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4: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语文教材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变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预习前给方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说明方法的指导,在《新课标》中仍没有摈弃。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听到的都是汉语,看到的都是汉字。孩子一出生就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加之,小学生学习语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自觉拓展学习方法,进行预习指导,扫清生字词障碍,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课堂中给时间。《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也很精彩: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所以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的沟通。只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反复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联想,读中圈划,读中品美,读中创造,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3.总结时给机会。善于总结,才会有提高。学生的总结,既是前一个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综合,又是下一个学习过程的起跑点。当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教师、读本之间的对话达到颠峰时,一些生成性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洋溢万分,教师给了机会,让学生自主总结,在情感声得以升华,在学法上得以概括,与读本对话将会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自主学习才有保证。
二、变单一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1、告诉学生合作交流去学什么。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合作交流的问题。在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之前,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出作教学预设,哪个阶段要解决哪些问题,选择哪种最佳呈现方式,让学生明确这阶段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2、告诉学生合作交流怎样做。首先要明确小组角色、分工,做到全面参与,然后告诉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交流意见,让个体在小组中动起来,最后要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现状,培养探索实践能力。
1、探究自己的疑问。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问题,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让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得到充分尊重,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适应时代的需要,加强了应用文体的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在应用文编排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分析不科学新教材将应用文分为两大块:一是“应用写作”,包括书信、调查报告、总结等;二是“应用文”,包括电报、规则、计划等。这样编排是不科学的,破坏了应用文教学的整体性,模糊了应用文的概念。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曾指出:分类的事情有三端必须注意的:一要包举;二要对等;三要正确。包举是要所分各类能够包含该事物的全部,没有丝毫遗留;对等是要所分各类性质上彼此平等,决不能以此涵彼;正确是要所分各类有互排性,决不能彼此含混。对于“应用写作”与“应用文写作”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往往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同一关系,一种是属种关系。如果说是同一关系,教材就大可不必分门别类;如果说是属种关系,那么“应用写作”是属概念,“应用文写作”就是种概念,因而“应用写作”比“应用文写作”的外延大。依照教材的分类,就会得出“计划是应用文,而总结不是应用文”的错误结论。
二、例文不规范应用文写什么,怎样写,教材中的例文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无论在内容形式上,例文都应当具有规范性和典型性。但是,教材中有些应用文的例文并不规范。民事诉状的例文(三年制语文第323页,四年制语文第268页)就是其中一例:
示例:
民事状原告人:刘男85岁汉族现住街号。
人:张女44岁汉族系省局工人现住:同上。
被告人:刘女50岁系区厂退休工人现住:区六条委组。
被告人:刘女47岁系区厂工人现住不详。
案由:赡养
事实及理由(省略)
诉讼请求
要求二被告依法尽其赡养义务给付赡养费。
此致
市中级人民法院
原告人:刘
年月日
(一)就管辖级别而言,该诉状所涉及的是一件很普通的赡养问题的民事案件,应由基层人民法院审理。因此,该诉状所提交的人民法院名称以“市人民法院”或“市区人民法院”为宜,不应有“中级”二字。
(二)行款格式不正确:
1.民事诉状不同于刑事诉状,原告、被告可以是公民(自然人),也可以是组织(法人),原告就写“原告”,被告就写“被告”,后面通常不带“人”字。
2.“人”前面应注明类型,或“法定”,或“委托”,或“指定”。
3.“诉讼请求”通常放在“事实及理由”之前,目的明确,纲举目张。另外,该项具体内容的开头宜空两格。
4.诉讼所提交的人民法院名称应顶格。
5.署名应是“具状人”,而不是“原告人”;署名之后还应有“(签章)”的字样。
6.缺少附项,应当注明副本几份、物证几件、书证几种等。
(三)忽略了标点符号。首部是原告、被告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藉贯、职业、工作单位、住址等。每小项之间均应用逗号。例文有时用了,有时又没有用。严格地说,仅首部就漏标了16个逗号,多用了2个冒号(中间两个“现妆后面)。
除上述例子外,还有不规范的,如感谢信、表扬信、唁函、计划后面都缺少写信或制定的日期等。
三、缺少适当的练习题,不便学习巩固应用文本身就是实用性很强的文体。学习应用文,务必要联系生活和工作实际,通过写作实践,加深对它们的理解,以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反之,走马观花,收效甚微。因此,在介绍应用文知识之后,要安排适当的练习,宜教宜学。
这套初中语文教材吸收了原教材的合理成分,并参照国内外编选语文教材的经验,有所创新,是一套色调鲜明的新教材。由于它是在原教材基础上产生的,为说明它的特点,有必要将其与原教材作一些比较分析。
一
语文教材主要有综合型与分科型两类。我国传统的语文教材都是综合型的,即将知识体系、训练序列和课文三部分编入一套教材里,又有按文体分类、年代顺序和训练要求三种不同的编排方法。近代语文教材又基本上按文体分类或训练要求组成单元的方法编选课文。50年代中期,我国学习苏联经验,编选了一套《汉语》和《文学》的分科型教材。所谓分科型教材,是根据语文知识和训练体系将语文教材分编为几种。实行分科教学,知识系统、完备,各成体系,便于教学,也有明显的优点。
1978年以前,我国中学语文教材都是全国统一的。这种做法不能适应各地发展的不平衡和要求的不相同,也不利于教改实验。党的以后,为了开展各种教材和教学的研究与实验,一些学校和教育研究机关编选了一些实验教材,有综合型的,也有分科型的;分科型教材一般分为“阅读”“写作”和“汉语知识”三种。统编中学语文教材吸收了各种实验教材的优点,也分综合型和分科型两种,即“初(高)级中学语文课本”高、初中各6册和“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课本(试用本)”《阅读》和《作文·汉语》各6册。
综合型初中语文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以读写训练的要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体例分单元编排。读写训练主要通过课文(每册30课)体现,是教材的主线;语文知识贯穿其中,编写成短文,是教材的副线。
分科型初中语文教材《阅读》和《作文·汉语》配套使用。
《阅读》课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作文·汉语》课本的“说写训练”配合。课文篇数多(每册平均40课),分讲读和自读,文言文与白话文混合编排,练习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
