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09:51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第1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进步、合理的成分被称为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探寻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要加强课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高校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因理论性强、政治色彩浓、教学模式僵化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不高,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传统文化具有渗透力强、形象生动等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更容易打动人心。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中,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逻辑哲学、古代中国的“大同”思想以及传统的知行观等内容,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实践观;也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统一、经世致用等思想去处理相关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人文课程培养计划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作为高校,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社会义务。高校应该依据自身情况,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 选修课,将传统文化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等课程。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也需要改革和创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要逐渐由灌输式教学向讨论式、互动式教学转变,寻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问题的相通之处,激发学生主动讨论的热情,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

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培养能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广受欢迎,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善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入手。一是校园的基础设施和建筑风格都可加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大学生们无论走到校园的哪个角落,都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二是丰富校园行为文化,以多种活动为载体,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开展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活动。中国传统节日内涵深厚,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情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高校发掘传统节日内涵,举办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将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三是发挥校园媒体正面舆论作用,可以通过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微信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达到“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效果。

三、高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教师,因此,高校应着重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需要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不断更新思想,能够游刃有余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解决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信服力。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格魅力、言行举止、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给大学生以人格示范引领。高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对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但能够开阔教师的视野,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同时,高校要挑选出一批教师精英,要求他们从学术的角度分析、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教学改革的角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

四、高校要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开辟优秀传统教育教学的新途径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到由分布式互联网到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的时代,课堂教学、互联网线上讨论、移动互联线下分享已经成为了很多高校新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也就同时倒逼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学校所具备的网络环境,采用全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和课后的辅导补充工作,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链接分享最新的结合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组织局域网让学生分小组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及时分享。课后可以通过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某些高校学校网站的客户端)进行生动内容的分享,传递正能量、贴近学生周围发生事情的所见、所想。

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经久不息,优秀地传承是因为它能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充分挖掘和诠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合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殷东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

[2]张伟.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D].济南,山东大学,2013.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随着人类活动的深入发展,文化也随之产生。文化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形成的一种关于物质、制度和精神成果的共同体。同时,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被超越和传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每个文明都有其应该被保留和继承的文化精髓。而思想文化则是伴随文化产生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文化中的核心部分。一种思想文化一旦被受到了认可,其就可以凭借潜移默化的力量影响着这里的人的言行举止。思想文化同样能够塑造民族个性,就像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其被中华民族儿女代代相传,融合了儒家、墨家、法家等百家的思想精髓,深刻的影响着华夏民族的繁衍生息与文明传承。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现实意义

(1)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如今,国际范围内国与国的竞争显得尤为的剧烈,而在日新月异的国家发展新格局中,文化将作为一种全新的软实力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将思想文化这一软实力搭配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成为了新时代的综合国力高低的评价方式。在这个阶段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向学生讲授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内容,例如“爱国主义、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等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自觉形成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根基,是使得中华民族得以延绵发展的重要凝聚力。而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虽然这段文化到了近代受到了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但是这段文化的传承却也一直生生不息的延续到现代,并成为了世界大国,在世界的发展舞台上始终占据着巨大的作用。

三、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的必要性

(1)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处于高校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均已经达到成熟的状态。因此在这个阶段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加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使得学生凭借其特有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2)能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指引方向。首先,借助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可以及时对学生的思想动向做出相应的引导,并且让学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比较,并将比较中出现的不一致的地方予以剔除。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不但能够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大力的推广,还能够使得思想政治课程突破原有的教学限制而变得更加的多元化。

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有效融合的基本对策

(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所具体包含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而从深层次来看,这些课程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是未来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和发展。但是,目前的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上,有些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不紧凑,且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度也较低。(2)改变社会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重视感,避免功利教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变得日趋的复杂化。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学习的时候都变得异常的功利。对于学习内容的评价也是仅仅以“有用或者是没用”来做标准。(3)增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教学的实践性。现如今,很多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在进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将原本可以很生动活泼的课程变成了枯燥的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方式是必须要避免的。因为,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但是其也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其这些特点,例如,在课余时间内组织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茶艺、棋艺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深刻的领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契合点,还能够将原本枯燥无趣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灵活,这才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喜欢的一种教学和学习的方式。

