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2: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博物馆展示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 引言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空间组合,根据参观者的视线,以各种媒介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展现各种展览信息。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主要在建筑空间、展示环境、多媒体和互动技术等方面较以往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将多元化设计理念引入到博物馆展示中,已成为新时期博物馆展示设计的主流。博物馆展示通过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色彩配置等手段营造出了富有艺术感染力和个性,力求使观者接受设计者计划传达的信息。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主要论述了博物馆展示设计要点。
2 博物馆展示设计原则
2.1 展示空间的分割与延续原则
博物馆作为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不仅重视室内空间及平面布局,而且要重视把握好博物馆展示空间的一般性注意事项,包括陈列密度、流线原则、柱网与空间组合等等。博物馆的展陈安排是将展示对象的特征进行形象化、具体化、独特化表现的过程,展示空间、展线组织构成了设计的风格基调。在展示区的划分上,采用一定的光线、声音、味道或一些装饰物进行空间分割,并通过对空间的分割与延续,让观众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与博物馆进行互动。
2.2 互动体验展示原则
博物馆的互动展示是博物馆多元体验理念的集中体现。互动展项设计代表着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趋势。博物馆实践证明,互动是最受观众喜爱的陈列方式。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博物馆在使用传统互动设备装置的基础上,更多采用触摸屏、媒体视听播放、机械互动与网络互动等设备装置。在服从于展示内容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设计,吸引观众参与,充分实现博物馆传播与展示的职能。
2.3 “以人为本”原则
现代博物馆的陈列展示设计越来越多地借鉴人体工程学原理,努力为观众提供更加舒适的展示空间。空间的均衡、流线的通畅、节奏的起伏、情绪的张弛、空间的疏密、亮点的突出,以及色彩的冷暖、用光的强弱和材质的对比等等都是构成整体展览效果的因素;参观者的行为、情感及审美体验等也都是博物馆展示陈列重点考虑的方面。
3 博物馆展示设计――以广东省博物馆新馆为例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珠江东路2号,占地面积约41027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地上5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66980平方米。艺术篇陈列及临时展厅施工与布展工程位于建筑物内的三层、三夹层,设计、施工面积约6211平方米,层高分别为:5米、7米、12米不等。场馆主要包含木雕厅、书画厅、陶瓷厅、端砚厅及三个临时展厅装修设计及施工、陈设设计及布展。
3.1 设计理念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国度及其民族历史及现代文化。在博物馆的设计上应对展示艺术表现手法寻求新的探索和突破,要注重高新技术和材料的合理运用,实现理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善结合,努力打造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在对广东省博物馆的设计上,我们强调和贯彻以下几点设计理念:
(1)倡导多元化趋向――在这里指陈列形式广义的多样化。
(2)突出个性特征――个性化是风格、是特色,它即是地域风格的彰显,更重要的是对陈列精神内涵的诠译。
(3)追求人性化设计――在博物馆陈列活动中,人性化的设计是确立“观众是上帝”体现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尊重,于细微处见设计师的精神。
(4)整体化设计意识――整体化设计是指两方面。一是对内容分化中保持整体感的安排处理,它着眼于展线顺序中的节奏、设备种类大小的不同配置、造型、色彩、材质、语言都能统一协调,其他的辅助展品的制作还应做到风格整体统一。
3.2 博物馆新馆展示设计
(1)木雕厅:展示广东人的风尚习俗和人文精神
木雕厅的设计主要以饱满繁复、精巧细腻、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艺术风格为主。那美仑美奂、造型各异的器物品类,那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意蕴深厚的题材纹饰,那惟妙惟肖、纤毫毕现的雕刻工艺,无不形象地展示着广东人的风尚习俗和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迷人的风采。
木雕厅展出木雕实物品类丰富,精品叠出,如场面宏阔、精细入微的描金漆画诗经意境图大寿屏,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圆雕蟹篓,还有造型独特、精雕细刻的神龛、神亭、神轿、薰炉罩、馔盒、糖果架、纸煤筒……琳琅满目,多姿多彩。逼真复原的传统民居厅堂、卧室、书房等场景,通过家具陈设与建筑装饰的有机结合,生动地再现了木雕制品在广东地区民间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观众充分领略到广东木雕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2)书画厅:光、色调与空间的设计提升观展体验
书画厅空间设计打破传统的“屏风”序的设计格局,将重点文物参与其中,构成了主题
式景框,形成多个参观的视角。通透的空间层次,吸引观众去观看,从而调动观众的情绪,形成空间视觉上的一种暗示。在设计之初,考虑到书画的明度较暗,使得文物本身的面貌和特征得不到凸显,而影响展示的效果。因此,此次的装饰设计,选择白色作为主要色调,塑造出了尽量不干扰文物的陈列平台“白色介质”。同时又借助灯光设计所产生的微妙的光影变化来营造静态空间动态化的效果,使得文物的展示效果更加突出。展厅整体在空间设计与装饰上更具现代感和包容感,观众在观展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其视觉暗示的情感化体验和视觉中心的动态体验。
(3)陶瓷厅:追求“以人为本”的展示策略,传递心理体验
陶瓷器厅的空间设计将文物阅读的逻辑秩序作为组织脉络,以场景式置入的方式营造整个展示空间。场景式置入是指陈列对象所涉及的各个因素之间的集合,这种集合是在各个具有求真性的场景中间实现一种整一性的空间组合。由于瓷器本身就已经十分精美,外加的美化设计会干扰和减弱观众的参观注意力,因而展示设计重在展示文物的历史形态与现存状态,让文物展品成为展示中心。该厅的展陈融合了雕塑、布景、多媒体、影像技术等多种艺术和科技手段,运用场景式置入的手法,探索微缩场景创作,将与瓷器生产、销售和使用相关的各类场景置于文物陈列的通柜序列体系中,让观众进入到虚拟逼真的场景,体验陶瓷传统制作工艺信息的延伸与扩充传播。这种场景式置入与展厅整体以文物为中心的设计方向相协调。
陶瓷器厅的展示设计在优先满足观者对文物鉴别信息的基础上,追求“以人为本”的展示策略,通过心理暗示的情感体验,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产生精神共鸣,同时,从工艺的进步、器物的演变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面貌。希望观众通过参观展览,能够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增强民族自豪感。
4 结束语
总之,随着博物馆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主要以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为支撑的多元的互动体验展示模式。博物馆的陈列展示设计主要以观众的感受作为出发点,通过艺术化的空间塑造和视觉感受,通过文物及其所营造的展示环境、文化氛围,突出表现特定场景中观众与展品的沟通与对话,提升展示手段的感染力,从而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突出展示最根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历史、社会、人文的载体与传播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方式已满足不了用户在博物馆中的体验。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数字与多媒体技术的与时俱进,都丰富和提升了博物馆的传播。本文通过结合物联网应用的信息技术特点,探讨了博物馆物展示设计在物联网时代中的创新方法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
物联网 博物馆 展示设计
一.博物馆
1.1什么是博物馆?
