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3: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轨道实训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昆明铁路机械学校 云南 昆明 650208)
摘要:围绕打造满足当地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人才培养需要的培训平台,以昆明铁路机械学校与地铁公司共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为案例,以校企合作为背景,从总体设计、技术方案、建设过程、资金筹措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同时对共建过程中校企双方的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 :校企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63-04
作者简介:段渝波(1970—),男,硕士,昆明铁路机械学校高级讲师,昆明市首席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工程、教学管理。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也得以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昆明、苏州等近40个大中城市拥有或在建地铁。各地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这对各地铁道类相关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各院校相关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此外,对于地铁公司来说,通过员工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岗位技能训练,不断提升员工的岗位能力,也是运营和安全的重要保证。
因此,一方面,打造怎样的专业教学实训平台,以培养满足当地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轨道类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另一方面,从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属于特有工种,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在建设上一次性投入大,而许多院校开办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时间较短,导致各校实训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资金缺乏、技术支持要求高、缺少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等问题。于是,大多数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来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以校企合作共建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为例,从技术方案、建设过程、资金筹措、师资培养以及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期望这些经验和做法能为同行提供借鉴。
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是昆明地铁运营人才需求对实训基地提出了迫切要求。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里程为187公里,首期工程于2010年5月全线开工建设,2012年6月昆明地铁6号线正式通车,2013年5月首期工程南段通车,北段也于2013年年底通车试运营。按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每公里配置60名工作人员和昆明地铁规划建设里程测算,近五年的人才需求总量逾万人,岗位涉及站务员、电客车司机、车辆、机电、供电、通信、信号、工务等运营和维修人员。随着昆明地铁运营线路的不断增加,员工亟须加强实践技能,这对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是学校外贷项目的实施为基地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2013年1月,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顺利完成招投标,学校将该项目三分之一的资金投入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设备的购置,主要购置列车模拟驾驶训练器、车站值班员仿真培训系统、OCC仿真培训系统、城轨车辆转向架模型和地铁车辆实训装置等教学实训设备。
三是新建教学楼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2012年7月,学校新建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该教学楼在规划设计时,提前将2 000m2的主楼地下层按地铁车站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划,并在教学楼施工过程中进行同步建设。其中,教学楼主楼大厅进入地下层设置了三个楼梯间,其中两个楼梯间各预留上、下扶梯的安装位置。地下层侧面设置与主干道相连的大门,方便后期教学设备的进出。另外,设计时按照实训基地建成后的使用要求,充分考虑了通风、照明和消防等因素。教学楼的前期设计和建成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
四是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基地共建提供了有力保障。2009年9月,学校与昆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签订了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人才培养工作随之启动。2011年以来,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与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在职前培训、人员招聘、师资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昆明地铁建设和运营的推进和发展,技术人员队伍日益壮大,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不断增大,学校轨道类专业办学规模也逐年扩大——现有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已不能满足技术培训和专业教学要求。因此,针对教学中和培训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存在的问题,公司和学校在双方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经多次协商确定校企合作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
二、实训基地建设
(一)合理规划确定建设目标
自校企双方展开合作以来,学校和公司的领导、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多次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了研讨,并于2011年9月确定了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通过校企合作方式,面向昆明地铁,辐射西南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组建一个具备轨道交通地铁运营技术员工培训、专业实训教学和设备调试试验等功能的实训基地。建成后基地可满足昆明轨道交通地铁运营和维修技术人员的职前与在职培训,可满足相关岗位的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要求,满足学校轨道类专业的实训教学需要,同时为轨道交通设备的调试与应用搭建试验平台,并为职业资格鉴定提供基础平台支持。
(二)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共赢
校企双方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以“产权明晰、优势互补”为原则共同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并使用,在规划、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双方根据各自在场地、人员、技术、资金及设备方面的优势提供必要支持,建成后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其产权仍归属于投资方,双方享有共同的使用权,日常使用维护由学校和昆明地铁运营公司派驻管理人员共同负责。
(三)紧密合作制定总体方案与技术方案
从2010年开始,学校组织专业调研组,先后走访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地铁公司以及部分铁道院校,从实训基地建设、设备组成、技术要求、教学及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2011年10月,成立由调研组教师和昆明地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构成的项目组,就昆明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昆明地铁实际情况,从满足轨道交通主要工种的技术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和相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角度,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经过多次论证和修改完善,共同完成了实训基地建设的详细规划和功能设计,最终确定了实训基地的总体方案:建立一个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模拟车站,利用模拟设备搭建运营仿真平台,通过模拟设备和实物设备的组合达到使培训人员身临其境的岗位实训、考核、鉴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由满足OCC调度、车站值班员、电客车司机、车站站务员、车站票务员、车站机电设备维护工、信号设备维护工、供电设备维护工、工务线路维护工及车辆检修工等运营和检修岗位培训需要和相关专业教学需要的十个培训系统组成。
在完成总体方案的基础上,项目组制定了基地建设的技术方案,确定了设备构成和技术要求。调度、驾驶和车站作业作为地铁运营的核心岗位,与之对应的OCC调度仿真培训系统、车站作业仿真培训系统与地铁列车驾驶仿真器,通过构建“大三角”的互联关系,形成地铁运营综合训练系统。该系统通过教员系统进行控制,教员系统既可对上述三个系统单独或并行控制,包括设定参与训练的系统种类及个数、运行线路、模拟驾驶以及各类故障和突发事件,还可监控训练过程。这项技术要求是技术方案中的核心,也是该实训基地的主要特色。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技术平台的大量现场实时数据,需要模拟设备提供,同时,线路设备、机电设备、信号设备、AFC设备、售检票软件系统又是模拟设备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采取学校采购搭建基础运营模拟平台,企业提供部分实物、声音广播文件、导向系统标识文件的方式进行共建。实现从功能表现上、使用硬软件条件、视听环境上与现场一致的实训场景。
1.学校资金筹措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设备具有技术要求高和设备价值大的特点,构建实训基地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资金不足是各地铁道院校在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市场引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和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分担长效机制,是推动职业教育持续性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解决中大型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前已述及,基地的一部分设备购置,以学校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的方式予以解决。
2.学校基础建设
学校通过预算项目完成地铁模拟车站的基础建设,包括铺设整体道床、道岔及转辙机,完成车站站台及站厅、车控室、编码室、客服中心、调度室、模拟驾驶室、车站值班员室、运转值班室、教学机房和教学观摩室等功能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基础建设中,充分考虑实训基地的总用电负荷、配电柜的设置、接地、接零、绝缘等因素,以确保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和扩展性。在学校基础建设中,充分考虑、灵活处理企业设备在实训基地安装过程中的问题。
3.企业设备投入
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在实训基地共建基础上,提供全高安全门(含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半高安全门(含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自动售票机、进出站闸机、人工售票BOM机、供电第三轨及相关供电基础设施、信号机、信标、轨旁计轴设备等信号基础设施设备,组建实训基地中票务培训系统、机电、供电、信号培训系统。在企业硬件安装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模拟平台与现场真实设备的接口关系和实训工位的问题。通过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完成了实训基地的第一期建设工作。
(五)共同参加建设,实现师资双向培训
项目组按照实训基地总体方案要求,结合教学楼地下层的实际情况,进行地铁模拟车站的布局设计。按照设计要求,由地铁施工单位承建了轨道线路施工,设备提供方完成教学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同时,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学校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技术设计和施工建设。
设备在安装调试前,学校、公司和生产商三方的人员(包括校方的城市轨道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通信信号、机电设备等专业的专任教师;地铁公司包括电客车司机、调度员、值班员、通信、信号、线路、供电、机电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及培训师;生产商的技术工程师)就实训基地设备的调试要求,结合技术方案,再次进行了讨论和明确,然后开始设备安装调试。
