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5: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园区调研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
工业园区位于南部,毗邻某某,某省道穿境而过,区位优越。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区域资源特色,坚持走以工促农发展之路,以园区建设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培育和扶持板材初深加工产业,形成了结合部最大的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之一工业园区。
该园成立于年月,规划面积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建成面积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完成基础设施投资亿元,近年来园区的承载力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一是功能配套不断完善。修铺道路千米,架设高压双回路千米,建成日供水吨的水厂、KV变电站、移动通讯塔等设施。园区内建有省级农民工创业园和市新型乡村工业园。 二是主导产业良性集聚。园区以板材初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实现了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层次不断提升。现有芯板加工个体户余家,深加工企业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家,年加工原木万立方米,实现产值亿元。
三是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园区累计入园企业家,其中投产企业家,在建企业家,规模以上企业家。20XX年实现产值亿元,销售收入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创造利税万元,带动就业人数人。
二、园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瓶颈
(一)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园区形象和品位亟待提升。近年来,园区建设主要依靠 筹资解决,而 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财税返还和借款、垫资,无法保障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的基本需求,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园区提档升级。
2、园区自身产业层次和整体规模有待提高。板材加工总量不高,产品层次单一,产业链条相对较窄,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协作制度需要逐步加强;龙头企业较少,企业技术装备、产品研发、人才储备相对较弱,自主品牌科技进步和品牌效应尚不明显。
3、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园区政策和其它园区相比没有特别优势,特别在税收政策、用地政策、金融政策、劳动保障政策、部门帮办服务政策等与 作为产业集群镇、扩权强镇试点镇不匹配。
(二)主要瓶颈
一是用地瓶颈:主要体现在有项目无土地、有土地不敢用、开发后不能办证。一方面是老企业供地,迫于当时条件大多采取光行上车,只是兑付村民土地租金和青苗补偿,企业无法用土地、房产抵押融资,影响了后续扩张能力;另一方面是新项目供地,受用地指标和报批费用影响,无法获取国有建设土地使用权,一些引资项目和扩建项目难以按照计划顺利实施。
二是融资瓶颈: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服务产品门槛设臵高,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中介服务和民间资本运作成本过高。
三是用工瓶颈:主要是由于园区开发建设处于初级阶段,综合服务功能不配套,务工人员保险得不到有效保障,加之部分企业对用工条件高、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等因素,导致部分企业用工难。
三、主要对策和有关建议
(一)主要对策
1、正在采取多种措施缓解用地难。
一是加快辖区内土地整治,实施社区新居工程。通过对大王楼村整体搬迁,可新增耕地亩,争取形成的挂钩指标用于园区建设。
二是加大对辖区内存量建设用地的科学管理和使用,盘活现有土地资源。通过对原废弃泡花碱厂改造有效利用土地亩,通过对原村委会和学校整合有效利用土地亩,分别安排大型板材深加工项目个。
三是强化优化集约用地意识,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方面严把土地入口关,对投资强度大、能有效带动产业升级的项目,给予土地安排。另一方面,对早期入驻园区的产能落后企业,动员搬迁,腾笼换鸟。再次,不再审批居民宅基用地,给予优惠条件引导群众向镇区和中心村搬迁。
四是加大用地指标的争取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包装大企业,力争在供地计划上取得突破。目前正在包装投资亿元的数条生产线覆膜板项目、投资亿元的电动车产业园项目。
五是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企业创办。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基础上,按照农民以土地自愿入股的原则,成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参与板材加工企业利益分成。
2、正在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缓解企业融资难。
一是积极争取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为园区内全民创业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小额贷款。去年县邮政储蓄银行为工业园区芯板、板皮加工户贷款万元。
二是园区积极开展了金融诚信企业创建活动,为企业融资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积极争取市县担保公司为企业担保,去年成功为木业和木业融资万元。
四是组织专门人员编制企业融资项目库,积极参与各类银企对接活动。
五是利用 产业集群镇政策扶持项目,积极争取资金。去年为木业争取资金万元。
3、千方百计为企业用工提供保障。
一是发挥园区劳动保障所的作用,认真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是发挥镇村干部的优势,加大对本地企业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就近就业。
三是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指导和培训。
四是积极为企业争取就业政策的扶持。
(二)有关建议
一是建议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快现有的几个主要 特色园区建设的意见,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在资金和项目方面给予倾斜。譬如在安排落户项目上,本着开发区、 特色园区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便于产业集聚和升级。譬如资金扶持重点倾斜已初具规模的特色园区。
二是建议政府对园区每年新增税地方所得税部分,全额奖励给园区作为园区发展资金。
三是建议政府加大金融部门对特色园区的信贷支持。 四是建议政府对本 土地整治形成的挂钩指标均用特色园区的产城建设。
四、对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探索和建议
坚持总体规划、园区发展规划、交通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四规划的有序衔接,力争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联合,形成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今年我镇尝试与集团签定了板材深加工项目和居民新村建设捆绑协议,目前两个项目建设同步推进,推动了产业园区和城镇新区的同步建设。
五、20XX年园区工作主要思路和措施
(一)主要思路:20XX年工业园区将以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增量扩容、美化亮化为目标,积极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努力提升发展综合品质,加快推进功能配套建设,不断优化涉企服务质量,着力构建和谐园区,全力推进园区工业新城、贸易新区、工人新家的进程。
(二)下阶段主要工作举措:
1、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形象。努力克服建设资金短缺、投融资困难等因素,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建设园区,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行引进公司开发制模式建设园区,遵循合作双赢、发展共享原则,大力推行合作建园。
2、挖扩容、挖潜力,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克服用地空间、用地指标的严重不足,多措并举全力破解用地瓶颈制约,积极拓展园区发展空间。一是全力引进大项目,争取国家供地土地政策;二是加快农村土地整治,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解决新增建设用地不足;三是内部挖潜,推进集约用地,对闲臵土地多、投资实力弱、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加大清理处臵力度,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能。
3、抓源头、强招商、增后劲。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园区发展的生命线。突出招大引强,积极开展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努力做到引资、引企、引智的有机结合。
XXX工业园区属于省级10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园区规划为“一园三区”(罐子窑(北部)工业聚集区、江西坡(东部)轻工业聚集区、青山(南部)工业聚集区),总面积40平方公里。为推动XXX园区经济更好发展,根据县政协常委会的安排,于2019年11月19日,县政协副主席王强带领县政协调研组,对全县园区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X园区发展现状
(一)青山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核心区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以新型建材、冶金、物流为主。承接沿海东部地区转移的相关产业。目前,入驻企业2家。
(二)江西坡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在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建设集“世界茶乡、慢病康疗、民族风情、精准扶贫”于一体的绿色发展示范区,以产定城、以产养城,打造以茶产业种植及系列茶产品深加工、茶旅一体化文化旅游和康养基地。以“正山堂·普安红”为品牌,深度挖掘茶文化产业链。依托“四球古茶、普安独有”的唯一性,慢病康疗与国民养生的独特性,融合地方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大力推进世界茶源文化广场、布依生态小镇、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程及精准扶贫和民生改善,形成“产养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目前有入驻企业15家。
(三)北部石材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主要以石材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同时发展冶炼、载能、建材工业基地;打造现代新型化工业发展基地,承接沿海地区转移的潜在优势区。目前引进石材加工企业5家,其中2家正在进行厂房建设。
二、XXX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缺乏建设资金,目前,除江西坡园区外,园区内道路建设、亮化、绿化、给排水、弱电管沟(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没有完全建成。如青山园区青石主干道项目建设因资金资困难而停工,江西坡厂房改造工程没有全部完成,白沙石材产业园的路网、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因缺资金推进缓慢,几乎处于停工状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入和投产企业的正常生产营运。
