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林业政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06: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林业政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林业政策论文

第1篇

税收体系健全

在许多林业发达国家,林业税收被作为调节、鼓励林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些国家根据林业的特点、国家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林业生产经营规模等的需要,调节林业税收,刺激私有林业投资和经营活动。私有林主不但不需要比其他职业和阶层的人额外承担一些税费任务,反而因为所从事产业的特殊性而享有种种税收优惠。

除法国等少数国家外,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林业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是以所得税为主的林业税收体系,注重考虑横向公平性与纵向公平性,目标明确。例如,美国国家木材供应主要依靠公司林和小型私有林。其林业税收政策的目标被确定为:“林地税收应当公平并且有利于森林保护;林地税收必须以土地使用状况和土地生产力为基础;对林木以及林木采伐的税收应能对林业生产经营产生激励作用。”

税收减免扶持

澳大利亚税收法规定,对采伐1985年前由非政府部门经营的林地上的天然林所获得的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以鼓励私有林主对天然林进行更新造林活动。对于从事林业经营的公司和私人在所得税征收上还有如下特殊优惠:凡用于清理采伐迹地、营林、育林的收入,可免征所得税;收入中用于购置林业生产必须的易耗资产的、用于改善林木生产条件(如改良土壤等)的、用于林区道路或林间便道建设等方面的部分,可免征所得税;收入中转化为木材的就地加工等方面的投资,可免征所得税;出售的零星可加工木材(如间伐材,因风灾等自然因素导致的风折木等)所得的收入,可免征所得税。

日本对私有林的采伐和加工,年所得收入在3000万日元以内的,实行免税。

英国从1992年起,商业用材林的立木不算收入,所以不交纳所得税。如果木材尚未出售,林主死亡,其税款债务将予以免除。

法国对私人再造林和更新造林,在30年内免交土地税。经营林业的所得税,依据树种的不同的年限,可减半征收。但林主如果把林地转作他用,则须向国家缴纳一定的税费,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发展林业,防止森林面积减少。

芬兰林业税收有两种:一是所得税,一是资产税。对于私有林主的所得税,下列情况可以免税:退耕还林者免税25~35年;采伐后立即更新且幼林生长良好并保证成林者,可以免税10~25年;此规定也适用于荒地造林或低产林的重新改造;沼泽地排水后重新造林,可以免税15~25年,造林投资由林主和国家共同承担;森林遭到非人为因素破坏时可享受15年内的免税待遇。

优惠税率鼓励

澳大利亚通过对造林公司股票持有者的股息收入的优惠税率,提高居民购买造林公司股票的积极性,以吸引社会对林业的投资。

加拿大所得税的税率依林业经济实体的经营活动类型而实行不同的税率,鼓励私有林主积极参与林业经营,促进私有林业的发展。

美国税法规定在森林施业中,采伐道路的全部或部分被当作可取得减税或优惠税率的投资,采运设备在通常情况下,也可以取得这种优惠。税法还规定,对采伐迹地如果3年之内达不到规定的更新造林数量和质量要求,政府将以较高的税率征税。

澳大利亚对于林业公司或私人的非林业收入实行优惠税率。德国对林业只征收增值税、地皮税,林业的增值税为5%,远低于其他行业;在发生灾害大量采伐时,可依法降低所得税率。

税基构成优惠

在澳大利亚,从事林业活动的纳税人被视为初级生产者,因此,造林和造林地维护的成本可以从当年的收入中扣除。“可分期抵减条款”中允许林业生产者将营林生产中发生的成本在当期收入中抵减,或在未来几年内的收入中分摊。

新西兰为了鼓励造林,对公司、企业的造林费用,均可在税前由成本列支,等于减少了造林企业的纳税额。

挪威森林信托基金在私有林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林主出售木材时即将销售所得的5%~25%的收入存入基金。存入的基金免交所得税,林主可以从基金中提款用于营林作业。但如果林主从基金中提款用于其他用途时,就必须纳税。