基地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由地铁公司电客车司机、车辆、站务员、票务员、机电、电环调、行调、通信、信号、工务、供电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和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项目验收组,以两次综合演练的方式对全部设备进行验收。演练过程全部由公司技术人员及对应的在职在岗骨干员工操作,学校专业教师全程分岗位参与。演练结束后,三方人员对综合演练进行总结,公司技术人员对演练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不足,通过书面和图片形式就运行图、ATS操作、调度电话、SCADA、车辆、车站HMI、信号楼HMI、车辆段HMI等八个方面七十余个问题向生产商进行了反馈,生产商随后进行了整改和完善。建成后的实训基地如图1所示。
通过全程参与基础建设、设备调试和综合演练,不仅完成了设备调试和验收,同时也使专业教师和公司培训师尽快地熟悉了实训设备的操作,有效缩短了教师的设备使用培训周期,达到了公司培训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双向培训的目的。
(六)共用共管,有效发挥基地的作用
建成后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搭建了一个城轨运营的综合培训系统,其设备种类繁多、设备数量较大,使用工种多、层次不同。为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在建设初期成立了由学校四名专业教师与昆明地铁公司的一名专职人员组成的设备管理维护团队,在设备安装调试期间全程参与,同时将负责实训基地运行后的管理和设备维护。该团队从设备的日常维护、使用管理、故障申报等环节初步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办法,保障实训基地今后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基地在地铁员工培训和专业教学中的支撑作用,为后期的共用共管并形成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7月,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初步完成建设,从设备配置和综合演练的情况来看,实训基地可达到提供轨道交通相关工种每年不少于2 000人次的各类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同时为学校轨道类专业教学提供6个专业约200个工位的实训规模。截至2014年底,在实训基地已完成四期、6个岗位共计1 250余人的技能鉴定,有力地保障了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后期将围绕实训基地这个技术培训平台,由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培训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各岗位实训课程,进一步完善各工种联合演练实训项目和技能鉴定考核标准。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以企业自身发展和学校办学需求为切入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为主线,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以“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构建了一个符合城市轨道交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术平台,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隋明云.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2]黄深泽.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思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
[3]雷利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性实训基地的措施研究[J].职教论坛,2012(15).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也得以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昆明、苏州等近40个大中城市拥有或在建地铁。各地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这对各地铁道类相关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各院校相关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此外,对于地铁公司来说,通过员工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岗位技能训练,不断提升员工的岗位能力,也是运营和安全的重要保证。
因此,一方面,打造怎样的专业教学实训平台,以培养满足当地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轨道类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另一方面,从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属于特有工种,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在建设上一次性投入大,而许多院校开办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时间较短,导致各校实训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资金缺乏、技术支持要求高、缺少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等问题。于是,大多数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来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以校企合作共建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为例,从技术方案、建设过程、资金筹措、师资培养以及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期望这些经验和做法能为同行提供借鉴。
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是昆明地铁运营人才需求对实训基地提出了迫切要求。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里程为187公里,首期工程于2010年5月全线开工建设,2012年6月昆明地铁6号线正式通车,2013年5月首期工程南段通车,北段也于2013年年底通车试运营。按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每公里配置60名工作人员和昆明地铁规划建设里程测算,近五年的人才需求总量逾万人,岗位涉及站务员、电客车司机、车辆、机电、供电、通信、信号、工务等运营和维修人员。随着昆明地铁运营线路的不断增加,员工亟须加强实践技能,这对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是学校外贷项目的实施为基地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2013年1月,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顺利完成招投标,学校将该项目三分之一的资金投入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设备的购置,主要购置列车模拟驾驶训练器、车站值班员仿真培训系统、OCC仿真培训系统、城轨车辆转向架模型和地铁车辆实训装置等教学实训设备。
三是新建教学楼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2012年7月,学校新建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该教学楼在规划设计时,提前将2 000m2的主楼地下层按地铁车站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划,并在教学楼施工过程中进行同步建设。其中,教学楼主楼大厅进入地下层设置了三个楼梯间,其中两个楼梯间各预留上、下扶梯的安装位置。地下层侧面设置与主干道相连的大门,方便后期教学设备的进出。另外,设计时按照实训基地建成后的使用要求,充分考虑了通风、照明和消防等因素。教学楼的前期设计和建成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
四是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基地共建提供了有力保障。2009年9月,学校与昆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签订了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人才培养工作随之启动。2011年以来,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与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在职前培训、人员招聘、师资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昆明地铁建设和运营的推进和发展,技术人员队伍日益壮大,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不断增大,学校轨道类专业办学规模也逐年扩大——现有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已不能满足技术培训和专业教学要求。因此,针对教学中和培训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存在的问题,公司和学校在双方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经多次协商确定校企合作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
二、实训基地建设
(一)合理规划确定建设目标
自校企双方展开合作以来,学校和公司的领导、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多次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了研讨,并于2011年9月确定了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通过校企合作方式,面向昆明地铁,辐射西南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组建一个具备轨道交通地铁运营技术员工培训、专业实训教学和设备调试试验等功能的实训基地。建成后基地可满足昆明轨道交通地铁运营和维修技术人员的职前与在职培训,可满足相关岗位的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要求,满足学校轨道类专业的实训教学需要,同时为轨道交通设备的调试与应用搭建试验平台,并为职业资格鉴定提供基础平台支持。
(二)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共赢
校企双方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以“产权明晰、优势互补”为原则共同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并使用,在规划、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双方根据各自在场地、人员、技术、资金及设备方面的优势提供必要支持,建成后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其产权仍归属于投资方,双方享有共同的使用权,日常使用维护由学校和昆明地铁运营公司派驻管理人员共同负责。
(三)紧密合作制定总体方案与技术方案
从2010年开始,学校组织专业调研组,先后走访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地铁公司以及部分铁道院校,从实训基地建设、设备组成、技术要求、教学及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2011年10月,成立由调研组教师和昆明地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构成的项目组,就昆明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昆明地铁实际情况,从满足轨道交通主要工种的技术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和相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角度,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经过多次论证和修改完善,共同完成了实训基地建设的详细规划和功能设计,最终确定了实训基地的总体方案:建立一个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模拟车站,利用模拟设备搭建运营仿真平台,通过模拟设备和实物设备的组合达到使培训人员身临其境的岗位实训、考核、鉴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由满足OCC调度、车站值班员、电客车司机、车站站务员、车站票务员、车站机电设备维护工、信号设备维护工、供电设备维护工、工务线路维护工及车辆检修工等运营和检修岗位培训需要和 相关专业教学需要的十个培训系统组成。
在完成总体方案的基础上,项目组制定了基地建设的技术方案,确定了设备构成和技术要求。调度、驾驶和车站作业作为地铁运营的核心岗位,与之对应的OCC调度仿真培训系统、车站作业仿真培训系统与地铁列车驾驶仿真器,通过构建“大三角”的互联关系,形成地铁运营综合训练系统。该系统通过教员系统进行控制,教员系统既可对上述三个系统单独或并行控制,包括设定参与训练的系统种类及个数、运行线路、模拟驾驶以及各类故障和突发事件,还可监控训练过程。这项技术要求是技术方案中的核心,也是该实训基地的主要特色。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技术平台的大量现场实时数据,需要模拟设备提供,同时,线路设备、机电设备、信号设备、AFC设备、售检票软件系统又是模拟设备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采取学校采购搭建基础运营模拟平台,企业提供部分实物、声音广播文件、导向系统标识文件的方式进行共建。实现从功能表现上、使用硬软件条件、视听环境上与现场一致的实训场景。
1.学校资金筹措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设备具有技术要求高和设备价值大的特点,构建实训基地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资金不足是各地铁道院校在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市场引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和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分担长效机制,是推动职业教育持续性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解决中大型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前已述及,基地的一部分设备购置,以学校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的方式予以解决。
2.学校基础建设
学校通过预算项目完成地铁模拟车站的基础建设,包括铺设整体道床、道岔及转辙机,完成车站站台及站厅、车控室、编码室、客服中心、调度室、模拟驾驶室、车站值班员室、运转值班室、教学机房和教学观摩室等功能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基础建设中,充分考虑实训基地的总用电负荷、配电柜的设置、接地、接零、绝缘等因素,以确保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和扩展性。在学校基础建设中,充分考虑、灵活处理企业设备在实训基地安装过程中的问题。
