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1 16:32: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高新技术产业,湖南

当前,来势汹涌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消退,经济复苏迹象日益明显,“后危机时代”已悄然来临。从国际以及国内各地区的政策动向中不难发现,新一轮以新兴战略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正在孕育,争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将愈加激烈。北京、上海、广东、深圳、苏州、武汉等地在金融危机以后都出台了加快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科技部全国创新城市评价结果显示,深圳、苏州、上海、北京等地创新指数在全国处于前列,而湖南的长株潭地区仍处在中等偏低的位置。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竞争格局、发展态势的研判,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将直接影响“后危机时代”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乃至湖南经济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竞争地位。

一、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高新技术产业企稳回升,规模不断壮大。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但由于一系列政策刺激,该产业企稳回升较快,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2009年,全年共完成增加值4500.90亿元,增长31.1%,占全省GDP的10.9%,比2005年比重提高3.7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4283.99亿元,实现利税471.66亿元,分别增长29.5%和30.6%[1]。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3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4个企业管理论文,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6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71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35家。一批骨干企业快速发展,长丰与广汽集团实现战略重组,广汽菲亚特轿车落户湖南,比亚迪汽车落户长沙,陕汽重工长沙基地、北汽株洲基地建成投产,北汽福田、吉利汽车快速发展,长株潭有望成为全国又一个重要汽车产业基地;湖南有色控股与中国五矿集团战略重组,有望进入世界500强。

2、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培育下,湖南省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近年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按当前的增速估计,到2015年,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将达到50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将超过20%[2]。与国家敲定的九大战略性新型产业相比,湖南省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尤其是先进装备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都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其中,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3大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4大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先导产业。特别是湖南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同类行业中处于前列,已形成了以广电、出版、动漫三大优势板块为龙头,演艺娱乐、文博会展、工艺美术为第二梯次,电视购物、网络、手机报等新兴媒体集群为补充的多层次产业体系。

3、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与信息产业、生物与医药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为代表的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方面,以长沙为中心的现代工程机械产业群,以株洲、湘潭为中心的现代电力机车、轻轨地铁产业群,和以衡阳为基地的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等产业群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地位;新材料产业方面,重点企业有博云新材、金瑞科技、杉杉科技等,电池材料四氧化三锰、氢氧化镍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之首,钴酸锂电池材料产销量居世界第三;电子与信息产业方面,重点企业有摩托罗拉、思科、诺基亚、湘邮科技、长城信息、三辰卡通等,聚集了全省70%以上的软件企业,原创动漫制作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生物与医药产业方面,重点企业有惠霖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双鹤药业、九芝堂等一批医药重点企业,具有全国重要的中成药研发、生产和物流配送基地;现代农业产业方面,已建成隆平高科、亚华种业、金健米业等十多家重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群。

4、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布局呈现聚集态势。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3+5”城市群,即长株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等地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截止2009年,长株潭地区拥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743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47.0%,实现的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省的56.9%、57.4%、59.9%,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快5.6、6.7和13.2个百分点[3]论文格式范文。在长株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的带动下,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等5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企业管理论文,2009年五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487.81亿元,占“3+5”城市群的比重为36.9%,比2005年提高6.6个百分点。

5、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支撑逐渐增强。金融危机以来,湖南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新材料、冶金、数控机床、仪器仪表、机械装备等方面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为推动湖南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全省新增2个国家级、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4个国家级、6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启动运转;全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982项;完成省级及以上新产品开发项目284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0项,居全国第3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2件,位居中部第1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6万件和8309件,增长13.8%和35.5%;成功研制“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超级杂交稻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目标取得重大进展;大功率机车、高压电抗器、220吨电动轮自卸车等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新产品成功投产[4]。

二、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规模依然偏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速度依然不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从总量上看,2009年,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4500.90亿元,全省的总量比深圳、苏州等一些城市的增加值还低,如深圳、苏州、上海、广州等城市在2008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就分别达到:8710.95亿元、6510.8亿元、6041.98亿元、3981.3亿元[5]。从比重上看,2009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0.9%,而同期山东省、广东省的比重均超过20%。近年来,湖南一些欠发达的市、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度缓慢,制约了湖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的扩大,如大湘西地区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206.66亿元,比重仅为全省的4.5%,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速9.7个百分点。

2、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仍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是跨三次产业的企业集合,产业内既包括工业和建筑企业,也有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活动的企业。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呈现一业独大的局面,第二产业占据绝对地位,高科技农业和创新服务业总体规模不大,部分新兴产业规模小增长慢。2009年,第二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值4403.76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97.8%。农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很低,分别仅为1.0%和1.2%。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六大装备制造行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5.4%,接近一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的比重为33.2%,达到1/3,重加工、高能耗特点明显[5]。目前,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中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航空航天、资源与环境等行业的规模小,发展缓慢,2009年,两大行业完成的产值分别为26.43亿元、58.75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分别仅为0.6%、1.3%,增速分别为19.5%和13.5%企业管理论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和9.6个百分点。

3、开发园区尚未形成具有较高关联度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构建产业链和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但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还处在雏形阶段,发展滞后。一是区内企业的聚集度比较脆弱。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创办之初甚至到现在仍然是通过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以及劳动力价格等优势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的空间聚集,企业入区的主要动因是享受政府给予开发区的优惠政策,而不是开发区本身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因而缺乏可靠的根植性。二是湖南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仍未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必须具备的科技环境、金融环境、物流环境和人文自然环境等,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困难重重。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普遍缺乏集群成长的公共关系网络。因而,湖南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值在产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益阳、郴州七个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的比重为56.9%,2008年降至51.2%,2009年下降到48.4%。长沙、株洲、湘潭三市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高新产值占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也出现下降,从2006年的80.3%下降到2008 年的78.4%,2009年下降到74.3%。

4、融资难,尚未建立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投资体系。高新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点。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资金短缺状况,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风险投资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高新技术产业资本融通渠道狭窄,多数企业的发展依靠银行贷款,容易受宏观政策的影响,一些中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而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企业很少。湖南省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体系,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不足,影响着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5、创新动力不足,科技创新体系整合效率不高。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企业主体大部分是脱胎于传统产业的民营企业,习惯于模仿,没有自主创新能力,而不少龙头企业也没有担负起带头技术创新、引领转变发展模式的重任,从而导致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内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企业效益不高、发展速度偏慢。同时,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人才队伍不够,在很大层面上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且流失严重。另外,科技创新体系整合不够,产、学、研相互脱节,一方面,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另一方面,大学和科研院所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脱节,其科技研发与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脱节,导致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未较好地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重要外部力量来源和科技创新始发性资源的重要供应源。

