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现代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09: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现代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现代化论文

第1篇

(一)农业保险是规避风险,减少农民损失的一种手段。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农业既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又是一种高风险、低效益的薄弱产业。农业风险的合理分散和转移是加快农业发展、维持农村稳定的必要条件,农业保险就是一种农业风险的社会化财务转移机制。农业保险在防范各种农业自然灾害、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因此推动农业保险普及、构建全面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时期,农业保险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将大有可为,农业保险不再仅是简单承担自然灾害经济补偿的功能,更是要全方位服务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为“三农”提供一揽子的风险解决方案。

(二)农业保险有利于稳定农业再生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一是各种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农业生产链条中断,使农业生产活动连续性遭到破坏。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后,由于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得到保险公司经济补偿,使农业生产主体及时恢复生产生活。二是农业保险有利于农业生产主体扩大再生产,农业保险的损失预防、损失补偿和风险防控作用解决了农民扩大生产的后顾之忧;农业保险的融资功能,解决农民扩大生产的资金缺口。综合作用下,农业保险有助于维护农业生产过程的长期稳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农业保险有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需要农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承担的经济责任和风险也相应增加,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就会阻碍其农业生产的进行。但是实行农业保险,能够减少农民的损失,鼓励农民推广生产新品种,采用新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

(四)农业保险能加快农业科技发展、转变农业经营模式。

一是农业保险能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保险服务,减少新技术推广和应用中的障碍。二是农业保险促使农业产业化组织利益和风险有机联系,形成各个经营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从而有助于形成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基础和制度基础,确保农业产业化进程顺利进行。

二、农业现代化对发展农业保险的积极作用

(一)农业现代化为保险行业发展提供契机。

近年来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相关主体更加多样化、农业生产方式更加集约化、农业生产链条更加组合化、农业生产更加规模化、农业经营更加市场化、农业风险更加复杂化,一旦受灾,损失巨大,因此,农业现代化提升了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险意识,对保险的需求更高。

(二)农业现代化为农业保险的创新提供契机。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常态不断催生农业保险的创新机遇。一是农业现代化促进了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过程中,农业风险不仅涵盖了生产过程,还可能延伸到相关的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需要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二是农业现代化促进了农业保险经营方式的创新,卫星定位、气象预报、航拍等技术的进步,可以实现农业风险损失的预测、核查和控制,传统的农业保险机构依靠村级行政部门代收保费、定损、发放理赔款等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卫星定损”、“一卡通”取代。

(二)农业现代化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转型的契机。

传统的保险业依靠铺设机构、价格竞争等非理性手段抢占农村市场份额,这种落后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不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求保险公司要通过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加快建设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农业巨灾风险保险制度,尝试农业保险专业化、差异化发展。

三、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的补贴金额相对规模较小。

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政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政府大力的支持,由于每年财政的收入一定,当政府向一种经济实体投入时,就会减少对其它方面的投入。另外,保费补贴,并没有被放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显然,对于农业保险的规模就相对较少。

(二)对农业保险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政府对那些高收益的有发展前景的农业大力支持,对它们进行补贴,而对一些不符合调控方向的农业不管不问,任由它们自生自灭。因为政府在财政补贴上有很大的权力,所以很容易造成不公平的现象。另一方面,农民认识不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认为是保险公司在骗钱。

(三)农业保险地域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地理环境不同,农民的收入水平等各个方面也有所不同,这使富裕地区财政补贴压力缩小,而使贫困地区难以支撑庞大的财政补贴费用。所以由省级制定的统一的补贴标准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会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四、完善我国农业保险的建议

(一)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

建立风险基金用于补助保险公司由于巨灾风险带来的损失,来弥补保险公司的亏损,维持其财务稳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来筹集资金,也可以从自身保费收入以及年度盈余中计提,同样可以是社会的捐赠。政府应建立农业信息定期公布制度,让农民更多地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二)建立农业保险补贴监督管理体系。

第2篇

(一)我国农业人均土地少,经营规模小以及缺乏规范种植的现状,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管理创新,有利于解决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与农业资源制约加大的矛盾。加强新村农业试验场农民种业技术员培训,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机制,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现代化农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逐步减少。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管理创新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并举之路,既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又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既可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又可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管理创新是通过提高单产、节约资源提高产量和效益的,既是高产、优质农业,又是资源节约型农业。