结束语: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相互的结合后,既能够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也能够使学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其二者的结合要保持高度的重视,并将其二者的融合更好的推广进行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融入 传统文化 作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方式。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那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对于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界定。

我们认为,从广义上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那些祖先遗传下来的,让人们世代传承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从狭义上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本文从狭义的方面去探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要融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相关文件的支持。在2004年,国务院发出的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2007年,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12年,十报告中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见,党中央非常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课本内容的相对欠缺。高职高专主要开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选取也是非常少的。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只有1页内容讲到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第二节专门讲到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仅占据了7页的内容。在《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第八章第二节中讲“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仅占了6页的内容。总体而言,内容相对比较单薄。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我们认为,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一)从基础层面而言,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或者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内容过于抽象,概念化丰富、生活性不足。如果在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不但对中国优秀文化是一种传承与弘扬,同时,也丰富了课程的内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起到拓展作用。

(二)从中间层面而言,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养成。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比如说,《诗经》中的“夙夜在公”,《尚书》中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治安策》中的“国以忘家,公而忘私”,《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强调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一个人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从高端层面而言,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其一,可以提升伦理道德素养。如在《左传》中就讲“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学生学习了才知道什么是敦伦尽分的家庭人际关系;其二,可以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古代,有诸多爱国人士的历史记载。如“存君兴国”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等,在他们身上都突出地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通过阅读关于他们的历史故事,感悟爱国品质,传承爱国精神;其三,可以树立勤俭节约的生活观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话:“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当前,在学生生活中有诸多的浪费现象,如食堂里,没有吃完的快餐被学生扔在餐桌上等现象屡见不鲜。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树立学生的勤俭观念;其四,可以培养笃志好学的求学态度。如在《论语》中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可见,古人非常注重笃志好学的态度。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笃志好学的求学态度;其五,可以培育正确的金钱观。如在《论语》中讲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生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就能自觉抵制金钱万能论,懂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创造美好的生活;其六,可以更好地规范学生行为。《弟子规》中,句句都是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如“冠必正,纽必结”等,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而且,朗朗上口,容易记诵。

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在思政课中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一所院校,一流的师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是否能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那么,有一定国学基础的教师,更容易把这门课讲得生动,减少这门课本身的枯燥性,而且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启迪。这样,学生不但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也传承了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

(二)在课堂中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高校,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照本宣课,而是要挖掘课本的深层内容,补充课本所欠缺的内容。我们认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三种方式:其一,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穿插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让这种优秀的思想文化在学习中分享,在分享中传承。其二,在实践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种融入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比如说,在实践课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璀璨的文明等。其三,在课外实践作业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中,我们更多地只是在口头上讲道德,而忽了怎样让学生去做。如教师要给学生讲解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就要精选一些这方面的影片让学生观看,观后以做一次家务为实践作业,如帮父母做一次饭,给父母洗一次脚等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孝心。

(三)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要通过课堂,更需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领悟。比如,在学校可以开展书画比赛,演讲比赛,参加慈善活动,参观名胜古迹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受益。

参考文献

【1】顾冠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6期。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第4篇

一、高校要加强课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高校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因理论性强、政治色彩浓、教学模式僵化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不高,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传统文化具有渗透力强、形象生动等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更容易打动人心。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中,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逻辑哲学、古代中国的“大同”思想以及传统的知行观等内容,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实践观;也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统一、经世致用等思想去处理相关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人文课程培养计划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作为高校,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社会义务。高校应该依据自身情况,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 选修课,将传统文化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等课程。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也需要改革和创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要逐渐由灌输式教学向讨论式、互动式教学转变,寻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问题的相通之处,激发学生主动讨论的热情,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