税制规范合理

第2篇

摘要: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日益低下,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首先提出了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基本理论,进而指出了当前影响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并就如何提高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改进行政管理方法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效率

一、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相关概念界定

1.企业行政管理的概念。

企业行政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指的是依靠企业行政组织,通过行政渠道对企业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方案和措施的综合。详细来说,企业行政管理是指企业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依靠企业行政组织,然后按照企业行政管理系统的行政流程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行政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计划、生产、财务、营销等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沟通。

2.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定义。

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各种资源是指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以及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顾名思义,企业行政效率就是在企业的正常运行过程中,企业行政管理人员通过优化企业发展中的各种资源,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3.加强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性。

首先,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能够保证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在企业的正常运行过程中,企业行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很大,之后不断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才能够更好地保证企业各个环节的快速健康运行,进而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其次,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能够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进步。在企业发展中,企业员工的重要性也非常大,如果一个企业的行政管理效率提高,那么就能够更好地为企业人力资源作出更大的服务,这样就能够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企业员工的更好更快发展;再次,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是企业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及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要有效地组织企业生产经营,就必须有一定强制力的权威与服从机制把企业各环节、各部门连接成一个健康运行的有机整体。否则,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就可能因缺乏组织性而不能实现。企业行政管理有效地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保证企业目标顺利实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分析

1.企业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受到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当前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首先,企业行政法律制度不完善,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些行政法规已经确定,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却得不到很好的执行;其次,企业行政规章制度不完善,不科学。在行政规章制度制定的过程中,企业相关负责人不能够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造成了行政规章与企业发展相互脱节。

2.企业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

首先,企业行政机构臃肿情况普遍。当前一些企业行政机构过于庞大,职能划分非常混乱,造成了行政效率的低下;其次,企业行政机构运行不灵活。由于部门和环节过多,造成行政机构某些部位和环节运转不灵,往往因扯皮现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再次,行政机构的管理效率不高。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严重滞后现阶段,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这种行政管理模式根本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帮助,企业行政管理流于形式,由此导致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最终使得行政管理机构形同虚设,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不到应有的领导作用。

3.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企业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位十分重要。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能够为企业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注入新鲜活力。但是,在当前的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人员的素质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层次不齐,业务水平有限,服务意识不高,缺乏责任感和积极性。另外,企业行政人员缺乏全局意识,造成了行政机构的运转不灵活,造成了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低下。

三、新时期提升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企业行政管理体系。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往往会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制约和控制,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在行使其行政职能时并没有真正的权威,企业行政管理人员与政府主管部门人员之间会出现冲突的现象。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包括权利体系、技术体系和事务体系三方面内容。权利体系即行政架构,其建立时应涉及职能分解、人事相合。结构设计等多个概念;技术体系的建立以达到技术职称的作用,应包含管理中的领导与管理、沟通与协调、控制与监督;事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同其他事务体系密不可分,应包含文书档案、办公室管理、会议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

2.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

首先,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通过各项工作秩序的有机结合,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其次,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想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必须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在企业发展中形成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为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

3.不断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要想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非常重要。在企业的正常发展运行过程中,企业行政管理人员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知识水平,为做好每项工作奠定重要的基础;同时,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企业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艺术的管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未来的管理中必须有国际眼光,加快适应国际发展的步伐,为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奠定重要的基础。

总之,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但是,当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着机构庞大臃肿、权力集中缺乏制约、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观念陈旧保守、运转不灵、效率低下、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缺乏经济效益观念、行政法律和体制不健全、旧观念的束缚等原因造成的。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先进的企业行政管理方法,尽量适应企业员工的需要和特点,顾及社会因素及其各方面的影响,努力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大力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和利用人的内在潜能,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霞.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J].北方经济,2006,20期。