(二)我国要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这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管理创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目标是提供足够数量的和高质量的农产品。我国的农业生产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仍然存在着突出的挑战。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管理创新,可以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提高附加值增效,这就从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等关键因素上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只有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管理作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持续增收问题。

(三)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管理创新,有利于解决保护生态环境与农业面源污染的矛盾。随着全球农业的加快发展,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增加,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这就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把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起来,积极发展高产优质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

二、管理创新现代化农业的目标

随着农业国际化发展和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推进,一些农业发达国家高效农业发展不断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全球农业面临的收入与效益、供给与需求、生产与资源的矛盾凸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地多人少的国家,还是地少人多或地人适中的国家,都把管理创新现代化农业作为重要任务,作为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突出矛盾的有力措施。未来全球农业的竞争是发展高效农业的竞争,是建设、管理、创新现代化农业的竞争。新村农业试验场管理创新现代化农业的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新村农业试验场整体农业布局得到优化

把新村农业试验场建成北京农业先进科技示范基地和培训基地,使农场整体布局得到优化。把科技园建成为国家级小麦、大豆、水稻试验园,并新增5到8个小麦、大豆新品系。把试验场发展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现代科技农业的样板、休闲观光农业的样板、有机农业的样板。食品产业发展规划上,将以食品园区为平台,做大做强传统食品,做精做细特色食品,做优做长现代食品产业链,逐步建成为北京最大的食品产业基地。将依托城镇建设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消费品批发交易市场,打造现代物流业。生态城镇建设将依托农场优美的生态环境、观光农业和丰富的河网化资源,大力推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使新村农业试验场成为区域经济中宜业宜居的新型现代生态城镇,成为北京人居住、休闲的“后花园”。

2、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资源得到科学利用

管理创新现代化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使得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使农业资源和农产品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科学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新村农业试验场的整体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循环发展,农业区域优势发挥和市场需求得到有效结合,使得整体农业布局得到优化,形成农产品进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流通营销体系和能力,以及应对农业国际化竞争和挑战的较强实力,把农业资源和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和基础。使新村农业试验场的整体农业及农产品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发展协调的高效现代化农业。

3、新村农业试验场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发展创新现代化农业是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农业。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是发展高效农业的主要目标,坚持把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4、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发展创新现代化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创新现代化农业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明确的市场导向、有力的科技支撑,以及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具有鲜明的标志和特征。坚持把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核心任务。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持续增收动力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农民尽可能多地得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利润,深度开发利用农产品,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三、管理创新现代化农业的具体做法

加快高效农业发展,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农业发展之路。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的具体做法是:

1、立足北京现有资源优势,建设新村农业试验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要立足北京的气候资源优势,根据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资源,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要按照农业区域优势,确立当地的产业目标和主攻方向,建设优势农业产业带,提高农产品的产出率和商品率。目前,新村农业试验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已基本形成,对农产品增产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2、建设、保护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集中建设水利骨干工程,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保护,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建立健全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等农业基础体系完善。

3、加快推动新村农业试验场循环农业发展

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要循环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综合发展种养加工业,提高农业整体产出率。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积极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要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循环利用资源,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

4、加快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科技进步创新

重点推广农作物简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加快发展新村农业试验场的科技进步是现代化农业的核心。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建立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技术体系。要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拓展农机作业领域。要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要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

5、健全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经营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办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在机械化防治病虫、测土配方施肥、供种供苗、农机服务、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等方面,推进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为农民提供全程化、系列化服务,有效解决农村缺劳力、缺技术、缺信息的问题,建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体系,建立队级植保机防专业队OO个、农机专业合作社6个,配备农田作业机械3000台套,同时建立肥料、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专业化服务体系。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健全新村农业试验场社会体系要求坚持高产、优质、高效并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的前提下关注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6、积极发展新村农业试验场适度规模经营

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尝试新村农业试验场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7、培养新村农业试验场新型农民科学种田

应把依法规范、加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的战略举措,增强农民互助合作意识,切实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组织农民、落实政策、对接市场等方面的作用,提倡农民科学种田,使农业的效益得到最大化。

第3篇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Spring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

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Sustainable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Barbara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