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政策氛围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大轻小。即重视对大型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相对缺少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合理的政策扶持和政府指导,信用担保体系以及综合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二是重过去轻未来。即偏重于对业已发展起来的前景比较明朗、风险比较小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缺少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但目前存在较大风险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三是政策资源不够聚焦,政策效果减弱。现有政策中,无论是大企业、成熟企业,还是小企业、新兴企业都予以扶持;无论是成熟产业领域,还是新兴产业领域,政策都顾及。但政策资源有限,政府服务能力亦有限,最后导致“普惠式”政策变成了“撒胡椒面”,“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大打折扣企业管理论文,政策效果不尽理想。

三、加快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建立和完善更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政策氛围上的偏差,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体制机制问题。目前,湖南正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下阶段,湖南应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契机建立和完善更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要落实各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财政投入、土地规划、投资融资、人才使用等方面全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并将优惠政策由原来的向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争取重点支持100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行业龙头论文格式范文。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强化政府采购对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面临自身结构调整问题。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态势下,湖南应结合省政府敲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利用湖南省现有产业基础,集中力量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以长株潭国家高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将省内科技创新资源较为丰富,投资环境相对较好,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性较高等有利因素,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各类资源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利用人们生活水平以及节能环保意识逐步提高的趋势,积极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电动汽车、节能环保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试点示范,促进新兴产业应用市场的拓展。

3、以服务平台和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强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构建产业化生态体系。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中试转化基地,扩大专业化高新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规模,满足企业专业化共平台需求。转变高新区发展方式,引导园区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产业基础,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由“大而全”转为“少而精”,加速产业集聚。具体而言,要整合8座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园区,长株潭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业为主导,岳阳以石化工业为主导,衡阳以综合制造业为主导,常德以农产品深加工和制造业为主导,益阳以新能源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导,娄底以能源、原材料工业及配套工业为主导。构建娄底、衡阳原材料工业与长株潭先进制造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长株潭不再新建、扩建火电厂,在周边地区发展火电、水电以及风电、核电等新能源,为长株潭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将烟草、食品工业引导至常德、湘潭,农产品物流和商贸产业调整至湘潭、衡阳、常德,将湘钢的扩建调整与岳阳、娄底的钢铁产业调整相结合,将株洲的石化工业部分调整至岳阳[5]。

4、优化风险投资机制,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资本是产业发展的血液企业管理论文,湖南省应积极培育和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壮大风险投资规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大力推进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适当扩大政府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的规模,建立财政风险投资补偿资金,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营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要扩大高新技术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促进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上市,或者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要扩大风险投资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鼓励组建中外合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或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风险投资机构来湘建立分支机构。

5、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要加强技术创新的源头建设。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鼓励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各方面优势,鼓励产、学、研各方在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共同开发关联平台技术、联合研究制定技术标准、联合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互相兼职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二要完善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经费,增加财政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原始性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扶持,支撑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三要建立企业家创新能力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组织考察学习国内外企业自主创新经验,邀请国内外研究企业自主创新的专家来湘指导,帮助湖南企业家不断提高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洞察力和战略创新与组织创新融合的实现力。四要优化创业环境,汇聚各类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才是关键,湖南要坚定树立“人才立业”的观念,坚决贯彻“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构筑创新型人才集聚高地。

参考文献

[1][2][3]湖南省统计局.2009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 湖南统计信息网

[4].2010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M].湖南省门户网站

[5]张世平等.加快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思考[J]. 咨询与决策报告,2010(45),湖南统计信息网

第2篇

关键词: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农业高新技术

 

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业新技术[1]。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把农业高新技术作为生产力主要构成要素,嫁接农业传统产业或独立发展成为新型农业产业,实现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市场化和企业化[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可物化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为依托,通过培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产品占领市场为手段,并建立相应的控制体系和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实行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3]。

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的意义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从宏观上看,评价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就是测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从定量上把握某个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状况和水平,能够为该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制定和宏观决策提供较为有力的依据,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微观上看,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行评价是在测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涉及到产前、产中和产后不同的生产、流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也按照系统的思想,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加以分解,构造多层指标体系,对子系统进行分析,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系统原则, 可比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3 评价指标选取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涉及到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而目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状况的统计资料较少,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的评价存在着较大难度,可选取具有代表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衡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联结研究机构和农户,是高新技术运用主体,代表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级指标体系分成三个方面,研究开发能力、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研究开发能力与产前密切相关,经济效益则反映产中的生产状况,社会生态效益指标则主要从产后的角度对产业化进行评价。。研究开发能力是由企业科技人员比重等6个指标组成,经济效益是由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等8个指标构成,社会生态效益包括增加就业机会等6个指标。

3.1研究开发能力

研究开发能力方面包含了研究和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企业科技人员比重、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比重、科技成果转化率、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等6个指标。

研究和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是评价企业研究开发能力重要指标,对研究开发活动支持力度的关键性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研究开发能力越强。

企业科技人员占职工比重是评价企业科技人才储备水平的指标,反映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指标。科技部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比重在30%以上。

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比重是反映企业研发力量和企业投入研发人力状况的指标,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比重越高,说明企业研发的力量越强。

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衡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企业科技转化能力的强弱。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越强。

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是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多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强弱。

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是反映企业研究开发工作的组织化、系统化程度的指标。

3.2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方面由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投资收益率、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增长率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指标组成。

总资产增长率是反映高新技术企业本期资产规模的增长状况,衡量企业资产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总资产增长率越高,则企业在本年度资产经营状况越好。

销售增长率是衡量企业营销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企业的销售增长率越高,说明了企业营销能力越强。

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经营水平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本年度及以前年度总资产经营效率。总资产周转率是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增长率是反映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销售状况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增长率越高,说明了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越强,也反映了企业市场开拓能力。

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是反映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对市场占有情况和市场渗透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了企业营销能力的指标。

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反映高新技术企业专业化、商品化程度的指标,体现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越高,说明了高新技术企业专业化程度越高。

投资收益率是反映企业投资成本回收情况和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企业获利能力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投资收益率具不是越高越高,也不是越低越好。

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反映企业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企业产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3.3 社会生态效益

社会生态效益指标包括6个子系统,分别为增加就业机会、相关农户生活条件改善情况、企业与农民联结紧密程度、绿化面积增长率、化学污染减少率和环保资金投入增长率。

增加就业机会是反映高新技术企业所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是衡量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标,评价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相关农户生活条件改善情况是从定性角度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对农户生活条件的改善情况,反映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运用对农户生活水平的影响,评价科学技术进步能够明显改善相关农民的生活条件。

企业与农民联结紧密程度是反映高新技术企业与农民关系的重要指标,也反映了农民和高新技术企业是否成为利益共同体。农民与企业联结紧密,说明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高。

绿化面积增长率是衡量高新技术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的指标,体现了高新技术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率是反映高新技术在减少环境污染所采取的措施。污染物排放量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排放到环境中污染物的数量总和。

环保资金投入增长率是反映了高新技术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环保资金投入增长率越高,说明了企业对环境保护越重视。

