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定点帮扶工作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06: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定点帮扶工作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定点帮扶工作计划

第1篇

2016年,局在市委、市政府扶贫攻坚工作统一部署下,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局党组将定点扶贫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对联系帮扶村和帮扶群众采取实际举措,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来推动扶贫攻坚工作,现将2016年定点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2016年初以来,局就将定点扶贫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局日常工作考评,成立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的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局党组会就定点扶贫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安排局班子成员、副局长负责定点扶贫攻坚的具体工作,切实保障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市林业局按工作职责和职能分工,要求局有关科室在林区道路建设、退耕还林任务落实、造林项目发展和林下经济的统筹安排中,向定点村倾斜,开展扶贫攻坚工作。

二、基础先行、项目牵引

我局坚持统筹安排,通过项目建设,有计划地对联系帮扶村展开扶贫工作,主要项目投入如下:

(一)产业道路建设

今年我局投资*万元为该村修建了生产公路,这是我局投资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是我局扶贫行动的具体体现,生产公路是一条脱贫致富路,公路的修建盘活了*多亩土地,使元宝屯人均田地增加到一亩左右,为实现该屯60多户210多人的脱贫目标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下步开发的旅游资源提供了支持。

(二)开展技术培训

为发挥利用丰富的竹资源优势,加快山区脱贫步伐,针对竹编工艺品具有成本较低、劳动密集型、技术易于掌握、市场前景好的特点和适合资金缺乏、发展产业路径少、劳动力丰富的贫困户实施的情况,投资*万元在村组织了一期扶贫竹编初级培训班,通过培训,贫困户学习了先进的竹编工艺品技术,为实施技术扶贫,发展成为稳定的增收产业,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途径。

(三) 积极开展扶贫日活动

10月17日是全国“扶贫日”,开展“扶贫日”活动,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人心向善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政府和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都将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为此,我局全面部署,广泛动员,积极开展活动:一是局党组高度重视,召开了班子会,专题研究部署“扶贫日”宣传工作;二是在全局积极开展献爱心活动,活动日当天捐款*元,衣服图书*件套,折合资金*元;三是对本村范围内的扶贫户开展走访慰问,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和送温暖活动,深得群众好评。

三、积极开展“一帮一联”活动

根据统一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局积极开展“一帮一联”工作:一是制定我局帮扶贫困户联系贫困生活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途径和要求;二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分工,并在局办成立了“一帮一联”活动办公室,协调有关工作;三是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我局干部职工对元宝村贫困户的结对帮扶,中层以上在编干部均有帮联任务,处级干部同时结对帮扶贫困户中的在校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目前我局67名干部职工联系元宝村68户贫困户(全村128户贫困户)。我局帮联人采取实地走访和电话联系的方式,通过帮思想、帮创收、帮信息和技术、帮资金、帮子女入学与就业、帮就医等途径,促进了“一帮一联”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面对困难,谋划明年工作

2016年定点扶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完成了118户的脱贫任务,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的脱贫还是建立在上级的大力帮扶和政策红利的基础上,脱贫也还不稳定,随着今年脱贫任务的完成,虽说有些政策还可以继续享受,但多数政策也将不可持续,再加上特色产业的培育还在初步阶段,稳定脱贫压力犹在,2017年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继续做好联系村的扶贫工作。开展谋划产业扶贫,用经济的发展来拉动群众脱贫致富。

第2篇

12月25日一大早,迎着零下18摄氏度的刺骨寒风,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纪工委书记郝利生一行来到子洲县三川口镇阳湾村,推动定点扶贫工作,并向26户贫困群众送去慰问品和新年祝福。

子洲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定贫困县。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省教育厅从2012年起对口扶贫子洲县,为期三年。2012年6月28日,省教育厅扶贫团在子洲县召开“两联一包”扶贫工作联席会议,要求有关单位结合联系扶贫点的特色优势,发挥高校特点,积极探索资金、项目、智力、教育、科技、文化、结对帮扶学生等多种扶贫方式,把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任务落到实处。

阳湾村地处子洲县城西北,共128户516人。村中的三川口九年制学校现有312名在校学生。省教育厅扶贫团多次就这所学校的校舍改造、校园绿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积极协调为这所学校筹措帮扶资金200多万元。厅机关财务处党支部结合“三问三解”活动,在2012年“双节”前召开组织生活会,党员干部自发交纳特殊党费近2000元,资助阳湾村2012级7名大学新生,并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帮扶联系制度,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从成长、学业及生活上开展多方面的帮扶活动。

踏着积雪,省教育厅扶贫团一行走进三川口九年制学校,认真听取了该校负责人的汇报,询问了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管理情况、帮扶资金落实情况,查看了校舍和正在施工的食堂等生活设施。扶贫团要求子洲县教育行政部门牢固树立教育扶贫理念,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抓好各个阶段的教育,抓好素质教育的落实,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长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把子洲教育工作提升一个层次。看到三川口镇中心幼儿园活动场所中的两个电线杆还没有挪走,郝利生立即同县委书记雒凤翔商议,要求尽快挪开,消除安全隐患。扶贫团还看望了阳湾村96岁的孤寡老人徐天兰和87岁的病残老人郭俊莲,并委托阳湾村党支部向26户贫困家庭42位贫困农民转送了米、面、油和棉被。

为切实推进扶贫工作深入开展,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两联一包”扶贫工作任务的通知》(陕教机[2012]1号)、《转发关于落实省级单位“两联一包”扶贫工作有关政策的通知》(陕教机[2012]2号)和《关于进一步推动省教育厅帮扶团“两联一包”扶贫工作的通知》(陕教机办[2012]2号),各帮扶单位通过多种方式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和措施,按计划按步骤主动开展扶贫工作。

