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一下学期生物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08: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一下学期生物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一下学期生物总结

第1篇

近几年,在很多学校思维导图已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但由于在使用时还存在诸多误区,如未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或不注重教学策略的选择,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本研究主要是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教学策略进行构建,对思维导图教学策略的使用与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比较和理论分析,以期能归纳、总结出一套能有效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方法并定量分析思维导图教学策略的运用对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创新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程度。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山东省商河弘德中学高二年级(1)、(2)、(3)、(4)、(7)、(8)六个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2)班是相阳班,(3)、(4)班是重点班,(7)、(8)班是普通班,随机选取(1)、(3)、(7)班为实验组(分别为实验组1、实验组2和实验组3),(2)、(4)、(8)班为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1、对照组2和对照组3)。自变量为思维导图教学策略使用与否,即实验组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策略进行教学,因变量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创新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余皆为无关变量。本研究以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实验前测试卷统计结果作为实验前测,然后高二上学期一开始即对实验组进行为期四个月、采用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教学策略的教学,同时对对照组采用常规策略进行教学,最后以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实验后测试卷统计结果作为实验后测。

三、结果与分析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二上学期各班的生物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1班、3班、7班采用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后成绩提高的更快,更明显,与1班和2班的差距相比较,3班和4班的差距并不特别显著,7班和8班的差距非常小;实验前测时1班和2班、3班和4班、7班和8班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差异不显著,实验后测时差异显著,1班明显高于2班,3班明显高于4班,7班明显高于8班。

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是以学生独立自主绘制思维导图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所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展示;且教学时间易于控制,教学任务能顺利完成。但是由于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导致绘制的思维导图差异较大,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质量不高,甚至不能顺利完成。在绘制过程中,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因此不能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最终难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实验改进

由于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对普通班学生生物成绩的提高并不显著,因此,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小组合作共绘思维导图教学策略。

本次实验从高二下学期一开始即对对照组(高二(1)班、(3)班和(7)班)进行为期四个月、采用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教学策略的教学,同时对实验组(高二(2)班、(4)班和(8)班)采用小组合作共绘思维导图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最后以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以及第二次实验后测试卷统计结果作为实验后测。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二下学期各班的生物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1班、3班采用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成绩提高的更快,更明显,3班和4班的差距并不特别显著,8班采用小组合作共绘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后成绩提高的更快,更明显;第一次实验后测时1班和2班、3班和4班、7班和8班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差异显著,第二次实验后测时差异显著,1班明显高于2班,3班明显高于4班,而8班明显高于7班。通过高二下学期的实践情况来看,小组合作共绘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更适合于普通班学生。

五、结论

与常规教学策略相比,思维导图教学策略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生物教学效果,对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创新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教学策略较适合于基础较好的相阳班和重点班学生,而小组合作共绘思维导图教学策略较适合于基础较差的普通班学生,二者各有优缺点,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托尼・巴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2004.

第2篇

1、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中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不论是课前预习、课中探究及课后复习,都凸显了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运用。我们学校自习课包括周一到周五共二十节和周末两整天,更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记得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所以,学生应在“三点两线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有意识的培养自主预习、探究、分析、合作及总结归纳的能力,改变过去那种过度依赖老师灌输的模式,只有主动的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我在教学过程中就特别注重这一点,虽然一开始高一的学生有点不太适应,所教班级期中考试成绩没有其他班级的高,但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优势就非常明显了,我上课的时候也不用一直讲个不停了,我知道我的学生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了。

2、教师教课要保持激情

现在由于我们学校经常开展教师间的业务活动,相互学习交流,相互听课评课,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基本上都差不多,即便如此,实际的课堂效果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激情是否饱满,教师激情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有一次我听两个老师的“同课异构”课堂,这两个老师的导学案、课件、教学流程、教学设计都很好,但孙老师课堂的整体感觉是激情迭起,浪花朵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自然效果也是非常的不错,所以让激情陪伴你的课堂吧,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只有激情才会有创造,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诲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让我们用激情燃烧课堂,让激情在课堂中开花结果,共同打造教育的辉煌吧!

