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技术推广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04 04:30: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新技术推广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新技术推广论文

第1篇

当前,企业生产的农机大多数是有人操控的农机,而信息化水平不高,在农机上并没有安装相应的信息化设备(如GPS),操作辅助系统等数字化的系统并没有加装到农机。这就造成现在的农机技术与飞速发展的网络数字化技术严重脱节。公司的农机产品并不能满足当前新市场的要求,使企业的产品受到一定的市场冲击。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所以,抓住当前的机遇,进行农机信息化的相关技术研发,提高农机的信息化水平。当前,国家扶持农机的发展,对农机的技术要求更高,企业以往的农机技术已经不适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企业的战略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将工作的中心从农机基础技术的研发,要转移到农机信息化技术上来,加大农机信息化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投入。南通富来威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通过对农机推广和对生产者的专业培训达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但这种推广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企业应当发展先进的农机联网技术,为农机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柱,这样才能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真正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

2科技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中的应用

2.1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有若干的组成部分,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遥远的感知技术。首先是感知技术,这之中就包涵GPS技术。GPS技术是一种定位技术,通过卫星对地面上的目标进行定位,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这种技术已经运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农机上运用GPS技术可以使农机实施对各个农机的位置和作业情况进行跟踪,以便农机可以更好地掌握生产情况,对农业生产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部署,使农机作业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农机整体的生产效率。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都是通过人工对农田进行相关的审查,对农田的作物生长状况、农田土壤水分生长环境、病虫害进行评估和处理的。但是这样的方法缺少及时性,而且人为因素对田地调查结果的影响较大。现在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对农田的情况进行实时的检测,这样的监控数据不仅实施性强,对各项数据的检测也较为详细具体,可以检测到人工检测不到的项目,以便对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农机中加入这种技术可以更好的把握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传感器可以进行更加精确的播种,灭害和预防,提高生产的效率。地理信息交互技术,这是农场的数据处理中心。其核心技术是将农机的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通过各种传感器对整个数字化系统进行实时的更新,以便管理者更好地对农机的信息进行掌控,对整个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科学调整。对于企业来说,要结合当前的市场需要,生产能实际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农机,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机技术之中。

2.2网络物联技术

网络物联技术包涵各个方面,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链接,使农机在农业生产情况可以快速的到达管理者手中,以便快速做出处理。通过这样的网络可以对农机的各个地方实现远程的生产操作,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此外,在整个系统中可以建立自己的数据处理系统,降低整个农机对人的依赖,真正达到自动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企业可以根据这一点对当前的农机进行网络化的改造,使农机可以更方便的连接网络。也可以研发相应的网络技术对相关的生产单位进行技术支持。

2.3精准化技术

精准化技术是建立在精准传感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这其中就包括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整地技术等。这些都对现有的农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传感器方面要达到相应的要求,还要在现在的技术上进行改进,提高基础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精准性,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生产的要求。精准技术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技术,要真正实现它,就要整合网络技术遥感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对农田的情况进行把握,通过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生产安排,通过网络下发到各个生产单位。在农机上可以通过精准的传感器对生产进行更精准的操作,但这种精准的操作也对农机的质量和操作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要在这方面对当前的农机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

第2篇

关键词: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保障条件

0前言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各种农业机械购置者和使用者已经由集体为主,逐步变为以农户(特别是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为主;二是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也由集体统一组织逐步变为市场化,并由一般性的宣传示范转向全程服务;三是农机化从以追求数量为主,转向注重质量、提高效益上来;四是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在实现这些重大转变的过程中。迫切要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要有更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这种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政府主导下的单一推广组织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1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1.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1.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与“民办”的组织共同发展。

