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4: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科普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教师对网球课堂的管理不够严格
网球课程是一项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项目。在网球击球中,学生的手、脚、眼、脑等各部分都要协调进行才能完成击球动作。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体育管理,即对体育事物的管理,是管理在体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它以管理学作为理论基础,以体育问题作为实践对象,追求的是体育实践的最佳管理效果。如果将此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管理,教师就能够以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加强对学生网球学习实践的管理,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和有序化进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网球课堂教学来说,教师课堂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目前有些老师认为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因而在教学中缺少或者放宽了必要的约束性。教学活动不同于日常的锻炼身体活动,应该保持必要的严肃性,教师通过认真备课,从而在课堂中认真执行,教给学生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秩序和规范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例如,教师的讲课时,学生的拍球动作,一个同学拍球,周围几个学生听不清楚;学生的讲话,学生交谈中将注意力集中在谈话内容中,也无法听清教师的讲课;学生上课不穿运动服穿牛仔裤上课,这样导致无处放置网球,只能拿在手里,从而影响了击球的效果。诸如此类,教师的课堂管理,也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只有这些细节都管好了,学生的网球学习才能有较快的进步。
2.教学场地器材的局限性
我国最近一次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普查表明,全国高校网球教学场地同在校学生人数比例严重不足。一块网球场地一般同时可容纳4人训练,一般以同时承担6人的教学为宜,通常情况下,每位教师有3片教学场地。但是,根据笔者的走访和调查,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网球教学班人数在20~50人之间不等。按照这一数据计算,最少人数的班级仍然存在教学场地不足的情况。倘若进一步来看,教学人数在40人以上的班级,在3片教学场地中完成教学任务必然十分困难,学生学习和练习效果显然无法保证,网球课只能变成网球认识课了。而且,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学生的意外损伤。学生距离太紧密,动作不敢做得太开,缺乏完整性,这也影响了学生的练习质量。教师的讲解只有通过学生不断的练习才能转化为学生具有的技能,但是,练习场地的紧缺,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和学生的练习。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场地因素在当前情况下,对网球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各高校应解决的必要问题。器材也是影响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网球课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不提供网球拍和网球,上课时学生自备球拍,这就使得家庭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不愿选择这一“贵族运动”。教学中,有的学生自己购买球拍,有的学生借用同学的球拍,使用起来小心翼翼,打球的次数有限,无法完成动作的定型。
二、提高我国普通高校网球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
1.加强学生课堂管理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指导和引导下的一个有序的过程,必须加强教学的管理。首先,应对学生的候课提出要求。教师要求至少提前5分钟到场做好上课的准备,学生也应有同样的要求。提前5分钟到场,学生不仅可以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同时,提前到场可以使学生有机会适应课堂的练习节奏。在教师教学完成后,学生要通过多次反复的练习才能不断巩固学习的成果,真正将网球运动技能学会,从学到会的过程,需要学生大量的练习,一堂课开始前到场可以使学生有一个好的开端,从而心情愉快地开始课堂的学习。其次,努力提高学生听课的能力。许多大学生经过高中的书山题海考入大学,对听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体育课听课的重要性不以为然。实践证明,只有认真听课,听会听懂教师对每个分解动作的细节标准,才能在自己的运动实践中真正地运用这些标准。体育课教师讲课的时间相对其他课程较少,讲课的重点和关键点学生如果没有把握好,脑子里都是模糊的,自己打球时也就难免随心所欲,无法完成教学要求了。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对听课的要求。再次,要加强学生练习纪律的要求。每堂课教师根据备课认真开展各环节的教学工作,对练习的内容、练习方法和练习频率都有相应的要求。但是,有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偏离教师的要求,在场地有限、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不仅会影响其他同学的练习,而且会对学生上课的安全性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对练习纪律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师从全体学生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控制有秩序地练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最后,要提高对运动积累水平高的学生的期望和要求。针对该层次水平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断调高他们的目标,在引导和适度的压力感的双重作用下,激发他们的运动潜能,巩固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培养这部分学生积极转化为班内的骨干力量,在自身技能提高的基础上,还可以带动和帮助其他同学的练习,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行动力。
2.教师加强对网球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环节;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1.009
军事理论是关于战争与军事发展规律、特点的系统化、概括性的知识[1]。为了适应当今军事斗争的需要,加强国民国防的意识,将军事理论课程纳入到高校的教学环节之中,对于人才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政策法规,要求在广大的普通高校中实行军事理论课程的教育。然而,现今军事理论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阻碍因素,制约着国防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将首先阐述普通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或必要性,进而具体分析其所存在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具体的针对性建议措施。
1 普通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的必要性
普通高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阵地。对人才的培养是全方面的,这样才能适应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军事理论课是对军事相关理论的学习,是对战争现象背后规律的深刻分析。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普通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程也是应有之义。具体而言:
普通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是国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人理想抱负实现的条件。国防教育是全民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理论课程的开设,就是适应这种需要的结果,是将国防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国防教育层次和水平的重要途径[2]。此外,军事知识的学习是人类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不是所有人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军事化教育,普通高校不是军事院校的全部。但是在普通高校广泛地开展军事理论教育则是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是国防教育完善的重要构成。
2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问题
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当前,大部分的普通高校都按规定开设了军事课,是大学一年级就必须学习的公共基础课。但是,从目前各普通高校的具体教学践看,则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思想上的重视不够
当前,学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军事课程,但在思想的认识层次上还很不充分,常常将其作为一般的必修课程,而未对该课程的独特性进行把握。实际上,我国的《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等等法律都赋予了普通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使命。没有认清军事课程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如果对此认识不足,就会使得军事课似乎是浪费了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从而降低了非军事专业学生课程学习的要求。思想上的重视不足,就会导致在实践行动上的不足。
2.2 行动上将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学习的性质搞反了,也就是重视军训而忽视理论学习
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生的军事课程教学包括两部分:军事技能的训练以及军事理论的学习。前者的时间为2-3周,后者则为36学时。然而,大部分普通高校对军事训练较为重视,通过与部队的合作在开学的第一堂课就开展轰轰烈烈的军事训练。有的学校在军训期间安插了一次或两次大课堂讲座、看录像等马虎应付的形式进行军事理论学习,算是完成任务。这样对于理论性学习课程则重视不足,根本没有按大纲的规定将军事理论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教学时数也不能达到基本的要求,这样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教学任务也很难完成。
2.3 师资力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军事理论教师队伍建设薄弱,没有到达师生比例配置要求,因此,课程常常是大课堂,在学校的大礼堂进行。这样的“超大班”的授课效果之差是可想而知的。甚至,很多的学校并没有专职的授课教师,而是聘请兼职教师来进行授课。在授课的形式上,也受到教师队伍力量的不足,大班授课形式阻碍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必要的课堂互动,成为教员的满堂灌,对学生出勤的情况存在监督不力,使得一些学生甚至都未在课堂出现过一次,最后却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通过课程的考试。
2.4 军事课程教材无法统一,五花八门
近年来,针对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教材的建设上是滞后的。一些学校在开设《军事理论》课程时,常常是相互仿效形成教案,没有专业性较强的教材,而一些教材的内容也与现实的教学实践需要脱节,没有及时更新,这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完善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改善当前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它们分别是:
3.1 提升思想上重视的程度
军事理论课虽是基本素质教育课程,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它还有加强国防观念、提高国防意识的作用,并且对学生价值观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国防教育是普通高校的神圣职责,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来看待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此,各普通高校的管理者、决策者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加强学校的支持力度,从课程建设、经费支持、队伍建设等等方面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3.2 强化军事理论教学
要在军事实训与理论学习之间达到平衡,二者都不可偏废。针对当前重视军事训练而忽视课堂学习,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军事理论的教学地位[4]。落实好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严格达到36学时课程。将课程的安排和其他必修课程一样,贯彻到整个学期学习之中,而不是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快速地结束教学。甚至由于师资队伍的不足,采取分批集中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不仅达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影响了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的保障。军事理论的学习对于非军事专业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同时也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军事知识,深化对军事本质的把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军事理论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因此,就需要抓好队伍建设,将军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严格按照《兵役法》所规定的师生比例规定配备专职教员。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政策,加强对军事教师队伍的福利保障,解决他们在科研评估、职称晋升等方面的问题。教师队伍的建设,就需要在人才的招聘上进行统筹,吸收相关专业的人才加入。在较短时间内,如果无法实现较为充裕的专职教师,也必须有较充足的兼职教师队伍。由此,才能突破现在“大班”教学的局限,尽可能采取小班教学模式,这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保障课堂教学的效果。
3.4 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的建设,需要加强普通高校相关教师队伍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相互的交流,共同促进课程教材的建设。相关的部门,需要支持和组织专家学者对教材编写的力度。当然,教材的建设是形成较为系统的教学参考,但不是限制军事理论教学人员自身的教学实践。因此,在相关教材的建设中,需要广泛吸纳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形成教学实践总结的共识。此外,在教材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吸收军事专业教材体系,也需要兼顾非军事专业学生的需要,基于现代国防教育的实践需要,提升教材编写的质量。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建设在国防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改善措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永峰.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270.
