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4: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软件工程专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引 言
随着软件在各种领域迅速发展,软件的类型、规模、复杂度都急剧增长,在有限的时间和成本约束下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被人们高度关注,冈此提高各类信息化系统开发人员的软件工程能力越来越受到普通和军队高等院校的普遍重视。然而,由于软件从业人员所需知识更新快以及大量软件开发人员接受软件工程教育的经历不足,仅靠传统的高校课堂内授课方式,难以满足社会和军队信息化快速发展对软件工程人员的需求。研究如何通过建设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加快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优化软件工程课程资源的配置,对于我们国家和军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
1 软件工程教育的发展与主要问题
软件工程指将系统的、规范的、可量化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的过程。ACM和IEEE/CS成立联合工作组,在2004年制定了计算教程软件工程卷CCSE(computingcurriculum-software engineering),并把软件工程作为计算学科下与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系统、计算机工程等并列的学科。2014年,ACM和IEEE/CS推出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3.0版,知识领域与2004年版SWEBOK相比从10个增加到15个。此外,由ACM和IEEE主导,国际一些著名高校和企业的专家针埘软件工程硕士教育制定《软件工程研究生学位教程指南》(GSwE2009),描述软件工程硕上需掌握的核心知识体系和相应教程。我国从2001年开始建立示范性软件学院,并于2006年推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软件[r徉)》l512011年,软件工程专业经国务院批准增列为一级学科。
软件工程师目前在国内外都是最具吸引力的职业之一,如美国著名的就业网站CareerCast在2012年进行调查,从收入、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因素评选出的十大最佳职业中,软件工程师名列第一;在我国近来对本科毕业生的职、业调查中,软件工程师的收入也一直名列前茅。尽管近年来软件工程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国内外的软件工程教育还存在诸多挑战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现有的软件工程课程从学时数、教学安排等方面都难以达到实际职业对软件工程深度、广度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相关培养方案的制订较少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针对性不强。
(2)尽管聘请企业中有丰富经验的软件工程师授课是一条有效措施,但整体来看,软件工程授课老师普遍缺乏软件开发实际经验,甚至很多都未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
(3)软件工程目前存在众多不同的开发方法学,它们各有特点和优势,并且软件工程相关技术发展迅速,新的方法不断出现,这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准备变得非常困难。
(4)当前国内外软件工程教材多是对众多方法和技术的描述,对具体技术的深入程度不足且无法适应软件技术、工具的快速变化,对学生进行实际项目开发帮助有限。
(5)企业的软件开发中使用了众多的软件工具,并且对于重要领域的软件开发,很多企业采用商业化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昂贵的、专用的商业工具较为缺乏,并且在有限课程时间内学生难以接触到众多不同类型的软件开发工具。
(6)软件工程教育资源非常不平衡,在教育和经济发达地区,聘请优秀软件工程师进行授课、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开发中是可行的,但对于大量其他地区高校就难以实施。
(7)软件工程技术和工具发展迅速,很多软件从业人员从程序员开始起步,未接受过系统的软件工程教育或所受教育很快过时,因此需要持续性的、具有一定灵活性的优质教育资源适应这种情况。
由软件工程教育面临的以上挑战,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高校课堂内软件工程教育虽然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必须找到新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以满足其知识变化快、人员基数大、持续时间长、资源不平衡等特征。通过互联网在线课程的形式实施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无疑是应对上述问题一种有效、可行的方式。
2 软件工程知识体对在线课程模式的影响
软件工程可以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讲授,而软件工程专业一般包含一系列的课程,如需求工程、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构造、软件测试与验证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如果作为在线课程进行建设会遇到众多问题,其中主要包括对实践环节的要求非常高、追求在真实平台中解决有一定规模的问题、需要团队合作以及项目管理等,而目前在线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平台在这些方面有一定欠缺,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提供解决方案。
软件工程课程应该覆盖一定的知识领域,表1对SWEBOK 3.0版中包含的15个知识领域和子域进行初步分析,判断其是否适合于目前一般性的MOOC在线课程教育模式和平台。表1中第2列的知识子域适合目前在线课程教学方式,第3列中的知识子域需要对当前在线课程模式进行适当改进才能适用,第4列中的知识子域则需要对当前在线课程模式和平台进行较大改进。对于不适合(需对模式和平台进行改进)的知识子域,笔者在第3节中将研究讨论应对方式和措施。
表l中最后两个知识领域计算基础和数学基础作为软件工程理论基础的一部分,由于一般放入与软件工程课程相独立的课程中讲授,如离散数学、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其相关课程也都有较为系统、完善的体系,因此这里我们不进行特别考虑。
3 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的建设
目前已经出现一些软件工程的在线课程,如UC Berkeley的软件工程MOOC课程于2012年在Coursera、后来在EdX上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延伸出多个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mallprivate online courses,SPOC)。国防科技大学也已有软件工程相关课程在内部网络上线,供部队和军队院校一定范围内的人员在线学习。
3.1 软件工程专业MOOC课程建设
从对相关知识领域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一般性MOOC授课方式与平台难以适应的软件工程知识子域主要包含以下特点。
1)难以完全通过讲授使学生接受,如需要动手进行实践才能深入体会的技术以及与经验密切相关的过程、管理、度量等内容。
2)内容变化频繁的知识如一些软件开发技术、工具等总在持续发生变化或出现新的版本,课程每次新开时都可能需要调整。
3)需要团队式的协作与交流完成内容,如版本控制、需求获取、协同开发、团队交流等,仅靠讲授或个人作业难以达到效果。
4)软件工程教育强调具有一定规模和复杂性的项目实践,这对于教学辅导人员的数量和指导能力要求较高,不仅仅是普通答疑能完成的。
5)对于很多技术和实践来说,其结果是开放式的,软件设计、实现、测试、维护等任务一般不存在唯一结果,这给作业评价和成绩评定带来困难。
面向上述特点,根据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相关实践、效果以及已经实施的建设情况,我们总结出一些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1)制订MOOC教学计划时应遵循持续改进的原则。传统课堂教学讲究制订教学计划时一次到位,但由于软件工程内容变化快,因此分解教学内容、视频、作业时应该使其能够适应快速变化,不要期望一次建设就大功告成。此外,在线课程需要了解大量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教学效果,这也需要不断的改进。如果可行,可采用自行编著的电子教材和参考文献,使得每次开课时学生教材也可以尽快进行相应修订。
(2)在线课程平台与软件协同开发环境的有机融合。对于需要协同、交流才能完成的内容,实际由于许多国际化企业的软件研发人员遍布全球,因此已有相应的平台(包括开源软件工具开源社区等)支持地域分布的人员进行协同开发。教师可选择所需的协同开发环境,与软件工程在线课程平台集成在一起,提高对团队和协同任务的支持。
(3)对课程进行分而治之的划分。教师可以把课程按照其内容是否适合在线授课划分为一些小的子课程,每个子课程更偏重于适合或不适合(如理论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分到不同子课程),以减少整个课程设计的复杂性。在线课程偏重适合讲授的子课程,不适合已有在线授课模式的内容,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施(如其他高校单独开设实践课程、采用适合的平台或投入更多教辅人员等)。
(4)采用新的教辅人员委托模式。由于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性强,对教辅人员数量和质量要求高,因此仅靠开课学校的课程组难以完成。教师在实践中可以考虑招募在高校内或通过在线课程已经完成课程学习、成绩优秀的志愿者,通过一定的激励或者提高影响力等方式激发他们的热情。事实上,从开源软件的蓬勃发展以及Berkeley软件工程MOOC课程的实际效果看,该方式完全可行、有效。
