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8: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林业产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林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生态、经济)为中心,以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正确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分区、分类生产,协同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由结构合理、多条产业链组成的产业体系。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的意见(林人发【2007】76号)是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促进林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林业建设者整体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坚强柱石
(一)湖南林业产业化现状
林业产业已经发育成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8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8.47%。有林地面积达到1.48亿亩,森林覆盖率53.67%,活立木蓄积量3.23亿立方米,油茶林2000万亩,年产茶油8.9万吨,毛竹1068万亩,立竹15.35亿根,国有林场177个,经营面积1163万亩,森林公园63个,国有苗圃97个,经营面积5.89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产业化系统,2008年湖南省林产工业总产值为319.76亿元。林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为:人造板429万立方米,木竹浆纸116万吨,木竹地板(含强化地板)1442万平方米,松香等林产化学产品2.8万吨,林药加工产品3.94万吨,森林食品加工30万吨。
总的来看,湖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从横向比较,相邻省区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区发展更快。从省内来看,林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不够高,与林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适应。其突出问题是:(1)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55:27:18。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主要用材树种结构上,松、竹、杨、优良阔叶树种供需偏紧,而传统树种杉木相对过剩。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人造板、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松香加工等主导产品发展滞后。(2)投入不足。由于缺乏对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必要扶持,不少企业靠原始资本缓慢积累,规模小,缺乏技术改造能力,产品多年一贯制。全省规模以上的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只有8家,家庭作坊式的较多。全省林产品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仅4个。(3)政策不配套。一方面,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政策、木材和林产品运输政策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滞后;另一方面,有些现有政策还未落实‘特别是中央林业决定和我省贯彻意见规定的多种优惠政策兑现较少。(4)对农户带动能力不强。湖南山地面积大,但农民从林业生产中获得纯收入仅28.44元,仅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无法带动广大的农民致富。
(二)湖南林业产业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1)林业产业化需要掌握现代林业生产技术与操作,能运用现代林业生产工具从事林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林业生产者。实现林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林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安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林业生产者。(2)林业产业化需要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林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而林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林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3)林业产业化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林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林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体化经营,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林业生产,增加林农的收入。(4)林业产业化需要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拉长产业链条的农产品加工者。实施林业产业化,要使林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些都需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三)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坚强柱石
湖南林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林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林业相配套的林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相对闭塞,林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林农,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湖南林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林业产业化企业已经成为应用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亟待拥有一大批有理论、有文化、懂技术、肯奉献的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工人。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顺应这样的历史潮流。
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与林业产业化对接
(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层发展高职林业“工学结合”,适应林业产业化企业需要
以湖南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了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为前提,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突破口,以专业调整与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和谐礼会为宗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湖南省首家农林类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涉农专业、师资、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集团以项目为载体,深化“工学结合”,推进产业对接,推进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共用、教师互派与培训、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教材开发与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和技术推广、组织体现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新课程开发等11个方面的内容。
