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8: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一地理知识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7、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国家(共11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世界上的群岛国家)、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渧汶。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5°N)主要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边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对农业产生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全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东南亚的粮食作物为什么以水稻为主:水稻是一种主产的粮食作物,但它的生产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并且要求有高温多雨的条件,东南亚人口稠密,耕进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因进制宜的必然条件。
东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状况:泰国、越南、缅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马来西亚是世界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是的椰子生产国。
3、东南亚的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如湄公河(澜沧江)、萨尔温江(努江)、河流特点:南北纵列、山河相间,河流上洲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洲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而土质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为什么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为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我国的重庆,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西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源,南部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总数己经超过了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三倍,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印度由于人口过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西南风),旱季(10月——次年5月)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东北风)。季风使得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是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的时候,形成水灾,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的时候就形成了旱灾。
8、印度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于推行了“绿色革命”。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9、印度的工业,英国统治时主要发展纺织工业和采矿业,这是由于英国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印度工业严格控制,印度当时科技水平相当落后,独立后,印度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努力发展本国工业,主要有: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棉麻纺织工业,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领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罗斯自然概况:
①地形:比较平坦,以平原为主,乌拉尔山以西为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平原、东西伯利亚同地。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东西长1万平方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
②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各地差异较大,北部有终年寒冷的极地气候,南部有地中海气候和温带草原性气候,东部是温带季风气候。俄罗期的气候牲: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③河流与湖泊: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河,水力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毕河、叶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冻期长。贝加尔湖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地区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矿、有色金属等,产地主要有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秋明油田。
11、四大工业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这里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有钢铁、汽车、飞机、火箭和电子等工业部门;
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波罗的海沿岸。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电子、造纸和航天业十分发达。也是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乌拉尔工业区,在乌拉尔山区,位于亚欧分界线上。这里主要生产石油、钢铁和机械等产品;
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因此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西汉前期,人们发明了纸。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它的出现标志者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写的《史记》是我国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秦汉时期,气势恢弘的秦始皇兵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生动地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它是以步兵、车兵、骑兵组成的大型地下军阵。1987年,秦始皇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由于我市的中考科目没有地理,多数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在初一、初二年级,有些学校常用地理课上主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地理课;在初三年级又没有开设地理课,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遗忘和欠缺,几乎是一片空白;升入高中后再上地理课感到十分吃力;这是高中地理教学及学考、高考的拦路虎。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年级地理教学中,依托各班配置的先进电教设备的优势,在地理课堂教学别注重了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融合、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补充
高一地理上册涉及到许多初中地理知识,例如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学生在初一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此内容几乎是空白。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按照教参书安排的进度教学,不仅课时紧、而且多数学生听不懂。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1)对学生难懂的章节放慢讲课速度;(2)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复习;(3)制作高中地理课件,用动态的图象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观看课件要学生自己总结地理规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和意义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又如,关于昼(夜)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地方时及计算等内容也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和难点,是以初中地理的经纬线作为基础的;如果东经、西经、北纬、南纬及其度数真正弄明白,这个难点就难以突破。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办法:(1)首先作板图,边讲边画经纬线、经纬度;(2)用多媒体展示东西半球图,让学生知道东半球有哪些大洲、西半球有哪些大洲。(3)播放课件,观看晨昏线及其变化和太阳直射对昼夜长短的影响。(4)最后启发学生得出“因为日出早,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的结论;进而推断出地方时的计算原则为“东加西减”的结论。就这样,地方时的计算、日期的换算等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的关键不在于计算本身,而在于对地球运动的真正理解。