《作文·汉语》课本包括“说写训练”和“汉语知识”两个系统。“说写训练”包括“作文训练”和“说话训练”:每次“作文训练”由作文知识、例文、作文范围和作文指导四部分组成,每学期6次;“说话训练”即口头作文,要求进行成篇的讲话练习,每学期围绕一个中心训练2—3次。“汉语知识”编为44篇短文,包括“语汇”“语法”“修辞”。语法知识按新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编写。
这两套语文教材吸收了建国以来语文教材编选的经验,受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都不能适应义务教育的需要,有明显的不足:
1.为适应升学教育的需要,原教材不能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知识更新慢,反映经济建设实际的内容薄弱。但义务教育要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上级学校培养后备生,因此,教学内容要扩大,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2.为适应封闭性教学的需要,原教材课文教师要篇篇讲,作业学生要题题做,因此课文和练习都受到一定“量”的限制,影响学生开拓视野和开发智力,也适应不了义务教育建立开放式教学体系的要求。
3.由于对语文教学整体结构认识不够,教学内容没有超出智育和德育的范围,教学方法停留在传统的“读写讲练”上,因此,原教材没有为开发智力、审美教育提供充分的条件,特别是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4.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着重培养书面语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但是,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口语的运用在现代生活和工作中更为广泛、重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几经修改,虽已明确提出语文训练包括口语即听说能力的训练,原教材也相应增加了一些口语训练的内容,但没有形成完整的训练序列。
二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即在同一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分编为多种,通用的包括“教读本”和“自读本”,还有适合不同地区需要的地方教材。教读本供课堂讲授使用,配套发行“教师教学用书”。这是一套综合型教材,在总结教材编选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原教材的优点。
它吸收了原综合型教材的如下优点:
1.从语文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出发,以语文训练为主干,把教材的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建立起一个整体教学结构。
2.重视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性和序列性。语文知识贯穿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密切结合,既联系了课文和学生实际,各个部分又有自己的体系和序列。
3.重视通过练习培养能力,练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富于启发性。
它又吸收了原分科型教材的如下优点:
1.教学内容容量大,课文多,教读本每册30—40课,还有配套的、篇幅相当的自读本。
2.作文训练线索分明,目的明确,梯度合理,一次一个中心,前后形成系列。既重视口头作文,又重视书面作文;既重视片段练习,又重视综合练习;既重视写作训练,又重视修改训练。形式多样,配有例文,紧密联系了课文与学生实际。
3.白话文和文言文混合编排,文体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应用更加突出。
但是,新教材在吸收原教材优点的基础上,从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教学内容更为扩大,知识层次增多,练习份量更重,又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1.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合理顺序。总体结构改变了以文体为主的安排形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册要使学生认识语文的运用与生活的关系,培养观察、分析生活的能力,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第二、三、四册在继续培养观察、分析生活能力的同时,培养积累、运用书面材料的能力,依次侧重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第五、六册培养综合运用观察得来的材料和书面材料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和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体现各个阶段的要求,第一册按课文反映的生活内容,第二、三、四册按文体和表达方式,第五、六册按实用体裁和文学体裁组成单元。
2.大量增加适用性强的内容,突出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从第二册起,系统安排了各类应用文教学,第五、六册则重点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3.重视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突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套教材,听、说、读、写都有各自的训练内容和序列,围绕阅读训练的要求,分散在各个单元和课文中,使各训练序列既自成体系,又互相配合。
4.语文基础知识改变了编写短文的形式,结合课文的提示、练习和注释介绍,有利于与读写结合;同时,每册都有附录,系统归纳本册有关的语文基础知识,供学生复习,不作课堂讲授。
三
教师要掌握好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必须转变几个观念。
第一,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这套教材既有整体性、综合性、又有科学性、序列性,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语文教材的封闭体系,沟通语文和其他学科,沟通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沟通课内和课外,建立一个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因此,掌握这套教材,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要处理语文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教师教读和学生自读、课堂教学和课外语文活动之间的关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指导他们更广泛地学习和运用语文。
第二,“过去教科书只有一本,凡是编入教科书的都要教给学生。有所遗漏,教师就会被认为没有尽到责任。这几乎成了多年的通例,必须打破这个观念。这一回,教科书不只一本,而且用于课堂上讲授的一本,内容也有许多层次,不要求全部由教师教给学生,相当一部分要由学生自学。课文分教读和自读,练习分必做和选做,自读课文后的练习尤其可以灵活处理。厚厚的一本书,要求教师讲授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教师教学用书》“说明”)教材编者十分强调这一观念的转变,给教师教学以相当的自。因此,教师一定要处理好自己掌握“一桶水”和教给学生“一杯水”!的关系,处理好教读和自读的关系,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要求,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内容。使用同一套教材,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以有所区别,这有利于联系实际,改变“一刀切”的做法。一般地说,对接受义务教育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实用性强的知识可以多传授,实用能力要着重培养;对接受义务教育后准备继续升学的学生,知识面可以宽些,理论性可以强些。对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和班级,内容不要过深,要求不要过高;对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和班级,内容可以深些、宽些,要求可以多些、高些。但无论对什么学生,都要重视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方法,教师不要什么都包下来,一定要改变保姆式的教学方法。
第三,教材的总体结构要求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因此,要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读写轻听说的教学思想,改变重记忆轻理解、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之外,要特别重视实用能力的培养。过去,中学生不会组织整理材料,不懂基本实用文体的格式和要求,适应不了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需要,常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并不是因为知识高深,能力复杂,而是因为重视不够,缺乏训练。使用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固然不能放松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但是,语文训练必须全面,实用能力必须加强。只有这样,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协调发展。