林业职教集团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集群体优势及各自特色之长,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信息汇聚、人才互补、科学研究与资源整合功能,出现了很好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湖南环境生物职院与林业产业化企业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试点与普及、课程设置、顶岗实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想破解“工学结合”在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增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该院在积极改革与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发挥职教集团优势,实现林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
1.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
林业职教集团的组建,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这可大大降低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职教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教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可以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可靠性。因为在职教集团内部建立起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协调机制,所以一旦集团个别成员与企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或分歧,职教集团可以出面予以协调,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及时化解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2.发挥校企人才互补功能,促进人才提升与共享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就业市场,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去锻炼;而企业是用人单位,有用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有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工学结合”决定了由企业与学校联合组成的职教集团具有很强的人才互补性。如何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人才互补功能,对于提高校企双方人员的素质,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创新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服务模式,为林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在林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由政府主导,加强院校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为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建设“生态湖南”,培养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是我们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的最佳选择。发展品牌林业是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林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林业增效、林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林业;职业教育;产业化;职教集团;对接
林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生态、经济)为中心,以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正确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分区、分类生产,协同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由结构合理、多条产业链组成的产业体系。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的意见(林人发【2007】76号)是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促进林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林业建设者整体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坚强柱石
(一)湖南林业产业化现状
林业产业已经发育成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8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8.47%。有林地面积达到1.48亿亩,森林覆盖率53.67%,活立木蓄积量3.23亿立方米,油茶林2000万亩,年产茶油8.9万吨,毛竹1068万亩,立竹15.35亿根,国有林场177个,经营面积1163万亩,森林公园63个,国有苗圃97个,经营面积5.89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产业化系统,2008年湖南省林产工业总产值为319.76亿元。林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为:人造板429万立方米,木竹浆纸116万吨,木竹地板(含强化地板)1442万平方米,松香等林产化学产品2.8万吨,林药加工产品3.94万吨,森林食品加工30万吨。
总的来看,湖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从横向比较,相邻省区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区发展更快。从省内来看,林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不够高,与林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适应。其突出问题是:(1)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55:27:18。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主要用材树种结构上,松、竹、杨、优良阔叶树种供需偏紧,而传统树种杉木相对过剩。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人造板、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松香加工等主导产品发展滞后。(2)投入不足。由于缺乏对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必要扶持,不少企业靠原始资本缓慢积累,规模小,缺乏技术改造能力,产品多年一贯制。全省规模以上的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只有8家,家庭作坊式的较多。全省林产品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仅4个。(3)政策不配套。一方面,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政策、木材和林产品运输政策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滞后;另一方面,有些现有政策还未落实‘特别是中央林业决定和我省贯彻意见规定的多种优惠政策兑现较少。(4)对农户带动能力不强。湖南山地面积大,但农民从林业生产中获得纯收入仅28.44元,仅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无法带动广大的农民致富。