4 权重确定的方法

农业高新技术技术产业化评价体系中,权重确定是评价方法的关键。。合理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是判别评价方法可靠性的标准。确定权重方法,通常有两种,即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其中相对比较法、连环比率法、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属于主观赋权法,熵值法属于客观赋权法。

4.1 相对比较法

相对比较法是将所有指标分别按行和列构成一个正方形的表,根据三级比例标度,指标两两比较进行评分,并记录表中相应位置,再将各指标评分值按行求和,得到各指标评分总和,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求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4]。

4.2 连环比率法

连环比率法是先随意把各指标排成一定顺序,接着按照顺序比较两个指标的重要性,得出两个指标重要性的相对比率——环比比率,然后再通过连成把次环比比率换算为以最最后一个目标为基数的定基比率,最后再归一化为权重[5]。

4.3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通过一定方式对指标权重独立发表见解,用统计方法作适当处理。德尔菲法其基本思想是利用专家的知识、智慧和经验来评判对象的一种评价方法。德尔菲法是就一定的问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提出意见或者看法,然后将专家的答复加以科学整理、归纳和综合,以匿名的形式将所归纳的结果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询意见,直到意见趋于一致的评价方法。

4.4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又称作层次权重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运用该方法,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指标的权重[6]。

4.5 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根据各指标值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小,确定各个指标权重。熵是信息论中测度一个系统不确定性的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就越小。反之,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熵值法是运用指标熵值来确定权重。熵值法是根据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确定权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随意性。

【参考文献】

[1] 丁 华.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机制构架[J].商业研究,2007,365,(09) :199-201.

[2] 吕建秋,钟小平.“温氏模式”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 (10):85-89.

[3] 赵志芳,尚泓泉.河南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5,(10):5-7.

[4] 王国华,梁 墚.决策理论与方法[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合肥,2006,(3):42.

[5] 李 英,胡奇英.预测与决策[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西安,2005,(3):226-227.

[6] 刘心报.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06):118.

第3篇

【摘要】总理指出,湖北省要利用好科教实力在内的五大优势,做大做强湖北经济。近年来,湖北省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增强。但是也存在产业规模小、骨干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度不高等不足。本文认为,湖北省要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化进程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化演进路径

2009年3月,总理参加湖北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武汉是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应对金融危机时,更加需要利用好区位优势、工业基础好、交通枢纽、商贸中心条件和科教实力雄厚等五大优势,在中部崛起中要起带头作用。

近年来,湖北着力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四大行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增强,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尽管如此,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例如产业规模小,我省高技术产业规模只有广东、江苏、上海等发达地区的1/3;骨干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知名品牌不多,未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度不高。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投资人不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因此,如何利用好和发挥好湖北省的五大优势,如何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争得先锋,如何做大做强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一、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化的机制

1、比较优势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斯密创立了绝对贸易理论。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利益的驱动下,主观上为自己利益的微观经济主体可通过分工和贸易利用自己的绝对优势客观上为社会工作,从而实现自利与互利、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相互联系。社会各经济主体按照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国际市场进行贸易,从而实现各自的绝对利益。大卫·李嘉图针对绝对比较优势的缺陷,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论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技术水平是高还是低,无论有没有绝对优势,都能够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然后利用自己的相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使国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从而使得贸易的双方都能获利。

新任湖北省省长李鸿忠说,湖北在区位上承东启西,既有经济后发达地区资源丰富、劳务成本低的特点,又有像省会武汉这样比较发达地区,交通便利,科研实力强,工业基础的条件完备。尤其指出了,湖北省已有普通高校八十六所,各类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一千三百多家,湖北省的国家重点试验室在全国排到第三。五年来,湖北省累计登记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三千七百九十九项,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二十项,获国家科技奖励一百一十三项。作为中国科教大省的湖北,已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覆盖了国民经济各行业、比较完善的科研开发体系。近年来,湖北省和武汉市依托科教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并取得了较好的业绩。湖北着力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四大行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增强。武汉东湖高新区打出“光谷”品牌,光电子的配套能力明显增强;襄樊高新区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区内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的主体地位也进一步突出。

2、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

集聚在不同的层面上,竞争优势有不同的内涵。微观上,是企业内部的活力和创新力,即企业竞争优势;有学者把竞争优势定义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在市场份额、利润或增长率等方面超越竞争对手,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中观上,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研发、销售和服务等各环节的创新带来的高附加值是产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即产业竞争优势;宏观上,区域从全局的高度,根据本区域的范围可以调度的资源,将局部优势整合为综合竞争优势,即区域的竞争优势。

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举全省之力、集全国之力、借世界之力,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重大决策后,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截至2007年,湖北省初步形成了4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湖北省的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已增至7家。共实现增加值243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0%。这些产业群分别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和制造业信息化为核心。其中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居全国第8位,电子信息产业居全国第10位。经过几年的发展,东湖高新区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研发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研发基地、最大的光通信产品研发基地。2007年,高新区光纤光缆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了50%,光器件提高到40%,激光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地理信息软件达到60%。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和地方经济新的增长源。

二、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化的方法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成长性和高增值并且对于其它产业具有广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利于增加就业,拉动整体经济增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化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未来竞争成败的重要衡量指标。

1、品牌聚集

湖北省在国内具有科技、教育与产业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潜力巨大。发展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化,要重视地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实行品牌战略。

(1)地域品牌。地域品牌一方面是一种经济文化象征,另一方面也是该地域的信息载体,是一种无形资产。“武汉·中国光谷”作为一个地域品牌,对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首先,“武汉·中国光谷”作为地域品牌,具有便利效应,可以提升武汉的知名度。其次,具有聚集效应或吸引效应。可以在武汉聚集相应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高武汉市对于特定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力。总之,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域品牌会使投资者了解武汉的投资环境,使他们作出投资地域的选择,这样就能更好地吸引国际和国内资本。塑造品牌已成为聚集投资者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

(2)企业品牌。名牌企业是产业或行业中的核心企业,它聚集了同类企业的众多优势,因此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一个地区的名牌企业多就意味着这个地区的产业聚集力强、投资环境好、人气旺。名牌企业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互相促进的关系。目前,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武汉·中国光谷”已经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的优秀的企业进驻其中。光谷已累计引进外资逾15亿美元。IBM、家世界、住友等世界500强企业已在光谷进行投资,光谷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此外,湖北省高新区还培育出了一批在全国以至在世界都有影响的名牌企业。华工科技、武汉楚天激光等一批核心企业主要产品的竞争力已不断增强。2007年,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化趋势日益显现,影响力日益扩大。

2、产业链聚集

湖北省和武汉市应该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优势,实施梯度转移对接战略。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产业和人才在中部地区迅速形成一定的聚集效应,构筑腹地经济圈,使国家经济地理的中心区域逐步成为经济地理的产业重心地带。

