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9: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疗建筑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首先,“中国式”医疗建筑在设计前期存在着设计依据不足的问题,整个医院建设只有几页或十几页纸的设计依据,几乎没有一个合理完整且专业的未来规模策划,项目一开始院方便急于开始设计招标,整个医院设计过程中没有和医疗建筑师一起按照设计进程编制三次专业设计依据的过程,同时也没有用三次设计依据来指导不同阶段的设计。
院方与设计院在设计前或设计中同样也没有编制一部 Room Data (房间设计依据),几百页的房间数据是医院设计的专业依据,也是后期施工的依据和医疗建筑工程预决算的依据,它是指导设计院的“建筑专业”将设计深度深化至1:50比例的重要文件,它甚至能帮助医疗建筑工程实现未开工先“决算”,是控制整个医疗建筑工程建设的必备“法宝”。但很遗憾的是,在中国式“粗线条”的医疗建筑设计过程中,医院方和设计院的设计师们都没有去重视和编制这套专业的Room Data。
其次,“中国式”的医疗建筑施工图设计图纸深度只能到1:100的比例,达不到医疗建筑设计图纸所必须的1:50的比例深度。在中国起牵头作用的“建筑专业”提供给其他专业的图纸(又称建筑专业条件图)的深度只能做到1:100,而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建筑专业提供给其他专业的设计图纸深度是1:50的比例。1:100比例的施工图设计深度所产生的问题是:无法完整准确地表示出各个房间的各种医疗设备、电器、气体等的接口与插口的位置与数量,从而导致了水、电、弱电、空调等专业的设计图纸不能准确地标注与布置各个房间内的各种管线、接口与插口等,导致医院在建成后安置的时候才发现各种管线、插口的问题,甚至根本就没有预留。由于目前中国医疗建筑设计深度的不足,使整个医疗建筑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并且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导致了医疗建筑工程在建成后的安置过程中需要大量返工或者二次施工,甚至多次施工。
第三,目前大多数中国设计院的医疗建筑师没有能力质疑和纠正院方科室主任所提出的要求,医院科室主任懂医学,懂患者,但未必懂医院!医疗建筑的整个设计过程是由院方(医生)来主导,却不是由专业“医疗建筑师”来主导,医疗建筑的建设作为一个面积的概念,医生是无法掌控的。
以上三大问题形成了一个“中国式”的医疗建筑设计体系,其设计深度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标准,因此在中国,医疗建筑工程所造成的大量浪费与功能缺陷也是普遍存在的。
设计过程缺乏三次设计依据
中国建设一个投资几亿甚至十几亿元的医院工程所对应的设计依据往往只是仅有几页或几十页图纸的“简版”,这在任何其他国家都是不可思议的。医院方面和设计院的设计师在建设前期整理不出合格专业的设计依据,而大多数设计单位里没有真正的专业医疗建筑师,最终的结果变成是医生指挥着设计师按照他们或许不完整的想象来画图。
而在发达国家,医疗建筑设计的做法则更为严谨。根据医院设计进程的不同阶段,院方在“医疗建筑师”的辅助下,分别提出针对总体规划、针对单体建筑设计(包括方案阶段)和针对房间功能布置设计的三个详细设计依据(Room Data)。一个医院的建设,院方在医疗建筑师的辅助下,至少要提出三次设计依据,这三次设计依据包含非常详细的医院设计要求,少则几百页纸多则几本书的厚度,因此像我国只靠几页纸的设计依据就建起来几十万平方米的医院,这在发达国家是件不可想象的事。
当下,门诊手术在全球快速发展,医院设计对医院门诊科室的规模把握变得相对复杂,门诊量与科室面积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变得难以掌握,尤其表现在对各科室候诊区面积的分析与掌控方面。因此院方往往需要单独委托有经验的专业“医疗建筑师”来辅助编写现代医院建设的三次设计依据。
将问题不断地传递给下家
现代医院的大部分房间都要求配置医疗器械、电器、气体、上下水等各种接口与插口,那么问题来了:是谁在设计中“完整全面”地决定这些设备插口与接口的数量与位置?答案是“医疗建筑师”!因此“医疗建筑师”必须完整地了解每个医疗房间的使用功能,但目前中国设计院在房间功能布置的设计中存在着“缺失与不清及设计深度不够”的问题,这是造成医院建设返工或多次施工的最主要原因。
很多医疗建筑是在医院方、设计方(包括设计方内部的各个专业)、施工方、装修方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建起来的,从设计到施工几乎都是在一种“不清楚”的状态下进行,整个建设过程将“不清楚”进行到底。
第一个“不清楚”者:医院方(甲方)。医院方在医院建设前期更多地关注项目的设计外观,在没有完整的功能策划和专业的未来功能评估前,就急于开始设计招标,而不是去花时间与精力对不同科室的各个医疗房间提出非常具体的设计要求,医院方也不会委托专业的医疗建筑师去详细地研究各个房间的设计依据问题,而是将这些问题交给了设计单位去决定。第一次将对于房间内各种接口与插口的详细位置与数量问题“不清楚”地绕过去了,移交给了设计单位!
第二个“不清楚”者:设计院建筑专业的建筑师。设计院接到任务后,由于建筑专业的设计师比院方更不了解不同科室的医疗程序与医疗设备情况,因此对房间的构建只能按照建筑图(又叫建筑条件图)设计到1:100比例的深度,但这个比例的图纸并不能准确全面地表示出各个房间的平面、立面及接口的具置和数量。从图纸上看基本上是个空房间,建筑专业把这套深度不够的图纸又移交给了下家,即水、电、弱电、空调等专业,将其用于进行设备专业的施工图设计。
第三个“不清楚”者:设计院的设备工程师。在多数情况下,设计院的设备工程师们就更谈不上了解医用房间了。既然建筑图上没有详细全面地标识出各个房间医疗设备、电器、气体、上下水等的接口与插口情况,也没有各个房间的完整设计依据,因此这些设备工程师就按照自己的想法为每个房间接上插口,其准确性和完整性无从谈起,最终把这个问题留给了施工单位。
第四个“不清楚”者:土建施工单位。土建施工单位接到设计院的施工图后,会遵循按图施工这个基本原则。他们不会去了解每个房间建成后的功能,也不去深究各个医用房间接口与插口的数量与位置,更不可能准确地去预留各种必要的管线和接口与插口等,在医院大楼被建起来后甚至还会还告知院方,这些预留都是下面装修公司的事。
第五个“不清楚”者:装修施工单位。毋庸置疑,装修施工单位更不懂医疗建筑,因此也谈不上了解各个医用房间。多数情况下,施工单位在赶工期的压力下不会腾出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这些与医疗装备有关的问题,只是按照医院方的要求,尽快完工。因此装修单位基本是参照原设计院的图纸进行施工,自身不会深究某个房间的某个墙面该有什么样接口与插口,该预留什么设备的安装条件等。
最后又转给院方,虽然从表面上看医疗大楼是建了起来,但最初的问题从设计依据开始,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医院。大楼建好后,院方搬入时会发现建筑各个房间的接口、插口、端口等没有预留,该留管线的位置管线没有接来,甚至该放医疗设备的地方都没有提前做安装预留,这个时候医院方不得不开始策划各个房间,并讨论房间的医疗设备、电器、家具等的具体安置问题,然后再找来施工单位二次施工,把刚刚装修好的墙面重新打掉,再引入各种管线,有的即使搬进去了也仍需再拆砸修补,这就是“本末倒置”地把 “不清楚” 进行到底。
缺乏真正懂医疗建筑的专业医疗建筑师与规划师
很多设计院声称自己的设计特长是医疗建筑,但这不并能说明他们有真正懂医院各科室的“医疗建筑师”,或许他们曾经深度设计过很多中国式医院,但这其中主要是指建筑外观,至于对内部的详细医疗功能了解的也许并不多,也没有能力去指导医院各科室主任该怎样规划和使用自己的科室。
这里涉及到一个医院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笔者希望伴随着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能尽快地培养出一批真正懂医疗建筑的设计人才。
黄锡G:这个问题是我们业界不断探讨的问题。这方面,老一辈建筑师梁思成先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虽然也去了国外留学,但是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倾注了一生的精力,他所做的田园考察、古籍文献的梳理工作,将我们祖国的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工程设计中,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对古城的保护、北京市城区的规划等等,他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像他这样去学习西方先进理念而不忘本土的传统文化,很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在改革开放时期,在对待西方的建筑理念上,我觉得我们还是具有很开阔的心态。在早期建设十大建筑的时候,曾说过,古今中外皆为我用。我们不能拘于某一种文化,我们需要一个多元的文化。西方外来文化我们不拒绝,也不盲目跟从。但是,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怎样把握这之间的度还需要我们建筑师的努力。
主持人:您在医院建筑设计的广泛实践中,是怎么把握这个平衡的?
