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1 17:50: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财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中职财会实践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由于中职学生基础较差,个人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主动性较差,在学习中存在很多困难,导致学习的低效率现象。小组学习有效的发挥了团体成员的集体智慧,动员了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弥补了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缺陷。尤其是在财会专业的实践操作中,小组配合,分工合作,完成相应的操作步骤,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并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情感交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完善个人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中职财会实践中合作学习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很多学生不够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自由讨论时间看成是放松闲聊的时间,讨论一些与课程知识无关的内容,看似热烈的讨论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其次,由于个人学习能力的差异,存在小组成员之间的盲目攀比和个人权威现象,有的基础好的同学不尊重基础差的同学的自由发言权利,对自己个人的能力过分自信,在一时的争强好胜心理中排斥抗拒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其他成员在小组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基础差的同学由于得不到重视,久而久之就无所事事,不参与小组活动。第三,有的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得失看得太重,在小组竞赛的失利后相互指责,导致小组内人际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学习效率低下,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些问题都对小组学习的进一步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中职财会实践教学中如何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一)发挥教师的组织带头作用
教师的教学在财会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将学生有效组织起来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应该对小组合作进行有效引导,对怎么分配小组成员、如何进行小组团队协作、如何分配任务才能充分发挥小组优势等问题进行深度讲解,并且做好榜样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团队协作上来,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及时解疑,帮助小组合作取得有效率的成果。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抽查,调动学生的反馈来对老师的教学成果进行监督,使老师更好的发挥组织带头作用,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合作目标具体化,明确分工
在每一个小组合作任务分配下来的时候,先写好小组合作计划书,制定明确的团体合作目标,以及具体的任务,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明确目标,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积极为团体合作献力献策。只有明确的分工才能避免懒散现象,达到自我约束的作用。比如要完成财务报表的制作,要分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报表分析等五个大的版块,具体的任务具体到每个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提高效率。
(三)加强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
营造良好协作氛围在分配小组成员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长优势。每个小组中都应该有一个富有责任心,自我约束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发挥带头作用,也可以激励小组成员积极完成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老师在分工的时候可以采用自由组合加教师调整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友好是最关键的,而自由组合时无疑对小组成员内部的信任度有大的优势,这样更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
三、中职财会教学中人才培养策略
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为学生的就业以及创业打好夯实的基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专业课的学习也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环环相扣,不能够中断。当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专业技能是从事今后工作的硬功夫,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胜任这项工作的,更加谈不上创业了。
(一)加强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
完善会计专业课程设计学校老师的整体专业知识水平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加强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好的完善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依据近几年财会专业的需求,学校需要对现行的财会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努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机制,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努力积极的建立起高水平、高能力的师资教学团队,培养出骨干老师以及学科带头人,从而使走进中职学习财会专业的学生切实能够学到专业知识,毕业后能很好的胜任与财会相关的工作。
(二)初级财会人员的培养
对于好学基础又很扎实的学生,专业课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讲讲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财务方面的工作流程,也可以在学校举办比赛,模拟企业财务部、银行、税务局以及工商等部门的实际工作流程。在进行电算化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列举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应该是来自于企业、银行等部门的日常遇到的真实会计实务。除此之外还需要让学生确实掌握如何正确填写汇票、支票等业务、如何成功的申请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及如何办理税务的登记、变更、年审等常识知识。最后还需要让中职财会学生掌握POS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真假钞如何快速辨别。最终使学生在参加工作的时候就能很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三)具备财会专业较高技术水平人员的培养
对于那些非常想多学些理论知识的财会学生,中职学校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在扎实掌握好一定操作技能的前提下,让他们参加会计专业技术水平考试,以此来巩固他们学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因此课程也要设置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是每个财会学生必须学习以及掌握的知识,而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对更高层次的知识有一个了解,也让那些喜欢多学理论知识的同学的心愿得到满足。另外,学校也可以组织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基础上,取得更高层次的资格证,对取得资格证的学生也给予一定的奖励,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最终提高财会专业学生整体的专业技术水平。
四、结语
关键词酒店财会内部控制对策
1酒店财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1预算控制方面
预算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酒店经营采用预算控制管理企业的办法,已普遍在国际酒店内实施,国内酒店也做计划,但计划做的很粗,只不过是在年底根据上级下达的客房出租率、利润指标、费用水平核算一下,并且接受计划指标的大多是讨价还价,尽量压低计划指标,年终向上级交差了事,实际执行起来从不看预算,使计划、预算只是走走形式,到年底多是超额完成任务。
1.2资金控制方面
酒店业的经营与其他行业的经营在财务流程上有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酒店业的财务特点有着一次性的资金投入和持续的现金流出这一方面。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看出酒店资金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融资、投资和现金管理上。而我国的一些酒店在投资上没有很好把握多种投资方式的选择,承担了较大的经营风险,同时在扩张中的融资安排也不尽合理,造成时间的浪费和成本的提高。而在现金管理上,国内酒店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很强的计划性,更不可能像国外酒店一样天天盘点、天天编制现金流量表。
1.3应收账款控制方面
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是影响速动比率可信度的重要因素,及时收回应收账款,不仅可以增强酒店的短期尝债能力,也反映出酒店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的效率。我国酒店业基本也认识到这一点,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例如一些酒店专门成立了清欠办,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催收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最大限度地加快欠款回笼,提高酒店的资金周转速度,有时甚至破坏了同客户的关系。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以往的销售人员仅仅负责推销工作,而不问推销结果,这样做容易造成只管销售不问回收的局面,而且传统的清欠人员只管当时收款,不管以后是否成为回头客,或者营业部门只管服务,不管是否回款的脱节现象。
1.4成本费用控制方面
我国目前的酒店业在成本管理上绝大多数还处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上,主要从降低消耗、节约费用考虑,侧重于对产品服务的核算,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未从长远的持续的降低成本的策略上考虑,只是站在某一企业的角度,主要以酒店内部的生产服务过程为对象,而对其供应与销售环节考虑不多,对于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且较少考虑竞争、挑战而单纯为了改善酒店现状、增加经济效益。在费用支出控制方面,有些酒店对费用(如交际应酬费)的发生没有严格的审批制度,也没有在一个经营期之前编制费用预算,即使编了费用预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没有按预算执行,经常发生超出、违背预算的费用支出。
1.5收入控制方面
