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5: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结合课程知识与教学要求,以有效的方式丰富学生阅读课的学习材料
初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因此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注意语文知识的强化积累,更要注重在阅读课的过程中,不断的对自己的文化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而阅读课程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在阅读课程中的收获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课程中阅读材料的选择。所以在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对语文课程知识和教学要求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指引学生选择正确的书籍,为阅读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完善,现阶段学生选择学习材料和搜集相关知识的渠道已经大大的便利化,而正是这种便利化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帮助。语文教师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来为学生列出相关的书单,例如根据鲁迅先生的课文可以为学生推荐《朝花夕拾》、《狂人日记》等,并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现在网络书店中为学生寻找最为合适的版本,进而可以在书单中丰富书籍的信息,为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提供最具有指导性的帮助。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方面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来选择与课程学习相同步的阅读材料,另一方面,在阅读材料丰富的前提下,其阅读课的收获也越来越多。
2.指导班级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的制作工作,为阅读知识的有效应用提供保障
阅读课程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基础课程教学,其学习的收获不会通过测验、背诵等形式来进行强化。而正是这种实际的情况往往会导致部分学生在阅读课后很快的忘记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而阅读课的教学往往只能变成一种形式教育下的摆设,学生通过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并没有获得有效的知识拓展。在这一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以自己的能力有效的指引学生进行阅读笔记的制作,虽然在前期,部分学生因为学习任务的繁重,其阅读笔记的质量不会太高,但是在长久坚持后,只要阅读笔记习惯养成,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就能有效的保存,而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阅读知识的运用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阅读笔记的制作不用局限于基本的格式,教师要适当的调整对阅读笔记的区别,一方面,学生可以以经典段落摘录、书籍介绍记录等进行阅读材料的有效记忆;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感悟的写作。这些方式进行阅读知识的记录可以使得学生在阅读材料有效吸收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己对于段落写作和文章概括的能力,进而在阅读课的开展过程中,初中阶段的学生就能获得课程以外的学习收获。
3.强化学生的课堂交流,为阅读课学习效果的强化提供有力的渠道
由于初中阶段学习任务的繁重化以及学生学习时间的紧张,很多时候一个学生在初中语文课程中能够获得的阅读知识非常的有限,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想的理想水平,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也不能获得巨大的提升。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交流的方式,来通过第三方讲述的形式将学生的阅读收获进行分享,进而促进班级学生阅读知识储备的共同提升。阅读课课堂交流的形式不同于传统课程知识的交流,在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内容随意的选择主题,为班级学生介绍自己的阅读收获,让其他同学在其介绍下获得对书籍的粗略了解,进而获得便捷化的知识提升。同时部分学生还可以根据班级同学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论点等开展评价,进而在热烈的探讨氛围内,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加深学生对于部分知识的印象。整个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做好指引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在课堂有效开展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努力强化自我学习的效果。
一、深化教学研究,提高教学实效。
1、组织教师继续学习《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师生发展。
教研组定期进行业务学习活动,继续组织聋教全体老师认真学习《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深入领会其精神,重视学习教学新理念。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鼓励全体老师学习各类教育刊物中有关聋教教学的新做法、新思路,要求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重点的组织学习。我们全体组员做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吸取知识; 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培养学生语文、数学等学科运用、实践能力的同时,重视人文因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淡化繁琐的讲解分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过程中积累和感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教学过程看成是老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大语文、大数学等大教学观,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科学习和应用的渠道,增加学科实践机会,提高学习效率;讲求训练手段的多样性,提高练习有效性,作业设计采用分组分层式,让不同学生学有所获。
2、 紧抓课堂教学,促进师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我们尽可能地为老师们提供学习、扩展的空间和自我展示的平台。
(1)听课:听教研课,老师们做到组内研究课、公开课必听,边听边思,及时评注,课后评课、总结;听资料课,我们利用网络、或外出学习培训教师带回来的课堂教学资料,组织组员观看外地优质课,分享先进地区的教学资源,大面积地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听常规课,平时教师之间也互相听课、随时交流、学习,青年教师更是虚心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抓住一切机会外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2)教研课:根据工作计划,我们每位教师本学年都上了一节以上的教研课。做到课前集体备课,骨干教师引领,任课教师执教相结合;听、评课做到全员参与。并收集研究课的全部资料(包括教案、课件、反思等)存档。
3、开发校本课程。
我们根据目前课程与教学情况,立足于课堂和教学实际,开发职教、心理健康、综合实践课课程,以及语文、数学(乡土教材)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取得较好成绩。如滕副的语文课和我们的手工、烹饪、劳技等课。
二、抓好课题研究,深化教学改革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功能及运用的研究》的课题研究。重视研究过程,将课题研究与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与课题相关的培训、研究、总结、交流活动,让课题研究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真正使课题研究成为促进学校发展助推剂。本组成员每人都撰写了论文,并全部获自治区级三等奖以上。
四、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全体组员的手语水平急待提高,今后我们除了强调教师自学手语外,将安排出更多的集体学习时间,并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促进教师手语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改 思考
0引言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整体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学生不喜欢语文,家长不重视语文;语文课堂走不出一言堂、气氛沉闷的怪圈;就同等时间的付出而言语文学科远没有数理化见效快,学生更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其他学科。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其目的就是革除上述弊端,创造新气象,取得新成效。
1全面推进新课改教学
