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劳动关系协调师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08: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劳动关系协调师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劳动关系协调师论文

第1篇

1.1对安全工程(职业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

除了进一步考取研究生深造外,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是到各类型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安全管理及相关工作。由于各学校行业背景不同,安全工程毕业生就业方向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说主要分布在矿山、石油开采、化工生产、建筑施工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范围相对较广。本科教育的培养类型主要包括:学术性本科教育类型、专业性本科教育类型、职业实用本科教育类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网,对本科教育思想、模式、方法的再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主要定位于专业性本科教育类型。这种本科教育主要作为最终学历教育进行,也考虑后续研究生教育的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运用高深知识进行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训练,培养社会各行业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结合目前社会需求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基础条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安全工程专业下又分设劳动安全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以及职业卫生等3个方向。其中职业卫生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两方面基础理论,具备事故伤亡损失和健康危害预防与控制基本技能,熟悉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的应用型人才。着力培养能够将职业健康危害的医学机理与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工程控制及个体防护手段有机结合的职业卫生专业人才。

1.2对安全工程(职业卫生)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职业卫生的管理也逐渐纳入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部分。做好一名合格的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仅需扎实的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而且要具有过硬的与本企业生产过程相应的安全生产技术与技能。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学生4年的培养方案可划分为校内学习和校外企业实训2个阶段。因此,可将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同样设置成2个阶段。其中,校内学习阶段主要是给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使其学习并熟练掌握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通过校内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由学校负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程的选择以满足基本的学分要求,一般通过3年时间完成;而企业实训阶段主要由企业为主导,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行到企业从事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实训过程中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相应的实训方案以及毕业设计等任务要求,在实训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与安全技术,参与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促使学生将前3年所学到的理论分析方法用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安全管理方式方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促使学生培养基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3+1”培养方案的设想

2.1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

“3+1”培养方案是“卓越计划”提出的一种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3+1”培养方案,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联合培训人才,本科4年时间里前3年进行专业基础及技能教育,最后1年根据行业生产特点进行专业化的实训实践。培养方案由企业和高校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重在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行业相关技术的全面了解。在实训过程中,企业将全程参与教学,指派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及方法的“实操性”,增强企业安全管理的经验。

2.2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优化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职业卫生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与管理以及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职业病危害辨识与控制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从事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检测、评价、工程设计、管理、教育培训、监察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国内已加入“卓越计划”的安全工程专业相关院校的培养方案制订经验,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职业卫生方向)的师资力量及实验、实践条件设计具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将课程体系设置为数学和自然科学类、人文和社会科学类、通用技术基础类、高级专业技术类、企业实践学习类5个课程体系模块。通过上述课程体系设计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卫生类课程的基础能力,并依托职业卫生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设计、实验、现场测试等实践机会,全面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化、力学、职业病预防医学等基础理论能力、以及企业生产管理过程所必需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行在企业现场授课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考虑了企业各生产环节中可能出现的事故灾难预防及应急工作的需要,设置了跨学科选修课程,确保学生具有多行业的灾害防控能力,以满足各类型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3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的构想

为了确保“卓越计划”中对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明确要求,高校应针对学生“3+1”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为学生个体(分组)配备2-3名导师,导师应包括在校专业教师及实训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相关人员构成。“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自身的优势,使其在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4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在为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指派导师过程中应侧重选择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的高校“双师型”教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职业卫生方向)所安排的企业实践学习可划分为工程项目设计、实际操作技能锻炼、现场实践等3方面内容。作为学生导师,“双师型”教师应全程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去,全面落实导师负责制。

3.1高校导师的条件

作为“卓越计划”的导师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外,更重要的是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目前国内有关“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基本满足学生导师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成为“卓越计划”导师应至少具备以下3方面素质及技能:(1)应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2)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所属行业发展动态,熟知本行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掌握行业发展变化,能够对本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出有价值的建议。(3)具备较为成熟的社会沟通、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与行业企业有着广泛的交流,从事过一定数量的服务于行业企业的科研合作项目。

3.2指导方法

“双师型教师”作为导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自身特征等对学生大学4年学习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尤其在工程实践、实训阶段应重点把握学生进行工程项目的选题、深度、质量等3方面要素。其中在项目选题时首先要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参考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知识结构及内容,并在学生进行充分沟通的前提下,结合实训企业的基本生产特征,确定恰当的工程实训项目的工作任务及内容。另外,学生实训项目的任务及内容应有一定的深度,体现在实训工作量、工作内容复杂程度以与企业生产符合度等方面。实训工作量应既能保证学生实训工作时间安全充实,同时保证学生有时间对工作任务及实现方法进行深入思考、合理计划,而不是将所有时间用于赶进度而忽视的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因此,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在联合培养实习生的过程中要定期沟通交流,确保学生工作时间安排合理,当出现与工作安排不符合时应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为了确定实训质量,导师应在项目选题阶段明确项目完成验收的量化指标,并明确阶段性工作任务成果指标要求。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学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阶段性工作成果,导师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完成质量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作为学生最终实训成绩的判定依据。

3.3实践训练

企业类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导师应优先选择那么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能代表国内生产水平的行业领先企业。同时,高校导师应与该企业相关部门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项目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高校导师与企业能够及时、高效地沟通,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全程把关与监督。在设置学生实训任务内容时应从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生产实际2方面着手,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制订学生实训的总体任务及阶段性成果要求。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除了完成实训所要求的任务外,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为了达到较高标准的工程实践类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高校导师及企业导师应自毕业论文选题、任务书的下达、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以至论文答辩等阶段进行跟踪指导,相互沟通交流确保论文工作达到“卓越计划”对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标准。

4结论

第2篇

一年来,**镇教育工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宗旨,在中心初中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一、推进民主管理,加强民主政治

学校布局调整,是**镇年度工作大事,按照市政府“十一五”规划,我镇学校布局有大幅度调整,将原有四所小学撤并为两所小学。为确保8月中旬调整到位,教育工会配合行政做了大量先前工作,从资产登记,并前宣传,财产搬迁及并后遗后问题的处理,工会自始至终参与,所有事情的每个环节中心初中与工会都联手行动,开会讨论并邀请多方代表、领导联席参加,营造民主氛围,形成决议,再做行动。最后,四所学校所有资产撤并只用两天时间,资产无一流失、损坏。

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我镇更是动用大手笔。投入近60万元武装土山幼儿园,投入近500万元新建业小、铁小两幢教学楼,投入近80万元扩建常中学生宿舍,新建篮球场等,每一个项目,每一笔投入,中心初中都要求工会参加讨论,制定方案并分工实施,借助创建平台,我镇各校内部设施得到添置,环境得到改观,教育的品位得到提升,民主政治也得到加强。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考素质