[2]张立荣.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Z】.华中师范大学论文集,2002年版。

[3]柴安东.关于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年13期。

[4]廖政中,张岩.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与思考[J].广东科技,2009,15期。

第3篇

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要求

为了实现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海金融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十二五”期间应实现三个转变:

1由缺乏特色到金融特色鲜明转变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虽然国内绝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仍无突破性变化,但已经有部分高校进行了非常务实的探索。例如,大连海事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注明为“港航行政管理方向”,突出航运特色,旨在培养满足航运企事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2]。浙江海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全永波提出,海洋类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可以将海洋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方向,开设海洋科技概论、海洋管理学、海洋法律、海商法等课程,体现海洋特色[3]。东北林业大学的刘百惠提出,农林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突出农林公共管理特色,应与农业、林业紧密结合,依托农林学科优势,以农村事务管理为主要发展方向,培养具有农林特色的行政管理人才[1]。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WTO与行政体制、比较政治制度、涉外经济法、国际商贸制度、国际政治学等,充分体现了学校特色[4]。金陵科技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设有“行政法”和“高级秘书”两个方向。根据上海金融学院校情,按照错位竞争的要求,应打造金融特色鲜明的行政管理专业。目前,我们已经在课程设置、论文选题、科学研究等方面迈出了步伐,今后还需在师资力量、教材建设、科研方向等方面进行探索。

2由重理论知识学习到重实践能力培养转变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对宏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用非所学”现象比较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行政管理专业也存在这一共性问题。目前,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到行政管理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实践能力包括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其中,沟通能力(包括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是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对学生的最高要求,而学习能力贯穿在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之中//图1。

3由以公共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为主向以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为主转变

从社会需要出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应当从行业和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着眼,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囿于公共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应当放眼于社会对文员、行政助理、商务秘书和人事行政等管理类人才的需要。从专业发展来看,行政管理的英文名称叫PublicAdministration,即公共行政,公共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原本就具有共同的渊源。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管理”最初并不是应用在企业上,而是应用在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里;经理人(manager)这个名词……最初也不是应用在企业里,最早被称为经理人的职业是城市经理人。但是在美国大萧条时期之后,因为对企业的敌视和对企业主管的不满,管理与企业管理才开始有所区分。为了不与企业界挂钩,公共部门的管理开始自称为“公共行政”,主张不同的原则———在大学里自成科系,有自己的用词、自己的升迁方式[5]。随着20世纪末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由于管理本身具有相通性,西方国家在行政改革实践中广泛引进企业管理的方法,并用企业管理的理念来重塑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把源于私人部门管理实践的项目预算、绩效评估、战略管理、顾客至上、人力资源开发等融合到公共部门管理中去。在这一背景下,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不断强调打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界限,已经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PublicAdministration”(公共行政)。例如,山东经济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偏重企业行政管理,主要特色是在政府管理与企业管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既研究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又研究企业的行政管理[6]。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把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扎实的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及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较强英语应用能力、熟悉商务运作规则和法律规则的外向型和复合型企业行政管理人才[4]。有学者也提出,“我国的财经类大学可以侧重于企业行政管理”[7]。这样的转型也符合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提出的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以及科研工作的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实现“三个转变”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学科”与科研密切相关,“专业”与教学和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因此,不应当以学科渊源来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公共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不应当以它们的学科体系来架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8]。当然,根据“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也不能囿于行政管理方面的岗位。

实现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着人才特征,它不仅直接反映着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工作思路,决定着专业发展和就业方向,而且关系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实现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需要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完善课程体系