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工厂化农业一般适于布局在都市的周围,所以也有“都市型农业”之称,因为“智能型农业工厂”不仅包括蔬菜、园艺花卉,还有畜禽、特种水产品生产以及微生物生产。由于都市有发达的信息、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备,加之都市庞大的消费需求,未来的智能型农业工厂必将云集在都市周边,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第4篇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必须看到在推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风险,具体来讲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事农业劳动的素质比较低

目前在我国的总人口中,农民占到了9亿多,有一大部分的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基本上都是文盲和半文盲。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对农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农民的素质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从上表对农业大省河南省的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农业人口中的老龄化非常严重,这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量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因为到城市打工可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集中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文化程度。老龄化和文化程度较低都对我国推行农业现代化非常不利。

(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新技术推广存在较大风险

在我国的农村,尤其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目前采取的仍然是粗放式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致使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等自然灾害加剧,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业成果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研究成果的转化上发展缓慢,许多科研成果和新技术无法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农村基础从事工作的科研人员较少,没有健全的机构组织,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研队伍。因此在农村推广新技术存在很大困难与风险。

(三)农业现代化的投入较高,存在着金融风险

在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含量大都已经达到了80%以上,基本上已经全面实现了良种化,喷灌和滴灌技术已经全面推广,在一些大型农场里,遥测、遥感和计算机控制拖拉机技术已经开始使用,互联网在农民中的普及率也很高。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进行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在建国初期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并且采取了“剪刀差”经济政策,农民的原始积累比较少,而且由于我国的农民福利制度相对落后,农民要在教育、儿女婚姻和养老问题上花费大部分资金,因此我国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短缺。

(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目前的农业基础设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原有的设施陈旧。由于长时期无人维护和修理,以农田水利为代表的许多重点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着陈旧老化的现象,严重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二是管理混乱。由于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经营分散,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存在只用不修,缺乏管理等现象,这种混乱的现象急需规范。三是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民靠天吃饭的意识仍然比较强,不愿意对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农业设施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四是农业生产中所需的农资和农机具的装备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障碍。

二、政策性科技保险市场需求的经济学分析

(一)政策性科技保险保险的“需求不足”

农业现代化可以解决我们国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甚至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农业发展好了,整个社会都会受益;同样如果农业发展遇到了问题,受损的不仅仅是农民,整个社会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农民购买政策性科技保险这种“产品”、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从而保证整个农业经济的良好运转,这样就可以使全体社会成员向受其好处。因而政策性科技保险属于一种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这种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农民对政策性科技保险需求的正外部性。城市轨道交通“消费”的正外部性,表现为市民购买城市轨道交通的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而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私人成本收益和社会成本收益出现了差异,从而导致正外部性产生。农民购买政策性科技保险进行“消费”的边际私人收益为MPR,整个社会从全国人民“消费”政策性科技保险中可以得到收益,我们把它称为边际社会收益,记为MSR,MSR大于MPR.。农民“消费”政策性科技保险的边际私人成本为MPC,而整个社会的边际成本为MSC,从图中可以看出MPC大于MSC。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农民和社会分别确定出了自己的最佳均衡量Q1和Q0,结果农民的的最佳“消费量”Q1小于整个社会确定的最佳“消费量”Q0,政策性科技保险出现了“需求不足”的现象

(二)道德风险导致的市场萎缩

委托人和人之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保险公司在推行政策性科技保险的过程中,由于作为投保人的农户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道德风险。当保险合同签订完之后,取得保险合同保障的农户可能投资于风险较大的农业项目,或者是在经营中不再像签订合同前那样精心管理自己的项目。所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更大的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保险公司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些情况,如果参加投保的农户投资的项目成功,他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而保险公司只是获得固定的保险费收入。但是如果投保农户的投资如果失败,保险公司就要支付很大的赔款,而投保农户可能仅仅承担很小的损失(在下图分析中,为了方便我们假定损失为0)。因此从参加投保政策性科技保险农户的角度来讲,如果不遵守合同,投资于那些风险大的项目获得的收益的期望值要高于投资于保险合同中规定的那些风险小的项目获得的期望收益。所以道德风险产生,保险公司的风险变大。农户获得保险合同后,投资于高风险项目可以获得5个单位的收益,大于投资于合同中规定的低风险项目获得的4个单位的收益,收益大的原因就是上面分析的:违反保险合同投资于高风险项目,一旦成功获得高收益,失败的损失却很小。因为现代化农业的风险和资金的需求都很大,所以我们假定如果得不到保险的保障,收益为0。因此,对于经营高科技农业项目的农户来说,占优策略是选择投资高风险的项目。那么对应于农户的高风险项目的策略,保险公司的占优策略是不承保。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博弈最后的均衡结果为:(投资高风险项目,不承保)。由于道德风险导致了政策性科技保险市场的萎缩。

