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个体整改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1 16:33: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个体整改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个体整改报告

第1篇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及就业质量评价

1.大学生就业质量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劳工组织在一份报告中首次提到就业质量一词,它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至今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1]。刘素华认为,就业质量是综合反映劳动者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报酬及收入状况的概念,马庆发认为,就业质量是从业者工资水平、劳动保障、发展潜力及社会地位的全面体现[2]。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大学生具体实际,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大学生参加工作所能获得的就业机会、工作性质、工资收入、福利保障及职业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它是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的具体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从宏观的角度看,就业质量指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状况;从微观的角度看,就业质量指大学生个体的就业情况。2.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就业质量评价是对就业质量优劣做出客观的评判,以期全面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真实就业状态。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旨在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做出衡量,并为提高就业质量提供借鉴。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的意义

设立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创举,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院校已成为我国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理论政策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发展、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少数民族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因此,当前做好民族院校就业工作,提高民族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意义重大。首先,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民族大学生的工作、心理和价值观,并对社会的安定团结形成潜在影响;其次,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是衡量民族学校办学水平及就业指导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最后,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对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都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展民族院校就业质量评价是促进就业、提高办学水平、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工作,在此背景下,构建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将就业率、薪酬水平、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就业相关因素建立关联,综合反映就业的绩效全貌。

(一)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原则

1.系统性原则。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各指标要全面反映就业质量的特征,要求各指标之间既相互独立,又要具有合理逻辑关系,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评价系统,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就业状况。2.动态性原则。就业质量受社会、教育及院校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应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随时做出动态调整,以便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客观性。3.可操作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的建立应措辞恰当、内涵准确、外延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就业质量评价实践之中。4.导向性原则。任何评价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出发点,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的宗旨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水平,进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出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从长远的角度看,它应成为人才培养的依据和指南。5.针对性原则。从民族院校实际出发,针对民族院校特点及民族大学生就业情况,建立能体现民族院校特色的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步骤

本文在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并参考我院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经验及存在问题,建立了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经过了四个步骤。第一,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就业质量的内涵,收集就业质量评价的相关指标,结合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问题,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及指标。第二,通过调研、访谈,了解师生对初步建立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并与教务、学生管理等部门进行商讨,对初定指标体系进行调整,最终确立评价指标体系(2个维度、8项指标),并描述指标内涵。第三,通过专家咨询环节,就已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细化完善,调整指标项目,使之结构合理、逻辑顺畅,且可操作性强。第四,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赋予各项指标权重。第五,为保证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在正式运用推广之前,应在小范围内进行预试检验,选择2-3个系部的毕业生,用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做出评价,观察总结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及反馈的问题,并及时修正、完善。通过上述几个详细的步骤建立起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能够对评价对象做出有效、准确的评价。

(三)评价指标体系结构与内容

本文所构建的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2个维度、8项指标,各指标项目及权重,见表1。

三、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的实施

(一)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过程

就业质量评价一般需要如下环节和流程。1.评价准备阶段。明确评价任务和对象后,要成立评价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及分工,制定评价计划与方案。2.评价实施阶段。运用本研究制定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评价,重点考察薪酬福利、社会保障、工作满意度等权重较高的指标项目。3.评价总结阶段。对每位被评价对象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判,确定评价等级;整理评价过程形成的材料并归档处理。4.评价反馈阶段。向被评价对象通报评价结果,反馈评价意见;提出整改及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和措施。

(二)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后,既可用它对大学生个体的就业质量进行评价,也可以实现对大学生毕业群体进行就业质量的评价。就业质量评价的总分为100分,评价所得分数的高低即代表就业质量的优劣。个体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公式:就业质量(g)=每个指标项目得分(C、D、E、F……)*该项指标权重;g=C*15+D*25+E*20+F*10+G*15+H*15大学生整体就业质量(z)公式:就业质量(z)=就业率*0.3+[(个体1就业质量q1+个体2就业质量q2+个体3就业质量q3+个体n就业质量qn)/n]*0.7z=A*0.3+0.7/n∑ni=1gi

其中gi=[g1,g2,g3,……gn]

四、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的建议

(一)加强就业质量评价宣传工作

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不仅仅是对就业状况的衡量,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评价,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民族院校综合实力的发展。目前,高校及系部领导对就业质量评价的认识尚存在差距,没有认识到开展就业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对评价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今后,加强就业质量评价宣传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开展评价工作前的预热,能够有效促进就业质量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更新就业质量评价理念

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理念应有所创新,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上,评价的重心转移到发展性评价上来,不能限于为了评价而评价,要将评价变为自我照镜子,逐步树立以评价促发展、发展是根本的思想。

(三)创新就业质量评价手段

第2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学生公寓;流程化;管理

高校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休息的重要场所,更是学习、社交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文明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学生公寓流程化管理,能够及时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强化制度建设,丰富教育载体,使得责任更加明确,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

一、加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公寓管理的重要意义

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涉及的学历主要为:本科和专科。其中本科为第二批次,即我们正常所说的二本;专科主要为一批次,即为一专。高考文化分数一般低于知名、老牌本科院校一定分数,但差距不是很大。在家长的高期望值下,相当一部分进入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导致心理、行为发生一系列变化,容易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生公寓度过,他们在公寓学习、生活,同时部分学生也参与公寓的各项学生工作。公寓里的思想交流、感情碰撞,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着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上进的公寓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正义感、合作和竞争意识,以及责任感。因此,利用好学生公寓这一特殊育人阵地,对大学生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直接的作用。

二、学生公寓流程化管理内涵及现状

(一)学生公寓流程化管理的内涵

流程化管理是指:公寓的相关管理人员按照制度的要求和执行细则,完成工作所涉及的寝室内务、用电安全检查、秩序维护、学生公寓文化宣传等职责要求,及时消除不安全、不文明的安全隐患。学生公寓流程化管理是按照检查-反馈信息-核对-整改-评比五个过程,形成学生公寓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学生公寓流程化管理的现状

大多数新建地方高校所在地不像知名、老牌大学那样处在中心城市,几乎都在“非中心城市”,甚至有些偏僻。一方面,在社会和家长的该期望值下,进入地方院校的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和失落感,导致心理、意志、行为的变化,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地方院校的学生思想活跃,竞争意识强,但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和自律意识。当前大学生追求行为个性化,集体的概念和功能逐渐淡化,班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的效果已经明显弱化。据调查显示:60%的学生违纪出现在学生公寓,或者由学生公寓引起。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学生公寓管理采用学生工作处、各二级学院、保卫处、后勤服务部门联合管理。学生工作处负责公寓制度的制定;各二级学院负责执行;保卫处、后勤服务部门负责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而这样的联合管理制度,恰恰忽视了监督机制,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没有能发挥作用。

三、学生公寓流程化管理的框架和内容

(一)“三级三员”管理模式推进学生公寓管理流程化

根据地方高校的学生公寓特点,建立由学生处、各二级学院和其他职能部门指导的三级纵向管理组织,由各学院辅导员、公寓管理员、学生党员和团员等三员横向管理组织,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秩序情况,有序的开展积极、健康的寝室文化活动。各学院辅导员配备到各栋学生公寓,并分楼层负责管理,实行包干责任制,组织好学生干部、党员和团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公寓管理员主要负责公寓的生活秩序、内务卫生、用电安全、隐患排查的日常工作,掌握消防安全技能,能够实现对突发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按照工作流程做好其他工作;学生党员和团员主要协助辅导员和公寓管理员开展工作,负责同学心理健康的日常疏导和反馈,在同学和老师之间建立起意见反馈通道,模范带领大家开展积极、健康、有益的寝室文化活动。