(5)加强自动化结果评估和成绩评定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教师可一方面采用各种自动化软件工具,如通过测试驱动的开发工具、软件编码规范检查工具、基于服务的方式等对课程作业进行自动评估;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开源软件社区的开发活动中,通过开源项目对其完成工作和贡献采纳情况等进行评价。
软件工程专业MOOC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众多,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践逐步研究和完善其在线课程的建设过程。
3.2 软件工程专业SPOC课程建设
软件工程在实际实施中所面向的领域背景非常重要,而不同领域的软件系统各有特点,一个软件企业一般有其针对性的领域,采用的软件工程过程、方法、工具、管理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非在校学生的软件工程在线课程学习者可能在一般性的理论之外,希望学习更多对其背景有促进作用的知识。再者,MOOC课程学习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本身就是高校教师,他们会借用MOOC课程的内容,然后在自己的课程中进行一定改造并增加项目实习等内容,形成适合其学生学习的课程。此外,国防领域未来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中,软件工程人才将会包括科研人员、技术开发人员、管理人员、保障人员、作战和指挥人员等不同类型,还会针对战机控制、舰船控制、车辆控制、指挥自动化等不同应用背景,对软件工程知识的要求都有不同。上述情况都要求能够在MOOC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POC)。UC Berkeley就在其软件工程MOOC课程基础上发展了多个SPOC课程,包括在本校以及在其他高校中开设的课程。
对于建设软件工程SPOC课程,教师可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和策略。
(1)对于公共的知识讲授,尽可能利用MOOC课程完成,以减少SPOC课程的建设工作量,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提高课程的复用程度。
(2)加强每门SPOC课程的针对性,如针对具体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或针对具体领域背景选择相应的软件工程技术、工具、标准规范进行讲授。
(3)加强课程实践和项目开发环节的建设,这是MOOC课程本身具有的不足之一,但在SPOC课程中可以进行有效的弥补。
(4)课程成绩的评定可以把MOOC和SPOC课程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对学习者对软件工程共性理论和特定目标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在未来在线课程发展中,软件工程专业MOOC课程可能并不一定很多,由能提供优质师资资源的机构开设,但针对具体背景领域的SPOC课程可以更多,因为毕竟软件作为现代社会无所不在的组成,软件工程面向的领域众多,都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软件工程人才。
4 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具有变化快、对实践要求高、需要团队协作等特征,这些使建设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具有更高的难度。MOOC课程和SPOC课程都是未来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所需的模式,尽管已经有一些相关实践,但是如何建立较为系统、各门课程完善、质量高的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对SWEBOK中知识子域对在线课程建设影响的分析还较为初步,下一步还需要更具体地针对所包含的知识点研究如何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讲授。此外,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应该与软件协同开发环境有机结合,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针对知识点要求形成科学的集成平台体系框架并进行建设。
在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背景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培养他们实际动手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进行创新性的改革,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改革的总体思路如下:1)改革教学内容,优化基础知识,引入新知识,加入综合案例,结合企业需求,突出实践,将核心知识点打透,突出应用能力;2)改革教学模式,一方面在课堂上采用“提问式”、“启发式”、“对比式”、“讨论式”、“小结式”等多种方法综合应用,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另一方面在一些关键知识点上采取案例引导式,研讨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3)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多元化考核方式,考核可采用笔试与实际操作成果考核等不同方式进行。课程成绩由平时大作业、社会实践和期末考核综合而成,实行新的评估体系,使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4)改革课程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2具体实践
(1)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前提,改革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体系根据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进一步分析软件工程专业所要求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体系,做到以下几点:1)更新教材,把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将知识与软件应用具体相关;2)搜集更新现在互联网阶段的网络新知识,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联系当今网络前沿知识;3)优化设计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案例或改造已有的相关案例,使案例尽量包含更多的核心基础知识点。4)实验项目更新,根据新的课程知识体系设计相关实验项目,科学设计实验的难度,使学生能够在学有所得,循序渐进,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以企业实际应用为导向,构建计算机网络实验项目和方案对于软件开发人员,并不会真正的去设计相关的硬件,而是关注数据的流动状态,在企业进行软件研发工作时,遇到的各类网络问题需要解决时,通常使用的wireshark软件来分析各种数据找出问题所在。实验环境是进行网络实验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弥补硬件条件的不足,我们以现有实验室环境条件下的模拟实际问题,以企业常用软件为基础,设计网络实验方案,并将该方案与其他教学方案相结合,构建新的网络实验方案,使学生可以更加理解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形式,理解数据内涵,更加容易地参与到实验和合作研究中,同时也可尽快融入企业的工作中去。
(3)以研讨式教学方法为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态度、动手能力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根据企业真实案例创建项目案例和问题项目,使用案例和项目驱动方式。课堂上采用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讨式实践教学方法,学生分组的方式进行实验项目讨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熟悉真正的互联网,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设计科学且有针对性的教学步骤,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整合到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程学习,让所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接受培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力。
(4)以多元化考核方式为手段,完善学生的能力测评方式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能否成功,必须进行多元化考核方式。强化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加强考核的力度。而且考核要从多个方面考虑:它不仅包含实验、能力测试、课堂讨论、学术成果和期末考试等多个知识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多方面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3结语
关键词:软件工程 软件人才 培养模式 自主学习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软件工程信息化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软件自动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软件工程信息化人才需求将不断加大,尤其是软件人才。
