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9: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道德水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群众文化 文化管理 公民道德 道德水平
一、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城市文化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依据国家和所属城市的方针、法律、法规,对城市文化事业进行规划、组织、调控和监督的一种行政行为。而公民的道德水准是群众文化管理的重要载体,公民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决定我国群众文化管理水平质量的高低,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二、我国群众文化管理及公民道德水准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在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高公民道德水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相应的精神文明的要求日益增加,针对这一点,我们组织社区文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同时国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注重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社会上组织起来的志愿者队伍,在道德践行中收到了实效。
尽管,我国在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高公民道德水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存在大量的问题:城市群众文化建设的覆盖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真正的群众建设主体得不到重视;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投入不足;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的新途径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进,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群众文化管理及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些成果社会各界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群众文化管理滞后,道德方面依然存在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令人堪忧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把传统的圣人道德观转变为法治下的道德观,加强外在约束,最根本的还要唤醒公民道德自觉,加强道德自律,使道德意识深入每个人灵魂深处。
3.1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应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
文化事业发展是文化前进的基础,而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给群众文化活动创造环境,提供足够的硬件设施;培养群众文化专兼职干部队伍,找出群体中的带头人物,使得先进的文化得到传播,不断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学艺术的创作,贴近社会生活,紧跟时代步伐,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准,创新群众文化管理,应动员全体人民,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3.2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应着眼于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民间文艺与群众文化水融、密不可分。群众文化吸收了民族、民间文化的精髓,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形式和精华。今天,许多群众文化活动的优势,都来自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浓郁的地方风味,为群众文化提供了健康的思想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实践证明,群众文化利用当地的民间文艺形式开展活动,最易为群众所接受,最能受到群众的欢迎。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亲自参与,才艺得到展示,心理得到满足,情绪得到释放,情趣得到提高,这是专业团体无法替代的,这也是民族民间文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民族民间文艺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望,传承着民间文化艺术的精髓,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教育,也是群众文化活动最突出的表现形式。
3.3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应落脚于对公民道德水准的提升
群众文化对公民道德建设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是由文化与道德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群众文化反映道德实践,推动道德进步,道德又为群众文化灌注生气,获得价值的依据和内容,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稳步前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因此,当以群众文化活动反映精神文明、道德风尚时,就应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创新,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用饱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先进文化,引导人民群众自娱和娱人、自育和育人;用时代的、新颖的、进步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活动形式,吸引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智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振奋,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不仅如此,道德原则是会发生变化的。因为,当问题的情境发生了变化后,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会过时,不再有效,这便需要有新的更为有效的应对方案。如此一来,人们就不会顽固地认为当初的道德原则仍然是正确的,而是会对其加以修正、完善或是放弃。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那些试图通过诉讼方式解决邻里之间纠纷的人的行为动机是不好的,并通过各种教化来抑制这种行为方式,从而给世人的印象是,过去人们普遍有一种“厌诉”的心理或文化。在传统的小农社会,人们通常都在固定的范围内生活,人们之间很少有流动,是一种“熟人社会”(语)。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乡规民俗便能较为妥善地解决纠纷问题;相反,通过诉讼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基本上没有从事诉讼业务的职业人员。但在现代工商社会,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达,人们之间的流动加大了,处于“陌生人社会”中。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乡规民俗已无法解决大部分纠纷(因为纠纷大多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诉讼便成为一种相对有效的方式,从而导致人们改变了原先的看法,不是“厌诉”,相反,是要“为权利而斗争”[2]。