(二)“六流程五制度”规范提升健全公寓育人管理流程化

根据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规范学生公寓工作流程。六流程即:学生公寓检查评定-学生携带行李出公寓-学生早出晚归公寓-信息收集反馈-外来人员进入公寓-学生离校等工作流程。这样一系列的工作流程,对学生公寓管理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公寓要实现育人功能,使管理和服务工作规范、高效、有序,就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切合实际并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五制度:辅导员检查制度、学生党员团员信息反馈制度、学期评选“星级寝室”制度、寝室检查制度与奖助学金挂钩制度、学生公寓值班制度。辅导员检查制度,就是要求辅导员每周检查一次学生公寓的卫生、生活秩序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学生党员团员信息反馈制度,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和团员同学及时了解同学们在公寓里的真实情况,掌握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收集其他相关信息,为辅导员和公寓管理员提供信息支持;学期评选“星级寝室”制度,每学期按照学校和学生处关于开展寝室文化节的要求开展好星级寝室评选活动,并将星级寝室的评选纳入个人的综合量化考核;寝室检查制度与评优评先、奖学金挂钩制度,就是指在学年度内寝室内务卫生检查3次不达标、晚归3次或者有违规使用电器、夜不归宿一次记录的学生,取消个人评优评先资格和奖学金的评选资格。学生公寓值班制度,每天安排一名辅导员驻守学生公寓,接受学生的咨询、诉求和处理突发事件,做到第一时间了解、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各部门。

四、学生公寓育人流程化管理实施途径和举措

(一)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进公寓

公寓是学生的生活场所,也是学生人身安全、用电安全、用水安全、财产安全问题的集中发生地点,学生的安全教育,应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多摆事实,多分析案例,多正面疏导。首先从新生入学开始,多层次、多渠道、反复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可邀请公安、消防专家来校讲学,也可以定期开展火灾逃生演习。

(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进公寓

公寓是学生生活、学习、业余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心态较放松,很多问题都能在学生寝室中展现出真实的一面。依据大学生这些心理特点,在学生公寓配置一名学生公寓心理健康联络员,建立学生公寓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室,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学生公寓的心理健康数据收集工作,为学校的整体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三)开展文化活动进公寓

公寓内由于学生个体活动的随意性较大,因此,在公寓管理中,要始终坚持正面引导。学生公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育人、凝聚、导向等重要功能。因此,公寓文化活动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要提倡楼与楼之间、楼层与楼层之间、寝室与寝室之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同时,积极做好党团组织活动向学生公寓的延伸工作,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四)开展美化活动进公寓

通过开展“寝室文化节”和“星级寝室”的评定,树立学生“寝室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意识,让同学走进公寓就有回家的感觉和氛围,在增进寝室同学间的感情同时,在公寓楼为所有同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五)开展特色活动进公寓

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以各二级学院为范围开展主题活动,比如:演讲比赛、三笔一画大赛、征文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展现自己才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还可以开展有益的团队体育活动。比如:篮球赛、足球赛、拔河比赛等,通过这样形式的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肖平.地方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创新问题的若干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2] 刘明生,张路安.制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09(12).

[3] 闫立学,王彤.优化高校学生公寓环境的思考和实践[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5(11).

第3篇

【关键词】企业;学生;高校;校园招聘

虽然教育部要求高校要热情接待用人单位,积极组织好校园招聘会,但实际上由于教育系统的高度垄断和封闭,高校似乎已经忘记本应服务社会和学生的基本职责,不但教育理念落伍,课程设置滞后,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应用,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错位,而且长期以来形成以过程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做任何工作似乎只关注过程,只在乎给领导看。比如组织校园招聘会,场面要大,飘气球,挂横幅,声势浩大,规模超前,至于通过这个途径能真正解决了多少个学生就业,天知道?会后笔者常与企业及学生沟通,他们大多数对校园招聘效果不甚满意。

根据北森公司《2012年企业招聘管理调查报告》,近年来,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招聘难度越来越高,校园招聘效果愈来愈不好,主要表现在:校园招聘会上经常出现招聘人员比应聘学生还多,单位见不到足够数量的学生;单位招不到适合岗位的人员;学生参会不积极,求职目标不明确,对招聘单位和岗位不了解、不满意甚至存在偏见,缺乏面试经验,过于理想化等;组织者对单位和学生组织服务工作不到位、不细致等。

本文以企业的视角,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高校,尤其是就业部门,如何帮助企业做好校园招聘工作。

1 学生信息提供

虽然大部分学校都通过就业网提供了毕业生的部分就业数据,但对企业来说,学校的情况仍是一个黑箱。如许多单位到校招聘时收集不到足够的简历,参会应聘的学生较少,企业招聘效果往往不理想。一方面需要组织者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会前深入了解企业招聘需求,会中提供周全服务,会后了解招聘结果,并及时总结整改增效。一般来说,企业最希望了解的学生信息包括院系信息、生源状况、各专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求职人数和意向、历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平均薪酬等。另一方面组织者应加强与院系的沟通协调,及时、准确掌握各分院、各专业学生信息,包括生源状况、各专业毕业生人数和求职意向,尤其要掌握毕业生的动态数据,掌握每一阶段各专业的求职人数及意向。同时建立毕业生简历库,并根据掌握的动态数据删选目标学生群为招聘相关岗位的企业提供学生简历库,提高招聘活动的针对性。一些知名商学院的做法也值得借鉴,例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就为潜在雇主提供详尽的学生简历库,并由行业顾问根据企业招聘需求提供一对一的学生推荐服务。

2 招聘信息

当前绝大部分学校都建有自己的就业信息网站,并要求企业在网站上注册审核后自行职位信息。这种自助式的服务固然节约了就业部门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对企业而言,却需要在每个学校注册账户,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理想的方式是建立一种便捷的一站式服务,企业只需在一个网站注册并通过审核,即可看到所有学校的举办校园招聘会的信息。 比如目前正在创建的“校招网”将为校企合作招聘搭建平台。

高校也可以建立毕业生QQ群,通过QQ群、学校电视台、学校网站等多渠道招聘信息。

高校尽量简化招聘信息的流程及参加校园招聘会的流程,也是对企业校园招聘工作的实际支持。

3 雇主品牌活动协助

雇主品牌活动涵盖的内容广泛,宣讲会和招聘会也是在建设雇主品牌,纯粹的雇主品牌活动包括学校活动赞助(如竞赛、论坛等)、企业/行业校园俱乐部、校企合作项目(如实习计划、企业参观)、企业奖学金等。随着对校园人才的争夺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产生了建设校园雇主品牌的需求。根据《2012中国企业招聘管理调查报告》数据,约一半的企业选择在校园宣讲会中维护自己的雇主品牌(49.1%)。这就需要学校引导校园雇主品牌活动的整体开展。要做到这一点,学校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引导学生到哪些类型的单位就业等。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老师们更需要走出去广泛了解企业情况,同时结合学校特色,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雇主品牌活动策略。在这方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值得学习的范例。

4 学生职业适应指导

我曾经看到过为数不少的名校优秀毕业生在踏入职场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难以适应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这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和企业的损失,同时也会影响学校形象,以及企业未来对招聘院校的选择。建议学校在毕业生即将离校期间加强对他们的职场适应指导,例如邀请企业人士和校友与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和讲座活动,通过实习计划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举办职称礼仪、职业通用技能培训,以及提供一对一职业咨询等。

校园招聘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紧密合作,高校就业部门作为其中的重要衔接部门,如能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深入参与各项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将会促进校园招聘收获“三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满意度;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蔡立丰,广西大学招生就业中心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广西南宁530004;梁洪坤,广西民族大学讲师,教育学硕士,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1-0223-04

一、引 言

学生满意度的研究可以追溯至学生角色的转变。但学生无论是处于何种角色,都已经从在学校中处于被支配、从属地位,逐渐与家长、用人单位、社会共同成为学校的相关利益者,参与教育过程并分享教育成果。因此,学校的发展是面向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发展,势必应当倾听学生的意见。

