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5: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级职称专业技术工作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本人*****,1998年8月从天津市三建职专毕业后分配到天津三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参加工作,从参加工作以来直到2007年底一直在项目部独立完成了12项工程,总造价24164万元的预、结算及统计工作。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断的学习,在职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取得了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工程专业专科学历;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文凭。2007年被分公司授予青年岗位能手,2008年初至今任分公司预算科副科长,2009年11月被评为工程师,到目前已任职七年。
任现职后独立完成了77项中标工程共计2473114㎡,造价845831.7320万元的合同交底、工程经济测算、合同交底信息化上传、分公司项目部上报的分包合同两算对比审核等工作;组织参与了数字大厦、唐山迎宾馆等工程的预算工作;参与了部分年度工程核实报表汇总等工作。在任现职期间有多个工程获得了国家级奖项的荣誉:其中大港文化艺术中心于2010年11月获得了鲁班奖;天津数字电视大厦工程于2011年11月获得了鲁班奖;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服务大厦在2012年11月获得了国优奖;天津市文化中心大剧院项目于2013年11月获得了鲁班奖。
2009年本人独立编制完成了大港五中新建教学楼;小王庄中学教学楼,食堂及宿舍楼项目;滨海新区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综合办公楼工程;大港二小教学楼;南口路住宅小区工程四标段;天津市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中心总承包工程;燃气大厦工程;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标准示范厂房二标段工程;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北洋园)一期新建学校房屋建筑工程 一标段;华明7号地商业设施超市、餐饮工程 二标段;华明7号地商业设施培训中心;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服务大厦写字楼开发建设项目施工总承包等中标工程共计中标面积350345m2,总造价100839.3243万元的工程的合同交底、经济测算、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包合同的两算对比审核、年度项目核实报表的汇总等工作。
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服务大厦写字楼开发建设项目施工总承包工程建筑面积42394.55m2,中标造价12573.8623万元,地下1层,地上14层,这个工程是争创国优的重点工程,要在保证质量保优的前提下,经济也要创效,因此前期的成本测算就很关键了。我在熟读合同和招标文件、中标文件后,积极和项目部质量人员沟通,对比实际施工方案中采取的措施是不是在当时投标文件中予以了考虑,逐一对比后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及时提示项目部相关预结算人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及时和甲方进行签证,规避这部分措施费支出带来的经济风险。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这个工程最终不仅在质量上取得了国优,经济效益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获得了领导的好评。
2010年本人独立编制完成了大港区中医医院迁建工程;天津滨海欣嘉园一期8号、9号地住宅及10号地公建(商业及超市)工程-六标段工程;天津市迎宾馆六号楼大修改造工程;欣嘉园农民工生活区、商业街临建工程施工工程;欣嘉园指挥部临建工程;天津市文化中心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项目 一标段;天津滨海欣嘉园售楼处工程;天津滨海欣嘉园项目二期(4-6号地块);天津医院改扩建工程一期施工总承包等中标工程共计中标面积404062m2,总造价155210.3658万元的工程的合同交底、经济测算、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包合同的两算对比审核、年度项目核实报表的汇总等工作。
天津市文化中心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项目一标段作为天津市地标性建筑,总建筑面积103497m2,工程造价36817.9537万元,地上钢结构、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 5 层、地下2层。该项工程单体栋号体量大,造价高,我认真查阅图纸结合该工程的合同工期分部位编制内部测算,与中标量单收入进行对比,积极调研市场价格,有力的结合工程施工期间的市场价格合理的进行成本支出测算,为内部经济测算编制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我克服种种困难,发挥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及过硬的工作能力,逐一确认分部分项工程的收入价格与支出价格的盈亏分析,为本工程最终盈利做出了最佳的经济分析,得到领导的一致认同。
2011年,我独立完成了天津市文化中心湖工程;天津市文化中心管控中心工程;天津临港工业区污水湿地处理处置工程管理中心及养护中心工程;滨海北塘18-1地块工程;滨海北塘18-2地块工程;渤海银行后台服务中心工程;天津文学馆工程;天津书画院工程;双港新家园集中供热工程综合办公楼施工;天津市南开中学含英楼抗震加固改造;天津市南开中学伯苓楼抗震加固改造;天津市安居工程办公室农业设施展览中心项目(综合楼、展览中心、接待中心);天津健康产业园体育基地新建自行车馆施工总承包工程;蓝庭国际4号地二期项目;天津中医药大学学生公寓落地大修工程;中国联通滨海新区通信枢纽楼一期施工总承包项目;丙烷脱氢年产60万吨丙烯项目控制中心楼工程;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燃料中心实验室;天津市文化中心附属建筑换热站土建整修工程等共计中标面积312995m2,总造价105014.7619万元的工程的合同交底、经济测算、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包合同的两算对比审核、年度项目核实报表的汇总等工作。
这里不乏重点、难点工程,如滨海北塘18-1地块由11个栋号组成、18-2地块由14个栋号组成,栋号多,工作量大,时间短,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针对这种多栋号的工程在测算过程中不仅要独立测算单栋号的成本情况,还要横向对比同类型栋号的成本支出情况,确保了在短时间内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测算工作。
2012年担任分公司预算科副科长期间,我独立完成了天津地铁五号线现场工程指挥部、大港老城区初中工程、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精馏中心实验室工程、捷通达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新建车间、宁河县特殊教育学校、宁河县桥北新区第一幼儿园、宁河县桥北新区第一小学、洛阳麦斯达铝业有限公司大部件钢结构工程、天津数字电视大厦二期桩基与基坑支护工程等工程共计中标面积95168m2,总造价20611.2982万元合同交底、经济测算、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包合同的两算对比审核等工作。
2013年我独立完成了滨海新区区委党校建设项目一号宿舍及动力中心工程施工(二标段)、天津市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项目(一期)工程施工总承包、滨海新区党校项目2#宿舍、新建大港福春园中学、康宁津园养老院(桩基)、滨海直属中学(一标段)、天津滨海新区轻纺经济区起步区消防站工程、洛阳迈达斯铝业有限公司挤压车间钢结构工程、康宁津园养老院(上部)、御海东苑等工程共计中标面积403277m2,总造价135180.5577万元合同交底、经济测算、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包合同的两算对比审核等工作。
我通过总结自己多年从事经济工作的经验,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浅谈项目工程管理工作》和《关于工程结算工作的认识和方法》两篇独著的论文,并在2013年8月份的《天津建工》增刊上发表了 。
我独立完成了2014年中标的御海东苑;康宁津园养老院二期;滨海党校大礼堂;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研发产业化基地一期工程;北辰秋怡中学;临港经济区商务大厦等工程共计中标面积376245m2,总造价169979.7633万元的中标工程的合同交底、经济测算、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包合同的两算对比审核等工作。
2015年中标的天津中医药大学新建体育馆及35KV变电站工程;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二期能源站;10KV变电站工程及地热井泵房房屋建筑施工;河北西路小学;天津港大沽口港区仓储物流中心一期工程辅助用房项目;滨海新区档案馆工程;南开区育梁道(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地块项目;天津市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项目(一期)室外工程等工程共计中标面积302818m2,总造价79585.3034万元,两个年度的全部中标工程的合同交底、经济测算、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包合同的两算对比审核等工作。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64-03