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并不存在绝对的道德原则,所有的道德原则都是地方性的并因此是具体的,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或手段①。一旦当具体的问题发生变化时,相应的道德原则便可能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即便是“不得杀人”这个看起来似乎不容质疑的道德原则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定。例如,正义的战争中便允许杀死对手以及通过合法的审判程序后执行死刑犯。因此,手段是否合理,要通过该手段是否适宜地实现了其目的才能作出判断,离开具体情境抽象地谈论道德原则是没有意义的②。这便涉及到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道德的正当性的基础。如果以上讨论是有道理的,即道德从根本上来说不是观念性的而是实践性的结果的话,那么,在笔者看来,道德的正当性来自于它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因此,一个道德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愈强,它便愈具正当性。
显然,如果离开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具体情境,便很难有所谓道德水准的“提升”或“降低”之说。原因在于,如果道德原则适用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那么通过比较不同情况下的结果来判断道德水准的高低,等于是在用不同的参照系来评价不同的两件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们普遍认为,尽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生活很贫困,但当时人们的道德水准普遍高于现在,似乎物质生活越好反而人们的道德水准越低,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误解。之所以那时能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由当时的物质生活状况决定的。其时人们都生活在一个人员不流动的封闭性社区中,彼此非常熟悉,很容易判断谁做了坏事。如果一旦发现某人做了坏事,他便很难再继续生活在这个社区中。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基本上没有什么东西可偷(值钱的动产很少),值钱的东西大多都是公家的(不动产或是机器设备)③。之所以现在风气不正,不是因为人们的道德水准下降了,而是因为人们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偷盗者基本上是流动的,很难发现是谁做坏事,以及可偷的东西也更多了。这里的基本逻辑是,若有效比较道德水准的高低,其前提必须保持前后一致;比较的前提发生了变化,其结果就不再有效。
市场经济的逻辑
如果认为是市场经济的运作导致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那么,首先搞清楚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逻辑就是回答该问题的前提条件了。什么是市场经济?通常认为,市场经济是与计划经济相比较而言的,并且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组织经济活动的方式而已。就此而言,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主要是通过分散的信息机制来协调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性活动,而后者则主要是通过中央的指令性经济(command economy)对生产资料的使用和分配做出统一性安排,而且就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来说,前者远胜于后者。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不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即并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孰优孰劣问题,而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的信息问题和激励机制。对于计划经济而言,一方面,生产和销售活动需要大量的要素和产品信息,而仅仅依靠中央命令无法有效地收集和处理大量信息问题,从而导致很难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核算;另一方面,计划经济官僚制的组织和管理成本过高,并且由于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人总是作为别人的人从而导致激励不足①。
进一步来说,市场经济之所以不存在上述计划经济的不足之处,主要由于它的价格机制的功能所在。具体而言就是,价格机制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且以非常低的成本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非常及时快速地传递各种与要素和产品相关的信息,包括不同人们的偏好、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生产可能性等方面的信息;第二,能够向人们提供有效的激励,导致人们自行采取最为有效的资源使用方式,因为所有行为的后果都由做出决策的人来承担;第三,收入分配作用,即决定谁得到什么以及得到多少。最为重要的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彼此不能割裂的②。
人们往往赞同价格机制的前两种作用,但对第三种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却时常保持质疑,并且这一点也是人们通常批评市场经济存在缺陷的主要根源之一。毋庸置疑,市场经济可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但这并不必然发生;更何况这种差距即便有也是相对的,在绝对层面上,所有人都会因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财富增加,从而不同程度地改善生存状况③。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否定了价格机制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功能,便会导致价格机制信息传递和提供激励作用的丧失,最终将造成整个社会财富的极大缩减,而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即便是试图从结果上缩小贫富差距,也有其他可替代的政策措施,例如通过税收手段进行收入的再分配等,而没有必要事先完全切断价格机制的收入分配功能,否则,必然会产生普遍的和绝对的贫困化。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若要实现上述功能,是有前提条件的,其中至少有三项不可或缺:第一,私有产权的建立,即将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分配给具体的个人。没有这一点,交易无从发生,资源没法配置,因为没有人确保自己交换的经济物品是合法的④。同时,私有产权的激励功能促进了资源最为有效的使用;第二,契约自由,即人们有与谁以及如何交易的自由的权利。这一点通过有强制力的允诺(即合同法)而保证了资源总是向最有价值的方向流转;第三,有限政府,即政府必须在其权力范围内依法行使职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制定规则和保障规则的执行,只有当市场体制本身的运作成本过高时才介入⑤。
另外,上述三项前提条件本身就蕴含了这一点,即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是有制度成本的,没有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能正常运作的市场经济。因此,这便意味着有很多经济活动通过市场是无法处理或是需要很高的成本才能应对的。但是,许多指责市场经济的人士却常常忘记了这一点,并将市场经济的种种不足归之于其不够完美。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完美的东西,完美的东西只存在于理想中。他们总是犯着两种不同的比较方面的错误:一种是将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与理想中的市场经济相比较;另一种是将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与理想中的国家干预相比较。正确的比较制度的方法是,在可行的现实制度安排之间进行选择,并且必须存在共同的比较基础。