二、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数理化知识进行整合
有人说地理学是“文科中的理科、理科中的文科”,高一地理涉及到了大量数理化知识,有的知识还未学过:如角速度和线速度、椭圆有两个焦点……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怎样应用数理化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例如:
1.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数学中的数轴、坐标等知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等书上插图,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不理想;大多需要老师重新从数学的角度来介绍,然后再回到地理知识的传授上来。
2.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物理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气温度与运动的关系”(即热膨冷缩原理)、“大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密度小气压低、密度大气压高)、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凝结)、下沉气流常天气晴朗(蒸发)、季风的特点及成因等内容,如果教学中仅作为地理现象讲授,而不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话,学生很难真正掌握。
3.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化学元素与矿物、岩石的关系、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的关系、土壤的形成等,都涉及到很多初中化学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复习并加以应用。
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每个教室都有先进的电教设备。这对于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讲台、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提高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探索与实践,针对地理课的特点,我尝试采取了下列方法:
1.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
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增大教学容量:二是将书本上抽象、枯燥的内容、情景形象的再现、活化教材,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三是可将节约的时间用来复习初中的内容和讲解习题。
2.利用投影仪对有关表格、地图进行讲解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效率
由于我地区的中考科目没有地理,多数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在初一、初二年级,有些学校常用地理课上主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地理课;在初三年级又没有开设地理课,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遗忘和欠缺,几乎是一片空白;升入高中后再上地理课感到十分吃力;这是高中地理教学及会考的拦路虎。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年级地理教学中,依托各班配置的先进电教设备的优势,在地理课堂教学别注重了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补充
高一地理上册涉及到许多初中地理知识,例如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学生在初一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此内容几乎是空白。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按照教参书安排的进度教学,不仅课时紧、而且多数学生未听懂。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1)对学生难懂的章节放慢讲课速度;(2)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复习;(3)制作高中地理课件,用动态的图象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观看课件要学生自己总结地理规律。
二、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数理化知识进行整合
有人说地理学是“文科中的理科、理科中的文科”,高一地理涉及到了大量数理化知识,有的知识还未学过:如角速度和线速度、椭圆有两个焦点……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怎样应用数理化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例如:
1、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数学中的数轴、坐标等知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等书上插图,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不理想;大多需要老师重新从数学的角度来介绍,然后再回到地理知识的传授上来。
2、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物理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大气温度与运动的关系”(即热膨冷缩原理)、“大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密度小气压低、密度大气压高)、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凝结)、下升气流常天气晴朗(蒸发)、季风的特点及成因等内容,如果教学中仅作为地理现象讲授,而不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话,学生很难真正掌握。
3、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化学元素与矿物、岩石的关系、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的关系、土壤的形成等,都涉及到很多初中化学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复习并加以应用。
总之,在教学中涉及到初中数、理、化、生的有关知识时,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整合初中的有关内容,而不是将高中地理课上成初中数、理、化和生物课。有的班级基础较好稍作复习即可;有的班级则需要对某个问题加以详尽讲解,才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怎样才知道学生的相关知识是否欠缺呢?我采用的方法有:一是提问法,即对有关内容设问,如果答得不好则说明基础较差,需要复习;二是“反馈法”,通过对学生练习的批改,可以知道他们哪些内容不懂,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叙述法”:设计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理解叙述一遍,可以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然后对症下药。
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先进的电教设备,包括网络系统、计算机、投影机、实物展台、Internet等,对于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讲台、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提高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探索与实践,针对地理课的特点,我尝试采取了下列方法:
1、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
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从开学第一天至今,我几乎每堂课都使用这套设备,认真制作了课件用于教学中。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增大教学容量:二是将书本上抽象、枯燥的内容、情景形象的再现、活化教材,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三是可将节约的时间用来复习初中的内容和讲解习题。假如没有这套设备,我不可能有时间来复量的初中地理知识。
2、利用投影仪对有关表格、地图进行讲解
地理课有大量的地图、表格、曲线图、柱状图等林林总总,若是仅靠教师的粉笔作板图的话,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也不很准确、美观。因此我利用教室中的投影仪,展示一些有关的高、初中地理图、表,可以将重要的内容放大:或者用笔圈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初中应该掌握而未能掌握的内容,如:七大洲、四大洋、主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等。同时还可以将选择题、读图题等投影在屏幕上,供学生练习或老师讲解(如画晨昏线);还可以将学生画的图投影、点评,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新形势下;地理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Abstract】In order to adapt the new curriculum to educate the educational reform the advancement, took new times the teacher, must renew the teaching idea, transforms each kind of angle to carry on to the teaching material specially grinds, in view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uses the perse teaching method, consciously trains the student to study the geography the interest, lets them like the geography, learn the geography.