黄锡G: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公认美国的医院建筑好。而在我做医院建筑时,是不主张用大进深平面的,而是选择带内庭院的半集中式平面,这是很能有效解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的手段。对比来说,美国的医院是24小时人工照明。但在国内医院,虽然设有中央空调系统,但春天和秋天是不开空调的。我是积极主张这种布局的。再举一个例子,美国的医院多是单人间,单人间是不是好呢?私密性、舒适性、防交叉感染是很好。但是,对我国来说,要结合我们的国情。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虽是世界第二位,但是按人均算还是很低的,所以在具体设计的时候,我们不能照搬西方,不然就会走入误区。
主持人:“十”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美丽中国。您认为建筑文化理论研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美丽中国中如何发挥作用?
黄锡G:建设美丽中国,要致力于国家的小康建设,这个在“十”报告当中已经提出来了。我从事的领域是医疗建筑领域,医疗建筑和其他建筑有一些差别。医院建筑的功能性比较强,跟文化建筑、博物馆建筑等是有区别的。我们也在探讨医院的功能性和医院的医疗环境以及文化意境如何兼顾,如何将建筑文化融入医院建筑是我们面临的极大挑战。我们一方面改善医院效率,一方面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域环境创造出适合我们国情的医院建筑,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主持人:您的建筑思想是什么?目前中国提出大力发展城镇化,对我们建筑界有什么影响?
黄锡G:城镇化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医疗服务体系怎么跟上。我们建了很多大医院,也建了很多小医院。但是我们的医疗服务体系要改善和完善,除了我们建筑师的努力之外,还应该有公共卫生其他领域专业,要一起来使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建了大批大工程,我们的建材选择、施工能力、建设条件与以前大不相同。近年来国家对医院建设的投入比较大,就我研究的领域来讲,医院建筑除了外观、医疗环境、空间造型之外,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怎样以病人为本,包括病人切身接触的细部空间,哪怕座椅、门把手的布置,这些在国外都做了很多很细致的研究。这一点,我们还有所欠缺,我们做的许多大工程,工程量很大,但是怎么精细化值得深思。我认为,一定要把钱用在刀刃上,真正把钱用在为病人和医护人员创造更好的环境上,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主持人:我国医疗建筑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差距在哪里?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黄锡G:从这些年来看,政府对医院建筑的投入资金还是比较大的,包括各个省市的投入也比较多。对比国外,在建筑本身的设计方面的差距不像我们想象那么大,但在理论探索、体系化程度上我们还有距离,在科研方面还要努力加强。医院设计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这三大流程还有很多细节性的东西有待探讨。社会各界在这方面有很大期待,所以我们技术人员也要狠下功夫。
回首2011年,我国医院建设依旧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这一年里,我国医院建筑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在设计理念、整体规划、流线设计、建筑布局、内部装修、特殊科室设计、空间合理利用等方面有哪些共性,又有哪些新趋势、新做法?
本期专题,我们邀请相关专家一起对过去一年的医院建筑建设情况进行简单总结,并为您展示特色医疗建筑设计项目。品鉴之余,也祝愿我国的医院建筑更加科学、合理、经济、美观,切切实实地满足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迫切需求。
黄锡:医院建设形态趋向于采用半集中式
为了实现医院现代化,满足医院不断拓展更新的功能要求,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医疗设施实践从单一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的理念,许多学者展开研究并绘制了医院建筑形态发展的轨迹图,力图通过回顾、追踪医院近现展的轨迹,寻找发展的规律,为未来探索追求比较合理的路径。综合比利时鲁汶大学、法国AP-HP研究中心、荷兰近代医院形态发展和英国医院形态发展(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的路径来看,为了适应医院建筑不断更新拓展的要求,医院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不能局限在单体建筑范围内,更不能就事论事、见缝插针式地进行医院改扩建。项目无论大小都需要从整体出发,从院区整体规划入手,才能得出比较理想的效果。
从国外专家的归纳分析看,大部分研究趋向于采用半集中式而不是过度分散式或过度集中的模式,从而可以争取到较短的流线。为营造较好的医疗环境创造条件,设计者还必须为未来发展留出发展空间。这在许多研究报告中都予以强调,这些分析为我们至少也提供了启发,可以参考借鉴。
苏元颖: 以循证方式探讨诊室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这几年来,知识跨界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最突出的表现是计算机理论中的科学叠加法逐步演变成现代工程解决方案的理论,之后造成了整个行业的全面改革。源于医疗诊断方法的循证方法也被引用到设计、管理等众多领域,循证设计方法在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也逐步被推广。关于循证设计,我翻阅了很多的书籍,发现答案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循证设计是重视“取证”过程,当你去麦当劳时,可以看到它的柜台一定对着大门,菜单一定挂在前面,因为人们的特点是到麦当劳一定是赶时间,进来以后先看菜单,点餐拿到食品之后转身就能看到座位,最后这就变成了一个模块,不断在各行业中复制。循证是经过大量的调研和研究的过程,这是从几个答案中总结方法,进行实验,对比结果,得出结论。
然而循证设计并不是非常理想的,因为循证设计有很多很细致的做法,比如设计医院的水龙头不需要水量太大,间距也不要太远,这是我们做循证设计时都要考虑的细节问题。但是循证设计因为这样的特点,效率并不高。现在的设计是力求在有限的资源下,达到最佳的效果,而循证设计在某一个问题上追求完美,当某一个环节完美了以后其他的方面就会落后。但是工程解决方案里最关键的是平衡,不是完美。循证设计是一种价值自由。当地域的物候调研成为设计的必要条件,当空间中的人群行为经过模拟预测时设计过程将极大地研究具体建筑物的客观性,从而缩小由现行设计规范的强制性所带来的主观局限性和物力浪费。同时每一位建筑师都存在于“人类整体的建筑师系统”中,都是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能动性和独创性的终端,并以个人职业工作的经验与智慧的积累,回馈于“人类整体的建筑师系统”。循证设计是设计行业新的存在与发生模式,面向理性的、精致的优良营造。
孟建民:“全方面关怀”的设计理念
跨入21世纪后的医疗建筑和传统医院建筑有所不同,它完全是一种全新的类型。由于医疗管理的模式、理念、设备全都在更新,要求也和原来大不相同,所以应该说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新医疗建筑的状态――“全方面关怀”的设计理念。由于在医院建筑中可以分出很多不同的群体,其中患者就是主要群体,还有医务工作者也是重要群体,当然还包括很多管理、后勤、见习、探视等多方面人群,所以我们提出的理念是要对每一类人群都给予充分的考虑。老医院就存在这方面问题,他们仅仅偏重于患者,或者是医务工作者,可能对其他的人群有所疏忽。比如,大家看到老医院的手术室前面,家属缺乏等待区域,而新医院则不会有这种情况,除了为患者、医务工作者提供空间和服务外,也会为等候的家属设计一些空间。
孙鸿新: 医疗建筑设计需要加强一体化设计
医疗建筑从设计开始,我们就应加强一体化设计。这样,在我们医疗设计领域里,形成一个合作团队。做工程时,我们在策划以后做一体化设计,从弱电、净化、物流到室内的装饰、景观等都一起来做。这样做有几个好处:第一,建设成本低,对于我们设计、专业之间更加便于协调、减少变更。第二,可以促使我们设计院内各个专业的水平提高。第三,清楚甲方的需求和利益是什么,从而知道你应该向他承诺些什么,始终有贯彻的目标,让建筑的品质得到保证。
姚红梅:人性关怀,将更注重环境优化