(二)入园企业不多、投资强度不高。园区内企业的种类单一,呈现产业形态单一化现象。企业大部分是从外部引入,企业彼此没有“缘”和“链”的联结,形成的产业形态差异大。比如江西坡轻工业园区入园的项目只有手袋加工、农特产品加工、茶叶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玻璃加工等,企业之间缺乏价值联接,也缺资源相似性、市场相似性的联盟条件,企业间经济活动上的非相关,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三)园区建设用地利用粗放、效率低下。行政干预导致规划随意调整,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征用市场混乱。园区土地指标有限,不能按约定时限给入园企业办理土地手续。如在青山园区范围内,虽有部分土地已被征用,但用地性质任然没有调整为工业用地,而部分已调整为工业用地的土地又还没有征用储备,导致企业选址用地比较困难。
(四)园区的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一是园区管理人员少,大多不熟悉园区工作和经济工作;二是与园区建设相关的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搞好服务。管理和服务的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业主的投资积极性。
(五)园区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①群众认识不到位,部分群众对土地依赖性强,在征地、拆迁等方面不能积极配合,阻力非常大;②服务企业不到位,因园区工作人员少,事务多,存在着工作效率低、服务企业不到位的现象;③园区社会管理滞后,如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机制不健全,管理难度大,劳动就业保险难以保障。④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大,企业融资难。
三、对我县园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建议:
(一)加大投资,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融资工作。继续推进青山园区青石主干道的修建工作,快速推进白沙石材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江西坡园区厂房改造工作。切实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为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结合实际,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结合园区实际,依托园区优势产业,明确产业定位,编制储备一批招商引资项目。重点要依托我县煤电、茶旅、石材、长毛兔养殖等主导产业,依托我县政策和资源优势,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在青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加大园区规划调整和工业用地的调规和储备,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主要围绕中电厂进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一是紧紧围绕青山电厂下游产品,按照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生态招商理念,就如何有效处理电厂产生的脱硫石膏、粉煤灰、炉渣等废弃物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力求引进1至2家专门利用电厂产生的脱硫石膏、粉煤灰、炉渣等废弃物生产新型建筑材料的规上企业,形成相应的产业链。二是结合园区实际,围绕煤电产业、煤化工、生态农业产业、农特产品加工、建筑材料加工等相关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力求把青山园区打造成全县见效快、效益高、总量大的循环经济产业园。
在江西坡双创产业园区:要着重发展以茶业手工、机器加工为主,以仓储物流、农产品加工、轻工业生产加工、康养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力求把江西坡双创产业园打造成为茶业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托江西坡双创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在北部工业园区:以石材产业为主,以北部铅矿、铁矿、大理石、硅等资源为极点,辐射兴中、白沙、龙吟等乡镇。重点发展以石材加工、冶炼、载能、建材为主的工业,带动其他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以北部区域的优质饰面灰石、大理石、萤石、砂石、硅石等矿产资源为依托,加大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外引内联多渠道筹集资金,运用科学技术和资源优势,独资和合作开发,培育和发展非金属矿产生产企业,规划建设好石材产业园。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建材工业发展,努力扩大总量和市场份额,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结构调整升级,发挥建材工业消纳固体废弃物的优势,加强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节能利废建材,延长产业链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严格进退机制,抓好僵尸企业清理工作,促使企业有效转型升级。一方面严格按照产业规划布局招商引资,对入园企业严把入园关,对不符合相关产业规划的企业一律不得进入相应园区,对已进入园区但不符合园区产业规划布局的企业进行及时有效清退。二是加强破产企业的清理工作。1.对停建停产企业项目督促其尽快建设,确实无力恢复建设的项目园区尽早收回土地或厂房再对外招商,企业不得长期占用园区有限厂房资源而长期不生产运营,造成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2.对停产的企业给予政策性帮扶,进行转产后再对外招商;3.对已投产但土地利用率偏低或产能税收未达标的企业,督促企业启动下一步建设和扩产增效。同时,帮扶生产企业转型升级。1.督促企业改代加工为进料加工,扩产增效,提高税收贡献;2.引导企业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科技成果向产业成果转移;3.加强园区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提高企业职工的培训率,保障企业的技术工种用工需求;4.帮扶企业挖掘潜力,做大规模,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申报规模以上企业。
(四)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扩建园区,让产业相对分类、集中发展,形成产业发展集聚效应。结合园区产业分布实际情况,为充分有效利用园区土地,将相关产业分类集中发展:一是将以浙茶集团为中心的茶业生产加工企业集中连片布局发展;二是以才华手袋厂为带动,积极引进一批以轻纺制造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做大做强园区现有产业,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将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有效衔接,不仅形成各类产业集中、互补、互动、相互促进的集聚效应,还能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及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就业问题。
一、园区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化工园区或化工生产集中区26个,其中临淄5个(含齐鲁化工区)、桓台4个、张店6个、淄川3个、周村2个、博山2个、沂源1个、高青1个(规划中)、市高新区2个,化工园区或集中区座落于省级以上开发区内的有10个。
二、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布局散乱,缺乏统一规划。我市化工企业数量多,居全省首位,且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数量占全省近一半。规模小,除齐鲁公司外,20__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仅有10家,规模以上的企业529家,规模以下的企业近900家。聚集度差,全市1400家企业中仅有603家在化工园区或化工集中区内,其它约800家企业则分散在全市各村镇,安全、环保隐患大。城企交错,“工业围城”现象较为突出。
(二)化工专业园区少,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我市经省级和省级以上批准的化工或与化工相关的工业园区较少,且多数为综合工业园区,没有明确的化工专业园区规划,部分园区没有统一的污水处理设施,我市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化工集中区,但缺少统一规划,有些只是企业相对集中,环保设施薄弱或基本没有,有的离城区或居民区较近,这些企业的发展已经对周边大气及地下水造成污染。
三、对策和建议
(一)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化工产业布局。提高城市规划水平,统一规划城市建设和工业布局特别是化工产业布局,科学规划布局好工业区,避免出现新的“工业围城”、“污染围城”。
(二)高起点规划现有工业园区,提高园区配套功能。我市现有的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是我市今后化工发展的主要载体,将承担新企业、新项目建设和老企业搬迁的重任,需高度重视,超前科学规划。其它省级工业园区应在园区内单独规划设立化工专业园区,并加快建设完善水、电、汽、污水处理排污等公用配套设施。
(三)规范化工集中区,促其尽快发展为化工专业园区。对远离城区、村庄且聚集企业较多的集中区保留下来,规范发展,但需要抓紧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等设施,提高配套能力,促其尽快发展成为化工专业园区;对离城区或村庄较近、企业又不多的集中区建议通过提高安全、环保标准等措施逐步关停;对已在城区的化工集中区如张店城区东部化工区,市里需尽快出台有关政策使企业迁出。
为推进**县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我县的具体实际,县委提出“新农村、旅游业、工业化、城镇化”四大发展战略。要实现工业化,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建设工业园区。如何搞好我县的工业园区建设,带着这一问题,我带领相关部门就我县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就对我县工业园区的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建设工业园区是大趋势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要加快全县的经济发展,关键在工业,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建好工业园区则是破解工业难题的重要方法。
(一)建设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通过近几年的招商引资,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来我县投资工业的外来企业屈指可数,究其原因,主要是县内没有合适的工业用地,城区周围又没有工业园区。一个企业要到县内来投资,首先看重的是投资条件,其次是优惠政策。因此,我们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必须摆清主次,把提供建厂条件放在优惠政策之前。工业园区就是为企业提供最现实、最直接、最实惠的平台。
(二)建设工业园区是拓展城市框架的有效途径。当前,由于我县城区范围太小,城镇人口集聚在县城内,消费也浓缩在城内,这与今后城区发展的方向极不相称。今年我们搞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提出了“要明确县城主要功能设施的规划和布局,进一步扩大县城框架”,这是完全符合城市建设发展的。建设工业园区,可以有效地拓展城区框架。贵州一天锅食品