省考试管理中心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建立了帮扶制度机制,加强与帮扶对象淮宁湾乡郑家硷村的沟通联系,实地走访考察帮扶村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研究确定帮扶项目,每年投入5万元以捆绑方式扶持郑家硷村重点项目建设,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西安外事学院帮扶小组定期深入对口帮扶高焉村实地考察,与村干部和村民座谈,根据村子实际情况和群众实际困难,投入扶贫资金5万元,安排当地富余劳力9人在学校就业,减免在校就读的子洲籍贫困学生学费合计20万元,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学校还和高焉村签订农产品供货协议,优先购买该村的各种农副产品。

西安欧亚学院包村扶贫领导深入扶贫点,与村干部座谈,了解扶贫资金落实情况,商讨扶贫工作方案,投入扶贫资金5万元,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青年到学院就业,给子洲县贫困学生减免学杂费,并且购买了米面油等慰问品送至贫困户家中。

西京学院成立责任明确、分工清晰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对口谷卜峪村资助工作,投入帮扶资金5万元, 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信息并安排富余劳力转移就业,对当地农村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为子洲县贫困学生减免学费,推荐优先就业,为帮扶点困难群众提供多方面脱贫致富的信息。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子洲县艾家河村进行走访慰问,看望困难家庭和困难户,为他们带去各种慰问品,实地考察调研,与南沟岔乡书记、乡长以及该村村委工作人员促膝谈心,了解资助项目和资助工程的进展情况,投入扶贫资金5万元,发挥学院优势给予人员和技术培训,并对子洲县苗家坪镇在学院上学的学生减免学杂费。

西安翻译学院扶贫工作小组针对瓜则湾乡草湾村实际困难,制订了详细的扶贫工作计划细则,投入扶贫资金5万元,安排学校食堂购买该村农副产品并为其寻找各种销售渠道,安排村上富余劳动力到校就业,解决了贫困户实际生产生活困难,为在校的该县学生减免学杂费用,动员毕业学生去当地中小学任教,缓解当地教育资源匮乏的现实情况。

西安培华学院积极筹措资金,加大了帮点扶贫工作力度,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扎实认真的做好各项帮扶工作,采取了多种帮扶手段和形式,切实加强帮扶效果。学校每年投入5万元,用于扶持现代绿色农业、现代化羊场和生态化黑毛猪场等扶贫项目。

榆林供电局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帮扶对象王家园则村考察调研,研究确定帮扶规划,每年投入9万元,用于为农户购买猪苗、羊羔和建设蔬菜基地、进行道路建设、资助该村贫困大学生,逐步改善帮扶村交通状况,解决村民吃菜难问题,提高村民收入。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市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四个不摘”重要指示要求,发挥教育职能作用,确保实现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不失学辍学、有学上、上得起学,有效推进并完成教育领域扶贫工作任务。

二、工作目标

以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政策为目标,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构建全方位救助体系入手,加强领导,夯实责任,精准帮扶。确保资助政策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不因贫失学辍学。

三、工作重点

(一)积极建立教育保障机制

1.规范管理,抓好资助政策落实。

(1)切实落实学前教育助学金资助政策。在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每人每年1500元标准发放学前教育资助金。

(2)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等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行免学杂费和免教科书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按照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提供生活补助;按照财科教〔2019〕30号文件规定,对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学生以及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等四类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给予补助。按照寄宿生生活补助国家基础标准50%的比例核定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即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625元。

(3)切实落实普通高中免学费及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严格界定贫困生的认定条件、规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和学前教育助学金的评审、公示、发放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分为每生每年2000元,根据学校结合实际在1000元—3000元范围内确定,分为3档。

(4)切实落实中职学校学生资助政策。

①实施中职国家免学费制度。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给予学费补助。

②实施中职国家助学金制度。对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

(5)积极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及大学生新生入学资助工作。

①认真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续贷、新贷服务以及贷后信息变更、本息催缴等管理工作。

②为适应生源地助学贷款规模不断增长的新形势,要健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机制,制定更有效的贷款催收方案,确保此项工作健康发展。

③在我县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新考入大学的贫困学生一次性资助(路费)省内500元,省外1000元。

2.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策知晓度。

按照积极宣传、正面宣传、有效宣传的总体要求,抓住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组织,拓宽渠道,通过媒体专访、校园网、钉钉软件网课、工作简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从学前到大学资助政策及“雨露计划”的宣传。不定期对受助学生进行电话回访,深入贫困学生家庭走访宣传,切实提高社会知晓度、满意度。

(二)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对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的失学辍学情况进行认真排查、细致分类、有效指导、精准施策,确保除因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一是对确因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的儿童、少年进行评估,建立名册,完善相关档案资料;二是对适龄未上学的失学儿童、少年,按照“应入尽入”原则,保障其免试就近接受义务教育;三是对因学习困难或厌学而辍学的学生,因人制宜制定劝返方案,保证其及时返校就读;四是对因家庭思想观念而辍学的学生,落实家长的法定责任,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五是对身体残疾且有学习能力的辍学学生,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予以保障,做好教育安置;六是对因身体疾病等特殊原因暂时不能上学的儿童或学生,按规定及时办理延缓入学或休学手续,并确保其及时入学或复学;七是对因其它原因失学辍学的儿童、少年,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其完成义务教育。

(三)认真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积极向上争取教师特岗计划,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工作,建立健全以国培计划为引领、以校本研修为基础的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和校培五级联动机制,努力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1.积极发挥科技志愿者服务队作用。继续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对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科技生产致富能力的生活水平。

2.加强县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支持县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和信息化建设。鼓励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免费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帮助其完成高中阶段学业。

(五)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全面改善薄弱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力争使薄弱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教学和生活设施满足基本需要,确保薄弱学校实现硬件、软件同步提升。

(六)高质量做好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

认真履行脱贫攻坚包保职责,深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充分发挥县教育局驻村工作队作用,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通过相应脱贫措施带动贫困群众脱贫。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完善日常工作完成情况、重要工作完成情况和工作动态信息报送制度,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保证各项资助工作落实到位。

