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生学习指导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14 05:48: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生学习指导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生学习指导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就业服务,通过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目前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高职的初次就业率56%,2004年为61%,2005年为62.1%。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不能适应就业的市场化形势,现状令人堪忧。

1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1.1就业指导观念的短视性

高职院校很多是由中等职业教育升格转化而来,办学时间较短,尚处于“增容”阶段,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争取生源、扩大招生规模上,即重视“进口”;有些老牌高职院校也受到新升格高职院校抢夺生源形势所迫,也纷纷在招生工作上给予更多关注,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相对倾斜,但对于“出口”,即就业方面,重视程度则明显不够。俗话说:出口畅,进口才能旺。从学校长远发展看,对学生就业工作不重视,将最终制约高校自身的发展。

1.2就业指导模式的滞后性

2002年前一般院校就业指导模式是“纯就业中心模式”,只设学校一级就业工作机构和人员,直接对学生开展就业信息服务、指导与咨询工作。主要是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帮助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等。这种模式只能适用于毕业生很少、供不应求的情况。2002年以后,随着毕业生的增加,大多学校进行了改革,由“纯就业中心”模式改为“学校就业指导办+系部就业联络员”模式,校就业指导办负责为全校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与咨询等服务,而系部就业联络员则主要为毕业生提供教育、辅导、咨询等服务。这一模式较前虽有所改进,仍不能满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不断增加的服务需求,亟待创新。

1.3就业指导工作的低层次性

目前,就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来说,主要由辅导员及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兼代,这些人员流动性大,工作任务多头,就业指导能力不强,管理人员更换频繁,队伍不稳定,大多没有取得国家正规的职业指导资格证书,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状况。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原有管理机构的单纯控制管理职能已不能适应形势要求,就业市场走向、分析预测研究、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能越来越重要,因而这种状况是很难适应的。

1.4就业指导内容的单一性

现有就业指导模式主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就业信息的等,就业指导缺乏总体规划,内容乏味,千人一面,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发展前景来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因而专业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够理想。从形式和手段上看,也是灌输多,互动少;请进来多,走出去少;一般化教育多,个性化指导少;坐等用人单位上门多,主动搜集用人单位信息少等,所有这些制约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2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2.1强化实践技能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从表面上看,是历年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的结果,实际上则是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结构、体制及就业途径不畅等诸多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必然结果。通过对用人单位及往届毕业生的调查,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是动手实践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高职提高竞争力的砝码。我们对扬州职业大学2007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有62.2%学生认为“就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技能、能力”,当问“毕业生目前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有48.7%人认为“没有过硬的技术、技能。”因此,就业指导应围绕实践技能这个核心,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职毕业生,可通过以下途径:

2.1.1围绕就业指导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例如,学习期间开展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和职业体验活动,举办成功人士求职报告会、往届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追寻优秀毕业生成功轨迹的采风活动、开展招聘模拟活动等,增加毕业生对就业的感性认识和自信心,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

2.1.2增加就业实践体验性机会,提高实践技能

就业指导工作单纯依靠就业指导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全校各部门的配合,需要学校政策措施的配套。因此,一方面,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对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并创新,特别是要改革目前高校专业设置过细过偏的弊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改变重传承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增加实践课课时比例,增加实践性环节的经费投入,提供学生充分的实践体验机会,提高实践技能。

2.1.3建立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完善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学生实践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放到相关的工厂企事业单位中去,充分发挥实验实训基地的优势互补,让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寻找毕业设计课题,熟悉生产流程,接受工厂技术人员指导,实现学生实践实习、毕业设计、学生就业三者统一。高职院校要正确处理职业性与学术性的关系,改变那种培养学生基础理论不如本科,实践技能不如中专,毫无高职特色的现状。通过建立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完善职业技能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考核鉴定,使之成为具有职业技能且被认可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体现高职特色,提高就业率。

2.2为地方经济服务

坚持紧密贴近地方支柱产业和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的就业之路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向,以江苏扬州为例,从1978年至2006年,扬州产业结构呈现以下变化: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升有降,第三产业上升最为明显,从轻重工业的比例来看,重工业高于轻工业。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必须及时向学生介绍地方支柱产业的发展状况,公布招聘信息,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制订产学研、校企合作的长期计划,使高职毕业生成为地方经济主力军。同时积极向外拓展,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要建立联系,疏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做好毕业生推荐工作。

2.3加强正确的职业观、创业观、诚信观教育

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状,关键是就业观念的问题。高职院校培养的应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广大的企业、基层是他们大显伸手的地方。学校必须围绕高职人才定位开展正确的职业观和创业观教育,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并把就业指导与“两课”课程相结合,与专业课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时间最多影响最深的专业教育渠道,全方位地渗透职业观特别是创业观教育。在对扬州职业大学2007届毕业生的调查中,有39.1%学生认为“创业风险太大,有勇气的人才能创业”,具有55.4%学生认为“先就业,积累经验后再创业”,其余学生认为“人不一定创业”。因此,创业观教育任重道远,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将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诚信观教育也是毕业生教育中必须重视的方面,如“对毕业生毕业后频繁跳槽、任意毁约现象的看法”时,有10.7%的学生认为“很正常”,有l8.2%的学生认为“人向高处走,很正常,无须指责”。因此,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校树立良好的人才品牌信誉,保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学生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就业指导服务的方向,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宗旨。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我们对2007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83.7%学生认为“要加强就业指导”,有57.3%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阶段的始终,而不仅仅是毕业前进行”,有93.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由于受到经费、课时、人员等限制,目前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对薄弱。毕业生就业不仅需要有形的物质准备,同时需要无形的精神、心理准备,如对就业政策、信息、技巧等方面的熟悉与了解程度。因此,要让就业指导工作上升到一个层次,必须把握学生需求动态,这样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第2篇

学生抄袭论文导师“连坐”

作为山西省唯一一家“211”院校,太原理工大学出台了《太原理工大学学术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其中规定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发表或撰写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有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者,除对学生进行处理外,根据指导教师负有责任的大小,对指导教师给予如下处理:通报批评,暂缓招生,取消导师资格等。

对于违反学术道德的教师,情节轻微者,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记过、中止项目并责令其改正。对情节严重者则要给予降职、解职、辞退或开除等,并要求其终止项目,收缴剩余项目经费,追缴已拨付项目经费,在一定期限内,不接受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违反学术道德特别严重而触犯法律者,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另外,《规范》还要求在编的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有关工作的教师、研究人员、研究生(含博士后)、本科生,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注明出处;引文原则上应使用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凡转引文献资料,应说明转引之处。引证的目的应该是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所引用部分不应构成本人研究成果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实验记录用蓝黑墨水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字迹清晰整洁;写错作废的张页,不得撕毁。学术成果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不准以任何方式抄袭或变相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调查资料、实验数据、专利产品等研究成果。

对有明显违反学术道德行为者,实行一票否决。违反学术道德规定的学生,经查实后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对情节轻微者,可给予责令改正、批评教育、延缓答辩、取消相关奖项和取消申请学位资格等处理。对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影响恶劣者,给予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直至开除学籍处分。对已授予学位的学生,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判定,对授予的学位予以撤销。