建筑业是一个蓬勃兴旺的行业,对高技能人才有着急迫的、大量的需求。但是从现实状况看,并没有形成良好局面,导致出现这一局面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核心的课程体系设计未能与时俱进,因此,我院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一、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2]。因此,我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图1)为导向,确定职业岗位群及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最终形成该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二、构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框架
我院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这一主线,对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形成了培养与强化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新的全新课程体系。其中,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学习专业基本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和职业道德素质课程进行培养;专业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识图能力、测量放线能力和材料检测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建筑识图》等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重点突出施工技术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基础工程施工》等课程进行培养;专业拓展能力主要包括监理、安装等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建设工程监理概论》等课程进行培养。课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构建,最终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因此专业课程开发已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三、校企联合开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应该遵循由校企联合开发的逻辑规律和路径,分析就业岗位及各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而设置学习领域的课程。
1.就业行业、企业。从建筑工程学院多年来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结果来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主要为中小型的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监理公司等单位。因此,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确定为中小型企业,既是保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又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必然选择。
2.就业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分析。由于中小型企业的工作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较简单,并且企业自身发展空间较小,对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小,因此在中小型企业就业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人多岗、多岗兼顾的能力。常见的建筑类工作岗位主要有:施工管理、质量检测、安全管理、资料管理、测量放线和材料检测等6个岗位。其中:施工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组织工程施工的生产管理;编制各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施工安全、质量、技术方案;合理规划布局施工现场平面图;编制工程总进度计划表和月进度计划表及各施工班组的月进度计划表等工作。质量检测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工程的质量监督和检查验收;各工种的分部、分项工程跟班质量检查和验收;监督检查各施工班组的各项质量;填写质检内业;收集各班组的工程质量检查资料,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定期组织召开现场质量例会,制定预控及整改措施。安全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建立健全本工程有关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各级安全技术交底;巡回检查施工现场;检查班组安全生产活动;安全生产资料的编制、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资料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工程项目资料、图纸等档案的收集、管理;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工作;计划、统计的管理;工程项目的内业管理等工作。测量防线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制定与施工同步的测量放线方案;测量仪器的核定、校正;测量放线等工作。材料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现场材料管理,制定材料管理规划,组织料具进场,现场材料的验收、保管、发放、核算;材料计划管理工作,编制材料计划,材料的供应;材料的选购;编制单位工程耗用材料的控制指标;材料进场调拨、转移领用;材料仓库的仓库管理;材料核算管理等工作。
3.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从我院调研分析的结果来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必须按照学习领域进行设置,下面以培养施工管理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基础工程施工》的设置为例(表1)进行说明。在《基础工程施工》课程设置时我们将一个个学习情境按照一个任务或项目的形式来进行设计,并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由易到难排序,同时在学习内容中有机融入相关建筑工工艺、建筑工程质量统一验收标准、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四、形成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和完整工作任务特点的学习情境的设计,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逐步构建了以施工过程为导向的“双合成、双证融通、三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质检员的施工岗位能力要求,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为导向,根据岗位工作任务与要求,在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参与下完成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出典型工作任务,并通过分析归并形成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分析,最终形成了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图2),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黎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特征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典型职业工作任务 工学结合
引言
国家骨干院校的建设推动了我校各专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四川省重点专业建设的数控技术专业在深入分析专业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借助职业分析的方法,将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和整理,再将其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根据宜宾区域经济的特点及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立足宜宾及周边地区的大型制造企业,充分整合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的优势资源,通过三方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厂校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等方面深入合作,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校企共育”、“产教融合”。