[2] 潘建美,赵保宁.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与对策[J]. 职业时空,2011(07):26.
[3] 孙建新.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J]. 中外企
业家,2015(2):187.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法学教育的规模如此庞大,是不可能都进行学术化培养的。普通本科院校法学教育应找准定位,形成特色,探索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培养出的法律专业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矛盾是很有必要的。
论文关键词:本科法学教育;定位;应用型;
一、普通本科院校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就业难,就业率低、失业率高
《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大类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倒数第二,仅法学一个专业失业人数在全部本科专业小类中排名第一;高职高专毕业生法律大类就业率排名也是倒数第一。法学专业成了就业率最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确实目前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着困境:就业环境方面,应届毕业生考公务员面临着多省联考的机会限制、具备基层工作经验的资历限制、通过司法考试的资格限制和生源地限制,公务员考试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竞争力培养方面,学生眼高手低,求职就业的能力训练不够;再加上地方本科院校没有地缘优势,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远不及其他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难显得尤为突出。
2.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脱节
实际上,在西方法治国家,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紧密联系。法学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备条件。例如德国、法国等国家,接受法学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前提条件,英国美国等国家,法学教育本质上是职业教育,接受法学院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由之路。而在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处于分离状态是不争的事实,例如:部队转业人员可以安置到司法机关工作,法学教育不是法律职业的必备条件,不管什么专业,只要能够通过司法考试,就具备从事法律职业的条件,法律职业也不是法学教育的目标。调查发现普通本科院校法学专业毕业生从事法律职业的不到50%,形成了学习法学的人数众多而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数有限的尴尬局面,造成法学教育资源的浪费。
3.法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我们调查发现在法学专业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人找工作和工作招找人的矛盾,曾经有一则新闻报道说一个法学博士到法院工作后竟然连一起离婚案件也审理不了。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错综复杂,笔者认为应用型法学教育模式的缺失是关键。我国属于大陆法系,教学注重对法学理论的研究,但是,法律工作却尤为注重实践经验。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到企业干法务,还是到律所当律师,再或者到法院、检察院工作都需要大量实践经验,这也是现行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脱节的地方。
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法学教育的定位
我国目前法学教育规模大、层次多。全国除了五所专门的政法院校,几乎所有综合型大学都有法学院,除此以外,还有电大、自考的法学专业,涉及到专科、本科、硕士等层次。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是培养学术型法学人才,形成了重知识、轻能力的明显倾向,从近几年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存在培养出的法律专业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弊端。关于本科法学教育的定位成了法学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对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三种观点。
1.精英教育
即认为普通本科法学教育应当是精英教育。美国对法学教育的要求比其他教育要求更高、更严格,其法学教育是典型的精英教育,这种培养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法律之前已经获得了必要的人文社科知识,报考法学院的学生通常已经取得了学士学位,并且要通过法学院的考试。相当于我们国家的研究生教育起点。这种精英式教育源于美国人民对于法律近乎宗教般的信仰和对法治的真正制度要求。就我国目前的条件来讲,照搬这样的制度是不合适的。
2.职业教育
即认为普通本科法学教育就是培养法律职业人才的职业教育。这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把法学教育当作职业教育,采用投师见习制(也称师徒传授制)的法学教育制度,在教学上一般采用判例教学法,法学教育带有浓重的行业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特别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
3.复合型教育
即认为普通法学本科教育既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和能力,还进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为其进入研究生教育从事高层次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不论是在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在大陆法系国家,一个完善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既包括通识理论教育又包括职业技能教育。
笔者认为:我国传统的本科法学教育是培养学术型法学人才,但目前法学教育的规模如此庞大,是不可能都进行学术化培养的,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将直接走向工作岗位,面对法学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普通本科院校来讲不应坐享其成或者坐以待毙,应找准定位,形成特色,以法律职业要求为导向定位本科法学教育,探索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解决法律专业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矛盾。本科法学教育的定位应该是分层次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法学教育应主要是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法制建设服务,立足于实际,形成办学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法学教育的定位上不能照抄照搬。
三、本科院校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法律职业具有突出的行业背景和特殊性,我国新修订的《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对法律职业人员的从业资格有统一规定,要求都必须通过司法考试,自2002年开始实施的统一司法考试制度体现了法律职业内在规定性和同一性。法律职业共同体不仅是法律知识的共同体,而且还必须是法律职业素养和法律职业技能的共同体。一体化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缺失,结果导致盲目的人才高消费,专业不对口和万金油式的人才过剩的现象并存。一体化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世界主要法治国家法律人才的培养体制包括四部分:一是法律的学科教育;二是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三是统一的法律职业培训;四是终身化的法律继续教育。笔者认为本科法学教育作为一体化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既不能越位也不能错位,根据法律职业的内涵应定为于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具体实现路径如下。
1.课程设置方面
我国现行的本科法学教育只考虑到法学教育的教育属性和一般共性,将法律职业按照一般的社会职业对待,沿用社会通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采用普通的教育制度,其结果是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法律职业的需要。因此笔者建议开设专业导读课程,建起具有政法特色的全程化、专业化、体系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将就业指导的普及性与提高性相结合;将知识指导与能力训练相结合。
2.教学内容方面
许多本科生毕业后不会办案、不会起草合同,其原因在于法学本科教育缺乏必要的法律职业教育和法律实务训练。因此笔者建议加大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对有志于从事法律实务的人进行科学且严格的职业训练,使他们掌握法律的实践技能及操作技巧,能够娴熟地处理社会当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就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完善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②建设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法学院应加强和当地的公、检、法机关的合作,在当地的司法机关建立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教学方法方面
