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3: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村调研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为深入开展理论中心学习,结合自身分管工作,深入到农村,根据走访调研,了解情况如下。
磨山赵家村、小屯村这2个村是东江街道南部山区村,村级经济整体比较薄弱,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及种果树。
一、磨山赵家村基本情况及目前存在问题
磨山赵家村位于东江街道的南部山区,村庄总人口1786人,辖潘家村一个自然村两委干部4人,党员45人,村民代表31人,理财小组3人。村庄占地370亩,总土地即山峦3700余亩。经济发展位于东江街道街道所处的中层位置。现村内村民主要依靠生产大头梨、扁桃及樱桃来增加收入。
现在村两委班子建设情况良好,两委班子成员关系和睦,交叉任职,战斗力特别强,在为村级发展、村民办实事当中有一定的领导力和亲和力,能够做到依法办事。依靠着村两委班子成员高度的自觉性,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街道党工委交办的各项任务。
存在问题:
1、近年来,村内党员队伍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村内党员队伍融入了许多高素质高学历的青年党员,但是这些青年党员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党的意识淡化、宗旨观念淡薄、道德行为不端等问题,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2、村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落实不到位,我村经营模式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与现代农业发展不适应,影响了产业结构,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二是农民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分散经营导致村民在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环节难以取得平等地位,;村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三是农业生产者的老龄化问题导致农业科技推广速度偏慢。目前,在农业生产这当中,青壮年几乎没有,在我村,60左右的人成为农业生产者的主流,这部分人由于年龄、文化等原因,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缓慢,导致了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难,影响村民发展。
3、“”存在问题:一是党员学习积极性不高。随着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党员尤其是青年党员党性观念淡薄,党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制度能够提高自我认识,统一思想的重要性。对于每月20日的主题党日学习党员参与率低,在行动上不够积极,使活动流于形式。二是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主题党日主要停留在以以读报纸、学文件为主要形式,以会议方式促进学习、注重单纯理论学习的居多,以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少,以泛泛而谈、理论说教居多,以结合基层实际情况的较少。一些“”的内容,对解诀村内党员实际问题帮助并不大。
二、小屯村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小屯村位于龙口市东江街道南部山区,辖一个自然村,现有农户245户,人口629人。村两委成员4人,党员39人,村民代表31人,监督委员会3人,理财小组3人。小屯村总面积为991亩,其中耕地400亩,山峦丘陵98亩。村集体主要经济来源是房屋租赁金和部分土地承包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果树和外出打工,还有少部分搞畜牧养殖。综合实力在东江街道占中游水平。
按照县委“1+1”好支部共建行动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 月 日, 派出调研组,深入 村,围绕脱贫攻坚开展深入调研,综合采取当面座谈交流的方式,与村党支部、村“两委”和村民进行广泛交流,确保全面掌握真实情况,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截止目前, 村共有贫困户 户 人,其中因病致贫 户 人,因残致贫 户 人,因年老体弱,缺乏技术和劳动力致贫的 户 人。经过几年来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人均收入均能达到3800元以上,属于享受政策脱贫。
村的贫困户,均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落实了扶贫政策,其中危房改造 户,扶贫特惠保险 户(一户因进敬老院集中供养,未参保);与 联合开展金融扶贫务工的 户(每户2000元/年);享受五保金的 户,低保金的 户,享受2018年县乡光伏扶贫项目收益分配的 户,享受养老保险的 户,享受老兵补贴的 户,享受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的 户,享受贫困学生资助金的 户,无学龄期儿童辍学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从 村贫困户整体状况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耕地普遍较少。有 户没有耕地, 户人均耕地不足3分,只有 户人均耕地在1亩以上,种植收入和粮食补贴在收入中占比较低。这是因为 村位于城边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村西村北的土地在多年前就已大部分被征用买断,无法产生持续性收益。
2、自我造血能力普遍较弱。 户贫困户中,18岁以上、60岁以下的健康劳动力只有 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只有 人,在可以预期的将来,这些家庭的自我造血能力不会有太大的提升,对扶贫政策依赖性较大,需要政府兜底。
3、家庭开支较大。贫困户的收入虽然都在贫困线以上,但是因为疾病、残疾、年老体弱等原因,用于医疗方面的开支占比极大且会持续增长,对医疗保险及大病救助政策非常依赖。
三、建议及下步工作打算
1、对贫困户中的健康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自身价值,增加收入。
2、组织“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帮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缩短毕业和就业之间的空窗期。
一、基本情况与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统一认识,上下联动,合力推进。
去年以来,通过连云港市工商联十届四次、五次常执委会、县区工商联会长、书记工作交流会和市联直属行业商会会长会等重要活动,在全市各级工商联组织中就推动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市各级工商联组织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统一思想认识,形成了共识。率先在全省工商联系统组织实施引导民营企业开展民企帮村活动,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民营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民企帮村”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活动的通知》,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明确了工商联组织在“民企帮村”活动中的作用、工作定位和工作要求,找准切入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助手作用。
各县区委统战部、工商联也都加强了对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东海县工商联通过积极主动工作被县委明确为县新农村建设村企挂钩合作牵头部门。赣榆县县乡(镇)两级商会组织都成立了“民企帮村”工作领导小组。灌南县工商联下发了《关于“民企帮村”的实施意见》。海州区工商联开展的“民企帮村”活动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区委书记、区长和分管领导多次听取活动开展情况的汇报和亲自到村企调研,对“民企帮村”活动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各乡镇村组织也积极配合、协调村企关系,解决民营企业在当地遇到的困难。“民企帮村”活动已经成为乡镇与商会、村与企业、企业与农户增进感情和友谊的纽带。
二是把握工作定位,坚持基本原则,努力促进多赢。
连云港市各级工商联组织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找准工作定位,着力在当好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上下工夫,力求在发挥政治引导作用上做出自己实实在在的贡献,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了让更多的民营企业了解“民企帮村”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市工商联积极发挥工商联系统宣传阵地和连云港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作用,并通过省工商联与省有关主流媒体密切合作,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抓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了28位民营企业家在连云港日报向全市民营企业家发出“积极投身民企帮村活动争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排头兵”的倡议书。在连云港市总商会网站专门设立了民企帮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栏。及时将市农办汇编的全市218个经济薄弱行政村情况发给各县区工商联和有关会员企业,以便于会员企业了解情况选择帮扶对象。
在“民企帮村”的实际工作中,连云港市工商联注重探索把握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努力做到六个坚持:坚持注重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坚持义利兼顾,追求双赢、多赢目标;坚持企业自愿,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原则(做到企业“四自”、“一不”:自选帮扶对象、自选帮扶形式、自选帮扶项目和自己把握投入资金规模。不搞拉郎配);坚持农民认可,主动参与;坚持乡村级组织积极参与;坚持宣传引导,典型示范的基本工作要求。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些认识和探索把握的基本原则是得到了企业认可的,效果也是好的。
去年,连云港市县工商联首批联系的43家民营企业实施了50个帮扶项目,当年完成投资4.17亿元,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2万多人次,为9800多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直接带动农民增加收入43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又有111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帮扶近百个村实施了130多个项目,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3万多人次,使1.7万位农民有了工资性收入,实现增收4600多万元,企业也同步增加利税7885万元。民营企业把扶贫开发与光彩事业紧密结合,认捐推动农村公益事业、扶贫开发和慈善资金512.86万元,已实际到位捐赠资金229.4万元。民企帮村活动不仅使被帮扶村的农民得到了实惠,而且民营企业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示了非公经济人士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的良好社会形象。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实现了多赢的喜人景象。
