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质大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09: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质大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质大学论文

第1篇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经过了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2011年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提出了绿色文科、绿色学报的办刊理念,期刊定位更加清晰,学报定位为“多学科研究资源环境问题的国内高端学术平台,广受学界尊敬的新锐文科学报”。二是相关期刊数据继续前移,权威文摘转载量稳中有升。学报再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和CSSCI来源刊(2012-2013),其中在CSSCI同类期刊排名由2008-2009年版的第65位、2010-2011年的第42位提升到第27位。三是特色栏目“资源环境研究”荣膺教育部“名栏工程”建设栏目。

为感谢海内外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厚爱,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本刊编辑部决定从2011年起,开展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刊发的全部论文(共计119篇)。

二、评选数量

共评选10篇优秀论文。

三、评选标准

1.论文选题探讨的是本学科的前沿、难点问题,或在研究方法上有新颖独到之处。

2.有较高的影响因子。

3.被权威文摘全文转载。

4.适当考虑是否为重要基金项目。

四、评选方式

1.初选阶段。在初选阶段,作者可以自荐,读者可以推荐,但需要提供推荐理由或证明材料;同时,编辑部也将对所刊发的论文进行挑选。自荐或推荐截止日期:2012年3月31日。

2.专家评议阶段。成立由校内外知名教授组成的评审专家小组。编辑部将组织专家进行同行评议,确定拟入选的优秀论文并在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网站(省略)上进行公示。

3.省略.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我校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论证会召开

第2篇

论文摘要:经济落后地区的高职院校英语实训,在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更要大力开掘校内实训,这是在现有条件下尽快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高职英语校内实训主要是在多媒体的应用,英语俱乐部、英语角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以及举办英语夏令营活动等方面进行挖潜,发挥出通行做法的潜在作用。

校内实训基地是指设在校内的,以学生训练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实践训练场所。高职英语教学涉及听说读写译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校内实训基地能实现普通课堂无法完成的能力训练。尤其在经济落后地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尤为重要,它不仅应该成为学生的训练场所,还应该成为英语四六级听力考试的培训基地。

一、建立多媒体情节模拟实验室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就是置身于良好的语境中。教学内容新颖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前提条件,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效地实现了这一切。采用多媒体英语教学,结束了单一文字教学局面,可以图、文、声、形并茂地传授知识,可以看到生动的视觉背景,听到高质量的英语和音乐。

在多媒体情节模拟实验室中,选择英语实训材料是一个重要问题。在选择材料时,可根据经济落后地区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而确定。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基础较差,但有很强的学习热情,教师要甄选那些难易程度中等,比较容易掌握,而且贴近日常生活的内容,如日常商务英语、日常英语会话等。如果学生今后的就业要求他们掌握一些和自身专业有关的英语内容,教师可选择那些范围涉及广泛,和高职专业有关且难度较浅的资料,如英语谈判基础等。如果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可能会用到一些日常生活用语,日常生活需要的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要甄选那些接近生活的实训内容,如腾讯QQ、MSM等聊天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全真实的日常语言环境,还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外语电台来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利用搜索引擎选择英语精读与泛读材料,发送电子邮件与国际笔友进行交流等。

二、举办英语课前三分钟演讲、英语俱乐部和英语角等活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英语课前三分钟演讲、英语俱乐部、英语角等活动都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实训的互助平台。在校内创办英语俱乐部和英语角,以英语为学生之间交流的媒介,把来自天南地北互不相识的学生聚在一起,不仅让他们在温和、愉悦的氛围中结下深厚友谊,也在交流中锻炼自己、充实自己,并且英语能力会在实际运用中得到提高。在举办英语课前三分钟演讲、英语俱乐部和英语角活动中,以下问题应引起注意。

1、持之以恒

英语课前三分钟演讲、英语俱乐部和英语角是一个长期活动,不易坚持。若偶尔举办一二次很容易,但如何使之形成习惯,持之以恒并且办出自己的特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程。为了保证活动次数和质量,教师应该在每个学期的开学之前就确立好这个阶段所有活动的具体时间,并且有一个明确的构想,并做出详细的活动计划,这样就可以在整个学期严格按照既定目标实行,使学生和教师都没有逃离的理由。:

2、合理安排时间

在繁忙的日常学习中,很多学生已经把自己的时间排得很满,因此英语角活动不应举办太频繁,一周一次为宜,而且应选择在周末课程比较轻松的时间。英语俱乐部则可安排为一个月一次,并做出详细的活动计划,这样就可以在课余时间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在简单的交流中提升大家对英语的使用能力。

3、保持新鲜感

每次英语俱乐部和英语角活动应安排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教师或外教,也可以从外校聘请一些教师来与学生交谈,这样就可以保持活动的新鲜感,使学生有兴趣参加这样的活动。英语角活动中应该请外教或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外国朋友来与学生进行对话,发现并改正学生英语发音的不准确和偏差,使学生的英语口语更符合国际化要求。在不断的交流和讨论中,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会因为学习技巧、方法的得当而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

4、精心策划活动内容

在每次英语俱乐部和英语角话题的选材中,要找那些贴近生活、易于交谈、相对热点的话题。在英语角活动中,还应适当根据形势的需要而安排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谈,有据可依,如就业问题、影视动态、新闻热点等。在英语俱乐部活动中,可让学生表演一些英语短剧等。

三、举办夏令营活动

英语夏令营是传统的夏令营活动之一,其所设计的英语学习课程,旨在丰富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课外生活,拓宽学生英语学习的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改进英语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高职学生的全面素质。在举办夏令营活动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夏令营的地点和时间

夏令营地点的选取应采取就近原则。因为经济落后地区的高职学生经济条件一般,太远的地点并不适合他们中的大多数。时间应选择在假期,这样既可使学生都有充裕的时间参加,也可使学生在假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2、夏令营内容的设计

夏令营活动中,要求参与人员进行英语自我介绍和英文小故事的讲解。在这一过程当中可以培养参与成员的胆量,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展示自我,显现出真我风采。另外,还要安排一些新颖、有趣的英语活动。

3、与外界合作

第3篇

为落实纲要精神,进一步推进中国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深化高等学校外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学生学习技能,帮助学生实现专业学习,拓展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拟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和《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等机构,联合举办第10届全国教育技术与大学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主要包括四大议题:

一、大学外语课程及教学改革

1.大学外语课程设置研究

2.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

3.大学外语教材研发与网络平台资源建设

4.大学外语教学与测试

二、外语资源建设与教师发展研究

1.“三多”语境下外语学习资源建设

2.“三多”语境下外语教师发展研究

3.“三多”语境下学术信息技术素养和多元识读能力研究

4.外语教育技术研发与应用

三、电子语境下的语言学研究

1.网络语言学研究

2.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四、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

1.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探索——理论基础、方法论、研究内容等

2.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实践——学科定位、课程定位、人才培养等

会议将特别邀请中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外语教育技术领域主要专家莅临大会做主题报告。

会议特别征求相关主题研究的参会宣读论文,优秀文论将设立特别奖项并择优推荐发表。

论文提交日期截止到2013年11月11日。论文提交邮箱:

会务信息:

1.时间:2013年11月16~20(周三-周日)

2.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3,会务费:1000元/人(包含餐饮、资料、专家费用以及部分考察费用)

4.承办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

5.主办单位: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

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

(详情请发邮件至或参阅http:///news.php“学术会议”栏目会议具体通知)

第10届全国教育技术与大学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第4篇

关键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资源配置; 问题; 对策

The Possible Solutions on the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of 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Huang Chunchun

Abstrac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on the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of 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we think we can adopt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the first is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strengthen the attention; the second is to establish a systematic configuration concept?oriented by needs; the third is to ensure the?supplying of teachers; the fourth is to establish a perfect security mechanism.

Keyword:

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problems; solutions;

通过调查发现, 欠发达地区中学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总体配置较差和城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差异较大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缺乏认识, 重视不够;二是配置观念不够科学、配置依据不够合理;三是师资供给量不足、质不高;四是保障机制不够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应对策略。

1 提高认识, 加强重视

1.1 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认识, 管理到位

教育行政部门要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良好品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真正把搞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要采取各种切实措施帮助学校有效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措施解决心理健康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吸引心理学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向学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等。

1.2 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 加强重视

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 学校领导的观念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调查中发现, 学校领导存在“心理健康教育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观念是导致欠发达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现状问题的首要因素。因此, 作为学校领导, 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把学生的心理素质放到与文化素质同等的高度来看待, 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当学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 才能从整体上合理部署学校的各项工作, 确保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场地设施、有时间, 才能扎扎实实、切实有效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