(1)将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与促进武汉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发展相结合。确定符合湖北省经济发展战略方向的主导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构建实业性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钢铁、电子、汽车、石化以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构造先导性产业集群。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建立起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从而为城市产业升级奠定基础。优先承接有利于上述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并对不同产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2)将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与国内国际产业转移、升级和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建设相结合。基于科教实力基础之上的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正在不断朝着规模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推进和加快。与此同时,国家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快实现产业升级的要求犹在耳边。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好产业转移来的企业与高新企业的衔接问题,打造一条以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以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的辅助和配合的,共同提升产业升级的“光谷产业链”。“光谷产业链”既是指以光谷为代表的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产业链,同时也是指以光谷模式为发展目标的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业链。

3、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创新相结合

对比国内经济领先城市,不难发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高新技术的优势往往伴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发达兴旺。如国内的上海和深圳。湖北省和武汉市要想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必须借力于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

第4篇

Abstrac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largest pillar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ing law, the high-tech industry must be put at a pivotal place to improve Shaanxi overall industry structure level. The paper builds the triplex evaluation system of network innovation ability, gets the level of network innovation ability of Shaanxi high-tech industry is good, and gives th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 on improving its innovation ability.

关键词: 三螺旋创新网络;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

Key words: triplex innovation networks;high-tech industries;innovation ability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001-04

0 引言

根据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主导性产业一般按照“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组装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序依次递进。经过“十五”、“十一五”规划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陕西省最大的支柱产业,按照工业结构升级的规律,“十二五”必须要把高新技术产业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提升陕西省整体工业结构水平。由于传统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式没有最大限度的促进技术创新,因而,有必要对传统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式进行优化升级,提出构建陕西高新技术产业三螺旋创新网络的建议,并对其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

1 高新技术产业螺旋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般而言,创新网络的创新绩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反应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以上文的螺旋创新网络的作用机制为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将分别从知识创造能力与创新绩效、知识获取能力与创新绩效、知识转化能力与创新绩效三个方面提出研究假设,然后进行实证检验。

螺旋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主要由三大指标构成: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

将上述三类指标设计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来研究螺旋创新网络在技术创新方面所起的作用。指标汇总表如表1所示。

2 高新技术产业螺旋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分为主观计分方法和客观计分方法两大类。主观计分法主要是以问卷的形式,通过专家意见法来确定权重,主要包括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AHP)等;客观计分法是指根据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或各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其权重,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本文主要采用主观计分方法中的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法来确定权重。

2.1 螺旋创新网络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权重是指在评价过程中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即某一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重要程度。常用的近似计算权重的方法有“和积法”和“方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存在较大的误差,一般可使用Matlab进行辅助计算,本文使用Matlab2010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最大特征根相应的特征向量,进一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通过对判断矩阵问卷回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问卷B,共发放120份,回收109份,有效问卷106份),各判断矩阵及通过列和归一化进行的权重(以B11为例)计算如下:

根据一致性检验步骤,可计算出B11:

λ■=4.034

C.I.■=■=■=0.011

C.R.■=■=■=0.013

通过一致性检验;其他同理,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根据上面的结果,得到螺旋网络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综合权重表,如表3所示。

2.2 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结论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对象的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可以不依赖于某一项指标,也不过分地依赖于某些绝对指标,其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整体性特征和发展趋势。本文在对问卷A中20位专家对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打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模糊隶属度矩阵,其中如表4所示。其中“1”表示创新能力极差,“2”表示创新能力较差,“3”表示创新能力一般,“4”表示创新能力良好,“5”表示创新能力优秀。

本文使用多级综合模糊评价方法,构建评判因素U=(1,2,3,4,5),构建的评判集和各级因素评价如表5-15所示。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①一级评价结果。根据表5到表11中隶属度计算结果及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看出:研究开发投入力度(B11)、专利授权数量(B12)、科技合作(B21)、技术转移(B22)、企业创新环境(B31)属于良好级别;科研论文(B13)属于一般级别;新产品销售状况(B32)属于较差级别。

②二级评价结果。根据表12到表14中隶属度计算结果及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看出:知识创造能力(B1)、知识获取能力(B2)属于良好级别;知识转化能力(B3)属于较差级别。

③三级评价结果。根据表15中隶属度计算结果可知,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有14.3%属于优秀级别,有40.1%属于良好级别,30.4%属于一般级别,12.2%属于较差级别,3%属于极差级别。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在5个级别的隶属度中良好级别的数值最大,因此,所评价的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水平为良好。

3 提升陕西高新技术产业三螺旋创新网络创新能力的建议

据科技部的《2011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显示,陕西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58.17%,比2010年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46.33%,比2010年提高了6.03个百分点。从上一章我们得出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级别为良好,下文着力从提高陕西高新技术产业三螺旋创新网络的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以及知识技术转化能力三方面入手,对进一步提升该网络的创新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3.1 着力改善螺旋创新网络中的知识创造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 企业及政府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国家十大振兴规划和陕西省十二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及实施,为这一建议提供政策依据。就陕西省而言,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关键时期,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的扶持,将重点放在了增强西部地区的造血功能上。根据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主导产业一般按照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组装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序依次递进。经过“十五”、“十一五”规划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陕西省最大的支柱产业,依照工业结构升级的规律,“十二五”必须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企业及高校要加快完善高新技术人才培育体系。人才投入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新技术的创新需要科学技术人才,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更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对高校而言,作为培育技术研究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进一步提高培育研究生科研能力途径的多元化,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培育高新技术人才的机制,选拔和培育一批懂科技、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对企业而言,要与高校间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强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技人员与企业间的短期流动,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到研究所和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或者进修等,企业可输送优秀人才到国外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同时通过制定人才吸引政策来吸收国外各类高级人才。

3.2 逐步提高螺旋创新网络的知识获取能力,增强创新网络内部的知识流动 增强创新网络中知识的流动性。例如,高校可以将比较成熟的知识理论转移到企业或者政府中去,形成知识移植流动;企业将从高校、市场、政策中取得的各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优化后,形成了知识的融合流动。

通过对引进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通过对引进高新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来形成网络中知识的吸收流,这是创新网络从网络外部吸纳知识、获取优质信息与利用资源的重要途径。同时,网络中知识的溢出又能够吸引外部企业和组织的联盟,通过互助和转让等方式来建立合作关系。

吸引、促进和支持科技信息中介机构的建立。科技信息中介机构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通过在各个主体间穿针引线来起到扩散创新知识、传播优质信息的桥梁作用,促进了创新所需的各类信息的快速流动和高效配置,有效地沟通各创新网络主体间的关系,成为高校、企业和政府各构件的“粘合剂”。

3.3 稳步加强螺旋创新网络的知识转化能力 增加企业孵化中介机构的建立。据数据研究表明,经过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5年的存活率在85%以上,而未经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存活率仅有五成。企业孵化中介机构通过提供场地、资金、人员培训等服务,使得暂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得以完善和发展,降低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风险,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品的市场存活率。

努力营造螺旋创新网络内部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中国95%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这类企业都存在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同样存在这样的困境。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能耗低、产值高的特点,为了能够更好的应付不同阶段的风险,应构建专门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开发银行,拥有针对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技术成果转化等的业务。

创业型大学[4],作为一种新的大学发展范式,承担着科技成果从研制开发到最终产也化的全过程任务。它凭借其科技和人才的综合优势,通过技术咨询和服务、专利发明、技术转让和技术入股等形式间接转化为生产力,也可以独立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形式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从而将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白思俊.系统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00-206.

