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1 06:30: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水利施工实训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课程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不同于其他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具有如下特点:
(1)实践性强。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
(2)知识面广。本课程的学课本内容之外,还涉及到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
(3)政策性强。本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工程规范、规程、标准、法规的运用。
(4)灵活性高。对应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同时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必然是灵活的。
2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我院水利工程类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我们无论是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还是在课程体系上都做了一些改革。本课程的内容是非常繁多和杂乱的,章节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课时即使增大一倍也是不够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有针对性地做到一部分内容精讲、一部分内容略讲、一部分内容不讲。如钢筋混凝土工程这几章,由于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最广、牵涉的施工工序比较复杂、影响质量因素非常多等特点,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精讲;砌体工程这一章节,虽然其应用范围也较广,但其施工工艺相对较为简单,故而对其略讲即可;吊装工程,因其应用范围相对较少,可留给学生自学。从课程内容上继续强化常见工种的学习,要求掌握常见工种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质量安全要求,通过这些学习结合施工实习,学生可以取得中级钢筋工或混凝土工职业资格证书;建筑物施工将原来的各单项建筑物施工按类型合并为土石建筑物、混凝土建筑物、地下工程等,将原有各类型建筑物共有的内容合并,重点学习各种类型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等。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内施工机械设备演示、施工工种技能训练、施工方案拟定综合练习等,学习施工操作技能及制定施工方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工程施工的理解。
3师资队伍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参与过具体的施工过程,而要求其生动地讲出来,那么他所讲的内容必然不丰富、不实用,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我院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师培养,授课教师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二是从施工单位引进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前者,我院安排他们在施工单位顶岗实习1~2年,从事工程实践锻炼,并在我院的企业———水源建设监理公司兼职,这样不仅有教学经验,而且有实践经验;对从施工单位引进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聘请一些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培养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能进行具体工程实践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既熟悉工程实际,又了解毕业生的职业要求与岗位群;既能进行理论教学讲解,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还能承担一些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工程监理,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完全依靠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要补充以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1采用实物、图片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辅助以真实的施工机械、设备、工具、过程的图片以及部分实物或模型,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院建有施工实训中心,有水利水电工程常用施工机械设备。在讲到某一工种的施工时,我们将学生带到施工实训中心进行教学。同时在网上收集资料,给学生展示教师利用各种机会拍摄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照片,如爆破钻孔、装药、起爆、钢筋绑扎、组合钢模板拼装、混凝土搅拌、运输、混凝土浇筑、截流施工、隧洞爆破开挖等照片,增强学生对施工过程的认识。
4.2现场参观实习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关资料表明,现场参观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讲要大得多,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现场参观又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于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附近可供参观的建筑工地进行介绍。在专门的施工实习期间,安排学生去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实习,参与各种工种施工,从中熟悉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布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等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认识。
4.3采用多媒体教学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一般短的可能1~2年,长的可能5~8年,更长的甚至十几年都是有可能的。短暂的现场参观不太可能对一个建筑物的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事故案例等平时不容易看到,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起到此方面的弥补作用。我们水工教研室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收集了大量施工图片,制作了施工导流动画,录制了300余分钟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各工种、各种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及所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课后学生还可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复习巩固,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5考试考核方法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课程特点,考试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然而,我们以往基本偏重的是卷面考试这一形式。最终的成绩评定则以期末和期中成绩的一定比例综合而成,不注重平时的形成性教学测评。这种考察评价机制,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体现。而且,这种考试形式会造成学生产生“重学轻用”的观念。考试改革的的基本思路是:
(1)考试考核成绩组成
总成绩=基本操作技能40%+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闭卷考核40%+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讨论及分析10%+网络资源利用、施工新技术的认知报告10%。
(2)实施方案
①模拟实际操作考核结合《水利工程施工》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校内施工实训场所模拟实际工程,进行钢筋、模板工种的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操作技巧。
②闭卷考核结合施工工程,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③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阶段性讨论及分析在某些相关章节内容后,模拟工程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案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分析、现场答辩进行综合评定。④对施工新技术的认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熟悉国内外施工新技术,并写出心得体会,根据“报告”的内容评定成绩。
【摘 要】水工隧洞的设计、施工以及造价文件的编制是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现有课程体系中,涉及这些技能培养的教学内容分别在四门课中讲授,普遍沿袭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个水工隧洞工程的实际工作过程及其联系;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亟需改革。应从分析水工隧洞工程的工作过程入手,在探讨其职业能力构成的基础上,以典型工程项目为载体,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研究课程内容的筛选、重组、实施和考核方式。教学实践表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项目化课程,采用科学的实施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关键词 高职;水工隧洞工程;项目化课程;实施方式改革;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51-02
作者简介:刘建飞,男,高级工程师,现从事水利工程施工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项目子项目、浙江省省级特色专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项目子项目(TZZ09102B04)和浙江省优势专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项目子项目的研究成果。
水工隧洞是水利工程常见的建筑物之一,其设计、施工以及造价文件的编制是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现有课程体系中,涉及这些技能培养的教学内容分别在四门课中讲授:水工隧洞设计在《水工建筑物》中讲授,造价文件的编制在《水利工程造价与招投标》中讲授,水工隧洞施工在《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中讲授,水工隧洞施工组织与管理在《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中讲授。这些课程教材普遍沿袭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方式多采用传统的以讲授知识为主,不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个隧洞工程的实际工作过程及其联系;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学完这些课程,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期较长,不符合现行的高职教育理念,需要进行改革。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尝试项目化课程改革,结合典型水工隧洞工程,组织教学内容并实施教学,将原来分散在几门课程中讲授的相关内容,整合为《水工隧洞工程》一门课,涵盖其设计、施工及造价文件的编制等所有内容,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目前国内单独开设这门课的高职院校不多。笔者拟从《水工隧洞工程》课程的定位、课程建设思路、课程实施、课程考核等方面,探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项目化课程,以更好地实现水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课程定位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水利工程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项目、全国水利示范院校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浙江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和浙江省优势专业建设项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造价等工作,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水工隧洞工程》是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的课程,是培养水利工程(辅助)设计人员、制图员、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监理员、造价员等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获得隧洞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造价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刻苦学习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团结协作和诚实守信精神。