1.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语文教学要从根本上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走出难、苦、累的心理阴影,就必须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冲破传统教学的框框,丢掉包办代替、生怕学生不知道的思想包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1.2提高兴趣,享受语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当你把某件事当做一种享受的话,那你一定会做得趣味盎然。许多老师回忆起自己刚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总是那么神往,那时教语文的心境多好,就是因为那时的我们把教语文当做一种享受,当做一种事业去追求。每位教师都要保持那时的热情和那时的心态,感悟生活,享受语文,并把这种思想也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感悟,一起享受,让学生青春与激情共飞扬、感动与成功齐收获。这大概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吧。
1.3去努力创建一个具有民主氛围的课堂
作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说,组织教学必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它的问题在于,组织教学不应当仅仅是维持秩序、维护课堂尊严的,还应当讲求一个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应当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来确保所有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
1.4努力拓展实践教学范围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说的是中国话就是普通话,因而,如果说语文教学想要走向社会生活,那么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到社会中去检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更加应当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个性思考,从而将真正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实践,通过对生活的观察、生活的体验,而积累生活,品味生活。
1.5通过研究型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
思维,它是一种无形的语言,而语言则是一种有形的思维。语言作为文章思想内容的物质外科,它是一种思想的直接体现,很多时候,语言的运用其实就是思维的运用,如果想要把握好文章的内涵,明确文章的风格,那么就必须抓住文章的语言。在阅读中每一个句子的解释以及所要表达的运用,这些都是思维运用的结果。所以说,作为高中的语文课来说,必须将语言与思维相互运用起来进行训练。
1.6充分利用好多媒体平台
可以去充分地利用好多现代的网络平台,比如电子邮件、qq、博客这样的形式,来进行课堂以外的教学交流,可以设立如作业专栏、提问交流专栏、家长互动专栏这样的栏目,并且还可以将学生的个人信息,排名情况等都放到上面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主动性,而且这些对于家长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情况都是非常有利的,充分地利用好多媒体平台可以说是益处颇多。
2点拨学生由思而悟--跳出课本
对于学习语文而言,我们能从书本中来感悟生活,反之,也可从生活中来学习语文。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而且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就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学问,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鉴于此我曾要求学生每天在上语文课课前三分钟轮流演讲,可谈自己的观点,也可回顾自己的见闻感受,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语文。社会生活中有太多的悲欢离合,有太多的喜怒哀乐。生活如歌,那歌声就是学习语文的旋律;生活如花,那馨香就是学习语文的魅惑;生活如酒,那芳醇就是学习语文的甘泉。感悟身边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都亦有情。珍惜我们的生活,珍惜我们的人生,用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提炼生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深厚肥沃的土壤里,会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3讨论
随着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如何真正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学有所得,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教师要与课程同步发展:(1)充实、完善、提高自己,做一个通才型教师。做通才教师,而不是只懂语文。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语文教学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多读书,不但要通读和本专业有关的各类书籍,还要注意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文学、文化底蕴。教师还要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2)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参与教学改革。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转变观念,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3)社会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环境。社会和学校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要对教师进行理论的和实践的指导。课程专家要帮助教师成长,与学校和教师建立稳定的联系,一起研究课改。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改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4总结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我们的教学生活。我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我明白:“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泊名利,默默无闻;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实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如果我的学生能够说“上语文课真是一种享受”,此生无憾矣。
参考文献:
[1]钟晓峰.高中语文教学应对新课改的措施[J].浅谈科技风,2008,(11)
一、发挥教师情感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效果
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教师积极的情绪所创设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容易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良好的情绪可以加速认识活动的进程,而认识过程又能引起良好的情绪效应。孩子们经常会议论“我最喜欢××老师”“我最爱上××老师的课”,甚至老师的一举一动,孩子们都在模仿。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教师的魅力。我听过全国数学特级教师徐长青上的一节公开课,我深深感到徐老师之所以让孩子们为之折服、老师们为之倾倒,就是源于徐老师优秀的情感魅力。整堂课的设计无处不体现着教师的精心。这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更要有学识的支撑。只有有了教师自身散发的魅力,才会使课堂散发魅力。学生从爱老师开始,到爱学数学,再到爱学习,甚至热爱生活。
二、激发学生学习,调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的学习情境是数学问题产生的土壤。情境设置是否恰当,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动情。情能使人进行深刻的思考,进行沟通和联想,促成多种体验。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可满足这一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新颖等特点,都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获得创造性成果。目前广泛用于课堂教学的CAI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多种表现手段,形象、生动、全面、准确地演示。丰富的色彩、悦耳的音乐、活泼的画面,使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引导体验数学应用,体现学习数学的必要
利用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体验创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了应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中,我们设计了许多生活中的综合应用问题:旅游中的租车问题、旅游中的购票问题、买房子的问题、购物的学问等,都是非常典型的体验性学习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复习巩固了很多数学知识,更能将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学学习价值的理解,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四、培养感悟数学文化,形成学习数学的品质
关键词 思想政治 教法 阅读教学
