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5: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农村教师 校本培训 研究 反思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相关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为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提供有益参考。
一、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历程回顾
我们以“农村教师”并含“校本培训”为检索主题,在中国知网共检索到212篇相关学术文章。以研究内容、发表时间和研究对象等为依据,对相关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历程大致分为萌芽发展期、反思建构期和深入探讨期三个阶段。
1.萌芽发展期(1999-2004)
1999年,国家《关于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首提校本培训的概念,并提出各中小学校都要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校本培训开始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学者们开始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可能性进行初步探讨。如肖成全分析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实施可行性[1];侯正安则研究了在以县为主背景下,如何保障、评价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2]。这一时期,学者们在借鉴国外及国内城区学校教师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后续研究创设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反思建构期(2005-2010)
自2005年开始,学者们开始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进行专题研究。这期间的研究内容一方面是对早期的农村教师校本培训试验进行初步总结和反思,开始逐渐由最初的可行性探究,转入对培训方式、方法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学者们也开始为构建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体系寻找理论基础。如有的学者开始从“远程教育”或“三级教研网络”的视角探索构建新的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体系。这一时期,学者们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着力从反思和建构两个方面探索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新策略。
3.深入探讨期(2011至今)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激发了学界对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热情。学者们开始深入探讨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内涵及发展方向。如有学者以“从关照群体到关照全体”为主题探索了校本培训的八个发展方向[3];有学者深入研究了国内外校本培训模式,提出了5种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当前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相关研究已经进入到了模式建构阶段,相关研究日益深入。
二、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内容分析
1.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内容的研究
曾诚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分为专业知识类、政治思想类、教育理念类、实践技能类、教研科研类和现代教育技术类等六大板块,认为政治思想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灵魂课程、教育理论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背景课程、专业知识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基础课程、实践技能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支柱课程、教研科研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关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重点课程[4]。有学者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进行层级式分类,强调根据全体教师的共性和个性,设置“新课程教学基本理论、示范教学观摩、教学技能训练、自我研究教学、教学评议、教学研究等几个层级“菜单”[5],教师根据自己所在的层次,选择适合自己的“菜单”。
2.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目的和作用的研究
(1)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
学界普遍认为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发展。农村地区的校本培训,以农村教师为主要培训对象。研究者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理论水平和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校本培训,可以从知识、技能、理论、道德素养等几个方面提升农村教师的综合素养,有效促进农村教师发展。二是通过校本培训,促进学校发展。校本培训立足于农村教育实际,以解决学校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为核心,通过问题的研讨,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校本培训的课程设置、培训方式等都立足于客观实际,着力优化农村中小学校教师人力资源,以实现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2)我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作用
对于我国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校本培训会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驾驭能力,并且帮助教师更好地和学生交流。教师教学归根结底是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使教师更好地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并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思考创新的能力。通过农村学校校本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农村教师的理论和知识水平,提升教学和沟通技巧,真正将教学转化为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实现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农村学校校本培训,使教师立足于学校实际,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校本身的研究和再认识过程当中,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学校相关管理决策,提升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共同应对学校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
有的学者从教师发展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将校本培训分为“三维一体”的互助合作式培训、教师反思诊断式培训、教师的开发研制式培训、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研网络式培训、教师的自我发展式培训等[6];有的学者从教师的需要层级进行分类,将校本培训分为“达标式”“提高式”“研修式”[7];有的学者从教师培训的实际过程进行分类将校本培训分为“案例教学式、现场诊断式、问题探究式、自修一反思式”等[8];有的学者从教师培训采取的媒介进行分类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分为“媒体资料培训模式、空中课堂培训模式、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等[5]。
4.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问题的研究
学者们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普遍存在管理、理念、内容和教师等方面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在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缺乏协调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校本培训未能形成培训合力,效率低下,没有达到培训预期目的[9]。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到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中,校本培训的教育理念一直存在表面的适应教师需要,“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10],农村校本培训仍旧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初级层面,把精力都放在了做表面文章,并没有深挖校本培训的核心内涵,严重限制了校本培训功用的有效发挥。有的学者认为校本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并没有契合教师实际需要和教学实践问题”[11]。农村教师真正需要的是涵盖着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论知识、思想信念等多方面内容的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内容,以此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但现有的校本培训并没有“急教师之所需“,培训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在实践中未能起到好的效果。还有的学者从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作为校本培训主体的广大农村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热情不高。由于农村教师考核评价方式、个人工作精力、个人意愿等方面的问题,农村教师往往不愿意将很多的精力投入到校本培训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农村校本培训的实际效果。
5.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保障措施的研究
有的学者从制度保障方面研究,认为应将“校本培训工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政绩考核指标”[1],制定校本培训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形式、职责,并有相应的考核、评估等。有的学者从文化保障方面研究,认为学校内要创造一种校园文化,促进教师自主自动地参与校本培训,改变校本培训的外在强迫性。有的学者从服务保障方面入手,认为应为教师培训提供一个舒适的良好环境,并提供培训所需的相关器材。还有学者提出因校制宜和校际互补保障,建立独具特色适合本校的培训内容和方式等,并且应追求校与校之间结对,学科互补、资源共享等。
6.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评价反馈机制的研究
有学者专门就评价机制提出了“三级评估制度”,即每年末,先由学校对教师的年度学习发展情况进行逐一检查评估,再由乡镇教育办公室对各学校的校本培训情况作专项评估检查,最后市教育局组织专人对各乡镇校本培训年度情况进行专项评估[9]。有的学者提出培训基地负责人组织统一考核。还有学者认为校本培训应大规模的展开,其评价应由学术研究的鉴定转入行政督导评估,主要包含自我模糊评估、定性定量评估、远期高层评估等三种形式。有的学者认为,对教师的评价应采取客观公正、积极有效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如教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校与教师互评相结合、学生评教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评学校等。
三、对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反思
1.重视实践探索,忽视理论建构
现有的关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大多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进行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却忽视了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体系构建的探索。实证研究是了解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途径,但这种调查需要基于一定的理论体系进行,没有理论基础的探索只能是限于表面的分析,很难实现对问题更深层次的探索。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方式,在相关研究中,应着力探求其理论基础,构建起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理论体系,以保障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有“理”可依。
2.重视国内经验总结,缺乏国际视野分析
现有的对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大多借鉴国内城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经验,对国外先进经验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外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具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但国内现有研究仅有个别学者对国外农村教师校本培训进行了初步探索,尚缺乏深入、细致和全面的分析。关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在做好国内经验总结等相关研究的同时,也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着力国外先进经验的“移植性”研究。
3.重视共性研究,忽视特色探索
现有关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大多从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提出某一种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模式、方法、内容,很少有专对于某一区域或学校的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内容、方法、路健⒅贫鹊鹊难芯俊O钟械难芯浚大多集中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共性探索,缺乏地方和学校特性研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土人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较大差别,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和学校间教师教学、管理水平存在差别,各区域和学校的教师校本培训自然有不同需求,理应各具特色。相关研究在关注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共性、探索一般规律的同时,还应关注区域和学校间差异性,强化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特色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成全,等.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的有效设计与有效实施策略例谈[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3).
[2] 侯正安,孙建业.县级区域全面开展校本培训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5).
[3] 白晓明,从关照群体到关注全体――对深入推进农村教师培训的思考与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2).
[4] 曾诚.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
[5] 张榕玲.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之研究―基于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5).
[6] 艾红梅.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1(10).
[7] 金辉.增强校本培训实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7).
[8] 吴淑芳.新课程实施中农村教师课程适应现状研究―以甘肃省康乐县为个案[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9] 马冉冉.农村学校校本培训实施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07(3).
[10] 高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困境与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08(3).
