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习焦裕禄精神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08: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习焦裕禄精神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学习焦裕禄精神

第1篇

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语重心长、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基层干部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严格党内生活、增强党性修养,意义重大、操作性强。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提出要学习焦裕禄同志的公仆精神、奋斗精神、求实精神、大无畏精神、奉献精神,大兴服务群众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知难而进之风、敬业奉献之风。我们明月村党支部要按照的要求,扎实抓好教育实践活动,弘扬焦裕禄精神,做群众的贴心人。

学习焦裕禄精神,狠抓作风建设。要像焦裕禄那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造福人民群众。将焦裕禄精神作为自我比照整改的镜子,认真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不搞形式主义,不做夹生饭,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先从自身找原因、找问题、找不足、找措施、找方向。我们将带领明月村全体党员干部,从眼前的事情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走群众路线,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在当下、落在实处,察真情、说实话、下真功、求实效。

努力亲民为民,当好群众“贴心人”。弘扬焦裕禄精神,像焦裕禄同志那样敢于吃苦、敢于担当,将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记在心中,急民之所需、办民之所想、解民之所难,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践行群众路线,带领群众奔小康。学习焦裕禄精神,就要像焦裕禄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下一步,我们打算在明月新村的空白地带建一部分平房,安排孤寡老人下山,改变他们的生存、生活环境。此外,村里还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商务酒店、休闲养生。老年公寓、红色教育基地等旅游基础设施,努力打造一个郑州西部的“后花园”……努力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明月村真正像明月一样光芒四射,照亮全村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作者系巩义市米河镇明月村党支部书记)

第2篇

摘 要 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新时期党的一名领导干部,要时刻听从党的指挥,认真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自觉在“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上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时刻提醒自己要切实做到“深学”、“细照”、“笃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 弘扬 焦裕禄 精神 践行 “三严三实” 教育

当前,按照中央要求,正在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教育。作为一名煤炭企业工会组织的领导干部,我一定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与践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相结合,自觉把“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贯穿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一、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必须做到“深学”

焦裕禄精神内涵丰富,并随着时展而赋予新的内涵,但其实质从未改变,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一点一滴地深学焦裕禄的事迹,一字一句的学习焦裕禄的言论,以思促学、以考促学,真正做到触及思想、触及灵魂。学习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是探求就理、“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叫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做到心中始终装着职工群众,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必须做到“深学”。深学就是对照焦裕禄精神,积极参加“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把学习放在首位,深入学习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中央、省、市各级会议有关“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安排部署。深刻理解其精髓实质,加强党性修养,着眼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增强实干精神,学习和党的纪律规定,学习工会专业知识,学习如何做好工会工作的相关知识,不骄傲、不自满,虚心学习借鉴全国模范工会组织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不断创新煤炭企业工会工作。

二、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必须做到“细照”

当前,全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焦裕禄精神体现了“三严三实”的本质要求,他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就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必须做到“细照”。细照就是要把焦裕禄作为立身立行、立言立德的榜样,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首先要照一照修身严不严的问题。党性修养、理想信念是否坚定,道德境界是否高尚,是否拥有强烈的担当意识和担当精神,是否敢于担当责任、直面矛盾,是否善于发现问题、化解矛盾。通过细照,发现自身差距,通过学习先进,迎头赶上。总之,是要着力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其次要照一照用权实不实的问题。看一看自己是否是在按规则、按制度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利,用权的出发点是否是坚持了用权为民这一宗旨,是否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用权上是否做到了遵守党纪国法、为政清廉,是否做到了严格按制度办事,按规矩用权;其三要照一照纪律严不严的问题。做到手握戒尺,心存敬畏,不失节,不逾矩,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经得起职工群众监督。通过深入查摆自己在修身、用权、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边学边查边改的要求,高标准、严要求,逐条梳理、逐条整改,坚决扫除思想障碍,坚决抵制歪风邪气,进一步坚定群众立场,大力弘扬新风正气,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推进工会工作上台阶。

第3篇

焦裕禄常年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品质和精神给我以强烈的震撼和启迪,使我进一步理解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

学有榜样,感有方向。每个人学习焦裕禄精神都有不同的体会,每个时代学习焦裕禄精神都有不同的重点。学习焦裕禄同志,究竟要学什么?通过一番精神洗礼,我觉得我们广大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需要以焦裕禄精神为尺子,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永远扎根于群众之中。

一、要一心为民,时刻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焦裕禄同志,长期忍受病痛的折磨,风里来、雨里去,把老百姓当亲人,竭尽全力解决老百姓遇到的生产生活困难,虽然只在兰考工作475天,但去世50年后,老百姓仍然怀念他,这足以说明,焦裕禄是人民的公仆,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学习焦裕禄,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忌 “拍脑门”、“想当然”地贸然拍板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真正做到问政于民;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评价标准,绝不能搞任何不符合群众利益和实际的“花拳绣腿”、“空架子”,真正做到问需于民;要广开思路,广开言路,决不能“一言堂”、“乱指挥”,真正做到问计于民。