二、课程建设思路
1.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相对接。课程设计,首先分析水工隧洞工程设计、施工及造价岗位的工作过程,确定本课程的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再由职业能力分析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以典型水工隧洞工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编写配套校本教材。
2.课程的实施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及水工隧洞工程的特点。课程内容确定后,课程如何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尽快掌握课程内容和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这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经过反复探索实践,最后选择按照工作过程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学习项目,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引领教学过程,实施“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实现“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最终提交一个典型工程的初步设计文件、技术标和商务标。
三、课程实施
1.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与水利工程设计、施工企业合作,按照“工学结合、全学程融渗式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岗、课、证相对应”要求,“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知识+技能+态度”的形成性过程考核模式以及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制定课程标准。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个典型的工作任务,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引入水利行业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试要求组织教材内容,编制出《水工隧洞工程》校本教材,内容包括水工隧洞工程设计、水工隧洞施工和水工隧洞造价文件编制三大部分,教材内容充分体现水利职教特色和职业岗位的需要,使“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者有机融合,贯穿于教材之中。同时配套有实训任务书、实训指导书、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第一次课教学设计、课程学习指南、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经过四年的试用,效果良好。
2.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根据本课程教学团队的实际情况,主要通过两方面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一方面,培养一批具有先进高职教育理念和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业骨干教师,使现有教学团队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部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培训和交流。加强与校企合作企业联系,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服务,引导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寒暑假,派出专业教师到施工、设计、监理、咨询等单位的专业对口岗位,参加实践,并鼓励教师优先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生产、技术、科研服务或者合作开展科研攻关项目。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聘请一批具有丰富水工隧洞设计、施工及造价文件编制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环节的教学改革,使现有教学团队具有双师结构。积极引导兼职教师参加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培训学习,提高兼职教师的教研与教学能力。加强专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以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互聘、挂职锻炼,使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分别在工程实践经验和教育教学理念上得到提高,从而促进生产与教学的融合。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满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水工隧洞工程项目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所需。
3.推行“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本课程为项目化课程,教学过程按照“教、学、做”理实一体项目化进行设计。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利用项目教学,首先由任课教师提出任务与要求,根据任务讲解所需的专业知识,然后辅导学生自己确定方案,完成项目或学习型任务。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子项目或学习型任务,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而要完成项目任务,就必须将“教、学、做”融为一体。通过项目化工作任务驱动,引领教学过程,强调实训环节,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使“教、学、做”合一,“做中学,做中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
(1)“教”:是教师针对项目任务,在具有生产氛围的专业实训室(实训基地),重点采用“项目载体,任务驱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按照工作过程,教会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相关知识、方法、技能和工作程序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型等不同的教学手段,并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工程照片、图片、图纸、表格、动画等,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施工组织设计要点、现场平面布置图的绘制、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在通常情况下,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型项目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学团队成员的配合。在完成水工隧洞施工现场平面布置任务时,带学生到典型工程施工现场,采用现场教学法。
(2)“学”:是学生跟着教师学习完成项目任务的相关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一般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在教师讲解和示范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选择完成任务的方法,制定工作计划,列出工作步骤。学生选择的完成任务的方法、制定的工作计划和步骤等,都需要教师批改、批准。对于共性的问题或错误,教师再集中讲解,予以纠正。在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任务或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后,教师再点评和总结。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施教的过程。
(3)“做”:是经过前两个“教”与“学”的环节后,学生在掌握完成项目任务的相关知识、工作方法的前提下,按照教师批准的工作方案,独立或分组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完成学习型项目,教师进行检查、示范和指导,学生相互探讨。任务完成之后,通过个人和他人评价(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
4.模拟职业环境的实践教学条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需要有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模拟职业氛围,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学边做” 的理想教学模式。本课程计划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再修建一个可供50名学生使用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实训室,使其与现有的水利仿真实训中心和水利工程设计所配套,成为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以满足水工隧洞设计、施工组织设计、造价文件编制和项目管理理实一体教学要求。
四、课程考核
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改变相应的考核方式。为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实行“知识+技能+态度”的形成性过程考核模式。形成性过程考核强调过程和结果并重,强调对学生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考核。本课程的考核分为水工隧洞设计、水工隧洞施工和水工隧洞造价文件编制3个子项目分别进行,课程考核成绩则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每个项目成绩都是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考核,依据“技能加过程,强调素质培养”进行设计。每个项目考核均依据提交成果的完成情况、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等打分,部分与考证有关的内容考核要与考证相结合。
1.“知识+能力+态度”的考核模式,既重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又重视对学生职业态度的考核与评价,考核内容及要求与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相一致。每个子项目成绩按100分计,其中:知识占30%、技能占50%、态度占20%。
2.知识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完成项目所需相关知识的掌握应用情况,可采用课堂提问、检查任务(作业)完成过程中知识应用的情况、单元测试等方式,也可以采用面试答辩的方式。
3.技能考核:通过学生的“做”来考核,由考评小组现场考核学生完成项目的步骤、方法和成果,比如施工方案选择及现场布置是否合理、单价编制过程是否正确及投标报价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评价。
4.态度考核:主要根据学生完成学习型任务过程中的出勤情况、上课纪律和表现、回答提问是否积极踊跃、协作精神、工作是否认真等方面,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综合确定。尤其要注重团队协作和小组管理能力的考核,要先考核小组团队,再考核小组内的个人,小组的成绩偏低者,个人的成绩相应降低。
五、结语
从分析毕业生就业领域的工作过程入手,基于项目化进行课程改革,将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态度的培养有机地融渗在学习型项目里,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学习,形成“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学边做” 的理想教学模式。对我院近四年的教学实践,用人单位和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较好,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高。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比如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项目化教学的需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制定施工方案的能力不足,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果有雷同现象等,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今后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重点探讨的。
参考文献:
[1]刘建飞.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村镇供水工程》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2,(6):80-82.