2 树立以需求为主导依据的系统配置观

2.1 确立以需求为主导的配置依据

王伟清教授认为, 教育资源配置应以需求为主导依据, 即配置什么种类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品质和数量应依据客观需求来决定。[2]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 实现工作目标必须具备的资源条件就是客观需求。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年修订) 》的实施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从种类上需要制度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人力资源 (师资队伍) 、财力资源 (经费) 、物力资源 (场地设施) 等。从品质和数量上看, 每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每所学校应设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应起到管理、监督、评价、领导、组织实施等作用;每所学校至少应配备1名心理健康教师, 心理健康教师应具有心理学或相近专业本科学历, 应持有职业资格证书, 能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能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每所学校要有必要的专项工作经费;每所学校应设立1个心理辅导室, 并配齐相关设施。一般来说,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应以上述这些客观需求作为主导配置依据。

2.2 树立有效利用的系统配置观

有效利用的系统配置观要求:第一, 我们要尽量满足客观的教育需求, 如实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资源条件, 这是一种客观需求, 我们应尽量满足这种需求, 提供人力、财力、物力、制度等相关资源;第二, 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资源当成一个系统, 对于系统而言, 关键性要素如心理健康教师是必不可缺的, 否则此项工作就无法运转;第三, 在教育资源配置中, 客观上需要多少就配多少, 既不能多配也不能少配, 不然就会导致浪费或无法运行;第四, 如果客观需求很多, 但现实教育资源较少, 满足不了这种需求, 我们就应该调整系统目标, 对现有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如现阶段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一时满足不了客观需求, 我们可以调整目标, 原来要求每所学校配备一个心理老师的, 可以改为几所学校共用一个心理老师;每个县区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数量不够, 我们可以采取以县或乡镇为单位建立心理健康教研室, 由心理健康教研室负责全县或全乡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 保障师资供给

3.1 建立专兼职队伍, 保证量的供给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 这支队伍包括专职和兼职教师。专职教师要选拔专业水平较高的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来担任, 兼职教师要选择那些有爱心、有耐心、综合素质很高的教师来担任。[3]

3.2 加强专业培训, 提高师资质量

专业培训可以采用分层次的方式进行:其一, 普及型。培训对象是学校全体教师, 重点是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通过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得到提高。其二, 提高型。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学校校长、各科室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以及主要学科教师等, 目的是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的素质, 关键是要提高校长的认识。其三, 专业型。培训对象是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目的在于提高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 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4]

4 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4.1 健全组织机构

首先,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成立相关机构, 对这项工作进行领导。第二, 各中学应成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指导, 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及工作计划, 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运行。

4.2 确保经费到位

政府部门必须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的投入并规范使用。其一, 要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资金投入。其二, 要保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环境资金投入。

4.3 加强人员保障

首先,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增加教育投入, 引进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 逐步给每所中学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老师。其次, 可以采取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 如:几所学校共用一个心理健康教师, 让心理健康教师轮流到几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鉴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强大性, 我们还可以依托高校, 利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来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让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到中小学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

4.4 构建督导机制和激励机制

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织专门机构和有关专家, 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工作标准, 及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调控, 实现工作目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履职情况、工作成效及时进行评价, 并帮助他们纠正过失, 加强和改进工作, 以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同时, 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欠发达地区所有中学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编制 (调查的22所中学都没有心理健康教师编制) , 心理健康教师的待遇难以得到保障, 职称评定还没有明确,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导致他们不太愿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许多人更愿意改做团队干部、政治课教师等其他的工作。建议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增加学校心理教师进修的机会, 提高待遇, 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表彰先进, 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 吸引更多的心理专业毕业生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之中, 防止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流失。

参考文献

[1]黄爱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以潍坊三中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 2014:23.

[2]王伟清.论基于需求的教育资源配置系统观[J].教育与经济, 2010 (1) :46-50.

[3]张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之构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1) :64-66.

