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6: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模实训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师基本功是小学教师现阶段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师能力结构的基础和必备要求,是小学教师职务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对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使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东区槎桥小学把此项工作当作实施继续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长期抓紧抓实。
教师基本功训练是长期进行的教师培训活动,必须长期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运用自如。槎桥小学有40%的教师是25岁以下的新教师,因为计算机的重点使用,他们的“三笔字”相对其他教师来说比较薄弱。学期初,学校就针对这个情况,定下了本学期抓好写字方面基本功训练目标:要求每位新教师都能正确运用粉笔、钢笔、毛笔,按照汉字的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的正楷字,并具有一定的速度;其他教师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提高;个别“三笔字”写得好的老师要写出自己的风格,并当好指导老师。每月精选一份最好的作品存放在“练功袋”,期末进行“三笔字”培训总结考核,表彰进步最大的前三名老师。
学校为每位教师提供了文房四宝, 教师们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练习,每月学校组织培训一次,潘毅茹老师能者为师,挑起了辅导新老师的担子,从握笔、起笔、运笔、收笔教起,从点、横、竖、撇、捺教起;教师们经历了手把手、摹、临、写的阶段,经历了手颤、手酸、手痒的阶段。经过一学期的练习,新教师们认为难度最大的毛笔字也从开始时的“不堪入目”到现在的“赏心悦目”了。
1月15日,槎桥小学全体教师进行了“三笔字”的期末考核,考核过程中,教师们都能够快速、端正地完成随机抽取的考题三笔字书写。然后由大家进行投票,选出本学期三笔字进步最大的三位教师,胡海虹、杨畅城、杨静君三位老师获奖。
欧校长在考核总结时勉励教师们要继续发扬能者为师、互教互学的优良传统,并期望教师们在以后各专题的训练过程中,也要做到练有所得,练以致用,齐心协力,共同促进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合作意识和能力 模具制造能力 善于与不同人沟通 尊重他人 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格的完善
当代社会是多媒体和互联网发展时代,团队合作比相互竟争更为重要,特别是中职模具专业的学生如果不能把所学的模具知识与技能用于与他人的合作互动中的话,那么,他们所学习模具知识和技能将是无用的,他们所制造的模具质量是难以达到高水平和用户满意的,老师的专业素养教育也是失败的,因此,老师在教会学生模具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更要注重培养模具中职生,学会与同学、老师,以致于今后走向社会与不同人合作的基本能力,也是中职模具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现实情况却是,现在在校90后绝大部分中职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父母大多数忙于打工挣钱,与孩子交流沟通较小,这些中职模具生缺少管教,从小养成了自私、自由散慢的不良习惯,并且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自己想干啥就干啥,高兴时与同学或者老师交流,不高兴时就迟到、早退,甚至于旷课,对于扫地、擦黑板、做广播体操、拔河等集体活动不愿意参加,总觉得这些事与自己无关,他们这种意识和行为显然与团队合作意识背道而驰,通过多年模具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验,我针对中职模具生这种状况,模具专业课程标准应当有新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即在模具综合实训课的学习中,我除了教他们学习模具专业知识和加工技能外,更要着重培养中职模具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模具制造过程中,我让学生敢于提出不同加工方法和见解,同时,也要学会尊重他人意见,乐于与老师、同学合作与沟通,以下是我在模具综合实训课中,培养和组织学生合作加工塑料模具的一些心得。
一、 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激发学生学习模具设计和编程的兴趣
我们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主动吸收和理解塑料模具的结构,而我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等功能再现塑料模具的工作原理,使学生轻松进入到塑料模具结构动作之中,多媒体技术无疑能为模具实训课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激发中职生学习塑料模具设计和编程的作用,为塑料模具的加工方法、装配、维修、调试提供良好技术支持,例如:我讲《管材挤出成型模具加工》的项目时,我运用课件演示塑料水管挤出过程,把学生带入到生产塑料管情境中,它的优势有:其一、增强了学生学习挤出模具的兴趣和感性认识,同时活跃中职模具生的思维,不用我过多讲解,再结合挤出塑料模具模型对其结构机头、口模、心棒、分流器与分流器支架有了更深刻感受和理解,解决了学生对挤出塑料模具这些专业术语理解和掌握、记忆。使挤出模具重点和难点得到了有效解决;其二、多媒体技术对于观察力不强、抽象思维较弱的中职模具生来说,借助网络及课件,再配以简要文字说明,更容易让学生对管材挤出模具工作原理和结构有了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利用UG软件进行挤出管材模具设计、编程就容易多了,以致于学生对挤出塑料管材模具铣削加工编程也水到渠成;其三、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也乐于帮助能力弱的学生,增强了同学间合作意识,为以后在数控铣床上加工模具零件的合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其四、我通过多媒体和UG、仿真技术,实现了学生对模具设计个性化的追求和学习主体与模具之间的有效沟通,达到了“主客融合,物我同境”的理想境界,引导中职模具生对塑料模具的感受、感悟、合作、体验和创新思维等过程,使中职模具生从中获得对模具设计、编程、加工等深刻认识与合作的体验,达到了事倍功半的目的。
二、 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增强中职模具生加工模具的合作信心和能力
我通过近年来《公差配合一体化》教学实践,在《模具综合实训课》中执行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中职模具生合作精神和团队观念及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能力,通过分组学习,学生面对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对模具的结构理解,并且讨论、交流,老师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对模具结构、各主要零件作用和加工工艺的理解,在分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习困难学生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但是,在《模具综合实训》课中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本人认为,老师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特点等制定相应教学方法和评定标准,在分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遵照自原的原则,对于组长要求能力强,乐于助人,有合作和组织能力,我采用方法:一是学生自荐,二是同学选举,三是老师指定或推荐,在模具加工中,我注重培养和提高组长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有效发挥组长的分配、协调、督促的作用,使每一个小组形成一个统一的团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模具加工学习后,我让学习小组每一个学生当一次组长,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了学生合作学习和自己加工模具的信心。
三、 让学生参与模具加工的准备,培养中职生合作精神
在模具综合实训课中,我经常让学生课前准备模具加工所需要的材料、刀具、加工模具设备情况、图纸、工具、量具等等,在这一环节中,我给每组学生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作用,并且都要参与模具编程、加工、和后续模具装配、调试准备之中,例如:我教《注射模具上模座板加工》这一项目时,我首先让学生用UG软件设计出不同厚度、不同材料的两个上模座板,用专业知识进行比较,指出它们有什么不同,最后确定方案,并且在组长的组织下,完成各自设计、编程及加工工艺,要求较好学生把各自方案的优缺点详细记录,由于学生课前准备充分,教学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比较准确掌握了注射模具上模座选材、编程、加工工艺的知识,并且达到了举一反三。为后面注射模及其他类型模具的成型零件和辅助零件的设计、编程、加工工艺确定打下基础,最后,我在新课结束后,让各组学生派一名代表说说为什么我们的学习活动进展得如此顺利,学生们一致认为,每一名学生充分准备和合作意识的加强是顺利进行的根本原因,学生们通过合作、沟通感到了自己在团队中重要性,因此更增强了他们合作学习的愿望。
四、 老师充分发挥中职模具生们合作功能,各组学生共建和诣课堂