【关键词】水工概预算课程;模块化教学;双师素质;实训条件
我院的水工概预算课程是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至今已开设了十多年。近年来,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职教育特色,促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适合现阶段高职教育的先进教育方法。针对水工概预算课程我们进行了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尝试,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但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现阐述如下。
一、模块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模块(module),又称构件,是能够单独命名并独立完成一定功能的程序语句或单元硬件。在系统的结构中,模块是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单元。所谓“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白顶层向下逐层把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模块化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总结出来的一种培训模式,简称MES。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模块化教学法”。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工种)或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规范,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方式。这种职业培训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现场教学,重视实用性和能力化。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模块化教学的含义和特点,详细分析,概括、总结了水工概预算课程的所有内容,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束缚,拆分了原有章、节的顺序,依据理实一体化原则,把水工概预算课程分为九个主模块,每个主模块下分出不同的子模块,每个主模块自成一个独立的知能体系,除了有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教学方法及考核手段以外,还有配套的实训项目。九个主模块及其实训项目具体表示如下。主模块一:基本建设与工程概预算概念,实训项目:(1)对某中心医院进行项目划分;(2)对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进行项目划分。主模块二:水利水电工程费用构成,实训项目:三峡工程的发电机设备费计算。主模块三:工程定额,实训项目:(1)定额查找训练;(2)砂浆、混凝土等级不同的定额换算训练。主模块四:基础单价编制,实训项目:(1)编制某水利工程初级工人工预算单价;(2)编制某水利工程水泥预算单价;(3)编制挖掘机、推土机、自卸汽车台班费。主模块五:建筑、安装工程单价,实训项目:(1)编制某粘土心墙坝土方工程综合单价;(2)编制某坝基石方工程综合单价;(3)编制某混凝土坝工程混凝土综合单价。主模块六:工程总概算,实训项目:土卡河电站土石方工程设计概算编制。主模块七: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及决算,实训项目:编制某水利工程的水池工程施工预算。主模块八: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及决算,实训项目:编制某水利工程的水池工程施工预算。主模块九: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电算化,实训项目:采用晓辉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编制土卡河电站土石方工程设计概算文件。
三、实践后的教学效果和遇到新问题
模块化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比如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等,但也面临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1)模块化教学内容与企业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联系不够紧密。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模块化课程大多还处在一个只是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简单的合并而组成课程模块的低级阶段,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在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时对企业行业的了解认识不足,对企业的新技术、新技能以及企业所需要的岗位能力等信息了解滞后,从而导致教学内容的设置与企业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贴合地不够紧密。(2)教师队伍素质与模块化教学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教师队伍素质是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基础。模块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既要知识面宽,又要具备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而这一要求又恰好是以学科中心为学习背景的专业教师的短板。教师资源不足或与教学不相匹配现象的出现,从而制约模块化教学的有效实施。(3)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模块化教学要求。模块化的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具备与就业岗位零距离衔接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完备的实训基地是实现模块化实训教学的物质基础。由于模块化实训的职业特征,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以满足培养职业技能训练为目的。目前我们模块化实训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校内实训基地有工程造价实训室,其中主要用晓辉水利水电造价软件进行水工概预算课程教学。而水工概预算课程具有政策性、时效性很强的特点,仅定额现在的更新周期大多在3年左右,软件更新升级很快、很频繁。高职院校无疑需要大量经费来支持软件的升级与维护,往往我们使用都是低版本造价软件,造成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与目前职业岗位实际的技能不能完全对应,从而影响了模块化教学的效果。
四、解决问题可以采取对策
(1)教师要转变观念,主动把自己培训为一名职业人。实践性教学定位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队伍必须做到”双师型”的配置。双师素质教师首先是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即良好思想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健全的人格,能为人师表;同时又是师傅,具有行业职业道德、要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能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模块化教学要求。如果我们教师还一味抱着自认为是一名合格的学术型教师心态,存在不屑为“师傅”的潜意识,满足于现状,不愿做出改变,那么很可能就会沦落成为一名不合格的教师而被淘汰。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以“能者为师、虚心向学”的态度,走进施工工地,走进生产一线,学会穿上“工作服”,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人。(2)聘请兼职教师授课,保证教学效果。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职业院校学习借鉴。招聘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通过他们与专任教师的交流、沟通,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地缩短职业院校与企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的距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对兼职教师管理也要规范化,有激励和奖惩机制,切实保证教学效果。(3)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弥补校内实训条件的不足。建立健全与专业相配套的实验室、实习室、实训基地是保障模块化教学深入进行的物质基础。但高职院校的建设资金有限,单靠学校的资金很难达到建设的要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寻求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要探讨和企业、行业共同建设,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弥补校内实训设备和场地等的不足。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创建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职业情境,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胜任某职业岗位的能力。
五、结语
通过采取这些相应的措施,能建设和培养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改善模块化实训条件。由“双师型”高职教师和技术专家、兼职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一定会实施好模块化教学,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真正具备与就业岗位零距离衔接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
参 考 文 献
[1]陆丽娜.软件工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独立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培养方案;专业素质
作者简介:乔娟(1979-),女,黑龙江绥化人,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土木水电学部,讲师;张立仁(1979-),男,陕西宜君人,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土木水电学部,讲师,工程师。(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54-02
2004年2月,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确认为高校独立学院,并于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大专生,至今已有八届,为水电行业输送了近700名专业技术人才。但随着水电行业的发展及其对专业技术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及改革,以实现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水利、水电部门从事勘测、施工等工作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结合社会需求及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本着注重综合素质、强化操作技能的主旨已历经了3次大的改革,现对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历次改革的原因、方案及实施效果进行一系列总结,并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几个突显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过程