转型时期中国的道德困境
那么,道德水准与市场经济有关联吗?如果有的话,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很显然,如要真正理解当代中国的道德困境,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是,道德作为一种一般性的社会控制制度,其运作的外界制约条件是什么?以及在中国当下语境中,道德的外部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试图得出这样一个推断,即究竟是这些因素的变化才导致道德水准有了不同,还是仅仅由于人自身的原因或是市场经济的运作才使得人们的道德品质发生了变化。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实行了10多年时间,我国也加入了世贸组织,这就意味着我国的企业不仅要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竞争,而且也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然而,我国企业的营销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比较缺乏,这就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国内国际的竞争力。因此,应提高企业的营销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以促进企业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论文关键词]营销道德社会责任外部性
市场营销道德是用来判断市场营销活动正确与否的道德标准。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市场营销道德和社会责任两个概念虽然有一些区别,但二者之间在实质上又有很紧密的联系。一般而言,企业不遵守市场营销道德标准就很难履行其社会责任,而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又必然违背了市场营销道德标准。
一、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违背市场营销道德的原因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经济人”和“社会人”身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这就导致许多企业在经营、营销中只考虑自身利益,持有“利润先于伦理”的观念,而很少考虑营销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这一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以下这一些原因导致的:
1.企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强
我国1993年末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2001年末才加入世贸组织,由于市场透明度和开放性不是很高,加之信息的不对称性,这就使得企业自身对营销道德方面不重视。我国的市场经济虽然已经实行了10多年的时间,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短,所以对市场营销道德的建设还是比较落后。这就从大环境上未给企业提供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的平台。
2.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的存在
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是指生产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生产者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
目前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在我们国家比较多。如一些印刷厂、造纸厂、炼油厂等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顾环境的污染情况,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对这些污染的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而只是象征性的征收排污费,这样这些企业为自己的污染行为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远远小于治理其造成的污染所花费的社会成本,因此由于外部不经济的出现,使得一些企业成为“免费乘车者”,其自然而然不会考虑营销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了。
3.市场营销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范围不明确
道德标准不同于法律规范,它没有国家的强制力作后盾,所以我国许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合法,因为合法的企业就不会受到处罚,至于是否合乎营销道德水准、是否履行社会责任,企业认为不需要考虑太多,因为我国目前没有比较明确的营销道德标准,这就导致企业不重视营销道德标准的制定,不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的事件屡屡发生。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的出现,我国目前企业的市场营销道德意识比较差,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比较少,要想使我国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在国内竞争中形成良性竞争,必须要采取一定的对策来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提高企业市场营销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
导致企业营销道德缺失以及社会意识比较淡漠的原因很多,既包括外部的大环境,又包括企业内部的小环境,因此提高企业市场营销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也主要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的转变和外部环境影响的加强。
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
解决营销道德缺失以及社会意识淡漠的首要方法是营造良好的市场营销外部环境,政府、媒体、舆论应在这一方面起主要作用。政府应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高营销道德意识,对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自觉遵守营销道德、履行社会责任;媒体应不定期的宣传遵守营销道德、履行社会责任比较突出的企业,并对一些违背道德、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曝光。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使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而遵守营销道德,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2.转变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哲学
市场营销管理哲学是指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在处理企业、顾客、社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时所持的态度、思想和观念。因此,要想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自觉遵守道德标准、履行社会责任,必须使企业的营销观念提升到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这个层面,即营销者在制定市场营销政策时,要统筹兼顾企业利润、消费者需要、社会利益这三个方面。