【Key words】Under new situation; Geography teaching; Study interest; Raise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自古以来作为文化人的重要标志,但自2005年地理学科纳入非中考科目以来,地理学科在一些地方与学校被搞得最没有文化味。不管是学校,还是师生都认为地理学好学差无所谓,与其学地理,不如把精力放在中考科目上去,正因为这种偏见,很多地理教师带着学校不重视,学生没兴起,带着无耐与庆幸的心理,敷衍塞责地进行地理教学。我认为以学生对学科没兴起而为自己教学开脱的教师是不负责的教师,因为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所谓兴趣就是人的意识对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这种倾向和选择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正因为学生对地理课没兴趣,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就更应在课堂上制造情境和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冲动,使他们对地理产生乐趣、情趣、志趣,最终产生兴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上好地理课呢?笔者认为,在教学新形式下,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教学活动看做是师生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学统一的交互活动的过程。“互动式”教学的“互动”主体又包括以下几种。
1.1师生之间的互动,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提出问题,总结问题,在互动讨论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平等、尊重是师生之间互动的前提,这样学生在“动”的过程中才能自由地、大胆地各抒已见,甚至可以在学习、讨论中喊叫。
1.2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讨论,讨论时学生可以自由举手发表独特的见解,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甚至可以下座位自由结合讨论,也可以进行辩论赛。
1.3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教师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专研教材,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共同备课。
根据初一地理教材,笔者认为以下内容可以运用“互动式”进行有效的教学。
(1)初一上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讲述地球的形状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讨论地球的形状,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最后总结地球的形状。
(2)在进行“火山与地震”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讨论“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为什么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3)在“世界的人口”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人口增多给地球带来那些问题”?“乡村人口为什么要向城市迁移”?
在初一地理教材的内容中有很多可以运用“互动式”进行教学,在此就不面面俱到的列举了。
2“反思性”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反思性”教学是由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夏志芳教授、博导提出来的。指的是在教学中运用逆反的思维方式去设问、思考、探索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与现实相悖,从而否定假设的论题,最后引伸出正确的结论。“反思性”教学在初中地理中的运用是相当灵活的。
(1)在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时,先假设地球的形状不是球体而是四方形或是其它形状,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那么他们就永远不可能回到出发点,而只有地球是球体,他们的船队才能成功绕地球一周回到出发点。
(2)初一的学生很难掌握纬度与温度的关系,部分学生把纬度与温度看成正比关系,认为纬度越高,温度越高,纬度越低,温度也越低,要使学生容易理解纬度与温度成反比,在采用“反思性”教学时,依照学生的思路,那么赤道附近就应该是冰川广布,雪山连绵,地球两极则是热带雨林,遍地鲜花与水果,而现实中则相反,这样则证明纬度与温度成反比,在讲授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时,同样可采用“反思性”教学。
3“异步”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异步”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老师的指导为捕,教师把教学题纲提供给学生,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异步”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至少可以让学生把教学内容过目一偏。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异步”教学的运用领域是十分广泛的,比如“世界的宗教”、“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世界的发展差异”等都可以采用“异步”教学。
4“看图式”教学就是要求学生把教材内容与地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认真观察图,从图中获得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初中地理教材中附有大量的地图,就是要求学生从识图开始,结合图来学好地理,再用地理知识去认识地图。笔者认为以下内容可以采用“看图式”进行教学。
(1)初一上册第二章的“七大洲四大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认真看图,把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形状都反馈输入大脑,从而获得牢固的知识。