学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总的培养规格要求为通过学习英语、计算机、数学、力学、水电工程施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受到工程勘测、施工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后,应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英语综合能力;具有中小型水利水电枢纽、河道治理工程的勘测、施工的基本技能;具有测绘、制图、运算、工程概预算的基本技能等。本专业培养方案由通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及课外学分模块组成,2005级至2012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对比情况见表1。
1.2.5+0.5培养模式
本专业最早的2005级及2006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相同,均为2.5+0.5培养模式,即标准学制3年,校内教学为2.5年,校外实习为0.5年,课程设置参考的为本校相应专业本科的教学安排,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编程语言及大学语文;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水利工程制图、水利工程概论、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测量、土力学、工程地质、水力学、钢筋砼结构,其中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测量、土力学、工程地质及水力学课程均配有8学时的实验教学环节;专业课程包括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施工水力学、工程概预算、施工机械;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测量实习、认识实习、金工实习、钢筋砼结构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水利工程施工实习及毕业实习,其中毕业实习共18学时,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完成。
2.2+1培养模式
由前两届在校生的教学及学习效果反馈及调查表明,因独立学院专科生的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能力相对较差,2.5+0.5的专业培养模式又为直接参照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而确定的,没有与学生自身的素质科学地相关联,相对重理论而轻实践,不能理想地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即不能够很好地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故2+1培养模式相应而生。
2+1培养模式即校内教学为2年,校外实习为1年,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与之前的培养方案相比改进之处为:
(1)在通识教育模块中,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由12个学分压缩为10个学分,删除了部分与高中教学雷同的内容;根据实际教学及学习效果删除了大学语文课程;模块中增设了4学分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2)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将工程地质课程与土力学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去除了部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删除了水利工程概论课程,其中部分需交待给新生的教学内容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完成;新增了AUTOCAD电子绘图课程,使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与行业发展相适应。[1]
(3)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删除了施工水力学、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而将此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影射在施工技术、监理概论与实务两门课程中。
(4)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新增了各1.5个学分的AUTOCAD考证技能实训及工程测量考证技能实训,且考核成绩以参加国家相应的证书考试成绩为准,这样既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切实增强学生专业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素质,又能促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这一改革从学生的综合考评、就业率、实习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来看,成效明显;另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在第五学期新增了12个学时的施工实习,旨在强化工程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实习带动就业。[1,2]
3.2+0.5+0.5培养模式
本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科专业的2+1培养模式共执行了4年,即2007级至2010级四个年级,从四个年级的实际教学及学习效果来看,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专业技能水平确实有所提高,但由实习单位及之前各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也可知,实际工程不仅要求大专生有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还要有一定的专业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及文件编写能力等[1-5],故自2011级开始本专业的培养模式改为2+0.5+0.5培养模式。
2+0.5+0.5培养模式即校内教学为2年,校内毕业设计为0.5年,校外实习为0.5年。与2+1培养模式相比,通识教育模块及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均未变动,主要区别为:
(1)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取消了监理概论与实务课程,因该专业以往各届毕业学的就业岗位分布几乎无涉足监理行业的,故将此部分学分移至实践教学环节。
(2)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取消了专业关联性较小的金工实习,增设了坝工课程设计及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设计,通过设计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及灵活应用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内容,强化初步设计能力。
另外,该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将原第五学期的施工实习改为校内毕业设计,以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地运用行业相关各种规范、手册及参考资料的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作思路及方法,综合训练学生的计算技能、绘图技巧、文件编写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自主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其专业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经实践检验,2+0.5+0.5培养模式是目前适应我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最合理、最有效的一套培养模式,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除了与培养方案的科学性有关以外,还与其在现实教学工作中能否被切实有效地执行相关。目前该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需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现今高校学生的舞弊手段越来越“高明”,渠道越来越多,在作业、课程设计报告、实习报告、考试中均存在普遍的抄袭现象,这势必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学校的教务部门、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必须联合起来,严肃考风,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由该专业学生实习单位及就业单位的反馈信息可知,因水电行业相对为艰苦行业,工作及生活环境一般比较简易、单调,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部分同学在工作中表现出极其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及奉献精神,不能很好地遵守用人单位的纪律要求,责任感及使命感低下,因此在该专业学生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应注意其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的培养。[1,4,5]
另外,为了使学生适应以后的工作,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行业相关的专题报告,并为学生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当然这些也要求专业教师有较强的奉献精神。
应注意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本专业培养方案中实习、实训环节较多,故建立起一批专业对口、特点鲜明、合作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对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是针对某些课程的实践环节而设置,应有较强的针对性,但也要有一定的系统性,最好能使整个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关联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既要兼顾已建工程,同时也要兼顾在建工程,故除与水电开发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也要与行业相关的设计、监理、施工类的相关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应签订合作协议,规范操作。[1]
要鼓励广大同学在校期间获取各类专业资格证书,这里所指的专业资格证书除了本专业要求必须获取的AUTOCAD绘图员、测量员证书外,还包括监理员、施工员、造价员等。考取各类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可以使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学习,也可以让同学们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与理解,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指明方向,也可以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个别资格证书的培训及考试费用较高,故也应提醒学生不要盲目跟风,应结合自己的兴趣及特点选择。[1]
三、结语
独立学院本质是民办性质的,系三本院校,在招生层次上既有本科专业也有专科专业,在办学上如何能将专科专业办出特色,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抗衡,关系着独立学院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我国,水利水电行业前景良好,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一定要与时俱进地修订培养方案,并注意落实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时发现及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狠抓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立仁,乔娟,姜袁.独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12,(11):163-165.