论文引用超30%就延迟答辩

山西大学较早地使用了同方知网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该系统资料库中储存有大量的各学科期刊和论文,在将学生论文输入时,系统就会识别出该篇论文引用内容所占全篇的百分比。山西大学近年来都是通过该系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初审,如果论文引用率超过一定的百分比就会让学生进行修改或延迟答辩。

“对于硕士研究生,一旦发现引用超过30%就延迟答辩,严重者重新开题,取消给学生再次修改、同批答辩的机会。”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张云波说,“这个百分比还要逐年下降。”除此之外,山西大学对硕士论文采用按一定比例进行匿名评审、博士论文全部省外匿名评审的方法,采取一票否决制,即只要有一个评审专家提出异议即宣布论文不合格。

张云波说:“这个检测系统也不是判定论文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数据只能从一个侧面来评定论文。不同学科的论文,引用量也不尽相同,例如法律专业,引用所占百分比就会多一些。”

论文全部匿名送往外省评审

同山西大学一样,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也将硕士论文的作者和导师名全部匿名送往外省评审。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学院院长崔满红说:“论文作者和导师不知道论文送往何处,更不知道哪个人评审,这样就能杜绝评审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对待博士论文会更加严格。”

第3篇

行为这四个方面对小学科学课探究教学路径进行阐述,探讨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科学探究;异质学习;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科学课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阵地,教师作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组织者、引领者,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其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成为科学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一、让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形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作为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可以让学生"发现"的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因此,教师与其"给"学生若干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有有价值的问题。

二、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引导,是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

首先、在探究活动前,在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步骤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探究实施的过程提出恰当的要求。要明确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作为一名参与者,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引导。

其次、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既要信任学生又要帮助他们及时纠正、归纳、总结。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首先要正确评估学生的探究能力,要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第三是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第四必须要尊重学生的探究成果,不能因为他们得到的结论不够完美而加以否定,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持续。

三、使学生学会合作探究,是进行探究活动的条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划分了实验小组,实验探究小组就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合作学习小组。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科学探究前先就需要将班级的学生按照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及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4人或6人的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其内部由优、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明确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分工,根据实际情况,小组内设立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评分员各一名。小组岗位可以根据自身教学需要而设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可以采用轮换制,让每一个学生尝试多方面的发展。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要明确讨论的目的、实验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质疑和解疑。在活动的过程,老师要充当一个引导者,了解掌握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能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匆匆打断学生的合作。

学习《观察小蜗牛》一课时,课前我让小组根据蜗牛的生活环境,到户外把小蜗牛带到课堂上进行观察,按小组进行观察讨论,记录员结合小组讨论,根据观察记录表进行填写内容填写。记录表主要记录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画一画,我的发现、我的疑问。

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学习兴致特别的浓厚。而且学生更善于自己去发现问题,在汇报的时候,我让每一个小组在前面小组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提出自己的疑问。例如有的小组在汇报蜗牛的运动方式的时候,说到蜗牛依靠腹部缓慢地爬行,其他小组纷纷举起小手说,"我还发现了小蜗牛爬过的地方会有痕迹。""我们小组摸了一下,黏黏的。"经过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十分顺畅,学生成了课堂的小主人,自主地去学习,愉快地去探究。

四、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是进行探究活动的保证

科学的评价体制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探究作好准备,合理的评价应成为学生继续探究的新起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不再是为了追求给学生在科学素养的各方面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是更多地"唤起学生个性化的表现"。

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综合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科学探究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作出适当的评价。通过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表现。不仅要对学生的小论文或研究报告进行评价,还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得到这些结果的及其间的经历,如他们如何提出研究的计划和假设,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活动中是否表现出兴趣、责任感、创造性与合作精神等等。

总之,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核心,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2年6月1日

[2]张天宝著.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张树伟: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创新[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开发。由此,各种综合的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在不同地域及不同学校开始呈现出积极上升的趋势。许多学者、专家对小学美术教育校本课程也进行了大量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特别是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已成为我们一直期待的教育问题。在推进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谈几点策略。

一、探求符合我国国情主体的美术教育道路

由于艺术与时代有着密切而互动的关系,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不同的艺术观念也会产生不同的美学标准。为此,在未来的农村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发上,应充分强调美感的多元化,应包含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及不同形式的美学观和价值体,乡土艺术、民族艺术及特殊族群和特殊阶层的艺术均应融入课程之中。由于美感领域的扩大,美感的标准也呈多元化,美的感受力的训练也需要配合着多元化的发展。同时,在多元文化的趋势下,更应加强学生对自我和本土文化的了解,以及学习如何适应大环境并接纳、了解、尊重其他不同的文化。美术课程中美感经验的学习也有能够结合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宗教、道德、神话传说、政治、社会、经济、家庭、人文等),因为这些都是与人类的存在息息相关的。我国台湾省新竹师院美教系的张权称先生认为:“当今社会,科技急速发展,资讯及交通日益便捷,人与人、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如何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及文化模式、思维方式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进而发展成充满活力的多元文化,将是美术课程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美术教育来说,“农村学校设施差、师资弱、信息闭塞,年轻教师观念转变快,年龄稍大的教师适应新教材比较困难等。既便在同一学校、同一年级、同一年龄段的教师,也引起个人文化素养、责任意识、情感投入等的差异,也会产生高低有别的课程效果”。为了平衡各地的发展水平,建议除增加课程改革的投入外,应加大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在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修养,使教师关注教育理论与知识信息的更新,并能充分利用本地区或本学校的资源,依据地区学校发展和学生的需要出发进行教学。

因此,在开发农村小学美术课程中,更应注重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以及改变原来美术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现象,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紧密联系,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重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的趋势。我国在构建这种小学美术课程时就有过这样的范例,如:曾营小学是一所建在福建省厦门市杏林区郊区农村的学校,在美术课程改革实验中,有力地把与学生的生活与家庭巧妙的与美术课程相结合,率先提出并开设了“家庭课程”。这所学校把周四定位“家长开放日”,定期开设美术公开观摩课,在不影响家长工作的情况下要求家长参与。在美术教师的带领下,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创造。孩子们踊跃的发表自己的创作体会,家长们积极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感受,美术教师对每位学生今后的美术学习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于家长进行交流。成功地将美术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家庭之中,为学生的美术学习营造了更加优化的学习环境。还有日本的美化商业街活动、美国的史前文化学习香港的造纸活动等范例,都是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经验等的丰富结合。

二、开发丰富的美术校本资源

在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上校长、教师都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地方政府也挖掘潜力,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开拓其他经费渠道,使两者之间形成地区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资的基础教育投资体系”。在农村资源开发中,要注重实物资源、信息资源和交流渠道。实物资源包括实验室、教学设备、网络设施、标本、模型、挂图以及校园环境和其他活动场所、设施等。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欲望、探究美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设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景。在美术学习中,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是信息源。建立稳固的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交流的机会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开发资源的维护和管理系统,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不断的发展。农村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以及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美术课程的资源。再者,各地区都蕴含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美术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本地区的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也应当因地制宜的加以利用(如: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生产与生活经验等)。学校也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美术教师也应高度重视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美术用美术的意识,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课程的事实过程中,教师也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生活的环境中,还存在着很多容易被教师忽略的教育资源,如家庭、街道、商店、森林、河流、乡间小道等都可以为美术课程所利用。