(2)初一下册在介绍各大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地势以及主要地理事物时,就应该让学生认真结合图来掌握这些内容,例如,在“非洲”一课中,就要求学生结合图观察,通过图,知道非洲东临印度洋、红海,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以及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尼罗河等的具置,试想如果撇下图去学习地理,那时无法想象的。
5“画图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画图式”教学就是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把某地区的轮廓大概画出来,通过观察教材或《地图册》的图后,凭借记忆把这一地区的重要地理事物填在相应的位置,形成系统知识。根据初一下册第三章“走近国家”教材内容的特点,笔直认为运用“画图式”教学最为可行。例如,“巴西”这课,先要学生把巴西的轮廓画出来,然后把太平洋、大西洋、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亚马孙河,首都巴西利亚等有关地理事物填上去。“画图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把动手、动脑有机地结合起来。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②地球卫星照片;③月食时月球表面地球的影子;④海边看帆船时,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⑤站得高看得远。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知识点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参阅。
一、地球与地球仪
1. 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并列举出证据。
形状:球体。
证据:①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②地球卫星照片;③月食时月球表面地球的影子;④海边看帆船时,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⑤站得高看得远。
2. 说明纬线的形状及纬线长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形状:圆。
规律: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3. 说出地球运动的形式及各种形式产生的地理现象。
形式:自转和公转。
自转地理现象:
①昼夜更替;②时间差异;③太阳东升西落。
公转地理现象: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四季的变化;③五带的划分。
4. 说出北半球夏至日昼长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正午影子长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昼长随纬度变化规律: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正午影子长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增。
二、地图
5. 攀岩与爬山分别选择什么山体部位?对应的等高线有什么特征?
攀岩:陡崖 等高线重叠。
爬山:缓坡 等高线比较稀疏。
6. 山脊与山谷对应的等高线特征有何不同?泥石流有可能发生在山脊或山谷中?当遇到泥石流时应如何避险?
山脊的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山谷的等高线部分向高处凸;
泥石流有可能发生在山谷中;应向山谷两边的山坡上跑。
7. 试分析水库坝址、修公路、建疗养院、修水渠、建村镇等工程对于地形有何要求。
水库坝址:一般选在峡谷地段,“口袋形”洼地处。
修公路:选缓坡,即接近与等高线平行,可降低施工成本与难度。
建疗养院:选在山地向阳坡,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修水渠:从高处到低处,水可自流,降低成本。
建村镇:选地形平坦开阔,有河流经过的地方。
三、海洋与陆地
8. 说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及常见的防震措施。
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防震措施:①地震时,要保持冷静,要因地、因时地作出瞬间避险抉择;②不要拥挤在楼梯,过道上;③要选择空旷地带;④不要盲目破窗跳楼;⑤避震时,要注意保护头部;⑥地震发生时,来不及撤离,应就近避震。
四、世界气候
9. 说出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与其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自低纬向高纬递减。
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
10. 试分析同一纬度地区海陆因素对气温的影响及等温线的形状的变化。
同一纬度地区,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
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即“高高低低”规律)
11. 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的等温线平直,试分析其原因。
南半球海洋面积广。
12. 试描述世界年降水量受纬度因素的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多,两极地区少。
13. 乞拉朋齐被称为“世界雨极”,试分析其降水多的原因。
乞拉朋齐地处山地的迎风坡,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形成地形雨。
14. 试总结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及其特征。
规律: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15. 试总结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规律及其特征。
规律: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特征:全年温和湿润。
16. 试分析全球变暖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原因:①燃烧煤等矿物质;②砍伐森林。
影响:①两极冰川融化;②海平面上升;③淹没沿海低地。
五、世界居民与聚落
17.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可能出现负值的大洲是哪个?试分析人口增长慢有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可能出现负值的大洲是欧洲。
问题:
①人口老龄化;②劳动力短缺;③国防兵源不足;④社会养老负担过重。
措施:鼓励生育。
