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命题知识点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01 07:53: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命题知识点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命题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兴趣;教学效率

当前背景下,教育工作者纷纷致力于研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以及方式方法。对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调动、诱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形成了一套认识与看法,现将其总结、归纳如下:

一、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抽象性与逻辑推理性特征都较明显,知识点繁琐而复杂,确实不利于学生实现对其的深刻理解。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持续的学习热情。在他们看来,高中数学难学、不易理解,学习过程枯燥、乏味而单调。而这就成为制约高中数学学习质量始终难以得到显著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这一现象,《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指导要求或许可以改变上述尴尬现状,重新唤起学生对于高中数学产生的积极学习兴趣。新课标指出:“高中数学知识其实蕴含在广泛的社会现实生活中,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挖掘高中阶段学生所感兴趣、同时又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现象,在熟悉、倍感亲切的学习氛围与情景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想象必定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诱发与调动。”

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很好地证明新课标上述言论的高度正确性与科学性。如,在教学“确定性现象与随机现象”这一知识点时,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笔者率先向他们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太阳东升西落、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异性电荷相互吸引,这都是现实生活中肯定会发生的事,都是确定会发生的,所以称之为确定性现象;而医院新出生的婴儿由于不确定是男孩还是女孩,所以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的出生都只能称之为随机现象,明天的天气有可能是晴天、雨天、多云等多种天气现象中的任意一种,所以无论是出现晴天、雨天还是多云等也都只能称之为随机现象……这样一来,借助熟悉的生活事例学生对于“确定性现象”及“随机现象”这一内容的学习就充满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及积极了解欲望。而这很显然为他们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数学课堂知识点的学习活动中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有利于在积极学习情感的引导与推动下获取最终高质量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学反响异常良好。

二、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上文提到高中数学是一门理论性与逻辑性都较强的学习科目,需要学生借助抽象的思维实现对其知识点的深入认知与理解;但是大多数高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发展阶段,其自身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良好抽象学习思维。如此,学生的主观学习认知规律就与高中数学学科特征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冲突与矛盾,给学生获取高质量的数学学习效果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与挑战。如何有效改善这一教育不理想处境呢?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苦苦探索与实践研究,最终发现,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卡展现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化抽象为具体、化理论为直观,可在带给学生强烈主观冲击、有效诱发他们浓厚数学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大大降低数学教学内容的难度,从而确保最终高质量学习效果的切实获得。

对此,笔者感受颇深。如,在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这一知识点时,学生普遍对于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感到头大,学习兴趣并不高涨,课堂学习效果自然也差强人意。在此情况下,笔者就及时转化了教学策略,改为将高中阶段学生普遍较为推崇的现代教育技术灵活运用到课堂中,即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了一张幻灯片,该幻灯片将原命题、否命题、逆命题、逆否命题之间的关系全都以直接、直观、形象的形式充分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该幻灯片学生意识到原来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自己想象得那么复杂、难以掌握,相反有着一定的科学规律。而这一认知的形成很显然极大调动了他们对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为他们接下来更热情、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具体知识点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大大确保了当堂数学课的高效率学习效果。

三、适当引用数学史料故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大多数高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点背后蕴含的数学史料有着较强的探究兴趣和积极了解欲望。针对他们的这一主观学习特征,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将特定数学知识点背后所蕴含的史料故事适当嵌入到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相信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内容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对这一观念形成深刻认知的基础上,笔者对其进行了积极落实与实践,并取得了预期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在教学“割圆术”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就为学生扩充了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刘徽在“割圆术”的经典做法:首先在直径为2的圆内建立起正六边形,再然后就是正12边形、正24边形,依此类推,直到正192边形……随后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这些圆内图形的面积,从而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

如此这般,借助刘徽“割圆术”做法的史料补充,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对于“割圆术”这一数学知识的浓厚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在积极情感的推动下得以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有利于最终良好课堂学习效果的切实获得。

以上仅为笔者的粗鄙见解,望能切实起到抛砖引玉之良好效果,从而为有效扭转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迷的尴尬现状,进而切实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及质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高效复习 教学策略

在高中生物复习中,教师复习课教学任重而道远。新课标高中生物的知识点众多,复习过程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巩固与加强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复习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分析,保证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准确合理的运用与推理。在对于生物学科的复习时,需避免复习知识点的记忆混乱。学生在高考前的复习阶段不仅时间紧迫,而且任务繁重,要抓住复习的重点,提高复习的效率。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复习的效率,是学生和教师需要共同面临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的高效复习提出几点思考。

1 掌握命题原则及考点

在进行复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详细解读《考试说明》,使得学生们能够了解近些年来高考的命题原则和考纲考点。学生从近年真题中了解考试范围、试题类型等信息后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而保证生物复习的高效性。

2 夯实考点基础

掌握课本教材的基础知识是学好生物的根本,生物复习的效率更是取决于掌握基础知识的多少。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需对考点知识加以整合,使得学生可以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方便理解和记忆;学生应在各章节的复习之后,尝试对各考点知识整理,选择针对性的练习,加深对考点知识的理解。