四
要学好、用好义务教育教材,除了转变观念外,还要掌握好教材的组织结构系统。
这套教材的组织结构,从纵向看,包括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四个系统和一个培养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系统;从横向看,各种知识和能力相互配合,通过单元形式体现出来。
四个知识和能力系统是:
1.阅读训练:它体现每个单元和课文的基本教学要求,主要通过课文的教读、自读和练习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课文为中心,根据教材的总体结构来安排,是总体教学内容的具体化。要求具体,有一定弹性;既有总体目标,又有合理梯度。例如,第一册着重培养观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以及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课文就按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革命生活、自然景物、经济文化生活、科学世界、想象世界的顺序组成八个单元。为培养观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安排了生活的启示、反映生活要渗透感情、认识和理解生活、文章与生活的关系等教学内容;为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又安排了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反映生活的各种表达方式等教学内容。第二册以训练记叙能力为主,兼及说明、议论的起步,认识表达方式的交叉现象。课文包括七个记叙文单元和一个诗歌单元。教学内容安排了记叙的要素、顺序、详略,中心和材料,记叙和描写,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说明和议论中的记叙等,体现了第一册“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的深化和提高,反映了语文学习螺旋上升的客观规律。
2.作文训练:根据总体结构的训练目标,按照各册的教学要求,安排在各个单元和课文中。作文训练包括片段练习和全篇训练,片段练习安排在课文练习中,全篇训练每学期6次。每次作文根据该册和单元要求提出一项具体目标,例如,第二册着重培养记叙能力,六次作文依次要求:交代清楚记叙要素,注意记叙顺序,围绕中心自动检索,根据中心确定详略,叙述结合描写,记叙中穿插议论。每次突出一个重点,前后连贯,序列鲜明,最终形成综合能力。
3.听说训练:包括随机训练和集中训练。随机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在课文练习里安排一定的内容。集中训练每学期两次,每次突出一个中心,与作文训练交错进行。例如,第一册要求“说话要大方,口齿要清楚”和“要说得清楚、简洁”;第二册要求“说话要有中心、有条理”和“说话要连贯、严密,学习听记”。不难看出,听说训练的要求与作文训练的要求基本一致。
4.语文基础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和读写听说知识。基础知识不再采用短文形式,在课文提示、练习、注释中介绍,通过教读和自读理解,通过练习运用。短文形式有利于知识系统化,但不利于与课文结合,与读写听说训练结合。改变短文形式后,为弥补知识分散的缺点,每册课本都编了附录,指导学生系统复习本册所学知识。
5.除知识能力系统外,这套教材还有一个培养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训练系统,这是以往教材忽视了的问题。教会方法、培养习惯、也是培养能力,但不是单纯的语文能力,而是学习其他知识和从事各项工作必须具备的综合学习能力。例如,第一册要求培养学生掌握勾画摘录词语、查字典词典、学习圈点批注、做摘抄、列提纲、做分类资料卡片、做读书提要等学习方法,养成边读边思考、注意提出问题自求解决的学习习惯。这都体现了这套教材重视培养自学能力的特点,它的要求也分散在各个单元中,每个单元突出一个重点。
使用这套教材,要处理好上述五个知识能力系统的相互关系。五个方面的要求融合在各个单元中。每个单元由单元提示、课文和作文训练或听说训练三部分组成。
单元提示主要介绍课文,提出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体现了各种知识和能力系统的配合,尽可能一致。例如第二册第一单元阅读训练要求掌握记叙的要素,作文训练就要求写记事性文章,交代清楚六个要素,学习方法着重培养学生默读。
课文分教读课和自读课,约各占一半。
教读课由教师讲授,课文前面有学习重点和预习提示,后面有练习。预习提示根据单元要求和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和要求学习利用工具书查检的字词。练习包括课文练习和基础知识练习,全面体现各训练系统的教学要求。练习形式多,份量重,分必做和选做。课文练习有三个层次:(1)理解分析——着重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2)揣摩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推敲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进行读写听说训练;(3)记忆联想——巩固、扩展学习成果,熟读背诵,抄录词语警句,选取与课文有关的文字材料和课文比较,以加深理解和开阔视野。基础知识主要是现代汉语知识,先对有关知识作简要阐述,然后安排适量练习。
自读课由学生自学。课文前面有自读提示,后面有练习。课文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也可以安排让学生课外阅读,自读提示中所提的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练习由学生自己选做。注释从简,有的词语要求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自读课文,教师可以作必要的提示、检查和讲评,但不能包办代替,主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作文训练与听说训练交错安排,每册八个单元安排六次作文、两次听说训练。作文培养书面表达能力,听说训练培养口语的吸收和表达能力。二者训练目标一致,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作文提示或听说训练提示,介绍有关知识,提出训练要求;作文例文或听说预备活动(根据听说要求进行分解训练);参考题目。
每个单元的组织结构,下列图表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来:
每个单元都包括图中所述三个部分,有的单元后面还安排“语文活动”。“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辅活动,每学期一个中心,在课外组织。例如,第一册的“语文活动”是写字比赛,要求“字要写得清楚、匀称、整洁”。开展课外语文活动,是突破封闭或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教材作了一些安排,但教师不必受其限制,可根据实际搞得更为丰富多彩。
五
解说:小学语文教材收集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以及脉络清晰的参观记和言简意赅的说明文。如让小学生扮演解说员的角色,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调换顺序、更换词句、穿插内容、删除细节等形式的重组后向同学介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调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可以让学生“实习”一番调解员工作的。《将相和》讲的是战国时期发生在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三个故事。导学此课时,可虚拟这样的情境:如果当时蔺相如避闪不及与廉颇狭路相逢,廉颇一定会大发雷霆,造成僵局,你能劝劝廉颇吗?继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蔺相如升官的理由,将相同心的必要以及廉颇在赵王心目中的位置等方面劝慰廉颇。待学生想好要说的话后,再扮角色进行表演。
辩论:进行辩论,不仅可以使人明白事理,而且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再现了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的伽利略形象。在导学此文的过程中,可组织一次由伽利略代表正方、围观者代表反方的辩论活动。
推销:这是一个时尚的话题。挖掘语文教材中推销活动因素,培养学生的推销意识是完全有必要的。《新型玻璃》一课从性能、用途等方面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同时进行推销意识的启蒙,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新型玻璃厂的推销员,你应该向金银首饰店(汽车厂、马路旁的学校等)推销哪种玻璃?又该怎样介绍这种产品呢?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根据对方单位的需要确定所要推销的产品,模仿推销员的口吻开展模仿推销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上述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语汇、语法、逻辑等方面的矫正,而且还要引导他们将表情、手势等体态语适度地加以运用,以增强“说”的效果。