18. 试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新教材,注重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它把规律性的、理念性的东西全部摒弃,而代以图片、材料、信息等,要求学生在掌握多种信息的基础上,自己提炼出老教材中直接给出的东西。这种教材的编写理念,对城市学生来说,他们利用互联网、校园网、电视、周边的环境等可能很容易就可以得出,而对农村中学来说,特别是农村住宿式的中学来说,不要说网络,就是电视,学生也极少看到,那么,让他们利用课本上所给的信息得出较正确的、较深刻的规律性东西,难度很大。针对这种情况,农村的地理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课堂、充分利用教材的信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农村教师来说,就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成功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每一学期,特别是初一的第一学期的第一节课,如何成功的引入新课,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就尤其显得重要。
1、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每一节地理课上,教师如何设计导入新课对兴趣的激发尤为关键。如果老师能从教材内容出发,创设诱人的情境来引入新知识,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如:“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节,我曾这样设计课的导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自己录制的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新闻:在中国南海,中国的海上勘察队挖出了一种无色透明的固体,类似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冰”,但它能够燃烧,且几乎不留残渣,被科学家称为“可燃冰”,这时,先中断一下录像,让学生猜测:这种冰晶可能是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能替代我们日常中的哪些物质?在讨论这些问题后,接着提出:如果煤、石油等燃料物质用完了,日常生活中的取暖、烹调、内燃机工厂等等怎么办?从而引出新课题: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这节课,针对初中生的好奇心理,而且大多数住校生无机会接触电视、网络这一实际设计导入,不仅介绍了中国海底新发现的矿藏,而且为学习新能源做了铺垫,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从而达到主动探索新知识的目的。
2、调整课程结构,培养学生兴趣
现行的新课程初中地理教材,是在诸多地理教育研究者和诸多地理教育工作者总结前人经验并经过多年实践而编辑的,可以说,它兼顾了“教”与“学”两方面,很符合地理教育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要求,是一本很不错的教材。但说好,是指整体,并不是指它的各个章节都刚好与素质教育、与各地的教师、学生思维相吻合,完美得无一丝瑕斑。现行初中地理教材,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开掘,而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方面,并不是章章节节都做得很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当地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机改变章节位置,来增强学生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初中地理教材第1册:前两章主要学习地球、地图的基础知识,科学性强,相应的也就少了一份趣味性。这里面,特别是第二章中“用经纬网定方向”,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难于掌握、应用。这时,若按教材的课程设置讲了,学生在开学之初被激发起的兴趣就会被一点点泯灭掉,这对整个学期的授课都是十分不利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略作一个课程调整,来避免这种情况,增加学生兴趣。整体上看,该部分内容与后面知识联系不十分紧密,可先将“经纬网定方向”暂时略讲,不过分强调,到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时,再拿出来让学生分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略微调整一下课程结构,既可避免了教师口干唇燥费尽心机的解释,又避免了学生焦头烂额仍找不到方向的尴尬。枯燥的重复使学生在新学期伊始就会丧失学习兴趣,略微的课程结构调整可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课堂意境,培养学生兴趣
中学地理教材,整体上看具有同一模式:初一为世界地理知识,初二为中国地理知识。在初一地理中,先是地理知识的概述,如地球知识、地图、陆海、气候、资源、居民和政区等,然后按照若干地域进行地理分区学习,这里面,又按照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模式进行编写。初二的中国地理,基本上依旧是按照先总后分,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模式编写的。掌握这一规律后,为避免学生入味,应针对不对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任一节课,都要精心创设课堂意境,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兴趣,如:初二地理中学习青藏地区流传着一首民歌:“姑娘出嫁远方,马道又远又长。翻过三座高山,趟过三条大江。走了三十三天哟,才走进新郎的帐户。”教学时,可先放一遍民歌,再利用分析该民歌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走了三十三天大,才进入新郎的帐房?引导学生分析青藏地区的交通及依其自然条件和民俗,该发展哪一种交通方式,最后再回到课本,看中国政府的交通设计是否与学生的设计相吻合,并引导学生找出异同,回答出为什么。这种利用民俗、民歌的形式创设课堂意境,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加强了地理同其它各科知识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4、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地理探究活动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阐述地理现象、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等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它是鲜活而有趣的,一点也不抽象,不难学。