根据市政协七届十二次主席会议的决定,20**年4月17日至26日,市政协副主席张俊昌、赵泽义带领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到盘北经济开发区、红果经济开发区、钟山经济开发区(红桥新区)、水城经济开发区(董地工业园区)、水月工业园区、木岗工业园区等就园区建设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园区建设成效初显 全市共有11个工业园区,即钟山经济开发区(红桥新区)、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水城经济开发区(董地工业园区)、盘北经济开发区(鸡场坪工业园区)、六枝经济开发区(岩脚工业园区)、水月工业园区、木岗工业园区、保田(盘南)工业园区、大河经济开发区(管理大湾、汪家寨、中箐园区)、发耳工业园区、路喜园区。11个园区现规划总面积977平方公里。通过近期各级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增大。20**年,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15.2亿元,同比增长27.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2.9%;实现工业增加值154.6亿元,同比增长28.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2.4%。超百亿元的园区2个(水月、董地工业园区),工业产值超亿元的园区 8个。20**年一季度,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1.9亿元,同比增长25.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9.52%;实现工业增加值 45.57亿元,同比增长52.9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1.1%。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增加。20**年,全市工业园区在建基础设施项目99个,总投资140.7亿元,完成投资额60.8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 101.3%。20**年1-3月份,全市工业园区在建基础设施项目115个,总投资186亿元,完成投资额22.4亿元,同比增长134.5%,完成标准化厂房投资2.7亿元,占计划投资30亿元的9.0%。目前,红桥新区、水月园区已全面实现七通一平,红果、董地、盘北、木岗、大湾园区核心区域已基本实现五通一平。
三是项目建设速度不断增多。20**年,全市园区在建产业项目165个,项目投资总额861亿元,完成投资额120.6亿元,增长37.48%,建成投产项目44个,释放工业产值近30亿元,20**年1-3月份,全市在建项目175个,计划投资771.8亿元。完成投资额32.9亿元,同比增长 1.86%。
四是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截止20**年3月底,全市11个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977平方公里(含开发区管辖),入驻生产企业150余户,直接和间接为园区服务的从业人员约10万人。20**年全市产业园区预计实现税收47亿元,新增从业人员数1.2万人。
二、园区建设问题明显 (一)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长期以来由于受煤炭、钢铁、建材、电力四大产业影响,各园区在规划布局主导产业时,出现了明显的产业(主导产业)趋同,未能形成优势互补。如:水城经济开发区(董地、老鹰山园区)、红果(两河)新区、盘北(鸡场坪)产业园区、六枝经济开发区(岩脚工业园区)、大湾(汪家寨)工业园区(大河经济开发区)、水城县发耳产业园区等都把能源化工(煤化工)作为主导和主要产业来发展,产业布局不集中、规模分散,势必会造成重复建设,煤炭、水、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得不到保障,甚至产生恶性竞争,还会造成工业污染源分散,治理难度大的问题。红桥新区、董地、红果(两河)、盘北(鸡场坪)也都着力把装备制造业作为园区的主要产业来培育发展,培育和发展上具有一定盲从性,未能找出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主导产业方向不清晰,易造成同业竞争,不利于产业聚集发展和形成区域竞争力优势。
(二)体制机制不尽适应。一是园区人员配备不到位。园区有抽调、借调的人员,但其工资关系、行政关系仍在原单位,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难以得到很好调动。部分开发区的公安、工商、地税、国税、国土等垂管部门机构人员不到位。二是部分园区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尽管大部分园区机构成立,人员配备到位,但缺少项目、规划等行政审批权限,土地报批、交易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周期过长,对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影响很大。三是目前在11个产业园区中,仅红桥新区有完善独立的财税体系,能较好的满足园区发展需要。水城、两河、盘北、六枝4个开发区均由县区代管,尚未建立起真正独立运行的财税体制。其余园区也未建立与县区的财税分配体制,导致园区的责权利不明确,独立运行和造血功能不足,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严重影响了园区建设。四是项目落地激励机制不活,不能有效刺激项目落地。
(三)协调管理不尽规范。有关职能部门对园区的管理、调度过于频繁,使得园区管委会需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各类文件、汇报、会议、材料、调度、统计(重复)以及各类社会事务等,极大地消耗园区建设的精力。
(四)招商引资不尽理想。相当一部分园区的项目是存量多,增量少,有的项目是在园区划定时就已存在。目前,表面上谈的多,实际落地的少,有的虽然落地,但后续扶持指导力度不够,造成项目推进速度缓慢,业主不满意。
三、对下步园区建设的建议 根据市工业园区管理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出台全市园区管理办法(暂行)。为促进工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规范工业园区管理,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议尽快出台全市园区管理办法。尽可能规范园区管理。
(二)成立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为有效加强对园区的统筹、指导、协调力度。在市级层面,应成立一个较为独立的,有一定权威的园区管理机构,以便对园区的规划、土管、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等进行统筹协调,避免盲目无序的散打和乱打,使园区有序、健康的发展。
(三)赋予园区一些必要的实际权力。
1、各业务主管部门应尽可能下放一定的行政审批权限。在不违背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大胆放权;在土地收储、项目报批、项目规划等方面,应将适当的权力下放到园区,减少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真正使园区成为一个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独立运行的经济主体。
2、允许园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项目落地激励机制,以便争取更多的项目落地。
一、基本情况
1、园区建设情况。20*年,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原经济开发区梅花园区的基础上,南延建立城南工业项目区,规划控制20km2,其中起步区(核心区)6km2,着力建设“以工业为主导的南部新城”。城南工业项目区在去年征地1平方公里的基础上,今年新征土地1650亩,建成区初步实现“七通一平”。另外,占地31亩、投资3000多万元的生活配套服务区正在加紧拆迁建设之中。
2、园区项目建设情况。目前,梅花园区共入驻项目46个,并全部建成投产;城南项目区已入驻项目31个,引资总额达6.2亿元,部分项目已建成投产,涉及机械、建材、纺织、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今年上半年两园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8404万元、工业增加值2698万元、商贸及工业销售收入73080万元、税收918.65万元、财政收入1569.5万元,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为项目服务情况。在为入园项目服务过程中,实行重大项目落地联席会议制度、四大班子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四个一、三个帮”和“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制度。同时,强化服务质量监督,实行入园企业封闭式管理、检查备案制度,开展“发展环境千人评”活动,成立经济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经保办”等,为入园项目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目前我区的园区建设有较快发展,环境秩序总体趋好,绝大多数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服务较为满意,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环境不优和园区建设滞后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前我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是为项目服务的体制不顺。园区功能不全,缺乏规划、土地、建设、环保等方面职能,使“一站式”服务无法完全落实,影响了为入园项目提供报批、建设等方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招商部门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其指导、信息服务、企业落地服务等功能不能有效发挥。虽有项目落地联席会议制度,但由于联席会议涉及众多职能部门且次数有限,造成实际落实不力。撤市设区后,区级政府职能大大削弱,工作协调难度加大,难为企业一步到位解决相关问题,如:城南镇梅花村、樊通桥村沿西环路外沿200米内及七里岗村一部分的建设规划属市控制,区无权规划建设,严重制约了园区项目供地需求;入园项目从确定投资意向到建成厂房,要经历很多环节,涉及众多职能部门,千万元以上项目的环评、立项、工商登记等还需到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各单位在招商过程中各自为政,有时发生区内几家单位同时与同一投资商洽谈的问题,影响了招商效果。
二是园区规划布局起点较低。由于我区的园区建设时间短,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园区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功能定位不明确,没有划分相应的功能区,入驻项目布局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存在相互污染的隐患,难以适应长远发展和产业集聚的需要。同时,少数入驻项目建设缓慢、进展不快,存在“有钱买地、无钱建设”的现象,不仅浪费土地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的形象。
三是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部门和单位只关心部门的权力和利益、眼前的利益和个人的利害得失,对优化环境认识不到位,或把口号喊在嘴上、贴在墙上,却不落实在行动上。一些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淡薄,“管理”得多,“检查监督”得多,服务得少,主动上门服务则少之又少。有的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不高,据部分项目单位反映,现在到有些部门办事,一趟能解决的问题往往要跑多趟,甚至还要找到关系人说情才肯办理。有的部门收费项目、标准不公开,相关费用的标准“不确定”。有些执法部门、执法人员过分强调管理职能,注重处罚与收费,行为简单粗暴,随意性大。有些部门和单位政令不畅通,很多工作在一些环节难落实,形成严重的“中梗阻”。另外,从事招商的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层次不齐,对外招商缺乏统一口径,有的对本地的资源优势、产业方向、优惠政策,甚至水、电价格及设施建设费用也不完全了解,对投资咨询难以应对自如。
四是各项配套尚未完全到位。一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如:虽安装了部分路灯,但未能实现“亮化”;虽硬化了部分道路、建成了部分厂房,但未设置导向标志;虽实施了部分绿化工程,但有的建成企业门前未能及时绿化;虽能通车,但市内公交未能通达等。二是失地农民保障不够,在失地农民的拆迁安置、养老保险、就业保障等方面没有系统的规划安排。三是缺乏较为全面的投资信息资料,投资者难以迅速获取全区可公开的资源信息(包括矿产、能源、生态)、生产要素信息(技术、人才等)、企业信息(包括各类企业的分布、产品、联系地址等)、投资信息(包括投资类行业的申办手续和程序等)、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等。四是缺乏一整套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追究办法,尚需进一步强化各项服务监管措施。
三、几点建议