目前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我国软件工程信息化水平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现状。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计算机在线监测与控制、计算机仿真模拟等信息化建设正处于不断探索发展的快速成长期。由于软件工程行业自身的特殊性,专门学习计算机软件的学生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因为他们对所从事行业、职业岗位需求了解不够,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不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未来软件工程行业迫切需要高校大量培养一批熟悉软件工程技术,具备软件系统分析、软件整体开发设计和项目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冶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一、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继承传统软件工程专业已有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前提下,紧跟当前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的前沿和发展趋势,使软件工程专业成为涵盖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极具行业特色的新型专业。 该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软件工程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来设计并构造计算机程序及为开发,运行和维护这些程序所必需的相关文件资料。简单一点来说,软件工程就是开发,运行,维护和维护相关相关软件的系统方法。它主要包含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两个部分。开发技术主要包含软件工程方法学,软件工具和软件开发环境,而软件管理工程学则主要包含软件工程经济学和软件管理学。
业务培养要求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熟悉先进的软件工程化方法、工具和技术,能够从事软件系统分析、开发和维护等工作的同时,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知识。毕业后,可从事软件研发、软件项目管理的相关工作,也可在软件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
二、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主要的专业课有: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面对对象程序设计,现代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实现技术,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计算机安全等课程。
课程设置是进行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其结构的合理性与连贯性都直接影响着教学培养工作。针对软件工程行业软件人才培养的定位,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涵盖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是将软件与工程相结合,与传统的软件工程体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全新的课程体系。必须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模块、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模块、方向性选修课程模块主干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通过不同课程的相互融会贯通,确保学生掌握软件工程行业信息化的关键知识,注重软件工程行业软件编程强化,使学生能应用计算机软件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2.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上,一是以国家规划教材为重点,积极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和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二是组织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教材,尤其是实验和实训教材。应积极扶持自编教材出版,鼓励具有丰富计算机软件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加入到教材编写的团队中,将计算机仿真等软件工程行业实用性程序作为案例编入实训教材。
3.师资队伍建设
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优化教师学历和职称结构为重点,进一步抓好“复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机制。
4.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软件工程是一个重实践的专业,必须要多实践,重点培养实践能力,许多高校都在压缩教学课时,大量增加实践课时。但是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很多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不可能所有的课都在机房上。很多嘉宾在报告中都提到“做中学”的问题,对于软件人才的培养,确实需要增加实践课时,我个人觉得如果网速足够快并提供合适的在线项目开发和管理平台,有些练习和项目完全可以在宿舍完成。教学课时没有必要开设那么那么多,我始终还是坚信那句话:大学教育更多是培养大家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学习知识本身。
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实践,加强计算机软件与工程的专业老师之间的学习与交流,针对专业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交流与研讨。有计划的引进高水平师资,扩大现有师资的培养力度,鼓励和选送先进教师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讲座、培训班,加强学术交流,掌握本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
三、学会自主学习
软件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了更好培养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和工 程素质,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个基于校园的软件工程在线学习系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是一种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化学习能力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1.积极寻求企业合作,获得企业真实项目
以指导老师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社会资源,积极寻求企业合作,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获得企业的真实项目。与企业联合办学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培养软件人才的时候采用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企业实用技术,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学生也特别希望能够有一些企业老师来讲课,学习到更多实用的技术和经验。但是在校企联合办学过程中,地域因素也不得不考虑,例如在北京,如果要找一流的测试专家给某个高校上软件测试的一些课程,可以找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或者国家信息中心软件评测中心,但是有很多二线、三线城市的高校就没有这么便利的企业教学资源了,应该建立一个校企合作的平台。校企合作也是一个对三方有利的方式,对于学生和学校的好处不用多说,对于企业而言,可以从中选拔优秀的潜在员工,还可以宣传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同时带来一些新的赢利点。很多国内外知名软件公司就成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部门,已经嵌入到师资培训、学生培养、实习生安排、社团活动等多个环节,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学中做,做中学”
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它“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培训机构,仅仅局限于技能训练,也不普通本科教育,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高职教育应该是“理论够用,突出技能”,这既考虑了高职教育面向“第一线”的特点,又要具有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的需要。