《模具制造综合实训》课的一体化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和UG编程及模具加工的四维互动,中职生分组合作加工模具零件要想在实习车间课堂上发挥应有作用,老师应当紧密依托《模具综合实训》课中任务书的要求,为中职生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营造积极探究的氛围,激发中职模具生学习模具编程、加工的兴趣,培养中职模具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塑料模具成型零部件加工这一任务时,在学生正确理解冲压模具工作零件、结构零件的编程、加工、对刀及塑料模具上、下模座、垫板、支承板等结构件在塑料模具的作用、加工工艺时,我提出当分组加工塑料模成型零件时,从编程、加工、对刀等方面怎么下手时,有的学生想到了与其他同学合作来解决,若编程或加工中出现问题,请教其他同学或老师,然后本小组进行改正,并完成成型零件(凹模)加工,其他小组加工好各自零件后,老师集中学生在实习教室或数控铣床前进行反馈总结,并向学生提问:若让你们加工挤出成型塑料模具或其他类型注射模模具,你们能加工吗?这时,大部分学生回答“能够完成加工”。从而使中职模具生在实际注射模加工操作中感受到了模具编程、加工是那么有趣,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加工,坚定了同学间合作学习加工模具的信心和解决模具加工中出现问题,感觉到模具加工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是与设计、材料、刀具等准备工作相关的,体会到合作完成模具加工的优势的“甜头”,从此通过一体化教学点燃中职模具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和团队的重要性。
五、 抓住时机,注重激励,以评价增强合作学习能力和意识
古人云:“良言一句暧三冬”。作为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他们在个性上表现得非常叛逆,极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波动大,而同时,中职模具生又具有可塑性大,喜欢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性格特点,我在教学中结合中职模具生个性特征,充分利用激励评价方法,极大地促进中职模具生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我针对《模具综合实训》课特点,对中职生加工模具零件质量评价与模具企业的要求相结合;老师评价、学生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模具加工过程评价与最终加工模具质量评价相结合,评价时,我不仅关注中职模具生在模具加工中铣床安全操作规程执行和加工工艺理解掌握,更关注中职模具生运用模具专业知识在编程、对刀、加工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重视中职生合作学习、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形成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废旧材料及模具利用;培养中职模具生爱护生产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通过中职模具生对模具零件设计、编程、对刀、加工活动完成过程,让分组学生按图纸的要求进行自行检查,我根据问答,实际检测加工模具情况来检验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规程、工作安全意识等进行评价,增强中职模具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竟争力。
关键词:模具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行动导向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18-01中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主要从事模具类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设计、自动数控编程和模具加工制造等,培养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能力是实训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着眼点。基于此,构建基于模具工作过程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层层递进的实训教学体系,其中单项实习目的在于形成职业基础能力,专项实习目的在于培养职业拓展能力,综合实习目的在于提升职业生产能力,三个层次的实践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
1.单项实习
1.1基础实习模块(第一、二学期)。主要有机加工实训、金属切削设备拆装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训、工程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零件检测、模具钳工等实训。这一层次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对机械加工设备、机械加工方法有一个基本认识,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后述的专业专项训练及综合技能训练打下基础。同时每个技能实训项目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和趣味课题训练模块。例如:钳工技能实训分为二个模块:基本功训练模块,主要培养学生零件手工加工技术的基本能力;趣味课题训练模块(划规、榔头的制作等),进一步强化学生手工加工技术的专项技能,学生也可自由选择,自己设计加工方案,自主完成加工工作。
1.2提高实训模块(第三学期)。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工艺编制、塑料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中级技能培训、CAD/CAM实训、数控铣削实训等。教学项目针对的是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等的训练。例如:针对模具CAD/CAM工作岗位,教师根据CAD/CAM等应用软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工作过程要求,设计了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压铸模具等若干个训练项目(如平垫圈模具、花瓶模具、眼镜模具、皂盒、照相机壳、汽车轮箍等)。教学环节的实施完全遵守其工作过程。学生经过上述若干个项目的训练,基本能达到该岗位从业的要求。
2.专项实训
2.1校内专项实习模块(第四学期)。模具专业专项实习的总体操作流程如下:学生分组下达设计任务书产品工艺性分析确定设计方案CAD模具设计小组内择优选取加工模具模具零件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
为了保证实训质量,学校应当成立一个由多名教师组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指导小组,实训时间为12周(课内6周,课外6周)。具体实施步骤及内容:(1)模具设计与备料。学生报名选择塑料模或冷冲模设计与制造,根据报名情况分组并选择设计指导教师。设计指导教师布置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题,每人完成一副模具的设计。备料包括标准模架与模板的定做或非标准模板和标准件的购买。(2)工艺编制与模具加工。在教师指导下,每组学生选择最优化、最合理的设计图纸,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加工工艺,分工合作,完成模具加工任务。(3)模具装配、试模、调试。学校聘请企业的模具钳工师傅进行指导,学生全程参与,进行模具装配、试模,产品质量检测,工艺的改进尝试与模具结构的修正。(4)总结。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交流座谈,了解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协助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在实训中完成并提交:小组共同提供加工模具资料一套,包括装配图、零件图、工艺卡、模具成品;组员每人上交各自设计资料,包括装配图、非标件零件图、设计说明书、各自负责编制的工艺卡与零件图、模具制造总结。
2.2校外轮岗实训模块(第四学期)。轮岗实训是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训练,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指导,受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的专业训练。这种模式既指有两批学生交替参与,又指不同岗位的交替参与。指导教师应当根据被指导学生不同的实训单位、岗位及要求,会同实训单位确定具体实训内容并拟订实训计划,具体指导学生实训。
2.3职业技能大赛模块(第四、五学期)。在第四、五学期,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先在所有学生中开展大赛培训,培训要以职业岗位中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或任务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提高自身操作技能。然后通过层层选拔,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的有机结合。
3.综合实训
3.1毕业设计模块(第六学期)。毕业设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化与升华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实际工作和今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毕业设计选题要在第五学期完成,选题要来自实际,应用性、综合性要强。毕业设计采用基于生产过程的设计模式:产品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图纸真正变成模具,并用模具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使毕业设计真正成为学生实际工作前的一次全过程模拟,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3.2顶岗实习模块(第五、六学期)。学生完成单项技能实训、专项实训和轮岗实训后,进行顶岗生产实践。选择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综合训练。顶岗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的主战场,在顶岗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企业的岗位完全以学生为主运作,他们接受的是实际工作过程的训练,学生的身份就是员工,享受企业员工的工资等福利。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学生素质,教学计划,习惯势力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另外自身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需要我们更多的人去进一步的探讨和推广。参考文献
[1]龙宁曲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下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 《科技信息》,2011年12期.起止页码:78-78