演示:《称象》和《捞铁牛》两课讲的都是古人运用水的浮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导学《称象》时,教师可准备一只饭盒(代表船)、若干石子以及一架天平、一盆清水和大象替代物等,让学生按照课文介绍的曹冲称象的过程进行演示,并用天平验证一下石头的重量是不是就等于大象的重量。导学《捞铁牛》时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演示所用的物品,分组进行演示实验。学生手脑并用,该做合一,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其效果不言而喻,传统的师讲生听的做法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一)行为目标的变化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在古代个别教学的背景下,所谓了解学生就是了解某一个教育对像,其实质是针对个体的个性教育。但这种一一对应的教育方式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却有不可操作性,因为现代教育的施教对像已从面对面单个的学生状态变成了以院校、专业、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状态。因材施教之“材”即教育对像可以分为个人和群体,故在规模化发展的高等教育中,今日所因之“材”更具群体性特征,从教育需了解单个学生的出身、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转向了面对大规模的群体的普遍的、具有共性的公众需求的现实层面,这是目前因材施教现代化改革的实质性变化。
(二)行为策略的改变
受教对像的群体化,导致了因材施教原则的践行策略的存在状态也会有相应变化,具体说来表现为:
1.师生定位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必须讨论教学活动的主体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多被认为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老师独具慧眼先明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再因势利导去授业解惑,强调的是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但在规模教育的教学舞台上,受教对像的多层次、群体化的复杂局面决定了教师不能再局限于演独角戏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求教师先了解受教群体大致的来源、基础、能力、兴趣的分布类型,再分类分层,进行分类施教。同时,即使在同一级层与类别受教群体内部,教师也面临着了解学生中差异的统计分布,不可能作到绝对的整体把握,故在这种复杂群体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只有把“交往”、“对话”、“互动”等因素列入课堂教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上,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主动精神,所以现代教育的师生主体定位中,教师应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受教过程中的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再去实现创造性的教师主导,构建新型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这才是因材施教教学活动的新的内涵。
2.资源整合上在教学实践中
因材施教之“材”不仅指不同知识类型的学生群体,还有另一层含义,即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及使用何种相应的教学手段。在现代语境下,因材施教不仅意味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教学,还意味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又是与周围诸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不断交流中才能实现的,所以现代的因材施教不再是传统的师生直接对话,而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发展系统,是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种资源的整合,是在施教者分析受教群体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在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作整体的改革。总之,是“指向学生个体的巨大变化、学习环境的巨大变化、社会的巨大变化等所有与教育有关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
二、大语改革背景下,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理念上的认识是抽象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价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体现。如何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大学语文的因材施教?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明确不同专业大学语文的学科定性与目标定位,微观上对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和实践。
(一)课程定位上
专业特色基于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功能属性的多义: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并存,故欲践行因材施教原则必须以厘清各类型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前提,去有所侧重,以此确定各具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区间。温儒敏先生于《大学语文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一文中说“大学语文现在最关键的是地位和定位没有弄清楚,特别是定位。”具体来说,如理工农医专业应注重针对性、实用性,突出其社会功能,故此类专业的大语课程应偏重其工具性,注重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具性、人文性并重,偏重大语中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艺术师范类则是人文性、审美性为主,重点应于大语课堂中去作人文精神与美感美德的培育。在夹缝中找到自身的坐标并准确定位,是各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定位准确后,才有相应的学分设置、教学计划、教材教法的区别,定位是风向标,定位不同,指向上才会凸显差异。
(二)教学内容上
多元组合因材施教的“因材”不仅应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和需要而且还应指凭借适当的课程资源,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调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必先保证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上既具专业特色又能满足学生多种需求,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做法值得借鉴:
1.创建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所谓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是围绕大学语文课程,学校打破单一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群体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以便于不同兴趣、不同专业的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门类组合。如可设置一门《大学语文》必修课程,下设《新闻写作》、《文学名著鉴赏》、《影视欣赏》、《演讲与口才》、《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等专项选修课及各种与专业结合的学科写作课程作为活动课程。这种多元组合的课程设置本质在于不同群体的学生有机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多方面的兴趣,从而运用自己的优势智力,完成大学语文的学习目的。
2.开展专题式讲座借鉴《百家讲坛》的模式