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完成每一次技能训练,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并将其应用到项目开发的实际当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将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带到课堂学习和技能训练中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有课时上课,没有课时进入实验室进行项目开发,边“工作”,边学习,工学结合。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更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紧密的课程。软件工程课程主要讲述软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理论体系、技术、流程、工具及开发规范等。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方法、过程、工具和技术路线等知识和技术,了解软件工程各领域的发展动向,学会使用工程化的方法开发软件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流程、准则、标准和规范。因此该课程对培养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具有软件工程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教育不是目的,是培养人才的途径和手段,因此我们不能为了教育而去教育,而应树立“教育是为业界服务”的理念。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高端软件人才的培养却并不尽如人意,大多数高校的专业教学仍习惯于按照传统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个人动手能力的实验实习,但这还远远不够,若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业界从业者,应做到“知己知彼”。所谓知己,即引导帮助学生尽量充分了解、挖掘自身专业兴趣爱好、特长;所谓知彼,即要充分了解行业本质、特点、规律,特别是发展的动态趋势对从业者在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软件工程专业特点使得学生的工程能力以及职业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训练尤为重要,但由于目前实际工程项目运作及工程环境训练不足,学生往往对专业学习始终有那种画饼充饥、雾里看花的感觉,投入感和真实感大打折扣。激发教育首先要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方案,提供多种人才成长模式,使学生依据自身个性进行合理定位,从而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实现志向性激励,“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践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深入推进教育改革,避免培养出的学生与产业界需求相脱节,并努力帮助每个学生依据兴趣、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树立工程性、创新性的教学理念
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结合软件工程行业特点,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良好的创新意识、优良的职业化素养,因此将工程化教学理念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是迫切和必要的。软件工程主要目的是将工程方法应用到软件分析、设计、开发与维护,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也应具有系统化和整体性,并注重阶段化、模块化培养策略。分阶段课程体系设计由易到难,不断提高学生软件开发能力,使学生在不断进步中具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变传统教师形象,培养具有优秀的行业素质和充满激情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激发教育的实施主体,是激发教育的主渠道,激发者应该先行被激发,因此首先教师本身要保持激情和热情。让教师充分感受到培养超越自己、遍布天下的桃李为人类添彩,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人生价值的体现。激发教育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1)“纵深、横宽”方向发展协调、均衡。在专业领域具有坚实基础,同时也要具有多学科知识,并能深刻认识软件工程学科体系本质、特点、规律及发展,能做到目标明确、因材施教、有的放矢;2)终身学习、自强不息。软件工程行业发展日新月异,要不断通过自学或参加各种形式培训始终了解学科前沿,掌握领域最新技术和应用案例,积极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并及时将最新理念和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新知识和技术,更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取心、创新意识,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具有更好的先进性和适应性;3)努力提高自身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软件工程是工程性、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工程素养和丰富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时能灵活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有血有肉”,使学生尽可能感受到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产生“学之有用”的感觉,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将科研和教学统一起来,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多参与工程实践,以透彻理解软件工程的理论、技术及方法。
4针对软件工程行业及教育教学特点,采取集工程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还是一门艺术,不仅让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讲授的艺术,从而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软件工程理论教学不是机械地重复教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加工,通过丰富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呈现给学生,通过灵活有效的语言表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沉浸在学习之中,陶醉在学习的乐趣之中,这就需要在教学工作中转变理念,进行多层次的教学改革,丰富教学模式,开展案例讨论等,推出模拟教学、互动式教学、双语教学等多层次的教学方法。
5实施面向行业问题、校企结合的工程实践项目设计
激发教育重要的手段是要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激情,培养其认同感和成就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发兴趣,得到锻炼,收获快乐。软件工程可考虑沿着研发阶梯性、由易到难布置工程实践项目,不断提高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
6综合性的考核机制
考核作为激发教育的一种手段,要避免一门课程、一张试卷、一个成绩的做法,尽量做到多种考核方式,多次激发,注重过程,在考核基本知识方法基础上,侧重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应用能力考核。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特点,可分为理论课程考核和工程实践课程考核。
7完善的人才素质评价体系
激发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而不仅仅是几门课程的考试成绩。软件工程人才素质评价体系应该引入工程化能力和职业素质评价,加大实践环节在评分中的比重。评价体系综合专业理论知识、工程实践项目开发能力、企业实习成果以及论文答辩,全面客观评价每个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工程实践项目开发能力评价和企业实习成果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是否能进入论文答辩的前提,只有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参与答辩。
8结论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胜任能力模型;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今天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社会的精英”、“时代的宠儿”。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变成了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在成倍增长。伴随而来的问题是,日益增多的大学生却越来越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很难满足招聘单位的要求。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碰壁时只是一味地抱怨自己文凭不高,竞争力不强。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一般只会为合适的人才付出合理的价格,“只找对的,不买贵的”成为了很多企业用人的原则。由此可见,大学生除了一纸文凭之外,还需要在“职业能力”方面多下功夫。目前,在美国有一门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正在日益兴起,称为职业生涯管理(Career Management),为本文以下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2胜任能力模型