医院未来的发展就是更关注人的精神关怀。反映在医疗建筑设计中,就是更注重医疗环境的优化。很多国外医院的设计中有鲜花店、书店等,甚至有教堂,对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关怀非常多。在注重环境优化的基础上,绿色医院将是一个大趋势。目前,我国的绿色医院案例还不多,在绿色医疗建筑评估方面也没有完善的国家标准体系,但我坚信随着人们对绿色医院设计理念的逐渐认同,未来的绿色医院将会越来越多。
许海涛:坚持建设信息化系统
如今到国外医院考察,国外专家们介绍的重点已经从流程规划变成医院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他们认为,医疗流程、材料和设备的选择已经不能代表他们最大的优势,信息化才是医疗建筑最为核心的内容。从中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医院的发展方向,信息化建设将是医院未来发展的重点。
王恺:医疗建筑发展的5个关键词
节能――现代医疗机构需要关注水资源节约,能源绩效,建筑材料选择以及医院选址是否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安全――医疗建筑的设计需要关注建筑本身的安全问题,传染控制,室内环境质量以及其选址的安全性。
康复――现代医疗机构的建设还需要考虑病房的人流量,个人隐私保护,医疗治愈环境,地区性文化以及数字医疗系统等方面的因素。
高效――现代医疗机构应关注功能区域的组织规划,灵活和高效的布局以及未来的发展。
系统――一个良好的操作管理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行政管理、节能管理、废弃物处理、医院整体维护以及一些其他的服务。
张晋:增加养老康复、教学用房是新趋势
众所周知,养老问题将是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要的社会问题。面对大量的、更高质量的养老需求,传统的养老院显然是无法解决养老、医疗、康复等一系列综合养老问题的。为顺应这一趋势,在一些整体新建且用地宽裕的医院规划中,除设计了传统的医疗、教学、科研区之外,还专门设计了独立的养老康复区。该区域设独立出入口,同时与医疗区相互连通,借助医院在人员、设施、环境上的优势,提高养老质量。
而增加三级医院教学用房面积是医疗建筑设计的另一新趋势。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制的推进,基层全科医生缺乏的矛盾日愈突出,三级医院已成为基层全科医生培训的重要基地。现行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只对部分医院作出了配置教学用房的规定,且面积标准偏低,根本无法满足三级医院对全科医生的培训要求。今年以来,我院完成了贵州省6家三甲医院基层全科医生培训楼可研报告的编制和方案设计工作,在新建医院的规划设计中也增加了教学用房的比例,以解决全科医生的培训问题。
他不是医务人员,却比医务人员懂得的专业知识更广,医务人员有了问题来向他咨询;
全市有多少座专科医院精于哪些专科,坐落在哪,他了如指掌;
医院怎么建更科学,他说得让人心悦诚服;
他是搞设计的,他跑了好几趟到外地,为的不是要揽到一个项目,而是说服人家不要上这个项目;
他及他的设计团队获设计大奖,声名远扬,邀标者日众,应接不暇;
他就是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医疗建筑设计所所长孙鸿新。
让我们从迁安市人民医院中标工程开始来认识孙鸿新及其团队。
2007年11月26日,迁安市人民医院建设招标现场,来自加拿大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多家大型建筑设计公司以及内地多家大型建筑设计企业云集在此。这一天,是该医院建设工程开标的日子。
高手云集,每个参赛设计者都惴惴不安。这是一个“效益工程”,因为设计方案若中标,一等奖仅奖金就100万元;二等奖奖金60万元;三等奖奖金也有40万元;这还是一个“面子工程”,参赛者都是医疗建筑设计领域中的高手,如若中标,那就是强中夺魁,设计水平非优秀所能概括和形容。因此,竞标者都铆足了劲。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医疗建筑设计所也在其中,他们已经过初评、复评,由参赛的20多家设计单位进入到决赛阶段,与5家设计单位进行最后的博弈。
会议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钟,当所有的设计单位介绍完标书之后,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医疗建筑设计所所长孙鸿新已成竹在胸。果然,经过专家评委的投票推选,建院医疗所的方案获得第一名。他们的实力与水平在与高手的博弈中得到了验证。 迁安市人民医院是他们众多设计成果中的一个。此前,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已完成了天津市人民医院、海河医院、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等20多个大型重点医疗单位的方案设计,改造的中小型医院更是遍布天津市。孙鸿新是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正高级建筑师。多年的医疗设计经验、独特的设计理念、突出的成就使他还荣任全国建筑设计协会医疗建筑设计分会理事和中国卫生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成为天津市获此殊荣的惟一一名医疗建筑专家。凭借医疗建筑设计的深厚功底,他在专业学术理论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撰写的《浅谈天津市新建人民医院工程设计》、《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等多篇学术在《建筑创作》等刊物上,还在中国医院协会与中国建筑学会举办的“2006北京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暨展示会”上发表了《从辽原市中心医院火灾谈住院部防火设计》的论文。多年来,他的设计作品多次获奖:天津市人民医院荣获全国十佳医疗建筑设计奖、天津市规划设计一等奖;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外科系统综合楼荣获天津市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
战略调整为专业做精创造条件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医疗建筑设计从建筑设计中独立出来始于5年前。
为顺应国家医疗事业发展的形势,2003年底,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党委决定进一步加强专项设计力量,集中优势兵力,在专项设计领域做精做专,将孙鸿新从原来的综合设计所调出来,成立医疗建筑设计所,全力研究医疗建筑设计。
院领导班子决定后,孙鸿新毫不迟疑地放弃综合设计所副所长的职务,组织一群年轻人专攻医疗建筑领域设计。成立初期,所里不足10人,大部分还是初涉医疗建筑的年轻人,而且院里划拨的资金相当有限,以至于首个医疗项目的装修设计费用都是所里自发筹款。这种情况丝毫没有动摇孙鸿新和所内成员把项目做精、打造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医疗设计品牌的决心。
刻苦钻研为专业做精积蓄能量
战略调整,无疑为孙鸿新及其团队集中力量把医疗建筑设计做精做专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医疗所成立后,为了紧跟国际发展趋势,把握新技术,孙鸿新带头学习国内外医疗建筑设计的先进理念,钻研建筑技术与医用科学知识。图书馆里有他翻阅文献的身影;电脑里、工作薄上记载的是他搜集的大量医疗资料;书柜里、办公桌里是他摞起的厚重的医疗书籍。
为把专业知识融入实践、融入设计,孙鸿新带领团队去现场、进工地,实地研究医疗建筑作品。几年来,他们走访了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城市,详细研究医疗建筑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创新点,实地考察的笔记装满了整整3个柜子。
除了医务工作者,一般人是不愿进医院的,但是孙鸿新却有空就往医院跑。他实地考察怎样的设计更满足医疗需要,更符合人性化要求。他还经常和医学专家交流、和投资方沟通,与医生和病人交谈。他对医疗专业知识的精通连医疗卫生部门的专业人士都惊叹,对医疗设备的了解比专业人员还专业。一些专业人员可能只对某一方面的设备了解,而他却对哪个方面的设备都熟悉。甚至有的医院进设备,医务人员要请教他,可不可以进这样的设备,放在哪里合适;有的医院要扩建也来向他咨询。前两年,某医学院附属眼科医院要扩建,为了节省投资,他们购得一处办公用房想改造成为眼科医院用房。该院书记、院长到所里来咨询,孙鸿新了解情况后,认为改建并不经济。孙鸿新列举了眼科医疗设施所需要的条件,如,手术室操作台的高度按规范标准,要求房屋的净高必须达到3.5米,而这座办公楼的层高达不到;一般办公楼的电路是一路,而医院需要三路电,用电必须增容;医院窗户的气密度要求高,而办公楼窗户的气密度是达不到要求的,窗户必须得换;楼梯的宽度也不符合医院要求,电梯也没有,如要在楼内改造加电梯,地坑问题不好解决,要加在楼外,规划上能否允许,等等。这样算下来,不但不省,还不符合医疗建筑规范要求。孙鸿新的分析,使咨询者佩服得赞不绝口:你真是比我们还专业!