三是总结宣传,推广典型,充分发挥示范效应。
在连云港市“民企帮村”活动的生动实践中,各级工商联组织和民营企业、乡村组织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形式和办法,归纳起来,主要是推动五轮齐转、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非公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和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形式之一:村企合一,共建共促新发展。连云港市民营企业不少都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赣榆县目前就有10多位民营企业家担任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有着一批像狮子口村党支部书记、东成生化董事长鲁杰,塔山镇高庄村党支部书记、宜冬柳编厂厂长王宜冬这样既是有爱心的企业家,又有责任心的村级组织的带头人,他们将企业的发展与村级经济的壮大、农民的致富视为己任,走出一条以企带村、以工建农成效显著的新路子,成为以企带村的先进典型。鲁杰探索“村企合一”的发展,积极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吸纳本村农民就地就业,使120名村民进厂就业有了工资性收入。支持村民买车搞运输,出资为村里修桥筑路,为新村发展建设搞规划,使广大村民对未来发展有了新的期盼。企业出资使全村3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取到生活补助,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宜柳编厂厂长、塔山镇高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宜冬带领大家共同富裕。在他的柳编厂和引进的玩具厂就业的员工已超过了全村人口总数的150%,她们年平均工资在7000元以上。真是“上班不误农忙,家家户户喜洋洋。”这类典型,几乎在每个县区都有,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我们要大力宣传、引导和搞好服务,他们的示范作用将越来越大。
2、形式之二:龙头企业带动,以工惠农,促进农业产业化、外向化和现代化。今年实施的民企帮村项目中有30个是工业生产型项目,有近五分之一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配套的养殖、农产品培育等原材料基地建设方面项目,一批农字号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结合实际,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成为“民企帮村”活动的重要力量。
康缘药业增资1000万元与兴云鹅业重组合作成立江苏花果山鹅业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上市公司与龙头企业的联姻,实现强强联合,为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连云港福润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不断加大投资,扩大生猪屠宰和深加工规模的同时,注重配套项目的延伸发展,发挥公司养殖场的技术优势,向农户提供优良品种及技术支持,并对生猪进行回收,最大限度地减低农民市场风险,确保农民增收。赣榆富裕食品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实行“公司+基地+种殖户(渔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培训种养殖户2500多人,先后投资1400多万元建设起500多亩水产品养殖基地和6000亩出口标准无公害蔬菜种殖基地,与5000余户农户签定养(种)合同,户均增加销售收入万元以上。为发展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企业每年还吸纳从事水产品和蔬菜加工的季节性工人近万人,为农民增加了一定的工资性收入,成为深受农户欢迎的龙头企业。灌云县欣森木业结合自身企业生产发展需求,免费提供树苗,与种植户签定最低保护价收购协议,既提高了农户种树积极性,增加了农户收入,也为企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基地。
3、形式之三:发挥企业优势,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各县区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在组织引导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民营企业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有着自己的特有的优势,不失时机的引导有条件、有需求的民营企业利用现有的厂房、设备和技术力量开展技能培训,既可以帮助农民学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又可以帮助劳动密集型企业从帮扶中找到合力破解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与企业实际用工岗位、技能素质需求之间矛盾的方法,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一般培训机构富有特色的帮村帮企富民的新路子。这次会上由连云港市工商联与市委统战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认定的江苏天明机械集团等十家民营企业为连云港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实习示范基地,就是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从农民技能培训着手,走促进就地转移的帮扶之路。
江苏常青对外经济合作有限公司在灌云县购地建立起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每年可培训6000余人,已经组织赴日参加研修农村劳动力800余人,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就业渠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江苏天福来饲料有限公司先后在海州锦屏、灌云伊芦、赣榆罗阳以及连云徐圩等地连续举办十多期科学养殖技术培训班,并与锦屏镇酒店村、新海村签定了长期帮扶协定,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热烈欢迎和村委会的高度评价。
4、形式之四:致富思源,扶贫济困,积极践行光彩事业。在组织开展民企帮村活动中,我们注重引导民营企业把积极投身民企帮村活动作为践行光彩事业的重要内容,仅今年上半年我市民营企业直接捐赠推动农村公益事业、扶贫开发的项目达50个,项目认捐金额512.86万元,就到位资金229万元。
灌南工商联把每年4月份作为光彩事业推动月,组织民营企业家捐款25.4万元设立“爱心书库”,启动“手牵手帮扶”工程。近两年,灌南民企支持投入农村社会公益资金1000多万元。东海晶都建设集团投入200多万元帮助桃林镇建设城镇道路及配套设施。利民太阳能直接投入5万余元为农村敬老院安装太阳能,帮助农村的困难群众,关注弱势群体。灌云工商联积极引导会员企业先后共投资60多万元为改变村容村貌做贡献,资助特困户320家、特困生120人,捐助总额达210万元。
5、形式之五:发挥行业组织服务平台作用,促进千家万户致富工程。塔山柳编协会架起了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引导农民建起了一万多亩杞柳栽插基地,万名农民从事柳条编织,促进了桑行等10个柳条专业村的形成。全镇柳条编织户年均收入1万元。赣榆墩尚泥鳅养殖业协会沟通市场信息,普及养殖技术,使小泥鳅做成致富百姓的亿元大产业。灌云县种业商会率先在全省推行与农民签定种子合同,每年签定种子合同达35万份,农民用上了放心种,会员企业销售收入年年递增,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赣榆县酒饮料业商会组织会员企业成功申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使企业和农户都得到更多的实惠。东海县农资业商会充分发挥商会平台功能,积极开展推广农业新技术、培养新农民活动。赣榆县茶果业商会、草莓业商会和东海县农资业商会等近二十家农字号行业商会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也都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充分发挥商会的民间性、经济性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新贡献。
通过五轮齐转,一批各类先进典型在民企帮村的实践中脱颖而出。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家“民企帮村”先进企业和陈素琴等十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受到了表彰。在总结经验、推出典型的同时,积极发挥工商联系统宣传阵地作用,加强与省市主流媒体的密切合作,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抓好宣传工作。各县区工商联也利用媒体资源专版宣传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奉献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等先进典型,进一步激发了民营企业家的奉献精神、奉献意识。
二、四点认识
开展民企帮村活动,关键是要有帮扶项目作为载体,项目的实施主体是我们民营企业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工商联组织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服务,引导民营企业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和企业自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先富帮后富,促进农村发展和企业加快发展、企业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做合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多赢”。通过调研我们体会到:
一是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是保证。在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投身新农村建设中,市工商联的会领导班子率先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由会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推进落实。各县区工商联也都相应的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专人具体负责。从而为我们组织开展好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和人力物力支持。
二是发挥优势,义利兼顾,实现双赢。民企参加新农村建设要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主要目标和主要绩效,同时企业也要义利兼顾。因此,民营企业参与民企帮村还要注意协调好帮扶合作双方的利益关系,确保互惠互利、实现双赢。要在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上做文章,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实力确定帮扶形式、帮扶项目。做自己熟悉的项目,做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项目。特别是在帮扶资金、物资数额和帮扶项目的规模上不要盲目攀比,以免力不从心,好事办“砸”,背上沉重的包袱。在帮扶结对形式上,可以是一个企业与一个村或多个村结对帮扶,也可以是几个企业联合帮助一村。帮扶方式上,涉农龙头企业主要可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带动农民通过种植业、养殖业等途径脱贫致富;非农企业也可以通过参与修路、架桥、救助弱势群体等公益事业,或到农村招工的方式投身新农村建设。