[11] 姜平编.解读校本怎样做校本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双高普九”工作,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双高普九”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明确“双高普九”工作部门责任的通知》将“双高普九”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各村、中小学、各有关站所,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同时,由分管领导牵头,组织街道纪工委、效能办督查落实“双高普九”工作,经过多次的督查、自查和整改,保障了“双高普九”工作的顺利进行。
积极组织入学、控辍保学。
控辍保学是“双高普九”工作中涉及乡镇街道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尤其重视,主要领导亲自上阵,并多次在村支书、村主任会议上安排布置此项工作,尤其是春节前后和暑假这二个时间段特别强调“控辍保学”。在面上,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如宣传《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惠民政策,从思想上提高村民的认识。在点上进村入户做动员,由各村挂点领导、工作队长、村干部和中小学教师深入辍学学生家中教育、动员家长和学生本人,劝说学生返校复学。对因贫辍学的学生,街道及时予以民政救济,促其返校。通过街、村两级和中小学的努力,近几年我街道中小学辍学率基本都保持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之内。
拓宽渠道,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在干部职工工资还不能保证按时、全额发放的情况下,街道仍然每年挤出部分资金用于教育事业,如:周末中学生公交车接送补助,优秀教师、考上一中学生奖励等,无偿划拨土地用于中、小学教学楼建设,同时还努力通过各种关系,争取省、市对我街道教育工作的支持。如06年街道通过统战、计划等部门争取到54万元兴建中学综合教学楼。07年又通过省、市外侨办争取日本国政府无偿援助60万元兴建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面积1020.85m2,(该教学综合楼总投资90多万元,除日本利民工程援助60万元外,街道向武夷山市政府争取配套资金30万元)。同时,也要求各村也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经济状况最差的溪洲、吴齐等村每年至少投入5000~6000元,经济状况好的村如公馆、角亭、天心等村年投入教育达50000元以上。
尊师重教,提高教师政治待遇。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经济待遇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街道努力在政治待遇上支持、倾斜中小学。一是每年教师节都表彰了一批先进教师,对先进教师和考上一中的学生进行适当奖励。各村也或多或少地给予完小教师一定的奖教金。二是每年年终全街道总结大会上,对中、小学单位或校长进行表彰。三是在市人大代表、党代表名额分配上予以倾斜,使中小学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全市的重大政治活动。
整治环境,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街道深知校园安全责任重大,不断地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努力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以办事处综治副主任为组长,综治办、派出所、卫生院、文化站、中小学等单位组成的整治小组。武夷中学、武夷中心小学还分别聘任了赤石派出所正、副所长担任治安副校长,从组织机构、人员上保障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在全街道各村、各单位组织开展“四五”普法教育,特别对《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了重点宣传教育。在中小学邀请了市法院、交警、司法局等单位人员来校授课,宣讲法律、法规和交通安全等知识。三是整治环境。对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和危害学校治安秩序的违法行为进行坚决的打击,对校园周边非法经营、占道的摊点,违章建筑依法予以取缔,清除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的“三室二厅”和网吧等娱乐场所。还对武夷中学的防洪堤进行了加固改造。四是开通了“周末公交车”。针对农村学生周末回家乘车不便和搭乘“病车”、超载车、人货混装车等安全隐患。年起街道积极协调,每年都与市公交公司达成协议,街道办每年补助12000元,各村分别补助1600元,由市公交公司每周末安排公交车接送学生。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融水县教育事业基本情况
融水县位于云贵高原第二和第三阶梯结合部的广西西北部,境内山高路陡,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属国定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县、区定特困县。现辖4镇16乡、205个村民委,全县总面积4663.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85.46%;耕地面积46.5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4.2万亩,人均有田0.52亩。2010年,全县有普通高中、完全中学、职业中专、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初中2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中心校及村完小207所,教学点297个,幼儿园15所,特殊学校1所。普通高中在校生3558人,职高(中专)生826人;初中生25156人,毛入学率96.21% ;小学生6193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6.93% ;在园(班)幼儿8275人;特殊学校学生102人。全县教职工6651人,其中公办教职工5704人,代课教师439人。全县教师合格率为:高中92.8%%,初中95.9%,小学98.5%。中小学校舍面积542312m2;图书总价值767.75万元,仪器总价值962.5万元.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遇见的问题及建议
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由于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农村劳力都外出务工。特别是最近几年,在“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搞创收”理念的影响下,在一些山区乡镇村屯几乎难找几个青壮年,留下的大多都是老人儿童。农村劳动力的区域性流动必将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有条件带子女到务工地附近学校就读的毕竟少数,形成“隔代监管”或代管。
调查中发现,在双亲外出的学生中,86%的学生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亲人照看,其他由亲戚代管,有的学生甚至无人照管。这些儿童缺乏父爱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在对其管理、思想、学习教育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因此,留守儿童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隔代监管”中对孩子的教育是养而不教,要么是溺爱、娇纵,要么是粗暴、冷漠,放任自流,从而影响了儿童心理正常发展。
主要发现的问题有:1、学校硬件软件设施相对落后,极大阻碍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2、学校师资问题有待提高,极大阻碍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水平程度;3、农民工子女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心理辅导有待加强;4、没有一系列对农民工子女制定的优惠政策。
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学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等问题,应该构建一个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良好教育管理格局:
1、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充分用足自治县地方政策,努力实现融水“二次创业”、“三个同步”和“经济转型”。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引导力度、帮助和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发展旅游业,采取有效措施打开旅游、产销市场,吸引外资,促使已经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逐步回流,使大批的“留守儿童”逐渐成为“非留守儿童”;此外,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镇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聘请专职教师理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
2、各部门共同协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在社会层面上,要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建设,真正为农村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妇联、教育、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要把留守孩子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二是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志愿者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给孩子们带去了温暖、信心、欢乐,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学习、思想上的疑惑,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五自”能力,即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强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护能力。学校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有意识地把注意力向留守儿童校外生活延伸,填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空间。学校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档案,跟踪调查,体现关爱,加强留守儿童生活技能的教育培养,并增设心理教育教师,积极组织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
4、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必要的补充和助手,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首要环节。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许多是在小的时候在家庭教育中逐渐养成的,因此,重视家庭中孩子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重点任务。不管是父母,还是“家长”都应多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给孩子们带去了温暖、信心、欢乐,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学习、思想上的疑惑,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融水县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
㈠全县实现低标准“普九”,尚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巩固和提高,以期顺利通过自治区级达标验收。
1、贫困面大,控制辍学率任务艰巨;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自然条件恶劣,全县205个村(居)民委中,区定贫困村117个,涉贫人口22.94万人,造成我县失学少年儿童较多、学生辍学严重的现状。2004—2005学年度,小学入学率为98.9%,低于“普九”达标率0.1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为96%,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50%,低于达标率10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为0.59%,初中辍学率为3.42%,高于达标率0.42个百分点。据统计,我县每年约有3500名家庭困难适龄少年儿童在校门外徘徊,给全县“普九”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2、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离上级要求尚远,必需不断加大投入;
2010年底全县共有校舍面积542312m2,危房面积1102 m2,力争2011年将危房进行维修或重建。
㈡全面推进新课改,教育理念和教师培训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改革要取得最终成功,关键在课程理念与教学行动的转化上。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路要走。目前,我县新课改尚处于实验阶段,教师培训也仅限于通识培训,要在全县推行新课改,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进一步提升为自身素质,显然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
㈢普通高中规模和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高;
目前我县高中阶段入学率仅52%,高中教学质量虽然逐年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相当大。高中规模过小及办学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必须在扩大现有高中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增加高中校点,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中,力争“十一五”在校生接近全区平均值。
㈣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低。
全县有26所中学、32所村完小和6所乡(镇)中心校受益于义务教育扶贫工程项目、“明天女教师” 项目及广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配备了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系统,222所农村小学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 7所县城小学、7所城镇中学采取与商家合作办学的方式,装备了微机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但从总体看,全县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仅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教育装备水平的现状制约了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进程。