孙鸿新是专家,凡是接触过他的人无不为他专业知识的丰富而折服。但是他知道,自己不仅是专家,还是所长,他要把全所的人都带成专家。
建所之初,除所长孙鸿新、副所长梁晓明和王秋利等少数同志有过医疗建筑设计经验外,其他大部分同志都对医疗设计不甚了解,有的是刚刚走出校门、从未接触过医疗设计的大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所领导班子制定了一系列学习提高措施,如定期开展方案研讨和学术交流会,将工程实例分析与医疗建筑规范学习相结合,让职工在灵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医疗设计规范;所里还将每周五下午定为所内青年读书活动时间,交流设计心得,探讨技术难题,使大家的设计水平在交流中得到提高。
厚积薄发赋予医疗建筑新的生命力
经过对医疗建筑的长期专业化研究,孙鸿新对传统医疗建筑存在的弊端、需要改进和优化的地方已经了然于胸,他的脑子里不时地闪现出理想的医疗设施模式。这就是:在功能上尽最大可能满足医患需求,对投资方来说,要最大化的发挥投资效益;对患者来说,要有最舒适的就医环境;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讲,建筑的设计、布局应该具有时代感,总之,这种模式是建筑艺术与医疗功能相结合的完美作品。
医疗建筑设计不仅对设计专业有较高的要求,而且要求设计师具有展望未来发展的能力,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医疗建筑一旦建成,设计师就很难有校正的机会。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遗憾,孙鸿新尽管有着丰富的设计经验,每接到设计任务他都要设计出很多方案进行比对。如一个出入口,他要设计出七八个方案,反复考虑,哪个最合理,不但现在适用,将来也不会有缺憾。
采访中,我们深切地感到,迁安市人民医院项目设计方案之所以中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把这种尽量不留遗憾的理想医疗建筑模式在这里付诸实施,并倾注了全部情感。
迁安市地处“京津唐秦承”城市圈的中心位置,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首钢的70%%已经迁往该市,今后还将更快发展,但该市缺少与人口配套的综合性大型医院。为此,迁安市政府决定建设一所总建筑面积159384平方米,总床位数1039人,集医疗救助、保健康复、疗养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医院。
面对这样一个建设项目,更坚定了他们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去设计的信念。接到标书后,他们没有完全按照建设方的要求去设计,而是根据多年的设计经验,融入新的理念,提出改进建议。如建设单位在设计任务书中要求设置1000个停车位,并要求75%%为室内停车位。经过分析,他们认为这种设置既不经济,也不方便就医者。其一,室内停车占去三万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势必挤占其他医用建筑面积;其二,将病人的车辆置于室内或地下,就医者面对复杂的标识,繁忙出入的人流、车流并不适宜。为此,他们建议,室内停车数量不超过总停车数量的40%%。而且,室内停车场主要作为医院员工车辆使用,因为,医院内部车辆出行时间比较有规律,便于管理,有利于地面人、车、物流的组织。这个既入情入理,又经济适用的建议很让建设单位佩服。
又如,建设单位要求建设一个中心血站,并规定了具置。孙鸿新经过分析认为,血站采集的血要经过医院血库技术处理后才能给患者使用,没必要离患者近,其位置应该临街,方便献血者。
建设方想到但是不周到的,孙鸿新想到了;建设方没有想到的,孙鸿新也想到了。在前期考察中,孙鸿新发现迁安是一个以钢铁带动发展的城市,有矿产、钢铁厂、化工厂,而且,所处位置四通八达,这无形中增加了突发危险事件的几率。为此,他们建议在急诊区域增设创伤及突发事故、群发事故抢救设施,其能力要覆盖周边地区。
除了医患双方外,他们还考虑到陪诊人员。将门诊大厅与两侧的门诊科室之间的区域留给陪诊人员,并设计种植绿色植物,既调节病人及家属紧张的心情,又能够美化环境。
在整个医院的建设布局中,也处处体现着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医院的出、入口因不同的需要而分向设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大型医院对城市道路的压力。在医疗区的布局上,改变过去传统设计的“王字型”和“山字型”结构,主体建筑采取现代化的医疗街模式,简化了就医环节。建筑物采用“V”字形平面设计能够让北朝向的房间也能得到些阳光,满足了采光的均好性。从空中俯瞰,“V”字形的建筑似“燕山脚下两只飞翔中的燕子,即寓意健康和活力,又暗合了迁安市燕山脚下的位置特点,如同一件现代雕塑,极具个性”,达到了建筑的外在美与医疗建筑使用功能完美结合的效果。
这样一个充满着人文关怀的设计方案,这样一个将建筑艺术与医疗使用功能完美结合的设计方案,怎能不一举夺魁。
此方案中标后不久,陕西省渭南市要建一座医院,该市书记、市长亲自在全国多家设计单位中经反复考察比较后,将这座规模1000张床位、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医院的设计项目交给了他们。以人为本有所为有所不为
秉承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服务社会、做良心设计”的理念,多年来,以维护国家利益、患者利益为出发点,该干的干,不该干的坚决不干。
山东某市政府曾找到孙鸿新准备建造一大型医院。孙鸿新在对当地人文情况进行调查后,认为拟建项目规模过大,建成后可能会使医院的使用效率低下。于是,他往返几次,劝说业主不要建如此规模的医院,不仅对资源造成浪费,还大大加剧了日后管理难度。听了他的建议,当地政府不无感慨地说:“你们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专业精神。”
乡镇医院改造及建设工程的设计费用很低,但孙鸿新觉得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设计费再少也值得。一次,孙鸿新带领几位设计人员到蓟县一所乡镇医院考察。一进门,大家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排破旧的砖房组成门诊室、手术室、病房和药房,整个医院的医生、护士连同门卫等工作人员加在一起只有五六个人。在砖房的一侧立着几只大水缸,水缸中的水就是用来进行各种手术的。昏暗的病房里面是锈迹斑斑的病床,其简陋程度令人难以想象。从医院出来,大家心情都很沉重,一路上大家一言不发,但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设计好每一座乡镇医院。
那时候,医疗所刚刚起步,所里还没有自己的办公用车,蓟县最远的一个施工现场,往返路程打车费就要400多元。在设计费不高的情况下,设计成本加大,但是,大家仍然没有耽误工程进度。
关键词:医疗建筑设计;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医院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几乎大部分人都在这里出生和死亡,也在这里享受各项医疗服务,所以医疗建筑往往是充满情感起伏的地方。卓越的医疗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医疗技术上的功能需求,而且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情感要求和人文关怀的需要。
1、医疗建筑的概念
医疗建筑,主要是指医院及其配套设施,指以向人提供各项医疗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的所在建筑,因此医疗机构和医疗建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医疗建筑最初设立时依附于宗教传播,是供信徒避难、休息的场所,有招待意图;经过千百年的演变,才逐渐成为患者治疗和疗养的专门机构。而现在,医疗建筑已超越简单的“医院”的概念,成为为使用者提供以医疗为主体的多方面服务的综合化建筑群。医疗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受到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刻影响。
2、工程概况
以某医院的门诊部及住院部设计为例,该项目为一类高层三级甲等医院建筑,地上14层,地下二层,床位800多张,该医疗建筑的建设,将改善周边地区居民的就医条件,方便患者就医、住院。该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人的主体地位。首先,根据医院的规模进行合理布局,使之功能合理,流线顺畅、便捷,各功能区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提高患者的就医效率和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其次,医院的各种服务、设施在细节上让患者能感受到尊重与关爱。最后,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病人的生理状况与心理需求,周边环境要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
3、2医院建筑设计的人性化体现
3.1门诊部设计的人性化
门诊部功能比较复杂,需要设计者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设计理念,不仅对候诊区、收费区、取药区、信息管理区进行了集中化设置,还使各科室的格局在水平、垂直联系上达到便捷、流畅,使得本建筑的空间在病人就诊时更满足人性化的要求。
3.1.1科室的科学布局