实践证明,没有一个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千辛万苦洽谈的项目难落地,费尽心机引来的企业难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园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位置,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努力打造投资兴业的一流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对当前市、区不合理的行政职能分配和行政权力划分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及县级政府职能设置的要求,把该下放的行政职能放到区,如下放园区项目用地审批权等,以形成职能完整、职权合理、功能完善、工作高效的区一级行政体系。围绕加快我区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的需要,合理界定区招商局和开发区管委会的职责,在开发区管委会内部设立园区建设发展办公室和招商办公室,使调整后的职责更有利于为园区的发展发挥指导、协调、服务作用;把有关部门的职能下放到开发区,或设立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专门人员办公,赋予相应权力,开通“一站式”全程办事制服务,简化审批环节。由区招商办公室负责对各部门各单位外出招商信息建立招商项目库,统一调度,避免重复招商、交叉洽谈,形成对外招商的整体合力。
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发展规划。好的园区建设规划是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园区建设的重要条件,要进一步集中力量搞好园区的发展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发展规划的衔接。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合理确定园区定位,突出园区的行业特色和产业特色,确定园区的产业政策导向,将园区划分为建筑建材、食品加工、机械配件、服装纺织、化学工业等功能区。根据园区主导产业定位,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招商指标体系,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在投资密度、产出效益、环境污染等方面对不同的产业项目设立不同的准入“门槛”,着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在此基础上,推动大项目入园、中小企业跟进,引导园区朝产业集群方向发展,优化园区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鼓励和引导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功能区聚集,培育一批企业关联性强、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带,努力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高地,使之成为相关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
——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调研报告
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一种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经济组织形式,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也给人们展示了农业现代化的广阔前景。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重视下,我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全面启动,为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提升、农民收入增涨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作用。但也存在投资渠道不通畅,运行机制不灵活,管理创新力度不大,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根据市政府“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大型调研活动的安排,我区对辖区内的山西榆次金威航天育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航天育种基地、山西金贝植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金贝植物园(以下简称金威航天、金贝植物)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乌金山镇宏大红枣科技示范园、陈侃奶牛养殖园区等12个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园区建设基本概况
金威航天位于郭家堡乡王湖村,是省计委立项建设的高科技项目,第一期建设规模为1000亩。园区坚持以航天育种、引进试验示范为主体,是航天专家和农业遗传育种专家协作探索的育种新途径,是21世纪农业发展新领域。2004年开始从中国航天育种中心引进航天种大豆1、2、3号,航天种西红柿、青椒、黄瓜等进行试验。目前已投入资金1600万元,项目正常运行后,预测年获纯利润在2000万元以上。
山西金贝植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生产基地金贝植物园位于庄子乡季麻村。公司以植物组织培养(克隆)为主要业务,是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科技手段生产、推广、培养、繁殖各类绿化及高档花卉、绿色经济作物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目前真正解决了大批量苗木生产中组培快繁的生根、移栽、驯化等问题的少数企业之一。金贝植物园占地2000亩,当年实验室培育继代苗、生根苗达2000万株,生产各类苗木500万株。2003年4月,金贝植物被授予“晋中市双百工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5年6月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
根据晋中市举办10件实事的安排,我区今年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占全市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总数的1/5,其中蔬菜1个,红枣4个,养殖6个,粮食作物1个。目前,示范园区处于整体推进,全面建设阶段。张胡蔬菜示范园区发展温室大棚130余套,实现以农业为主的农户户均一套棚,温室西红柿效益位居全区前列,先后被定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山西农大农科教示范基地。宏大红枣科技示范园区占地350亩,种植红枣5万株,目前已完成二座烤房、一座保鲜库、一座沼气池的建设,推广实施了矮密丰技术,年产量可达100余万斤。中昌农业示范园区为晋中市“绿色无公害梨枣示范园”,栽植梨枣130亩,年产量15万斤,产品已注册“洁沃田”牌梨枣商标,被晋中市确定为有机生态循环示范、红枣缩果病防治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晋中贵仁红枣科技园区为晋中市红枣裂果防治示范基地,占地100亩,年产可达9万余斤。北胡乔奶牛园区已投资300万元,占地60亩,养殖户15户,存栏150头,今年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陈侃奶牛园区已投资800万,占地44亩,建圈舍4000平方米,入园农户22户,存栏400头,今年新扩建10户。演武蛋鸡示范园区,占地300亩,新上一个万只以上的养鸡大户,逐步形成禽蛋交易市场。西沛霖肉羊示范园区,占地30亩,圈舍1200平方米,目前存栏200余。张庆玉米示范园区种植饲用玉米500亩。
二、园区建设标准
我区园区建设根据各自行业特点、经济实力、经营理念等,形成了高标准专业型园区、综合性封闭型园区、粗放性聚集型园区等几种建设标准。
(一)综合性封闭型园区。以金威为代表。基地位于王湖村东北方向,距市区3公里的无水源、大气、土壤污染的56版块的台垣地内,地段内海拔平均高度899米。基地建设前原属旱垣性摞荒地、蒿草滩、脊薄地,在四年的建设中经过灭荒、整地、肥田、打井、埋管、修路等措施,把1000亩地改造成既能保浇,又好经营的专项开发地。在基地打350米深井2眼,埋设地下管道1.2万米,把老旱地变成中产地。硬化道路3200米,土路2800米,把基地框定为6个专业区,即科研育种区、试验示范区、生产展示区、畜牧养殖区、水果调产样板区、库房、办公、生活区。另外在基地的东面,与基地接壤的土桥沟一段共489亩荒沟建成休闲渡假区。基地在建设中注重绿色环保,基地四周栽植具有防护、绿化功能的树种2万余株,形成绿色屏障;道路两旁栽植观赏性、经济性的水果风景带6400米;园区全部使用沤制鸡粪、羊粪、秸杆等有机肥料;化肥、农药由2名高级农艺师把关,按照国家规定科学选用;建有30立方米沼气池2座,利用沼渣施肥,沼液代替农药、化肥喷打果树作物。
(二)高标准专业型园区。以金贝植物和畜牧养殖园区和红枣园区为代表。金贝植物园由中国林科院、山西农大的林业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基地总投资6000万元,先后在庄子乡租赁土地近500亩,用于生产、培育及种植苗木,建设组培研究生产车间3000平方米、办公用房及其他附属设施2470平方米、大棚10000平方米,配备超净工作台36台、培养架211套、周转箱3500套及组培器具等。2004年初又规划发展用地1000亩。为真正保护原生林,利用公司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公司于2002年—2003年先后在长凝镇高家山、王庄村、马头村等地租赁荒山林地近90000亩,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绿化与开发。中昌农业示范园区位于北田镇杜堡村,被晋中市命名为“绿色无公害梨枣示范园”,占地约150亩,栽植梨枣树130亩,稼接梨枣5万余株,年产梨枣15万斤。园内建有60立方米恒温储存库、猪舍20余间,鸡舍10余间,沼气池20余个,养猪300余头,鸡5000只。该枣园利用沼气储存梨枣、沼液喷打枣树、沼气供做饭、照明、取暖,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储藏、销售为一体的红枣示范综合开发基地。2005年被晋中市确定为有机生态循环示范、红枣缩果病防治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
(三)科技性聚集型园区。以粮食、蔬菜示范园区为代表。北田镇张胡村温室大棚园区温室蔬菜种植注重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试范:推广应用了无菌土壤处理技术、防虫网技术、二氧化碳发生器杀菌技术、拱棚双层保温技术、生物菌肥应用技术等,近期还上马了卷帘机2台;引进了法国莉玛、韩国大红、山东无核早红葡萄、台湾洋香瓜等新品种。张庆玉米示范园区在区农业中心的技术指导下,种植优质饲用玉米500亩。
三、运行机制和带动功能
我区园区运行管理机制主要有公司制、大户制、“公司+农户”制、“公司+合作社(协会)+会员”制、“村委会+农户”制等形式。
(一)公司制。金威航天育种公司属民营股分份制企业,经营灵活,在管理、运行机制方面不断有所创新。自投为主,资助为辅的投资机制:目前已投入的1600万元中,国家投资占5.5%,企业投资占94.5%。各负其责,成果共享的科技机制:育种公司、中国航天育种研究中心、山西农业大学三方以协议合作的形式共建航天育种项目。航天育种研究中心负责种子搭载,山西农大负责诱变机理研究、地面育种技术,公司负责搭载育种研究经费、投工、生产资料,所获成果三方共享,荣誉权属育种研究中心、山西农大,成果转让、出卖权属育种公司。合作共建机制:水果、蔬菜、养殖项目分别与区果树中心、蔬菜中心、畜牧局合作,三中心负责技术,公司负责投入投资。
(二)大户制。我区在红枣产业发展上走“公司带大户,大户促农户”的路子,红枣开发大户已达150多户。通过大户的园区建设推进科技示范作用的充分发挥。我区的贵仁枣园、宏大枣园、新付枣园、仙枣公司枣园在裂果防治、丰产管理、技术革新、品种培育等方面都有突破创新,被我区与晋中市联合授予红枣示范基地称号,在全区、全市起到试验示范推广作用。北田镇贵仁红枣科技示范园,是晋中市红枣裂果防治示范基地。园区经营户王连贵科学实践,探索出一套集施肥、打药、喷水、疏花、疏果、防裂果为一体的枣树丰产管理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枣树的挂果率,特别是经过3年的潜心钻研,防裂果技术取得了成功。园区建有防裂果红枣烘干房4间。2004年枣园裂果率降到5%以下,株产达30余斤,总产达9万余斤,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榆次仙枣基地,占地2050亩,已完成投资500万元,栽植红枣24万株,建苗圃地380亩,引进新品种48个。同时解决本地劳动力50余人,每年为当地群众提供劳务收入60余万元。该工程是一项集滩涂造地、农田改良改造,产业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被晋中市命名为“晋中市红枣品种繁育示范园”。