学生满意度的测量作为一个更全面的测量工具,有助于根据学生经历的普遍性以改进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更好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高校判断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二、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1.态度理论。学生满意度是大学生对其特定学习、生活环境的态度,具有一般态度的特性。根据Katz(1960)的观点,态度有四种功能:(1)调节或社会适应功能。人对有利于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而对妨碍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形成消极的态度。(2)自我防卫功能。个体通过态度保护自己和保持自己的自我形象,这些态度被用来减少焦虑并使情绪冲突转移方向。(3)价值表现功能。通过态度的价值表现功能,个体实现自己拥有的价值的自我表达。(4)知识功能。态度的这一功能是指人们在对世界的知觉中,寻求一定程度的预见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2.需要理论。马斯洛(Maslow,1943)的需要层级理论将人类需要分为从低到高的五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层次越高,满意感就越强。李宁宁和张春光(2001)认为社会满意度分为自身需求满意度和环境需求满意度。自身需要满意度是与个人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的,包括了生存需要、适应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而环境需求满意度是与人们实现需求的环境条件满足与否直接相关,分为物理环境需求、经济环境需求和社会环境需求。

3.期望理论。Leicester大学教学部(1999)指出,学生对教学和学习的评价更多地建立于期望的基础上,而非实际满意程度的基础上。李宁宁和张春光(2001)认为人们对所需对象产生不同的期望,期望标准的实现将带给人们满意的体验。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满意度并不完全由人们所需对象的绝对供给量来决定,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人们对这一供给量的期望。期望标准的建立有两方面的参照:一是已有的需求满足水平;二是参照群体或参照个人需求满足水平。

4.差异理论。Lawler(1972)和Locker(1976)提出的差异理论则认为满意是期望得到回报和感觉得到回报两者差异的效应。Michalos(1995)提出了多样差异理论,他认为单纯的满意度是个体所拥有的与其所需求或期望的进行对比所产生感知上差异的线性函数;客观差异导致了感知差异,从而导向了满意或不满。李宁宁和张春光(2001)认为满意度是相对的,是由于现有的满足状况低于自己的过去或他人,产生了“相对剥夺感”而引起的。

(二)概念界定

1.源于态度观。Danielson(1998)和Fitzgerald(1992)等学者认为学生满意度是指学生对所在学校怀有的吸引、自豪或积极的情感。满意度的水平依据学生寻求适当发挥自己学术和社会兴趣及才能的能力,以及将自身定义为学生,即学校分子的能力而定。而学生能够获得这些能力的程度则是学生在特定学校中学习和社会经历的直接函数。杨清明等(2003)认为学生的满意度是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一种总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想法和看法。它与学生的行为积极性和心理健康都有密切的关系。

2.源于需要和期望观。Bryant(2001)和Schreiner、Juillerat(1993)认为学生满意度是当高校学生的期望得到满足或者超出满足状态时,学生所报告的对自己大学经历的满足感觉。Pate(1993)整理了相关文献,将学生满意度的概念分类为良好心理类型的满意度、职业类型的满意度以及消费者类型的满意度,这三种观点又能以时间维度来进行排列,分别对应于个人的过去经历与个性特征、对未来的期望,以及日常学生经历中的因素。

三、研究思路及测量工具

(一)研究思路

1.过程观。Wakefield等(1994)认为学生满意度的测量必须与学生在学校中全部经历为出发点。Tinto(1993)认为学习经历和社会经历使学生融入校园生活;学生的融入性越强,其对自己的校园经历也会更满意。Tsarenko和Mavondo(2001)认为满意度的测量是具有累积性的。

2.因素观。Lee等(2001)肯定了在局部水平上理解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必要性。Umbach和Porter(2002)对文献的回顾发现个体和环境特征共同影响着学生满意度和学生发展,他们通过控制个体特征来研究环境的作用。Wiers―Jannecke等(2002)认为必须对学术、社会和基础构造等因素与满意度之间的结构性和稳定性关系予以鉴定,从而为学校之间的比较提供基准。

(二)测量方式

1.直接测量满意度。这种方式直接反映了个体对学校的评价,并分析、整合个体的评价。如美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1993)就直接调查了学生对其校园经历的满意程度评价。

2.比较重要性和满意度之间的差异。Elrod和Ramirez(2002)用学校必须达到学生期望的重要性来测量学生期望值,并将之与学生满意度相比较;Noel―Levitz(2000)也通过对比重要性和满意度的差异,形成表现差距(表现差距=重要性-满意度),差距越大,说明学校越迫切需要进行改进。

(三)主要测量工具

1.CSS(CoHege Student Survey)。CSS始于1993年,由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HERI)提供。学生对其学习及课余生活经历的相关信息进行评价,包括课程活动、与教师的交流、管理服务及校园生活四个方面,从而便于学校评估学生满意度、收集学生参与活动的信息、了解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测量学校对学生吸引力

等情况。测量学生满意度是CSS的重要组成部分。CIRP针对同类学校的CSS数据提供报告,并将同一样本的CIRP新生调查数据和CSS数据相比较形成CSS纵向报告。

2.SSI(Student Satisfaction Inventory)。由美国Noel―Levitz有限公司(2000)针对不同学生人群设计。适合四年制大学的12-量表分别在校园氛围、校园支持服务、对个人的关注、教育有效性、安全保障、服务质量、学术服务、校园生活等方面对其重要性和相应的学生满意度进行测量。通过测量,既可生成量化的统计报告和将-校内多年数据或多校间同期数据进行比较,又可生成非量化的报告,以重要性-满意度为维度分析优劣势,帮助学校优化资源配置。

3.学生满意度方法(Student Satisfaction Ap―proach)。这是由英国教授Lee Harvey(1997)提出的全面反馈一行动循环的一个模型。其目的是评估学生作为教育过程参与者的意见,而不是学生对教育者们所关注问题的满意度。其测量目标是学生的全部学习经历,分解为教与学及课程安排、宿舍、学生服务方面、学生团体和社会生活、图书馆与计算机等设施、饮食业及财务环境等方面。通过测量重要性和满意度,从而对学校所迫切或优先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建议。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构成的研究

Wiers―Jannecke等(2002)运用二元逻辑回归的分析方法将全面满意度分解为若干子种类,发现所测量的学术质量、教育质量和课程结构等因素的强度和权重说明学生满意度测量和学生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交迭的。“中国高校教学现状调查”课题组(2001)从教学管理的严格程度、教学评估、考核方式、教学纪律、教学活动及听课制度等六个维度共九个项目对学生高校教学管理满意度进行了调查。 Mallard等(1997)通过比较验证了学生的全面生活满意度和生活各方面满意度之间三种关系模式(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双向关系)及文化在其中的调试作用。

(二)影响因素的研究

Rector(2002)整理文献认为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可分类为学生学习经历和社会经历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学习经历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学习环境的变量和师生交流;社会经历影响因素包括校园氛围和同伴关系。sarenko和Mavondo(2001)将学校的资源和性能分为教室及技术设备、教、学、图书馆、学生服务和市场导向六大方面。研究发现,后五方面相互影响,联系紧密,任何一方面质量的下降,都会导致学生满意度的下降。Aitken(1982)研究发现学生的成绩、对课程、教学和专业的满意度及孤立感都与学生满意度水平成显著相关。  Alien(1987)和I.ove(1993)等认为与教师的积极交流成为学生受到教师和学校认可的表征之一;Danielson(1998)和Tinto(1993)等则认为充分而积极的师生交流是学生满意度的重要源泉。Aitken(1982)和Hatcher等(1992)还检测了尊重学生成果与学生满意度的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Betz等(1971)和Love等(1993)认为校园氛围是由学生个人内心世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实现的社会目标具体化。Ait―ken(1982)通过对校园住宿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调查,发现同伴关系与学生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水平显著相关。Griffith(1999)运用多层分析方法研究学校氛围对学生满意度变异的解释水平,发现两者在不同层次间存在显著相关。赵伶俐和潘莉(2001)、Rector(2002)和Mavon-do等(2001)还分别就学生满意度中年级、种族因素及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三)期望差异的研究