1、组织教师参与“5.10”思廉日活动,业小、铁小、常中三校教师参加签字仪式,并用实际行动规范教学行为。一年中,我镇未有违规家教、有偿补课的举报信和电话。

2、暑假期间,我镇组织中小学全体教师进行了为期18天的校本培训,集中培训时间共为12天。培训期间我们先后请教研室的张为民、袁玥等领导来镇作专题讲座,让教师们进一步认识教育教学改革形势,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两位专家的报告让与会教师得益匪浅。

3、大兴教研之风。一年来,我镇有16个微型课题申报并经市局批准立项,有12个课题参加如师附小项目中心研究,两个省市“十一五”规划课题顺利通过课题验收。最近,业庄小学、中心初中又申报了两个国家级课题。一年中,我镇先后有22位教师在市级优质课评比中获等次奖,有155篇论文参评获奖,118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

三、开展多项活动,愉悦教师身心

1、精心组织“三八”妇女节趣味活动。我们认真制定了活动方案,设计了活动内容,比赛规则,评选了一、二、三等奖,发放奖品,奖品有价,意义无穷,凡参与者个个欢天嘉地。

2、“五一”前夕,我们组织了乒乓球比赛,并挑选了6名选手参加西牌比赛,最后3人赴市参赛。

3、组织教师参加全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我镇6人参加,2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

4、组织教师参加镇举办的“万人唱红歌”活动。我镇师生4千多人参与,登台表演12个节目,精彩的表演博得观众阵阵掌声,给全镇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形象。

5、重阳节,我们在业小成功举办离退休老教师茶话会。40多位老教师相聚一起唠家常,谈变化,并参观了业小、常中校园,对两校怡人的教学环境、优良的教学设施和优质的教学质量赞口不绝,会议结束,我们还赠送了纪念品,大家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四、协调劳动关系,确保稳定和谐

稳定和谐的局面要靠人去争取、创造。今年以来,我镇有两起劳动争议事件,一件是60年代下放教师7人一直未得到组织照顾。他们先后去如皋上访,批转回镇后,中心初中按镇要求负责收理。我们先后调查取证,拟定报告,得到党委、政府的关注,决定给他们每年1000元补助,几位同志甚是感激。另有一同志最近也正在办理之中。

第3篇

1.刊物转载量排名

2008年,《中小学学校管理》共全文转载论文(不含卷首语)229篇,分布在60种刊物上。其中,《中小学管理》、《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报》等15种报刊的转载量排在前7名,占转载论文总数的59.4%(见表1)。

2.作者情况统计

以转载论文第一作者统计,49.8%的论文作者来自高校(包括本、专科院校),26.2%来自中小学校,10.0%来自教育科研单位,3.9%来自政府机关,6.6%来自新闻出版部门,还有3.5%的作者单位不详。

热点

1.学校灾后重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许多学校建筑物被毁坏,众多师生失去生命。此后,学校灾后重建问题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学校灾后重建包括校舍重建、教学重建和心理重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夺去人生命的是建筑物,而不是地震。因此,在校舍重建方面,研究者建议,提高学校建筑物的抗震标准,争取将学校建成公共避难场所(金磊,第12期),对参与学校建筑项目的个人、机构和组织的职责进行清晰的界定,制订一切计划、设计、规定和实施方案的过程都要透明;对参与学校建筑设计的专业人员的资质要提出明确要求;对学校建筑的设计、建造和维护要进行独立的评估;对受影响的地区、学校系统的类型和建筑作出清晰的界定(桑锦龙,第12期)。除了安全性不足外,教育性、生态性缺失也是我国学校建筑的突出问题。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学校建筑研究在我国内地并未受到学界应有的关照,鲜有研究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学校建筑开展系统的研究。这一状况一方面导致我国的学校建筑理论研究缺乏应有的理论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也正是理论研究的不足,导致我国现有看似繁荣的学校建筑实践,事实上隐蔽着众多的问题或缺陷。比如:学校被视为单一的教学场所,忽视了学生在娱乐、休闲、交流等方面的需求,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难以在这类空间中得到有效使用;学校建筑的规划与设计缺乏长期性、前瞻性、生态性考虑,大部分学校未将学校建筑融入学校品牌建设范围之内,缺乏支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积淀(赵中建、邵兴江,第7期)。研究者建议,在学校建筑理念方面,可以借鉴台湾地区一二九灾后学校重建的经验。重建、整建、修复学校校舍时,不必也不应再制式地去复制传统学校建筑形式,而应以前瞻性的眼光,构思新教育理念下的新学习环境与新学校建筑。换言之,诸如教育改革诉求中之人本教育、开放教育、小班小校、终身学习、校园开放、绿色学校等新的教育思潮及观念,可在学校建筑规划设计时予以充分的考虑(吕钦文,第12期)。

在教学重建和心理重建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游戏合作等方式,把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灾害教育、爱国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中。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努力使孩子拥有安全感、自信心(高慧珠、沈小碚,第12期)。

2.校长领导力

校长领导力在实现学校改进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人们对校长领导力的内涵却存在多种理解。特质理论取向的领导力理论认为,校长领导力指的是校长的领导能力,最终决定校长领导力的是校长个人的品质和个性(陈爱,第3期)。这种观点对选拔校长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将视点局限于静态的能力分析,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因而受到指责。权变理论取向的领导力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的风格与情境相适应的程度,因此强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Karen M.Dyer称之为关系领导力(第3期)。张东娇也持此观点,认为校长领导力指作为领导者的校长和追随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激励(第7期)。尽管权变理论关注环境与他人,但其更多地还是从如何更好地发挥领导者能力的角度去考虑这些因素的,就此而言,它与特质理论分享了一种相似的假设,它们都是一种“单子论”(许敏,第7期)。团体动力学取向的领导力理论关注学校领导团队整体动力的形成和构建团队工作模式,关注到良好的学校组织气候的营造与领导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校长如何挖掘和培养学校内其他人的领导力,如何成为“领导者的领导者”,是校长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张爽,第3期)。校长要转变角色,推行分布式领导,将权力和责任分散到学校组织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中去,全体教职工享有平等的地位,拥有依法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共同担负着学校教育的责任(张新平,第8期)。

当前,我国的校长领导力研究重点强调校长的人格魅力,但从产生机制看,魅力型校长不具有持久性;从运行过程看,魅力型校长不具有系统性;从影响范围看,魅力型校长不具有继任性(史铭之,第4期)。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构建科学民主的管理作风和管理制度,开启制度制订的对话程序,使领导力的运行得到充分的保障。一个真正的好校长对一所学校、对教育、对社会最好的贡献是把自己的光辉业绩、个人魅力转变成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褚宏启,第9期)。

3.校长研究学生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第二届中国中学校长大会上指出,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要求教育家办教育,呼吁学校校长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教育家校长与非教育家校长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工作至高无上的追求,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5期)。而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校长必须把研究学生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但是,当前的学校管理并未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一项针对学校办公会主题的调查显示,研究学生的主题只占19.8%(李希贵,第8期)。