第4篇

大爱无痕 用真情汇聚博爱的力量

捐资助学,倾情教育。为帮助寒门学子圆大学梦,进而促使这些农民家庭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原宁夏自治区联社于2005年7月与自治区团委、宁夏青基会联合组建了“宁夏农信助学基金”,正式开始了扶贫助学的慈善事业。2008年底,黄河银行作为全国省级联社改革试点单位正式成立,并将“宁夏农信助学基金”升格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宁夏黄河银行助学基金会”,实现了助学行动的规范化和长期化。根据《宁夏黄河银行助学基金会章程》,黄河银行系统每年资助家庭贫困的大学困难新生1500名,每人资助4000元,帮助他们顺利步入大学校园。2005年至2012年,黄河银行助学基金会八年累计捐资4425.59万元,帮助7807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宁夏黄河银行助学基金会”也成为1990年希望工程实施以来,宁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参与募捐人员最多、募捐款项最大、资助范围最广的一项助学基金。2009年11月,黄河银行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希望工程20年特殊贡献奖”,成为宁夏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为进一步扩大黄河银行助学基金会援助范围,更加深入地开展农村智力扶贫工作,自2012年起,黄河银行助学基金会决定在全区开展援建希望小学项目。计划每年在全区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援建两所希望小学,用以改善当地小学的教学条件,从基础工作做起为智力扶贫添砖加瓦。截至2013年底,黄河银行助学基金会已完成了中卫市宣和镇黄河银行希望小学和泾源县香水镇黄河银行希望小学的援建工作,400余名乡村学生整体迁入新校园,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汲取知识的营养。

定点帮扶,心系山区。按照自治区定点帮扶工作计划,黄河银行先后历经四批整村扶贫推进工作,进驻彭阳县冯庄乡石沟村、彭阳县冯庄乡冯庄村、彭阳县冯庄乡小园子村、隆德县联财镇恒光村,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35.7万元扶助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基础设施。几年来,黄河银行帮助166户农户加固窑洞336孔,帮扶10户养牛大户扩大生产,为小园子村中心小学152名学生定做统一校服,为冯庄村村委会新建培训活动室85.44平方米……这些工作的开展,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

真情救灾,凝聚大爱。当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新疆遭遇六十年一遇的特大雪灾、青海玉树被地震摧毁时,黄河银行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分别捐资214.11万元、50余万元、150余万元,以实际行动帮助灾区同胞共渡难关。其中,向玉树灾区捐助的150万元也成为宁夏为玉树灾区捐助中单笔金额最大的一笔捐款。

助老助残,传递温暖。每逢节假日,黄河银行系统各单位都会组织员工去看望孤儿院的孩子、敬老院的老人和残疾人,为他们送去生活用品、爱心捐款,还有暖暖的关心和问候。自2005年以来,全系统已累计投入近百万元,让这些没有亲人照料、没有家庭温暖的社会弱势人群,能够随时感受到更多的人间大爱,体验更多的社会真情……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至2012年,黄河银行系统捐助公益事业的资金达到5588万元,其中助学捐款4425.59万元,援建希望小学80万元,扶贫捐助211.04万元,支教53.65万元,赈灾252.74万元,其他各项捐款近555万元。

倾情“三农” 用责任坚定发展的步伐

如果说八年间5588万元“真金白银”是黄河银行系统帮助弱势群体战胜生活磨难最直接的方式,那么每年直线上升的涉农贷款投放额,则是黄河银行系统倾情“三农”发展,为宁夏社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推波助澜的有力佐证。

实施多元化服务措施,拓宽支农助农渠道。一是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将城乡结合部的7家支行确定为重点支农支行,在总行设立支农业务部,指导、管理、服务支农支行做好涉农贷款的营销、投放和服务工作。二是大力推广“贷款像存款一样方便”“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黄河富农卡”特色金融产品。“黄河富农卡”贷款平均利率较其他贷款平均利率低1个百分点,目前已发卡2.92万张,总授信金额达到15.12亿元,有效缓解了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难问题。三是以银政银企合作为平台扩大支农服务面。加大与政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宁夏农业综合投资公司的密切合作,先后开办了“协会+农户”贷款、“联保贷”、设施农业贷款、保证担保贷款等业务,实现贷款风险共担,有效满足了农民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截至目前,共发放担保贷款2.73亿元。四是开展创新扶贫工程。启动“千村信贷互助资金”金融创新扶贫工程,有效解决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困难,扩大支农服务领域。目前黄河银行发放扶贫贷款达到3.91亿元,惠及全区245个项目村的10695名贫困户。五是积极与自治区团委、自治区妇联合作开展“青年创业贷款业务”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产品”,通过扩大配比比例、提供优惠利率政策和便捷的贷款服务,积极支持回乡青年、大学生村官、农村妇女创业。截至2013年末,全系统共发放各类创业贷款超过32亿元,支持了 6.61万农户。

加快业务创新步伐,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一是积极推广“阳光信贷”工程。将小额农户贷款信息调查、授信、贷款定价、贷款发放流程和公开承诺服务等全过程置于社会公众及系统内部的有效监督之下,通过一套标准化、透明化、规范化、集约化的信贷业务管理模式和长效机制,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加公开、透明、诚信、高效的金融服务,并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信贷资金,专门用于保障信用农户的合理贷款需求,严格限定客户经理服务时限,切实解决农户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二是大力推行“便民惠农”工程。通过在全区每一个行政村布设电话自助结算终端,在乡(镇)布设POS机和ATM等电子银行产品,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空白的问题。截至2013年末,黄河银行系统已先后投入超过500万元,在全区农村地区布设ATM、电话自助结算终端共1910台,建设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1594个,覆盖了全区999个行政村。到2013年底,黄河银行系统在全区没有固定电话通信线路的1028个行政村,通过布放无线电话自助结算终端,解决当地农民办理基础金融服务难的问题。全系统助农取款服务点达到2622个,基本可实现农村居民“小额取现汇款不出村、大额不离镇”。三是创新电子银行产品。陆续开通了96555电话银行、短信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商业汇票等电子银行业务,形成了以电子银行业务产品体系、24小时96555客服中心、门户网站“三位一体”的服务平台,构成了与全区380家实体营业网点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发展格局。截至2013年末,全系统电子银行签约客户接近90万户,通过电子银行累计为客户办理各类业务389.7万笔、1332.24亿元。为保证电子银行产品能惠及农民。黄河银行专门组织1000名员工,深入到农户家中,手把手地教他们使用黄河银行电子银行产品,使广大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现代化的金融服务。目前黄河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实行手续费全免优惠政策。四是成功竞选为社会保障“一卡通”项目唯一主办银行,顺利开办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基本医疗保险业务。截至2013年末,全系统累计代收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基本医疗保险超过1000万余人次,累计收缴金额近10亿元,为城乡居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参保金融服务。同时,承诺向持卡客户免除发卡费等6项费用,共向城乡客户让利1.5亿元。