例如2012年上海卷生物试题选择题的第一题:根据细胞形态判断哪个细胞最可能发生连续分裂。这就要求在复习细胞知识点时,学生能分清不同生命系统的细胞,有着怎样的细胞结构和功能以及分裂方式。将知识点归纳到一块,引导学生掌握同类考点的本质联系。许多考点在复习的时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掌握知识,并发现局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弄清教材上知识点的结构,建立系统的知识复习计划。

3 详解典型例题

掌握典型例题是生物复习的一个重点。教师在对典型例题的分析讲解时,学生应根据老师的提示和引导,对例题积极思考和分析。题目是多变的,学生只有自觉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才能举一反三,一点即通,最后完全掌握典型例题。这样生活课程的复习不仅仅是一个已学知识巩固的过程,更是扩展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2012年全国卷生物选择题第二题中主要考查了选择正确的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该题很好地实现了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主要要求学生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知识的全面认识和掌握。首先在这一题中,学生们需搞清楚DNA和RNA是否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质里;其次需要明白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通过光合作用产生ATP,在暗反应阶段消耗ATP;然后需明白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是由细胞通过呼吸作用生成的,真核生物的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而后两个阶段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最后要知道酶具有专一性,线粒体和叶绿体基质中所含的酶不同。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分析比较,要求学生能在两者的众多信息量中抓住重点,理清头绪,从而找到突破点。

4 控制练习量,阶段性总结反思

高中生物的复习,知识点中的适量联系必不可少。由于时间紧迫,要注意控制联系的数量,并要进行阶段性的反思总结,巩固所学。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高中生物复习时可以选用一本生物复习用书和一份含专题复习的辅导周刊足以应付高考。题海战术不过是庞杂的资料毫无规律地堆积在一起,不仅浪费学生的复习时间,还影响了学生的复习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和学生需要控制联系的数量,保证联系的质量,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典型例题,可以让学生多做几次,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适时改变同一问题的出现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为了保证学生对复习知识点有效的消化吸收,学生需要抽出时间做阶段性的总结。对一个阶段复习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保证可以牢固地掌握,提高学生在高考中的应变能力。

5 积累错题,关注缺漏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积累错题,是学好生物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高考复习阶段,学生根本没时间把以前的题目都拿过来看一遍,这就需要学生每次在考试和练习中,把典型错误题型积累到自己的错题集里面。一来经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对于自己在哪方面的不足有很好的了解;二来阶段性的反思总结,会使学生对这些错题产生很深的印象。这样保证了复习的高效性,科学而系统对自己缺漏的地方进行弥补,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得心应手、超常发挥。

总之,在高中生物复习中,教师需培养学生对考点全面掌握,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获得新知。适量有针对性的习题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因此教师也要设置好复习题目的整理。通过指导学生规范答题,合理运用时间,保证学生在生物学科上实现高效复习。

【参考文献】

[1]宋绍证.揭示高中生物复习教学中的误区[J].新一代(下半月),2011(7):151.

[2]李腊,徐小艳.高中生物复习的概念图应用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2(23):39.

第3篇

关键词:常用逻辑用语;信任;兴趣;创造;放手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03-02

总有理科老师会抱怨:理科不像文科,不能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它必须是严谨的。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还是该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学习会更高效、更实用。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学习中,学生只有在对某一学科有浓厚的兴趣时,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毅力,进而能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关键是老师信任学生,舍得留时间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以《常用逻辑用语》的学习为例,我们知道,正确地使用逻辑用语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无论是进行思考、交流还是从事各项工作,都需要正确地运用逻辑用语表达自己的思维,所以不同于高中数学其他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是有一定的生活基础的,可以说这部分内容也是和生活关联度最高的,是对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最佳例证。在《常用逻辑用语》这节中,主要涉及命题及其关系、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这三块内容。和其他知识点相比,定义会多些,但内容相对较简单,加上我们的生源情况相对比较好,所以我们采用了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模式,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对老师来讲:信任的前提是对学情有足够的把握

《常用逻辑用语》这章节中对于学生来讲,哪些是简单的?哪些是较有难度的?哪些又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这些老师要有足够的预判,要了然于胸。只有这样,才能在放手的同时又能在关键点上给学生做好引导,点石成金。就知识本身而言,老师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三种语言的转化。我们说数学美的一大体现就是简洁,它的实现手段通常都是通过自然语言转化成数学言语再转化成符号语言。这点在本章节中体现的尤其明显。例如:自然语言: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数学语言:若p为真,则q一定为真,符号语言即为p、q,必须要让学生有比较深的体会和认识。

2.四种命题的运用。实践证明在学生对四种命题的定义的掌握中,互相转化及其真假判断掌握的还可以,问题是学习四种命题对我们的解题有何帮助呢?例如:在对原命题的判断比较困难时,能主动的去用逆否命题代替原命题来判断真假,这才是真正的理解。举例:判断下面命题的真假:若x≠2或y≠1,则x+y≠3,此命题的判断换为逆否命题就清楚多了。