[2]王永花.吴伟.谈"基于问题学习"模式中的问题及其相关探讨.《物理教师》,2007年28卷3期.起止页码:46-47.
[3]黄妹兰.例谈引导式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科学教育》,2007年 13卷 2期.起止页码:2-4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教、学、做”一体化 实践
当前的职业教育就像进入市场的企业一样,面临着调整优化的考验,特别是技工院校更处在生存的边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已不在;求学资源的总量在减少,学生选择学校的自主性在增强;学校经费短缺,发展滞后。如何突出技工教育的办学特色?如何转变技工教育的办学模式?是摆在技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笔者学校在进行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的过程中,模具专业作为学校的特色专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构建职业导向的专业建设
“面向市场,定位就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系统的应用知识及持续发展的能力”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按照职业岗位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面向模具制造与维修、模具设计、产品生产、设备操作、质量员和安全员等岗位。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学校设置了模具钳工、模具制造工及模具设计三个岗位群,不同的岗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求有所侧重。
1.模具钳工方向
主要学习钳工基本知识及实训项目、模具拆装实训项目、模具的调试和维修项目。
2.模具操作工方向
主要学习普通机加工、电加工、数控加工项目。
3.模具设计方向
主要学习冷冲模设计与制造实训项目、塑料模设计与制造实训项目、其他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项目(拓展项目模具CAD/CAM的实训项目、Pro/E、UG等实训项目)。
二、构建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职业教育的市场性和经济性,课程的内容、实训也必须以职业活动、岗位工作流程为导向来确定。以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为例,首先要选取岗位群典型零件的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景。其次,采用全真模拟与一般模具企业的工作流程,即:制品的三维设计成型工艺分析模具结构设计(主要是成型零件的设计)模具零件加工模具装配试模。采用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组织和实施,真正做到实训和生产一体化、学习和工作一体化。最后,建立与企业接轨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三、构建行动导向的教学实施
教师按照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从信息收集、制订计划、选择方案、实施到成果评价的完整的工作过程。
职业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必须来自于切实的行动。“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行动即学习”是笔者学校在示范校建设中极力推行的理念,其实施的过程如下。
第一步:接受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要求。在项目实训前,每个学生会收到工作任务书页或样图,老师在这一阶段可以给学生讲述清楚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二步:收集并确认信息。学生能通过互联网、市场调研、互相讨论等各种渠道获取任务的相关信息,并能确定信息的可靠性。
第三步:制定加工步骤,领取毛坯和工量具。学生按照设计要求,领取坯料并检验坯料的完整性,并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制定加工方案,准备加工所用的工、量具。
第四步:实施任务。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获得实施这些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简单的示范演示后,学生需独立运用工艺知识和技能开展工作活动,教师只是在发现错误时才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第五步:工作总结与评价。在工作任务完成后,学生依据先前拟定的评价标准,自行检查工作成果是否合格,并逐项填写检查单。再由学习小组互评,然后由指导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过程考核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并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学习是行动,工作是行动,学生从相关技术材料中独立获取信息,并经过个性化的思维过程对其进行加工,最终获得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行动导向;三位一体
高职学院实践教学是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接纳的重要问题,德国行动导向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重要指导理论。行动导向强调在行动中学习的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构建教学体系。[1]
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当根据行动导向基本思想,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进,形成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以模具专业为例说明这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高等职业教育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主要从事模具类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设计、自动数控编程和模具加工制造等,培养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能力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着眼点。基于此,我们构建基于模具工作过程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单项实习目的在于形成职业基础能力,专项实习目的在于培养职业拓展能力,综合实习目的在于提升职业生产能力,三个层次的实践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见下图)。
(一)单项实习
1.基础实习模块(第一、二学期)。主要有机加工实训、金属切削设备拆装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训、工程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零件检测、模具钳工等实训。这一层次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对机械加工设备、机械加工方法有一个基本认识,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后述的专业专项训练及综合技能训练打下基础。同时每个技能实训项目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和趣味课题训练模块。例如,模具钳工技能实训分为二个模块:基本功训练模块,主要培养学生零件手工加工技术的基本能力;趣味课题训练模块(划规、榔头的制作等),进一步强化学生手工加工技术的专项技能,学生也可自由选择,自己设计加工方案,自主完成加工工作。
2.提高实习模块(第三学期)。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工艺编制、塑料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中级技能培训、CAD/CAM实训、数控铣削实训等。教学项目针对的是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等的训练,一系列教学项目的实施,确保学生达到今后从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标准。
例如,针对模具CAD/CAM工作岗位,我们根据CAD/CAM等应用软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工作过程要求,设计了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压铸模具等若干个训练项目(如平垫圈模具、花瓶模具、眼镜模具、皂盒、照相机壳、汽车轮箍等)。教学环节的实施完全遵守其工作过程。学生经过上述若干个项目的训练,基本能达到该岗位从业的要求。
这一层次技能训练,要求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规范学习内容和标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专项技能的同时,达到中级工水平。
(二)专项实习
1.校内专项实习模块(第四学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习的总体操作流程如下:学生分组下达设计任务书产品工艺性分析确定设计方案CAD模具设计小组内择优选取加工模具模具零件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
为了保证实训质量,学校应当成立一个由多名教师组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指导小组,实训时间为12周(课内6周,课外6周)。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具体实施步骤及内容:
(1)模具设计与备料。学生报名选择塑料模或冷冲模设计与制造,根据报名情况分组并选择设计指导教师。设计指导教师布置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题,每人完成一副模具的设计。备料包括标准模架与模板的定做或非标准模板和标准件的购买。
