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财政科技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07 11:49: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财政科技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财政科技论文

第1篇

1.科技三项费用(以下简称科三费)是中央和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财政科三费在辽宁的流向和使用情况,我们无从准确了解,不在本章研究内容之列。

2.本章通过对辽宁地方财政科三费投入状况和运行效益的回顾与总结,对其发展态势和投入水平进行描述和定位,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其它章节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和对策的提出奠定基础。

3.本章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九五”期间(1996-2000年)。这一方面是受限于统计数据资料,但更重要的考虑,是能使我们的分析更具针对性和有现实意义,更好地为当前的科技部门管理工作服务。

4.本章的分析研究从以下四个层次进行:

(1)通过全省总量(包括省本级、市本级、区(县)级)的分析,判断辽宁地方财政科三费的总体发展态势及在全国的水平;

(2)通过对省本级中省科技厅掌握的科三费的分析,判断其发展态势并利于在各省之间进行比较研究;

(3)由于不掌握各市科技三项费的具体使用情况,我们只对省科技厅科三费运行效益进行了分析,但也应该能从总体上基本反映出全省的情况。

(4)对市级科三费(含区(县)级)和市本级科三费(不含区(县)级)的分析,主要判断各市科三费的投入水平及发展态势;

5.为了使分析结论更具可信性,本章尽量采用连续性数据,并大量地使用了统计表格,主要分析结论都建立在对相对量指标上(文中有关的主要统计指标解释附本章后)。

二、全省地方财政科三费投入现状

1.总量增长迅速,发展势头良好

2000年,全省地方财政科三费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从上年的7.59亿元猛增至10.24亿元。“八五”以来,总量始终居于全国三甲之列。“九五”期间累计投入科三费33.87亿元,为“八五”期间的2.66倍。

地方财政科三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2000年,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已接近2%,比1995年增长1.51个百分点。

“九五”期间,地方财政科三费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4.14%,而同期全省地方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为24.1%,高出0.04个百分点;占地方财政收入和全省GDP比重的比重呈连续上升势头。2000年分别占4.35%、0.22%,为近年来最高。

“九五”期间,占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比重均在60%以上,平均为64.81%,远远高于全国地方财政49.59%的平均水平。同“八五”期间比较,这一比重增长了7.21个百分点。

表1“九五”期间辽宁地方财政科三费基本情况

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

全省地方财政科三费(亿元)4.635.086.337.5910.24

年增长速度(%)31.539.7224.6119.9134.91

占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比重(%)62.5560.9164.0668.2768.26

占全省地方财政支出比重(%)1.471.491.621.661.98

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比重(%)2.942.933.033.384.35

占全省GDP比重(%)0.150.140.160.180.22

全国地方财政科三费(亿元)49.9063.7773.8894.93120.12

占全国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比重(%)47.1647.6049.6350.4253.14

占全国地方财政支出比重(%)0.860.950.951.041.14

数据来源及有关说明:

1.本文所引用数据,除另有注明之外,均来自科技部、财政部全国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统计结果。

2.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和地方财政支出均采用当年价格,在计算增长速度时未考虑价格因素。

表2-1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在全国位次情况单位:亿元

辽宁广东吉林山东江苏四川浙江河南黑龙江福建河北

1995年3.523.733.222.432.332.191.781.401.481.381.24

在全国位次2134567981113

1996年4.634.784.463.423.293.012.192.031.991.971.91

在全国位次2134567891011

1997年5.086.315.774.374.342.702.942.652.232.743.14

在全国位次3124597101186

1998年6.337.404.626.264.992.784.082.762.722.993.74

在全国位次2153496101187

1999年7.6013.102.567.975.723.115.593.664.124.274.34

在全国位次31162411510876

2000年10.2421.472.629.257.923.609.183.544.225.124.74

在全国位次21163512413867

表2-2地方财政科三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在全国位次情况单位:%

辽宁北京吉林山东江苏四川浙江陕西福建

1995年1.290992.660.880.920.790.990.790.80

在全国位次241658487

1996年1.470.863.070.951.060.921.030.850.98

在全国位次21117394126

1997年1.490.773.441.141.190.981.221.011.22

在全国位次21717512393

1998年1.620.782.431.281.180.871.420.971.17

在全国位次217145143118

1999年1.661.101.091.451.180.861.621.041.53

在全国位次11112510172134

2000年1.980.701.011.511.340.802.130.941.58

在全国位次2211357161154

2.和中央财政科三费投入水平相比,尚有不小差距

“九五”期间,中央财政科三费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6.66%,高出辽宁2.12个增长百分点;科三费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虽从最初的7.21%降至2000年的5.02%,但也远远高于同期辽宁1.47%至1.98%之间的水平;科三费占全国GDP比重的最高值为0.31%、最低值为0.23%,最低值也高于辽宁的最高值水平。

表3“九五”期间全国中央财政科三费基本情况

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

全国中央财政科三费(亿元)155.01189.97189.90272.80277.22

年增长速度(%)34.6127.8015.8528.4926.53

占全国中央财政科技拨款比重(%)44.4646.4643.3050.1648.16

占全国中央财政支出比重(%)7.217.506.086.575.02

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2.092.201.922.382.07

占全国GDP比重(%)0.230.250.240.330.31

3.和兄弟省市相比,面临严峻挑战

(1)和领头羊广东比,差距在不断拉大

1996年,广东的地方财政科三费为4.78亿元,我们仅与之相差0.15亿元。但到2000年,广东已达21.47亿元,为辽宁的2.1倍;

1996年,辽宁的地方财政科三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47%,要远远高于广东0.80%的水平,但到2000年,广东已达1.99%,反超过辽宁0.01个百分点。

从中可以看出,广东的地方财政科三费,无论规模总量还是相对投入强度,从“九五”以来其发展速度都要远远高于辽宁,我们和广东的差距正在迅速拉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在于经济实力之间的差距。从GDP总量看,1996年广东为辽宁的2.06倍,2000年为辽宁的2.07倍;从地方财政收入看,1996年广东为辽宁的3.07倍,2000年则为辽宁的3.87倍;从地方财政支出看,1996年广东为辽宁的1.91倍,2000年则为辽宁的2.09倍;从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看,1996年,辽宁和广东基本持平,但到了2000年,广东则为辽宁的2.1倍。从中可以看出,科技和经济发展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表4广东、辽宁地方财政科三费对比情况单位:亿元

1996年

2000年

广东(A)辽宁(B)A/B广东(A)辽宁(B)A/B

国内生产总值(GDP)6519.143157.692.069662.234669.062.07

地方财政收入479.45157.53.04910.56235.43.87

地方财政支出601.23314.781.911080.31518.082.09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11.817.411.5939.4213.502.92

其中:科技三项费4.784.631.0321.4710.242.10

科技三项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0.801.470.541.991.981.0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年鉴(2001)》。

(2)山东、浙江、福建等省迅速赶上来,差距不断在缩小

山东地方财政科三费曾于1999年超过辽宁居全国第2位,只是在2000年又退居辽宁之后。其科三费总量从1995年的2.43亿元迅速增至9.25亿元,紧跟广东和辽宁之后;

浙江地方财政科三费从1995年的1.78亿元一路升至2000年的9.18亿元,紧随山东之后,在全国的位次也从第7位升至目前的第4位;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5年的0.99%猛增至2000年的2.13%,从当时的全国第4位到2000年居于全国之首;

福建地方财政科三费于2000年挺进5亿元,从1995年的1.38亿元增至2000年的5.12亿元,在全国的位次从第11位升至目前的第6位;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5年的0.80%增至2000年的1.58%,从当时的全国第7位升到2000年的第4位。

河北的地方财政科三费增长也较为迅速,2000年达到4.74亿元,在全国的位次从1995年的第13位迅速升至第7位。

以上省份,山东、浙江、福建和辽宁同为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但市场经济基础目前较辽宁更为完善,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河北依托首都优势,经济发展很快。这些使上述省份能够对科技发展给予更强有利的支持和关注。

(3)北京、上海在中科院所属和中央部委所属科研机构等方面的优势地位非辽宁所能及

尽管从统计数据上看,北京和上海地方财政科三费和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居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但它们集中了大量的中科院和中央部委所属科研院所,是中央财政科三费的重要流向地。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这届奥运会的一个申办主题为科技奥运)和上海浦东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势必加强对其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而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国际化,北京和上海应该是全国受益最多的省份之一。这一切都远非辽宁所及。(4)西部省份发展潜力巨大

西部省份除陕西、四川之外,地方财政科三费水平普遍偏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各省的科技发展带来了机遇。西部省份普遍加大了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陕西的省本级科三费(12811万元)及其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重(1.77%),1999年分别居全国的第7位、第5位;1999年,宁夏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居全国之首,山西、云南、广西、四川也居前十名之列。这样,在当年省本级科三费占同级财政支出比重全国前10名的省份中,西部地区占据6席。这一发展势头不容我们忽视。

二、省科技厅科三费情况

1.省本级科三费增长较快,但低于同级财政支出平均增长速度

2000年,省本级科三费达2.75亿元,是1996年的2.28倍。从全国情况看,1999年从上年全国的第7位升至第3位,位居北京(39022万元)、天津(21075万元)之后,略高于上海(19237万元);占省本级财政支出比重为2.36%,居宁夏(2.58%)、浙江(2.45%)之后,居全国第3位。