三是加强沟通联系,形成合力确保取得实效。新农村建设有许多政府的政策鼓励和扶持,这方面需要通过沟通交流、积极争取,使享受的政策面可能及时得到,更有利于项目的有效实施,提高民企的帮扶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加强企业与帮扶对象,有帮扶对象的企业与商会,商会与政府,企业与政府等多层面、多形式的互动沟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民企帮村活动实施开展,取得实效。2006年连云港市工商联通过建立项目推进联系服务制度,将这些项目实施主体作为工商联机关干部下访联系对象,定期对工商联服务情况进行考核,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做好帮扶企业与被帮扶村之间的沟通联系,推进了项目的落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民营企业也要把开展民企帮村活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明确专人负责,与帮扶村建立经常性沟通联系制度,不能给了钱就算了,还要关注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帮扶项目实施开展过程中老百姓的反映,把帮扶效果落到实处。
四是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勇于当先。建设新农村,民营企业大有可为,大有前途。农业产业是生命产业、民生产业,更是光彩产业。通过典型示范带头,积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按照“四有”,即有责任、有爱心、有知识、有能力,尽心尽力地参与民企帮村的活动。充分发扬致富思源、奉献社会精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争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行者和排头兵。2006年以来,他们以市县工商联和人大政协先后换届为契机,以“民企帮村”活动为重要载体,认真开展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综合评价工作。进一步掌握了解在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并将其作为对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一个重要衡量依据,及时把那些思想政治觉悟高,投身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的优秀非公经济人士吸纳到我们市县工商联组织的领导班子中,并积极向各级人大政协和上级工商联组织推荐。
三、存在问题
深入开展“民企帮村”争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活动,大力培育和表彰“民企帮村”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民企帮村”中的经验做法和典型事例,对于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家投身新农村建设,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形成浓厚的社会帮扶氛围,以及促进农业增效、改善村容村貌、拓宽农民发展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企业发展,从而达到企业和农民共赢,为促进“全面奔小康,重振连云港”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但是在推进“民企帮村”活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最大的难点在于很难找到既适合企业发展,农民和乡镇党委、政府又愿意接受的项目契合点。如果项目不具备这一点,企业和农民就很难形成长久的利益共同体,就缺乏共同维护、推进项目发展的原动力,也就很难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企业发展的预期目标。
2、缺乏相应的信息服务和项目对接平台。一方面党和政府在支持、鼓励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方针、措施向民营企业传递的通道还不够通畅,民营企业对有关政策了解的还不够及时、不够深入;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与项目载体的对接渠道还不够通畅,方式比较单一,企业无法及时、准确了解农户的需求,农户也很难及时获知企业的帮扶意向,这就给项目的落户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项目载体对实施的项目认识上存在误区,部分乡镇领导和农户简单地认为企业只要出钱出物就算是帮助新农村建设了,对企业家能否在帮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取得效益,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关心的不够,或根本不关心;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户的传统发展观念与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之间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期目标的实现,项目究竟能否真正取得实效,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沟通;三是政府应加大对“民企帮村”工作的政策倾斜,虽然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政府在对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以及项目的协调、对接和服务上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大,还需要更多有针对性的、富有成效的服务和支持。
4、工商联不是政府部门,推进这项工作缺乏有力的抓手。按照市场化的发展要求,“民企帮村”工作只能由企业自主选择,按照“自选帮扶项目,自选帮扶对象,自选帮扶形式”的原则予以推进,不能再走行政命令,层层下指标的老路。作为以“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为主的社团组织,工商联只能通过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家投身新农村建设,靠典型示范来宣传和推进这项活动的开展,在引导企业选好项目、协调项目实施并将项目持续发展下去有相当的难度。
四、四点建议
1、建议组织、统战、民政、农办等有关部门安排一次联合专题调研,积极探索全市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建议有关职能部门能研究形成一个专门工作文件下发,可按照相应的政治条件,推荐一批本地民营企业家担(兼)任村干部或聘请为村经济顾问,以进一步增强企业家帮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引导企业家把发展与村民公共福利提供、村生活环境改善和村民就业等有机结合起来,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产业的发展、现代农民的培养和文明风尚的营造等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帮助建设新农村。相关部门在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自觉自愿,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与需求科学规划、稳步实施,切忌一窝蜂、一个模式,杜绝不切实际的现象。
2、建议宣传部门加大对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各类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成功经验及时加以有组织的系统的宣传,主流媒体开辟专栏,大张旗鼓表彰和宣传在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农村面貌改变较大以及企业也从中实现了较快发展的民营企业帮村成功经验、先进事迹。建议有关部门树立样板典型,推广典型经验,通过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推动活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开展。通过“民企帮村”活动中的典型人物和优秀民营企业家身传言教,充分发挥能人效应、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力争通过“人和事”各类典型的大力宣传,迅速扩大影响,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主动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中来,不断增强建设新农村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曼秀伦敦”为你整理了这篇某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雷吼村地处于塘湖镇东北部,东与崇阳县高枧乡接壤,是一个边缘山区贫困村。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445户,1790人。其中适龄学生134人,其中幼儿园34人,小学67人,中学33人,县外就读18人。全村低保户62户100人,五保户7户7人。残疾人70人。留守儿童10人,留守妇女5人,留守老人8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17户,814人,主要致贫原因为: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其中因病致贫的148户,因学致贫的28户,因残致贫的有36户,因灾致贫5户。雷吼村2014年建档立卡232户878人。其中2014年脱贫26户107人,2015年脱贫62户261人,2016年脱贫55户193人,2017年脱贫82户279人,2018年脱贫7户28人。2019年脱贫1户4人。
一、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应急局精准扶贫驻村和帮扶工作从建章立制入手,重点建立了四项工作制度:
一是例会制度。规定每周四为扶贫日,要求全体帮扶干部下村入户走访。
二是学习制度。每周五下午为学习日,学习有关扶贫方面的理论、方针、政策,以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
三是工作制度。严格按照县委和镇党委的统一要求,驻村工作队员坚持吃住在村,实行五天四夜驻村制度,帮扶干部每月走访贫困户至少2次,同时,坚决做到不吃请、不扰民,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四是请假制度。切实做到有事请假,不迟到、不早退。
二、吃透村情,制定规划
通过反复深入农户座谈,真实了解村民意愿,通过多次召开村民议事会,联系村情、立足村情,结合建卡贫困户的现状。
一是制定了雷吼村扶贫规划,根据县精准扶贫指挥部要求,从精准脱贫、收入增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组织建设等方面,制定了村级扶贫规划。
二是制定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分年度减贫计划,雷吼村2014年建档立卡238户902人。目前国网216户809人,线下管理4户19人,贫困户212户790人。其中2014年脱贫24户105人,2015年脱贫59户243人,2016年脱贫40户139人,2017年脱贫81户272人,2018年脱贫7户27人。2019年脱贫1户4人。
三、真抓实干,深化帮扶
为进一步搞好脱贫攻坚工作,驻村工作队重点抓好了基础资料提档升级,建立和完善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信息台帐,包括建档立卡系统导出的《贫困信息表》和每月《国网疑点数据整改情况汇总表》等资料。并按照“户户过关、村村过关”要求,完善基础资料;做到真实准确、填写规范、要素齐全、进出有序、全程留痕。
(一)产业扶贫
1.2018年建设产业基地1个:油茶基地60亩带动贫困户10户39人.