在数控技术专业委员会的主导下,根据宜宾及周边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升级转型对数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以数控技术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培养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优选课程教学内容,开发课程教学项目,并通过组建学习团队,利用具有真实工作情境属性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创新的教学形态,完成各项目的教学任务,最后通过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等,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上述措施,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对接,真正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产教融合。
2.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
(1)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
在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与五粮液普什模具公司、五粮液普什机床公司、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成飞宜宾分公司等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确定数控技术专业岗位群,开展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在分析调研情况后,运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BAG)的方法两次召开由企业技术主管、高级技术工人等实践专家参加的职业分析研讨会。参加职业分析研讨会的实践专家毕业于本科院校或职业技术院校,研讨会重点分析归纳企业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历程,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历的工作岗位,以及这些工作岗位对应的典型性工作任务。
(2)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及工作能力复杂程度,归纳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核心课程行动领域;依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重构行动领域,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课程学习领域。在课程内容优化方面: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在学院“3C”素质工程总体规划下,将专业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对素质教育课程和活动等进行系统设计;对接产业需求,把职业技能鉴定融入课程规划中;除第一学期外,每学期均有与相关技能鉴定工种结合的课程,为学生提供鉴定考证支持。在课程结构优化方面:对终身学习、个人发展需要科学设计知识体系,根据岗位迁移需要加强大专业平台课程学习。在课程安排方面:课程的序化遵从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按能力递进式设计,把课程分成岗位基础能力培养(文化素质培养和专业基础教学)、岗位专项能力培养(岗位核心知识和技能训练)、岗位综合能力培养(顶岗实习)三个阶段。从而构建由“人文素质平台”、“职业基础领域平台”、“职业专项领域平台”和“可持续发展平台”四大课程平台组成的课程体系。结合课程性质和学院的软硬件条件将专业技术课程分为理论性较强的讲授型课程和实践性较强的一体化课程。讲授型课程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不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和实验课;一体化课程以专业课程为主,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解构与整合,一体化课程突出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将职业岗位的国家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3)课程改革
①课程改革思路
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对接职业标准整合课程内容,引入企业典型产品或真实任务,按照模块化的思想进行内容重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将工学结合的思想贯穿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有机结合。根据课程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工作任务按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在理实一体化教室,按实际工作过程组织和实施教学。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
②核心课程建设规划
首先成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小组。核心课程实行学校主讲教师和企业主讲教师双结合,聘请行业专家或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建设,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实施课程教学,企业专家、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性强、与生产联系紧密的课程教学。
其次引入行业企业标准进行课程开发。重构与工作任务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建立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实现课证的融合。
随后,校企共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按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标准进行课程建设,校企共同开发四门优质核心课程,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环境,共同完成核心课程教学,共同评价教学效果。
结语
基于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成功构建,使专业课程体系所开设的课程更贴近企业的需求,培养的学生在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较课程改革之前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元春,张丹妮.教学设计师职能要求调查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2).
摘要: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要办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本文结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职;工作过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抓好课程体系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谈谈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构建策略。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生产复杂产品、完成重大项目都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了该产品、该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定位
通过校企合作,深化“工学交替、岗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建网”、“管网”及“用网”的实际工作过程,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以及具有计算机网络软件、硬件组网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网页设计与网络编程能力,面向计算机网络企业和领域里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人才,能在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从事网络规划、组建、应用、管理与维护等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按照职业能力所包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细分为如表1所示几个能力模块。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重在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依据“建网”、“管网”及“用网”的培养目标,将其分为培养网络工程、网络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其中网络工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络开发主要包括网络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主要包括网页设计、广告装饰设计制作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