3.一些误区。(1)“或”、“且”、“非”联结词的使用。看这样的例子:x2=1的根是1或-1,有的同学会误认为此处的“或”也是逻辑联结词,实际上不是。否则的话我们可以转化为p:x2=1,q:x2=1的根是-1,p命题和q命题都是错的,这样由真值表可知:p或q的命题也应该错的,事实上原命题是对的,所以这儿的“或”不是逻辑连接词,这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要引起老师的重视。

(2)一些常用词语的否定语。关键量词的否定,如上一些定语的否定语学生很容易弄错,所以老师要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

二、对学生来讲:兴趣只是成功的第一步

我们说学习首先讲究的是兴趣,但是更重要的是习惯和方法,要有足够的钻研度,这样我们就需要在兴趣的前提下做好两个创造。

1.在兴趣中补短。补短式创造需要学生对自己知识的结构和学习的弱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要发现自己的短板,并能自己创造路径、激发自主、提升水平。在本章节学习中,学生可能需要的补短有以下几方面:(1)学会概念的对比与区分。大部分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时能孤立的学习各个定义,实际上若能对比其他概念,在区分和对比中一定能掌握的更好。例如:学习命题的否定时就需要和否命题联系在一起,否命题是否定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而命题的否定则只是否定结论,否命题和原命题的真假没有必然联系,而命题的否定的真假一定是和原命题相反的。还有若是含有全称量词和特称量词的命题,实际上我们只研究这类命题的否定,而不研究它的否命题。这样对比着去学习否命题和命题的否定,一定会有效很多。多做这样的对比,在对概念理解更透彻的情况下,我们一定会越学越有兴趣。(2)学会总结与联系。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完成知识的建构,建立知识的网络,这样才能把握全局,越学越有兴趣,所以我们就需要多总结、多归纳。例如:如何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呢?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三种方法:①定义法: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根据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得出。②传递法:对于比较复杂的关系,特别是连锁式关系,可以用符号进行传递,利用这些符号的图示得到结果。③利用集合的关系:充分必要条件可以从集合的包含关系来理解,设命题p的对象组成集合P,命题q的对象组成集合Q,那么我们就可以转而判断集合的包含关系了。实际上,很多同学可能只能总结前两个,但是若能带着兴趣去和同学讨论,去看参考书,有意识的去总结,一定会越学越有兴趣。

2.在兴趣中扬长。带着兴趣,用自己思维的亮点去创造,就能享受成功,进而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两点供同学们参考:(1)突破常规的记忆。学生的思维真是天马行空,富有想象,这也是他们对知识有兴趣的体现,当笔者不停的在用定义法进行条件判断时,有学生说“?圯”就像一把枪,把箭头方向的人枪毙掉,枪毙的“毙”和必要的“必”同音,所以箭头指向的为必要条件。多好的解释啊!那么的形象生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因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进而绝不出错!精彩!(2)努力寻找数学和生活的乐趣。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了,就愿意去做和数学有关的很多事情。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完后,有学生在班级的板报上给了道有奖征答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主人邀请张三、李四、王五三人吃饭,时间到了,只有王五没来,主人随口说了句:“该来的没来”,张三生气的走了,主人又说:“不该走的走了”,李四大怒也走了。请用数学语言解释两人生气的原因。那一日的课间学生讨论热烈,最后得出了统一的结果:即用逆否问题去解释主人的两句话,张三理解为“不该来的来了”,李四理解为“该走的没走”,问题解决。全班同学兴致都很高,在极大的兴趣中,学生会明白原来逻辑的学习还能让我们提高语言艺术。

专攻北大课题组常务副组长闫教授说:“学生(尤其是尖子生)主要是自己学出来的,这个结论的实践指导意义就是老师要学会放手。只有老师对学情有足够的预判,对学生充分信任,老师才敢于放手;而只有放手让学生自主,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而兴趣一定会让学生学得更好,从而可以让老师更加信任。这是本章节教学给我最大的启示。借用一下本章节的符号即可以表示为:信任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第4篇

关键词:高一语文;考核点;命题点;总结

根据语文教材、知识所出的试题,它部分出自课本,部分又有别于课本。语文是一个弹性比较强的课程,很多试题都可以变相地被问出,并且很多试题都看似熟悉,但却在课本上找不到踪影。所以语文考试取得高分的一个秘诀就是要多留心语文知识的细节,多留心一些点滴词语,多留心一些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知识。抓住一些小细节的分数,进而就能从分数上拉开距离,并脱颖而出。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想让试题得以有效性的考核和科学性的考核,必须遵从命题的几个准则,详情如下。

一、提炼课本

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考虑课本,也要考虑学生的焦点,要让命题点既具有考核性,又具有大众的喜好性。因为试卷只是一个考核学生在一个时间段中对语文教材的学习情况的工具,它的目的是看学生有无成长,有无进步,有无学到新的知识,有无对大纲要求全面把握。而不是一次能力的筛选与选拔,所以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多考虑学生的焦点和立场,不要使考试的目的被扭曲了。关于语文知识所出的试卷,重在通过评估学生在一个阶段中的学习情况,进而发现学生的不足点以及弱点,最终使教师在下个阶段的教学情况与学生在下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能够在调整中得以进步。所以在命题的时候,要基于课本,提炼课本,但是不能将试题当作考核的最终手段。例如:在关于词语之类的命题中,不要硬生生地考查课本中的某个词,要将词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而让学生可以凭借对语境的感受和揣摩,开拓、扩展、深化自己的思维,增加思考的正确性、方向性、定向性,进而在深化性、拓展性的思索、思考、理解中,使自己对词语的选择、运用得以正确化、标准化、延伸化。