三、政策性科技保险产品的设计

(一)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设计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例如新品种的培育、新技术的研究等,这个过程一般耗时非常长,而且投入非常大,如果成功,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如果失败,所带来的损失也同样非常巨大。正是由于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包括银行在内的大多数金融机构不愿意向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贷款,这样就会使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因为资金的短缺而无法开展。如果保险公司在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上提供一定的保险服务,就有可能改变这种状况。具体来讲有以下三种方案可供选择:(1)由科技创新项目的贷款申请者支付一定保险费,如果项目失败则保险公司负责归还银行的部分或者全部贷款。(2)保险公司作为担保人,直接给高风险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信贷担保。保险公司可以收取担保费作为保费收入。(3)保险公司与科技创新项目的信贷申请者共同分担风险,最后共同分配项目的利润。

(二)针对农户经营农业新品种或采用新技术时的风险进行产品设计

目前我国农业新技术和农业新品种的推广率都很低,因为我国多年来的传统小规模的农业耕作模式制约了农民的创新意识,同时由于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在进行良种推广和新技术应用方面受到很大限制。这些问题的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害怕打破传统的这些创新会带来损失,而自己承受风险的能力又太低。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保险产品设计:(1)针对某种农作物新品种或新技术在某地区推广实验阶段的风险进行保险。保险公司可以联合种子公司或者科研单位与农户共同签订合同,如果出现风险,则保险公司和种子公司或科研单位共同支付农民损失。具体损失支付比例,保险公司和科研单位可以共同商定,可以采取损失与将来利润挂钩的形式。(2)保险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农民支付保费,如果发生损失保险公司赔付。保险公司也可与农户签订与利润相联系的保险合同。

(三)对农民购买农资及大型农机具的贷款进行保险

在进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购置一些昂贵的农资及大型的农机具,通常农民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由于道德风险的原因银行通常不愿意进行贷款,保险公司可以对此进行保险产品的开发。农民购买保险,由保险公司作为担保人对农民的贷款进行担保,如果农民发生还款困难,则保险公司进行还款。这种方式要由政府的优惠政策或者直接的资金补贴。

四、开发适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性科技保险应注意的问题

(一)政府应当对政策性科技保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发展的好坏对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影响,正如前面的分析,因为其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农业现代化展好了,受益者不只农民,而是整个社会,如果我国的农业发展不好,受损的也不只是农民自己,会涉及到全社会。由于政策性科技保险保险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所以如果科技保险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其攻击和需求完全由市场决定,则必然导致供给不足或者效率低下。因此必须实行政策性的科技保险,必须由政府主导,由国家政府进行必要的扶持和政策上的引导。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法律手段、税收杠杆、行政措施等来搭建保险体系,使科技保险真正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

根据以往的经验证明,在农村推行的保险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的意识问题。农民对保险的认可度直接决定着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要想在农村顺利开展农业科技保险必须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民是主体,在农村开展科技保险,农业当然也是主体。为了改善当前农民参保意识薄弱的现状,必须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电视、报纸、海报、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

(三)培养专门的科技保险人才

第5篇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Spring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

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Sustainable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Barbara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

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工厂化农业一般适于布局在都市的周围,所以也有“都市型农业”之称,因为“智能型农业工厂”不仅包括蔬菜、园艺花卉,还有畜禽、特种水产品生产以及微生物生产。由于都市有发达的信息、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备,加之都市庞大的消费需求,未来的智能型农业工厂必将云集在都市周边,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第6篇

从现代农业产业的特征看,现代农业产业应该具有较高的农业投入、农业产出、较高的综合效益等特点,同时,食品安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焦点问题。因此,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也应该是现代农业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现代农业产业的内涵特征,可以把甘肃省的现代农业产业划分为三个领域,即: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