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学生“建网”、“管网”、“用网”的职业能力,让学生获得在“建网”、“管网”、“用网”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组建、开发及艺术设计三个方向的工作过程相联系。首先,通过调研确定网络工程、网络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三个方向的岗位群;其次,进行相应模块的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按典型工作过程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体现的是现实的工作岗位能力目标,是完成目前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即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再次,根据行动领域确定相应模块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即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最终由行动领域转化而来,它的教学目标要求既源于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又高于之);最后,创建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注重工学交替、“双证”课程的融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逐步建立,行业产品换代频繁,导致行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岗位能力的需求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制定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建立一套能够根据行业需求来进行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实现产学“零距离”的教学模式。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建立一个动态机制,能够根据行业调研信息和企业专家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行业人才需求分析高职教育是面向地方行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走社会调研、构建岗位群、构建专业模块及课程设置“四步曲”。即通过社会行业需求调查研究,构建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并经过几年的调整,逐步使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通过调查研究,收集分析社会实际需求、行业实际需求及学生实际需求信息,构建出社会需求岗位群,对专业作模块化分解,对课程作进一步的整合,从而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同时,根据行业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行业岗位工作流程确定课程内容和专业课程体系。以我院为例,在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时,我院注重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对行业、企业的实地考察调研,通过信息收集分析,不断对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更新,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始终保持其前瞻性和先进性。
依托行业工作过程,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共建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要保证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岗位工作过程(任务)调研与典型工作过程(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必须要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才能确保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形确定,每门学科根据所属模块专业方向,围绕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内容,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传授工作过程知识;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以专业任选课的形式构成扩展能力模块,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每个模块可以包括若干个子模块,它们也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以我院为例,我院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煤炭行业、IT行业,深度融合煤矿安全、煤矿产量监控网络技术知识,调整课程设置,制定优质核心课程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交替模块化课程体系。同时,确定“网络工程与管理”的核心能力为课程主线,按照“建网”、“管网”、“用网”三个专业方向(三个模块)的实际工作过程分别与行业建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表2所示)。
突出实践,强化岗位工作能力和工作过程本专业以“岗位职业素质+岗位工作过程”为人才培养主线,注重“工学交替”的科学实施,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岗位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相对独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校内外紧密结合、具有计算机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实践能力目标主要指培养“建网”、“管网”、“用网”三个模块的实践能力。本专业依据工学交替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以实际工作过程制定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形成课程标准,重组课程内容,联合开发《网络交换设备安装与调试》、《煤矿安全网络监控系统安装与调试》等7门核心课程(见表2)。
工学交替、岗证结合、注重“双证”课程开发“工学交替”指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这里的“工”和“读”的指向均是学生。“岗证结合”指行业工作岗位与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即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工学交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接受企业选拔、考核,在岗位上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课程,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相融通的课程。对于“双证”课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宏观上看,它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目标而组织的专业课程的统称;从微观上看,则是某专业课程体系中与国家职业标准所规定的一个或者几个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直接对应、紧密联系的一门或一组课程。“双证”课程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协作开发。“双证”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将职业标准融入职业教育课程,即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岗位工作能力为主线展开设计与开发,按照工作过程或结构的要求来形成课程建设的思路与结构,使课程能够提供给学生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所以,在“双证”课程开发中,应遵循“以工作过程(任务)引领专业知识、以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规范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如图2所示)。