3、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 更新教学模式 ,转变教师角色

生物科学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同时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只有教师真正更新了观念, 转变了角色, 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变被动为主动, 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 适时提出大家熟知而又难以解释的问题,在直观而又富有趣味的情境下,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创新思维意识。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外 , 还能想出其他哪些方法?能否对课本介绍的实验加以改进?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上的思维以获得发挥、放大而成为创新思维

4、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三维目标;模块式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

新课标下生物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生物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重视各项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有这样的经历:从生活走向生物,再从生物走向社会。学生不仅要学习到生物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接受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并且需要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教师由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学生由原来的死读书、读死书转变为通过积极的自主探究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借此提高技能培养情感。

现阶段的高中生物课程被分为三个必修模块,它们是《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还有三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分子与细胞》必修模块,是学习生物的其他模块的基础。而学习这一模块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难点: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和学,如

何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有机统一,如何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为后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如何开展好本模块的教学工作,我认为需从以下几点努力:

一、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实施标准,做好模块式教学的整体

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是高中生物教学、评价等的依据。进行模块整体教学设计,需要认真研读《标准》,熟悉模块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的教育价值及其它们凸显于哪些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有哪些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模块的主要科学方法,它们应该通过哪些内容和探究活动来培养?模块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应在哪些教学内容中重点体现?

通读教科书,熟悉模块单元。理想的模块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主题单元,但现有的课程标准中,模块下还分若干个单元。当我们把一个模块分解为若干个单元时,每一个单元就是这个模块主题下分解的问题,通过解决每一个分解的问题,从而整体上解决模块的问题。在进行模块整体教学设计时,要通读教科书,理解教科书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熟悉模块单元。

规划本模块需要研究的课题。通过模块的教学,自己准备在哪些地方积累经验,并尝试做理论上的概括和提炼?如何将教学中发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归纳提升为课题,把教学和教科研融为一体。例如,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其中又有: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提高教学媒体运用的有效性等专题可研究。在提高“核心概念”的教学有效性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什么是“核心概念”?如何确定“核心概念”?为什么要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如何开展核心概念的教学?如何评价学生的核心概念掌握理解的情况?

二、教学过程要一切为了学生,而教师的指导只能作为辅助

第一,在教师讲授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师的表情可以随学生的表情变化而不断变化,眼睛里面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通

过交流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让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给学生一种平等交流的感觉。

第二,教师应随时关心学生的反应,给学生们足够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不要过分注重自己预先设计好的一些“程序课件”或只注重自身的讲授,甚至是陶醉于自身的表演,在课堂上,一切为了学生多学习掌握一点东西,所以教师就应该更多地观察学生的反应,多思考学生的需要和偶尔出现的课堂需要,及时地把自身的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更好地为自己的课堂服务,为自己的学生服务。

第三,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与生物学的联系,将生物学的知识逐渐渗透到生活中去,用心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标准》的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做的工作有: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分析和总结。

三、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这也是新课标体现的一大特

征,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实质在于“自主发现”。研究性学习同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发挥研究性学习本身的优势,还可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两者相得益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激发学习热情,促进自主学习,拓展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相长

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与生物教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社会热点等问题展开研究,并将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不仅可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研究兴趣,而且使之便于与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使学生看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实用性,从而产生学习上的主动性、自主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从学校以外的众多渠道中获取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弥补了教材中的不足,实现了资源共享,使学生和教师双双获益。

2.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各类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开发、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形成创新意识和创造品格。学生收集的素材大都与社会生活有关,且很多是社会热点,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教学,可使他们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更加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我们在高一下学期开设的研究性课题是《探究甜白酒的制作及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高二下学期开设的研究性课题是《探究不同容器对酸奶酿制的影响》,这些课题一方面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另一方面,这些课题的趣味性较强,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再如,在设计必修本第三册中的“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学生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爱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生物课,是我们每位生物教师应该重点探讨的问题。教育教学是一项发展的、复杂的活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环境和条件限制的活动,更要求生物教师们从自身的教育和教学实践出发,自我反思,得到更准确的、更切实可行的、体现教学新理念的、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为生物教学科研作贡献,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1.