㈤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1、学科结构不合理。教职工编制数为5704,按目前的生源及校点布局需要,教师可全部到位。但历史形成的教师专业配备失调,使外语、计算机、艺术、体育类教师缺乏,而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师又编多。因为编制的原因无法按需要补充紧缺的教师,只能将剩余的学科老师改任其他专业,特别是将部分小学老师调任初中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2、县财政财力有限,教师进修提高无支持。由于我县教师学历偏低,亟需进修提高,然而,我县近年来,财力十分有限,无法拿出经费支持老师参加脱产或函授进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队伍学历的提高。
3、近年不进新教师,小学教师队伍将面临断层。我县85年得到自治区的专项指标,有1200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这一批人现在年龄均在40岁以上,知识、年龄都已老化,多数体弱多病,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但因县财政困难,2002年以后无法接收安排大中专应届毕业生,特别是中师生,势必造成几年后,小学教师断层的严重局面。
四、融水县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㈠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政府行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切实落实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一是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班子必须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及时为教育指明方向、排忧解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本区域的教育动态,为政府当好参谋。二是认真贯彻落实《融水苗族自治县“普九”攻坚实施规划》,加大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力度,保证教育专项资金按时按量落实到位,努力实现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达到“三个增长”,确保发展目标对经费的需求。三是出台有关政策,如在职业教育方面,务必整顿劳动市场,不断扩大职校规模,充分发挥县、乡、村成人技校的作用,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㈡加强宣传工作,坚持依法治教。政府及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板报、墙报等手段,大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使这些法律法规家喻户晓;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督政督学工作,确保依法办学、依法治教。
㈢继续采取特殊措施,稳步发展民族教育。办好民族高中班,完善民族中学招生制度,各乡(镇)要继续办好寄宿制民族班;教育局、民族局、妇联、团县委等单位要继续通力合作,认真总结女童教育经验,探索融水特色的寄宿制教育和女童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同时继续积极争取外援扶持特困学生,降低辍学率;恢复和深化城乡学校“手拉手”联谊活动,推动民族教育稳步发展。
㈣强化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行新课改,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同时加大“职教渗透”实验力度,努力增强办学吸引力;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及推广普通话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基本功,实行教师资格制,凭资格聘任教师。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市职业教育工作暨教育综合改革会议精神,总结全县教育综合改革和“两基”攻坚工作,表彰奖励在上述两项工作中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全面分析和把握目前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抓好“两基”成果的巩固和提高,继续稳步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全县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刚才,王军同志传达了市职业教育工作暨教育综合改革会议精神,稍后,县委郭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同志们认真听取、领会会议精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教育综合改革和“两基”攻坚成效较好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的领导下,在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教育综合改革和“两基”攻坚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显著成效。
(一)教育综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1、理顺了管理体制。撤消了各乡镇的学区中心学校,设立18个片区中心学校,6所县直学校,增设乡镇教育督学15名,全县学校数量由原来的377所减少到现在的366所,减少11所。“中心学校+村完小+校点”的农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整个教育管理运行体制更加顺畅、科学、高效。
2、激活了用人机制。全县所有学校中层干部和教职工实现公开竞聘,24所学校的校长实现公开选聘。其中:县外前来我县竞聘上岗5名,县内到外县竞聘上岗4名,县内校区间流动1168名,教师流动率达46.5%。初步形成了公平、公开、透明的竞争体制和“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用人机制。
3、改变了分配方法。绩效工资分配方法全面推开。教师档案工资足额发放,津贴及各种补贴采取百分比形式搞活,通过实绩考核最终按比例发放。同时,根据贫困山区和“一师一校”教学工作环境艰苦的现状,积极采取“岗变薪变”的有效方式,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
4、改善了学校后勤服务。积极引导条件具备的中小学校将后勤服务推向社会。制发《关于将高中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学校后勤服务推向社会化的实施意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机遇,通过项目招商、经营权承包等方式,实现了初级中学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目标,为下一步改善和规范学校后勤管理服务奠定了基础。
5、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飞跃。20*年,全县高考、中考上线人数创历史新高,实现了数量和质量的双突破。其中:高考本(专)科上线289人(含三校生75人),比上年增加139人,上线率达75%;中考600分以上人数高达10人。
教育综合改革实现了“理顺体制、激活机制、整合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总体目标,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今后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两基”攻坚成效明显
1、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形成。一是建立起了“三交(交毕业生档案、交毕业生、交毕业生情况)、二送(发送《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义务教育宣传资料)、一签(签订新生入学保证书)”的入学和流失学生月报制度;二是切实兑现和落实了“两免一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等政策。全县共有2.3万名学生享受到了免费教科书政策,其中:初中6000名,小学1.7万名。全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受益人数高达4万人,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全部免除杂费;三是加大了贫困学生救助力度。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开展“1+1”(一个职工帮扶一个学生)帮扶救助活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2、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中学校舍建筑面积达8.2万平方米,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17.3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建筑中的土木结构比例降至3.34%。亮点学校和校园绿化美化工作顺利推进,全县广大农村中最美的环境是学校,最好的房子在学校,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3、教师队伍素质有所提高。在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工作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去年,共引进“特岗教师”77名,招用本县生源本科毕业生5名,向社会公开招考教师42名。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对初中和小学起始年级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依托“贫义工程”、中英合作云南省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和“西发”项目加大了对中小学专任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函授学习,提高学历层次。目前,全县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和97.25%。
4、普及程度有了提升。20*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72%,比20*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适龄少年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5.74%,比2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普及程度有了较大提高。
“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并获得国家教育部的承认,为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
同志们,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指出“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在改革”、“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更加艰巨的任务。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人才的素质、层次、类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我县在历史条件下长期形成的教育观念、办学体制、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转变,一定程度上仍然束缚着教育自身的发展。就教育内部而言,随着信息化的推进,教育交流越来越多,知识来源越来越广,学生学习的方式、途径、内容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教学设备却得不到及时更新,学校管理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就教育外部来看,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教育的需求正在发生质的变化,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能否读书,还要看能否读好书,学到真本事。
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继续稳步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所以,抓好“两基”成果的巩固提高,深入推进全县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势在必行,人心所向,是发展的需要。尽管我们在教育综合改革和“两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我们的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只走出了第一步,没有任何值得骄傲和炫耀的资本,需要继续深入稳步推进。我们“两基”验收时的各项指标十分脆弱,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确保“两基”成果不反弹,能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坚持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破解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气魄,深入推进全县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这方面,刚才王军同志已经做了具体的传达和要求,这也是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请大家会后认真遵照执行。
三、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工作
针对目前教育面临的形势,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抓好“两基”成果巩固提高,理顺学校管理体制,搞活用人及分配投入机制,突破高中办学瓶颈难题,农村初中实行农科教结合,办好职业教育,发展好学前教育,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全县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到2010年,幼儿入园率要达到32%以上;小学阶段入学率要达到99%以上,辍学率要控制在1%以下;初中阶段入学率要达到96%以上,辍学率要控制在3%以下;高中毛入学率要达到35%左右;青壮年文盲率要控制在5%以下;职教中心在校生要达到1400人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6.8年以上。全县40%以上的小学教师要达到专科学历,40%以上的初中教师要达到本科学历。基本形成以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缩小山坝教育差距、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为根本,以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以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继续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做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管理规范化,师生比例均衡化,优质教育群众化。
2、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完善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制度,明确和落实县、乡、村在实施义务教育和改造薄弱学校建设工作中各自的职责,加大对薄弱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
3、落实校长公选、教师聘任制度。在教师聘任和校长公开选拔方面,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激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分配制度上,坚持绩效工资“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逐步实行工资总额动态包干,根据教学质量高低,受学生及家长欢迎的程度和工作量大小,建立自我调节配置的工资运行机制。