(二)湖南林业产业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1)林业产业化需要掌握现代林业生产技术与操作,能运用现代林业生产工具从事林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林业生产者。实现林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林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安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林业生产者。(2)林业产业化需要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林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而林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林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3)林业产业化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林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林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体化经营,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林业生产,增加林农的收入。(4)林业产业化需要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拉长产业链条的农产品加工者。实施林业产业化,要使林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些都需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三)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坚强柱石
湖南林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林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林业相配套的林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相对闭塞,林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林农,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湖南林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林业产业化企业已经成为应用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亟待拥有一大批有理论、有文化、懂技术、肯奉献的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工人。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顺应这样的历史潮流。
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与林业产业化对接
(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层发展高职林业“工学结合”,适应林业产业化企业需要
以湖南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了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为前提,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突破口,以专业调整与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和谐礼会为宗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湖南省首家农林类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涉农专业、师资、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集团以项目为载体,深化“工学结合”,推进产业对接,推进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共用、教师互派与培训、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教材开发与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和技术推广、组织体现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新课程开发等11个方面的内容。
林业职教集团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集群体优势及各自特色之长,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信息汇聚、人才互补、科学研究与资源整合功能,出现了很好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湖南环境生物职院与林业产业化企业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试点与普及、课程设置、顶岗实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想破解“工学结合”在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增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该院在积极改革与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发挥职教集团优势,实现林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
1.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
林业职教集团的组建,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这可大大降低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职教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教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可以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可靠性。因为在职教集团内部建立起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协调机制,所以一旦集团个别成员与企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或分歧,职教集团可以出面予以协调,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及时化解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2.发挥校企人才互补功能,促进人才提升与共享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就业市场,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去锻炼;而企业是用人单位,有用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有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工学结合”决定了由企业与学校联合组成的职教集团具有很强的人才互补性。如何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人才互补功能,对于提高校企双方人员的素质,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创新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服务模式,为林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在林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由政府主导,加强院校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为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建设“生态湖南”,培养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是我们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的最佳选择。发展品牌林业是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林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林业增效、林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1.1林业产业发展现状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省林地面积20803万hm2,活立木总蓄积量176亿m3,森林覆盖率457%;森林培育年净增林木蓄积5000万m3以上,年生产木材315万m3,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从文献[6]可知:1)国家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以来,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其林业产业涵盖所有的三次产业。