第4篇

赵凤飞 杜淑贤

晋元高级中学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学校,我们以“选择教育、充分学习、卓越发展”为教育理念,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此,我们确立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在原有课外活动小组、活动课、研究性活动课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性学习”课,并将之列为正式课程,排入课表,成为每个学生必修的一门课,为学生发展个性,学会选择开辟了一个比较广阔的天地。

一、建立以研究应用型课题为主要内容的我校研究型课程

为了扎实开展研究型课的教学工作,我们首先研究制定了《晋元高级中学研究课程开发方案》,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充分体现我校培养目标的研究型课的目标和内容。

为了培养学会选择、自主发展的学生,我们确定研究型课采用课题研究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工农业生产、科技等领域的某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外广阔的社会空间大课堂,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此外,科学研究方法,创造技能,论文、课题报告撰写等也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内容之一。

高一上学期: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型活动课和应用型的小课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教师在课题研究方向上适当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支持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设计的课题,使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性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区别,学习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初步学会制定研究方案,撰写课题报告和论文等,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习惯。

高一下学期:

紧密结合实际问题和科技教育开展学生自创性的研究型课程学习,基本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进行,提高学生自己寻找、发现、提出研究课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将现象、问题提炼成研究课题的能力。同时,各科教师要努力将研究性教学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

高二年级:

学生通过研究自己选择、确定的比较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某方面的应用型长线或短线课题,学习现代科技动态和发展趋势,进一步了解社会社会,综合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创造能力,学会研究性学习,初步形成科学精神、态度。

高三年级:

学生围绕自己喜欢的现代科技、生产、生活等某领域的某一前沿课题进行研究,拓宽知识面和学习视野,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和较强的选择能力,初步确定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并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我校研究型课的组织与实施

㈠研究课题的实施

1.课题的产生

按学校确定的研究课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我们每学期在学生、教师中开展征集研究课题工作,课题不分大小。每学期还请在某些领域做出贡献的专家开列一些研究课题。学校的研究型课程专家小组,对学生、老师的课题进行基本的可行性审定后,每学期将师生、专家的课题汇集起来,打印成册,供学生选择课题时参考。高三年级的研究课题基本由学生提出。学校每学期选择科学性、可行性强的课题作为学校的重点课题。

为了帮助高一刚入校的学生顺利开展研究型课的学习,完成学习的第一步——课题的提出,我们采取以下方法:

①任课教师深入班组,和学生座谈、讨论,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谈自己对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不满意,日常用品的缺点;交通状况、饮食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存在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很多学生惊讶地发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可研究的课题,例如,学生从城市垃圾的处理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城市新型垃圾站的设想”课题;从课间操的拥护提出数学建模方面的研究课题——“课间操班次人流走向的最佳设计”。对学生提出的课题,我们尊重学生的广泛爱好和个性特长,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开展,例如:99届高一学生入校不久,学校的研究型课程学习动员会开过两天就提出了一百三十多个研究问题、现象或课题,经专家组审定,只有“21世纪中国军事战略问题研究”一题,由于实际研究的可能性小,无法请到指导教师等原因,和题目提出的同学商量,暂不研究,其余完全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个性。

②我们要求教师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研究性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和互相渗透,为学生提供研究和课题。例如,高一一名化学教师在讲氯气的性质时,讲到了工业上制取氯化氢的合成塔简图时,她联系前一章学到的能量有关知识启发道:“合成以后的氯化氢气体用铁片散热,热能如果不加以利用是不是很大的浪费?”课后,班级的“化学创新俱乐部”研究课小组的一名同学找到她说:“我想研究氯化氢合成塔热能利用的问题”,老师表扬了这名同学。研究课小组的同学到上海氯碱厂考察、参观,又发现了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提炼了几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同时还请理、化、生计、英等实验性、技能性较强的学科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列了一些探究性、研究性活动课的题目,通过探究型、研究性活动课和研究型课题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