三、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实施

在新的美术校本课程编制完成后,为有效地发挥美术课程校内、外资源的作用,在对它的管理和实施也应加强。具体要求如下:

1.根据标准的要求,逐步建立、完善美术课程的各种课程、设备、教材等,配置必要的美术教师。通过其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使用,使资源达到最优化的作用。

2.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发教学素材,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材料、教学论文、CAI课件、图片、录相带、幻灯片、学生优秀作业以及小作文等,形成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3.发挥师生的信息源作用,建立稳固的信息交流渠道。如美术讨论会、校园墙报、广播站、小学生艺术刊物等。不管是在管理上还是实施中,都应强调美术探究的地位和作用,尽量给学生提供开展美术探究的机会,因此,对课程资源的作用、配置与管理的要求要十分的重视。

四、教师力求致力于新的教学观

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转变旧的思想观念,致力于新的教学观。也应参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基本法则来要求自己。那种试图以制造“知识容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全部知识与技能,并能用终身的思想已经不符合社会的现实要求了。“教学源于生活,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对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是教学引导的个人生活展开的方式。但是近年来,我国的教学在整体上缺乏现实感和生活感,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被定格在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之中,丧失了应有的完整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仍旧存在着一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倾向。以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让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喜爱和发现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并逐步培养学生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信心。从而使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们建筑”。布鲁纳也曾经讲过:“知识的获取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的因势利导是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最佳教学目的的良好的开端”。所以,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更加应该在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合理的充当学生的引路人而不是指挥者。

五、注重内部评价

在校本课程评价中,应重点注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评价的功能在于通过评价从而加强学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责任心、针对性和适应性。校本课程评价主要是由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教师和学生来操作进行的。校本课程评价的操作系统更需要一个支持系统来保障,即: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和支持,需要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学校在评价当中,也应结合实际,考虑周全制定相关材料进行评价。如:给教师在再课程评价当中也应该持有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多元智能观等更加先进的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评价。

总之,我国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必须依托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丰富的资源,同时我们还应重视思想、落实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观,这样定能够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能够促进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甚至还能推动整个美术教育的进步,从而使受教育者的素质的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顾平.美术教学导论[M].浙江: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实施行动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

[关键词]:赏识;因材施教

欣赏别人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位成功的教师也必然会欣赏他的学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另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对他们的赏识却欣然接受。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贯彻以赏识为主的原则,因为它是比惩罚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

根据这一原理,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注意运用欣赏,把它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强化手段。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自信、自尊的良好品德。通过教师热情真诚的赏识,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从而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提高综合素质.

一、面向每个学生,“因材施赏”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综合的发展。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因材施教,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明显提高。布卢姆认为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情景和假设。这些都是要求我们当教师的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把这些原理运用到欣赏学生中也就要求我们教师欣赏每一位学生,并且要实行目标分类,学生分层,对待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套用一下就是“因材施赏”。

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一个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主要是通过获得优秀的成绩或同学、老师以及家长的认可来实现的。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学生的某门学科成绩一般,兴趣不太大,但是会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测验或某次提问中,取得了好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了成功的体验,常常会像换了个人似的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不仅后进生要当众表扬,就是中等生和好学生也需要教师在同学面前予以肯定,这种欲望甚至比后进生来得更加强烈。《中国教育报》曾刊出了戴嵩松回忆30多年前受到“一次意外表扬”引发了她一生对自然科学的偏爱。事情是说:上五年级时,她生病住了20多天的医院,病愈回校上课的第一天,恰巧碰上自然课小测验,由于她一堂课也没有上过,自然考不好,只考了50分,晨读课上新来的班主任讲评自然测验情况。戴嵩松同学是在一节课也没有上的情况下参加考试,居然能答对一半,这非常不简单,我提出来给予表扬。同学们也给予热烈的掌声。也就是这次意外的表扬,使她以后对自然科学格外偏爱。因此要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

1.运用期望动机理论,放低起点

学习心理学家提出了这种期望动机理论:动机=估计成功的概率×对成功价值的评估。这个公式的意思是:学生从事某项学习活动动机的强弱,取决于他对获得成功可能性大小的估计与他对成功价值大小的评估的乘积。其中有一项大,就会影响到学生动机强;如果其中有一项小,也会影响到动机弱;如果其中有一项零,他认为没有学好的可能性,或认为学了也没有什么价值,那么他的学习动机就可能是零。提高学生的成功概率,主要通过引导得法与降低难度,成功价值的评估,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能受到多少人的注意,说穿了,学生均有表现的欲望,因此后进生、中等生、尖子生也都需要表现的机会,每一位学生需在人前多加表扬,多给学生戴高帽。

运用学习成就动机的理论,从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入手,从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的项目入手,低起点,选好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制订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的要求,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每个人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评价分层

首先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终了环节,往往是安排在教学过程以后的。但布卢姆他不主张这样做,他把教学评价引入教学过程,提出了形成性的评价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评价观的根本改革。他认为: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儿童与青年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目的将是寻找能使每个学生达到最高水平的学习条件。教学评价观的改革就是其中一个,要改革评价观,老师就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一刀切,或一定要把评价放在教学过程的后面,而是运用成功的理论对每个层面的学生及时进行客观评价,把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其次评价要注意教学艺术的灵活运用。

上课时由于采用了分层推进,分类指导,老师必然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作业,并给予评价。在评价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中下生应以鼓励为主,并可稍降低标准,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使几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改变传统的总结性评价原则,运用前瞻性和鼓励性原则,肯定学生的一切结论是鼓励性评价原则的核心。美国一位小学老师的评语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赞赏每一位学生。一位美国老师问一个小学生:5+4=?当一个小男孩响亮地回答8时,那位老师真诚的赞赏语震撼我们平时严格要求的老师:很好!很接近!谁还有不同意见吗?“很好”赞扬了这个学生的大胆;“很接近”鼓励了这个学生只要再努力就可以成功了;“谁还有不同意见吗”把这个小男孩的结论和正确的结论以平等的评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我们抓住这股力量,激发各类型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争取数学成绩的大面积丰收。目前心理学的发展现状看,它还远远跟不上实践工作的需要,更不要说本书的内容了。弗洛伊德企图从病态的人入手、马斯洛企图从俊才入手来研究普通人的心理,但是距真正的解决还有很多路要走。本书以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矛盾的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以整体论和主体论的认识方法,采用实验与思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且以统计学的观点来扩大科学的界定,对以往成果作了整理和补充,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例如作者发现学生的习得与练习量不成线性关系,它有一个突然变得快速的“拐点”(数学术语,意为转折点),“拐点”的成因及如何预知,当练习量再增大时,又会出现难以提高的“高原区”,如何突破它,这是一个涉及教学效率的重要问题,要从教师可操作的层面上去揭示它,研究是不足的。再如,世界各国都重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然而对情感发展的序和“需要强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所知甚少,远没有达到可以指导教师工作的水平。