整个“九五”期间,省本级科三费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5%,增长速度应该说不慢。但由于低于同期省本级财政支出年均增长速度1.1个百分点,占省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也由1996年的2.88%降至2000年的2.60%。

表5“九五”期间省本级科三费情况

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

省本级科三费(万元)1210011850127912063627535

比上年增长(%)--5.999.2361.3333.43

占省本级财政支出比重(%)2.882.622.322.332.60

省本级地方财政支出(万元)4198924516955503828862971058125

比上年增长(%)-7.5721.8561.0311.94

注:省本级科技三项费含风险资金,其中1999年5000万元,2000年15000万元。

表6-1省本级科三费在全国位次情况单位:万元

辽宁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江苏黑龙江陕西天津

1999年206363902219237179401307510354124511281121075

在全国位次31458141072

2000年275353408121160125791780311332137901536136987

在全国位次324116141091

表6-2省本级科三费占省本级财政支出比重在全国位次情况单位:%

辽宁浙江宁夏山东陕西山西吉林云南广西四川

1999年2.362.452.581.781.771.771.521.441.411.35

在全国位次32145578910

2000年2.602.661.711.071.341.251.101.460.930.7

在全国位次21411891071621

2.省科技厅科三费增长停滞不前

2000年,归口省科技厅管理的省本级科三费为10291万元,和上年比没有变化,比“九五”起始年还有所减少。1999、2000年,省财政从科三费中分别列支5000万元、15000万元用于支持风险投资,这样实际归口省科技厅管理的科三费并未增长,2000年仅居全国第9位,比上年又后移一位,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之后,也低于我们的近邻黑龙江。由于省财政计划5年内将风险投资资金从省本级科三费中列支10亿元,预计省科技厅管理的科三费数量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很难有大的增长。

表7省科技厅科三费在全国位次情况单位:万元

辽宁北京上海黑龙江广东天津江苏山东山西河南

1999年102911841019237121551170011190110451099077207388

在全国位次82134567910

2000年102912753121160137901570011581123201170080498033

在全国位次912437561112

3.省本级科三费中科技厅所占比重下降趋势明显

1996年,归口省科技厅管理的科三费占省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约为90%,但到2000年,这一比重仅为37.37%;占省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从2.58%降到不足1%。可以说,归口省科技厅管理的科三费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下降趋势都非常明显。

表8“九五”期间归口省科技厅管理的科三费情况

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

省本级科三费中省科技厅经费(万元)1085010200111411029110291

占省本级科三费比重(%)89.6786.0887.1049.8737.37

占省本级财政支出比重(%)2.582.262.021.160.97

从全国1999年的情况看,省本级科三费全部或基本全部由省科技厅掌握的省市有江苏、上海、福建、湖北和黑龙江,但也有约1/3的省份在50%以下。2000年,辽宁仅为37.37%,在全国列第23位,比上年后移3位。对于这种状况,在我们没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之前,不好对此妄加评断,但从管理部门的职能和科技发展的自身特点,这一比例过低无疑会削弱省科技厅各项科技计划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利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国家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匹配资金的落实,对科技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表9省科技厅科三费占省本级科三费比重在全国位次情况单位:%

注:1.江苏省科委管理的科技三项费大于省本级总数,这与财政决算体制有关,省本级决算数是指安排在省级单位的经费,省级经费安排在非省级单位,不列入省本级决算。

2.海南、没有提供省本级决算数字。

三、省科技厅科三费运行效益分析

对地方财政科三费的执行情况的跟踪和调查,一直是我们科技管理工作的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以省科技厅科三费执行情况为例,1966年原省科委根据国务院对科研经费归口管理的决定,开始负责编制、分配科三费和科学事业费,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统计调查制度,直到目前,也很难对科三费的运行效益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另外,由于科三费是归口管理,省计委、经贸委等有关部门掌握的科三费的执行情况,我们更是无从了解。在此,我们只截取了“九五”期间,对省科技厅科三费支持的各类科技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由于掌握的统计数据十分有限,统计数据本身也比较粗略,以下的分析结论仅供有关部门参考。1.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项目资助强度增强

为使科技计划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省科技厅对科技计划体系作了进一步调整,把科技计划分为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科技产业化三个层次,安排科技计划项目数量逐年减少,项目资助强度逐年加大。2000年计划项目数量仅为1996年的21.42%,但项目资助强度为该年的3.54倍。

表10“九五”期间省科技厅科技计划基本情况

年份科技三项费(万元)项目数(项)资助强度(万元/项)

合计57773307918.8

19961085010979.9

199710200104210

19981114145623

19991029124941.3

20001029123543.8

资料来源(表10-13):《辽宁省科学技术年度报告》(1997-2001),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2.突出农业和工业的基础性地位,促进农业和工业经济发展

根据1998-2000年的统计结果,省科技厅工业和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约占计划经费总量的80%。在农业方面,以实施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重点,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实施“科技进山增效工程”和加强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工业方面,紧紧围绕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摆脱困境,加速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重点攻克解决了一批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为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起到重大作用。

表11省科技厅计划项目行业分布情况

项目数(项)经费(万元)经费比例

1998年1999年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合计456249235111411029110291100100100

工业2841319949004610342844.044.833.41

农业84596837603478391533.733.838.04

社会发展36273216101369134514.513.313.07

软科学2829294204228233.84.17.9

其它24374514127804.04.07.6

3.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线,加大投入力度

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关键,是我省科技工作的重点。2000年省科技厅科技产业计划项目中,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生物工程和新材料项目数量所占比重依次为25.4%、19.8%、19.4%、14.6%,经费所占比例依次为24.4%、19.6%、19.9%、15.8%。省科技厅通过组织实施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新高地”计划和“1355”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有利地推动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1355”工程是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工程,集中了我省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涉及的150余家企业是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坚。

表12省科技厅科技产业化计划项目技术领域分布情况

经费所占比例(%)项目所占比例(%)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电子信息17.217.82021.524.417.718.720.523.225.4

先进设备23.122.221.419.719.621.621.420.818.919.8

生物工程17.717.218.319.519.915.816.817.218.619.4

新材料19.318.318.117.115.818.417.118.616.414.6

农业8.58.87.77.87.48.98.27.88.77.1

其它14.215.714.514.412.917.617.815.114.213.7

资料来源:省科技厅发展计划处

4.加强了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储备

“九五”期间,省科技厅共安排自然科技基金项目1398项,省科技厅投入科技基金3283万元,项目平均资助强度比“八五”期间有较大幅度提高。省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基金按每年资助10人,每人资助30万元的规模,在“九五”期间,资金投入强度居全国地方同类基金之首。

从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层次看,用于高新技术知识储备和技术难题攻关计划项目数量和经费所占的比例,2000年为66.6%、67.3%,分别比1996年高出2.2个和13.0个百分点。

表13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计划层次情况

经费所占比例(%)项目所占比例(%)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应用基础研究17.317.715.018.916.552.551.621.723.723.8

科技攻关37.038.735.037.650.811.913.738.439.432.8

科技产业化45.843.548.443.532.735.634.639.936.943.4

资料来源:省科技厅发展计划处

5.经费主要流向沈阳、大连地区

据对省科技厅计划项目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的三年时间里,流向沈阳市的项目数量约占62.75%,经费约占74.65%;流向大连市的项目数量约占8.12%(大连市计划单列),经费约占4.41%;其它市则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沈阳、大连在地理、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较其它市更具优势。

6.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多头管理。科技三项费使用范围极为广泛,按项目类别分别由计委、经贸委等几个部门管理,造成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难以集中有限的资金,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延缓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二是项目分散。“九五”期间,省科技厅虽然压缩了科技计划项目数量,但从全省情况看,项目分散、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依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项目多而资金不足,科技三项费只能作为导向资金。

四、各市地方财政科三费投入状况简析

从总体上讲,全省各市地方财政科三费投入增长迅速,但总体水平偏低。其中,沈阳、大连在各市中居于遥遥领先地位,在全国部分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居于中上水平。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分析。

1996年,全省市级地方财政科三费(含区、县级),只有大连、沈阳、鞍山、抚顺超过1000万元,但2000年本溪、营口、辽阳、盘锦等市也在1000万元以上,这样全省就有一半的市超过了这一水平;1996年,锦州科三费为650万元,尚居全省第7位,但到2000年,科三费只有676万元,增幅很小,位居后列;而葫芦岛的科三费2000年为1996年的4.47倍,从200万元猛增至894万元。虽然沈阳、大连、鞍山地方财政科三费基数大,增长较为困难,但2000年同1996年比,也分别增长了1.71、1.93、2.19倍。

表14“九五”期间市级财政科技三项费情况单位:万元

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

1996年82601358325521643915377650217426719260253421200

在全省位次2134510713861112914

1997年1071815422285010078007516002153131010300161585230

在全省位次2134678131051114912

1998年12965235274598120612399516102356241000685318610441

在全省位次2135471014968131012

1999年14128262175577900115011809747154941504871399573479

在全省位次2138657101249141113

2000年165653645168639221591942676136678216961828850736894

在全省位次2139781461254111310

注:包括区(县)一级的科技三项经费投入。

从科三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看,“九五”期间,除大连、沈阳、鞍山始终保持在1%以上之外,抚顺(1996年)、本溪(1999年)、辽阳(1998年,2000年)、盘锦(2000年)在括号内所注年份高于1%之外,其它各市始终在1%之下。2000年,全省最低的锦州市仅为0.34%,最高的大连为其11.26倍。各市除大连、沈阳和鞍山高于或接近同期全省水平外,其他均远远低于全省水平。