(三)“公司+基地+农户”制。金贝植物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以金贝植物园为种苗输出中心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现代化管理、本地化经营的大规模苗木生产及培育体系。具体形式为公司每亩给农户提供优质种苗900株,每年提供农户育苗费900元/亩,农户所种苗由金贝公司统一收购。以上方式经测算,农户每亩每年收入为1400元,而传统大田作物每年每亩收入仅为600元,每亩每年可以给农户增收800元。园区正在推广的香花槐培育项目,达产后年生产能力在320万株,当年即可带动农户711户,次年可按100—300%的速度在根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亩栽香花槐100株,三年便是一面坡的效果,可大大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该园在建的四倍体刺槐苗项目,苗木自栽种后第二年起,每年每亩可生产4000公斤至5000公斤的鲜叶(包括嫩枝)饲料,以每只羊每天需要5公斤青饲料计算,一亩地的四倍体刺槐可至少提供3只羊一年的优质饲料。若按每头牛每天需要10至15公斤青饲料计算,则可供一头牛一年的食物。大面积营造四倍体刺槐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用于发展畜牧业,带动农牧民早日致富。项目达产后,年生产能力在240万株以上,可带动农户240户,种植1200亩。
(四)“公司+合作社(协会)+会员”制。陈侃奶牛园区是榆次博瑞乳业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建设的4个奶源基地之一,也是我区第一个“世行”贷款扶持的奶牛养殖项目和“四位一体”生态示范工程。园区采取“五统一”模式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供水供电、统一管理。园区采用合作社的管理办法,入园奶牛统一编号、登记造册、建档管理,博瑞公司统一免费挤奶、集中收购、定期结帐,并向社员提供饲养技术、饲料配方和疫病防治。园区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合作式、现代化、生态型的高标准千头奶牛园区。
(五)“村委会+农户”制。张胡村位于北田镇南2公里,全村269户,901人,耕地面积2759亩。该村从1993年发展18套温室大棚起步,在村委会的统一组织下,到目前温室园区已发展温室大棚130余套,实现以农业为主的农户户均一套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单棚年收入至少在3万元以上,最高单棚收入达到4.5万元,全村仅温室蔬菜人均增收2000元。
四、存在问题
我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经几年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建园时间短等原因,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政策扶持力度不足。我区园区建设中首先面临着征地问题,如养殖园区建设,由于村内养殖易造成环境污染,园区应建于村外,但受去年国家土地部“五不准”影响,畜牧园区占地相当难,园区建设受到影响。如陈侃奶牛园区,奶牛养殖户入园积极性很高,今年又报名50多户,但受场地限制,二期工程只能先扩建10户。在调整土地方面,由于实行,耕地调换往往因个别农户的原因而失败。特别在温室大棚园区建设中,这种情况经常出现。
(二)引进园区的业主数量不多。尤其是有实力的业主较少,业主投资规模较小,档次不高,联结农户能力有限,形不成强大的带动力与辐射力,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的发展需要。
(三)建设资金不足。园区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健全,尚未正式出台扶持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区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有限,导致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如金威航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到位迟缓,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影响项目建设的进度。基地建设四年来,投资基本全放在改变生产条件、营造优化环境,建设基础设施上,收入、利润尚未获得。但项目建成,转入正常运行后,据专家预测年可获纯利润在2000万元以上。金贝植物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推广资金相对比较大,影响推广进度和规模生产效应。12个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因业主规模小、资金积累缓慢、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也急需资金扶持。
五、应对措施和建议
(一)统一认识,强化领导。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不仅链接了国际平台,也是加入WTO中国农业的必然趋势,更是繁农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要纠正两种错误认识:一是把园区作为花瓶摆设;二是把园区视作包袱累赘。要充分认识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的深层意义,应以建设工业园区那样的热情来建设农业园区。建议晋中市对农业园区工作高度重视,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构件来抓。专门制订扶持农业园区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引进业主。成立园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农业园区建设提供服务。
(二)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通过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达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通过发展农业设施,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获取最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各类农业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因此,建设农业园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的区域差异性,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区域布局,要运用现代化的建设和管理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使园区成为农民、市场、企业三者相连的桥梁,要用新的理念建设和管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首先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要把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主要是增强服务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广,在制订政策、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引导发展上多下功夫,对园区的具体经营则不要太多干预。政府、企业联手,利用农业龙头企业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和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密切关注农业科技发展情况,有选择的引进新品种和有关科研单位联手开发适合我区的新产品。让金贝植物、金威航天等园区在新品种的引进、研发、试验、推广上起到农业科技孵化器的作用。
其次,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产品优势,合理定位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要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重。要在致力发展农业园区的同时,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引进品种和设备,产品有规模、有品牌、有市场;农民把土地租给企业,既得租金,又挣工资,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多方筹措,增加投入。建设农业园区在资金筹措上要走“政府搭台,社会联手,企业唱戏,开发主体多元化”的路子。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和扶持政策,同时要管好和用活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资金。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建设项目资金应集中捆绑,主要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议晋中市建立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扶持资金,用于重点园区和高新技术项目研究开发的扶持。另一方面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各类社会资金。引进民资和外资投入园区建设,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入股或进入农业示范园区承包开发。在搞好园区规划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引进业主,广泛吸引外资企业、龙头企业进区开发建设,把农业园区建成吸纳国内外资金的经济增长点。要把引进业主作为增加园区投入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举措。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农业园区要有稳定的科技依托单位,做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使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地在园区转化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育种公司、中国航天育种研究中心、山西农业大学三方以协议合作的形式共建航天育种项目就是很好的范例。
(四)激活机制,农民参与。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造就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氛围,使农民成为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1.完善耕地流转机制。当前农村的土地政策是集体所有制前提下的农户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园区建设涉及了众多农户。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对耕地的依恋,往往使农民在土地流转连片集中时,或索价太高,或难以协调一致,这样就造成引进业主困难,导致一些项目流产。因此,建议晋中市完善耕地流转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制定有利于改善环境,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的鼓励政策,使农民变消极为积极,支持和参与农业园区建设。
生态产业园区是打造的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农业产业园区。截至目前,尽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园区建设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生态旅游文化圈”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培育壮大生态经济产业,我们必须把握机遇、调整战略,建好生态产业园区。
一、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仅有在建生态产业园区,规划占地面积为48.98公顷,属镇城郊范围,距林区政府(镇中心城区)3公里,距拟建的火车站25公里,距在建的飞机场约80公里,距兴山峡口码头120公里,307省道贯穿园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林区通向“武神”公路、所有景点景区以及车城十堰市的必经之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
一是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施。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园区已经拥有了一定基础设施,初步实现了水、电、路“三通”。
二是有了优越的优惠政策。林区人民政府以神政发〔〕119号文件下发了招商引资政策,明确提出鼓励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旅游工艺品加工,对进入区内外资企业,区级行政规费全免,服务性收费不得高于规定标准的下限,土地出让金按最低收取,对有关税费实行减免,对符合贴息条件的项目林区人民政府给予贴息支持,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对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万元以上、其市场开发成效比较显著的企业予以奖励,从而为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已有康俊公司、望林公司、梆鼓人酒业等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年4月,林区政府与鑫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生态产业园投资框架协议》,生态产业园引来首个过5000万投资项目,为园区建设开创了良好局面。