二、运用“期望心理”,给学生以被赏识的希望

运用“期望心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学习情感。心理学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抱以希望,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取得进步。根据这一点,教师在迎接每一届新同学时应真诚地期望:大家都经受过了无数次的小考和中考,现在,都成了优胜者,勇敢地坐在这里,今天的学习,对你们来说一定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心就是完美的。所以希望也相信大家能做一个最完美的自己。“最完美的自己”让学生有了对自己终生的信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首先是生理需要;其次是安全需要;再次是归属与爱的需要;第四是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来自他人尊重两个方面;最高一层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孩子们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都希望自己被他人重视,尊重和认可。“完美”只要尽心,不但给了每一位学生自信,还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为他们的自我实现提供了追求的精神动力。

这样的期望演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学生们都尽了自己的努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因而往往也能够变成现实。

期望往往能使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有教师。真诚的期望会转变成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使教师珍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找到每一位同学的闪光点。即使有时会有学生对教师的误解和委屈,仍应以宽厚的期望化解:每一个人真的是大海,美丽得有时很难让人理解。学生会觉得这是个对他们充满信心的教师,他们会努力做个最好的自己,一下子就亲近了他们的老师。

一位教师拥有了对学生的期望,也就等于给了学生希望,而这种充满师生情的关系会因为和谐交融而形成一股强大合力,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激起学习的热情,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在教学教学过程当中,应当贯彻赏识为主的教学原则,注意应用欣赏,把它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强化手段,同时要面向所有的学生 "因材施赏".

参考文献:

《高中心理辅导教学模式探讨》 中科院《教育心理实验论文集》,2000年7月

《创建和谐情景,提高课堂效益》 郑国学 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集 2000年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郑国学 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集 2000年

《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邵瑞珍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教学论基础,教育研究》 迟艳杰 2000

第6篇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新疆民族文化冲突与适应”(编号:XJEDU010213C01)的阶段性成果。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作为一门来自国外的新兴学科,进入中国不过百余年的历史,1978年之后才真正受到重视并在各大中院校陆续开课。经过30多年的发展,文化人类学专业人才、出版的刊物、书籍以及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在社会科学领域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笔者根据自己在国外深造和国内从事文化人类学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在此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 突出文化人类学学科的重点

文化人类学在认识人类自身、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客观评价人类的成就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应包括以下几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人类学;造成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因素;通过进化论来解释人类的发展;消费与交换有关的生产模式;生产、消费、交换方式在当今的变化趋势;疾病治疗方式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亲属关系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政治人类学的研究取向与研究范式;交流、文化多样性和不平等性之间的联系;世界宗教的全球性和地方性特征;当今世界宗教变化的重要趋势;当今世界象征文化的变化趋势;文化人类学家对移民政策与计划的贡献;文化人类学对发展问题研究的贡献等。

二 安排写作

在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中安排写作非常必要,它的作用类似于数学课的计算练习,是学文化人类学的最佳方法。为了真正地应用通过课程内容获得的知识,学生必须总结性地记笔记并完成某些类型的写作作业。教师可以安排学期论文、文化人类学课外读物的总结报告或者案例分析等作业。对学生来讲,本课程能提供很多写作题目,教师可以出写作题目供学生选择,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写作题目。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学生怎样完成写作、怎样设计论文的框架、怎样参考并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等相关知识。比如,讲授文化人类学的导论部分时,可以安排有关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文化人类学的任务和目标、当代文化人类学学派的形成等方面的总结性写作。同时,还可以安排学生阅读专业论文并写评论,他们的评论应包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和意义等内容。总之,学生通过写作业能够提升文化人类学知识素养和对人类不同文化的认识。

三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并用

如今可以说是影视产品泛滥的时代,电视、互联网、移动电话甚至车载DVD都随时能提供能满足个人需求的视频。当代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生活在“影视文化”(video culture)中,用凯西·乔丹(Casey Jordan)的话来说,他们是被视频养育的一代(video-raised generation)。互联网、多功能手机和微信几乎占用了他们所有的时间,这种现象已经给高校教师带来不少的麻烦。一方面教师无法阻止学生看这些视频;另一方面教师千方百计地劝诱、鼓励甚至强迫学生阅读规定的教科书。对于一些理论性、学术性强的章节和问题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对于一些需要展示的内容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一些人类学教学片或者图片资料,寓教于乐,增强教学的可感知性。人类学教学片在教学使用中的效果非常好,而且互联网的普及为获得人类学影视材料提供很多便利。许多文化人类学影片是基于现实世界的案例分析,很多章节如文化、田野调查、宗教、民族、种族、家庭、婚姻、经济文化类型、疾病与治疗、都市人类学的城市问题等都可以通过影像资料将知识点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选择影片时,要选比较短、教育性较浓、能展示课程内容的影片。另外,还要注意影片的拍摄效果、娱乐程度。观看影片之后,应组织学生讨论影片的拍摄方法、摄制者的主观意图、影片展示的各种文化要素,还要把影片内容跟其他资料进行比较。这样,学生一方面将会认识各种文化人类学现象,另一方面他们还学会怎样鉴赏影视资料。

四 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模式

在文化人类学教学过程中,一改传统的“注入式”,采取“研讨式”教学会收到更佳的效果。文化人类学除了一些基础知识课程外,很多课程都适合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意义上,大多数人类学课程都可以成为讨论型课程(seminar)。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查阅资料、组织语言、上台演讲、善于思考与敢于创新的能力,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在文化人类学课程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及学科的重点、难点来设计具有针对性、难易适度、有内在启发性的讨论题目。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的每一章都关注现实问题与文化现象,本身就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探讨的活题,可以围绕课程内容选择某一个主题或者某几个主题,让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发言的准备,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如在讲到文化时,我们可以选择“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论之间有什么区别?”“民族中心主义有哪些积极和消极作用?”这两个题目;又如在讲到宗教时,可以提出“宗教在当今社会中有哪些功能?”“宗教信仰如何支配个人的日常生活模式?”等问题。这些讨论题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联系了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深入了解社会。在讨论过程中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并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老师最后要进行总结性点评,真正实现研讨式、辩论式的教学。