(2)工艺编制与模具加工。在教师指导下,每组学生选择最优化、最合理的设计图纸,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加工工艺,分工合作,完成模具加工任务。
(3)模具装配、试模、调试。学校聘请企业的模具钳工师傅进行指导,学生全程参与,进行模具装配、试模,产品质量检测,工艺的改进尝试与模具结构的修正。
(4)总结、答辩。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交流座谈,了解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协助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在实训中完成并提交:小组共同提供加工模具资料一套,包括装配图、零件图、工艺卡、模具成品;组员每人上交各自设计资料,包括装配图、非标件零件图、设计说明书、各自负责编制的工艺卡与零件图、模具制造总结。实训答辩分两步进行,一是小组模具制造答辩,二是个人模具设计单独答辩。
2.校外轮岗实习模块(第五学期)。轮岗实习是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训练,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指导,受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的专业训练。这种模式既指有两批学生交替参与,又指不同岗位的交替参与。
指导教师由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并且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搭配组建。指导教师应当根据被指导学生不同的实习单位、岗位及要求,会同实习单位确定具体实习内容并拟订实习计划,具体指导学生实习。
顶岗实习的考核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并以实习单位的考核为主。
3.职业技能大赛模块(第四、五学期)。职业技能大赛是切磋技艺、交流技术、展示技能、提升自我的一个平台。技能大赛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场从学生到学校、到地区的全方位检验。
在第四、五学期,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先在所有学生中开展大赛培训,培训要以职业岗位中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或任务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提高自身操作技能。然后通过层层选拔,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的有机结合。
(三)综合实习
1.毕业设计模块(第六学期)。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化与升华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实际工作和今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毕业设计选题要在第五学期完成,选题要来自实际,应用性、综合性要强。毕业设计采用基于生产过程的设计模式:产品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图纸真正变成模具,并用模具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使毕业设计真正成为学生实际工作前的一次全过程模拟,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2.顶岗实习模块(第六学期)。学生完成单项技能实训、专项实训和轮岗实习后,进行顶岗生产实践。选择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综合训练。
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主战场,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学校的专家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企业的岗位完全以学生为主运作,他们接受的是实际工作过程的训练,学生的身份就是员工,享受企业员工的工资等福利。培养计划以企业为主制定,真正体现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充分体现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在增加学习内容的同时,相应减少了一些课程的理论学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接近实际,更有实效,把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实现高职教育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了保证。
二、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一)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研讨、协商制定。制定培养方案时既要遵从“认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认识-提高”不间断的认知规律,更要充分尊重企业的生产规律,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不间断,实施校内学习与企业认识实习、轮岗实习、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形成不间断的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循环机制。
培养方案中前三学期基本完成专业应知、应会基础知识与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培训,确保前三学期打下高职职业基础,形成本专业基本技能(中级);第四、五学期根据学生个性及职业发展规划,导入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知识及高级技能训练及面向企业的定向培训(轮岗实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专业计划的灵活性,强化专业特色;第六学期进行岗位适应性训练(顶岗实习),养成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
培养方案压缩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1∶1。原则上定为两周理论、两周实习交替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与“制造能力”两条主线展开:设计能力有制图测绘、AUTOCAD实训、CAD/CAM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制造能力有金工实习、模具拆装的认识实习、机械加工实习、数控加工专业实训。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靠学校单方来实施存在很大的难度,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结合构建校企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最佳的途径。
高校首先要增加投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要做好设备的整合工作,老设备可用于学生认识、拆装等教学环节。二是要在国内外调研基础上,购置新设备,购置的新设备要有前瞻性、先进性,还要和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新设备不应以验证性为主,而应该具备工艺性、设计性和生产加工性等教学功能。模具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宜设置理论教学区、模拟操作区、操作训练区和产品生产区,形成既是车间又是教室的实习基地格局,实现教、学、做合一,兼有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三是设法与企业联合,创建校办企业,达到资源共享、企业和学校共赢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实训或实习得到工厂化生产的锻炼,学到更贴近就业岗位需求的实践技能。四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现场企业环境进行实际加工。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1.制定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其次,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校企合作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教育是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育对于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意义重大。通过合作,学校专业教师可以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问题紧密纳入教学过程中;企业负责学生顶岗生产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
3.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仅是从学校到学校,而更应当从企事业到学校。从其他行业一线引进工程师、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充实教师队伍,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技之长,更从企业带来了新理念,指导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同时对于从企业引进的教师本人而言也是一次质的飞跃,教学相长,理论和实践相印证,也能弥补实践中的不足,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升华。
关键词:任务驱动;模具CAD/CAM;实训教学;模具设计师