Elrod和Ramirez(2002)研究期望值与满意度的关系,发现学生对学校的全面期望值与全面满意度呈正相关,即当学生的期望得到实现时,他们的满意水平较高。

赵国杰和史小明(2003)运用美国国家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1994)进行了构建高校教育质量满意度模型的尝试,并对构建学生期望层次分析指标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五、研究的不足之处

尽管学生满意度的概念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提出,但一直到60年代,学生满意度还是一项研究空白,即便在后来,这个领域的研究仍未得到充分的关注。

尽管研究者们对测量学生满意度的重要性都予以了肯定,但有部分学者批评学生满意度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缺乏理论支持以及方法论方面特别是测量工具上存在缺陷,并在定义、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缺乏共识,导致了学生满意度的研究目标、方法的多样化,不便于一国高校间或跨国高校间甚至跨文化的横向比较。

学生满意度的纵向研究也相对不足。尽管SSI每年都会根据调查结果形成美国学生满意度调查报告,但往往只涉及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后一年的5年阶段,不能很好地证明学生满意度是否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也不能为持续性地保持学生满意度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并且,尽管毕业生作为学校持续发展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对母校的满意程度将可能在长期和广大范围内影响学校的生源与发展,但目前很少有研究涉及毕业多年的毕业生。

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管理理论;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5)01-0023-07

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立了以学校自评为基础,院校评估(合格评估与审核评估)、专业评估、国际评估以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为主体,高校、政府、专门机构、社会多元评价机构相互结合的特色评价体系。正如刘振天所言,《意见》的亮点是将高校自我评估作为整个评估设计的基础,以审核评估重点评价学校自身定位、办学条件保障与实施效果。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方案明确“应注重学校内部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关注内涵的提升和质量的持续提高”。

从学术视角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成果,无论是本体论上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涵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路径探讨、专门针对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对策建议,抑或是方法论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比较研究,得到的基本结论或建议都落脚于如何提升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审核评估研究为例,有学者指出,本次审核评估着重突出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要求,实质上都可以归结为如何建立和健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这一核心问题。

无论是高等教育政策导向抑或是学者研究呼吁,加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和重要核心,本研究对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相关探讨亦是基于上述研究与现实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现有文献中,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往往被等同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两个概念存在的天然关联性毋庸置疑,但两者所蕴含的理念及外延特征却泾渭分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面向教学这一特定对象,而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面向对象涵盖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个层面,因此,对象学视角下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外延可界分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校内部科研质量保障体系与高校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三个部分。

一、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的简要述评

对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内容的研究,高海生等人认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由控制要素系统,质量标准系统,统计、测量与评价系统,组织系统,保障系统五个部分构成。戚业国提出本科教学质量思想与质量文化、质量准则和质量标准、教学投入保障机制、教学过程的保障、教学产出质量保障与教学保障的反馈与修正系统。于志刚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含教学质量管理与决策系统、教学质量评估和诊断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预警系统以及教学质量保障支持系统。杨昆蓉认为以改进完善为目的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系统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信息搜集系统、评价与诊断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质量保障支持系统五个板块构成。陈学明在分析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基础上,将体系构成解构为决策系统、指挥系统、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条件保障系统、评价与诊断系统、信息反馈系统、文化宣传系统以及质量仲裁系统八个组成部分。

针对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的研究,赵菊珊给出如下建议:一是建立全员、全程和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二是建立层级结合、上下贯通的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三是建立经常化制度性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四是建立专门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组织与机构。魏红认为应当遵循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以系统的理念和思维对关涉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实施持续性的体制化与结构化的评价、诊断与监控,构建权利、责任与任务界定清晰、协调互促的保障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另外,关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体实施研究,邹永松在解构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问责要素、现状、类型及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问责机制与问责程序,并以绩效考核、年度报告等项目建构更加合理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李红梅认为推进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策略应当涵盖五个方面,具体包括:全过程覆盖,有节奏推进;设计流程化,目标理性化;评估规范化,运行常态化;依托网络化,推进信息化。

从既有文献来看,对于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研究既有学理性研究亦有对策性探讨,既包含对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建设内容的理论探究,又涵盖对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所涉高校的个案介绍,研究内容不可谓不丰富。但仔细研判相关研究成果有以下问题未予以厘清:一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逻辑基础,如“质量”“教育质量”的应有之意是什么?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科学涵义如何理解?是否有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统一模式?二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然状况,如高校实施状况整体性如何?其共性弊端在哪里?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怎样?我们能够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在哪里?三是建构特色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落脚点问题,如特色如何进行表现?要素建设与体系建设如何协调相处?

二、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理念层面的缺位与错位。如前文所述,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在政府行政性教育评估推动下将外部评估转化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过程。由于这种转向处于发生伊始,高校、政府、社会及其他相关利益者还处于角色自我调适阶段,难免存在错位或缺位现象。一方面表现在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靠行政牵引推行,缺乏内在动力;高校在建构自身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亦没有充分考量相关利益者切身需求。另一方面体现在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主体的高校没有提升到整体发展战略高度,并没有结合自身条件及社会需求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组织权力分配上,沈玉顺认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管理结构应当由校级层面的集中走向院级层面的分散,即由高层集中走向基层分散。这样的制度安排有两个考量缘由:一是从行政管理视角出发,简政放权是我国政府行政实践的趋势面向。高校在管理体制上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体现在校级层面上表现为事务管理过多、过细,没有给予基层院系足够的权力和空间,这种情境下的基层院系往往只能成为具体事务或任务的承担者和履行者。二是从学术组织体建构来看,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往往局限于各自城堡中,无法破除各自壁垒进行自由交流与充分合作。有论者提出应该把基层学科和课程调整的设置权、科研项目管理权、资源分配权、人事权等相关学术与行政权力下放给基层教学单位,以增强基层组织自主适应能力以及自我寻求发展的动力,充分释放基层组织的创新能量。李奇更进一步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还没有在集权与分权之间、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保障之间、输入保障与输出保障之间、行政问责与市场问责之间找到一个适度的平衡点。

2.具体行为层面的失位。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高等教育实践中通常表现在教学质量管理上,体现为:在各学期实施开学、期中及期末三个节点的过程检查;推行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或师生互评的评价方法,采用对发生教学事故的教师进行惩戒的相关举措。这样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往往以项目作推进,并非以问题研究为中心,尤其是并未建构真正合理与理性的保障体系。另外,在组织建构上,虽然不少高校在教务部门设立了教学质量科或单独设置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等机构,但其职能仅仅限于教学管理部门内部行政性事务监督。高校所设置的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的存在往往表现在为学校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保障措施提供相关建议,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基于其实质性权力。

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成上,大部分高校建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运行机制通常停留在评估与监控阶段,没有对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改进,因应措施力度不足或相对滞后。杨彩霞就教育部评估中心开展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讨会成果进行了概括分析,认为有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虽然能够自成系统,但未形成闭环,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改进与发展。

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转型时期,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势必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同时,在这个时期里必然存在对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探讨与争鸣。这些不断涌现的问题,从意识到行为,从要素到体系,从制度到机制,涵盖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宋鸿雁较为系统地总结了现阶段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高校使命与价值引领极度缺乏;二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单一,多元利益无从体现;三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管理结构集中过度而分散不足;四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内容向度避重就轻、舍本逐末;五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行为取向凸显形式主义,保障效果显示提高乏力。

处在建设初期和转型时期双重压力下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如何建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如何发展与完善?其内部建构要素与各系统环节如何进行协调与互促?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安排与机制运行如何更加有效?这一切问题只有在比较、学习与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相关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才能有较全面与完整的回答。