五 推行实践式的教学方法

开展文化人类学课外教学活动,参与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完全符合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点。田野工作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与学科标志,也是文化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它是检验人类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这非常适合当今大学生对于那些陈旧研究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更倾向于接受“现实而且跟自己生活相关”知识的特点。因此,很多著名人类学教师都非常注重实践性教学方式的采用,强调要将实际应用与专业理论相结合,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实习计划,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在时间紧、经费缺少的情况下,采取就近、节约的原则。[8]如带领学生分组分主题对就近村寨、社区进行田野调查,让学生学会简单使用调查方法,学会使用录音笔、照相机、影像设备等调查设备,进而培养学生记录不同文化形态、正确认识不同文化的能力。文化人类学课程拥有很多主题可以由学生开展田野实践,这里推荐几种类型:参观当地博物馆并写出有关收藏品及其对了解古代文化的贡献方面的简要报告;调查货币、消费和礼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调查医疗保健与性别的关系;根据亲属符号写出自己的亲属图表;调查校园的各种俱乐部成员以及他们参与俱乐部的目的;调查纹身习俗的来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许可的条件下参观神庙、教堂、清真寺并观察各种仪式如何进行;调查文化、阶层、性别、民族等因素怎样影响人们的衣着、首饰、发型等身份标志;选择校园附近的某一个建设项目,调查它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如果授课教师有在研项目,要鼓励学生参与,还可以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安排他们趁假期回家对家乡的特色文化开展调查。这种做法将理论学习与应用联系起来,凸显了文化人类学融实践性、主动性、参与性、交流性、探究性、理论性和应用性于一体的学科特色。

然而,调查对象和工作条件一般都会使人类学家面临一些不同寻常的挑战。田野调查过程中主要威胁来自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国外人类学家的亲身经历也表明,学生在田野调查之前必须学会对付各种意外,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另一个挑战是人类学家如何对待被研究群体的伦理问题。安排田野调查作业之前,指导教师必须讲解要注意哪些问题、承担哪些责任等常识。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田野调查责任意识,不做对国家、研究群体和学术不利的任何事。要尽一切努力保护被研究者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和经济利益,要避免秘密进行调查。比如,要注意研究对象的隐私权、知情同意权、肖像权、研究成果受益权等一系列权利和权益方面的伦理问题。通过田野调查,学生会发现自己身边的很多文化人类学“例子”,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总之,在当前全球化、跨国跨文化交流增多背景下,文化人类学在加强国家文化建设、重视文化软实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尊重不同文化、促进不同民族和睦相处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因此,作为一名文化人类学教师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宽泛、实践应用能力强、沟通交流能力高”的学生。不仅要对学生、对学校负责,还要对社会、对学科、对自己负责。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意识和文化观。

参考文献

[l]Barbara D. Miller. Cultural Anthropology (5th ed.) [M].Upper Saddle River: Published by?Prentice Halll, 2009:xxiii.

[2lGary Ferraro.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 Applied Perspective,(6th ed.) [M]. Belmont: Published by 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 2006:xiv-xvii.

[3]Dorle Dracklé and lain R. Edgar Eds. Current Policiesand Practices in European.Social Anthropology Education[M]. New York: Published by Berghahn Books, 2004:20-22.

[4]Casey Jordan. The Blockbuster Approach:A Guide toTeaching Anthropology With Video[M]. Danbury: Western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 2004:1.

[5]Karl Heider. Seeing Anthrop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Through Film [M]. Boston: Allyn& Bacon Press, 1997: xiv.

[6]庄孔韶.中国人类学的教改实践之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0(1).

[7]汤夺先.人类学教学方式改革探讨[J].学理论,2012(21).

[8]周大鸣.打牢基础提高素质学用结合一讲授“人类学概论”课程点滴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2).

第7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受到各级社会和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育技术学在发展过程中的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学科内部,也是及其学科外部。因此,更深地了解教育技术学,并更好的解决教育技术学所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教育技术科研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观瞻我国教育技术研究30多年的沧海桑田,我国学者在教育技术学方面做出了许多研究:南国农先生在电化教育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认为运用现代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在这方面下工夫就会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刘美凤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关键是对其理论知识和实践队伍的学科背景的研究以及素质教育的提高。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经济还不算发达,还不完善,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因此,在一些有关教育技术学的政策问题的认识上还比较模糊,不能给出精确的答案,在这里我们进一步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管理者的认知水平,教育技术研究队伍的建设问题以及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进行研究。论文大全,解决策略。

1管理者认知水平的不足

著名管理大师爱迪斯认为:“没有管理就失去了正确的指引,向荒唐的目标挺进,我们一事无成,回过头来才发现走得越远,越无知”[1]。不言而喻,管理对于教育技术学同样重要。由于受到外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影响,我国政府也已经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以前,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使电化教育出现了大好的发展局面。但在以后的一段时间教育技术却停滞不前,究其原因,发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干部的思想观念问题。由于我国没有对教育技术学得到充分的认识,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非常少,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技术只作为提供教室、电教设备、电教资料的服务机构,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受重视;教育技术的教学功能得不到发挥;大量的电教用房和设备在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教育技术研究队伍的建设问题

教育的发展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会加快世界经济的竞争,因而也会激发教育发展内部需求。教育需求的增加会促使更多的有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关注“如何教育”的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这正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趋势[2]。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陆续开始在中小学设置计算机的课程,目前,计算机信息教育又成为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因此,未来的学校教育和教师将不再是“多媒体或先进媒体”盲;更多的其他学科人员也参与到软件制作过程中来等。其实,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技术学的专业人员已经感到了这种迹现象的存在,那就是,对于教育技术方面“竞争对手”会越来越多。

因此,在这种形势下,被定位于多媒体及其教育应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优势正在不断减弱,而我们目前自己的弱势(心理学方面的训练)却在新的需求和形势下日趋明显。这样,目前的情况是:以多媒体作为定位的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优势在不断的减弱,而这个领域潜在的研究队伍却又分散在教育学院、心理学院、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或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各个地方[3]。如果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仍停留在媒体研究方面,而不在广义教育技术学定位上得以发展,那么,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的危机就会就会更加凸显。因此,我们要避开这些误区去寻求教育技术学的更大发展。

3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

目前许多刊物、专著和论文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内涵和学科内许多术语的定义,有的还模糊不清,用法混乱。教育技术就出现许多称谓,如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教育信息技术、远程教育等,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定位混乱。同时各校教育技术单位隶属的领导单位也不同,有的属于教育科学学院、网络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由于属性有异,也会使人们对学科的性质造成不同的体会。另外对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借用多,对特色的学科理论则论述少。再如对学科的培养目标太广泛,结合学科特点的课程体系还没完全建立。

二、上述问题的解决对策

1教育观念的转变

从心理学上讲,人们的意识决定他们的行为。对于教育技术学的管理者来说,只要他们能从过去的观念中得到一定的改变,那么,教育技术学就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教育观念作为人们通过教育活动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获得的教育认识或教育思想,对人们所采取的教育行动具有指导意义和决定作用。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还不先进,社会制度也不够完善,应试教育体系没被打破,现代教育观念就不可能会形成。比如,现在经常有人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此,只要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得到一定的改变。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就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培养一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队伍

由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知识涉及许多专业理论,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其知识的结构来调整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鼓励性政策,吸引本专业与教育学、哲学、经济、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从事教育技术学相关领域的工作,使这些人员在实际的教学与研究中进行很好的合作,把教育成果进一步扩大,最终达到研究队伍的完美整合。