二、要脚踏实地,时刻把勤政为民落到实处

为了摸清兰考“三害”的规律,焦裕禄带领干部下乡走了120多个大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同滚一身泥,晚上同睡一个炕查风向、探水流,终于找到了治理“三害”的办法。坐着汽车转、隔着玻璃看,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的。

学习焦裕禄,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要“身勤”,经常到基层去了解最真实的情况,为群众排忧解难,督促指导具体工作;要“脑勤”,经常充实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善于分析本地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要“嘴勤”,就是要及时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好的决策办法,取得群众理解和支持,大兴勤政爱民之风,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要一身正气,时刻把廉洁从政牢记心头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有效途径

1引言

我国教育部门正在大力实行德育教学,除在去专门的德育课程之外,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小学是学生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枯燥的理论知识中穿插德育知识,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直接关乎着小学生今后的人生走向和价值观取向。由此观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必要性。

2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2.1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任何一个国家共同体中的公民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更要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任何时候,任何阶段,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都是学校的德育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教育部门在为国家培养专门的高素质知识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对青少年思想素质水平的培养,使其成为知识与素质并存的全面发展人才,并有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精神追求。

2.2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与团结协作是我国自古以来绵延传承的道德精神,加之我国现今的基本国情,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导致其协作意识薄弱,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因而,强化独生子女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改变独生子女的自我主义的错误观念,提升班级凝聚力,改变现阶段的教育环境有着积极作用。

2.3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无论是在人际交往、社会来往、企业合作、国家交流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交往中所公认的重要道德品质之一。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诚实守信道德品质的支撑,没有城市守信精神品质的支撑,很难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由此可见,诚实守信发挥的作用不亚于爱国主义精神,其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3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是完善小学德育教育的需要。教育部的关于规划中小学的德育教育的意见中表明,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的教育,开展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以及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有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教育部提出的六个方面的德育教育,从宏观上为我国小学的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而具体的实施方法与操作路径还需要小学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发挥。此外,在小学的教材中,也从不同的角度与德育教育进行了相关涉及。通过小学语文的教学达到对小学生的目标德育教育,本身也是小学德育的一种手段。

是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发挥作用不够突出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在很多小学中并没有被清晰的认识到,其在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仍不够。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小学语文的教育往往只停留在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应试技巧的培养上,因而不能有效发挥小学语文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只有不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 德育渗透,才能有效发挥其德育教育的作用。

4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4.1营造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不仅受到社会、学校、教师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家庭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在面对学生德育方面的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个人具体情况来分析,从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问题处理,使德育渗透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构建的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将学校教育与德育渗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促进学校德育教学的发展。

4.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课堂是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场所,依据教材中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例如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合作意识等,把德育渗透于教学重点相结合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1)情感熏陶法。教师讲授课文时应该有和课文相对应的相关情感介绍资料,用多种方式制造课文中应体现的氛围,烘托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到更真实、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时使其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印象也更深刻。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课文情境进行真实模拟,使学生身临其境,有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2)分析理解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将语文教学从属于德育教育,也不能离开语文训练而空谈德育。语文教学一般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来理解文章的深层意思,并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因此深层思想与字词表达也是有很大的相关性的,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字词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将德育教育与语文基础教学有机结合。

5总结

小学是学生基础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基本思想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语文课程作为小学语文最基础的课程,结合课程本身特点来实行德育渗透具有很多便利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需要真正认识到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并创新德育渗透的形式,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第5篇

1大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游离的表现与危害

大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游离现代大学人精神生活,其表现为不能以大学精神统领思想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表面,使大学人的精神领域出现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的盛行,价值确实的情况。由于大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游离,使市场经济下功利主义思想左右学生的实践选择,活动兴趣瞄准的是那些有助于他们能够便捷的就业或者对培养自己的操作技术能力有益的活动,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活动不理不睬。

大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游离,高校缺乏大学精神哺育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目标不清、方向偏离、效果不足、覆盖不全,大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封闭,不能形成相辅相成、相互循环的共融格局,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大学精神相脱离的现象普遍存在。

2大学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1大学精神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和谐的培养目标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大学精神正应该体现这一价值判断,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以培养和谐的个人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使我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技能、道德、情感、意志协调发展,人格健全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通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审美等方面完善人格,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可见,大学精神指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和谐的培养目标。

2.2大学精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品味

大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目标的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大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人才培养的大方针下形成你中有我、融汇贯通的大格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还应包括政治观教育、创造观的教育等。大学精神蕴含着价值判断、思想方法、道德水平和行为方式等内容,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启迪、陶冶、作用;其中自由、求真、创新的特质,还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其成为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实上述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从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品味。

2.3大学精神有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存在于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所学校的校徽、校训、校史、校貌、办学思想等等,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是其表现形式。既包括多具特色的教学楼、图书馆、文化长廊等体现大学精神物质承载体的硬环境,也涵盖校园文化环境这一大学精神的隐形传播载体的软环境。通过社团活动、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提升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道德感,既弘扬大学精神也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3大学精神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3.1将大学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大学精神应充分体现、弥漫于校园文化之中。将大学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用大学精神统领校园文化,整合校训、校史、论坛等各类大学精神资源,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其次,创新文化载体、结合院校专业特色以文化哺育大学生,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体现其创造性。最后正确处理教、研关系,形成学风、教风良好互动,形成良好校风。