[2]黄晓治.企业集群网络组织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第5篇

关键字: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海南省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科教兴琼”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正逐步转变发展思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制药、新材料、现代农业和汽车制造等已经初显规模。但是目前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能力较弱等基本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亟需采取构筑区域品牌优势、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建设产学研创新平台、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等多项措施克服产业发展劣势,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一、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产业发展加快,但整体产业规模偏小

从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数量来看,尽管近年来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的状况依然未能根本转变。截至2010年底,海南省通过2008年、2009年、2010年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共有61家。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来看, 2004年海南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为157.4亿元,随后逐年递增,到2008年海南省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达到334.2亿元,总体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随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规模的快速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对海南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从2004年的19.2%,逐步上升到2008年的22.9%。在国家科学技术部2010年公布的科技进步促进经济排名中,海南省排在第11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2.25%)。然而,从我国地方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情况来看,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09,仅高于我国、青海、宁夏和新疆等4个省份①。同时,在科技投入指数统计中,海南省仅为10.55%,居全国倒数第二位。显然,尽管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相对于我国的多数省份来说,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

(二)重点产业突出,但产业内在结构不合理

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医药制药、生物技术、软件开发、新材料、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从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分布情况来看,医药制造与生物技术等一批具有海南地方特色、有规模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逐渐显现,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截至2010年底,在海南省通过国家认证的61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医药制造企业有29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47.54%;生物技术企业8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3.11%;其它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为网络与软件开发6家,电子仪器和电器设备制造5家,信息与通信技术4家,新材料与新能源4家,石油化工3家,汽车制造(科技改造)1家,食品1家。从整体产业结构来看,医药制造、生物技术在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据了大部分的比重(60.65%),而其他产业所占比重都在10%以下,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发展重点。从整体产业的关联性来看,当前海南省多个产业的产业链构建尚未完整,缺乏通过某一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同时,即便是医药制造、生物技术产业,这两个产业所集聚的企业数量也远远小于我国其他多数省份。因此难以靠企业大规模的空间集聚和专业化分工而形成独特的集群竞争优势。

(三)技术产品显著增长,但产业创新能力较弱

技术产品的产出是衡量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随着海南省高新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建立和壮大,近年来海南省高新技术在高新技术企业产出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04年的36项增加至2009年的84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从2004年的1900万元到2009年实现的翻三番的增长,总额达5600万元;国内中文科技论文从2004年的554篇增长至2009年的2726篇,短短的5年间实现了近5倍的增长。与此同时,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也从2004年的7.88亿美元增长至2009年的20.24亿美元。总体上看,尽管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产品产出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但由于海南省科技人才队伍总量较小,技术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成果总体数量非常少,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在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还是在专利、科技论文等创新成果的产出上都相对较弱。

二、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策略

(一)构筑区域品牌优势,扩大特色产业影响

国务院(2010)在《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海南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技术攻关,努力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②”。当前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以生物制药、网络信息、软件开发、设备制造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截至2010年底,海口生物与新医药企业达22家,电子信息企业达7家。然而,由于主导产业的地方特色不够鲜明,目前这些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并没有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因而,有必要在现有产业和产业集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布局和定位,从而为构筑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品牌夯实基础。充分发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政策优势,推进海南省集约化新型工业发展,在现有基础较强的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强化龙头企业的区域品牌宣传和示范带动作用,逐步产生一批依托区域产业的集体商标、地理标志而形成的名牌企业。以此为基础,通过构筑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品牌,扩大海南省特色产业的对外影响力,促进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第6篇

[论文摘要〕以沈阳这个典型老工业基地为例,重新审视和调整老工业塞地改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若千对策、措施。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重大转折和体制改革大变动时期,经济结构问题十分突出,有旧的问题,也有新的问题。国内外经济结构变动的趋势表明,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中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问题,产业技术水平低、产业结构低度化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迫在眉睫。本文仅以沈阳这个老工业基地典利城市为例,重新审视和调整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思路并提出若干对策措施。

思路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众所周知,老工业基地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因此,在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勿庸置疑,高新技术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未来,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希望所在。从世界著名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经验看,没有单纯依靠对成熟和衰退产业通过改造恢复生机的,而都是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替代产业,通过经济转型,实现了区域经济重振。但中国老工业基地有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和发展条件,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倾斜形成的,是催生化的产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是目前工业化水平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中国广大的市场空间和容量,在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经过注人新的技术成份,仍有其发展的广阔前景和生存空间。从发展意义上讲,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重要基础产业远未到“夕阳产业”的地步,发展规模经济、企业集团仍需以原有的生产能力为核心。沈阳作为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虽然目前传统产业增长潜力远不如前,但传统产业所作出的经济贡献仍占有重要地位(截至1999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中传统产业占76.7%,利税占77.3%),在未来-段时期内,高新技术产业还不足以支撑整个经济的发展,沈阳的经济发展仍将主要依赖于传统产业。由于工业体系的调整和发展是一个“慢变量”,因而,希望在短时期内,以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替代传统产业是不可能的。应该时确,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尽管在21世纪的国民经济中,传统的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缩小但其绝对量和产值不会萎缩,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退出经济生活。应该消亡或被取代的是传统产业中的耗竭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因而,老工业基地改造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以高新技术,特别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嫁接”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的改造水平有质的提高,以此盘活巨大的传统产业经济存量,这应是老工业基地现阶段实施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基本内容。论文

思路之二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现实告诉我们,仅靠传统工业自身渐进式和滚动式的更新改造和单项基本建设项目的改造与革新,零星的挖潜、革新与改造活动是实现不了我国传统工业技术体系的根本再造的。今天,我国传统工业的再造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那就是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大“换血”,要进行技术结构重组,才能适应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任务对传统工业再生的需求。而要实现这样大跨度的质的飞跃,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技术体系进行突变型改造就逻辑地和历史地成为必要手段和条件。传统技术系统若以传统的革新、挖潜和改造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其技术状态的改善与提高是有限度的,绝难实现“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技术结构重组,也就绝难实现我国传统工业体系的再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因为“骑着自行车”无论如何是“上不了月亮”的。而高新技术是能够胜任这一历史使命的。航空飞行器装备以航天动力系统,就成了“航天飞机”,其技术等级与功能就比普通飞机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不仅可在大气层内做航空飞行,亦可在大气层外做航天飞行。对传统工业技术体系实施高新技术改造,就好比对航空器实施航天技术革新,这种革新是质上巨变的、技术等级上大跨度的革命性突破,不如此,就难以实现产业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成为一句空话。