中职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起点较低,学习兴趣缺乏,课堂参与热情不高,对于思想政治的抽象性不能深入了解,给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带来较大的障碍。思想政治课运用阅读教学从指导学生读懂教材入手,培养思维能力,提高理解教材内容的能力与主题提炼、材料概括能力。能有效实现思想政治课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标,阅读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让中职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来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学习效果,让中职学生参与政治课阅读培养学生勤阅读善思考的习惯,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思想政治课的生活意义。我们的做法是:一、指导阅读,培养能力政治课阅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对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的深刻认识和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一)指导课内阅读,用好教材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要成为理解教材“平等中的首席”,要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内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教材,让学生形成具有广泛联系的知识网络。主要的做法是,借助现有教材,指导学生精读理解。
1.教师示范,精选阅读
教师精心选择符合学生现有认识能力的教材,让学生来读明白,深入理解。一是指导学生读好教材。把教材中的片段认真读懂,做到正确理解原文意思,全面理解原文的思想;二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的文章,为学生阅读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料,如网络文章和其他案例信息。
2.提出纲要,释疑诱导
中职学生基础起点不高,需要教师降低难点,突出重点,让学生能参与对教材的阅读,通过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学中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加以整理,课前给学生一个重点阅读提示,并设置学生能通过初步阅读理解的一般问题,诱导学生深入阅读。也在教学活动中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指导学生联系教材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要设置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由简单问题逐步过渡到较深刻的问题的解决。
3.提炼要点,培养思维
教材内容是具有代表意义的范本。可能与现实的变化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需要补充教材的相关资料加以理解。比如,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国家的科学决策?验证改革开放的标准是什么?通过《经济政治与社会》阅读材料“见证改革开放成就的5组数据”,帮助学生概括出改革开放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家庭收入的增长、经济、科技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更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握改革开放的成败。
4.情景设置,学用结合
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学生如果“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是没有思想上的收获的。
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做到精讲,启发思考。
比如教材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框题内容,生活在农村中的学生,大都感觉大自然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没有资源利用的危机感,如何促进学生形成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共识?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的境况,对比现实的环境污染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指导课外阅读,拓展视野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也要与学习相联系。一是能有效防止学生漫无目的的滥读,浪费时间;二是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激发学习的动力,拓展知识视野,开阔思维。
1.热点阅读,关注社会
社会的热点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既能创设现实情境,也能通过具体事实理解教材,形成哲学就在身边、政治就在身边的意识,也容易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的阅读,把学习知识的目标导向真实的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
2.时事阅读,了解细节
案例和教材细节阅读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形成综合概括能力。《法律常识》教学时常利用新闻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通过案例分析,提供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因此,通过阅读方法的正确培养,学生学习目标正确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二、哲学阅读,感悟价值
古人云:文以载道。哲学阅读,是对阅读价值的提升,既有对哲学原理的阅读,也有对生活哲学感悟式的阅读,让哲学教学回归生活原点的阅读。政治课程思维的统筹性、哲学的方法指导性特征都很明显,是知识中的知识,“把最有价值的知识”教给学生,更是思想政治课“态度价值观”维度的重要目标。如《哲学常识》教学就要求学生学习要多“悟”,不能光记住条条框框的句子,要与现实联系,把哲学道理的真实意义概括出来。哲学故事、哲学寓言、哲学小说,哲理名言,都渗透随着生活哲学的价值,也更能激发学习思想政治的动力。
( 一) 挖掘思想,启发思维
为了让学生能读懂哲学,我们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哲学的启蒙书籍,如《苏菲的世界》、《塞莱斯廷预言》等。从普通的生活事例入手发现学习哲学的乐趣。
(二)联系实际,阐述理解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一定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除了社会现实,还有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新课程强调学生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让学生通过漫画“杀鸡取卵”的故事,理解经济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警示。如教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时,让学生讲诚信故事、阅读诚信故事等,懂得诚信思想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哲学。
(三)古为今用,化繁为简
名人名言,精辟扼要,往往渗透深刻的哲学原理,教材中有很多引用古今名人的描述,有助于对教材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要好好利用。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些浅显易懂的短句、名句让学生深刻理解,读思结合,并能牢牢记住。
三、趣味阅读,培养兴趣
(一)趣事见闻,联系教材经济学基础、哲学基础教学中,中职学生都感觉知识晦涩难懂,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教学中必须把哲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说明哲学原理对生活的启发意义。
因此教师自身要有阅读的基础,把生活事实与哲学原理结合起来。如人们常用“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来说明投资风险与收益机会之间的对立统一。
(二)身边素材,深入思考
将客观事实上升到哲学原理,这是一个抽象的思维过程,我们必须从身边的素材来帮助思考:为什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什么付出才有回报?学生就会联系生活中说的“不劳而获”,“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有舍才有得”等典故来概括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一哲学原理。
(三)引发讨论,情理交融
探究式阅读方式更适合思维活跃的中职学生。选择与中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话题来展开讨论,既能融合学生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也能激发学生的思辨性和创新性思维,让学生在讨论活动中激发了头脑中的潜在知识。比如根据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以及在寻找理想职业与现实学业成就之间的矛盾关系来展开讨论“理想与现实”的主题,既能让学生深入对自身条件的思考,也能激发学生为未来理想职业作奋斗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讨论中彰显真实的价值。
总之,政治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好阅读教学法,指导阅读能帮助学生理解,哲学阅读让学生把握思想政治阅读的思想价值,兴趣阅读增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力,三者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掌握了,阅读理解能力、感悟能力提高了,课堂参与的热情提高了,政治课教学的成效就自然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 杨耕, 吴向东. 哲学教学体系:历史与现状[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 版,2011,9,1.