3.2将大学精神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强调的是社会约束性和义务性,注重的仅是其社会作用,往往是单向度的解读,进而要求教育对象无条件接受。90后学生个性张扬、独立自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工作越来越难做。将大学精神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以人文精神关怀学生心理、情感、价值及尊严;以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对制度的理解和认同,引导学生由他律走向自律、自发走向自觉。

3.3将大学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大学精神融入其中。传统思想政治理论忽视学的学习兴趣,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抹杀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等,使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并不显著。将大学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时刻关心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学方式倡导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中心地位,引导、培养学生怀疑和批判精神,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设成“学生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大学精神教育课。

3.4用大学精神培育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和加工者,是大学作为精神存在的是实际承担者。他们的行为规范、价值倾向、精神面貌更是大学精神在大学人身上直接体现,并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潜移的影响学生,使大学精神对学生的行为、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用大学精神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提高教师在其专业领域的水平,保持其自由、独立、批判精神的学术个性;二是加强教师道德责任意识,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使教师成为大学精神的主体建设者、继承者、传播者。

参考文献:

[1]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

[2]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68.

第6篇

 

一、完善农村职教体系,推动终身学习体系构建

 

终身学习要求各种教育类型和模式间建立紧密的衔接与沟通,取长补短,这种关系不仅是教育体系上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培养对象在全面素质上的相互衔接。按照这一思想,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内容上的互相衔接,而且要充分发挥多种农村职业教育平台和载体的功能,构建互融互通的农村职教体系。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加大与城市职业院校、农林院校、职教集团的深度合作,构建城乡统筹的完整的农村职教体系。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县—乡—村”三级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功能还未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乡(镇)级的职业培训学校或办学点及县(市)级的职教中心无法完全满足农村职业教育的需要。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工作、生活,这部分农民将会逐步被“市民化”,他们原先接受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工作和生活的需求。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应与城市职业教育增加沟通衔接机制,推动有条件的城市职业院校、农林院校和县(市)的农村职业学校“结对子”,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等,实现城乡职业院校共同发展。具体措施一是加大县(市)职教中心发展,打造集学历教育、技术推广、精准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的综合培训教育平台,并逐步将服务网络延伸到社区、村庄、合作社、农场和企业。二是打造乡级农村职业教育中心或办学点,由乡镇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统筹全乡所有涉及农村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三是构建农村职业教育和城市职业教育的沟通机制,完善中高职衔接机制,打通农村职业教育、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研究生的学历层次上升机制。在招生、人才培养、实习基地、教学设施和师资培养等各环节密切合作,促使多种农村职业教育平台的共同参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举办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在建设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二、加强内涵发展,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终身教育不仅仅在体系构建上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在培养培训中重视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的提升,其中包括技术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等。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创办更多小企业、自主经营等模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降低失业率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区别于普通教育或者学校教育,它与学校教育的对象、功能、模式、内容不同,具有学习主体的广泛性,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空间、内容的可选择性,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习形式的丰富性、多样性等特点,是现代社会转型发展、实现“三农”目标等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的途径之一。尤其在目前我国对大量新型职业农民的巨大需求下,要从多个方面改革,办出有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的优势,培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一)扩大培训对象

 

终身学习的理念还包括使每个年龄段、各个社会阶层的个体有平等的实现终身学习的机会。目前,在我国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更应如此。农村劳动者作为农村社会转型的关键性群体,更应该通过农村职业教育这一途径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加强大中专院校涉农专业的建设,更应该把以农民教育为主体的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着眼点,体现农村职业教育的全员性、终身性,以培训的形式来面向广大农民。拓宽培训对象,保证农村妇女、农村的基层管理人员、农民组织经营人员和管理人员、农民企业家等都能有同样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使失业者、家庭贫困人员、残疾人等都能有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机会。

 

(二)科学设置课程

 

以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农业技术升级的需要为目标,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一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要与当地产业相衔接。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淘汰落后专业,支持新兴专业,扩大紧缺专业,建设一批品牌示范涉农专业和特色涉农专业。根据县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强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尤其是涉农专业建设,可开设畜牧兽医、现代农艺技术等涉农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市场急需的农业类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农村职业教育应根据地区的特色来设置课程和培训项目。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规划中,农业产业结构正发生变化,而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带也正逐渐形成,农村职业教育要与本地区优势产业相结合。三是各级农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要相互衔接,打通农村职业教育、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专业研究生的学历层次上升机制,打通人才上升渠道。

 

(三)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以满足受教育者终身发展、农村社会的转型发展为目标,实现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的转型,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以就业为导向,使“无业者有业”,也要体现终身学习的理念,体现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为人的发展服务,使“有业者乐业”。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改变农村环境以及发展为本,选择新型职业农民最需要的知识,选择符合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知识和技术,例如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绿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与现代农业发展、农民需求息息相关的知识,注重培养农民的各项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帮助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注重通过市场经济、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促进资本运作能力的提升,使资本呈现放大效应。这些应该成为今后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方向。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终身学习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不仅是面向更广泛的受教育群体,而且还必须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个体的综合发展及实际需求。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变封闭的学习体系为开放的、具有灵活性的学习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强调以动手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增加以实践操作为主要方式的考试模式,构建学习内容与实践互相联动的课程结构,创新仿真、虚拟化的信息远程教学方式,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县、乡、村三级职业与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建设,切实发挥现代教育手段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中的作用。