①急诊入口和门诊入口要分开,因为急诊都是突发病痛的病人,好多是急救车送来,会给一般门诊就诊人员造成紧张情绪,不利于就医,利用不同方向的入口布置可以规避这一矛盾,并在急诊入口设置供急救车直达门厅的坡道。②人流量大的科室要布置在楼层低的位置,如门诊在下,住院部、手术部在上,手术部附近设置中心供应室方便供应手术室、住院部及其他科室。③门诊楼的挂号、检验、药房、收费等窗口设计在人流比较集中的一楼,窗口采用半开放式,设置对讲系统,窗口间距不大于1.2m。就诊量大时,有必要设置分诊挂号,在不同楼层的不同科室前区靠近交通核的位置设置针对本科室的挂号及导诊窗口。在候诊大厅设置液晶电视、自动取号机,对于网上、电话预约就诊或者是使用机器取号的患者可以方便取号,并能关注叫号顺序,体现人文关怀。
3.1.2交通的便利
为了提高就医效率,给就诊病人简洁、明确的路线指示,建筑入口处要设计核心交通厅,布局为:电梯在中央(楼梯只满足防火疏散),背靠背朝向不同人流方向,四周为宽敞的环形走道,便于人员快速集散。电梯一般是100床/台,核心厅的电梯都是医用病床梯,这样载重最大,周转最方便。根据功能和流线的不同需要对电梯进行不同楼层的停靠控制,满足就诊人员在不同楼层的集散。核心电梯分区一般为病房、手术部及门诊三大块;其余部分再细分有医务人员专用梯(紧急隋况可供病员及家属使用)、器械梯、污物梯;供应室要有专用提升机等。人流量大并考虑效率时可参考商场设计,在门诊大厅设置自动扶梯,更能方便直接到达就诊科室。这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1.3小空间的设计和预留
①对于一些科室的特殊要求,需要患者等待很长的时间,如检验室和制片室等这样的科室,只设计一个简单的等候大厅是不能改善患者焦急等待的心情。②医院在功能布置齐全的同时还要满足患者一定的心理需要,营造一定的生活氛围。例如对于一些需要安静或者是需要特殊空间的患者,应该单独设计一个相对空间,使这些特殊患者方便、轻松就医。③设计中就需要设计一些放松心情并带有生活意义的设施,如可以设置一定空间的茶座与报亭,也可以设置一定的小卖区,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就近需要,以此来改变医院之前的沉寂气氛,使得病3.1.4增设护理人员服务空间
由于护理行业的兴起,未来专业护理可能是医院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如家人忙碌顾不上照看病人,或者是为了给患者享受更好的服务,愿意花钱来找专业人员来办理相关手续、生活起居护理或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等服务,因此要设计一定的空间适应此类行业人员对患者的服务。
3.2住院部设计的人性化
住院部设计虽然没有门诊部复杂,但是对病人来讲,尤其需要注入更多的关爱与尊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就是要体现在对病人、家属和医院医务人员的尊重上,要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因此对日常工作的医疗区域要合理布置,如换药、治疗、急救等,这要求更有利于病人的及时救助,并要对病房进行合理的布局,空间进行人性化设置,体现一种家的感觉与温馨,让患者充分感受到轻松与舒适。
3.2.1医院建筑要按照无障碍要求进行设计,为行动不便者提供方便。病员电梯要使用病床梯,并单独设置工作人员电梯和医务人员专用卫生间,独立的医护人员内部走廊使病人得到安静舒适的医疗环境。医务人员用房面积要宽裕,使医护人员更衣室、办公室、值班室以及示教室均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护士站设于护理单元中部,增大面积宽度,使护士能够方便观察病房,同时使护理路线大大缩短。
3.2.2大部分病房要布置在南侧,以便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病房开设在层高3.6m及以上为好,保证房间的宽大明亮,给病员舒适的心理感受。病房隔墙要设置挂衣橱(一般隐藏设计,通过装修来完成)、液晶电视机,在对应的每个病床位置的天花板上设垂挂式输液轨道,病床床头--N墙上距地1.5m处设置供氧、紧急呼叫装置。每间房间均设独立卫生间,卫生间内部至少设置三件套,即洗手盆、淋浴、坐便(方便行动不便的病人)。病房内卫生间墙拐角做45度处理,方便病床进出、拐弯。最后,病员走廊要宽敞明亮,净宽至少2.4m,病房的门在走廊处宜设置进深0.6m左右的缓冲,方便病员家属停留时不影响走廊中医务人员推病床穿行,避免了拥挤。在公共区域要设置方便病人家属使用的公共卫生间和开水房,这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3.2.3在病房外也要设计合理的空间,保证病人家属有能够方便交流的空间,同时也能够减轻紧张的情绪。可以设置阳光长廊,目的是可以满足家属的交流与病人小范围活动,同时起到了联系通道的作用,病人可以在长廊里面聊天、活动,以此来减轻病痛折磨带来的压抑感,也避免了相应的拥堵现象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医院的设计是没有一定的模式来应变其功能的多样与复杂,医院的未来发展趋势最终要以人为本,以不断满足患者的感受为主进行设计,在追求医疗建筑功能齐全的同时,加入人的需求与关爱,是医院减轻沉闷气氛、改善医院环境的必然要求。这样的医院才能在未来的医疗变化中运行顺利,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采用通用模式与经济模式
我们在设计医疗建筑时,关注点主要放在工作流程上,这对于创造一个高效的工作环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还重视后勤保障方面,因为后勤保障与医疗安全、效率密切相关。这些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绝对不能忽视的。
医疗建筑是在不断变化的。例如,在上世纪70年代,医院通常是通过中心走廊把各个建筑和房屋连接起来;在上世纪80年代,内部的空间变得越来越重要,增加某些休闲空间,比如咖啡厅等。
随着医院建筑的不断发展,我们在设计中产生了两个概念,即通用模式与经济模式。这两个概念影响了荷兰医疗建筑的设计。
首先是通用模式。有人认为,医疗建筑如果将所有功能都融合起来,会一团糟。我们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形成了一个通用的模式和架构,这对每一个功能都非常适用,能够让医院建筑获得更多的灵活性,即不同的区域都有类似的结构,各个功能是相互连接的,当一个功能区域变小或者变大时,不同功能区的位置是可以根据建筑结构互相变化的。如果医院发生一些调整,通用模式能够很好地适应。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通用模式能够在设计过程和使用过程中确保灵活性,保证医疗过程组织的自由度。
其次是经济模式,它与通用模式截然不同,因为医院的功能不同,建筑类型亦不同,设计方法就不同。经济模式即采用特殊且经济的建造方式满足医疗建筑对功能的需求、建筑尺度和外形保持人性化和可识别性、在医院核心诊疗部门植入高新技术、在建筑尺度上符合城市规划要求、楼层平面设计保证空间功能安排的灵活性。
运用视觉设计突显人性化
医疗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一个国际性的趋势。我们考虑的是医院能否给患者提供一种愉悦的体验感,而不仅仅是提供治疗的设备。可通过视觉上的设计方法,让较大的医院“变小”,使其在患者的视觉和感官当中变小,减少他们的不安全感,即要想方设法让患者忽视他们正身处医院这一事实。
使患者尽可能在建筑外部停留更长时间
对于一些规模非常大的医疗建筑,当患者身处其中时,感觉自己很渺小,可能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在与医生进行交谈时会觉得非常不自在,所以我们尽量避免让患者产生这种不安全感和陌生感,让患者能够尽可能地在建筑外部停留更长的时间,更有自由感。
淡化患者进入医院空间的感受
在医院内部的处理上,可采用视觉上的“模糊”设计。例如,将主入口的设计融入到城市建筑之中,作为城市建筑的一部分,使患者没有进入医院之前,不会看到医院内部的情况;当从入口进入医院时,走廊的设计也与外部设计差距不大,使患者不会有明显进入医院的感觉。与此同时,在走廊设置一些商店,淡化患者进入医院空间的感受。
在高新技术设备用房内设置人性化灯光
另外,现在所有的医院都有很多高新技术设备,这些设备对于诊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患者进入房间看到这些设备的时候,会觉得自己非常不安全。于是,我们强调在采光上通过灯光的设置使场景更为人性化,从而减少患者的不安全感。例如在放射科里面,我们通过灯光的设置和一系列内部光线和色彩的不断变化,使环境变得更加柔和,让所有的患者感觉更加温馨。
关键词:医疗建筑;低能耗高舒适度;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118-05
1.前言
医疗建筑是一种有着久远历史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的建筑类型,它担当着维系人类健康,恢复人体机能的重要职责。它的发展是一个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反应。在倡导“低碳节能”和“以人为本”的今天,医疗建筑也必然是向低能耗和高舒适度的方向发展。
2.低能耗高舒适度型医疗建筑的内涵及特征
2.1低能耗高舒适度型医疗建筑的内涵
低能耗高舒适度型医疗建筑是和谐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下提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具有高效率的、规模合理、运作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医院,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人的关怀上。所谓低能耗是针对目前医疗建筑的高能耗现状提出的。我国大型公共建筑耗电巨大。大量调查数据表明,医院作为一种公共建筑,其建筑能耗占医院总能耗的27%左右。如在保障医疗水平前提下,又减少能源消耗已成为医院建筑能源管理的重要问题。