4、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牢牢抓住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大好机遇,围绕国家、省和市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设力度的有关精神,加快我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度,做到远程教育收视点覆盖所有中学和完小,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二)加快发展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提高我县各族人民群众素质的基础工程。今后一段时期,“两基”成果的巩固提高仍然是全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将全县中小学危房降至5%以下。用好国家、省、市的各项政策,切实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加强和完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动员和鼓励广大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2、严格控制学生辍学。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依法组织适龄儿童少年按龄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教育部门要依据《义务教育法》和《云南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有关处罚条款,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对其监护人进行正面教育和必要的行政处罚或依法,确保适龄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三)统筹发展高中教育
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确保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实现。并努力把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的重点放在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到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35%以上,*一中的办学水平要达到一级三等,县民族中学的办学水平要达到二级二等。
(四)稳步发展幼儿教育
围绕每一个乡镇建设一所中心幼儿园的目标,搞好幼儿教育规划布局。积极探索创办和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新途径、新办法。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委员会、村委会、其他社会力量以及个人兴办幼儿园、托儿所。因势利导,推动各类幼儿园的标准化建设,扩大办园规模。所有公办幼儿园在“十一五”期间都要达到市二级幼儿园以上标准,社会力量兴办的幼儿园70%以上要达到市三级幼儿园标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由幼儿园兴办者负责教师的聘任、待遇落实和奖惩,教育部门负责审查资格、职称评定、培养、培训和考核的管理体制。严格实行园长、教师持证上岗制度,省、市示范幼儿园的园长必须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必须达到中专以上学历,幼儿园教师必须达到幼师或相当于幼师毕业中专以上学历。
(五)加快发展职成教育
积极发展各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相互衔接,结构合理,门类齐全,从而形成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
1、积极发展初等职业教育。通过办农村综合初中、职业初中和中小学渗透职业教育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初等职业教育,大力推动和普及适用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劳动者。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县情的农村综合初中办学路子,为初中阶段在校生都能真正掌握一门农村实用技术创造条件,力争每所初中都设有综合班,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服务。
2、努力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多渠道融资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试行定单办学,减轻办学资金不足的压力,拓宽毕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县职教中心要调整办学方向,提高办学效益,办好融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为一体的教育培训,发挥好示范作用。
3、全力办好成人教育。鼓励参加函授、自学、技能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在职人员的整体素质,到2010年,全县教师学历平均合格率要达到*%。
(六)加大教师培养力度
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素质。我们要站在“人才强县”的高度,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1、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把好教师的入口关,依法管理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按学科配齐配足中小学教师。到2010年,全县高级职称教师力争达到教师总数的15%,中级职称教师力争达到教师总数的50%。
2、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计划,走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路子,开展以全员培训为目标,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的继续教育,鼓励和支持教师以多种形式获取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知识,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需要。
3、全面实施教师业务培训。抓好全省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项目“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培训,力争教师培训率达到80%以上。启动“西发项目”中“参与式”教师培训和“学校发展计划”。建立教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教师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师育人意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七)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贯穿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环节,贯穿于儿童少年成长的全过程。到2010年,中考平均分要达到全市中等以上水平,高考综合上线率力争达到80%以上。
1、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纪律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改革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和重视灌输,忽视能力培养等问题;全面落实“减负”工作,优化课堂教育,提高课堂效益,保证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加强人文、艺术教育,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陶行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也被看作是其师范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主张师范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从教学方法上来说,要与社会生活实践和学校教育实践相一致,即实现教学做合一。
(一)教学内容。
陶行知倡导在师范教育中实现多元化的生活教育,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为在他的理论中,认为课程应该来源于生活,因为全部的课程就是全部的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1]为此他主张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育人的需要,在学校组织健康的生活教育、劳动的生活教育、科学的生活教育、艺术的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2]
(二)教学方法。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陶行知的办学原则。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3]也就是说对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要行思并重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由此来看,陶行知所说的做涵盖了思想、行动和创新的价值,也就是在教与学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其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去学,因此教师应该去认识和发现学生,从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边教边学,教学相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师范教育的地位及作用
(一)师范教育与教育本身。
纵览陶行知关于师范教育的论著,多成文于1930年之前,其在晓庄进行的师范教育实践活动也处于这一时期,被称之为所谓的晓庄时代。他提出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4]可见师范教育承载着整个国家发展的责任,是立国之根本。从对整个教育的认识来看,陶行知深感师范教育的重要性,他曾说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贫者可以造福,弱者可以造强,若云教育造国,则精神中自有趣味生焉。[5]由此观之,陶行知认为教育更高的作用和价值不止体现在救国方面,更显现于能够造国。既然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师范教育更需着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给和活水。
(二)师范教育与重师观念。
陶行知非常提倡重师的观念,他说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6]值得指出的是,在其重师的观念中,特指的是小学教师。他认为国家之所以设立小学,就是要为全部的国民谋求幸福之所在,因此小学教师可谓是操纵着全民族命运。由此他指出办好小学很关键,要想办好小学,就要培养好的小学老师,就要首先办好师范学校,这样才能培养好教师的教师[7],这也是陶行知很有名的师范教育三段论,陶行知通过教育的表面需求看到了背后的本质需求,对于小学教师培养的重视,可以说是他师范教育思想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三、广义师范教育的提出
陶行知认为教育界需要的人才有四种:教育行政人员、指导员、校长和职员,以及各科教员,但由于人们从来都只关注培养专职教员业,为此他提出了广义师范教育这一概念,指出凡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一律需要接受相应的培养与教育,同时他也提出了符合马克思教育者本人要受教育[8]著名论断的,关于广义师范教育的三条基本原则:
(一)学校要什么教员就该培养什么教员。
针对当时各级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类型没有区别这一问题,陶行知指出要按照不同的需要,根据学校等级、市乡情形、学科性质进行划分,即高等师范要有区分的培养中学和师范学校教员;初级师范为了使毕业生更好的服务乡村,要广泛地在农村设立,以应济需要;要有区别的对城市高等小学教员和城市初等小学教员进行培养等。
(二)教育界的人才要什么就该教她什么。
按照逆向推演的方法,从最终的需要推知现下要教授的知识,是陶行知关于师范教育功效问题的思考。从市教育局长到幼稚园教员,不同角色的需求不同,需要学习的知识就因人因时而异,把握住这一原则是,就能有针对的对不同性质的教育界人才进行有效的培养。
(三)谁在那里教就教谁。
陶行知认为,在各地把持着教育权的人,除去高等和初级师范的学生,几乎都没有受过特别的师范训练。然而现下他们在那里实施着教育,就有受训练的必要害人,由此陶行知主张在大学、中学、高等小学都要适当地引入师范教育训练。
四、培养标准和教学方法
师范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有相同之处即都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德智体兼得;但师范教育又有其独特之处即师范性,陶行知尤为看中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尤其是一个范字,高度概括了师范教育所培养人才的终极归宿。
(一)培养标准。
从培养标准上来说,在陶行知1925年刊载于《新教育评论》的文章《女师大与女大问题之讨论》中就有所提及。他指出的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知识之外还要具备的四个要项,概括为必须忠诚教育事业;必须懂得教育规律;学习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必须具备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9]可以说,陶行知对于师范教育内在规律和师范性的把握精当准确,并且经受住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二)教学方法。
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陶行知对于师范教育方法的思考也秉承着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围绕着教育教学展开的问题,无外乎两个方面即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在两者关系的问题上,推演到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就是师范生生活上需要什么,就要学什么,教什么。陶行知在旧有的师范教育体制框架下,尤其指出要对教育专业课程做出弹性设置。推演到师范教育的教学方法上,做的含义除了引导人们去行动外,还要教人去思想,也就是强调学思并重的观点。[10]
五、当代价值
首先,陶行知对于师范教育重要性的思考和论断,具有着敏锐的眼光和时代的前瞻性,他最先看到了师范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作用并努力实践。我们深知,没有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不会有教育事业整体的健康发展和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要办好师范教育也必须从国家的长远利益来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必须根本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一方面提倡为人民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11]陶行知先生作为这种献身精神的光辉典范,不仅在理论上将师范教育的地位提到一个高度,也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了自己的主张,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价值和长远影响。