所谓生涯,美国组织行为学专家道格拉斯•霍尔(Douglas T. Hall)认为,它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职业生涯则是对每个职业长期从业人员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活动和行为的概括。因此,职业生涯管理就是通过研究、归纳、分析不同职业的活动和行为,为从事该职业的人员提供清晰的发展方向和成长路径,使其加速成长。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供需矛盾产生了动态的演化。这种变化更加凸现了面向技术型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职业生涯管理要求构建参照各个岗位的胜任能力模型。一般公司的职位序列的等级基本表示了员工的能力,在客观公正地评估和确定员工在职位序列上的等级后,就需要有效地培养员工,以促使其能力的快速提升。能力评估和培养是实施职业生涯管理的关键一环,而构建胜任能力模型(Competence Model)则是能力评估和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生涯管理的基石(如图1所示)。
2.1胜任能力的独特性
一般应用胜任能力模型的公司,通常会定义出适合于该公司的胜任能力,比如IBM公司胜任能力模型中的基本能力要素包括诚信、团队和协作、沟通、承担责任、客户导向、进取、业务激情、创新、适应能力等;领导能力要素包括客户伙伴能力、积极应对挑战、赢得信任、促进绩效和成长、发展人员和组织、承担战略性风险、跨组织的思考、协作式的影响等。这些能力要素是针对于IBM的现实需要研究提炼出来的,具有IBM的独特性,并不适用于其他公司。
2.2胜任能力的多层次性
影响一个人工作业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知识、技能层面,还包括态度、思维模式等层面,而且态度往往是影响业绩更深层、更核心的要素。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但只要他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这些知识和技能就一定能够习得,只是不同人因为资质不同,习得的速度可能有快慢之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应该既要“like to do”,又必须“able to do”,只有两方面都具备了,才会做出高绩效。
2.3胜任能力的可操作性
构建胜任能力模型,需要将圆满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个人特质等用行为方式描述出来。这些行为应具有可操作性,是可指导、可观察和可衡量的,而且对个人发展和企业成功都很重要。从西文中引进的胜任能力(Competency)通常与我们所说的更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有所区别,比如“积极进取”,按照我们过去的理解,可能认为不应该属于能力之列,但按照胜任能力的定义,它却是核心要素之一。
2.4胜任能力与工作岗位的关系
胜任能力与岗位职责具有密切关系,岗位职责告诉一个人“做什么”,胜任能力则告诉一个人“怎么做”。岗位职责的不同决定了应具备的胜任能力不同,这种不同可能是能力结构的不同,也可能是同一能力要求程度的不同。
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原因很多,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目前本科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市场脱节,不能和市场、企业有效衔接造成的,我们的学生可以怪就业大环境形式不好,但是反过来说,站在企业的角度,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真的具备了能够真正为企业现在或者将来做些什么的能力,但是答案往往令人尴尬,究其实质,这个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学校教育缺少按照企业的胜任能力的模式来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环节。
3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
软件工程专业属于新型的应用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制性较强,主要是培养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先进的开发技术,具备软件开发和管理能力,能从事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项目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级软件设计、开发及管理人才。
一般来说,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通常会从企业底层的职位开始职业生涯,例如一线程序员,然后技术负责人,然后项目负责人等,工作了三年、五年,慢慢地成熟,不断地进行职位晋升和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按照技术人员发展的轨迹,要么“看透工具的本质,把关注点转移到‘团队’的圈子里去”,要么“顺着代码铺就的道路,亦步亦趋地成为良匠大师”。仅以技术方向而言,大概可以做到架构师、总架构师甚至首席架构师;而另外一种途径是由技术转向IT管理的方面发展,逐渐远离具体的技术层面而转入到软件生产管理层面。
在借鉴各类IT公司职位序列和能力模型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IT系统集成和IT服务企业的职位发展管理现状,北京力鼎创新管理咨询咨询有限公司为中国系统集成和IT服务企业构建了的一个胜任能力模型的框架,该模型将胜任能力分为个人特性能力族和专业能力族两大部分(如图2所示)。
依据图2的专业能力集合,可以得出表1中的对照不同IT职级所需要的基本专业技术能力,本文试图通过定义一个基于IT职级变化的基本专业技术能力比照列表,通过这个列表来明确各个IT职级基本专业技术能力的胜任模型。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教育的时候,教育者就能按照各个IT职级基本技术能力的胜任模型,倾向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另外一方面,在应用胜任能力模型中,除了专业技术能力之外,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关乎个人特性的核心能力部分,也即是本文提出的“职业能力”部分,这个能力部分的培养是目前摆在在校本科生面前的一个普遍问题。在用人单位用人策略越来越趋向实际的现实情况中,学生如何在了解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完善和积累这部分“职业能力”,并清楚如何把自己的能力和企业需要的联系起来,合理地利用这些“职业能力”,将最终成为学生是否被企业真正接纳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引入胜任能力模型有针对性的讨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处理从学校到企业的衔接能力,并希望通过对这个胜任能力模型的讨论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4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模型研究
在IT企业的管理体系里面,一个人的个人特性决定了个人处在哪个位置,而专业技术技能只是做事实施的必需,企业的管理架构也通常是一个塔状模型,职位越往上发展就会同时对个人有更高的个人素质和技术能力要求,能力归纳起来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专业工作。“个人的能力模型”由“个人特性”和“技术技能”两个方面构成,图3说明了“个人特性”既包括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包括(具体)业务能力;“技术技能”也是如此。所以个人特性主要与“做人”有关,部分地也包含“做事”的要素,并且和专业工作相关。例如,“有效沟通”以及“学会谈判”与做具体的事无关,是个人能力特性的公共方面。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知道如何定目标与求结果。而“风险与防备”是做事过程控制的关键,与前面两项正好构成了一个做事基本能力的完整体系。基本上,这三项个人特性都是一个“普通程序员”所不具备的,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通程序员并不愿意去具备这样的个人特性,因为在许多仅仅限于技术层面的开发人员看来:沟通总是会使事情变得更加麻烦,谈判则徒耗时间而无济于事。然而事实上,在整个的架构决策过程中,项目或者工程的具体负责人(架构师或者项目经理)需要不停地沟通与谈判。将“架构”或者“设计”变成“决策”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各个技术角色(及其思想)兼容并包的过程,你需要不断地协调需求、实现各类关系之间的各种问题,也需要面对各种投资者(时间、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决策者)进行谈判,以确定项目的规模――没有规模也就没有范围,没有范围如何展开设计呢?这些问题其实是关系很多实际项目或者工程盈亏的核心问题,有时候好的权衡甚至还能够左右一个项目的生死存亡。但是,这些能力的训练在学校教育里面被长期忽视或者完全没有提及的,这也难怪很多IT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都明确表示需要具有数年的相关工作经验,而这种要求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具有工作经验的人员或多或少积累了这方面的能力,上述这些是我们学校教育出来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所不具备而企业又真正急需的“做事”职业能力要素!