[2],钱波,褚晓锐.基于就业导向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2):126-131.
[3]郑丹,许光祥.水利水电工程毕业设计指导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8):152-153.
中职学校自1997年并轨后,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对象都发生了变化,现在的中职教育说到底就是就业教育,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原有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1 现有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现中职教学特点
1.1 教学方面的不适应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执行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大纲”而“大纲”强调的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习教学为辅。每章节都分配了授课课时。而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方向是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提高学生就业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1.2 与学生的水平不适应
目前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基本属中考落榜的学生。他们文化基础欠佳,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按现在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教学就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以至最后弃学不读[1]。
2 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2.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调研分析,征求用人单位意见,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突出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内实习场所完成的工种操作实习。对高职水电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水利行业32个工种中选择常用的2-3个工种,考取职业资格证。通常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不低于1:1,作为常态指标和硬性规定,以确保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确定实践教学项目、内容,建立考核要求与标准。
2.2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资源水利的思想
面对我国水利事业从传统的工程水利向现代的资源水利转变的大趋势,高职水利类专业的教学应主动适应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要贯彻水利部的治水思路,科学地构架课程体系,充实和更新水利专业的课程内容,使可持续发展思路始终贯穿于水利专业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建国以来,水行业的院校一直是围绕工程水利进行教学、教研、教改的,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工程如何进行设计、如何施工来进行的[2]。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我国水利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水利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这种国际大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对水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思路、课程设置已不适应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把握方向,转变办学思路和治水观念,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新意识、新观念。
2.3 采用直观教学,增加感性认识
水利工程施工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主要是施工工艺、质量标准等操作性和形象的知识。我们从课程本身特点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形象化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包括演示和参观等,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由于水利工程投资大,不是随时随处都有工程,而且施工季节与课程安排也
实难吻合,工地现场参观实习只能集中进行,参观时各个施工工艺也不能全而看到,因此,形象化直观教学还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录像片、工地照片、模型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录像或照片材料的获取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购买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方便、直观,但其内容、形式与主讲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时不符,且内容随时间推移易陈旧[3];二是通过教师收集整理或生产实习时直接录制,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内容和形式随主讲教师教学内容而定,且能反映新技术的应用,容易配合问题教学设置问题。不论哪种方式,在观看前或观看过程中教师都要系统讲解本章的重点、难点及要注意的问题,让录像片真正服务于教学。
2.4 系统总结,使学生深化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录像的感性认识,到问题的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再到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解决,基本掌握了所学章节的知识要点。但这些知识点所反映的施工技术的内在规律,学生不一定都能归纳总结好,所以教师在每一章的结尾,将本章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其它章节或其它课程知识之间的联接点进行系统总结,形成处理同类问题的一般规律,提炼出应理解掌握的技术名词、专业术语,使这一章的内容有主线、有拓展,知识进一步深化,专业进一步完善,也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打开思路和基础。
2.5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由社会用人单位专家、专业带头人、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认真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根据本专业就业范围和就业岗位,进行岗位能力的分析,并形成能力模块,按照能力模块进行课程的开发、设置和调整,从而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精简和压缩基础理论教育学时,构建理论课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大量增加实训和实践课学时数;要按照学分制的要求开发和设置课程,体现弹性教育管理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水利类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4]。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水利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一定要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把握市场需求,遵循教育的根本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过程中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关键词:工程案例、课程实训、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 642.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水工建筑物》是水利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涉及知识点多,课程理论性强、较抽象。如何将课堂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点转化为专业岗位对应技能的应用,课程实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课程实训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对应的岗位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课程实训引导学生将课程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技能,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建设融“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近几年,《水工建筑物》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和改革,如:项目化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等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国家教育部的高职类招生改革后,随之而来的是出现生源多层次,多类型。这样给教学带来了困难,特别是课程实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做到实训教学的目标。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实训普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按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去做。整个实训过程学生主动性差,被动学习、相互抄袭现象比较严重。如何利用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训教学环节,提高课程实训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素养,进行了一下几方面的思考、实践和总结。
1依托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实训案例
我院实施“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通识课、专业和个性发展、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水利类专业依据专业特点,制定了“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合格”以专业基本知R和基本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一线主要技术岗位能力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水工建筑物课程是水利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特长方向要求也不相同,其教学侧重点也不相同。对于课程实训中如何选择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切合的课程实训案例,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特点,以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知识点为依据,分类收集小型水利工程案例作为实训题目。