1.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2.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笔者根据自身参与校企合作进行农机具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与推广的实践,并对目前农机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讨了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应是“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相结合,以官办为主的双轨多元化的组织体系。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政府推广机构+示范基地+农机户”及“政府推广机构+农机大户”等形式。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提供政策、法律及推广资金,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在对机具进行试验的基础上),示范基地和农机大户进行示范作业。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研发单位+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农机生产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户”等多种形式。这种模式由中介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产销信息,研发单位或企业自主研发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提供推广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且进行具体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研发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农机大户开展示范作业。这种模式,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资金来源是由会员提供的会费,协会组织会员开展农机作业、技术推广、经营等活动,协会在向会员提供服务的同时,又保证会员家庭(农户)独立经营的基础不受影响。这种民间推广组织能及时了解和反馈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弥补当前因国家专业部门人才不足和其他服务跟不上而不能满足农机户经营多种农机需求的缺陷:能在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中发挥枢纽作用。这种推广组织形式很受农民和农机户的欢迎。超级秘书网

3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3.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3.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从根本上转变农机科技投人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鼓励推广部门与农机科研、教育、生产部门相结合,共同开展推广工作;鼓励推广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农机科技开发,兴办实体,特别是县乡农机站可兴办或领办农机股份作业公司和租赁服务公司,以有偿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拓宽农机技术推广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输血”和自我“造血”与外界“补血”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改善农机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促进各种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

3.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3.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任制,按因事设岗、因岗聘人的原则,公开竞聘,优胜劣汰。在薪酬制度上,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原则,将生产要素纳人薪酬序列,使推广人员收人与其工作绩效挂钩,鼓励推广人员以娴熟的技术与良好的服务从事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在奖励制度上,一是对做出贡献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给予奖励,激励更多的推广人员爱岗敬业、专心致志地从事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示范和机具推广工作:二是设计和实施好农机科研、教育、推广、生产同向化的激励机制,使与农机技术推广有关的所有参与者同心协力、各司其职。

第3篇

关键词: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保障条件

0前言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各种农业机械购置者和使用者已经由集体为主,逐步变为以农户(特别是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为主;二是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也由集体统一组织逐步变为市场化,并由一般性的宣传示范转向全程服务;三是农机化从以追求数量为主,转向注重质量、提高效益上来;四是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在实现这些重大转变的过程中。迫切要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要有更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这种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政府主导下的单一推广组织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1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1.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1.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与“民办”的组织共同发展。

1.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2.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笔者根据自身参与校企合作进行农机具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与推广的实践,并对目前农机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讨了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应是“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相结合,以官办为主的双轨多元化的组织体系。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政府推广机构+示范基地+农机户”及“政府推广机构+农机大户”等形式。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提供政策、法律及推广资金,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在对机具进行试验的基础上),示范基地和农机大户进行示范作业。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研发单位+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农机生产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户”等多种形式。这种模式由中介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产销信息,研发单位或企业自主研发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提供推广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且进行具体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研发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农机大户开展示范作业。这种模式,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资金来源是由会员提供的会费,协会组织会员开展农机作业、技术推广、经营等活动,协会在向会员提供服务的同时,又保证会员家庭(农户)独立经营的基础不受影响。这种民间推广组织能及时了解和反馈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弥补当前因国家专业部门人才不足和其他服务跟不上而不能满足农机户经营多种农机需求的缺陷:能在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中发挥枢纽作用。这种推广组织形式很受农民和农机户的欢迎。

3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3.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3.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从根本上转变农机科技投人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鼓励推广部门与农机科研、教育、生产部门相结合,共同开展推广工作;鼓励推广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农机科技开发,兴办实体,特别是县乡农机站可兴办或领办农机股份作业公司和租赁服务公司,以有偿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拓宽农机技术推广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输血”和自我“造血”与外界“补血”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改善农机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促进各种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

3.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3.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任制,按因事设岗、因岗聘人的原则,公开竞聘,优胜劣汰。在薪酬制度上,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原则,将生产要素纳人薪酬序列,使推广人员收人与其工作绩效挂钩,鼓励推广人员以娴熟的技术与良好的服务从事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在奖励制度上,一是对做出贡献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给予奖励,激励更多的推广人员爱岗敬业、专心致志地从事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示范和机具推广工作:二是设计和实施好农机科研、教育、推广、生产同向化的激励机制,使与农机技术推广有关的所有参与者同心协力、各司其职。