林业第一产业主要包括以林木的培育和种植、木材和竹材的采运、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等为代表的5个行业,林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以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苇制品等制造业为代表的6个行业,林业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等5个行业。2)2009年,全省实现林业产值641亿元,与2000年的152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73%;2010年,全省实现林业产值766亿元;2011年,全省林业产值更是首次突破1000亿元;2012年全省实现林业总产值1203亿元,同比增长20%。3)林业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为382:468:15;木材加工业年创产值5605亿元;森林绿色食品产值1881亿元,年增幅保持在20%以上;森林生态旅游业产值178亿元。4)依托林业产业的就业人员200余万人。5)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产业链各环节运转,促进了生态建设,拉动了经济增长,增加了职工和林区农民的收入,为林区社会和谐稳定及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6)当前,黑龙江省林业产业重点发展低碳产业、林浆纸产业、林果产业、以黑木耳为重点的森林食品产业、北药产业、以家具为重点的木材加工产业和对俄合作开发等7项产业,并确定省级林产品加工业项目68个,总投资46527亿元。
1.2林业产业存在的不足黑龙江省林业产业规模小,林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比重小,绝对值仅高于渔业。2003年,林业产值占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比重仅为654%,2011年这一比重减少为341%[7]。表明林业产业发展速度滞后于其他产业,体现了林业产业发展的弱质性。2003—2011年间的农林牧副渔产业产值变动情况如表2所示。林业产业发展乏力不仅体现在产值方面,还体现在具体的产业活动方面,诸如人工造林面积、幼林抚育作业面积等多数指标呈下降趋势。营造林面积的减少必然影响到林业产业的规模和产值。换言之,黑龙江省的多项林业产业活动不活跃,使得林业产业总体缺乏活力。黑龙江省2004—2010年部分林业生产情况如图1所示。此外,林业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面临重大调整。2014年,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试点工作的通知》(林资发[2014]3号),要求龙江森工、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由此,黑龙江省林业第一产业中的森林资源培育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第二业将陷入生产原料供给不足的危机,第三产业将得到新的关注。
2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对策
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的发展应遵循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致力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和低碳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此,应继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速发展绿色林下经济产业、探索发展碳汇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引导,构筑以生态为主导的现代林区绿色产业体系。
2.1优化布局林业产业内部结构黑龙江省林业产值占社会经济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增速放缓,深层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优化林业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优化产业结构应遵循“淘汰落后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主攻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挖掘林业产业的附加值,培育林业绿色增长示范企业。具体而言:1)应加大第一产业中的森林资源繁育投入,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和质量提升,夯实林业产业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由于黑龙江省属于国家森林商业采伐禁止区域,发展森林培育业,应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为主要支持的投入机制,有针对性地扩大第一产业比重。2)对资源使用量相对大的第二产业,如板材加工及造纸业,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产业布局限制过量发展,通过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鉴于区域可能出现的资源预算,应适当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3)对于低能耗高产出的第三产业,诸如森林旅游业、林区文化产业,应给予大力支持,快速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为第二产业中可能出现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促进林业产值的提高。
2.2加速发展绿色林下经济产业黑龙江省具有独特的林下经济资源基础,可以支撑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和加工、森林旅游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1)在林下种植方面。黑龙江省的黑木耳种植产业正在形成,可将其成功经验予以复制,用作发展林下参、刺五加、刺嫩芽等林药和林菜产业。2)在林下养殖方面。黑龙江省有成功的林蛙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可将林蛙产业发展成功经验推广发展其他林禽、林畜产业,利用好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推广人工管理与野外放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3)在相关产品采集方面。黑龙江省成功发展了蓝莓等产业,但在加工方面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致力于解决产品保鲜、保质和长途运输等瓶颈问题。4)在森林旅游方面。近年来,黑龙江省的林区旅游呈现井喷性发展,应继续保持现有发展速度,打造名优特色品牌,拓展旅游产品链和附加值,确保旅游活动与当地生态承载力相一致,促进旅游市场与林下经济产品市场的融合,争取早日实现绿色林区经济。
2.3探索发展森林碳汇业黑龙江省发展森林碳汇业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黑龙江多数林业生产指标呈下降趋势,林业产业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森林碳汇(ForestCarbonSinks)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研究表明,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是未来30~50年经济可行的重要减缓措施。目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占全球市场的30%,碳汇业正在成为新型产业,有助于帮助森林资源丰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9]。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企业也将面临碳配额购买、碳关税、碳准入、碳审计和信息披露等诸多发展阻碍,因而碳汇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增强固碳能力方面讲,森林的生长量比总蓄积量还显得重要。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处于快速恢复和增长时期,生长量快速提高,具有显著的固碳能力,体现了发展碳汇业的可行性。在探索发展碳汇业时,应着力探索建立碳汇交易市场,并构建高效运行的市场机制和收益公平的分配机制。