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培养能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广受欢迎,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善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入手。一是校园的基础设施和建筑风格都可加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大学生们无论走到校园的哪个角落,都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二是丰富校园行为文化,以多种活动为载体,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开展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活动。中国传统节日内涵深厚,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情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高校发掘传统节日内涵,举办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将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三是发挥校园媒体正面舆论作用,可以通过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微信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达到“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效果。

三、高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教师,因此,高校应着重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需要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不断更新思想,能够游刃有余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解决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信服力。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格魅力、言行举止、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给大学生以人格示范引领。高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对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但能够开阔教师的视野,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同时,高校要挑选出一批教师精英,要求他们从学术的角度分析、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教学改革的角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

四、高校要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开辟优秀传统教育教学的新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肩负着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且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也是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肩负着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重任。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抽象性和理论性的特点,加之教学过程中政治说教难免使其教育效果受到一定影响。据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学生认为大学课程中“最枯燥”的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使枯燥的抽象理论讲述变成生动活泼的文化熏陶和思想渗透,提高高职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 二) 有利于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西方发达国家腐朽思想文化冲击和挑战,这些外来腐朽思想文化正逐渐侵蚀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灵,导致一部分高职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现象。对高职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无疑会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在世界观方面,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关怀,有助于高职学生建立和谐意识和生态伦理理念;在人生观方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在价值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鞭策他们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三)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哲人说过:“叫这个民族毁灭很容易,两代不读这个民族的书就可以了。文化毁灭、精神毁灭很快,建起来难,再下去就成了失落的文明。”因此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要想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下去就必然要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任务。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仁取义的献身精神、博爱大众的利民济世精神、见利思义的重义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尊老爱幼的公德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勤俭节约的勤俭精神、谦敬礼让的明礼精神、乐群贵和的和合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等”,让高职学生在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高高职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而达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则

(一)批判继承的原则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任何社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经过几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也有消极落后的一面,精华与糟粕并存。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曾说过:“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可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 。因此,在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既反对全盘肯定,又反对全盘否定,在批判的基础上,把传统文化中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剔除出去,把传统文化中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导意义的文化精髓挖掘出来,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达到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

(二)创新的原则

文化不但要传承,而且更需要创新。要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继承和发扬,需要每一时代的人们去创新。要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在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精华有机地融于一体。也就是说,要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做到两方面的有机融合。一方面我们坚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马克思主义进行有机融合。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改造和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使其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拥有新的时代气息。另一方面要努力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外来优秀文化进行开创性的有机融合,通过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博采众长 ,在中西方文化融合中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来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为此,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 ,我们必须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在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要融合其他外来优秀文化的成果 ,根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进行创新,使广大高职学生吸收更为充分的思想养分,丰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三)渗透原则

受当今时代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有非常强烈的主体意识,且在思维方式和精神文化状态方面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师不能采取强硬灌输的方式,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的方式进行,使高职学生在无意识中吸收消化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广播、校园网、校报广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或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各种趣味竞赛活动等形式,营造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使高职学生不知不觉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

(四)学以致用的原则

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在这里,我们所要说的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要站在历史和理论的高度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更需要我们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出发 ,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注意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 ,并将其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途径

(一)以师资队伍培养为关键,努力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传统文化的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思想政治课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但直接影响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素B,而且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道德品质、文明修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要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 ,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育作用 ,努力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师的要求,注重师德修养,以“率先垂范” 的高尚师德情怀,自觉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并发扬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其次,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意识。这种意识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但要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更需要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只有在此前提下,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时才能让高职学生信服,让高职学生逐渐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真正学有所成。