在各年级学生的法学专业课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在本科阶段的二年级,组织学生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旁听、观摩法律实务活动;定期开展法律宣传咨询;进行法律文书写作的集中训练。三年级,开展模拟法庭审判;许多大学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在校内建模拟法庭的成功经验,从而使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够接受实践能力训练。建立模拟法庭辅助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模拟法庭演练,增强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提高其法律职业技能。借鉴英美法系的诊所式教学,法学专业学生就像医学院的学生在诊所实习一样,可以接触到真实的案件,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处理,为以后从事法律职业积累实践经验。在掌握了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这个阶段可以在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四年级,组织毕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各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加强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避免纸上谈兵,使学生能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得到逻辑推理和法律技巧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兼职教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手段,法学院可以聘请富有经验的法官和律师,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讲授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让法官和律师等指导教师将鲜活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法律实践。
5.考核、考试方面
一、深入开展“星级”创建活动,学(协)会工作质量明显提高
继2005年开展“星级”学(协)会创建活动后,今年,各学(协)会把创建活动作为自身建设的主要抓手,以创建为纽带,不断拉高工作起点,提高工作质量。区财会学会继续推进“五好”分会评比活动(五好即一是组织建设加强、学组活动开展好,二是继续教育深入、会员素质提高好,三是爱岗敬业显著、服务经济成效好,四是诚实守信廉洁、财会人员信誉好,五是维护合法权益、会员之家建设好。),组织8个分会开展明争暗赛、争先创优活动。活动有计划、有目标、有检查、有评比,很有成效,既受到广大会员的欢迎,又得到财政局的充分肯定。区监察学会结合反腐倡廉工作,在广大会员争当学习型会员的活动,引导、组织广大会员学理论、学业务、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以调研为基础,以探索新形势新时期新阶段反腐倡廉工作新途径新方法为主旨,带动广大会员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取得很好的实效。区医药学会在创建活动中,以会员中的志愿者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检查,活动开展很扎扎实实、并朝着经常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区农林学会在创建活动中,以服务“三农”为方向为重点,年初工作有计划,每月工作有安排,主要工作有专人负责,主要活动常年不断,主要会员有定向职责,并且投入较多的资金,创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区桃农学会针对面广量多的桃农急需技术服务的情况,把创建的工作落实到为桃农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上,深受桃农欢迎。区青少年辅导员协会在创建中突出抓好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以科普活动为载体,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成效显著。区环境科学学会、区计量学会、区蔬菜协会等学会在创建中都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较好的成效。总体上看,2006年学会工作的活力增强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了,学会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广泛深入
(一)全方位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科普宣传也是学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区科协的组织和统一部署下,各学会积极组织专家深入农村开展了服务“三农”、区第五届“双科周”和“9·17”全国科普日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是区科协组织区农林学会、医药学会、环科学会等学会,携带各类科普资料,充分利用庙会、集市,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普下乡服务活动,先后在堰桥、阳山、玉祁、洛社等镇开展科普集市活动。参与科技人员达100多名,共计发放各类科普资料2万余份。区农林学会还专门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编写了“水蜜桃无公害生产技术”、“水蜜桃全年病虫害防治日历”等技术资料,受到广大桃农的热烈欢迎。
二是“双科周”期间,各区属学会(协会、研究会)结合自己的业务编写了相关科普资料,撰写了有关科技论文,举办了不同规模和多层次的学术研讨会、科技报告会和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橱窗、科普画廊、宣传标语、横幅和科普宣传车等载体,以讲座、板报、科普挂图、开培训班、外出参观、志愿服务等形式强化科普宣传,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三是“9·17”全国科普日期间,各区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共拉出横幅10多条,获得了较好的宣传效应。此外,区科协带领区医药学会等单位送科普进社区,在堰桥镇新惠苑小区摆摊设点,为小区居民送上了一份丰盛的科普大餐。
(二)各学会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稳步推进科经结合
惠山区科协组织各学会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学会作用,做好“金桥工程”和“厂会协作”工作。各学会(协会、研究会)通过组织牵线搭桥、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帮助民营企业推进技术进步,使这项工作逐步向科学化、正常化、规范化和成效化的方向发展。今年的“金桥工程”、“厂会协作”工作,以“百名科技专家‘民企’行”为主题,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度惠山区共实施“金桥工程”项目16项,其中区级学会完成7项,如惠山区环科学会与石塘湾综合污水处理厂和杨市污水处理厂的协作项目;共组织验收了“厂会协作”项目14项,其中区级学会完成4项,如惠山区农林学会和江苏农科院的水蜜桃全园套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加快了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我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效显著
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学会工作的重点。为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普观念、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006年区科协会同区教育局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做了大量工作。联合下发了《关于参加第十七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金钥匙”科技竞赛的通知》(惠教发[2006]29号),积极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参加省、市“金钥匙”科技竞赛活动,据统计,全区共有24所中小学参加竞赛活动,参加人数达6584人。在中小学科技创新大赛和科技小制作比赛中,共有8587人参加;在科学小论文竞赛,参加人数达5688人。今年四五月间,区科协还会同其他部门联合举办了一次科普征文比赛活动,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参加,其中有1000多名学生撰写了征文,其中,53名学生和20名指导老师获奖。全区各校特别是省锡中等学校科普活动丰富多彩,成效显著。据统计,全区各校组织科普讲座13次,参加人数11713人;组织科普知识竞赛8场,参加人数达4052人;有2所学校举办科普图片展览;4所学校建立科普网站或气象站;各校还普遍开展网上读书活动。阳山中心小学顾芳老师荣获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洛社初中、天一实验小学参加了无锡市科技实验学校的评比。
此外,为了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区科协今年还举行了向部分小学赠送科普图书活动(送科普图书进校园活动),向天一实验小学、阳山中心小学、钱桥中心小学、前洲中心小学等学校分别赠送了一批科普图书,为广大小学生送去了“精神食粮”,先后赠送了价值近万元的科普图书4000余册。
三、推动学术交流活动,成效显著
(一)技术培训富有成效。各区属学会围绕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举办各种培训班110余次,14000多人得到了培训。土地、质监、医药、质量、桃农、蔬菜、纪监、农林、环境等学会今年开办的培训班最少的3期,最多的达30多期。区财会学会常年办班不断,累计培训达9000多人次;区农林学会今年共办班30多期,培训人数达2500多人次;区蔬菜协会今年共办班9期,累计培训菜农600多人次;区医药学会还举办了妇产科和中西医结合等学习班,邀请江苏省人民医院教授来授课,有120多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听讲。