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览

1.欧洲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情况简述。欧洲各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普遍受到三类组织机构影响。一是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欧洲大学协会、欧洲高等教育机构联合会以及欧洲学生联盟等洲际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尤其由上述机构单独或多方联合制定的高等教育保障原则、标准、规范对欧洲各高校大学内部质量体系建设影响较大。二是欧洲各国成立的国家级专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如挪威教育质量保障署、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法国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评估局等。三是欧洲各大学设置的院系专业标准与质量委员会。其具体职能是开展院系内部的质量保障工作,组织协调相关评价活动,负责报告院系质量保障工作过程与成果,以保证与国家和欧美相关标准一致。

除有完善的组织体系保障外,欧洲各国普遍设置了衡量和评价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指标,如瑞典国家高等教育局设立的评价指标包括质量提高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大学的使命与规划战略、大学利益共同体的认同与合作、大学教职员工参与质量保障工作的情况、学术人员聘用与专业发展、大学质量审计和跟踪系统等。欧洲各大学也公布各自的专业标准和相关的质量政策,许多高校还编制了《专业标准与质量手册》对专业设置、专业布局、专业建设、新生录取工作、人才培养过程标准、学位授予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欧洲各高校普遍以多元评价项目推动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如同行教学观察,旨在通过同一院系或相同学科同行观察,帮助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估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经历进行记录,评价学生学习经历,反馈学生对于大学教学的想法和建议。专业监控和年度报告主要由设置专业标准一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方案一监控专业活动

完成质量报告等线性活动组成。周期性院系检查作为全校性活动,以5-7年为一个周期,面向全校教学单位进行检查,由相关评价小组形成质量报告提交学校。

2.欧洲国家高校内部的代表:英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作为世界上较早建立高等教育保障体系的国家,其建设过程经历了以大学自治为单一模式到外部控制,又回折到以大学自治为主、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互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起着重要作用。作为负责高校学术质量审核以及教学质量评定的专门机构,其制定了较为完备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规则与标准,如英国高等教育资格框架、高等教育学术质量与标准保障实施准则、学科基准、专业规格等。这些完善的制度规范为各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外在准则。

英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离不开多元评估和评价机构的共同协调、相互配合。作为多元化质量保障主体实施典型国家,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包括政府、高等院校、专业认证机构、中介性评价机构、新闻媒体等。这些机构对建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适切性与有效性提供了中性、客观的评价主体保障,但其多头评估给各高校造成了较大压力,且某些评估内容有重合现象。为规制和优化以外促内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与成熟,英国优化了既有的教育质量保障模式,体现在:由政府资助的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委托独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包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以及科研评估小组――以评估和审核的形式激励、促进和指导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英国高校普遍建立了所涉研究对象为学校、学院、系(专业)及师生个人四位一体的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在学校层面上,制定明确的质量发展战略并进行相应的质量管理。这一层面的教学质量保障主要通过周期性检查、外部监考员制度以及学科与专业评估等项目进行。学院负责学位质量,促进目标达成,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组织学习管理及支持管理工作。系(专业)层面的质量保障涵盖教学质量与学术质量,一方面确保专业教师的资格与能力适应教学需求;另一方面明晰和确定学生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学院和系层面的教学质量保障主要由年度课程模块评估以及日常教学质量监控等一系列项目构成。而师生层面的校内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体现在对教师教学检查与培训以及吸纳学生参与方面。对于教师群体而言,每名教师必须接受一年一次的院、系相关委员会的考核以及不定期的教学质量检查,检查和考核的内容包括授课内容与效果、、科研成果商业化及科研经费等相关情况。对于高校教师培训工作,一方面建立相关制度安排培训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技能,如教育理论、课程设计及课堂教学等;另一方面与其他高校建立联系,开展互派与交流活动。对于学生参与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机制安排有两种途径,一是学生代表以学生观察员身份参与到校委员会,对学校教学政策制定提供咨询、进行监督;二是通过对学生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安排、授课情况的看法与意见。

3.美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英国建立在国家层面以相对统一和规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同,美国式体系建立在地方与学校自身层面上,体现了多元与特色化的内部性特征。这种表征为多元与特色化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问责制为价值建构起点,通过多项目实施进行推动,形成有效性措施与固定制度安排。这些项目既包括有着较长历史的校内专业定期审查、专业排名、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学校和专业认证制度、联邦政府数据搜集等,也包含近30年发展起来的学术项目定期评审、大学排名、学生学习效果调查以及毕业生调查等。如赵炬明所言,美国只有地方和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各高校可以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制度与措施。形成了丰富的多样性。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欧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都有大学自治传统,但其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模式却大相径庭。欧洲普遍采取国家协调、统一规范,经历了由大学自治一国家调控国家和大学互动的发展历程;而美国模式,遵循着地方和大学多元化、多样性、特色域的发展特征。虽然有倾向表明政府在高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具有越来越明显的调控作用,但从本质上来说,这种调控作用还不能和欧洲国家相提并论。

我国高校在治理模式上深受苏联模式影响,与政治紧密挂钩,缺乏高校自治传统。与欧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历经时间短,虽有自己发展特色,但远未达到成熟程度。从借鉴意义而言,由于我国现在高等教育办学与管理模式和欧洲相近,而与美国高校生存土壤偏差太大,因此借鉴欧洲国家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经验更有意义。

四、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框架

“质量”一词与“民主”“宗教”“艺术”等词汇一样,是一个存在根本争议的概念。对该词汇的理解须在不同的维度,依不同的视角,居于不同语境中进行相应解读。同样,要对“教育质量”一词进行正确理解,须在教育学与管理学两种视角下进行厘定。教育学理念下的“教育质量”一词有两种意蕴:一是在教育理念建构下的“质量”强调学习者自我建构意识,重视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影响、互动与回应;二是在教育行为建构下的“质量”突出外界控制,以标准化流程和机制实现预设价值目标。管理学视域下的“教育质量”既指向高等教育产出的“产品”,又涵盖产出产品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服务性活动,这种服务性活动包含在整个高等教育提供服务的人员、过程与环境中。而质量保障的外延界定,依据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白皮书》,可界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评估机构对大学教育质量进行的标准化评估,即质量评估;二是为激励大学进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建设由外促内的质量评估;三是大学内部为对教育质量保障而建立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考量:一是体系的完善性;二是体系内部涵盖元素的健全性;三是体系内部元素与体系之间流动机制的有效性;四是体系的特质性。体系完善性既涉及体系建设的思路,又涉及体系各环节建构的完整。体系内部涵盖诸元素的健全性不但指向体系内各构成元素不可或缺又表明各要素之间必须建构有机互动和联系。体系各环节及各构成要素之间机制有效性表征为,既在整个体系间构成完整的、大的闭环,又要在各体系环节以及各环节要素间构成不断反馈与改进的、小的闭环。体系的特质性是一校建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区别于同类型高校或同区域其他高校的优势所在。基于上述考量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应当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构按照保障体系构建要素,遵循既定建构模式和一系列评价指标,对人才培养活动中的投入质量、过程质量和产出质量进行全方位协调,实现目标、投入、组织、监控、反馈与改进相对闭环和完整的保障系统。

1.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而言,目前有全面质量管理(TQM)以及ISO9000两种建构范式。前者要求高校所有教职员工围绕教学活动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即对输入质量、过程质量与输出质量进行全方位度量和评判。该思路建构下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如图1所示:

教学决策系统:以国家、社会、市场、相关利益者为需求面向,客观理性决定学校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重大问题,并以学术委员会及教学委员会为载体,制定全校教育质量指令性政策,指导、批准与决定学校重大教学质量管理活动。

教学质量保障实施系统:以学校确立的整体性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确定教学质量发展目标与各个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在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分管教学院长线性行政组织框架下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调节与控制。

教学质量信息处理与评估诊断系统:以保障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产出的数据与资料、资料和凭证为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本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及网络化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同时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为基础建构学院评估(注重学科)一专业评估课程评估“三位一体”的评估架构。

教学质量反馈系统:以质量规划-工作规范-质量标准-过程控制-信息搜集

质量评价为体系设计,将评价信息既及时向内反馈给教师、学生、教学督导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又向外集中向教学质量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用人单位、家长、校友――进行反馈。根据反馈结果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检查整改落实情况。