酒店营业收入控制是为了保护酒店内部财产和餐饮销售收入,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与可信性。我国目前的酒店收入控制的水平及管理意识参差不齐,收入控制制度不健全,尤其是会计凭证制度软弱,舞弊现象严重,其控制也以“密切监视”为主要控制手段,而不太重视内部稽核制度,另外收入控制的硬件设施及管理水平也明显落后,诸如一些酒店的电脑收银系统或因没有实效软件控制系统,或因操作人员的专业操作水平有限,致使这些硬件设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在实践中都亟需解决。
2酒店财会内部控制的对策
2.1加强预算控制
比较适合我国酒店业的预算控制制度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全面预算控制。它是以实现一定利润为目标,以货币形式对酒店业务经营活动全过程全方位进行预算控制,是以损益预算为中心的各项预算形式的预算系统,包括损益预算、营业收入预算、销售预算、成本费用预算、物资采购供应预算、人力资源预算、现金预算、资产负债预算等。预算的执行和日常监控由酒店财务部负责,要求财务部随时汇报预算执行情况,每天都有销售日报和分析结果向各部门通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每天主管都要主动查阅预算执行情况报表,以检查预算完成的情况。
2.2加强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
加强酒店的资金管理大致包括融资管理、投资管理和现金管理三个方面。先看融资方面,酒店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各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这就要求酒店要合理安排融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融资战略,包括匹配型战略、稳健型战略和进取型战略。同时合理选择融资方式,包括股权融资、银行信贷、发行债券、信托融资等。此外在融资方面还存在一个资本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问题,酒店应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寻求各自的最佳资本结构。
再看投资方面,包括项目投资、证券投资、并购、特许经营、输出管理、承包租赁、使用权买断、资产置换等方式。酒店业作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它的经营扩张有着大量的历史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任何一种方式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这就要求酒店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最适合自身的投资方式,在投资扩张中也要审时度势,正确分析经营风险,以防投资有去无回,20世纪80年代香港股市“狙击大王”刘銮雄败走大酒店就是很好的例子。
最后看现金管理,由于现金管理对风险控制和发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现金管理工具主要选择风险低,流通性高的短期有价证券,如国债等。同时财务部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要求必须每日盘点,并向财务经理提交《每日现金流量表》,每月必须按期编制现金流量计划与供应商付款计划,并向经理报告付款情况,以保证现金按规定计划流动,确保酒店正常运营。
2.3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内部控制
应收账款管理首先是会计记账程序的管理,因此先要建立简便有序的财务管理程序,设立相关的总账、明细分类账,对业务单位所发生的往来项目逐一记载并逐一结账,定期与对方单位核对账目,清算账款。同时,应收账款的收回,主要是建立在对方单位的付款能力上,因此需要对同意发生应收账款的单位进行信用考察,建立必备档案,加强对客户的管理,并结合对部门定期反馈的客户还款情况,做出信用判断,减少应收账款的坏账和呆账风险,给予信用好的、还款状况好的企业适当放宽信用限度,对于已发生的信用风险,需要采用积极的解决办法,使风险降到最低,一般做法是建立以销售人员为主的加收奖励提成机制,实施奖励提成手段,设专人进行过期账款的催收,加速资金回笼。
2.4加强成本费用管理的内部控制
从现代酒店成本管理的趋势看,笔者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更优于精益成本管理,甚至包含了精益成本管理,它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外延性、抗争性等特点,不单纯追求最小成本。根据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提出的方法,首先分析特定酒店的产品服务所处的特定环境下的市场生命周期和市场份额等,然后确定其应采用的战略。对于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的市场应采取不同的市场战略,是以产品差异战略取胜(在成本差距不可能拉大的情况下推出比对手更优、更独特的产品服务以显示差异,吸引顾客),还是以成本领先战略取胜(在产品与服务质量不可能会有差别的情况下努力降低成本、降低售价来取得竞争优势)。
在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下,现代酒店必将构建起全新的酒店成本管理体系,综合运用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等战略成本管理的工具,对酒店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价值流等进行全面的成本分析与管理,促进酒店成本管理效益的提升。
2.5加强收入的内部控制
酒店收入包括客房收入、餐饮收入和其他收入三大部分,随着酒店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功能目趋齐全,服务项目日益增多,由此带来的营业收入越来越大,收入的环节也越来越多,要保证营业收入的安全、完整,必须加强对营业收入的稽核控制。控制的原则是:首先,保证收入的合法性,即保证收入的计收有根有据;其次,保证收入的完整性,即采取一切措施,堵塞在营业收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漏洞,防止和避免一切可能影响或损害收入完整性的事件发生,把营业收入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第三,保证收入的及时性,酒店所发生的收入都必须尽快收到手并及时入账。
加强客房收入稽核重点是对客房收入的各种账单、资料进行核对,检查和控制一般分为夜间稽核和日间稽核。与客房收入稽核相同,餐饮收入稽核也包括夜间稽核和日间稽核,即是通过对餐饮各种单据的审核控制来保证餐饮收入的完整。餐饮收入夜间稽核,主要是检查各餐厅当日的收银工作,即测试当日收银的数据是否正确。餐饮收入日间稽核的内容主要是稽核餐饮收入日报表。此外酒店为了向客人提供完整、全面、多方位的服务,还提供诸如酒吧、舞厅、桑拿等娱乐休闲服务和商务服务,这些附带服务项目,对于完善酒店的功能,提高酒店对客人的吸引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类服务形成的收入汇集起来就是酒店的其他收入,对于这些收入虽然数目不大,但发生频繁、种类繁多,同样需要加强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耿建新,宋常.审计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国家旅游局人教司.现代旅游饭店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摘要随着我国的入世,市场经济在各个行业深入发展,酒店业更是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在此过程中,酒店的财会内部控制也愈发显得至关重要。但就我国目前酒店财会内部控制的现状来看,仍存在若干问题。从酒店财会内部控制的问题出发,试图探讨这些问题的对策,以寻求酒店财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酒店财会内部控制对策
1酒店财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1预算控制方面
预算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酒店经营采用预算控制管理企业的办法,已普遍在国际酒店内实施,国内酒店也做计划,但计划做的很粗,只不过是在年底根据上级下达的客房出租率、利润指标、费用水平核算一下,并且接受计划指标的大多是讨价还价,尽量压低计划指标,年终向上级交差了事,实际执行起来从不看预算,使计划、预算只是走走形式,到年底多是超额完成任务。
1.2资金控制方面
酒店业的经营与其他行业的经营在财务流程上有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酒店业的财务特点有着一次性的资金投入和持续的现金流出这一方面。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看出酒店资金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融资、投资和现金管理上。而我国的一些酒店在投资上没有很好把握多种投资方式的选择,承担了较大的经营风险,同时在扩张中的融资安排也不尽合理,造成时间的浪费和成本的提高。而在现金管理上,国内酒店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很强的计划性,更不可能像国外酒店一样天天盘点、天天编制现金流量表。
1.3应收账款控制方面
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是影响速动比率可信度的重要因素,及时收回应收账款,不仅可以增强酒店的短期尝债能力,也反映出酒店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的效率。我国酒店业基本也认识到这一点,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例如一些酒店专门成立了清欠办,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催收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最大限度地加快欠款回笼,提高酒店的资金周转速度,有时甚至破坏了同客户的关系。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以往的销售人员仅仅负责推销工作,而不问推销结果,这样做容易造成只管销售不问回收的局面,而且传统的清欠人员只管当时收款,不管以后是否成为回头客,或者营业部门只管服务,不管是否回款的脱节现象。
1.4成本费用控制方面
我国目前的酒店业在成本管理上绝大多数还处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上,主要从降低消耗、节约费用考虑,侧重于对产品服务的核算,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未从长远的持续的降低成本的策略上考虑,只是站在某一企业的角度,主要以酒店内部的生产服务过程为对象,而对其供应与销售环节考虑不多,对于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且较少考虑竞争、挑战而单纯为了改善酒店现状、增加经济效益。在费用支出控制方面,有些酒店对费用(如交际应酬费)的发生没有严格的审批制度,也没有在一个经营期之前编制费用预算,即使编了费用预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没有按预算执行,经常发生超出、违背预算的费用支出。
1.5收入控制方面
酒店营业收入控制是为了保护酒店内部财产和餐饮销售收入,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与可信性。我国目前的酒店收入控制的水平及管理意识参差不齐,收入控制制度不健全,尤其是会计凭证制度软弱,舞弊现象严重,其控制也以“密切监视”为主要控制手段,而不太重视内部稽核制度,另外收入控制的硬件设施及管理水平也明显落后,诸如一些酒店的电脑收银系统或因没有实效软件控制系统,或因操作人员的专业操作水平有限,致使这些硬件设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在实践中都亟需解决。
2酒店财会内部控制的对策
2.1加强预算控制
比较适合我国酒店业的预算控制制度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全面预算控制。它是以实现一定利润为目标,以货币形式对酒店业务经营活动全过程全方位进行预算控制,是以损益预算为中心的各项预算形式的预算系统,包括损益预算、营业收入预算、销售预算、成本费用预算、物资采购供应预算、人力资源预算、现金预算、资产负债预算等。预算的执行和日常监控由酒店财务部负责,要求财务部随时汇报预算执行情况,每天都有销售日报和分析结果向各部门通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每天主管都要主动查阅预算执行情况报表,以检查预算完成的情况。
2.2加强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
加强酒店的资金管理大致包括融资管理、投资管理和现金管理三个方面。先看融资方面,酒店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各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这就要求酒店要合理安排融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融资战略,包括匹配型战略、稳健型战略和进取型战略。同时合理选择融资方式,包括股权融资、银行信贷、发行债券、信托融资等。此外在融资方面还存在一个资本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问题,酒店应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寻求各自的最佳资本结构。