比如,在讲同学们都深有体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特别是农村学生向城市中流动的原因时,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甲:“家里人多地少,生活困难”;乙:“城里有好学校,我将来要去城里读书。”丙:“城里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我要去城里打工。”丁:“城里的生活水平高,我要搬到城里去”,甚至有的学生说:“城里才是素质教育,农村教师教的不好”……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微课教育资源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微课具有现代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特点。将微课资源引入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高效高中地理课堂的构建。
一、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特点
“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可以说是传统教学视频在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微课”的研究还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国内仍然没有发现对“微课”做出的准确定义,主流定义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就某个知识点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微课”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微课”的资源构成可用“6+1”来概括,即:“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是指与所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教学反思(微反思)、学习反馈(微反馈),练习测试〔微练习)、师生评论(微点评),等辅教与学内容。微课资源具有时间短与内容少的特点,微课视频的信息容量较少,但交互性较强,方便师生利用。这些特点是微课资源的普遍特点,高中地理微课资源还有极个性化特征。
(一)生活化特点
有教育价值的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应当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相符。教师利用地理微课资源,将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与高中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母咧醒生的生活中获取教育素材与案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像在讲解有关于交通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搜集本市近些年来交通条件变化图以及新闻资料,用微课形式呈现给学生。用生活化的微课资源实施教学,往往能够推动地理教学改革创新。
(二)趣味化特点
微课资源与多媒体技术密切相关,在微课视频中,大量的信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微课资源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刺激学生的神经,让高中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微课的存在,不仅让地理知识变得立体化,更让地理课堂变得轻松、愉快。
(三)综合化特点
教师在选择与制作微课资源时,不仅要考虑地理学科本身的内容与特点,还要考虑其它学科的内容与特点。从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小小的微课中,需要一定的技巧。微课资源具有综合化特点,在于其是多学科知识的集合,更具有明确的主题与科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方式
(一)利用微课,优化新课导入
课堂导入,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有直接影响。在讲解新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与新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微课导入方法,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促进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河谷形成的动画以及冲积平原形成的动画,让学生通过微课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陈述性文字以及图片。这样的课堂导入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对河流地貌发育的过程有所了解,会让之后的学习更加轻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微课,优化知识讲解
知识点的讲解,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初中地理知识相比,高中地理知识更加丰富,难度更大,理解起来存在困难。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要利用微课降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让地理学习变得零负担学习。巧妙利用微课,去解决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点,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清晰化,才能保障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关知识时,学生要学习区域自然资源在农业、工业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特点。多个零散知识点的集体出现,会让高中学生猝不及防,学习起来找不到头绪。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去整理知识点,将看似混乱的知识点分好类,在三五分钟时长的微课引导下,打消学生的负面学习情绪。让微课成为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一个灯塔,能够促进地理课堂吸引力的提高。
(三)利用微课,鼓励学生探究