第5篇

一、切实组织8个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

整村推进是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综合扶贫工程,事关贫困农户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大问题。做好整村推进的项目申报工作是做好整村推进工作的关键和前提,为了使申报的项目更具科学性和可操性,我办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实地进行指导,反复进行研究和权衡,按轻重缓急程度对各重点村申报的项目进行筛选。根据群众意愿,组织8个重点村本着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的原则,科学合理的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中挑选项目,2010年共上报公路建设、水利设施、学校建设、科技培训等20个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2010年度扶贫项目计划,县扶贫办积极争取各项扶贫项目,2010年争取到财政扶贫资金122.1余万元。

在建设和实施中,坚持标准,严格要求,在资金使用和运作上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管理,实行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禁截用、挪用或改变资金用途。同时建立项目监督和财物监督制度,加强资金的监督、审计和检查,确保资金落到实处,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截至目前为止,大多项目都已基本完工。

(一)抓好扶贫项目的申报、实施工作。

科学合理的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中挑选项目,向上申报,组织实施好,切实改善重点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二)认真实施好“一村一品”工程进一步推动农村事业的发展。

2010年度 “一村一品”工作有效加强: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落实了人员负责,健全了工作制度;二是加大资金的投入,强化示范引导,抓住**县跃民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的有利契机,进一步扶持企业发展壮大,提高企业的覆盖面,增强企业的辐射力和示范带动作用;三是着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密切配合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县实际,继续在8个重点村搞好产业化扶贫,因地制宜实施好“一村一品”。在航埠镇推广树莓栽培;在六家桥乡两个重点村培育更多麻鸡散养大户;在相山镇陈坊村搞好木竹加工产业。充分发挥优势农业产业,使其真正成为重点村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从而以点带面,推动扶贫产业和“一村一品”逐步发展壮大。此外,我们将大力扶持村民养殖麻鸡,运用各种条件和技术,使村民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全力推进 “民生工程”

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创新方式,实施好“雨露计划”。会同就业局举办 “雨露计划”。因金融危机提前返乡的人中,绝大部分是初级务工就业者,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县扶贫办针对这一现状,在原有的县劳动力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实行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将高校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操作相结合,将培训课堂放入生产车间,极大的提高了“雨露计划”的效果,提升劳务技能培训的层次,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以最大限度地加大就业机会。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并稳定转移就业。今年,我县的“雨露计划”培训任务为**人,其中含“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师”培训任务**名。截止到目前,我县培训已全部完成,占任务的**%,实现转移就业**人,转移就业率为**%,其中在园区就业的有**人,省内就业率为**%。

(四)、继续扎实做好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注意发现、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要以产业为依托,以培训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整合社会资源,搞好实用技术培训,以提高贫困群众劳动技能,促进增收。

(五)、维护社会扶贫工作,使其配合整村推进健康有序发展。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的积极性,从财力、物力、人力方面帮扶,指导扶贫开发工作。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扶贫的工作力度,在维护好现有的状态下争取有更好的成绩。 [1]

整村推进工作总结相关:

查看更多>>

二、整村推进工作效果显著

首先,认真做好了重点村2010年扶贫项目的申报、实施工作。我们从切实改善重点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的角度,科学合理的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中挑选确定了兴建学校、修水泥路、卫生设施建设、种植业**个扶贫开发项目。其次细致地做好贫困户、低收入户的建档立卡工作。2010年4月始,我们对“十五”、“十一五”扶贫开发重点村每户贫困户、低收入户的贫困现状及贫困原因做了进一步的跟踪和调查摸底,县、乡、村都建立了贫困户、低收入户档案。今后我们将继续对其进行跟踪服务,防止反贫现象再度发生。

第三整村推进建设工作力度加大。

我们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加大了重点村建设工作的力度。我们根据群众参与热情和重点村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了规划,拿出可行的设计,确定了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试点村8个,我们将关注其后续工作,力争把整村推进工作做到最好,使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三、整村推进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2010年整村推进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巩固扶贫成果,全面完成今年的扶贫开发任务,形势依然严峻。

(一)、贫困农户增收渠道狭窄。由于自然条件差,很难形成主导产业,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在当前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贫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低,接受农业实用新技术慢,也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二)、部分农村人口因灾返贫。贫困乡村自然条件差,易涝易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每年都存在因灾、因病返贫致贫现象。

(三)、村集体经济差,项目资金缺口大。我县重点村基本上没有集体经济。目前这些村在实施规划中存在办事越多,欠款越多的现象。

[2]

整村推进工作总结相关:

选派驻村工作总结

村人民调解工作总结

大学生村官工作体会

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水产大县建设工作总结

农业局农技体系建设和服务工作总结

2010年渔业水产业工作总结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江苏省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以“环境美校”为动力,强化职能,突出重点,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公共卫生管理服务水平;大力开展以环境卫生、健康教育和除四害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为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社会公德、卫生健康意识,维护学校公共卫生安全,提升师生健康素质和水平,保障广大师生员工身心健康作贡献。

