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05: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德育;美术;教学;渗透

各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基本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渗透德育。美术教材图文并茂,内容极其丰富,为学生展示了世界各地名家名品,能够让学生在增长见识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同时,名家名品当中都具有独特的时代性,寄托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仅仅做知识的传播者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与新课标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的,在素质教育普及的今天,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中不断改革,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一、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传统道德认识

美术课的讲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美术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把握和理解才能充分发挥美术教材的作用,对于十分具有德育作用的课程内容要着重讲解,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要让学生切实讲出自己的感受,例如“你觉得哪幅作品最好?”“你最感兴趣的作品是哪一个?”“你为什么喜欢这幅作品?”“你觉得作品想要表达什么?”“从中你懂得了哪些道理?”等,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设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融入美术世界,用心感受每一幅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通过作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给学生讲《中国民间美术》一课时,除了开展作品欣赏的环节外,美术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人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民间美术有哪些?你认为哪种民间艺术最难?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通过这样的小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言,充分思考,在提高自己的美术意识、道德意识的同时还能分享到小伙伴们的故事,从小伙伴的故事里也能够学到很多。例如,有的同学认为,剪窗花很难,尤其是大窗花,每一下都要十分精细,在剪之前大脑中就要形成剪完之后的形状,感觉和最强大脑节目里的名人堂的选手一样,我也要锻炼自己,向最强大脑发出挑战。经过这样的故事分享,学生都受益颇深。美术教师一定要做好总结工作,明确为学生指出德育点,让每一名学生都从不同的故事中学到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二、通过美术课,找到美术知识与传统美德教育的结合点

要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首先,美术教师要具有十分高尚的道德情操。美术教师应树立传统美德教育意识,透彻分析教材,把传统教育结合美术教学的各个知识点,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讲课时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对于德育的关键点要进行深刻讲解,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美术与传统美德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使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会去观察生活,观察美好的事物,发现美的存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与道德素质,通过美术的学习,切实让学生感受事物的美好所在,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讲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时,根据此课的内容,把爱国教育渗透到课程当中。欣赏完图片后询问学生有什么样的感受,还可询问学生到过哪些著名的景点,首先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师要认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通过赏析中国古代建筑造型艺术,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古时候我国人民的伟大智慧。

三、通过美术课,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展示好人好事,深入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美术教材的知识点是有限的,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在多媒体时代,教师要找到鼠标与粉笔的平衡点,不可过于倾向某一种教学,做好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的有效整合,使多媒体教学达到最佳效果。通过多媒体搜集与本课相关的好人好事美术作品,为学生树立榜样,有效进行传统德育工作。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途径十分广泛。美术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仔细分析教材,把握契机对学生加以引导。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是美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大胆说出所感所想,教师做好引导与总结工作,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彭琼.让人文精神充盈于美术教学中[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2).

第2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50-01

美术作为必修课程,肩负着教育教学的重任,以培养学生的美育和心智为目的,让学生主动发现美和创造美。这里的美不仅包括物态美、行为美,更包括思想美。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每一位美术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美术课堂上实施德育,需要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进行。美术新课程标准将美术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所以要想在美术课堂上渗透德育,就必须利用好课堂教学内容。

一、巧用“欣赏与评述”,自然渗透德育

在美术欣赏课上,通过分析具体作品中的人(物)与事,向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例如,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欣赏教学模式改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名画,这些画作需要教师用心挑选。并不是所有优秀的作品都能拿给学生欣赏,而是要结合德育的内容,选择具有内涵的作品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欣赏、学习。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表内心真实感受。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明白,美术家在创作作品时,除了利用完美的外在形式揭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和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除了学习其形式上的美感外,更应深层次挖掘创作者的内心情感,以树立榜样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熏陶。如,《播种者》表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以纪念碑式的构图表现作者对劳动者的尊敬。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探讨,让学生们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进一步体会作品带来的正能量。

二、巧抓“造型与表现”,用情感渗透德育

良好的思想品德需要我们去培养,通过绘画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在“造型与表现”方面,让学生对造型元素进行运用,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从而表达思想与情感。