2.2019年新建产业基地3个:油茶基地150亩带动贫困户37户147人;西瓜基地50亩带动贫困户38户164人;玉米基地50亩带动贫困户38户134人。
3.新型经营主体共1个,共带动5户20人贫困户就业。
4.2017年到户产业奖补资金101500元(87户)
2018年到户产业奖补资金385130元(共三批)
2019年到户产业奖补资金251876元(171户)
(二)就业扶贫。目前外出务工贫困人口354人;安排贫困户就业12人(保洁员7人、护林员2人、护路员3人)。
(三)住房安全
1.易地扶贫搬迁户共30户87人,其中:2016年易地搬迁8户12人,(集中6户6人)(分散2户6人)。2017年易地搬迁22户75人。(集中9户26人)(分散13户49人),入住率达到了100%,拆旧复垦达到了100%。
2.危房改造户共68户,其中:2014年危房改造6户,2015年危房改造10户,2016年危房改造12户,2017年危房改造19户,2018年14户;2019年申报危房改造8户(非“四类”4户),四类4户。
(四)健康扶贫。2019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部落实。4月19日,组织全村所有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
(五)教育扶贫。2019年享受学前教育资助16人、九年义务教育享受“两免一补”83人(其中小学教育56人、初中教育27人),高中教育学费减免及享受助学金1人,职业教育享受雨露计划2人。全村无一人因贫失学。
(六)兜底保障。2019年全村低保人数57户87人,(其中非贫困户6户8人)。五保对象7户7人。残疾人64人,(其中享受国家补贴的41人,重大残疾补贴17人,困难残疾24人),都达到应保尽保。
(七)生态扶贫。雷吼村共有国家级公益林500亩,生态林300亩,两项奖补资金1万元。(已发放到户)
(八)金融扶贫。2018年小额扶贫信贷共45笔,贷款金额共237万元。2019年正在续贷。
(九)公共服务。2019年,硬化基础设施项目库已申报完成,共计申报项目18个,主要涉及公共服务、新修(从大埚村至方琼纪念馆公路)、环境保护等。
(十)人居环境整治。围绕拆、清、改、种、建措施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拆除违建3处,清理废土废物垃圾355吨,改厕75户;沿村级公路进行绿化植树,共栽植桂花树、紫薇树、红叶石楠500棵;道路硬化拓宽3.6公里,组织挖机刨土施工修整路面、沟坡4公里。
创新村册户档管理,将村册户档全部录入电子档,实行电脑管理。雨露计划按时间节点完成网上申报1人,易扶对象入住3户(3人),做到应住尽住,入住对象程序资料完善。11月5日,雷吼村顺利迎接市精准扶贫检查。同时,还组织结对帮扶干部分9批次进村入户,通过“屋场会”的形式,向群众宣传教育扶贫、雨露计划、医疗保障政策等,让群众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熟悉了解政策。
另外,我们驻村队员每月都准时参加雷吼村“支部主题党日”,进一步宣传扶贫政策。主动帮助村“两委”规划、实施、验收扶贫项目,加快政策落实落地,切实将好事办好,事实办实。
四、工作亮点
1、招商引资。雷吼村村民、方氏后人方小桃等人士对方琼纪念馆发起重修,原为忠臣庙,主要纪念一门三尚书—兵部尚书方琼、吏部尚书方迪、礼部尚书方琳。2019年5月,鸿森钢材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小桃还在方琼纪念馆旁边投资5000万元,依山傍水建设一座红色旅行颐养文化苑,集旅游、养老、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功能为一体,建设过程中带动全村210户贫困户务工增收,同时带动雷吼村旅游业发展。
2、脱贫之星。原雷吼村驻村帮扶第一书记李国甫于2019年6月21日在雷吼村河马港水库防汛值守的过程中,突发脑溢血倒在了扶贫工作岗位上。他在雷吼村开展驻村扶贫帮扶工作期间,兢兢业业,严格遵守扶贫工作组纪律,是雷吼百姓口口称赞的好书记。
五、工作完成情况
1、精准扶贫:对全村212户贫困户790人(其中2018年7户27人)继续帮扶、加强巩固,对2019年计划脱贫户,1户4人加大帮扶力度。(已完成)
2、加强对150亩油茶基地、玉米基地及西瓜基地进行抚育管理。(已完成)
3、廖家岭大弯至八组公路沿线绿化栽树(桂花树、红叶石楠、紫薇)。(正在进行中)
4、精准灭荒370亩。(已完成)
5、全村主路路灯安装240盏。(正在进行中)
6、完成2017年道路加宽硬化3.6公里。(已完成)
7、厕所革命工作。(已完成)
8、落实4-8组安全饮水工程。(已完成)
9、改善办公条件(办公桌椅、电脑、空调等),村级阵地办公楼改造(已完成)
10、集中安置点配备生产性用房,加装健身器材(已完成)
下一步,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加大扶贫项目争取力度,让更多的项目、资金进入村。2020年争取县村居环境整治项目150万,正在实施当中。
二是突出增收产业培育,将规划变成现实,让百姓见到效益。
来自实践的选择
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是河北省从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出发,在总结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推动农村科学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把破解发展难题作为着力点。河北作为农业大省,“三农”工作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点和关键。从当前实际情况看,河北省“三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尚有411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致富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亟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综合改革有待深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针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过程,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
对过去成功做法的拓展、深化和创新。多年来,河北省立足农村实际,相继开展了科教兴冀、读书兴农、创建文明生态村、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实践探索,河北省委、省政府认识到,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应当对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进行拓展、深化和创新,形成新的思路和机制。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旨在实现职能部门统筹,实现省、市、县、乡、村各级统筹,实现各级各类下乡人员统筹,把分散在各个方面的力量汇聚起来,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手段整合起来,把帮扶任务与农民群众实际需求对接起来,积极探索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机制。
注重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在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同时,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摆在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就是从提高农民素质和满足农民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需求出发,让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与农民群众零距离对接、进行面对面服务,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在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发展致富。
把好事做得更实
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需要精心组织实施。为把这个惠及全省农民的好事做得更实,河北省重点抓了四个环节。
实行课题式设计,订好方案。一是对农村现状和农民群众需求开展专项调研。省、市、县各级共召开各类座谈会1600多次,走访农民群众100多万人,形成调研报告150多篇,筛选出影响和制约农村科学发展以及农民关注的重点问题80多个。二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查摸底。全面了解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等10多个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进行部门研究、专家论证。召开部门负责人研讨会和专家论证会20多次,在找准问题、摸清底数、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10年,引导和帮助1万多个行政村制定一套发展规划、找到一条致富门路、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发展一项特色产业,促进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实行项目式管理,周密部署。一是建立协调机构。省、市、县三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各部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抓好工作落实。二是精心选派下乡人员。根据调查摸底了解到的情况,各级各部门选拔了16767名政治素质较高、业务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下乡进村搞服务。三是合理确定帮扶对象。按照向贫困村、落后村倾斜的原则确定被帮扶村,再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特长和基层实际需求合理安排下乡人员。四是科学设定帮扶目标。下乡专业技术人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为期4年的帮扶计划,并签订《帮扶目标责任书》。五是实施动态管理。对下乡专业技术人员每半年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每年进行一次工作总结,建立帮扶工作电子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
实行工程式推进,加强协调。一是科学调度,行政推动。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适时进行工作调度,通报情况,沟通信息,研究对策。二是主动排查,重点突破。对活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主动排查,采取专家会诊的办法进行重点解决。三是捆绑服务,市场运作。倡导“技术捆绑式”的帮扶服务模式,鼓励技术人员在与帮扶对象沟通并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采取科技承包、技术入股、技术提成等方式,实现帮扶双方互惠共赢。四是典型引路,营造氛围。及时发现、培育、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
实行台账式督查,量化考核。一是分级负责,建立台账。要求各级各部门制定《活动进展情况一览表》、《下乡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记录评价表》、《帮扶目标责任书》等台账,对活动时间、内容、形式、参加人员、主要成效及帮扶总目标、阶段性任务等进行分解量化。二是分步督导,用好台账。根据台账汇总结果,对照规定进度要求,加大检查督导力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制定整改措施。三是严格考核,兑现台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工作保障等体制机制,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把台账落实情况作为日常管理、年终考核的基本依据。
初步效果与有益启示