二、融入生活

在过去对语文知识所出的试题中,很多命题老师只管出题,不考虑试题的影响性以及意义性,使试题只是试题,学生在拿到试卷的一刹那,更多时候表情都是愁眉不展,感觉考试就如同自己和课本在做一场陌生的较量,看题之后,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看到硬生生的问题,忽然间就忘了,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做,之后担心考试成绩过差,进而垂头丧气、满脸不悦。所以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将试卷和生活做出一定的结合,将生活场景文字化,进而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生活场景中文字化。例如:考查一道关于《鸿门宴》的试题。在电视剧《西游记》之中,无论唐僧、孙悟空以及猪八戒、沙和尚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有妖精前来闹事。有一次,孙悟空和沙和尚都不在,只有猪八戒在唐僧身边,突然一个妖怪出来,和猪八戒就打了起来,他想引诱猪八戒,让猪八戒离开唐僧,然后自己再去抓唐僧,吃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这个简短的小故事,可以用《鸿门宴》之中的哪句话表示?答案很明显――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样将知识变成有趣的场景来考查,学生看了后,会感到轻松、有趣,进而减轻考试压力,也能让知识点得到真实、科学的考核。

三、注重个性,能力拓展

课本中知识掌握得多少以及好坏,并不能决定学生语文造诣的高低。真正的语文能力往往是一种个性的发挥,能力的拓展。因此在命题的时候,除了课本或教材、大纲中的知识,教师还要出一些注重个性,能体现能力的试题。本人觉得既能发挥个性,又能体现能力的试题就非作文莫属了。作文是一个可以自由阐述、自由发挥的知识性、能力性、文学性的空间,学生在作文中能将自己的个性、能力在字里行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对作文进行命题的时候,教师要取大众化的题材,让学生找到不一样的视角,进行一次个性的、不一样的能力发挥。

总之,在人教版的高中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根据大纲的指标和要求,课本中的考核点、知识点与命题点非常多,虽然都需要学习,但是也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所以在命题的时候,也会根据知识的难易度、重要度进行命题。总之,要使得试题具备有效性的考核作用和科学性的考核作用,教师在命题之时,要注意“十六字”准则――“提炼课本,融入生活,注重个性,能力拓展”,进而使学生通过考试,明确教材重点,并在此基础上,使能力得到延伸、拓展、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雨薇.稳定平实进步:高中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命题意图[J].语文课题学习,2012(17).

[2]张明霞.踏上一场愉悦的文化之旅:高中语文试卷命题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1(12).

第5篇

关键词:高考;高三复习;数学知识点;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中学教育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大发展、大进步,全民的知识素养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高三复习工作也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发展到复习模式的标准化、系统化、完备化,形成中国中学教育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现在,作为一名常年在高三指导学生数学复习工作的数学教师,都在高三数学复习计划上执行着一个不成文但约定俗成的程序化的流程,即高三数学的一轮、二轮、三轮复习. 同时,在检验我们复习效果的措施上,绝大部分省市都会在几个城市之间或者地区之间在高考前的三月、五月组织一模、二模,甚至三模考试. 我们的高三学生和高三教师经过高三这一年像上述模式化的学习和工作后,在高考结束后随之到来的成功与成就的体验后,又都伴随着同一个感觉:累、枯燥. 这一负面的感受折射出我们的高三数学复习教学到底有多少是有效的,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反思.

[?] 知识重现的有效性

现在全国有10多个省份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江苏省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了第八届高中学生(新高一),江苏省的新课程下的新高考也已进行了七届(2008年~2014年). 数学新高考在知识内容、试卷结构、试题功能上和以往的老高考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但是在试卷的形制、命题的模式上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江苏新高考中,文、理第Ⅰ卷合卷有20个试题,14个填空题、6个解答题,理科加试第Ⅱ卷,4个解答题. 本人统计了近几年来新课改省份的数学高考试卷,发现数学高考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细化到数量一般为80个左右,而一个高中生在高中三年的数学学习中所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总量是多少呢?如果将我们的高中数学教材中所涉及的数学内容也细化到知识点数量,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大约是800多个(不包括理科附加部分). 从这个数据,读者可以清晰地发现,要在一张数学高考试卷的20个试题中来全面呈现800多个数学知识点是不现实、不可能的. 因为学习的知识点与考查的知识点的比例高达10∶1.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高考试卷(江苏省)的题目数量是20个恒定的. 我们的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又做了多少个数学题目呢?我们可以这样计算,一个高中生一天做10个数学题目(算是比较懒惰的学生),三年我们算学习时间1000天,那就有10000道(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实情况远远超出这个数量). 10000∶20=500∶1,这已经是一个很惊人的比例了.