3.加强市场营销道德规范的制定
实现法治的前提条件是拥有良法、依法而治。同样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是拥有良好的道德标准、依照道德标准来治理。因此,政府应从宏观上制定营销道德标准,给企业提供最基本的营销道德依据,促使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并结合政府的道德标准制定适合企业的营销道德准则。政府应明确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将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作为考核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标准。政府从宏观上强调了营销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而企业应该从微观上进行操作。
4.提高企业的不道德成本,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许多企业由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的影响,导致其不道德决策的成本比较低。因此政府应提高企业的不道德决策的成本,迫使企业在决策时考虑相关的利益群体以及社会利益。如使用“污染者负责”的方法降低企业的污染程度,使用环境标志督促企业自觉维护环境,使用重罚强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通过这一些方法,企业的不道德成本将大大增加,企业在决策时会更多地考虑社会利益、社会责任等问题。
企业的市场营销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是一个持久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努力才会逐渐的取得一些进展,因此应将这些问题作为持续问题,常抓不懈,这样才会使我国的市场营销环境慢慢趋于文明。
参考文献:
[1]郭国庆:市场营销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版
[2]王能民孙林岩汪应洛:绿色供应连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水库 水利设计标准 指导原则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田灌溉、生活以及商业用水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环境条件不断恶化,就我国而言,本来人均拥水量就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样的的环境下,用水越来越紧张,为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许多地区都逐步新建水库,将用水可续、合理化。如在某些地区,由于发展经济的需求,很多水厂从上游电站发展尾水渠道内取水,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生产用水,同时更能将水合理利用,避免浪费的现象。但现今,很多小型水库甚至大中型水库,取水或排水管道设计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不仅浪费很多的水资源,更追加了水库建设以及运营成本。水库渠道设计的完善、标准化成为当前水库渠道设计研究的焦点。
1、水库渠道设计存在的难点
1.1 渠道设计不够规范
现今很多中小型水渠在进行渠道设计时,没有依据相关的标准进行实施方案、作业设计等报告的编制,更不用说请相关行业的专家进行现场勘测设计了,由于水库建设的特俗性,一般都是打包给一家公司进行建设的。水库建设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就必然导致水库其他作用的消失,对广大人民群总日常生产而言是不利的,因此水库渠道设计的规范性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更要结合标准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
1.2 存在挣水问题
很多小型水库的建设主要的目的在于解决工业用水,通过调研发现,绝大多数水库取水口在河流的上游,局部地区由于河道淤泥沉积等多方面的原因,河流上游来水量有限,这就必然导致工业用水与农田灌溉用水两大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而上游来水是下游农田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因此农民为了农业生产势必和工厂用水进行竞争,甚至会因为水资源问题而出现不和谐的一面。
除以上两个主要问题外,还收到天气的影响,比如因季节性因素-降雨量过多,导致水库渠道中水泥沙等杂物太多而影响工程质量等。
2、水库渠道设计的原则
依据水利水电设计标准,对灌溉渠道设计都形成比较规范性的原则,主要有五大原则。首先,灌溉渠道设计时要保证灌溉用水的单位或个人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说要提高单位水量的有效灌溉面积;其次,水库渠道设计要和灌溉渠道、防洪、排涝等渠道用水相结合,要符合当地的发展需求,使干旱与洪涝灾害得到综合治理;第三,水库渠道设计要与水库预期目标紧密结合,若水库建设是用于农业灌溉,则必须对灌溉效益进行分析,然后选择最为合理的渠道设计方案;第四,水库建设要与当地水利局水利规划方案相结合,并以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原则,同时结合多种蓄水措施,对水资源进行联合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第五,对水库波及区域的行政区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全面合理的安排,实现统筹兼顾、综合开发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用。
3、水库渠道设计标准研究
3.1 进行水库渠道断面设计
首先,在水库渠断面设计展开之前,要对水库的流量进行测算。水库渠道设计流量计算公式为:Q=AM最大旬/86400Tη
以农业灌溉性水库渠道设计为例,由以上公式可以看出,水库进行渠道设计时首先要依据引水流量以及有效灌溉面积(拟计划的灌溉面积)为基础,通过查阅最大旬用水量持续时间,以及农业灌溉用水的额定系数,最终确定渠道的流量计算,目前国内外对于水库渠道流量计算的公式依据不同的用途、不同生态地理环境会采取不同的测算公式,但这些测算公式在水利设计标准中都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因此对于水库渠道流量而言,可以说已经形成了规范化的知识体系。
其次,依据水库渠道流量的测算结果,水库渠道断面尺寸根据如下公式:Q=ωCRiω=b·h R=ω/XX=b+2hC=1/n·R1/6。依据这五个公式,我们能够测算出一个水库渠道的断面尺寸的大小,至于采用是圆形、矩形断面设计则因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选择。
此外在渠道断面设计时,如有必要,最好也要进行地勘监测,在这里需要考虑渠道的承载压力,依据承载压力的计算结果,在施工环节针对性的进行施工,这样就可以避免工程实施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所示:Pa=1/2rH2Ka Pw=1/2γwhw2
3.2 水库渠道设计施工要求
首先,水库渠道建设应根据实际需求,建立健全施工组织;其次,根据引、灌(排)渠工程等级和规模等情况实行招投标或承包制,大型引水工程还应实行工程监理制度;第三,施工单位应根据规划设计、资金投入及农业生产情况,进行施工设计、制定施工方案。若需修改规划设计时,应与规划设计单位研究确定,对于重大修改应共同提出修改方案,报主管单位审批后实施;第四,施工前必须做好料物备制和定线放样等准备工作。施工期宜选在非汛期的农闲和地下水位较低的季节,通常按先下游后上游,先骨干后田间的顺序施工;第五,各类农田引、灌(排)渠工程应执行有关水利工程施工规范和其他有关规定。各类建筑物的修建和设备安装,均应由专业队伍实施;第六,采用新型机械施工时,应对机械驾驶员及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若组织群众开挖沟道时,应进行标准断面的开挖示范;第七,竣工后,及时检查引、灌(排)渠断面尺寸与沟底比降,是否符合规划设计要求。
3.3 水库渠道管护要求
首先,引、灌(排)渠维护是保障农田灌溉等的重要措施,为确保正常运行,必须经常性对农灌渠进行维护,防止灌溉渠内滋生杂草,沉积淤泥、砂石,造成农灌渠的阻滞;其次,对灌溉渠有缺损的,及时进行修补,防止病患扩大。在水渠休灌期内,每季度要进行1次检查,每年冬春季节对水渠进行维修和加固,确保水渠畅通;第三,对水渠损坏较严重的地段应及时进行维修。维修清基以见到基岩或能满足施工要求的深度,一般比原渠底深30cm左右。用M7.5浆砌石或C15混凝土修筑渠道,渠道断面、渠底标高与原渠道完全一致。渠道底部、沟壁应清光。