案例收集中可以从基层设计单位进行调查,结合往届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急需的课程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需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按岗位技能要求重新选排工程案例,形成适合高职学生的课程实训案例。从工程布置、水力计算、识图绘图等为出发点,删选工程案例,将课程知识要点和岗位能力相结合,分类形成课程实训资料库,组建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训资源库,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和专业规范的更新,可以每年增添新资源。实训资源可以以“合格”培养为基础,按照“特长”培养方向,分类组建不同类型的课程实训案例资源。这样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类型和层次进行选题,同一专业按不同特长的实训标准规划课程实训要求。
2以工程案例为导向,编制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
工程案例收集、删选之后最关键的就是如何编写课程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课程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的编写虽然没有统一的格式要求,但是必须以课程实训任务和目的为核心的,要指明课程实训的任务、完成实训任务的方法和步骤、完成实训任务的必备知识和参考条件、课程实训过程的时间节点要求及考核方法等。
针对不同专业方向课程实训要求不同出发,以工程案例为导向,从工程布置及建筑物设计和施工过程,按照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来编写。教师可以按不同专业方向及特长要求组成分类小组,专职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搭配,从工程案例资料库中选取适合的案例,按照学生层次、培养方向进一步完善调整,修改完善形成课程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任务书可以从教学目标、课程实训任务、实训进度安排、实训保障条件、提交成果和考核办法几个方面编写;指导书可以从实训项目名称、工程资料、主要做法和步骤、提交成果要求、参考资料几个方面编写。
3基于沙盘模拟、模型制作,转化实训成果
水工建筑物课程属于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建筑物的结构构造和设计原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在以往的课程实训中,从整个建筑物资料选取、建筑物设计(水力计算、结构计算)都是以计算为主,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去计算,并不理解。大部分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建筑物作用、基本结构构造和工作原理不清楚,失去了课程实训的意义。
针对这一问题,在水工建筑物的课程实训减少计算工作量,改变以往的以计算为主,增加工程图纸的识读和绘制能力的训练,在培养学生熟读图纸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成果用工程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训练学生Autocad软件绘图能力,而且利用沙盘模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计算成果及图纸转化成模型制作。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利用卡纸、PVC材料,指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按照几何相似、重力相似的原则,制作所设计的单体建筑物模型,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还是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水工建筑物的结构构成,工作原理及结构间的力学传递原理。对学生来讲将以往课程实训中抽象计算结果,转化为形象的工程模型,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教师来讲,可以将优秀的作品留存作为《水工建筑物》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具,提高理论课程教学的形象化,达到学生、教师“双赢”,真正的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模式。
4以指导和考核为依托,确保实训质量
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训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支优秀的指导教师团队,不但要求指导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高,还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及动手能力。指导教师团队可以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及实验实训教师为主组成,在课程实训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导学生完成计算、识图、绘图及模型制作等实训任务,并能根据学生实训情况及时调整实训任务和实训方式。
课程实训的考核办法,是体现课程实训质量及检验学生实训成果的重要步骤。课程实训的考核应小组为单位,以实训过程成绩为主体,按照指导教师评分、小组组长评分和小组成员互评三个部分,分别按50%、30%和20%的权重分配。教师评分中,按照学生的小组任务,加大学生创新思路的考核分值和模型制作分值,淡化计算成果的分值,真正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组长评分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主要按小组组长的领导和分配能力方面,小组各成员任务完成能力方面,小组团队的合作方面,给出分值,真正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
经过几年的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训改革、探索和实践,改变以往的教、练形式,学生对课程实训兴趣明显提高,使每个学生在课程实训过程中,依照实际工作岗位及岗位职业技能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找到各自的位置,在实训过程每位学生都在小组中承担一项实训任务,在达到课程实训目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这种沙盘模拟和模型制作的实训模式,真正体现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相结合,在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水工结构设计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唐欣薇,谭茶生, 水工建筑物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J], 高等建
筑教育,2016(02):96-98
[2] 史志鹏,刘家春,高职水工建筑物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
践[J],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56-59
[3] 张改红,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 课
关键词:职业院校;水利专业;职业能力
由于现如今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不是非常乐观,因此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需要从自身方面找原因。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教师要寻求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教育目标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进而展现水利专业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1 职业能力的确定要以行业特点为依据
所谓的职业能力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应用能力;一是素质能力。对于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应用能力主要包含施工技术、测量以及招标能力在内的诸多方面,而素质能力主要是在道德、意识等方面优秀,能够符合工作的需要。在职业教学中,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操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够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更快地适应工作。
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展不仅要满足学科的要求,同时要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职业教育课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来进行相应的变动,也就是跟随行业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对于职业院校的水利专业来说,要定期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而且需要做到重实践、轻理论。要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行业的发展特点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根据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改善培养模式和力度,使得课程内容满足社会需求。另外,要让学生们接触到最前沿的东西,包括水利建设方式、工艺以及新技术等等。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尤其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自身素质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世界观等形成较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加强对教师队伍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师德、实践能力、基础理论等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对于不同的教师要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对于高校来说,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最常见的就是让教师亲身到企业中进行锻炼,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这样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对已有的知识和实践能力加强重视,通过对其进行培养,可以将相关的知识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高校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能力。另外,为了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能力,完善师资队伍。可以定期聘请操作能力丰富的水利专家进行专题的讲座。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这些专家对水利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和实训。除此之外,在进行教师的培养工作中,要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创新意识。因为学生最终要走入社会,发挥自身的价值。因此,要对所学专业的内涵进行深入了解。而且培养复合型人才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育的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使其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因此,要求每位教师都具有自我创新能力,不仅是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要在进行学生的职业培训方面加以体现。