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1万多个村庄及其中小学校、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单位,开展驻点帮扶工作,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文明程度,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催生了农村科学发展新局面。通过这项活动,各级各部门找到了支持农村发展、满足农民需要、服务现代农业的具体路径,从而使支农惠农的方向更加明确,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建设新农村的方法更加得力;专业技术人员找到了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发挥自身作用的广阔舞台,架起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桥梁;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和致富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党的惠农政策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实现发展致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据调查显示,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4300多个,直接带动农户150多万户,辐射带动达500多万户,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同时,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这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带来一些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一定要围绕农民、服务农民。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目的是造福农民群众,因而必须坚持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实际需求作为定政策、作决策、干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农民群众来展开,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只有真心为农民群众服务,才能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只有针对农民群众需要,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收到实效。
启示之二: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一定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动真情、出实招、求实效。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之所以取得成效,一个原因就是河北省在总结、继承已有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找到了一条把中央要求部署和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途径。这表明,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应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积极创新、开拓新路。
王汉建
(机电工程学院,08级,机械0809班,2008072153)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迫在眉睫,自从2000年,海南省首倡文明生态村建设,全国上下掀起了建设生态文明村的热潮。山东省滕州市紧跟社会潮流,应广大农民朋友对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步伐,取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在调查期间,通过和该村党支部书记的谈话中我了解到,该村已经建立了生态文明户80余家,种植绿化植物一千余株,购置垃圾桶二百余个,基本上每一个胡同能够平均四个,该村计划在2010年上半年普及沼气池,现阶段该村建有自己的沼气池配件厂,包括沼气池主池体和沼气池盖,也建成了自己的彩砖厂,生产各种彩砖,用来内销和外销,还有自己的农产品购销服务部,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该村街道建不设别具风格,除了道路两旁间隔栽种了不同种类的绿化树,还在两棵树之间栽种了各种花草,各户门前也建成了自家的“花池”用来栽种一些蔬菜之类的东西,各个胡同安排了具体的生态文明负责人,具体负责该胡同的卫生以及治安问题。
通过调查访问,该村的生态文明村的资金除了广大村名的集资外还有好多关注村庄发展的热心民众的捐款,和政府的一部分支持。通过这一村庄建设可以发现,一个人,当他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就会用各种办法回报生他养他的家乡,也可看出一个人奋斗的重要性,为了自己的亲人,为了家乡……
虽然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就在一开始,村干部就面临了各方面的压力,一是资金问题的紧迫,二是好多村民的反对,他们的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没有远见卓识,只能看到当前利益,无法正确的衡量生态文明村的利与弊,得与失。村干部在村民的思想动员上做了很多的工作,这为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排除了一部分障碍。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不管什么地方,哪一个社会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村都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生态文明村就是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所以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收益的主体,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让他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支持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工作。
2、建设生态文明村还要树立和增强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文明、生态一起抓,软件、硬件一起上。避免一些地方的“光说不干”的现状,三番几次的将农民朋友对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热情凉到了最低点。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还要充分发挥农村文体中心或活动场所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功能和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民朋友不仅在物质上有一种富有感,还要在精神上有一种充实感,例如: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倡导文明新风。要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最终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3、要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长效建设管理机制。不能像有的地方那样,建而不管,修而不治,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周而复始的就会影响生态文明村在广大群众心中的地位。首先,作为村干部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长久的事情来做,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时刻想着为老百姓谋利益,谋发展,只要能为百姓办实事,就会得到百姓支持。
4、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增强创建后劲。就像上面提到的,要把生态文明村当作一件长远的事情来抓,要根据自己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更加促进整个村庄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譬如上面提到的根据村庄需要建立自己的厂房,既能促进村庄的经济发展,还能为村民提供一些相应的就业岗位,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5、形成边建设、边治理的建设模式。农村不比城市,虽然中国的城镇化速度挺快,可是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跟不上社会的脚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些落差和不足,譬如农村的环境问题,包括村道的卫生,生活垃圾的存放,村庄河流的治理,农作物秸秆的存放问题等等,应该尝试建立一套生态链,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6、要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创建规划。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地情况制定相应的种植方案,尽最大的努力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向城镇化过度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除了要注意以上的问题以外,还要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其一,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的。其二,滕州市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立足滕州实际的战略选择,符合滕州市情,符合滕州的经济发展状况。其三,既然是模式,就应该有多种,而不是一种,要允许各个地方领会中央精神而因地制宜,有所创新。三层含义归结起来,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盖新房子、修水泥路、建沼气池,种花种草,等等,这些确实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措施,因为他们可以使“村容整洁”;同样,在农村搞多种经营也可以适当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但这些并不必然建成文明生态村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洗礼,目前农村经济已进入不断向市场经济迈进的实践阶段。分析这个阶段的新实践,农村经济已逐步出现这样一个明显特点:土地活则经济活,土地流转正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兴奋点”。 如何紧紧把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实现方式和途径,促进农村土地规范、高效流转,全面盘活、开发利用好土地这一与发展经济联系至关密切、潜能极为巨大的生产要素,对加快发展经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带着这一课题,我对黄庄村土地流转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调查。
黄庄村位于县城北部二公里,人口1350人,耕地1200亩,人均耕地0.88亩,除村边少量的经济地,大部分土地在王店坡,距离村庄有3公里,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不便。
一、黄庄村土地流转工作现状
1、流转的面积逐步扩大。从1995年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土地流转的面积逐年增加。1995年全村土地流转面积不到30亩,今年已达270亩,增长了9倍。特别是近两年来,初步出现了由小块流转向成片规模流转的新变化。全村一次性流转崐面积达20亩以上的就有3宗。