三是有着超前的产业发展设想。生态产业园区的定位是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体,以生物药业开发生产、旅游工艺品加工为辅助,林区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示范性生态产业园区。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重点发展食品工业,构建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建设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从而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效益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生物药业方面,以本地资源优势为先导,大力引进培育医药领军企业,借助“”这面大旗,利用国内外医药高端技术和产业合作,建立集产、研、销为一体的生物药业开发基地。重点开发生产各具特色的中药产品,生物工程药品等。在旅游工艺品加工方面,发挥生态良好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发展具有特色旅游工艺品设计加工,满足旅游市场需要。
尽管如此,但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仍然存在着园区规划滞后、加工与资源分离、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缓慢、劳动力素质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乏力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成为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瓶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园区规划滞后。尽管林区党委、政府早就提出了建设生态产业园区的设想,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园区发展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移民迁建、招商引资等方面缺乏明确和协调统一的规划,相关部门只能“单打独斗”,各自为阵,导致园区建设目标缺失、部门缺位、资金缺乏,难以整体推进,规模化发展。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生产、加工、销售分离的局面,没有正规的加工企业,也无专门收购部门,农产品生产、加工实质上还是以个体经营为主,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龙头企业产品加工与全区农产品资源开发缺乏有效联结,带动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开拓和产品开放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对产业发展拉动作用不够。三是配套设施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产品加工投入资金少,技术等配套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很难上规模、上水平。四是劳动力素质不高,影响了园区建设的建设和发展。五是资源、交通、区位等因素制约,导致企业加工运输成本过高,难以开展招商引资,对园区建设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对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产业园区是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进程的理想模式,是政府通过行政或市场化等多种手段,划出一块区域,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设和完善适于投资企业进驻和发展的各种环境,通过办工业,搞招商,聚集大量企业或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形成产业群体的规模效应。产业园区产业集约化程度高、产业特色鲜明、集群优势明显、功能布局完整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区。通过产业园区可以解决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以下问题:一是在边界明晰的区域进行产业发展条件和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可以节约用地和降低基建投资,缩短项目建设周期。二是通过园区分工协作,形成园区特色,可以突出重点产业发展,产生“旅农林”产业增长中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三是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创造独特的投资环境,对投资者产生吸引力。四是利用产业园区作为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和工业辐射源,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带动和示范作用。五是产业园区与城市化进程可以相辅相成,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产业园区可以带动城市的拓展和功能的完善,提高城市化水平。在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推进产业化,更需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相对集中办产业,避免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结合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成功的经验,生态产业园区建设主要是构建与区外发达地区进行要素对接、产业对接、制度对接、思想文化对接的有效平台,从而在融合互动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科学制定园区规划。科学规划是产业园区建设的前提,要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园区,必须进一步搞好园区的发展规划。一要注重园区规划的科学性。按照“功能分区、布局合理、资源集约、生态环保”的总体要求,促进企业向规模基地集中,降低开发建设成本,加速产业集聚发展。二要注重园区规划的前瞻性。根据区内不同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产业基础,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潜力,紧密结合园区长远发展需求,科学布局园区功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努力完善配套设施,有效避免低水平产业结构,确保园区可持续长足发展。三要注重园区规划严肃性。严格执行建设规划,杜绝农户无序占地,盲目发展,促进生态产业健康发展。
要搞好规划,就必须深入开展调研,建议成立有园区有关负责人、区级有关领导、乡镇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及相关发展研究专家、农业发展专家共同组成的课题调研组,及时就农业园区建设进行调研,重点研究农业园区在新形势下的产业布局、承担功能、服务对象等。根据调研结果及时调整明确生态产业园区未来发展思路,明确服务对象,设置产业企业引进条件和门坎,明确园区、企业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关系的结合点和关键措施,以及如何利用政策优势,吸引区外大中型农业龙头企业进入,让企业去推动区内的农业农村发展,如何对农民开展示范带动和培训,如何充分运用农业高科技等措施。
(二)加大园区建设投入。要建好生态产业园区,必须加大投入。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抓住产业发展政策机遇,有重点的增加产业园区建设资金投入,不断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条件,积极拓展园区发展空间。二是鼓励招商引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创造良好条件,大胆引进区内外有技术、有资金的能人到园区内发展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和旅游工艺品加工产业,不断壮大园区规模。三要坚持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按照规划规范实施园区建设所需要开展的移民迁建、标准厂房建设、社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规划布局、移民迁建以及新修道路、铺设供水管道、污水垃圾处理、供电设施以及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园区内路网框架基本建成,供排水管网逐渐完善,园区供电确保充足。坚持复合型开发模式,辐射带动全区农业板块基地、旅农林生态产业的发展,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率和园区环境容量。
为此,我们对开展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较早的浙江嘉兴海宁市、桐乡市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对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结合*的实际情况,提出“十一五”期间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几点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浙江海宁、桐乡等地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路径探析
当区域特色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带来资源消耗过度、污染严重、低层次恶性竞争等非经济性后果,影响产业集群的健康成长。为了把区域特色产业的长处与开发区建设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浙江省于1998年初提出了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意见,并相继出台了《关于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实施意见》、《浙江省特色工业园区“十五”发展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按照这一思路,杭州、温州、嘉兴等地迅速形成了抓产业集聚、促经济发展的热潮,并纷纷建起不同层次配套、产品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各类特色工业园区。紧临*的浙江海宁中国皮都科技工业园、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和桐乡濮院羊毛衫工业园等均为有代表性的园区。
有言道“十年磨一剑”,从海宁、桐乡等地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来看,许多园区都经历了十数年的孕育与壮大,而且许多特色工业园是在原有的高新技术和工业集中区基础上开辟并发展起来的。总结浙江各地成功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经验,可归纳为三句话:一是超前的建设理念;二是有序的政府引导;三是合理的功能定位。
1、超前的建设理念——将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区别于普通工业集中区
(1)内涵不同。特色工业园区,顾名思义,体现的是特色,是具有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特征。浙江特色工业园内的成员企业包括纵向的上游原材料、机械设备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横向则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和行业中介等相关联企业,以及基础设施供应商等。可以看出,浙江特色工业园区是以区域特色经济为基础,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新形势和城市化进程的要求,是以优势企业为主导,适当集中布局,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的专业化产业区,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代表了区域核心竞争。而传统意义上的高新技术区或工业集中区,则大多是经国家或当地政府批准,由开发城市兴办,通过特殊政策集中地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相对独立的经济技术区域。