(二)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要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积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如在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十二章 “党的执政理念”这一内容时,教师不能只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也缺乏理论的说服力。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的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结合起来,先从中国古代历史上“邦为民本”的思想讲起,在此基础上引用了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并阐释了此典故的深刻含义,再紧密联系十以来我党高压反腐的实际,形象生动而又具体来讲解。这样不但使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确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论依据和执政理念,并进一步理解当前我党为什么要坚持这一执政理念的重要性。又如在讲第十章“我国外交战略”这一内容时,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理念讲起,讲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以和为贵,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明我国在外交关系上当前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和反对“国强必霸”的错误论调。总之,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从古至今,既跨越了历史时空,为学生展开宏伟的历史画卷,同时又联系当前的实际,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使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无限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效率。

( 三)开展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有利平台,更是培养高职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师要根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相关内容组织高职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深入开展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一是结合我国传统节日或爱国纪念日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纪念及传承的事件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爱国主义”这一教学内容,开展寻访和参观当地抗日遗址活动,促使学生铭记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讴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二是开展公益劳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讲到“社会公德”这一内容时,我们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帮助社区创建文化礼堂,让高职学生真正体验劳动与奉献的快乐。三是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如带领高职学生去看望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给孩子们送上自制的小礼物并辅导功课,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等,使学生明白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优良美德。同时,为了长期稳定有序地开展实践活动,要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建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高职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与文化资源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将中国传统文化寓于实践活动中。

(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浓厚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它对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就必须要以高职学生朝夕相处的校园文化为载体 ,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浓厚氛围。具体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

1.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中随处可见

要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力度,我们先借鉴校园网、校广播站等各种媒介,在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基础上,并对其进行深度报道,让高职学生在校园中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使学生在校园中能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其次通过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电影、电视等对在校高职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如我校在2015级2000多名新生中组织开展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的学习《弟子规》的相关视频,作为开学第一课,通过对中国经典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宣传学习,以达到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提升个体道德修养的目的。再次要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学校的建筑、橱窗、广告牌等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成为高职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在我们学校的教学楼走廊、墙上铭刻中国古代先贤修身立德的名言警句,在青青草坪上摆放书法石刻,还要在学校网站、宣传栏等开设专门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栏目,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资料放到网站上,供学生下载学习。

2.通^组织的文化艺术节、各种社团活动深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每学期课外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或重大历史题材的经典影视剧,如《孔子》《汉武大帝》《秋收起义》《长征》《开国大典》等。让高职学生观看有关反映传统文化或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也可以组织高职学生阅读经典活动,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并组织读书报告会和开展评选一年里读书最多的学生和学生最喜欢的经典书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培养高职学生修身养性、静心读书好习惯,而且使广大高职学生在领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还可以组织中国传统文化曲艺进校园表演,邀请一些著名艺术家来校演出,丰富高职学生的文化精神生活,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鉴赏能力。

3.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讲座,让高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通过定期邀请“国学”名师、专家或学校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师开一些诸如《周易》《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孙子兵法》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彩讲座,让 “国学”名师、专家、教师们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使广大学生从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保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章可循

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融合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邓小平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是高职院校激活中国传统文化及保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最终取得实效的最紧迫的工作。为此,我们理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健全的领导体制是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权威性力量,要建立主要领导负责制、重要领导亲自抓、相应部门各司其职的中国传统文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其次,完善各项相关制度,要建立和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培训制度,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师资保障;要建立和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制度,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基地的保障;要建立和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项经费使用制度,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经费保障;还要建立和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监督、激励、反馈、评估机制,以保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沿着健康、持久、有效的轨道进行。

【参考文献】

[1] 陈艳.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152-153.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修;思想教育

当今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在培养高端专业人才的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是各高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正是实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有道德有修养的重要保障。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不够理想, 大学生对此热情不高,课程缺乏深厚的文化意蕴, 显得很苍白。