模具CAD/CAM技能实训是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方向)的一门实践性技术基础课。在学校“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业教育师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下,此实训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数控编程加工、CAD/CAM软件等理论知识并借助于当今流行的三维CAD/CAM软件进行产品三维建模、模具设计、数控编程的能力以及操作加工中心、数控铣床、电加工机床加工模具零件的能力。模具CAD/CAM技能实训为14周集中实训,其中模具设计6周,加工中心操作8周。实训结束经考核合格可取得模具设计师(三级)和加工中心(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由于该实训课程以三维设计软件应用为主要内容,为了提高实训教学效果,保证实训教学质量,笔者以注塑模具设计实训为例,基于国际流行的高端三维设计软件UG NX及其Mold Wizard注塑模具设计平台,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模具设计实训教学研究。实训按照企业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进行,以模具制造企业实际应用生产项目设计实训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操作、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真正具备实际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和能力。
1 UG NX Mold Wizard注塑模具设计平台
UG NX是由Siemens公司推出的功能强大的三维CAD/CAM/CAE软件系统,涵盖了产品设计生产从概念设计、工业造型设计、三维模型设计、分析计算、动态模拟与仿真、工程图输出,到生产加工成产品的全过程。凭借其强大而完美的功能,UG NX已经成为三维CAD/CAM/CAE领域的主流软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机械、造船、数控(NC)加工、医疗器械和电子等诸多领域。
Mold Wizard是UG NX软件中用于注塑模具自动化设计的专业应用模块,运用知识嵌入的基本概念,按照注塑模具设计的一般顺序模拟模具设计的整个过程,即从读取产品模型,到确定和构造开模方向、收缩率、模腔布局、分型面、型芯、型腔、滑块、内抽芯、模架及其标准件、浇注系统、冷却系统以及零件清单等。利用UG NX Mold Wizard注塑模具设计平台进行注塑模具设计流程见表1。
表1 Mold Wizard注塑模具设计流程
2 任务驱动教学理论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一个个任务情境交给学生,学生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进行自主性、探究式的学习。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学生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循序渐进地完成一个个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学会了与人协作,学会了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极大地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望,使自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任务驱动教学法一般按照以下四个教学阶段进行:(1)明晰任务目标;(2)任务设计分析;(3)实施完成任务;(4)任务考核评价。在模具CAD/CAM技能实训教学中,以注塑模具设计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知识和技能隐含在注塑模具设计的工作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分析任务,明确与任务相关联的知识内容中哪些是已学的,哪些是新的;根据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后进行分析总结,讨论交流,找出不足,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真正掌握。
3 任务驱动的教学应用
3.1 明晰任务目标
任务目标决定任务内容的设计内涵,任务内容服务于任务目标的实现。在模具CAD/CAM技能实训教学中,确定了注塑模具设计的任务目标:学生学习塑料模具设计和UG NX基础操作课程之后,通过注塑模具设计技能实训,了解注塑模具设计标准知识、管理知识;掌握注塑模具设计工程知识,具备独立的工作能力,能较好地应用CAD/CAM/CAE数字化设计工具UG NX从事注塑模具设计、分析仿真及成形过程模拟,达到模具设计师(三级)国家职业标准。
3.2 任务设计分析
任务设计内容是否恰当关系到任务驱动教学的成败,也关系到任务目标能否实现。因此,经过慎重考虑和多方斟酌,按照企业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设计注塑模具设计实训教学内容,将Mold Wizard注塑模具设计流程划分成四大模块,每个模块又划分为几个工作任务,选择模具制造企业实际生产的塑料产品作为任务实施载体,将知识点贯穿于各个任务中,真正实现学生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任务设计内容见表2。最后通过4个综合设计实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并掌握注塑模具设计的整个流程,具备注塑模具设计能力,达到任务目标。
表2 任务设计内容
3.3 实施完成任务
(1)任务实施前准备。教师应向学生强调任务实施的目的及意义,详细说明任务实施过程、进度要求及注意事项,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为宜,按成绩好、中、差搭配组合,指定1人为组长。
(2)任务下发与布置。按照表1的任务设计内容,各组组长到教师处领取任务,然后组织本组成员思考、分析、讨论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各小组成员按照实施计划独立完成任务。
(3)过程检查及答疑。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定期巡回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避免抄袭现象出现。同时,对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题,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指导,以拓宽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兴趣。而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必急于纠正,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撰写任务报告。任务实施伊始,要求学生将设计内容详细记入报告草本内;完成时,将草本内容整理归纳后撰写正式的任务报告。任务完成后,要求学生撰写任务报告,用文字描述任务实施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归纳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4 任务考核评价
在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应组织各小组将本组的最佳方案及作品向大家展示,供大家交流学习;表彰做得最好的小组以激励其他组的学习动力。对于任务实施结果的评价不能用“对”或“错”来判定,而应当用“好”和“更好”来区分,应重视过程评价。因此,我校制定了任务考核评价方案(见表3),采用三级考核:一是每个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任务实施过程及作品进行综合自评,二是各小组成员根据他人的参与程度、贡献情况、团队协作意识及完成的作品进行综合互评,三是教师对各小组任务实施完成情况进行总体评价。而后综合三种评价确定每个学生的最终成绩。采用三级考核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回顾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表3 任务考核评价方案
4 教学体会和总结
在模具CAD/CAM技能实训教学过程中,我校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实践教学内容以任务情境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围绕任务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并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及与他人协作的精神来完成任务―“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转变成了“以学定教”的主动学习新模式。通过考核评价任务完成结果和总结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技术和水平达到了实际职业岗位的要求。
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任务内容选择要合适,保证难易适中,符合学生能力,知识面覆盖较全面。可以选择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通过与社会生产接轨,锻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2)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有什么用,该怎么用一直困惑着学生,如果能将这个问题解决好,就能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很多。因此,教师选择的任务内容与企业生产联系起来,可使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如何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学生体会到了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会提高。
(3)处理好教师指导及学生间的交流。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问题、难题,教师可以帮助解决,但仅限引导,引导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及工具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大家共性的问题,应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与教师探讨,共同解决。
(4)任务报告必须写。任务完成后撰写报告是学生对任务实施中的问题、难题的再一次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分析与总结相关知识点,全面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志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中的应用[J].模具制造,2009(7):95-97.
