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内阅读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1 16:32: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内阅读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课内阅读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群文阅读 课内教材 课外资源 阅读环境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75-01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句话点出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应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作为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树立群文阅读教学的理念,打破课堂和课本的有限性,不仅强化课内教材之间的联系,更要强化课内教材与课外阅读资源的联系,以期带领学生到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中遨游。

一、强化课内教材之间的联系

高中语文教材按照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每个单元的知识与课文都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单元课文。比如,在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时,学生虽然读过一些现代诗,但对现代诗的发展史并不了解,所以就很有必要让学生学习现代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与古体诗有什么异同。另外,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的重点是鉴赏意象,品味诗歌,这个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地渗透到本单元每首诗的教学中去。

不是同一单元的课文也可以重新编排,按照一个主题来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比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文章,都涉及秦统一六国直至灭亡的历史,我们可以选取这样一个共同点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阅读的主题可以设置为“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作品都选取了秦统一直至灭亡的历史”,以此来切入对作者、对时代背景的分析和对主旨的分析。除此以外,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则材料,提取的角度不同,能揭示的主题就不同,有利于学生在写作时对材料的多角度分析与运用。

二、强化课内教材与课外阅读资源的联系

1.课前补充阅读,夯实基础,训练阅读能力

教材中课文大多选取的都是名篇,不了解背景,学生在阅读时会存在很多障碍。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进行相关阅读。如教杜甫的诗歌时,先补充杜甫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就能够更好地去读懂杜甫,读懂杜甫在时代动荡、百姓流离、自身困顿的境况下仍然葆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

2.课后补充阅读,丰富视野,提升阅读能力

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某些中长篇小说的节选。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的时候,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学生会认为贾宝玉是个爱开玩笑的浪荡子弟,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红楼梦》开篇的木石前盟,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被逼上梁山,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可以引导他们去阅读相关章节,乃至整本书,去体会时代背景下那些英雄人物的挣扎与奋起。

三、营造阅读的环境

在班级建设图书角,让它成为了博览群书的阵地,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读书借阅制度,以自己课外阅读和全班集中阅读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走进书中,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了书所带来的魅力。还可以利用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好胜心盛的特点,举办读书交流会,这样的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读书的机会和平台,能够与大家交流、共享。在这样的读书氛围中,学生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第2篇

一.试题形式较往年有了大的变化。如第5小题由原来的给几个词语、关联词语,写一段话,改为仿写两句话。从形式看,降低了难度;从内容上看,要求更高,因为仿写出的句子要达到唯美的新高度。课外文言文第8小题也有原来的简答题变为一道选择题。表面上看是要求填abcd,其实难度也在增加,由原来单一考察某个知识点或感悟,变为对整篇文章内容、写作特点的考察。课外文言文,原则上遵循浅显的文言文,这个没有改变,但内容侧重考察古人的好品质,体现正能量。议论文改为一个简答题和两个选择题,选错一个,扣3分,其实难度也在加大。议论文内容基本没变,还是考察论据、引证、结构等议论文的常识知识。小说,也改为4道问答题,完全变为主观性试题。作文,内容很普通,自信、勤奋、挫折、毅力等是制胜的魔杖。但可以写成议论文。附加题,考的是《西游记》中“三借芭蕉扇”的故事,不难,但不是对比阅读。要从“对比阅读”的深潭中跳出来。

基于以上变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及时顺应改变,不仅要让学生见识到这些变化,更要有针对性地训练。

二.整套试题,充满新时代气息。如,垃圾广告、光盘行动、珠算申遗、北斗卫星导航,课外文言文阅读体现的是反腐倡廉、知人善任以及小说中反应的农民工问题,都是与时代脉搏相一致。这就提醒我们,在以后的授课中,应该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教授圣贤书”,要把新的信息及时传授给学生,学生答题时才可以从容应对。

三.试题与课本内容密切相关。古诗词默写、四个据拼音填词语都是课本上的;词语运用中的ab两句话都是出自课文,一是《安塞腰鼓》,一是《荷叶 母亲》;仿写,陶渊明、范仲淹、鲁迅都是课本上的;课内文言文就更不用说了。这就提醒我们,真的要重视课本,讲好课本内容。以往总认为中考、高考不考课本中的内容,所以就不用讲课文了,这是个片面的认识。还是要认真地学习课文,因为中考有时直接就考到课本中的内容,也可以“学法于课内,收效于课外”,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四.课外文言文,考的是祁黄羊大公无私和晋平公知人善任的内容,是现在提倡的正能量。在以后的课外文言文训练中应侧重正能量方面的训练。