[2] 中国教育报.《儿童哲学阅读悄然起步语文课标更加高远》,2011,07,21.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亲子作业;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030-02
2011年刚修订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但是由于平时的考试,导致思想品德课在平时教学中还是过度关注学科知识点的掌握,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使得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1.教者情感教学的缺失。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面无表情,语言平淡,教法单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了情感教学目标的教学。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课堂气氛沉闷,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情感教学观念落伍。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思想品德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实施“情感化”教学的必要性;而有些教师对情感教学存在着误解,认为情感教学与认知教学是对立的。同时,对学生缺乏教育者应有的理解、关心、引导,致使目前许多学生在情感发展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压抑和扭曲,并进而导致学生主体性发展扭曲和受阻。
3.学生生活体验的匮乏。学生们每天都是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学习的内容也是从书本到书本,缺少必要的社会活动和思想教育活动,诸如劳动教育、爱心教育、尊师孝亲的感恩教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等等,从而导致缺少生活阅历,缺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缺少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能力,缺少丰富的人文素养。
为了解决这个尴尬的境地,思想品德课必须关注孩子的家庭生活,必须真正的落实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去。通过自己一个阶段的摸索,发现亲子作业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1.思想品德课实施亲子作业其实质就是思想品德学科作业改革。作业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在作业改革上,大家已经在争取各种作业形式使思想品德课的作业多样化,比如小论文、简单的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等,可是本人在实践中发现,由于网络的普及,许多学生对于这些作业都是抄袭应付,使得作业的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上现在许多学生学习习惯本身就不好,作业的事真是让人头疼。而自从实施亲子作业后,收获令人意想不到,它不仅改变了学生的作业态度,而且学生乐与和家长一起完成作业,这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改变了作业态度。
2.实施亲子作业充分落实了新课标以学生扩展的生活为背景的要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比如在六年级学习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时,自己设计了一次亲子作业,学生列出家长的优点和缺点、家长列出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并针对对方写的缺点写出以后的打算并相互监督。这样在上课时的许多素材是真正来自生活,评价来自自己的父母,使得学生喜欢上课时讲述自己的家长对自己的评价,也对别人的家长评价十分感兴趣。在七年级学会与父母沟通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亲子作业,亲子角色互换过一个周末,结果体验完毕回来上新课时,课堂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教师自己一直在强调应该怎样和父母沟通,许多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思想,课堂生动活泼且有实际效果。
3.实施亲子作业为亲子交流和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缓和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关系的紧张程度,并在某些方面为家庭教育做相应的指导。从对家长作业的观察来看,许多家长的作业态度都给自己的孩子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而且许多家长反应亲子作业这个形式非常好,为及时了解孩子的状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为许多家长反应,进入青春期后,许多孩子不愿意和家长多说,而亲子作业可以使孩子和家长通过书面的作业来交流。通过相互监督作业,使得家长和孩子渐渐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想问题,缓解了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的紧张关系,增进了亲子之间的了解。而且通过亲子作业可以及时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的误区,比如在八年级布置给学生的“辩证看待家长”的小论文上,有一个学生写了自己的妈妈,其中有这么一句话“爷爷奶奶一批评我,我的妈妈就会很生气,因为她觉得我的孩子,我可以说,别人不能说”,在第二天布置家长:针对孩子的小论文反思自己,我特意在这个孩子的论文里标出了这句话。当天晚上这个家长就和我打电话交流,说老师,这下我知道,为什么您总是反映我们家的孩子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了,原来是自己做的不够好。
亲子作业的实施,为家校形成教育合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给自己的课堂带来了变化,许多家长也在支持家庭德育的做法中,收获了与孩子的友谊。很好的落实了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思想品德课散发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黄定华,段怡春,肖平新.情感转移的突变模式和情景教学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2]黄文孝.如何搞好思想政治课作业优化设计[J].学周刊,2012,(05).