3理顺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培养目标

正确的定位是每个学科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他不仅影响到该学科当前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也影响到将来的健康发展[4]。论文大全,解决策略。首先,从发展历史上看,教育技术学是在视听教育及程序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引进,使教学手段不断得到更新和充实,促使教学方法不断变化和丰富,从而形成多媒体技术这一领域。因而可以认为,教育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从教学方法中独立出来的学科。其次,从教育技术的有关学科内容及相关知识结构来看,也属于教育学科的内容。论文大全,解决策略。再次,在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也是将教育技术学列入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因此,可以将教育技术学列为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因此,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仍在形成和完善之中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科本身还缺乏完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5]。

经研究发现,对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研究者从“电化教育”和“技术”两方面进行了分析。论文大全,解决策略。论文大全,解决策略。一部分学者认为媒体在教育当中的应用,就是他们给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定位。比如,张楚廷先生的著作《教学论纲》是这样评定教育技术学的:教学中老师借助其他工具和手段,这是古之有之的。然而,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当代高新科技的突飞猛进,使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一门新型的教育学科―教育技术学迅速兴起。另一部分学者则从“技术”的本质来对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进行定位。我们应当尽可能发展广义的教育技术学,既要运用媒体,也不能缺乏技术,应该吸取教育学,教育哲学,传播学,心理学,认知论,计算机科学等一系列学科的精华作为自己的特色理论与实践方法。因此,我们并不能单独从电化教育或技术的本质来定位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性质,应从不同方面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学的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连接性的特性,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育最优化”为目标,来更好的来定位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

另外,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脱离实践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此颇有微词,连教育技术科研工作者自己也感觉到这种危机。诚如我们所知,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一方面根据教育技术事业本身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入,另一方面,作为教育技术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他又要指导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实践的进步,并且在教育技术实践中受到检验。因此,对于这样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其理论脱离实际情况是不能任之长期存在下去的。只要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就会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这样不仅会使教育技术学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而且不会让教育技术的人才大面积流失。同时由于在这方面的研究人才增多,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水平就会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就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迅猛发展。

总之,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定位问题以及人们的教育观念也正经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给我们描绘出了教育技术学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美好前景。论文大全,解决策略。我们应该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教育技术学必将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参考文献

[1]爱迪斯.完美管理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2-13.

[2]刘美凤.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09.

[3]刘美凤.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3.(201).

[4]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二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

[5]赵宏,杨开城,李秀兰.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基本框架的思考[J].2003.(4)

[6]伊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8.

第8篇

李艺: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兼任2013―2017全国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与方法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教育技术及综合实践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规划组成员等职。研究方向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游戏研发与应用、汉字信息标识与处理、教育技术哲学等。

对话嘉宾:

荆晓虹: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信息技术学科高级教师,镇江市学科带头人,同时从事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工作。曾获江苏省信息技术科普先进工作者、镇江市“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2012年被评为镇江市高中拔尖人才培养优秀教练;2014年被评为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15年在“一师一优课”评比中,所讲的课被评为省级优课。曾主持省教研重点课题“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研究”等多项课题,多篇论文在省级、国家级期刊发表,2016年4月,论文《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做中学”教学模式探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在新课标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被界定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实践力、信息社会责任。对于核心素养中的“计算思维”,我们该如何解读呢?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它将引导我们明确课程价值和教学目标,实施有意义的教学活动。那么,计算思维是什么?

荆晓虹:李教授,您好!新课标已经明确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继续进行课程建设应该是下一步工作的重心。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对信息的感知、判断和再利用,已经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例如,我们外出旅行,就可利用相关设备、技术感知和旅行相关的信息,如气候、景点、交通工具等,并运用合适的工具对信息进行加工,为出行做充分的准备。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都围绕着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也进行着思考,并且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因受信息技术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些应该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密切相关,与计算思维密切相关吧?

李艺:是的。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过程是从感性走向理性的,感性是靠人类基本的五官感知与心理感受,而理性则必然依赖思维,合理的思维是理性的保障。人的进步,首先是思维的进步。在信息社会,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将被数字化,以“数据抽象和自动化处理”为代表的计算方式正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历程,这种转变,若需要一个标签来标识的话,计算思维应该是不二之选。我们甚至可以说,计算思维正逐步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

从生活的角度看核心素养的表现,对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启发作用。数字化环境需要我们对信息发展变化过程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能够根据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获取、加工、表达和交流信息。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正确性以及问题解决的有效性作出判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用着别人的成果,同时也应该自觉形成创造和奉献的意识和责任,要遵守信息社会的法律法规,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养成信息社会学习、工作、生活的良好习惯,共同建设具有多元文化的信息社会。因此,培养具有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实践力、信息社会责任的公民是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目标。

荆晓虹:从课程实践的角度看,我们似乎必须向现实生活寻找答案。以旅行为例,我们可以将问题分解为选择旅行地点、选择旅行线路、制订游玩计划等子问题。对每一个子问题,我们再抽象问题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组织。我们可以将计划旅行的各个景点与景点间的线路抽象为图结构的模型,采集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合理组织,借助工具进行计算和分析。这样,一个个生活中的问题就转变成为一个个寻求利用数字化工具自动解决方案的问题。我所说的这些,似乎都和“计算思维”有关,因此我觉得核心素养中“计算思维”是最基础的。李教授怎样看这个问题呢?

李艺:信息科学与技术在促成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同时,也拓宽和革新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以“抽象”和“自动化”为精髓的计算思维已成为信息社会中处理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给中小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的“计算思维”的教育,因为,中小学生身处多元、互动、开放的信息化环境,将要面对的是充满新奇的、变幻莫测的未来信息世界,只有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使其理解高速l展的信息世界,正确认识技术、个人、社会的内在关系,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因素。而在这个“科学的思维方式”之中,计算思维就是重要一员。具有系统、科学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学生可以在“学技术”“用技术”的基础上,批判性地认识技术变革给予信息环境带来的整体影响,并应用学科思维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中,合适的内容和合适的方法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重要问题,作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一线教师,荆老师您觉得计算思维中有哪些是适合中学生的?

荆晓虹:李教授,我学习过您及其他专家在计算思维方面的文章。钟柏昌等专家提出计算思维可以分解为“对象化思维和过程思维”“抽象思维和可视化思维”“工程思维和自动化思维”三单元六概念的结构,并对每个部分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刻画。[1]在您的文章中,您是站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体系设计的立场上,对核心素养体系进行了刻画,给出了“对象与管理”“设计与制作”“系统与工程”“规则与安全”“合作与协作”“伦理与道德”五单元十概念的结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科思维”的结构方式。

对比以上两种结构,同时借鉴了过往经验,我选取并提炼出以“抽象”与“自动化”为核心,并且涵盖与现代信息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诸如“问题解决”“数据应用”“信息搜索”“交互协作”等多组概念的计算思维框架,具体包括抽象和分层抽象、自动化(排序的思维、算法思维、问题求解思维)、关联的思维、聚集成库的思维、化整为零、不同性能资源的组合优化、分工合作与协同求解复杂系统问题等计算思维。提炼出这些具体内容有助于比较顺利地将这些思维的培养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上落地生根。但思维是抽象的,还需为其找到实施教学的抓手,所以我认为您在《谈核心素养》一文中提出的“双基层”应该是抓手,是计算思维依附的载体。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落实计算思维?