③请在选题、研究、研究报告做得好的同学介绍经验。

④组织学生学习在发明创造等方面有贡献的先进人物的事迹。

⑤开列创新思维及创造技能、学习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指导等系列讲座。

⑥请专家来校辅导、开设“专家论坛”,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课题的确立等内容。

⑦培养骨干,99届高一学生有一部分同学在5月份通过直升考试升入我校,学校请他们来学校主要进行研究课的学习,到正式开学,就写出了近百篇论文。

2.选题和成立研究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短期和长期课题,由浅入深进行研究、探索,体验探究过程。我们把同一学年的四个班分为一个大组,让学生自报课题,依学生选择的课题,在自愿的基础上,相近或相同课题的同学,2-5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大多数小组都是跨班的。小组内选出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与指导教师和学校的有关部门联系等工作。学生的研究活动也可以个人进行。

3.选聘指导教师

研究小组的课题确立以后,小组根据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邀请校内外老师、专家、家长或其他人士做指导教师,也可根据研究过程,临时请校内相关学科的老师作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提供理论、研究程序、方法等方面指导意见,掌握课题的研究进度,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学生研究的内容范围很广,很多都与学校教师所学专业内容相差甚远,我们要求教师每个在自己学科领域内自学掌握一些有关工业、农业、工程技术等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同时,适当请部分专家做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请自己的父母、亲属做指导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的课题需外请指导教师,学校给出指导性意见,让学生代表学校去请。例如,“真如、万里小区功能定位”课题组,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后,发现研究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建筑、社区等方面的内容,学生请了四位校内教师做指导教师,又成功地邀请了居委会、万里工程设计的副总工程师做指导教师。

4.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课题或问题确定后,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参考书名称,学生阅读讨论,在老师的帮助下,小组长负责组织进行可行性分析,对课题的初步设计进行讨论和论证,制订出详细的研究方案。应用型课题的研究方案先到实际中去考察,修改,设计方案,提炼研究课题。例如,高一化学的“氯化氢合成塔热能利用”的课题组,他们查到的资料是:工厂的生产设备热能直接散发到空气中,针对这种现状,设计的方案是:用水冷却,用得到的热水洗澡、取暖。但到上海氯碱厂参观后,发现他们的设想已变为现实,同学们受到鼓舞,很兴奋,觉得发明创造离他们并不遥远。

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的主要内容一般是: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的现状、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具体的实施步骤、课题准备突破或创新的地方、课题组成员分工、课题研究所需设施、场地、经费等,主要参考文献等,以上内容完成以后,一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开题报告会,校级课题的开题报告会由教导处统一组织。

5.课题的结题或中期结题 我们要求课题结题后,除有相应的论文、作品、产品的一个设计方案、产品、建设等,还要有相应的研究工作报告或研究报告,总结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参与课题的研究体会,汇报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取得的成果,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的评审,不合格的修改或继续研究。课题结题或中期完成的一般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答辩会,学生参加这样的答辩会,觉得自己象“研究生”了,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积攒学术年龄”,体验探究过程,激发了继续研究、学习的热情。同时我们还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课题后要写出一个案例,形成学校的研究型课程案例包。

㈡学习评价

1.评价内容

①研究过程记录表:为了检查、掌握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我们编制了“研究性学习综合记录表”,内容包括每次活动的出勤、活动内容、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等方面,“活动内容”又分为具体过程、活动分工等。每学期末将记录表交学校。

②答辨:班级范围的答辩会,由课题组代表陈述、展示成果后,指导教师或同学进行提问,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并在成绩一栏中把学生的研究成果记为A、B、C、D四个档次,D为不合格。

③课题的论文或作品、研究报告或研究工作报告,经指导教师交学校统一管理,我们要求学生写的论文一般不少于二千字,打印成文,引用资料注明出处等。

2.评价结果表示

以上材料或活动完成之后,评价结果以学分表示。一般12-16课时内完成并合格,出勤满3/4课时的课题记为1学分,高中三年至少完成10个学分的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内容。

3.评价时间安排

为保证评价的质量,必须安排专门的时间用于进行评价工作。每学期期末考试后,教师评卷时,安排学生在家继续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返校后,我们都安排两天时间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总结。