二、甘肃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发展

㈠甘肃现代农业产业的层次

根据甘肃省近几年农业整体产业与特色产业的发展状况与特征,在《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中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着力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战略性主导产业。

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它的发展带有全局性和基础性。应该是涉及到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基于这一考虑,笔者认为,甘肃省现代农业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应当进一步强化粮食、马铃薯、草食畜三大产业的主导地位,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和层次。

2.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

结合甘肃省农业生产的综合条件和农业产业化的优势特色产业特征以及国内外市场的供需状况,我们认为应全力推进中药材、种子、水果、蔬菜、酿酒原料等重点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3.地方性特色产业。

甘肃省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特色优势产品还未形成产业化或者规模化的优势。这些产品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成为当地重要的农产品,当然这其中包含了多年来科技进步对产品的改良和促进,这些农产品成为当地的地方产品。如规模较小的小杂粮生产、特色林果及区域性的产品生产。

㈡甘肃现代农业产业类型

根据甘肃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甘肃现代农业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1.种植产品产业。

该产业是甘肃重要的基础产业。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主要包括了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大豆、马铃薯和主要经济作物中的油料、蔬菜、线麻、烟叶、甜菜、中药材、瓜类等。其中,大部分已经形成产业链条,成为一些地区或县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2.畜产品产业。

畜产品产业是甘肃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其中牛羊肉、猪肉、禽类、蛋奶类、毛绒类产品是甘肃畜产产业发展的载体,已经形成了绿色、天然、规模、品牌、系列化的优势。

3.林果产业。

甘肃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形成了良好的林果产业的生产的重要基地。其中苹果、葡萄、桃等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现在静宁县苹果、秦安桃、敦煌葡萄等,已经形成规模与品牌,具备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的重要经济支撑。

三、甘肃现代农业产业分区方案

根据甘肃各县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产品的测算,依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产业特征、现代化水平和县级行政区界完整原则可以将甘肃农业产业划分为六个一级行政区域并在一级区域基础上划分了不同的二级区域。

㈠黄河沿岸蔬菜及特色农畜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永靖县、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红古区共13个县级行政区。该产业主导区可以分成黄河沿岸蔬菜主导区和黄河沿岸特色农畜产品主导区两个二级区域。

1.黄河沿岸蔬菜主导区。

主要包括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红古区、安宁区共5个行政区。从产业比较优势及该区所处的地理区位分析,该地区在高原夏菜种植、保鲜、物流,玉米种植和制种产业、林果产业有一定优势,可以依靠区域内科技优势及市场优势,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鲜活农业产品。

2.黄河沿岸蔬菜畜产主导区。

黄河沿岸蔬菜畜产主导区包括:皋兰县、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永靖县、榆中县、永登县、白银区共8个县区。这一地区除在高原夏菜种植方面具备优良的自然条件外,在肉羊、山羊毛、绵羊毛等畜产品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及城市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蔬菜生产、发展特色肉羊养殖与精深加工,在区域小杂粮等方面,形成一定特色。

㈡河西走廊粮食及特色农畜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金川区、永昌县、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甘州区、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肃州区、金塔县、瓜州县、敦煌市、玉门市及嘉峪关市共16个县级行政区。可分成河西走廊西部制种畜产林果主导区、河西走廊中部畜产粮食林果主导区、河西走廊东部酿酒原料畜产粮食主导区。

1.河西走廊西部制种畜产林果主导区。

河西走廊西部制种畜产林果主导区包括:肃州区、瓜州县、金塔县、敦煌市、玉门市及嘉峪关6个县市。除瓜州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外,其余县区都较高。从区域产业比较优势分析,该地区未来产业拓展方向主要有:玉米种植和制种业,酿酒原料,特色林果,肉羊肉牛产品精深加工。

2.河西走廊中部畜产粮食林果主导区。

该主导区包括临泽县、民乐县、山丹县、高台县、甘州区共5个县区。该地区在畜产品(主要为羊肉、羊毛、牛肉)上有比较优势。此外,在粮食(主要为小麦)、林果(主要为葡萄、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除甘州区外,其余县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都较高。该地区现代农业产业拓展方向为牛羊等畜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粮食种植和特色林果业。粮食生产则是全省单产最高的地区;是甘肃粮食的集中产区;林果业及蔬菜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优势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3.河西走廊东部酿酒原料畜产粮食主导区。