表15“九五”期间市级财政科技三项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情况单位:%

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

1996年1.662.11-1.620.720.330.500.020.450.660.510.230.330.20

在全省位次21-34971385611912

1997年1.792.172.140.540.600.580.400.670.320.900.240.130.450.21

在全省位次3128671051141214913

1998年1.982.951.520.730.790.660.370.560.601.720.970.550.410.32

在全省位次2147681310935121114

1999年1.813.101.610.371.170.670.550.810.402.250.610.280.400.35

在全省位次3141257961128141013

2000年1.883.831.890.360.810.490.340.920.731.081.590.530.460.52

在全省位次31213712146854101311

从各市本级科三费情况看,通过表16和表14的对比可以看出,除沈阳、大连、鞍山外,各市区(县)一级的科三费较少,而且差距不大,也就是说各区(县)科技活动比较薄弱。

表16市本级科技三项费情况单位:万元

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

1999年1160568703985810415510694675319440308

其中:科委883436623985810154360393675239440-

占财政支出比重(%)1.820.932.110.221.370.600.850.450.78-

2000年1010032136527681060859267650078211761013850714610

其中:科委61055276810810-1746762905377001012300480-

占财政支出比重(%)-7.732.600.510.700.220.780.780.741.441.170.430.690.71

注:1.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不包括区(县)一级财政科技三项费拨款。

2.大连市科技三项费中,含高新区22426万元、经济区2000万元.

从1995年以来对全国14个城市的地方财政科三费的不完全统计结果,沈阳的最低排位是1997年的第6位,其它各年均为第5位。大连的最低排位是1995、1997年的第4位,最高排位是1996、1999年的第2位。从总体上讲,广州、深圳、大连是全国各大城市中财政科三费拨款水平最高的城市,长春、哈尔滨和沈阳、大连差不多。

表17国内部分城市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投入情况单位:万元

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沈阳7972(5)8260(5)10718(6)12965(5)14128(3)16565(5)

大连8808(4)13583(2)15422(4)23527(3)26217(2)36451(3)

哈尔滨6087(6)6991(7)6270(9)10485(6)13343(4)18270(4)

长春20313(1)32493(1)42654(1)31898(1)5514(8)5131(12)

青岛1903(11)-9795(7)2980(12)3920(10)12522(8)

南京1863(12)4323(10)5247(10)7112(10)8052(7)15473(6)

厦门3374(8)5018(9)6512(8)9074(8)3750(11)11627(9)

武汉3169(10)5360(8)5512(11)7415(9)8553(6)12299(10)

广州10536(2)12287(3)19518(2)26876(2)41450(1)68962(2)

深圳9065(3)11943(4)16248(3)18523(4)-69740(1)

重庆3528(9)7658(6)----

成都4369(7)-11101(5)9194(7)12328(5)13132(7)

西安788(13)681(12)-3542(11)4054(9)4243(13)

宁波-3331(11)---10339(11)

注:表17和表18括号内的数字为统计排序。

从科三费占地方财政的不完全统计结果看,沈阳的最低排位是1997、2000年年的第6位,最高排位为1995年的第3位。大连的最低排位是1997年的第5位,最高排位是2000年的第1位。2000年,深圳、南京、广州居大连之后分列全国前4位。长春这一指标水平在1995-1998年一度居全国之首,但近两年来下滑幅度很大,不排除统计口径上存在问题。

表18国内部分城市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情况单位:%

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沈阳1.73(3)1.66(5)1.79(6)1.98(5)1.81(5)1.88(6)

大连1.56(4)2.10(3)2.17(5)2.95(2)3.10(3)3.83(1)

哈尔滨1.84(2)3.10(2)2.37(2)1.79(6)3.63(1)2.36(5)

长春7.91(1)10.90(1)12.21(1)11.03(1)1.15(8)1.00(12)

青岛0.56(11)--1.03(12)1.44(6)1.34(10)

南京0.51(12)1.08(7)1.04(10)1.33(10)1.12(9)2.67(3)

厦门1.32(5)1.90(4)2.21(4)2.50(3)0.84(11)1.39(8)

武汉1.01(7)1.36(6)1.13(9)1.35(9)1.16(7)1.38(9)

广州0.95(9)1.01(8)1.40(7)1.53(8)1.86(4)2.55(4)

深圳0.97(8)0.87(10)1.17(8)1.05(11)-3.09(2)

重庆0.87(10)1.00(9)----

成都1.24(6)-2.25(3)1.60(7)3.12(2)1.75(7)

西安0.43(13)0.20(12)-2.43(4)1.05(10)0.57(13)

宁波-0.74(11)---1.23(11)

五、小结

本文的主要分析结论有:

1.全省地方财政科三费增长迅速,发展势头良好。但和中央财政科三费投入水平相比,尚有不小差距,和兄弟省市相比,面临严峻挑战。

2.省本级财政科三费增长较快,但省科技厅科三费增长停滞不前,所占比重下降趋势明显。并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难在量上有大的增长。

3.省科技厅科三费运行效益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4.各市地方财政科三费投入增长迅速,但总体水平偏低。

通过以上逐层分析,我们注意到,省本级财政科三费拨款水平要高于全省地方财政科三费拨款水平,而后者又远远高于各市的平均水平。在各市中,沈阳、大连又遥遥领先于各市。这说明,辽宁地方财政科三费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省财政和大连、沈阳投入量大,从总体上带动了全省水平。从这一意义上讲,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地方财政提高科三费拨款水平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必须指出,地方财政科三费及其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只是反映地方政府支持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性指标,并不能完全代表政府的科技拨款水平,更不能代表一个地区科技投入的水平。目前,我国的科技拨款还包括科学事业费和科技基建费等;从国内外经验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最主要力量。政府的资金主要用来支持科学研究和社会公用知识的产生,这也是我们设置科技三项费的本来目的,也符合国际上通常的作法。

附:指标解释:

1.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是指地方财政的直接拨款数,包括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科研基建费等,不包括国家和地方采取减税让利的优惠政策等间接资金投入,如开发区退税、新产品减免税等。

第2篇

(一)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立项的决策绩效审计

首先,看专项资金是否进行了正常的研究,以及使用的决策是否恰当,立项是否具备科学性,背景是否真实等;其次,要看使用的决策上有没有虚假立项,重复申报的错误;最后,查察项目的预算情况,看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有没有遵循节约的原则,实际的决算中是否超出预算等问题。

(二)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管理绩效审计

要看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在分配上是否影响了资金的效益发挥。在资金安排问题上,项目设置是否很多并且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资金在投资上有没有零零星星、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的问题。

(三)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审计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决定着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对于使用情况的审计是极其关键的。主要审计的内容是,是否按照预算对于资金进行了使用,是否有某些人利用职务之便对专项资金进行了克扣、挪用等情况;检查资金使用的过程是否存在随意扩大项目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对于每个项目的质量以及结果进行最终的审查,并且对于一些个项目最终的效益进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通过审计发现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目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大科技专项资金的预算基础组织工作不到位

预算的功能是通过事前有预测性的对未来有相对清晰地认识,并且借此发挥控制作用,将钱“用在刀刃上”以避免不必要的支出,但是广东省的财政科技资金预算却不到位,专项资金分配不符合程序,没有在主要的项目上投入大量的资金,造成资金分配不均衡,在重大科技专项上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导致项目最后的流产,影响了科研的发展。

(二)在专项资金的管理过程中控制意识淡薄

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部分基础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于专项资金的概念模糊不清,没有了解专项资金的收支应当与经常性的收支区别开来进行核算。导致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按照规定专款专用,餐费以及差旅费的支出过大,没有对于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建立独立的账单,最终导致专项资金转化率很低。

(三)财政部门对于专项资金缺乏监管力度,进而导致科研创新太少,个别的资金被挪用现象严重,有的甚至直接购买他人的科研成果。

三、加强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加强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切实加强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

(一)强化部门预算管理

对预算编制方式进行改革,推广新的预算编制办法,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度。要分清科研项目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科技专项资金,加强部门和部门间的沟通,根据财力情况核定预算。依照预算定额的标准,建立新的收支分类体系,对专项资金的分配进行约束,不断增加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强化专项资金控制意识

准确定位财务人员角色将财务的职能定位全面参与资金的使用决策与控制。要对于财务室内部的岗位职责进行合理规范化的分工进而保证财务的职能得以有效的实现。在这样的基础上,财务人员应该对应于整个项目的建立到实施进行全过程的参与,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本着资金到哪,管理到哪的思想,加强对资金支出方面的管理,保证资金充分发挥作用。财务人员随时了解课题的进程,了解项目的进度,有效的安排付款,这个过程需要整个科研小组对于财务人员全程的配合。

(三)完善课题的管理体制

财政办公室要严格审核所立项目,组织一些科研专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的评判和研究,提出可行性的评论报告和评审报告。并且严格遵守程序进行申报,建立滚动的部门项目库和财政项目。加强预算的编制,各个资金使用的课题都要在申请的过程中对于项目做出较为详细的预算,并且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算标准进行。注意信息的传递。各研发课题小组在使用资金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交流,让财务人员对于项目的进度有较为清晰地了解,从而进一步安排课题资金。财政部门也要秉公执法,不能随意克扣专项资金,保证课题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成功完成。课题结束后经办人员要及时进行项目的报销,并且对于课题的研发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之后交付审计部门对于此次课题研发过程进行审核,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对于剩余的资金,要及时进行返还,不得自己扣留用在它处。