4、案列分析
以某地区水库排涝渠渠道设计为例。基于以上的计算公式,我们计算出两条排涝渠的墙体设计都是科学合理的。具体数据如下所示。
在此安全要求的基础上,对两个排涝渠的水流量进行计算,并依据以上的公式确定了两个排涝渠的断面要求并形成了断面尺寸。具体如下表所示。
依据以上断面设计的结果,我们对两个排涝渠工程量进行计算,经计算得知项目区内排涝渠的工程量。排涝渠总长4.597km,土方开挖3244.989m3,石方开挖0m3,土方回填1622.4945m3,M7.5浆砌石13377.576m3,C15砂浆压顶4736.66m2,M10水泥砂浆抹面20844.432m2,毛块石垫层1046.556 m2,土夹石工程1105.44m2。
5、结束语
本文对水库渠道设计的标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依据归纳总结的公式以某一地区的水渠排涝渠道设计进行了测算,得出了比较科学合理的水库渠道设计方案,并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工程测算,从而为投资预算定下了基础,但由于本人研究的缺陷,可能在局部地区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以后有学者再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使理论界的研究成果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雨花区东塘街道创建更高水准文明城市的做法
雨花区东塘街道地处东塘商圈西南角,面积2.4平方公里,人口6万。近年来,街道紧紧围绕创建更高水准文明城市为目标,以创建为牵引,以提升为主线,持续深入开展具有东塘特色的文明创建工作,推动创建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力助推了街域高质量发展。2017年、2018年先后成功创建市级文明标兵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所辖10个社区中,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2个,省级文明社区2个,市级文明社区7个。
一、具体做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文明委、文明办的新部署新要求,顺应群众的新需求新期盼,不断将文明城市创建引向深入,东塘街道建立创建更高水准文明城市组织指挥体系,总结编印了“顺口溜”版的《东塘街道文明创建督查手册》,其中包括“五查五看”、“重点行业督查口诀”等做法,推动街域“面子”“里子”、“颜值”“气质”一起创,解决了大量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夯实了思想道德基础,创设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1、“一体系”,即东塘街道创建更高水准文明城市组织指挥体系,是创建“指挥棒”。东塘街道于2017年正式建立创建更高水准文明城市组织指挥体系,常态设立12个由党政班子成员任组长的整治组,常态开展督查、排查、整治,形成了各大办、各社区合力创建机制。制定《创建更高水准文明城市工作方案》,确保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干、任务到点、责任到人。
2、“一图”,即东塘街道文明创建攻坚创新重点节点分布图,是创建“明细账”。对照测评体系,对实地考察点位按照街道、社区、公园、学校、酒店、医院等进行精细分类。各大办、各社区动态全面摸清创建底数,创建办梳理建立《实地点位台账》,收录每个实地点位的基本情况、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定期更新内容,推动全域创建。2017年,分布图重点收录了街道16类83个实地点位信息。
3、“一册”,即《东塘街道文创建督查手册》,是创建“责任书”。《东塘街道文明创建手册》包括“五查五看”、“重点行业督查口诀”、督查问题整改闭环处置流程等方面,其中“五查五看”、“重点行业督查口诀”以朗朗上口“顺口溜”形式总结提炼了测评体系考察点位标准,督查工作要求等,生动详细列出了查什么、怎么查、查出问题怎么办,确保督查有标准、创建有遵循。“督查问题整改闭环处置流程”主要是便于现场发现问题后,及时开具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完成,该通知单一式两联,一联用于“回头看”销号,另一联用于整改问题责任主体对号整改。
二、主要成效
1、压实了工作责任,推动了全域创建。《东塘街道文明创建督查手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更像一部具有东塘特色的“村规民约”。在推动街道各大办、各社区全面掌握并动态更新本辖区、本领域创建底数的同时,更推动各领域全覆盖无死角创建。《手册》明确了任务到岗,责任到人,确保每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实,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创建办统筹协调、党政群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创建机制,形成了志愿服务“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培育了“老首长工作室”、“金牌帮女郎”、“心晨青少年心理服务中心”、“锋蜜帮帮团”、“老口子亲情服务队”等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队伍。引导社区创新活动载体,打造了“社区陪伴”、“五彩社区节”、“爱Q乐园”等志愿服务品牌。
2、突出了问题导向,做到了精准创建。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照测评体系,及时排查发现交通秩序、窗口服务、文明风尚等方面的问题,各大办、社区对症下药、综合施策,立行立改、马上就办。截止到目前,累计整改问题2240个,整改率达98.6%,个别因客观原因难以整改的问题及时进行答复,赢得了群众满意。通过有力整治,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力加强,市民文明行为习惯逐渐养成,机动车行经斑马线主动礼让行人、机动车同向有序停放已成为街道风景,并设置共享单车停放区域23处,加强治理共享单车停放乱象。
3、细化了目标举措,实现了常态创建。通过《文明创建督查手册》的推行,细化明确了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扎实稳步推动了文明创建。近年来,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纵深推进,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等行动深入开展,窗口行业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加强,道德模范学习宣传、诚信建设、志愿服务、网络文明传播等工作扎实有效,落细落小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共享了创建成果,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目前,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已成为城市景观,道德典型不断涌现,先后推评出“全国文明家庭”罗华、“全国最美家庭”田胜华、杨松林等。“有困难找志愿者、找时间做志愿者”氛围日趋浓厚,其中“老首长工作室”被评为湖南省“志愿服务百强社团”,东塘街“微孝扶老”项目被评为湖南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教育均衡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等成果普惠百姓。
三、几点启示
1、文明城市创建要突出以人民为中心。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民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群众性,解决好为谁创建、依靠谁创建的问题,要用干部的责任感办好群众关心关注的事情,激发群众的主动性责任感认同感,变“要”为“我要干”,让群众共建共享创建成果。
汽车基准质量分两种。
汽车整备质量,所谓汽车的整备质量是指汽车按出厂技术条件装备完整,各种油水添满后的重量。这是汽车的一个重要设计指标。该指标既要先进又要切实可行。它与汽车的设计水平、制造水平以及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同等车型条件下,谁的设计方法优化,生产水平优越,工业化水平高,则整备质量就会下降。汽车最大质量,指汽车载质量与汽车干重之比。所谓汽车干重就是指汽车无冷却液、燃油、机油、备胎及工具和附件时的空车重量。显然,在载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干重越小,则汽车的质量利用系数也越高,其运输效率也越高。。