这次全州教育工作会议,是在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分析全州教育工作形势,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今天上午与会代表参观了施州民族小学、*民族中学建设现场、清江外国语学校等学校,*市、巴东县、利川市、来凤县四个县市作了交流发言,希望各县市相互借鉴学习。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20*年全州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后,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强化各项工作措施,全州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是“两基”目标全面实现。*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州各族人民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20*年5月,我州“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全面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二是教育管理体制全面落实。20*年,全州乡镇教育站实质性撤销,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20*年初,我州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试点地区,州、县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断探索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的经费保障机制得到确立。今年秋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全部由政府承担,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
三是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20*年以来,州、县市政府连续为教育工作办实事,解决了584所农村中小学如厕难、227所农村中小学饮水难问题,在319所农村中小学实施污水净化处理及沼气池建设工程,消除、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万平方米,新建中小学校舍*万平方米,建成寄宿制初中100所,全州农村中小学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全覆盖。
四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通过对教师全员培训,全州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由20*年的*、*和*提高到现在的*、*和*,全州民办教师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五是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稳步推进,高考上线人数逐年增加,20*年普通高考上线人数达到*人,比20*年增加*人。
由于历史、经济和自然等条件制约,教育工作也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两基”成果巩固难度大。虽然我州在20*年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但在验收以后,抓“普九”的力度有削弱的倾向,措施没有验收以前过硬了,特别是初中学生辍学流失比较严重。
二是城镇教育资源短缺。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基础教育发展差距比较明显,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城区初中、小学“超级大班”现象较为普遍。20*年教育统计资料显示:全州城镇小学班额在*人以上的教学班有*个,占城镇小学教学班总数的*,其中56—*人的“超大班额”和*人以上的“特大班额”分别达到294和*个,分别占城镇小学教学班总数的*和*。全州城镇初中班额在*人以上的教学班有*个,占城镇初中教学班总数的*,其中56—*人的“超级大班”和*人以上的“特大班额”分别达到331和*个,分别占城镇初中教学班总数的*和*。
三是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够。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20*-20*学年,全州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远低于湖北省*的水平,也低于全国*的水平。20*年,我州人口*万,普通高中24所,在校学生*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8所,在校学生*万人。20*年,咸宁市人口只有*万,普通高中30所,在校学生*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0所,在校学生*万人;十堰市人口*万,普通高中25所,在校生*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8所,在校生*万人。
四是学校条件依然较差。我州大多数中小学校条件依然较差,影响了全州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全州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平方米,与国家标准相差*平方米,城镇中小学教学用房更加紧张。大多数寄宿制学校宿舍十分拥挤,生均宿舍建筑面积小学*0*平方米,初中*平方米,与国家标准分别相差*平方米、*平方米。*的寄宿制初中无餐厅,*的学生宿舍无洗漱间和卫生间,*以上的寄宿制学校无活动场所及设施。中小学公用经费紧张,实验设备不能满足需要,体育和艺术教学设施设备较差,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
五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配备不均衡,语文、数学两大学科教师超编,外语、生物、历史、地理、艺体等学科教师缺乏。全州小学教师超编,初别是高中缺编较多,初中缺编*人,高中缺编*人。小学教师严重老化,全州小学教师35岁以下的只占*,51岁至60岁的占*。中小学教师学历不达标者还占一定比例,还有近500*名“民转公”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
我们既要看到教育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坚定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看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看到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是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党的十七大,“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是加快推进州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人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本质性认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谁重视教育、重视人力资源建设,谁就能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赢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目前我州经济正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期,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各级政府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优先规划、优先部署、优先投入、优先检查、优先落实。优先就是要超前一点、偏爱一点、更加重视一点。我们要认真领会党的十七大关于新时期新阶段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必须坚持教育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我州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深层次矛盾开始凸显,如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素质教育的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州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的全过程。以长远眼光谋划教育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教育发展,以科学方法抓好教育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挑战,有效化解突出问题。坚持科学发展,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取得显著成效。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发展与稳定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难题,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办法,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教育和谐发展。教育和谐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推进教育和谐发展,就要坚持教育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原则。推进教育和谐发展,首先,要夯实公平的基础。实现教育公平,必须从教育资源配置入手,从义务教育机会均等做起,逐步实现社会成员均等受教育,让所有的人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当前,最应该关注公平的是政府,如果以前的不均衡是当时的政策问题和认识问题,在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后,再不按法律规定大力推进均衡发展,便是违法。其次,要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更加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权,确保每一个孩子不管生在哪里、迁居到何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平等地接受教育,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努力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州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13年,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以上,小学和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和*以内;突破性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州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万人左右,毛入学率达到*以上,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城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龄前儿童接受入学前一年教育的人数达到*以上;完善特殊教育体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以上;支持发展民办教育,高中阶段民办教育在校生达到*左右。到建州30周年,初步建成适应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适度、发展协调的现代基础教育体系。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巩固“两基”教育成果。我州“两基”工作虽然通过了国家验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不能有松懈思想,还要继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巩固“两基”成果。一是要大力控制学生流失。控制中小学生流失是巩固发展义务教育成果的关键性的工作。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后,对贫困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学生因贫失学现象已是极少数,造成学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升学无望、厌学情绪严重。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初中生辍学情况,要把控制学生流失工作作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深入分析“控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学生流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把“控流”作为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一项硬指标和长远大计抓实抓好。二是要加大《义务教育法》宣传落实力度。要增强家长、监护人和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意识,使广大家长认识到,不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价值取向,自觉接受义务教育。三是要加大资助贫困学生的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开展救助活动,让失学的学生重返校园。公安、工商、文化、劳动等相关部门要履行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抓“控流”。教育部门要认真搞好调查,把中小学生流失的情况摸清,对症下药,下决心把中小学生流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切实解决城区教育资源短缺问题。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学生逐步转移到城区读书,城区教育资源短缺、“超级大班”现象突出。“超级大班”不仅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而且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隐患也十分突出。各县市要高度重视城区“超级大班”现象,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一是要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市为缓解城区小学超级大班问题,市委、市政府投资600*多万元新建了施州民族小学,从动工到建成招生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此举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市委、市政府还决定在六角亭新修一所初中学校,缓解城区初中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各县市要像*市一样,筹措一定的资金,在城区分别新建或改扩建一所小学、一所初中,切实缓解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在学校建设上,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学校建设质量敲响了警钟,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确保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积极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从机制上解决“择校”、“择班”和“超级大班”现象。坚持按照“硬件坚持标准,软件突出特色”的要求,大力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从整体上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三是要深化招生制度改革。*高中要积极探索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计划分配到农村中学,调动农村中学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农村学校读书也能看到升入优质高中学习的希望。