4.激励评价

为了鼓励学生搞好研究性学习,我们还组织开展了争创研究课程学习优秀班集体、优秀研究小组、优秀研究成果奖励活动。评比条件写入学校的研究型课程开设方案,一开始就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学校对优秀学生论文结集出版或向有关部门介绍、推荐发表,对优秀研究成果请校外专家进行评估鉴定。学校隆重表扬研究课程学习优秀个人、小组和班集体。

㈢课程的组织管理

第5篇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大学语文 分层次教学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学语文在各大高校开设以来,大学语文教育一直走在改革的前沿。而纵观围绕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呈现两种较为突出的态势,一是相比于数量较大的普通高校,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显然更积极也更有力度;二是教改的内容大都是集中于对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角色定位和教材、教法的改革研究上。

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感受,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不仅要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还应该立足学生本身,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次教学。与名、重点高校或高职类院校相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情况更加复杂,层次也更为丰富,因此普通高校大学语文的分层次教学也更为必要和迫切。

一、普通高校大学语文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了《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要求各地方院校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部分著名高校已把大学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北京大学也明确规定汉语不过关不能毕业。[1]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名牌、重点院校显然更积极也更有力度和更有魄力,其实,与重点院校甚至高职类院校相比,普通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工作更复杂,教学改革形势也更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普通高校的学生数量激增,不同层次的学生语文水平差别大。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这些扩招学生,大部分都进入到了普通高校学习,使得普通高校不但学生数量激增,学校结构设置也更加复杂。而随着学生基数的不断加大,势必造成普通高校学生语文水平“质量下降”及“质量不均”的问题。另外,大学中,不同层次之间和同一层次不同系别之间,对有助于提高语文水平的课程开设情况差别较大。因此,普通高校学生的语文水平,可谓“先天”本就不足和不等,而“后天补给”又不均匀,使得不同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语文实际水平差异较大。

(二)就业压力更大,对大学语文的态度更具有功利化。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已经成了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在不同性质的高校学生中,普通高校学生的地位相对更加尴尬。普通高校学生与名、重点院校学生相比,无论是从个人能力上还是就业机会上竞争力明显不足,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则比普通高校学生更加务实,职业期待也相对较低,可以说普通高校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大都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这种严峻的就业压力,在学生入学之初就不同程度地笼罩在普通高校学生的周围,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更加追求实用性。这种功利性学习态度在大学语文中尤为明显,而不同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态度又有较大差异。

二、普通高校大学语文分层次教学的可行性

对于一所专业结构相对完善的普通高校来说,横向来看,所设专业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理工科专业,包括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学类等专业;二是文科类专业,包括哲学类、经济学类、外国语言类、新闻传播学类等专业;三是艺术类专业,包括美术、音乐、影视编导等专业。纵向来看,可分为本科(包括专升本、第三批)及专科(包括“五年制”等本科以下层次)两大类。这些类别的学生,在语文基础及学习态度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一)理工科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对大学语文态度也较冷漠。文学的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史、哲”等内容交织在一起的,对语文的学习尤其是文学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并在哲学、历史等其他科目的交互学习中慢慢体会、逐渐提高。当今高考改革中,尽管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不赞成中学过早地分科,“一般大学校长都赞成中学文理不分科,这是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2]并且在高考试卷的设置上越来越综合化,但是当今中学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大部分学校都在高一下学期或高二上学期便分了文理科。这就使得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相比语文水平相对低下。(由于中学与大学对文理科划分存在差别,不排除中学与大学文理科不同程度交叉的事实,在此,我们谈的是大体情况)。

此外,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大学语文对理工科学生缺乏吸引力,他们对大学语文相对冷漠、比较功利化,大都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轻视和冷漠态度。