关键词:钻(铰)加工精度;单个零件;组合零件
中图分类号:TG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064-02
近年来机械工业产销高速增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从事切削加工各种操作的人员也在不断扩大。作为机械加工中精加工之一的钻(铰)孔加工受加工刀具强度差、排屑及冷却困难、加工工艺不合理、切削液选用不当等因素的影响,精度质量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提高孔系钻(铰)孔加工质量,我们要从刀具的选用、切削用量的控制、切削液的正确选择、加工工艺的编排、刀具结构的改进和钻(铰)孔等常见问题入手,耐心细致地操作,确保孔系钻(铰)加工质量。
1 孔的钻(铰)加工中常见的问题
在孔的钻(铰)加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以下问题:(1)孔径大于规定的尺寸;(2)孔壁粗糙;(3)孔位偏移;(4)孔歪斜;(5)孔呈多棱形;(6)两孔之间的中心距有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钻(铰)余量过大或过小;(2)钻(铰)刀具锋利程度不够;(3)铰刀与孔中心不重合,铰刀偏摆太大;(4)切削速度太高;(5)钻(铰)时,操作者用力不当或不均;(6)钻床本身主轴振摆过大;(7)切削液选择不当;(8)划线不正确。
2 孔的钻(铰)加工质量保证的方法
对于孔加工精度要求较高的工件批量生产,一般采用钻模加工来保证。但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更多的是进行小批量的加工,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进行钻孔加工练习和零件制造时只能运用手工加工来完成,如何进行高精度孔系的钻(铰)加工,对于职业院校钳工专业的学生来讲至关重要。下面介绍几种高精度孔系的钻(铰)加工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例一:
(1)分析图纸:如图1所示,两孔孔径加工精度高达H7级精度,孔距为70±0.05,孔至工件底面距离为20±0.05。要保证加工符合图纸要求,首先确定好加工工艺路线:划线中心钻定位?7钻头扩孔(测量参考孔)?9.8钻头扩孔?10H7铰刀铰孔;然后检查台钻精度是否满足加工要求,再将钻头刃磨、铰刀研磨达到加工要求。
(2)加工好工件两垂直基准面,划孔1、孔2的加工线,将高度尺调整到加工尺寸的最大极限值划线,预留返修余量。按确定好的工艺路线钻孔1,注意添加切削液(豆油、茶油),加工完后,根据实测结果返修基准A、B面,保证孔1到两基准面的孔距。
(3)将一?10心轴插入孔1内,按所划加工线在孔2的中心加工一个M6螺纹孔,车、磨一个内径为7、外径为?10H7的校正圆柱,用螺钉将校正圆柱安装在孔2上,用量块调整好校正圆柱到心轴和基准A面的距离,固紧螺钉。在钻床主轴上装上杠杆百分表,对工件上固定好的圆柱进行校正,使圆柱中心线和钻床主轴中心线同轴,然后固定平口钳,再进行校正,确认无误后则拆去校正圆柱,钻、扩、铰孔2,达到孔距要求。
例二:
(1)分析图纸:如图2所示,要求件1、件2都要加工2-Φ10的孔,并且要求件1件、2能够翻边互换,对称度要求达到0.02。此类工件加工难度极大,如果考虑单件加工的话,精度基本难以保证,基于该工件为对称工件,在实习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以单件作为钻模的方法加工,确保加工精度。
(2)加工好工件1的两垂直基准面,将高度尺调整至加工尺寸的最大极限尺寸划孔1的加工线,将Φ7的钻头磨制成精孔钻,按例一确定好的加工路线加工好孔1至Φ7。加工完后,根据实测结果返修基准A、B面,保证孔1中心到两基准面的距离。
(3)将件1、件2的外观尺寸加工至图纸要求,保证好各边的垂直度。用C型夹头将件1、件2稍微固定,放置在平口钳上,用矩形角尺调整好两件的底边保持一致,夹紧平口钳和C型夹头,以已经加工好的孔1为基准,用Φ7的钻头加工件2上面的孔3。
(4)松开C型夹头,将件1翻转180°(注意孔口倒角),以孔1为基准,用同样的装夹方法加工孔4至Φ7。
(5)将虎钳松开,将相互夹紧的件1和件2同时翻边夹持在虎钳上。以孔3为基准,用Φ7的钻头加工工件1上的
孔2。
(6)按?9.8钻头扩孔—?10H7铰刀铰孔的加工路线对件1、件2上的孔同时进行钻、铰加工,最后松开C型夹头,对单件进行孔口倒角,检测加工精度。
3 结语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孔系钻(铰)加工还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需要我们针对实际的加工要求,合理地编排好加工工艺,运用正确的刀具刃磨方法,选择适当的冷却方式,在加工过程中注意清洁工作,勤测量、多分析,一定能够保证钻(铰)加工出高质量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周晓峰.金属加工基础与实训[M].北京:中国劳动
和社会保障出版社.