第3篇

一、教会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要领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学生要把握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技巧。比如,记叙文要把握它的六要素,尤其是人物和经过;要把握记叙文中的描写内容和描写方法;把握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等;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思想内容;说明文主要从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以及说明文的语文特点等方面来把握阅读;议论文主要从论点、论据、论证方式、论证方法、严密的语言等内容来理解;应用文体裁的文章,阅读时要从体裁特征、语言特点、文章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来把握。使学生掌握各种体裁文章的阅读要领后,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练习,学生的阅读能力会不断提升。

二、教育学生学好课本

课文是精挑细选的佳作,是很好的例子,是教师教授语文知识、培养阅读能力、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语文课文学好了,理解透了,学生才可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进行课外阅读,达到举一反三。如果脱离课文,单纯去做课外训练,那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就会大大折扣。在考试时,阅读题的材料虽然大多选自课外,但阅读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都在课内有所体现。因此,精细研读课文,有助于解答课外阅读试题,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课外材料的阅读能力

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学习这些例子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初中毕业、升学试题如果只限于课本,范围狭窄,必然导致猜题、押题成风,死记硬背盛行,不仅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难于考出学生实际阅读水平,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中学阅读考试,应以课外材料为主,教师要教育学生,一只眼睛盯在课内,一只眼睛盯在课外,在认真学好课内课文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课外阅读范围,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美的课外阅读文章或一些适合中学生的报刊、杂志,达到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的能力,即要在培养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上下功夫。关于文章的主旨,记叙文的主旨就是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或情感;说明文的主旨是介绍事物的特征或说明的道理;议论文的主旨是集中表现为中心论点。关于文章思路的理解,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来考查文章思路的理解;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依据人物的思想、品行的发展变化的轨迹来理解;说明文主要从说明顺序的角度来考查对写作思路的理解。当然,文章的思路有时还具体表现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所以命题有时从线索、结构来考查文文章思路的理解。

五、加强阅读训练

阅读是一种技能,它的掌握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训练要有计划、要全面、要有针对性、要有代表性。训练要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训练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要全面,从阅读题型来说,既要训练客观题,更要训练主观题,特别是开放性试题。从问题来说,记叙文、议论文要训练,说明文、应用文也要训练;另外,既要重视现代文阅读,又不能忽视文言文阅读;阅读要有针对性,要突出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应把初中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作为训练的重点;阅读训练的材料和试题要有代表性,做到精练、巧练、坚决不要搞题海战术。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4篇

论文内容摘要:高职语文课外阅读评价制度的作用是促进语文教育的综合实践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理论在高职语文教育中的实现。通过开放性的广泛阅读、研究性的写作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以课外阅读评价制度为导向,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中可以实现高职学生读写说能力的并行发展。

高职语文不同于普高语文,不仅有与九年义务制教育的衔接性,还具有高职教育的某些特点,这个特点就是研究性,其强调高职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这种研究能力是学生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解决现实问题时需要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因此,在设计评价制度时,必须考虑研究性学习在高职语文中的地位,在课外阅读中的地位。高职语文课外阅读评价制度的作用是促进语文教育的综合实践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理论在高职语文教育中的实现:通过开放性的广泛阅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通过研究性写作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以课外阅读评价制度为导向,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中实现读写说的并行发展。

一.建立课外阅读的评价制度需从课外阅读在语文学科中的比重入手,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评价体系。

以笔者学校现行语文评价为例,每生每学期的语文成绩组成:平时成绩50%(含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50%(含口语10%)。其中平时成绩的组成主要是单元测验、作业和课堂笔记三项。这种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是:终结性评价比重过大,导致学生只需掌握课内知识就能轻而易举地取得高分,并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语文能力,也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投机性和惰性。同时,平时成绩虽然提高了比重,但是无论是单元测验还是作业以及笔记,均未脱离书本和课内的教学,对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考核几乎为零。

鉴于以上情况,建议改革方案如下:课内70%(含平时20%+期中20%+期末30%)+口语10%+阅读20%。这个方案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课内与课外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读写说并行等诸多因素。在现有体制下,完全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方式还难以落实,本方案中课内部分仍占最大比重,主要考虑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过关性,也是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但是过关性不等于没有要求,没有层次。口语和阅读的30%是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体现,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学生提出了语文学习的要求,也是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和压力。