(四)实施专项资金评价

控制专项资金的支出当前使用绩效评价的方式很多,对于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使用哪一种方式,应该根据不同的课题来制定。如:科研的方向在于医学研究上,对于其绩效的考核不仅要看他的完成情况,更要看在医疗应用方面做出了哪些贴合实际的事情。根据课题的不同特点立不同的评价指标,用科学的方法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评价。

(五)加强专项资金项目管理

优化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加强资金项目管理是不断提高专项资金利用效益的有效方法。财政办公室首先要对专项资金的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筛选,再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分主次进行拨款,并递交预算部门。避免先预算资金后论证项目的荒谬之事出现。

四、总结

第3篇

1.科技三项费用(以下简称科三费)是中央和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财政科三费在辽宁的流向和使用情况,我们无从准确了解,不在本章研究内容之列。

2.本章通过对辽宁地方财政科三费投入状况和运行效益的回顾与总结,对其发展态势和投入水平进行描述和定位,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其它章节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和对策的提出奠定基础。

3.本章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九五”期间(1996-2000年)。这一方面是受限于统计数据资料,但更重要的考虑,是能使我们的分析更具针对性和有现实意义,更好地为当前的科技部门管理工作服务。

4.本章的分析研究从以下四个层次进行:

(1)通过全省总量(包括省本级、市本级、区(县)级)的分析,判断辽宁地方财政科三费的总体发展态势及在全国的水平;

(2)通过对省本级中省科技厅掌握的科三费的分析,判断其发展态势并利于在各省之间进行比较研究;

(3)由于不掌握各市科技三项费的具体使用情况,我们只对省科技厅科三费运行效益进行了分析,但也应该能从总体上基本反映出全省的情况。

(4)对市级科三费(含区(县)级)和市本级科三费(不含区(县)级)的分析,主要判断各市科三费的投入水平及发展态势;

5.为了使分析结论更具可信性,本章尽量采用连续性数据,并大量地使用了统计表格,主要分析结论都建立在对相对量指标上(文中有关的主要统计指标解释附本章后)。

二、全省地方财政科三费投入现状

1.总量增长迅速,发展势头良好

2000年,全省地方财政科三费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从上年的7.59亿元猛增至10.24亿元。“八五”以来,总量始终居于全国三甲之列。“九五”期间累计投入科三费33.87亿元,为“八五”期间的2.66倍。

地方财政科三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2000年,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已接近2%,比1995年增长1.51个百分点。

“九五”期间,地方财政科三费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4.14%,而同期全省地方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为24.1%,高出0.04个百分点;占地方财政收入和全省GDP比重的比重呈连续上升势头。2000年分别占4.35%、0.22%,为近年来最高。

“九五”期间,占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比重均在60%以上,平均为64.81%,远远高于全国地方财政49.59%的平均水平。同“八五”期间比较,这一比重增长了7.21个百分点。

表1“九五”期间辽宁地方财政科三费基本情况

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

全省地方财政科三费(亿元)4.635.086.337.5910.24

年增长速度(%)31.539.7224.6119.9134.91

占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比重(%)62.5560.9164.0668.2768.26

占全省地方财政支出比重(%)1.471.491.621.661.98

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比重(%)2.942.933.033.384.35

占全省GDP比重(%)0.150.140.160.180.22

全国地方财政科三费(亿元)49.9063.7773.8894.93120.12

占全国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比重(%)47.1647.6049.6350.4253.14

占全国地方财政支出比重(%)0.860.950.951.041.14

数据来源及有关说明:

1.本文所引用数据,除另有注明之外,均来自科技部、财政部全国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统计结果。

2.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和地方财政支出均采用当年价格,在计算增长速度时未考虑价格因素。

表2-1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在全国位次情况单位:亿元

辽宁广东吉林山东江苏四川浙江河南黑龙江福建河北

1995年3.523.733.222.432.332.191.781.401.481.381.24

在全国位次2134567981113

1996年4.634.784.463.423.293.012.192.031.991.971.91

在全国位次2134567891011

1997年5.086.315.774.374.342.702.942.652.232.743.14

在全国位次3124597101186

1998年6.337.404.626.264.992.784.082.762.722.993.74

在全国位次2153496101187

1999年7.6013.102.567.975.723.115.593.664.124.274.34

在全国位次31162411510876

2000年10.2421.472.629.257.923.609.183.544.225.124.74

在全国位次21163512413867

表2-2地方财政科三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在全国位次情况单位:%

辽宁北京吉林山东江苏四川浙江陕西福建

1995年1.290992.660.880.920.790.990.790.80

在全国位次241658487

1996年1.470.863.070.951.060.921.030.850.98

在全国位次21117394126

1997年1.490.773.441.141.190.981.221.011.22

在全国位次21717512393

1998年1.620.782.431.281.180.871.420.971.17

在全国位次217145143118

1999年1.661.101.091.451.180.861.621.041.53

在全国位次11112510172134

2000年1.

980.701.011.511.340.802.130.941.58

在全国位次2211357161154

2.和中央财政科三费投入水平相比,尚有不小差距

“九五”期间,中央财政科三费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6.66%,高出辽宁2.12个增长百分点;科三费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虽从最初的7.21%降至2000年的5.02%,但也远远高于同期辽宁1.47%至1.98%之间的水平;科三费占全国GDP比重的最高值为0.31%、最低值为0.23%,最低值也高于辽宁的最高值水平。

表3“九五”期间全国中央财政科三费基本情况

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

全国中央财政科三费(亿元)155.01189.97189.90272.80277.22

年增长速度(%)34.6127.8015.8528.4926.53

占全国中央财政科技拨款比重(%)44.4646.4643.3050.1648.16

占全国中央财政支出比重(%)7.217.506.086.575.02

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2.092.201.922.382.07

占全国GDP比重(%)0.230.250.240.330.31

3.和兄弟省市相比,面临严峻挑战

(1)和领头羊广东比,差距在不断拉大

1996年,广东的地方财政科三费为4.78亿元,我们仅与之相差0.15亿元。但到2000年,广东已达21.47亿元,为辽宁的2.1倍;

1996年,辽宁的地方财政科三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47%,要远远高于广东0.80%的水平,但到2000年,广东已达1.99%,反超过辽宁0.01个百分点。

从中可以看出,广东的地方财政科三费,无论规模总量还是相对投入强度,从“九五”以来其发展速度都要远远高于辽宁,我们和广东的差距正在迅速拉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在于经济实力之间的差距。从GDP总量看,1996年广东为辽宁的2.06倍,2000年为辽宁的2.07倍;从地方财政收入看,1996年广东为辽宁的3.07倍,2000年则为辽宁的3.87倍;从地方财政支出看,1996年广东为辽宁的1.91倍,2000年则为辽宁的2.09倍;从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看,1996年,辽宁和广东基本持平,但到了2000年,广东则为辽宁的2.1倍。从中可以看出,科技和经济发展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表4广东、辽宁地方财政科三费对比情况单位:亿元

1996年

2000年

广东(A)辽宁(B)A/B广东(A)辽宁(B)A/B

国内生产总值(GDP)6519.143157.692.069662.234669.062.07

地方财政收入479.45157.53.04910.56235.43.87

地方财政支出601.23314.781.911080.31518.082.09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11.817.411.5939.4213.502.92

其中:科技三项费4.784.631.0321.4710.242.10

科技三项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0.801.470.541.991.981.0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年鉴(2001)》。

(2)山东、浙江、福建等省迅速赶上来,差距不断在缩小

山东地方财政科三费曾于1999年超过辽宁居全国第2位,只是在2000年又退居辽宁之后。其科三费总量从1995年的2.43亿元迅速增至9.25亿元,紧跟广东和辽宁之后;

浙江地方财政科三费从1995年的1.78亿元一路升至2000年的9.18亿元,紧随山东之后,在全国的位次也从第7位升至目前的第4位;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5年的0.99%猛增至2000年的2.13%,从当时的全国第4位到2000年居于全国之首;

福建地方财政科三费于2000年挺进5亿元,从1995年的1.38亿元增至2000年的5.12亿元,在全国的位次从第11位升至目前的第6位;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5年的0.80%增至2000年的1.58%,从当时的全国第7位升到2000年的第4位。

河北的地方财政科三费增长也较为迅速,2000年达到4.74亿元,在全国的位次从1995年的第13位迅速升至第7位。

以上省份,山东、浙江、福建和辽宁同为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但市场经济基础目前较辽宁更为完善,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河北依托首都优势,经济发展很快。这些使上述省份能够对科技发展给予更强有利的支持和关注。

(3)北京、上海在中科院所属和中央部委所属科研机构等方面的优势地位非辽宁所能及

尽管从统计数据上看,北京和上海地方财政科三费和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居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但它们集中了大量的中科院和中央部委所属科研院所,是中央财政科三费的重要流向地。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这届奥运会的一个申办主题为科技奥运)和上海浦东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势必加强对其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而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国际化,北京和上海应该是全国受益最多的省份之一。这一切都远非辽宁所及。(4)西部省份发展潜力巨大