再看投资方面,包括项目投资、证券投资、并购、特许经营、输出管理、承包租赁、使用权买断、资产置换等方式。酒店业作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它的经营扩张有着大量的历史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任何一种方式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这就要求酒店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最适合自身的投资方式,在投资扩张中也要审时度势,正确分析经营风险,以防投资有去无回,20世纪80年代香港股市“狙击大王”刘銮雄败走大酒店就是很好的例子。
最后看现金管理,由于现金管理对风险控制和发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现金管理工具主要选择风险低,流通性高的短期有价证券,如国债等。同时财务部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要求必须每日盘点,并向财务经理提交《每日现金流量表》,每月必须按期编制现金流量计划与供应商付款计划,并向经理报告付款情况,以保证现金按规定计划流动,确保酒店正常运营。
2.3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内部控制
应收账款管理首先是会计记账程序的管理,因此先要建立简便有序的财务管理程序,设立相关的总账、明细分类账,对业务单位所发生的往来项目逐一记载并逐一结账,定期与对方单位核对账目,清算账款。同时,应收账款的收回,主要是建立在对方单位的付款能力上,因此需要对同意发生应收账款的单位进行信用考察,建立必备档案,加强对客户的管理,并结合对部门定期反馈的客户还款情况,做出信用判断,减少应收账款的坏账和呆账风险,给予信用好的、还款状况好的企业适当放宽信用限度,对于已发生的信用风险,需要采用积极的解决办法,使风险降到最低,一般做法是建立以销售人员为主的加收奖励提成机制,实施奖励提成手段,设专人进行过期账款的催收,加速资金回笼。
2.4加强成本费用管理的内部控制
从现代酒店成本管理的趋势看,笔者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更优于精益成本管理,甚至包含了精益成本管理,它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外延性、抗争性等特点,不单纯追求最小成本。根据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提出的方法,首先分析特定酒店的产品服务所处的特定环境下的市场生命周期和市场份额等,然后确定其应采用的战略。对于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的市场应采取不同的市场战略,是以产品差异战略取胜(在成本差距不可能拉大的情况下推出比对手更优、更独特的产品服务以显示差异,吸引顾客),还是以成本领先战略取胜(在产品与服务质量不可能会有差别的情况下努力降低成本、降低售价来取得竞争优势)。
在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下,现代酒店必将构建起全新的酒店成本管理体系,综合运用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等战略成本管理的工具,对酒店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价值流等进行全面的成本分析与管理,促进酒店成本管理效益的提升。
2.5加强收入的内部控制
酒店收入包括客房收入、餐饮收入和其他收入三大部分,随着酒店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功能目趋齐全,服务项目日益增多,由此带来的营业收入越来越大,收入的环节也越来越多,要保证营业收入的安全、完整,必须加强对营业收入的稽核控制。控制的原则是:首先,保证收入的合法性,即保证收入的计收有根有据;其次,保证收入的完整性,即采取一切措施,堵塞在营业收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漏洞,防止和避免一切可能影响或损害收入完整性的事件发生,把营业收入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第三,保证收入的及时性,酒店所发生的收入都必须尽快收到手并及时入账。
加强客房收入稽核重点是对客房收入的各种账单、资料进行核对,检查和控制一般分为夜间稽核和日间稽核。与客房收入稽核相同,餐饮收入稽核也包括夜间稽核和日间稽核,即是通过对餐饮各种单据的审核控制来保证餐饮收入的完整。餐饮收入夜间稽核,主要是检查各餐厅当日的收银工作,即测试当日收银的数据是否正确。餐饮收入日间稽核的内容主要是稽核餐饮收入日报表。此外酒店为了向客人提供完整、全面、多方位的服务,还提供诸如酒吧、舞厅、桑拿等娱乐休闲服务和商务服务,这些附带服务项目,对于完善酒店的功能,提高酒店对客人的吸引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类服务形成的收入汇集起来就是酒店的其他收入,对于这些收入虽然数目不大,但发生频繁、种类繁多,同样需要加强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耿建新,宋常.审计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国家旅游局人教司.现代旅游饭店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由于会计电算化采用了新的会计处理工具和新的处理方式来处理会计资料和会计数据,这对传统的手工会计来说,是一场巨大的冲击性的影响。会计处理数据办法的改善,可以使会计财务数据进入电子计算机内部的数据库,无论是其安全性、正确性还是可靠性等几方面都得到了保障,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带动了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的变革,具体划分为几个方面的影响:
1.会计电算化影响了财务管理环境。信息时代的到来,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经济的提高,还有科技的进步。随着时展的需要,计算机的在人类实际生活中已经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等几方面所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实施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是为了把众多还处在抄写、计算等繁琐程序中的手工人员从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将精力转移到财会管理上,从而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但是对于会计工作人员来说,如何是适应新的会计管理环境是他们不得不深思的课题。因为会计电算化改革不仅仅是针对计算工具这一方面,还包括对会计管理环境以及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进行的一场变革。鉴于电子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存储特点等优势,定会引发操作方法和工作环境的改变。
2.会计电算化影响会计实务的表面形式。
2.1影响了会计人员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在传统的会计系统中,全部都是手工操作的会计人员,级别决定工作责任的划分。新的会计电算化系统,需要的是会计人员和计算机硬件操作和维护人员以及软件操作和维护人员的共同配合。
2.2影响了数据流程和账务处理程序。就传统的会计工作性质来说,会计电算化以将数据存储在电子计算机中,通过计算机网络来传输的形式代替了传统的会计将资料记载到纸上再传递与各个工作人员以及各个小组和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内容。
2.3使会计工作逐渐趋向于开放化。相比较传统的会计工作来说,会计电算化就是直接将账务或者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内部的数据库,然后主动的通过计算机来选择需要的数据,经过一系列的相关处理以后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发放到所有相应部门中有关工作人员的手中,再通过这些工作人员来进行管理和控制资金运动的活动。但是传统的会计工作就是把工作需要的资料带入会计系统中后,再在各个会计系统的内部进行数据的传递,然后在会计系统内部进行处理。这样的工作形式,无疑是将会计工作置于了一个封闭的系统当中,缺乏灵活性,也容易在传递中造成数据的遗失。
二、结语
1.加强财会信息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的财会信息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把信息化管理引进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不断的创新财会信息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加强对财会信息化系统管理,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提升了财会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
2.提高财会信息透明度
提高企业财会信息透明度,必须要做好以下三点工作,才能保证企业资金正常营运。第一、必须要做好企业财会信息化管理工作,对企业的营运成本进行核算,以更好的对成本进行控制,对资金管理到位。第二、企业在进行投资前,要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在预算范围内进行资金流动,同时还需要做好绩效考核和内部资金控制工作。第三、做好财会日常监督工作,才能及时准确的获取各方面的财会信息,更好的提升财会信息的透明度。
3.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要想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一要加强财务的监控制度管理,对财务信息管理实现严格的监控,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二要建立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企业的内部约束机制,对财产的去向进行定期的清查。使资金的使用率落到实处。三要做好对财产的记录工作,对实物进行保管,定期对资金进行盘点、核算等工作,最大程度的保障企业的财产安全,促进企业的发展。
4.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
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高低与企业财务工作的质量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水平高、政治思想品德好的财会队伍。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力度,包括理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的培训,同时还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只有通过财会考核的人员方可上岗,确保每一名员工都持证上岗,以提高每一名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另外企业管理者要根据工作人员的个性特点合理的安排岗位和分工,使人员得到优化配置,做到做到人尽其责、量才录用。