要建立适当的课外阅读的评价原则。传统的语文评价程序主要由默写、填空、选择、翻译以及作文等书面测试形式组成,旨在检查学生对语文信息的保持程度,通常采取统计得分、等级等定量形式。而课外阅读面广量大,难以用传统的考核方式衡量,因此,过程性评价、开放式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的原则更加适合阅读评价。

二.必须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评价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尝试。

1.评价主体多元化

阅读评价应是教师、学生共同参加的交互性活动。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多元评价活动。

为了让学生自省,激发其阅读的内驱力,使其在以后的自觉阅读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每个月的读书成果整理好,写成读书心得,内容应包括:阅读的篇目(或者书目)、阅读的收获、阅读的质疑,以及对自己的整体评价,还要附上这段时期所做的摘抄和读书笔记。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定期活动展示。

学生自评之后,可将整理好的书面材料拿到每月举行的读书交流会上,在自己所在的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读书成果、解答读书疑问。最后,以小组集体评价方式,对每个学生这一时期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并由小组长记录讨论结果。这部分评价可以采用定量法和定性法结合,给学生每个阶段的阅读效果给出一个参照分数或等第,以便于他们在以后的阅读中改进、提高。

学生最为关注教师评价。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阅读情况时一定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务必在充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的基础上把握好分寸,因人而异。既要考虑客观事实,又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尊重阅读的个性化和个体的差异性,教师评价应以定性评价为主,保护学生的阅读信心,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快乐和成就感。

2.评价标准多元化

个性化是课外阅读的鲜明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体差异,在阅读的目的上;在读物的选择上;在阅读的方式、方法上;在阅读的效果上各有不同。因此,应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对阅读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评价标准可以低一些,只要能按时完成阅读计划就可以达标。如果能进行摘抄、完成阅读笔记就可以再加分。如果完成阅读心得,又可再加分。对阅读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评价的标准应该更严格一些。   3.评价内容多样化

对阅读量的评价,教师应鼓励和倡导学生走出课内、走出教材,广泛涉猎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益的期刊等。对阅读质量的评价,主要体现在阅读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评价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通常涉及:阅读的态度,可通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阅读中获得的体验情况,可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阅读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可通过对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阅读成果的考察,可通过阅读后内化的学生知识、素养的提高等来进行。

4.评价方式多样化

高职学生的阅读层次差异明显,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阅读目的、阅读能力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的专业男女生比例也不平衡,导致阅读兴趣和关注点也很不相同。如果用同一种评价方式来衡量所有的学生,是不尊重学生个体特征,不合理不科学的做法。其次,高职生阅读的盲目性、低俗性等都说明,在缺乏引导和目标提示下,阅读很可能朝反方向走,甚至出现不良阅读现象。所以仅仅给学生一些读本或书目,而不予以明确目标要求,阅读仍然会陷入盲区。所以,合理的评价方式是高职生阅读的促进力,是弥补阅读动力不足的有效手段。前文论及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内容是较为共性的问题,而评价方式则可以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原则来设计。

以我校五年制高职一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外阅读为例,本学期的阅读范畴以人文性阅读为主,兼顾职业性特点。获取必要的阅读量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前提,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通过定向阅读完成教师布置的一个或多个专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字形式加以展现。其中“专题”的来源可以是课内教材内容的延伸或拓展,是切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可操作的研究性题目。例如,高职一年级语文上册中有多篇人物传记,在教学中,学生对传记文学比较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对这类文学体裁深入研究,也可以设计人物性格与命运关系的探讨等多个专题。有了专题后,教师就可以安排一个学期的阅读计划。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数量和质量,根据前文所述,在考核时,按照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的原则,对不同学生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定性、定量评价。这部分成绩可视作阅读总成绩的一部分。同时,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形式多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或多个专题阅读,这也可以称为定向阅读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写结合也是互相促进的方法。摘抄、点评批注、作品推介等只是零星的阅读思考,如果不深入思考,很多思想火花会一闪即逝。

最终,到学期结束前,每个小组展示专题阅读的成果,比如举行小论文比赛、主题演讲、网页设计、展板设计等。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每一个小组的成果进行客观评价,获得集体认可的成绩。这样可以通过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的方式考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动态表现。这也是阅读成绩的一部分。

主要参考资料:

[1]宋玲霞.职业院校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对策初探.甘肃科技纵横,2007,36(4)

[2]李洁.中职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与评价.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1