2、流转的形式不断丰富。土地流转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委托代管:即外出务工的农户委托亲戚、朋友、邻居耕种,税费负担与收益分配由代管人与委托人签订书面或口头协议商定。二是反租倒包:即将承包户的土地租过来,然后又转租给其他农户。三是转让:有些农户因全家外迁或者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来源等原因,使得没有富余的劳动力耕作土地,经农户间相互协商同意,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其他农户。四是互换:由于实行土地划分的关系,农户地块分散,不便统一经营和管理,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采取相互兑换承包经营权的方式流转土地,是我县较普遍的流转形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一部分群众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思想上存在一定顾虑,担心土地一旦流转出去,自己想收回时能不能收回;国家的惠农补贴资金,还能不能发到自己手中;另外,由于外出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失去了生存的最基本保障,导致土地流转期限较短,影响了土地的健康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发展速度。
二是土地承包遗留问题多。在极少数村有土地撂荒现象存在,也有个别农户分户后土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农户建房和村社集体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面积没有调减,承包地面积与实际面积不实等问题,为土地流转埋下隐患。
三是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表现在农村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强,许多流转都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存在流转期限短、口头协议多、书面合同少的问题,即使有合同,也存在权利义务表述不清,利益分配不规范等不完善之处,导致农户间常常因土地流转不规范而产生矛盾纠纷。
三、几点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服务,正确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稳健康发展。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作为新形势下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
一要提高基层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要广泛开展以土地承包法、土地流转管理、土地规模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培训工作,引进先进的经营模式,培养基层干部和党员群众的合作经营理念,鼓励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
——《孝经》
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是诸德之本,人伦之始。"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从古至今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达成的孝道共识。行孝,让父母老有所依,让家庭和谐美满、让社会稳定团结。初到鲍家屯,村口两大棵迎宾柏树、对面的古水利,身后轴对称的石板建筑,以及穿梭在村里田间地头的宽袍大袖的屯堡妇女,俨然一副和谐完美的静谧画面。推开村里的展览室,翻开鲍氏明、清、民国创修、续修的家谱上写着的"天下第一是孝悌,人能孝亲敬兄长"的训族格言,让我们对鲍家屯村淳朴的民风民情和浓厚的孝文化找到了最佳答案。
一、基本情况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简称"鲍屯"),位于贵州省贵阳至黄果树高速公路沿线,距贵阳市75公里,安顺市22公里,村庄北有滇黔公路、贵黄公路、清黄高速公路以及贵昆铁路,交通便利。鲍屯村在屯堡村寨中声名显赫,被誉为"大明屯堡第一屯".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迹,鲍屯村始建于大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屯堡村寨建设最早的屯,距今已有近640年历史。鲍屯村现有人口5168人,1138户,19个村民组,辖区面积11.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10亩。经过数年的研究和发掘,近年来鲍屯这个小小的村落已经获得了五块金字招牌,其中:两块是关于古村落的,也就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三块是关于古水利工程的,也就是国家水利部有关部门颁发的水利遗产保护奖",国家文物部门颁发的"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一等奖)".鲍屯屯堡文化的特色和价值,还体现在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凤阳汉装1、鲍家拳2、傩戏、抬汪公3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体现了鲍屯村独特的民情习俗和浓浓的屯堡风情。
2013年11月份农业部将鲍屯村定为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村,这里不仅有布局独特的古村落、修旧如旧的古水利工程、而且还有着浓厚的孝文化。鲍屯村虽没有成文的家风家训,但是家道、家教、家风、家业、养亲、事亲、尊亲、悦亲等孝道传统在该村表现得自然和谐。
二、主要做法
在调研走访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份关于孝文化的成文表述,但是在与该村屯堡文化宣传员的交流座谈中,清明祭祖、厚养厚葬、孝道精神、重阳寿宴、瞧老姑太、典型引领等却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和温暖,孝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照亮了古村落的生存空间。
(一)清明祭祖——追本溯源,醇厚民心
中国文化重祭祀,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在鲍屯村,隆重的鲍氏清明祭祖活动彰显了清明祭祖的真正意义。清明扫墓是鲍氏子孙的人伦传统,饮水思源,缅古怀贤,是鲍氏子孙的立身之道,通过"极本追远",表达子孙对祖先的感恩之情。鲍氏2007年续修第6次家谱后裔一万二千三百多人,分布在23个城市的86个村寨,每年清明来自四面八方的鲍氏子孙代表多达三千人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整个祭祖扫墓活动安排得井然有序。参观鲍氏孝文化长廊是祭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孝文化长廊展出的图画以新二十四孝和古二十四孝记载的感人故事为主要内容,在鲍氏族长的引领下,一起共同感受孝老、伺老、尊老、亲老的中国孝文化。傍晚时分,庄重的祭祖仪式开始。3000多桌人围坐在一起,共同聆听《祭始祖文》。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振威将军,征南英难,屯田模范,勋业著于朝廷;专家赞美、艺林歌颂、风水学者、水利专家、经济博士、名誉震于城乡;横额:大地丰碑" 52字长联歌颂始祖,缅怀始祖丰功伟绩。短联"清明日,举目满含诗,高朋满座,鲍氏孝文化灿烂;祖坟院,披彩迎贵宾,群贤毕至,始祖众裔孙如云。"怀念亲人,寄托思念与敬意。接下来的仪式是蔚为壮观的大会餐。三千多人,三百多桌,一百多人的服务队伍,使整个大会餐场面热闹非常。有趣的是会餐完后,人们还要带上一点吃的东西回去送给没来的亲人,当地人俗称"精神扎包",表达对已逝亲人的追忆。
祭祖仪式,鉴证了鲍氏世代相传的家训家教——从属于公益性事业的集体主义,互助团结,热心义务奉献精神,以及老有所养、困有所助、贫有所帮、灾有所救的鲍氏传统社会美德。鲍家屯清明祭祖的大场面、大聚会、大文化、大服务启发人们,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是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从而让活着的人的道德更高尚,践行"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进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二)孝道精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血缘、亲情为基础,在家庭和睦、凝聚家族、纯化民风、社会和谐等方面,始终起着积极的历史作用。《孝经》中的养亲、敬亲、谏亲、尊亲等孝道精华在鲍屯村找到最好的注脚。该村四代同堂的家庭有七八家,都是20多人的大家庭,家人之间很少发生不愉快的事,大家互相礼让,彼此理解、包容,每个人都尽力把大家庭中能做的事做好。养亲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要求,鲍屯村的人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就像羊跪乳、鸦反哺一样,竭尽所能善事双亲,敬养父母。像吴忠贤、汪婧、吴春娥、肖维珍、何明翠、徐启风等家庭,晚辈对长辈始终能做到尽量满足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居有其所、腹有所食、体有所依、疾有所治。正如《孝经?庶人章》中说的"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像典型的吴忠贤家庭,这是个四代同堂的20人大家庭。说起这家人对父母的孝顺,村里没有不夸赞的。2001年,其父亲患病时,一家人不惜花钱,请省里专家医生会诊、手术、治疗,但终因病入膏肓,无能为力。当时,医生说期年而已。后来在一家人无微的不至护理下,老父亲硬是活了三年多才安详地离开了人间。在来看看他们家的老母亲,村里人更是没有不夸的。她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是什么道理她都懂,在村里几十年没有与任何人红过脸、拌过嘴。勤劳、节俭更是出了名,至今还下地劳动,赶场卖菜,常年穿一身干净整洁的旧衣服。对敬老也是她老人家的所为。早年,她总是把外祖婆、舅祖婆接到家里奉养,每餐都会给她们另外准备肉蛋等营养的饭菜。也许是她身教的原因,在她的儿女们这里同样得到了传承。敬亲是孝道的高层次要求,即子女满足父母精神方面的需求,对他们恭敬、让他们快乐。鲍优伦家庭,每逢周六陪老人聊天成了他们家十多年雷打不动的铁规。随着家庭条件的好转,近年来,姊妹们还陪父母外出旅游,先后去了新疆、三亚、北京、上海、西湖、桂林等城市,老人看到了生活的变化,感受到了儿女的孝顺,觉得晚年生活幸福无比。在鲍屯村,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值得提倡的是一种双向交流,并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非一味的愚孝,这就是所谓的谏亲。对父母的过失好言规劝,不盲从。正因为谏亲的存在,使长辈与晚辈之间更显开明、更加和谐完美。尊亲在鲍屯村表现得更是无以复加。走进鲍屯村,男女老少团聚在迎宾柏树下,小孩顽皮可爱,年轻人各做各的事,老年人神情怡然,不经意间还传来一阵阵欢笑声。在鲍屯村,尊老让孝文化达到了最高境界,人们从狭义的对父母的孝推广到对全村老年人的爱。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整个村寨呈现出尊老爱幼的祥和画面。
鲍屯村对传统的孝道精华的传承与发展,给我们现代人很多启发,即子女必须赡养父母,孝敬父母;父母要关心爱护子女;社会要加强孝道教育,构建和谐家庭,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
(三)重阳寿宴——关爱老人,孝暖村落
自1989年国务院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开始,鲍屯村村支两委根据村里空巢老人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决定每年重阳节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举行集体寿宴,送上一份温暖。这一天,村支两委将拿出3000元作为寿宴经费,挨个邀请全村年满60岁以上的303位老人参加寿宴。寿宴设在中轴线(俗称大街)上,寿宴之前,鲍屯村的妇女歌舞队——"凤阳汉装"将为老人们表演歌舞,歌舞以倡导孝老爱亲为主要内容。歌舞会上,将颁发孝老爱亲先进典型奖。寿宴开始后,300多位老人将接受村支两委的祝福,喝酒、吃饭、聊天,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热闹祥和的气氛充满古村落。就算有老人因病未到,村支两委也要安排专人负责将饭菜送至家中,让人感到集体寿宴并非流于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地关爱着每一位老人。重阳寿宴,属鲍屯村独有,其他屯堡村寨还未见一例。