根据以上思路,对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21世纪是以计算机为标志,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是21世纪最具优势的产业。一方面,沈阳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迫切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先导、牵动作用。目前,沈阳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比重仍占80%以上,大量传统产业存量资产的存在,既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这些物质条件又必须通过高新技术注人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创新改造才能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沈阳已基本具备了将电子信息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的物质基础、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在电子信息企业中东软集团与和光集团作为全国信息产业的战略力量是沈阳市发展电子信息业的骨干和中坚;全市拥有47万人的科技人才,还涌现了如刘积仁、昊力等信息产业的成功的带头人。加速电子信息业的产业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必将迅速改善全市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这是确立沈阳市在未来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先决条件。要采取市场导向、经济手段和行政千预相结合的办法,把沈阳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起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通过采用最先进的实用技术,跨越基础落后的障碍,改造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实现跳跃发展,获得后发性经济效益。近年,东北大学与上海宝钢合资组建了目前全国最大的软件集团一一宝钢东软信息产业集团;和光集团与美国第一、世界第二的计算机生产商康柏公司正式签订生产“康柏和光”联合品牌机协定,已展示了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美好前景。

2.对传统产业进行完善的信息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把老基地原有主导产业改造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势支柱产业。朱榕基总理在关于“十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跃式发展。”这就为我们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捷径”。电子信息技术是改造传统产业的首要技术,带头技术,是经济效益的倍增器。据调查,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投人产出比一般为1:4以上,有时甚至可达1:10。企业信息化改造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场技术革命,是企业能否立足于21世纪的生存基础。传统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工艺创新、强化产品设计,完全可能实现“凤凰涅梁”般的新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梯次推进。目前,沈阳市已把沈阳的传统优势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作为“十五”期间的支柱产业,但支柱产业的发展基础不在于行业,而在于具有拳头产品的骨干企业。沈阳市各行业都有一批在全省和全国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企业。特别是机械行业的大型电力变压器、隔离开关、摇臂钻床、大型凿岩机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54%,45.4%,80%和60%。有8个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三名。沈阳市应将信息化改造的重点放在这些基础好、综合实力强、产品知名度高、在全国及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上。使其逐步实现主要产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采用计算机控制,企业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使沈阳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登上新台阶,真正成为具有行业优势、对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人起支撑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沈阳起家靠工业,而工业的优势在配套。针对沈阳市企业加工能力强,而组合优势弱的现状,围绕发展先进重大成套装备(包括各类生产线)还要运用高新技术对相关企业进行改造,提高成套设备的开发制造能力,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转变。

同时,坚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工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要发挥沈阳市工业产品配套的群体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名牌产品,在全市形成一批地区名牌、国家名牌和世界名牌产品,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用名牌效应促进经济发展。名牌的效应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因此名牌要由市场和消费者认可,而不是行政的任命和评定。

3实施大企业战略,通过资产流动重组“造大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大企业战略是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已为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所证实。实施大企业战略重在提高质量。要尽快改变沈阳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质量不高的现状,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缩短战线,使企业大而强。实施大企业战略“造大船”要讲求规模效益。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防止简单的企业叠加和规模扩张。要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改变对于劣质、亏损企业不断投人,救济、扶助的传统做法,坚决消灭无市场、高能耗物耗、技术等级低的行业和产品,使资本向优质企业集中,“拆旧船,造新船,卖小船,造大船”,形成规模效益。实施大企业战略还要与国际经济技术、管理接轨。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以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或股权交易。要以加人WTO为契机,通过与世界著名企业攀亲,与知名品牌联姻,与“巨人”同行,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占领国际市场。

4.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制,为产业升级奠定微观基础。目前,沈阳市大多数企业,包括一些国家重点企业,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储备。不少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源头大多在国外。通过实施“捆绑-C程”、“与巨人同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固然是当前改造传统产业的一种现实选择,但从长远看,企业必须有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具有持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因此,实现产业升级必须在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上下功夫。沈阳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科技人员力量雄厚,要下决心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力量游离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切实使企业成为科技投人和科技开发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通过市场推动和政策引导,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要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条件作出必要的规定,大中型国有企业都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完善产业技术的推广、扩散等服务体系,普遍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投资体系,特别是结合投融资休制改革,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创新的投人力度,在引进改造上要形成引进一消化吸收一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提高企业自我开发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鼓励外商转让先进技术,提高外资的技术含量。

第7篇

一、山西省技术转移的供求现状

技术转移指技术所有权或使用权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转移。山西省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创新主体的技术供给量少,以煤为主的单一性产业结构对技术的需求有限,而且还存在着技术供求不匹配,导致已经很少的技术成果无法应用到产业活动中。1、技术供给不足。技术供给是技术转移得以实现的首要前提。2011-2013年间,山西省科技论文、科技成果、发明专利数三项指标在全国位次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科技论文数和科技成果数在全国所处位置靠后;发明专利数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山西省的技术供给绝对量不足,相对量与全国其他地区存在很大差距,从源头上限制了技术转移的实现。2、技术需求有限。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是技术成果的主要需求方,是实现技术转移的重要环节。山西省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对资源有着严重的依赖性,产业结构单一,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后。2009-2013年间,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工业企业数比重不到4%(全国6%-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不到3%(全国10%-11%),高新技术产业对山西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较低,不能形成对创新技术的有效需求。3、技术供求不匹配。技术供求匹配是实现技术高效转移的重要条件。技术供求不匹配表现在一些高精尖的技术在省内进行生产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企业引入需要大量的开发应用成本,且缺乏一定的市场,研发主体宁愿把技术输向省外,本土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其次,煤基产业生产环节的技术供求存在不匹配,煤基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之间相互制约,一个环节进行了技术创新,但其他环节未进行相应的改革,就会影响技术创新的实施效果。山西省的煤层气产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技术瓶颈;煤电产业受成本制约,技术应用难以实现规模化;煤焦化产业由于需求减缓,产能过剩严重;煤化工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合大规模气化的技术;煤基装备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欧美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新材料产业对绿色节能材料技术需求迫切;富碳农业面临着一系列技术难题。