地理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强,许多地理概念具有专业性。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微课对抽象的地理知识点进行转化,让学生找到自主探究的动力。一直以来,教师过于重视地量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开发。在微课出现之后,教师要借微课之力,让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的微课,做地理知识的提取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天气系统的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系统、锋面气旋以及气压系统等知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教师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各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用文字去描述每一个天气系统,有利于学生地理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提取成果与课本陈述相对比,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高效手段。
(四)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
地理学科知识的涉及面较广,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学生不仅在学习自然知识,还会接触到许多人文知识。在自然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从时间、空间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去想象,才能理解地理知识。对于离高中学生生活较远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多多利用微课去创设情境。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时,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地理现象,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点。
(五)利用微课,优化课堂总结
总结,是高中地理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总结环节,学生与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内容,加强记忆。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再次提起精神,积极动脑去回顾本节课的所用知识点,并找到高效记忆的线索。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微课”目前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目前,有关地理“微课”方面很少。本文从新课导入、地理知识详解、地理知识探究学习、场景模拟、知识点总结、课程练习制作方面探讨了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并指出,在运用“微课”时应该注意“微课”的适用性,必须满足微课表现鲜活性、微课目的要明确、微课“生活性”原则等问题。像在讲解有关于海岸与海底地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展示二者对比的图片与文字,让学生在对比中回顾与之相关的知识点。鼓励学生根据微课资源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总结成果,能够让课堂在结束阶段变得热闹起来。在民主的总结氛围中,地理教学成果会得以升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微课资源的应用在我国教育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但却给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力。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利用更加科学的思想去调整教学活动,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用微课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才能让高中学生建立全面的地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艳辉.如何实现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16(07)
一、数字化地理教室及星球系统概况
我校的数字化地理教室分为2个相对独立而又相辅相成的教室。
主教室由教室正中央的数字星球系统、教室前面的多功能组合黑板、电子白板以及教室后墙的2幅世界和中国立体模型地图组成。特别是教室屋顶做成了模拟星空的穹顶,教室四周的墙上都悬挂着各种写有地理科普知识的灯箱,就连窗帘上也刻画着地图或者地理小常识,这一切都为学生呈现了三维立体的教学空间。
辅助教室又称准备室,平时用于各种辅助教学的立体模型、地图、实验器材等的储藏。教室的最大亮点是环绕教室一周的具有声音介绍功能的立体模型展示柜。教室中有4组环形桌椅,为学生提供了分组实验探究活动的条件。
二、数字化地理教室的特点
1.数字星球系统
数字化地理教室内的数字星球系统,无疑是整间教室的最大亮点。与之相配套使用的有教室前方的电脑中控台、电子白板投影幕和星球系统正上方的模拟星空穹顶等。旋转的数字星球展现的是具有逼真效果的立体世界。曾经有学生这样描述自己对数字星球系统的感受:原本球形的、立体的地球世界,原来却非要我们通过书上的平面图记住它;今天看到了数字星球,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了地球是个圆的……
确实,数字星球系统通过数字视像圆球体屏幕瞬间融合展示,直观呈现了地球、月球、太阳与星空系统,把宏大的世界拉到学生的身边,令人犹如身临其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突破抽象概念的理解都有明显的作用。更确切的理解是,数字星球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通过软件控制平台、资源软件和数字化球形投影屏幕展示技术,融合多媒体信息、实时互动演示及屏中屏功能,实现学科整合、配套资源开发,瞬间以立体模式展示天文、地理信息,使学生可以从全球、整体、综合和区域的角度研究、探索宇宙空间环境和地球环境。
2.交互式电子白板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数字化地理教室内的又一大亮点。在教学中,将电子白板与计算机相连,此时的电子白板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手写板,可以在上面任意书写、绘画并在计算机上显示,文件保存为图形文件。地理学科教学常常需要使用地图,在电子白板上可以直接对地图进行圈划、增减、突出重点等操作,具有非常直观的效果。
3.立体模型及其他
其实,数字化地理教室在地理教学中使用更多的是大量的地理立体模型,如立体地形图、电动地球仪、地动仪及各种动手实验器材等,通过它们把平时书本上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达到了好学、乐学的教学效果!