(三)突破性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湖北省规划到“十一五”期末,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我州了*的指标要求,到2013年达到*。按照当时的人口数测算,届时将有*万人进入高中阶段学校学习,普高和职中在校学生分别达到近*万人,普高将增加*万人,职高将增加*万人以上,相当于要新建300*人规模的普高3所,中职学校7所。我州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突破性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一是要新建高中阶段学校。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高中阶段学校建设。要加快*民族中学建设,*民族中学是州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向全州人民作出的承诺,并将其列为20*年向全州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首,州委、州政府将按照“生态化、园林化、景观化、平民化”的要求,加快*民族中学建设步伐,尽快建成招生。要抓紧抓好巴东一中搬迁、来凤二中的新建,高中资源短缺的县市也要根据需要新建或改扩建1—2所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今年州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就是各县市要启动改扩建一所高中或职业高中,但部分县市还未启动,希望未启动的县市好好研究一下,确保实事全面完成。二是扩大现有普高、职高招生规模。要进一步挖掘现有普高、职高的内部潜力,不断实现外延扩张,增加招生容量。(四)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从全州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教育比较薄弱,办学条件简陋。只有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标准农村寄宿制学校,才是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各县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做出具体规划,到2013年把所有的小学、初中寄宿制学校都建成班额合理、校舍配套、安全卫生的标准化学校。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不仅仅是盖一两栋房子的问题,要统筹解决寄宿学生就餐难、就寝难、洗澡难、行路难、新鲜蔬菜供应难等问题。鹤峰县最近推出了寄宿制学校“十有”、“六配套”的标准值得各县市借鉴。“十有”就是有标准的床铺,有学生用品壁柜或多功能摆放架,有设在室内或楼层内的厕所,有设施完备的洗漱、洗澡间,有开水供应设施,有餐厅、餐桌凳及餐具消毒设备,有洗衣机、晾晒架,有勤工助学发展项目,有常用应急药品,有蔬菜基地等。“六配套”是指食堂和餐厅配套,锅炉和浴室配套,宿舍和厕所配套,洗衣房和晾晒场所配套,学习和娱乐配套,生活和医护配套等,这是一个基本标准,州教育局要制定一个寄宿制学校通用标准,各县市按照这个标准来建设,把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抓好。
(五)切实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一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大力扶持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要抓住当前职业教育政策和招生就业形势较好的机遇,对职教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合并、联办、划转等形式,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界限,统筹全州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使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招生就业两旺的骨干职业学校集中,使职业教育向市场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各县市新建或改扩建1-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建设一所办学条件较好、设施设备条件基本配套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县域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阵地。二是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建设10所省级以上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4所国家级重点或示范性职业学校。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示范院校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发挥示范作用。三是加快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全州重点建设*个国家级实训基地,*个省级实训基地,分别进入国家*个和省*个重点实训基地。四是加快职业技术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按照“产业兴州”的要求,结合州内外市场紧缺人才需求状况,充分发挥各校办学优势,优化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建设重点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主动调整学科设置、做到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
(六)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民办教育要以发展非义务教育和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积极鼓励、扶持发展一批办学条件好、师资队伍强、教育质量较高、办学有特色的民办学校,重点支持民办高中和民办职校发展,提高我州民办教育的整体水平。民办教育,不管是民办高中、初中、小学,还是职业技术学校、民办幼儿园,都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规模问题。现在总量还不够,我们要解决约*万初三毕业生读书的问题,怎么办,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大办民办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财政很难在短期内拿出很多钱来扩充高中,财政的钱还只能更多地集中投入到义务教育中去。所以我们要引进更多的社会资本来办民办高中,使民办高中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二是质量问题。民办教育要严格加强管理,不能把民办学校办成了一个薄弱的学校,办成了一个偷工减料的学校,有教室没有宿舍,有教室没有运动场,有教室没有实验室。政府部门不干涉民办学校办学,但要依法依规履行监管职责,用行业的门槛、标准把民办学校规范好,使其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三是公平问题。要不分所有制,尽可能为公办和民办学校提供平等发展、平等竞争的平台。
(七)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发展学前幼儿教育的责任。各县市都要办好一所示范幼儿园,每个乡镇可利用小学布局调整的闲置资源,办好一所骨干幼儿园,鼓励、规范民办幼儿园,推动学前教育发展。要积极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办好特教学校,保证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合法权利。20*年,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2010年)》,计划在中西部的地市和*万人口以上的县建设特教学校,缓解中西部地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需求矛盾。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积极筹措配套资金,扩大特殊教育学校规模,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
(八)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事业发展、质量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一是要建立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按照“退一补一”的原则,继续做好面向社会公开招录教师工作,新进人员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一定要合理。对部分边远、艰苦学校试行定向招录,统一考试考核,单独划线,录取后签定5年以上的基层任教服务协议。对于紧缺学科的教师,在招录时可以不受1:3报名人数的限制。凡师范专业二本(一)及以上的毕业生可以不经过笔试环节,经人事、教育部门考核可直接录用。2009年,重点解决好初中学校教师缺编问题,为初中学校解决*名学历、专业、年龄结构合理的年轻教师,由州人事局、教育局具体落实到县市。二是要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科学制定和全面落实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支持和鼓励教师进修提高,有效开展校本培训,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支持教师多渠道提高自身素质。三是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各级政府要把教师的冷暖挂在心头,依法落实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要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住房条件,加快推进“安教工程”建设。要从政治上、感情上、工作上、生活上、待遇上关心爱护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安于从教,乐于从教。四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师德考核办法,组织开展“学生评老师,家长、社会评学校”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重视师德档案建设和师德师风考核工作,对那些业务不精、工作不勤、品行不端、教风不好的少数人要清理出教师队伍。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加大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力度
各级政府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经济社会整体布局之中,各级领导要深化对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牢固树立“为官一任、兴教一方”的责任意识,亲自抓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投入保障、教育政策落实和教育质量提高,努力成为熟悉教育、情系教育、善于指导教育、推进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领导者。要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市党政领导基础教育责任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州政府将继续把教育工作作为各县市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每年为教育事业办几件实事,解决一批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总书记,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对公共教育的责任和对公共财政投入的要求,想方设法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建立稳定持久的经费投入机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排忧解难。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增加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支出,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特别是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性收入增长幅度。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落实之后,县市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能上进下退,搞“挤出”效应,要确保本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减少。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发展费必须依率计征,全部拨付教育使用。公用经费按国家、省、州标准落实到学校。农村税费改革后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要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建立健全教育投入统计监测公告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杜绝教育经费被挤占、截留和挪用的现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精打细算,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切实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在第22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庆祝第二十二个教师节暨全市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总结一年来全市教育教学工作,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教育工作者,部署加快我市教育发展工作任务。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刚才,市教育局同志和同志分别就全市教育教学工作作了总结和部署,我完全同意。希望各镇、各部门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就加快全市教育发展问题,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明确差距,增强建设教育强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年来,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争创三先”的工作目标,自加压力,负重拼搏,扎实苦干,开拓创新,教育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强力推进教育重点工程,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奠定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十五”期间,省、市、县三级联动,投资10多亿元,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三新一亮”、“六有”和“校校通”工程建设。今年初,我市又全面启动了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艺术教育器材、理化生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四项配套工程”建设,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重点工程的实施,优化了中小学办学条件,为我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打造了教育领先的新品牌。坚持一手抓办学条件的改善,一手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双管齐下,多措并举,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高。今年,我市高考、中考继续保持着领先地位,中考均分居市各县、市、区之首;高考多项指标在领先,实现了“三连冠”。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与群众的认可,在乃至周边地区享负盛誉。