以我院为例,2007年,在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分析、行业调研及企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本专业与更多的业内著名企业深度合作,引入行业内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认证,全程按照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实施“工学交替”、“岗证结合”的新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过程分为在校学习和到企业工作两部分,两者交替进行。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第二、三学年,学生以工学交替形式学习专业课程。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另外,引入了行业内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认证,实施“岗证结合”教学模式,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岗位的完全统一。该专业网络工程、网络艺术设计、网络开发三个课程模块分别与联想(阳光雨露)信息服务公司合作,引入CompTIA A+系列资格认证;与重庆龙形广告等公司合作,引入CEAC系列资格认证;与重庆港澳软件等公司合作,引入SCJP系统资格认证等,实现了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及岗位工作过程知识结构三者的统一(如图3所示)。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依据工学交替和岗证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双证”课程的开发来实现的。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正确处理好工、学、岗、证四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和谐地融入课程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赵倬.浅谈模块化在计算机多媒体专业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4).
关键词:高职;工作过程;微电子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39-03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猛,规模迅速扩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技能型劳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对技能型劳动人才的综合能力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也带来了突出的问题。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课程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难点。由于高职开设微电子技术专业的时间较短、学校较少,形成半导体产业链的区域还比较少,因此对微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定位、课程体系等都还不很完善,从而给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不确定因素,不利于专业的发展,也难以满足微电子技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即针对以上问题展开一些有益的探讨与实践。
一、构建课程体系的总体思路
构建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思路是以微电子行业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施学院“四环相扣”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能力标准、模块课程、工学交替、职场鉴定”的四个环节完整统一,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思想,努力为社会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学习论和教学论的角度阐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必须针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整理出具体的、能够涵盖职业岗位全部工作任务的若干典型工作过程,按照人的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进行序列化,从中找出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技术知识和破译出隐性的工作过程知识,并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组织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2]。通过完全打破原有学科体系,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的“综合性”课程开发。
2.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调研。通过调研国内(“成渝经济区”为主)微电子技术行业、企业等用人需求和要求,了解现有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及人才供需中存在的问题。电子信息产业是重庆市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重庆市“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新一代信息产业建设为重要支柱产业,建设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加工基地、建设通信设备、高性能集成电路、光伏组件及系统、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集群),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集成电路产业的重点项目为牵引,建成包括芯片制造、封装、测试、模拟及混合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等项目的产业集群,形成较为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四川电子信息产业未来5年将迈万亿元,成渝经济区将打造成西部集成电路的产业高地。随着惠普、富士康、英业达、广达集团等世界级的IT巨头进入成渝,未来几年IT人才需求在20万以上,而现在成渝地区每年培养的相关人才不过2万人左右,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的调查表明,近年来成渝地区IC制造、IC封装及测试、IC版图设计等岗位的微电子技术应用型人才紧缺。同时调研表明半导体行业企业却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学生在校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实践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责任意识、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要求。
3.形成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存在的问题及半导体产业链过程:集成电路设计裸芯片精细加工封装测试芯片应用PCB设计制造,充分掌握现有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及存在的问题,形成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微电子技术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微电子技术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面向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及其相关电子行业企业,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应该既掌握微电子方面的基本技术,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具体可从事岗位: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半导体器件制造;IC制造、测试、封装;电子工艺(半导体)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简单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电子产品的销售与售后服务,并为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后续提升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产学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396-01
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很多实践已经证明,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有效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提高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学校以学生的身份进行理论学习,到社会上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具有专业背景的岗位工作,使学生在知识、身心、能力、性格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国内较多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目前都引进了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际所取得效果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引入产学合作教育的意义