3.企业设备投入
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在实训基地共建基础上,提供全高安全门(含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半高安全门(含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自动售票机、进出站闸机、人工售票BOM机、供电第三轨及相关供电基础设施、信号机、信标、轨旁计轴设备等信号基础设施设备,组建实训基地中票务培训系统、机电、供电、信号培训系统。在企业硬件安装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模拟平台与现场真实设备的接口关系和实训工位的问题。通过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完成了实训基地的第一期建设工作。
(五)共同参加建设,实现师资双向培训
项目组按照实训基地总体方案要求,结合教学楼地下层的实际情况,进行地铁模拟车站的布局设计。按照设计要求,由地铁施工单位承建了轨道线路施工,设备提供方完成教学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同时,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学校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技术设计和施工建设。
设备在安装调试前,学校、公司和生产商三方的人员(包括校方的城市轨道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通信信号、机电设备等专业的专任教师;地铁公司包括电客车司机、调度员、值班员、通信、信号、线路、供电、机电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及培训师;生产商的技术工程师)就实训基地设备的调试要求,结合技术方案,再次进行了讨论和明确,然后开始设备安装调试。
基地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由地铁公司电客车司机、车辆、站务员、票务员、机电、电环调、行调、通信、信号、工务、供电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和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项目验收组,以两次综合演练的方式对全部设备进行验收。演练过程全部由公司技术人员及对应的在职在岗骨干员工操作,学校专业教师全程分岗位参与。演练结束后,三方人员对综合演练进行总结,公司技术人员对演练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不足,通过书面和图片形式就运行图、ATS操作、调度电话、SCADA、车辆、车站HMI、信号楼HMI、车辆段HMI等八个方面七十余个问题向生产商进行了反馈,生产商随后进行了整改和完善。建成后的实训基地如图1所示。
通过全程参与基础建设、设备调试和综合演练,不仅完成了设备调试和验收,同时也使专业教师和公司培训师尽快地熟悉了实训设备的操作,有效缩短了教师的设备使用培训周期,达到了公司培训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双向培训的目的。
(六)共用共管,有效发挥基地的作用
建成后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搭建了一个城轨运营的综合培训系统,其设备种类繁多、设备数量较大,使用工种多、层次不同。为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在建设初期成立了由学校四名专业教师与昆明地铁公司的一名专职人员组成的设备管理维护团队,在设备安装调试期间全程参与,同时将负责实训基地运行后的管理和设备维护。该团队从设备的日常维护、使用管理、故障申报等环节初步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办法,保障实训基地今后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基地在地铁员工培训和专业教学中的支撑作用,为后期的共用共管并形成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7月,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初步完成建设,从设备配置和综合演练的情况来看,实训基地可达到提供轨道交通相关工种每年不少于2 000人次的各类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同时为学校轨道类专业教学提供6个专业约200个工位的实训规模。截至2014年底,在实训基地已完成四期、6个岗位共计1 250余人的技能鉴定,有力地保障了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后期将围绕实训基地这个技术培训平台,由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培训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各岗位实训课程,进一步完善各工种联合演练实训项目和技能鉴定考核标准。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以企业自身发展和学校办学需求为切入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为主线,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以“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构建了一个符 合城市轨道交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术平台,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63-04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也得以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昆明、苏州等近40个大中城市拥有或在建地铁。各地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这对各地铁道类相关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各院校相关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此外,对于地铁公司来说,通过员工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岗位技能训练,不断提升员工的岗位能力,也是运营和安全的重要保证。
因此,一方面,打造怎样的专业教学实训平台,以培养满足当地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轨道类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另一方面,从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属于特有工种,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在建设上一次性投入大,而许多院校开办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时间较短,导致各校实训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资金缺乏、技术支持要求高、缺少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等问题。于是,大多数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来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以校企合作共建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为例,从技术方案、建设过程、资金筹措、师资培养以及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期望这些经验和做法能为同行提供借鉴。
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是昆明地铁运营人才需求对实训基地提出了迫切要求。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里程为187公里,首期工程于2010年5月全线开工建设,2012年6月昆明地铁6号线正式通车,2013年5月首期工程南段通车,北段也于2013年年底通车试运营。按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每公里配置60名工作人员和昆明地铁规划建设里程测算,近五年的人才需求总量逾万人,岗位涉及站务员、电客车司机、车辆、机电、供电、通信、信号、工务等运营和维修人员。随着昆明地铁运营线路的不断增加,员工亟须加强实践技能,这对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是学校外贷项目的实施为基地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2013年1月,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顺利完成招投标,学校将该项目三分之一的资金投入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设备的购置,主要购置列车模拟驾驶训练器、车站值班员仿真培训系统、OCC仿真培训系统、城轨车辆转向架模型和地铁车辆实训装置等教学实训设备。
三是新建教学楼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2012年7月,学校新建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该教学楼在规划设计时,提前将2 000m2的主楼地下层按地铁车站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划,并在教学楼施工过程中进行同步建设。其中,教学楼主楼大厅进入地下层设置了三个楼梯间,其中两个楼梯间各预留上、下扶梯的安装位置。地下层侧面设置与主干道相连的大门,方便后期教学设备的进出。另外,设计时按照实训基地建成后的使用要求,充分考虑了通风、照明和消防等因素。教学楼的前期设计和建成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
四是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基地共建提供了有力保障。2009年9月,学校与昆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签订了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人才培养工作随之启动。2011年以来,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与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在职前培训、人员招聘、师资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昆明地铁建设和运营的推进和发展,技术人员队伍日益壮大,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不断增大,学校轨道类专业办学规模也逐年扩大——现有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已不能满足技术培训和专业教学要求。因此,针对教学中和培训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存在的问题,公司和学校在双方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经多次协商确定校企合作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
二、实训基地建设
(一)合理规划确定建设目标
自校企双方展开合作以来,学校和公司的领导、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多次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了研讨,并于2011年9月确定了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通过校企合作方式,面向昆明地铁,辐射西南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组建一个具备轨道交通地铁运营技术员工培训、专业实训教学和设备调试试验等功能的实训基地。建成后基地可满足昆明轨道交通地铁运营和维修技术人员的职前与在职培训,可满足相关岗位的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要求,满足学校轨道类专业的实训教学需要,同时为轨道交通设备的调试与应用搭建试验平台,并为职业资格鉴定提供基础平台支持。
(二)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共赢
校企双方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以“产权明晰、优势互补”为原则共同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并使用,在规划、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双方根据各自在场地、人员、技术、资金及设备方面的优势提供必要支持,建成后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其产权仍归属于投资方,双方享有共同的使用权,日常使用维护由学校和昆明地铁运营公司派驻管理人员共同负责。
(三)紧密合作制定总体方案与技术方案
从2010年开始,学校组织专业调研组,先后走访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地铁公司以及部分铁道院校,从实训基地建设、设备组成、技术要求、教学及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2011年10月,成立由调研组教师和昆明地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构成的项目组,就昆明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昆明地铁实际情况,从满足轨道交通主要工种的技术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和相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角度,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经过多次论证和修改完善,共同完成了实训基地建设的详细规划和功能设计,最终确定了实训基地的总体方案:建立一个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模拟车站,利用模拟设备搭建运营仿真平台,通过模拟设备和实物设备的组合达到使培训人员身临其境的岗位实训、考核、鉴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由满足OCC调度、车站值班员、电客车司机、车站站务员、车站票务员、车站机电设备维护工 、信号设备维护工、供电设备维护工、工务线路维护工及车辆检修工等运营和检修岗位培训需要和相关专业教学需要的十个培训系统组成。