李艺:在课程设计的意义上认识计算思维是一回事,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又是另一回事。在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像语文课培养学生阅读写字一样,去关注和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如前所述,走进生活并走出生活,应该是很好的方法,也还有其他类似的抽象类比、化繁为简的方法。计算机科学知识与“计算思维”之间的关系要妥善处理,中小学生虽然可以通过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过程而获得计算思维的能力,但深奥难懂的专业知识显然不容易实施教学,因此也必然不能获得较好的“计算思维”教学效果。

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不同,其知识表达形式亦不相同。例如,“0”和“1”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最基本的符号,连同程序设计形式化语言一起,是信息技术学科表达的基础,也是表达“抽象”思维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只有学会使用该学科特定的符号、概念、公式等表达方式,并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符号、术语、概念表达思想、意见与观点,才能学会运用该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与表达。学习程序设计相关知识和技能固然是培养计算思维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抽象符号的枯涩难懂,导致重要知识难以普及。近年来,为了普及程序设计知识及算法思维,降低程序设计学习的难度,许多优秀的图形化程序设计平台相继出现。学习者可以通过可视的图形化平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操作实践,达到理解抽象、算法、自动化等计算思维的目标。

另外,教师们还可以借助学生使用大众化工具的既有经验,为计算思维铺垫基础。根据信息技术课程以往的经验,与大众信息加工工具应用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信息社会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武器,也是实施“计算思维”教学的主要抓手。实际上,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前期称为计算机教育)已有数十年,在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的所有课程经验中,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大众化工具的使用,如文字编辑、多媒体制作、网络工具使用和基于网络的交流等,都聚集了计算思维的大量运用,这些是教师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肥沃土壤。同时,在过去大众化工具的研究和使用过程中,教师们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对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学的核心要素也十分清晰,这些都是协助计算思维教学的有力武器。

荆晓虹:是的,我有过一些教学实践,曾尝试利用大众工具软件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我曾利用“在Excel中绘制二次函数”的问题,让学生学习和体验简单的数据抽象、自动计算、算法、数据可视化等专业知识和相关计算思维。

算法和数据结构知识是呈现计算思维的重要内容,但往往因为它的抽象而使教学难以实施。教师同样可以借助大众工具和图形化表示,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我举一个例子:在地图上标出小明家和博物馆的位置,以及两地的步行线路,问小明从家走到博物馆,最近的路应该怎样走?

教学时,我通过如下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①利用画图、Word等工具,帮助学生将问题抽象重述(如图1所示,小明现在A地,要去往B地的博物馆,他想要最快到达,应该怎样走呢)。

②对问题进行分析,设计算法,建立搜索树模型(如图2)。

③利用模型描述算法,用表格记录计算过程(如下页表)。

④发现规律并化简。列举当前位置向下走的每一种可能,将新到达的位置依次加入到“队伍”后面,并将上述操作过程提炼为能够解决同类问题更一般的方案,算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起始点放入队中;步骤二:从队中取出即将走下去的位置;步骤三:选择可以走下去的一种走法,将新到达的结点添加到队后面,计算并记录当前路径长度;步骤四:如果还可以有其他走法,转到步骤三,否则转到步骤五;步骤五:如果队中结点还没走完,则定位到队中待继续走的下一个结点并转到步骤二,否则转到步骤六;步骤六:比较所有当前位置是B的路径长度,选择一个最短的走法。

⑤算法形式化表示(可以抽象为流程图或者伪代码描述)。教师根据学生对上述过程的理解情况,将自然语言描述的算法描述为流程图或者伪代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抽象的概念及思S方法。

⑥将上述过程自动化。将电子表格计算过程中的用时数据存储到指定的单元格内,并在计算时引用这些单元格,当用时数据发生变化时,仍然可以求解,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抽象以及自动化的思维。这就为下一步抽象为能够完成自动计算的计算机程序作铺垫。

李艺:这些教学实践要继续坚持,以不断积累经验。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有效的数字化实践活动实施计算思维的培养。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跨时空连为一体,共同工作、学习和生活。人们通过新环境下的社会实践,不断改变着现实生活条件,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方式。一方面,人们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生存能力,更需要用数字化实践能力去适应相应的生存环境并发展自我;另一方面,培养某种思维能力必须使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发展这种思维能力,特定数字化环境下的问题情境能够促使计算思维的产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当学生试图解决某一问题时,需要先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理解,使之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然后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有赖于思维,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自然而然地锻炼了思维。

如何设计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活动?

荆晓虹:近年来,虚拟现实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环境、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学习等研究十分火热,甚至已经形成了许多比较成熟的平台。但我感觉部分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环境时,过分强调了学习环境“实体”的构建,机器和技术只有实体,没有灵魂。我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环境除了包括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环境实体外,还应依据学习理论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将教育理念的“灵魂”赋予“实体”。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数字化环境应该是要创造一个优质的教学环境,此种环境除了能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外,还应是一个多元的、互动性高的、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并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环境,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创意的教学或学习环境。

李艺: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到现实世界中进行探索的重要课程,数字化环境为探索过程提供了便利。思维能力为解决问题提供有力支持,也从问题解决中获得了提升,问题解决是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阐述并讲解计算机科学基础概念及知识,如数据抽象、数学建模、选择算法、设计程序等,传授计算机科学中的原理和方法;在知识“贯通”的过程中渗透0和1的思维、抽象思维、算法思维、问题求解思维等计算思维,使学生巩固并理解相关知识和原理;最后让学生通过运用相关的计算思维解决新环境下的问题或新问题,加深理解计算思维,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以“问题”为中心,形成知识、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好稳定的三角结构。

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化资源、数字化工具和数字化平台,开展自主学习与群体协作。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有效的数字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途径。数字化学习环境以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为指导思想,它具有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创设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新型学习环境,从而营造一种具有信息技术特征的课堂氛围。荆老师应该也有一些有益的经验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吧。

荆晓虹: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究或者合作解决问题,体验分析问题、搜索资源、采集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并分享结论的整个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尽量设计包容多种解决方案的子问题,充分渗透计算思维的应用。例如,我通过提供多种工具,在采集数据环节,让学生体验不同层级的抽象,在加工数据环节,让学生体验不同程度的自动化过程等。

教师可以设计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验环境,利用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迁移到问题情境中,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寻求解决方案。例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明家的商店出售牛奶,妈妈告诉小明,牛奶如果卖价高了,售出的量就小,卖价低一些,售出量就会增加,但也不能一味降低r格。妈妈给上高一的小明出了一个难题,怎样定价才能保证一天的盈利达到100元呢?学生思考回顾并得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检验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先确立问题解决中的难点和要素,并初步了解抽象的概念和学习抽象的方法。在对数据进行加工的环节引入自动计算的概念,归纳运用自动计算工具(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分析现实问题、搜集问题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设计算法并自动计算。这样,学生通过数字化环境下的一个实验既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也发展了计算思维能力。

又如,我让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调查当前中学生数字阅读的状况。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一堆有关数字阅读的信息(微信、微博、网络空间等)中提取信息。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分离、提纯和简略之后抽象为待加工的数据,稍复杂的问题还需要将信息分类、分层抽象,可以认识和把握数据间的关系,选择不同功能的加工工具辅助加工,如表格数据可以借助Excel、Access等工具软件加工处理。计算机抽象的数据可以用更丰富的结构存贮信息,从而实现更多的加工需求,并借助程序设计方法实现更智能化加工。学生通过解决简单问题,理解数据、数据抽象方法、数据存贮结构等概念,建立基础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的联系。数字化学习环境保障了所有活动环节的顺利进展,让学生通过体验提高学习品质。设计学生活动时,我尽量考虑融入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李教授,您觉得还有其他思考角度吗?