为适应社会变化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上海金融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0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课程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综合性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沿袭了传统的课程设置,课程的“公共”色彩(或“政治学”色彩)明显,如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西方政治制度、行政法学等课程都属于专业必修课,而我校把这些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相比而言,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行政”色彩(或“管理学”色彩)突出。目前我校开设了公共管理学(双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部门项目管理等打通公私界限的公共管理类课程,并开设了公共关系学(双语)、组织行为学、领导科学与艺术和管理沟通等跨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一般管理类课程,同时也开设了秘书学、行政文书写作、社会统计与社会调查方法、公关礼仪、档案管理学等实务技能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现金融特色方面,开设了财政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投资学、金融法学、金融行政管理和金融市场学等课程。在未来的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引进企业实训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和国外的课程。同时,要紧盯学科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补充、优化教学内容。

2突出实践教学

为了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我们已经形成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以课内实践和校内实验为基础,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为重点,以公民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特色”的全过程、全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图2。目前,校内实验室开设有办公自动化与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实务、SPSS和ERP沙盘课程。在社会实践方面,组织大一、大二的学生深入社区进行调查,到福利院、民工子弟小学进行志愿服务,让学生有机会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大三结束后的暑假,我们积极为学生联系暑期专业实践。进入大四后,安排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此外,根据专业的特点,我们成立了瞻远行政人协会,以协会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演讲比赛、策论大赛、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大赛、公益创业计划大赛、瞻远论坛和社会调查等,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其他学院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3优化师资队伍

没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虽然学缘结构、专业结构比较好,学历层次比较高(全部为博士),但还存在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一是缺乏高职称、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二是缺乏“双师型”的教师,这给整个专业的发展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挑战。今后,一方面可利用各种进修、培训、见习和挂职锻炼的机会,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积极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争取多拿课题,多出成果,为职称评定和团队建设打造奠定坚实基础。在做好“内部提升”的同时,也需要做好“外部招募”的工作,一方面可以聘请实务部门人员做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另一方面也争取引进高职称、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优化职称结构。

4探索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渡”给学生的“船”,是教师锻造学生能力的“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组织形式,并积极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近两年,已经发表了《项目教学法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应用》《LBL—CBL—PBL—RBL四轨模式在管理教学实践中的整合与运用》等教改论文,承担了“高峰体验理论在创业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应用”、“人才培养创新考核方法研究”等教改课题。今后仍需对案例式、启发式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并举行教学研讨,把各种教学方法纯熟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5抓好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师授课和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必备参考。为突出我院的金融特色,我们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做法,努力做好金融和行政管理的结合,以实现错位竞争和特色发展。我们即将出版《金融行政管理》,并为学生开设了金融行政管理课程。该教材主要介绍政府的金融调控、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以及金融企业行政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政府的金融行政管理和金融企业的行政管理。该教材在介绍理论的同时,重视学生实务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行政管理工作。同时,根据上海金融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我们不仅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案例式教学,同时还积极筹备案例教材建设,力图将案例教学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特色。目前,我们计划编写的案例教材包括《公共管理案例教程》《领导学案例教程》《政治学案例教程》《公共政策案例教程》等。

第4篇

关键词:运动队 管理 对策建议

1.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后,全国高校更加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管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作为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其科学管理水平对于学校乃至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体育教育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成为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1]。运动队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制约运动员成才的重要决定因素,是获取优异比赛成绩的必要条件,是提高竞技水平的充要条件[2]。目前,从我国体育制度改革的成果以及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整体上没有满足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众多高校虽然很早就创办了高水平运动队,但其管理和运行水平较低,仍然处于成长期[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下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弊端逐渐浮出水面,如何更加有效的管理运动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研究北京工业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管理,总结出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成功模式,从理论上丰富了现有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理论,以“体教结合”和“人本管理”理念,探索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之路,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北京工业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

北京工业大学自1984年开始创办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的运动项目主要包括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等,并于1987年被国家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学校。为能在全国高校体育比赛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自1994年开始,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先后与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和木樨园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签定了联合办学协议。通过全国统一高考,当年招收了18名现役田径运动员,取名为健将班。在1998年和2000年又先后招收了第2期和第3期健将班,项目扩大为2个,分别为田径、游泳项目。经过多年的建设,健将班学生在体育竞赛中多次取得较好的成绩。