(来源:文章屋网 )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学习贯彻落实《廉政准则》,贵在以身作则,带头执行,率先垂范,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在学习《廉政准则》过程中,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勤学以济德,不断提升思想境界。我们处于一个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如果不注意学习,思想就会僵硬化、庸俗化。即使作为一个普通干部,也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就更应该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各种利益面前经受住诱惑。所以,在学习贯彻《廉政准则》过程中,应该牢记52个不准,领会其精神内涵,使学习《廉政准则》成为一种习惯,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把读书学习与加强世界观改造密切联系起来,自觉防范各种不良思想的侵扰。
慎独以修德,树立清正廉洁形象。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关键是要严于律己,洁身自好。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但要注意八小时以内,更要注意八小时以外。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自己党员身份,在群众面前应该率垂范,发挥表率作用。平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健康的生活情趣,切不可丧志,不可结交有悖法律和公平正义的别有用心之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中,应该处处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把好“五关”,即:严把用人关,坚持公正用人,严格遵守领导干部选拔用人条例,切实提高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公信度,不搞任人唯亲,用老实人,用敢讲真话的人;严把权力关,做到规范用权、阳光用权,杜绝,权利商品化,防止绝对的权利滋生绝对的腐败的现象发生;严把人情关,要正确处理好情与法的关系,不开人情门、不办人情事、不买人情账,纯洁自己的生活圈,社交圈,工作圈;严把利益关,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该恪守准则,坚持以制度办事,防止只讲个人利益,损公肥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健全并落实好防止利益冲突机制;严把作风关,在日常工作中,要克服,形式主义,守住道德底线,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强化“领导作风无小事”理念。
关键词:信息道德;现状;实证调查;高校新生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员,对于新鲜事物普遍感到好奇,具有强烈的认知感。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普及。然而,由于学生在网络中缺乏必要的信息道德观念,造成众多事件的发生,令人痛心。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研究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而对于集中就大学生信息道德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固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信息道德的教育则是摆在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大学生信息道德的欠缺,会对其在处理信息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2012级部分新生进行信息道德现状调查,以期明确高校新生信息道德现状,为高校加强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水平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一、研究方法
选用里克特五点量表的方式,以“完全同意(符合/满意/了解)”、“同意(符合/满意/了解)”、“不一定”、“不同意(不符合/不满意/不了解)”、“完全不同意(不符合/不满意/不了解)”为选项,设计“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信息道德)调查问卷”,总共三个大项,18个小项。内容涉及以学生的基本信息、信息道德、意见及建议等方面。
此次调查针对西南林业大学2012级新生进行,以25%的比例进行抽样调查,确保了调查结果的广泛性。调查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均采取单项选择的方法,从而保证获得数据的典型性。
二、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共发出问卷1000份,获得有效问卷889份,有效率88.9%。调查对象涉及到林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17个院(系),涉及林学、法学、泰语等66个专业(方向)。被调查者中男女比例为1.25:1,年龄涉及18-20岁之间,所占比例为93%,绝大多数属于省内生源,所占比例为68%。
被调查者中拥有电脑的比例较高,为41%,而就其自我评价信息素养水平情况时,仅有10%的同学表示完全满意,有31%的同学表示满意,有2%的同学认为其信息素养水平完全不满意。
(二)高校新生信息道德水平整体表现良好
调查发现,新生多数为90后青年,其对于浏览网页、网络游戏、QQ聊天等操作均很熟悉,每天上网的时间多数都超过1h。在面对网络虚拟社会时,有79%的新生认为应该懂得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与劳动成果,有76%的新生表示在网上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需要遵循道德规范,同时,有74%的新生则表示对于从网络上获取、存储、传播文本、数据、图像和声音等信息应做到合法、合理,此外,有71%的新生表示,其在登录某一网站时,会注册合法的帐号登录访问信息资源,并会遵守该网站所定的制度与政策。上述结果表明,高校新生对于网络这一虚拟世界,大多数能够较好地用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对网络信息具有较好地识别能力,其信息道德水平整体表现良好。
然而,在面对互联网上充斥着的不健康信息时,仍然有近5%的同学表示不能较好地抵御其对自身的干扰(表1),尽管相对于整体表现而言,该部分同学所占比例较小,仍然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高校在进行专业知识授课的同时应加强学生的道德水准教育,从而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其道德水平,更好地甄别网上不良信息,促进其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其信息道德水准。
(三)合理利用信息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由于缺乏相应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积累,新生在面对网络大量信息时,往往不能较好地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处置,使得新生在实际利用和处置信息资源时,表现出“知行不一”的现象出现。例如,对于从网络中引用别人具有版权的信息时,仅有不到20%的新生明确表示会列明出处、标记引用,有近8%的新生表示其不会对网络信息进行标注、引用(表1)。
同时,调研发现,不到27%的新生明确能够区分网络上的免费与付费信息,并对其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进行考虑,仅有6%的新生表示未对网络资源的知识产权和版权进行考虑(表1)。此外,在对于信息资源、设备、系统以及相关设施的维护方面,仅有不到21%的新生明确表示其可以较好地对上述信息载体进行合理维护,而有8%的新生表示其不会对上述信息载体进行有效维护。