该主导区包括:金川区、民勤县、永昌县、凉州区、古浪县共5个县区。除去古浪县以外其余县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都较高。地区现代农业产业拓展方向为酿酒原料产业,畜产品产业,粮食种植和制种产业。以武威、金昌为主体的石羊河流域,是水资源条件较为紧缺,多年来,以节水农业为主体,走出了一条适应区域发展的路子。形成了省内重要的酿酒葡萄、啤酒花种植基地;扩大了粮食的规模化系列化生产;充分利用农作物秸杆及北部荒漠草场发展畜产品,拓展发展空间。

㈢甘南高原及祁连山沿线特色畜牧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天祝县、肃南县、肃北县、阿克塞县、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共12个县级行政区。可以分成祁连山地畜产品主导区和甘南高原畜产菌业主导区两个二级区域。

1.祁连山地畜产主导区。

该主导区主要包括天祝县、肃南县、肃北县、阿克塞县4个县。祁连山北麓及浅山地区带,是河西走廊水资源的调蓄区,要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及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畜产品产业,特别是肃南高山细毛羊、鹿系列、天祝白牦牛等品种。

2.甘南高原畜产菌业主导区。

包括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迭部县、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舟曲县8个县区。该地区属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相对较高,牧草资源丰富,是全省主要的牧区和重要的畜牧产品的生产基地。此外,该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是涵养水源的重要的地表覆盖植被,是甘肃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具备发展多种菌类种植产业的优良条件。

㈣陇东黄土高原粮食及农畜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泾川县、灵台县、崆峒区、崇信县、华亭县、华池县、合水县、正宁县、宁县、庆城县、镇原县、环县、西峰区13个县级行政区。可分为陇东北部羊畜产林果粮食产业主导区和陇东南部畜产林果粮食产品主导区。

1.陇东北部羊畜产林果粮食产品主导区。

包括西峰区、庆城县、环县、华池县、宁县、合水县、正宁县、镇原县共8个县区。该区域是甘肃传统过雨养农业区,形成了养羊的传统,也成为该区域的特色优势;同时该区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的品牌优势产业。

2.陇东南部畜产林果粮食产品主导区。

包括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共5个县区。该区域以平凉为中心,已经形成现代菜牛、奶牛养殖基地,应通过科技应用与推广,发展肉牛等畜产品规模养殖;同时业已形成的“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要在科技支撑下,走规模化、生态化发展的路子。

㈤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业粮食及农畜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会宁县、秦州区、麦积区、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张家川县、庄浪县、静宁县、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临夏县、临夏市、康乐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积石山县24个县级行政区。可分为陇中林果马铃薯畜产主导区、陇中药材马铃薯主导区陇中油料畜产马铃薯主导区。

1.陇中林果马铃薯畜产主导区

包括静宁县、庄浪县、秦州区、麦积区、通渭县、秦安县、甘谷县、清水县、武山县、张家川县共10个县区。该区域主要为六盘山南麓温凉区域,现在已经形成了静宁、庄浪、秦安、麦积、秦州等林果大县,形成了“红富士”“花牛”等品牌,应围绕果品基地建设,强化规模,着手林果的加工增值,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该区域也是马铃薯种植的重要区域,马铃薯淀粉的加工已经成为该区域的产业化的龙头。应在基地建设和产品深加工的集团化作业上下功夫。畜产品生产也是该区域的特色之一。要充分利用农产品的秸秆及草地资源,发展农区养殖业,突出羊、猪等品种,突出养殖—肉品储备—加工的产业链条。同时,围绕特色中药材种植,发展中药种植加工的路子。

2.陇中药材马铃薯主导区。

陇中药材马铃薯主导区包括:陇西县、渭源县、漳县、岷县、康乐县、临洮县、安定区、会宁县共8个县区。该区域以陇西文峰、首阳为中心,是我国西部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储藏、加工集散中心。该区域是全省粮食增产的核心区域,需要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双垄沟播技术,实施玉米等粮食增产战略,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及科技推广和应用的范围,提高增产效果。该区域是全省重要的马铃薯种植、加工基地,其菜用型和淀粉型生产总量在全省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其区域内小杂粮生产,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市场需求。