3 不断长信考核评价方法
进行考核评价是职业院校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境,这种评价方法也是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水平的测试。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掌握能力为重点。进行考核的方式相对较为丰富,可以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以及行业的特点等进行。考核的范围也相对较广,包括课堂活动、创新思维、现场操作、文献综述、实验报告、市场调研等内容进行综合的考核。
为了规范水利专业各相关科目课程的教学过程及效果,提高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与就业零距离对接的目的,激发和调动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积极性,有效缩短教与学之间的差距,对教学过程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并应进行严格考核。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依据标准,进行相关课程效果的考查,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及时记录;实践技能操作通常占50%左右,对于实践技能较强的课程,实践技能所占比例可更大一些。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为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夯实基础。
不同的课程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技能标准,如在讲授测量学课程时,除严格要求学生掌握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外,着重进行严格的测量技能训练和考核,建立了一套较为适合的仪器使用操作考核体系,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有较大提高。测量仪器的分次考试,代之综合考试成绩的考试改革,始终使我们的学生在该项技能中保持较好的状态。
通过综合训练,可加深对课程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全面掌握有关节水灌溉设备、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及工程概预算的综合知识,是水利工程专业职业高专毕业生所必备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4 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
面对水利行业复杂的技术要求,水利职业能力的培训一方面需要通过校内仿真环境来实现,另一方面又需要到院外企业真实环境中去进行。几年来水利主管部门为教学提供充分的组织保障,在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每一个环节和岗位上为水利类教师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多个实践和锻炼机会,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专业发展的模式,并在同行学校中脱颖而出。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水利行业有更深的感性认识,实训基地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了解水利职业特点和工作内容,学生通过深入企业实习实训,有机会进入生产实际领域,学生在实训中获得了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也提高了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质量意识、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素质,并为学生“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
五、总结
总之,职业教育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关注行业发展,加强同行业的横向联合,提高教师综合职业能力,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学全过程不断探索及实践,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培养,为水利行业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水利、爱水利、实干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崇,张春乐.职业水利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
【关键词】校园文化 课程文化 培养体系 指导思想
目前,水利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综合素质高、基础扎实、能够面向水利工程施工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水利高职院校相关负责人要采取合理的手段促进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才能促进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利于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而且也能够在促进企业发展的情况下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下内容将对如何在校园文化中融入行业文化做出比较具体性的分析。
一、校企文化的融合点――课程文化
高职教育课程文化,集中表现为人文与科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水利高职院校要想促使校园文化更加贴近于行业文化,可以考虑从课程文化出发,构建合理的教学课程。详细一点来讲,首先,水利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编排上,要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在专业课的教学进程中尝试运用仿真训练、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手段,注重将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以及抗旱节水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进程中去,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就能够提前接触到自己所将从事的行业,为行业技能的提升做好扎实的准备;其次,学校相关负责人要在人才需求预测以及广泛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和相关的企业专家、专业的行业专家等共同参与,根据行业企业所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培训项目以及设置专业等,并且结合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以及学习情况,搞好课程的开发等工作,并且随时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依据他们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并且主动参与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的完善等,为企业提供专业性的技术咨询、职工培训等服务。再者,要注重与时俱进,将市场的需求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作为出发点,及时的更新和调整相关的课程结构和专业结构,使得课程的开发与专业的设置更具实用性,实现与企业和社会的零距离配合。还有,学校的任课教师也要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动向以及学习能力等情况的前提下,在课程文化的编制进程中及时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为课程文化的改革提供更多的活力。
二、构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高效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
要想促使校园文化在更大的程度上与行业文化有更多的契合点,就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构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具体来说,其一,高职院校首先要通过诸如宣传栏、校园报、校园网站等途径,加强宣传,让全校师生都能够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群体价值观念,将“职业”的特点和行业企业文化的氛围渲染出来,为相关人才培养体系的开展做好铺垫;其二,要与相关水利单位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与未来的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即实训基地,借助于院校与企业之间的通力合作,根据真实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环境,在合适的场地设置仿真生产实训车间等,让学生在就业前就能够接触到相关的企业文化与工作技能,为他们更好地应对以后工作的挑战提供强大的催化剂成效。与此同时,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校方可以推荐他们去水利单位去实习,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到诸如水环境保护、防洪减灾等企业工程的进程中去,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活力;其三,在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相关负责人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参与重点项目科研的机会,将项目重点放在研究和解决水利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力争在水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中有新的突破,以所获得的科研成果赢取企业的支持与信任,利于双方之间的顺利合作。
三、明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交融的指导思想
要本着“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以行业企业为主导、以互动双赢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行业文化的相关价值理念内化于校园文化中,借助于开设讲座、水利主题宣讲、水利知识竞赛等多种手段,让行业企业文化逐渐渗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促进行业文化的提升;二是高职院校领导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的与水利企业沟通和交流,让他们能够愿意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行业发展信息以及共建实训基地等多种途径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通过为师生提供实践进修机会、委派高管担任兼职老师等途径为校园文化提供关键的智力支持。还有,高职院校还要在与水利企业合作的基础上,邀请行业劳动模范、知名校友等向学生们介绍水利行业的相关内容以及所要遵守的职业道德,向师生传递一种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与内涵,为校园文化的充实以及学生视野的拓展提供必要的思想保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合理地借鉴与学习行业企业的管理制度、价值理念等,并且将水利界的风云人物的事迹等内容曝晒于校园网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逐渐受到正能量的熏陶,坚定自己为水利事业的进步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与自信心。
结束语