校长直接管理教师,教师再去管理学生,这种科层序列的组织结构,使校长成为远离学生、忽视学生的人(李瑾瑜,第3期)。研究者建议,学校管理要回归教育原点――学生,寻求变革之道。校长研究学生的途径有很多,既可以通过听课、与学生交流等途径直接了解学生,也可以通过与教师、家长交流间接了解学生(张朝全,第3期)。众多名校长的成功经验表明,校长要引领学校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比如:孙双金校长把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任务(第1期),庞荣瑞校长不管经费、人事和学校的经常性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听课、与学生对话、与教师交流等方面(第1期)。

4.教师管理

教师聘任

教师聘任包括受聘和解聘两部分,在我国的实践工作中,多重视对受聘的规范管理,忽略对解聘的规范管理,导致教师聘任制出现“头重脚轻”的不对称现象。

教师解聘制度的缺失,弱化了教师聘任制度的协调功能、保护教师自利功能以及化解冲突功能(李薇,第6期)。

教师法律身份的不明确,给教师解聘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带来很大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颁布之前,我国教师的身份是国家干部。《教师法》颁布之后,教师身份由国家干部变为专业人员,教师与学校构成劳动关系,应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调整。但是,《劳动法》第2条规定,《劳动法》不适用公务员和比照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未与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教师工资比照公务员,因此不适用《劳动法》(胡锋吉,第5期)。教师法律身份不明确,导致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存在诸多争议。有的研究者认为,应该将中小学教师身份与公务员联系在一起(胡锋吉,第5期),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聘任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等都符合劳动合同的本质特征,因此应该将教师聘任纠纷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吴开华,第7期);有的研究者认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市场化自由竞争和聘任制不可能解决而只能加重我国教师资源地区差别过大的状况,因此,公立中小学教师的身份应该定位为国家公务员,受行政法调整。这样,即可以顺利推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师资不均衡问题。而民办学校教师、代课教师可以规定为政府雇员,主要依据《劳动法》规范学校与教师的劳动关系(薄建国,第1期)。

2008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在劳动用工制度规定上有了一些重大突破。民办学校教师和公立学校编外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劳动纠纷适用《劳动合同法》,公立学校在编教师有保留地适用该法。为此,学校在与教师签订劳动合同时,应该避免出现与《劳动合同法》相冲突的合同条款,比如约定高额的违约金。同时,约定的合同期限要合适,因为如果学校连续两次与教师签订劳动合同,那么学校今后将丧失解约的主动权,无论受聘者水平如何,学校均面临着被迫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的风险(雷思明,第7期)。

教师评价

我国教师评价目前总体上有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两种评价制度。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大力提倡发展性教师评价,但是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这种评价,目前还主要停留在理论论述层面,没有落实到操作层面。究其原因,杨多云认为,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实施存在种种制度,包括制度惯性的抵制、制度环境的不协调、制度成本的制约(第5期);申继亮、孙炳海认为,现行的发展性评价被置于奖惩性评价的对立面,没有将二者整合起来。因此,他们整合了教师胜任力评价、教师绩效评价和教师效能评价的契合之处,提出了教师评价的金字塔模型,为实现教师评价的奖惩与发展的整合提供了可能(第12期),刘兰英认为,评价目的、方式、标准过于单一,忽视了学校的多样性、学科的差异性、教师类型的多样性、教师所处专业发展阶段需求的独特性等特点,弱化了发展性评价的功能。因此,她提出建立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即根据教师的专业需要建立一种适应教师个别差异的评价体系,尤其是要对那些处于不同水平和发展需求的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价(第12期)。

5.学校文化

在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学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一种战略。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战略中,发生了一种静悄悄的“学校重构”运动:―是相当一部分老校和名校,重新寻找、梳理、发现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资源,二是相当一部分学校开始主动思考并致力于建构属于学校自身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念,以此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三是普遍形成了学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意识,形成全校性的共同愿景和共同蓝图,形成学校凝聚力(彭钢,第6期)。

第4篇

一年来,××镇教育工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宗旨,在中心初中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一、推进民主管理,加强民主政治

学校布局调整,是××镇年度工作大事,按照市政府“十一五”规划,我镇学校布局有大幅度调整,将原有四所小学撤并为两所小学。

为确保8月中旬调整到位,教育工会配合行政做了大量先前工作,从资产登记,并前宣传,财产搬迁及并后遗后问题的处理,工会自始至终参与,所有事情的每个环节中心初中与工会都联手行动,开会讨论并邀请多方代表、领导 联席参加 ,营造民主氛围,形成决议,再做行动。最后,四所学校所有资产撤并只用两天时间,资产无一流失、损坏。

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我镇更是动用大手笔。投入近60万元武装土山幼儿园,投入近500万元新建业小、铁小两幢教学楼,投入近80万元扩建常中学生宿舍 ,新建篮球场等,每一个项目,每一笔投入,中心初中都要求工会参加讨论,制定方案并分工实施,借助创建平台,我镇各校内部设施得到添置,环境得到改观,教育的品位得到提升,民主政治也得到加强。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考素质

1、组织教师参与“5.10”思廉日活动,业小、铁小、常中三校教师参加签字仪式,并用实际行动规范教学行为。一年中,我镇未有违规家教、有偿补课的举报信和电话。

2、暑假期间,我镇组织中小学全体教师进行了为期18天的校本培训,集中培训时间共为12天。培训期间我们先后请教研室的张为民、袁?等领导来镇作专题讲座,让教师们进一步认识教育教学改革形势,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两位专家的报告让与会教师得益匪浅。

3、大兴教研之风。一年来,我镇有16个微型课题申报并经市局批准立项,有12个课题参加如师附小项目中心研究,两个省市“十一五”规划课题顺利通过课题验收。最近,业庄小学、中心初中又申报了两个国家级课题。一年中,我镇先后有22位教师在市级优质课评比中获等次奖,有155篇论文参评获奖,118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

三、开展多项活动,愉悦教师身心

1、精心组织“三八”妇女节趣味活动。我们认真制定了活动方案,设计了活动内容,比赛规则,评选了一、二、三等奖,发放奖品,奖品有价,意义无穷,凡参与者个个欢天嘉地。

2、“五一”前夕,我们组织了乒乓球比赛,并挑选了6名选手参加西牌比赛,最后3人赴市参赛。

3、组织教师参加全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 ,我镇6人参加 ,2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

4、组织教师参加镇举办的“万人唱红歌”活动。我镇师生4千多人参与 ,登台表演12个节目,精彩的表演博得观众阵阵掌声,给全镇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形象。