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专题,开展文化文学专题的讲授模式。在文学史的脉络下,每个专题以经典篇目为主线,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点,开设诸如:文学与音乐、文学与建筑、文学与绘画、诗歌与艺术等不同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文学、史学、美学等多方面感受文学文化的魅力。
3.自筹自编体现专业特色的大语教材
同一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不一定只依靠其一,只有单一的一种,而是可以尝试不同专业分别选用不同的大语教材。在编著过程中,尽量选取更多与专业背景、学生专业思维、专业兴趣紧密的篇目。如艺术类专业可以适当增加介绍艺术人生与艺术门类的作品、农林业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反映农业科技领域的科普文章如沈括的《梦溪笔谈》节选、理工科类专业可以涉及科幼小说等……保证授课内容贴进专业、与专业有连接与切入点,学生当然会有兴趣。
(三)教学方式上
不变与万变教学方式应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谁来教,二是如何教,即教师与课堂教学方式。从大学语文教学体现专业差异来说,建议教师不变,教法万变。因材施教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最终还是靠教师来实施。由此,我主张同一院校中不同专业的教师应相对固定,一个教师最好只固定教一个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这样便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去积累与自己所教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有更多精力去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教学,课堂上更紧密地讲授与相关专业有关的文学、文化知识,从而拉紧专业学生与大语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在不同专业授课教师相对固定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因人而异。如理工科学生对文学艺术其情感体验、审美能力、想像力相对较弱,但善于推理、长于逻辑,故可以尝试“创设情境法、”、“启发式”、“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等;艺术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能力较强,但思维不深入细致,故可以多采用“实践体验法”如“诵读法”、“视听法”、“讲故事法”等方式。总之,以不同之“材”的特点为出发点,教无定法,因材施教。
(四)考核方式上
新课标高中语文的写作教材内容先从分类和排列两方面加以解释。写作教材内容的分类是指教材中的各信息是以什么为重点来安排的。从内容上看,写作教材按照文体、篇幅、技巧能力等分成不同的类别。按文体来分,分为实用文与非实用文两类。即除了文学作品外的一切记事性、说明性和论理性的文体。非实用文就是指文学作品,等等。按照篇幅分,有段落写作与文章写作两类。按照知识、技能和技巧分,分为以知识学习传授为主线的和以能力训练为主线的两大类。
本论文中三种版本语文写作教材具体如下:人教版写作教材的组成部分:第一是“表达交流”专题写作。第二是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写作练习,它是与“阅读欣赏”合在一起的。第三是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的写作练习。苏教版语文写作教材一共五册,分别以人文的话题为中心,设置了三个专题:“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每一册四个专题,一共二十个专题。粤教版五册必修教科书中的写作教材由单元主题和文体交织构成。读写结合的写作教材每一单元都是由语文综合活动组成,由“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近经济”五个主题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在高中三年究竟能够掌握多少写作技巧、能够形成什么样的写作能力,并不能预知。这不仅是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和学生的能力差,跟写作教材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们不能确定写作教材能不能提供培养写作能力的依据。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写作教材的功能
1.传播信息的功能
通过教材文本学到什么。过去传统教学常将教材课本看作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和对象。学生对教材要完全地记忆和理解。教材最基本的功用就是为教学提供资源。所以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内容控制着课堂,教师个人很少有创新的知识或是师生互动而来的新知识。即便老师有自己个人的知识见解,也是就教材来理解教材,仅仅传递教材中的知识。教师的个人知识一定是服从于教材内容,而没有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中。这样教学,教师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会在整个课堂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就能在理解和建构教材内容意义的基础上,让师生共同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能力。
2.学习辅导帮助功能
怎么来使用教材。在课文开头列举出学习目标、学习方法,通过课文后面的训练题提示学习重点,也应该预设学习过程,思考学习路径。教材的学习指导功能,是指教材教学什么,用什么教学,教材对学习过程有何制约与影响。学习过程正是把学习目标、文章主旨与语言知识等有意义价值的信息与学习活动联系起来的最基本过程。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多是呈现学习对象,缺少处理对象的学习方法引导。语文教材教本到现在学本的转变,使教材不再仅仅是学习内容的载体,还应该体现学习过程的进度。但传统的教学只罗列学习目标,缺少引导学生一步步达到目标写作教材,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只是应试地完成写作。学生关于写作的认知也只是来源于自己已有的积累认知。教师的任务就是检测学生现有的认知理解能力,然后选择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任务并且以合理的方式呈现这个任务,最后学生完成任务而教师从教材中提供所必需的帮助。而新课标下的写作教材就是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状况来设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阶梯,引导他们到达最近发展区。写作教材作为师生教学的共同载体,应该提供教学方面的帮助。因为写作教材的目标和内容都高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发展水平,要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教材目标的预设,就要为他们构建适合他们发展的平台,提供教学写作的指导和帮助。
本文对新课标下新教材的内容、结构做了简单梳理,发现许多方面都是直指语文教学的写作教学和写作训练,还有一些重点落在写作教材的某一个大环节上,如写作训练体系的编排、写作训练的跨文化理论研究等。这些研究都为写作教材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文献。但这些研究关于写作教材是否应该有目标以及目标是什么,是模糊不清的。研究者大多跳过了教材本身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与学的帮助这个论题,直接进入到教学实践层面探讨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和学者对于写作教材的内容研究,没有能够形成共识。研究者多是就一套教材进行剖析,而把几套教材作为研究对象的则很少。
目前,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新教材(人教版)已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这套新教材是依据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按结构—功能体系编写的。新教材在教学内容和编排结构等方面既吸收了当代国内外外语教学理论的新成果,又继承了我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使教材更符合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规律,因而受到教师们的一致好评。教师们普遍认为:新教材突出了语言的运用,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论文。但我们也发现,新教材与原统编教材相比,由于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别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语言素质等方面有了新的或是更高的要求,许多中学教师感到不能驾驭新教材的教学。同时,由于目前各种统考(中考、会考等)还没有真正把测试的重点转移到学生对新教材内容的运用上来,所以中学英语教学出现了“用新教材讲课,用旧教材做题”的怪现象。笔者认为,要彻底扭转中学英语教学的局面,除了对测试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外,还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和改革。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等有了很大的变化,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却没有大的改进,这势必直接影响到中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学方法如何改革?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更适合新教材的教学?这些问题自新教材试用之日起,我国的中学外语界就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不乏科学的、可行的具体教学方法。这里笔者向中学英语教师推荐一套与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教材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法体系,这就是英语情意、情景、结构、规则、功能十字教学法。