2.面向ISO9000认证标准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通常应用在企业管理中,其管理理念是:应用企业经过严格审核的国际标准化的品质体系进行品质管理,真正达到法治化、科学化的要求,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迅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两种不同的组织体,高校能否像企业一样适合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本身需要有一个内化过程。设计思路是由企业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经过分析取舍转化为高校管理标准,通过ISO9000族组织结构安排,明确各部分职能与责任,以教学质量管理手册与政策文件等形式进行制度与机制安排(如图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该图示下的质量保障体系中每一个评价指标均由标准陈述、核心要素与证据实例三部分构成。其证据实例是各高校证明每一个质量核心要素的质量证据,通过实施各种政策与措施,用具体做法证明其内部保障质量成效。

第6篇

关键词:专业认证;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华盛顿协议》;评估

通过评估与认证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和质量建设的共同经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成为各国保障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保障和提高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强化行业需求对工程教育的引导作用;同时,为了配合国家工程师制度改革,实施注册工程师制度,尽快实现工程专业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教育部于2006年3月正式成立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及其秘书处和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全面启动。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截至目前,工程专业认证覆盖安全工程、采矿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15个专业领域,涉及370多个专业,我国已进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稳步推进阶段。然而,在理念方面,大部分高校对于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主导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在机制方面,大部分高校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内部动力机制缺位。因此,有必要深化“以学生为中心”和“基于结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院校的主动自发性,塑造内源性的评估文化;以专业认证改革为契机,完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一、我国高校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

1.对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与工程教育专业质量保障的关系认识不足。经过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我国各级各类高校都开始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都开始关注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然而,许多高校(尤其是尚未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程序的高校和专业)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把专业认证当做教学评估来认识和操作,产生了许多误差。在本质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存在很大差异。

2.对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缺乏了解。在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起步较晚,在高校中还没有深入人心。除了参与工程专业认证培训的人员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一定的了解外,大多数人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仍然非常陌生。参加过专业认证的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普遍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教育质量保障具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大学生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普遍缺乏了解或者认识较为肤浅,但是对参与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热情比较高。相较而言,从事工程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或工程专业认证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对工程教育质量保障问题的认识更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3.缺乏良序运转的教育质量组织管理体系。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校在工程教育质量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逐渐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在实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2013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报告结论分析,绝大部分高校均存在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实效性不足的问题。机械类专业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管理制度齐全,但执行的严肃性和监管的有效性值得关注;学校和学院建立的二级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闭环控制效果需继续加强。化工与制药类专业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制度建设较完善,但现场考查发现教学督导制度的院级执行力度有待加强。环境类专业的主要问题是:已经初步建立起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机制,但实施效果需要关注。除了组织管理体系的实效性问题之外,有些高校缺乏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其中甚至包括一些重点高校。

4.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质量保障过度倚重“以政府为主导”的外部教育质量保障,而忽视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机制的建设。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由于高度重视来自政府组织的外部评估而忽视高校内部的自评,仅仅将其视为质量保障的对象而没当做整个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主体和基础。在高校内部,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是学校自身的责任,只有通过其对自身不断的自我评价、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才能实现。[1]在工程教育质量评价方面,各高校已经初步建立起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外部评价机制,但实施效果值得商榷。在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方面,问题突出表现在各级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定期主持教学反馈与评估活动的机制不明确,投入的精力不够,管理手段不足;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方面,问题突出表现在机制缺乏常态化和规范化,信息采集的针对性和组织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外部评价机制方面,问题突出表现在学校与企业、行业及用人单位间的有效互动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利用外部评价进行持续改进的效果不明显,行业、企业参与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程度不高。

5.没有建立和落实“持续改进机制”。近年来,在教育部牵头组织的各项质量工程的引领下,我国各高校在内部教育质量保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绝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关注的是院校和专业能否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使得教育质量监控中得到的信息与数据能够通过一个机制持续不断地反馈到教学活动中,使教学质量处于螺旋式持续提高的过程中,而不是重复进行形式化的文档收集工作。在认证专家陈道蓄看来,“持续改进机制”就是一种“良性循环机制”,是“一套制度性的做法,使得在质量监控活动中所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数据能够进入一个流程,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利用,并发挥作用”。[2]他认为,“在推行国际等效的专业认证过程中,‘自我改进’是我们在参考国外相应工作时经常碰到的,但在国内传统的教育评价中相对涉及比较少。如何通过专业认证推动各办学单位逐步建立有效的自我改进机制,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3]“持续改进”是国内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标准之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过程管理机制(制度、架构、执行)是否完善,培养方案的制定、评估和修订情况,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评估情况,各门课程支持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实现的评价情况,评价结果的利用情况,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是否完善,外部评价机制是否完善(方式、频度、结果利用情况),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结果是否在教学质量支持改进中发挥作用等。此外,“持续改进”也是院校和专业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面。然而,无论是院校还是专业在持续改进方面的努力都存在不足。

6.没有建立合理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权力参与机制。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目标是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质量保障主体应涵盖影响培养质量的各个主要因素。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政府和行业组织、用人单位、高校、学生相互影响、相互协作、协调统一的组织架构。各主体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以发挥各自职责。学校和学院作为工程教育的实施主体,功能包括校外协作与校内建设两方面,在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既要通过与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协作,不断改善高等工程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又要通过搜集各方信息改进并完善校内工程教育教学过程。从专业认证的角度来看,高校和专业所有工作的落脚点应该是学生,即所谓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最直接利益相关主体,承担着积极参与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过程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的作用。然而,学生长期以来都在教育质量保障过程中缺少话语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质量保障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实践中还很难落实。

二、我国高校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改进建议

认证过程中,院校主体地位的缺失使得院校学术自由与自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侵害。面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高校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工作中应有何作为呢?

1.深化“以学生为中心”和“基于结果导向”的教育理念。首先,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工程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缺乏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何教育资源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系统地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制度、体制和机制。“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我国,长期以来,大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取向一直是为党或政府的政治、经济等目标服务,是为在此基础上确定的培养目标服务,往往忽视、排斥,甚至完全不顾及学生个体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需求。这种问题在工程教育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改变这种偏狭的教育理念,不仅需要工程院系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转变教育和管理观念,而且也需要高校进行系统性改革。从院校的使命和发展目标到院系的战略规划,再到一个专业发展目标的设置和一门课程教学目标的安排,都要明确体现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愿景。其次,深化“基于结果导向”的评价理念。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高等教育的质量最终要由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决定。在工程教育领域,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也在大力推进过程中对高校工程专业的“产生”提出了要求,对工程专业提供“产出”证据的能力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种评价范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以往过于强调“投入”和“过程”的评价范式的束缚和牵绊。很多高校一时还难以适应这种转型,表现在学习结果评价的方法欠缺或单一化、自评报告撰写的思维固化或模式化。因此,高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同行优秀的学习结果评价方法。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要发挥认证机构的引领作用,定期开展认证专业培训,推广和普及典型经验。

2.强调院校的主动自发性,塑造内源性的评估文化。首先,塑造“基于事实和数据”的证据文化。近年来,无论是在我国院校层面实施的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还是在专业层面实施的专业认证制度,都存在院校和专业不积极、不主动参与的问题。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专业自评报告无法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权威性的质量证据,沦为应对上级主管和社会问责的既费时又费力的文本。院校和专业无法提供证据来说明收集和整理的数据是如何促进和改进教学的,实质上还保持着一种比较狭隘的“证据文化”观。因此,对我国高校而言,需要以参与工程专业认证为契机,从工程院系抓起,真正塑造并强化“基于实证”的证据文化,继而将证据文化普及和推广至整个学校。其次,塑造“基于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估文化。在我国的高校中,无论是在学校层面还是院系层面的专业教育过程中,都鲜有各方利益主体协同参与的情形。建构基于多元主体广泛协同参与的评估文化,亟待教书育人理念的理性回归,更依赖于各方责任的重塑和内部体制机制的重构。在工程教育界大力推进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有必要将视野聚焦在贯穿于院校工程教育实践始终的质量文化的塑造上,让“追求卓越”成为高校的一种习惯、一种约定,进而上升并演变为一种文化。唯有依托卓越的实体,打造卓越的文化,才能有助于培养出未来卓越的工程师。