第5篇

为了更好的深入地勘单位基层,了解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得到地勘单位及地勘从业人员的认可,学院在深化与地勘单位合作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尝试与探索。地勘单位拥有一大批高职、大专类直属院校,依托地勘单位“建站”合作模式主要是采取依托地勘单位下属院校建立学习中心,形成以学院为主导,以地勘单位下属院校为平台,地勘单位参与学生管理的合作形式,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优秀师资条件、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实习条件、地勘单位的管理约束能力进行有机的整合,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开展针对地勘行业从业人员的网络教育工作。

二、各展所长,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地勘行业的专业特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不仅是对于地质学等理论方面的学习,而且教学内容需要突出野外实践、设备操作、数据分析等具体环节,教学资源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采取依托地勘单位“建站”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整合高校、地勘单位以及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各项资源,有效弥补高校在开展网络教育工作中在管理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为培养地勘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资源建设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基础,学院根据大学的优势学科专业和师资条件,在对目前地质勘查及地质工程相关领域人才需求情况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情况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聘请了相关领域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野外实践经历的教授专家,组成资源建设团队,负责相关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丰富和完善工作。第一,地勘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需要、学历背景、进修和培训需求都有较深入的了解。学院在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资源策划阶段,与地勘单位的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深入了解地勘人员的学习需求,使教学内容的编排更具有针对性。第二,地勘单位下属院校拥有一批长期从事地质教育的教师,在地勘人才培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学院与“建站”院校合作,聘请相关教师进行教学辅导和答疑工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快速掌握学习要点,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第三,实践教学环节是地勘人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地域、学生规模等条件的限制,大学的实践教学资源很难面向网络教育学生开放,成为制约地勘行业网络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通过与地勘单位的“建站”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实习条件和实践教学资源,弥补大学网络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地勘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创造条件。第四,地勘单位拥有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与地勘单位的合作实践中,学院逐步完善了网络学生论文的“双师型”指导模式,即由一名学校指派的指导教师和一名地勘单位具有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这一论文指导模式的实施,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根据各自工作岗位情况等条件进行选题,可以有效利用与工作有关的课题与资源,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真正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学院、单位、学生三赢的目的。

三、分工合作,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第一,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需要充分发挥学院的主导和监督作用,在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组织、学习支持、课程考试、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进行教学质量的把控。通过与地勘单位和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合作,可以从多个渠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收集的信息对课程资源进行不断改进,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好的满足教学需要。同时学院针对网络教育各个学习过程制定了相应的管理细则,形成了学习中心、学院、地勘单位三重保障的质量管理体系,既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又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从多角度进行质量保障。第二,工学矛盾始终是制约网络教育办学质量的瓶颈之一。为了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问题,让学生能够认真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学院与地勘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探讨,使地勘单位的相关部门参与到学生的教学计划制定和日常管理工作中,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创造条件,有效避免工学矛盾的产生,同时单位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有效保证了学生对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第三,学习中心是开展网络教育工作的窗口和载体,站点的管理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了弥补地勘单位下属院校开展网络教育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提升站点的管理、教学、服务质量,提升网络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学院在与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合作建站过程中,不仅在资源互补、改善办学条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在提升站点管理水平,促进办学水平提升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学院在教育部及各省市教委对网络教育的评估考核体系基础上,结合地勘行业的办学特点,制定了包含5大类40余项指标的站点评估考核体系,建立了定期教学检查制度和巡防制度,采取“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原则,采用日常考核与定期检查评估相结合的措施,对各个学习中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量化指标体系,帮助各个站点发现管理及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督促相关站点进行整改,完善办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达到了提升学习中心整体办学水平的目的。

四、结语

第6篇

为何选择地球化学专业

在高三同学们进行专业选择时,常常会被诸如什么专业好就业、什么专业有前途、什么专业有发展前景等等这样的问题所困扰。然而在我看来,专业没有冷热之分,所谓的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只是大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所导致的区别罢了。只有对所学专业有兴趣,才有动力去学好学精,从而谋求到更好的发展前途。就我所读的地球化学专业来说,开设此专业的院校全国只有二十余所,每届毕业生总共才有三千余人,比起计算机、英语等专业,可以说是冷门专业。但是只要地球存在一天,地球化学就要存在一天,所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地球科学是人类永恒的事业,我自己出于对旅游和地球奥秘的好奇,报考了国内地学教育的排头兵和国际地学界的知名学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作为一所以地质、资源等为特色的行业高校,在国内地学领域中可谓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在2012年的第三轮高校学科评估中,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连续三轮分别排名第一。所以,想要从事地质工作,报考中国地质大学是最理性的选择。