1995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大众开放的非营利永久机构。”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前任馆长托马斯.P.E.霍文曾表明,博物馆拥有“巨大潜力,不仅能够促进现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且能够提升其质量,并实现社会卓越发展”。
在博物馆里,观众可以享尽自由时光――他们可以自由地在展厅里漫步或驻足,对某些展品一开始可能心不在焉,而后却猛地恍然大悟,可以自由顺原路折回、也可以自由放空、任意遐想,这一系列过程,就是与博物馆交流的过程。吉尔曼曾提出“当一个博物馆能够提供丰富知识让观众好奇时,才算真正发挥出了其全部作用。”
1.2博物馆的功能与发展
早在古代与中世纪时期,博物馆的雏形就已显现,那时期的博物馆可以称其为藏品储藏室和学习、研究之地;到了16世纪出现了两个新的词汇来表达“博物馆”:画廊、储藏室。然而这两类博物馆内的藏品几乎很少对公众开放,他们主要是王宫贵族、教皇和富豪的;17世纪末,博物馆开始步入公众生活;18世纪,人们还是热衷科学与自然法则,当时的知识分子希望在博物馆内收藏人类的艺术品、科学产物以及自然标本等。到了20世纪,博物馆不再局限于藏品,渐渐偏向参观者,衍生出了博物馆实践的研究以及针对博物馆参观者的研究。到了21世纪,博物馆观众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超越博物馆收藏的重要性,博物馆与观众间的“沟通”也已被重视。
现如今随着科技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参观者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了知识传播的“参与者”甚至“主导者”,这种变化不仅使观众获得了全新的参观体验,也增进了博物馆与观众间的沟通与交流。而物联网在其中的作用也逐渐显著。
二.物联网
2.1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缩写loT)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通过物联网可以用中心计算机对机器、设备、人员进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对家庭设备、汽车进行遥控,以及搜索位置、防止物品被盗等(图1)。物联网一般为无线网,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电子标签将真实的物体连上网络,在物联网上都可以查到他们的具置和相关信息。2005~E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物联网”的概念正式问世。报告中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到来。
2.1物联网的作用:
在未来,物联网将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及生活,包括改变我们自身。回顾历史,当我们看到互联网是如何影响现代教育、通讯、商业、科研、国家管理和整个人类社会后就会知道,物联网的发展将会超越互联网。而且毫无疑问,物联网将成为人类进步上的重要探索及阶段。
物联网,可以称其为互联网发展的全新阶段,人类可以把大量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分配转换成各种信息、知识,甚至是智慧。从这一角度来看,物联网的发明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物联网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其缩小贫富差距的能力,它们可以将世界资源提供给更需要的人们,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星球并学会预见问题。
物联网的作用可以说是无限的,在物联网时代,也许你的电冰箱不仅仅只有电冰箱的功能,首先它可以采集你的数据,根据你所储藏的食物,监测你的身体健康,并根据你的身体状态,给你提供合适的膳食菜单。我们可以理解物联网将“数据”传变为“智慧”(图2)。在下图中的金字塔中由4个层面: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有用信息的收集是建立在数据上。大量的数据收集会有助于揭示规律性和发展趋势。而当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化成知识。而最顶层的智慧便是知识加经验。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但智慧却不会改变。而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源于最底层数据的收集。而物联网就是利用这种扩展数据的方式。数据容量的增长加之互联网传递数据技术的发展将帮助人类更快地向前发展。
2.3物联网与博物馆:
曾几何时对于博物馆领域而言,物联网还是一个新兴事物,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运用了物联网技术。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中主要是运用在参观者获取展品信息及博物馆位置信息等相关信息。自从博物馆采用了物联网技术后,参观者就可以根据自身定制属于自己的导览服务,这样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的参观服务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和吸引更多的人流。
对于博物馆来说,物联网的教育价值与商业价值在于它可以允许参观者通过其选择的智能设备直接与藏品交换信息。藏品中的对象作为藏品数据的保存者,并且也能与其他物件交流。不难想象,未来的某天,当一个参观者来到某个艺术馆时,便收到艺术家的做平展览位置的提醒,只因为参观者在其他博物馆曾经看过这位艺术家的作品。一旦站在这幅画作前,一个微型传感器便会提供给参观者丰富、多层面的信息,提供购买该画作的复制品或3D模型的机会并送货上门,或者预定免费讲座的座位。所有这些只需拿起手中的移动设备一扫便可。
三.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展示设计方面应用
时至今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已经基本可以在博物馆领域应用,国外的博物馆领域已经广泛运用物联网技术,为国内的博物馆物联网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与借鉴。
3.1馆藏管理
物联网中首当其冲的一个特点就是智能化的监控和管理。所以博物馆就可以利用物联网来进行馆藏品的智能化管理、运输、库存等。工作人员可以熟练地了解每个藏品的具置、收藏状态等。物联网的智能管理与传统藏品的管理相比,大大减少了工作量、时间以及人力。可以实时对藏品进行监控,遇到相应问题时可以及时处理。
3.2观众参观服务应用
(1)电子门票
随着社会人文的发展,部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观众人数会大幅增长,博物馆都将面临人流浪超负荷,工作任务繁重的问题。但是随着物联网与可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博物馆电子票的出现可以为博物馆带来诸多方便,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博物馆可以通过网站或发送二维码等方式,给观众提供购票凭证。通过将物联网的RFlD技术与电子票及观众的移动手持设备相结合,即可实现博物馆内的观众定位。系统通过阅读器采集观众的数据,分析相应的人流量及位置数据,可以及时为工作^员提供信息作出相应的调整。
(2)指示系统
观众在参观博物馆中看得最多的毋庸置疑是展品,而其次就是博物馆的指示系统。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指示系统是一个重要的引导环节,如何通过良好的指示系统来带领观众进行博物馆的参观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内置RFlD电子标签的门票或观众的移动设备,可以全面感知用户的存在与位置信息,然后快速准确地对观众的位置进行数据分析,然后给观众制订一个准确,有效,亲切的参观路线,减少观众的观展障碍。
(3)多媒体导览系统
导览系统可以说是博物馆展示中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单项传播展示已无法满足年轻人的口味了,他们所期待的是博物馆传播的多样性。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观众与博物馆的互动性与自主性的加强。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全面感知观众存在。通过RFlD等物联网技术增强展览与观众的互动,并应用观众的移动终端将预先设定的服务推送到观众手中。美国技术创新博物馆是第一家使用RFID技术腕圈的博物馆(图3),该博物馆认为这是参观了解博物馆的一种最好的方法,因为这样,参观者能够实现与展览之间的互动。观众还可实时查询自己的位置,回顾参观路线,获取最优路线导引服务,调整参观行程并选择需要的服务。
同时当持有电子门票或手持设备的观众靠近展品,系统根据观众所在位置情况,触发功能模块,显示该展品详细的文字、语音、图片和动画等多媒体介绍资料,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其背景资料,使得科普、人文宣传更生动、更容易理解,知识更全面。观众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更轻松地查看展品名称、内容等信息。
同时根据观众在博物馆内的当前位置分析,结合以往的参观数据及用户信息数据,给出观众独特的个性定制路线,自由参观展品,引导观众参观整个博物馆。
3.2展厅环境控制应用:
物联网的相应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和检测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通过物联网红外传感器技术的使用,得到当前文物所储存的湿度、温度等多项环境因素,以及参观过程中人流量及动向的变化,从而能够更好地针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及时采取一些相应的调整措施,使得文物储存的温度以及湿度等环境得到恢复,使得文物的保存有一定的保障,同时告诫工作人员展厅的人流情况等,对博物馆的人流进行相应引导。
案例1:伦敦历史博物馆引进NFC RFlD标签
伦敦博物馆与诺基亚公司开始合作测试一套系统,通过该系统,NFC手机用户可以从馆内两处NFC标签处得到优惠券、展品信息、预约等信息(图4)。伦敦博物馆于1976年建成,里面珍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宝。当观众将手机贴近某些标签的时候,游客的手机可以自动连接到博物馆的Facebook主页或者是Twitter主页,在那里他们可以炫一下展品。观众还可以通过一些标签,浏览存储在博物馆文献中的艺术品照片,下载博物馆的乐曲等多项创新应用服务,这些服务功能的增加都促进了观众在参观中的体验感及获取信息的便利性。