二、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是中考升学的受挫者,许多学生不仅学习基础较差、缺乏恰当的学习方法,而且是带着太多的失落和无奈走进中职学校的。学习情感投入少、学习兴趣低几乎成为中职学生的共性特征。特别是中职财会专业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概念性,无法形成较强的吸引力,直接导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难以进入一个理想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中职财会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财会专业知识呈现出动感和灵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主动性,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动机。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破教学时空限制,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在人的理解和记忆方面,直观的、动态的方式比抽象的、静止的方式有着明显的优势。对于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重要时期的中职生而言,其财会专业学习必须通过理解、感知、操作、思维等心理活动形成认知结构,这就使得借助直观形象成为发展抽象思维的便捷之路。由于中职财会专业课程的许多教学内容直观不足抽象有余,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学生的感性材料浅薄,学习起来难免觉得枯燥、不易理解。现代教育技术打破教学时空限制,使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直观媒体信息交互传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声形并茂,让学生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促使学生的认知以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自然地进行深度思考。购买原材料涉及的会计业务周期较长,学生往往由于前后知识关联能力的限制,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手段,我们准备好模拟的购销合同、增值税发票、运费发票、支票、材料入库单等凭证和资料,在电脑上完成相关的会计业务操作。让学生通过整个会计业务周期的观察和教师的分录讲解,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和分析,明确合同能不能做原始凭证、如何看增值税发票和看待进项税、运费在怎样的情况下可按一定比例计增值税、仓管怎样编制材料入库单、如何选择支付方式等相关问题。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领学生的开放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中职学校各专业教学的重点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受教学课时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中职财会专业课堂还无法构建一个完全开放的自主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构建了广阔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环境创设的方便迅捷性和开放的学习空间,主动去搜集并分析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资料。也可以就某项专题性学习活动开展网络资源下的人机互动、人际互动等多元信息交流,并通过信息的同时交互、异时交互形成正确的判定,进而培养起学生以信息获取、处理和交流表达为标志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时,我们引领学生进入中华会计网校的教学素材库,让学生利用网络查阅筛选业务预算管理、资本预算管理、现金流入流出预算管理、现金净流量预算管理等资料,在对相关知识自主深化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相关能力的初步形成。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密切课堂教学与社会岗位之间的联系,突出教学的应用性
加强财会专业教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的联系是中职教育贯彻就业导向的必然要求。岗位见习和实习是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最有效手段。由于企业会计信息保密、会计岗位人员没有指导意向等原因,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见习和实习基地缺乏。尽管大多数中职学校都配有财会专业模拟实验室,但受经费短缺、软件滞后、数据系统不完备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实习、实训课的开设,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专业教学与社会岗位之间的联系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破解了这一难题,通过计算机局域网,我们可以构建一个虚拟的财会业务环境,向学生展示需要完成的会计操作项目,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上的实际操作,形成财会知识应用过程的清晰框架。例如,对于实训项目“会计操作流程”,我们在计算机上给学生提供从公司的组建、生产经营过程到财务成果计算完整经营过程的实训平台,让学生经历公司的筹资、采购、生产、销售、成本计算、财务经营成果等经济业务过程,并随公司业务的开展完成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工作,制作出资产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这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实习、实训几乎没有成本,却能够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增强了财会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表现了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更激发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五、总结
(一)会计电算化定义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完成对会计信息的核算、分析、预测和决策的会计管理工作,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开发、使用、培训、服务、制定和执行法规制度,实施微观于宏观管理会计业务和会计管理现代化的全部[1]。同时,它既是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同时又是参与财务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电算化目标定位
从我国会计实践来看,会计电算化实施被赋予以下几个层面目标:
1.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把繁杂的记账、结账、报账工作交给高速的计算机处理,减轻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由于计算机的精确性和确定性,可以避免手工操作产生的误差,以达到提高财会工作效率的目的。
2.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
手工条件下,财会人员被繁重的手工核算工作所包围,没有时间和精力更好地发挥会计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而通过电算化,使财会人员解脱了繁重的手工核算,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管理及决策,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服务。
3.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手工条件下,由于会计信息需要记录、加工、整理,使需要会计信息者不能及时得到信息,这不利于企业经营者掌握经济活动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而电算化后,大量的信息都可以及时记录、汇总、分析、传送,保障向企业管理者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4.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一方面为了参与企业管理,更多地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所以会计电算化也要求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三)会计电算化基本原则
1.法制性原则
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有关法律制度为原则。不仅要遵循我国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及有关法律;遵循财政、财务部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还要遵循本企业的财务制度,从而保证机构设置的合法性,岗位分工和人员职责的合法性,操作使用的合法性,输入、输出及内部处理的合法性,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及输出信息及格式的合法性。
2.效益性原则
提高经济效益,是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标。[7]首先,提高经济效益,也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直接经济效益,即直接投入直接产出的效益;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即由于会计电算化而引起企业的现代化,产生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其次,在系统实施前,应围绕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开展从经济效益、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各种约束条件进行整个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以确定是否具备条件进行会计电算化。再则要从会计电算化能否节约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量,能否准确、及时和全面地提供财务信息,能否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决策水平等方面着手促进提高经济效益。此外,要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力求降低设计开发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
3.系统性原则
要形成以整体观点、关联观点、发展观点、最优观点在内的系统观点来进行会计电算化实施工作。一是注意内部与外部相联系。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应考虑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既要分清各子系统的界面,又要设置好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做到数据信息共享,减少数据冗余。二是注重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结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分许多子系统,实施会计电算化,不可能一次全部完成各子系统,必须分阶段进行。在进行分部子系统设计实施时,必须要有全局的观点,以确保整体系统的完美组合。
4.规范性原则
包括系统设计的规范性,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数据信息的规范性等。有了这些规范性的要求,可避免由于人的主观因素而造成系统实施的偏差,从而避免会计电算化工作失败的可能性。
5.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是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否实际使用的前提。影响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8]:(1)准确性。即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在易出现错误和失误的地方,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检错和纠错系统,进行重点防护,保证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2)安全性。要求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防止系统被非法使用及非法改动。此外,还应有系统破坏后的恢复功能等。(3)易扩充性。即整个系统在运行周期内,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要求系统随之进行改变的难易程度,易扩充性要求对系统的修改和扩充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
二、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进入信息化的基础,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经过实践证明,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形势和基础比较好,基本完成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记账的转变。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集管理、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由于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制度仍不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