2.4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黑龙江省拥有逾3000km的边界线,是中俄贸易重要的桥头堡。鉴于省域资源与经济现状,黑龙江省应大力发展外向型林业经济,加快“走出去”和“走回来”的战略实施步伐。1)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面,要积极了解世界林业产业发展的动态信息,掌握世界森林资源和林产品市场动态变化,拓展国外森林资源和林产品市场。通过境外营林业投资,打造国外工业林原料基地,以有效缓解和消除省内森林资源不足造成的约束。充分了解国外林产品市场,生产和销售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林产品。2)在实施“走回来”战略方面,推动国内生产企业与国外工业林原料基地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商业合作关系,提高运行效率和经济收益,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应建设全国林业产业的东北部中心市场。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林产品的东北出境口,为全国林业产业企业提供境外产品信息、资源信息和资本信息,同时为国外市场提供国内的市场信息,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2.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黑龙江省发展林业产业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发展林业产业是推动区域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由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弱质性,以及践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经济正外部性,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撑,促使市场机制的建立和较好地发挥资源配置作用。首先,应完善林业产业发展环境。通过优化林业执法机制,建立起公开、透明、高效的林业行政管理体系;通过下放简化行政审批,优化政务环境,遏制行政力量对于市场机制的过多干预,从而降低产业从业者的生产经营成本。其次,应加大经济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投入、税费减免、贴息贷款、森林保险等一系列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符合低碳发展的林业产业,为产业从业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再次,稳定林权关系,加大对森林产权的保护力度,对国有、集体、私有资产一视同仁,坚定非公有制业主参与产业建设的信心。
3结语
一、关于生态与产业的关系问题。
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发展的推动力,经过前几年的探讨,二者的这种关系问题已经从社会学、经济学的理论层面基本解决了,但在实践层面尚需突破,如国有林区的商品林问题,林业生态区的多种经营问题,集体林区的林木采运问题,森林公园的社会化运作问题,林业产业布局的调整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国内林木资源丰富的区域产业欠发达,而产业发达的地区又远离资源),等等。由此,当前不仅要继续深化生态与产业互动关系的共识,更要探讨解决二者关系的操作性难题。
二、关于林业产业发展速度和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产业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递增;特别是近两年,在经济大环境趋势放缓的情况下,保持27%以上的年均增长率,非常引人瞩目。但详细分析,有4个问题需要密切关注:
1.在林业产业总产值迅速猛增的同时,林业终端产品增速放缓,有的还是负增长;
2.优势产业门类运行波动较大,突出地表现在多年保持世界第一的人造板、家具、地板、木门窗、松香等林产品方面;
3.林业第二产业即林产工业发展速度放缓,在整个产业里增长不快,其所占比例与产业大国地位不相称;
4.第三产业的发展仍主要依赖于森林旅游等方面,资本运作、会展经济、咨询服务业等领域的增速贡献率不高,等等。
三、关于林产品的社会认知度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林产品以其绿色、环保、可降解性等特色,应该也正在受到广泛青睐。当前的问题是:
1.传统的林产品(如林下经济产品和经济林产品)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整、衍生产品研发不够等,影响了其附加值的增加和市场区域的拓展;
2.新兴林产品(如生物质能源、生物制药、木本粮油、野生动物狩猎、以竹代木制品、科技木等)存在宣传推介、市场价格、深入研发、政策配套滞后等问题,普遍呈现出“叫好不叫座”的情形;
3.主要林产品因个别突发性事件(如达芬奇家具事件、安信地板事件、某某熊胆事件、某某茶油事件等),造成消费者对整体产业类别的“信任危机”。对于这些问题,应当从产业的长远发展乃至林业社会地位的高度予以重视。
1.1思想认识不到
位,宣传不足,重视不够由于受传统林业收益慢,效益低的影响,且政府对现代林业新科技成果宣传不足,造成人民群众对当前建设现代林业的理解不够,导致民众对林业新成果应用在新农村建设中信心不足。
1.2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科技人员素质低
当前林业科技术推广机构一般只设立在县区以上一级,乡镇村级没有专门的机构,林业科技成果很难深入到农村和造林实体企业;且县、镇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从业人员缺乏,知识老化,科技素质低,人员福利待遇差,部分从业人员难于专心本职工作。科技推广缺乏针对性,特别是与服务对象缺乏正面的交流和指导,推广服务体系不通畅。
1.3推广服务手段单一,缺乏应有的科技推广服务平台
推广服务手段、方式单一、枯燥,仅局限于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咨询服务等形式,形式老套,缺乏创新性,在信息网络化和专家咨询服务平台方面做得不够;由于用地困难,基层科技服务机构缺少必要的试验示范基地。而试验示范基地是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林业生产力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物质基础,它在辐射、带动、示范方面能起到最直接的作用。
1.4缺乏推广服务经费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很多地方没有把林业科技推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内开支,造成工作经费缺乏,很难深入到农村基层和农户进行林业技术推广和指导;由于经费紧张,造成推广工作条件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推广设施设备陈旧,缺乏必要的推广设备仪器。
1.5科研机构缺乏联动机制
科研成果往往掌握在省级以上的科研机构和林业高校手中,但由于省级以上的林业科研机构和林业高校与县、镇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缺少联系,造成有成果的单位没办法推广,想进行推广的单位没有实用的成果推广,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林业生产力的桥梁没有搭建起来,造成林业科技成果资源的浪费。
2完善新时期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议
2.1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和建立省、地、县、镇级林业广科技推广站
建立健全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制定林业科技技术推广服务方案,负责科技成果引进、实施、推广,完善林业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制定林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培训制度,加大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林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特别在乡镇一级,要配备专职的林业科技推广人员,强化科技推广职能。
2.2建立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建立从县、镇村到农户的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示范体系,大力提高林业科技成果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高标准建立一批具有带动性强的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支柱示范产业,发挥科技示范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扩大林业科技推广运用影响力。