(2)建设程序不同。浙江特色工业园区是以区域内已形成的特色工业为基础,建设程序是先有入园企业和入园项目,然后再动工建园。因此特色园区一旦立项,可很快建成,形成规模。如浙江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自1999年破土动工到首期建成仅历时一年,目前已开发面积3.5万平方公里,拥有入园企业160余家,投产企业130余家,成为中国最大的经编制造业基地之一。而普通工业集中区或开发区多是依托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先筑巢,后引凤,通过招商,实现零的起步和突破。与特色工业园区相比,目前许多工业集中区建设因招商引资困难而进程缓慢,出现“有区少企”甚至是“有区无企”的空壳现象。
(3)建设任务不同。浙江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任务主要是促进同类产业的集聚和整合,强调同一产业链条的拉长和变粗,实现行业规模经济和区域规模经济,形成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如桐乡濮院羊毛衫工业园为入园企业设立了相应的准入门槛,即必须是与毛衫或服装生产相关的企业。而普通工业集中区大多以招商引资为基本任务,允许多种互不关联的企业入区。
(4)优势不同。浙江特色工业园区由于产业集中,富有地方特色,园内容易建立起诸如质检中心、技术开发中心、职工培训中心和污染治理等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技术溢出效应,使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资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形成产业集聚的价格优势。而普通工业集中区则由于产业类别不同,只能通过提高企业污染度进入门槛来保证环境清洁,并主要依靠单个企业自身加强管理来提高产品质量和员工素质。
2、有序的政府引导——使政府成为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强力推进者
在浙江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根据《浙江省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指导意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本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意见,要求政府部门有序引导,强力推进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一是不越位,即只要市场能办的事,政府决不替代干预;二是不缺位,当园区发展遇到困难时,政府千方百计做好协调沟通工作,有效化解发展中的阻力,支持并加快特色园区的发展。
(1)明思路,以规划设计为先导。海宁与桐乡政府在园区建设之初,把找准特色优势、理清发展思路放在首位,做到思路不明不动工,不搞一哄而起的盲目建设。以规划先行为原则,以特色产业为切入点,认真组织编制特色园区的建设规划,并使其与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衔接配套,力求“量身定做”,在个性化、专业化方面做深做细,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前瞻性,从而使特色产业的发展有一个良好载体。如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区被海宁市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规划纳入统一规划控制范围,经编产业也被列入海宁市经济发展“1232”工程。同时,为促进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当地政府以项目为依托,把园区内的工业项目捆绑成一体集中审批,或争取把园区建设纳入到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之列,加大对园区建设管理和支持力度。
(2)定政策,以产业发展为根本。为顺应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浙江各地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园区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这一核心,着眼于调整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不以行政手段搞企业易地搬迁式的简单“复制”。由于在新一轮园区发展建设中规避了“低、小、散”的传统模式,因而大大改善了园区建设发展环境,吸引了特色主导产业向园区集成,从而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和园区功能提升。经归纳,具体政策有括:
——园区布局:要求园区内特色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土地使用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二,重点地块必须体现园区特色和形象,其他产业入园企业统一集中布局,且必须是高新技术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
——土地利用:对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的特色工业园区项目,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留用地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所需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由省单列解决;园区内企业发展需要征用土地,土地出让金一次性缴纳有困难的,经当地政府批准可分期缴款。
——财政投入:省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重点支持特色工业园区在技术创新、出口创汇、产品质量检测、新产品开发、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建设,市、县各级财政也予以相应配套投入。对于财政返还的土地出让金,实行封闭管理,专款用于基础设施和发展项目开发建设。
——规费减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工业企业,自企业实际上缴税收起,按其当年上缴增值税、所得税地方财政实得部分的50%予以奖励,连续享受3年。
——择优扶强:优选骨干或龙头企业进入园区,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通过兼并、资产重组或异地改造等方式进入园区,并为其提供高效服务。建立并完善企业进退机制,园区外企业新上技术改造项目规模超过现有固定资产的,要求集中到园区内兴建。
——品牌战略:加强对名、优、特、新产品的扶持,鼓励企业创建名牌。对省批特色工业园区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提升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对创名牌取得实效的企业,给予10—100万元不等的政府奖励。
——考核办法:企业跨行政区划设立或举办分部的,以总部归口考核统计,财政税费分成归总部所在乡镇;企业整体搬迁、并跨行政区划发展的,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考核统计,财政税费在一定时间内的分成按各50%计划,即原乡镇占50%,搬入乡镇占50%等。通过完善考核办法,推动要素合理聚集。
(3)强服务,以功能建设为核心。在建设和管理特色工业园区过程中,浙江政府实现了从“管企业”到“抓园区”的理念转变,坚持优化园区服务,营造招商引资中的比较优势。凡入园企业需办理有关证照手续,由开发公司实行“一条龙”服务,对涉及市级有关部门职能范围内的工作,限期办理完毕,为企业集聚园区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各类园区管委会按照“先生产、后配套”的原则,相继启动生产区块、技术开发区块、市场区块和生活区块,完善水、电、道路、通讯和环境治理等相关公共设施建设,真正构建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政府管理格局。如海宁政府在致力于经编工业园区特色产业服务功能的深度开掘时,将园区分为行政区、生产区、商贸区等6大专业区,园区功能更细化、更深入、更专业,并形成了信息、配套、物流、融资、人才、市场、核算、人脉通和特色产业发展平台的新“八通一平”,提高了资源和要素的利用效益。
(4)善开发,以多元化投资为主体。在特色产业园的开发过程中,浙江政府创新思路,坚持“市场化开发、公司化营运”的模式,积极倡导多元化投资主体,在设立园区管委会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开发建设公司,以经济手段驱动园区开发建设,实施企业化管理,负责园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吸引大量的民间资本参与其中,从而达到低成本的运营目标。桐乡濮院羊毛衫工业园2001年仅以700万元的政府资金启动建设,目前已建成园区4.3平方公里,投产企业220余家。2005年,用于园区建设的6.5亿资金中政府仅出资5000万元,其余均通过市场化手段予以解决。
(5)促发展,以城市化建设为驱动。浙江政府牢牢把握特色园区发展与城市空间拓展的有机结合,要求园区建设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城市、中心镇、工业重镇集聚,带动城镇发展,实现城市功能的延伸互补。因此,园区建设既满足了近期产业发展需求,又考虑到长远发展空间,既集中建设了科研、产业区,又配套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人居条件,真正把特色产业园建成了产业化与城市化的最佳结合区。
3、合理的功能定位——使建成后的特色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应有效果
(1)成为特色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突出产业整合,注重把好入园关,要求入园企业是具有特色优势的同类产业或相近产业,不做简单的企业搬迁和集合,鼓励骨干企业优先入园,强调其对面广量大的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关联度,通过产业整合与企业整合促进产业升级。也因此,入园骨干企业在未来发展中有可能发展成为支柱企业。如桐乡濮院为了巩固、发展和壮大濮院的羊毛衫产业,建设了桐乡濮院羊毛衫工业园,使市场发展由单一的羊毛衫交易转变为羊毛衫、针织服装产销研并举的格局,也为专业化协作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硬件条件,园区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2)成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通过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引导和组织小企业向城镇集聚,充分共享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项目带开发,以开发促发展,既聚集了分散的工业和人口,又弥补了城镇建设资金的不足。海宁马桥(经编)、桐乡崇福(皮草)等都是在建制镇或中心镇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把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城市品位结合起来,通过产业集聚和工业发展,实现以园区建设促进人口城镇化、建设和繁荣小城镇的目的。
(3)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高地。目前,浙江的特色工业园区已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前厂后店、上厂下店”的生产方式以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个体分散经营方式,把企业集中起来进行规范化生产,坚持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方针,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不仅解决了消防问题,还可以对污水等“三废”进行集中统一治理,控制了环境污染。同时实现了稀缺资源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浙江各地发展壮大特色工业园区的实践及其路径,为*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带来了启发,其中的经验值得借鉴。可以说,浙江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走的是一条从初创阶段构建综合性工业园区,转而向依托专业化特色园区来实现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道路,是增强创新能力、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二次创业”,也代表了今后工业集中区建设的新趋势。