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更不用说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根本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
(二)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欠缺
一般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仅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一般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三)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主要从事事后核算,事前的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因计算复杂而很难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可以极大地发挥电子计算机卓越的计算功能,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9]。然而,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却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采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功能较强,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根本没有设计或内容过于简单,功能不全。并且查询功能也不健全,限制了其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四)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
近几年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电算会计的单位,仍要会计人员做大部分的辅助工作,致使一些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处于观望之中。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其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10]。另外,一个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是不能与从另一个公司购买的其他软件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独立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企业内其它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五)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
很多时候,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11]。例如成都某公司计算机被盗,内存价值百万元的资料而无任何加密防范措施,该公司的损失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本身的价值。而有些软件所谓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性上,更是难如人意,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三、以有效对策途径强化我国会计电算化持续发展
(一)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不是一个单一的会计手段的转变问题,当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已普遍采用了ERP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适时制造系统以及零库存、全面质量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之时,内地的大部分企业仍固步自封,必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规范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管理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为保证电算化的顺利实施,企业应制定出严格的电算化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为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管理、操作管理、系统维护管理、机房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确保系统高效、安全地工作,充分体现出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三)提升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都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首先,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既要重视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再教育。一是使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二是使求会计人员掌握更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三使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更加及时、有效。
(四)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正常运行尤其重要,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由于存贮载体的变化、处理方式的变更,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要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
应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建立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制度
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包括对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管理,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管理,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等,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建立内部安全控制制度
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一是实行权限分级授权管理,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相互制约。二是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三是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作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作好登记。四是强化审计线索制。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四、我国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12]。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认为,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一)会计电算化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还处于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水平,或者说,现在仅仅是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而财务电算化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因为企业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成本与管理两大分支,所以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全面电算化。因此,未来的会计发展在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推进管理会计电算化,真正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未来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处理向智能化发展
由于信息处理、分析的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成本,因此,随着智能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也会朝着智能化、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趋势向国际标准化
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电算化软件开发中,应充分考虑会计国际化问题,满足多语言、多币种的国际竞争需要,这就需要要求实行财务软件网络化[13]。它是基于网络计算技术,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上午为目标,提供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模式、财务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能够实现网络化管理,对企业经营计划和控制功能动态管理,从而实现动态查询。实时监控、远程通讯等。
(四)促进会计自身的发展和变革
一定意义上讲,会计电算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如会计电算化在系统设计、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和账务处理程序等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和完善,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如:企业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将如何做到及时合法的提供会计信息,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商业机密;两个会计子系统(财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财务报告等。
(一)理论落后。劳动分工理论规定,传统财会流程就是一种顺序化流程,必须根据“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的顺序,由上至下的层层展开工作,不可以跳跃。此种理论使得财会管理流程产生脱节,缺乏相应的沟通,导致内在数据联系不恰当,使得数据出现了一些局限性,降低了数据的准确率与实用价值。
(二)缺乏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准确体现。对于某一项业务活动而言,传统系统中只能够对此活动的部分信息予以体现,无法将运作模式准确的反馈给相关企业,进而导致信息之间缺少一定的关联性,从而缺乏实际意义。
(三)缺乏对实时控制的支持。在传统财会核算流程,资金流信息核算要明显落后于物流信息,并且财务活动与业务活动是处在分离状态的。一般而言,均是在业务活动之后,才会产生一些财务数据,主要就是对企业交易、经营等方面数据的总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复杂性,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规程执行,在财务数据经过不同部门核算之后,也就错过了最佳的利用时间,进而导致相关数据缺乏实用价值。