以上两组数据说明什么问题呢?问题就是高三复习过程中的数学知识点重现的有效性. 第一组数据说明了数学高考对所学数学内容进行知识点考查时有重点、对数学思想方法考查有倾向性.

[?] 近五年江苏省高考试卷所涉及知识点分布的统计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近五年(2010~2014)江苏省高考填空题命题所涉及数学知识点的重点方向. 读者可以仔细阅读这五年的试题分析,从14个填空题的知识点中对比后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五年新高考考查的14个填空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分布是基本一致的.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概率、导数、统计、算法、复数、推理、向量七部分应用类数学的核心内容,在五年新高考中均有涉及,且在填空题中都有分布,体现出新课程理念比较注重数学应用,对于不同于以往老教材的教学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必备考点. 这说明,平时我们在新课教学上就应重视这部分新增教学内容,深刻理解这部分内容并非是大学中高等数学内容的简单下放,而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生活化”、“数学应用化”、“数学大众化”理念的推行,旨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改造生活的作用,数学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的力量.

再从解答题考查的知识点来分析,读者不难发现解答题的命题设置还是比较稳定的,继承了中学数学中的经典数学内容,但是,在考查解答题所需的数学工具、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呈现知识点所要借助的载体上呈现出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逐步灵活多样的趋势. 在同一知识模块的考查上,命题时既考虑到知识点、数学工具、思想方法的选择,也考虑到试题出现位置的变化,体现出新课改的命题在注意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又避免死板造成八股形制,这说明我们的课改并不是摒弃一切旧的东西,而是继承经典,传承发展,对于数学中经典的数学工具、数学思想还是始终渗透在我们的新课程教学中.

最后我们来看看理科学生的四十分附加分:由于附加题加试时间仅为30分钟,命题所受的局限性会比第Ⅰ卷大,因为内容要涉及选修2系列和选修4系列的多章内容,命题确实有着很大的难度. 从知识点的分布可以看出,这五年的试题内容的选择已经做到了选修2系列和选修4系列的全覆盖,在难度上基本保持一致. 选做题考查基本知识,必做题考查学生的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第一组数据要陈述的观点是:高三复习的本质是知识的重现,要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就必须提高所复习内容知识重现的有效性,而提高这一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就是我们教师要吃透考纲重点,通俗地讲就是要会“押宝”,当然这里的“押宝”不是“押题”而是“押方向、押重点”,以此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第二组数据又说明什么呢?许多高三学生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我平时做过的试题高考是不会出现的. 包括我们教师本身也有这方面狭隘的理解. 而通过第二组数据,笔者要对高三学生大声疾呼:“高考试题就是我们平时做过的试题,尤其是我们曾经做错的题目. ”很明显,高考的20个试题不是空中楼阁,它就来自于我们学生所付出的10000个题目,只不过,呈现知识点的载体有所变化而已. 因此,在高三复习阶段,如何发挥选用例题、习题、试题的功能和有效性十分重要. 而且,要重视学生错例的整理、再现工作,而不是盲目、简单机械、重复地做一套又一套的模拟试卷.

[?] 时间分配的有效性

还是来看数据,高考数学应试时间是2个小时(不算理科附加),也就是说,学生在展示自身数学素养与能力高低上也就是这2小时,而我们的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时间总量是多少呢?至少1000小时,每天1小时(包括数学课的40分钟),也算1000天吧. 学习时间:一锤定音的考试时间=500∶1,又是500∶1. 这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说压力是很大的,长期的学习而积累下的成果要在2个小时内得以体现,需要合理地安排数学知识的学习时间量与复习的分配,要提高学习与复习时间的有效性. 现在,我们高中数学教学时间安排的通常做法是:高一学完必修1、3、4、5,高二学完必修2,选修系列,高三一年复习. 这样就造成高中阶段的800多个数学知识点有近600个分配在高一,而高考所涉及的数学内容在比例上有接近65%的分值是高一所学的内容. 这样带来的问题是,虽然我们有高三一年充裕的时间去复习,但是由于高一的教学任务过于紧迫,造成学习时间与复习时间分配的有效度不高. 高一的新授知识学生掌握并不牢固,到了复习阶段使得复习与新授内容的界限很模糊,而且复习时间过长,学生容易出现疲劳感和所谓的“高原期”,降低了复习提高的效率. 因此,必须提高时间分配的有效性,应该适当减轻高一的教学任务,在新授课的时间分配上倾斜一点,压缩一下高三的复习时间分配,这样效果会更好.