二、英语十字教学法介绍
英语十字教学法由情意、情景、结构、规则、功能五大因素组成。
情意即情感、意志、动机、兴趣、性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其中以动机为核心[1]。情感也就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爱与喜好。浓厚的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意志主要指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进而达到学习目标,培养起完成学习任务的决心和毅力。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否起着重大作用。过去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很少明确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运用列入教学方法的体系之中。十字教学法运用外语积极学习理论的原理[2],力图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当然我们讲的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而是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也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愉快,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果对学生要求过高,学生经过反复努力也达不到目标;或是教学目标定的过低,学生轻而易举就可以达到学习目标,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新教材充分注重了中国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和困难,在教学内容及编排方式上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这与十字教学法注重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过程和特点是相一致的。十字教学法中的情意,实质上就是把心理科学与外语教学相结合,了解中学生外语学习的心理特征及其过程,从而真正把中学英语教学从过去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现在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究其根源,在于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动机,更缺乏学好英语的决心和毅力。但如果认真分析,我们发现,中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对英语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而是有一个从好奇到厌倦,再到恐惧,直至放弃这样一个过程。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英语学习情意方面的问题,适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并巩固学生已有的学习决心和毅力,那我们就可以使学生避免陷入厌倦甚至放弃学习英语的困境,进而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目的。所以抓好情意这一因素,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这对提高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有重大意义。
情景是指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社会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的情景是揭示外语所表述意义的一个基本因素[3]。学习外语只有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才能准确理解意义,正确表达思想。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既然是为交际而学习语言,那么在教学中就应创造并利用交际情景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就中学英语教学来说,情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人们创设和模拟的外语教学情景。在这一类情景中,学生初步理解英语话语(或课文、句型等)的意义,并进行必要的语言操练,达到积累语言材料、巩固基本句型、概括语言规则的目的;另一类是真实的外语教学情景。在这类教学情景中,学生运用英语接受信息或表达思想,并亲身体验运用英语达到交际目的后的成功感和愉。创设外语教学情景的方法很多。教师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之一。此外,利用具体实物、图画及录音、幻灯、投影等电教声像设备,开辟英语第二课堂(如英语角、英语板报、英语歌曲、英语竞赛、英语游戏、英语讲座等),都可以创设外语教学的语言环境。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教材突出了语言的交际性,依照功能项目而编写的课文内容切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为师生在英语课堂上创设语言情景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也为十字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结构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必要的语言知识。英语十字教学法中的结构主要是指句型结构[4]。对中学生来说,熟练掌握基本句型,既能建立对句型结构的感性认识,又能促进用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句型结构的教学要情景化。句型结构教学只有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进行,才能避免句型结构教学的机械性和枯燥性,才能真正体现句型结构操练的意义化和交际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新教材别突出了对句型结构的学习,以达到让学生运用句型结构实现功能的目的。规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语法规则本身;二是指学生运用语法规则生成千百万合乎规则的句子的能力[5]。这与人们通常对规则的认识有所不同。我们一般认为规则即是语法规则,或语法条条。而十字教学法则把规则的概念范畴扩大到对规则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为交际学习语言的正确教学目的。在掌握句型结构及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归纳并认知语法规则,进而运用语法规则,这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以语言规则指导学生在情景中的言语再实践活动。