李艺: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时,最重要的是建立数学模型,即将问题中各个要素抽象为从基本的数据类型到复杂的构造类型的各类操作对象,并设计对象处理的可行算法。问题的求解过程为:输入对象―对象处理―输出对象,关注的重点是对象及对对象的操作。现实世界中每一个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都是如此,包括教师的教学过程。如果教师能够把计算思维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并帮助学生清晰地解读行为,学生就会更充分地理解计算思维,更深刻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从而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去应用计算思维。

荆晓虹:对呀,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可以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一次教学活动可以被抽象成一个求解问题模型,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则被抽象为具有各种性质的对象,教学过程被分段抽象成施加到对象上的各种操作。如果把怎样上好一节课看作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教师会重点考虑问题的输入是什么,问题的输出是什么,我们可以借助的结构和方法有哪些,怎样操作可以减少冗余,怎样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如学情)进行规划、调整,并预估效果,从最坏的情况进行调整和系统恢复以保证最佳解决效果等。

计算思维如何实现育人价值?

计算思维作为连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它的影子,如人们有秩序地排队与算法中的排序思维、自觉合理使用网络与关联思维、科学管理与分层抽象思维等。计算思维的培养最终也是为了育人,李教授是否可以从“育人”的意义上讲一讲这个问题?

李艺:面向计算思维的信息技术课程是期望学生将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式合理迁移至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将学科方法渗透到解决信息问题之中,期望他的能够成为信息社会的问题解决者、革新者和创造者。我在《谈核心素养》一文中将核心素养的“双基”“问题解决”“学科思维”三层关系解读为“问题解决以双基为基础,学科思维以双基和问题解决为基础;学科思维唤醒并照耀着问题解决层和双基层,使之一并产生价值和意义”,同时又指出“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必须是经过系统的和较长时间的体验式学习活动而潜移默化到思想深处的、稳定的、可迁移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且形成习惯”。计算思维是教学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继而具备了计算思维的学生又是新的教学活动所要重视的对象,如此循环不断强化,才能让计算思维融入学生的意识,真正成为他们的“核心素养”。

同时,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是面向整个社会的需求,是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各学科在落实核心素养时,既要落实跨学科的综合性核心素养,又要彰显本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确立学科自身的核心素养。所谓学科核心素养,粗略地说是指凸显学科本质,具有独特、重要育人价值的素养。

计算思维的育人价值是什么?或者说,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个非常复杂的话题,或许今后我会认真思考并专门撰文讨论,此处只能泛泛而谈,不会十分严谨,仅供参考吧。例如,学习者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学会如何认识对象,理解对象可能是一个数据,也可能是众多资源的聚集,甚至是现实中的一个问题;可以多角度地认识对象,一个问题还可以重新阐述成一个便于利用工具解决的问题;通过熟悉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了解计算方法的特定性及优势,学会如何提取和描述对象的属性,自觉形成借助技术方法高效解决问题的习惯;理解对象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组织存贮,便于利用相互间的关联构建合适的结构,产生新的价值;对于身边大量的信息和资源,能够化简分解、甄别筛选、合理组织,多维度多角度地进行关联与分析,分层级地管理信息和解决问题;通过体验系统中的对象如何分解分层、协调合作的过程,理解设计系统可以使各个对象优势互补,集聚众力,发挥对象的更大价值。从而他能够认识到: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与他人、物、环境等各种对象的交互和交往中,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确立良好的交往可以帮助提升生活品质的信念;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会利用合力,有效运用资源和高效解决问题;树立面对复杂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的勇气与信念,以及人、技术、社会和谐共存的信心。

荆晓虹:想不到信息技术课程还有这么多宝藏可以挖掘啊!对于计算思维的育人价值我是这样理解的。例如,抽象是信息技术的首要特征,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的第一步转换便是抽象,因此抽象思维是计算思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育人来讲,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抽象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事物、多个维度建立联系、分层级地分解和化简事物,更具有普遍意义。这一认识客观世界的独特方式,是每个社会公民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这些便是抽象思维所独有的、最核心的育人价值。所以f,计算思维最终目标是塑造人的品质。最后,李教授能否从课程建设者的角度给一线教师提些建议呢?

李艺:我认为在“核心素养”的概念下把握课程,应该从“学科思维”“问题解决”“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个层面同步推进,缺一不可。借鉴哈尔滨工业大学战德臣等学者在将计算思维落实到高校相关专业或课程之中的研究成果,教师可以构建问题解决、知识技能和思维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好稳定的三角结构,使得“知识/术语”随着“思维”的讲解而介绍,“思维”随着“知识”的贯通而形成,(行为)能力随着思维的理解而提高[2],采用如下页图3所示的三角结构来引导计算思维在教学中的落实问题。

图3可以解读为:以信息社会人类解决的社会/自然问题为背景,并将问题以适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理解的层次呈现出来,通过问题解决/分析的过程,将知识/概念的讲解、行为/能力的提升、计算思维的培养三个方面互相融合和促进,使得知识/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行为中得到巩固,同时也体现出知识/概念对问题解决的必要支持;使得计算思维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计算思维也指导实施更加有效的行为;问题解决为枯涩的概念与抽象的思维间架设了桥梁,使思维借助知识更具体化,思维也使知识更系统。在计算思维的引领下,随着知识、能力和学科思维的不断提升,学生的内在思维品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钟柏昌,李艺.详论计算思维――科学涵义与社会价值解析[J].江汉学术,2016(2):88-97.

[2]战德臣,聂兰顺.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对话印象

2013年,我领衔的工作室有幸请来了信息技术教育专家李艺教授。在工作室的第一次活动中,我上了一节教学研究课。在课上,我打破“学经典,用经典”的常规算法教学思路,尝试引导学生在开放的实验环境中构建“经典算法”。但由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差异,导致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并不高,这让我很是沮丧。“我平时只带三五个学生,四五十个学生的课堂不容易啊。”李教授幽默而深刻的话语让我沮丧的心情得到平复,也让我明白了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学情和教学资源,应该从关注自己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

在李教授的引领下,我开始系统地学习计算思维,研究计算思维在教学中的培养方式,开始探索学科发展的新道路。李教授非常忙碌,向李教授请教的过程,包括此次对话,大多是借助网络和电话完成的。在李教授线上、线下的精心指导下,我的学科思路逐渐清晰起来。回忆走过的三年,我的内心充满感激。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