3.陇中油料畜产马铃薯主导区。

包括: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积石山县、临夏县、临夏市共6个县区。该区域是甘肃重要的二阴地区,多年的选择性生产已经形成了油料生产的区域优势,具有品质好,产量高、规模大特点。由于穆斯林宗教的盛行,牛羊养殖、加工等成为必然的优势。同时,适宜的马铃薯条件,菜用型马铃薯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㈥陇南特色农林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武都区、宕昌县、成县、康县、徽县、西和县、礼县、两当县、文县共9个县级行政区。可分为陇南药材主导区和陇南蔬菜畜产品主导区两个二级产业主导区。

1.陇南药材主导区。

包括武都区、宕昌县、文县、西和县、礼县共5个县区。该区是甘肃重要的中药材产区,是区域发展的品牌产品,其中大黄、纹党、半夏、红(黄)芪、党参等中药材是传统的集中产区。现在围绕中药材资源,建设了一批中药制剂、饮片加工生产厂家,走出了产加销一条龙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由于陇南独特的局地气候条件,特色林果业具有一定市场潜力。油橄榄、核桃、银杏、柿子、茶叶等,受到规模影响具有区域发展优势。

2.陇南蔬菜畜产品主导。

第7篇

1.1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信息

农业技术因为有自然条件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等因素的限制,所以试验期一般都会比较长,而且作物受不同气候的影响,使得农业技术难以普遍在全国各地推广。农民是农业技术的使用者,运用新的农业技术来增加粮食的产量,农业技术推广还是新技术的传播者。

1.2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技术,因为一项农业科技成果产生之后,如果没有农业技术推广的话,那么它只能永远生存在那一纸证书中,不能为人类带来实用性的价值,而技术的推广则实现了这一点。农业技术的推广还可以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因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任务就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广大农民群众中传播科学技术,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对农业技术的掌握。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推广,因为农业技术的进步可以帮助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

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质的现状

2.1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当下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主要是靠政府的主导。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要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农机化和农业经营这几部分,但是我国很多地区这几大系统并不完善,而且有的地区农业技术人员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推广工作,一直以来推广的效率总是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甚至有的市县级的农业局存在着工作人员在编不在岗的现象。

2.2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效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内容比较广泛,比如一些农产品的新品种,推广之后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赞扬和支持,因为产品的质量和品质都有所提升。还有一些肥效比较好的肥料推广之后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还有一些除草剂和农用机械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广和使用。随着农业技术推广程度不断增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还有很多农民已经可以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介学习一些平时接触不到的农业知识,为以后的发展做准备。农业技术推广最让人关注的就是农民的收益问题,当然在这一点上,我国农业收入的确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甚至是翻倍的增长。

3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创新

3.1走“自我管理”的路线

以往的推广体制都是乡政府统一管理,因为这样对农业技术人员接受上级的培训和经验交流比较方便,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有的乡镇政府目光不够长远,只能看到局部和眼前的利益,对于整体和长远的利益却看不到,导致一些政府对推广站资金供应不足,并且安排一些过多的任务。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不断发生着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的一些经营决策,而基层的推广机构也应该随时满足这些变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基层机构能够独立地做出决策,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也就是说基层机构能够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3.2增多服务功能

以往的农业技术推广只负责生产过程这一环节,对于产前的咨询和产后的服务并不关心,这是需要改进的一点。产前咨询指的是根据农民现有的土地条件,和当地的气候状况,帮助农民分析该种些什么作物比较有市场前景,怎么种能取的更好的收成。产后的服务功能就是农民的产品该进行什么加工或者该往哪里销售等。推广结构还可以为农民提供中介服务,把农民和一些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的加工企业联系起来。最好能为农民建立一个从咨询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模式,这样让农民从开始到收获都可以放心、安心。

4结束语

第8篇

一、农业机械化与建设现代农业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为农场规模扩大,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农业机械化过程将产生内生增长的良性循环效应,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过程,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从各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形式看,尽管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都要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农业机械化投资会引致知识的积累,农业机械投入与知识积累形成一种有形投入与内生增长相结合的复合资本品,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高竞争能力。