5、重阳节,我们在业小成功举办离退休老教师茶话会。40多位老教师相聚一起唠家常,谈变化,并参观了业小、常中校园,对两校怡人的教学环境、优良的教学设施和优质的教学质量赞口不绝,会议结束 ,我们还赠送了纪念品,大家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四、协调劳动关系,确保稳定和谐

稳定和谐的局面要靠人去争取、创造 。今年以来,我镇有两起劳动争议事件,一件是60年代下放教师7人一直未得到组织照顾。他们先后去如皋上访,批转回镇后,中心初中按镇要求负责收理。我们先后调查取证,拟定报告 ,得到党委、政府的关注,决定给他们每年1000元补助,几位同志甚是感激。另有一同志最近也正在办理之中。

另一件事,针对最近的教师部分离退休老同志误解政策,几人一商议,决定集资去省厅上访。中心初中接到可靠消息后,立即汇同工会同志前往他们要集合的草张村委办公室,召开会议,宣传政策的调资政策,解释调资的做法,并表明我们的态度:未经组织同意,私下串联集资上访是违法行为。不听劝告,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概由自己承担!几经解释劝说,以石高寿为首的极少数人放弃了上访念头,并如数退还了集资款,一场由工资引发的争议终于平息,××又恢复了如初的平静。

第5篇

关键词:复合应用型;劳动与社会保障;能力本位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建设的背景

社会保障是与西方国家社会救助事业和福利国家建设密不可分的。从1601年旧济贫法到1834年新济贫法,从德国各种社会保险法规到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从贝弗里奇报告到福利国家建设和改革,社会救助理念从过去的特殊人群向全体公民拓展、从传统的救助体系向新型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不断扩张和完善。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

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建设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开始的。首先,为了发展市场经济,为了释放政府沉重的负担,为了激活企业的积极性、能动性,国有企业实行了减员增效的改革,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被迫下岗失业。如何妥善地处理下岗失业人员,这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这对我国社会保障建设提出了巨大的现实问题。其次,随着我国户籍制度的松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近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农民工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很多农民工的权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农民工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险,农民工子女教育遭受忽视和排斥。如何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重要课题。再次,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不断出现。失地农民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失地农民因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面临生存危机,虽然地方政府以现金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性的补偿,但是失地农民却因为失去土地而缺乏其他技能,难以在城市里谋生。如何系统地解决失地农民生存问题,制定和实施相关的配套措施、政策是地方政府需要研究的问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面临着双轨制的改革、发展企业年金、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任务。这些现实问题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出了挑战,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提出了时代要求。地方实务部门、基层政府、企业等需要大量的实务性、应用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目前,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懂法律法规的人才、面向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存在着较大的需求。

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课程体系上却面临着如下基本问题:(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课程设置无基准。(2)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成果在课程体系中的反映滞后。(3)学校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很多学校面临因人设课和无人而不设课状况。(4)本科和硕士两个层次课程界限模糊,知识点的衔接混乱甚至重复。(5)各个高校之间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高校之间同质性恶性竞争非常严重,许多高校专业建设没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6)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基本处于从属的地位。学生普遍缺乏实践或实习机会,最终使得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陷入就业状况不佳的尴尬境地。

二、四川理工学院深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探索

四川理工学院地处四川西南地区,是一所地区性高校。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和教育定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为地方基层的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社会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人才。[1]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大学生必须涉猎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教育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实践性课程设置及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加大建设力度,要重点突出并与实践紧密结合。大部分高校或专业往往将学生实习环节放在最后一个学期,但由于学生忙于找工作、职业资格考试、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等,实习形同虚设,效果可想而知,必须加强实习环节设置的研讨,使得实习环节设计合理化、科学化、实效化,防止实习环节流于形式。

四川理工学院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与改革,形成了建设复合应用型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本位为取向的办学理念。

第一,构建复合型课程体系。法学院具有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法学四个专业。基于自身的资源与条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要以社会学、法学、行政管理等为基础进行建设。培养方案在经过几年的修改和完善的基础上,在法学院内部融合四个专业的核心课程,确定了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公共政策学、社会保险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劳动经济学8门核心课程。培养方案将法学、行政管理、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也纳入其中,实行学生自由选课。学生只有具备了法学、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背景,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同客户或群众处理好关系,依法开展工作,依法行政。

第二,以市鲂枨笪导向。课程设计紧紧围绕着市场需求,不断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现实需求,不断增加社会所急需的课程,删除过时的无用课程,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逐步形成,非营利组织也在迅速发展,公益性部门的就业市场将会逐步扩大,根据该领域的就业市场,相应地开设了社区管理、 劳动关系和社会工作实务等课程作为选修课。随着社会治理和依法治国的深入,国家需要大量的懂得法律知识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方案将经济法学、合同法学、民法等课程作为选修课,而保险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作为必修课。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管理人才。这些劳动管理人才专门负责企业的劳资关系,处理劳资纠纷。培养方案增加了劳动经济学、劳动社会学、劳动关系学、劳动争议处理等课程,特别是开设了《劳动协调员》等实践课程。

第三,以“能力本位”为取向。“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包括一定的理论课程,更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最终着眼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实践环节的优化设计是打造本科生能力的关键。实践活动是根据实践制度设计来进行展开和实施的,如果实践制度不合理、不科学,那么本科生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会受到极大的阻碍,受影响的学生不是少数几个而是大多数甚至所有人。学院根据历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学生意见建议的反馈等,进行了如下探索和改革。1.在学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地提高实践课的比例,压缩理论课的比例。2.将实践教学融入到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这有利于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得理论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大一新生的专业课,任课教师就要践行好这个理念,让新生熟悉和适应这个制度。3.将实践环节分配到大学四年的全过程中,这防止了将实践压缩在大四最后一年集中实施,实践归于虚无。实践分为认知实践、专业实践、毕业实践等。在大二,安排学生到人社局、民政

局、保险公司等单位去认知实习。在大三,安排学生到相关部门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实习。在大四,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的方式,安排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根据学院与许多地方部门和单位的交流,地方部门和用人单位希望有学生能长期到它们那里进行实习锻炼,希望有一定数量的优秀的学生能成为它们的“固定”的人力资源,并且希望学生能经过一两年的实习锻炼最终留在单位内。即地方部门和用人单位希望尽量缩减学生的“打杂”期,缩减用人成本。

根据学院的办学理念,学院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坚持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删除了以往的学年论文,加重实习实践的比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注重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人才,开设社会调查实验、社会统计学实验、五险一金实验、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会计学实验、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等。为了贯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院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进行规定和引导,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以改变过去学生撰写理论性学术论文出现的种种问题(学生抓不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术前沿,理基础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对学生的锻炼作用有限等)。这有利于学生去切切实实地进行社会调查,从而真正地得到一次磨练,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应用,对自己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考核。

第6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 专业特色 理论课程 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32-02