二、进一步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完善三级公共卫生组织网络

1、调整学校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明确学校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负责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健康教育、校园环境及公共场所卫生等工作的指导、督查和考核。

2、建立、健全学校、学院(部、处)、班级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校长为学校公共卫生工作第一责任人。各学院、各部门负责人为本单位公共卫生工作第一责任人。各学院(部、处)、班级设立公共卫生责任报告人,各学生宿舍设立卫生督查员。

三、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宣传工作,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健能力

1、利用各种媒体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净化、美化校园环境,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健能力。

2、结合与学校卫生相关的主要卫生节日,组织开展预防艾滋病、控烟禁毒、食品卫生安全、意外伤害防范等专项宣传教育活动。

3、做好传染病多发季节或发生传染病疫情时防控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学生主动参加预防接种。

四、进一步加强疾病防治和监控工作,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防病能力

1、进一步优化校医院(医务所)门诊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加强医患沟通,改善服务态度,切实提高校医院(医务所)门诊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加强各种传染病防控检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迅速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根据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有关要求,切实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3、做好年度新生入学体检和大三学生的体检工作;完成一年一度的教职工体检,做好教职工健康分析、管理,提高预防保健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师生员工身心健康素质和水平

1、充分认识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把健康教育工作切实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细化学校健康教育网络组织成员,落实到人。

2、积极参加省教育厅和省卫生厅组织开展的健康教育知识网络宣传活动,组织专业人员完善学校的健康教育专门网页“心湖网”,适时组织指导学生上网学习相关知识,迎接省教育厅和省卫生厅开展的健康教育网页设计比赛及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3、积极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高校预防艾滋病学生辅导员培训班活动。在今年世界艾滋病日期间,省教育厅将指导各高校依托校园网络组织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

4、积极参加市健康教育所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完成市健康教育所下达的各项任务,搞好市、区、校等各级健康咨询活动。认真参加有关健康教育方面的继续教育培训和学习,进一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

5、努力创造条件为大学生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和卫生知识讲座,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疾患的发生,并把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

6、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充分利用学校个体心理咨询室和团体辅导室两个平台,聘请专兼职咨询专家,及时处理个体咨询中的特殊案例。开展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扩大心理辅导的覆盖面。

7、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继续办好心理健康教育刊物《心翼》,通过《心翼》这一重要载体,让同学们分享成长体验、交流心情故事、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放松心情。不定期编印健康知识小报,制作《传染病防治知识手册》,做到新生入学时人手一份。

六、进一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造整洁、优美、文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

1、加强爱国卫生宣传工作。通过校园网、宣传栏等途径广泛宣传爱国卫生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对爱国卫生工作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爱国卫生工作的积极性。

2、积极组织开展四月份“爱国卫生月”活动,并利用“五・一”和“十・一”节日集中整治校园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进行全校卫生大扫除。校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将督促各施工单位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做到水泥、砂、石料和工程垃圾的运输、堆放规范;加强学校民工集中居住地的卫生监管,督促用工单位及时清除卫生死角,定点定时清运生活垃圾。加大力度整治实验室周边环境,进一步规范实验室实验基材和废弃材料摆放秩序,督促实验室对废弃材料及时外运处理,确保周边环境整洁。

3、加强除“四害”工作。进一步加强与除“四害”专业灭杀机构密切联系与合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灭鼠活动,确保鼠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进一步做好夏、秋季灭蚊蝇工作,铲除孳生地,清理卫生死角;科学合理用药,最大限度地降低蟑螂密度。特别加强对厕所、垃圾箱、食堂等重点部位的消杀灭工作。

4、抓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为切实做好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将与有关餐饮部门责任单位签订《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责任状》。各餐厅、饮食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强化量化分级管理。坚持餐厅炊管人员持“卫生许可证”上岗,定期开展行业卫生检查(包括个人卫生、室内外环境卫生、工具售货、防尘防蝇防鼠、用具容器清洁、生熟分开、食品保鲜等),确保食品和饮食安全。

七、进一步开展形式多样的红十字会活动,弘扬“红十字会”精神

1. 加强学校红十字会领导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召开学校红十字会理事会,调整红十字会理事,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逐步建立各学院红十字会,保证红十字会有组织、按计划、经常性开展活动。在学校现有红十字会成员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充实并壮大红十字会会员队伍。

2. 利用多种形式加强“红十字会法”和“红十字会章程”的宣传,在大学生开展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基本知识的宣传活动,提高红十字会员的整体素质。

3. 努力开辟红十字活动室,建立并完善红十字会会员档案和红十字会活动文字图片资料。

4. 开展多种形式的红十字会会员活动。办好红十字会宣传阵地,利用校园网、校报、宣传栏,及时地宣传报道红十字会方面的信息;加强高校校际间的红十字会工作交流,组织学生红十字会到其他高校红十字会去参观学习;举办卫生及救护知识讲座1~2次,组织观看《野外生存与自救》、《火场自救与逃生》录像,教会红十字会员自我保护的能力。

5. 利用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开展红十字会宣传活动。组织新会员学习《红十字法》、《红十字章程》及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基本知识的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省红十字会组织的大学生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基本知识竞赛活动。

6. 组织参加高校学生普及捐献造血干细胞治病救人科普知识的宣传活动,开展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报名动员工作;组织大学生开展两次无偿鲜血活动。

7. 组织预防艾滋病的同伴教育学习班4-6期;举办大学生急救员培训,争取培训40~50名取得省红十字会急救员资格的急救员。

第7篇

一、贯彻执行《就业促进法》的基本情况

《就业促进法》自2008年1月1日实施以来,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这部法律,注重从完善工作协调体系、政策激励体系、就业服务体系、技能培训体系、创业促进体系、就业援助体系着手,有效推进了全市的就业再就业工作。2008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4000余个;城镇新增就业9901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4%。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303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3%;困难群体、部分军队退役人员就业再就业690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24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7%。