第4篇

1.1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适应时展需要

针对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困境,部分基层推广单位将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术推广相分离,将无偿农业技术推广与有偿农业技术推广相结合,并通过试行技术承包、技术推广与经营服务结合的形式,来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改革。部分农产品主产区开展了以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为主体,以市场为根本导向,以完善服务自制建设、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近些年,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不断实践与经验总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技特派员制度。该制度以农民的实际科技需求为重要依据,由政府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挑选出工作认真、吃苦耐劳、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到农村担任科技特派员,在科技和企业及农民间建立一个直接联系的平台,以在满足农民科技需求的同时有效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1.3探索新型推广组织形式

促进农业科技与农民和企业的直接对接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各地便相继开始涌现出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推动了农业科技园的形成,而农业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此同时,还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并逐渐塑造出了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对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发展趋势

对我国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既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我国是一个气候多变、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类型多样,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这便决定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然要朝着多层次、多类型、多种体制共存的复合型农业推广体系发展,这也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国应将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视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重点,对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状况调整、完善推广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调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建立起高效、快捷、灵活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教育间的联合,并促进不同地区,不同专业间的合作,以将推广成效进行不断的提升。除此之外,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能让广大农民采纳并接受新农业科技的工作方法,将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与组织化程度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进行结合。例如,利用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来组织农民切身参与到推广的过程中;又如利用项目带动推广模式,以促进区域发展和农业开发为根本目标,将水利、农技、信贷等部门整合在一起,为农民提供系列化的推广服务等。

3结语

第5篇

北京市大兴区蔬菜技术推广站是大兴区种植业服务中心下属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大兴区蔬菜产业生产发展计划、管理和服务;蔬菜保护地设施建设技术服务;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蔬菜技术培训和政策宣传;蔬菜产品销售和深加工服务;蔬菜产业重点公益性工程建设规划设计与指导;蔬菜产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培训教育服务;对镇、村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进行蔬菜业务指导等工作。单位拥有职工17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8人,曾承担多项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并多次获得科技成果奖和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大兴区蔬菜技术推广站下设6个科室,其中蔬菜技术发展科负责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搜集、引进、初试工作,蔬菜育苗工作,园区蔬菜技术服务工作和高端蔬菜工作;蔬菜技术推广科负责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工作,高产高效创建工作,院区合作工作和农村蔬菜技术服务工作;蔬菜技术综合科负责蔬菜产后加工工作,都市农业(蔬菜)工作,创意农业(蔬菜)工作和草莓产业发展工作。

大兴区蔬菜技术推广站的服务对象是全区菜农,因此单位将农民培训作为重点业务工作之一,采取授课、观摩、田间学校等多种形式开展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定期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每年下乡200 d以上,培训农民超过2万人次。创新开展“大兴区百村百名农民蔬菜技术员系统培训工程”,在全区9个乡镇聘任蔬菜农民技术员37名,涌现出张福良、朱永龙、宋占一等一批优秀农民技术员,充分发挥了村级农民技术员的示范带动作用。结合科技培训推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每年引进国内外蔬菜新品种50余个,推广优良品种20余个,通过技术人员的努力工作,目前大兴区蔬菜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每年推广新技术10余项,应用面积在2 000 hm2以上。为解决菜农育苗难问题,截至2011年底,蔬菜站在全区建立了15个蔬菜集中育苗大户和2个蔬菜集约化育苗场,育苗面积达2.9 hm2,实现年育苗2 000万株,居北京市首位。大兴区蔬菜技术推广站连续多年在北京市设施蔬菜高产高效创建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大兴区菜农先后有46人在北京市设施蔬菜高产竞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12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14名。蔬菜站全体技术人员一边工作一边总结,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撰写书籍、科技论文和技术资料,近5年来累计撰写蔬菜专业书籍6部,在报刊杂志上56篇,撰写技术资料10余篇。