目前我们的教育模式对于能力模型中的个人特性(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还涉及不多,或者没有一个定性的研究,图4中给出了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个人特性(职业素养能力)的抽象概念,在个人特性“职业能力” 方面的定性研究探索对消除学校教育与企业之间的鸿沟将是极其有益的。
5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本文上节讨论的应用本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要素,仅仅依靠目前常规的课堂教育是很难有效培养这些能力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坚持从做中学的原则,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怎么“做人”,课程的设置要面向市场,以“厚基础、精方向、重实践、突特色、强外语”为原则来指导课程设置,强调按照现代工程和软件开发、设计、分析和管理等技术来设置课程组,以实际应用为需求,依据学生特点,建立个性化培养方案,要特别强调实践教学,构建“课程实训项目实训企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归纳起来,属于“职业能力”的职业素养主要有以下一些培养和建设途径:
5.1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工程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要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与国内外的产业界交流合作,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发挥企业优势,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得学生能够进行生产一线的实践活动,提供学生理论印证的场所,建立培养“职业能力”的环境。
5.2构建科学的IT职位能力胜任模型
通过教育研究构建科学的IT职位能力胜任模型,以现代IT企业的职位能力胜任模型为参考,对不同类型、气质和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引导,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把最合适的人培养到最合适的职位上去,根据不同的能力倾向引导学生培养相应的“职业能力”。
5.3改革课程试验和课程设计
突破仅仅在实验室完成的课程试验和设计,强调学生参与大中型项目的开发过程,保障学生试验和设计的题目全部来源于工程实践项目,完善以工程实践为核心的“边学习边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螺旋式新型工程型人才培养流程,不断提升学生欠缺的“职业能力”。
5.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采用2+1+1(两年在校基础课程学习、一年在校生产项目实习、一年全职企业实习)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课堂实训、项目实训、企业实训”三个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细化逐步课程配置。在三年级的在校项目实习期间,通过实际项目培养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全职实习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项目实战由具备丰富的项目实战经验的中软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指导,他们将带领学生在项目开发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团队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实战项目,模拟真实的开发环境。在此基础上增加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及企业文化的灌输,让学员了解企业,适应企业,得心应手于日后的工作岗位。
5.5开展全程双导师辅导方式
通过企业里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有多年教学和开发经验的学校讲师,分别解决项目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问题,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企业项目对技术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力胜任模型,做好学生培养流程中的计划、记录和统计分析工作,确保“职业能力”培养得到贯彻和跟踪。
5.6面向市场办教育
办学讲究有的放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的”就是国内外软件企业,要依靠学校自身优势、统一规划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本着“超常规、多渠道、多方位”的指导原则,提高和改造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学生的“做事”、“做人”的能力往往和教师的个人魅力息息相关。
6结语
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为什么有些学生能顺利找到工作,而有些不能?其实有时候差别就在一个小小的细节里,因为细节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素养。人与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相似的,差别只在于关键的5%,这个5%就是“职业能力”。
目前在面向市场的软件工程本科教育中,用人企业很重视招收员工的基本素质、“做事”的能力,也非常重视“做人”的能力。目前大多学生通过学历教育获得了基本素质,通过专业教育和项目实践学到了技术能力,但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学生如何能够具备符合该从事该行业的“职业能力”,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
参考文献:
[1] 王李霞,周律. 计算机学科学生的人文教育[J]. 计算机教育,2008(8):56-57.
[2] 陈旭东,卢苇,赵宏,等. 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8):46-48.
[3] 甄进明,严d. 技术员工的职业发展之路[J]. 人力资源,2006(18):38-40.
关键词校企合作软件工程新工科实践教学
1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区别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高校在理论教学中的教学设备齐全、师资力量稳定、教学场所固定、管理配套服务到位、制度保障有力等优势的基础上,结合IT企业独有的利益驱动、应用导向、前沿技术引领等特点,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面向实际应用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实践教学由校内老师在校内指导学生完成不同,该模式的实践教学任务主要是由校、企双方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分别在校内和校外完成。该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主要对象是已完成大三学习任务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分为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进行,其中专业实训自大三暑假结束前4周左右开始,持续时间为9周,安排学校指导老师以及企业相关技术老师,指导学生设计一些实际应用项目,完成由学校学习到企业应用的过渡;之后转为12周的毕业实习,该阶段各合作企业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通过一定的选拔措施,合理安排学生到相应的实际岗位进行实习,为将来的就业积累经验。
2存在的问题
该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之后,便被应用到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一方面,软件工程已成为学校最热门专业的之一,从近几年的新生招录情况看,尽管软件工程专业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该专业的第一志愿投档人数仍然年年爆满。另一方面,毕业生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根据学校组织的就业情况回访及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对的广泛好评,同时学生对专业建设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毕业生的薪资水平、就业竞争学科探索力等方面稳居学校各专业前列。此外,根据实际的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该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欠考虑的地方,具体如下:(1)合作企业更换频繁,缺乏长期合作。目前学校选择合作企业的方式,主要采用企业到校宣讲,之后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报名,学校根据学生报名情况确定合作企业的方式。这种方式尽管从公平、公正的角度,最大限度的给予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但是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到上一届或者前几届师兄师姐的言论影响,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从而导致了合作企业每年更换频繁,学校和企业之间难以形成长期的合作,不利于学校和企业的长远发展。(2)时间安排与校园宣讲冲突,错失就业机会。校内实训的部分时间是每年9月到10月中旬,而这段时间恰好是每年各大企业的校招时间。由于知名企业或规模以上的用人单位一般不会到普通地方高校进行宣讲,因此大部分学生想趁这次机会到附近地区的高校参加校招,从而增加自己就业的几率。但是这段时间要求学生在学校完成相应的实训项目,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一些能力强的学生,白白错失机会,这个问题也是学生反馈意见最多的问题。(3)实训内容一刀切,缺乏个性化定制。目前的校内实训,主要分知识补强和项目应用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在具体实施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和素质能力的不同,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参与到这两个阶段的学习中,最终导致那些能力强的学生索然无味、浪费时间,而能力差的学生来不及消化,跟不上节凑,疲于应付。(4)实习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跟踪。关于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目前主要采取学校定时巡查、合作企业跟踪的形式进行。由于学生广泛分散于不同实习企业,每个企业情况迥异,这种做法很难保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比如,有的学生频繁更换实习单位,导致毕业论文难以完成;有的学生则以企业培训或者工作繁忙等理由推脱,不去积极配合学校相关活动的开展。
3改进措施
(1)对合作企业的选择,需建立在合理的评价制度上。首先,在意向企业到校宣讲前,需学校组织相关人员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听取企业汇报、现场走访调查、进行座谈交流等方式,对该企业进行全面的调研,重点考察企业的资质、主营业务、企业规模、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情况,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对该企业综合实力的科学判断,淘汰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其次,可组织学生去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见习,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度。第三,结合企业到校宣讲后学生的选择情况,最终决定合作企业。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将对合作企业的考察周期进行调整,可由原来的每一年变更为每两年或者更长时间,这样有利于校企双方积累相关经验,改正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校企双方的长效共赢。(2)合理安排实习实训进度,解决时间冲突。对于实训时间与“秋招”时间冲突的问题,可以通过调整教学进度或时间来解决。一方面可将9周实训贯穿整个暑假,即将原来9月到10月中旬的实训提前到暑期中,这样既可以解决时间冲突的问题,又可以留下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训知识的总结和消化,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也可通过适当调整实训课程内容解决这一问题,即在实训后期的内容安排上进行合理设计,提高团队项目开发的时间自由度,让学生在不影响各自团队项目总体进度的情况下,可安排时间去处理进行其他事情。(3)个性化制定教学内容,做到全员覆盖。对于教学内容单一,容易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学校可释放更多的权力给合作企业。合作企业可根据学生生源的质量、知识水平层次等因素,制定多样的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如对那些基础知识薄弱、能力稍弱的学生,可加大知识补强阶段的授课力度,实训内容以知识补强为主;而对那些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安排具有一定挑战性、难度较高的项目,或者补充一些新的科技前沿知识或应用给这些学生。让所有的学生均可以通过实习实训有所收获,了解当前的技术发展情况和社会需求状况。(4)实行专人管理,增加过程考核。学生到校外进行实习之后,由于各实习企业的地理位置、实习岗位的要求等情况迥异,导致学校和合作企业对实习学生的管理难度陡增。对于校外实习学生的管理人员安排,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合作企业,大都是安排相关的老师或者员工进行兼职管理,而繁重的日常工作压力,极可能导致他们根本无暇顾及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为此如果条件允许,可安排专人负责这方面的管理工作。另一个解决思路是让学生毕业论文的校内指导老师进行日常的跟踪管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其实习项目关联密切,同时毕业论文关系到学生的学业学分、甚至顺利毕业,因此该方案可能会成为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改革;第二课堂;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6-5942-02