【关键词】信息化;模型构建;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教学方式
一、引言
随着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的开展,通过大赛来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本文通过《车轮模型的构建与加工》项目为载体,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做、学、教”三种统一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宗旨,从项目准备—项目引入—项目分析—项目实施—项目展评—总结拓展六个环节来分析在CAD/CAM课程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来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中高职四年级学生在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机加工工艺有一定基础和一定的CAD绘图能力;在知识方面已经学习了草图绘制、拉伸等操作,但实体造型设能力不够;在情感方面大部分同学对软件有一定的学习兴趣,部分同学兴趣浓厚。
2.教学内容整合
根据CAD/CAM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分为5个知识模块,本项目将实体建模、装配、工程图及加工融合在一起。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草图绘制,前期项目是涡轮蜗杆减速箱的构建,学习了拉伸、孔命令;现在进一步通过车轮模型的构建与加工来学习旋转、阵列、放样、装配及制造命令的使用;后续项目是汽车其他零部件的构建;所有项目完成后的作品可以装配为一部完整的汽车,见图1。将命令练习和运用融入到汽车零件造型中来,从而来激发学生们的学生兴趣,满足“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
3.教学目标确定
根据分析,确定了知识目标是:掌握旋转、阵列、放样、装配的使用方法;技能目标是:能灵活运用命令构建和加工模型;素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探索、研究、创新、合作的职业素养。重点为旋转、放样、阵列、装配及加工命令使用方法的掌握;难点为是零件实体特征构建一般步骤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具体的教学过程见流程图2,大致可以分为:项目准备——项目引入——项目分析——项目实施——项目展评——总结拓展六个环节,下面将从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突破的方法进行分析。
1.项目准备
存在问题:
(1)书本预习枯燥;
(2)知识与应用脱节。
突破方法:
(1)教学平台、电子教案(图3);
(2)模型库结构分析软件(图4)。
要上好一堂课,提前的预习思考必不可少,但是书本预习比较枯燥,为此搭建了教学平台,将知识点已更直观形象的方式存放于电子学案中。在课前,学生通过登录CAD/CAM技术教学平台,在课前根据学案了解学习目标与课程任务进行知识准备,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预习效果。
在以往教学中,知识与应用往往分步教学,为了让学生在将来就业更快的适应岗位,特地开发了模型库结构分析软件,将机械结构的知识融入到软件教学中来,做到学科的结合。打开软件,进入项目图标层,点击车轮,出现其装配立体图,再双击,零件分开,将鼠标放在相应的位子上会出现名称与作用,复杂的零件还可点开了解其剖面的结构,这样在课前,让学生充分了解轮毂和轮胎的结构,为项目的展开作好铺垫。
2.项目引入
存在问题: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职业面向模糊。
突破方法:视频导入,职场角色扮演。
课堂开始播放一段关于为畅想未来汽车车轮的视频引入课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四年级的学生即将就业,然而职业面向模糊不清,所以将实训机房设置成开发部,教师担任项目总监,下达设计任务书(图5),完成四款不同风格
车轮的设计与加工,学生分成4个项目小组,组员推选项目组长,进行任务分工(图6)及进度把握,其他组员进行结构、外观设计、完成工程图和加工,任务完成后,可进行角色互换。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进行职场角色扮演,感受工作气氛,有效地促进学生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3.项目分析
存在问题:模型构建无从下手,设计顺序不明确。
突破方法:小组讨论,构图游戏(图7,图8)
确定轮毂和轮胎的构图顺序与方法,是本项目的难点。学生们拿到图纸存在模型构建无从下手,设计顺序不明确的问题,为此在老师的引领下让项目组长组织同学们对轮毂轮胎的体素分解、建模方法、建模顺序展开讨论,形成初步方案,培养探究、思考的习惯。
针对难点,本课程特地开发了构图思路互动游戏,小组合作完成,点击开始游戏,根据中间的图片,头像变亮的同学选择正确的构图方中间更换下一步的效果图,下一位同学继续选择,通过游戏对形成的初步方案进行修正,思路进行导向,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合作意识,构图完成游戏结束。轮胎比较简单,以拖动图标的方式实现。游戏完成后,正确填写构图方法和顺序的表格,难点突破。
4.项目实施
针对问题:命令繁多,步骤复杂,难记易忘
突破方法:视频教学,实体建模技术词典
在项目实施环节中分为6个任务:
构建轮毂、构建轮胎、装配轮毂和轮胎、外观设计见图9。前4个任务完成车轮的设计。知识从结构到外观,能力从仿形到创新。
在每个子任务中,涉及到命令繁多,操作步骤复杂,难记易忘的问题。所以,在每个任务前,老师视频演示对命令的基本操作进行讲解,做好知识铺垫。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进行命令运用,是本项目的重点,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建模词典、同学探讨、老师辅导等方式来解决。从而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做、学、教”三种统一的教学思想。
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开发了实体建模技术词典(图10),在学习中遇到不会的命令,打开软件,点击相应的命令图标,其知识点及操作视频就会出现。软件帮组老师为学生更快的解决问题,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老师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对任务进行全程监控,如果遇到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在终端机上举手,老师单独辅导,从而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命令进行实体建构,突出重点。
模型设计完以后,转化为二维工程图,局部及剖视图能清楚的表达了内部的结构并标上尺寸,完成任务5(图11)。从图片到模型再到图纸完整的展现了产品的设计过程,全方位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为了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对轮毂进行了加工仿真,完成任务6(图12)。共有8个工序:粗车内轮廓、精车内轮廓、出车外轮廓、精车外轮廓、粗车底槽、精车底槽、粗铣端面及孔、精铣端面及孔。
5.项目展评
设计完后,先组内交流,选出最佳仿形和创新作品(图13),项目组长介绍建模思路和外观设计,在展示中体现学生设计的亮点,找到不同的设计思路,发现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为了进一步检测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老师组织同学在线测试,电脑自动评判并生成成绩。
教师对学生提交的作品给出过程和总结性评价,和在线测试成绩形成成绩单,学生可在线查询。在线评价反馈系统还可对整个班级的成绩统计分析,形成柱状图(图14),方便老师查阅,指导教学。
6.总结拓展
老师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首先肯定学生的创意与探究学习的精神,对共性问题再讲解,对学习难点再突破,再将知识要点条理化,加深认识,强化技能。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将完成作品上传到平台,知识巩固。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学习论坛中交流讨论。从而打破了传统学习中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成共同学习空间,不断提高。
四、教学总结
本实训课题基于自主开发的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学,充分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实践项目,旨在让学生在未来能成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吕伟.中职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G].江苏教育,2013(2).