1.产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企业创新、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建筑企业众多,很多建筑企业仍沿用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更没有研发机构。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是提高其技术水平,而学校具有学科特色和高新技术优势。产学相结合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适应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企业对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适应了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走出困境,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求;促进了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增强建筑企业的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2.产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坚持走产学合作教育的道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有利于学校为经济建设服务,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增强学校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力。学校不仅从产学合作中获得了经费支持,更重要的是把学校的科技创新推进到经济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应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和区域经济的特点,变封闭为开放、变被动为主动,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不断完善和发展产学合作育人的新模式。
3.产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自身提高的需要。 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经过企业实际岗位的磨练,他们往往带着企业的难题来到学校继续为自己“充电”,使自己有了继续成长的后劲,并能利用学校里的资源进行学习,不但能够解决现有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而且还能进行技术创新,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转化到生产过程中去。没有产学合作教育与就业挂钩,没有产学合作教育给学生在择业、就业方带来的优势,学生就不可能有如此高涨的参与积极性。实践证明:产学合作教育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所需的雇员,同时,为双方互相了解以便今后的理性选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的内容与应注意的问题
1.把“工读交替,学生定岗”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产学合作教育的主线推进产学合作教育,首先要抓住本质特征,即培养具有实践经验、上手能力强的应用人才。让学生既在学校课堂学习理论,又在企业现场适量参加工作实践。“工读交替,学生定岗”就是产学合作教育的本质特征。“工读交替”的“工”,应着重考虑应用人才所需综合能力及有关伦理修养素质的培养。“学生定岗”则必须是能创造价值的工作岗位,且要与专业相结合。
2.加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建立一批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并与一些大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咨询单位等建立定向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学生在整个学期有一至两个月的时间在基地边学习、边工作。应很好利用这个资源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努力培养“双师型”人才!
3.进一步寻找与把握高校和企业双方的利益平衡点,完善产学合作双方的双向互惠功能,建立起互惠互利的长效机制。在产学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双向互惠功能。这种互利的合作内容,要围绕产学合作的主题和各自的定位。企业为产学合作教育提供学工交替场所,为现场教学提供必要的师资,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实践时期内,基地的相关人员和参加实践的学生可以根据现场问题,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决策方案,并与基地实际的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学校教师负责对学生在基地的管理和教育,结合学工交替开展必要的现场教学,认真指导并及时掌握动态,协助基地完成产学合作教育任务,按照预定的目标落实现场教学计划,同时可以在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质量。此外,为推动产学结合向深层次发展,学校和企业可以依据自身情况,采取校办产业模式、企业办学模式、校企股份合作模式等来平衡双方的利益,达到双方的共赢。
4.产学合作双方要及时沟通,互相理解。在我国,校企双方往往缺乏沟通,校企双方,尤其是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产学合作教育的思想。由于企业往往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并不能从人才培养的结果中获取直接利益,对产学合作其出发点只能是责任和义务,其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严重制约,影响了产学结合的效果。企业只是在毕业生中或在社会上“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较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推给了学校。企业支持是产学合作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学校应多方获取企业的支持。
三 结语
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而言,我们就是要大力培养面向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深入工程一线,培养复合式应用型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产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可以加强学校和企业的之间的合作,集学校雄厚的人力资源、先进的设备与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一体,达到资源优势互补,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有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
目前,我们学校已经就相关专业和有关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学习期间,有了一定理论基础的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到企业去实习,毕业后,经考核合格后,可以留在企业从事建筑工程技术及相关岗位的工作。当然,这个过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努力去改善。
参考文献
[1]阮艺华.高职办学体制改革的趋势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1
[2教育部长周济同志在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中国高等教育,2007:15-16
[3袁胜军,黄立平,刘仲英.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6,12
关键词: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6-6293-03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HONG Ya-ling, LIU Xing-hai
(Zhuzhou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Zhuzhou 412001,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from the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specialized training goal、occupation post cluster analysis、personnel training specification、professional curriculum、the allocation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conditions carries on the profound analysis,thus construction of working process oriented network curriculum sys? tem.