(二)文科类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对大学语文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一般来讲,选择文科的学生对文学都有种天然的偏好,中学中,文科类科目的学习又为大学语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对文科类学生而言,个人爱好和长期的相关科目学习的经历,相互需求、相互影响,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此外,高校教育中,文科类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都与语文有不同形式的联系,对绝大多数的文科生来说,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大学语文的学习是相互关联、互帮互助的关系,因此,他们对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够延续在中学时期形成的优势,不但学起来轻松,在态度上也有种天然的亲近感。

(三)艺术类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不够踏实。艺术类考生是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出于发掘自身的艺术特长的目的,走艺术发展的道路,相对来说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整体素养都较高,这部分学生以较专业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为主;二是因为中学文化课成绩不佳,把学艺术当作拿个大学文凭的“捷径”,普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考生便以这些考生为主。无论是哪种考生,艺术类学生共同的特征便是,文科基础较差,并在长期的艺术训练中性情比较懒散,学习不够踏实。

(四)专科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对大学语文较为重视,是种“不得不学”、“既爱又恨”的态度。与本科生不同,普通高校中的专科生或“五年一贯制”学生,还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他们对于大学语文的认知还处于高中阶段即继续深造的“必经之路”。因此,他们对大学语文的态度较为重视,学习比较刻苦。但一般来讲,专科生基础较为薄弱,对大学语文的期待停留在如何得到更好的分数上,目的性和针对性都较强。

三、普通高校大学语文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操作

要搞好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就必须正视学生的不同层次,“对症下药”,“投其所好”,既要满足他们对大学语文的不同诉求,提高他们对大学语文的兴趣,大学语文教育还要争取对他们的专业学习起到辅作用,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在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法、考试形式等各方面都有所区别。

(一)教学理念的区别。大学语文开设之初,便有了基本的课程定位,即大学语文是一种“素质教育”课程,注重的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对大学语文课程基本定位不变的前提下,我们也应该针对普通高校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

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理科或艺术类和专科生,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同时,还要注意弥补中学语文的不足,加强对他们基本读写能力的培养,侧重基本技能培养与基础知识的授予。如清华大学从2006级开始对新生实行新的教学方案,要求所有理工科学生必须学习语言、文学等方面的两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3]而对于水平相对较高的文科学生,大学语文的教育理念应该向人文性倾斜,要使他们系统化地感悟中国文化,注重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脉络的系统认知,既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又要对他们本专业的学习起到辅作用。

(二)教材选择上要区别对待,做到“因材选教”。针对不同的教学理念,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区别对待。面对理科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但又对大学语文兴趣不高的特点,在教材上应该选择现代性强的教材,如南京大学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该教材增加了现代文学的分量,紧跟时代步伐,集趣味性与现代性于一身。而2006年由张介明、彭少健主编的《比较大学语文》则是外国语言学类专业的首选教材。该教材采用比较文学视野,把中国文学放到世界文学发展的长河中,用“比较”的眼光审视中西文化差异,这无疑会成为对外国语言类专业学生在本专业学习中的有益助手。对于专科生来说,与高中教材比较相似的由邢福义主编的《大学语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大学语文教学的成败还要看教学效果,即使是一样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不同的人群,还应该“因人而异”、灵活多变,下面是我的经验总结。

对于理工科学生要时时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学中,要不拘泥于教材甚至于抛却教材,采取专题式讲座的形式;可以增加“课前5分钟”自我介绍环节,既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活跃气氛,方可分“演讲与口才”——锻炼学生说的能力;“由我来评判”——训练学生的评析能力;还可以利用学生对公务员考试的热切心理,开设“我来写公文”等教学专题和教学环节。

对于文科和艺术类专业学生要更多地向他们专业靠拢,既便于他们的理解,又能提高他们的兴趣。如在讲述“艺术的起源”这一知识点时,对美术系学生要以绘画为例,而对音乐系学生更适合以音乐为例子。面对外语专业的学生,中西文化差异自然就成为授课的重点,甚至要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相对于本科生,专科生的课堂应该会稍显沉闷,课堂上要经常用试题训练的模式夯实他们的基础知识,训练他们的基本技能,课外还要留给他们适当的作业加以巩固。

参考文献:

[1]代小琳.教育部要求高校开设语文课[J].北京晨报,2007-5-1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