 

三、适应终身学习发展趋势,建立农村职教教师发展机制

 

新兴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农产品的更高要求等,都对农民的个人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同时也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培训质量、教师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往对于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采取的集中培训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在终身学习视角下,强调的是自我导向学习,个人要真正实现专业成长,成为专家型教师,就必须善于进行研究型学习。所以,对于教师的培养没有一种教学策略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适合所有的教学场景。教师不能坐等专家学者研究制订一套教学改革方案或方法而一劳永逸地享用,而要在实践中探索研究,不断反思自己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起农村职教教师发展机制。

 

(一)激发教师专业自觉,提升职业发展的价值认同

 

笔者认为,只有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把教师承担的社会责任转变为内在需求,自觉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使教师职业发展的主体价值显现出来,防止教师缺乏责任感,出现教学行为的任意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比如大力发展校本课程,组织更多的教师参与农村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制订、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扩大教师参与农村职教的机会和平台,激发师生的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及共同成长、共同探索的热情,使农村职教教师的事业成为“奋斗的人生、成功的人生、快乐的人生”,以此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

 

(二)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传统的教师评价采取的是终结性评价,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忽视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终身学习视角下应转变这种观念,在进行评价时应关注教师未来的发展需要,实行过程性的动态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仅注重教师的工作表现 ,还应更加注重教师及学生的未来发展,合理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制订发展目标。通过激励性评价激发教师的热情,实现学校的管理和发展目标,引导教师将自我发展目标与评价目标结合起来,促进其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三)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完善教师培训系统

 

终身学习理念下的教师培养培训应当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把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融会贯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应当一体化。在课程设置中避免比例失调或者单调重复,在资源配置中形成培养与培训、校本与校外的结合,逐步培养教师自主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分享资源、技术、经验等沟通交流,形成学术支持、认知支持和人际支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断促进职业发展。

 

四、通过教育信息化的途径,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也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与我国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与广大农村劳动者的学习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一定差距。农村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职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其中一个制约因素就是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条件落后与庞大的受教育群体之间的矛盾,而目前消除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就是信息化的运用,信息化可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农村生产活动的承担者,可用于接受教育的时间少,并且对教育的效率要求高,信息化的运用可以使农村劳动者在任何时间、地点快速地学习任何内容,有助于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为切实加强信息化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领导,统筹规划。采取政府主导模式,各行政部门及学校共同组成协调机构,负责本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各地要统一规划,制订本地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二是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地方、学校自筹,企业、民间机构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共同探索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市场运作模式和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三是突出重点,重在应用。重点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技术、设备难以实现的教学问题,及时运用新技术弥补传统技术的不足,比如运用手机微信、QQ等便捷方式及时、全面地向学员新的学习内容等。

 

总之,在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转型的重大变革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已迫在眉睫,这要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走一条面向终身学习,与各种教育机会和模式相互衔接、沟通,改变传统模式和观念,动员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的新的发展路径。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负起责任,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7篇

游戏是幼儿的生存方式。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在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看来,主要是“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游戏之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学前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认同。幼儿园一日活动从性质上可分为游戏活动、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三种类型。这里的游戏活动更多是指区域性游戏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区域性游戏研究的同时,还要关注游戏与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在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体现游戏精神。基于这样的认识,研究者认为当下深入探讨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十分必要。

目前国内学界有很多关于游戏与教学关系的探讨。朱家雄在《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书中提出,游戏与教学具有渐进转化关系,这种渐进转化是根据游戏与教学结构化程度的高低而变化的。刘焱则指出,应通过游戏教育化和教育游戏化来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她强调,要通过教学游戏和建立在教育性玩具基础上的支架式教学两种方式来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现实中,幼儿园教师在处理两者关系上往往会出现种种问题,如理解出现偏差、游戏有形无神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是源于当下的有关研究大多关注教学和游戏两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态,缺乏对两者有机结合的深入探讨。探究教学游戏化的实现方式,不能仅从教师“教”的角度入手,更应从幼儿“学”的角度出发,凸显游戏精神的内核,以实现教学的游戏化。

一、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精神内核:深度教学

教学游戏化的研究必须准确把握其精神内核,这样才能有助于人们在教学中把握游戏,在游戏中把握儿童。那么教学游戏化的精神内核究竟是什么呢?本研究认为,就是深度教学。

(一)何谓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是针对传统知识教学存在的表层化、表面化、表演化现象提出的,旨在“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由符号教学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1〕这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超越表层的符号知识学习,进入与自身发展有内在意义联系的教学领域。

深度教学中的“深”,不是教学内容的“深”和“难”,让教学内容超出幼儿的理解范围,而是针对传统知识教学过于注重表层符号知识学习提出来的。幼儿的发展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不可能,也没必要追求“过深”和“过难”。深度教学是指重视引导幼儿走向知识的“后台”,关注知识背后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让幼儿在探寻、体验、操作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意义的追求。