医疗建筑应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充分考虑病人环境的舒适度问题,所谓高的舒适度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方面是生理的高舒适度,即病房有一个恒温恒湿恒氧的健康环境;另一方面是心理的高舒适度,即通过室内外环境设计,给病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空间,使病人保持心情舒畅,以利于病情康复。
2.2低能耗高舒适度型医疗建筑的特征
低能耗高舒适度型医疗建筑特征如下:
2.2.1健康空间:医疗活动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医疗废弃物和病菌,然而,患者则需要一个洁净、无污染的治疗空间。低能耗高舒适度型医院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减少室内病菌污染源,实现医疗废弃物的“零”排放,来改善室内环境的品质。
2.2.2舒适环境:应充分考虑室内物理环境的设计,使病房中有最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及声环境。利用立体化、网络化、生态化等多样化的绿化配置新技术,搞好医院建筑区域的绿化,有效防止噪声污染、光污染及大气污染,充分改善患者来院就医的环境,满足大家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2.2.3低能消耗:低能消耗是低能耗高舒适度型医院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低能耗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节约,即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丢失,如利用低能耗的屋顶柔和辐射采暖制冷技术、墙体保温技术、昼光照明技术等;b.开发,即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光伏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等。
3.低能耗高舒适度型医疗建筑设计策略——以91医院为例
3.1项目概况
91医院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系原160医院。医院内医疗区原有建筑多为4到5层,年代久远,为满足医疗使用,2007年起院方开始大规模改造建设医院。
医院总用地面积8.8万m2,其中医疗工作区规划用地约4.5万m2。新建建筑面积6.5万m2,其中综合楼(包括门诊、医技、住院)5.5万m2,精神专科楼1万m2,在建内科楼建筑面积2.5万m2,全部建成后医院日门诊接待人数可达1500人(见图1)。
综合楼地上十六层,地下一层。地下一层为车库、设备机房及附属用房。一层南面为门诊主人口,北侧为出入院口,西侧为儿科及妇科入口,东侧为急诊急救入口。门诊入口围绕大厅为挂号、收费、取药大厅,及接待、医保、为兵服务等。门诊大厅通过走廊与北侧住院大楼和医技楼相通,通过自动扶梯与电梯通向二层诊室。三层为麻醉科手术室、重症监护、病理科、血液科、血透中心及多功能会议室。四层一部分是手术室上设备层,一部分是住院部药房、肾内科病房、康复训练及预留技术用房。五层以上为各科病房,通过中间六部电梯到达住院楼层,每层分两个护理单元(见图2-图3)。
3.2设计目标
该综合楼制定的设计目标如下:(1)舒适性:保证良好的室内环境(温度、湿度和照度等);(2)健康性:提高建筑室内外空气质量,促进使用者身心健康,加快病人康复;(3)低能耗: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建筑节能优化设计,使节能目标达到70%以上;(4)低运行排放:采用先进节能设备和优化给排水设计,实现建筑运行过程中二氧化碳和废水的低排放。
为了实现该综合楼的低能耗高舒适度,该项目通过建筑、结构、设备、管网、室内一体化设计和施工,使各个工种紧密配合,减少建筑的拆改,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同时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建筑的能耗和舒适度进行技术整合,充分发挥技术集成的优势,实现低能耗高舒适度。
3.3低能耗高舒适度设计策略
3.3.1建筑布局与体形设计
3.3.1.1建筑朝向
91医院位于焦作,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该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干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少雪。全市年平均气温14.2℃-14.8℃,日照2200-2400h。该地区建筑朝向对建筑的采光与能效有一定的影响,最佳朝向为南偏西、南向、南偏东。该综合楼借助有利布局使建筑正好位于南偏东,有利于建筑的采光与节能。
3.3.1.2优化体形系数
为了保证建筑的节能效果,尽量使建筑的形体简洁大方,以减少能耗的损失。通过体形系数计算公式算出医院综合楼的体形系数约为0.1,远小于节能标准,对建筑的节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3.1.3控制窗地比
窗地比也是影响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设计中在满足自然通风和采光的前提下,并没有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对于普通病房考虑到病人及家属对采光及景观视线的需要,设计采用了较大的窗口与外界联系,由于隐私的考虑不宜过大。对于精神科病房,由于病人的特殊性,在满足基本采光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小窗户面积,同时还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以保证病人的人身安全。
3.3.2护结构设计
3.3.2.1外保温和干挂式外墙
由于建筑采用天棚式柔和辐射采暖形式,因而最佳的保温方式应该采用外保温形式。在建筑外墙外侧设置高密度保温板,再留出空气对流层,设置开放式的干挂外墙。建筑采用的保温材料为憎水性的保温材料,中间流动空气层能带走保温板上的凝结水,有效保证保温材料的长期干燥,确保其保温性能持续有效。空气层加上干挂的外墙,有很好的遮阳隔热作用,并有效防止了雨水侵入(见图4)。
3.3.2.2外遮阳
本建筑采用先进的遥控式外遮阳板,可以根据对采光的不同需求来调节遮阳率,同时可以调节室内的天然采光情况。使用方便健康,与传统的内窗帘遮阳相比有很大优势,避免了不同人推拉窗帘时而产生的灰尘扩散和病菌传染,降低交叉感染率(见图5)。
3.3.2.3断桥式保温窗
对于窗户的选择,采用了断桥优质铝合金或塑钢窗,窗玻璃采用LOW-E中空玻璃,在中空层添加氩气以增强其保温隔热的能力。同时对于门窗的细节构造给予充分考虑,避免冷桥的产生和冷风渗透(见图6)。
3.3.3剖面与材质设计
3.3.3.1降低层高
为了节约材料,建筑剖面设计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层高,为了满足管线铺设的需求,对框架梁采用了预留管线孔洞的处理。这样不但节省了材料,还降低室内空间,对建筑的节能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3.3.2优化材料质感与色彩设计
病人对于医院建筑不同的材料质感与色彩而产生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目前许多医院建筑都是采用白色的涂料或粉刷,色彩单调,虽然会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但不免又会让人感觉冰冷,而且长期在白色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和精神紧张。在91医院的设计中,墙面大胆的采用了红色,让人感觉充满活力。红色在色彩心理学上认为能促进血液流通,加快呼吸;焕发精神,加快低血压病人的康复,对麻痹、忧郁病患者也有一定刺激缓解作用(见图1)。
3.3.4生态景观与活动空间设计
医院大门的入口广场景观设计精心到位,八棵大银杏树形成的人行道美观大方,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人们可以在树下停留活动。医院综合楼西边和东北边留出生态景观区,为患者和家属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和活动空间。活动空间结合园林景观设计,假山、亭子、水景等设计别致有味(见图7)。
为了留出更多的绿地空间,本设计将停车场设置到地下,停车库上面为绿化带,停车位100个,加上综合楼地下100个停车位,基本满足停车要求。为了对绿化做出更多补偿,停车库的入口空间也做了立体绿化处理。
3.3.5室内环境控制
3.3.5.1通风、湿度、除尘一体化控制
医院综合楼采用先进的置换式新风系统来对室内通风、湿度与除尘的一体化控制。置换式新风系统是将室外的空气经过过滤、除尘、消毒、除湿、加湿等多级处理的新鲜空气以0.2-0.3M/S的速度从地面踢角或窗下的送风口送入室内。由于温度略低于室温,在地面形成新风湖,溢满房间的每个角落。新风随着人体及室内热源缓慢攀升,并将人体及室内的污浊空气带往高处,由卫生间或走廊顶部的排风口排出;新风连续下送上回,形成置换式使用(见图8-图10)。
置换式新风系统与传统空调相比较的优点是
①全置换式新风系统送风速度低,无风感、无噪音、无尘土搅动,健康卫生。
②自下而上的送风方式确保人体100%呼吸到新鲜空气,同时新风具备加湿、除湿功能,保证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在40%-60%的舒适范围内,远未达到饱和状态,故不会因空气与室内界面之间的温差而产生结露现象。
③新风自成系统、全排放,可以有效避免病毒交叉循环污染。
④湿度稳定,新风利用率高;通过能量置换系统减少室内能耗损失,设备成本和运行费用低。
3.3.5.2温度控制
天棚式柔和辐射采暖制冷:通过预埋在混凝土楼板中的均布水管,夏天通入18-21℃的冷水,冬天通入28-31℃的热水,对室内进行20-26℃的低温差辐射调节控制(见图11-图12)。