“造型与表现”最终以作品的形式呈现,需要拟定一个绘画主题,这个主题的创设就可以结合相关德育主题。例如,在尝试画人物肖像时,通过对人物肖像画法的学习,在了解了相关知识与技能后,需要一个绘画主题进行实践,可以让学生以“同桌的你”为题,创作一幅记忆当中最好的玩伴,用画笔纪念同学间的友谊。从笔下流露出情感,让心灵得到感染,德育在绘画实践中进行。

在学习技法表现时,让学生用笔触表现质感,同时传递情感。例如,以“辛劳的父母”为题,表现父母被岁月摧残的容颜,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的设计,让学生认真观察父母,逐渐感受父母的辛劳,从而体恤父母,明白父母的不易。

三、巧传“设计与应用”,灵活渗透德育

现代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时髦的象征,他们对设计充满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中学生想法奇特的特点,激进他们的创作欲望。如果学生设计的作品可以在生活中体现出来,那他们一定会很兴奋,很有成就感,从而会时刻关注生活,创造美。

例如,在学习招贴设计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相关的知识点传授完毕后,以“校园公益招贴”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创作,将大家在校园内看到的不文明现象以招贴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为此,创设情境将知识活学活用,并将优秀作品陈列在校园内,一是给优秀作品提供展示的平台;二是警醒其他学生,达到宣传的目的。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并付诸行动,学生们一定会关注生活、创造美。

再如,标志设计的学习。从北京申奥成功展示标志,到福娃的约定,再到游奥运福娃乐园,教学内容锁定在与爱国主题情感相容的范围内,即使标志设计还包括商业标志等,但结合德育内容,在教授时还是要有所取舍,做到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元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第3篇

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关键要找准德育渗透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教师所讲述的道理不能是空泛的说教,而要做到有情感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美术学科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四个学习领域,每个领域德育渗透的重点也不相同。如在造型表现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德育品质;在设计应用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良好品质;在欣赏评述教学中,用优美的艺术形象陶冶学生的情操;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利用学科间的整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托,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下面我就在美术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在引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做有道德的人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是一把人生幸福和谐的金钥匙,全文虽然仅有1080个字,360句,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概括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它内容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从“入则孝、出则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六个方面,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教我们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这完全符合国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学习践行《弟子规》,是奠定学生完美人生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我把《弟子规》作为每节美术课的课前引入内容。通过课前诵读《弟子规》,学生心灵得到了净化,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他们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在造型表现中,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德育品质

“造型・表现”领域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在造型表现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细致、严谨、认真的品质。首先,教师要有德育意识,小学美术教材中绘画课较多,有的课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显而易见,有的则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找准德育渗透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例如:教学生认识方形的造型特点“四条直边,四个直角,方方正正”,引申出做人也要站得直,行得正,堂堂正正,稳稳当当;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细致的辅导,学生画出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如《献爱心》《让我过来帮帮你》《我给妈妈捶背》等很多有德育题材的作品,在绘画过程中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在设计应用中,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良好品质

“设计・应用”领域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在设计应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品质。例如:《布艺温馨》在教会他们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制作时,教育他们要爱物惜物;《中国结》是设计课中比较典型的一课,学生通过亲手制作中国结,对祖国的民间艺术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所以一节好题材的美术课同时也是一节好的德育教育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四、在欣赏评述教学中,用优美的艺术形象陶冶学生的情操

“欣赏・评述”领域是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在欣赏评述的教学中,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多种欣赏方式,引导学生用幼小的心灵去感受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优美和深沉。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良好思想品格,养成爱清洁、爱劳动的好习惯,培养了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五、在综合探索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4篇

美术是以直观形象感人的视觉艺术,以美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寓理于情,以情动人。美术课是初中的一门基础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任务,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美术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成长为具有高尚审美情趣、不竭创造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新课程新理念的体现,也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同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学生自主课堂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

在学业繁重的学习中,学生需要综合科目来调节学习的节奏,让学生能够有片刻的放松。所以上好这些所谓的“副科”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上好一节美术课,看似轻松,实则不易。要想出一些新的点子来吸引孩子的眼球。