课程安排和设置

搞地质曾经给人的印象是找矿、搞风水、上山下乡,其实这是很狭隘的理解。地质学其实涵盖了与地球(或者其他宇宙天体)有关的各个方面,它是一门很庞大的学科系统。

进入大学之后,我慢慢地了解到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专业拥有於崇文、张本仁、李曙光等院士,就连“嫦娥奔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也是我们专业的第一届校友。按照以往院士和每年的学生比例来算,平均2000人可以出一个院士。这也就更加激励了同学们钻研专业领域的动力。地质大学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在我所就读的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老师和同学们研究课题到深夜已经是屡见不鲜的情景了。每次走在校园的主干道上,看着路上行色匆匆的老师和同学,望着伴随学校成长的白杨,我愈加相信,简朴的地大,孕育了多少的地质人,又引领了多少的地质人啊!地大人始终践行着“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不断钻研,精深着地大的精深。在这里,我更加坚定了终生走地质之路的决心。

在专业课设置的方面,大一、大二期间学习内容主要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将来从事地质科研夯实理论基础,包括岩石学、结晶与矿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同时,专业课还设置了很多实习内容,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在结晶学实习课上,我们把小孩子玩的“积木”琢磨了大半个学期,睡觉的时候都在念叨晶型符号;在岩石学实习课上,我们拿一把小刀、一个放大镜观察三大岩类标本的结构和构造特征,若有几个很相像的标本的话,可够折腾大脑的;在晶体光学课上,我们利用偏光显微镜对岩石薄片进行观察鉴定,发现原来“石头也是有颜色的”。当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地球的演化历史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在做着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人类的历史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年华是如此短暂,何不充实度过?在雅安地震后的第二天,老师就为我们讲解了此次地震发生的机制原因。让我们意识到地质对人类社会是如何的重要!很多有名的教授都给我们本科生上课,教授们的知识渊博,待人宽厚,使我们受益匪浅。

本专业的实习和就业

野外是地质工作者的家园。中国地质大学在周口店和北戴河都建有教学实习基地。在大一的时候,我们前往北戴河进行了为期12天的地质认知实习,实习内容相对简单,但是为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大二暑期的周口店实习更加充实紧张,在为期三十五天的酷暑里,我们每天带上地质三大件出野外,爬山是家常便饭,划分地层、测产状、记野簿、绘素描,回基地后,要补充野簿、上课,还要预习第二天的实习内容。实习结束之后,大家都被晒黑了,体重也减少了,但学到的东西很多,掌握了地质工作者应具备的地质基本技能,学会了合作交流,为自己以后的地质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尽管很多人不能理解我们为何要选择从事这一行业,我想说是兴趣与使命让我们越走越坚定。

大三以后,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同时,若自己对科研感兴趣,可以跟随老师做课题。

时间就像是海绵里挤出来的水,大学的课余时间是十分充足的。如果利用好课余时间,多参加课余活动,对一个人的能力提升是很有帮助的。在大二时,我和同学申请到了两个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开始了自己的创新之旅。在科研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写论文,如何制定可执行的方案。每天的生活虽然很繁忙,但当自己有所进步时,都会为自己感到高兴。同时,我也参加了不少比赛活动,获得了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北极特别奖等。总而言之,大学所提供的机会是非常多的,只要你做一名有心人,便会收获令人欣慰的惊喜。

第7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土地资源管理;课程设置;导师培养

作者简介:陈思(1989-),女,安徽阜南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曹银贵(1982-),男,湖南津市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研究生教育处于最高层次,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与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关键阶段。而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生命线,则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于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先后于2003年、2005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依托学校地学、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的“土地评价与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土地信息技术”等支撑技术教育,吸引了一批批生源优秀、基础扎实的研究生。但是现有培养体系是否能够应对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新问题,充分发掘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以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此次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系统分析法,着重调研在校2009级、2010级、2011级三个年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本次问卷从研究生基本情况、学习情况、课程设置、导师培养、研究生自身能力培养、就业与职业规划、建议这七个方面设置,题型包括填空、单选、多选、问答等形式,共计56题。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校硕士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79份,问卷全部收回且有效。本文着重分析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导师培养两部分问卷结果,了解其培养现状与培养需求,以对现有培养体系的调整和完善提供借鉴。