实体博物馆是指按照某一主题, 将文物、标本等物品陈列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 配以辅助展品或艺术形式, 有序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展示场所。其陈列构成主要包括:展示空间、展品、设备、陈列技术四项基本要素。人们可以通过欣赏展品通古识今、展望未来, 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梵蒂冈教廷博物馆等。实体博物馆离不开展览, 文化内涵和价值是从展览中体现出来的。不同于实体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则是将实体展品的各方面信息以数字形式进行整理和设计, 并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 向参观者展出藏品和提供相关信息等数字化服务的系统形式, 例如法国巴黎的世界数字博物馆、古埃及亚历山大虚拟博物馆、德意志国家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博物馆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它最早出现在美国, 在我国出现虽然较晚, 但是发展速度非常之快。
二、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比较
1.展示载体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的展示空间通常比较庞大, 其建筑内部展厅、展室以主题来划分, 所展出的展品以及相关素材都是以实物为载体, 通过摆放搭配和组合实现的。参观者需要通过在实体空间漫步的形式, 配以解说员的详细讲解来进行参观游览及交流学习。数字博物馆虽然就外观来说, 不及实体博物馆那样雄伟庞大, 但相比于实体博物馆静止、固定、有限的物理空间, 它很好地展现了自由、开放的一面。它摆脱了传统建筑条件的束缚, 无需占有大面积的展览场地, 只需通过电脑与互联网相连接, 即可为全世界各地的观众打开一个广阔无限的数字化存储空间和信息展示界面。它是没有空间限制的, 通过互联网为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打开方便的大门, 以广阔无限的数字化形式带领其大开眼界, 领略各国文化的风采。以我国某市自然科学博物馆为例, 该馆的数字展示专区包含了诸如地区矿物、昆虫生态、古代文物等横跨不同领域文化的多个展示主题, 通过地系统划分, 详细地将其文化信息呈现在参观者面前。除了全面性、系统性、趣味性以外, 还为参观者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 提供了方便的服务。数字博物馆并没有展厅, 展品大多以实物藏品的数字化形式出展, 没有展厅展架等设备, 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虽然数字展出方式在质感、视觉效果、文化气氛等方面无法让参观者得到感知, 并享受那种亲临其境的乐趣, 但却在某些方面上弥补了实物展览方式的不足, 使死板的展品活起来, 与实物展出所营造的气氛也是完全不同的。
2.展示方式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的展品展出过程是在现实空间进行的, 凭借大量的标本、模型等实物依托展架展台等设备来向参观者传达主题信息。参观者必须身临其境, 在实地感受展品所凝聚的文化内涵, 在展品的有序陈列中欣赏其本质魅力。这种以实体为展出对象的展出方式, 具有很强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使参观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印象深刻。尤其是设施相对比较先进的实体博物馆, 参观者不仅可以亲眼看到、听到, 甚至还能亲自操作体验, 从而对展品的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了。但是实物展出方式会受到资源、经费、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遗憾, 影响展出效果和参观者的心情。比如说展出空间会制约展品的数量和大小, 像远古生物类的展品, 类似于恐龙、猛犸象等就必须选用空间面积大、建筑举架高的展厅, 然而展厅面积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展出的数量, 同时也减少了参观者开阔眼界的机会。再如一些无价文物的展示, 因为年代久远, 其实物的抗氧化等能力也呈消退状态, 不便移动, 稍有不慎, 就会为国家乃至于全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文化损失。不仅如此, 实物展出的形式、主题和内容方面也比较单一, 只能针对性地满足少数人群的参观需求, 如果参观者想要了解其他主题, 就要移步其他展厅或是去另一座主题博物馆, 为其带来很多不便。
3.展示手段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以文字、语言等进行单体实物展示说明;另一种是陈列语言的运用展示, 这种方法是体现实体博物馆教育特点的最理想的展览表现形式。例如在展示古代钱币的形式中, 可以在平台上将钱币按其时代顺序排列, 使观众更容易地理解古代的钱币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
数字博物馆的展示形式是采取数字化技术, 由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组合构成。流媒体音视频、Flash动画等动态方式是数字化展示设计中常用的技术手法。通过各种科技展示技术的有机结合, 使观众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藏品所反映的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信息, 还能利用逼真的、数字化的藏品三维模型进行多角度仔细观察。例如, 在台湾国立自然博物馆的多个主题展示中都运用了图文和3D动画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相关内容, 表现主题。在大马琳遗址中, 用3D动画展现了古代农耕渔猎聚落殉葬等古代当地人民的生活文化;在中部多媒体考古主题展示中, 完全运用3D虚拟复原技术并通过全荧幕播放向观众呈现了台湾中部地区的文化史, 形象生动而丰富。
三、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思考
1.实体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思考。
实体博物馆首先从陈列主题入手, 要多角度多方向的综合考虑, 包括展架展厅容纳产品的数量, 博物馆本身的性质、群众的基本需求、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等。通过全面的分析、设想, 从平凡发现亮点, 从琐碎发现独特, 制定出既对社会有益、有固定的受众群又有足够的展品, 既要保证展出效果又要保护文物不受破坏的可行而合适的方案。在展示内容设计方面, 要环环紧扣, 在确立框架结构上, 要善于发掘题材展示的最佳视角, 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思考实现主题的方法, 将展示内容具体化, 并对如何实现主体进行阐述, 对其中各方面元素的互动关系进行合适的把控和调整, 使各展示元素相互呼应并紧扣主题。在展品的组织搭配方面要根据主题, 使每个展品的选择都要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 要在整体中突出个别的特色, 所有的特色都要围绕着统一的主题。辅助展品的选择要合理, 不可喧宾夺主。比如说, 一件晚唐的瓷器, 首先要查阅该朝代的相关历史资料, 历史人物的相关活动, 制造该瓷器的条件等, 最好能找出其背后的故事, 然后, 经过推敲揣摩, 并在展品介绍中通过文字讲述出来。可以配以古代的画作为其装饰, 也可以从其背后的故事选出一幕, 将其置身其中, 不仅将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展现出来, 同时也增加了展出的生动性。在文字编写方面, 需要简明扼要, 用词要通俗易懂, 格式依据《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合理安排大小标题、单元说明、展品说明等。陈列的文字内容是帮助参观者了解展品的一种方式, 起着传达和补充展品信息的作用。
实体博物馆陈列展览在选择展品时, 需要认真考虑藏品真实性问题, 不允许将赝品作为真实的实物安排进内容设计之中;如使用复制品或仿制品必须予以说明, 这也是为了尊重科学, 对社会负责, 更有利于博物馆良好形象的树立。实体博物馆的设计人员多为从事美术等艺术专业的设计师, 因而, 在进行展示设计时应注意使用符合他们各自专业背景的语言, 以实现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的良好沟通, 在内容设计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实体博物馆的展览文字编写须综合考虑展览的形式、观众站立、行走的参观方式以及有限的参观时间等诸多因素, 在保证准确无误的基础上, 一般力求精练、简洁、通俗易懂, 且富有情趣, 切忌冗长枯燥。这是实体博物馆基于自身的展示特点对文字说明提出的要求。
2.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思考。
数字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选择主题方面的约束。馆中所有展品皆可示于人前, 即便是博物馆中没有的展品, 依然可以向其他博物馆借调资料进行数字化展示。参观者凭借网页链接就能很详尽地看到展品, 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展物丰富的要求。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条件实现主题展示和更新, 可以随时引进新学术研究成果、社会关注的热点等热门问题列入展出主题选择中, 让参观者全面细致地了解, 跟紧时代的动向。内容设计是数字博物馆设计的一项重要的环节, 设计者可以借助互联网来搜集数字化资料, 根据参观者的需求, 合理安排, 精心布局, 展现出展品自身的特色, 充分利用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和特点, 使其发挥娱乐、教育和服务等功能。
数字博物馆在展示藏品的选择方面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一是实体博物馆中的所有藏品资源都可经数字化后用于陈列展示;二是展品信息资源可以随时进行采集;三是可以随时添加有利于贴切表达展品和主题的信息资料。数字博物馆具有无限的互联网展示空间, 更加多元化的观众, 而且可以随时以任何姿态进行无限时的参观。数字博物馆中的展品的文字说明的编写可以灵活调整, 例如, 可以对同一数字展品或主题设置不同版本的文字说明信息, 以满足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的阅读需要。可以专业学术化一点, 也可以通俗化一点, 可以介绍得深入一些, 也可以介绍得浅显一些。还可以提供文字说明的详细版和简短版, 感兴趣就阅读详细版多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 泛泛而看的观众只要阅读简短版就可以了解展品或主题的大概情况等等。数字博物馆的内容设计者在进行内容设计和文字说明信息编写时, 应该注意到观众参观的广泛性、自主性和极大的选择自由性, 并为此设计、编写出适合数字化展示特点、令更多观众满意的内容。
四、结语