该系统最大特点:A.不再用空气作为冷热媒。解决了传统空调中空气既作为冷热媒循环使用,又供人呼吸的污洁混合问题。B.自控性强。冬天当室内接受较多太阳辐射时,室温会升高,室温与辐射温差减小,辐射强度自然降低,所需能耗减少,系统实现同步自我调控。当室温升至26℃,热辐射停止,功率降为零。夏天情况原理同上。C.热损耗很小。良好的护结构,将建筑热损耗降至最低。D.可利用地下水、土壤等作为冷热源。由于供水温度和环境温差小,故热泵工作效率很高。所需电能仅为通常所需电能的1/5-1/7。
3.3.5.3光环境控制
医院采用外遮阳板控制光线,外遮阳板装有自动遥控系统,可以根据室内光线需求进行调节,方便快捷而且不会有灰尘掉落。外遮阳板是伸缩式的,主要通过上下伸缩来改变遮阳和遮光面积,当遮阳板放下时,可以通过遮阳板上的小孔来获得微量采光。如果不需要任何室外光线,则可以将其完全放下,此时几乎没有光线透过(见图13)。
医院内部灯具全部采用LED节能灯具,在满足采光需要的同时,降低能耗。对于病房内部的夜灯,则采用高效节能的光控式夜灯,晚上光线较暗时,夜灯自动开启,白天光线通过窗户射入室内,夜灯自动关闭。
3.3.5.4声环境控制
良好的室内声环境是病人康复所必须的,对于病房而言,噪声应该控制在40分贝以下,该病房楼采用了高技术手段未控制噪声。
A.采用了22cm的加厚楼板,比普通楼板厚7cm,加厚层中选用陶粒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的隔音、隔热效果要强许多,最大限度地隔绝了生活噪声。楼板由两种不同的材料构成,将两种不同材质的混凝土结合,对隔绝噪声更为有利。
B.内墙隔声优化:内墙采用轻钢龙骨加石膏板的结构,内空的部分填置岩棉和穿走管线,此种隔墙施工标准化成度高、速度快,且隔音效果好。
C.门窗隔声密闭:对于窗户的选择,病房采用了隔声性能较好的双层玻璃断桥塑钢窗户,为了提高窗户的隔音效果,缩小了窗户的可开启面积,同时可以有效防止冷风渗透。断桥的构造处理对于隔声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病房门中间添加隔声材料,有效降低走廊内部噪声对病房的干扰。
D.同层排水降低噪音:医院采用同层排水系统可有效降低排水产生的噪声。排水采用HDPE管材,可大辐降低通过物体传播的噪音。墙前安装,假墙可有效隔离卫生间内的噪音。管道不穿过楼板,可防止噪音对楼下住户的干扰。同层排水系统采用相应的减噪措施后,噪音会从传统PVC隔层排水系统的65分贝,降至30分贝左右(见图14)。
4.低能耗高舒适度型医疗建筑评价
4.1舒适度评价
舒适度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医院环境的心理舒适度评价;另一方面是医院环境的生理舒适度评价。对于生理舒适度评价主要是指病人和医生在医院内身体上所感觉到的舒适度,主要包括室内环境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可以采用环境参数统计调查的方法。心理舒适度主要是指医院室内外环境对病人和医生心理上的影响,对于心理舒适度则采用层次分析法与调查问卷打分的方法进行(见图15)。舒适度评价主要针对住院部的室内环境进行评价(见表1)。
评价方法为根据层次分析法制作出舒适度评价表,并根据表格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得出舒适指标。本调查问卷通过对15名住院患者和5名医务人员进行打分,把其优良成度分为优、良、中、及格、差五等,分别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把每个指标的各项得分相加得到指标的总得分,然后总得分除以最高分值即为该指标的得分率。最后把得分率乘以100,就是该项的百分制得分(见表2)。
通过对20份问卷调查评分进行平均计算,得出该医院各项舒适度指标的平均得分如下:声环境平均得分94分,热环境平均得分96.6分,光环境平均得分93分,空气质量平均得分98分,室内心理环境得分96分,室外心理环境得分92分。能过汇总得出该医院生理舒适度平均得分95.4分,心理舒适度得分94分。
4.2健康评价
一个洁净的环境,一个恒湿恒湿恒氧的环境,必然会给患者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可以降低因二次污染而引发的感染。对于低能耗高舒适型医院的病房来说,必须具备其应有的健康空间的特征,主要包括清除卫生死角,减少易滋生细菌的设施、清除易掉落粉尘的设计等。健康评价就是在这种要求下,对病房的健康环境和因二次污染而引发感染的控制情况进行评价。本医院采用的外遮阳就比起传统布窗帘就有很好的防细菌滋生的功能,同时采用的同层排水也很好的清除了卫生死角(见图16)。
该医院医务人员对新老病房中,同类病情的感染率做了统计(见表3)。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从新病房楼建成后,同类病情的感染率有了降低,可见该病房楼的室内空间环境的健康性有了较大提高。
4.3节能评价
医院的冬季供暖经历了三次调整,最早采用自建锅炉供暖,由于锅炉能耗大且对环境污染大,后采用市政统一供暖。市政供暖虽然比锅炉干净卫生、污染小,但也存在许多缺点,如:不能自由调控温度,经常出现室内温度过高而造成能源浪费,或者是管道内水温不够而无法达到舒适温度。夏季医院一直采用空调制冷,能耗较大。如今医院新大楼采用的天棚式柔和采暖制冷系统,不仅能保证室内24h处于舒适温度范围而且能极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耗。通过对本医院新老综合楼的能耗对比可以看出新综合楼在采暖与制冷方面的能耗有明显变化。新综合楼因为建筑面积远远大于原有医院楼,总的采暖和制冷费用要高于原有医院楼,而单位面积的采暖费用和制冷费用却远远低于原有医院楼,节能效果有很大的提高(见表4)。
关键词:医疗建筑设计;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伴随医疗体系从生物到心理社会的转变,现代化的医疗设计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工民建中最为复杂的医院建筑,随着人们对建筑外观的判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加之边缘科学理念的深入,医院建筑的根本原则也在发生着改变,如何通过人性化的发展模式进行建筑设计成为建筑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人性化设计的具体表现分析
所谓的人性化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功能设计、建筑装修、建筑设备安全、医疗设备设施、家具布置等各个方面,不单单是体现在医疗环境的人性化,整个建筑风格也需要具备人性化。心理社会的全新医疗模式使当前的医院管理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医院原有的设施配备情况已经无法满足医疗现代化的发展,提倡创新化管理理念,实现医疗管理的系统、可持续、规范发展,医疗行业低碳、高效的运转新模式对医疗建筑提出新要求。
新模式中倡导的以人为本思想,首先必须满足病人的医疗需要,病人的定义为罹患疾病或者身体不适而寻找医疗救助的个体,是医疗建筑物的主要使用人群,满足他们的审美要求是医院建设的首要目的。建立全新的诊疗模式,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对于医疗建筑本身而言,其平面功能是实现病人组织和救治,现代化的医疗就诊模式使得病人不需经过繁杂的就诊流程便可以轻松解决自己的病患,可以通过设计个性化的尺度空间进行设计,满足不同类型患者的需求。
在医院的平面设计、施工中,配套设施应该按照人体工程学进行,针对不同仪器不同使用人群的具体情况,对它们进行差异化设计,要满足残障病人的无障碍设施、满足老年人使用的设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病人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病房、诊房、检查室等不同的房间应依照功能取向进行设计。保证医疗垃圾的分流,防止出现交叉感染,尤其在大型综合性医院,原有的集中式出入口、候诊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需求,应该建立全新的大厅分区、流线独立、根据不同的科室分流病人,防止传染病感染。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应该充分利用美学和心理学知识从房间色彩、装饰风格、材料选取、灯光、视听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设计,最大程度建立和谐、唯美的环境,以达到缓解病人焦躁心情的目的,如果可以的话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室内环境同室外环境有机结合,互相融合,提供巨大的活动空间,门诊的大厅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挂号、收费等部门,可以扩展鲜花店、茶座、便利店等,甚至可以将银行分行、餐厅、商店等大型场所融入其中,完全改变医院冰冷、乏味的景象,让病人一进入医院就感受到温馨,减轻患者心理上的负担,新的酒店大堂式就诊大厅,已经逐步成为当代医院建筑的新趋势。