一、研究生培养目标

研究生培养的最佳目标是,能够充分发动学校师资力量和广泛社会资源,培养出一批在专业领域内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专业背景知识并且具有从事科研学术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项目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虽在国家专业设置中属于公共管理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但从其学科性质来看,该专业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始终秉承“特色+精品”办学理念,强化“五强”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加强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鉴于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宽厚的地学背景和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为依托,重视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激发,造就“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

二、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分析

1.生源状况

招生数量在逐年递增,男女生比例较稳定,保持在1:2的水平。招生生源中,来自211学校的生源与非211学校生源比例基本持平,与此同时也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其中大部分生源为土地资源管理本专业考生,同时存在部分来自于相关度较高的跨专业考生,如:资源管理与城乡规划、GIS、环境工程以及极少数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专业考生。

2.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目前设置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课程设置在研究生一年级,要求不低于34学分。学位课包括政治、英语、数学、计算机四门基础课及两门专业基础课(合计18个学分)。选修课设置学科热点类、前沿类课程,由学生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自主选择16学分。

从研究生的学习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以及学分设置比较满意。其中53.25%的学生认为选修课数量刚好,但仍有32.47%的学生认为选修课稍少,并且可供选择的范围和余地较小。55.84%的学生表示,希望能开设一些学科前沿方面的课程。

在专业课程方面,学生们反映希望能更多地学习到土地政策法规、房产经济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随着行业科研、课题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生对外文文献的阅览量加大。同学们对自身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也相当重视。对于目前的英语课时设置,51.95%的学生认为课时刚好,但同时68.83%的学生希望加强听说能力方面的培养,以达到真正能熟练运用一门语言的程度。

3.导师培养

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反映与导师交流甚少。59.74%的学生希望与导师每月汇报交流1~2次,以便及时反映最新的学习动态,并得到导师的指点和建议。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41.56%的学生最希望能够在导师的帮助下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由导师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学术思想。

研究生认为出差调研对研究工作很有帮助。最想学到的是业务部门的交流经验以及具体的工作方法,分别占45.45%、31.17%。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引导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形成。从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论文的指导与分析到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导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品德修养无一不发挥重要影响。然而,随着近年来研究生规模逐年增长,专业师生比不断下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在此情况下,学生与导师的有效沟通大为减少,导师对各个学生的针对性培养缺乏有效认知。

4.科研进展

调查显示,64.94%的学生反映科研项目和论文存在困难,32.47%表示比较困难,难点源于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大部分研究生认为自身欠缺学术研究能力,甚至有36.76%的学生表示自身研究能力存在不足。

针对自身的现有问题,大部分同学表示课余时间会加强专业理论及英语的学习,每天花在科研上的时间为4~8小时。然而,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愿意看文献和写综述,各占28.57%以及23.38%。

大多数研究生都对于毕业是否应该发表文章持肯定态度,认为可以锻炼写作能力,但对是否发表在期刊观点各异。

随着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课题项目不断增多,研究生获得更多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并在实践中拓展思维、拓宽知识面,培养对学术问题的独特见解。目前,研究生平均每年可以参加1~2项科研项目,且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多数来源于立项课题。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较多,但在理论知识积累方面仍有欠缺;参与学术研讨、交流会较少,特别是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学术会议。这些情况极大影响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目前,学生大多参与的是校、院级的科技论文报告会,虽然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于专业的深度探讨、交流还缺少良好的平台。

三、研究生培养建议

本次研究着重分析了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导师培养两个模块的问卷结果。这两方面是科研与教学的集中反映。在当代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与教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最基本途径。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关键。

要实现中国地质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管理”的复合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建设重点,并且针对性地完善改进。针对本次调研所显现的几个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在优化加强课程体系、革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建立“导师团队”三方面下功夫。

1.优化课程体系,扎实理论基础

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高等人才教育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完善的课堂体系、全面的课堂知识才能满足行业以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并进一步为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来看,笔者认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实践必修课”的构建结构十分合理,可以继续采用,但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如何精简精选还需进一步研究。其次,选修课当中可以增设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土地政策法规相关的课程,推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完善专业培养计划。此外,加设一些专业相关资格考试的培训课程等,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相长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现有教学模式基本满意。善于借助多媒体手段和转换师生角色互教互授的学习模式,学生认为相当受益。在带着问题主动去思考和研究并阐述、讨论、调研的过程中培养研究思维。因此,构建一种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教学方式,是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重点。