(二)学术交流有声有色。各学会结合实际,举办了一些综合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学术层次,扩大学术活动的影响力和受益面。区医药学会仅在本年度的年会上,收到学术论文35篇,其中,10篇优秀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区纪律监察学会收到学术论文近30多篇,并计划再出一本学术专著。区农林学会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专人专题交流,今年收到论文近50篇;区环境学会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学术研讨,收到论文17篇,区财政会计学会第一分会举办了学术研讨会,有10篇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区水利农机学会、质监学会和土地学会等单位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今年来各区属学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6场次,1260多人参与了学术交流。惠山区科协把学术交流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全年组织各学会举行学术交流130余次,有10000多人参加,交流学术论文1200余篇。学会举办各种咨询活动160余次,有20万人次进行了咨询。今年5月双科周期间,区科协会同环保局、科技局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以“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和“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为主题的优秀科技论文征集评选活动,本次活动共收到论文推荐稿264篇,共评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0篇和提名奖30篇,并将获奖作品结集出版,书名为《创造未来——惠山区科普论文集锦》,各学会所推荐的论文在评选中都获得了好成绩。
四、加强学会组织建设,真抓实干
(一)强化组织力量。学会组织建设是做好学会工作的基础,惠山区科协十分注重学会的基础建设和组织建设。在区科协的指导下,区农林学会等单位顺利换届,区纪律监察学会、区微循环学会、区鸭业协会相继成立,另有区花卉苗木和鳜鱼2个协会尚在筹建中。此外,各学会通过换届选举、争取经费支持、成立分会、学会小组等形式,大力发展会员,2006年度共发展会员3000多名。惠山区蔬菜协会为帮助解决菜农销售难的问题,专门召开了二次农企对接座谈会,6户蔬菜大户与华顺公司正式签订了定单,年销售蔬菜达200吨,发展会员100多名。
(二)狠抓制度建设。为了确保区科协的工作能够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保障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在组织开展常规性工作之外,着力加强制度建设,狠抓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区科协除定期召开办公会和有关会议外,着力抓好各学会(协会、研究会)每季度的工作例会。从今年一季度起,每季度召集区属学会(协会、研究会)负责人参加工作例会,通报区创建工作情况、部署下阶段主要工作、各单位交流工作情况等,使学会管理工作向制度化和规范化迈进。
(三)明确考核机制。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要求,今年区科协继续在区属学会(协会、研究会)中开展创建“星级”学会活动,该活动明确了学会年度工作中的十几项硬性指标,丰富了学会工作的内容,对学会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区财政会计学会、区医药学会、区环境科学学会、区水利农机学会和土地学会等学会依据创建标准,都积极开展了“星级”学会的创建活动。
2007年整体工作思路
一是围绕科普创建目标,着力开展科普创建活动。
2007年是我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的正式启动之年,区科协学会工作将继续围绕创建目标,来策划和组织落实各项工作,努力与创建工作相衔接。要按照创建要求,一方面深入开展“星级”学会的创建工作,继续拉高起点,提高标准,以“星级”创建促科普创建。一方面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继续开展好各种科普实践和科普服务活动,以活动为抓手,大力扩大学会工作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学会工作效益。要按照今年印发的创建工作台帐,做到任务、职责和考核要求三明确、三落实。
二是不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组织动员各学会围绕全区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促进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水平和质量,为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提供智力支持。鼓励支持学会举办学术研讨、技术交流与高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展示相结合的展览交流活动,配合会展经济,发展科技会展业,努力打造活动品牌。
三是继续发挥好为经济建设架桥服务的作用。
发挥学会各自优势,广泛开展“金桥工程” 、“厂会协作”等活动,对上年度的对子和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并推动区科协会同区级学会联合开展相关技术服务活动,选择企业或重点选择有关项目进行技术服务。
四是继续加强完善学会组织建设。
2007年区科协将以改进和加强对学会组织和学会活动的管理为重点,推进管理工作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提高学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通过改进管理和加强服务,引导学会适应形势发展和需要,加强学会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继续实行星级学会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工作。
五是学会常规工作力求突破,增强新亮点,取得新成果。
科普,亦即科学普及的简称,主要是利用各种媒介,将科学知识传播到社会各个层面,以促进民众对科学的认知、提升社会的科学素养。为了达到全民普及的目的,科普文章必须将艰涩的科学知识适度的简化,让大多数非专业的读者也能够消化、接收。
科普的用法在中国大陆通用已久,但早期台湾地区并不惯用科普一词,直到1983年以后才逐渐广泛使用(张之杰,1983)。原本台湾地区的科学性文章通称为“通俗科学”,用来区别专业的学术论文,而在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科学文章则称为“儿童科学读物”。
由于儿童时期是人类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每天除了吸收课堂上的知识外,也应该经常阅读课外读物,养成阅读的习惯。根据台湾南投地区小学4、5、6年级的调查统计,有45.5%的儿童平日以阅读为主要的休闲活动,而其中又有72.8%喜欢阅读儿童科学读物,且61.9%的父母也注意到儿童有主动阅读儿童科学读物的习惯(萧名均,2009)。由以上的调查可知,少儿科普是少儿课外教育极受重视的一环。
市售刊物以阅读对象来区分,成年人阅读的为一般杂志,而成人以下的刊物即为教育类。适合学龄前儿童(3~6岁)阅读的刊物,称为幼儿杂志;适合小学生(6~12岁)阅读的刊物,为儿童杂志,而适合中学生(12~18岁)阅读者,则称青少年杂志。
由于笔者从事儿童月刊出版工作多年,对相关刊物较有涉略,因此以儿童科普期刊为主,并将年龄层扩展到青少年阶段,对台湾现有的少儿刊物进行统整,再从中了解少儿科普教育的现况。
1研究方法
由于少儿刊物具有分龄的特色,受众局限在特定的年龄层,多半为家中有适龄人口的家长订阅,销售方式以直销为主、店销为辅,在一般书店无法取得完整的出版讯息,因此本次考察的少儿刊物主要取自台北市立图书馆的儿童馆收藏,另外也由台湾图书馆调阅部分刊物。
在台北市立图书馆的期刊架上,至2012年持续出刊的儿童杂志共有20种,其中有4种以学龄前的儿童为阅读对象,另外有7种主要内容为英语、作文和艺术等,完全未涉及科学性文章,因此不在本次调查范围,最后计有9种少儿杂志为本次考察目标,此外在台湾图书馆则补充1种少儿杂志。
杂志内容描述取2012年出版的期数,除了概括性地介绍之外,还针对各杂志科学篇章选择,各篇章的格式和文图配置情况进行简述。
2少儿杂志简述
在本次考察的10种少儿杂志中,《新小牛顿》是唯一的少儿科普杂志。《新小牛顿》于2004年由《小牛顿》转换而来,至2012年3月共出版90期。杂志主要的阅读对象是5~10岁的儿童,亦即小学中低年级,因此杂志内容标有注音符号,字级较大,文图比为图像多于文字。杂志页数共82页,杂志的主题与科学相关,但也包含部分社会、人文、地理等篇章。综观2012年1~3月号的《新小牛顿》,杂志在每期都有特定主题,该期杂志所有篇章皆围绕主题而成。就笔者规纳,2012年1月号(88期)主题为“企鹅”,2012年2月号(89期)主题为“热”,2012年3月号(90期)的主题则为“树”。以90期内容为例,相关篇章便有《山上的台湾二叶松》、《妙手回春的树医生》、《树木家族点点名》、《大树小杀手进攻了!》、《树木家族点点名》、《守护行道树的好朋友》、《啄木鸟敲敲敲》、《爬树小精灵──树蛙》、《在雨林的顶端散步》、《树啊!我想认识你》、《帮老园丁种树》、《大树的回忆》。
除了《新小牛顿》之外,其他9种杂志都是综合性杂志,但有部分篇章属科普范围。
《新生族教学月刊》创刊于1991年,至2012年3月共出刊252期。虽规为综合性杂志,但属性与杂志不同,由封面上印有“国语”、 “社会”、 “数学”、 “自然”与“生活科技”字样可知,其主要功能为教学的补充教材。全本杂志并无主文,而是由各学科的题库组成,其中科普相关内容占的比例颇高,单期123页中有12单元、51页属科学性题库。
《地球公民365》创刊于2005年5月,至2012年4月共出刊81期,每期页数120页,该杂志内文并无注音符号,图文各占版面的一半,读者年龄层应为小学中高年级和中学阶段。杂志内容包含8大领域,其中生态记事、科学常识两个领域属科普范围。在81期中,共有6单元、32页为科普文章,内文大多为论说文,中间穿插漫画和插图。
《小学生巧连智》是日商巧连智多媒体学习月刊,包含知识阅读本、DVD和网络。知识阅读本每期56页,阅读对象为小学低年级学生,杂志内文均标有注音符号,版面以图为主,文字量较少。杂志内容配合小学学科,其中科普相关的内容主要为自然与生活科技,隔期出现数学篇章。
《大嘴鸟亲子教育杂志》原名《大嘴鸟亲子数学》,1996年10月创刊,于2008年5月更改为现名,原为介绍幼儿园和小学数学为主的数学杂志,改名后为综合性月刊,阅读对象为5~12岁儿童,文字部分有注音、部分没有注音。杂志每期54页,其中科普文章占2012年3月号(186期)的5单元、24页,除了自然与生活科技相关篇章之外,还固定有数学资优生介绍和《数学评量》,是该杂志的特色。
《国语青少年月刊──少年飞讯》于1995年10月创刊,至2012年4月出版196期,为国语周刊杂志社出版的月刊,适读年龄是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文章皆无注音,版面文多于图。全书112页,在196期中有22页为科普文章。