Key words: network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working process
1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现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门店售前、售后技术员、网络布线技术员、网页设计师、网络设备技术支持员、助理信息安全师、网络管理员。依据岗位群的主要工作过程,总结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综合布线系统、管道、线槽安装与设备间施工、双绞线、光缆施工、网络线路的检测与维护、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服务器的安装与维护、网络故障的分析和排除等16个。再从典型工作任务中分析岗位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划分为可以进行教学实施的学习领域: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与管理、PHP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网络服务器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服务器架构、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网络攻击与安全防护等,从而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2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网络规划和构建、网络安全与防护、网站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理论知识、专业的网络系统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技能、网站设计与开发的技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团队协助、很好的沟通与交流的素质,毕业后能够胜任计算机行业的网站开发、网络管理、网络建设工程实施、网络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网络产品销售等岗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1]。
3职业岗位群分析
专业体系的建立,首先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2],按照企业生产工作岗位所要担任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如表1。
4人才培养规格
专业的体系构建要按照企业生产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需要、行业背景、学生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专业人才要具备能运用各类网络工具软件进行网络日常管理、故障排除;能运用目前主流的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进行系统管理与设置;具备扎实的网络基础知识,熟悉TCP/IP协议,能进行网络规划与设计;运用网络设备及其工作原理和接入技术进行网络设备安装、调试与配置;能使用防火墙来进行访问控制设置、流量控制设置、安全规则设置,地址绑定、链路负载设置、内容过滤设置,进行防火墙的安全防护。能运用各种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审计日志的查看与分析、主机资源审计、文件加密与解密的功能,设备管理和认证的设置,补丁管理与分发功能,进行内网安全审计;运用服务器架构技术,在不同平台上进行网络服务器的部署、设置与维护以及运用网络安全技术,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等专业能力。
专业人才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独立学习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决策能力和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法和社会能力。
5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岗位群的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把专业技能学习的技能要素和各项能力要素分解成不同的学习领域: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与管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系统、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管理与维护。每个学习领域主要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按照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的分层阶梯渐进的培养如图1所示。
6师资队伍建设
在专业体系构建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应具备企业生产经验。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很重要的。学院要多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促使他们向“双师型”、“复合型”的教师方向发展[3]。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将企业的工作过程标准、规范引入到学生学习中来,严格按照企业的岗位标准要求学生,逐步实现与企业生产过程零距离对接,学院应适时引入企业一线并具有丰富的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能力、网站建设与架构能力、网站优化能力等的专家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
7教学条件配置
在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构建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下,开展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力推广项目教学法。校内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在实训室完成,专项技能训练则在相关企业岗位上要求完成。校内和校外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如表2和表3。
表2校内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
综上所述,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了调研,跟踪行业、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典型工作岗位,通过调研和考察得到了每个岗位的工作岗位,确定了工作过程对应的职业技能目标,确定关键能力目标,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株洲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介绍[EB/OL].http:///gysjx/ShowArticle.aspArticleID=4790.