(一)注重宣传引导,积极营造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举办了由企业劳资人员、镇街、市直部门和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全市人力资源管理干部培训班,邀请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在时代广场、文化广场、人力资源市场开展了多次《就业促进法》宣传咨询活动,免费向社会各界赠阅《就业促进法》单行本1200册,发放宣传材料3000份;设立《就业促进法》宣传栏18个,悬挂宣传横幅12幅;在电视台设立劳动保障专题节目12期,在《今日》刊登劳动保障法规政策20期。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关注就业、支持就业的浓厚氛围。

(二)落实就业政策,确保就业形势持续稳定。为更好地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潍政发〔2008〕1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完善了就业扶持政策。去年,为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368个,协调相关部门减免各种税费247万元,支持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并为310名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社会保险补贴55.8万元。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带来的不利影响,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失业调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建立失业预警机制,积极维护就业稳定。在建立企业用工动态分析制度,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劳动用工变化情况,加强失业调控和失业预警的基础上,严格企业裁员申报制度,规范企业裁员行为,规定企业一次性裁员超过20人以上或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十分之一的,需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全体职工的意见,报劳动保障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努力做到提前发现,提前介入,及时防范,防止大规模裁员现象的发生。针对部分企业效益、职工利益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波及的形势,市总工会联合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贸局和中小企业局组织开展了以“保企业、保就业、保工资、保稳定”为主要内容的“共同约定行动”,引导企业树立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理念,稳定就业岗位,保证工资发放。孚日集团、银鹰化纤等骨干企业顾全大局,承诺并实施了“不减产、不减薪、不减员”等促进就业的措施。

(三)加强职业培训,积极促进就业。通过发挥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学校的职能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了就业水平和创业能力。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建立了7处职业技能培训实习基地,定期举办创业培训班。去年培训692人,培训后成功创办企业的61人,新创造就业岗位810个。市技工学校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数控、金属切削、电子商务等13个中、高级技工专业,与我市20多家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定点培训基地,与50多家市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定向培训安置协议,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就业安置率达100%。教育系统3处职业学校和11处镇街成教中心,坚持面向市场需求、突出就业安置、强化职业培训的办学理念,着力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就业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四)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开展就业援助。健全完善了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全面实行各类劳动者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报、《再就业优惠证》发放等“一站式”免费服务。2008年,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各类招聘洽谈会22场次,登记和储备空缺岗位24000余个,为企业介绍用工13922人次。为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制定了城镇、农村“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认定一户、帮扶一户、稳定一户的“动态消零”目标,对审核认定的“零就业家庭”成员情况建立台帐,录入微机,实施动态管理。并开通了服务“零就业家庭”绿色通道,市、镇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零就业家庭”成员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随时帮助解决,对有就业需求,48小时内送人上岗。为了促进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还建立了失业保险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协调相关部门,编制下达失业保险扩面和参保缴费计划,实行清欠目标责任制,强化依法征缴,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2008年,我市共征缴失业保险费2478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21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就业局势基本稳定,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就业压力依然较大。2009年,我市预计结转和新增失业职工4200人,新增城镇大中专、技校应届毕业生、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复转军人5300人,农村还有8000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二是“就业难”和“用工难”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一方面,失业人员尤其是就业困难群体需要就业,但因年龄偏大和无技能,实现就业比较困难;另一方面,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现了招工难,招不足工、招不到工,年轻女工缺口最大,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年龄和企业产业结构成为制约就业的新瓶颈。三是有些就业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开发公益性岗位投入小,扶持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力度小、数量少、成效不明显。小额担保贷款因部门间协调不力、门槛过高、手续复杂,影响了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回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四是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与就业服务平台的实际需求、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中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突出。

三、下步工作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严格执行国家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的政策,以发展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根据检查了解的情况,结合座谈中反映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转变就业观念。要运用媒体和各种教育手段,加强《就业促进法》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宣传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经济社会政策,宣传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宣传对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对就业困难群体实行就业援助的具体措施,营造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引导劳动者特别是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他们用好政策,提高就业自主性。

(二)切实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职业培训实效。就业人员的素质与企业要求不相适应、与就业人员自我愿望不相适应是我市“招工难、难招工”的重要原因。要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鼓励职技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开展校企结合、校校结合,改善培训条件,充分整合和利用好现有教育培训资源,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办学专业和设置课程,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强化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培训实效,使就业人员通过培训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要进一步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开展适合本地区市场需求和劳动力职业素质特点的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时,要切实做好技能培训与岗位的对接,开发出一批适合下岗失业人员的工作岗位。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基层就业 政策梳理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国社会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这个进程中,毕业生人数也在大幅度增长,出现了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并且表现的越来越突出。特别在大中城市出现了从业岗位满员甚至超员的情况,而大多数毕业学生就业意向仍就着眼这些大中城市、大型企业、事业单位等,加之自身工作经验、能力不足更导致了竞争压力加大,难以就业。另一方面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落后的农村却还存在着人才短缺的现象,有大量的岗位存在空缺,急需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参与进来,步入全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大浪潮。

―、基层就业政策出台的针对面

1.针对性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随着全国各大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岗位有限,而大学生又不愿从事单方面技能性岗位的工作,所以就业问题突显出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拥有高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如果不能让其到合适岗位就业,对国家来说则是一种浪费。而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实行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手段,通过部分优惠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步入岗位空缺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及平穷农村等基层工作岗位,解决大学生走出校门无法就业的问题。

2.出于国家城乡宏观建设考虑

我国现阶段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中西部自然条件因素导致的差异,城市和乡村发展状况的日显差异。一方面在东部沿海城市,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却人满为患,人才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巨大,人均社会资源严重配置不足,就业问题、住房问题等日渐突出;另一方面在中西部和广大乡村,地域广阔,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政府机构不全,相关工作人员不足,大部分的村级领导干部年龄偏大且思想观念落后、基层管理创新能力较差、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不能与现代社会中所要求的领导干部队伍相适应,这就导致基层工作治理中危机频发,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出于这个层面考虑,国家出台相应的大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使有思想有能力的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去工作,达到国家城乡宏观建设的目的。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梳理