笔者任职的《小达文西》杂志于2006年1月创刊,至今出刊76期。每期96页,适读年龄为小学生,除少数篇章外,杂志内文都含注音,图文各占版面的一半。在2012年4月号(76期)中,共有5单元、17页为科普文章,表现方式大多为图文各半,每期有固定数学漫画单元。
《未来少年月刊》为天下远见集团在2011年1月才创刊的新杂志,至2012年4月出刊16期。由于《天下远见》为台湾知名杂志,旗下的少儿杂志有许多名人参与撰稿,内容也比其他少儿杂志具杂志感。每期126页,在16期中有5单元、17页为科普文章,除文图篇章之外,还有动手做实验单元。
《TOP945》为市面上少见的双周刊,由出版中小学教科书的康轩文教集图于2003年1月创刊,至2012年4月出刊210期,分为初阶版和进阶版,初阶版适读年龄为幼儿及小学低年级,进阶版适读年龄为小学中高年级,内文皆有注音标示。在进阶版每期有72页,科普文章在210期有1单元、8页,209期则有4单元、17页。
《幼狮少年》为台湾最老牌的青少年综合月刊,由1976年创刊至今已出版426期,每期110页,科普文章所占比例较少,426期只有1单元、4页,425期则有2单元、7页。由于适读年龄为初中生,文字无注音,版面文多于图。
3结论与讨论
台湾地区由于少子化,少儿刊物的生存不易,科学专门性的杂志更是少数,1978年4月创刊的《少年科学》、1984年3月推出的《小牛顿》、1986年10月创刊的《小小科学眼》和1985年2月日本授权的《哥白尼21》等杂志皆已陆续停刊。至今仍持续出刊的少儿科普杂志只有《新小牛顿》和《少年牛顿》,这两种杂志是在2004年由《小牛顿》杂志一分为二而来。
科学包括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等学科,这些基础学科在学校已有相关课程教授,但家长订阅科学刊物的目的仍是补充课本的知识,并使自然科学成绩进步,因此杂志内容与一般少儿科普书籍内容差异不大。在成人科普刊物中常见的科学新知,由于内容较艰涩难懂,不易转化,在少儿科普刊物中极少见。
不论是少儿科普杂志,或综合性杂志的科普文章,内容都以生物和生态为主,理化较少,数学更是少见。大量的生物相关单元,可能是因为简单易读,且较受少儿喜爱之故。然而科普的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若仅传达单一学科的讯息,无助于科学向下扎根。
科普刊物除了以文字传达知识,还常利用插画与照片解说。尤其在少儿科普刊物中,图片占版面很大,且当读者群年龄层愈低,图片愈多、文字愈少,可见图片对少儿科普文章的重要性,因此科普杂志必须注意的图片的选用和解说。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科普写作 科普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我校五年制师范大专班从四年级开始分为文科和理科班,并在理科班开设了科普写作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为基础教育培养文理兼通的具有教学科研与科普写作能力的高素质师资。笔者担任该课程教学八年,现结合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普写作能力的体会与实施方法。
1 在科普阅读中积累科学知识
科普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科学知识和写作素材、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知道,科普写作除了需要语文写作基本功外,更需要科学知识方面的雄厚积累。大量阅读科普方面的书籍和刊物,吸收科学前沿知识和最新科技信息,是着手科普写作的必要条件:若要写出科学知识丰富准确、科学原理清晰透彻、文艺性较强的优秀作品,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勤劳动。我们以科普阅读、科普积累做为科普写作的先导,采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方法,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科普阅读教学中我们有计划地给学生介绍了现代科技知识,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两年多来我们先后给学生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基本思想、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介绍了空间和海洋技术、细胞重组和克隆技术、微电子和信息科技、材料与能源技术、基因治疗技术等等,这样使学生形成了比较宽阔的自然科学知识背景。科普阅读教学中,我们还注意在拓宽前沿知识的同时巩固经典知识。教师针对科普文献的重点和难点,及时点拨解答疑难,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例如帆船为什么能逆风行驶,算得上一个经典问题,虽然在航海实践中早已成功操作。但从理论上解释并非人人皆知。不少同学反映,阅读了有关科普文章后仍模糊不清。教者关注后发现,少数科普讲述含糊甚至错误。而张三慧教授主编的《力学》,论述得清晰准确,我们以此为例,阅读教学中重点讲解了逆风行舟的原理。通过这件事学生也受到教育,他们体会到,正确的概念形成和知识积累对于科普写作是何等重要。如果没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对待科普写作,不懂装懂,就会贻误读者贻误后人。
科普阅读教学的课堂时间和容量对于科普写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又把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并结合学校图书馆的藏书给学生推荐了课外科普阅读书目。其中有我国科普作家叶永烈选编的《中国科学小品选》,鲁克选编的《中国科学童话选》,谈祥柏的科普作品集《数学百草园》,林德宏主编的《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还有普里高津的《从混沌到有序》、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时间简史》、英国天文学家约翰・D・巴罗的《宇宙的起源》等等。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自由邀游,充分积累。
浏览阅读难以留下持久准确的记忆,要能做到随时调用知识,还必须采取有效的积累措施。科普阅读教学中,我们注重指导学生收集材料,在有意积累的思维指导下,有的同学通过摘录将素材存入笔记,有的同学经过理解存入大脑,有的同学通过剪报来收集,有的同学制作了知识分类卡片,还有的同学将资料分门别类存入电脑。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又一次得到学习,而且印象特别深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和资料收集,提高了学生的基础科学的知识水平,并积累了相当多的比较成熟的科普写作素材。
科普阅读教学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科学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科学观念、科学品格和科学精神。当同学们从自然科学中领略到大自然运动规律是那样的简洁、对称、和谐时,他们的心灵不能不受到巨大的震慑和美的陶冶,他们会象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蕴藏的那种庄严崇高和不可思议的井然秩序表示深深的敬畏和赞叹。
2 在范文讲评中掌握科普体裁
科普作品总体上可为文艺类和非文艺类。文艺类科普作品又可分为科学散文、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科学诗歌,梦幻小说等等,而科学散文中以科学小品最为常见;非文艺类科普作品包括的形式较多,我们主要给学生介绍了“四小”,即小论文、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只有从理论上明确科普作品各种体裁特征,写作实践中才能自觉地根据科学知识选择体裁,并有意识地表现该体裁的特有风格。科普写作的基础在于写好说明文。非文艺类的科普写作除了科学小论文之外,基本上都体现了说明文的功底;而文艺类科普作品是文学体裁与说明文体的交叉,它横跨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性更强,要求作者除了具有很好的说明文基本功外还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
在科普范文讲评中,我们注意选择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作品,使学生在观摩欣赏名家范作的过程中,对各种科普体裁的特征建立生动的感性认识。比如在科学小品的评讲中,我们选择了老一辈科普作家高士其的《我们的抗敌英雄》,贾祖璋的力作《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科学童话的讲评中,介绍了老科普作家郭以实的《太阳请假了》,佳佳的《小多莉找妈妈》;在科学故事的讲评中,选取了《科幻世界》主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的《捕捉遥远的星光》,唐风的《我们在什么地方》,唐晓鹏的《发现遗传》;在科学小论文的讲评中,我们选择了在全国或省市举办的青少年科学论文评比活动中的获奖小论文作范文,比如《连接体下落运动的观察》、《微波处理豆芽促进发芽》、《崇明岛形成浅析》等:在科幻作品的讲评中,我们选用了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王晋康的《生命之歌》等等。同时,我们还介绍不同体裁的部分国外优秀科普作品,例如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的科学小品集《数的趣谈》、《我们怎样发现了黑洞》;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的科学故事《人怎样变成巨人》;法国老科普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等。为了使这门课的指导更有说服力、更切实到位,笔者自觉做科普写作的带头人,且适当选用自己的作品做讲评,教学中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生动具体的范文评讲,使学生对各种科普体裁的特点有了宏观的把握。他们懂得:科学小品短小精悍,在行文上挥洒自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在体裁上表现为科学说明文与散文小品的有机结合;科学童话最大的特点是拟人化,并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是科学说明文与童话故事的和谐统一:科学故事表现出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科学知识容量较大,说明、记叙和描写并用,是科学说明文与文学故事的珠联璧合;科学幻想小说不仅传播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自然规律,还大胆想象未来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预测地球太阳系宇宙的演化和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是科学知识与神话故事的辩证统一,表现出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憧景和无限丰富的想象力。总之,学生对科普体裁的把握为后来的科普写作奠定了必备的基础。