[?] 考前模拟的有效性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性思维;培养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高中化学又因知识点零碎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号称理科中的文科。这些特点决定了高中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掌握这些方式、方法,既是学会知识、接受国家选拔的需要,又是培养创新思维、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探究性思维的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下面通过四个方面分述高中化学探究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方法。

一、整合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为了便于教学,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将部分重点、难点分散到相同年级的不同章节或者不同年级的不同章节。如果不能及时总结整合,弄清楚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举一反三,那对知识的理解仅仅是皮毛,不可能“真懂”。因此,及时整合知识点,将分散的知识联系到一起,构建知识网络,以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构建知识网络包括构建知识点网络和构建解题网络两个方面。

1.知识点网络

以教材为本,全面梳理各个知识点,认真剖析其内部结构,掌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异同。高中化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化学实验四大部分,这是培养化学能力的基础。平时学习中要注意构建好每一部分的知识点网络图,并通过练习去丰富网络图的内容,长此以往将会加深对化学知识的透彻理解。

知识点的整合可以采取要点总结法、列表法、框图法、画知识树等方法。通过整合,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掌握的更加牢固。

以化合物与混合物(单质)、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几组概念为例,用要点总结法说明它们的异同点。

(1)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2)混合物和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离子化合物都是强电解质,但强电解质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4)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但共价化合物不一定是弱电解质。

根据自己的整合,先画好每一部分的知识点网络图,积累下来,最后就能形成清晰的高中化学知识网络。

2.解题网络

构建解题网络,就是在平时学习中,将不会的题、做错的题、经典的题,分门别类,一一重新总结归纳,从审题、思路、方法等方面深入剖析,编制成自己的解题网络,形成自己的化学思维图,并在练习中不断丰富、加深理解、化为己用。

可以运用摘抄、剪贴等方法建立错题本和好题本,养成随时总结、周周复习、月月巩固的好习惯,不断强化正确思维,完善解题网络。

例如,化学计算中的量变引起实验现象不同的题目,运用元素化合物性质,结合守恒定律来解决,往往事半功倍。这是这类题目的通解,掌握一个,举一反三就能解决一类。这就是构建解题网络的好处,能使思维系统化、条理化。

二、精选题目,科学训练

高中化学习题训练,切忌漫无目标的题海战术,必须提高做题质量。以单元训练为主,兼做综合题,适当做高考真题和近年高考模拟题。这样做题不是很多,但效果显著。

而一份好的单元测试卷能够覆盖本单元的所有知识点,个别试题的绝对难度会高于综合试卷。最关键的是它与刚刚学过的内容密切相关,能很好地检验学习效果,以利于有针对性的查缺补漏。

高考题是命题专家长期研究的结晶,题目规范经典。高考模拟题是名师之作,思路独特。平时适当做一些高考真题和近年高考模拟题,能够开阔视野,逐步了解高考命题动向,有意识的加以训练,将会在高考一轮复习中掌握主动权。

科学训练,就是要求做题达到“真会”――对于有价值的题目及时归纳总结,有意识地进行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练习,从而不断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意研究题目的共性,掌握一类问题的普遍解题规律,形成思维套路,可以大大缩短思考过程,节省解答时间,提高解题正确率,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三、规范实验,培养感觉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故实验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化学素养的有效手段,实验题属于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因此,不管是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还是要求自己操作的动手实验,都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应该提前预习,认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其它方法吗?哪种方法更好?

所谓规范实验,指的是必须严格遵守化学实验的操作规范,正确处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仔细分析实验现象,研究实验数据,把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和安全操作结合起来,做到实验过程了如指掌、操作程序烂熟于心,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本质上掌握高中化学实验的规律性。逐渐的,就能培养出对化学实验的感觉,提高化学实验的兴趣,增强创造性思维,增加自身化学知识的厚度,进而提高化学成绩。

例如,苯酚和浓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的实验,教材中要求浓溴水过量。不少人没有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这个要求的原因:为什么要求浓溴水过量?不过量会如何?因而出现了用浓溴水去分离苯和苯酚混合液的错误。这是典型的缺乏探究性思维的表现,只有通过不断训练来培养。

四、课外补充,适当拓宽

适当参加化学竞赛培训是培养探究性思维、提高化学能力的有利手段,也能有效提升化学成绩。因为化学竞赛培训时,老师会给学生一个阶段性目标,学生在这个看得见的近期目标激励下,往往学习效率倍增,探究性思维水平和成绩都随之迅速提高。而且高中化学竞赛培训涉及一部分与高中知识相关的大学内容,学了更高层次的知识,再回头看高中化学知识,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实践证明,参加过化学竞赛培训的同学,无论竞赛是否得奖,解答高考化学题,都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手到擒来,正确率远比未参加过培训的同学高许多。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遗传变异 有效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a)-0003-01