目前,已培养出国际级健将28人、运动健将84人、一级运动员152人。健将班学生100﹪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传统项目班95﹪以上本科毕业、90﹪以上获得学士学位。

3.北京工业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分析

3.1训练模式创新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研究,北京工业大学逐步形成两种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模式。一种是“体教模式”,招生对象是现役运动员,其目标是培养参加世界级体育比赛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其特点是人才身份的特征表现为运动员学生,他们在籍(北京工业大学的注册学生)、在学(攻读工商管理专业)、不在校(在体育局训练)。根据运动员学生的培养目标等情况,“体教模式”又分成两种运作方式,即“冠军班”运作方式与“健将班”运作方式。冠军班招收的运动员学生都是世界冠军,将来退役后将成为专业运动队的领队、教练员或其他类体育人才。每周2个上午、3个晚上加上双休日安排文化课学习(课程设置由运动员学生本人、运动队和学校三方共同研究决定),其余时间为运动训练。

健将班有自己单独的培养计划,有独立的学籍管理档案和毕业资格审查要求,其他方面的管理延续专业队管理制度和模式。为保证训练和比赛质量,在文化课学习方面采用灵活、弹性的学习时间,学籍管理方面实行学分和学年制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学制6年。另一种是“教体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参加全国体育比赛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特点是人才身份的特征表现为学生运动员,他们在籍(北京工业大学的注册学生)、在学(攻读工商管理或其它专业)、在校(在学校训练)。根据参加体育比赛任务的不同,“教体模式”也分成两种运作方式,即五人制足球运作方式与传统项目运作方式。

运动训练方面,每个队每学年、学期都能认真制定训练计划与总结,并由主管领导负责监督训练计划的执行。对高水平体育人才严格管理,制订了《运动训练课成绩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运动员奖励制度,从各方面激励运动员为北京市、学校争光。校内外训练密切结合、统一思想、优势互补,确保运动员竞技状态。尽量多参加全国高水平大赛,以达到锻炼队伍,丰富比赛经验,提高竞技水平为目的。加强与重点运动员、教练员的交流和沟通,及有针对性地加大经费投入,力求教练员、运动员全力以赴投入竞赛与训练。

3.2 文化教育模式创新

为了便于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北京工业大学针对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区别于其他学生的培养计划。根据运动员的特点,选择工商管理(体育)为运动员在大学期间的专业,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制定了适应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教学计划以及学分激励机制;实行了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实行了训练周期制,打破了学校的学期制和寒暑假制,按照训练竞赛周期安排教学周期。各运动队高水平运动员基本上集中在经管学院,在文化课学习和日常管理方面以经管学院为主。对体育班的管理实行“双班主任制”,即体育部和经管学院各派一名班主任,体育部派的班主任主要负责训练、比赛等方面的管理,同时起到同学生所在学院及时进行沟通的作用。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智育培养,首先抓学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派教练员查课,检查学生出勤及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从体育部主任、主管领导到普通教练员,都与任课教师、班主任、所在学院的主管领导、工作人员有密切地联系,相互沟通,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问题及时解决。

3.3管理方式创新

学校领导历来重视体育工作,特别关心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在主管校长的主持下,每年9月份召开一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专题会议,总结前一学年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汇报新学年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工作计划。对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予以研究和解决,保证了高水平运动队的日常经费、训练场地、学生住宿、训练竞赛的时间协调、文化课学习等方面的正常运行。于2001年11月制定了《北京工业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管理办法》并在2002年正式开始试行。