在完成总体方案的基础上,项目组制定了基地建设的技术方案,确定了设备构成和技术要求。调度、驾驶和车站作业作为地铁运营的核心岗位,与之对应的OCC调度仿真培训系统、车站作业仿真培训系统与地铁列车驾驶仿真器,通过构建“大三角”的互联关系,形成地铁运营综合训练系统。该系统通过教员系统进行控制,教员系统既可对上述三个系统单独或并行控制,包括设定参与训练的系统种类及个数、运行线路、模拟驾驶以及各类故障和突发事件,还可监控训练过程。这项技术要求是技术方案中的核心,也是该实训基地的主要特色。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技术平台的大量现场实时数据,需要模拟设备提供,同时,线路设备、机电设备、信号设备、AFC设备、售检票软件系统又是模拟设备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采取学校采购搭建基础运营模拟平台,企业提供部分实物、声音广播文件、导向系统标识文件的方式进行共建。实现从功能表现上、使用硬软件条件、视听环境上与现场一致的实训场景。
1.学校资金筹措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设备具有技术要求高和设备价值大的特点,构建实训基地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资金不足是各地铁道院校在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市场引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和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分担长效机制,是推动职业教育持续性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解决中大型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前已述及,基地的一部分设备购置,以学校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的方式予以解决。
2.学校基础建设
学校通过预算项目完成地铁模拟车站的基础建设,包括铺设整体道床、道岔及转辙机,完成车站站台及站厅、车控室、编码室、客服中心、调度室、模拟驾驶室、车站值班员室、运转值班室、教学机房和教学观摩室等功能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基础建设中,充分考虑实训基地的总用电负荷、配电柜的设置、接地、接零、绝缘等因素,以确保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和扩展性。在学校基础建设中,充分考虑、灵活处理企业设备在实训基地安装过程中的问题。
3.企业设备投入
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在实训基地共建基础上,提供全高安全门(含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半高安全门(含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自动售票机、进出站闸机、人工售票BOM机、供电第三轨及相关供电基础设施、信号机、信标、轨旁计轴设备等信号基础设施设备,组建实训基地中票务培训系统、机电、供电、信号培训系统。在企业硬件安装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模拟平台与现场真实设备的接口关系和实训工位的问题。通过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完成了实训基地的第一期建设工作。
(五)共同参加建设,实现师资双向培训
项目组按照实训基地总体方案要求,结合教学楼地下层的实际情况,进行地铁模拟车站的布局设计。按照设计要求,由地铁施工单位承建了轨道线路施工,设备提供方完成教学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同时,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学校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技术设计和施工建设。
设备在安装调试前,学校、公司和生产商三方的人员(包括校方的城市轨道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通信信号、机电设备等专业的专任教师;地铁公司包括电客车司机、调度员、值班员、通信、信号、线路、供电、机电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及培训师;生产商的技术工程师)就实训基地设备的调试要求,结合技术方案,再次进行了讨论和明确,然后开始设备安装调试。
基地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由地铁公司电客车司机、车辆、站务员、票务员、机电、电环调、行调、通信、信号、工务、供电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和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项目验收组,以两次综合演练的方式对全部设备进行验收。演练过程全部由公司技术人员及对应的在职在岗骨干员工操作,学校专业教师全程分岗位参与。演练结束后,三方人员对综合演练进行总结,公司技术人员对演练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不足,通过书面和图片形式就运行图、ATS操作、调度电话、SCADA、车辆、车站HMI、信号楼HMI、车辆段HMI等八个方面七十余个问题向生产商进行了反馈,生产商随后进行了整改和完善。建成后的实训基地如图1所示。
通过全程参与基础建设、设备调试和综合演练,不仅完成了设备调试和验收,同时也使专业教师和公司培训师尽快地熟悉了实训设备的操作,有效缩短了教师的设备使用培训周期,达到了公司培训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双向培训的目的。
(六)共用共管,有效发挥基地的作用
建成后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搭建了一个城轨运营的综合培训系统,其设备种类繁多、设备数量较大,使用工种多、层次不同。为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在建设初期成立了由学校四名专业教师与昆明地铁公司的一名专职人员组成的设备管理维护团队,在设备安装调试期间全程参与,同时将负责实训基地运行后的管理和设备维护。该团队从设备的日常维护、使用管理、故障申报等环节初步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办法,保障实训基地今后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基地在地铁员工培训和专业教学中的支撑作用,为后期的共用共管并形成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7月,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初步完成建设,从设备配置和综合演练的情况来看,实训基地可达到提供轨道交通相关工种每年不少于2 000人次的各类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同时为学校轨道类专业教学提供6个专业约200个工位的实训规模。截至2014年底,在实训基地已完成四期、6个岗位共计1 250余人的技能鉴定,有力地保障了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后期将围绕实训基地这个技术培训平台,由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培训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各岗位实训课程,进一步完善各工种联合演练实训项目和技能鉴定考核标准。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以企业自身发展和学校办学需求为切入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为主线,探索创新校企合作 模式,通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以“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构建了一个符合城市轨道交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术平台,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隋明云.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2]黄深泽.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思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
[3]雷利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性实训基地的措施研究[J].职教论坛,2012(15).
[4]彭雪鹏,刘颖.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9(10).
参考文献:
[1]隋明云.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2]黄深泽.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思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
苏州和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司供电专业按岗位,一般分为两大类,城轨高电压和城轨接触网,高电压工种,需要对城轨供电系统内变配电所进行日常的运行、检修,对电气设备进行试验,以及SCADA系统维护检修。接触网工种要求对城轨接触网及相关设备进行周期性维护、检修、调试,并能不断改进接触网检修工艺。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应能培养适应城轨运营一线需要的,具有必备的基础及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主变电所、牵引变电所和降压变电所的运行、检修、试验、调试、施工、调度、故障处理作业,SCADA系统运行维护,掌握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的维护、检修、调试、施工及事故抢修作业,能从事接触网工、变电检修工、变电值班员、SCADA系统检修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式与教学计划
1.培养模式目前轨道交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岗前培训式三种。在国内,大中专院校中还没有正式设置地铁供用电专业,地铁供用电的专业人才大多来自电气化铁道供电,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而随着地铁项目陆续开工及投运,轨道交通人才呈现需求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苏州轨交1号线首批一线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介于当时苏州本身不具备学生现场学习与实践条件,采用了外送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地铁公司现场培训3到6个月的实践培训方式。截至目前,苏州已有两条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在与院校原有的合作培养经验及本身现有的运营经验基础下,具备了逐步完善和深化人才培养的条件,在人才培养的周期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可以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
2.培养课程计划结合苏州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对人才专业能力需求及校企合作的框架内容,经过校企双方专业负责人的交流及协商,确定了供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图如图1,主要分为四大模块。
(1)基础素质模块。该模块体现了高职教育对大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使其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外语、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
(2)核心岗位能力模块。分为专业基本技术、专业核心技术、专业方向技能三部分内容。
1)专业基本技术,要求具备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零件等机械类和电工电子、电机、电气控制等电类专业基础知识,属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2)专业核心技术,体现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特点,通过各课程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结构、高压电器设备原理、变配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监控系统的原理以及相关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
3)专业方向技能,体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两大专业岗位,高电压和接触网的专业技能。高电压方向体现了城轨供电系统高压设备及继电保护专业知识的应用,并要求熟悉城轨牵引供电系统专业的安全规则。利用院校高电压、供配电、及继电保护实训室内开展的实训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赴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进行高电压的认识实习,增加对现场设备的作感性认识,该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学生定岗实习前的一个学期,而到了顶岗实习期间,再到公司参加专业岗位的培训和实践来提升岗位工作能力。接触网方向体现了接触网(柔性接触网、刚性接触网和第三轨)的结构组成、作用,要求掌握接触网的受力力学分析和计算,掌握接触网结构中各种负载的分析计算方法、接触网平面设计的基本内容及一般技术原则,能够读懂接触网平面布置图、电气分段示意图和各种装配图,掌握接触网运营、检修和施工的标准及工艺。通过学校接触网实训室的实训来掌握常用接触网零件、设备与工具。通过接触网支柱的登杆训练适应将来现场作业中的登高作业。通过赴轨道公司参观、跟现场运营班作业进行接触网现场实习。
(3)综合应用模块,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高压进网作业许可证的培训及考核,该证是供电类专业进行高压作业的许可证,是城轨供电岗位的必备证书。同时需要完成毕业设计。
(4)拓展模块,通过选修课及专业讲座的形式,使得学生了解轨道交通公司的运营管理、公司内涵以及轨道交通供电应用的新技术。该课程可以通过轨道交通公司的人教部门和供电专业人员授课完成,这样利于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缩短学生入职适应时间。
三、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及实训基地的建立
教学资源共享。共享图书、教材、网络数据库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开发城轨供电类教材。共建专业教师团队。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授课,苏州轨交公司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到校授课或开专业讲座。院校供电专业教师团队和轨交公司供电专业工程师组成优势互补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仪器市场上还没有专门针对城轨供电专业的实训仪器和设备,学校可以通过在传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实训设备上进行模块化改造,比如在供配电实训装置中,增加城轨牵引供电模块,再加以改造,使其成为地铁中典型的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装置。同时与当地轨道交通企业共建现场性强的接触网和高电压实训基地。给学生及在职人员提供实践与训练的场所,开展职业资格认定合作。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利用假期下轨道交通公司运营一线,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跟踪最新的运营动态。