第5篇

一、运用例子。举一反三

叶型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指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叶老所说的“例子”,可具体理解为:在教学中挑选包含着本质因素、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知识点的典型篇章、语段进行例讲、例析,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形成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举一反三”式课堂阅读教学类型.就是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掌握的各项知识点,精心选择本单元的教学“例子”、教好“例子”。

比如,我们把《劝学》上成“例子课”,把议论文的知识点,诸如立论的结构、提出论点的方式、论据的典型性、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语言等都作了落实,再选择同体裁的三五篇文章,如《获得教养的途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师说》等课文上成重要问题的讨论课,重要语段的评析课.知识点迁移课。在此基础上,设计两个单元课题:一是立论的结构;一是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及要求,对这两个师生结合“例子”共同讨论,并由感性而理性.昭示出一般性知识和普遍性规律,并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通过“例子”举一反三的课堂阅读教学,能够逐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引向自学之路。

二、亦读亦写。读写结合

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张老的话把传授知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形成实践能力,说得清清’楚楚,知识的传授应是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亦读亦写,读写结合”式阅读教学设计,就是利用典型篇章.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出与课文有联系的写的内容,边阅读边写作,以读带写。其关键是以“写”促“读”。

魏书生在教授《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时,将整堂课设计为读、写两部分,先从读标题人手,让学生思考如何写这篇文章.然后再引导学生读课文;启发学生“你现在最想反对什么”,学生说“反对一重男轻女、铺张浪费、封建迷信……”从中选出了“反对重男轻女”为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写,再引导学生读文中自由主义的表现,导引学生说出重男轻女的种种表现;再导读自由主义的危害,导引学生说出重男轻女的危害:读反对自由主义的立论依据,引导学生说出反对重男轻女的理由;……同时,让学生说时模拟课文的语言。如此这般,写的结构、语言依读而成,学生们认识到写好文章的关键在读好,从而刺激学生阅读的兴奋点.激发了主动阅读的兴趣。

读写结合式阅读教学,采用启发、思考、质问的方式,发挥学生主体性优势,有目的地进人课文,有方向地钻研课文,阅读、写作、思维三合一,撷取、综合、表达有机统一.课堂效率由此而显现。

三、精兵简政,课文撮要

所谓“精兵简政”,就是选择好阅读的切入点,由一个具体问题引出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理解,由点及面.使文章的细节、部分、整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又突出教学重点。在“精兵简政”基础上的课文撮要,就是利用教材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浓缩课文内容的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此设计尤适用于议论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辨析层次关系,理清内部结构,相应解决层次划分问题的能力;感悟文章意旨,理解语言特点的能力。大凡教过议论文的老师,对此不言自明了。

四、避轻就重。化繁为简

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谈及阅读问题时,说在阅读中“要研究、要考察”、“吸取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吕叔湘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中也说:“大家都说要少讲多练。少讲,讲什么?因为可讲的东西可多啦.你要少讲,就要有选择。……”无论叶老的“研究考察吸取排除”,还是吕老的“少讲,要有选择”,都是一个理――巧妙处理好重点、要点、疑点与学生的关系.避轻就重、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宁鸿彬老师讲授《皇帝的新装》一文,仅做了四件事:①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以“一个……的皇帝”的形式给课文加副标题;②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③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皇帝”上当受骗怨谁:④讨论研究:那两个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为什么文中的那么多人都上当受骗?他们上当受骗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四件事,引导学生用极简练的语言概括了课文的故事情节,认识了文中的主要人物,领会了本文深刻的思想意义。这个精练的教学设计,正是避轻就重、化繁为简式课堂阅读教学的经典之作。

五、整体阅读,品析鉴赏

此设计适用于教学文学作品,也就是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赏析、评论,让学生理解课文的精、美、妙。心理学中有个格式塔派,他们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石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强调整体组织的功能。文学作品是作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有机体而存在的艺术品。阅读文学作品,首先应该注意其整体风韵,不拘泥于一情一景、一言一物,而应从它的有机组合中去品评,感悟出超于语言结构之外的新东西。如《雷雨》选读,教师在点明了背景、简介了概况之后,便设计了两个专题,要求学生进行赏析、评论:①品评周朴园的台词“哦”;②一个可以得最佳配角奖的“演员”。这个设计,离开了整体性、鉴赏性是无法完成的。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教师主导性的功能。

六、比较阅读,课内外结合

比较阅读教学至少有三大优点:一是有利于复习旧课,接受新课。以旧课教新课,既省时又省力,便于知识的积累和巩固: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同、求异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优化其知识结构。比较见优劣,比较出真知。有比较,才能找准知识点间联系,优化知识的内部结构,才能有效地检索信息,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敏度、准确度。对此前人多有论述,不再妄言。