北京市大兴区蔬菜技术推广站 联系电话:010-69268369

第6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形势;对策;长远性

近二十年来,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很多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当今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1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1.2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其表现:一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之需要,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造成大量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而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来说,不了解农业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二是农协组织、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关系问题,目前农协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档次、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1.3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与农业生产脱节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运行机制是农业科研机构只管科学研究,很少考虑研究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应用后会产生多大的效益等问题。加之政府倡导科学决策及受某种意义上的科学主义甚至泛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学者的建议往往成为决策的依据。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均是在专家的参与下制定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见解、观点带进决策中,研究的优先领域实际上是由专家而定。专家则偏好“高、精、尖”研究项目,往往忽视实用技术研究项目,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一方面大量的“高、精、尖”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学与研究机构把论文与获奖作为晋升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从制度安排上诱导科研人员去选择“高、精、尖”研究项目,这也是农业科技研究脱离生产实际的原因之一。各级各类农业学校虽然一直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以理论为主,特别是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最好也就是介绍一些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而已,至于如何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多数教师自己心中也没底,而且对动手操作一类的实用技术不屑一顾,这样必然导致农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此外,在现行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自主性很小,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什么样的新技术不是由这些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来确定的,而是由政府决策,但政府的驱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偏差,造成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户生产需要的技术不一致;二是由于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还不具备综合的知识与技能,难以自主提供综合的技术服务;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应当是应用研究的继续和延伸,但是受到人员素质、科研手段方面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主研究难以展开。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1.4以推广“科技”为中心,而不是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为中心

由于缺乏诱导和激励机制,推广人员的推广结果,往往与其利益并不挂钩,使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致使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2.1优化推广资源

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工程,以公益性为主,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各级政府每年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村建等方面的投入,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补助农业科技推广。要通过现有的农业干部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科技函授学校等,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学历教育;要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推广,大力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帮助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现代先进种养技术,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接受农业科技教育的程度。

2.2加强农业技术的熟化和规范

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除了先进性外,还必须具有成熟性,以保证技术应用后效果的稳定。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因此,农业技术不仅一定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为此,在新技术推广前一定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提高其成熟度。为了使广大农民尽快应用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对所推广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规程。这应该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3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

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正常运行。目前,适应市场要求的,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公司或企业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或多种模式,实行政府行为、科技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结合,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政府部门的推广体系,要转变观念,改变等任务、靠项目、要经费的做法,主动适应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2.4实行分类推广,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鉴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由不同的推广组织进行承担。对于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农产品,可由生产者或企业出资进行推广;对于弹性比较小,又涉及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必须由政府进行承担。

2.5加强各推广体系之间的协作与联系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鉴于目前形成的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必须由政府去协调和统筹管理,改变目前的政出多门,联系松散,甚至脱节的现象。可设立推广委员会或联络办公室,由从事科研、教学、推广、农民、企业有关人员代表组成,加强联系,建立正常的双向沟通渠道,形成以各种利益为纽带的联合体。

3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1]张玉珍,尹振君.关于农技推广队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1).

[2]赵映峰,易超峰,郝新远.浅谈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工作[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4).

第7篇

【摘要】 基层医院因面临的主要任务为基本医疗任务,普遍缺乏科研学术氛围,我院在从灾后重建中,抓住对口援建及医院搬迁新局面的关键时期,以抓论文为切入点,尝试以优势专业项目构建多学科联合平台,发动多学科参与,带动多学科科研氛围,促进医院科研技术实践及管理水平发展。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完成论文170余篇,科研申报项目10项,是医院过去五年的总和,实现科研工作新突破,为基层医院开展科研工作探索新途径。

【关键词】 基层医院 科研工作 多学科联合

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属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原有床位450张,5?12汶川大地震给都江堰市医疗卫生领域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停止正常医疗服务,进入应急医疗服务运行三个月。至2009年2月基本恢复正常运行,医疗秩序逐步进入正轨。2008年7月国务院出台一省帮一市的援建政策,由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对口援建我院。确定了我院重建总体目标:一年完成灾后平稳运行并过渡至新援建的都江堰市医疗中心,三年实现三级医院水平目标。为此医院对科研工作提出全新要求。

自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瑞金医院共派医疗援建专家队八批共50人次,六批以技术专家带队,两批以管理专家带队,对我院的学科发展、人才梯队、管理构架进行全面调研,从业务技术指导到管理水平提升进行多层面多方位指导。在新的理念指引下,我院对2006、2007、2009年(1-9月)住院疾病基本情况、专业人才梯队状况及科室设置现状进行分析。