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国内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每年高达80万人,而高校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缺乏,尽快培养适合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为适应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黄淮学院将软件工程专业作为重点建设的专业,在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上进行改革,该文将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几个方面,介绍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1 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确立鲜明的办学特色,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为建设标准,将黄淮学院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成为知识传授和研究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建设体系;依托我院国际化联合办学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软件工程专业内涵建设和协调发展,形成以“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为框架的课程—专业—学科建设格局,以使办学条件先进、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并使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在省内领先的具有显著特色的本科专业。重点培养满足软件系统设计与软件项目管理需要的高素质、强竞争能力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软件系统设计”专业方向的知名度和地位,同时加强软件项目管理专业方向的特色建设。同时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成果将为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及相关工程教育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作用。
2 专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根据黄淮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面向行业一线,把传统的“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培养模式改为“学科平台教育+专业平台教育+专业方向拓展+专业素质拓展 +第二课堂+实习实训” 的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直接服务于行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以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参与等为核心,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更好地推动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
2.1 加快开发课程资源
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教学网站,创建“网上教室”和“网上图书馆”,将各门课程的电子课件、校内外甚至国内外公开课视频录像、各院校历年专业课考研试题以及高水平的国外公开课中英文视频资源等放到网上,加强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观看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并发表自己的评论意见,更加有利于教学的深入。
2.2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双语教学
国际视野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能贯通中西的“双语”教学;加强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双师”队伍建设;将外籍教师请到课堂上,原汁原味的与“国际”直接交流。建设一支“双语+双师+外教”结构的教师队伍是软件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坚持建设理论和实践并重和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培养出有国际视野、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2010年我院引进了2名获得国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的专职教师,从双语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到考核考试方式等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工作,并已开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程序设计》双语课程,学生反映很好。与此同时,对《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等课程的双语教学也已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争取2013下学年能够开出更多更好的双语课程。
2.3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对准岗位要求,重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理论课程新体系。广泛调研国内外软件类企业,对准企业和行业的要求,以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依据,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创新课程内容为目标,重组课程内容。淘汰低水平重复、陈旧性内容;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淡化学科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针对性、先进性。在重组课程内容基础上,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突出专业特点为目标,对课程进行科学地整合,优化课程结构。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要重视讨论和交流,重视合作学习,重视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个性化培养,重视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完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产生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鼓励并指导学生继续参加“ACM程序设计大赛”、“软件开发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省级和国家级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
2.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专业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在2011年新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大幅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很多以前“2+1”(每周2节理论、1节实验)的课程被修改为“2+2”甚至“1+2”,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而且在实践教学中突破了以往大部分项目只限于验证性、演示性和动作技能训练的低层次运行状况,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等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实现实践教学装备的先进性和实践教学环境的真实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
2.5建设先进的实验室和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积极采取政府投入、企业捐赠、校企共建等多种途径,完善和拓展软件工程实训基地。在完成财政部支持地方高校项目和河南省软件实验实训示范中心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努力开展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实习实训项目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实习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
2.6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管理制度建设
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完善以学校为主导,以学院为主体,教研室和实验中心参与的教学管理体制。建设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如专、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专业方向拓展选课制,多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等,为实现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严格教学管理,继续完善和充分发挥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能实质性、制度性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专业教学督导制度,提高教学管理功效,完善教学监督和评价制度,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保证教学质量;坚持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化、经常化,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2.7强化毕业生就业能力 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核心,把与该专业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作为,相互联合而形成适应性强、能够在较大空间发挥作用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重视第一课堂的学习之外,还要开辟第二课堂,把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创业练习,提高学生实践性、操作性技能,同时还要走向社会,重视社会实践的学习。引导学生借助社会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2.8 依托专业优势 强化社会服务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现有优势,根据目前现有教师的专业特长,可开展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网络工程师和电子商务师等的资格认证培训工作。为本区域软件技术人才数量的提升、质量的提高,为地方经济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软件技术和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中心,引导教师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力争本专业教学团队每年技术服务项目不少于3项。
3 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丰硕成果和特色:构建完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和“专业素质+职业能力+资格认证”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培养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我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 “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职业技能”为结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强化对外交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国际化。通过与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合作发展联盟”资源,将科研实践与软件开发融入教学过程。逐步形成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创造性,实践性,工程性”特色。
参考文献:
[1] 鄢沛,郭皎.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现代计算机(上半月版),2011(11).