笔者在此有以下几点建议: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学习思考;倡导教、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将理论知识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起来;对课程内容进行延伸拓展,结合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调研、讨论。

3.组建“导师团队”,全面培养人才

由于研究生规模扩大,导师带的学生也多于以往,使得多数研究生反映的“与导师沟通频率低”、“交流时间少”等问题难以避免。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团队式的导师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由一个学科领域的多位导师有机组成的团队势必能够将学术背景知识、学术思维、科研能力最充分地结合起来,并发挥出更好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单个导师由于课题或其他行政事务繁忙,可以与其他导师沟通解决问题。这样一来,研究生成长在一个高水平、无障碍的学术团队中,视野开阔,更利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选择;此外,团队建设将促进研究生的多层次教育,研究生与团队成员间进行多维联系,不同的学术领域、多元的技术层次及多样的科学体验将研究生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同时,建立研究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整体优势。此外,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跨学科的知识,指导他们选修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中间学科以及新兴学科的课程,使他们领会学科的思想,汲取学科的精髓,逐步成为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此外,构建探讨、启发、互动的交流模式,更多地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着重调研了土地资源管理在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导师培养情况,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完善措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结合生源状况有差异性地分析课程设置的合理度和导师培养的合格度。研究生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点,只有把好这一关,具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良好的导师培养,树立学术意识,培养科研思维,才能发表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输出高水平的科研人才,进而有助于学科的长足发展以及国土资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渠丽萍,李江风,张丽琴等.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0,(1):74-77.

[2]赵华甫,袁春,吴克宁.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9,(2):62-65.

[3]王万茂.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1,(5):22-27.

[4]王华,李江风,王占歧,等.对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0,(2):24-26.

[5]陈燕施,润身.关于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J].中国地质教育,2000,(3):25-26.

[6]邓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2007,(2):1-4.

第8篇

为什么要写参考文献呢?论文的作者必须通过参考文献标注来表明哪些学术论点是引用了前人的,这样才能把知识产权很好的划分开来。关注学术参考网,可以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审计实训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审计实训论文参考文献:

[1]林克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审计实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7).

[2]彭东生,袁红萍.高职会计实训与审计实训教学的无缝对接[J].财会教育,2013,10(20).

[3]李岩,杨粲.高职院校审计实训教材开发的实践研究[J].全国商情,2013(10)75-76.

[4]缪喜玲.审计实训教学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6(28):72-74.

[5]罗立立,吴奇峰.浅谈案例教学在高职审计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0(7).

审计实训论文参考文献:

[1]马春静.审计模拟实训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梁冠华.审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8,(06).

[3]刘峥,范莹莹,蔡文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22).

[4]夏艳姝.审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

[5]李岩,梁平,李航.高职院校审计实训校本课程开发探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19).

[6]陆迎霞.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建设研究——基于会计学专业审计实训课程[J].国际商务会计,2012,(06).

[7]缪喜玲.审计实训教学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3).

[8]夏艳姝.审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

审计实训论文参考文献: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2]叶江虹.案例教学在审计课程中的创新实践[J].会计之友,2011(3).

[3]何芹.审计实践教学及其管理模式——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8).

第9篇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通选课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高等教育联系起来后,对它的研究和讨论越发深入。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始于1945 年美国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是针对当时大学的学术分科过于专门化、知识被严重割裂等问题而提出来的。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专业性教育部分,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高等教育。通识教育面向所有大学生,并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旨在培养能够有效地思考,能够清晰地与别人沟通思想,能够认识普遍性价值的复合型人才。其内涵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通识教育要培养现代社会中的合格“公民”和“人”; 第二,通识教育要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使其具备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第三,通识教育要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和较强的能力素质。

2 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通识教育实施的主渠道是课程。①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工作,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够让学生在主修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跳出专业范围,突破学科阻隔,了解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思维方法和研究手段等内容,有利于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拓展专业知识、开启思维之门。②二是能够让通识课程的任课老师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主动去了解其他专业的学科性质,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方式,进而提升自身能力。三是通识课程的开设推动了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与贯通,为综合交叉学科的发展进行了智力储备。