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农民传统的耕种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在犹豫观望状态,一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脸面,为了在人前抬起头,这种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2、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在种植业和农产品粗加丁领域,机械化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役畜生产,但机械多以小型为主,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3、农户经营规模小型化和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的矛盾突出。土地属分散经营,大片作业受到限制。4、作业成本居高,农民热情降低。由于油料涨价、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使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构成农机作业各项成本中,油料成本已变成主要成本。油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机生产成本的影响最大,若成本过高,则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急剧降低。5、农机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县、乡、村二级农机服务网络缺乏服务手段,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小更显得无所作为,使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不适应市场化、国际化需要。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已正式实施。围绕该法,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宏观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

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度。从2000年开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入反哺期和转折期的省(市)和地区将继续增加。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除采取政府补贴、部分出资的政策扶持外,还可通过建立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业机械化,发挥政策调控功能,以调整、优化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依法对农业机械作业继续执行免税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化机械作业实行一定补贴政策,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强农机经营主体的竞争力。

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应尽快建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对市场需求大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结合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选择有一定基础、区域经济明显的市(县),进行重点示范和扶持,提高农业机械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通过加强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项目示范作用。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规定,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超级秘书网

第9篇

1、农业保险及其结构类型分析

农业保险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增长以及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的重要制度,也是我国结合国内农业发展实际情况而推行的重要政策战略,在农业经济的提升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保险,顾名思义,由保险机构专门开展经营和维护,针对农业生产以及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或者是意外事故等导致的农业生产与经营发展经济损失进行责任承担或者保险赔偿的一种制度和政策,对于保障农业以及农民的生产发展安全有着极为重要和突出的作用意义。在我国,根据农业产业化的结构发展实际情况,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林业等结构形式,因此,国家在进行农业保险制度以及政策类型的建立确定中,也是结合农业产业化结构形式建立制定的。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按照农业保险承担保险责任的对象以及内容情况不同,农业保险的类型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森林等保险项目。其中,种植业类型的农业保险主要是指对于植物性生产保险责任进行承担的农业保险类型,比较常见的种植业农业保险有粮食作物种植与生产保险以及经济作物种植和生产保险、水果果树种植生产保险、蔬菜园艺种植生产保险、其他种植与生产保险等。其次,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中的养殖业农业保险项目类型,则主要是指以动物生产发展为主的保险类型和项目,像牲畜保险、水产养殖保险、家禽保险、特种养殖保险等不同保险类型和项目。

2、农业保险的主要模式分析

结合上述我国农业保险的主要结构类型情况,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中,针对农业经济生产发展的灾害事故,通过建立农业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实现以“政府主导”、“财政支持”以及“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的保险模式。其中,“政府主导”主要是指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提升过程中,结合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国家和政府的牵头引导作用,实现农业灾害预防和灾害影响减小控制等保险制度和措施的构建完善,实现对于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而“财政支持”则是指各级财政机构结合国家对于农业保险政策支持以及决定内容,对于农业保险进行一定比例的保险费用补贴,以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保险的制度和要求规定,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再次“市场运作”主要是指通过农业保险专门经营管理机构对于农业保险政策制度的市场化运作与管理,在提升农业保险经营管理委托机构的经营管理资格同时,实现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完善,以能够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灾害的预警与灾害影响减小;最后,“合作共赢”则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农民以及政府、市场之间的相互合作,以推进农业保险制度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应用和完善,促进国家农业经济的真正提升和发展。

二、农业保险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相关作用分析

结合上述农业保险的概念含义以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与具体类型,在具体推广应用与实施过程中,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政府的工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农业保险制度的完善与推广应用以及农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利益保障等,也有极大的积极作用和意义。首先,农业保险制度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应用,直接促进了我国农业财政投入资金的功能作用放大化。随着农业保险制度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应用,国家财政机构在加强对于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同时,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方面的作用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放大效应,使得农业保险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作用影响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其次,农业保险制度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升也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再次,农业保险制度的推广应用在提升农业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同时,对于扩大农业的再生产融资能力以及维护农村发展的和谐稳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和意义。结合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现状,农业灾害事故预防与影响控制中,农业保险已经逐渐成为成为我国农业灾后生产恢复以及重建的重要资金来源和支持,对于农业发展的灾后恢复重建以及促进农业发展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与保障性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农业保险在为农业发展以及农民增收服务过程中,农业保险机构通过开展农业贷款形式,为农业保险以及相关配套保险政策等提供保障,不仅推动了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合作机制的发展推广,在转移农村信贷风险的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和提升农业保险的融资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结束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