图1 数字化地理教室
三、数字化地理教室与课堂结合的有效性
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是区域性和综合性,而中学地理课包括地理景观、现象及分布、演变规律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这些内容也都体现了区域性、抽象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在传统教学中,教学仅靠教师的讲解,配合平面、静态而单调的挂图、地球仪,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学生以一定的感性材料和空间经验为基础,否则理解书本上的文字材料有一定的困难,因而多数学生会感到枯燥、难学,表现出厌学的思想。多数学生只对趣味性较强的世界地理知识有学习积极性,其中还不乏只把地理学习当成是环球旅游探索的学生。而对于综合性比较强,知识相对比较枯燥的中国地理,很多学生则难以提起兴趣。
数字星球系统的引入,使得教学内容通过数字化球形投影屏幕瞬间融合展示,由平面的转成立体,由静态的变成动态,极大地满足了教学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化地理教室投入教学2年多后,我校又专门成立了地理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小组,把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课余时间走进数字化地理教室,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运用。数字化地理教室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高了地理教学的优效性。
1.提高了学习兴趣,扩大了教学容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充满了学习兴趣,才会融入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中去。初中地理的学习有着显著的特点:初一地理对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其教学内容涉及世界各个区域的奇特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教学中如果教师结合书本知识补充一些有趣的奇闻趣事,那么,地理课无疑就会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了。但是初二地理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上不再以“趣闻逸事”为主,教学思想上也注重对地理现象本质的探索,这就注定了其课堂容量的增加以及内容的相对“乏味”。可以想象,缺少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就会失去对地理的兴趣,消极对待。
与此同时,为了让每一堂地理课能够在充分完成教学任务和进度的前提下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地理教师都积极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地理模型(包括自制简易模型)和教学挂图,开展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等。
而有了数字化地理教室后,我们教师的第一感觉就是终于找到了地理知识的实践基地了。这里面的一切都是新鲜而先进的,对学生而言,仿佛再一次唤起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强烈兴趣。在新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教学重点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操作和练习,让学生在不自觉的做中学到了地理基本知识与技能;在复习课中,注意知识点的梳理和应用,运用数字星球系统演示学生不熟练的知识点,以原理应用和学生互动操作为主,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切,无疑省去了过去教师重复又重复而效果仍不佳的讲述式教学时间。现在,只需要让学生自己在地理教室中去观察,去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扩大了教学容量。
2.解决了地理难题,突破了教学难点
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仅有2年时间,从初一的新学科到初二面临的提前中考,转换的似乎有点儿快,再加上平时每周教学课时的限制,对地理学科的实际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上好、利用好每一堂地理课,最大化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地理学科的特点是具有广泛性、抽象性、区域性、综合性等,决定了它很难在教师的口述中让学生切实地理解。即使一个最简单的知识点,都可能需要教师反复讲解。例如,让学生理解地球仪上经纬线的异同点及各自特点,即使结合了地球仪来演示教学,学生也很难不在练习题中犯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习题中的地图永远是平面的,让学生在圆形中思索球体的知识甚至还要延伸,确实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
而数字化地理教室可以出色地解决这一系列看似困难的问题。记得在利用数字星球系统讲授经纬线知识的时候,只是让学生围观了旋转中的数字星球,当学生认真地观看那一根根时隐时现、交替出现在旋转星球上的经纬线的时候,甚至没有教师的讲解,他们对此的印象也是深刻的。然后再让学生根据现象归纳总结,分析推导出更深层次的结论,学生也能轻松地完成任务。
由此可见,数字星球系统可以轻松地实现球形屏幕上的球状图圆柱投影的平面图之间的相互转换,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强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多角度、多方位、多对象地进行开发和演示,使教学活动更具主动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在授课中通过选取典型的图片和教学案例,使用同一张图片变换角度观察,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形成与强化。在数字星球系统强大的功能之下,绝大多数抽象知识得到了直观展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轻松获得了书本上的知识。
3.增强了动手能力,拓宽了知识面
数字化地理教室的出现,特别是数字星球系统的教学展示,让学生们在大大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更加希望积极参与其中探索奥秘。我们地理教师在平时备课中,特别注意将书本上通过实验、观察等获得知识的环节,设计成学生动手实验的自主探究活动课。在大量的地理模型面前,学生自己去动手拼拆;在数字星球系统面前,学生自己去观察甚至操纵星球……日积月累,学生对书本知识已经从记忆层面自然过渡到了理解层面,动手能力也大大提高!
此外,我们在每周一次的全校社团活动中,增设了基于数字化地理教室的地理课外兴趣小组(地理社团),在全校初一、初二年级各班选择了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他们利用社团活动时间走进地理教室,走向更深层次的地理研究。3个多学期下来,学生们兴趣高涨,对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地理社团因课时有限等原因,还没有具体的教学纲要,每一次几乎都是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相应的地理知识的拓展和活动。而笔者正在构思和草拟地理社团的校本课程教材,希望能使地理社团的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