二、*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比浙江的特色工业园区,*目前大大小小的工业集中区有不下20个(见下表示)。其中,有的园区产业特色鲜明并已形成相当规模,有的产业聚集刚具雏形,有的产业分布则仍然较为分散。为此,我们既要充分认清优势,又要客观正视不足。
全市各镇、区工业园分布情况表
1、优势:三大主战场产业特色鲜明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突破体制上的束缚,积极探索“区镇合一”管理体制,按照“四沿”发展战略,适时提出了园区开发理念,重点突出*经济开发区、盛泽民营经济区、临沪经济区三大主战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区。目前,三大主阵地已形成特色产业鲜明、特色优势突出的发展格局,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约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
(1)*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面积8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23平方公里,拥有入园企业近300家,主导优势产业电子信息业占比在90%以上。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未来发展目标定位将是建成全市的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
(2)盛泽民营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面积5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15平方公里,拥有入园企业450余家,特色优势产业是我市的传统型支柱产业——丝绸纺织业,占比达95%以上。未来发展方向是打造成为世界级丝绸纺织制造业基地。
(3)临沪经济区:规划建设中。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目前全面整合芦墟、黎里两镇的优势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统一建设,接受上海辐射并承接其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其中机械制造、精细化工、汽车配件等将是今后园区内的产业发展重点。规划工业区分为西部传统工业片区、东部现代制造业片区及中部高新技术产业片区。
在上述三个工业区内,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程度较高,建设效率相对突出,园区配套及服务功能也日臻完善,已成为全市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2、不足:其他工业区产业集聚相对较弱
除“三大主战场”以外,其余各镇的工业集中区大多是在原“一镇一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呈现多元化产业格局,尚未形成规模相对较大、集聚度相对较高的园区。此外,工业集中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业区分工协作度不高,缺乏与城镇建设的关联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各镇行政区辖撤并等原因,许多工业区的建设速度跟不上规划调整速度,各自为政的规划缺乏统盘考虑,使得各工业区产业链松散,分工协作度不高,一些企业沿路发展,“成串”布点,自由聚集,缺乏依托,降低了工业区应有的聚集和规模效益,也加大了今后规范、治理的成本和难度。另一方面,部分区内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缺乏超前性与前瞻性,功能分区与功能分布较为零乱。此外,部分工业区建设与城镇发展不协调、不统一,表现在注重即期开发,忽视远期建设,注重企业数量,忽视产业对接,不仅影响园区后续开发潜力,也使园区难以提升产业层次。
(2)工业区平均规模偏小,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各类镇级工业集中区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分布广且积聚弱的特点。许多镇工业区未达到适度规模,且存在重复建设现象,不仅分散了土地、资金和项目,加大了管理难度,也降低了资源利用的集约度,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处理不到位。在企业入园标准上,部分工业区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同时对入园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改造等方面仍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扶持。
(3)工业区产业层次较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各镇工业区建区条件和基础不同,发展的规模、水平也不平衡。部分工业区的产业结构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知识密集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工业区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克隆、模仿、引进多,研发创新少,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4)工业区受资源要素制约,再发展遭遇瓶颈。各镇工业区用地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用地指标严重不足,有项目无土地,企业排队入园;另一方面由于各镇规划调整等因素,部分工业区开发进程缓慢,甚至出现土地征而不用、圈而不建的现象。此外,市场化运作开发模式尚未全面形成,各镇工业区投资主体仍相对单一,投资成本过高,滚动开发缺乏动力。
三、关于*“十一五”期间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几点思考
根据《*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市未来五年在沿苏、沿沪、沿浙、沿湖四大经济片区中,要围绕各自的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进一步突出开发重点,强化区域中心对周边地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特别是要“继续推进*经济开发区、临沪经济区、盛泽纺织科技园及各镇工业集中区建设”。为此,借鉴浙江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我们认为,“十一五”期间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着力点在于: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1、抓紧编制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按照总体规划的思路,“十一五”期间要更加注重产业在空间上的积聚和在重点领域的做强做精。因此,当前应着眼长远,选择最具自然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区域,抓紧编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协调的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继续以片区开发指导经济发展,打破行政和地域分割,按照经济合理原则进行设置、重组或整合,充分发挥产业的集聚作用。
2、注重规划衔接。注重与“十一五”总规及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充分考虑*的资源禀赋优势及区位交通条件。如在考虑园区用地布局时,要根据产业集群用地的集约性、兼容性、扩展性等特点,结合城市用地规划,为产业集群发展预留足够空间。
3、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与分步实施计划,总体发展规划要以“资源共享、产业集群、集约发展”为指导思想,提出特色园区发展的总体框架,包括体系规划、布局规划、管理规划、融资规划、资源配置规划等内容。分步实施规划则应当依托有潜力的特色产业,科学合理选择区位,根据不同产业特性,制定不同特色园区的发展定位、远景规划、绩效目标、用地规划、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招商引资等内容,有序引导,分步实施。如沿湖片区未来可发展光电缆特色产业园、缝纫机特色产业园等。同时,结合专业市场共谋发展,加大羊毛衫市场的改造力度,发展羊毛衫特色产业园等。
(二)发掘优势,有序整合
1、充分发挥现有开发区的优势。一是要进一步优化三大主战场的发展功能,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提高区域发展的承载能力。二是在现有开发区已具备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基础上,吸引产业链的上下游项目,包括技术改造、研发平台等项目入驻,从而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更加良好的产业基地。三是利用现有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环境优势,考虑建设“园中园”或“区中园”,降低开发成本,推动园区建设。如可在*经济开发区内建设光电产业园,在盛泽经济开发区内建设服装工业加工园等。
2、整合现有工业集中区。整合部分规模偏小、基础设施不配套、产业布局不合理的工业集中区。一是对一些特色产业关联度不高的企业进行“腾笼换鸟”。二是通过制定相应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产业集群企业向工业区聚集,并建设相应的服务配套设施,形成专业化产业区。同时,三是着力引进相关类型的重大企业和配套服务机构,以此带动园区产业的规模发展,提升规模与质量。
3、积极培育新的产业集聚园区。一是培育现有成长型产业集群。如现有临沪经济区内的电梯、日化、汽车配件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有着较强生命力,可积极培育为新的产业集聚园区。二是加大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的招商力度,引进相关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从而发挥其带动与吸附作用,形成新的优势产业群。三是要注重园区发展方向和策略调整,谨防园区内部因过度竞争,而导致富有效率的企业走向低效率或者衰亡。
(三)健全功能,完善配套
1、强化园区开发功能。要遵循“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的原则,树立起经营园区的理念,通过成立股份制投资公司或开发公司,承担经营职能,实现特色工业园区开发的市场化运作。园区发展、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由投资公司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配置,建设资金实行封闭运行。
2、完善公共设施配套。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园区基础设施联建共享的优势,集中建设公共设施,通过完善生产区、技术开发区、交易区、物流区、生活区以及水、电、道路、通讯、环境美化和污染物集中治理等相关公共设施,提供高质量的生活、交通、卫生、文化等“公共产品”,使产业化链条中的每个企业能共同分担市场开发成本,提高技术创新的机会与效率,增强特色工业园区对同类企业的吸引力。
3、建立配套服务体系。要多方位建立并完善配套服务体系,进而实现园区的生产基地功能、形象展示功能、产品市场功能、技术创新功能和企业孵化功能,加速优势产业集聚。包括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衔接、权责利相统一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培育园区创新服务体系和以产学研等相结合的产业化开发体系,完善包括资源、技术、人才和信息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等等。通过优良的配套服务,为创业者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社会化服务。
(四)探索政策,加快发展
当前,省内鼓励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政策性文件尚未出台,但是勿庸置疑,特色工业园区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重要载体,将成为今后招商引资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前沿阵地。对此,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另一方面也应当积极探索加快资源聚集整合和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