科普体裁的形成与说明文体裁、文学体裁和科学技术发展息息相关,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作为一个具体的科普体 裁,它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丰富、更新或者衰落、淘汰的过程。我们应该关注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科技进步对科普文体发展的影响,同时鼓励我们的学生用辛勤的劳动和聪明智慧,为科普文体的创新作出贡献。
3 在习作指导中培养学生的科普写作能力
科普写作能力表现为作者的综合能力,要求作者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正确的自然观、良好的道德修养、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写作创作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只有靠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而获得。在培养学生科普写作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强化了以下四个环节的训练。
(1)选题。科普写作的素材是广泛的,而题材的产生必须经过积累、酝酿、筛选、确定的思维过程。我们指导学生选题时,主要考虑到社会时代的需要和自身的工作实践,所写题材应从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中产生,不要从事力不能及的创作。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的学生联系我国神州载人飞船飞行成功,选择飞船使用什么燃料的题材;有的学生结合小学语文《赵州桥》教学,提出了赵州桥为何千年不损的问题:有的学生结合小学数学教学,选择了“0和l的对话”;有和学生结合小学科学教学,思考着地球为何能悬在宇宙空中。同学们通过关心国家关注世界观察生活和小学教育见习实习,广开思路积极思维,选择了各种各样精彩纷呈的写作题材。
(2)构思。构思是对整个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内容所作的有序安排。这种思维活动在选定题材时往往已经展开,特别是有些短篇科普作品,构思几乎与选题同时完成,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单独作为一个阶段来处理,并具体化为制定写作提纲。我们指导学生构思时要注意:主题明确立意新颖、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情节起伏引人入胜。比如,科学小品一般没有故事情节,但需要做说明顺序的构思。科学童话和科学故事既要考虑故事情节顺序,又要考虑说明顺序,需要统筹思考而产生结构,要求学生下大功夫去构思。我们要求学生能运用误会、巧合、反复、对比等基本结构来安排科学童话的战事情节,当然也鼓励创新。
(3)写作。写作是用文字表达科普作品的重要环节,在选题和构思基本形成之后,最终要落实到动手写作。在科普写作中,我们重点向学生提出了文句表达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例如说“大象是现代最大的陆生动物”,这话是准确的,但有的同学将“现代”或“陆生”丢掉了,写成“大象是最大的动物”就不准确了。因为古代的大恐龙,现代的海洋中的蓝鲸等都比大象大得多。再比如有人说“向心力的反作用力是惯性离心力”,这是一种误解。首先,向心力与惯性离心力作用于同一物体,谈不上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其次,向心力是真实力,它有真实的反作用力。在向心力为合力的情况下,各个分力也有真实的反作用力。但惯性离心力是虚拟力,它只有在旋转的非惯性参照系中才能表现出来,它没有反作用力。因此不能说向心力和惯性离心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为了营造科技创新型建设氛围,贯彻《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加快科普示范城区建设步伐,推动我区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按照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通知“为贯彻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的精神,2015年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主题为《节约、创新、发展》的要求”,为了把此项活动办成我区的特色和精品项目,经庐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区教育局、区中小学科普工作者协会研究,拟在2014年11月份,举办庐阳区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庐阳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庐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庐阳区中小学科普工作者协会及相关学校。
庐阳区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机构:
主席:黄|
副主席:姜鸿杰刘芳王翠英
执行主席:殷硕景董召奎谷云岳彩莲
大赛执行:闫如成邹磊
大赛组织协调:王碧波尹亮鲍妮娜
“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共同协商组成。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庐阳区青少年科普协会(区电化教育馆408室)。
二、大赛宗旨:建设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
三、大赛主题:《节约、创新、发展》,科幻画不单设主题。
四、大赛参加范围:庐阳区范围内职业学校、高中、初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在校学生和民办机构辅导的学生。
五、活动内容:竞赛活动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览、优秀论文评比和科学幻想画比赛等。
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面向所有中、小学生。
2)参加发明创造比赛的作品应是青少年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评选委员会依据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评出优秀项目。
3)科学论文要求青少年自己选题、自己研究、自己撰写;参加科学讨论会的论文可以是中小学生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评选委员会依据论文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评出优秀论文。
4)创新方案设计的参加者是中学生,它要求青少年运用现有的知识、通过收集和检索获得的信息,经过调查、走访、分析、论证以及研究性学习,对重大现实问题可能设想的解决方案,或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可能实现的新进步、新形态、新形式、新概念、新产品和新服务进行设计和创作。
5)创新方案设计的参加者是中学生,它要求青少年运用现有的知识、通过收集和检索获得的信息,经过调查、走访、分析、论证以及研究性学习,对重大现实问题可能设想的解决方案,或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可能实现的新进步、新形态、新形式、新概念、新产品和新服务进行设计和创作。
6)竞赛类作品要求
1、每名申报者在一届大赛上,只能申报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包括集体项目)。
2、申报者所申报的项目必须是2013年7月1日后完成的。
3、申报书不能与研究报告等其他申报材料装订在一起,否则视作不合格申报。
4、查新报告:所有参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其中技术发明要提供专利查新报告。查新报告的格式会在申报表中体现。选手必须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并说明自己的项目与他人的论文或项目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5、评审标准。作品按照自主选题、自己研究、自己撰写、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的要求。具体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章程》。
6、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应附说明项目原理、用途、改进点等的材料和项目实物照片。
六、活动要求: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领导,认真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和实施。要围绕主题,以立足普及、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创新实践为原则,广泛开展活动。
七、参赛要求
1、严格规范竞赛工作。坚持“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的“三自原则”,坚持“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的“三性原则”。
2、注重能力培养。注重青少年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青少年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探索身边的科学问题。鼓励和发掘青少年质朴的原始创新意识。强调和提倡青少年主动发现、自主研究、自主创新。
3、作者人数规定。同一项目(竞赛项目)的作者不得超过两名,否则不予申报,两名作者的项目视为集体项目,集体项目按10%的比例参评。一个项目的辅导老师不得超过两名。获奖项目只表彰第一辅导员。
4、科幻画作品要求
1)作者要求:5—14周岁的少年儿童。
2)作品要求:
①、参评作品要求符合主题,充分体现科学幻想;
②、参评作品一律在规格为38M×54M纸或其它材料上绘制,不需装裱;
③、作品形式可以是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铅笔画、蜡笔画、版画、粘贴画、电脑绘画等画种,作品风格及使用材料不限,但不包括非画类的美术品、工艺品;
④、参评作品仅限个人作品,即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作品,不接受集体作品;