第6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课内外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68-02

在课堂教学中,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课堂上过多过早地补充一些课外关联资料,却不注意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语文文本的语言精要;有的老师为了丰富文本的人文内涵,课堂上随意抛开文本进行无度的拓展和延伸,却不注意挖掘语文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有的教师为了增大课堂的容量,课堂上学生连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就让学生搜集课外的相关信息,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根基怎能不动摇呢? 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什么是语文探究性学习呢?语文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为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有效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笔者总结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三种途径,现归纳如下:

1.课内探究性学习

笔者在教学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时,就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然后将课文中的难点和疑点提出来。指导学生仔细研读,而后,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则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诸如"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等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开展讨论,找依据回答问题。这种"课堂探究性学习"模式,不同于一般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启发式教学,而是教师把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归纳整合为对课文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反馈给学生。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主要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思维强化为训练程序,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包括教师)都成为研究者。这样的学习能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因为只有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才能引起其他情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围,学生课下的探究才有了示范、基础和条件。

2.由课内到课外的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的探究性学习。如历史剧,有选自《屈原》的《雷电颂》,小说有选自《水浒》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散文诗有选自《春天的旋律》的《海燕》,童话有选自《安徒生童话选》中的《皇帝的新装》等,学习这类课文,就采用课内课外拓展、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这类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的积极性,扩大阅读量。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例说明如何探究这类课文。

2.1 筛选问题,确立研究小专题。让学生在堂上预习课文,然后提出问题。教师则根据这些问题整合出五个小专题:

A、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原因是什么?

B、鲁提辖打死镇关西亡命天涯说明了什么?

C、课文中侧面描写的作用;

D、从鲁提辖的语言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然后让学生选其中的一个专题,或独立或组成小组去分头找资料完成课堂研究任务。

2.2 指导学生研究文献,搜集整理资料。在初期,要教给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找出有用材料的方法。如采取"滚雪球"的方法,即先查几篇与专题有关的主要文献,通过阅读消化,了解课题的有关范围并从文章中发现新的线索,再扩大查阅对象。如研究《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文中的小专题,得先阅读《水浒传》,再由此涉及《中国文学史》中的有关内容。

2.3 分析整合,形成小论文。写小论文是汇报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它是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应分层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

第7篇

正文: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中考语文试题考查的知识面越来越宽,考查学生的能力越来越全面,从中考命题发展情况看,语文教师要在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中考学科说明》的前提下,逐项对照、务求落实,使复习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如何指导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成为众多语文教师探索的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毕业班教学的工作的摸索,我认为把握好命题方向,对考点进行分类整合复习,复习的效果会比盲目地做试卷效果要好。

一、弄清试卷结构,做好复习的准备工作

天津市中考语文的试卷结构分为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作答题两部分。第一卷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部分共十一题,内容包括:语音、词语、病句、标点、文学常识、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词句填空、诗歌赏析、现代文阅读(课外应用文体:议论文和说明文)、课内文言文阅读(词语解释、句子的翻译和句式判断、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判断);第二卷为笔答题部分,包括七道诗词默写题,默写内容包括课内诗词文章的名句和课外诗词的名句;课外文言文阅读,内容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思想内容概括;课外现代文阅读,内容包括词语、修辞、内容概括、句子的理解和分析;综合性学习和名著导读内容包括信息提炼概括、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品的写法及思想内涵等;最后是作文。教师在弄清试卷的基本结构后,把整个的复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全面复习。以书为本。着重于从课本入手,依纲扣本,在字、词、句、篇中夯实基础,特别是古诗文的背诵默写与阅读赏析,辅之以作文规范写作;重点是古诗文的复习。第二轮:专题复习。根据《考试说明》和中考命题规律,打破学科原有顺序,将知识结构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并强化训练。重点进行现代文和作文的训练指导,辅之以基础知识的检测。第三轮:总结检测、查漏补缺。全面总结复习情况,检查复习效果,模拟测试。重点进行考前作文指导,辅之以基础知识的检测。

二、明确目标,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地梳理、整合

每一堂课的内容应相对集中,可以围绕中考内容中的一个点或几个点展开。比如,语言基础包括:语音文字、词语运用、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古诗文默写等。语文实践包括文学名著、语言的表达、联想仿写、筛选概括、图表分析、解说评价、综合性学习等。复习以课本为主,按考标要求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归纳、总结,辅之以精当的练习。