无论是实体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或是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都要经历由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数字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发展的新形式,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的新特点, 这些特点集中地体现在展示之中。目前, 作为新事物的数字博物馆还未能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展示设计模式, 一切仍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数字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需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与设计实践中充分注意到二者的差别, 要按照数字博物馆的展示特点和规律进行设计, 唯有如此, 才能把设计做好, 使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满足更多观众的文化需求, 实现应有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妮佳.VRML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7 (1) :90-92.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博物馆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其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其内容的呈现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小型博物馆,展示的空间有限,掌握科学合理的展示设计手法不仅可以提高对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提升博物馆的展示效果。因此,本文通过对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手法的原则进行分析探究,并相应的提出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方法,有效提升小型博物馆的整体服务质量,促进小型博物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手法;分析探究
引言:小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就是利用博物馆内有效的利用空间,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手法将馆藏的各种标本、文物等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为观赏者提供良好的欣赏价值的同时,还可以让藏品的展示充分体现出社会历史发展的某种规律。通常情况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应该突出藏品的陈列主题,并且根据陈列主题进行内容的整体构思,然后有效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对馆内藏品进行陈列展示,提高小型博物馆的观赏价值。
一、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手法的原则
(一)正确认识小型博物馆的主要任务
博物馆是较为特殊的一种文化机构,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物和拥有文化价值物品的保管,他对社会大众有着展览、陈列以及辅助教育的作用。所以,博物馆在展示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其主要内容,然后再进行合理的设计。一方面,博物馆要营造一个相对理想化的展示环境,主要包含博物馆的室内灯光设计、空间设计、多种辅助设备设计等要素。为藏品的展示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优化博物馆的展示空间[1]。因为展示设计手法对藏品的展示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如果可以设计出最优的展示方案,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博物馆的观赏性,为社会大众营造一种更加艺术、直观的观赏空间。此外,在博物馆展示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展示的安全性。因为在博物馆展出的藏品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是见证历史文化发展的标本和文物,所以,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安全保护设计也非常重要。
(二)充分考虑博物馆的空间性,合理的设计展示方案
不同种类的博物馆其展示设计手法也是有所不同的,通常情况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包括艺术类、科技类、历史类、综合类等陈列空间。例如,艺术类的展示设计,它的展示品主要是一些书法作品、绘画作品以及手工艺术品等,在展示设计时不仅要充分考虑他们各自的独立性,同时还要为社会大众提供一种全局性的视觉体验。而像综合类的展示设计就要坚持自由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博物馆的主题进行综合性的展示,突出博物馆的主题特征[2]。
二、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方法
(一)正确掌握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比例尺度
不同的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尺度比例给社会大众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选择合适的空间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大众的舒适感。如果博物馆空间比例过于夸张会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展示环境,给社会大众带来一种距离感。所以,要对博物馆内部展示空间的比例尺度进行合理的规划,最大限度的优化展示空间。例如,在设计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时,从入口进入博物馆后,如果长度方向距离的设计超过了整个展示空间的宽度,会在一定程度上拉长管内的展示空间,给社会大众营造一种距离感[3]。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馆的空间比例尺度的设计与人的感觉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的设计方案给社会大众营造的感觉也不同,所以,应该从社会大众的感觉出发,合理的设计博物馆空间比例,从整体上突出展示空间的性质。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展示空间组合的各种主次关系,体现出博物馆展示的节奏感和层次感,保证博物馆藏品展示的连续性。
(二)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博物馆的展示设计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要充分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将现代计算机技术、音频技术等融入到展示空间的设计中去,为博物馆展示增添新的元素,吸引更多社会大众的眼光,提升博物馆的所展示藏品的欣赏价值。同时,还可以让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更加立体化,层次更加鲜明。例如,在展示某些历史文物过程中,如果依然利用单一文字的方法进行介绍,不但会影响介绍信息的完整性,同时还会让社会大众产生一种视觉疲劳,而如果能够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藏品信息以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的形式灵活展现出来,不仅可以丰富藏品信息的展现形式,同时可以清楚的介绍藏品的信息,增加藏品信息的完整性,让社会大众一目了然,进而提高博物馆的展示效果。
(三)博物馆展示设计要考虑社会大众的互动性
随着博物馆行业的不断发展,其展示设计逐渐融入了新的概念,就是要充分体现出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性,不仅可以突出博物馆的传播功能和教育功能,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博物馆对社会大众的吸引力。例如,充分考虑社会大众对藏品参观的趣味性需求,可以在博物馆展示空间中设置相关的兴趣展厅,增加社会大众的情感体验,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4]。在展厅空间内可以放置恐龙,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恐龙下蛋的景象,增加展厅空间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激发社会大众的兴趣,提高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积极性。此外,还要为博物馆营造一个良好的展示环境,有效利用灯光效果营造良好的参观氛围。在设计展示光效时,应该全面考虑藏品的特点和价值,为他们提供科学合理的光效。例如,在主展品区域内,应该将灯光集中到藏品身上,降低周围空间的亮度,凸显出主展区的地位。
三、结语
总而言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其内容的呈现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掌握科学合理的展示设计手法不仅可以提高对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提升博物馆的展示效果。因此,博物馆要高度重视馆内空间的展示设计工作,正确掌握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比例尺度,提高展示空间的利用率和合理性;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丰富藏品的展现形;增加参观者之间的互动性,突出博物馆的传播功能和教育功能,促进我国博物馆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窦萌春.基于体验设计的博物馆环境教育展示设计流程探讨与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15.