四、就业服务与保障
就业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根本上是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关系。协调好三者关系,学生的就业服务就能做好。首先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创造与轨道交通公司互动的条件,通过邀请城轨公司的工程师给已组成的“地铁班”定期进行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讲座,通过学生实习前纳入教学计划的认识参观实习,以及在学生下城轨公司顶岗实习期间组织专业教师的定期巡视,来完成过程性监督和保障。完善学生预就业实习阶段的意外保险与医疗。现有轨道交通公司对于实习的每个学生提供一定的住宿和生活补助,使其无后顾之忧。而对于城轨公司不予录取的学生,学校积极组织再推荐就业等都是作为该专业所必须的就业服务保障。
五、总结
1.培养模式目前轨道交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岗前培训式三种,其各自特点如表1。在国内,大中专院校中还没有正式设置地铁供用电专业,地铁供用电的专业人才大多来自电气化铁道供电,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而随着地铁项目陆续开工及投运,轨道交通人才呈现需求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苏州轨交1号线首批一线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介于当时苏州本身不具备学生现场学习与实践条件,采用了外送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地铁公司现场培训3到6个月的实践培训方式。截至目前,苏州已有两条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在与院校原有的合作培养经验及本身现有的运营经验基础下,具备了逐步完善和深化人才培养的条件,在人才培养的周期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可以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
2.培养课程计划结合苏州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对人才专业能力需求及校企合作的框架内容,经过校企双方专业负责人的交流及协商,确定了供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图如图1,主要分为四大模块。(1)基础素质模块。该模块体现了高职教育对大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使其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外语、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2)核心岗位能力模块。分为专业基本技术、专业核心技术、专业方向技能三部分内容。1)专业基本技术,要求具备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零件等机械类和电工电子、电机、电气控制等电类专业基础知识,属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2)专业核心技术,体现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特点,通过各课程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结构、高压电器设备原理、变配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监控系统的原理以及相关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3)专业方向技能,体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两大专业岗位,高电压和接触网的专业技能。高电压方向体现了城轨供电系统高压设备及继电保护专业知识的应用,并要求熟悉城轨牵引供电系统专业的安全规则。利用院校高电压、供配电、及继电保护实训室内开展的实训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赴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进行高电压的认识实习,增加对现场设备的作感性认识,该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学生定岗实习前的一个学期,而到了顶岗实习期间,再到公司参加专业岗位的培训和实践来提升岗位工作能力。接触网方向体现了接触网(柔性接触网、刚性接触网和第三轨)的结构组成、作用,要求掌握接触网的受力力学分析和计算,掌握接触网结构中各种负载的分析计算方法、接触网平面设计的基本内容及一般技术原则,能够读懂接触网平面布置图、电气分段示意图和各种装配图,掌握接触网运营、检修和施工的标准及工艺。通过学校接触网实训室的实训来掌握常用接触网零件、设备与工具。通过接触网支柱的登杆训练适应将来现场作业中的登高作业。通过赴轨道公司参观、跟现场运营班作业进行接触网现场实习。(3)综合应用模块,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高压进网作业许可证的培训及考核,该证是供电类专业进行高压作业的许可证,是城轨供电岗位的必备证书。同时需要完成毕业设计。(4)拓展模块,通过选修课及专业讲座的形式,使得学生了解轨道交通公司的运营管理、公司内涵以及轨道交通供电应用的新技术。该课程可以通过轨道交通公司的人教部门和供电专业人员授课完成,这样利于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缩短学生入职适应时间。
二、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及实训基地的建立
教学资源共享。共享图书、教材、网络数据库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开发城轨供电类教材。共建专业教师团队。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授课,苏州轨交公司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到校授课或开专业讲座。院校供电专业教师团队和轨交公司供电专业工程师组成优势互补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仪器市场上还没有专门针对城轨供电专业的实训仪器和设备,学校可以通过在传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实训设备上进行模块化改造,比如在供配电实训装置中,增加城轨牵引供电模块,再加以改造,使其成为地铁中典型的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装置。同时与当地轨道交通企业共建现场性强的接触网和高电压实训基地。给学生及在职人员提供实践与训练的场所,开展职业资格认定合作。城轨供电类所需实训实习场所及适用项目课程等如表2。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利用假期下轨道交通公司运营一线,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跟踪最新的运营动态。
三、就业服务与保障
就业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根本上是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关系。协调好三者关系,学生的就业服务就能做好。首先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创造与轨道交通公司互动的条件,通过邀请城轨公司的工程师给已组成的“地铁班”定期进行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讲座,通过学生实习前纳入教学计划的认识参观实习,以及在学生下城轨公司顶岗实习期间组织专业教师的定期巡视,来完成过程性监督和保障。完善学生预就业实习阶段的意外保险与医疗。现有轨道交通公司对于实习的每个学生提供一定的住宿和生活补助,使其无后顾之忧。而对于城轨公司不予录取的学生,学校积极组织再推荐就业等都是作为该专业所必须的就业服务保障。
四、总结
【关键词】高职 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Z40。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基于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研究。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建设校内校外协调互补的专业实训基地网络,以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实训基地已经成为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成为高职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现状,我们深入走访了设置轨道交通类专业的相关院校,对多个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硬件设施、培养毕业生情况和基地特色进行了调研,收集了有关实训基地的基础资料,进行了现状分析。
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选择多家高职轨道交通类院校,进行了调研走访,其中投资大,效果好,比较典型的实训基地有“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铁路轨道养护实训基地”“申通快递有限公司校外实习基地”等。
其次,针对轨道交通类及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到各专业实训基地的设备运用状况,实践教学的组织状况,相关教学模式的应用状况,以及各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利用这些资料可以进行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的分析。
本次调查,我们选择了典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194名学生、铁道机车车辆专业113名学生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145名学生进行调查,向这三个专业的学生发放了调查文件,针对在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多个方面的20个问题展开问卷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实践教学课程由专业任课教师带队的情况较多,占调查总人数的58.3%,特别是铁道运营管理专业,专业任课教师带队比例高达76.3%。在实习实训的独立操作训练过程中,认为独立操作、训练的机会较少或几乎没有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38.1%。54.1%的学生认为实践指导教师可以随时指导,认真负责,37.8%的学生认为实践指导教师定期辅导,比较认真负责。77.5%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技术过硬,教风端正。19.5%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人品很好,但技术一般,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55.4%的学生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52.4%的学生反馈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完成实践作业与实践报告,另有36.8%的学生反馈只需要完成实践报告即可。56.7%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次数一般,79.5%的学生认为每次实践教学安排的任务量合适。67.4%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现场管理严格,秩序良好。
目前各个专业均能做到由实习各环节综合考评给出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59.3%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使自己收获很大,35.5%的学生认为收获一般,98.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安排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应用情况
1.硬件建设:各专业在硬件实训基地的建设数量方面处于一般情况,但在校内基本上都能按照专业实训室的标准建设,设备基本齐全。能够满足轨道交通类相应专业的实训教学和专业技能考核的要求。近3年来,接收实训的学生数量能够与招生情况相匹配,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的工厂、车间有明显的差异,企业文化氛围不够。
2.师资队伍:调研的各实训基地均配备了与专业发展较为匹配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指导实训教学的教师能够认真负责地指导校内实训。但缺乏企业或现场专家,校内教师的技术性经验相对缺乏,校内实训指导与生产实践有脱节情况。
3.实训过程:各专业校内实训任务安排合适,目的明确,内容非常实用,实训准备充分,管理严格。实训指导书、设备说明书和案例等资料完善,学生能够独立操作,训练机会较多。但安排实训次数一般,与理论教学有断层情况,校内实训与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并不吻合,实训过程中缺乏企业文化的氛围。
4.考核与评价:调研各专业均能由实习各环节综合考评给出实训成绩,大部分学生认为实训收获很大,并认为实训教学对以后的工作帮助很大。但实训考核的形式仍然单一,实训成绩难以动态标示完整的实训过程,考核与评价的指标缺乏标准和规范。
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综合性问题
依据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运用现状,结合学生对实践教学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再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特色,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实践教学内容侧重指向于抽象的专业技能,而工作过程知识没有被考虑。虽然实践教学具有相对独立性,构成一个完整体系,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关注了外显的知识与技能,突出了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但是缺乏对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能力培养,当原有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再适用于新的职业岗位时,学生可能会茫然而不知所措。