(一)突出考点,做好词语复习的落实工作

在进行常用词语的书写与读音复习时,教师指导学生先整理好六册教材词语,把易错易考的重点词语做好标注,然后抄写听写二遍,教师及时批改进行订正,注重书写质量。特别要强调学生记住一些自己容易读错的音,容易写错的字,如:荫庇(yìn)、翘首以望(qiáo)、自怨自艾(yì)、炽热(chì)、剽悍(piāo)、作揖(yī)、惩罚(chéng)。再如:谈笑风声(生)、眼花t乱(缭)、迫不急待(及)、一愁莫展(筹)、直接了当(截)。复习一遍后,教师可以对六册书的字词进行二到三次快速答题测试,要求学生对选择题中的错误项中的内容进行订正,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答题的成功率。每次测试后,要求学生将自己错的字词公整地抄写在卷头上,以备再次复习时首先强调这些易错的内容。养成习惯后学生就会自觉地核实自己把握不准的字词,为词语复习取得好效果打下基础。

(二)强调落实,做好诗词文的默写和赏析工作

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复习,采用学生互背与默写相结合的方法,不但要求能背诵指定篇目,字字落实,还要“会理解、能运用、善归纳、懂迁移”。尤其是在平时默写中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全“盘”皆输。教学中,有些教师嫌一首一首地落实麻烦,只要求学生背诵,殊不知有的学生能够背下来却不能写下来,结果考试时因为一个字否定了复习过程中在背上下的工夫。另外,有的学生尽管能够背诵默写,但是对诗文的理解一知半解,也会影响诗歌赏析这道题的完成效果。因此,复习时教师一方面要落实默写的效果,一方面要有重点地提示学生诗歌中名句的内涵和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上的特点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将诗歌的复习落实到位。

(三)总结规律,让学生掌握名著和综合性学习的答题规律

名著知识复习,针对考点教师先整理好几部名著的相关知识要点,然后打印出来阅读。对于词语使用、语病、标点、图文解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复习,一方面采用专题形式,先精选中考试题练习实践,后发现规律,归结理论与做题方法技巧,最后再针对考点要求编写好巩固练习;另一方面,在平时阅读与写作复习中深化这些考点。对于成语应用中的“基本义、比喻义、褒贬义”,病句中的“歧义现象”是比较难掌握的,要重点突破。尤其是自相矛盾的语病,学生对“避免、防止、禁止”这样的否定词,不能与否定词“不、不能”连用容易造成错误理解,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总结规律指导做题意义尤为重大。标点符号的复习,要明确“说话人位置不同、完全引用和部分引用、并列列举、分号、破折号的意义等”的使用规律,教师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中需要给学生解读明白。

(四)教材引领,弄清重要问题的解读技巧

2016年开始,天津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查内容进行调整,选择题中的现代文阅读以应用文体为主和笔答题部分的阅读均为从课外选择的文章,表面上看考试与课内文章无关了,实际上这是一种对学生能力的新考法,目的在于让学生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符合语文教学的宗旨。因此,教师要明确课内文章的作用,把阅读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课内文章的学习传授给学生。

1.明确考点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考查方向

首先是说明文的阅读指导。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说明文分为事物、事理说明文两类。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从语言表达角度看,说明文的语言分为平实、生动两种。所谓平实说明即用朴实陈述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或道理,生动说明则是在用朴实的语言说明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修辞等,使说明的语言更生动形象。能够正确判断的十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用资料,其中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在于:下定义是对说明的对象进行一个科学的判断;作诠释是对说明的对象的特点进行解释说明。能根据文章的内容推断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需要强调的是事理说明文常用逻辑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要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说明文的答题策略:一是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往往在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二是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要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其次是议论文的阅读指导。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四个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据的类型有两种: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复习时教师要明确判断的方法。

答题策略:一是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寻找论点的方法:一看标题,二看开头,三看中间,四看论据(看论据用来证明什么观点),五看分论点(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并归纳),注意:论点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文中有提示文章中心论点的词语,一般是“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论点的提出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二是论据的特点是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其中存在着论据的排序是否恰当,论据是否能证明论点等问题,复习时要指导学生抓住中心论点来分析。三是明确论证应具有完整性,论证的作用要根据不同的论证方法进行不同的概括,注意答题的关键词:具体有力、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通俗易懂等等。