1 基本情况

1.1住院基本情况

1.2人员梯队建设呈现倒置现象,临床医师高级∶中级∶初级职称=58∶86∶66,消化、呼吸专业梯队断档,科研工作基础薄弱,科研产出质与量均较低,近5年平均年公开20篇,A类杂志年平均3篇,科研立项一项,科技成果一项。学科带头人科研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近5年学科带头人数量占总数量5 %。

1.3因历史原因存在专业设置交叉,消化内科、内分泌、普外三个专业均存在重复设置,由于重建、外出培训学习等原因导致轮班人员紧张,短期人员难以重新合理整合。儿科在板房运行,工作重点以维持基本医疗秩序为主。

2 为实现灾后重建的目标,学科发展提升需与基本医疗工作重建同步实施

针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我们拓展管理思路,设立科研创新资助基金,对临床新技术推广项目进行资助;尝试从部分科室着手,搭建以项目带动多科参与合作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从而实现学科纵深发展。

2.1 设立院首批临床新技术推广项目

对全院各临床专业人才梯队结构进行分析,心内科、普外科、妇产科人员梯队相对合理,高、中、初级人员均基本按比例配备,学科带头人具备创新意识,专业设备配置已到位。经充分论证,我们选择在本地区存在稳定病员来源、学科带头人在上级医院接受正规培训,兼顾特色技术代表和高端先进技术代表项目,在院内由上级医院专家指导下开展过五例以上,在院内已具备独立开展的可行性,涉及两个以上科室协作,确立为院首批临床新技术推广项目,并加大奖励资助力度。分别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呼吸道恶性肿瘤规范化疗、腹腔镜治疗大肠癌术、腹腔镜下疝修补手术、经皮椎体切除术、胰胆管逆行造影、妇科恶性肿瘤规范化治疗共八项,涵盖消化内科、普外科、呼吸内科、胸心外科、妇产科、影像科、病理科、放射科等联合合作,制作临床新技术推广目标书,下达目标任务,制定详细项目追踪管理措施,招募项目组长,由组长组建多学科联合协作组,确立成员及职责,建立项目诊疗操作规程及各项应急预案。促进学科带头人提升科研意识及科研实践,营造全院性学术氛围,促进多学科水平提高。

2.2 建立四个急救通道

组建多学科参与的四个急救通道:胸痛救治通道:急诊—心内科—胸外科;晕厥救治通道:急诊—心内科—神经外科;腹痛救治通道:急诊—普外科—妇产—消化内科;创伤救治及康复:急诊—脑外科—骨科—康复,通过多学科参与形成共同协作机制,促进学科交流与提升。

通过此种方法,以优势学科专业项目调动了全院各个临床科室的积极参与,各科出现了踊跃科研创新报名的积极性,迅速在全院营造出了科研学术氛围,同时回避了短时间不能解决的科室中专业建设、人才梯队等的问题。

第8篇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挑战;解决措施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和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进入新时期遇到了许多新的挑战,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去探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未来发展之路该如何走下去。

1新时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遇到的挑战

1.1认识不足

大部分地区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忽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简单地认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只是机构的改革,没有合理认识到相关部门在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有关文件中明确提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要与县乡级机构相衔接,统筹兼顾,处理好改革与稳定间的关系。所以,政府相关机构部门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改革的基础和保证,而它又能促进政府相关机构部门改革的完善,二者即相互统一,又有机整合并同时进行的。

1.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消极、方式单一

如今,大多数人依然认为农村还是破旧落后的样子,很少有人愿意到农村去,走进基层。(1)缺少竞争,缺乏激励制度,许多技术推广人员不愿意到基层去服务,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薄弱,形式主义过强。(2)有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合格,能力不足。(3)技术推广人员不能考虑农民的真实需求,达不到实际的目的。这些因素都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久而久之,农民对技术推广感觉没有期望,失去了信心。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基层农业技术采用试验和示范为主的推广方式,先是在一个地方试验成功了,起到示范效应的作用,再把这项技术普及到各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去。这种方式仅仅注重技术上的推广,而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土壤、地形、气候等具体不同的重要因素,极有可能因为不同的条件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利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1.3农业技术推广受资金限制