(二)教学游戏化与深度教学的内在统一

如果说目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下单纯追求符号知识量的掌握上的话,那么,当下幼儿园教师对教学游戏化的理解也可以说是偏重在教学形式的热闹上。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对“教学游戏化”的教育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其理解的“教学游戏化”多为在教学中引入某种游戏形式,或是在教学的导入环节引入某个游戏元素,以吸引幼儿的注意。这种仅关注形式,忽略精神内核的做法是无意义的。那么,“教学游戏化”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1.教学游戏化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教学的发展性

无论教学游戏化的表现形态如何,就活动性质而言,它依然是教学活动。而教学活动的根本追求就是促进个体的发展,也即“发展性是教学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更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基础”,〔2〕幼儿园教学也不例外。幼儿的发展是全面的,这意味着教学不能仅关注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尤其是作为符号表征的知识的获得,而应综合考虑发展的丰富性、关联性和深刻性。发展性教学不以幼儿符号知识的掌握为根本目的,而是追求知识掌握过程中幼儿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改变。

2.教学游戏化的过程应彰显幼儿游戏性体验的获得

游戏活动关注幼儿游戏性体验的获得。游戏性体验主要涉及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和成就感体验。体验的获得与活动过程息息相关,决定活动之于幼儿的价值。就过程而言,教学的游戏化必然强调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所获得的体验。这种体验与幼儿在游戏中所获得的游戏性体验类似。

第一,教学游戏化应强调教学活动中幼儿兴趣性体验的获得。教学中幼儿的兴趣性体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幼儿的“一种情不自禁的被卷入、被吸引的心理状态”。〔3〕教学中幼儿兴趣性体验的获得与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产生的意义感息息相关。这种兴趣不是由外界刺激物激发而产生的短暂的直接兴趣,而是教学活动“使儿童能够联系到已经对他有意义的事情”。〔4〕因此,游戏化的教学能使参与其中的幼儿在自我意识、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意义感。意义感的建立和发展,必然推动幼儿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反之,教学活动如果仅关注符号知识的掌握,而不与幼儿的生活进行意义关联,必然会成为“索然寡味”的教育,从而使幼儿丧失学习的兴趣。

第二,教学游戏化应强调教学活动中幼儿自主性体验的获得。教学中幼儿的自主性体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幼儿因拥有选择、决断的机会和可能而产生的主体性体验。自主性体验是幼儿游戏性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幼儿自主性体验的获得,必然强调对幼儿权利的尊重和主体性的培养。这里的“主体”不是与客体相对立的主体,也不是单一认识论层面的主体,而是完整的主体,是身心协调的主体。这样,游戏化的教学就是一个舒展和流动的过程,也是幼儿体验感悟的过程。

第三,教学游戏化应强调教学活动中幼儿成就感体验的获得。教学中幼儿的成就感体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幼?核孀胖?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而产生自我成长的体验。教学中幼儿成就感体验的获得,必然强调将幼儿的自我成长、自我身份确定、自我价值追求作为教学的对象和目的,建立起符号知识与自我成长之间的有意义联结,让知识真正“走进幼儿的世界”,而不再仅仅是“关于世界的知识”,〔5〕从而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教学中感受自我的成长与改变。

二、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实现路径

明确了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精神内核之后,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如何实现教学游戏化。研究者认为,可从观念的转变和具体策略的实施两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教育学立场的知识观

传统哲学认识论的知识观是,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在教育场域中,知识是师幼互动的素材和对象,只能以“假定的意义”〔6〕被确认。然而,教育学立场下的知识观关照人的发展和个体自由精神的建构,以知识的“假定的意义”为基础,追求知识的“个性化意义”,凸显个体生命与知识的相遇、相融,强调知识对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揭示知识内在的结构性,有利于我们探寻和思考知识的“个性化意义”,以及知识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郭元祥认为,知识具有三个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其中,符号表征是知识的表层,逻辑形式是中层,意义是知识的内核。〔7〕符号表征往往代表的是事实性知识,逻辑形式体现的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过程,意义彰显的是知识与儿童发展之间的价值关系。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学过程中,幼儿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层。教师要逐步引导幼儿“抽丝剥茧”,体验认识的过程,最终实现知识的意义生成。

(二)掌握教学游戏化的具体实施策略

1.营造对话性教学氛围,促进幼儿有意义学习

教学游戏化试图摒弃传统单一的“知识传递式”和“表层热闹式”教学,转向“对话中心”的教学。对话是教学的本质,通过对话,幼儿与教师、同伴、文本及自我进行多元视域的融合。在这种融合中,幼儿理解了知识、交流了情感、创生了意义。在深度对话的教学氛围中,幼儿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个体生命价值的创生者。通过对话性教学氛围的营造及多元对话,幼儿在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就不仅仅是单纯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幼儿会深入到知识的“后台”,获得知识对其自身和群体发展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教学游戏化中的对话,首先应是平等的。众所周知,游戏中游戏者之间是一种完全平等、民主的关系,这是游戏者共存于一个游戏中的基本条件。游戏者依据共同的兴趣、爱好、体验、认识结成联盟(共同体),创造并分享共同的意义感。因此,教学的游戏化也必然追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中介之间的这种共同体关系的确立。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权威态度,“将幼儿视为一个个鲜活、丰富的生命,他们不仅需要帮助和爱护,而且值得自己尊重和学习”。〔8〕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需要投入完整的自己,实现与幼儿的真正对话。