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从1999年开始起步,至今已历经10余年。10多年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人才培养、学生就业、课程设置等都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广西地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起步较晚,2005年,广西财经学院财政系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成为目前广西地区唯一的开设此专业的本科院校,开始了广西地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初步探索。六年来,我们对专业建设的讨论和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过。在专业建设中,课程体系的设置至关重要。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撑,它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参加实践的领域,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

一、当前我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我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设在财政系,依托财政学这一优势学科,六年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们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1.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是为适应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素养和较好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系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以及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法规与实践动态,具备处理社会保障及相关事务业务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

希望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毕业后能在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及其他公共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各类社会保障基金组织、金融性公司、保险公司从事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及与之相关的经济管理工作,或在教育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2.课程设置。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我们设置了160学分的课程安排计划,主要由理论课程(132学分)和实践课程(28学分)组成。此外,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成绩优异者可申请创新学分,课外活动包括综合素质教育、社会调查和实践、各种学科竞赛、等级水平考试和科学研究活动等。

(1)理论课程。理论课程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50学分)、专业基础课程(22学分)、专业主干课程(28学分)和专业选修课程(22学分)、公共选修课程(10学分)五大模块组成。

公共基础课程是全校统一的,是依据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品位而设置的,具体有: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体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教学的基础,这部分课程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一样的,主要有政治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经济法、经济应用写作9门课程。

专业主干课程我们设置了10门: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劳动经济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行政管理学。

专业选修课程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而选择开设的,我校分为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专业限选课学生必须选择,专业任选课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来修读。专业限选课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学、劳动关系学、社会工作概论、证券投资学等。专业任选课包括社区管理概论、公共政策学、社会问题概论、企业年金、劳动心里学等。

公共选修模块是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公共选修课程。课程的设置随意多样,如影视欣赏、计算机应用、艺术欣赏、美学等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2)实践课程。我校的实践课程分为两个模块,模块一:5个学分,全校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包括军事理论与技能、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块二:23个学分,除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外,各专业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开设哪些实践实习课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前开设的实践课程有:会计综合模拟实习、社会保障业务实习、行政管理业务实习、社会救济业务实习、社保基金投资综合实验、社会调查。

二、我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发展起来的专业,由于其设立的时间比较短,专业人才需求不很明朗,在教学实践中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具体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特色,课程设置无基准。自2005年开设此专业以来,我院一直在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但是由于本专业的建设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所以课程设置没有一个基本的依据,随意性较大,我们往往是借鉴区外其他高校课程设置的经验,看别人增加了什么新课程我们就增加什么新课程,或者是觉得哪门课程有利于学生就业就开哪门课程,造成了每一届学生的课程设置都不完全相同,教师也处于不断的适应新课的过程中。这样缺乏系统性和特色的课程设置,难以使学生在四年学习后形成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链。

2.厚基础与宽口径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为了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针,我校课程体系设置的具体做法是,先统一配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再由教学系部确立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这种做法保证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但其缺陷是各教学系部没有太多的主动权,只能在有限的学分范围内配置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这就造成了厚基础与宽口径的矛盾。为了体现宽口径,我们尽量设置较多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希望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便于就业。但是由于总的课时有限,宽口径是建立在薄基础之上、通过压缩课程的课时来实现的。

3.课程的先修后续以及各门课程的衔接关系没有理顺好。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要符合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使各门课程之间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我院由于课程建设的不成熟,人才培养方案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课程的选择上面,对于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重视不够,给教学工作带来较大的困扰。此外,课程的衔接关系没有做好,各门专业课程之间,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重复的内容过多,如《社会保障理论》与《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险》这三门课程重复内容太多,在授课中给师生都带来困惑。

4.课程设计理论性太强,教育内容的实用性不够。作为一个地方性本科院校,我们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但是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学校也一再强调实践性教学,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的内容、深度、方法还比较欠缺,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但也流于形式,不能够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其次,在理论教学中,原则、原理、概念的东西太多,可操作性的太少,而理论又严重脱离实际,对现实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中所依据和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程序反映很少,并且对该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介绍有限,课程设计没能体现出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宗旨。

5.毕业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差。劳动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设计应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贴近市场需求,使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而当前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太乐观,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以理论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课时总量较多,学生学业负担较重,而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少,难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授课中,教师多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并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定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劳动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差。

三、完善我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我们要根据我院财经院校的优势和特色,按照社会需求和岗位的实际需要,认真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建立切实有效的专业课程计划。

1.课程设置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需要和就业需求既是专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专业生存的条件。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创设的初期,因为没有经验可以参考,专业建设是依托本系财政学的优势逐步拓展开的,带着明显的学科导向。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经历了几年学科积累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发展应该逐步摆脱学科导向,而应该以社会需求,特别是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就业需要。近年来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去向的调查显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进入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这类学生往往需要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二是进入各级政府部门成为政府公务员,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或其他管理工作;三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宽口径的劳动人事业务工作。其中,进入前两类单位的毕业生不多,大多数毕业生是进入企业从事具体的业务工作。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该考虑到这一就业趋势。

2.确定专业发展重点,利用自身优势打造专业特色。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两层意思,内容涉及到众多领域,如果每个方向都开设一两门课程,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培养模式,只能使学生无所适从,专业没有特色。因此,必须根据院校的特色和优势选择一两个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并根据此方向设置相关的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特色。

根据我院的优势和特点,我们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前的发展应该突出两个重点:社会保险和员工福利。这两个方向的社会认同度高,社会需求也比较直接。社会保险作为一个特色方向,主要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保险专业结合起来,利用财经院校保险专业优势,适应社会保障主体多元化趋势的需要,特别是商业保险成为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形式,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懂商业保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员工福利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主要是考虑到毕业生大多进入企业从事微观的行政人事工作,加强这一方向的培训便于学生毕业后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员工福利的筹划和设计、员工社会保险的管理等工作。从长期来看,随着专业建设的逐渐成熟和完善,还应该增设劳动关系方向。随着劳动者权益观念日益突出,劳资矛盾、劳资冲突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需要大量的懂劳动关系,精通劳动关系的人才,来处理劳资冲突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3.调整课程体系结构,赋予专业课程更多的权重。为构建复合型人才,打造出自身专业特色,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强调基础知识教育,也要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的传授,更要突出专业特色课程的技能培养。针对当前我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重基础知识教育、轻专业知识教育的问题,我们应调整课程设置思路,适当减少基础平台课的约束,在当前课程体系模块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改变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应以主干课为轴心,先确立专业主干课,然后根据主干课的前后相关联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确立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是专业存在的基础,是专业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所确定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在全部课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它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看家”本领。专业选修课是主干课的扩展,应按照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来设计,其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某一领域,较快进入工作角色。

4.构建适应自身定位的课程设置。确定了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后,就要设置相应的课程来强化特色,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特色”的指导原则来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加强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对原有课程进行整体优化与重组,保留以前课程体系的核心精华部分,新设一些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