目前,我国在已经取消了农业税,农民不再交纳农赋税,甚至国家还为“三农”制定了农业补贴政策。但是,农村毕竟起步较晚,相对于城市发展没有那么快速,对于技术推广,在资金支持方面还显得有些无能为力。农业技术的推广肯定离不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基层农村一般自由资金较少,农业技术的推广往往会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从实际情况看,我国每年农技推广经费约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2%左右。从全世界范围看,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占到0.5%左右,而发达国家则一般占到0.6%~1.0%。从投入资金存在的巨大差距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实际推广工作的需要,导致了其被动局面的产生。

1.4农村人员大量流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快速崛起,许多农村人看重了大城市的发展机会,纷纷背起行囊逃离农村,选择到城市打拼。目前,农村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和留守儿童,劳动力严重不足,造成了农业技术人才的流失。此外,留下的人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对新兴的农业技术更缺乏了解,一般都保持着谨慎的观望态度。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探索推广新方式

(1)采用传统的示范方式结合当地的区域特色,将研发出来的新技术和新品种通过示范基地展示出来,向农民直观地、形象地展示和介绍,提高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说服力,增加农民接受的积极性。(2)贯彻落实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建立一对一科技进村入户推广模式,实现农业技术和农民的“零距离”接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3)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通过下乡进村巡回宣传,发放、张贴宣传资料等形式,扩大影响力。(4)通过电视、电话和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广大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大范围、广泛的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

2.2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合理设置

针对基层农技推广的改革,要基于公益、区域、综合、层次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公益形式的农技推广部门。可选择在乡、镇整合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设置,并采取上级向下级农技推广机构派驻农技人员的方式,跨区域设置站点,因地制宜设计农技推广综合、行业站。同时,根据推广对象的不同,进行目标定位。要设置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科学的基层机构,既要防止农技推广出现断链,又防止基层部门设置过多,体系臃肿,人浮于事。

2.3建立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推广投融资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对于资金的运作要做好严格的管理。经费的运用要有明确、合理的规划,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监管,确保推广资金真正用到点上。同时,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制定相关的措施,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的社会资金投入。政府要做好积极引导与监管作用,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媒体平台和资源,宣传地区农业发展优势,打造独特的区位特色,吸引社会各界的支持。

3结语

“以农为本”说的就是,要把农业的发展放在第1位,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农为本、工商为末”。虽然,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但足见农业的发展是多么重要,毕竟没有农业生产的粮食和原料,工商业又能在什么基础上去发展呢?近年来,我国一直都关注着“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也在持续不断地推进中,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后,应总结经验,吸收和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不断创新,更好地推动我国基层农业技术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莱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情况的调查.农业科技管理,2015,(08):45~46

[2]姚学慧.落后地区农业推广体制创新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5,(06)

第9篇

摘要:本文主要依据我国林业基础推广在基层林业站所的现状以及所出现的问题,并且通过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可以更好促进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中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林业技术推广 基层林业站 问题与对策

我国国民经济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就是林业。而林业不断的科学化以及技术化是发展以及培养现代化林业的基本,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的保证。因此,林业技术的进步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将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工作,并不只是为了进行有效基层林业科技工作提供了研究技术,并且还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林业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护。将项目通过实验,实施,技术培训等手段,更好的将实用的林业技术以及成熟有效的科学成果推广延伸到林业生产过程中,从而更好的提高现代化林业生产的管理水平以及生产技术含量,用以对其质量以及效益进行确保,是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的主要内容。传统的林业集体制度进行改革,无疑是为林业的发展增添了新活力,同时也对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活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一、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活动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相比较国外成功的例子来说,还由于缺乏经验而出现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于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政府给于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基层林业站进行林业技术推广时,乡镇等有关林业站是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中极为重要的载体,在推广应用,示范试验以及引进技术,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并且做出相关技术咨询以及培训方面会起到极大的作用。然而,由于乡镇机构人少事多,因此在改革后,将县镇林业站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技术人员从事或者安排包揽了其他工作,导致于维持林业技术推广的力量极为薄弱,如此对林业技术推广造成了极大的阻力。