教学游戏化中的对话,其次应是开放的。我们知道,对话是不可设计的,它没有端点,没有固定的“套路”,正如游戏中,游戏者的每一个回应都需要依据其他游戏者的反应随机而动,谁也无法决定他人的行为。游戏者只能在游戏中体会、理解、调节、回应,游戏中没有标准答案。而当下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教学成为幼儿对教师心目中固定答案的猜测和记忆。这样的教学看似有问有答,却失去了对话的“开放性”,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游戏化。教学游戏化要求教师以开放式的心态回忆与反思自己的真实经历与体验,实现对幼儿“心声”的倾听和关怀。

教学游戏化中的对话,再次应是理解的。研究者认为,一个真正的游戏伙伴,是以“双向理解”的沟通作为交往起点的。在传统教学中,幼儿园教师大多不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分析幼儿学习的需求和特点,也不注意倾听和解读幼儿的言行,往往是教师牵着、拽着幼儿往前走。游戏化的教学强调师幼之间的真诚、敞亮和理解,它不再只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方式,还是幼儿和教师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

2.规范幼儿的课程履历,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课程履历不同于幼儿的成长档案袋,它是“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经历,是一种过程意义上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的任务性、程序性、规约性的成长经历,是学生每一门课程学习具体的任务性规约和过程性规约”。〔9〕如果说幼儿的成长档案袋是对幼儿学习成果和过程的日志式记录的话,那么幼儿的课程履历则更强调目标指引下对幼儿各种学习经历和过程规范的刻画。课程履历可以体现幼儿在教学中具体经历了哪些学习活动、学习过程,使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完成了哪些学习任务以及完成到什么程度等。它包括任务性规约、过程性规约和方法性规约。〔10〕

任务性规约是指,“为达成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规定或约定”。〔11〕 它有利于教学过程任务化的实现。尽管目前幼儿园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教案的撰写过程中,已逐渐能关注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但如何突破表面化,将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贯彻落实到不同的教学环节和幼儿的学习上,依然需要深入思考。对此,研究者认为,对教学中任务性规约的细化无疑是一条可行的路径。这需要教师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任务。

过程性规约是指,“为完整达成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规定或约定”。〔12〕它强调教学的情境化。安德森曾提出四种知识类型: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与之对应的学习方式则分别为接受与记忆、理解与探究、操作与体验、反思与感悟。幼儿园教师应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领域特点,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考虑某个教学活动中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和所获得的知识。四种类型的知识与学习方式在不同活动中的多样化组合应成为教师教学准备的核心内容。虽然,幼儿受身心发展所限,其学习方式更多以操作、探究、体验和感悟为主,但也不能绝对摒弃接受、记忆、理解和反思的学习方式。

方法性规约是“对具体学科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行为的规定或约定”。〔13〕它是幼儿各发展领域的关键要素和核心经验的具体化。传统教学中,教师多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缺乏对“教什么”“儿童如何发展”“怎么教”等问题的思考,更不清楚幼儿五大发展领域的核心经验。目前,学界关于PCK(即“领域教学知识”)的研究,有利于幼儿课程履历中方法性规约的落实;关于幼儿发展领域核心经验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3.创设真实性教学情景,促进幼儿真实学习

知识具有三种依存方式:背景、经验和逻辑,知识依存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自然背景,依存于种系经验和个体经验,依存于思维逻辑。〔14〕这意味着,深度教学应与幼儿的生活背景、个体经验和思维发展特点相联系。

首先,教学活动应指向幼儿的“真实生活世界”。这并不是说教学的全部场域直接指向幼儿的生活。指向“真实生活世界”的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的过程价值和意义价值,因为“教学问题必须围绕尊重个人真实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而展开”。〔15〕这就要求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真实的教学情景,向幼儿提出真实的问题,与幼儿发生真实的互动。而真实的问题必然源于幼儿真实的生活。

其次,教学活动应与幼儿的个体经验相联系。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允许幼儿进行充分的感知、操作、探究和体悟,再通过可能的反思创生意义与价值。对于大班幼儿,甚至可将其反思结果展示出来,或应用于其他情景中,以解决类似问题。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真实的任务、个体化的体验为核心的。

最后,教学活动应体现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和趋势。指向幼儿“真实生活世界”的游戏化教学,在强调尊重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同时,还重视教师对幼儿思维发展的促进,尤其是促进幼儿形成那些高级的思维技能。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高级的思维技能包括分析、评价和创造。对幼儿发展可能的习惯性低估,导致我们在学前教育阶段很少触及“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这一议题。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催生了学界对此议题的探讨。研究表明,幼儿也具备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能力,只是幼儿的这些高级思维能力具有其年龄特点。因此,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仅停留于识记教学的做法,转向思考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团队精神;培养;初中数学教学思路