[3]杜红芹,程琳,胡俊丽.国外家庭作业目的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10,(02).
[4]张翠萍.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浅谈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方式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6).
[关键词] 英语复习课 整合 知识整合 整合形式
复习课是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课型,它不仅帮助学生对已学过的语言材料作一番梳理,而且使所学的知识获得深化和提高。但很多教师忽视对复习课的研究,出现了复习课的一些“脱节”现象。据笔者的观察分析,呈现出以下现象:
1.教学知识疏散,脱离学生生活。复习课往往成了新课的重现,旧课的大杂烩,也成了无休止的题海战,缺乏对学生学过知识的全面梳理、综合、归类,帮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重新建构,形成知识网络,难以获取新知。
2.教师墨守陈规,教学方法单一。在复习课中,教师或是一讲到底,或是成试卷的校对机。这样的英语复习课堂势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不明显;教师疲惫不堪,甚而困惑,达不到英语复习的最终目的。
一堂受学生喜爱的英语复习课,应该是新旧知识的传递,应该是师生交流的共享,应该是方法手段组合的演绎。这就需要对英语复习课的知识进行“整合”。而英语复习课知识的“整合”,笔者认为,就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建构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英语复习课堂的效率,得到最大的收获。
一、要上好英语复习课在于知识的整合
在复习中,教师要建立知识与知识间的链条,形成整体。学生所学的英语材料一般比较简短、形式单一。这要求我们在复习时,尽可能地把这些语言材料放入各种能听、能看、能触摸的情景中去,将分散的知识通过线性串联,使学生觉得一节英语课上学到的不仅有少量单词或一小段对话,还有一些能在许多场合用得上的富有生气的语言材料。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复习的内容,设计适宜学生的复习课堂,必须运用不同的整合方式进行知识整合。笔者主要从学科内知识的整合、学科间知识的整合以及课内外知识的整合三方面对知识整合进行论述。
1.学科内知识的整合
英语单元复习课就是围绕单元内容,对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是不断提升知识水平和语言技能的过程,也是不断巩固、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单元复习在教学上是承前启后,也是查漏补缺,即通过大量、层次分明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宽阔的语言平台,促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对学科内知识进行整合,根据英语学科特点,教学大纲基本原则,复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可将学科内知识的整合分为同一单元内知识的整合、不同单元间知识的整合、跨年级知识的整合三种整合形式,再结合教学情境复习。
(1)单元内知识的整合
每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分布在教材内容之中,有显性的,有隐性的。只有通过教师系统化的整理归纳和分类,才能清晰地显现出整个单元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对复习目标的定位和重难点的把握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单元复习目标的把握上,要树立大教材观,尊重教材但不遵循教材。只有合理地统筹单元知识,创造性地使用和设计,知识的层次和脉络才能更清晰。
(2)单元间知识的整合
复习时,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各单元复习的重点话题,紧密结合各单元重点知识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语言,综合整理出一个比较成形、交际意义比较明晰的一个或若干个语言交际项目,并且通过孩子们亲身的活动,语言的思维,语言的整体输出,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单元知识的整合,给学生一个知识的整体感,建立他们线性思维。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复习的效能。
2.学科间知识的整合
《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特别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且首次把培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的地位放在了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之前。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那么教师可以建立学科间的联系,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如把英语知识编成儿歌、韵诗、chant、歌曲等,使英语复习课异彩纷呈。
(1)英语知识与美术整合
无论哪年级学生尤其感兴趣自己动手参与,特别是画画。“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中年级的英语内容特点就是图画特别多,而且有很多图画容易混淆学生的思维,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记住,在复习课上适当让学生画一画,效果会更好。如在复习单词时,为了让学生区分fork、spoon与knife;desk与chair;thirteen 与thirty;fifteen 与fifty等,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一画,这更有趣,更形象,更直观,记忆也就更深刻。
(2)英语知识与音乐整合
音乐往往使学生兴趣昂扬,歌曲、chant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英语教学与歌曲结合起来,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复习句型What’s his name? His name is… What’s her name??Her name is…我把这两个句型用学生熟悉的《两只老虎》调子来唱出来,既有趣,记忆又深刻。
(3)英语知识与语文整合
儿童歌谣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内容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从中我们能让孩子们了解到许多外国习俗、文化知识、社会历史等,还可丰富孩子们的语言积累,为习得语言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又可拓宽孩子们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此外,英语知识还可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使用,把枯燥的内容动态呈现,转化为生动引人的画面,增强直观形象性;运用数学的计算复习英语数字等等。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教师要从不同学科的特点出发,遵循学生生理心理性征,把不同学科进行整合,创设各种教学形式,变英语复习课堂为每个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英语复习课知识的整合在于手段的多样化