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外语教学法流派中的交际教学法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推动我国的外语教学起了极大作用。然而在交际法的运用方面也有误区。如有不少人认为,运用交际法就是让学生只进行言语交际训练,不必甚至不应该讲授语法,也不应进行句型结构、语法规则的操练。这种观点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不可忽视的误导作用。应当说,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必须注重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但这并不等于说就可以忽视句型结构和语法规则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中学生学习的特殊性,了解他们学习英语的困难和特点。初中英语教学的对象是基本掌握了一门母语(汉语)的学生,而且他们学习英语时也不可能象生活在英语国家的儿童那样具有较好的语言环境。尽管我们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英语教学情景,创造英语学习的氛围,但为教学而创设的语言环境,不论在情景的真实性上,还是在情景对学生的持续作用时间上,都无法与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相等同。因而,我国初中学生一般不可能象外语自然途径教学法流派所倡导的那样去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而仅仅依靠交际性操练试图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语言往往费时费力甚多,甚至会事倍功半。所以,要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必须进行必要的语法教学,其中主要包括基本句型结构的掌握、基本语音规则及语法点的理解和语言规则的概括等方面,最终达到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例如,在教学生运用英语表达“喜欢”这一功能项目时,首先应让学生感知并逐步掌握Doyoulike…?这一基本句型结构,然后就这一句型中所涉及的语法点(如含有助动词do的一般疑问句的结构)进行讲解,进而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概括其它言语运用的规则,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规则的能力(注意:这里笔者提倡点破语法要点,不主张满堂灌输语法概念或语法条条)。这就为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奠定了语言知识方面的基础。正确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是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当前中学英语教学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之一。十字教学法所提出的结构与规则两个因素,与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语言结构与语言功能相结合——相吻合,要求教师正确处理语言功能教学与语法教学的关系,让学生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目的。
功能即运用语言进行活动,如叙述或表达思想。交际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按功能项目开展交际教学活动是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新教材中所涉及的语言功能项目都是比较接近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即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语言表达的需要,把功能项目和语言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新教材编者们这样编写的意图是为了强调学以致用,尽量让学生学了英语就可以运用英语表达他们学习与生活中的人或事,做到边学边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6]。十字教学法中的功能因素特别注重利用功能项目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与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教学目标相吻合[7]。
综上所述,运用十字教学法进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适合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实际,在中学推广运用有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全面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运用十字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十字教学法时,首先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十字教学法中五大因素的关系。
情意是前提。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了学好英语的决心、信心和毅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才能真正把升学教育、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情景是保障。学习语言,特别是学习外语,没有一定的语言情景,就不可能把外语教学搞得生动活泼,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可能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结构和规则是基础。正如建筑高楼大厦要有牢固的框架和足够的建筑材料一样,没有语言知识作基础,就谈不上语言运用,也就谈不上为交际运用语言。语言运用反过来又能促进和巩固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语言知识的掌握也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的实践来实现。功能是目的。学了不用,等于不学。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明确指出: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功能项目的训练来实现。十字教学法的功能因素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观点而提出的。
其次,无论是运用结构和规则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训练,还是运用功能项目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都必须融听、说、读、写于教学之中。要遵循视听说领先、读写及时跟上、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正确处理听、说、读、写各语言技能的关系。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最佳阶段。新教材依据初中学生爱说、爱动、善模仿的学习和认知规律,将课文内容主要以对话形式出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但视听说领了先,读写必须及时跟上。读写既是对听说的巩固,又是学生学习英语必要的言语能力[8]。读写跟不上,学生的英语学习很可能从“聋哑症”又病变为“文盲症”。十字教学法的结构和规则两大因素所强调的语言知识,不仅包括学生通过口头操练而获得的知识或结构,而且包括通过简单的阅读训练及初步的书写和写作训练而获得的语言知识。只有通过系统的、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而获得的知识,才是牢固的知识,才是能灵活运用的知识。
注释:
[1]见章兼中《外语教育学》PP249~251
[2]同[1]第四章“中学外语积极学习”PP93~128
[3]同[1]PP129~131
[4]同[1]P131
[5]同[1]P132
[6]见刘道义“论述我国基础英语教育的综合治理”一文
例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学了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后,为了让学生对鲁迅有深刻的认识,就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布置《我心目中的鲁迅》作业,让学生通过上网、请教别人,读有关写鲁迅的和鲁迅著的书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几天后,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大胆自由地阐述自己的看法及理由。这不仅使学生在心目中树立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鲁迅形象,而且引导学生多渠道地学习语言。
±?:《气象学家竺可桢》
学了《气象学家竺可桢》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凭借课文为竺可桢举办一次事迹展览。合作提纲可以这样列:“展览内容分几部分?每部分的标题怎么定?该选择哪些典型事例?怎么编排?展览名叫什么?”这样的作业,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应用性,它源于课文,跟课文紧密相连又高于课文,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语文实践能力。
例3:《春》
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谚语、古诗、文章、成语等,再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春之美。学习课文时,让学生背背有关春的诗句,看看在大自然中摄下的活动照、风光照。学了课文后,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吟春颂春,“音乐能手”选择唱歌,“语言能手”选择配乐朗诵,“绘画能手”选择画图,“写作能手”选择作诗……学生在这样开放的作业中,自主参与,不仅丰富了春的知识,又使学生个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开发。