(二)基础条件较差

由于基层林业站大多技术设备不够,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直接导致其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不能高效率的吸收转化科技成果,因此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林业环境中很难以适应。

(三)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的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在对新品种的林木进行选育,良种林木推广,以及在对基地栽培丰产林木等科学技术推广示范以及管理等方面,是基层林业站普通的员工技术培训远远无法满足的,实施缺乏老成的经验人员,而推广又缺少科学技术人员,直接导致了基层林业站里林业技术推广力度不过,技术指导以及咨询无法服务到位。

(四)有待提高工作方式

以国家下达的相关政策为中心,在根据实地情况采取措施,以此方法基层林业站进行林业技术推广是目前我国的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方式。但是,目前社会环境下,广大林农较多只会由自身的经济效益角度出发,不多考虑与其他方面的因素,这直接对我国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的活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担,使得农民的参与积极性直线下降,不愿意无自身利益的接受国家下达的指令,成为林业技术推广入基层的直接阻碍。

(五)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无法被大多数农民的劳动力结构以及劳动意识所满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的青壮年劳动力均选择了进城务工这条路,使得基层留守大多是年龄较大的人员,这样一来直接影响了整个基层林业站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展开。大部分林业新技术都需要体力的支持,由于年龄较大人员的体力有限,直接使得基层林业站被推广的新技术难以得到落实。再加上年龄较大的人员思想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影响较多,以及其综合能力文化素质水平不够高,导致在对基层林业站在对新型技术进行宣传推广时,容易受到一定的阻力,从而对林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阻碍。

(六)基层林业站的推广资金缺乏

林业技术推广以及研发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作为背景,但是,基层林业站往往都存在于或大或小的资金问题。缺乏活动资金,直接导致林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无法提起积极性,甚至是把基层林业站的推广工作当成是负担,产生严重的惰性心理,只求敷衍了事。大部分工作人员无法将林业技术推广当成毕生伟大的事业,只是将其当做普通单纯性的工作,无法投入全部的精力。

二、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问题对策

(一)适当适时的对员工进行培训

林业技术推广有关人员需要通过新项目的详细解读,新技术的示范以及指导来对基层林业站职工进行培训,鼓励以及指导,降低其对新技术,新思想的排斥性,才能根号的配合技术推广工作。同时,有关政府部门也需要一些有力的措施作为更好的开展林业技术推广的后盾,如创新培训,定向资助,贷款等,吸引流失的青壮年重新回到基层,参与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更重要的是这些青壮年会将在外习得的新思想,新技术,一同带回基层林业站,为林业站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二)建立起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的推广体系

首先,高素质的基层林业推广人员是首要,必须明确其人员职责以及归属。其次,学习企业等单位的经营管理模式,使得基层林业站推广工作实行无偿服务以及有偿服务项结合,促进基层林业站适当的加速市场化。最后,需要以林农以及市场的需求为推广出发点,想林农与市场所想,即林农与市场需要什么,便推广什么,不可以自己思想代替林农以及市场的需求,主动为林农服务,使其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基层林业站林业技术推广带来的好处与便利。

(三)增加投入推广资金

需要乡镇等推广部门及时将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且适当适时的增加保障金,对于社会闲散资金也需要广泛进行吸纳,多种资金筹集渠道并存并且灵活妥善的运用。建立起脚踏实地的,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筹集体系,以确保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得以顺利的进行。

(四)充分发挥出示范典型作用

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的工作需要由点至面,以点为起始,面为终止,坚持将推广与示范,实验结合统一,对于示范项目选择重点进行培养,以成功的典型带动整体,对有效的推广工作体系,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以及实验效果好的科学技术进行总结推广。以点带动面,以示范典型带队其他项目的推广开展,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并且对林业技术推广有重大贡献者,需要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以促进其以及其他人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发展林业技术推广活动。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