1.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项目

从2003年开始,中央政府联合各相关部门主要出台了4个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3年实施):团中央和各相关部门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到贫困落后的西部地区从事教育、扶贫以及卫生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②“三支一扶计划”(2006年实施):教育部和国家相关部门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按照统一派遣的方式分配到各个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6年实施);④“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2008年实施):教育部和各相关部门通过采取综合措施,为毕业生和服务地提供持续的服务和支持、开展“基层就业、激情创业”宣传活动。

2.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

2.1选聘招录优惠政策

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志愿者服务期满后,期满一年且考核合格,报考研究生的,总分加 10分。另外,志愿者服务期满一年考核合格,报考国家党政机关公务员和新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时可以用应届毕业生身份报考,并且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志愿者,同时对报考西部地区公务员的志愿者,笔试总成绩加5分。

2.2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补贴政策

高校毕业生选择到村任职的中央财政按人均2000元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在村任职期间,按照相关规定为到农村基层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办理医疗、工伤,养老等社会保险,费用(个人应缴部分除外)由县(市、区)财政支付,每年人均约200元。

2.3学费和助学贷款政策

毕业生选择到村任职的,符合国家助学贷款偿还相关政策规定并且工作结束后考核合格的,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中央或县级财政代为偿还;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毕业生,以及到贫困边远地区、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和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年限的毕业生,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启示

1.机遇与风险共存

各种优惠政策的主要措施是考公务员和考研加分、发放奖学金和各种补贴,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切实的帮扶,当下就能受益,并且可以获得就业岗位,并有一定的升迁空间,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是国家层面政策,不存在私人企业及个人创业存在的不确定性。但另一方面,目前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现有的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缺乏长效机制;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没有完全落实。仔细分析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后会发现,在享受优惠政策的同时必须满足一些附带条件,比如师范类、医学类院校免除大学学费,但要求学生大学毕业必须定点定向到欠发达地区服务若干年。因此机遇与风险并存。

2.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对于期待到基层锻炼自己的毕业生,可以将自己创新型想法、思路在基层中进行实践,并且接近广大群众,自己的工作成果使其收益,可以获得他们的赞誉,情感上得到收获,实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对于只是考虑短期的就业岗位,并不愿意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来说,选择服从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对个人来说也是以后在更高层次岗位工作的过度,基层人事公关、工作经验等对于刚踏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将来脱离基层,往大城市高薪企业谋求发展也不是没有可能,将来完全也有再次选择的机会。存在部分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政策不感兴趣,而选择自我创业的情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贸易、服务业的发展,虚拟就业岗位不断诞生,网购、微商等一大批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企业如春笋一样“拔地而出”。就算没有大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的扶持,凭借大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及高科技知识,依旧能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可以灵活选择。

参考文献

第9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教学指导和课堂教学研究,提升教研服务水平,努力实现教研理念、教研作风和教研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促进我区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均衡发展和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 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各科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巩固我区课堂教学改革已取得的成果,努力打造我区有效课堂教学特色。

2. 加强教学常规过程管理。通过调研、视导、督查、评估等方式,促进学校精细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为提高我区教育教学质量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3. 立足课堂,开展问题研究。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加强新课程开发和实施,指导校本教研,为加快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4. 扎实做好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努力推进“一校一品”工程的实施,打造学校个性品牌和特色。

5.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制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真正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教研队伍。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强化教学常规过程管理,力争教学常规管理的实效性有新的突破。

1. 进一步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促进小学教学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化,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将《规范》贯穿到教学常规的每一个环节,用《规范》来要求教师的常规工作。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评估,促进教师树立教学中心意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深化教学常规随机抽检工作。从严从实抓好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核总结的要求;重点抓住薄弱学校、薄弱学科、薄弱环节,加强指导和服务,提高过程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教学检查与视导力度,在视导中增加素质教育质量检测环节,落实中小学教学工作每月汇报和通报制度。

3. 深化教学“学、查、纠”工作。各学校每学期要结合学校管理实际,制定教学管理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和措施,全面建设良好教风,培养勤学进取的学风,不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培养学生良

好的学习习惯。要抓实教学过程的精细管理、质量检测的责任管理、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教学质量的评价管理。

4. 培育课程改革的典型。建立“专业引领,经验推广,典型示范”推进机制,树立落实教学常规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与做法,研究教学常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工作。全面建立各科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明确教研人员对联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管理和服务责任,把培植典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建立区域性的典型学校,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二)立足课堂开展问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积极开展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行动策略研究或主题研究。重点是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作业研究、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教学评价研究、教学设计研究、教学实施研究。积极围绕相关主题组织开展主题(专题)教研活动。

6. 重视对文本的研究。根据提升新课程实施水平的需要,进一步组织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新教材和教师用书,深入领会课标理念和要求,深刻理解编者意图,在此基础上从教法、学法等方面进行认真的研讨。

7. 加强有效教学研究。各学科组织的区级主题教研活动,要将解决的问题作为活动主题,引导教师更新理念,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校本教研活动,应以“课例”或“教学片段”为载体,剖析典型课的教学过程,分析、研究教与学的得失,寻求解决低效、无效课堂教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8. 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突破。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采取课题拉动、定点试验和跟进指导等措施,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9.大力推进片区教研模式。建立片区教研活动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把联片教研活动的实施及成果与学校考核、教师考核结合起来,促使学校和教师都能有效地投入到联片教研之中,提高工作效率。

(三)大力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10. 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网络教研、学科培训等多种形式,搞好学科知识建构活动。通过学科知识建构活动,增强教师准确把握教材、提高课堂效益的能力。学科

教研员根据学科的实际需要,科学安排培训内容,灵活设计培训形式,确保培训收到实效。通过培训,要使各学段教师要在短时间内精通本学段学科教材知识,完成本学段学科知识建构,并逐步掌握相近学段、相关学科课程的基本知识,逐步完成教师的大学科知识建构。