1.理论课程。理论课程的设置重点是要做好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首先,在专业基础课设置上,应加大经济学、管理学和公共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比重,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投资学、经济法等,以丰富学生的经济管理知识,为其将来在不同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专业主干课程是核心部分,这一模块的课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每门课程要保证3个学分的课时量,当前我们需要对这一模块进行精简,开设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劳动经济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这几门课程就可以了。

其次是专业选修课程,这一部分要体现专业定位和特色。社会保险特色方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保险学原理、保险精算、养老保险实务、医疗保险实务、工伤保险、风险管理等,使毕业生能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以及保险公司从事与社会保险相关的商业补充保险管理和运营工作。员工福利管理特色方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员工福利、薪酬管理、企业年金、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心理学等,增强学生以后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职业技能。

2.实践课程。为培养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执行层面了解实务知识,从而更好服务于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领域。我校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环节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强化。(1)建立模拟实验室。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业务工作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为此,我们要建立社会保障业务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模拟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操作的全过程。首先,要建立社会保险业务模拟实验室,通过引进相关教学软件,模拟和实验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结构和运作模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社会保险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费用征缴及个人账户等业务操作,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实际操作。其次,建立企事业员工福利管理模拟实验室,让学生模拟进行劳动力计划、招聘、工资福利管理、劳动力培训、绩效考评等职位的工作。此外,建立劳动关系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组织本专业学生进行劳动争议、保险案例裁决,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使他们可以正确处理劳动关系争议。(2)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完成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必要的服务。为此,学校需要加强与企业以及社会保障局等实际工作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构建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集中实践课程,让学生到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或者相关岗位去见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本文为广西财经学院2011年教改课题一般A类资助项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内容衔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本课题负责人:刘玉娟。课题组成员:高丹、夏艳玲、覃双凌、谭彦红等。本文执笔:刘玉娟。]

参考文献:

1.曹信邦.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经济师,2006(4)

2.赵俊康,马培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4)

3.谭彦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0)

4.齐银昌.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N].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9)

5.周爱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09(36)

6.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

7.崔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8(8)

8.蒋蔷.普通本科教育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J].科教文汇,2009(7)

第7篇

高校教师试用期自我鉴定总结范文一

转眼间,我在XX大学参加工作已近一年。这一年来,我满怀信心,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做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的工作有校领导的支持和校老师的关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我对这一年的工作做一总结。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身正为范,是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教师的举止言行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特别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自己的品德非常重要。因此这一年来我坚持定期进行品德修养的学习,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参加进修学校组织的各类新教师培训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我尽量在学生面前严格要求自己,不管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我都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工作之余我还不断看书、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头脑。

在教学中,我每次都很认真备课、上课、听课,做好课后反思,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平时我还虚心向学校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并及时向他们请教。在课堂上我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外,我与学生一起玩、一起笑,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大姐姐。在班级管理中,我组织好班干部的管理工作,让他们做我的小助手,充分发挥他们的管理能力。我努力用一颗平等、博爱及宽容的心去看待、教育每一位学生。这一年我有幸能与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董老师一起管理班级,她在教学方面和班级管理方面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

这一年虽然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一份份沉甸甸的情感。我所带的班的学生在每次比赛中都能积极参加,并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还被评为优秀班级。他们的每一次收获就是对我的鼓励,同时我也被评上了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在校教学技能比赛中取的小荷奖。收获最大的是这一年在校领导、老师的关怀下,我的教学技能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成绩是可喜的,收获是丰硕的。

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首先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能力还待提高;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知识的时候,有时还不能很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部分教材的内容把握不全面。其次论文意识不强。最后,有时自己的脾气太过孩子气,在处理有些事情时过于急躁,还需要有更多的耐心与经验。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需要不断的总结与反思。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与反思中,我会不断地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越做越好的。

高校教师试用期自我鉴定总结范文二

光阴荏荏,自2xx-xx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即将一年了,面对我人生另一起点的第一年自己充满信心,因为我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回顾这一年,自己是不断探索奋斗、不断检讨完善的一年。

在参加工作的这一年来,本人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集体活动,认真文听讲,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觉悟。自从2xx-x年8月23日的教师宣言后,我光荣的加入了教师这一行列。成为教师的那一天我深深体会到为人师表的意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每个老师都应该遵循的,是对老师行为的一个规范。这一年来,我很注意自身的品德行为,努力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学生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具有叛逆的个性,没有成熟的善恶分辨的能力,很多坏习惯也有很多好习惯都是在这个阶段养成的,是好是坏跟教师的言传身授有很大的关系。

我本着服务他人,锻炼自我的想法去工作。坚持做到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问心无愧的上好每一节课,积极思考改变体育课中的游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坚持写教后感和教学杂记,不断积累经验,懂时立即向师傅、组里其他老师请教。尽职尽责做好学校交给我的每一份工作,热心帮助同事,能团结同事,协调工作。关心爱护学生,我相信我会做的更好。

在工作的这一年里,我积极参加区里面的新教师培训,认真听讲,吸取了不少名师的经验以不断来充实自己,坚持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校领导的支持下2xx-x年上半年成立了健美操小组,带学生参加了区里面健美操比赛,还参加了区里面的体育能手比赛,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些谨严,在这一年里我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积极配合学校工作,认表现出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未来路漫漫,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定能改善不足,发扬优点,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好,我会努力加油!

高校教师试用期自我鉴定总结范文三

时光荏苒,参加工作已经一年,回顾回头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受益颇多。站在新的出发点,回望来时的路,是为了接下来的历程更加夸姣。下面就这一年来,本人各个方面的表现作如下。

一、坚取信念,健康成长

教授教养的岗位是平凡的。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外边的诱惑向你招手时,看到那一双双渴想知识的眼睛,那清澈明亮的眼神,你会被深深的打动,守住心中那一份梦想,就点燃了千千万万孩子们的梦想,照亮了他们人生的历程。学校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的理念也要求我们不只是春蚕,不只是烛炬,照亮他人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充实、晋升自我,只有自身得到发展,才会从教育中得到快乐,才有动力一往无前。

评价一名教师,心理的健康状况是很重要的一个尺度。在工作中,在人际交往中,在家庭中,如何灵活多样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如何保持良好的精神风采,这些是我们每一个走出校门不久的人都必需学会的。这一年来,在对待糊口上,我的立场较以前积极良多,每一天都布满决心信念的糊口,碰到事情也能理智冷静的处理,见到以前的朋友,都说我成熟良多,这让我跟到十分兴奋。社会是一所大学,我学习到了良多在学生时代学习不到的东西。

工作一年来,我的作息规律了,做事效率高了,常常参加体育锻炼,常常和同事谈心。在体检中,身体健康状况是历史以来最好的一次。这让我感到很兴奋。事业和健康应该是兼顾的。