3 本科阶段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特点

3.1 通选课具有相对灵活性

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和通选课。公共必修课包括英语、计算机、体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主要受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与评价,这部分的课程体系已相对完善和固定。而通选课一般由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主设置,高校拥有相对充分的发挥空间,可以体现自身特色和教育取向,是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的关键。

3.2 通选课具有明显趋同性

本科阶段的课程基本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进行设置。学科专业目录除规定了 249 种专业外,还对每一种专业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中就包含关于各专业的主干课程。比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地质工程专业,遵循专业目录,其设置的专业主干课为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基础、土力学、岩体力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学基础、岩土钻掘工艺学、工程地质勘察等;还规定了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测量教学实习(1周)、地质认识与教学实习(6周)等。同样的通选课的课程设置同样受制于专业目录――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专业目录以外的课程,③即使学生有需求,老师上不了,院系也无法承担教学任务,导致了我国高校之间的通选课差异小,很难形成特色。

4 本科阶段通选课体系的现状

4.1 部分“985”工程大学通选课课程体系的基本情况

根据武书连等所著的2010中国大学评价及高校官网资料,对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等33所“985”工程高校的通识教育体系进行了研究(大学名称以科研得分排序),其中,以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7所大学为代表的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高校,占21.2%;其次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4所大学开展素质教育,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等4所大学开设通识学院,两种类型均占12.1%;第三是成立基础学(课)部的高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3所,占9.1%;最后是开设公共基础课的高校,如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所,占6.1%。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3所大学,以公共必修加通选课的实施开展通识教育,占比最大,为39.4%。从上述数据上看,通选课是目前高校通识教育开展的最主要形式。

4.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通选课的建立情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一致,采用公共必修加通选课的模式。为进一步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建立通识的跨学科基础的教学体系,启发学生思想,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出台了通选课课程管理办法。管理办法规定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人文与艺术等课程类型及开课人数、学时、学分,并规定了通选课的考核和评定办法。管理办法特别强调:教师应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习成为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过程,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2013学年度共开设通选课283门,占所有课程的5.5%,通选课学分累计为374分,为该学年学分总数的2.5%,满足35760人次的选课需求。其中包括地球趣语、油气地球化学分析前沿、应用地球物理导论、地震与地震灾害、行星科学概论、油气开采与集输、地壳运动及地壳形变、数字地球技术与应用等依托现有专业优势开设的通选课课程,更有根据野外工作经验开设的野外生存体验课和根据长期地质工作经验开设的玉石及玉器赏析。

5 关于本科阶段通选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想法

5.1 确立建设原则

通选课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强调价值导向性,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学识的培育,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的视角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选课的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史、思想史和学科智慧;二是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批判精神;三是加强学生对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的认识;四是促进不同学科间交叉渗透;五是使学生自觉遵守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价值和规范;六是使学生在最基本的学科领域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路和方法;七是启迪智慧、拓展视野、有利用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

5.2 调整教学计划

作为选课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在本科教育中所占比例较小,同时,要求学生完成的公共必修课又占据了相当比例的学分(约 40~50 学分)。④因此,建议调整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改革。第一,在本科教学中,增加通识课程在毕业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第二,在通识课程内部,通过将公共必修课中适合通选课要求的课程吸纳到通选课体系中等多种途径,适当减少公共必修课的数量,加强跨学科、探究性、综合性等通选课的比重;第三,开展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新机制改革试点,增强高校专业建设自我规划、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责任和权利,加快完善学校专业调整与动态优化机制,允许高校根据自身的力量来自主设计新的通选课课程,为发展具有特色的通选课课程体系提供平台。

5.3 完善课程内容

高等学校必须由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转向“整体化、综合化”的知识教育,创立跨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通选课课程,在文科和理科中筛选出灵活性较强的内容,可以进行文理融合,形成理工结合的新课程,以此来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综合化发展要求,进而构建通识教育的立交桥。⑤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少而精的高品质通选课,提升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逐步改善通识教育课程“杂、乱、差”的地位和形象,使有限的通选课学分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

6 简短的研究结论

高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践证明,不管什么样的学科和专业都可以通过通识教育的实施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识教育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大学教育的全体。当前,通选课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明确目标和步骤,进一步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多样化的课程特点,不断提升和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通讯作者:潘娣

注释

① 蒋宗珍.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86-88.

② 熊治平.关于高校开设通识选修课的几点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09(4):41-42.

③ 孙鑫.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