例如在上《生活中的标志》这一课中,大量的标志图案让学生大开眼界。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标志,来考考大家这是什么标志。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概括出了这些标志的类别,随后展示一些校园不文明的行为图片,看看你能在校园里的哪些地方设计一些标志,来提醒和改正同学们的陋习。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的参与到“我是学校的主人”的设计活动中,最后以一首初中生行为规范歌谣来总结这堂课。这节课,即到达了教学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渗透了爱校从小事做起的德育教育。

二、在多媒体教学中,轻松快捷地渗透德育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网络,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在上《我喜欢的卡通形象》这一课时,我把优秀大学生的毕业动画设计给学生看――《我姥爷》。在看到这些形象的幽默之余,给同学们的是更多的思考,别让爷爷,奶奶成为空穴老人。一首《常回家看看》更加渗透了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使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渗透了德育教育。

三、在美术技能训练和作品欣赏中有机地渗透德育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每学期都要搞一到二次集体创作,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创作作品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有中国画、素描、水彩画、水粉画、剪纸等。在欣赏课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依其直观感受产生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作品艺术表现的深入挖掘,在挖掘过程中,提示其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增长了辨别美丑的能力,能自觉抵制物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如欣赏《画当年》,让学生在感受中国国画精髓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艺术的情感。把美育和德育相结合,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主动地渗透德育

课前要求我们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中德育的材料,利用美术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七年级的《绿来着我们的双手》一课,我除了充分发挥个性潜能、激发形象思维和表现个性、特性能力外,还积极创设各种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教学情境,利用生活实践和对大自然的感受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还以欣赏古今名作的形式、学生语言表达的形式和绘画的方式表现不同学生内心的体验,并根据作品的内容讲述自己对环境资源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我适时地播放一些古今描绘我国大好河山的图片、诗句,使学生增强爱护环境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意识。

五、在师生交流中,随时随地渗透德育

有一次课间休息时,与一些学生聊到关于画的价值,有几位学生谈到作品拍卖时中国画不如油画值钱,于是就认为中国画的成就、内涵及其珍贵程度都不如油画。针对这种价值观念,我首先对作品拍卖给大家作了些解释。让学生认识到拍卖价的高低,与作品本身的价值是有联系,但重要的是还关系到拍卖会的包装,收藏家们的鉴赏能力、投资能力,拍卖市场的规范性等因素。然后与他们谈中国画的特色以及对世界绘画的影响。用线造型是中国画表现的最基本手段,享誉西方的法国著名大师安格尔也深受影响,认为世上最美的还是弧线,他提出:“要深入探求我们素描线条中的各种变化和多样对比,这是描写人物风采的唯一手段。”通过交流,终于让学生认识到,原来中国画在世界上是一个独立的、独一无二的绘画体系,蕴含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底韵,是世界艺术史上重要的篇章。

第5篇

关键词:中专 美术 德育教育

一、把爱心宽容当作系紧师生间强烈情感的纽带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在他的《教育者的灵魂和教师培养的问题》一书中曾指出:“教育者的本性首先是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其次是成功地实践这种爱的能力。”作为塑造人类的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首先要有一颗充满爱的灵魂,爱教育事业,爱教师工作,爱生如子,这是教师最基本的作为准则;同时还要具备奉献爱心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生价值,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如果爱是一条小河,那么宽容就是架在河上的一座桥,教师应以博大的胸怀为桥墩,以良好的教养为桥面,以广博的知识做路灯,以扎实的才智做护栏。这样,学生才能站在坚固的师德桥面上,严肃认真地对待生活、正视人生,对学生产生积极而强烈的情感要求,系紧师生心灵间真挚的情感纽带。

二、在教学活动中捕捉实施德育的契机

美术教学中艺术形象的直观性、具体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胜过空洞的理论说教,艺术形象的审美性与情感性,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画面上展现的思想情感教育。所以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其独特的优势。美术教学中美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它与教学原理相结合,就会使这种吸引力变成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对中专生的审美艺术素养和品质的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功效。