例4:《桂林山水》
学习《桂林山水》,看了桂林风光录像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荡舟在漓江上,面对如此秀美的风光,你最想做些什么?假如你是一名画家,假如你是一名歌手,假如你是一位摄影师,假如你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假如……能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学生闭上眼睛很快地入情入境了。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学韩愈赞美桂林山水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也水到渠成。然后,再引导学生课外搜集、阅读、背诵有关歌颂祖国名山大川的篇章,进而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吸收与积累。
例5:《笋芽儿》
学习“笋芽儿钻出地面来了,她睁开眼睛一看,哎呀,地面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桃花笑红了脸,柳枝摇着绿色的长辨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这一段时,先理解省略号的作用:表示列举的省略。然后,请学生结合古诗80首,结合课文插图,补充省略号内容:“笋芽儿还看到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这样,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例6:《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
学了《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要求学生对故事中的文物说几句话,可以对文中的小战士说,也可以对说,或者对老乡说。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课文内涵,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当前,新的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变革,还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改革。因此,教材改革只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其中,利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才是重要的内容。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课程方案一旦确定的话,那么教学改革必定要发生变化,教学理念必定要发生转变。如果教学观念不改变,教学模式不转变,新的教材也将起不到改革的作用,课程改革将是失败的改革。因此,充分利用新教材改革的内容,挖掘新教材改革的意义,体现新课改的思想是广大高中教师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这直接关系着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
二、新教材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的特点
1.在知识体系的编排上,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新的高中数学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打破了旧的分科编排内容,例如,将高中数学分为:代数、几何等,调整了知识安排的顺序,注重和初中数学课程的有机衔接,更加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在知识的深度上注意由浅入深的把握程度,在实践性上更加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开展自我学习,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在数学思想上更加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数学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的传授,更加关注的是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和数学素养的培养,而新的数学教材则体现了这一思想,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数学思想的总结和提炼,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发挥好数学教学的引导作用,在章节的设置上更加体现数学方法的连贯性。
3.注重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新的数学教材更加突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材中每一章前的图表设计都是来源于生活,每一章前的引言都是从生活中的实际导入的。一些阅读材料都是根据生活提炼出来的,教材中的一些练习题都和人们的生活实际普遍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增加了研究性课题,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的数学教材增加了研究性课题,是当前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新亮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讲究把数学课堂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创新的精神。
三、深入挖掘新教材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我们知道,教育改革的重心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教材的改革只是教育改革的前提和保障,要想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关键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和方向,利用教材的特点,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到如何运用教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指导学生理解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高中数学教材是遵循新课改的思想,结合学生的实际而编写的,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注重学生通过自我阅读掌握知识,使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逐步培养数学兴趣,使学生通过自我阅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安排,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课堂教学之初,要专门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于知识有一定的把握,在心中形成初步的脉络,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要让学生明确每一节课程内容的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对于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要鼓励学生超前预习,并要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提高课堂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2)要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而进一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尝试找到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对数学知识的追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的数学教材相对于旧的数学教材更有利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方说,每章前图表的解说、章前的导入以及相关的数学资料、联系实际的一些例题,都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内容,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函数的图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后练习题中求弹簧振子的振幅、周期、频率这个题目导入本节内容,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