为实实在在办队,让运动员获得真才识学,“体教模式”在学籍管理方面,采取延长学制方式,单独编班,实施“2+4”的教学方案,即前两年全部学习基础课程,后四年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执行“边学边补”的教学方针,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教学计划以增加学时、放慢进度、保证质量为原则。选聘有高级职称、有经验、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老教师给高水平运动员授课,他们既教书又育人,教学效果好,深受尊重和爱戴。“教体模式”培养方面,高水平运动员基本上集中在经管学院,在文化课学习和日常管理方面以经管学院为主。对体育班的管理实行双班主任制,即体育部和经管学院各派一名班主任,体育部派的班主任主要负责训练、比赛等方面的管理,同时起到同学生所在学院及时进行沟通的作用。 转贴于

4.关于进一步提升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创先理念,规范招生渠道,坚定不移地推进“体教结合”

提高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水平是国家提出“体教结合”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高校参与体育竞技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举措。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提高运动素质不可忽视文化素质,提高竞技能力不能以牺牲文化教育为代价,“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应贯穿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始终。为进一步提高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管理水平,首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和科研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起管理层的重视并给予足够的支持。其次要规范招生渠道,完善竞技体育机制,同时要关心运动员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再次要突出体育锻炼与教育相结合的功能,对运动员实行全方位的与普通大学生统一的教育目标管理,保证“体教结合”落到实处,通过推进“体教结合”的管理模式,把运动员培养成既具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又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体育人才[4]。

加快建立一套完备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把体育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高水平运动员在成材过程中既能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能根据个人特长不失时机地挖掘自身的运动才能,在运动领域表现自己的价值。体育与教育有机结合的培养体制是以夺标育人为中心、以训练与教育为支柱、以优化管理为横梁的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新体制。保证培养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具备高超的竞技运动能力、学术水准;保证道德规范均衡与同步发展;保证他们接受大学教育、身心健康、参与竞技、完成学业,能成为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

4.2 加强对教练员的分层次、多形式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

针对目前部分教练员直接从体育院校毕业后便从事教练员工作,虽然有扎实的理论,但缺乏高水平运动经验的积累,业务能力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化运动训练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水平运动队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有效地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应尽快制定教练员培训方案和实施计划,通过分层次,采用出国培训学习等多形式的方式对教练员进行培训,加快提高其业务水平,满足高水平运动队快速发展的需要。

4.3 积极响应体育竞赛制度改革

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健全的高校体育竞赛制度,应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在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竞赛制度的基础上,使其与全国竞赛制度相衔接,通过增加运动员比赛次数,使训练与竞赛结合起来,以此提高运动队的训练水平[5]。另外,积极响应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参与制定高校体育竞赛制度,并纳入国家体育竞赛计划。总之,要加快推进高校体育竞赛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把竞赛搞活,通过举办高校联赛和各种单项赛事,与兄弟院校共同推动体育竞赛制度改革。

4.4 多方筹措资金,为高水平运动队奠定物质基础

经济体制决定体育体制,经济体制的转轨方向也决定了体育体制的转轨方向。目前,北京工业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学校拨款,外助和赞助资金仅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充足的经费是办好高水平运动队的物质保证,解决训练经费不足和改善训练条件,除教学经费中体育经费部分外,还可以如下筹措途径:(1)可借助学校高科技的雄厚实力与个人、企业挂钩,使其在财力方面给予支持;(2)争取更多的企业、社会和个人等赞助;(3)争取地方财政给予更多的投资。

4.5 加强体育科研工作

普通高校不像体育院校科研单位以及体育工作队那样,在竞技体育的科学研究方面具有专长,由此制约了高校体育竞技的发展通常来讲,高校在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与建设方面的最大优势在于拥有大批科技人才,具有一定的科研优势。但对全国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方面的科研论文分析发现,目前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专业科研队伍并不多,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于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的科研潜势尚未转化为现实优势。这要求必须加大投入,想方设法引导体育专业的科技人员利用自身学科优势,积极介入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与实践中来;另一方面,加强与体育院校科研单位合作,争取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铮,赫忠慧.北京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实践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6(05):66-68.

[2]巨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战略方策论.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2):165-167.

[3]邹娟花,黄明. 未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体育世界,2008(12):15-1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