三是开展名优学校创建活动,优质资源进一步放大,构筑了教育跨越发展的新平台。以名优学校创建为契机,各中小学和幼儿园高定位,早启动,快发展,形成了各级各类学校统筹发展、全面攀升的良好态势。仅去年一年,我市就有近30所学校分别创建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省示范幼儿园、省实验小学、省现代化示范初中、省三星级高中和市模范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快速扩充,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四是关爱救助贫困家庭,教育公平体系进一步健全,构建了济困助学的新机制。市委、市政府将济困助学列入“民心工程”,加强领导,快速推进。教育系统的广大教职工,情系贫困学子,奉献殷殷真情,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济困助学活动,全市3万余名孤贫学童从中受益,政府牵头、教育运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济困助学新机制已在我市全面建立。
我市教育战线的每一个进步,教育事业的每一项成绩,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攻坚克难、埋头苦干的结果,都是各级各部门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结果。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16000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届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的教育工作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入学率、高中阶段入学率相对较低,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流生辍学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师资水平亟待提高。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制定对策,尽快解决。在刚刚召开的全市干部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面领跑苏北,全面实现三先”的奋斗目标。各镇、各部门和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建设教育强市的高度,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增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进位争先的使命感,坚定信心,加压奋进,推动教育事业率先实现“两个全面”,谱写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二、创新思路,狠抓关键,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新进程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教育工作继续领跑、跻身江北先进行列的关键时期。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竞争态势下,各镇、各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教育工作思路,改进教育管理办法,狠抓教育关键环节,落实教育优先举措,加快推进建设教育强市新步伐。
一是创新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家庭的希望。中考和高考就是群众衡量我们教育工作成绩的一把尺子,就是全市人民满意不满意的重要标准。要牢固确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旗帜鲜明地引导学校和教师抓素质、抓质量、抓升学,形成名师荟萃、人才辈出、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要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提高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特别要做好高中新课改的推进工作,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创新管理机制和教学方法,为我市2008年乃至更远将来高考成绩的不断提升积蓄实力,备足后劲。坚持服务“三农”方向,继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普、职、社”三教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二是贯彻新《义务教育法》,一着不让地做好控流止辍工作。近年来,我市农村中小学流生辍学现象有蔓延趋势,个别乡镇和学校还较为严重,这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深入开展新《义务教育法》宣传活动,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继续健全“双线三级”控流止辍工作机制,确保控辍工作不漏空白,不留死角。继续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子”、师生“献爱心”和社会救助失学儿童系列活动,杜绝因贫辍学现象的发生。创新办学体制,义务教育要坚持以政府举办为主,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非义务教育要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保证所有学生都有学可上、上得起学,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教育发展成果。
三是加强师资建设,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稳定教师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完善灵活开放的教师管理体系,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要加强师德建设,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进一步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精神,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们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共同尊敬的群体。要千方百计改善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稳定教师队伍,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四是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工作,确保群众受益。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是中央、省、市和我市市委、市政府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是一件惠及广大农民和农村学生的大好事。各级、各部门学校要抓住重点环节,落实关键措施,确保做到:免费对象一个不漏,免费项目一个不少,免费标准一分不降,落实时间一天不拖。我市将进一步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规范收费行为,做好扶困助学工作;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确保补助经费全部纳入预算,确保经费来源渠道合理,确保资金管理使用到位。
五是加强学校安全及周边环境治理,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各镇、各学校要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观念,开展“安全文明学校”创建活动,保证校舍安全、设施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师生们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学校不发生传染病流行和重大卫生安全事故。继续开展“黑网吧”集中整治行动,严厉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行为。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活动,不断净化图书音像文化市场。公安、工商、城管、文化管理等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强化领导,健全制度,努力实现教育强市发展的新跨越
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镇、各部门学校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时间意识,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实施进度,强化业绩考核,确保率先实现教育强市发展目标任务。
一是要建立明确的目标责任制。各镇、各学校要立足实际,放眼长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学水平较好学校,要跳出抓教学,跳出抓教学,站在全省抓教学,与强的比,与快的赛,与优的争,增强追赶省市先进的责任感;教学水平较差的学校,要不服输,不怕苦,不畏难,切实增强不甘落后、奋起追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市教育局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全市教育教学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促进全市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是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建立镇级人民政府教育导评估和考核制度的意见》规定,从2005年起建立对镇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考核制度,主要是督导考核各镇政府在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普及义务教育、保障校园安全和治理教育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各镇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加大教育乱收费治理力度,巩固教育乱收费治理成果。严肃查处乱收费、乱摊派问题,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市委、市政府将每年组织一次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严格兑现奖惩。
一、冷静分析所引发的教育思考
2008年,学校新班子上任以后,首要的任务是开展调研。通过对教师进修学校内部与外部的走访、座谈和查阅档案资料,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经过认真梳理我们认为,给我们工作带来困惑、制约学校发展的大问题不外乎是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教师进修学校的内部问题。长期以来,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科研和培训部门几乎都是相对独立的,总体上说是各行其是。长此以往,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教研跟着感觉走,科研高高在上头,培训就像大帮哄,实效不强缺真功”。基层学校不欢迎、学校老师不满意。随着这些问题的产生,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就会逐渐减弱,以至于有些时候出现了教师进修学校可有可无的局面。
问题二:城乡教育的反差问题。林甸是一个半农半牧的县份,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只争朝夕、奋发图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可是由于经济还比较脆弱,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城乡差距逐渐凸显。城乡教育的差别、城乡教师的差别随之显现,如何缩小城乡差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
问题三:全县教育的整体问题。长期以来,林甸县一直是国贫县,林甸县的“普六”工作、“普九”工作都是全省最后一个通过验收的县份。这无疑是教育基础薄弱,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相对较低的原因所致。如何使林甸教育摆脱这个困境,走出低谷,缩小与周边县份的差别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大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如何采取对策,是我们必须认真冷静思考的重要课题。
二、科学应对所产生的积极变化
针对问题一,我们认真研究了问题出现的原因。从教科研工作来看,教研活动因学科间、领域间知识、思维、方法存在的差异较大,上级业务部门很难做出整齐划一的硬性规定,因此教研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严重。科研工作往往是上面常提、领导常说、下面很少做;从培训工作来看,上级培训部门要求的硬性任务较多,按照国家规定动作三五年来一遍,由于培训部门人力较少,对学科的针对性照顾不够,导致表面文章多、实际效果差。正基于此,我们通过整合学校内部资源,提出了“研(教研、科研)训(师训、干训)一体化,开展教师专业化培训系列活动”的主张。我们以基层学校为载体,在县第二小学、县第二中学、黎明小学和红旗中学相继开展了“科学利用每一天”、“关注成长 关注成才”、“用心经营,和谐高效”和“强化管理,争先创优”为活动主题的系列活动。每次活动我们都让培训部门牵头,中教、初教、艺体、信息、电教、科研和学会等多个部门科学分工,密切配合。做到活动之初有周密计划,活动之前有科学指导,活动之中有精彩互动,活动之后有认真总结。上述活动内容丰富、参与广泛、交流踊跃,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诠释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林甸县教育局的领导参加了活动,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些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培训的成功范例。
研培一体应该有两个内涵:一是研培队伍的一体化,二是研培内容的一体化。上面的活动属于前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研究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教师培训也能更好地促进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因此可以说教研既培训,培训为了更好的教研。我们的培训工作还有许多值得一提的内容,但是每项培训内容,我们都不是因培训而培训,而是融入了深化教学研究的内容,可以说达到了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可谓既风风火火、又扎扎实实,既有上级的规定动作,又有我们自身的自选动作。
几年来,全县的教师培训工作每年一个重点,一步一个台阶。相继进行了教师通识培训、教师专业培训和教师提高培训,东北师大教师教育创新林甸实验区校长高级研修班在东北师大隆重开班,创立了小学语文“慧智名师工作室”和初中语文“阳光名师工作室”,实施了“名师打造”工程,举办了“校长论坛”、“名师论坛”和“教师教育创新论坛”。除此之外,我们还上下总动员,实施了“国培”“计划”;稳扎稳打,完成了校本培训;把握入口,进行了新教师岗前培训;针对形势,开展了特岗教师培训;把握机遇,迎来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提高水平,进行了学历提高培训等等。研培一体的培训开阔了校长、教师们的眼界,丰富了专业知识,增强了自身素质,提高了实践能力。