3.以专业认证改革为契机,完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我国开展专业认证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给出某个专业“通过”或“不通过”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工程教育进行一次很好的把脉,为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提供指导和帮助,促使其向更高水平发展。[4]高校办学质量及专业教育质量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关注并根据社会对专业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作出反馈和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认证旨在“教育质量保证”和“教育质量改进”,高校作为质量保障的主体,也要增强质量意识与自主意识,要高度重视内部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建设。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主动自为地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搭建一种维护学术自由、院校自治的“自我保护机制”。因此,高校应在组织结构层面着手建立校、院、系三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定期开展内部评估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整改措施。此外,高校也可以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经验,建立以课程和教学质量保障为中心的内部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保障路径,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增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适切性。

参考文献:

[1]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200-202.

[2]陈道蓄.通过计算机专业认证推动教学质量提高[J].

[3]中国高等教育,2008(18):25.

第7篇

初中政教处工作总结范文一

本学年度我分管学校的安全和教学工作。回首一年来的工作,是在紧张匆忙中度过的,繁杂却充实,忙碌不失条理。虽然涉及面广,头绪较多,但在校长直接领导下,在全体老师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下,各项工作得以顺利的进行。现将我一年来的工作,向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汇报,恭请指正。

一、加强学习,以身作则,同心协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教育不断改革创新的今天,只有加强学习,才能适应自己分管的工作需要,才能更好地指导、解决在日常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要求自己必须具有较丰富的业务、管理能力及理论水平。因此坚持学习教育管理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使自己的观念得以更新,业务知识不断丰富,管理水平得以有效的提升。

从任职起,就不断鞭策自己,各项工作都要以身作则。因此,在工作中总是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落实完成上级、学校的各项任务。经常早出晚归,把学校大大小小的工作都当作自己份内的事,凡事以学校、教师、学生利益为出发点去思考问题,说真话、做实事,当好校长的帮手,做好执行工作的“勇士”,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我把宽以待人,严于律已,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时刻以师德规范要求自己,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上为学校为校长负责,对下为老师、学生负责。和谐的分工协作与同心协力是做好工作的关健,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落实在于富有创造力的群体中的每一位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工作潜能是保证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开展的前提。因此,我始终明确自己的职责,摆正自己的位置,坚持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努力营造行政与老师之间融洽的工作关系,是我工作与做人的根本。一年来,我始终抱着“学无先后,贤者为先”的思想,虚心学习,尊重老师,与领导、老师团结协作。重大活动能及时征求校长、老师们的意见,形成共识,使各项工作更有条理,更为落实,更有效果。

二、抓好安全工作,为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安全工作是学校所有工作的保证,坚持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来抓,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强化管理,健全制度,建立安全领导小组,制定各种安全意外处置预案制度和制度落实,签订安全协议书,实行“一岗双责”,进一步夯实安全责任,过去的一年,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班主任的努力下,做到学校安全无空隙的防患与排查,从校园建筑物立体或排查到师生的课堂、课间排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利用班会、广播、升旗仪式等时间,开展安全预防教育,自护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从细节处入手,强化常规管理,努力做到教学管理的精细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教学常规管理中我努力做到:

1、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促进教学常规落实。

我一贯注重教学常规管理的落实情况,对教学过程中的备、教、辅、改、批、考、研等环节层层把关,狠抓落实,实现教学过程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教学常规检查坚持每月化,做到检查到位,反馈及时,整改有效。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

2、立足课堂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只有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确保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积极开展教学比武大练兵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两节(主、副科各一节)有质量的教学研究课,集中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一起听课、评课,实事求是地分析,提出不足和改进意见,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练兵中,切实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开展集体备课,做到本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教学重点难点、训练内容三统一,并注重“精”字上下功夫,摆脱了以往“摆场子、搭架子”的做法。实现了教师教学方法由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的改变,实现了教师由为学生“掌握”而教,转变为学生发展、创新而教;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3、加强毕业班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制定了奖励方案,召开了毕业班教师动员会,加强对毕业班复习工作的宏观指导与监控,尤其做好了各科复习与复习内容的制定工作,使整个毕业班一盘棋,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观。强化了培优辅差的力度,注意了每一个复习环节,重视分层次教学,加强对学生复习内容掌握情况的约束力度,习题的检查力度,做到了精讲精练,让学生做一题,学一法,通一片,以获得省时高效的复习效果,展示示范课,激发教师的潜力,从而增进整体的战斗力,促进学生学科均衡发展。

初中政教处工作总结范文二

本学期政教处以《中小学德育大纲》为依据,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针,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校规章制度,全面加强班主任工作,常规工作坚持以“学生安全为重,养成教育为主”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和礼仪文明教育,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在校言行。以务实、创新的精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巩固德育工作的成果,为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驾护航。本学期政教处的工作安排如下现将一学期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突出德育队伍建设

班主任工作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的工作,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发展力量。一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德育队伍建设创新模式,通过不断强化全员育人观念,积极探索德育队伍培训、德育科研及激励机制,大力促进德育内涵发展,不断提高德育实效,使学校德育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1.高标准选聘班主任,完善班主任考核激励机制。

学校对班主任的选聘工作坚持“身正、务实、业精、进取”的标准,明确提出了“把握选聘条件、严格选聘程序、注重结构合理”的工作思路,逐步把我校的班主任队伍塑造成一支具有专业化、知识化、老中青相结合的结构合理、充满生机的班主任队伍。

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实施办法》和《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从班主任的工作目标与职责、配备与管理,到评聘与考核、待遇和奖惩均作了详细规定。明确提出了“在队伍建设上要精选、在工作上要重用、在待遇上要厚待”的班主任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原则,对优秀班主任在评先评优和评定职称时优先考虑,大大激发了班主任的工作热情。

2.重视班主任培训交流,提升班主任业务水平。

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勤“走出去”、多“请进来”,多措并举,努力提高德育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是吸收“新理念”。不定期委派班主任参加省、市、区级德育工作培训及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参观交流,感触良多、收获颇丰。二是树立“新标杆”,请校外专家、优秀班主任开展专题讲座,交流班主任管理经验,有针对性地提高德育队伍素质。同时,学校通过岗前培训、专题培训、交流研讨等搭建班主任培训交流平台,对班级管理、思想动态调查、困难学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班干部管理等班主任工作理论和实践内容进行培训,营造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许多年轻的班主任受到了身边榜样的教育,立志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中向先进学习,并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的整体育人氛围积极、和谐、向上。

3.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为班主任专业素质的提高搭建平台。

学校大力推进年轻班主任的基本功培训和相关比赛,通过道德讲坛、德育沙龙、主题班会课评比等活动让班主任在工作内容、方式上不断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在德育观念、方法、实效等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和提升,特别在提高班集体活动和学生个体教育相关方面引导班主任自我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的研究和思考,努力创造班级与个体展现自我核心文化的机会,使其转化为德育的动力。

一学期来,我校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各项工作开展顺利,效果明显。学校初步建立了一支思想理念新、工作能力强、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优秀班主任队伍。

二、强化学生养成教育

在常规落实上,由学校领导、政教处、班主任、全体教职工、团委、学生会参与管理,实行一日一反馈,一周一总结,一月一评比,使常规工作落到实处。

1.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我们以开学为契机,通过开学典礼和高一新生入学教育,重申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一日常规》、石港中学《学生管理制度》等要求。为了使学校全员化、全天候、全方位的管理机制逐步得到落实,我校编排了“石港中学中学导护值班表”。每天监督检查各楼层秩序、各班课间秩序、自习秩序和各班卫生情况,对楼道内、教室内、楼梯上发生的追逐打闹、乱喊乱叫、乱扔废弃物等不良现象及时进行制止、记载、批评教育,做到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抓。