2. 注重方法,文言文复习做到字字落实,

文言文复习我们应明确一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求学生做到字字落实,忠实原文,在确实无法直译时,才酌情采用意译手段。注意对重点课文的反复诵读与识记,重点词语反复训练。七到九年级的文言文要越读越熟,至少要复习两遍,一遍的复习周期要越来越短。同时加大课外文言文的训练诵读与练习,这一点可穿插其中,课内与课外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

3.重视规范,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针对课外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试题还需要我们老师要教会学生学会答题规范。比如,阅读中遇到“赏析”类题目,就应从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以及句式等几个方面思考。如果用了比喻的修辞,那么可以套用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的句式。如果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可以套用“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把……和……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的句式。像这样的一些公式还有很多,养成良好习惯,注重平时训练。还要和学生一起一题一题地研读题干,教会学生审题。比如“在作者看来,……”(暗示应该用原文回答);“请根据原文进行概括”(暗示可先在文中找到依据,然后再概括);“有哪些”(暗示答案不止一点,至少两点,而且应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有几点),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等等。掌握了这些规范,学生在答题时就不会茫然不知所措了。

三、讲练结合,打好写作基础

第8篇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课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01.8——2001.10成立课题组。

2、2001.11——2002.1开题、评审、修改。

3、2002.2——2003.2实验、明确要求。

4、2003.2——2003.4初步总结。

5、2003.5——2004.12归纳模式。

6、2004.1——2004.6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第9篇

议论文阅读复习指导是中考阅读复习中的一块儿重要内容,也是当前阅读复习教学的薄弱环节,就目前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能力表现现状看,大部分的学生只停留的表明的认读,囫囵吞枣地接受,未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加上文体上的特点,造成了复习教学课堂上沉闷压抑的气氛,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从而造成阅读能力低下,在中考中失分不少。究其原因有三点:

1.教师对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学的目标把握不透,对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学的着力点把握不准。

2.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不当,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课文内容的讲解,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3.忽略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忽略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技巧的传授,造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和能力的缺陷。

如何突破以上三道防线?这是提高阅读复习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点。在这一问题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反思,笔者认为,要提高议论文阅读教学的质量,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从新运作我们的教学策略。以下是笔者的粗浅看法,以此就教于同仁:

策略一:总结规律,找准教学着力点

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学的目标应是什么?阅读复习教学的着力点在哪里?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总结。中考议论文阅读的命题与语文学科的其它知识模块一样,都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为依据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着重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实施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见,中考议论文阅读设置的考点,其实是对这些要求的细化和显性化。纵观以上地市的中考考查情况,我们可以把握以下几个规律:

1.材料的选择。议论文阅读所选的材料规范,能够注重文化内涵,突出人文精神,反映时代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注重对学生在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等方面的引导。这些文章的选材都围绕人生的意义、人生的启迪,所选文章的内容都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教益,贴近人的心灵。

2.考查的内容。纵观我省一些地市的中考命题情况看,这些题目难易适中,注重双基,着眼能力,着眼整体,着眼思维的训练。文体知识的考查与学生的的阅读分析及运用能力紧密结合。考查要点全面多样:分析概括论点;辨析论据,补充论据,理解论据的作用;辨析论证方法,探究论证方法的作用;理清论证结构思路;赏析品味议论的语言;理解文章关键词、句;理解、感悟文章内容的等。同时,题目也逐渐趋向于迁移拓展,渗透积累。更加注重思想内容与个性品质及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读写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开放性试题大量增加。

3.考题的形式。中考命题的题号为2~5题;分值在10~15分之间;试题形式填空、简答是主流;直接考查识记、判断文体知识的题目很少出现;迁移性,开放性试题大量涌现;考题答案灵活多样,不局限于一种答案。

研究课标,把脉中考走向,我们不难发现,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学的目标、着力点应放在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环节上,而这点恰恰是我们当前教学中所忽略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实现从课文内容分析的模式回归到发展阅读的能力上来呢?

策略二:转变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1.转变观念。这是优化复习教学方法的前提。转变教学观念,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教材和资料的关系。以往复习中,教师往往重资料轻教材,殊不知,过度远离教材、引进资料、沉湎题海,导致学生学习疲惫,所学知识零乱,知识结构体系难以构筑,最终制约学生能力的形成。二是基础与能力的关系。传统复习中往往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强化训练,忽略知识积累。正确的做法应注重双基,侧重能力的培养。三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传统的复习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是接收器。学生是主体,就教育对象而言,它要求我们的复习教学要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纲举目张。这是优化复习教学方法的原则。纲举目张,即复习教学要以“课标”、“考试说明”为纲,以教材为目;以课内为纲,以课外为目。构建“以教材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以课堂为中心,以创新为目标,以能力为核心,以教法为保障”的教学体系,才能凸显语文复习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认识有序,学用有机,创新有序,能力有提。