如在上“POP字体设计”一课时,我给学生讲解了很多书体的特点让学生先总结黑体字的笔画结构特点: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然后告诉学生做人也要站得正,行得直,堂堂正正,稳稳当当,踏踏实实,不干坏事儿;在“POP海报设计”一课中,教师可通过设计旅游海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同时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双手辛勤创造的,为了更加幸福、灿烂的明天,我们应该爱劳动、爱人民、爱艺术,刻苦学习,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动手创造美好未来。

在设计课中,教师要巧传基本技能,在传授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灵活渗透德育,培养学生沉着冷静、大胆创新的品质。在上“包装设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设计、包装的重要作用,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某山区出产丰富的土特产,那里的野生蘑菇质量很好。以前是用麻袋来装的,卖得很便宜,由于外观不美,还卖不出去,那里的农民很穷。后来,有一个农民的儿子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他把野生蘑菇改成250克一袋的小包装,还专门设计了漂亮的图案和商标。由于商品的外观很美,蘑菇的销路很好,而且比原来的价格提高了不少,山区的农民开始富起来了,大家都感谢这位大学生。”学生受到了启发,然后出示几件商品的包装和有关的图片资料。我又适时地放上音乐。欣赏完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为什么同样的蘑菇,有了美观的包装后,不但价钱卖得贵,而且人们反而要争着买?有的同学说:“漂亮的包装人人喜欢,看到这么好的商品当然要买喽。”还有的同学说:“要感谢这位大学生,知识就是能创造财富。我们现在要抓紧时间学习,学好知识和本领,将来也要为家乡出力。”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较好地完成了德育的渗透。

欣赏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在美术综合实训课中渗透德育

美术综合实训课中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的教学具有育人功能。教师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以科学的方法多角度地渗透德育。

例如,在上“标志设计”课时,我让学生为学校设计校徽,为班级设计班标,为自己的小组设计组标。这有助于改正现代学生眼高手低、只会动嘴不会动手的毛病,培养学生踏实勤劳的品质。在这个劳动过程中,学生切实体验到动手动脑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又如,我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新年贺卡送给可敬可爱的人,还让他们画家乡的小桥流水。这样既深化了主题活动,又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美术特长,寓教育于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多数学生来说,环保概念可以说既熟悉而又陌生,他们社会阅历少,知识水平的有限,纯理论或口号听得多,但他们不一定能理解和接受,而通过自身的实际体验,以动手制作的形式,参与到认识材质并利用材质的过程中,即在“玩”中学到了环保知识。

第6篇

一、美育的含义

美术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要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美术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形象性、直观性、形式的新颖性、色彩的鲜明性。孩子们观察更多的是凭直觉、心灵感悟和不受世俗干扰的感受来认识世界,他们表现的不是准确的比例和结构,而是表现观察对象的神情和自己拟人化的想象。正是由于美术的突出优点,美术教育才能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

二、道德建设在美育中的重要性

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美术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德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二者相辅相成。

三、在美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1、身临其境,在情感体验中渗透德育

美育具有动情性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其感情语言优势与德育的理性灌输说教优势,互相补充来积淀学生的道德素质。

案例:在人美版《艳丽的大公鸡》一课中,教师创设情境:森林里进行选美比赛,大公鸡和孔雀都参加了这此选美比赛,结果身着暗灰色的公鸡落选了,而色彩鲜艳的孔雀获胜了。接着教师让孩子们谈谈公鸡的体会,当孩子们说出,如果我是公鸡绝不放弃时,就提出让孩子们做设计师开动脑筋给这只大公鸡进行改造设计,让公鸡胜过孔雀。于是孩子们就总结出了好多改造公鸡的方法,最后帮公鸡达成了愿望。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对美术内容尽快了解,产生探究欲望,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2、张开童眸,在欣赏中渗透德育

美术是一种偏于视觉艺术而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再现,大多数学生观赏作品时,只停留在美不美、像不像的初步审美层次上面,很难体悟到作品的意境及其在人们心灵上所起的联结思想。

案例:如在《艺术家的故事》这一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学生欣赏世界名画。当出示凡高的《向日葵》时,学生们都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也能画出来。而实则凡高采用简化的手法描绘向日葵,使画面富于平面感,学生们才会感觉这并不是出自大师的画。接着我就让学生对比凡高的向日葵和人们临摹的向日葵,让他们从花的形态,颜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有一位小朋友看出来他画的花像太阳,更进一步讲,他画的向日葵具有生命力,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颂歌,学生的讨论越来越激烈。从那节课后,学生的作业明显有了自己的思想,懂得了怎样欣赏美,怎样使自己的画面更美丽。