[2] 宋礼鹏,韩燮.“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7).
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具体情况如下:
1、软件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有大学外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编译技术、软件工程概论、统一建模语言、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需求、软件项目管理等。
2、软件工程通过对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的理论、方法与技能的学习,适应软件产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以及能从事软件工程管理相关工作的软件人才。
3、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和专业服务器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工作、动态商务网站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与开发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商品贸易等方面的有关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企业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真正掌握大数据技术的软件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人才缺口是长期且巨大的。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大数据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及时培养系统掌握大数据技术的软件人才是必然趋势。大数据时代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理念、内容、方式均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2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
2.1引入分方向教学理念,革新教学内容
由于学生入学时基础各不相同,同时还存在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大学二年级结束时,根据学生的前两年在校成绩情况和学生的意愿进行分方向教学,不同方向侧重不同的授课内容。针对软件行业的能力要求,可以把软件工程专业细分为软件测试方向、软件开发方向和大数据方向。大数据方向与其它两个方向相比,大数据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在软件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上,具备数学、统计学等专业知识的毕业生在大数据领域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因此,调整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Hadoop系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HBase、Hive、Zookeeper、数据交换、大数据查询、大数据项目实践等核心内容,使学生在具有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基本素质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大数据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
2.2引入CDIO模式,改革教学模式
所谓CDIO,指的是四个过程,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执行(Implement)、运作(Operate)。这是一种经典的将理论和实践融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在实践中学习,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以软件产品的研发、测试、运行等生命周期为载体,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主动的、联系实际的,并且与其他课程之间联动的课程环境。运用“实践中学习”以及“项目中学习”的新型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从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团队能力、工程系统四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理论型课程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例如《操作系统》,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此课程主要研究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是一门理论型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枯燥难懂。引入问题驱动教学法,在每章教学前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答相应的问题。比如在讲授存储管理一章前,给学生提出Linux操作系统采用哪种存储管理方式,如何实现内存扩充等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带着问题学习寻找答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实践型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将一个完整项目贯穿整个教学中。比如《Java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就可以选择“员工薪酬管理系统”或“图书馆管理系统”等完整的项目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每部分知识点讲解后,带领学生完成相应项目模块的设计与实践,将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完美结合。
2.3引入雨课堂等教学方式,推行教学方式的改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碎片化。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这一特点,推行教学改革。例如,基于MOOC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当前MOOC平台上的视频资源和清华大学推出的应用于微软PowerPoint(2010以上版本)中的一个插件--雨课堂,以及微信这一常用交流工具,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前教师推送PPT和教学视频给学生进行预习;课上教师利用雨课堂的课堂练习和弹幕等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后运用微信发送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够发挥出当今流行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优势,又能够将海量互联网资源应用于教学中,并通过微信和雨课堂及时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的安排以后的教学。
2.4改革考核方式
(1)关注学生平时学习效果,采用课程教学全过程考核的方式。在高校,很多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等待考前的突击复习,这样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果采用课程教学全过程考核的方式,将学生的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作业、测验、小项目、课堂展示等成绩均计入学生综合评测成绩中,并不定期展示给学生,就会大大提升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2)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能力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在实践型课程的考核中,采用上机考试或上交项目、报告,并进行答辩的方式进行课程期末考核,这样既充分考核学生调试程序和系统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在理论型课程的考核中,加大实践考核的比重,让学生重视自己的动手能力提升。(3)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将团队合作的分数加入到考核中。现在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沟通和团队合作精神比较差。在课程设计类课程中进行分组教学,在小组中每位同学既要完成自己的任务模块,又要和小组内成员沟通协调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2.5加深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燕京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实行了多年的校企合作,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校企合作成功经验。(1)软件工程专业与合作企业实行“3+1”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的意愿、企业的选择和安排,学生第四年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在企业完成,对学生进行培训后,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和维护中,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2)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和达内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与我校建立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在前三年的教学中,根据学校的安排和学生的意愿,部分课程可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完成。这部分课程由企业的工程师来讲授,他们将企业的项目带入课堂,结合项目讲解知识点,带领学生完成项目,让学生提早接触实际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