[2]毕文娣.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示设计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
关键词:展示设计 情感体验 博物馆文化
1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情感文化特征
现代博物馆作为传播人类文化的媒介,从事理学的角度,展示设计是一种系统活动,不仅包括“物”的展示,还包括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的连接关系,从简单的实物展示转向叙事性、戏剧化的展示,有时,通过灵活生动的造型设计可以还原“人”与“物”所处的时代与生活风貌,从而将隐含在实物内部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挖掘出来,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文化性与科学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有如下情感文化特征:
(1)相对于商业、办公与居住空间设计,博物馆展示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在造型语言上较为含蓄,表达方式更具艺术性特征,既有自身功能性的需求,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象征意义,具有使人思考的情感力量。
(2)博物馆展示设计作为信息媒介与电视、网络、杂志、广播等媒介相比有着独特的特质。首先,博物馆展示设计通过丰富的造型语言、创新的设计手法,具有双向性、互动性、直观性、实效性与体验性等特征,时间与空间是交错在一起演绎的;其次,展示设计的信息媒介趋于多样性与综合性,没有模式化、程式化的规律可言,可以更好的激发主体意识的创造性。
(3)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讲,博物馆往往是一座城市文化的象征,是民族精神意念的显现,是根植在本土文化中的,展示设计师需要对中国文化具有深刻的理解,从本质上反思今天中国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发展模式,从空间、形态、色彩、场景等各种视觉元素入手,寻找出中国博物馆展示设计自身的风格特点与展示观念,给人带来亲切感与归属感。
(4)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性创造活动,在由社会化大生产模式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过渡时期,它需要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美学、文化人类、历史学、生态科学以及其他边缘学科进行交叉性研究,换句话说,是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博物馆展示设计更加复杂难言的情感与文化特征。
(5)博物馆展示设计的信息传达不是对情感、文化符号的直接挪用,而是在深入研究与理解的基础上,对表层的信息(造型元素)进行选择、加工、提炼,通过内部结构的组合强化信息的情感性与文化性,是外在形态与深层观念并行传达的过程。
2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感分析
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空间造型元素是情感传达的重要载体,是整个展示设计开展的大前提。其目的是使观众在艺术的空间造型中感受到超越时空的情感魅力。而博物馆空间造型使观众产生的情感体验往往是通过组成造型的形态、材质、色彩等各个要素整体作用而发生效果,难以完全清晰的区分,但为了本文便于阐释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情感因素的一般规律,简单的疏理如下:
2.1形态的情感
2.1.1建筑空间形态
博物馆建筑空间形态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艺术作品,有时还会成为一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博物馆的建筑不仅仅满足功能、适用的需要,也是博物馆精神与情感的信息载体。在某种意义上,是作为一个巨大的综合展示品向人们传达博物馆的思想与性格。正如著名建筑大师戈登・本森与阿兰・福塞斯所人为,建筑应唤起人们的审美感觉,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如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卢浮宫以及奥赛博物馆等都是世界博物馆建筑的典范。如创建于1870年代的美大都会博物馆是美国藏品最多的博物馆,1967年任馆长的托马斯・霍温进行了长达30年的全面扩建,而总体规划仍在充分尊重原有建筑的历史标志性于原有的设计风格,但它没有严格遵循希神庙的形制,而是在罗马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进行了简化,去除了大部分繁缛的装饰,是融合各时期古典元素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重新构建了西方传统的艺术语境,使人还未进入到博物馆展示空间,就感受到强烈的古典气息。
2.1.2展示空间形态
展示空间形态作为情感传达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博物馆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空间是物与物之间距离、大小、方向的关系。在现实世界中的空间是没有形状的,只存在着空间的关系,它本身不是实物,是一种思维的抽象,却需要依靠实体来实现。如《老子》中关于空间关系所谈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汉代《淮南子》中把有形的万物称为“有有着”,把空间称为“有无者”,“有无者,视之不见按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扣之不可得也。”
孤立的点、线、面本身很难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但融于空间造型中的点、线、面、体都是有表情的。当对点、线、面进行不同组合,形成的一维空间或二维空间就具有某种使人愉悦或厌恶的能力。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形状有一定偏爱,如一位被试者所说:“自己感到惬意的线条所产生的强烈的喜爱之情,不亚于自己所喜欢的画。”例如,直线常使人感觉紧张,理性、简洁,让人联想到升腾感尊严感;弧线却给人以隐忍、含蓄、暧昧的感受;方形具有坚实、内敛、平淡的视觉感受;圆形象征团圆、圆满,可以引申为一种中庸、成熟的为人处世态度。然而具体细分下去,不同的形状也存在着情感体验的差异,例如直线中的水平线让人联想到作为一种承载的地平面,而垂直线则给人以生长、生命力的情感体验。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二维空间的设计非常重要,既可以有效的展示图文信息以补充立体造型的不足之处,又可以完整的烘托出环境空间的气氛。
2.2色彩的情感
色彩的情感就是利用色彩的特性与人的生理、心理变化与社会功利性等综合属性,引发人的某种情感。马克思曾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种最大众化的形式”,可以看出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普遍的;早在中国古代《周礼・冬官・画缋》中就赋予了色彩种种象征的意味,“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种象征意义也是基于人们对客观自然世界的认识。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色彩的功用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审美取向以及情绪感染等方面。
色彩的物理特性首先依靠人的生理体验获得。例如,色彩可以给人带来温暖和寒冷的感觉,依据不同的温度感觉划分为冷色与暖色,冷色包括蓝、青等色;暖色包括红、橙、黄等。冷色给人以宁静、收缩的感觉;暖色给人以积极、热烈的感觉。此外还有一些介于冷暖之间的中性色系,如大地色系、绿色系以及黑、白、灰、金、银等能给人带来轻松、休憩、沉稳的感受。在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中合理的运用中性色,不仅可使人避免产生疲劳感,更显得大气、得体。此外,色彩还可以影响人们对于物体的重量、大小、远近等差异性的感受,如深色使人觉得份量感较强,而浅色则显得比较轻,深色容易给人带来庄重肃穆的情绪,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场合往往色调整体偏暗。
其次,由于人们的一些生活经验与固有观念,往往对色彩产生联想。如金色、银色是贵重金属的色彩,代表了高贵与尊重,而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则象征着喜庆与热闹。并且,不同族群、地域、年龄、性别、职业与经历的人联想的内容也会不同。就一个人自身而言,随着阅历增长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对色彩的情感联想将具体的实物发展到抽象的某种情绪与意境,导致人们产生一定的好恶感。瓦伦丁在《美的实验心理学》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学生认为她把绿色看成是绿黄色的时候,便会厌恶绿色;而把绿色看成是秋天树叶上常见的褪了色的褐绿色时,便会喜欢绿色。”
此外,当色彩成为具有抽象化、概念化、社会化的普遍意义象征,便成为文化的载体,向人们传递同样的情感与涵义。闻一多先生的诗歌《色彩》,赋予了色彩以生命力与人的个性。
“生命是张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设计师借助色彩的情感媒介,传达博物馆的精神于设计师的理念,不仅通过色彩的搭配提升了视觉的审美层次,更重要的是使人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有所感悟。
3材质的情感