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每一次上课之前,我都作了最充分的预备。每一堂课都去当真听老教师的课,而且听不同人的课,进行分析比较,自己的教案要反复修改。除了本科目的课,还去听了语文、英语课,还有班会课。不同科目的课堂相互鉴戒,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而且在教授教养中可以适当联系其他科目,教授教养内容丰硕生动了,又能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的爱好进步了。从其他教师身上,我学习到良多教育教授教养的宝贵经验,更感慨感染到了崇高师德的魅力。

课后,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教授教养意见和建议,在师生同等的基础上开展教授教养,学生真正感慨感染到民主。学生的意见是直接的,是最真切的,从他们那里我熟悉到自己的良多不足,而自己经由努力也改正了良多缺点,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步了。

同时,我还广泛阅读各种教授教养文章,吸取其他教师的宝贵经验,同时自己坚持每一堂都有反思,坚持写教授教养随笔和教授教养论文。

三、东风化雨,润物无声

这一年来的教授教养中,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实践新课程。课堂上,我尝试不同的教授教养手段,知识探究、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辩论,动员尽可能多的学生介入进来。课后的功课处理中,我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小论文,小故事,漫画,诗歌,题材、题材均不限,同学们的激情被点燃,他们的才华在习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这些在短短的课堂是不能做到的。如何让历史课堂布满活力,我从学生的习作中学习到良多。学生们心中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是鲜活的,是布满人道毫光的,是社会的真实反映。不要以为学生没有当真听课,每一个细节,他们都完成的非常当真。批阅学生习作的历程就是一趟布满神秘的旅程,不同社会轨制下,古今中外,不同阶层人们的糊口,有血有肉。优秀的功课到各班展出,一来刺激了学生的成就感,二来避免功课在统一班级之间比较的局限,实现了班级之间的相互学习,资源共享。在各班之间就课堂表现、功课完成效果展开评选,评选出五星级班级,给予奖励。我还开通了教授教养博客,和泛博同行和学生进行交流,这也成为第二课堂。

在教授教养中分层教授教养是十分重要的。不同出发点的学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授教养方式。我常常指定一些较轻易的标题题目让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鼓励他们相互抽背;或者是基础较好的同学带动基础轻微差的同学。每一次课堂提问,我都有记实,不同难易度的题目,我会让不同的学生往返答,尽量使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那些主动发言的学生,给予加分鼓励。每一次谈话都有记实,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他们一起制定不同的目标,实时给予奖励。有几位同学在历史课上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树立了决心信念,整体成绩上升四百多名。在课代表的带领下,有些班级的整体水平直线上升,这次期末考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这让我感到深深的欣慰。

四、任重道远,一往无前

作为刚刚工作一年的新教师,我的提高是微小的,是在学校良好的环境中,在大家的关心中取得的。存在的题目还良多:教授教养水平有待进步,论文写的不是很好,与学生交流还应增加,读书不是良多等等。我会在下一年里争取更大的提高。

第8篇

关键词:研究生;师生关系;称谓;学术权利;导师职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80-03

坊间,研究生常将导师称之为“老板”。这样的用语反映了商业大环境对传统师生关系的“非正常颠覆”。为何老师会变老板?为何单纯、清白的教育关系会变为复杂、功利的“劳动关系”?这正是研究生师生关系的一种畸形演变。当下社会,和谐一词极为热门。如何将和谐一词应用到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构建当中,首先要对构建研究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师生关系的构成要素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探究,得出构建研究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几大要素。我们要敢于直面“伤口”、剖析“痛处”,找出原因、揪出元凶,方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一、探究研究生师生和谐关系的必要性

对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以下简称“和谐关系”)研究的必要性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的:第一,这是培养称职的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重任,为保证与提高其质量需要内外多方的努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导师和研究生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不仅关乎研究生整体素质培养目标的达成,而且还关乎这一目标在有限的时段内有效快速完成的问题。第二,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如师生角色定位偏颇及缺乏认同感,甚至发生了关系异化的现象,冷漠、平淡、不平等、严厉及世俗倾向时有出现,这与和谐关系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传统文化倡导下的师生关系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已有开始消褪的迹象,如果放任不理,我们有可能培养出这样的研究生:他们虽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但是在不和谐关系的影响下人格是存在缺陷的,这种“人才”绝不是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甚至有可能会危害社会。

二、对构建和谐关系的剖析与检视

1.称谓回归本位――为师生关系“正名”。“老师”与“老板”这两个词,虽然相差一个字,但含义大有不同。英国哲学家培根称“老师”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栽培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1]“老板”旧时指商店主人,今泛指工商企业、公司行业的产权所有人。我认为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老板称谓中包含着利益关系、雇佣关系,而这恰恰是师生关系中最不应该存在的。谷超豪教授也对“老板”这个叫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教育领域里,不能搞这一套。师生不是雇佣关系,选择做教师,就是选择了责任和奉献。”[2]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要想理顺关系,创建和谐,称谓必须回到教育关系的正常轨道上。“老师”这一称谓,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一个冠冕堂皇的高帽,它是约束老师的不恰当行为的“尚方宝剑”,它时时刻刻提醒着老师,教书育人是他的职责与使命。

2.学术权利平等――奠定和谐关系的“基石”。在我国,教授独占学术权力统治地位是众所周知的客观存在。伯顿・克拉克在他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将学术权力划分为扎根于学科的权力、院校权力、系统权力,我国的学术权力属于第一种,以教授占统治地位。教师的学术权力过于集中,使学术权利成为教师的附属特权,是时候该为这种特权“祛魅”了。研究生们在求学阶段正处于思维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享受着师兄师姐们不曾享受的丰富教育资源,他们不仅有条件站在学术前沿,而且也完全有能力成为学术先锋,他们不必对导师言听计从,成为导师的跟从者。他们同样有探究学术工作的权利,可以与导师研究从截然不同的方向开展研究甚至针锋相对。论文排名问题――打破学术权平等的“坚冰”。敢问,大家上研究生阶段有多少高水平的论文是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我在这里不是想抹杀导师对论文的指导之功,而是想指出为什么会有排名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某些导师在现有的职称评定以及业绩考核体系之下,背负上了这一沉重的包袱,但是由于导师身负科研、教学以及指导学生等这么多的任务,他为了减轻压力自然要将其转嫁到其研究生身上。所以我认为要彻底解决论文排名问题,营造平等的学术氛围,首先,导师评价制度、规范要革新,要为导师评价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在评价导师工作时,要将“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评价指标的权重提高,适当降低“文章发表”指标的权重,或者甚至可以将其“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作为一个新的评价指标加入到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中,让导师能够安心教学、开心育人。其次,导师自身的心态要调整。评价一个导师成功与否,不是看他(她)发表了多少高水平的论文,而是看他(她)培养了多少高素质的人才。

