用到的一项基本技能。要先确定你想要研究的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或到读书馆,或到实地调查、采访,或上网,搜集你所需要的资料。”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其它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也不乏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的教学目的。有了适宜学生查找资料的图书馆、网络,教学目的才能落实。
3.加强各科教师间的合作。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与其它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整合。语文教师要重视与其它学科教师的合作,让音乐、美术与语文“联手”,让生物、化学、物理、数学与语文“联姻”。合作可以激活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资源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生长性。人教版综合性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即使语文教师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也不可能精通样样学科。因此,语文教师要与各科教师联手,共同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4.挖掘地方特色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各异,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时,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地方资源特色,进行学习资源的开发。人教版教材中的“黄河,母亲河”,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去省会兰州,亲临黄河。“说不尽的桥”,学生可以参观当地的“渭河大桥”,位于渭源县城的“霸陵桥”。如此之例,不胜枚举。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人们不得不在大量的信息面前敏锐地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财经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高效而快捷地对财经新闻所承载的信息做出甄别与理解是现代社会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英语财经新闻在全球化时代,更是掌握先机的一扇大门。本研究将尝试将词块理论应用到英语财经新闻的语篇分析之中,这样的实证研究一方面将丰富商务英语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将通过尝试揭示此类语篇的语言特征,帮助人们更好地从此类语篇中获取有用信息。
一、词块的定义
对于词块,不同的学者使用了不同的术语。Becker (1983)认为他们是具有可分析空间的公式化框架(formulaic frames with analyzed slots) ;Lewis (1993) 认为是词汇组块(lexical chunks);Krashen(1978) 把词块看成半固定式的短语(semi-fixed patterns);Pawley & Syder (1983)认为是词汇化句干(lexicalized sentence stems);Newell(1990)则把词块定义为:词块是一个记忆组织的单位,它由记忆中已经形成的组块组成并链接成更大的单位。Lewis(1993)认为语言是具有语法意义的词汇构成的,而不是由具有词汇意义的语法构成的。这些具有语法意的词汇构成了许多具备实际意义的词块(meaningful chunks),然后由这些词块形成连续而又连贯的语篇(continuous coherent text)。
国内学者薛旭辉(2012)认为,词块是一种在线性方向上繁简不同、长度各异(涵盖单词到语篇)、频度有别,融合了语法、语义及语境优势,兼具交际、话语和语用功能而且使用时可直接提取、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整体拿来就用的预制语言单位(prefabricated language units)。功能语法、认知语言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模型都认为,语言表征的基本单位是构式,程式语、词束和词块都属于构式的范畴。构式语言观认为,构式是形式与意义或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体,研究语言形式离不开对意义和功能的审视。因此,对词块,要从形式、意义和功能三个层面进行界定。鉴于此,国内学者马广惠(2011)将词块定义为:由多词组成,可以独立用于构成句子或者话语,实现一定语法、语篇或语用功能的最小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这个定义表明,词块是大于词、小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可以像词那样独立运用,而且词块应该是连续的,具有完整的意义或明确的功能。也就是说,词块不包括那些不连续的,或具有词汇与结构双重特征的,或语义与功能不明确的语言片段。
本研究采用马广惠(2011)对于词块的定义,依据词块理论,以《经济学人》为研究对象,着力于探求高频词块与财经新闻用语特征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过程
1.数据收集。首先,建立一个语料库,用来分析的文本主要来自《经济学人》中的文章。项目参与者从《经济学人》官方网站下载2013年共计51期的期刊。为了避免主题的重复,项目参与者从每期中随机挑选16篇文章,共计挑选816篇文章,形成了研究使用的?稻菘狻?