材料本身没有什么情感,它的情感来源于人们对于材质的感受,即质感。不同的材质带给人们不同的感知,这种感知也会使人产生一定的情感联想。人类运用工具改造自然界初期,首先依据材料的属性进行选材,而后在造物史的演变进程中,也会依据社会与族群文化赋予的新意义,中国古代君子以佩戴玉器为装饰,玉之润可消除浮躁之心,玉之色可愉悦烦闷之心,玉之纯可净化污浊之心,此外,玉材质地晶莹,有“宁碎而不屈”的气节,所以君子爱玉。
材质的情感联想也体现于现代设计中,运用材质进行展示设计与艺术创作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表达一定的创意,为了塑造博物馆定的角色形象。例如,石头、木头、青砖等传统的材质总会把人的思绪牵引到传统的生活形态中,产生一种朴实、自然、典雅的情感感受。如果将这些材质应用在博物馆设计中,会使展示空间或多或少带上情感倾向。一个好的展示设计有时需要有表情的材质来渲染,诱使人们在参观中想象和体味,让观众心领神会而砰然心动。如安腾忠雄的著名建筑“光之教堂”,整个室内空间都采用素净的混凝土作墙壁,单纯、抽象,呈现出一种静寂的美,向人们传达一种高尚的宗教精神,十字形分割的混凝土墙壁上产生的特殊光影效果,使人有种接近上帝的感受。
通常来说,金属、玻璃、塑料、混凝土等制品会给人带来强烈的现代气息。金属的延展性、可塑性强,质感华丽,富有光泽,给人带来科技感、时尚感与未来感,当然加工工艺对金属材料也产生了影响。如冲压成型、浇注成型等工艺可以使塑造的制品形态与肌理发生更多的变化,其中金属的拉丝工艺,会显得产品更加精致。因此,依据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可以应用于科技博物馆的展示造型设计中,能够更好的演绎展品的技术感、自由感与神秘感。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材料搭配以及与其他媒介的并用也会产生不同的展示效果。例如,“现代主义设计中的家具常使用钢管与皮革、帆布或藤等天然材质配合制作沙发或座椅,皮革等自然材料温暖的属性能对冰冷金属”。 此外,在空间设计中玻璃材质的情感传达往往是依靠光影效果来实现,即通过玻璃的透光、折射、反射,倒映周围环境的幻影,使得玻璃不仅在明亮时璀璨光彩,在黑暗中也可散发幽光。如哥特式教堂中的彩色玻璃是主要的装饰造型语言,当光线透过色彩斑斓的玻璃照入幽暗的室内空间,就会产生庄严肃穆的神圣感。有时在博物馆展示造型设计中使用玻璃材质,会产生一种虚无的感受,这种感受也可以拓展观众的视野范围,更好地引入自然光线。需要注意的是,在展厅中运用自然光要进行科学的过滤,便于对文物的保护。
4结语
本文所倡导的博物馆展示造型设计是一种朴素的设计观念,合情合理,顺应自然。意在通过探寻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感体验线索,提升博物馆设计的文化深义与设计品质,为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提供一个审视与前行的价值维度。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朱淳.展示设计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3][英]C.W.瓦伦丁.美的实验心理学[M].周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70
虚拟设计的设想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拉厄尔提出的。虚拟设计利用计算机仿真的现代设计技术,为用户提供了真实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体验。这种设计可以模拟真实世界,节约开发、保护的成本,缩短设计制造的周期,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技术手段。如今,这一技术在社会的众多领域得到了运用,如虚拟种植、虚拟信息、虚拟交际等。利用虚拟设计技术对文物进行展示和保护,可以将文物展示与保护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首先,在图像数据采集方法方面,利用虚拟设计技术可以建立一个真实的模型数据库,保存原始数据和其他类型的文物等重要资源,实现了对珍贵文物资源的高科技、高质量、长期的保护。其次,借助此类先进科技可以加强文物修整的准确度,预判、确定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另外,也能够大幅减少修复的工时。将文物通过网络整合在一个宽泛的范围之内,使用虚拟技术全面、生动、形象地进行展示,使文物展示摆脱了地域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使文物最大限度地成为人类能够共享的文化财富。虚拟设计技术能够助推文博行业更加迅速地进入信息时代,达到文物展示与保护的先进水平。
二、生态博物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渐提高,生态博物馆应运而生。生态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概念,将民族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保存于其所属的社区环境之中,通过社区居民参与管理,保持文化的鲜活特性和动态发展,寻求民族文化遗产在未来的延续。生态博物馆是在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理念,是人类思考对文化环境、自然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的结果。我国的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和保存的社区,是社区居民追溯历史、掌握和创造未来发展的特殊博物馆形式。建设生态博物馆,目的是保护民族文化,并逐步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身保护,从而使人与物、环境处于健康的生态关系中,并共同和谐发展。从地区范围看,生态博物馆要解决一个地区或民族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完整保存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的问题;从世界范围看,其要在日益全球化和商业化的世界中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
三、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概况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位于湘、桂、黔三省的搭界处。通过“馆村衔接、馆村联动、互推互进”的形式进行展示,也就是以国家重点博物馆之一的三江侗族博物馆为生态博物馆的呈现要点,全面展示古老侗寨、侗族建筑与工匠、古朴习俗、侗族服饰、侗族织锦和刺绣、侗乡文艺等侗族文化。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把侗族的鼓楼、寨门、风雨桥以及民间传统习俗、田园风光汇成一体。馆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有风雨桥13座,鼓楼20多座,吊脚木楼1580多座,是侗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图1)。随着旅游开发建设的开展和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区域内优良的自然环境、质朴的民风民俗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旅游者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对区域内质朴的民俗风情产生巨大的影响。生态美学视阈下的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深度发展,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只有切实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好生态审美主体古朴的民族审美个性和独特的生态审美趣味,保护好极具审美文化价值的日常生活方式,才能有效保证生态审美环境和审美人生和谐共生的审美场的存在。生态博物馆要保护的不是僵死的文化,而是活态文化,是保持着原有文化特性并不断发展的文化。有学者在谈到民族文化生态村时认为,民族文化生态村保护生态与传承文化的理念,说明民族文化生态村已经不是原生的真实,而是一种建构的真实,但又作为一种真实的文化而存在。随着近几年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三江侗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遇到了一定的挑战,一些侗族文化遗产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传承艰难,或者由于保护不到位而面临消亡。四、虚拟展示设计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人们进入了一个数字技术时代。虚拟展示以三维技术展示生态博物馆,与现实接轨,与现代技术接轨。用虚拟展示技术展示三江侗族生态圈现状,可使人们不接触真实环境也能欣赏和观摩,同时也不会破坏自然环境。近几年,以数字技术的进步为依托,博物馆数字展示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一些数字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高度重视数字博物馆的开发和推广,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虚拟展示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再现对对象的真实体验。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内的9个原始村寨中最典型的自然特点,借助巧妙的虚拟设计在博物馆里呈现出来,这需要村寨文化的突出代表和文化特征,把生态馆特色文化、民间习俗和地形、地貌以及其他元素借助有效的设计整合进虚拟博物馆。这样,博物馆可以呈现一个反映真实自然环境的虚拟状态,并可以使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图2)。