二、加快山西省技术转移的政策建议

基于山西省技术转移的供求现状,要加快解决制约技术转移的瓶颈问题,明晰产权,提高企业技术转移的承接力,培育科技中介机构,为技术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1、明晰科技成果产权。科技成果产权明晰有助于激发技术创新主体的动力,山西省乃至全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律都不太完善。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避免技术成果的重复转让,保护知识产权转让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可以引入知识产权信托制度,知识产权所有者可以委托专业的信托机构管理其成果,使知识产权创造和使用适度分离,一方面所有者可以在不承担管理风险的条件下享受其智力成果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信托机构能够利用其专业知识促进知识产权和现实生产的结合。2、提高企业技术转移承接能力。企业是科学技术的主要需求方,同时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又是科技创新的供给方。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以及技术成果的成功应用进行奖励,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转移的动力,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化进程,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全省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同时鼓励省内企业与高校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对高校、科研院所承担的并有企业承接转化的项目优先支持。3、培育科技中介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难以充分估计待转化成果的价值,交易双方的谈判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限制了技术转移的顺利进行。专业性的科技中介组织有能力精确评价待转化成果的价值及其产业化的可行性,从而为供给方找到合适的需求方,中介组织在获取委托报酬的同时,节约了成果供求双方的交易时间和费用。但是,目前技术转移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需要政府支持,政府可以设立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引导更多的科技中介机构参与和推动技术转移。山西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必须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的依靠资源,转变为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技术转移带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促进创新驱动,最终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作者:白璐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第8篇

[论文摘要〕以沈阳这个典型老工业基地为例,重新审视和调整老工业塞地改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若千对策、措施。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重大转折和体制改革大变动时期,经济结构问题十分突出,有旧的问题,也有新的问题。国内外经济结构变动的趋势表明,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中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问题,产业技术水平低、产业结构低度化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迫在眉睫。本文仅以沈阳这个老工业基地典利城市为例,重新审视和调整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思路并提出若干对策措施。

思路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众所周知,老工业基地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因此,在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勿庸置疑,高新技术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未来,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希望所在。从世界著名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经验看,没有单纯依靠对成熟和衰退产业通过改造恢复生机的,而都是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替代产业,通过经济转型,实现了区域经济重振。但中国老工业基地有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和发展条件,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倾斜形成的,是催生化的产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是目前工业化水平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中国广大的市场空间和容量,在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经过注人新的技术成份,仍有其发展的广阔前景和生存空间。从发展意义上讲,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重要基础产业远未到“夕阳产业”的地步,发展规模经济、企业集团仍需以原有的生产能力为核心。沈阳作为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虽然目前传统产业增长潜力远不如前,但传统产业所作出的经济贡献仍占有重要地位(截至1999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中传统产业占76.7%,利税占77.3%),在未来-段时期内,高新技术产业还不足以支撑整个经济的发展,沈阳的经济发展仍将主要依赖于传统产业。由于工业体系的调整和发展是一个“慢变量”,因而,希望在短时期内,以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替代传统产业是不可能的。应该时确,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尽管在21世纪的国民经济中,传统的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缩小但其绝对量和产值不会萎缩,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退出经济生活。应该消亡或被取代的是传统产业中的耗竭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因而,老工业基地改造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以高新技术,特别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嫁接”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的改造水平有质的提高,以此盘活巨大的传统产业经济存量,这应是老工业基地现阶段实施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基本内容。

思路之二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现实告诉我们,仅靠传统工业自身渐进式和滚动式的更新改造和单项基本建设项目的改造与革新,零星的挖潜、革新与改造活动是实现不了我国传统工业技术体系的根本再造的。今天,我国传统工业的再造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那就是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大“换血”,要进行技术结构重组,才能适应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任务对传统工业再生的需求。而要实现这样大跨度的质的飞跃,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技术体系进行突变型改造就逻辑地和历史地成为必要手段和条件。传统技术系统若以传统的革新、挖潜和改造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其技术状态的改善与提高是有限度的,绝难实现“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技术结构重组,也就绝难实现我国传统工业体系的再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因为“骑着自行车”无论如何是“上不了月亮”的。而高新技术是能够胜任这一历史使命的。航空飞行器装备以航天动力系统,就成了“航天飞机”,其技术等级与功能就比普通飞机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不仅可在大气层内做航空飞行,亦可在大气层外做航天飞行。对传统工业技术体系实施高新技术改造,就好比对航空器实施航天技术革新,这种革新是质上巨变的、技术等级上大跨度的革命性突破,不如此,就难以实现产业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成为一句空话。

根据以上思路,对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21世纪是以计算机为标志,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是21世纪最具优势的产业。一方面,沈阳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迫切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先导、牵动作用。目前,沈阳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比重仍占80%以上,大量传统产业存量资产的存在,既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这些物质条件又必须通过高新技术注人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创新改造才能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沈阳已基本具备了将电子信息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的物质基础、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在电子信息企业中东软集团与和光集团作为全国信息产业的战略力量是沈阳市发展电子信息业的骨干和中坚;全市拥有47万人的科技人才,还涌现了如刘积仁、昊力等信息产业的成功的带头人。加速电子信息业的产业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必将迅速改善全市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这是确立沈阳市在未来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先决条件。要采取市场导向、经济手段和行政千预相结合的办法,把沈阳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起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通过采用最先进的实用技术,跨越基础落后的障碍,改造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实现跳跃发展,获得后发性经济效益。近年,东北大学与上海宝钢合资组建了目前全国最大的软件集团一一宝钢东软信息产业集团;和光集团与美国第一、世界第二的计算机生产商康柏公司正式签订生产“康柏和光”联合品牌机协定,已展示了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美好前景。

2.对传统产业进行完善的信息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把老基地原有主导产业改造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势支柱产业。朱榕基总理在关于“十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跃式发展。”这就为我们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捷径”。电子信息技术是改造传统产业的首要技术,带头技术,是经济效益的倍增器。据调查,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投人产出比一般为1:4以上,有时甚至可达1:10。企业信息化改造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场技术革命,是企业能否立足于21世纪的生存基础。传统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工艺创新、强化产品设计,完全可能实现“凤凰涅梁”般的新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梯次推进。目前,沈阳市已把沈阳的传统优势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作为“十五”期间的支柱产业,但支柱产业的发展基础不在于行业,而在于具有拳头产品的骨干企业。沈阳市各行业都有一批在全省和全国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企业。特别是机械行业的大型电力变压器、隔离开关、摇臂钻床、大型凿岩机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54%,45.4%,80%和60%。有8个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三名。沈阳市应将信息化改造的重点放在这些基础好、综合实力强、产品知名度高、在全国及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上。使其逐步实现主要产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采用计算机控制,企业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使沈阳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登上新台阶,真正成为具有行业优势、对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人起支撑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沈阳起家靠工业,而工业的优势在配套。针对沈阳市企业加工能力强,而组合优势弱的现状,围绕发展先进重大成套装备(包括各类生产线)还要运用高新技术对相关企业进行改造,提高成套设备的开发制造能力,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转变。