在欣赏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应用美术的特殊形式,生动的形象给学生以正面教育。使学生的情操受到熏陶、思想道德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启迪。

3、发挥想象,在创作中渗透德育

美术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美术教学环境,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感到“学美术”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

案例:一次学生在画《会变的线条》一课时,有个一年级孩子在作业本上用好几种笔来表现线条:水彩笔的曲线,油画棒的螺旋线,彩铅的直线,有长有短,甚至有的都卷在一起。我问他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不同的笔来表现,他说,因为不同的笔表现出来的线条也是不同的:水彩笔画出的线条颜色鲜艳,适合画衣服的花纹;油画棒画出的线条很有立体感,可以用来画背景;而彩铅画出的线条则表现得很轻淡,可以用来画人物。

每一幅画都是孩子的劳动成果,都是他们情感的表达虽然老师无法钻到孩子们的心里,但从他们的画中,老师能看出他们的想法。所以,我们美术教师必须让孩子自由发挥,只要是“用心”画出来的作品,那一定是最棒的作品。

4、金玉良言,在评价中渗透德育

一个好的教师要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个性化的教学风格,生动的教学语言,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美术作业的评价,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导向作用。

案例:在人美版《橙色的画》一课中,当一位女生把完成的画放在投影仪上时,几乎全班的同学都大笑起来:“怎么她画的小兔子是橙色的”……一系列批评的言语传到我的耳朵里。这才转身看了下她的画,顿时眼前一片“光明”:她的构图、色彩、内容都表现得很好,整体效果非常优秀。于是让孩子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大家认为小橙兔很奇怪对吗?可同学们来看一看,她最主要画的是小兔子,而我们今天的要求是《橙色的画》,如果她把小兔子涂成白色,那不是不符合老师的要求吗?孩子们听了,若有所思地修改起了自己的作业。后来发现,很多孩子都把“紫葡萄”改成了“橙葡萄”,把“绿草地”改成了“橙草地”……我想孩子们又学会了绘画的一种方法。

美术教师在保持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同时,有时,只要一句赞赏的话,一个幽默的动作,就能宣泄出学生在情感上的不良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7篇

第一,保证中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通过有效的美术教育,一方面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美术知识,保证具有较强的综合美术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还能保证学生充分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以及五千年的智慧结晶,特别是在艺术方面的独特见解,同时还能有效了解到西方美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够更有利于进行色的艺术形式的再次创新。第二,有效提升全体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以及思想素质。通过把德育教育有效渗透于中专美术教学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必要的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指导。通过美术教学,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这也能够体现出中专美术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以及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对于具体的中专美术教学来说,教师一定要充分保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的灵活设计。在教学环节有效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有效培养出学生具有进取、乐观以及积极向上的态度,保证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以及美术综合能力。