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虚拟展示设计应体现最直接的沟通,采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实现文化保护和宣传的双重效益。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虚拟展示设计可借助数字虚拟技术,构建逼真的动态三维模型,全方位地展现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内代表性村寨的布局和建筑物的细节,从而让三维漫游的模拟功能顺利实现,让观众感受到三江侗族文化的魅力。观众能够针对各个村庄里典型性的建筑景点,如岜团风雨桥、高定独柱鼓楼等开展三维漫游,实现任意行走和自由观看,解决传统的三维动画没有办法进行互动的难题,给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和画面感,这极大地提高了生态博物馆的营销效果。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虚拟展示设计,旨在解决传统博物馆展示中的空间、时间、语言和人数的限制问题,为人们了解馆内文物,特别是不适宜展出和移动的文物提供了方便。各地的人们可通过网络访问虚拟博物馆,随时随地进行欣赏。由于数字技术的特点,该系统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能够自由改变数字显示或显示主题,为三江侗族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此外,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虚拟展示能够从各个角度对展品进行展现,为博物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数字化展示形式。
四、结语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博物馆作为一种成熟的传播媒介,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与历史象征,它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无疑是新观念、新技术生长的温床。基于增项显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络的数字博物馆也初露端倪。如何提高人与博物馆的互动性成为当今博物馆界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博物馆现状
现今大多数博物馆依然采用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将展品放在玻璃展柜里面,全部陈列出来,旁边放上图片文字解说。这种呆板的展陈方式,游客根本不知道这些展品有什么历史故事和寓意,很多游客也懒得去看大段的文字,通常都是走马观花,随便看看。这样根本就没有体现出博物馆教育的意义来,游客参观完了博物馆,一点知识都没有获取到。而且让整个游览的过程少了很多乐趣,少了很多互动。因此,如何使游客在同一博物馆空间里,看懂展品,增强互动,获得身临其境,穿越时空的不用体验是博物馆展陈设计的本质。
博物馆设计趋势
1.实体博物馆
现在比较流行的展示方法就是深度研究展品背后的故事,研究如何将这些故事呈现在游客的面前。例如采用1:1的模型真实的还原当时的情景,中国茶叶博物馆就有1:1比例的茶馆模型,这样不仅能吸引游客观看,而且将展品真实的还原在游客的面前,让游客如同身临其境,简单易懂。
当然,除此之外,近年来一些先进技术在博物馆设计上也渐渐运用起来。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360度全景展示等。大英博物馆推出数字展馆,游客只需戴上虚拟现实装备,就能回到青铜时代,体验到沉浸式的体验,仿佛身在其中,这给游客带来了很多便利,也让参观博物馆这件事情变得更加有趣和难忘。这比呆板的展示和填鸭式的解说要方便和实用很多。
有些博物馆也利用终端设备,让用户更多的参与其中。例如浙江省博物馆,游客可以在终端设备上,对瓷器的颜色进行改变,可以自己“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瓷器。这样增强了互动和乐趣,让整个参观过程不再枯燥。
2.互联网博物馆
互联网博物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实体博物馆的互联网博物馆;一类是没有实体博物馆作为依托的虚拟博物馆。两者都基于现今非常流行的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博物馆app很常见,全国各大博物馆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app,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每日故宫》、《紫禁城十二祥瑞》、《皇帝的一天》、《故宫展览》等,苏州博物馆出品的苏州博物馆app,国外的还有大英博物馆等等等等。主要是借助移动互联网,将实体博物馆搬上互联网,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但大多数博物馆app依然是图片文字语音解说,这样丝毫没有新意,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互联网博物馆很重要的一点是交互体验,所谓的交互就是人与机器、软件、界面等等之间的互动,需要用户尽可能的参与,这样才能提起用户的兴趣。
交互上比较好的有,故宫博物院出品的app《故宫展览》,如图1,就利用了导览、二维码、360度全景展示等技术,让用户可自由切换于各场馆之间,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故宫博物院的《皇帝的一天》,通过卡通人物加上游戏故事讲述皇帝一天的生活,同时将博物馆展品、历史文物融入其中,这样不仅让孩子觉得有趣,也能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耍中学到知识。还有《紫禁城十二祥瑞》,不只是简单的呈现十二祥瑞的图样,而是利用有趣的展现方式,更多的让用户参与,用户可以自己拼凑自己心目中的祥瑞图。
除此外,在实体博物馆中运用的一些技术,也正在移动端得到运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为平板电脑开发了一款基于手势操作好增强现实技术的恐龙互动电影,将已经灭绝的生物展现在公众面前。
现在也有虚拟的全景博物馆app,只需要借助VR设备和手机,就能随心所欲的参观虚拟博物馆。
博物馆设计的创新基础
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肯定会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博物馆设计中,但这些都是手段,都是为提高博物馆体验而服务的。博物馆的交互体验是未来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博物馆创新设计的出发点。
另一个就是文物背后的故事,游客在观看展品的过程中,应该是有血有肉的,不能只有展品而没有故事,只有将故事融入其中,再借助技术等其它手段才能提高用户体验,才能让游客真正看懂展品,真正能够从中学到知识,了解到中华文明。
在文物和背后的故事之间建立一条被观众感知的线索,沿着这条线索穿越时空的体验,有针对性的深度挖掘文物的文化背景以及观众的文化背景,交互设计才能创造出独特的体验效果。
结论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情感;表达
博物馆的设计与建造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得到了迅猛快速地发展。各种类型与各种规模的博物馆正被大量的建造中或者已经建成使用,这些博物馆逐渐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全面覆盖的网络,进而形成了现代绚丽多姿的博物馆景象。同时,在借助科技的手段把所有事物进行量化的时代,传统的情感空虚与文化精神的丧失变得愈加严重。而博物馆作为人类精神与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能把情感的特殊体验带给人们,并在此过程中增强自信。因此即使处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博物馆的生命力依然能保持旺盛,并以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对博物馆展示的设计进行审视
(一)对博物馆的再认识
博物馆是因为人类精神需求与文化需求发展而形成的。博物馆被定义为非盈利、服务性、永久性与公开性的机构,以欣赏、教育与研究为目的,对见证了人类发展与人类环境变化的事物进行收集、保护与研究,并进行见证物的展示与传播。博物馆的发展与变化主要是受到人类需求变化的影响,而人类的信息需求作为原动力促使了博物馆展示功能的产生、发展。博物馆应该是信息的中心和功能的综合体,可以使人们各种精神与文化的需求得到满足。伴随着职能的多样性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博物馆应变得更加活泼、开放与自由,进而形成一种文雅、亲民的形象,同普通民众更好地进行情感的交流。
当下,人文精神同科学精神,及精神文化同物质文化间的失衡在全世界普遍地发生着,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关键正由物质向精神转移、由自然向人类自身转移。情感的冷漠与空虚是导致人类社会不良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人类情感的恢复与回归。作为社会精神的象征以及社会文化的推动力,博物馆以社会文明的传播媒介与信息中心矗立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之间,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博物馆在时空上进行了超越,在人们面前生动的展示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优秀成果。因此博物馆承担着这种情感回归的责任。
(二)对博物馆展品展示设计再认识