3.教法创新。这是优化复习教学方法的核心。在复习教学中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的教法就得创新,要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在阅读复习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对议论文有关知识、技能进行讨论探究、启发辩论等的语言活动,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联想、想象等的思维活动。通过启发、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思维的训练等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融为一炉。

例如:在复习梳理议论文有关知识点、能力点时,我的课堂教学导读设计如下:

第一阶段: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教师出示三则材料:一是课标对议论文阅读要求的文字材料;二是中考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的文字材料;三是出示表格材料,表格设计近六年来龙岩市议论文阅读的篇目、考查的题目、题型、分值等。要求学生研读三则材料,探究议论文阅读复习的目标,明确中考考查的范围要点。经过探究,师生总结,得出议论文学习的六大考点:

(1)分析概括文章的论点

(2)辨析论据的种类,概括论据

(3)辨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理清议论文的结构思路

(5)议论文语言的分析理解(含词句理解、语言赏析)

(6)拓展、感悟、启示(开放性试题)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明确上述问题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按平时惯例,每四位同学为一小组,每小组有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检查员,将全班分为12小组。教师出示讨论的问题,明确讨论的目标:

问题:梳理并交流讨论上述每个考点的知识要点,解题方法。

分工:第一、二组完成第一个考点;第三、四组完成第二个考点;第五、六组完成第三个考点;第七、八组完成第四个考点;第九、十组完成第五个考点;第十一、十二组完成第六个考点。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记录员记下小组讨论的结果和无法解决的问题,并推选一名代表上讲台发言。

第三阶段:交流心得总结归纳。每一小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心得体会,其他小组补充,教师板书,师生共同构筑议论文阅读复习的知识、能力、技巧等知识技能体系。

第四阶段:考点技巧专项精练。针对每一考点,教师设计3~4篇的阅读语段加以强化。

第五阶段:学生评价反思改进。在练习批改时,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自我纠错,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改进。

这样的阅读复习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一讲到底的复习模式,复习有目的,针对性强,学习效果显著,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策略三:精心引导,加强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从学生终身受用的观点出发,我们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体系,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1.梳理要点。在阅读复习中,不能为教知识而教知识,一定要教会学生学会梳理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进行详细的梳理,或以网络的形式,或以表格的形式以形成知识系统,使学生对议论文的定义,论点、论据、论证、结构、论证方式、语言特点等有明确的、系统的、完整的印象。

2.点拨技法。在阅读复习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梳理知识,还要教会学生针对每个考点的考试方法技巧进行分类总结归纳。注意点和面的结合,从课内总结知识点及方法,再进行课外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针对考查方向精选题目进行系统训练,在训练中总结题型,总结方法,形成能力。

3.规范答题。在中考阅读复习中,教会学生规范答题是获得阅读高分的关键,在考点的训练中,我是按照以下答题的步骤方法要求指导学生的:

第一步:浏览题干,审读要求。审题要把握三个要素:明确命题的角度;看清题目表述的要求;根据题意确定阅读范围。

第二步:整体感知,掌握大意。对阅读文章要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大意。议论文的整体感知包括所议论问题的感知、所议论作者观点的感知,还包括作者所运用的论据、论证方法的感知。这时的阅读只须掌握大意即可,不必咬文嚼字、深究细研。

第三步:对应原文,聚焦考点。根据设计的问题,逐一找到原文的对应处,再联系上下文,确定考题的落脚点:一是局部的语段或语句;二是文章的整体。

第四步:整理信息,稳妥解答。从文章中收集整理有关信息,结合自己的理解摘录原文词句或提炼文章有效信息,用确切的文字加以表述。

第五步:掌握方法,规范答题。有些题目明确规定答题的字数,解答这种题目可分三步走:首先读懂题意,不限字数的多少,尽可能网罗答案。其次根据字数要求进行简缩:抓住核心内容,剔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或可要可不要的词句。最后根据题意和字数要求组织答案,做到简明通顺。有些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答好这种题目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根据题意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内容和语句来回答;然后再把原文中的内容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A.变换句式法:如将文中的疑问、设问、反问句改为语意明确的陈述句;B.提炼概括法:对原文相关句子进行提炼概括,剔除一些修饰语和无关紧要词语;C.词语替换法:是用通俗易懂的词句替换原文的生僻词句。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