二、财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一)实现财会信息化可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要想实现财会信息化,就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并且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信息系统与平台进行深入开发与改进,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与整合,将财务工作人员从繁忙的账目工作中解脱出来,不必在记账、报账等环节中花费大量时间,能够有效减轻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与强度,让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使其管理工作更加合理、科学、规范,促进财务组织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实现财务工作的标准化,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高质、高效完成,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信息,全面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二)实现财会信息化更加符合时展要求。目前,不断完善财会信息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时展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为此,一定要重视信息化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只要占据与掌握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才可以在市场发展中占据更多的比例,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获取更大的胜利。为此,企业一定要加强对信息化的重视,提高市场地位,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得到长远的发展。
三、优化财会流程的核心理念
在对财会流程进行优化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核心理念的明确,即企业流程再造。其主要指的就是企业传统管理到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流程分析、诊断。在流程重组之前,对原有工作方式及内容予以分析、诊断,进而结合实际情况,展开重组工作,保证流程分析合理的情况下,做出合理、正确的诊断。二是,流程再设计。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分析,明确诊断结果,之后进行二次分析,以此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保证数据的可利用价值。针对流程再设计而言,不只是在一次设计的基础上,展开第二次设计,其作为一种新理念,目的就是强化实时控制,做出快速的响应。三是,流程重组实施。在流程重组实施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复杂性,涉及的方面非常广,通过流程重组,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升值空间。如果在重组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不仅会对企业内部结构产生影响,出现混乱的情况,还会对企业运行及发展产生影响,限制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财会流程优化方法
(一)数据标准化建设。在建设数据标准化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统一的会计数据标准集信息完整度,这样才可以保证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对于财会流程优化而言,必须将原始数据转变成标准编码源数据,完善数据共享。并且,根据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对凭证、报表、账簿等数据结构进行设置,遵循此软件的功能模块进行有关数据的输入,保证信息输出的准确、可靠,进而逐渐实现会计记录的无纸化、电子化标准。
(二)简化会计核算流程。在传统财会流程中,数据处理非常复杂,并且程序较多,不仅限制了工作效率的提升,还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为此,在会计信息化形势下,必须加强对财会流程的优化,业务部门通过对单据的保存、录入,实现一体化流程管理,并且将其转换成记账凭证。企业编制报表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些数据的共享,自动生成报表。
(三)摆脱顺序化业务流程。在计算机中,“事件驱动”是一种专业术语,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输入相应的代码,按照相应的程序执行。在“事件驱动”中,使用者可以根据信息价值不同、用途不同进行分类,并且根据相应的处理程序,获取有用的信息,确保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四)动态会计平台模型的运用,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在企业财会工作中,加强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构建,合理运用动态会计平台模型,自动将业务单据转变成记账凭证,确保财务、业务信息的可靠性与一致性。
(五)强化控制机制的运用,落实实时控制策略。首先,在数据库中,逐渐嵌入会计控制准则及标准,并且在初始设置中,要求财会人员将必要数据录入系统,通过系统分析与处理,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合理、有效的判断,进而实现实时控制,促进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其次,在经济业务活动中,财会人员可以利用相关软件对信息展开分析,判断经济业务的合法性,进而对经济过程展开实时控制,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五、结束语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启示
引言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美国人有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今天敢花明天或是后天的钱。然而。天上掉不下馅饼。这就要碰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钱保证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常规的做法是借债和捞钱。
先说借债。美国人在世纪之交,储蓄率已是0,且敢于借钱花,负债的水平相当高,据说已达10多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拿我们的人民币来说,10多万亿美元,相当于7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2008年的财政收入约6万多亿人民币。即使什么钱都不花,12年左右才能还清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也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有人说过。美国是太多的人花了还不起的钱,世界太多的人又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如很多国家都买美国的国债,我国到2008年底总共持有美国的国债7274亿美元,占美国国债的23.6%,已经超过日本,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现在,我们还在买美国的国债。
再说捞钱。多年来,他们挥舞着美元的大棒,认为经济的增长已不是依靠主要的生产要素,而是热心地去制造科技网络泡沫、房地产泡沫和衍生产品泡沫等等,以便捞钱。有这样的社会存在,就很容易养成投机的心理。投机虽是市场的剂,但漠视风险的过度投机所制造的泡沫总是要破的,也就是必然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使市场失去稳定的基础,引发金融危机。例如,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投资银行逐步地放弃需要资本金很少、以赚取佣金的主业务,而是不务正业和本末倒置地大量介入“次级贷款”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投资。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要交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的交易。高杠杆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一旦投资银行不能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时,就容易引起投资银行的破产。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就是教训。
(二)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
虽然金融创新对金融的发展具有推进器的作用,但又有放大风险的一面,是把双刃剑。因此,必须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内。美国是推崇金融创新的国度,现在究竟有多少衍生金融工具,谁也无法搞清楚。它们又是如何创新和使用金融创新工具的呢?如美国的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变迭加,信用链条拉长。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和推动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可以说,美国本轮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所蔓延的结果,“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
总之,好大喜功和寅吃卯粮,终究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使我们想到,我们党所提出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何等的正确和有眼光。
(三)对经济疏于监管
正反的经验均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必须依法进行监管。建立在法制和监管基础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和有序的金融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市场主体如果脱离监管和法制的约束,过度追求盈利,盲目竞争,市场就可能滑向无序,金融危机就极易发生。而美国自由金融主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顶峰,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总理2009年初在剑桥演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受到惩罚。总理还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实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这充分说明,不受管理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
(四)不合理的高薪激励
有关机构的研究资料表明,2007年美国大企业高管薪水水平是普通员工的275倍,而大约30年前,则是35比1。在中国,据媒体的披露,中国银行董事长是150万,相当于美国30年前的水平。金融机构对高管激励措施,往往与短期证券交易收益挂钩。在诱人的高薪躯动下,华尔街的精英们为了追求巨额短期回报,纷纷试水“有毒证券”,借助于金融创新从事金融冒险。如前所说,美国的房贷机构、经纪公司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还贷能力的借款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则将房贷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重奖之下放弃授信标准。离开合理边界的高薪激励,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之一。
(五)数学模型的滥用
数学模型本身是科学与严密的,但却是静止的,而资本市场则是生动活泼和瞬息万变的。数学模型依赖一些脱离现实市场条件的抽象假设和历史数据,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投资决策参考,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过分依赖模型进行投资决策是不科学的,必须对模型计算结果给予科学判断。恰恰是不准确的投资模型,使得华尔街分析师、精算师忽略系统性错误,并在证券化分析、系统风险估算,甚至违约率计算上出现预测失误,最终成为这次美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论文
存在决定意识。金融危机,既然发生了,人们会有怎样的认识呢?