2.3应用现代技术,创建新型推广服务机制
一是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搭建现代的林业科技信息、技术服务咨询平台,可以为农户和造林实体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也为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进行学习、交流和向有经验的林业专家咨询提供平台。二是建立专家电话咨询服务热线,随时解答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将林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以满足林农“随时用、随时送”的需求。
2.4提高、挖掘科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
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组成的主体是科技推广人才,因此,定期对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活动,或组织外出参加学习,进行学术考察交流,熟练掌握各种新型推广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请大学和上级科研机构专家来进行专题培训,组织科技人员外出进修,定向培养一批科技推广骨干,提升整体技术服务质量。同时,鼓励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到生产一线和农户或生产企业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推广、服务。同时,创办科技实体,进行技术承包,生产经营,高效示范,积累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服务能力。
2.5提高财政预算,改善从业环境
1.1林场核桃产业发展的优势
1.1.1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核桃生长白马河林场经营的区域内地处低纬高原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土壤肥沃,非常适宜核桃生长和果实发育,属中国I类核桃生产区,林场辖区内都适宜种植核桃。
1.1.2周边农户种植核桃历史悠久,有一定的栽培技术林场周边与永兴乡和中和镇接壤,这两个乡镇都是永仁县核桃种植的主产区,栽培核桃历史悠久,林农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
1.1.3楚雄州核桃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为林场核桃产业发展指引道路林场所处的楚雄州核桃栽培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核桃品质优良,栽培面积、产量和加工初具规模;当前世界核桃产量较少,市场潜力较大;核桃栽培容易、产量高、寿命长、一年种、百年收,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核桃产业是楚雄州最具地方特色、最具比较优势、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楚雄州具有将核桃培植成为山区重要产业的基础和条件。
1.2林场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种源不清,品种混杂1996年初,由于大规模发展种植核桃,林场购买嫁接苗有漾濞大泡核桃、三台核桃、云新早实新品系核桃、新疆核桃等,品种混杂,导致后来生产管理中品种混杂、良秀共存的情况。品种结构不合理,低产、低质和低效经济林果面积占70%以上,而名特优新品种,错季型品种极少。
1.2.2生产管理粗放,重栽轻管现象突出由于林场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对生态建设抓得很好,历来以采伐经营木材及更新管护森林资源为主要工作目标,职工的思想及工作思路没有真正转变过来,对核桃产业的发展重视得不够,管理核桃的工人生产管理粗放,重栽轻管现象突出,科技含量不高,单位面积产量低。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对核桃管理科技意识不高,科技投入少,有的职工管理核桃地甚至不翻地、不施肥、不修剪、不防治病虫害,任其自生自灭,有多少收多少,使部分果树出现过早衰弱退化,不结果或挂果少,产量低、品质差等现象。使得核桃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
1.2.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核桃产业发展种植后的核桃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劳力投入进行必要的后期管理,不能保证其正常生长所需的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该嫁接的铁核桃也没有及时嫁接,使部分果树生长缓慢,迟迟不能见效,形成了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恶性循环。
1.2.4缺乏优质核桃接穗,影响核桃产业的发展林场在乔地山瞭望台下和大火山种植核桃主要采取先种铁核桃,2-3年后用接穗进行嫁接,这种方法能提高核桃种植的成活率、生长率、抗病虫害能力等。而且林场核桃地周围生长着许多铁核桃,可以通过嫁接后,2-3年就能挂果。但由于没有优良品种的核桃接穗,在嫁接时随意的在核桃地里采穗条,品种混杂,极大的影响了核桃树的生长和产量,对核桃品质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1.2.5烘烤技术落后,核桃产品经济价值低在核桃产业发展中,林场采收的核桃是用传统的烟熏火烤方法,这种方法烘烤的核桃壳黑,带有火烟味,品质差,经济价值低。
2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2.1加大投入力度,扩大种植规模受核桃市场价格不断上涨的推动,近年来,世界特别是中国核桃栽培的面积和产量迅速扩大。中国核桃面积由2002年的1350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8000万吨,产量由26万吨增加到200万吨,云南核桃由2000年的6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65万吨,面积已突破4000万亩,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下,我们要加大核桃基地建设投入,扩大种植规模。根据适宜区重点发展,不适宜区的地方坚决不规划种植的原则,选择海拔在1800-2200米的林地内种植。我个人认为核桃发展是件好事,但核桃发展既要注重数量,也要注重质量,要以质量取胜。
2.2科学选择优良品种,提高竞争能力通过长期的核桃种植,从立地条件、气候条件而言,林场适宜种植大姚的三台核桃,大姚的三台核桃具有核桃壳薄、仁白且成熟后不缩仁、销路好、气候适宜等特点可以确定为林场的主栽品种。大量种植后,可以逐步实现林场核桃品种优良化。引进大姚的三台核桃接穗,对林场铁核桃品种和已挂果但品质差的泡核桃进行高枝嫁接技术改良品种,实现林场核桃品种化栽培。
2.3加强科技知识学习,提高核桃基地的管理林场核桃栽培管理的技术低,还处于粗放管理。要把林场的技术人员和核桃管理人员送到核桃管理得好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核桃嫁接、育苗、栽培、采收、烘烤、加工等一系列系统的知识,加强对林场的核桃基地进行整形修剪、科学改土、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真正实现核桃的集约化经营。
2.4提高核桃综合利用能力和精深加工能力核桃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珍贵的用材树种,核桃的木材坚硬,纹理致密却削及油漆性能好,是飞机、军械、高级家具的最佳材料。核仁芳香味美,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核桃仁含油率高是高级食用油和工业用油。核桃根深叶茂,寿命长,花、果、叶的挥发气味有杀菌、驱虫的功能,因而也是城乡绿化的良好树种,更是山区经济林发展的主要树种。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综合开发利用核桃果、仁、花、壳、青皮和木材,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加工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树立综合开发、循环经济、高效利用的意识,坚持自主创新与国内外技术交流相结合,积极采用先进实用的核桃初、精加工技术,调整优化核桃产品结构,重点开发核桃食品、油脂化工产品、工艺品、装饰材料和高档家具,发展精深加工推动核桃产品由单一的食品功能向保健品、化妆品、医药用品等多功能延伸,拓宽延长产业链,提高核桃综合利用水平和附加值。
2.5改进采烘方式,提高商品价值近年来,林场核桃由于偷采的现象严重,核桃还不成熟就采收,致使核桃不饱满、仁瘦、出仁率低,严重影响核桃的产量和质量,经济价值大大降低。此外,林场还延续用烟火烘烤核桃的落后方式烘烤核桃,烘烤出来的核桃外壳色泽不佳、食味不好、价格偏低。应尽快改变核桃的烘烤方式,改烟火烘烤为小烤房低温烘烤或机械热风烘烤,以提高核桃的商品价值。据调查,新型烘烤方式比传统烘烤方式的核桃价格高5%-10%。