其次,是实践教学方式强调技能的重复训练,而完整的行动过程被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技能操作的操作性”、“技术的应用性”、“技术的实践性”三大模块中似乎重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它只强调的是技能的量的积累,是基于静态层面的,缺失基于获取信息、计划、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行动过程学习,学生很难获得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方法关键能力,即制订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方法等。
最后,是实践教学基地注重硬件条件建设和工作岗位的设置,而脱离了课程建设和学习岗位的设计。校内实训基地过于追求硬件设备的完整,与真实的工作环境没有很好的联系,其教学也无法将工作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单纯注重工作岗位的安置,忽视了学习岗位设计,学校与企业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缺乏明确的计划和足够的控制,致使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随意性较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2.主要问题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的根本要求。我们可以得出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发现:目前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知识本位”的模式,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本位”要求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教”与“学”的矛盾突出,实训基地在教学、教育、基地功能发挥、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不够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传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储存者,教师始终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学生更多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教师准备的内容来进行,而不是以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为中心,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厌学问题比较突出。
(2)学生职业化养成教育有欠缺
部分高职学校没有建立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实习中不能感受企业的文化,缺乏基本的职业认知、职业目标,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与良好的职业习惯等,造成毕业生的职业化程度低、不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校外实训基地因各种原因,难以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要求,基本流于参观实习。实践基地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脱节,教学内容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脱离,职业化养成缺失。
(3)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功能发挥不全
目前,高职院校因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标准化校内实习基地群尚未真正投入教学使用,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用于教学实训,缺乏相应的生产、研发、技术推广与服务等功能;缺乏一批相对稳定的、不同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率低,主要成了毕业学生毕业实习、参观的场所,企业给学生提供的多是就业机会,而不是学习机会,不能真正做到顶岗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利用率不高问题。
(4)考核、评价方式不够全面
原有的考核、评价方式,只能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能力,考核、评价方式单一,注重教师评价,忽视了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造成教师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评价得偏颇,不能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激励作用不强,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动向
通过广泛调研我们发现,当前许多示范性高职院校尝试进行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实践教学基地教学模式是依赖于实践教学主体不断总结、探索和建构的,它没有固定的样态。因学校不同、条件不同、特点不同、学科专业不同、文化背景和优势不同,主体经验和个性不同,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模式;另一方面,任何教学都是个性化的、教无定法。所以从理论上说,教学模式是开放性的、没有边界的概念。每一种模式都应该具有独特的个性,具有不同的价值、功能和特点,是具有自身意义和价值的多样化的存在。从实践上看,虽然我们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找到了一些教学收效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但与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相比,实践教学模式的样态还比较单一,数量还不多,选择的余地不大,还不能适应高职教育整体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还要以创新为主导,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切实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
实践教学基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是从某一特定角度、立场和侧面揭示了教学规律,比较接近教学实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容易理解和操作,是符合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的,是适应高职教育因用而学、因需而学,因技能而学的目标取向的。不是空洞的思辨,而是为了让人们去把握和运用,为实践教学提供一种可供模仿、示范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技能和技巧,让老师们用来完成教学任务、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只有适用性的模式才能达成这一目的;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取得良好教学绩效;才能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传之久远。俗话说:“适用的就是最好的”――就是切合自身需要的、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
[2].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G].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余组光,冯大军.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J].职教论坛,2003,(15).
[4]郭明维,何新征,杨倩.西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03:31-35.
[5]俞林.高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孙晓梅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
规模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长春市与全国其它大中城市一
样,也迎来了轨道交通建设的高峰时期,根据长春市建设总体规
划, 长春市轨道交通建设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 (2003 年-2010 年)
轻轨 3、4 号先工程的建设,运营线路总长 52.1 公里;正在进行
第二阶段(2010 年-2020 年)地铁 1 号线和 2 号线的建设工作,
建设里程 41.98 公里;预计 2020 年-远景年,长春市地铁将完成
地铁 5、6、7 号线和其他线路的外围直线建设,线网里程将达到
256.9 公里,基本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
合交通体系。按照城际轨道交通每公里需运营人员 16 名,地铁
每公里配备运营人员 20 名推算,到 2050 年长春城市轨道交通运
输企业将需要运营管理人才 5000 余人。
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的宗旨,2012 年 6
月,我院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学
院,在过去订单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框架基础上,把企业文化和学
校文化、企业管理模式和学校办学模式、企业技师和学校教师深
度融合的一种“双主体”办学模式,实现校企双方互相支持、双
向介入、资源互用、互利共赢的合作目标。在这种双主体合作办
学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
准制定、专业学生认识实习、教师企业实践、共建实训基地等多
方面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一、以企业用人标准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走访调研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同长春轨
道交通集团人力资源部领导、运营公司领导和站务工作人员进行
深入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明确了本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为:城
市轨道交通运输行业、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将本专业的主要就业
岗位划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客运岗位,包括:站务员、售票
值班员、厅巡站员、客运列车长等;第二大类—行车岗位,包括:
车站值班员、列车调度、调车员等。
在专业调研基础上,由学院领导、城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
司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
员会,依据就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制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
方案: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了以公共基础
课程、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根
据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确定了 6 门专业核心课程;并本着职业教
育理论教学“够用、实用”的原则,确定了理论课程 1108 学时、
实践课程 1388 学时的课时分配,注重学生实际岗位能力的培养。
同时,注重日常同企业的沟通联系,企业专家在专业定位和
规划、专业级课程建设与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境建
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通过
召开研讨会、开展行业调查、毕业生跟踪等方式,科学合理地对
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正,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试模式,
使毕业生满足社会、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
二、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及顶岗实习
在与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沟通和安排下,于
第一学期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专业认识实习,针对本
专业学科渗透性强的特点,安排学生深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湖不同岗位进行认识实习,在企业专家的精彩讲解下,学生对轻
轨运行原理、站厅设备使用、行车调度工作流程、票卡管理工作
以及未来即将面对的就业环境、岗位职责、岗位要求等有了更加
感性形象的认识,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就业信心,很大
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
专业于第三学期组织学生在轻轨 3 号线沿线各车站进行了为
期三周的客运顶岗实习,学生在各车站督导员岗位上进行顶岗锻
炼。在一学期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轨道交
通客运服务、轨道交通运输设备运用、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礼仪、
轨道交通站场与枢纽等专业知识,通过这次顶岗实习,学生将这
些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岗位中,逐渐深化并融会贯通,并通
过与车站其他工作人员的沟通学习,学习并掌握了本岗位工作纪
律规定、工作要领、服务技巧等岗位能力。在切实提高了学生专
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深化了校企合作。
三、安排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
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每年安排教师进行为期
一个月的企业实践活动。深入到朝阳桥 AFC 票务管理中心、行车
安全监管督察部门、通信-信号-供电中心、临河街站等部门现场
跟班学习、以及轻轨 3 号线沿线跟车学习,切实提高了青年教师
的一线实践经验,这些实践经验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有效提
升了青年教师的课堂表现力和驾驭力,保障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