3.杜绝导师职权的滥用――保障和谐关系的“防火墙”。某媒体中曾经报道过上海一所大学9名博士申请转导师并获批准的新闻,俗谓“博士生炒导师鱿鱼事件”。触发该事件的导火索正是导师职权的滥用:博士生们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导师却将课题演变成“交易”,自己成为这笔交易的实际意义上的“老板”,并使博士生成为束缚在交易中的廉价劳力,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而无法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类似情况并不少见,目前,在高校中,个别导师只关注科研的经济效益,并不考虑自己的工作是否适合学生参与,单方面要求甚至强迫学生参与。某些导师私下注册了公司,打着培养研究生的旗号为自己寻找廉价劳力,完全无视自己作为师者的职责和义务。而造成此类情况发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导师职权的滥用。(1)制度保障,不让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例如,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要求投入给研究生科研津贴中的30%由导师进行负担。这项规定既避免学生成为导师的廉价劳力,又是给导师们以警示:研究生培养也是要讲求投入与产出的。(2)机制创新,保障学生的毕业“生命线”。在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自身的关系当中,最最重要的话语权一直是掌握在导师手中。导师掌握着研究生能否顺利毕业的决定性砝码,学生即使对导师的某些方面有微词,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往肚咽”。建立“多因素、多主体”研究生毕业评定机制,削弱导师对研究生毕业的影响权重。将研究生能否顺利毕业的权重进行重新分配,例如,权重可分配给研究生的综合测评(由其所属的研究团队进行打分),研究生在校的综合表现(由管理人员、曾经的授课教师和同伴共同打分)等等。(3)建立中介机构――让学生想说也敢说。这个中介结构可由本单位的非研究生导师的年轻老师组成,他们与研究生年龄相似,大多数为研究生或以上学历,所以相似的学习经历、接近的生理年龄,而且他们与研究生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师生关系,所以研究生更易向他们敞开心扉,倾诉心事。中介结构的老师将学生的意见建议以不记名的方式反馈给导师,为导师纠正错误、弥补不足提供一段较长的缓冲时间,如若导师知错能改,这些意见建议绝不影响导师的职称评任和评优评先;否则将上报导师主管单位,由主管单位进行协调处理。中介机构起最大程度保护学生也保护导师的目的。

4.爱与尊敬――构筑和谐关系的核心。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如同自己的左手去握右手一样。即师生关系应该是互为主客体的、互相依托的、共同成长的。这样的师生关系是人们期盼的和乐意看到的。古语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3]所以师生关系的核心就是爱与尊敬。导师真心爱护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学生必然会发自真心地尊敬导师;学生要尊敬老师,即使导师有时候恨铁不成钢,方法手段或许有些急躁冒进,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要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导师培养出懂得爱与尊重的学生,是除了学术成就外的更大成就。

孔子“不耻下问、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无损他的“圣人”威名,受到世人的爱戴与尊崇。常言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都证明了,学生敢于超越师者、追求向上;师者欣然接受、乐为人梯。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并非空中楼阁,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良好人际关系之一。以上笔者对构建研究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几个关键要素进行了粗浅的探索,希冀对研究生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与探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导正研究生师生之间的不良风气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郭建.教师即研究者[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10.

第9篇

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积极配合党支部开展政治学习活动,年初撰写出年度政治学习计划,确定学习内容,通过演讲比赛、专题讲座、学习论坛等多种形式,改变过去学习就是读文章的做法,不断丰富学习的形式与内容,在教师队伍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结合市教育工会创设的“工会之声论坛”认真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并结合本校本人工作实际写书面论文,并选优秀论文2-3篇送教育局参评。

2、继续发扬纪小教师五种形象,抓好师德教育。努力开展推进师德建设的活动,一是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组织教师学习市内先进学校的先进事迹,学习身边的优秀人物,创先进群体,在女职工中以“巾帼示范岗”为契机,继续开展建功立业活动。二是响应市局号召开展“社会尊师重教,教师回报社会”活动,组织教职工捐资帮扶特困生,开展义务家教活动,做好补差工作,定期举办家长学校,走访学生家庭,营造“社会关心教育,教育奉献社会”的良好氛围。三是进一步规范教师言行,严格执行“五条禁令”,每学期末开展师德师风评议活动,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职称评审等事项的重要依据,通过教育管理、舆论监督多元激励等途径,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在全体教职工中做到“三有”,即: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有一个心中有集体的主人翁意识,有一个强烈的竞争氛围。

3、继续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帮助广大青年教师不断增强职业竞争意识。鼓励教师自觉成才,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积极配合教导处开展有益于提高教师业务的各种竞赛活动,继续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做好教师、做名师。通过教代会(或教职工大会),制订完善四制的改革方案,特别要制订教学成果奖励办法,鼓励青年教师钻研教学业务,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二、完善教代会制度,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坚持民主管理,以法治校。

坚持每学年召开1-2次教代会和教职工大会,配合行政确定每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根据代表(教职工)反映出的存在问题,集中解决一二个实际问题,凡是学校的大事、规划、改革方案等都要由教代会(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并形成正式文件存档。努力提高教代会(教职工大会)的质量,学校有关的规章制度、四制方案一经教代会(教职工大会)通过,行政必须执行,继续坚持民主评议干部制度,每学期末由教职工对中层以上干部进行考核,与结构工资制挂钩。

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工作,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配合行政加强对校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制订校务公开计划,校务公开内容坚持每月一公开,特殊事情随时公开,特别是学校财务公开要做到实事求是。充分发挥工会的监督职能作用,做好对内外公开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排查不足,使校务公开工作做得更好。

三、充分发挥工会职能,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1、在教职工中实施温暖工程。继续开展“365”工程的捐资帮残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一帮一活动,确定帮扶对象和帮扶金额,保证全校没有一个贫困而辍学的适龄儿童。

2、在新的形势下,在人事制度不断改革的过程中,重视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巩固送温暖机制。妥善做好转岗、落聘、内退等教职工的思想工作,使教职工劳动权益基本得到保障。结合学校实际为教职工办实事、做好事,把送温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3、关心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利用工会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教职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工作生活环境,争取行政支持办“教工之家”,定期组织活动,增强工会的吸引力,积极参加市教育工会开展的各项活动。关注教职工的心理健康,引导教职工适应改革形势,增强心理能力和调节能力,认真工作,愉快生活。

四、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当好行政的好参谋。

加强工会自身建设,首先要注重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定期组织工会委员和工会小组长,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工会法》、《教师法》和《教育法》等法律文件,增强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积极选派工会干部参加市教育工会组织的学习,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水平。其次要坚持例会制度和报告制度,再一个就是要重视工会信息工作,注重资料积累,规范工会台帐。

工会组织要找准位置谋发展,积极争取行政支持,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主动参与研究解决教职工关心的有关问题,确保工会组织从源头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五、重视女职工队伍建设,发挥她们在教育教学中主力军作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