3结语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璄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3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3.1林业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3.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4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4.3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4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6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6.1林农结合式。
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6.2造林规模化。
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6.3造林多样化。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璄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3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3.1林业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3.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4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4.3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4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6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6.1林农结合式。
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6.2造林规模化。
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6.3造林多样化。
1脐橙产业发展现状
枫林镇地处永嘉县北部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大气、水源、土壤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标准。全镇有山场867hm2,其中坡度小于25°的低矮山地近600hm2。土质以壤土为主,土质疏松、肥沃。作为传统的脐橙种植区域,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种植技术。为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脐橙种植优势,枫林镇党委、政府把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有了初步规模,2008年全镇脐橙种植面积1218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20%,产量达5011t,枫林镇已成为永嘉县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
2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品种单一,供应期短
目前枫林脐橙主要品种是清家、华脐、白柳,其中华脐占主导地位。这些脐橙基本上是中熟品种,供应期2~3个月,上市时间集中,不利于产品效益的提高。
2.2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枫林脐橙采后绝大多数是经过人工粗略地分级、挑选,采用普通纸箱或是薄膜、网袋等粗包装,基本上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深加工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2.3品牌“诸侯混战”,宣传力度不够
在品牌方面,各乡镇纷纷打造自己的品牌,牌子多而杂。枫林镇自2002年就提出了用5年的时间将脐橙统一到“枫林脐橙”品牌上来,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品牌多而乱,阻碍了枫林脐橙知名度的扩大。
2.4技术支持缺乏生力军
目前大部分农户的技术支持是依靠技术员、不系统的宣传资料和针对性不太强的培训,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2.5无公害高效栽培推广成效不大
邻县发达乡镇已普遍采用无病毒苗木进行脐橙生产,而目前枫林镇脐橙无病毒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几乎为零。苗木繁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乱调乱运苗木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甚至把带有检疫性病害(溃疡病、黄龙病)的苗木引入产区,严重制约了脐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6资金短缺,发展缓慢
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农业小额贷款政策,但在脐橙种植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又没有收入,况且近几年化肥、农药价格迅速上扬,这无疑增加了果农的生产成本。因此,导致一些果农只栽不管、任其生长。
3脐橙产业发展对策
3.1优化品种结构
针对枫林脐橙品种单一、供应期短的特点,镇政府严格按照县里提出的“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农业富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充分调查、认真研究,对脐橙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品种,实现优势品种区域化。
3.2加强脐橙采后处理技术
结合当地实际,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脐橙气调贮藏技术,改进橙汁、酱等加工工艺,完善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范和脐橙加工品标准体系。实现果实分级、包装、运输、贮存以及果品加工一体化,通过产后处理提高果品的商品性。
3.3抓品牌建设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引导果农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强化脐橙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全力打造枫林无公害脐橙观光园。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枫林脐橙的知名度,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4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以“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为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发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集中县、镇内外财政力量,整治和加强果园基础设施,营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增强抗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区域自然环境保障体系。
3.5加强脐橙栽培、绿色脐橙技术研究
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脐橙育种育苗、需水需肥规律等基础研究和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枝量、疏花疏果、防晒措施、分期采收、病虫草害综合治理等栽培技术的研究。探索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脐橙质量标准,实现果品生产技术规范化,对果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进行绿色A级、AA级脐橙生产关键技术和脐橙农药残留、有害元素含量快速检测技术及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结合当地实际,为绿色脐橙生产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体系。
3.6探索有效的脐橙营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