2.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词块被分成了三个类别:名词短语词块;动词短语词块;介词短语词块。首先利用NLTK(自然语言工具处理包)进行断词;然后是为单词加上标签;然后将成组的单词解析为各种词块;最后对各种词块进行分类。通过这些步骤,NLTK生成除了关于不同元素出现情况的统计,并画出描述处理过程本身或统计合计结果的图表。
3.研究结果:
在此表中,排名前三的词块分别为,a year, this year, last year。由此可见,在财经新闻报道中,时间单位多为年,而且财经新闻的时效性是比较强的。“the dollar”和“the euro”分别出现了 88次与83次,可见美国与欧盟依然是最强的经济体,其货币依然属于是强势货币。此外,频次最高的三十词中,绝大多数都和经济事件相关,例如“the firm”,“the market”,“the cost”等等。
在此表中排名居首的是“see chart”,可见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图片大量被用来解释经济事件。此外有相当多词块用来表示“不确定性”,例如“is likely”“are likely”,“is unclear”,“is unlikely”, “is possible”,此类词块的高频率使用恰恰符合财经新闻报告的客观性。此外,观察频次最高的30个动词短语词块,可以发现大多的动词短语词块较为简单,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动词短语词块传递信息是财经新闻报道的特色之一。
在此表中,频次最高的介词词组词块为“of the”。在日常用语中多用“’s”来表示所属关系,但在财经英文报告中,“of the”的使用频次却达到了1162词。这可能是因为在表示所属关系是“of the”远比“’s”正式与严谨。此外,高频介词词组词块还包括“in the”,“by the”,“at the”之类的表空间与时间的词块。可见财经新闻报道极其注重精确性。
三、研究结论
词块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掌握词块的特点不仅对语言理解有重要的作用,对语言的输出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有鉴于此,本研究的以《经济学人》三种词块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出了英语财经新闻词块应用的基本特征:
时效性:作为一种“硬新闻”,财经新闻的时效性很强,否则新闻就会变成“旧闻”。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英语财经新闻词块的选用是紧跟时代的且及时反映当今世界经济现状的。
精确性:在财经新闻中,对事实的描述要务求精确,以期赢得读者的信任。但对于不能完全确定的内容,便无需强求“精确”。此时,模糊表达反而成为一种精确的描述。于是,我们发现描述概率的词块在英语财经新闻中的高频率出现。
简洁性:财经新闻要求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告知读者发生的财经事件,以节约读者宝贵的时间。所以,我们发现英语财经新闻对词块,尤其是对动词词组词块的选择力求简洁,绝不故弄玄虚。
四、启示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学 语文教学 课堂气氛
引言:中职学校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机构,但文化课也是中职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语文教学不仅起着增加学生知识积累的作用,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帮助,但是,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的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如何发展语文课堂,成为中职语文教师的工作难点。
1. 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概述
1.1 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存在“沉闷”的问题
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沉闷”,语文课堂是学生走进文学世界,抒发个人情感的天地,本应活跃而充满情绪感的课堂在实际教学中却显得十分干燥和四班;除了课堂气氛沉闷之外,学生的学习也显得没有动力,教师在沉闷的课堂气氛和沉闷的学习态度的影响下,想要进行积极的教学是难上加难的。
1.2 造成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的原因
造成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的原因有很多,但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直接参与者,使得教与学成为导致课堂沉闷的直接原因。在学习方面,中职学生因为集体素质偏低,学习心理培养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学习很难保持兴趣;在教学方面,中职教师在课堂控制和教学方法使用方面都不够成熟,使得教学本身的吸引力较小,很容易造成课堂的“沉闷”。
由此可见,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闷”状态,成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工作中必须面对且必须解决的问题。下面将介绍三种能够帮助中职语文教师打破课堂教学沉闷的状态、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重建的方法。
2. 打破沉闷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2.1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以打破师生交流的“沉闷”
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气氛的建设,以此作为打破课堂教学沉闷的基础。要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把学生和教师置于平等的位置,真正尊重和热爱学生,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发出噪音,教师不能嘲讽和责备学生,以免使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焦虑情绪,而是应该采用平和的态度,对学生扰乱课堂的行为加以引导,以“老师相信你们不是故意的,希望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这样的言语规劝学生;对于学生在阅读中取得的成绩,不管这个成绩有多微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速度有多慢,教师都应该给与及时的鼓励,教师应该将“你真棒”、“老师对你刮目相看”这样的表达应该常常挂在嘴边,以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2.2 使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学的“沉闷”
很多中职语文教师都力图通过情景教学法的使用来达到建设有凝聚力的课堂的目的,但情境教学法使用不当,会使语文课堂形成一个空洞的“导入”,并不对学生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采用任务教学法,使课堂的整体性和能动性更强。例如,语言运用复习课上,教师将同义、近义、反义成语和各种句式的运用及相互间的转化都综合到一起,对学生提出一个“找错误、寻不同”的任务,请学生在日常行走和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人们对语言运用的失误之处,并将这些发现逐条收集起来,形成一个“日常语言运用合集”。这个任务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均质的小组,并请每组学生对任务完成步骤进行时间和呈现报告方面的具体计划,教师将按照每组递交的计划监督学生对任务完成的情况。
2.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以打破学习的“沉闷”
中职学校的学生多在初中时期就没有良好的学习心理,单纯的营造课堂气氛和改变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在学习心理方面有所变化。因此,要打破学生学习的“沉闷”还需要从学习心理的培养入手,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是学习心理养成的主要方式。语文教师可以以“语文自习”为主要的内容去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语文自习课上选定一个学习内容,请学生自行准备学习材料进行学习,或者将一学期的语文自习制定成一个完整的计划,帮助并监督学生执行。
3. 语文教师在打破教学中的“沉闷”时应注意的问题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要打破“沉闷”,就必须要从营造课堂气氛入手,轻松的课堂气氛固然是打破沉闷的直接方法,但中职语文教师需要注意对语文课堂整体的掌控,使这种轻松、愉悦的情绪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而不是使“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成为学生嬉笑的机会;另外,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时候,要重视从学生需要和中职教育需要的角度入手,而不是单纯以教学大纲作为教学的蓝本,语文教师只有灵活运用教材,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心理。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处在“沉闷”的状态之中,这阻碍了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达成。中职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气氛的营造、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状态,从而打破这种沉闷,使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活泼的、能够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黄惠玲.提高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职业,2010(0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