《英语课程标准》力图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记忆等的被动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主体性学习方式,实现英语复习课方式的多样化。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势必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没有真实情景的教学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情感态度。因此,一堂课复习的内容在选择方式上要讲究,可以通过各种辅的手段,如实物、教具、图片、多媒体、课件等。这些直观形象可以创设和呈现复习内容,达到梳理和归纳的效果。当然,具体的辅手段要根据本校和学生自身的情况灵活选择,但要注意不断更新方法,设计要有新意。
关键词:语言积累 课堂教学 课外阅读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写作时大多都知道“写什么”,“怎样写”却成为写作的最大困难,这是由于学生语言积累匮乏的原因所造成的,在写作时不知道用恰当的语言、准确的词汇、灵活的方式表达所写作的内容和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语句毛病较多,用词平淡,就象一杯淡白水,无滋无味,读来枯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加强语言积累,提高写作能力”为专题进行研究,通过努力有了一定的收获。
一、加强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言积累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形成能力的主阵地,笔者通过以下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1、加强学生课文阅读的引导,在阅读理解中促进学生语言积累。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充分说明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多读,读熟,才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才能理解课文语言的运用意义,做到真正读懂,弄通,读有所得。我在阅读教学中做到阅读理解与语言积累平衡发展,相得益彰,使语言积累更加有效。
2、强化学生背诵篇目的背诵训练,在背诵记忆中促进学生语言积累。背诵记忆是积累语言的一种重要方法,从古至今教师广泛使用。南宋朱熹曾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可以有得尔”,“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背诵这种读书方法不仅符合汉语的教学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背诵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学生在自悟、反刍中理解消化当初背诵的语言材料,不断充实语言库存,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
3、坚持抓好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训练,在激情诵读中促进学生语言积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它强调加强语文实践,注重语文积累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曾把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在课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动之以情,油然生情,在情中主动积累语言。
4、在教师的引导下赏析阅读,在欣赏品味中促进学生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教学,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的内心,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鉴赏、感悟中,情感积累与语言积累水融、相得益彰。
5、运用网络教学手段,在扩充容量中促进学生语言积累。初中的语文教材中课文由于篇幅的限制,选择的仅仅是名著名篇的片段,类似课文很少,往往我把课文上完了,学生仍然兴致勃勃,我抓住时机,运用网络教学的优势,通过网络查找相应的名篇,扩充课堂容量,达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的目的。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训练,在课外阅读中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文即生活”强调的是学习语文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吕淑湘先生也曾经谈起“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都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即使把课文内容篇篇都滚瓜烂熟,不见得能写出好的文章。每次学生写作前我都有目的地布置学生课外积累的作业,教给方法,明确要求,加强督促和检查。
1、我与学生比读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我每周用一节课与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体会,或介绍读书内容,或讲读书心得,或比积累好词佳句名段,学生往往想把老师比下去,课外阅读的欲望就越高,兴趣就更浓,营造了良好课外阅读氛围。
2、精心选择课外读物,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在写作之前或下次交流之前我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并指导他们根据阅读教材的方法阅读各种题材、体裁的课外读物,或摘录,或归类,或整理,或写心得体会。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日积月累,丰富了语言。
3、给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体验课外积累的成就。学生是在不断地鼓励不断地检查中成长起来的。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后,学生必定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我通过“课前三分钟一佳句”、“我的佳作欣赏”、“散文、诗词朗诵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才华”,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效果,激发后续的课外阅读热情。
三、增加习作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习作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回放、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和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习作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怎样指导学生巧练笔,做到课课练、日日练呢?我们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习作训练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四方面:
1.练在知能转换处。联想练习,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练在情感交融处。当学生沉浸在课文意境中时,马上安排写话练习,学生在情感的激发下会有话可说。
3.练在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向学生提出模仿课文句子的要求,孩子们果然写出了“沙漠里,太阳是沙子吹出来的;动物园里,太阳是老虎踢出来的;小河边,太阳是河水流出来的;天空里,太阳是白云追出来;喔,美丽的世界是太阳照出来的”等好句子。
4.练在情节的空白处。如安排扩写练习,续编故事等,可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昆山市居大陆百强县之首,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系国家级重点开发区,需要塑造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全新的教育形象。而我校又是昆山经济开发区着意打造的教育改革示范学校,拥有全市最先进的硬件设施,并不断充实师资力量。学校发展亟须以“真”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以“致真”的理念,积极引领学校生本化课程建设,为地区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致真”理念的内涵与价值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至理名言,都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求真。
(一)“致真”理念的内涵
致真,“致”,达到。“真”,既是真实、真知、真理,是事物的内在规律和人的正确认知;又是真诚、本真、天真,是人的高尚操守和优秀品性。“致真”,就是立德树人,启智求真,努力到达“真”的境界。
“致真”理念的基本内涵是,遵循教育内在规律,建立真诚人际关系,保持真实人格品性,树立求真的人生态度,修养敬畏真知的虔诚心理,培育探求真理的实践精神,建设说真话,做真事,求真知,讲真效,做真人的优秀校风。
(二)“致真”理念的价值
1.以致真理念整合学校工作,可以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真”特色。通过探索并遵循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以高屋建瓴的核心文化,从价值观、理念的最高层面上,引领学校全局性工作,把教育教学、教育改革、特色创造等多方面工作融为一体,可以努力展开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建设说真话、做真事、求真知、讲真效、做真人的优秀校风。
2.以致真理念激发教师主体性,可以引领教师作为学校的“真”主人。致真理念包容性强,涵盖面广,教师可以广泛参与。因其内容核心在于立德树人,启智求真,合乎教育规律,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成长,教师能够在实践中直观自我的创造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主体性和主人公意识。
3.以致真理念呵护学生健康成长,可以引领学生成为积极发展的“真”主体。努力继承千百年来中国立德树人、启智求真的优秀教育传统,勇于革除当今教育背离自身规律的种种虚假行为,深入探求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定教,以学研教,以学改教,以学评教,呵护学生健康成长,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生活,从而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致真”理念下生本化课程建设
生本化课程建设,主要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的经验为教学的基本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实施的根本目标,力求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学研教,以学改教,以学评教。
1.开展学科建设,为生本化课程建设夯实基础。开展学科建设,引导教师以阅读为基础工程,以课堂为基本平台,以反思为必要条件,以改进为自觉追求,积极修炼真才实学,打造学科团队,培育学科精神,培养课程意识,为学校生本化课程建设奠定基础。基本要求是如下。
真诚为师,真情从教。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团结同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自我提升,不断探索学科教学的本质,追求学科教学的真谛。以对教育的忠诚和挚爱,孕育教育的智慧,建筑精神的家园。
脚踏实地,不断进步。要求教师认识自我,扬长补短,日有所学,日有所教,日有所思,日有所得,日有更新,日有进步。深入研究学生,谙熟W生心理,了解具体学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既教学会,又教会学,确保学生课课有得,天天向上。
积极储备,扎实锤炼。要求教师广闻博览,丰富阅历,为教学创造广阔的知识背景。熟悉教育学、心理学,懂得教育的普遍原理和儿童心理的规律。勤奋阅读,追求深厚的学科专业文化知识和理论修养,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与反思中,获得真体验、真感悟,将书本知识、他人经验,锤炼融合为自己的真知灼见,不断提高课程意识、课程能力和教学艺术。
为此,我校组织了丰富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动。例如,为了培养教师课程意识,提高教师把握学科的课程能力,我们组织教师展开了真效课堂评价研究。其中方式之一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表”二级指标,逐项细化为若干项三级指标,这实质就是将课程目标内容的具体化。这既是促进教师对宏观的课程目标内涵的深入解读,又是引导教师将课程目标教学化,也就在解读教材、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中,能够具体落实。我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一级指标,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三项,“教学设计”又包括“掌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具体明确”“ 教材处理得当”“ 教案设计完整合理”四项二级指标。如果说,这项二级指标就算勉强可用于对教师教学设计印象性评价,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指导却是很空泛的。语文组老师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将阅读教学中“教材处理得当”细化为如下。
(1)透彻解读文本,包括文本的自身意义、作者意义、读者意义;
(2)教学角度的二度解读,读出编者意义(编撰意图),读出学生意义(学生理解的重点、难点、疑点);
(3)合宜教学内容的选择,包括文本体式特点、文本思想特点、文本艺术特色、具体学情;
(4)教学训练点的落实,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意、读写结合等;
(5)文本教学线索的寻找,挖掘可以链接若干语言点的文本线索。
这一细化条目,表明教师体会到了文本解读多重视角、多重意义,体会到了文本解读多层目标和要求,这就可能使语文“真效”教学有了前提性保证。
2.构建真效课堂,建设自主性生本化学科课程。真效,即真实,有效。“真实”是“有效”的前提条件,“有效”是“真实”的必然结果。真效课堂追求“三效”,一是追求真效果,确保知识有收获,能力有发展;二是追求真效率,力求用时相对少,负担相对轻;三是追求真效益,引导学生学中得方法,思中生兴趣,悟中长智慧。基本原则是:
真诚关怀,真心育人。主要是教学切合学情,以学定教,因势利导,呵护天真的心灵,涵养率真的情怀,培养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人性的完善与圆满。