效果。
四、合作共建校企实训基地平台
从专业人才岗位需求和专业课程设置出发,同企业共同建设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基地。一期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
管理实训室”,可提供行车组织、调度组织、客运站接发列车等
模拟仿真平台,满足学生实践课程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要
求;二期建设 ATC 实训室和 AFC 实训室,分别完成轨道交通的
OCC 指挥调度系统模拟及轨道交通车站票务系统模拟实训。目
前,部分实训室已投入教学使用一学期,有效提高了本专业的实
践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总结
作为轨道交通企业的服务窗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部门
承担着繁重的售检票、接发车、客运组织、行车组织、运营安全
管理、车站设备设施运用等工作任务。因此,要求岗位工作人员
除了必须具备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处理突发事件的
应急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吃苦耐劳等岗位能力,这些在学校
课堂中无法实现。借助“双主体”办学的大好时机,从优化配套
管理制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校企共建平台三大方面
入手,逐步建立“站段集团”纵向深度递进、“学生实习与
就业师资共建共享企业职工培训共同开展项目研发”横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也如雨后春笋相继发展起来,但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并不像其名字那样只是简单地对地铁进行运营维持、管理监督,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高职院校的城轨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方式落后,无法满足企业需要为市场培育出大量的高素质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
所以,如何有效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让学生具备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上岗的技能,如何设计在几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成为了当下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发展亟待研究的问题。
1专业课程面临的困境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面临的困境有如下几个方面:院校分散,缺乏专业课程的交流沟通;企业地方特色强,教学难以标准化;校企联系不紧密,缺乏有效合作途径;专业课程偏于理论,而缺乏有效实训策略。
1.1院校间缺乏必要的专业交流沟通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近几年新办的,专业师资条件不足,很多学校甚至是由其他专业教师在代上城轨运营专业课程。专业教师的授课一直都是针对于该城市的城轨企业需求埋头单干,依靠现有的资源辅以互联网的一些专业知识补充,闭门造车,自学成才,甚至现学现卖。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教师缺少了同行间的交流沟通,而且国家也缺少对这一专业的教师的专门培训,导致教师在城轨运营管理这类相对新颖并且更新迅速的课程教学方式上难以得到互相切磋,取长补短的机会,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得不到提高,最终结果就是课程教学方式上严重滞后,学生得不到适应职业岗位的有效知识技能的学习,更难以达到现在我们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2教学难以标准化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地方特色强,各个城市的地铁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运营设备,相互间不兼容,因而也都有各自的一套管理规章制度以及作业流程。而各地高职院校城轨运营专业都是针对当地的轨交企业员工的实际工作来进行应用式教学,所以就导致了在这一个城市所学习的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知识在另一个城市的地铁公司不能完全融合运用,甚至有些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会造成错误的操作行为。
因此,也就导致了各地的有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只能“各自为政”,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难以对比甚至比赛,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1.3课程缺乏实训策略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城轨票务管理》、《城轨车站设备》、《城轨行车组织》、《城轨安全管理》等。一方面,由于目前该专业发展尚不成熟,缺少实训设备的研发;另一方面,目前开发出的实训项目,如自动售检票系统实训设备(AFC实训设备)、车站控制室实训设备(IBP盘实训设备)、轨道沙盘实训设备、信号道岔实训设备等,在教学上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模型结构讲解、动作演示,或是依靠教师的想象设计一些模拟操作,而且设备少,学生多、课时短、并没有实际锻炼能力的价值,而且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再者,由于很多学校的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只是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实训课时量少,教师又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训方案设计策略,导致实训课就沦为学生走马观花的参观一遍设备而已。
1.4校企间难以有效合作
目前轨交企业与院校间联系不紧密,难以进行有效合作来促进专业教学。
第一,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一个城市只有一家,当地学校往往只能迎合当地企业需求,进行单向式交流,完成毕业生的输送。
第二,目前绝大多数的轨道交通工作者甚至专家都非科班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调过来工作,所以企业难以对学校城轨运营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改革提出有效建议。课程设置设计上企业参与较少,有时仅仅依靠企业员工到学校来给学生上几节公开课,必然导致了合作效果不佳,毕业生难以符合企业的要求。
第三,城轨运营所对应的工作都是窗口岗位(站务员),直接面对乘客,而且出于大型交通运输设备的安全考虑,轨交企业难以安排学生进入现场进行一线实践操作,城轨运营专业的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学生作为志愿者进行地铁简单服务的层面,学生实习难以利用到专业课程知识进行现场实习。
2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的困境,如何突破以传统的系统理论为主的课堂,与轨交企业、与兄弟院校沟通之后,建立一套有效地实践教学方法来促进课堂教学,来强化学生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技能,这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此问题谈谈几种方法。
2.1学生地铁现场拍摄照片
如在《设备管理》等课程上,教师在课堂之外,可布置作业,让学生进入实际的地铁车站中,有针对性地寻找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设备,对其样式与使用情况进行照片拍摄,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结合照片放映进行讲解,对于存在的疑问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点评,然后进一步结合案例深入学习相关设备。此种方法在于课堂之前有了学生主动的初步问题探究,学生带着了解到的基本情况与问题进入课堂,教师的教学避免了机械的被动地学习,而是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讲,课堂变得有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2.2乘客事务模拟演练,视频制作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实训设备(AFC实训设备)一般包括自1台动售票机TVM、4-6台自动检票机AG、1台半自动售票机BOM、1台车站计算机SC。如在《票务管理》等课程上,教师可以?⒀?生的操作放于课后,让学生分组,分配给其任务,针对课堂中所讲的地铁车站乘客事务案例(如超程超时、票卡无效、退票等),利用AFC实训设备让学生分批次进行作业流程编排演练,将演练过程进行摄影,然后制作视频上传于网络上,供其他同学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学生的视频进行评价打分,并进一步深入讲解。通过这种学生自主式的探究学习,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率。
2.3引进城轨企业的设备与规章
学校联系企业购入与企业实际使用一致的设备,例如自动检票机、自动售票机、半自动售检票系统、屏蔽门、行车调度系统等,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同时引入城轨企业对站务员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考试题库、考核办法,在实践教学中以企业的标准要求学生。如此就可以减小甚至避免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之间的差距。
2.4现代化教学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师更应该尽量多的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弥补设备的不足,让学生能够在多媒体的辅助之下完成实训锻炼能力。比如利用微课翻转课堂,利用慕课强化自主学习,甚至再学校的支持下引进AR增强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来拓展实训的空间、设备与操作。
(一)城市轨道运营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里程将达到2000公里至2500公里。每年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达到2000~2400人,旺盛的人才需求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就必须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适应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企业用工的要求。
(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变迁的要求
传统高职教育教学计划中,课程内容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与理论教学不能有机对接,不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因此,必须对现有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
二、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思路
(一)确定专业定位
学生的职业生涯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专业定位立足于学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职业生涯发展,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企业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二)实施以岗位任务为导向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匹配。按照城轨交通运营领域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的岗位任务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课程,从岗位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突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
围绕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的岗位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岗位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知识、能力与素养。注重职业情境中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
(四)以岗位任务难度为线索由易到难课程安排
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所主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具有由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步递增的内在关系,据此将学习领域课程合理排序,学生系统学习后,获得完整的岗位职业能力。
(五)突显以运输组织模式为依据实施教学
以车站行车工作、调度指挥等运输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生产高度集中、统一指挥、逐级负责的组织特点,设计学习情境,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在真实的体验中强化岗位意识,获得岗位职业能力,内化职业素养。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
(一)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方式创新
为确定人才规格,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企业,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规格。
(二)人才培养策略创新
本专业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针对该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能级关系的特点,在本专业推行“循岗施教”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体系创新