现代化的医院设计,除了保证污物分流以外,还应该做到人流与货流分开,在平面总体设计中,除了将手术室、放射科等重要科室单独分开以外,门诊、急诊、住院部、各个连接入口均应该分流,设置专门的医生、患者、探视人员行走通道,防止医患混杂,最大程度减少医生和病人的干扰,为患者提供稳定、安静的就医环境,同时也为医生提供独立、完善、自成体系的工作环境。对于护士工作区域而言,应该满足位置合适,行走便利的特点,满足同各个区域联系的要求。这样一来,不同病房的病人均可以方便的看到护士工作区域,时刻感觉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帮助,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护士的工作区域还应该有应视条件,满足护士更衣需求,保证护士在更好地位为病人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环境。为了保证护士的业务水平和自身发展需求,应该进行定期的讲座、讨论等教学内容,然而这些活动并不需要病人的干扰。对于医生而言,其工作区域应该相对封闭,独立,防止外界干扰,保证医生做出合理、正确的思考判断。在一些特定的区域,比如手术室、放射科、核医学科等,必须经过妥善的保护,才可以保证正常的医疗工作。同时,由于医院环境的特殊性,在设计中应该注重环境对心理的暗示作用,防止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对身体造成压力。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医院对计算机应用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远程医疗会诊成为一种全新的诊疗模式,在各个医院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国内各大医院以及国际间医院的交往将更加密切,利于中小医院向大型医院在线求助,同时,对于疑难杂症的诊治将有很大的飞跃,医院的信息化中心建设将有更加广阔的前景,目前智能化的建筑设计为后续的信息通信、智能化办公体系、建筑设备管理等提供了实施基础。考虑到医院的独特性和针对性,其不同于其他行业,在普遍的智能系统中有具备各自独特的特点,除了医疗资源以外,医院复杂的人流、物流业极大地限制了医院的高效发展,合理设置物流、人流的传输点以及相应的操作空间也是设计师的重要任务,尤其在施工图设计中避免与其他管线的干扰。
随着医疗科学的日新月异,医疗设施的门类也日益增多,各种具备不同功能的设备不断涌现,随着更多的先进的电子技术引入,使得医疗器械成为尖端科技领域的重点。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未来医疗发展的趋势,预留有足够的空间。从社会心理学方面考虑,现代的医疗建筑还承担着繁重的社会责任,作为绿色医疗发展新趋势,当然绿色医疗并不是指大自然创造的系统,而是经过人为设计而最大程度上贴近自然、亲近自然,尽量节约能耗,降低污染,有利于人类健康,医院在进行整体布局、建筑材料选取、设备组装等方面必须遵循节约、降耗、绿化的原则。我们所提倡的绿色建筑理念不单单是室内外的绿化、医疗污水的处理、有害气体处理、医疗废弃物处理、建筑装备和安装材料,这些其实还是片面性的,应该依照绿色建筑理念进行设计,以人类生存为主要指标,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总结
伴随社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我们更应该重视医疗建筑的发展,它不仅仅关系到我们的城市建筑效果,更重要的是对于医疗整体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相信,我们心目中完美的医疗建筑将会在不久以后拔地而起。
参考文献:
[1]晏国利,李俊来.《现代化医院建筑具备条件的探讨》
[2]王昌焘.《中国现代医院建筑的新概念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医疗建筑?本土化?国际合作模式
国外建筑团队进入中国后,起初在酒店、商业、办公与展览等有较多社会参与性的民用建筑领域展开了与中方建筑设计团队的合作。其后逐步在体育、演艺、交通等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建筑类型中展开了合作。而医疗建筑的国际化合作,因医疗建筑自身功能的复杂性,则是近十年才开始的。众多项目的合作,为中方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开拓了建筑师的视野。然而由于医疗建筑有其特殊的专业性、复杂性,医院管理层、医护人员及患者有不同的使用习惯和管理方式,就诊、医保模式不同,中国拥有自身特殊的国情,因而注定医疗建筑不会走过其它建筑类型同样的道路。
我院作为中国医疗建筑设计的先行军,较早便开始了较为广泛的国际合作,曾在诸多项目中与美国HKS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美国GBBN建筑设计事务所、德国Nick Partner建筑设计公司、日本山下设计公司及法国Arep建筑设计公司、加拿大Zeiderler Greenell设计事务所等公司进行过合作,特谈几点体会。
一、医疗建筑的专业性使得直接借用国外模式较难适应中国现状
医疗建筑是由多种功能相关却又不同的部分组合而成。如此复杂的功能组成使得建筑功能在建筑总体设计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注定了与其它种类的建筑有所不同。
由于交通与旅游等行业的发展缩短了国家与国家的距离,因此酒店、办公、商业与展览等类型建筑已经逐步走向国际化,中国几乎完全移植了此类项目的规划设计、功能组织关系和空间设计。然而医疗建筑较强的专业性使得直接借用国外模式很难适应中国现状,国际化的合作要充分尊重医疗建筑的专业性并照顾到中国的特殊国情。
二、传统中外合作模式及现状
初期国际合作建筑项目均借鉴和利用了国外的医疗模式,但中外设计师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同时医疗建筑的特殊性要求建筑师对当地文化和社会环境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做出适合中国当地的医疗建筑作品,因而国外医疗模式与中国医院的使用习惯产生了较大的矛盾,这种国际化的合作形成两层皮,中外设计机构又在阶段上划分分工,专司其职,难以捏合。
国外建筑师提出的医疗建筑设计所采用的模式通常是国外已经非常成熟的模式,然而国外人口跟我国人口数量相差较大,这意味着将国外医疗模式搬至中国将是数倍的扩大,但是因为规模的扩大而采取简单放大的模式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研究,得出一种适合中国人口规模和使用方式的医院才是合作的重要成果。
目前与我院合作的设计团队均来自发达国家,发达的经济支撑了良好的建筑设计标准和室内装修标准,然而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因而搬用国外的建筑设计势必达不到理想的设计效果。从建筑的完成度角度,也需要研究一种适合中国经济条件的建筑设计标准与细节设计。
目前传统的中外合作模式大都应用于国际招标项目,或是规模较大的项目。中方设计公司为了提高在竞标中的竞争力,与外方联合,并且从国内诸多项目中能够看出外方设计公司的确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我院在与国外合作的某医院项目中,在外方完成概念方案后,进行了全方位彻底的方案调整,使之符合中国的使用情况,承担了巨大的工作量,最后外方留下了一个粗浅的概念和立面,客观上也造成设计周期的加长。
中元医疗的第二段国际合作,采用与外方设计公司在方案阶段就平等合作、协同工作的模式,效果有所改善。但由于人员不固定,且双方仍然存在文化背景差异、对中国国情了解程度的差异,合作过程中免不了争论、解释、理解、妥协,进而达成共识的过程,经过这些过程达到了“融合”,但仍存在深层次的理解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项目创作的内涵深度。
总之通过长期的合作、摸索和修改,传统合作模式已经显示出一定的问题,中国的医院使用情况与国情均要求一种新合作模式的出现。
三、国际化合作设计的新模式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我院成立了IG工作室,创造了一种国际工作室的模式,旨在建立一个平台,提供一种中外设计师共同工作的方式,通过若干项目的磨合,形成中外建筑师的“交融”,达到在无需解释、理解和妥协的共事平台,设计出有内涵、兼具国际现代品质、又很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建筑,也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作为试验田,为中国医疗建筑设计进一步实现跨越的国际合作摸索一条新路。
(一)生活中互为师长,互相促进
传统的中外合作中,中外双方设计师只是在合适的时间节点进行工作的交流,不过是一种工作上的合作;长期的合作会形成默契,是一种融合;国际工作室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共同的环境,中外设计师在同一的工作环境中互为师长,互相促进,互相完全理解了对方的思路和想法,设计上是一种交融。
这种工作室的模式与传统的中外合作模式有着质的区别,避免了传统中外合作建筑设计中交流方面、医疗模式与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二)工作中做到了文化的共融
中外设计师有着不同的成长历程和前进道路,受的是不同的教育和不同的文化熏陶,因而对建筑和创作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然而任何一种创意和思考都有其优势和弊端,设计思路的融合才能创作出超过任何一方的作品,扬长避短,实现合作的真正价值。
比如在诸多中医医院的创作中,中方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这是中方设计师的优势,然而这也是中方设计师的弊端,不容易从传统的建筑布局、坡屋顶和对称布局中逃脱出来;外方设计师虽然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然而外方设计师擅长文化的提炼和西方建筑构造和做法。中方提出传统文化的意蕴,外方设计师通过西式的建筑处理方法,中西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感的、蕴含传统文化的、又符合中国使用方式的内外兼修的新时代建筑作品。
国际工作室的环境使得中外设计师能够殊途同归,互相理解对方的文化,从而从文化的角度阐释建筑作品。共同的创作氛围可以让中外设计思路融合,创造超越任何一方的建筑作品。
(三)共同参与使建筑设计与实施成为一体
建筑方案的创新主要得益于文化方面的融合和生活、工作方面的交融。然而创新的建筑作品的实现需要新的构造和材料等方面来表达。
国际工作室的模式为中外双方提供了共同的工作环境,除了建筑的创作,还共同参与建筑实现的各个阶段,共同的文化融合创造了融合的建筑作品。共同对建筑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参与创造了新的做法、新的材料搭配、新的空间效果,最终确保了建筑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