引言

生物体经由生殖过程产生新的相同物种个体,在生殖的过程中,亲代将自身的遗传信息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子代。而生物体从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进而不同细胞组织的分化以及各个器官的分化,直到发育为成熟体过程,其实也是亲代遗传信息在子代个体上表达的过程,生物体的变异往往也发生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物遗传变异部分内容同其他章节知识点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该章节复习中可以将相关的知识重点同遗传和变异专题的相关内容加以联系与综合。将所有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全面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和改善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开展全面复习时,还应该注重知识点同日常实际生活的联系。这种复习方式才能够更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括学活用的能力,让学生自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 突破章节界限,构建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生生物专题复习的基础。因此在开展复习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串联引申生物课程的基础知识,构建起全面、扎实的知识链与知识网。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中,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复习情况进行引导和辅助。基础知识网络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性记忆生物课程的重难点知识。通过归纳总结出的知识主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获得和整理知识,在串联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也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就遗传变异专题复习而言,与其他章节知识点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在构建本章知识网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跨章节的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综合。例如,生物个体的生殖与发育能够与遗传变异章节进行综合。遗传与变异需要生物个体的生殖发育来体现。对于营养生殖而言,是通过有丝分裂来产生子代的体细胞,因此子代的遗传基因同亲代一致,后代也就继承和保持了亲本个体的绝大多数性状。对于有性生殖方式而言,生物个体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会经历基因重组的过程,能够产生出多种不同的基因型,因此其子代的可能出现明显的变异。可以说减数分裂对于遗传基本规律知识点而言是其细胞学理论基础。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遗传基础物质为核酸,脱氧核糖核酸所携带的遗传物质会对生物个体发育的主体方向以及发育过程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生物个体的发育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过程。

2 注重实验过程分析和解题规律的归纳

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是一门十分注重实验性的科学,所以在生物复习过程中,对于实验部分内容应该加以注重。根据考纲,掌握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操作,并且培养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新课标中探究性实验题型的比重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复习中还需要挖掘知识点中在探究性实验中的应用。除了课本中规定的学生实验内容外,还应该归纳和分析教材中涉及到的经典实验方法。例如遗传变异专题中,对于孟德尔杂交豌豆实验思路进行分析,了解实验材料选择和方案制定的思路。同时教师在复习课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的制定原则,学会结合相关的生物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并通过规范准确的表达方式,总结出实验的过程以及得到的结论。

3 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解题思路

专题复习过程中,习题训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复习方法。在习题训练中应该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解决一类问题,注重做题后的总结和反思,避免题海战术,改善习题训练的有效性。同时在选题中应该保障题目的新颖性、基础性、实用性、科学性之间的平衡。精心挑选一些具有容易出现共性问题,解题思路有讲解分析价值较高的经典习题。在进行习题讲解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解题思路的培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教学应该结合复习课程中试题练习情况,总结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策略。例如遗传变异专题复习中。在生物体进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分离以及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也就使得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分离以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该过程也是学生理解和解题中的难点,在复习应该重视和强化这部分知识点的训练。

4 结合历年高考真题,有针对性的选择复习内容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寻求高考试题的出题思路;同时密切关注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努力抓住高考生物学科的命题热点,把握最新的命题趋势。例如在遗传变异部分复习中,可以联系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进行考察。生物教师还应该对新课程标准试题进行总结和分析,设计和选择出更有新意,更切合高考命题思路的习题。从近年来高考生物试题分布来看,Ⅱ卷中至少设置一道生物实验设计题,并且分值所占的比重很高。通常作为高考试题中的压轴题。因此,在复习课中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实验方案设计方面的训练。

第8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不定式证明 方法探析

不等式证明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在高考的数学试卷中,不等式的证明问题一般是压轴题或者是压轴题的一部分。要想掌握高中数学不等式的证明方法,需要长期坚持相关问题的练习,也需要一定的知识总结和方法归纳技巧。数学是练习思维的学科,是提升学生思维转换能力的基础学科,也是实用的学科,数学知识对于理工科的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帮助,只有学好数学,才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才能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做好铺垫。而关于不等式的证明问题,是锻炼思维的问题,也是容易激发想象力和辩证思考能力的问题,所以,对于不等式的证明问题,我们应该加以重视,认真对待,经常进行练习和总结,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不等式证明方法。

一、比较法证明,直观易解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接触到比较大小的问题了。关于比较法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比较法的思想,也很容易掌握。不过高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在比较大小的问题上难度有所加大,并且在比较类型上涉及更广泛,不再只是简单的数字之间的比较,而是转化到代数式之间、函数之间的比较,有时候也牵涉图形相关方面的比较。

比较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差比较,一种是作商比较。作差比较是将不等式两边的代数式转换到一边,进行作差比较,设这个作差代数式为函数,并分析这个函数的大小,证明出其与0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作商比较法,是在知道不等式两边的代数式的正负后,将其作商转换到一边,通过与1相比较,得出这个问题的证明结果。

比如:作差比较法――要证明a>b,只要证明a-b>0。

例题总结:这两题都是关于比较法在不等式中的应用解题。在例题1中,关于对数的问题,可以利用对数性质,也就是换底公式来达到目的。在例题2中,是比较法中的作商法,在高中数学关于代数式的相关证明过程中,因为没有数字关系,所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解题时,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左右两边存在着一定的对称性,又由于都是正数,所以可以想到将其作商,最后得出答案。

二、分析法证明,思路清晰

分析法类似于反证法,但是相比于反证法,它又是从证明要求的正面进行分析的,最后直接分析出结论的正确性。分析法,首先从要证明的不等式出发,为了寻找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而努力。为此,一步步往前追溯,可能是为了寻找符合题目的已知条件,也可能是为了符合一些定理,直到得到这两个可能性中的一个即可。