二、对这场金融危机现有的几种认识
下面列举现有的三种认识。
(一)巴不得一夜之间就能告别经济危机
据有的媒体披露,1998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泰国人一夜醒来,每个家庭的财富缩水了20%。本次金融危机已造成世界4万亿美元损失,大体上每人平均约3万元人民币。这对非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我国有些地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对我国来说,尚未见到这样的指针和数字。尽管我国经济基本面还是好的,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蒙受了损失,其程度估计不会亚于泰国人。根据媒体的披露,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的有:
第一,经济下滑。如2008年国家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
第二,股市沪A从六千一百多点跌到一千六百多点,降了72%左右。2008年A股的市值减少了20多万亿元,创证券市场开张侣年以来的记录。因市值减少,中国经济证券化比率也从2007年157.5%回归到2008年的53.87%。
第三,就业面缩小,失业增加。毕业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千多万农民工返乡,使许多家庭的收入缩水,生活陷入了困境。
第四,企业的业绩下滑,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减少。
不难想象,上述的这些情况给生活带来了压力,又给精神上带来烦恼。甚至使人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经济和生活失去应有信心。例如,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人比7年前还穷,历史倒退了7年。世界上已有4位亿万富翁自杀。4月22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房利美的CFO也在家中自杀。邻居都讲他是好人,同事讲他的能力出众,去年还获85万美元奖金。自杀原因可能是压力太大。俄罗斯的亿万富翁因金融危机也少了一半。香港的百万富豪在2008年减少了6.6万人,平均流动资产(基金、股票、外汇、债券及其它流动资产)减少120万港元。因此,许多人巴不得在一夜之间就能挥手告别经济危机。
(二)盼望房价能越低越好
我国房地产的价格时有上涨过快的情况,很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子。政府根据这一现象,采取了如运用税收和利率杠杆等调控的措施,鼓励买房。有的人希望政府能进一步运用行政手段,打压房价,价格越低越好,使大家都能买得起房子。
(三)希望天天有便宜货
为了促进消费,刺激经济,政府采取了包括发放消费券在内的许多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许多企业也为了使自己手头有真金白银,以便在危机中取得主动,采取了包括降价在内的许多促销策略,有许多商品的价格低于成本。这种策略使得部分人认为,经济危机没有什么不好,工资一分也没少,而衣食住行乐都在降价,天天有便宜货可买。有的人一买东西,就可以用好几年。
上述这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否全面与科学?
三、必须以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场金融危机
针对上述三种想法,相应地讲三点:
(一)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放弃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价值规律必然要起作用。所谓的价值规律,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目前还无法加以直接计算,只能借助于价格(货币)加以表现。由于供求关系,价格会随价值上下波动,但最终决定价格的是价值。市场经济正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即通过价格信号知道要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所以,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市场经济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追逐利润的竞争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生产的无政府主义,会使生产具有很大盲目性,进而引发经济结构失衡,从而出现开头所讲的那些经济危机现象。这些现象,不是买卖双方或是某个人特意安排的,而是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受到惩罚后才能知道的,属于事后的惩罚,当发现并要纠正时已经来不及了。因此,经济危机是无法阻挡也逃脱不了的。换言之,经济危机不是那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而是具有客观性质和不可抗拒性,并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另一条经济规律,叫做经济周期规律。这也是实行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形式,在创造高速生产力同时,必须付出的代价,或是不可克服的弊端。正因为如此,认识并深入理解金融危机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二)商品房价格并非越低越好
商品房价格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思维上往往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
首先,从理论上看,商品房价格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它最终是被商品房的价值所决定的。也就是价格太高了,背离其价值,很多人买不起,这当然不行,也不可能长久下去;反之,如果太低了,亏本生意没有人会做。其价格问题,只能由市场决定,由价值规律进行调节。决不能倒退到商品价格均由政府规定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况且,据统计,房地产行业牵涉到五十几个行业,如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到GDP的比重10%,与相关的56个行业加起来占到GDP的40%。这里有个如何照顾到更多人利益的问题。
其次,商品房价格问题,同很多经济问题一样,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温总理2009年2月28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住房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要超过千万户以上。但是。笔者认为实际比这要多。因为每年的大学生有600万人,不久就要结婚,这需要多少房子?总理这里想说的是,商品房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需求。可总理没有讲另一方面,也就是现在居民手中有钱,光储蓄就有25万亿多元,这还没有包括基金、股票、债券、外汇等。可为什么老百姓手中有钱。又有需求,而商房却大量积压?其症结是开发商与消费方想法不一致,没有找到合理的价格。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处于究竟是倾向老百姓还是倾向开发商这种两难选择的境地。十个行业的振兴计划只有房地产行业可能与此有关。如何解决需要与价格的均冲性问题,这正是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任务。最近中央发表了房地产白皮书,称由于需求的刚性,再降房价的可能性很少。
最后,关于是不是必须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子的问题,号称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美国,也只有30%左右的人有房子,其它的人都是租房子住,很多人租住政府的廉租房。其实,经济高度商品化后,人力资源也高度地在流动,买个房子会感到很拖累。
总之,商品房价格要降到合理的价位,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商品房价格不能严重背离价值。
(三)商品低价促销问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经济学中有个基本常识,只有投入小于产出时,社会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节约,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这里讲的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节约,时间节约规律被称为是最高级的经济规律。社会对节约要求的强制性,也适用于企业。现在用时间节约规律来看促销的现象,企业能长期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吗?如果是这样,企业一定不能生存。现在的促销只是一种战略,而且他们失去的也希望能在今后得到补偿。促销对于经济危机来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更不是长远之计。
由此可见,上述的三种想法均不大科学,且存在片面性,也不符合辩证法。对于金融危机,科学的态度应是:一方面是要承认和尊重规律,人类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另一方面,要提振信心,积极地去面对。也就是说,30年前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享受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快速发展;今天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市场周期性波动。
四、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启示
对财会工作者而言,这次经济危机,可以暴露和反思以往在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上的不足,把它看成是彰显和提升财务理念的好机会,把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当今,每个企业都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的建设和管理。
(一)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战略研究和建设
财务管理应采取什么战略?这是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过去,有相当多的企业随波逐流,人家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而不去研究、咨询、分析和制订战略,确定经营模式。根据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今后应看重考虑的问题主要有:
1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着重于实业
当前的危机是危中有机,关键看能否抓住机遇。现在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投入的每一分钱,在战略上都要立足于科学发展,再不能回到传统发展的老路上去。也就是在保速度、保增长的同时,要做到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因为只有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可持续性,才是应对危机的长久及治本之策。在制订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战略时,我国的实体经济应名副其实,生产经营应重在实业。
虽然融资等问题离不开资本市场,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本市场上,特别是股票投资。
2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