二、中专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在具体的中专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起到积极的引导者的作用,保证对于美术教学中的德育素材进行充分的挖掘,充分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方式开展美术活动,保证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美术素养以及思想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第一,应该从实际生活出发,有效保证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人们都认识到,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还要高于生活,所以,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从学生周围的生活实际入手,对于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保证生活中的美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能学习到生活中的德育内涵。比如,这里通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学习为例进行说明,教师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应该可以首先进行介绍这幅作品的背景,包括具体的基本信息以及艺术价值,然后,可以就画中内容进行激烈的讨论和思考。通过分析,学生能够掌握,汴河往日的风光与情境生动地在《清明上河图》中得到记录,放佛历史的重现,将昔日的辉煌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人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汴京内外的生活场景。通过鉴赏,学生能充分了解到北宋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进行引导,向学生提问,“你如何给和谐的生活下一个定义?”等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进行激烈的讨论,有效锻炼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能够形成热爱祖国、渴望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的思想态度。在最后,教师还可以进行总结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同时,还应该保证城市的有序秩序以及清洁卫生。第二,对于美术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进行充分挖掘。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应该按照一定的美术素材进行,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关注中专美术教学内容,保证相应的德育素材得到充分挖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性格特点发展要求,保证学生具有开展美术活动的热情,应该尽量杜绝出现“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氛围,有效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更好地掌握掌握美术学习的意义。比如,这里通过“瓷器”这篇内容的学习为例进行说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软件展示,能够将一些相应的瓷器的优秀作品图片向学生进行展示,并且介绍相应的瓷器的基本内容和背景知识。比如,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和瓷器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从英文单词“China”入手进行讲解。介绍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探讨中国3000多年的瓷器发展历史,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们的思想水平和经济水平的进步。通过这样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通过直观的鉴赏瓷器,有效保证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提升,另外,也能有效地保证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同时,还能在此基础上,充分感受到中国人民的优秀创造力和思想文化的结晶。第三,积极有效地保证小组合作式的美术教学模式顺利开展。在进行中专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进行积极引导,可以通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的美术教学形式展开教学,通过这种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必要的美术知识,同时,还能有效增进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间的情感,能够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里通过现代中国画家黄胄的作品《庆丰收》的学习为例进行说明,根据实际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将3~5个同学分为一组,并且在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准备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学习活动,这样的方式能够更为有效地掌握作品中的艺术表达形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一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得传统的死气沉沉的教学方式得到改变,能够真正有效地保证融入学生中间,有效引导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在相关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重点落实好对于绘画作品的体会和感想的交流。在这幅作品中,应该能够看到画家对于生活和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应该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画作,保证能够有效欣赏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同时,保证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也有利于他们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体观念,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积极影响。

三、结语

第8篇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欣赏水平有限,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工具的欠缺,美术老师往往会感觉不知道如何开讲,很难将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做到认真描述,而美术课堂的所特有的色彩美感也不能与学生充分分享,对于学生的课堂教学大打折扣。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美术教学,教师可以将事先挑选的图像、声音、视频和背景知识整理成为课件,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多媒体课件所传达的教学内容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眼睛和耳朵,刺激其视觉和听觉,充分渲染美术课堂的课堂教学氛围,打造亦真亦幻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在进行模型结构分析和色彩搭配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模型内部结构和外观设计,而且可以通过模型的旋转来充分体会到建筑之美,感受到建筑物的3D立体之美,整个课程教学可以立体生动,比教师简单的宣导要有效的多。而在色彩搭配教学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三原色的之间色彩原理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就可以通过三原色的搭配模拟出自然界任何一种颜色,这种教学模式就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到色彩的原理,充分感受到自然界的色彩之美。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拓展美术课堂的创新视野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脱离家庭环境,步入社会的第一个阶段,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通过课堂知识的宣导,学生可以继承过去创新思维的结晶,也可以为将来的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拓展学生的创新视野也是广大美术老师的教学重点之一。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没有必要的辅助学习资料和自身的年龄限制,对于创作感觉无从下手。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提高学生的信息吸收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比如,在进行相关的设计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课堂搬入到多媒体教室,教师通过多媒体电脑给学生们播放相关的光盘资源或者相关的音频资料,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手段来表现设计元素,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美术课堂的德育渗透

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是教学目的之一,也是教学的手段。美术教育作为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培养方面也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大多停留在教师的课堂宣导和课下温习巩固上,德育渗透或者流于续表,或者成效甚微。多媒体技术作为最强的信息技术,它可以充分结合小学课堂的审美教育,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课本中的德育内涵,从而能够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比如,在美术欣赏课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我们国画大师的山水画精品,带领学生们感受我们国画所特有的氛围,也感受到我们国家独有的文化魅力和国家的大好河山,通过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将爱国心和民族情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美术课堂教学中来,使得学生,们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而在《我爱劳动》、《美丽家乡》等主题创作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的创作素材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于劳动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憧憬,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总结

第9篇

关键词:聋人; 美术教学; 创造力

作为一名聋人美术老师,我本人对聋哑学生有更深的感情,站在聋人的角度,更能理解学生们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在教学过程中和同学们有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这些年来在美术教学中,尤其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方面有一些心得,总结如下:

一、首先要全面把握聋生的特点

聋哑人由于身体上的残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内心封闭,不愿意与人交流,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康的发展。往往缺乏自信,自卑心理比较严重。而正是这种心理状况导致他们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会有抵触情绪,或者对学习的兴趣不浓等。而这点又进一步导致家人或者老师对他们的不满意,批评的较多,造成自卑心理愈演愈烈。聋哑学生在听说方面的缺陷,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在理解能力方面也相应的受到一定的阻碍,造成对知识点不能充分理解,这是对学习新知识的一个很大的制约。

但是聋哑学生也具备很多优点,如由于没有了声音的干扰,他们用眼睛观察事物的能力就比常人更强,往往能够发现很多难以发现的细节。如果课程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会在上课时更加专注,一丝不苟。由于自身的残疾,他们更具有同情心,善良,正是他们的专注,善良,所以他们善于发现美,善于欣赏美,从而更容易去体验美。

二、尊重鼓励学生,增强其自信心

同学所做的点点滴滴,只要有进步,就应该被表扬,即便有不足之处也应该先肯定或表扬之后再批评。可以被表扬的地方很多,比如听课比以前认真了,绘画进步了,与人交流时候更有礼貌了等等,都是值得及时表扬的。“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得到别人的赞赏”。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名言。只有得到赞赏,才能感受到被尊重,被肯定,自信心才会增强,心理才能健康。自信心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所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同时也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这样才能消除自卑心理,人生才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在人生遇到困难时才能有足够的自信战胜困难。学习中才能不断进步。

三、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在艺术修养方面,聋生由于对声音的缺陷,可选择性较正常人要少的多。而美术是他们具有独特优势的选择。所以首先要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只有感兴趣才能学好,才能提高创造力。爱因斯坦这样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那如何激发同学的兴趣呢?首先作为老师应该充满激情,热爱自己的工作。老师言传身教,点点滴滴都可以感染到学生;其次,认真备课,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系统构思,努力增强趣味性,趣味性强,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将授课形式由灌注性教学改为互动性教学,给同学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可以让同学充分思考,并积极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将课程的主人变成同学们,让他们设计教学,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如何把课上好,如何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聋哑学生对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其求知欲望更加强烈,与健全人一样具有要求上进,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因此学习兴趣产生了,创造力也不远了。

四、因势利导激发同学的创新能力

每个同学都因家庭、阅历、性格、修养等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美术作品正是对这些独特的思维方式的表现。作为老师应该善于发现每个同学的独特之处,给予肯定与表扬,并且应该整体讲评,从其他同学的作品中得到启发,以激发各自的创造力。比如,对于低年底的小学生,他们喜欢“涂鸦”,涂鸦是儿童画的原始状态,是一种自由的思维活动和轻松的表达方式,尽管显得幼稚和笨拙,往往却是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萌芽。从抖动的线条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稚气;从歪斜的形象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童真;从随意的涂鸦色彩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纯真浪漫[1];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基本知识,也已经培养了绘画的基本功,在他们的作业中流露出更多的自己的情感与想象力,而情感的流露正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是对美的欣赏的升华。因此要对不同年级的同学用不同方法激发他们的创新力。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利用独特的教学模式,让他们感受形、色、材料等美术基本元素和造型规律相融合所表现出的视觉盛宴。引导启发学生特有的丰富想象力,才能激发出创造力。

五、美育中渗透德育

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没有正确的审美标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无论是在绘画、色彩还是国画的教学中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德育教育。比如,色彩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讲卫生、爱整洁,相互关心,热爱生活的美好品德;国画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素描课上可以培养学生朴实,但又不失勇往直前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德育在美育中完美渗透,二者相符相成,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情操和道德行为,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聋人学生具有与正常学生不同的特点,回想我自己在做学生时的经历以及美术学习的过程,和目前教学的感悟,总结了以上几点教学心得,以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美术作品的灵魂。只有在具备了基本的美术素养、正确的审美观、一定的思想情操和自信心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因此,创造力是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杨柳青.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2:288

[2] 石雨菲,束霞平. 浅析美术创新教育实践对聋儿能力发展的影响. 美育美学研究,2011, 8: 122-12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