⑤、参评作品要注意构想的独特性、新颖性。抄袭他人作品,一经发现将被取消参评资格。
3)评审标准:按照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统一要求。
5、科技辅导员竞赛要求
1)每名申报者在一届大赛上,只能申报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包括集体项目)。
2)申报者所申报的项目必须是从当年7月1日往前推不超过两年时间内完成的。
3)申报书不能与研究报告等其他申报材料装订在一起,否则视作不合格申报。
4)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应附说明项目原理、用途、改进点等的材料和项目实物照片。
5)查新报告:所有参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其中技术发明要提供专利查新报告。查新报告的格式会在申报表中体现。选手必须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并说明自己的项目与他人的论文或项目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八、申报材料:
1、科幻画:科幻画原件、申报表一式2份,一张张贴于作品背面,一张用回形针附在作品上。
2014年9月15日前,科幻画申报材料、汇总登记表(同时报送电子版),逾期不接受申报。作品资料请自行留存,作品不退。
2、学生竞赛项目:作品1份、申报书1份、查新报告1份(同时报电子版,每个作品建一个文件夹,文件名称:学校+项目名称)。
3、教师竞赛项目:作品1份、申报书1份、查新报告1份(同时报电子版,每个作品建一个文件夹,文件名称:学校+项目名称)。
4、学生科技实践活动:作品1份、附件1份(电子版同时报送)。
九、专家评委:为了提高我区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水平,本届大赛由庐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和庐阳区教育体育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将邀请安徽省青少年活动中心、在肥科研院所专家和市科协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比赛进行评审。
评委会顾问:黄|(庐阳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姜鸿杰(庐阳区区委常委、科协主席)
刘芳(庐阳区区委常委、副区长)
王翠英(庐阳区政府副区长)
评委会主席:董召奎(庐阳区科协常务副主席、科技局局长)
殷硕景(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局长)
评委会副主席:岳彩莲(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谷云(庐阳区科协委员、科技局副局长)
评审组组长:徐楠桔(省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组织成员之一)
郑军(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二室主任兼、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项目负责人)
评审组评委:韩德民(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
孙怡宁(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合肥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安徽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评委)
王刚(合肥市第一中学生物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辅导员)
十、作品评审方式:采取专家评委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
十一、作品征集对象:庐阳区区域内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及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的所有在校学生。
十二、表彰奖励:区级竞赛根据不同项目设置作品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社会实践奖,另设优秀辅导奖和优秀组织奖。
十三、奖项设置:
1、科技创新特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社会实践):共100名
2、科技创新一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社会实践):共150名
3、科技创新二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颁发获奖证书
4、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奖6名
5、优秀科技辅导员:中、小学10名
十四、活动依据:依据庐阳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庐阳区中小学科普工作考评标准》的要求开展本次活动。我们将庐阳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校的参与率作为对学校科普工作考评重要条件之一。
十五、工作日程安排:
1、筹备:2014年6月15日至11月30日;
2、2014年10月15日成立第六届创新大赛组织机构;
3、2014年11月18日上报作品;
4、2014年11月22日专家评审组对作品评分;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普教育问题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和家长重视力度不够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极大部分农村小学仍然把学校发展的重心放在统考学科语文、数学和英语上,对于其它学科,几乎都是流于形式的运行着。科普教育活动通常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课外科普活动更是极为少有,家庭、社会对孩子参与科普活动也缺乏有效的认同,忽视了科普教育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2.科普教师严重缺乏
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紧张,科普教育的重任一般都由科学老师来承担,而科学老师又多为“语、数、外”老师兼职着,“语、数、外”老师把大量精力都投入到了应付统考的学科上,根本就无法顾及科普教育了。配置科技辅导员来开展科普教育,大部分农村小学还未真正的实现,即使有个别的所谓的科技辅导员,大都是靠爱好和兴趣在支撑自己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3.科普活动单一,缺乏创新
(1)每年中,村、镇都要督促开展一些相应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而大部分学校为了应付差事,都只局限于一些散发宣传单、张贴宣传画等简单的活动,很难达到科普效果。
(2)学校没有建立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来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学校也没有科技周活动,同时也很少在校内外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和参与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3)一些科技活动仅限于在节日活动中的表演,且形式单一,科普效果也较差。
4.学校已有的科普资源未得到有效的整合
(1)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图书室、远教室的科普性未得到开发利用,很多农村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成了摆设,甚至一些科学老师也不会使用,在科普教育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村、镇开展的科普活动没有和学校科普教育协作起来,各自为政,统筹不够,呈完成任务状态,未达到科普教育效果状态。
(3)农村小学有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科普,但大都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尽管有些学校有“乡村少年宫”,但其丰富的活动器材由于缺乏相应的老师来组织开展使用,也远达不到预期的科普效果。
5.缺乏相应的经费支持
(1)因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没有资金预算到科普活动中来,经费不到位,科普活动开展力不从心。
(2)学校经费紧张,无力顾及科普教育。由于农村小学人数愈来愈少,经费支出重在保运转,难以顾及科普教育的开展。
6.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极大部分农村小学根本就没有将科普教育纳入到评价学生和评价老师的机制中来。其评价重心在“语、数、外”,科普(科学)没评价名分。没有评价机制,很难将科普教育有效的发展开来。
二、问题解决对策
1.加强领导、形成氛围
科普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要将此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来,要建立从校长到科技辅导员的管理系统,专门组织管理科普教育工作,认真做好科普宣传,让教师、家长和社会充分认识科普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意义所在,使他们积极支持和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不断提升科普活动的影响力,有效形成科普教育的良好氛围。
农村小学科普教育的好和坏,全靠校长带,有科普思想的校长,学校就有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中,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
2.整合科普资源
(1)把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图书室,远教室、音体美教具有效的整合利用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科普知识。有乡村少年宫的农村小学,更要充分利用好配置的各种资源,让其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学生科普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2)整合好县乡镇的科普下乡活动资源,整合好现代家用电器、电子产品资源,要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科普知识的无处不在。