11. 继续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深化青年教师青蓝工程。继续推进实施全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

带徒计划,开展青年教师拜师活动,为每个参加工作3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找上师傅,接上对子,制定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实施专项评价,定期开展活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让他们尽快成为全区教学的中坚力量。

12. 实施教师“以考促学”的专业提升模式。“以考促学”的实施以乡镇(街道办)和区直学校为单位进行,区教研室在考试主题、内容、方式上给予指导;考查内容以教材、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理论为主,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查形式;考试成绩的使用与教师的竞聘上岗、评优树先、年度考核、教学实绩考核有机结合;逐步形成面向教师的各种业务评定和评优,实行业务考核缺项一票否决制。

13. 建立全区学科名师团队。以全区各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为主体,吸收骨干教师,组建学科名师团队,定期开展活动,带动全体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名师论坛、课堂示范、科研沙龙等形式,辐射带动全区教师健康成长。

(四)大力实施书香校园建设工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4. 大力实施书香校园建设工程。各校要注重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气息和读书氛围,继续搞好“周、月、季”读书计划的落实和读书节系列活动。各校在日常阅读活动中要抓好阅读学分制星级评价的落实,把“周、月、季”读书计划的落实纳入常规月查项目,切忌流于形式,区教研室将在教学视导中对该项工作进行专项督查评估。

15. 各校要扎实开展好古典诗文诵读活动,注重现代文、科普文、通俗英文等各种类型的大阅读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通过大阅读活动,形成学校个性鲜明的特色文化。教研室将增大对该项工作的指导力度,发现、培植典型,总结推广经验,促进全区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16. 培植一批书香校园建设特色项目。研究制定《书香学校、书香班级、书香家

庭、教师读书人物、学生读书好少年评选办法》,各学校要围绕“诵国学经典,养浩然之气”这一主题精心设计读书节系列活动,搞好“书香班级、书香家庭、教师读书人物、学生读书好少年”系列评选。

(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大力开展网络教研

17. 进一步强化广大师生的网络意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实现网络教研的常规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实施网络教研的活动规划和评价方案,将教师开展网络教研的情况纳入对教师的评价之中。

18. 发挥全区各学科网络教研中心组作用,搞好学科网络日常教研管理、辅导、答疑、网上互动等研究任务,提高学科教研的即时性和有效性。

19. 立足区域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在网上提供教案、作业、单元检测试题、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学案例、公开课示范课录像等相关教学资源,并强化资源上传的及时性和时效性,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即时、有效的资源服务,逐步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20. 开展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途径。发挥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研究的优势,提升经验面向全区推广。

(六)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打造高效和谐教研团队。

21. 进一步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教研员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树立研究、指导、服务意识;要提升四种能力,即课堂教学的评价能力、有效教研活动的组织能力、命题及评价能力、课题研究能力。

22.实行学科教研的项目团队管理,打造在省市有影响的学科教研团队。鼓励学科教研员干事立业,勤于奉献,敢于创新;建设一批以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姓名命名的工作室。

上的论文或报告。

24. 加强学科教研的项目评价。落实教研员每月工作计划报告制和月工作汇报制。对于有发展潜力、前景的学科教研项目,教研室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优先立项,大力支持。

25. 优化教研指导服务的方式。要将跟进式指导、跟踪视导、针对帮扶、推门听课、专项指导、调研指导、巡回讲学、送课下乡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视导反馈意见的落实、存档、跟踪制度。紧紧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常规管理、构建高效课堂和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26、改进教研方式,充分发挥教研员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教研员要改变过去单纯以讲座告诉教师你该怎样做的形式,代之以典型的课例为载体,让教师真切地感受高效的课堂教学,以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教育理念的真正提升。组织开展好送课下乡进校活动,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2012年9月

1. 组织参加市全市新课标小学语文、数学新教材培训;

2. 全区小学教师三项基本功决赛;

3. 筹备全区2012年教育教学工作会议;

4. 举行全区小学语文、数学、科学优质课选拔赛;

5. 迎接省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

6. 公布学科带头人、星级教师考核结果;

7. 区级“教学示范化学校”评选。

2012年10月

1. 全区英语科新教师听课调研,加强新教师教学常规指导;

2. 组织参加凤凰语文研究所实验课题申报与结题工作;

3. 组织参加全市小学语文、数学优质课评比和观摩;

4. 组织参加全省小学数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和观摩;

5. 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评选。

2012年11月

1. 全区小学阶段性综合素质调研测试;

2. 观摩指导片区教研工作;

3. 第一次名优教师送课下乡(校);

4. 近三年上岗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

5. 组织全区小学常识科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师科学知识竞赛)。

1

. 课堂教学听课调研;

2. 举行英语六年级听写比赛;

3. 语文实践活动成果展评;

4. 举行全区中小学美术公开课暨美术教学模式创新研讨活;

5. 小学数学“每月专题论坛”优秀论文评比。

2011年1月

1. 指导全区小学期末学生综合素质调研命题和测试;

2. 全区小学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3. 全区星级教师专业化发展调研。

1. 组织参加全市新课标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材培训;

2. 组织参加全市新课标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培训。

2011年3月

1. 组织小学科学教师基本功(实验操作)培训;

2. 语、数、英优质课评比。

2011年4月

1. 全区小学阶段性综合素质调研;

2. 全区教学教研常规督导评估;

3. 中小学师生硬、软笔书法展。

2011年5月

1. 举行小学师生古诗文诵读大赛;

2. 第二次名优教师送课下乡(校);

3. 举行小学四年级师生同堂英语书写比赛;

4. 组织小学生科学、品德与社会综合知识竞赛;

5. 举行“爱我家园·我们一起成长”——庆六.一西湖现场绘画比赛。

2011年6月

1. 指导全区小学期末综合素质调研测试命题;

2. 苏教版语文实验阶段性总结;

3. 全区小学教师简笔画、教案设计与编写基本功比赛。

2011年7月——8月

1. 全区学年度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