例题总结:例题3从形式上观察其规律,学生不能很容易地找到一些特点。再观察,也没有发现其与我们学习过的定理或者类似结论有什么牵连。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分析法证明该例题。利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需要有清晰的解题思路,不能思维混乱。要有严格的格式,一步步进行推理,直到得出题目中给出的证明结论(利用某些定理或者题目的已知条件得出)。

从该题目的解答过程可以看出,这是分析法与综合法综合运用的结果。在解答时,要注意格式的规范性,比如:分析法的书写过程应该是:“欲证……需证……”综合法的书写过程是:“因为()……所以()……”在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时,不能弄混,要理清思路,从容应对。

三、放缩法证明,适当变换

放缩法是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适当地放大或缩小,从而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它也是分析法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根据的是不等式的传递性: a≤b,b≤c,则a≤c,只要证明大于或等于a的b小于或等于c就行了。

放缩法一般包括:缩小分母,扩大分子,分式值增大;缩小分子,扩大分母,分式值缩小;全量不少于部分;每一次缩小其和变小,但需大于所求;每一次扩大其和变大,但需小于所求,即不能放缩不够或放缩过头,同时放缩后便于求和。

四、归纳法证明,实用客观

数学归纳法,先证明在起步的条件时首项成立,再证明通项也成立,以此类推,得出整体项都成立。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的常考知识点,对于学生的归纳分析和推理思考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注重数学归纳法的几个重点,将其清晰而明确的教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利用数学归纳法,巧解数学不等式的证明题目。

例题5: 观察下面两个数列,从第几项起an始终小于bn?证明你的结论。

{an=n2}:1,4,9,16,25,36,49,64,81 …

{bn=2n}:2,4,8,16,32,64,128,256,512 …

解答:猜想: 从第5项起,an< bn,即n2

(n≥5)。

(1)当 n=5时,有52

(2)假设当n=k(k≥5)时命题成立,

即k2

当 n=k+1时,因为

(k+1)2=k2+2k+1

所以,(k+1)2

即n=k+1时,命题成立。

由(1)(2)可知,n2

第9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命题教学;导学案及应用;意义

在学生学习命题的时候,数学中会出现公式、法则,它是数学学习中最基础的数学命题表达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命题的主要内容,熟知命题的由来是很重要的,如果学生掌握了数学命题的方式和方法,就可以更快的解决数学中遇到的复杂难题,还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逻辑推理与分析能力,以及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什么是导学案

在教学当中,导学案不同于教案.教师为了完成教学活动,会准备教案,一般是在备课时以教材为基础,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教案,它一般有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部分结构构成,它主要体现的是教师对教材所讲内容的深入思考.而导学案起到的作用与之不同,它的作用是辅助学生学习,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课过程相联系,帮助学生明确目标.

二、导学案的教学模式

通过以导学案为基础,培养学生在导学案学习过程中的自学能力,教师可通过其获取信息的反馈,根据学生情况制定教学的内容,师生之间通过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学习导学案如何运用的同时,有问题要及时解决,然后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最后,在课堂上与老师一同解决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

三、导学案的应用

(一)上课前的作用

导学案可以达到让学生提前预习的作用,这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重要.而老师们则需要指导学生们怎样去提前学习,让同学们能够更快速的掌握课前学习的方法,同时让学生们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在课堂中,将知识点归纳,强调重点,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课堂上应用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数学命题具有非常好的知识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既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使得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有所提高.在老师探讨导学案在数学课堂怎样有效运用时,最重要的开端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怎样做好命题的引入.在课堂开始讲解之前,引入一个命题可以按照教学案的要求,在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时,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有一种被迫学习新知识的感受,还能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学过的旧知识.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往往都是传统死记硬背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大脑的反复记忆去记住知识,这往往是不可取的,应该提供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运用该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过程时来进行记忆.在适当的课堂教学方式中引入命题,能够让学生很快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因此,作为数学老师,这是需要进行借鉴的.

(三)课后的总结

对于学习,课后的总结在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中占有重要地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不仅要把学习的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们,学生在接收了学习内容之后,还给老师反馈学习内容的掌握与领悟情况.这将更加促进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在课后的知识汇总时,老师还可以根据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更加新颖的问题,这样才能检验学生在进行了课后总结时对所学的知识的掌握与熟悉的程度.

四、导学案的运用意义

设计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而导学案却是在数学教学殊的一种体现.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利用导学案能使教学更加得心应手,学生也能够更加熟知数学教材.在教师运用导学案进行数学教学时,要改变以往老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的观念,把教学的重心向学生倾斜,让学生能更快的掌握以及运用数学命题中的先进方法.

五、高中数学命题教学的建议

(一)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在学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确保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是自己学进去的,不是教的.在教学模式的选取中,学生年龄段的不同其选择的模式也不同.

(二)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别的作用,且具有相对性

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是来自数学课堂的实践,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能力和师生的关系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六、结论

在高中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对教师教学的思想能够有效的转变,也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自学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听老师传授新知识,明确学习思路,还能够抒发自己的情感思想.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导学案依然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并不断地解决问题,才能够让导学案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上官学辉.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试论[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02: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