3.建立、健全科普教师队伍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大量高学历的教师涌向农村小学,这对于农村小学科普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人力基础。
(1)建立科普教师队伍
大力培养科技辅导员,充分发挥科技辅导员在学科教学中的科普引领作用。学校要把科技辅导员的发展和培训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要让科技辅导员在学校发展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了较强的科技辅导员队伍,通过科技辅导员的指导和引领,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普教育的效果就会得到更好的加强。
(2)对科技辅导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普能力,让他们懂得更多的科普知识,形成学校科普教育的实力。学校可以安排业务学习时间,首先立足于学科中的科普知识学习,然后引导学科教师多渠道的学习更多的科普知识,逐步丰富教师的科普知识,以达到适合学科渗透科普教育的目的。
4.创新科普活动内容和形式
學校可以设置科技节活动,可以着眼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制作、科技论文、航空航天模型活动,争取在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得奖励;还可以在校园中开辟种养殖园,成立科技兴趣小组、科技活动小组,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亲自实践中接受科普教育。通过多种科技活动,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积极向上的科学意识、开拓进取的科学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有科学素养的人才。
5.加大经费投入
学校在发展规划中要建立科普经费保障机制,每年在计划中要对科普教育进行经费预算,以确保科普教育的良性运转。
6.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给学生科普实践活动的一个正确评价,给老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一个科学化评价,是促进学校科普教育有效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立足于素质教育,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的师生科普活动评价机制,学校的科普教育才能走向持续发展的轨道,师生科普素养的有效提升才能得到真正实现。
本学期,我们小学科学教研组以《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教科研工作的专题化,树立教师天职是为了每个学生全面生动的发展的观念,注重校内和校际交流,努力提高全组教师的业务水平,全面推进师生的整体科学素养,取得了不少成绩。
一、教学科研,成效显著:
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这已成为我们教研组教师的共识。本学期,全组老师认真学习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及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教学进度,并在实际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贯彻和落实。平时我们经常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展开讨论,提高认识水平,并用以指导教学实践。外出学习、听课的老师,回来后能热心地向组内其他老师介绍学习内容与经验。每次教研活动有明确主题,讨论交流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获得的经验、取得的成功、经历过的失败,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
3月14日,丽水市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培训会在莲都区城北小学召开,来自九个县(市、区)的小学科学教研员和50余位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我组陈建秋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并主持短信评课活动。
3月20日—21日,莲都区小学科学(修订版)下册教材培训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区的30余位小学科学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在全组科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值得一提的是,我组陈建秋老师作《五年级下册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专题讲座时,他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和与会老师互动交流等独特的方式吸引了所有老师的目光,使研讨氛围达到。
4月16日,区教研室组织送教下乡活动,我组陈建秋老师到老竹民族学校上了题为《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的交流课,整节课一气呵成,学生主动参与,在有效探究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得到听课老师极高的评价。
5月20日,XX年学年第二学期区小学科学教研组长会议在中山小学后庆校区召开。作为本次会议唯一一个进行经验交流的教研组,陈建秋老师作了《关注科学概念优化教学过程——“主题式”教研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二)》专题讲座。之后,我组叶巧美老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她执教《生的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注重在“科学概念”的引领下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形成概念,展示了我校教教育科研的显著成效。
5月27日-28日,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萧山区朝晖小学举行,我组陈建秋老师参加本次会议并作为网络骨干参与主持视频直播和互动评课活动。
6月6日,莲都区小学科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在刘英小学召开,我组陈建秋老师作了题为《有效记录深化探究》评课讲座,探讨如何关注实验记录,进行有效指导,提高学生记录描述能力,搭建相互学习和对话的平台。
本学期,组内教师多次参加各类优质课、观摩课,并取得不少荣誉。另外,我们十分注重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有不少论文获奖、交流或者在刊物上发表:
论文标题或荣誉名称
颁奖单位
级别
获奖者
时间
XX年年度优秀版主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分会
省级荣誉
陈建秋
2011.1
优秀指导教师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
国家级荣誉
陈建秋
2011.1
重新确定市学科带头人
丽水市教育局
市级荣誉
陈建秋
2011.1
《科学网络,一路走来……》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
国家级二等奖
陈建秋
2011.1
《整体把握 准确定位 实施有效教学》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
国家级一等奖
陈建秋
2011.1
“有结构材料的选择与组织”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莲都课改》
区级发表
陈建秋
2011.1
《科学课》伴我成长
会刊《科学课》
国家级发表
陈建秋
2011.2
科学教学博客《不睡觉的兔》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
国家级二等奖
陈建秋
2011.2
《五年级下册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专题讲座
莲都区教研室
区级交流
陈建秋
2011.3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送教课
莲都区教研室
区级交流
陈建秋
2011.4
《生的生物和熟的生物》优质课
莲都区教研室
区级二等奖
叶巧美
2011.4
现场教学设计比赛
莲都区教研室
区级三等奖
叶巧美
2011.4
《关注科学概念优化教学过程——“主题式”教研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二)》专题讲座
莲都区教研室
区级交流
陈建秋
2011.5
《生的生物和熟的食物》观摩课
莲都区教研室
区级交流
叶巧美
2011.5
《有效记录 深化探究》评课讲座
莲都区教研室
区级交流
陈建秋
2011.6
二、少儿科普,硕果累累:
今年的汶川大地震再次警示科普知识的重要性,给青少年最需要的科学知识、观念,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科技知识,掌握一些科技技能,增强科技意识、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挖掘教材中的科技素材,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富于创造性的科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快乐。然后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实验过的科技知识整理成文,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会用科学知识、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思想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上个学期,我们组织了校首届科学小论文比赛,并挑选了相对比较优秀48篇小论文篇参加全国小学生小探索者科学小论文竞赛,共有19篇获奖,其中一等奖4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9篇,具体名单如下:
论文题目
获奖级别
作者
班级
指导师
“怪异”的水
国家级一等奖
梁逸超
601
朱美珍
厨房卫生
国家级一等奖
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