在鲍屯村,除了村支两委举行集体寿宴外,全村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每家每户对自家年满60岁、70岁、80岁、90岁以上整岁的老人在生日当天都要为他们祝寿,无论身在何方,无论有多忙,都要敢回家来表达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鲍屯村的重阳寿宴,很好地宣扬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很好地结合起来,传播一种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美好祝愿。
(四)瞧老姑太——血脉相连,亲情相系
通过与村民们闲谈,欣喜地了解到一种习俗——瞧老姑太。据该村热心于村集体事业的鲍中权老人介绍,瞧老姑太是所有屯堡村寨共有的一种风俗习惯,鲍屯村尤显突出。瞧老姑太一般选在农闲时候,即六七月间、冬月间、腊月间、正月间,不用顾虑农活。每家每户,侄儿媳妇,少则20左右人,多则40左右人,经过精心筹备,买上老姑太爱穿的衣服袜子、酒肉、爱吃的点心前往老姑太家看望。老老少少几桌人,团坐在一起嘘寒问暖,共话思念之情。人多,也忙够了老姑太,但却让远离家乡的老姑太们感觉亲情的温暖,亲人的关爱。
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鲍家屯村的瞧老姑太,一方面体现了亲人间的血脉之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鲍家屯村尊老敬老的孝道传统,更为重要的是对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思想给予有力的回击。
(五)树立典型——弘扬孝道、激励世人
注重挖掘在行孝上涌现出的典型人物,让典型真正发挥引领作用,在全村营造学典型、当典型的浓厚氛围,鲍家屯村在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近几年来,鲍家屯村先后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孝女、孝媳,甚至孝侄、孝孙。鲍家屯村善于抓住政策规定,在一切评先选优活动中深挖村里的孝顺典型。在评选典型时,村支两委严格按照村规民约进行首推,凡符合"尊老、敬老、爱老、护老、慰老"标准的才能初步进入下一环节的评选。经过召开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老协会组成的会议讨论通过,对初评人选在全村进行公示,通过后方可向上级推荐。鲍家屯村这种严格认真、程序规范的评选工作,使推出的典型在全镇、全区、全市都有一定的影响力。鲍苗妹,现年72岁,又聋又哑,子女已不在人世,她的侄孙把她接到家中,亲自照料其生活起居,像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对待,这在远近村寨是出了名的典型。
鲍屯村重视对典型的培养、挖掘,使该村的子女媳妇有了学习的标杆,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养老、尊老、敬老、爱老的行进典型,在孝文化的浸润下,人性的光辉照亮和温暖了这个穿着宽袍大袖的古屯堡村落。
三、几点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创造和传承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从鲍屯村对孝文化的传承做法中,如何多措并举、结合地方特色、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依托政策支持等方面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整合宣传资源,大力宣扬孝文化建设
古村落鲍屯,凭着五块金子招牌而被誉为"六百年屯堡文化,活着的大明历史".从2005年11份月至今,全国、海峡两岸、乃至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及相关领导,旅游者接踵而至,使鲍家屯村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攀升。鲍屯村作为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村,曾先后有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此拍摄纪录片《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北京大学拟将鲍屯村作为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教学点。(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同时,鲍屯村是市委书记周建琨的联系点。面对千载难逢的好机遇,鲍屯村要以敏锐的政治眼光,以古水利、古村落为媒,把鲍屯村优良的孝道美德向外人传播,弘扬敬老孝老的社会新风尚。
(二)重视孝文化传承,加强孝文化队伍建设
这次鲍屯之行,特别感谢鲍中权、鲍吉品两位老人。据大西桥镇文化站站长介绍,目前对鲍屯村孝文化了解比较多的就数他们俩位老人。两位老人谈起村里的孝文化时神采飞扬,如数家珍。虽然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可是依然耳聪目明,记忆力很强。手中拿着厚厚的一叠资料,介绍时却不看一眼。为了续修家谱、弘扬鲍氏孝道文化,鲍中权老人常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做着公家的事,无怨无悔。在续修家谱中,鲍中权老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另一方因为骨质增生和前列腺炎,身体不如从前硬朗。面对鲍屯村孝文化传承人出现断层的趋势,我们一行人很是担忧,由谁接过孝文化传播的接力棒是摆在当前村里的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正当我们担忧的时候,接下了的几次调研,让我们找到了一点灵感,看到了一线曙光。鲍家屯村村支两委对每年考取的大学生要奖励他们500元。我们在想,现在的年轻人对孝文化越来越淡薄,甚至有反感的情绪,可他们又是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村里可以以奖励他们这500元为由,将他们吸收为鲍家屯村孝文化的宣传队伍,每年寒暑假跟着鲍中权、鲍吉品两位老宣传员学习、了解鲍氏孝文化,进而传承孝文化,让鲍家屯孝文化永远发扬光大。这点建议,让鲍中权老人心头如释负重,仿佛看到了鲍屯孝文化传播后继有人的一线曙光。
(三)关注家庭养老模式,助推家庭社会和谐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较大,中国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目前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家庭养老始终是目前一种比较可行的养老模式。从几次的走访调研看出,鲍屯村的老人们比较乐于接受家庭养老这种方式,认为养儿防老是天经地义的事,老人们觉得有子女的赡养是件令人骄傲的事。另一方面,家庭养老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重老行孝的传统美德。在鲍屯村,鲍优伦、鲍中材这两个大家庭,父母、姊妹、妯娌、郎舅、儿孙辈20多人,晚辈对长辈毕恭毕敬,从不推诿扯皮,竭尽子女之能事侍奉老人,让他们生活上衣食无忧,生病时有人尽心照料,老人们常常在人们面前夸耀晚辈的孝顺。在鲍屯村,没有一个老人住进敬老院,无论家庭负担有多重,把父母留在身边,好好奉养老人几乎成了每家子女的自觉行为。
鲍屯村和谐美满的家庭养老与当前我国家庭养老出现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形成了鲜明对比。老人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高龄、多病、失能、半失能、无收入、无配偶、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的赡养问题更是困难重重。探索鲍屯村人们身上的孝道精髓,发挥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孝文化,对于家庭和睦、凝聚家族、纯化民风、和谐社会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有效推动孝文化建设
老人在身边,行孝也就在身边。及时有效解决孝老爱亲问题,坐等靠要不是长久之计。让村民自己管理自己,以主人翁精神积极投入尊老行老的队伍,成为宣扬孝道传统的主力军。在鲍屯村有一个由7个人组成的老协会,它是由村民自己投票选举产生,主要负责民事调解、私人建房调解、环境卫生监督三项事务。其中的民事调解主要用于解决家庭中晚辈与长辈之间、子女之间在赡养老人上发生的矛盾。比如当子女虐待老人、不孝顺老人,或者子女之间为了赡养老人发生纷争时,老协会就会利用晚上的时间出面解决这些问题。由于老协会组成人员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对村里每户家庭情况又比较熟悉,所以在化解以上矛盾时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劝方法。由村民组织起来解决家庭纠纷,既能使许多不该发生的不孝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又能发挥老年人的余热,不失为推动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队伍。
(五)利用民风民俗,开展孝文化主题实践活动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人,只有凭借自身的独特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孝文化的传播、发扬光大,靠的就是原滋原味的风土人情,从大家熟悉的地方文化为撬动的支点,开启弘扬孝文化的各种有效尝试。
在鲍屯村,每年正月十七日的"抬汪公"庙会文化,村长戴文俊将在这天举行大型慈善晚会,以他为首,所有到场的人采取自愿的原则纷纷捐款,募捐款用于解决鲍屯村的五保户、孤儿、残疾人、父母离异跟着老人住的孩子等特殊群体,晚会上所有申请慈善款的录像将通过大屏幕播放出来,通过全体村民的比较推选,最后确定33人可以享受慈善募捐款,每人每月可获得慈善募捐款100元。这种结合地方特色,抓住地方独有的民俗习惯开展孝文化主题活动,不仅让村民们坐在家门口享受歌舞盛宴,丰富精神生活,而且还能在物质上给予特殊群体适当的生活补助,更为重要的是它宣扬了一种敬老、助老、慰老的良好风尚,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提供有力参考。
(六)发挥"大宣孝"合力,弘扬中华民族孝道传统
在推动农村孝文化建设中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的作用,将为孝文化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相关业务部门的具体实施,促使孝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每年"三八节",西秀区妇联将在全区开展评选"五好家庭"活动,今年,结合"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区妇联开展了"最美家庭"评选活动。20XX年,鲍屯村吴忠贤一家荣获"最美家庭".20XX年安顺市"十件实事"之一——"农村敬老院将实现乡镇全覆盖",以此为契机,西秀区民政局选取三个村为示范点,出资修建"幸福院",鲍屯村就是其中的一个点。"幸福院"主要为"五保户"提供最基本的饮食起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享晚年。众人拾柴火焰高,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孝文化建设,将为孝亲尊老行老的传统美德注入生机活力。"抬汪公"大型慈善募捐晚会,其募捐款源除了来自于村民自愿捐赠的外,更多款源来自于社会各行业爱心人士的捐赠。2013年的慈善募捐晚会共收到友情赞助商捐赠的13.07万元。
一、新情况旧机制碰撞出的新矛盾
过去,该县各村普遍实行村级财务村有村管村使用的办法,由于管理不善,监督乏力,制约措施跟不上,造成一些村理财不民主,财务不公开,甚至假公开的问题十分突出,群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据统计,在群众上访案件中,有以上反映的是农村财务和村干部经济问题。虽然多次进行过清理和整顿,但始终未能走出“前清后乱,乱了又清”的怪圈。*年月,该县领导深入乡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村级财务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一些村会计、出纳不按规定记帐,临时在一张纸上记下收入和开支,形成“片片帐”;
二是有些村没建帐,只有一卷卷发票和单据,形成“卷卷帐”;
三是有的村干部人人染经济,个个都管帐,形成“摊摊帐”;
四是部分村上任不交帐,下任不接帐,形成“节节帐”;
五是个别村从来不走帐,甚至“一人一本帐”或收支不记帐,形成“糊涂帐”。