针对问题二,我们分析到,农村学校规模小、师资少,许多地方同一所学校同学科只有一个人,甚至几个学科只有一个人教,缺少研究场所、没有研究氛围。因此,教师的水平提高慢、学生的成绩比较低,城乡的教育质量差距逐渐拉大。怎么办?建立一种机制,把他们绑在一起。于是我们采取了“城乡中小学划片 开展联片教研”的活动方式。我们把城内4所小学分别穿插到农村8个乡镇,分成4个区域进行联片教研活动。全县9所初中,分成3个区域进行联片教研活动。为了能够及时分享优质资源,产生更好的效果,中小学的划片并不固定,隔几个学期就进行一次重新组合。联片教研活动以校际合作、区域联动、优势互补为行动策略,以教师发展为根本,以有效教学为主题,以高效课堂为突破口,深受基层学校的欢迎和好评。截至目前,中小学共展示教研课402节。联片教研活动的开展,拓展了教研领域,优化了教研力量,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城乡联动――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的联片教研方法,促进了学科交流,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有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也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手段。几年来,由于我们重视科研工作,并为科研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我们县的科研工作势头一直很好。我们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课题的全部研究工作,没有一个课题因故中断,流失率为0。52个各级各类课题均通过审查验收达到百分之百结题。“十二五”开局,我们教科所、教育学会的各级立项课题就多达80几个,我们教师进修学校提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实践研究》课题,这是一个能够统领全局工作的重大课题,并确定了五个一级子课题与七个二级子课题。2011年该课题被确定为大庆市“十二五”期间攻关课题,2012年该课题又被批准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目前,这个课题进展良好,将对我们的研培工作和教师进修学校的整体工作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针对问题三,我们认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既要练内功,又要借外力。练内功就要肯于专研,同行之间就要多研究、多探讨;借外力就要走出去,请进来。都走出去学习培训不现实,人力不足、时间不够、经济不允许。有没有人在家中不走也能达到与走出去同样效果的办法呢?经过研究,我们选定了突破口――开展网络教研。我们的中小学网络教研工作经历了探索、尝试、实践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总体上突出了六个字:一是高度重视、强化意识,在网络教研认识上突出一个“高”字;二是指导培训、健全制度,在网络教研管理上突出一个“严”字;三是面向实践、学以致用,在网络教研平台上突出一个“宽”字;四是细心研究、不断深化,在网络教研探索上突出一个“钻”字;五是全力组建、发挥作用,在网络教研团队上突出一个“优”字;六是促进提升、推动发展,在网络教研效果上突出一个“好”字。如今网络教研在林甸教学这片沃土上已遍地开花,全县已有6名教师被评为省级网络教研先进人个, 2所学校被评为省级网络教研先进学校。
对于借外力,我们县还有一个偏得的天赐良机。2008年,林甸县有幸成为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东北师大的宝贵资源可以为我所用,使得我们充分借助外力的思考变成可能。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就会对前面我们产生困惑的三个问题获得不同程度的破解。我们通过“雁过拔毛”即:东北师大来的领导和教师必须留下讲座、“追雁拔毛”即:派领导和教师去东北师大学习和“引雁拔毛”即:请东北师大专家到林甸讲学的方式,不断挖掘东北师大的宝贵资源。《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生活》、《生命教育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像教育家一样思考和实践》、《有效教学与高效课堂》等一大批精品讲座为林甸教师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各位专家站在教育的前沿,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生动实例,阐述了一个个经典深奥的道理;用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诠释了有效教学与高效课堂、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五年的时间,东北师大为林甸县培训教师近万人次,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力度,专题片《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教师教育创新工作的全面展示。
三、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可喜收获
重温我们的研培一体、教师发展轨迹,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迷茫困惑、探索出路为第一阶段;振奋精神、积极行动为第二阶段;初具特色、创新发展为第三阶段。
值得高兴的是,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的名师群体逐渐凸显。如:小学英语教研员张迎春老师精心培养的英语名师韩伟,让第一小学成为英语特色学校,让小学英语走出了林甸,成为广西南宁“绿城之秋”的一个知名品牌;小学数学教研员王金玉老师指导的第二小学数学教师孙艳艳,被《北师大数学工作室》聘为“新世纪小学数学网络指导教师”,成为四川成都“第十二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的一个精品;幼教部王金玉、李娜老师的倾情打造,让旭日幼儿园的教师各个优秀,使旭日幼儿园成为林甸县乡村幼儿园的一座丰碑;师训部王芳老师的指导的第四中学教师孔令琴、实验小学教师谷丽娟,带领着“阳光名师工作室”和“慧智名师工作室”使之成为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研究的高端阵地;五年来,全县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学方法得到了改革,教学成绩得到了提高。在全省各项教学比赛、教学竞赛活动中,仅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的获奖者就多达38人次,这是历史的突破。目前,全县教师重学术、谋发展的氛围浓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团队正在形成,必将成为林甸教育振兴发展的中流砥柱。
研培一体化活动的开展,彰显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特色,让培训者培训有了实践的舞台,让教师专业发展有了精品的展示。2009年3月,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工作会议在林甸召开,教育部、东北师范大学与东北三省教育厅及实验区的领导参加了会议,林甸的教师教育创新工作经验得以大面积推广;2010年《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10期发表林甸教育的文章“研训一体 开创教师教育工作新篇章” ;2011年,黑龙江省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联谊会在林甸召开,校长代表林甸县教师进修学校做了题为“科学完善自身功能 不断实现自身价值”的经验介绍。文章被收入《中国名校成功之路》;2012年,承蒙东北师范大学推荐,江西师范大学邀请,校长在江西师范大学做了题为《合作双赢之路》的报告。报告就几年来林甸县与东北师范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创新”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展望。“积极主动、高度负责、科学规划、整体安排、整合资源、不断创新”的林甸模式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评价和积极肯定。2013年,大庆市基础教育研培工作在林甸召开现场会,林甸县教师进修学校分别做了题为《创新培训工作,全面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同历网研艰辛,共享成长快乐》的研培工作汇报。校长做了《整合资源 研培一体 开辟教师特色发展之路》的经验介绍。林甸的研培工作经验得到了区域性的推广。2014年,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举办基础教育首届研培文化周活动,九个区县六项比赛,林甸县教师进修学校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近年来,新安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了较大改观。
1.农村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税费改革以来,逐年降低农业税税率,并自2006年起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后,全县基本实现了农民合同内的“零负担”。
2.农民得到了更加切实的实惠。近两年来,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积极落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成品油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政策,大幅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06年以来,全县共兑付粮食直补资金5112.1万元,农机购置补贴255万元,优质改良玉米良种给予补贴360万元。在多种政策合力下,促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3.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新安县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和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
积极实施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06年以来,先后投入1018万元资金,改造和新建校舍面积达2.5万平方米;同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了了“两免一补”政策(即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使全县农村贫困家庭共计22.7万人次义务教育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基本解决了贫困学生因贫失学问题。
4.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06年以来,新安财政投入节水灌溉、人畜饮水、村村通自来水等水利基本建设资金2953万元,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等农田基本建设资金2800万元,投入农网改造、“村村通”工程、沼气池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619万元,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5.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新安县以构建农村安全保障体系为着力点,初步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优抚对象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灾救济、农村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一系列救助体系,在全县农村架起了社会救助的“网络链条”。目前,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近19.9万(人次)农民获得就医补助,补助资金2724.7万元。
二、目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矛盾和难点
总结该县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矛盾和五个难点:
两大矛盾:一是资金供给量小与需求强烈的矛盾。由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刚性支出增长快,县乡两级财政无力拿出较多的资金支持农业发展,加上乡村经济实力不足,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增长有限。而与此同时,在“村村通”、农业产业基地建造以及各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较多的财政资金投入,资金供求矛盾尖锐。二是支农资金投入周期长、风险高与支农资金回收困难的矛盾。转贴于()
农业投资无论是农业产业基地建造、各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产生效益,而在此周期内,由于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等因素,使农业投资风险较高,农业投资回收较为困难,造成支农资金投资效益明显低于工业企业和加工企业,造成支农资金投入大与效益不保证的矛盾。
五个难点:一是农村产业发展缓慢。目前农业在产业化、市场化和外向化方面,与先进地区有较大的差距,龙头企业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迟缓,民营企业发展不充分,财政支持农村建设资金有限。二是村级债务沉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出现了旧的债务不去,新的债务又来。三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不利于农民生活改善和扩大生产性投放。四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压力较大。当地就业容量有限、外出打工收益不大,城镇定居缺乏经济支撑等困难,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在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相对滞后。
三、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以“增加投入、引导放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为原则,着力支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落后面貌,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1.准确把握财政政策,争取新农村建设更多的资金、政策。发挥财政部门涉及面广、信息灵通的职能优势,准确把握上级财经政策的实质和走向,紧密结合县情实际,提出对策和措施,争取多的政策倾斜。同时,加强同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协作,用足用好省、市帮扶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共争取上级在项目和资金上予以倾斜,确保得到上级更多的政策性投入。
2.创新投资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通过建立“各级政府出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不断拓宽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渠道,有效激活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同时,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主动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搞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防止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