【关键词】系统化 课程体系 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1202090,主持人程德蓉);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机械类专业基本技能实训项目化教学内容开发与教学体系构建”(项目编号:112091,主持人邢晓林)。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28-01
一、引言
为了跟上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和全球化的加速的步伐,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紧紧围绕其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教学改革重点建设专业,以市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研究为契机,以培养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二、改革思路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职业的工作任务、要素、过程、工作技术要求融合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采取“市场调研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知识的解构与重构、学习领域转换教学内容序化、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实施动态反馈”等措施和方法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2]。
三、改革实践
(一)调研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针对行业背景、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毕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等多项内容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专业服务面向、专业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等进行分析,明确专业职业岗位(即:机电产品生产制造;机电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的装调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管理和检测维护;机电设备技术改造;机电产品的质量检测及售后技术服务;车间班组、设备等的管理);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分析,归纳行动领域
通过对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分析,归纳出9项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每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对应的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详见表一。
(三)重构专业学习领域,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将知识分散到完成工作任务的各个工作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是对工作过程的理性转化 [3],由此按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重构与序化课程内容,引入行业标准,嵌入职业标准,要求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而又高于工作过程,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四)项目化学习情境设计
教学项目和学习情境项目既保证了学习情境内容能反映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便于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学习情境项目设计的思路则是由分到总的过程,即一个单元对应一个子任务,由子任务组合成任务,任务组合成子项目,子项目最终组合成一个综合项目[4]。
(五)职业化教学内容设计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内容是将知识点解构后分散在不同任务环节中展示,因此须整理和归纳总结整个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重构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取专业知识,从点到面,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六)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
结合地区产业发展,与企业密切合作,形成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最大程度参与学生的培养,为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平台,为选定的载体(任务、项目等)承担最大限度能力单元的教学目标提供保证,促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实现课程教学与企业真实工作的零接触。
四、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过程是将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过程,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技术改造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过程,是训练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设计能力与实施能力提高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宗旨和特色,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9(4)
[2]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0(1).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徐红勤,冯志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在高职教材建设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12,(10).
关键词教学效果评价 高职 软件技术
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15-ZJXH-13224]阶段成果之一)
【分类号】TP391.44-4;TN929.5-4;G712.3
从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方面来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与基于学科体系课程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
为检验学生实际变化,课程目标达成程度、课程的应用效果是否是与课程设置的目标相一致,2012年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经验,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本为本文将从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角度,就如何有效地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进行研究。
一、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内涵
工作过程,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而获得工作成果进行的完整的工作进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开发,大致包括3个步骤,即软件行业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学习领域设计、课程学习情境(场景)设计。
二、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基本特征
1.评价过程常态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关注结果,更加关注过程,其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起来,且评价工作常态化,以促成课程的转变与发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即是学习情境设计,然后每一个学习情境又设计为一个一个项目及典型工作任务来实施教学,每一个项目通常按照六个步骤来组织教学,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每一个学习情境都包含评价环节,实现了评价工作的常态化,通过不断循环的教学评价,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能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2. 评价主体多元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改变了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情况。事实上,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中,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实训/综合实训、实习等学习任务,因此增加了来自企业和社会的评价主体,加上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督导专家的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及反思使得评价主体多元化,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改进课程开发及教学,最终使职业教育教学更满足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3.评价的多维度
课程实施是多维度的,仅仅用单一的指标去评价是不全面的,需要多个指标从不同维度进行评价,一方面针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构建一个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企业专家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多种评价工具从不同角度来搜集课程评价资料;另一方面,建立适应不同评价主体、针对不同课程及任课教师的分类指标体系也十分重要。
三、 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是评价主体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运用一定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课程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高职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必须考虑职业教育与职业活动之间的关系,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包括三个层次,各哟蔚钠兰勰谌菁爸副瓴煌,且评价内容及指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1.反应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和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反应评价非常具有参考价值,主要是采用教师听课、学生座谈、调查问卷、学生评教等方法。通过反应评价,可了解学生对课程爱不爱好、满不满意,从而为课程设计及实施的改进提供直接依据。
2.综合素质评价
在课程进行中和结束时认定学生是否在知识、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得到了提高,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学习之前和学习之后的知识、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对比来实现的。评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主要采用练习或作业、期末考试等方法;评价学生专业能力达到的水平,主要通过成果评价表或综合评价表等量化表来实现;评价学生职业素质等方面的状况,主要采用自评和团队互评等方法。
3.工作能力评价
为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和课程教学的目的,学生须将课程中学习的知识、训练出来的能力、培养的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工作能力评价是是在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岗位及就业后实施,目的是对学生具备的工作能力的评价。主要采用毕业生座谈、跟踪调查、问卷调查、项目组长(同事)评价等方法。工作能力评价阶段是教学评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层次,可分析出课程内容不适应实际工作要求的原因,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中,我们也在探索国内外通过第三方机构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移山.基于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J ]. 职业教育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