这些问题造成的危害和后果是:()形成了村干部不廉洁的土壤,滋生了村干部的不廉洁行为。由于村组干部支配财务随意性大,加之对现有资金缺乏有效地监管,无形中给一些村干部胡支乱花、大吃大喝、铺张浪费造成了可乘之机,个别干部甚至钻帐务管理混乱的空子,出现了公款私存、公款私借、挪用公款、甚至贪污公款的不法行为,严重损害了村级干部队伍形象,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淡化了党群干群关系。由于一些村村务公开不及时,不真实、不规范,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群众的监督权、知情权落不实,导致干部关系紧张,工作难以开展,引发群体上访。年底,该县大庄镇文家湾、金牛、贺家等村就因财务问题,酿成了百名村民集体上访事件。()干扰了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大,但是由于村上没有建立民主理财组织,加之长期不向群众公布集体财务帐目,造成群众心不平、气不顺,一部分群众便以抗粮抗税、上访告状等行为,发泄对村干部的不满和怨气。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群众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村财务管理的呼声十分高涨。
面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经过分析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村干部宗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财会人员素质较低,民主理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缺乏有效途径。同时,大家清醒地认识到问题虽然表现在农村,但根源是乡镇对农村财务管理方法、管理机制不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新形势。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还权于民,加强监督,真正使民主理财、民主监督落到实处。于是,县上把搞好农村财务管理作为乡镇规范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着力从体制和机制上入手,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在乡镇成立的“一室三中心”中,设立了会计财务核算服务中心,下设专门的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本着为民服务、对民负责的原则,全权负责农村财务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对村级财务实行“村财乡(镇)监督”制度,切实帮助村上建好帐、管好帐,理好财、用好财,彻底解决农村财务这一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
二、新时期新阶段走出的新路子
该县推行“村财乡(镇)监督”制度,是在不改变村级财务所有权、使用权和核算单位的基础上,由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对各村财务统一管理,分村记帐,实行全面有效的监督服务。具体操作办法是:
(一)清理审计。*年月份,全县统一时间和安排,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将本乡镇各村财务帐目统一收回乡镇,逐村对年以来的财务帐目进行全面清理审计,共查阅各类帐本(簿)本,审查票据万余张,涉及金额万元。在清理审计的过程中,帮助村级追回外欠款万元,清退不合理开支万多元。通过清理审计,弄清了各村财务的底子,挽结了以前的帐务手续,为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集中开户、分户核算、统一监管奠定了基础。
(二)规范帐目。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为各村在信用社统一开户,一村一户,分村建帐,分村核算。为每个村分别设立“四帐一簿一单”,即:总帐、明细帐、现金日记帐、固定资产帐和各种合同登记簿、统一报帐单。各村不再设立会计、出纳,只设一名报帐员,负责现金的代收代付工作。同时,帮助各村建立健全了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监督小组和村民代表议事会。
(三)监督管理。实行“村财乡(镇)监督”后,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审批村级各项开支项目。()财务审批程序。按照“收支两条线”运行,实行“一支笔”和集体理财相结合的审批制度。支出在元以下的,由村主任审批;支出元-元的,由村支书、村主任共同审批;元-元的,由“两委会”班子共同研究同意后,支书、村主任共同审批;元以上的开支,如修路、打井、网改等,由村民代表议事会研究通过后,支书、村主任共同审批。对不符合财务审批程序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有权拒付。()报帐程序。报帐员将村上发生的各项收支业务,持原始凭证并经经手人签字,按程序审批后填写报帐单一式三份,每月日以前各村报帐员将原始票据、报帐单一并上报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会计进行审核。对不合格票据,加盖“审核不合格”印章,注明理由予以退回;审核完毕后交出纳复核,无误后办理付款手续,然后将票据传回会计处记帐。()及时报帐。一方面严把收入关。规定收入元以内的,日内报帐;元以上的,当天报帐。要求各村收入统一使用乡镇印制的《*县农村会计核算服务中心统一票据》,并加盖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公章,一式三联,一联存根,二联由缴款人保存,三联作记帐凭证。村上向农户收取各种款项时,未使用此发票的,农户有权拒交。各乡镇政府为此专门向群众发了《通告》。*年月份,小村镇陈坎村群众举报村干部收取土地承包费余元未上报,且有挪用迹象,该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接到举报后立即前往调查核实,及时追回了款项,同时该镇党委对该村支书和报帐员给予了撤职处分。两年来,该县各乡镇因一些村瞒报收入共处理干部人,调整报帐员人。另一方面,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为各村设立元备用金,各报帐员每月日以前在农财办核报本月收支情况,乡镇农财办严格审核把关。一看原始票据规范不规范;二看审批手续全不全;三看支出用途合理不合理,否则票据退还,予以拒付。*年月,苏坊镇芋村支付修路款万元,用的是白条,该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拒付,要求该村使用统一税务发票后,才进行了审核报帐。翻开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拒付不合理支出登记薄》,可以发现*年和*年两年来共拒付各种不合理支出近多万元。()定期公开财务。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每半年编制“村级财务收支公开明细表”,在各村及时进行公布,接受村民监督。()不定期地对村级财务进行检查。采取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主要检查各村是否按时报帐,有无瞒报收入、坐收坐支等现象,确保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四)建章立制。为了加强管理,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制定了《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村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村级财务公开制度》、《村级报帐员工作职责》、《服务承诺》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并装镜上墙,严格执行,接受群众监督,促进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作。
三、新探索新做法带来的新效果
*县推行农村财务“村财乡(镇)监督”制度两年来,尽管是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却已显示出了良好效应。
⒈实现了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实行“村财乡(镇)监督”制度后,乡镇统一设置了规范的帐目帐簿,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并由专业财会人员负责记帐、管帐,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多头建帐、随意记帐甚至收支两本帐的问题,杜绝了管理上的漏洞。同时,严格执行村级重大开支由村民商定的原则,使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真正落实到了实处,保证了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⒉保持了村级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推行“村财乡(镇)监督”制度后,村级收入票据齐全,支出审批程序严格,各种管理制度健全,有效地防止了村干部胡支乱花现象。据统计,两年来,全县农村非生产性开支直线下降,仅招待费一项年节约多万元。
⒊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村财乡(镇)监督”制度的推行,把村干部置于镇政府和群众的双重监督下,增加了农村财务管理的透明度,给了群众一个明白,还了干部一个清白,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感增强了,感情加深了,工作支持了。一些群众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总是担心村干部乱花钱、多收钱,现在财务公开了,也放心了。”
⒋减轻了农民负担。推行“村财乡(镇)监督”制度后,各村取消了会计、出纳,由村文书兼任报帐员,全县共减少村级财会人员人,年可减轻农民负担万多元。
⒌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村财乡(镇)监督”制度启动后,扩大了群众对村级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使过去一些村的“暗箱操作”变成了现在的“阳光下作业”,群众对村上的经济往来活动一清二楚,自然给予理解、拥护和支持,消除了逆反情绪,保持了农村大局的稳定。据调查,*年以来,全县再没有发生一起因财务问题而引发的群众上访案件,群众来信来访逐年下降。
⒍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实施“村财乡(镇)监督”制度以来,调动了村干部和群众两方面的积极性,村干部胆正了,为群众谋利益、解难题、办实事的劲头更足了,群众气顺了,发展经济、调整结构、增收致富的热情更高了,全镇上下出现了干群一心谋发展、众志成城奔小康的喜人局面。*年以来,全县各乡村共为群众协调解决生产资金多万元,提供致富技术信息多条,劳务输出、道路建设、农业产业化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
四、新实践新尝试给人的新启示
*县推行农村财务“村财乡(镇)监督”制度的实践表明,“村财乡(镇)监督”制度确实是新时期农村工作发展的需要,是解决农村财务问题、维护农村稳定的治本之策,是贯彻落实中央号文件精神、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的一条成功之路,从中我们也得到了以下启示:
第一,体制创新是关键。生产力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突破旧体制的问题。*县推行的“村财乡(镇)监督”制度,之所以能够得以顺利实施,最关键的一条,是实现了农村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和突破,在确保村级财务“三权”不变原则的情况下,改过去的村有、村管,为现在的镇监督、镇服务,真正建立起了合法规范、透明民主的农村财务管理新体制,从而规范了管理,加强了监督,强化了制约,促使了农村财务管理迈入规范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轨道,因而显露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搞好服务是核心。实行“村财乡(镇)监督”制度后,乡镇的主要职能是监督管理,突出“服务”二字,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严格把关审核村级各项收支活动,帮助村上理好财,确保把农村有限的资金用在各项建设事业的“刀刃上”,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服务。
第三,民主理财是根本。实施“村财乡(镇)监督”制度,重点是要解决过去农村财务管理上存在的帐务不公开、理财不民主的问题,真正做到还权于民,体现民主理财精神。*县实行这一制度后,通过规范有效地监督管理,为村上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并坚持定期在村组向群众公布帐务,接受群众监督,增加了农村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群众的信任度,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