西部省份除陕西、四川之外,地方财政科三费水平普遍偏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各省的科技发展带来了机遇。西部省份普遍加大了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陕西的省本级科三费(12811万元)及其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重(1.77%),1999年分别居全国的第7位、第5位;1999年,宁夏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居全国之首,山西、云南、广西、四川也居前十名之列。这样,在当年省本级科三费占同级财政支出比重全国前10名的省份中,西部地区占据6席。这一发展势头不容我们忽视。

二、省科技厅科三费情况

1.省本级科三费增长较快,但低于同级财政支出平均增长速度

2000年,省本级科三费达2.75亿元,是1996年的2.28倍。从全国情况看,1999年从上年全国的第7位升至第3位,位居北京(39022万元)、天津(21075万元)之后,略高于上海(19237万元);占省本级财政支出比重为2.36%,居宁夏(2.58%)、浙江(2.45%)之后,居全国第3位。

整个“九五”期间,

省本级科三费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5%,增长速度应该说不慢。但由于低于同期省本级财政支出年均增长速度1.1个百分点,占省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也由1996年的2.88%降至2000年的2.60%。

表5“九五”期间省本级科三费情况

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

省本级科三费(万元)1210011850127912063627535

比上年增长(%)--5.999.2361.3333.43

占省本级财政支出比重(%)2.882.622.322.332.60

省本级地方财政支出(万元)4198924516955503828862971058125

比上年增长(%)-7.5721.8561.0311.94

注:省本级科技三项费含风险资金,其中1999年5000万元,2000年15000万元。

表6-1省本级科三费在全国位次情况单位:万元

辽宁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江苏黑龙江陕西天津

1999年206363902219237179401307510354124511281121075

在全国位次31458141072

2000年275353408121160125791780311332137901536136987

在全国位次324116141091

表6-2省本级科三费占省本级财政支出比重在全国位次情况单位:%

辽宁浙江宁夏山东陕西山西吉林云南广西四川

1999年2.362.452.581.781.771.771.521.441.411.35

在全国位次32145578910

2000年2.602.661.711.071.341.251.101.460.930.7

在全国位次21411891071621

2.省科技厅科三费增长停滞不前

2000年,归口省科技厅管理的省本级科三费为10291万元,和上年比没有变化,比“九五”起始年还有所减少。1999、2000年,省财政从科三费中分别列支5000万元、15000万元用于支持风险投资,这样实际归口省科技厅管理的科三费并未增长,2000年仅居全国第9位,比上年又后移一位,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之后,也低于我们的近邻黑龙江。由于省财政计划5年内将风险投资资金从省本级科三费中列支10亿元,预计省科技厅管理的科三费数量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很难有大的增长。

表7省科技厅科三费在全国位次情况单位:万元

辽宁北京上海黑龙江广东天津江苏山东山西河南

1999年102911841019237121551170011190110451099077207388

在全国位次82134567910

2000年102912753121160137901570011581123201170080498033

在全国位次912437561112

3.省本级科三费中科技厅所占比重下降趋势明显

1996年,归口省科技厅管理的科三费占省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约为90%,但到2000年,这一比重仅为37.37%;占省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从2.58%降到不足1%。可以说,归口省科技厅管理的科三费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下降趋势都非常明显。

表8“九五”期间归口省科技厅管理的科三费情况

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

省本级科三费中省科技厅经费(万元)1085010200111411029110291

占省本级科三费比重(%)89.6786.0887.1049.8737.37

占省本级财政支出比重(%)2.582.262.021.160.97

从全国1999年的情况看,省本级科三费全部或基本全部由省科技厅掌握的省市有江苏、上海、福建、湖北和黑龙江,但也有约1/3的省份在50%以下。2000年,辽宁仅为37.37%,在全国列第23位,比上年后移3位。对于这种状况,在我们没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之前,不好对此妄加评断,但从管理部门的职能和科技发展的自身特点,这一比例过低无疑会削弱省科技厅各项科技计划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利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国家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匹配资金的落实,对科技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表9省科技厅科三费占省本级科三费比重在全国位次情况单位:%

注:1.江苏省科委管理的科技三项费大于省本级总数,这与财政决算体制有关,省本级决算数是指安排在省级单位的经费,省级经费安排在非省级单位,不列入省本级决算。

2.海南、没有提供省本级决算数字。

三、省科技厅科三费运行效益分析

对地方财政科三费的执行情况的跟踪和调查,一直是我们科技管理工作的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以省科技厅科三费执行情况为例,1966年原省科委根据国务院对科研经费归口管理的决定,开始负责编制、分配科三费和科学事业费,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统计调查制度,直到目前,也很难对科三费的运行效益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另外,由于科三费是归口管理,省计委、经贸委等有关部门掌握的科三费的执行情况,我们更是无从了解。在此,我们只截取了“九五”期间,对省科技厅科三费支持的各类科技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由于掌握的统计数据十分有限,统计数据本身也比较粗略,以下的分析结论仅供有关部门参考。1.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项目资助强度增强

为使科技计划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省科技厅对科技计划体系作了进一步调整,把科技计划分为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科技产业化三个层次,安排科技计划项目数量逐年减少,项目资助强度逐年加大。2000年计划项目数量仅为1996年的21.42%,但项目资助强度为该年的3.54倍。

表10“九五”期间省科技厅科技计划基本情况

年份科技三项费(万元)项目数(项)资助强度(万元/项)

合计57773307918.8

19961085010979.9

199710200104210

19981114145623

19991029124941.3

20001029123543.8

资料来源(表10-13):《辽宁省科学技术年度报告》(1997-2001),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2.突出农业和工业的基础性地位,促进农业和工业经济发展

根据1998-2000年的统计结果,省科技厅工业和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约占计划经费总量的80%。在农业方面,以实施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重点,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实施“科技进山增效工程”和加强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工业方面,紧紧围绕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摆脱困境,加速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重点攻克解决了一批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为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起到重大作用。

表11省科技厅计划项目行业分布情况

项目数(项)经费(万元)经费比例

1998年1999年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合计456249235111411029110291100100100

工业2841319949004610342844.044.833.41

农业84596837603478391533.733.838.04

社会发展36273216101369134514.513.313.07

软科学2829294204228233.84.17.9

其它24374514127804.04.07.6

3.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线,加大投入力度

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关键,是我省科技工作的重点。2000年省科技厅科技产业计划项目中,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生物工程和新材料项目数量所占比重依次为25.4%、19.8%、19.4%、14.6%,经费所占比例依次为24.4%、19.6%、19.9%、15.8%。省科技厅通过组织实施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新高地”计划和“1355”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有利地推动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1355”工程是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工程,集中了我省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涉及的150余家企业是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坚。

表12省科技厅科技产业化计划项目技术领域分布情况

经费所占比例(%)项目所占比例(%)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电子信息17.217.82021.524.417.718.720.523.225.4

先进设备23.122.221.419.719.621.621.420.818.919.8

生物工程17.717.218.319.519.915.816.817.218.619.4

新材料19.318.318.117.115.818.417.118.616.414.6

农业8.58.87.77.87.48.98.27.88.77.1

其它14.215.714.514.412.917.617.815.114.213.7

资料来源:省科技厅发展计划处

4.加强了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储备

“九五”期间,省科技厅共安排自然科技基金项目1398项,省科技厅投入科技基金3283万元,项目平均资助强度比“八五”期间有较大幅度提高。省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基金按每年资助10人,每人资助30万元的规模,在“九五”期间,资金投入强度居全国地方同类基金之首。

从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层次看,用于高新技术知识储备和技术难题攻关计划项目数量和经费所占的比例,2000年为66.6%、67.3%,分别比1996年高出2.2个和13.0个百分点。

表13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计划层次情况

经费所占比例(%)项目所占比例(%)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应用基础研究17.317.715.018.916.552.551.621.723.723.8

科技攻关37.038.735.037.650.811.913.738.439.432.8

科技产业化45.843.548.443.532.735.634.639.936.943.4

资料来源:省科技厅发展计划处

5.经费主要流向沈阳、大连地区

据对省科技厅计划项目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的三年时间里,流向沈阳市的项目数量约占62.75%,经费约占74.65%;流向大连市的项目数量约占8.12%(大连市计划单列),经费约占4.41%;其它市则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沈阳、大连在地理、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较其它市更具优势。

6.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多头管理。科技三项费使用范围极为广泛,按项目类别分别由计委、经贸委等几个部门管理,造成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难以集中有限的资金,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延缓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二是项目分散。“九五”期间,省科技厅虽然压缩了科技计划项目数量,但从全省情况看,项目分散、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依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项目多而资金不足,科技三项费只能作为导向资金。

四、各市地方财政科三费投入状况简析

从总体上讲,全省各市地方财政科三费投入增长迅速,但总体水平偏低。其中,沈阳、大连在各市中居于遥遥领先地位,在全国部分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居于中上水平。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分析。

1996年,全省市级地方财政科三费(含区、县级),只有大连、沈阳、鞍山、抚顺超过1000万元,但2000年本溪、营口、辽阳、盘锦等市也在1000万元以上,这样全省就有一半的市超过了这一水平;1996年,锦州科三费为650万元,尚居全省第7位,但到2000年,科三费只有676万元,增幅很小,位居后列;而葫芦岛的科三费2000年为1996年的4.47倍,从200万元猛增至894万元。虽然沈阳、大连、鞍山地方财政科三费基数大,增长较为困难,但2000年同1996年比,也分别