1.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创新对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行车工作》、《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工作》、《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和《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等5门学习领域课程,系统设计与“以岗促教、突出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2.新课程体系通过“理论+实践、实践+理论”,合理配置,将理论穿插在实践教学中“,边理论边实训、以实训促理论”,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涵盖基本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等多层次,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四)教学模式创新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一体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等教学模式。
(五)评价体系创新
1.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成立企业人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与不同能力水平相适应的评价办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日志、实结、管理制度、实训评价等,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2.评价指标由单维度变为多维度评价方式由单一化变为多样化;评价结果由终结性评价为主变为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
3.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职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
(一)立足一线,适应发展
深入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调研,深入研究职业技能标准与工作任务。
(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
按照“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教学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评价评估”组织教学。
(三)策略灵活,适应订单
订单班有很大的随机性,有时在进校就组班,还有的在毕业时组班。
(四)工学结合,上岗对接
【关键词】广西交通行业 职业教育集团 建设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99-02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国家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的职业教育领域也因此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和变迁,职业教育集团这类新型的教育联合体就此诞生。职业教育集团包括了企业、学校和行业等,是从多方面展开职业教育并进行结合的联合教育体。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在于不同组织间的教育资源能够进行共享,在集团内互相补充各自的不足,学习各自的优点,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随着多年发展与改革,目前国内的职业教育集团数量达到了320个以上,在校企合作方面以及学科产业融合方面起到了积极的资源共享作用。本文以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为例,对目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进行探索。
一、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基本情况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的依托,在获得了广西教育厅的批准后正式建成。之后开始容纳有自主意愿、希望加入集团内的其他铁道交通类职业教育学院,作为集团的校企合作单位。集团主要针对铁道交通行业的人才培养,对现有行业技术进行更新和深度开发,以为行业服务为基本原则,是具有松散型和非盈利性质的教育联合体。
目前集团内部的单位有广西交通协会、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市铁路建设办公室、南宁铁路局等,涵盖了职业教育院校、交通行业协会、相关行政部门科研开发机构等多个领域共计20个单位。集团对各单位的约束秉承“自愿、平等、互惠、互利”原则,遵照集团内部章程和规定,各单位具有相同法律地位,并且单位的内部结构组成不变,保障了各单位原本的管理模式不变。
二、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一)理事会制度。在职业教育集团中,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也是集团运行过程中的主要责任担负机构,理事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对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机构进行产生和撤销;优化集团内部的管理水平,对现有章程进行优化,改革不完善的管理制度;负责对集团的未来目标进行规划,制订工作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建设计划,与各单位合作建设和讨论整体项目;年终对集团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制定年度报告并审核相关议案。为了准确掌握集团详细的运营情况,还需要每年召开理事会会议。
(二)工作委员会制度。集团内的专业建设工作、技术服务工作和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分别由不同的工作委员会负责,掌握各项工作的实行情况并负责工作的持续运行与开展。具体来说,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对目前专业建设提出改进意见,结合行业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建设研究,同时实训基地等单位的建设也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开展与监督;技术服务委员会负责集团内部的行业技术和人员培训工作,保证集团合理使用现有资源,并对集团内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行鉴定;顶岗实习工作则负责与行业内部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调度,开展就业双选会,保证集团内人才的就业工作问题,也负责联合办学中的企业订单办学,安排学生实习工作并进行统一管理。
在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一系列日常工作主要由秘书处负责,集团的网站维护、集团信息管理以及集团内会员的联络和管理都由秘书处负责。职业教育集团针对现有问题,展开各单位与各部门的综合资源共享座谈会,在日常工作中加强集团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目前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资源,及时会员信息,帮助单位与部门之间更加及时地进行交流与协助。
三、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的主要做法
(一)职业课程和专业教育方面的改革。针对岗位展开职业教育培训,是教育集团的原则之一。在这种基础上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毕业生能够较快投入实际工作,为铁道交通行业建设注入鲜活生命力。而铁道交通方面则对铁路运营管理、通信技术开发和铁道工程技术等展开重点建设。这种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特点与优势。
在课程方面,教育集团集中有力资源,将内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进行组合,形成了符合实际铁道交通行业情况的课程开发小组,课程教材的开发以实际工作岗位为基础。就目前而言,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已完成了34门课程,共计30余本教材的开发。
(二)实训基地建设。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积极联合集团内各单位和部门,集中优势,共享资源,展开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最主要的便是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培训基地和新校区轨道交通综合演练实训基地。前者是由集团与南宁铁路局共同开发建设,为实训基地提供了数据库服务器、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杂费核收系统等多方面硬件设备支持,实训基地能够完成多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包括货品调度、站台调度、货运核算、客运核算、售票管理,等等。后者则是由南宁铁路局作为技术支持,校企联合进行建设,南宁铁路局为该实训基地提供线路电缆材料、铁道接触网设备、通信设备、机车设备等多方面设备支持。多方合作资源共享建立起来的实训基地,发挥着巨大教育教学实习作用。
(三)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与实践。集团内会利用寒暑假等长期假期时间,开展大型周期性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的志愿者活动分别在玉林、柳州、南宁、桂林等地区开展,提升了学院与企业以及社会的接触程度,同时青年志愿者活动帮助教育集团内部的单位有效地完成了暑运和春运工作,体现了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共赢原则。
四、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的成功经验
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于2009年5月组建,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首,联合广西区域内的铁路相关院校、行政单位和企业人事单位等组建,面向铁路行业对集团内部展开综合性职业教育。教育指导由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和广西教育厅共同负责。从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可以看出目前教育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的几个成功经验:
(一)以契约为合作的基础与核心。教育集团的契约内容保证各单位之间的法律地位统一性以及确保单位之间相互独立,但遵照集团内部的基本章程。教育集团相比其他的隶属部门,与各单位之间是更加明确的资源共享合作关系,相互平等和独立。在单位进行合作之前,需要签订明确的资源共享合作协议或是合同,使合作内容能够有书面保障,具有法律效力,签订的协议或是合同能够划分不同单位在资源共享合作中的权利范围以及责任义务,在相互协助相互补充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不对其他单位进行干涉。
(二)集团内共享教育资源。为了最大限度提升教育集团的职业教育质量,各单位会将现有资源进行共享,包括教学材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路。在共享的过程中,由其他单位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及补充,做到资源互动,将各单位之间的优势进行结合,并填补现有的不足之处。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中关于信息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培训基地的开发建设就是充分运用了资源共享而达成的成果,实训基地内的硬件设备由南宁铁路局提供,而实训基地内的岗位培训工作则由集团内学院负责,最大限度提升了职业教育水平。
(三)积极开展联合办学。联合办学能够进一步提高集团内的资源使用率,优化教育结构。联合办学主要体现在订单办学的模式,企业结合目前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人才要求,学院针对要求展开相应职业教育,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再输送到企业中,这种定向培养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对人才源源不断的需求。另外,联合办学还体现在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以及企业对学校专业的建设方面,前者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保障员工的专业能力,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水平;后者则能够帮助学院优化现有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按照实际的行业需求对课程、专业、教材以及师资团队进行改革。同时校企联合办学能够提高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质量,增加学生的行业经验,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了根本保障。总之,开展联合办学可以最大化集团内部各部门的资源,做到合理整合,高效利用,共享成果。
综上,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趋势,能够有效地优化职业教育的环境和质量,在政策的支持下,保证职业教育健康且稳固地发展。政府方面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集团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和政策保障力度,并鼓励行业内的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集团当中,扩大集团化办学的规模。政策的引导、规范的集团管理、相关行业的支持与企业的加入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也是促成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变革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郭健.创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 实现高职教育“四个合作”[J].中国成人教育,2012(5)
[2]胡邦曜.基于“以岗导学、多元合作”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2(6)
[3]周群,邱同保.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建设案例阐述――以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为例[J].高教论坛,2012(10)
[4]胡邦曜,郭健.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教集团创建、运行与成效[J].高教论坛,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