1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意义分析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未来承担的责任和工作条块分割现象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每个人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要学会协作、学会配合,这就是团队精神,只有具有团队精神,这个人才会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初中阶段正值人生观和价值观快速形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如果可以利用好,并行之有效的对学生开展团队精神培养,这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必然非常有好处。做为初中阶段最重要基础课之一的数学,责无旁贷的也要开展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2 基于团队精神培养为基础的初中数学教学思路分析

2.1 充分利用合作学习,发掘学生团队协作潜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1]。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利用一切机会,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机会,尤其是一些适合开展调查的知识。待学生们合作学习完成后,要开展具有一定组间竞争性质的比赛,这样学生为了自己小组获胜,必然会更加努力的去分析,把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最大化。其实,很多时候,团队精神,正是在这种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在良性竞争机制的推动下形成的。比如,学习科学计数法的时候,先让学生分别去调查一些规模较大的数字,比如我国的人口数量、石油产量、淡水资源总量等等。然后让学生们先把这些数字展示出来,看哪组最全;然后再让各组思考如何把这些数字简化,有哪些方式,最后教师再讲具体知识。

2.2 结合课堂知识延伸,融入对团队精神的培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而且,数学的形成,本身就是一门基于生活的学科,生活中有很多知识都涉及到数学,同时数学的很多知识又都涉及到生活。同时,只有数学知识联系到生活后,学生才会感觉知识更有价值,更愿意去学习。比如学习平面几何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做模型。可以是女同学先去画图,看看需要如何做这个模型。之后是力气小的男同学负责搜集材料,力气大的男同学负责制作,最后有女同学负责美化,并在课堂上展示。也可以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比如一些大的应用题和思考题,教师布置下去后,让几个能力不同的同学一起解答。有的同学善于计算,有的同学善于分析,有的可能善于搜集资料,这样他们通过以此配合,很容易就发现几个人之间相互配合的优势。很多时候,团队精神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一方面学生们通过这种生活中的合作密切了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会逐步的认识到完成一件事情离不开大家的合作。

2.3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自由辩论中学会合作

不同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智力结构、非智力条件和认知倾向也不同[2]。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们在课堂上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自由的去辩论和讨论。因为学生之间共同语言比较多,之所以之前课堂上学生交流少,这跟教师一味的主导课堂有很大关系。教师把课堂的主导还给学生,围绕每一个知识点,先让学生之间进行畅所欲言的讨论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的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我的“同桌”或我的“某某同学”比我知道的多,跟他交流很有好处。再进一步,学生就会养成,有问题之前先互相交流,慢慢的,他们就会知道合作的好处,知道团队的力量。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预,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同学交流、辩论、合作的优势。针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地引导他们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合作意识,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就能得到形成[1]。

3 结语

海默说:“一根链条,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一个人,性格最差的一面决定其发展。”一个集体的好坏也是由个体所取决的,只有凝聚每一份子的力量才能拥有一个完美的整体[3]。的确,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是为了提高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与集体共同进步的一种有效措施。同时,当学生具备了团队精神,他们进入社会后,也会把这种精神带给更多的人,这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邱艳文. 数学学习中的合作学习[J]. 教育教学论坛,2011(22).

第9篇

Abstract: At present, post 90s have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gins to face a lot of questions about the education of post 90s college students. Post 90s a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former generations in growing background, living environment, way of thinking,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behavior way and so on, which brings difficulty to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has discussed how to develop the education of post 90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cultural education to improv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关键词: 九零后;精神文化教育;思路

Key words: post 90s;spiritual and cultural education;idea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8-0242-02

1 九零后大学生特点综述

“九零后”这个名词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了这一代人的时代特征:他们在物质上更幸福,直接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生活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经历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上大学的难度大大降低,个性上更加独立和自信,敢于挑战传统与权威。九零后成长在中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身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题,不仅困扰着他们的成长,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2 九零后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过分凸显自我,缺乏责任心 强调个性是九零后最显著的特点,他们乐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乐于担任学生干部,虽然表现活跃,但范围有限,多为体育、文艺活动;对于担任学生干部,他们更希望自己的能力受到关注和认可,但往往仅限于满足自己的感受,对职责缺少清楚的认识,缺少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在九零后看来,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远比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重要。与前几代人相比,九零后在基础教育阶段就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他们从小被要求学习各种特长,上学后担负着沉重的课业与升学压力,由于家庭条件普遍较好,九零后大学生的自制力普遍较差,上大学后更容易放任,对自己的未来普遍缺少打算。

2.2 信仰缺失,心理脆弱,价值观容易动摇和扭曲 九零后大学生在成长中普遍缺乏理想与信仰,他们的价值观很容易被社会现实、流行文化和网络虚拟世界所左右。首先,九零后在上大学前面临比较沉重的课业负担,大量的时间被高考大纲占用,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力度明显不足;由于对生活缺少危机感,他们很难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第二,九零后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很明显,他们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很容易超过在现实中与同学、朋友交往的时间,容易失去对现实活动的兴趣。第三,在精神信仰方面,九零后明显存在缺失,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或对自己重要的家人或朋友,对国家、社会、他人的责任感明显淡漠。