增长了1.71、1.93、2.19倍。

表14“九五”期间市级财政科技三项费情况单位:万元

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

1996年82601358325521643915377650217426719260253421200

在全省位次2134510713861112914

1997年1071815422285010078007516002153131010300161585230

在全省位次2134678131051114912

1998年12965235274598120612399516102356241000685318610441

在全省位次2135471014968131012

1999年14128262175577900115011809747154941504871399573479

在全省位次2138657101249141113

2000年165653645168639221591942676136678216961828850736894

在全省位次2139781461254111310

注:包括区(县)一级的科技三项经费投入。

从科三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看,“九五”期间,除大连、沈阳、鞍山始终保持在1%以上之外,抚顺(1996年)、本溪(1999年)、辽阳(1998年,2000年)、盘锦(2000年)在括号内所注年份高于1%之外,其它各市始终在1%之下。2000年,全省最低的锦州市仅为0.34%,最高的大连为其11.26倍。各市除大连、沈阳和鞍山高于或接近同期全省水平外,其他均远远低于全省水平。

表15“九五”期间市级财政科技三项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情况单位:%

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

1996年1.662.11-1.620.720.330.500.020.450.660.510.230.330.20

在全省位次21-34971385611912

1997年1.792.172.140.540.600.580.400.670.320.900.240.130.450.21

在全省位次3128671051141214913

1998年1.982.951.520.730.790.660.370.560.601.720.970.550.410.32

在全省位次2147681310935121114

1999年1.813.101.610.371.170.670.550.810.402.250.610.280.400.35

在全省位次3141257961128141013

2000年1.883.831.890.360.810.490.340.920.731.081.590.530.460.52

在全省位次31213712146854101311

从各市本级科三费情况看,通过表16和表14的对比可以看出,除沈阳、大连、鞍山外,各市区(县)一级的科三费较少,而且差距不大,也就是说各区(县)科技活动比较薄弱。

表16市本级科技三项费情况单位:万元

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

1999年1160568703985810415510694675319440308

其中:科委883436623985810154360393675239440-

占财政支出比重(%)1.820.932.110.221.370.600.850.450.78-

2000年1010032136527681060859267650078211761013850714610

其中:科委61055276810810-1746762905377001012300480-

占财政支出比重(%)-7.732.600.510.700.220.780.780.741.441.170.430.690.71

注:1.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不包括区(县)一级财政科技三项费拨款。

2.大连市科技三项费中,含高新区22426万元、经济区2000万元.

从1995年以来对全国14个城市的地方财政科三费的不完全统计结果,沈阳的最低排位是1997年的第6位,其它各年均为第5位。大连的最低排位是1995、1997年的第4位,最高排位是1996、1999年的第2位。从总体上讲,广州、深圳、大连是全国各大城市中财政科三费拨款水平最高的城市,长春、哈尔滨和沈阳、大连差不多。

表17国内部分城市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投入情况单位:万元

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沈阳7972(5)8260(5)10718(6)12965(5)14128(3)16565(5)

大连8808(4)13583(2)15422(4)23527(3)26217(2)36451(3)

哈尔滨6087(6)6991(7)6270(9)10485(6)13343(4)18270(4)

长春20313(1)32493(1)42654(1)31898(1)5514(8)5131(12)

青岛1903(11)-9795(7)2980(12)3920(10)12522(8)

南京1863(12)4323(10)5247(10)7112(10)8052(7)15473(6)

厦门3374(8)5018(9)6512(8)9074(8)3750(11)11627(9)

武汉3169(10)536

0(8)5512(11)7415(9)8553(6)12299(10)

广州10536(2)12287(3)19518(2)26876(2)41450(1)68962(2)

深圳9065(3)11943(4)16248(3)18523(4)-69740(1)

重庆3528(9)7658(6)----

成都4369(7)-11101(5)9194(7)12328(5)13132(7)

西安788(13)681(12)-3542(11)4054(9)4243(13)

宁波-3331(11)---10339(11)

注:表17和表18括号内的数字为统计排序。

从科三费占地方财政的不完全统计结果看,沈阳的最低排位是1997、2000年年的第6位,最高排位为1995年的第3位。大连的最低排位是1997年的第5位,最高排位是2000年的第1位。2000年,深圳、南京、广州居大连之后分列全国前4位。长春这一指标水平在1995-1998年一度居全国之首,但近两年来下滑幅度很大,不排除统计口径上存在问题。

表18国内部分城市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情况单位:%

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沈阳1.73(3)1.66(5)1.79(6)1.98(5)1.81(5)1.88(6)

大连1.56(4)2.10(3)2.17(5)2.95(2)3.10(3)3.83(1)

哈尔滨1.84(2)3.10(2)2.37(2)1.79(6)3.63(1)2.36(5)

长春7.91(1)10.90(1)12.21(1)11.03(1)1.15(8)1.00(12)

青岛0.56(11)--1.03(12)1.44(6)1.34(10)

南京0.51(12)1.08(7)1.04(10)1.33(10)1.12(9)2.67(3)

厦门1.32(5)1.90(4)2.21(4)2.50(3)0.84(11)1.39(8)

武汉1.01(7)1.36(6)1.13(9)1.35(9)1.16(7)1.38(9)

广州0.95(9)1.01(8)1.40(7)1.53(8)1.86(4)2.55(4)

深圳0.97(8)0.87(10)1.17(8)1.05(11)-3.09(2)

重庆0.87(10)1.00(9)----

成都1.24(6)-2.25(3)1.60(7)3.12(2)1.75(7)

西安0.43(13)0.20(12)-2.43(4)1.05(10)0.57(13)

宁波-0.74(11)---1.23(11)

五、小结

本文的主要分析结论有:

1.全省地方财政科三费增长迅速,发展势头良好。但和中央财政科三费投入水平相比,尚有不小差距,和兄弟省市相比,面临严峻挑战。

2.省本级财政科三费增长较快,但省科技厅科三费增长停滞不前,所占比重下降趋势明显。并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难在量上有大的增长。

3.省科技厅科三费运行效益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4.各市地方财政科三费投入增长迅速,但总体水平偏低。

通过以上逐层分析,我们注意到,省本级财政科三费拨款水平要高于全省地方财政科三费拨款水平,而后者又远远高于各市的平均水平。在各市中,沈阳、大连又遥遥领先于各市。这说明,辽宁地方财政科三费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省财政和大连、沈阳投入量大,从总体上带动了全省水平。从这一意义上讲,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地方财政提高科三费拨款水平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必须指出,地方财政科三费及其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只是反映地方政府支持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性指标,并不能完全代表政府的科技拨款水平,更不能代表一个地区科技投入的水平。目前,我国的科技拨款还包括科学事业费和科技基建费等;从国内外经验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最主要力量。政府的资金主要用来支持科学研究和社会公用知识的产生,这也是我们设置科技三项费的本来目的,也符合国际上通常的作法。

附:指标解释:

1.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是指地方财政的直接拨款数,包括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科研基建费等,不包括国家和地方采取减税让利的优惠政策等间接资金投入,如开发区退税、新产品减免税等。

第4篇

在1998年第1季度后,经济发展的宏观统计数据一出来,政府遂决定增加投资,扩大内需。在货币政策效应不理想的情况下,考虑更多运用财政政策实施扩张。1998—2003年期间,财政政策以增加财政支出为主进行宏观调控,以带动民间投资、促进社会消费和扩大出口潜力,以此实现拉动社会总需求,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通过增发长期国债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调整税收政策来扩大出口,吸引外资,减轻企业负担。与此同时,增加社会保障、救灾和科教领域的重点支出,并作出了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部署。第二轮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仍然以扩大内需为主要目的,4万亿主要用于投资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上。后经过两次调整,基建项目和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项目方面投资比重有所下降,用于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项目资金所占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

2政策效果分析

两轮积极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作用明显。从1998年到2004年的7年间,GDP增长率分别为7.8%,7.6%,8.4%,8.3%,9.1%,10%,10.1%;有效扩大了对外出口和消费需求,实现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1999-2003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由6.8%上升到25%;出口商品增长率也处于6.1%~34.7%之间,说明虽面临通货紧缩状况,积极财政政策给我国乃至亚洲经济都带来了正面的影响。第二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将处于低迷期的经济拉回到平稳较快增长轨道,2009年GDP增长率达到9.2%,2010年为10.3%,2011年达到9.3%,2012年也保持了7.7%的增长率,居民消费需求也呈现逐渐扩张态势,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的情况看,2009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保持了14%以上的增长速度,特别是2010年增速达到了23.3%。政政策实施期间,固定资产年投资额与递增率均呈现上升趋势。拉动经济增长,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动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的步伐;特别是2008年后,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付诸实施,使得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5%,2009年则达到了30.1%,为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3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问题分析

3.1赤字问题

赤字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运行低谷期使用的一项短期政策,在短期内,社会若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闲散资源并未充分利用时,财政赤字可扩大总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经济回升。但财政赤字也可能增加政府债务负担,引发财政危机。从1998年的第一轮财政政策实施以来,财政赤字问题一直存在。1998年至2002年连续5年财政赤字年年递增,2002年更是达到了3149.51亿元。2008年以来的第二轮财政政策实施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从1998年到2012年的15年间,只有2007年财政是盈余的。这反映出以中央财政投资性支出为引导,地方投资性支出为配套的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直接导致了财政赤字规模的扩大。另外,赤字财政政策还可能诱发通货膨胀,进而引起社会动荡。