从传播学的层面看,博物馆展品的展示设计是为了能够对展品的信息进行高效传达为目标的一种空间与时间并行的、多维的、综合的艺术设计与媒介组织。展品的展示设计强调展示是运动的有活力的一种活动,并更加地注重传达信息的效果。博物馆展示的设计有着独特的艺术与文化特征。展示设计的根本性原则是更好的让展品进行展示,其所表现的形式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1、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感特征
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含蓄内敛的设计手法,艺术性更强的表达方式特征,有着使人进行思考的情感力度和深厚的底蕴,使博物馆文化服务性特征更加地明显。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具有边缘性与多面性的特点,并且在传达展示设计信息的过程中,是展品的外部信息(材质、色彩、造型等)同内部的情感信息的综合传达过程。
2、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感缺乏
目前博物馆中的大部分并不能吸引民众进行游览,一些专题性与历史性的博物馆很少有游览者。其主要是因为:展品内容古板、浅薄、枯燥 ;展示内容与形式生硬、方式乏味、平淡,个性与特定都不鲜明,不能使人们产生兴趣;博物馆缺少服务的意识,且配套设备不完善;有许多的博物馆让观众感觉有隔阂感,展品展示的环境比较冷漠。
二、 情感的传达
(一)情感的内涵
情感的定义是较感性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人对客观环境或者客观事物的体验以及态度,是人们的直接性的状态表达与反应,并对人们的价值观进行折射。情感的触动与发生时心里活动与生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作为理性的出发点,情感与理性相结合才能定性,进而成为认知事物的动力;在心里活动所包含的意、情、知三个维度中,情感是最为核心的,并且是混沌意识状态的总体。
对情感进行分类的依据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主观的体验性质进行划分,可分为直觉性的喜怒哀乐;意志性的绝望、希望、痛苦、快乐等。以情感的对象作为依据进行划分包括审美情感、社会情感等。若将情感依照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式,情感可以划分成情怀、情操、情调、性情与情绪,这些都是由客观的情思、情景和媒介所引发的主观体验。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情感传达的作用
情感的传达对于博物馆展示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人们的信息要求得到满足,博物馆正由以实物展品为主导向信息为主导的方向进行过渡。将博物馆的精神内涵更好地给观众进行传达,同时将展品的信息进行积极有效与全方位的传达将有利于博物馆展示的设计。而将情感及其传达的方式在设计中完善地表达,将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感能使人们深入对事物进行认知,并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兴趣。同时,情感在展品展示的过程中具有与观赏者进行互动的作用。情感能使不同的信息间进行有效地结合,从而使信息的质量得到提高。同时,情感的传达也是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博物馆中更好应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升艺术内涵以及设计文化的重要手段。
结语
时代的发展进步,对博物馆展示的设计也有着更新的要求,博物馆展示的设计也要推陈出新,顺应时代潮流。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只有将在展示设计时将情感与情感的传达方式进行良好的设计才能使博物馆在信息化浪潮中继续被人们关注,继续发挥着博物馆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等重要的任务。(作者单位:北京天图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佳.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色彩情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一、心理需求
由于知识层面和自身经历的差异,观众会对博物馆展品信息产生差异理解。如此,策展人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观众的信息接收能力,在设计博物馆展览时,可通过利用展厅空间、光线色彩、视听设备,设置可进行互动游戏及实践参与的展览形式,以提升观众参观兴趣,调动观众参观情绪,从而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所国家一级博物馆,该博物馆于二楼,独立设置了以中国文字为主题的互动影像展厅。此展厅划分为姓氏起源、文字迷宫、实验园地三个展示空间,寓教于乐中,让参观者达到“参观—放松—放松中再学习”的效果。地方综合类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于观众互动区域设计了虚拟手翻书装置。观众站在书本形状的屏幕前,用手做出翻书的动作,信息页面就如书本翻页一样前后切换。在互动中,观众参与游戏,体验放松,同时也获得了知识信息。
二、生理需求
1.安全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博物馆不仅要把展品以合理的方式呈现出来,还应该尽最大可能以考虑观众安全为前提进行展示设计。在展示设计中,展示材料是不可缺少的体验。长时间的参观中,观众容易产生疲劳感。为提高参观舒适度,在选择与观众近距离甚至可触范围的展示材料时,可尽量避免易给观众带来过度紧张感的“硬”材料。中国文字博物馆在设计少数民族文字展厅时,为突出民族文字的多样化与融合,将代表不同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字印刷陈列在多组形状高低、颜色多样的大型立方体展示模型上。考虑到模型被设计在展厅的入口走道处,与观众距离很近,设计师在制作模型时选用了适中软硬度的材料,以减小观众感官上的冲击力。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展示空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展品本身所占据的展示位置空间,二是观众与展品之间的适当距离。这段距离不仅能够引导观众处在最具效果的位置上进行参观,也相对保障了展品与观众双方的安全。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是展示东周时期周王城车马坑的专题博物馆。为维持车马坑原址原状进行展示,博物馆于车马坑出土原址上高两米处建立了四个方向的玻璃围挡,1.2米高的玻璃围挡不仅清晰的圈定了展示空间,也保障了观众的参观安全(图1)。2.尺度伦勃朗曾经说过“你不许凑近闻我的画。”真正具备观赏力的观众往往不会以太近的距离去观赏一幅作品。观众来到博物馆,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展品而已,而是通过整个展示环境对展览进行系统的认知,因此,好的作品和观众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尺度距离,空间展示设计应该和观众的感官相适应。正如上文提到的车马坑展览,展品周围的围挡自然建立了展品和观众之间的尺度距离,而这一距离,也应考虑到观众的视觉观看尺度。在策划河南博物院英国美术300年展时,博物馆于展品和解说词一米开外设置了隔离栏,为了看清楚解说词上约14磅左右大小的字体,观众必须站在隔离栏外,前倾上身,才能勉强获得信息(图2)。策展时,是字体设计得过小,还是现场布置时隔离栏放置的过远?无论如何,博物馆都应该考虑到观众参观时实际的视觉生理尺度。博物馆展品本身都具有极高的价值,玻璃展柜、栏板虽建立了展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但也划清了观众的心理界限。一些分明树立了“禁止触摸”警示牌在旁的展品,仍然无法阻止观众的触摸行为,与其如此,不如设计一些真正可互动的展品,来解决这一问题。洛阳民俗博物馆以洛阳当地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在其婚俗展厅,博物馆就为“可触摸”与“不可触摸”划分了明确的界限。展厅内一张传统婚床展品被设计放在高约0.5米的展台上,站台并没有完全用护栏隔离,而是设计了三级台阶,引导参观者走上婚床展品进行互动拍照。
三、教育需求
在博物馆中,藏品代表的不仅是展示对象本身,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及文化价值,给观众教育作用。那么,如何将不同展品的信息知识统筹起来,如何能让观众在参观时获得最有效的知识接收,成为博物馆值得深思的问题。展厅之间的过渡空间往往是观众完成上一区域的参观后、开始下一区域的参观前,起到休息过渡、承上启下作用的空间。河南博物院在策划丝绸之路沿线六省区精品文物展时,将过渡空间的墙面设计为播放背景墙,用以放映与展览相关的专题多媒体资源,观众在展区之间这一承上启下的区域驻足,休息的同时又再一次对展览主题加深了印象。
四、结语
观众是博物馆的最终服务对象,博物馆只有对观众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教育需求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最优化的发挥博物馆职能。
参考文献:
[1]刘婉珍.《博物馆观众研究》.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
[2]张誉腾.《博物馆大势观察》.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13.[3]亚伯拉罕•马洛斯.《动机与人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孙淼.《中国艺术博物馆空间形态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5]庄元.《博物馆暂时的情节设计》.数位时尚,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