本来,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并非危机的根源,但如果滥用或将其视为投资工具,就会成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产品全年交易量达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已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特别是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要注意掌握使用中的“度”。那么,其度如何把握呢?据数据介绍,一般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总量适度的原则。要以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需要为标准,而不是要通过投资获利。否则又将演变成不可抗拒的风险。
第二,程控的原则。对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要有内控机制,如果是无法控制,则不能投资。
第三,稳步推行原则。先推行简单、风险低的产品,等待水平提高以后,再向复杂、风险高的产品过渡。
说到财务战略,热门的话题是楼市和股市,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居民储蓄以及货币量扩大的问题。可把它比喻为定时炸弹、笼中虎、或是堰塞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和溃堤?估计在未来GDP温和增长下还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对此,在理财战略上怎么应对?
(二)加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随环境变化,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针对现代企业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这一环境,COSO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认为以前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足以说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视。从中明白,风险发现就是收益发现的过程。这次金融危机不知有多少企业倒下(20世纪30年代有15000多家银行倒闭)?2009年的头两个月,美国又有14家银行倒闭。尽管各个企业倒闭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共同的原因是对风险的管理不到位,资金的风险管理做得不好。根据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育与启示。当前资金的风险管理应针对性地做好三个方面:
第一,现在相当多的企业,仍然存在着不是内部人控制就是外部人控制的局面,这是造成资金风险管理有名无实的重要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授权与监控机制。因为在风险投机收益的诱惑面前,监督往往无效。制衡才是最有效手段。
第二,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责任感的建设。这是因为:一方面风险管理绝不是管理阶层几个人的事,而是要贯穿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人;另一方面,制度不是万能的,新的情况与问题会不断发生,这就要求做到在授权之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第三,大国之间的摩擦或由于某个国家的金融危机,都会对收汇造成致命的打击。还有不断创新金融的工具,它们都充满风险,需要对此高度警惕。
(三)树立“现金为王”的观念
资金是企业“血液”。对此,人们在平日里也许不能充分领悟,但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就不再难以理解了。这次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现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事实表明。由于现金流动性不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破产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还是盈利性破产。因此,在预期融资困难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储备尽可能多的现金,以保全企业的生存。尽管金融危机不是经常爆发,但又很难预期。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希望企业的基业常青,控制负债水平,保持科学流动性,持有必要的现金储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就是所说的“现金为王”的观念。同时,在方法上,要重视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和应用,把现金流量表放在首位。
这并不是说持有现金多多益善,而是要注意收益与风险的匹配。从理论上说,资产的盈利性与流动性具有替代关系。企业现金保持量越多,流动性就越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盈利性;企业现金保持量少,盈利性就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流动性,这就是利益与风险的匹配。如何做好匹配,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国家货币政策、公司财务状况等都是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有很深学问。现有人对1998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现金持有比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比率为6.4%、英国为6.1%、日本为15.5%、我国台湾为11.6%。相比而言,国内大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比较高: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比率约为16.8%。1998~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现金持有比率约为24%。各国比率相差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答案。
(四)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再认识和提出新的认识
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了与世界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引进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经本次金融危机实践的检验,其科学性及效果如何呢?
先做简单的回顾。1990年9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他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但是近20年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直存在争论并不断进行调整、修订与完善,经历了风风雨雨。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金融界与会计界的焦点。对其看法有不同声音:
据资料证明,欧美政治家曾经把矛头指向了按市价计算的所谓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时,公允价值计量会令很多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为了让资产负债表好看,又会被迫抛售损失比较大的资产,进一步压低了这些资产价格,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加剧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现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参加一次座谈会时指出,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超前消费及衍生金融产品泛滥。它原则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公允价值仅是一种计量工具,是一种事后反映,并不是促成危机发生的原因。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计量方法上还需要研究。
对这些意见怎么看?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从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计量的方法问题,这没有错。但它客观上会导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项目发生波动,从而会影响着经营者与投资者行为,是有经济后果的。问题还在于,所谓的公允价值取得,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同时,公允价值既有如实反映的一面,又会有各人理解不同的一面,很容易纵并运用于盈余管理等。具体到本次金融危机,其主要的表现是: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上过于敏感,很多时候会成为资本市场助涨与助跌的工具。也就是在市场狂热时,它可以加剧市场狂热;而当市场陷入恐慌时,则可以加剧市场陷入恐慌,这就是人们所讲的推波助澜。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践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启示。现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流动性管理。流动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现金支付能力,它是企业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管理的结果。因此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要以流动性为目标,要能保证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有足够现金头寸。
第二,提倡交易对象的管理。交易对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管理上,应运用该法获得交易对象的情况概要,对各项财务的指标影响进行判断,包括收益、资本、财务比率是否达到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第三,重视处理好与投资者的关系。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尤其是不可观测数据的采用、管理层的判断等,更是企业需要详细披露的内容。同时管理层需要重视与投资者沟通,并解释财务指标的变动,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价值等。
总之,公允价值计量不是恶魔,也不是救世主。它是现今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全面否定它并不可行。在思想方法论上,不能简单化,而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也就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要注意硬约束。今后,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地进行再认识并提出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