3.2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可发现我国两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的GDP与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特征:首先,第一产业比重在下降,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在上升;其次,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增长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第三,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偏低,且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率偏低。而2005年美国的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0.4%和78.6%。自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部分是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在2012年更是达到了70.23%。国家发改委的资料证明,2008年以来的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资金投入安排中,用于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电网改造的资金安排占总资金的比重达到了37.5%,而用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比重只占3.75%,这样一种偏向于基础建设和重工业的投资方式,强化了产业结构失衡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问题。

4对策及建议

4.1国外经验借鉴

4.1.1美国奥巴马经济振兴计划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美国出现了银行倒闭风潮,并且危机到了实体经济。国内生产总值下滑,失业率持续上升,自2008年8月以后,CPI和PPI变化率皆表现为紧缩状态。鉴于经济快速下滑,奥巴马政府于2008年12月提出了经济振兴计划的初步方案。主要包括:大规模改造联邦政府办公楼、大力投资公路和桥梁建设、大规模改造学校硬件设施、安装节能系统、在美国各地推广宽带网络应用、改善医院等设施等5个方面。另外,奥巴马政府在2013年年初调整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4.1.2欧盟联合应对策略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盟采取了许多措施进行应对。财政政策方面,采取了直接作用于欧盟经济、扩大内需的财政相关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则注重协调各成员国财政政策,尽量将各国政策措施纳入统一框架,以整合全欧盟资源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从2008年至今,欧盟的财政相关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8年至2009年末金融危机发生并不断恶化,欧盟在这一阶段将政策重心放在大规模经济刺激上;第二个阶段是2009年末希腊发生债务危机及随后出现的欧债危机,欧盟将政策重心放在救援债务危机国家和建立安全网;第三个阶段是2012年至今,欧盟将政策重心放在强化财政纪律上。

4.1.3俄罗斯稳健财政政策俄罗斯普京政府实行中性稳健的财政政策,利用减税来促进经济增长、财政收支平衡、稳定财政。并设立财政稳定基金,将政府在资源丰沛期获得的一部分“超额”收入存储起来,以备资源枯竭时使用,以便化解财政收支不可持续性带来的财政风险,保持政府预算长期稳定。出于这一目的,俄罗斯于2004年开设稳定基金。短短几年内,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攀升为俄罗斯稳定基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全面下行的情况下,储备充沛的俄罗斯稳定基金有效发挥了抑制经济波动、减缓经济衰退、加速经济复苏、保障国家预算平衡、防范财政金融危机发生的积极功效。

4.2几点建议

第一,慎用赤字财政政策,特别是连续使用。政府采用可持续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是必要的,但从中长期来看,正向的政策效用不一定大于逆向效用,也不会总是可持续积极的。因为赤字财政政策以国民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为前提,但闲置资源毕竟有限,长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超过经济承受能力,会导致经济过热,引起通货膨胀。故而,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必须审时度势,谨慎而行,政策调整要留有余地和空间。第二,权衡短期与中长期发展,调整财政收支结构,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考虑,调整财政政策,努力改变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投资、出口、内需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的局面,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系统规划,进行全面绩效管理。增加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实质上扩大内需,以解决民众的后顾之忧,从而带动消费拉动内需,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第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财政政策运行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等,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为可持续积极财政政策的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

5结束语

第5篇

一、辽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中的工作重点

(一)抓住培养环节。培养是基础,健全人才培养教育机制,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二)抓住引进环节。引进是重点,完善人才、之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大项目、积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

(三)抓住使用环节。使用是关键,健全人才配置和激励机制,围绕营造人才环境,完善政策体系,加强人才市场建设,留住、用好人才,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辽宁科技人才资源现状分析

(一)辽宁人才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人才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

目前,辽宁省已经形成了以中国沈阳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为龙头,区、县(市)人才市场为依托,专业和行业职业介绍机构为基础的市场体系。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材 问题 解决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作为中央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为了保证教材结构的完整性,每门课都有自己内在的逻辑,因此,教材本身在编排上存在着一定的内容重复现象以及其他问题。

一、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

第一,同一门课程内部内容重复。例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在中国化、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部分,都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内容。

第二,不同的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例如:“概论”课中第三章理论和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内容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和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内容重复较多。

第三,高校课程和中学课程内容重复且部分内容不一致。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和中学政治课程和历史课程内容重复较多,另外有少部分内容不一致。例如:“基本原理概论”中第四章第一节:“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中学政治教材对这部分的论述为“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基本职能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二、教材内容存在问题的原因

为了保持教材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出现了无法避免的内容重复现象。另外,高校政治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各自为政,没有有效的衔接。各个阶段教学在具体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缺少沟通和交流,因此出现了高校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教材内容的重复、脱节和内容不一致等问题。

三、解决教材内容存在问题的途径

第一,完善教材体系。首先,对于高校教材体系中内容重复的问题,在编写中应注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针对不同的课程及不同内容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其次,应对中学教材和高校教材进行整体性规划,使课程内容之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中学教材的编写主要为了应对高考,内容主要是基础理论,理论性较强。高校教材的编写主要注重育人,注重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不说空话、不讲大道理,帮助学生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思想困惑。在内容重复的情况下,应保持中学和高校教材内容的一致性,避免学生知识混淆。

第二,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课程体系包括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需要促进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首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整体性的理解是跨学科和跨专业的,需要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的共同研究和努力协同完成。对于重复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解;或是有些课程详讲,有些课程略讲;再或是采用专题教学法,各自设计内容不重复的专题,进行教学。其次,转化教学重心。从涉及理论观点的实际问题入手,讲授重心由知识传授向思维能力训练和具体问题解决转化,促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或让学生参与课程讲授,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转化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再次,采取分级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公共课,学校和教师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分级教学。例如:可以将不同地区的生源、不同的专业的学生、中学学习文科和理科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乃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部分重复及其解决之道[J].高教论坛.2008,(3)

[2]王忠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4)

[3]包双叶,陈锡喜.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及其转化—从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材内容重复现象谈起. [J].邯郸学院学报.2010,(6)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县级财政,支农投入

 

农业的重要性及其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予以支持与保护,财政对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财政投入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长期深远影响。本文立足围绕赤壁市财政支农投入现状,着眼于全市财政支农投入规模和结构的现实分析,就建立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支农投入的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相关分析与思考。

一、对赤壁市财政支农投入规模的基本判断

我们可以通过财政支农投入比例的纵向变化以及与周边相关县(市、区)的横向比较,来判断赤壁市财政支农投入规模的情况。

1、从纵向比较,赤壁市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呈上升之势。近些年,赤壁市财政部门努力加大支农力度,农村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农民人均收入逐年递增。“九五”、“十五”时期以及2008年、2009年至今,全市财政支农投入呈增长之势。预算内财政支农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九五”期间的5.3%增加到2010年的10.7%,农投入绝对值从“九五”期间的924万元增加到2010年18026万元,支农投入增长率从2008年的12.4%提高到2010年度的24.1%。所以,从“九五”、“十五”和2008年至2010年预算内财政支农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与预算内支农支出比上年的增长率两个指标来看,赤壁市的财政支农投入处于逐年递增的态势。

2、从横向与其他周边县(市、区)比,赤壁市预算内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小。我们选择了周边具有较强可比性的咸安、崇阳、通城、通山四县(市、区),进行了支农投入规模的横向比较。以2007~2010年四年为例,这四年赤壁市预算内支农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0.2%、10.4%、10.6%和11.5%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农业论文,而四县(市、区)平均比重达到了12.2%、12.5%、12.2%和12.8%。由此可见,赤壁市预算内支农投入的规模偏小。

3、从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判断,赤壁市农业仍处在贡献地位。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财政支农投入/财政总支出)/(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财政支农投入和农业产值贡献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越高,说明农业获得的财政投入支持越大。倾斜指数为1,表明农业获得了与农业产值地位平等的财政支持度。根据上述公式计算,赤壁市2006~2010年五年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分别为0.53、0.57、0.63、0.64和0.69。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呈逐年上升的变化,首先表明了政府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在进一步加强,其次表明了赤壁市的农业经济还没有获得与其在国民经济中贡献相等的地位,仍处在贡献地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通过对赤壁市支农投入规模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以及近几年的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变化,表明赤壁市的财政支农投入规模和投入能力处在一个稳步上升的阶段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核心期刊目录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渡,赤壁市财政对农业的扶持由原来单一的农业发展项目拓展到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因此,尽管赤壁市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绝对规模有所扩大,但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支农投入能力的有限性与新农村发展的巨大需要之间还存在较大缺口,在财政支农投入规模逐步提升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财政支农投入资金的结构效率,提升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密切度,是我们建立完善现代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的关键所在。

二、赤壁市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赤壁市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总量增长迅速,但市本级财政支农投入结构仍不尽合理。

1、农口系统事业费支出比例偏高。农林水利气象事业基本支出,主要是维持农口事业单位的“吃饭”问题。从赤壁市近几年财政农口事业费支出比例的变化看,尽管财政支出中农口单位基本支出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各年度农口单位基本支出仍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如2009年、2010年财政支出中的农口单位基本支出占农口部门预算总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1%和48%,过高的农口单位基本支出,对农业生产的直接作用甚小。