2.3 心态浮躁,功利欲望心强烈 九零后大学生从小生长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很早就接触到市场法则,也过早地接触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风气,过早了解到社会的残酷让他们的观念更加现实,显得急功近利。目前大学中作弊成风,学风明显呈下降趋势,势必对身为大学生主体的九零后产生影响。他们开始认为考试作弊、学术造假是正常现象;面对利益,九零后显得更加功利,在学生干部竞选中请客拉票,在争取利益时拉关系、走后门的风气已经比较普遍,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是个危险的信号。

3 对九零后大学生进行精神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综观九零后大学生的问题,笔者认为根源在思想意识,缺乏信仰与理想,精神生活内容贫乏是主要原因。精神文化教育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意志品质、丰富精神生活的理想途径。具体来说,大学精神文化有如下功能:

3.1 思想引领功能 我国大学校园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很广,校风、校训、学术氛围、科学精神、学习气氛、知名校友、校史等构成了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校园文化。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引领科技潮流和社会思潮作为大学精神的核心品质是广泛存在的。因此,精神文化教育能树立大学生求知报国、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信念。

3.2 行为指导功能 校园生活内容与节奏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显著表现。优秀的大学拥有完善、科学、紧凑的课程设置,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能很好地充实学生的时间,对学生规划生活的能力和生活内容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因此,积极的大学精神文化能够创造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活内容与节奏,使学生的行为方式保持在健康的轨道上。

4 对九零后大学生进行精神文化教育的途径

以精神文化教育解决九零后大学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营造氛围,根据其性格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并注意内容的多元化,具体途径如下:

4.1 深入了解学生,让工作有的放矢 首先,教育者应该行动起来,主动深入学生的生活,多与他们交流,真正关心他们的想法、生活和问题,用温情感染学生。还应该关注九零后的兴趣所在,多想办法与他们缩短距离,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获得的信息才更真实,更有价值。

4.2 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和社会,树立理想信念

九零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来自优越的生活条件,价值观的迷失则来自复杂的社会现实。童年生活物质丰富,家长的溺爱带来生活上的大包大揽,九零后认为无需担忧未来,认可“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不能完全把精力投入学业。改变这种情况的策略如下:

4.2.1 建立危机意识,引导学生客观认识现实,了解社会要求 适当的压力能够带来紧迫感与行动的动力,应该让九零后充分认识到社会的压力,设想离开父母、离开校园后可能遇到的困难,重新审视自己,放弃安逸的心态。首先,在入学教育中,要增加就业前景和就业难度介绍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自己未来可能的工作性质,了解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大学生就业艰难的现实;其次,举办报告会或专题讲座,由优秀的往届学生讲述求职经过、工作情况,利用现实的榜样增加说服力;第三,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相关专业的工作单位参观或实习,了解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4.2.2 建立规划意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成职业文化 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很强,是引导、鼓励学生树立理想的好方法。但目前职业生涯规划以比赛的形式开展,参与的学生非常有限。应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一样列为必修课,并且扩大比赛的规模,营造浓厚的职业文化氛围,成为学校的传统活动,让学生建立规划学习与生活的意识。

4.3 强化意志品质,唤醒责任感 九零后大学生意志力的薄弱主要是由于对自己要求不严造成的,培养意志品质的两个途径为:第一,引导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克服困难的习惯;第二,加强纪律约束,形成严谨、严格的制度文化,用制度的约束引导学生建立自律的意识。

关于九零后过于重视自我的缺陷,志愿者活动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利用年轻人渴望参加集体活动、了解新奇事物的需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例如服务弱势群体、义务支教、公益劳动等,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得到认可,用这份认可唤醒学生的责任感,在对比中体会到自己生活的幸福,以责任心的提高带来为自己负责、为自己努力的积极心态。

4.4 针对学生特点,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作为文化传播手段 传统的精神文化教育往往采用报告、讲座、动员会等单调的灌输式教育,很难被年轻人接受。就目前来看,社会实践活动、对抗竞赛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受到九零后大学生的欢迎,另外,由于他们生活在草根明星和互联网流行的时代,因此在活动中参考综艺节目的形式,设立挑战环节或展示环节,注意网络新媒体如微信、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站的宣传,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4.5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氛围的营造 首先,要营造优秀的学风,让学生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中学习,严格杜绝考试作弊、作业或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在理论教学之外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实验、社会实践等活动,当学生看到大多数人都在不停为自己的未来而忙碌时,自己也会被这种气氛深深感染并融入其中。其次,认真归纳校风、校训、院风等高度浓缩办学理念、育人风格与目标的学校核心精神文化,并辅以杰出校友的宣传、优秀学生的介绍进行强化,让学生真正理解学校的核心精神文化。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艺、科技、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健康的文艺与体育活动成为校园精神文化的主流。最后,严格执行校规校纪,对学生的行为、语言、思想内容进行规范,以严明的制度与严厉的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营造公正、客观、严肃的制度文化,约束学生的坏习惯,加强学生的自律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易.增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 教学与研究,2011(0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