去伪存真,返璞归真。主要是教学目标适当,内容合宜,过程简明,手段简朴,精讲深思,当堂训练,夯实双基,不为应试而学生自能应试。
追求真理,获取真知。主要是教学过程,以疑为主轴,思为核心,掌握方法,领悟规律,提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围绕“真效”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例如,为了紧扣“学”字做文章,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我们编撰了《学会学习》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指导学生在各门功课的学习实践中,结合具体学习内容,探求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方法的借鉴、实践、总结、创新,变教师随意零散地传授学习方法,为学生自主系统探究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学情,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活化学习内容,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们探索生活化数学教学策略,开发了《数学与生活》校本课程。如王程成老师在教学七年级“用方程解决问题”这一课时,正好我校组织学生外出社会实践需要租车,在租车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各班学生人数在53人左右,而所租车辆只有48座,就存在每班要分一部分同学坐另外的车辆,也就意味着要多租车,或者租大一点的55座车辆,但每辆车费用也贵很多,就存在一个浪费的问题。王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初一年级要出去春游,联系车子的情况是这样的:每辆面包车可乘20人,车费200元,每辆大客车可乘30人,车费240元,共有170人,问怎样乘车经济?”《数学与生活》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原来,数学是那样的具体可感,那样近在身边。
在追求“真效”课堂的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根据学生的特长施教。例如,小学部创建了书法、美术、机器人、航模等若干社团,力求让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发挥。五(2)的吕XX,曾经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学校因势利导,让他参加了机器人活动,半年后他参加“第八届华东地区青少年机器人联赛暨泛太平洋VEX机器人锦标赛选拔赛”一举夺冠,并将于2016年12月1日参加广东亚洲锦标赛。让老师们感到惊喜的是,该生文化成绩也意外优秀起来,其中原因,他自己深有感触地说过:“我从玩机器人活动中,活跃了思维,还学会了规划学习。”
3.彰显真诚沟通,建设体验性生本化德育课程。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确立儿童立场,俯下身子,与学生真诚沟通,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呵护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多种系列性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精神,提升学生人生境界,建设体验性德育课程。基本策略是:
真心实意,真诚沟通。就是真心关爱学生,真诚教导学生,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建立民主、和谐、坦诚、友好的师生关系。
以人感人,以事动人。就是努力通过多主题系列实践活动,以古今中外的真人实事,启迪学生,感化学生,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说真话,抒真情,讲真理,修养本真的操守,保持天真的品性,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
实践体验,求索真谛。就是引导学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古代圣贤的遗风余思,当今明哲的远见卓识,世界万物的奇光异彩中,求索人生真谛,追求事物真理,汲取真知,发展智性,涵养情性,促进智慧明达,提高价值判断能力。
我们坚决摒弃德育中空洞的说教,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增长智慧,明辨是非,通晓事理。例如。本学期,我们在八年级开展了八个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包括热爱祖国、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顽强拼搏、刻苦钻研、崇尚艺术。如陈莹莹老师在初二(2)班上了一堂“诚信”主题实践活动展示课课。在此之前,班级里每个学生都需收集诚信故事,以及有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并撰写自己对于“诚信”的感悟。W生搜集了“言必信,信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几十则名言,还收集了“孟母教子”“商鞅立木”“季札挂剑”等上百则故事。学生周君妍说:“诚信是做人之本。诚信就像阳光,照耀每一个人,使每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诚信就像秩序,是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没有诚信,社会将陷入混乱;如果没有诚信,人生将深陷痛苦。”而“谎言,就像一个雪球,你埋下一粒谎言之种,为此要再付出许多心血去圆谎;雪球越滚越大,你就会生活在疲于应付的痛苦之中”。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了心灵的自我发展,主动发展。
再如,小学部“习惯养成”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总结提炼出12个主题,开展“一月一主题”的习惯养成活动。包括理想、节约、公益、环保、劳动、才艺、交往、阅读、规则、爱国、感恩、毅力。通过“一月一个主题”的习惯养成活动,强化了德育的实效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逐渐彰显出了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如徐静老师在六(1)班上了一节“感恩”主题的诵读观摩课。《感恩老师》这一文章深深感染了学生,在交流感悟时,学生杨依静说:“老师是广阔的天空,用他宽广的胸怀包容着我们的任性。”原来,该生曾在三年级的时候因为顽皮时常闯祸,有次不小心用剪刀弄伤了同桌的耳朵,吓得他都说不出话,班主任在第一时间选择将受伤的学生送到医院而不是对他严加责备。过后,班主任语重心长的启发使他懂得注意安全的重要性,小任性,可能会酿成大祸。感恩是一种善行,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的大智慧。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营造“真”的环境氛围,建设熏陶性环境课程。精心打造校园的一物一景,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彰显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求真,致真,积极营造“真”氛围,建设熏陶性环境课程。具体做法:
一是立足“求真,致真”核心价值观,设计连廊大墙文化。
二是围绕“教师修炼真才实学”的学科建设,设计走廊立柱文化。
三是结合“真效课堂构建”等主题,设计教育空间文化。
四是依据“真诚沟通”心理健康教育和“智慧学习”的内容,设计教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