2、农村基础建设投入不平衡。从赤壁市近几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实际看,对农村的基础建设投入都占财政支农支出的较大比例,如2008年对农村的基础建设投入达6530万元,占财政支农项目总支出的65%;2009年投入农村基础建设投入6791万元,占财政支农项目总支出的57%;2010年投入7280万元,占财政支农项目总支出的67%。但这些支出中用于大中型的带有社会性的水利、交通等全社会普遍受益的项目投入比重较大,而对一些农民直接受益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可以真正用于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关系农业和农村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如动植物防疫设施建设、农业品种改良、农田水利以及节水灌溉等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所占比重较小,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

3、农业科技、农民教育培训投入较低。农业科技投入是农业投入的重要

摘要内容。据统计,农村教育投入每增加1元,就可以使农业产值增加8.43元。当前赤壁市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也明显不够,2009年这块投入只占财政支农总投入的0.65%。

三、赤壁市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赤壁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按照农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并重的原则,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统筹兼顾、合理配置,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的规模结构,确保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目标的有效实现。

1、加大投入,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一是确保预算内支农资金稳步增长。坚决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和“三个主要”的要求,进一步调整财政分配政策,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将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三农”倾斜,努力增加预算内支农资金,确保预算内支农支出按法定比例增长。二是广辟途径,拓宽财政支农资金的筹资渠道。在加大财政预算内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同时,不断开拓新的稳定的支农资金筹措渠道,努力做到支农投入多渠道,资金来源多源化。一是加大政府性基金筹集力度。加强水利资金、土地开发资金、水资源费等预算外资金的征收管理。二是确保土地出让金的支农支出。列入土地开发成本的耕地开垦费、补充耕地成本回收款、农业土地开发出让金地方财政留成部分和省返回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于支农支出;从安排给经济开发区、中心镇、城市防洪工程、工业功能区及乡镇的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8%用于全市新农村建设;大幅提高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净收入用于支农支出的比例;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提高后,新增地方财政留成部分用于支农支出。三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农业项目库,以优势项目争取省、咸宁市财政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其他各项支农专项资金上对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支持。

2、科学安排,合理调整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投入,正确处理好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投入的比例、产业之间的投入比例、长期投入和短期投入的比例关系,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制定完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各项补贴政策。积极改进补贴方式,加大对农业生产环节的补贴,增强农产品政策性补贴转作直接补贴资本的能力,提高财政支农投入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密度。要把农产品政策性补贴一部分转投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科技上去,进一步扩大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范围和规模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在补贴对象和补贴重点的选择上,目前除重点补贴粮食生产者外,还需注重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支持建立农业灾害保障机制。二是适当稳步减少农业事业费支出。在现有财政支农投入水平下,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进一步压缩财政支出存量中的一般性支出,根据各个农口单位的实际情况,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开源节流,腾出财力用于增加“三农”投入。三是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合理调整农、林、水等投入比例,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本级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重点支持与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关系密切的中低产田改造、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配套机械、乡村道路、山间林道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四是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科技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核心期刊目录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及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财政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比例要提到财政支农投入总额的2%以上;加大对种子工程、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快品种引进和改良;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的投入,提高农业社会化、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大对农产品认证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3、形成合力,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市、乡镇(办、场)两级政府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发挥农业财政支持和导向功能,进一步建立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民办公助”方式,采取“以奖代补”、“以奖”、“先建后补”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投资,政府适当补助,引导农民自愿筹资、投工投劳。要逐步建立信贷风险抵御机制和加大财政贴息力度,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

第8篇

论文关键词:经济增长,财政支出,回归模型

 

一、引言

安徽省GDP近年来一直保持近的增长率,其中年安徽省GDP增长高达,增幅比全国高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位。比年前移位。安徽省财政收入和支出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首次实现“超万亿”,达到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回归模型,增长。年,安徽省财政支出1623亿,比年增长。年财政收入突破1500亿元,达亿元,增长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增长,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个百分点。财政支出突破亿元大关,达到亿元,实现年翻一番,同比增长,增幅位居全国第六,中部第一。年安徽省财政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回归模型,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配置系统由市场资源配置系统和政府资源配置系统组成。而政府正是利用财政支出手段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可以有效利用财政杠杆加速经济的增长。

对安徽省的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分析出安徽省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规模的大小,投入规模是否合理以及对安徽省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有利于找出安徽省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适时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从而达到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二、理论模型及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选取的样本区间为1995~2008年。部分指标由于统计标准的改变,本文作了调整。同时为方便处理,解释变量的单位为万元,被解释变量GDP的单位为亿元。

2.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安徽省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基础设施支出、科技三项及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农业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五项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回归模型,分别用 表示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表1 历年统计数据单位:x1~x5(万元);gdp(亿元)

 

变量

年份

x1

x2

x3

x4

x5

gdp

1990

34213

19997

31724

170850

61930

685.02

1995

83416

66542

68456

406060

177261

2003.58

1996

121416

121902

90851

482920

210821

2339.25

1997

149498

142834

115791

544659

237065

2669.95

1998

237498

173126

109114

567910

233633

2712.34

1999

350633

155567

114787

662757

299491

2805.45

2000

400853

158813

106375

750095

347527

2902.09

2001

435524

254284

108724

904815

424417

3246.71

2002

538225

170267

101731

1039490

485954

3519.72

2003

474481

175933

169118

1153342

512911

3923.1

2004

508578

239367

253414

1444599

645081

4759.3

2005

641160

270646

289279

1616977

737823

5375.12

2006

976248

373833

339334

2118082

933113

6131.1

2007

1176332

420000

351752

3205928

1128403

7364.18

2008

1410167

430000

481900

4466252

第9篇

关键词:水利建设,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水利基本建设管理的逐渐完善,水利建设工作的各个项目按照规定得到了全面的实施,这使我国水利建设在管理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效果。因此,也对我国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就水利建设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水利建设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单位领导缺乏创新意识

在我国现今的一些水利建设单位,只是单纯的实行体制改革,完全忽略了单位决策人和理财者思想观念的转变,只有彻底摆脱传统的思想包袱,使水利单位走上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道理,才能够全面搞好财务管理。对于水利单位来说最大的缺陷则是思想的封闭和保守,这样会使整个水利建设单位缺乏竞争力和创新精神,无法树立科学发展观。一些单位仅仅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思想观念,认为只要单位能维持就继续维持下去,能依靠就继续依靠,这种观念特别体现在单位的决策人身上。

(2)财会人员知识层面有待进一步拓宽

长期以来,水利建设单位对财务管理在整个基建过程中的地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许多水利基建项目,由于其本身存在费用预算不足,缺项及有些费用预算不足,造成了建设过程中频频出现问题。致使项目无法按原来的投资完成,也拖慢了工程的进度,只好调整工程的预算,增加投资来解决,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工程预算过程中缺少财会人员参与,致使必须的财务费用项目未考虑进去,造成实际待摊费用超支。科技论文,问题。。

(3)资金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由于部分地区实行财政统一报账,先由建设单位收集好所有原始凭证再向财政局,提出申请,报财政局审批,方可拨付工程资金,延长了项目资金的拨付环节,致使资金不按时拨付到施工单位手中,影响了工程进度,由于所有原始单据必须报财政局留存,建设单位只留复印件,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更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记账。

(4)执行有关制度和规定有待进一步明确

1、部分预算项目与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脱节。水利基建会计核算对像是水利基建项目。核算的重点是正确反映水利基本建设预算的执行情况。科技论文,问题。。我国基建会计核算执行的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其中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与水利基建预算中的项目不能一一对应。

2、基建财务管理有关规定与会计制度要求缺乏衔接。

3、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很多都是公益性的且多需地方配套资金。

二、加强水利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1) 提高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

加强水利基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知识,如业务知识、道德水平、实现能力等,培养财务人员的管理能力和预算、决策能力,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努力为水利基建工程建设服务。加强财会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综合管理和监督的职能作用。科技论文,问题。。

(2)财务人员应参与基建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工作

水利单位应由财务人员参与基建工程的预算编报、审定、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合同的制定等全过程,以便了解工程的概况,方便以后的工作,还要参与招标、签订合同等工作,掌握中标单位、中标预算等情况,以利于履行合同时的付款结算工作,为维护本单位元的利益、降低工程成本打下良好基础。财务人员还应积极为领导出谋划策,严格控制各项费用。

(3)健全资金管理

根据立项及上级下达的拨付文件,项目资金及时拨付到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根据审核无误的单据及竣工验收单等拨付到施工单位,所有原始单据保留在建设单位,以便上级审计部门的监督审计。

(4)拓展筹资管道,切实加强筹资与投资管理

利用国家拨款这一资金管道,切实管好用好国家财政拨款资金,同时还要积极开辟新的筹资管道。有些单位,留存许多事业基金,如果能够运用现代的财务决策分析方法坐好短期与长期投资管理,将会给单位带来丰厚的投资收益,真正取得理财成果。

(5)加强水利单位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

单位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管理在水利建设单位的应用。单位领导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充分信任会计人员,使他们能够在水利工程项目中的预算和规划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单位领导还要不断充实自身的财务知识,增强财务意识,在工作中遵循《会计法》,充分利用单位自身的优势,科学合理的分配人员,分配资金。科技论文,问题。。这样既能降低水利建设中的成本,也能提高经济效益。科技论文,问题。。

三、总结

综上所述,水利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科技论文,问题。。因此,水利建设单位的财务管理问题不容忽视,需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兴东水利建设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2】王耕,李百彦,陈峰水利建设单位财务管理浅析

【3】张向红,不断探索水利财务新方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