2.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我们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多渠道、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宣传橱窗、校园广播台等,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较大提高。

3.加强学生审美教育。由于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他们对是非、丑美的界限是模糊的,因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但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校风,而且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值日领导、老师和学生,坚持每天检查到校学生的仪容仪表,注意塑造学生的形象美,使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我们聘请校法制副校长,负责学校的法制教育。本学期来,他们利用升旗仪式为我校师生作了两场法制报告。我们还充分利用橱窗、黑板报、标语、校园广播、升旗仪式、晨会、宣传画、条横幅等多种媒介,对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宣传发动,增强了同学们的法制观念,使学生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而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做一个知法、守法、护法的中学生。本学期,全校没有发生严重治安事件。

5.强化学生安全教育。安全问题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我校前面和侧面交通要道错综复杂,门口就是公路,各种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这给学生造成了潜在的威胁。我们通过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尽可能杜绝学生追逐打闹、骑飞车、骑车带人等现象,以防造成意外伤害。为了让同学们树立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政教处先后对学生进行“网络与我们的生活”网络安全教育和预防校园侵害,学会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从防火、防盗、防事故、防侵害等方面提出一些注意事项。完善各项内部安全防范制度,预防校园侵害事故的发生。通过落实安全教育的各项措施,引导全体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学习安全知识,提高防范能力,预防各种侵害。政教处时刻都注重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落实安全公约,提高防水、防电、防火等自救能力。为创建平安校园,本校建立健全了各类安全责任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校园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在整个校园内无安全隐患,本学期未发生校园责任安全事故。

6.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通过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开展“学会感恩”和“做有责任感的人”主题班会,教育同学们在考试过程中,一定要端正考风,严肃考纪,向学校和家长汇报自己的真实成绩,通过诚信教育,提高了同学们的诚信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7.加强对学困生教育引导。我们非常密切注意各班学困生在纪律、学习、遵纪守法等各方面的表现,一旦发现问题,给以及时地处理和教育。对于经常违纪的个别同学,采取了教育为主,批评处分为辅的方式,加强了与其家长的联系,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各年级在班主任的组织和指导下,采取任课教师“一帮一”结对子,对学困生进行帮助扶持和耐心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端正他们的思想、改正他们的错误、促使他们增强守纪的自觉性。用实际行动创建家长满意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

三、多渠道开辟育人阵地

1.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把班级介绍和主题发言按年级由班级轮流进行,彰显了班级特色和教育的主题,增强了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学校广播台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不断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宣传主阵地的作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了学生视野,也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宣传人、鼓舞人、教育人和培养人的作用。

3.校园橱窗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及时反映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建设等方面信息和成绩的窗口和阵地。政教处高度重视校园橱窗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搭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使橱窗成为全校师生励志人生、陶冶情操的精神园地。经常利用橱窗及时展示校园活动剪影、安全知识普及、重大节庆活动图片等校园文化,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反映了学校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广大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充分展示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成果。对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起到积极的作用。

4.加强了宿舍管理。对宿舍卫生、物品摆放及被子折叠政政教处制定了详细的制度,除了生活老师每天进行检查评分外,本学期,政教处和部分班主任进行了七次突击检查,并将检查结果通报给分管校长和相关班主任,每月将宿舍管理量化结果纳入班级和班主任考核。经过严格管理,各班主任的积极配合,学生宿舍管理日趋规范,得到了师生及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四、问题与不足

1.平时忙于事务性工作多,学习不够,理论水平和决策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德育科研及特色创新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2.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及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的养成教育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总之,本学期,政教处紧紧围绕学校工作重点,在校党总支、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努力与各部门密切合作,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更加舒适、温馨、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但是我们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与上级和学校领导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虚心学习、勤奋工作、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为加快学校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初中政教处工作总结范文三

在总校领导正确带领下,我们政教处教育工作抓住新课改实施的契机,加师德和班主任队伍、团队学生会工作,探索性的开展新课改环境下的学生德育工作,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因地制宜,在括宽了德育工作领域的同时,又突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创建各种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积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创建周边名校做好毕业班应有的各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将一年来的教政工作粗略整理作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好政治思想工作

当代的中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学到了不少新知识,也受到某些方面的不良影响,因此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狠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令要有禁,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并能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端正的学习态度,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井然有序的搞好学习,去年学校“分年级管理”给政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我们毕业班更为重要,因此我根据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调整计划,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前有利的措施收效明显。

我部学生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违纪学生明显减少,打架斗殴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违纪可耻,守纪光荣,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所有这些关键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思想工作做得好,有超前意识,把工作做到前头,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再就是:做好了后进学生转化工作是降低学生违纪的最佳方式。这就是如何解决好管理与被管理这一对矛盾,学生违纪并不是就可以采取打、骂、讽刺、挖苦等手段残酷对待,虽然违纪了,他们也是人,需要帮助,需要伸出温暖的手拉以下、帮一把,他们也由人格也有尊严,这就需要我们在做违纪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必须严肃指出问题的危害性,让他们自觉自愿改正,这也是我在工作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二、紧跟学校要求,开展切实有效的各项评比活动。

我们学校为了创建周边名校,在管理上大胆采用了“分年级管理”的模式,极大的提高了竞争性,纪律、卫生、活动等评比开展的轰轰烈烈,师生们更是激情高涨,每周的学校简报上的数据成为我们工作和奋斗的目标,一学期我们利用这个有效的方式使我们的各项工作紧张有序的开展,得到总部领导的好评。

三、做好学升学工作,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氛围。

具体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周日考试制度,及时有效的发现学生的弱势,为任课教师提供可靠的数据进行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纠错本的坚持使同学们可以集中有效的纠正自己知识点上的不足之处。

2、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工作的素材积累工作。开学初各班下发印制好的评比统计表,并张贴在显要位置接受监督,严格按照各班悬挂的评定标准计分。这一举措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活动等积极性,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3、充分利用学生会干部的检查和监督作用。开学初我把学生会干部分为纪律和卫生两组,分别做好我部的常规管理工作。工作中涌现出了周蕙、郭喜鹏、杜昊和韩爽等优秀干部,每天都能够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力的协助了老师的工作,为我部学生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4、重视校园文化生活建设。通过板报的举办,为学生展示才华搭建平台;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春季运动会,增强学生的体质;通过每周例会通报好人好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积极参与感恩和献爱心活动等。以上活动涌现出书写能手陈桃;体育健将王海滨、王锐、程龙等;拾金不昧的段佚蓓、许宏涛等;每周有家长反应孩子的懂事、为二外重病的兰倩倩踊跃捐款。

5、重视和家长的沟通。认真周密的组织了两次家长会,有效的做到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沟通,为我们创建名校,得到了有力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6、加强“两操一活动”的开展,为今年学生的体育中招考试做好平时的锻炼,每天班主任亲自跟操,课外活动时间组织老师到操场带领学生有目的的进行锻炼,在中招体育考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7、重视卫生防疫工作,注意及时做好疾病预防工作,“水痘”、“流感”发生期间,我们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开展大力宣传科学防患知识,建立晨报制度,做好预防预案,经常进行全校性消毒,利用早操集会时间向学生宣传有关卫生防疫知识等。

8、当然也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徐世元和王挺无故殴打倪秋雨、张坤和魏承奎吸烟并私自外出等。

以上材料权作总结材料,从中可看出我部政教工作极待加强,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努力加强政教工作,加快向创建“一年起步、两年腾飞、三年创周边地区名校”迈进的步伐!

看了“初中政教处工作总结”的人还看了

1.初中学校政教处工作总结

2.中学政教处的工作总结

3.2017年政教处的工作总结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