上述结果表明高校新生由于对信息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较差,尽管有部分新生能够较为理性的处理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所占比例为1/5-1/4,然而,还存在较大比例的新生未能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甚至在运用网络信息时,未能考虑其知识产权,未对信息载体进行较好地开展维护工作。这说明高校新生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尚缺乏正确的认知,在对网络信息的利用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高校在开展信息道德教育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在后续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更好地推进大学生信息道德建设,从而促进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信息道德水准、信息处理知识、信息处理技能,从而使其不仅具有较高水准的信息道德,也使其能够更好地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利用和处置。
一、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准提高的必要性
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从业人员在其职务活动与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即是法律人在法律职业领域内,进行法学执业行为必须遵循的相关职业道德理念、职业规范和习俗的总和。
法律人作为运用法律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追求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从业者,其职业道德水准体现和反映法律职业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直接影响国家法律的有效实施,一个国家,如果其法律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和实施,其法律则形同虚设。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直接影响法律制度的确实落实和保障,而国家的法律制度只有得到确实的落实才能得以沿用。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直接影响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维护。因此,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二、高校法学教育的优势
法学教育的潜在要求应该是具有崇尚法学精神的氛围、恪守法律职业道德的人物、大量规范的法律实践活动等。首先,法学的精神在法学高校的校训校风、办学理念以及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高校中崇尚法学精神的氛围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任何其他机构都无法比拟的。其次,高校中的教师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良好的法学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对于法学教育具有专业的、系统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能够教授学生法学专业知识、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法律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最后,高校法学院多与法检系统及律师协会建立良好的互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规范的法律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将法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进一步理解法律、运用法律。因此,高校进行法学教育的优势是任何机构都无法比拟的,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具有比高校更好的法学学习氛围,拥有更适合引导学生走向法律职业的教师、提供更规范的法律实践活动。
三、创新教育途径,实现职业道德的提高
(一)明确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说过,法律人应当具备三种素质:一是法律学问,二是社会常识,三是法律道德。这三种素质被识别为我国法律人最通俗的、最直接的通识标准。法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标不仅是传授学生法律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运用法律条文的技能,其目标更是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精神,形成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从而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只有明确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法学教育才能切实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法律人。
培养学生法律职业精神,要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为目标。道德认知能力是由道德评价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冲突的处理选择能力构成的。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需要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影响其价值观,这样法学专业学生才会具备良好的道德认知的。只有明确法学教育人才配有目标,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施教,法学教育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实行及发展。
(二)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
在大学法学教育中,学校与老师更多地注重传授学生法学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法律职业道德作为法律人的灵魂和基本素质之一,应当在法学教育中得到重视,而且,法律的任务具有社会性,法律的事业是社会的事业,法律的教育应是训练社会服务人才的教育,法律人才必须有社会道德标准的要求,因此,应当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法律职业道德对于法律职业的意义。通过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传授法律职业伦理知识,可使学生认识法律职业道德对法律职业的意义,领悟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明确法律职业道德对于法律职业目标的实现和法律正义的实现所起到的积极性作用。
由于法学学科种类复杂、科目繁多,在大学法学教育中,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一般院校会将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必修课,即所有法学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另一类是选修课,即学生依据个人需求及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目前而言,许多院校将法律职业道德作为选修课开设,还有一些院校并没有开设这门课。