同时,坚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工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要发挥沈阳市工业产品配套的群体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名牌产品,在全市形成一批地区名牌、国家名牌和世界名牌产品,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用名牌效应促进经济发展。名牌的效应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因此名牌要由市场和消费者认可,而不是行政的任命和评定。

3实施大企业战略,通过资产流动重组“造大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大企业战略是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已为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所证实。实施大企业战略重在提高质量。要尽快改变沈阳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质量不高的现状,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缩短战线,使企业大而强。实施大企业战略“造大船”要讲求规模效益。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防止简单的企业叠加和规模扩张。要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改变对于劣质、亏损企业不断投人,救济、扶助的传统做法,坚决消灭无市场、高能耗物耗、技术等级低的行业和产品,使资本向优质企业集中,“拆旧船,造新船,卖小船,造大船”,形成规模效益。实施大企业战略还要与国际经济技术、管理接轨。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以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或股权交易。要以加人WTO为契机,通过与世界著名企业攀亲,与知名品牌联姻,与“巨人”同行,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占领国际市场。

4.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制,为产业升级奠定微观基础。目前,沈阳市大多数企业,包括一些国家重点企业,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储备。不少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源头大多在国外。通过实施“捆绑-C程”、“与巨人同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固然是当前改造传统产业的一种现实选择,但从长远看,企业必须有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具有持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因此,实现产业升级必须在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上下功夫。沈阳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科技人员力量雄厚,要下决心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力量游离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切实使企业成为科技投人和科技开发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通过市场推动和政策引导,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要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条件作出必要的规定,大中型国有企业都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完善产业技术的推广、扩散等服务体系,普遍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投资体系,特别是结合投融资休制改革,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创新的投人力度,在引进改造上要形成引进一消化吸收一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提高企业自我开发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鼓励外商转让先进技术,提高外资的技术含量。

第9篇

[关键词] 高新技术 科技成果转化 河北省 高等院校

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地区竞争力的关键,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则是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我国目前的科技、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差距更大的,还在于对科技成果的利用程度。据国家教育部有关资料统计,全国高校每年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而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却还不到10%。伴随“渤三角”经济圈的崛起和京津冀都市圈建设的启动,为身处环渤海核心区域的河北带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科技创新无疑是突破制约全省经济发展关键瓶颈的重要路径,但如果要实现进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由经济大省向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根本性跨越。

一、河北省高新技术成果发展现状及不足

河北省高新技术成果主要以应用技术开发为主,2007年全年登记成果应用技术类成果最多,共登记2207项,占总数的89.1%,软科学类、基础理论成果较少,分别是154项、116项。全年应用技术应用率较高,达到了90.76%,未能应用的应用技术类成果主要是因为缺乏资金或技术成熟度不够造成的。医疗机构完成科研成果最多,大专院校次之,企业、独立科研机构、其他单位为辅。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的《2006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在科技活动产出指数的排序中,河北由2005年的第 22 位降至2006年的第 29 位,远低于全国科技活动产出42.26%的指数。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中,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较2005年提高了2.17个百分点,河北由上年的第 29位升至第28位,增加了0.78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43.88%。

通过对河北省高新技术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以下不足:第一,河北省高新技术成果数量偏少,和河北省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2005年以来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稳居全国前列,但是同期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在二十几名徘徊。第二,从2007年情况来看,河北省科技成果集中在医疗医药行业,而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成果数量教少,这也和河北省作为钢铁第一大省的情况不相匹配。第三,医疗机构成为高新技术成果产出的第一行业,而大专院校却居次要位置;从全国范围来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高新技术成果的主要供给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河北省高等院校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二、河北高新技术成果发展偏弱的原因

河北濒临京津,从理论上讲,优良的区位优势使河北省并不缺少科技创新的源动力。然而实际上,河北省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两项指标上都是偏弱的。这反映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高校的创新能力不强

(1)从整个高校评价机制来看,长期以来,高校排名多以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学生规模、SCI论文排名数等为依据来评判高校办学水平高低优劣,忽视了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作为高校办学优劣的评价标准,因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内在的激励和动机。(2)高校的评价体系决定了高校内部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在高校,职称与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绝大多数教职员工的荣辱升降、利益效益都与职称挂钩,职称是教师最为关注和最热心追求的,而职称的评审条件主要以数量、是否刊于核心或权威期刊,主持、参与科研项目数量、级别,以及获奖情况、教学情况等为评审依据,教师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工作与贡献不作为参评指标。(3)缺乏有效的评价、激励和分配机制。表现为对管理人员的评价、奖励缺失,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转化的动力压力不足

学校的科技管理部门往往把科研考核简单地归结为“项目、进款、论文和获奖”,使得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得不到应有的支持,高校教师的考核政策使得科技人员缺乏产业化的动力和压力。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有关科技成果转化部门有名无实,或为纯行政管理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很难适应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起到的作用不大。对于高校来说,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与质量也未成为评价高校的依据,高校自身对科技成果转化缺乏紧迫感。这些都造成科技成果的可转化价值不高。

3.科技转化的交易平台缺失。由于中介组织的数量少、不规范,造成许多大学与企业双方的信息都十分闭塞,大学的专家靠个人力量难以找到恰当的企业,而企业也同样难以在高校找到自己需要的技术和人才。还有许多企业似乎不缺信息,也充满着对高校科技成果的渴望,但它们缺乏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科学评估机制和判断能力,仅靠感觉而简单地做出投资决定。一方面把高新技术理想化、绝对化,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要求十分苛刻,另一方面又幻想着能够从高校找到短平快的项目,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失去了许多获得新技术使企业得到发展的机会。高校也同样难以在众多的技术寻求者中确定能够宽容理解、鼎力相助的合作伙伴。

三、高校应该成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主力军

河北省完成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必须不断增强高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实力。而高等院校必将成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主力军。把引导产学研有机结合,作为整合利用科技资源、提高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实现方式.

第一,确立高校在高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地位,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如2007年保定市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太阳能综合应用科技示范城市”,保定高新区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河北省应该积极参与和中央共建华北电力大学,通过共建华北电力大学促成保定市真正成为中国的“电谷”。

2007年石家庄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石家庄软件园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而石家庄同时也是中国的制药基地之一。邯郸新材料产业基地、廊坊信息产业基地、承德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河北省应该加大对省内高校的科技资金的供给,同时发挥濒临京津的优势,加强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建设,促进技术转移。

第二,进一步完善科技风险投资体系,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省科技厅要与有关市、金融机构、企业和大学合作,共建科技发展基金。目前,省政府已经与廊坊市、邯郸市和清华大学分别合作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北分行签订协议,以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为依托,建立了5亿元规模的高科技贷款平台,科技融资机制初步建立。

进一步把河北省产权市场打造成河北省高新技术成果交易的平台,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资高新技术项目。并且利用2008年风险投资企业上市的良机,为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募集更多资金。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