[2]侯小菊.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建构势在必行[G].江苏教育,2013(2).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
0 引言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表明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体现高等职业性、实践性与技术性特点的重要举措。实施校内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针对个别班级进行改革试点可以,但要在整个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展校内“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还是有难度的,“‘工’做什么”和“‘学’怎么结合”是国内高职院校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及过程,结合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交替”课程进行阐述。
1 实施校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思路研究
实施中要“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培养职业素质、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创造一个真正的职业环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指导思想,要“以模拟模具企业产品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氛围与情境,以冲压、注塑、压铸模具产品为项目载体,以项目案例手段,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以三维造型设计、模具装配、调试、修模核心技能训练为中心,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以模具产品为项目载体”的总体思路,设计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完成10个教学项目和10个学生自学项目的基础上,在第一实训楼每个小组完成2个工学结合项目,全面推行“工学交替”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 实施过程研究
2.1 学习研讨,解决观念和认识阶段
观念问题是课程改革的主要障碍。开展“工学交替”新教学模式的完善阶段,要经过三个文件的认真学习,解决好教师对工学结合的认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考核评价新方案,探索课堂与实践地点的一体化;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成立研究小组,将善教学、懂理论、会操作、勇于创新的业务骨干充实到研究小组中。同时,明确职责,科学定位;加大投入,营造科研氛围。②针对模具专业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掌握学生对新教学模式开展情况的认识。③加强理论学习,坚持自学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使教师们由原来的“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化。
2.2 深入探究,多层次专题研讨实践探索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冲压、注塑模具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完成模具专业班级的“工学交替”模式的课程正常教学任务,及时地总结成功经验,减少疏漏失误,发挥课堂教学与工厂操作主阵地的作用,才能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1 实施方案的落实
经过几十次的骨干教师和技师们的讨论,并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认证,达成了模具专业的校内“工学交替”项目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案:
①基本学时:442学时。
②课程目标:通过冲压、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典型模具零件分析、模具零件加工、模具装配、调整试模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初步模具设计和制造的能力;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快适应生产、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③课程主要内容:以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为总指导,通过对专业岗位(群)的工作分析,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本课程针对毕业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职责、具体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使用工具、劳动组织、与其他任务的关系)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达到的目标及应有的素质,构建了新的教学内容,内容涵盖模具钳工、模具数字化设计、模具数控和电加工、典型模具的装配、试模、修模等,以项目案例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2.2.2 教学设计(项目案例)
以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课程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①教学设计思路:
将企业现实典型的项目案例转换为认知性项目案例进行教学,再由认知性项目案例来完成现实的项目,项目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通过实际冲压件的模具设计、制造项目的工作过程来完成课程主要认知性工作过程的讲授,与学院第一实训楼合作以实践教学与动手制作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达到会应的综合技能训练的最终目的。
②教学内容设计:
③课程分工:
综合技能的安排,结合本院第一实训楼的设备现状,要求分工明确,两名老师担任三个班的指导任务,每个班分成8个小组,半天讲解教学型实际案例,半天指导学生加工生产型案例,围绕着模具加工的合格产品或出现的次品、废品及现场加工过程中的故障问题,不断地改进设计方案和纠正工艺方案。
④课程总体设计(192学时)
项目载体名称以及时间分配:冲压模模具设计,78学时(约7周);冲压模模具加工,78学时(约7周);冲压模模具装配,24学时(约2周);冲压模模具安装、调试及修模,12学时(约1周)。
2.2.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广泛采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现场讲解演示法、师生角色互换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把几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使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2.4 考核评价
模具专业所有的专业课程采用了“驾证式”的考核方案,即知识和能力同时进行考核,知识的考核采用试卷形式闭卷考核(教室);能力的考核以完成一套冲压模具的设计、制作为主(第一实训楼);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进行考核,成绩单上要体现理论知识成绩和实践技能成绩。知识和技能同时及格时该门课程才能及格。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两门课程在课题研究阶段实施模具工(高级工)考证的“驾证式”考核升华方案,实现“课证融合”:即结合我院机械行业技能鉴定点工作的开展,按照国家模具工技能鉴定考核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模具工技能鉴定,技能鉴定包括理论和实操两部分,分别考核,分别通过。两部分考核成绩均达到高工模具工标准者即发给国家劳动部授权的模具工(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使技能鉴定内容与教学内容融合;模具工技能鉴定标准与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相融合;不再另安排期末考试,将学生的模具工技能鉴定成绩作为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技能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
3 结语
实施校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学院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有力举措,是促进学院办学水平提高的良好策略。有利于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更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提高了教师实际动手的能力,培养了一批适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推动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下一步顶岗就业能力培养做好了铺垫。通过此类“工学交替”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对其他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开展校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浙政发[2006]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