法律职业道德具有其特殊属性,法律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依赖于学生个人道德水准,其具有先天性。但是,后天的教育同样也能对法律职业道德水准产生作用,因此,其还具有后天性。为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理解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容,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水准,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对于学生而言,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开设是学生学习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对法律职业道德的了解和认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意识,使学生充分的了解、认识到法律职业道德,为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打下根基。
(三)编写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教材
讲授法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室通过详尽的描述、阐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而教材是我国传统教学方法最基本、最主要的依据。由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其特殊属性,基本没有专门讲述法律职业道德的教材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清晰的、系统的学习依据。因此,编写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教材是至关重要的。
法律职业道德教材的编写首先应当体现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要具有厚实的基础理论。一本书籍要作为教材使用,其内容应当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因为,教材是老师讲授课程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随着法律职业道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有许多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因此,在编写法律职业道德教材的过程中,应当汲取相关优秀的研究成果以丰富教材的内容。其次,编写法律职业道德的教材还应当从实际出发,以法学专业学生为基本出发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其他法学专业课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理论,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他法学课程中的相关原则性规定和道德性标准和要求。同时,编写法律职业道德的教材还应当符合法学专业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教材的编写方式可以进行创新,不再遵循传统教材模式的定义、性质、特征等条框内容,教材可以以记叙的方式进行编写,即叙述法律职业道德的起源和通过结合实例进一步解释说明相关内容,使法学专业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从而更好的吸收和学习。法律职业道德的教材对法律职业道德的传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编写专门的教材以促进法律职业道德在法学专业学生中的传播和普及。
(四)创新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法律职业道德具有其特殊属性,它与一般的知识和技能不同,因此,在大学法学教育中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道德认知的前提和基础。
在当代法学教育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过分注重老师的传授作用、指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老师成为了绝对的主导,而学生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老师的授课,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吸收所学内容。法律职业道德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创新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将道德认知逐渐深化为道德判断力和推理力提供依据和支持,最终促进学生道德人格养成。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讨论教学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法律职业道德课程中加入讨论教学法,以不同的话题、讨论的方式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讨论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于法律职业道德的认知,逐渐内化成敏锐的判断力和推理能力。总之,在法律职业道德的教学中,讨论法的教学要比讲授法更有效,更能加深学生对于法律职业道德具体内容的印象,从而达到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的目标。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分析法,通过选择具有现实性和典型意义的案件,针对案件中某一给定要素、某一领域或者某一问题或者对案件全部内容进行分析。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更直接的运用法律思维进行行思考和判断。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样能够帮助他们深刻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而法律职业道德所涉及的正是法律职业活动中法官、检察官、律师及当事人等不同角色的伦理关系。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在解决道德两难问题时,更能深刻的领会到法律职业中的伦理道德,从而形成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品格。
3.诊所教学法
诊所教学法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学院,首创人是约翰?布莱维。诊所教学法是模仿医疗诊所展开法律教育的一种形式,这种教学以学生为主导,以法律援助为手段,以培养与提高学生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在诊所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扮演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直接体验法律人在职业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各种职业道德问题,体验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和法律诊所与法律机关之间以及其他法律人员的协作共处,尤其是法律职业协作的体验,这些能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日常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思考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这样生动真实的经历,会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法律实践过程中复杂的职业道德问题,及时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以及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未来法律工作中职业道德的反省和思考,为他们日后面对这样的职业道德问题提供有效的经验积累,从而达到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