高职教育“依托行业、服务行业”的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特色,作为水利高职院校的负责人,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的利于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顺利对接的良好途径和方式,发挥出两种文化融合的魅力,为高职学生的进步成长乃至整个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活力源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监理;实践教学;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22-02
《工程监理》课程近几年来已经成为各院校工程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监理人才的需求,因此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实践教学,对该课程实践教学方案的研究也是现在高校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再者,监理是工程类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行业,以学生就业为出发点,有效地培养和指导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可为今后就业和提高个人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工程监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理论教学内容的调整 为了积累更多的素材,《工程监理》任课教师必须通过国家政策动态、施工现场及网络及时获取大量的关于工程监理的信息,不断更新和丰富所讲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本专科教学内容,在讲课过程中调整章节的次序,并增加专题内容和国家新版的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等有关内容。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所区别,为此,在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细化和补充,如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专)科教学侧重点见表1。
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突出生产应用性、实践性为原则组建工程监理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监理课程理论和概念性的内容较多,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应改变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常规教学方式,更多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讲座式的教学方法,将“讲、学、论、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师生互动,做到教学相长。有时为了加强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可将工程项目的施工验收资料和监理验收资料带到课堂中,让学生传阅,使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学到实际工作的内容,并感受到施工现场的氛围。
实践教学改革 在实践教学上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形成以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等为主的较为完整的教学手段体系。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除了向监理公司员工学习外,还应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顶岗实习。
实践教学新尝试
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轻能力,重知识灌输、轻探求引导的观念,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改变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从重视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转向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监控评价,把工程监理教学本位的监控评价观念转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评价,同时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量,促进本课程教育特色的形成。
学生参与实习和综合实训,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实践,对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为便于学生掌握工程监理基础知识并能指导实践,结合现行各专业实习安排情况。本课程采用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实习穿行的方式,既解决了专门课程单独设置实习的难度,又能够节省单独安排实习的时间,节约经费。
监理实践融入施工认识实习中 在施工认识实习中,通过参观施工现场的项目监理部,建立学生对建筑施工及施工监理的感性认识。我校组织安排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认识实习,实习计划中增加了了解关于监理的一些概念和理念,了解工地上各种机械设备、了解各类施工工艺过程和施工监理工作等内容。听取现场监理人员讲解现场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及组织协调,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通过实习促进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转化、拓展,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提高学生的施工组织和管理能力。掌握各类施工工艺过程,熟悉施工监理组织形式,了解总监、监理工程师、监理员的职责及工作内容,了解现行的国家有关工程质量检验和管理的标准、监理有关规范及条例。参加实际监理工作,灵活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监理人员的优秀品质,树立公正、独立、公平、解决问题的思想,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好习惯。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向学生现场讲解时,也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如何处理施工方与监理方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内容,通过认识实习能够使学生对监理的地位和监理人员的职责有所了解,为今后接受监理课程讲解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监理实践融入施工生产实习中 近年来,我校安排学生在山口岩、峡江等江西省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进行生产实习,聘请了承担项目监理任务的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讲授其工程项目监理过程中的一些知识。教学采用室内与现场相结合的方式,室内主要是讲解监理人员组织结构、三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施工监理资料等内容,现场讲解主要是监理外业工作,重点放在质量控制的原材料、半成品验收和施工监理规范方面,投资控制的计量过程和一些费用索赔的注意事项,特别是面向大型水利工程的监理工作,监理工作任务重,在监理人员有限的前提下如何能够实现质量、投资和进度控制目标及其合理的优化。讲解过程采取互动的形式,学生不理解的问题,现场监理工程师给予第一时间的解答。在施工生产实习中,要求学生认真总结自己在整个学期中的学习心得,对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具体的知识盲点,将学生交叉分组,让具有不同知识面的人组成一组,分别派往不同的施工现场项目监理部进行实习。由于每个实习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不同,在实习中容易形成互帮互带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使实习获得较好的效果。
监理实践融入顶岗实习中 在监理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我校已经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作了尝试,先后将一百多个学生安排在我校校办的水利资质监理公司实习,大多数都经历了工程开工前准备到工程竣工验收整个过程,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双师型”教师在顶岗实习教学上也受到了启发。(1)理论学习方面。参加了实践锻炼的学生更明确了工程监理的重要性、全面性和特殊性,更准确地掌握了监理工作的实质和内容;提高了探究性学习的热情,这种热情的正迁移,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的角色,变成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学习,这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点。(2)实践应用方面。参加了实践锻炼的学生明显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具备了直接进入工地组织施工、编制施工图预算、整理资料的岗位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同时,更加满足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岗位技术或技术领域的市场需要,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谋求个性发展所需的态度、能力和知识,也更加有利于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的衔接与配合。
本课程教学尝试,以“够用、应用、实践”为主旨,以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核心,以突出生产应用性、实践性为原则组建工程监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突出职业适应性、教学目标突出技术应用性,教学形式突出真实生动性。通过课程实践,有效地培养和指导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营造了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发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能够将技术直接应用于工作岗位的应用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对理论的验证或对技术的认识性了解。通过加强师生互动,做到了教学相长,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为企事业培养最需要的专业人才,为学生今后就业和提高个人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实行“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达到“多赢“效果。同时,通过教学方法尝试,也能促进其他课程教育的健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对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晔志,杨伟.监理业的创兴、困境和未来[J].建设监理,2008(11):5-8.
[2]刘红梅.高职工程监理专业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38-39.
[3]景良竹.工程建设监理在高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甘肃科技,2008,24(9):152-153.
[4]张志刚,徐友全.关于我国监理行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建筑经济,2006(4):84.
[5]陈静茹.“建设工程监理”课程教学的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7(2):23-2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监理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