自2004年8月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并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范畴, 可以说是十余年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1992年,北京大学季羡林、张岱年、邓广铭、周一良、侯仁之等文化大师,或撰文阐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或应邀开办传统文化讲座,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总和,它涵盖了历史、理论、知识、风俗、宗教、诗词、戏曲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其基本结构特征是“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和“以儒治世”。又因儒家思想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绝对正统地位,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思想。纵观历史, 俯瞰今朝, 展望未来,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类型,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形势下, 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样依赖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由于高职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学生素质等方面都有差别,故对于高职院校《思修》课在教学方式上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为社会提供高级技能型人才,例如,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的专业为铁路方向专业,常年为全国各大铁路局提供铁路高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课程安排上多以理论结合实践为主。学生的学习能力、基本素质较本科院校也普遍偏低。那么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到《思修》课程当中,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对此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结合传统文化充实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来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与政治信仰。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的方面,传统文化中具有的中国本土的理论资源一旦与马克思主义相互融合,就能更好地诠释《思修》这门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民间典故、重大的中国历史事件等,通过举例、讲授等方法,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知识。例如讲到理想、人生观可以为学生介绍《论语》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内容;讲到友情可以为学生讲述高山流水,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等。在讲述的过程中应大量扩展相关知识,让学生多知道多了解,拓展了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在思想和认识上得到升华。

二、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形式

《思修》这门课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必然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为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为他们介绍中华传统文化、著名的历史大事件,并客观正面的分析和评价,为学生树立典范,能够以史为镜,明辨善恶美丑。积极引导学生发言和集体讨论,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开口说话,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改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素质较本科院校普遍偏低,年龄也正处于青春期,10余年的学习生涯使他们早已厌倦了大道理和空洞的理论,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学生的信息来源丰富,作为教师一定要抽丝剥茧的为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和剖析。合理利用多媒体、PPT等文图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古国历时千年所沉淀下的精华,在这个被电子信息、物质所充斥的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将中华的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当中,不仅能极大地丰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其中的许多知识和道理。不仅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为他们灌输中华传统文化与美德,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第7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契合性;教育困境;解决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意义及现状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相对应的,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高校教育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是我国大学生构建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是提升自身政治素质的主要平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高校实施的成败与否,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整体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关系到国家未来栋梁之才是否能够承担起建设国家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在高校的教育发展中,一直备受关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寻求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贯彻实施的方法。虽然,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施方法,在高校中不断被探索发掘,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遇到许多障碍。首先,在硬件设施和师资理念上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已经不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使得该课程形同虚设。其次,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开始多元化,并且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满足大学生的价值观需求。再次,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满足贯彻马克思理论教育实施的要求,高校的整体研究水平不达标,更为甚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学生对于该理论教育存在排斥的现象。从深层次分析来说,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政治思想教师,在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的个人担当的关系阐明之前,就进行理论的灌输,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内涵以及保家卫国、社会责任感的内容产生了厌烦情绪,从而在根本上阻碍了马克思理论教育的实施。

二、传统文化教育思维逻辑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更是集文明之大成,博大精深,意义深邃。在现代教育的课堂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去构建现代的课堂体系,以深邃的思想去创建大学生的思维范式,无疑是对大学生的思维逻辑进行重构。这种思维逻辑框架在重构之后,能够为教育的实施打开一个新的切入点,这种方法相较于传统的政治理论灌输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在中国传统教育与政治教育结合的过程中,我们注重的就是如何将二者更好的结合。而中国传统教育是利用三种逻辑不断向深层次递进,阐明个人价值与国家担当之间的关系的。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天地人逻辑强调了天地之道向人道的过渡,进而弘扬明德良知逻辑,强调个人道德的提升,最后注重境界晋升逻辑,将个人责任与爱国爱家的理念完美结合,达到天地人的统一。[1]

第二,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家国合一,明德良知。在这个传统的逻辑理念之下,儒家以其为教育的切入点,强调人性本善,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认为家国之爱是一体的,是人自出生以来就带有的天赋,也是一个人在不断的成长学习中应该有的基本素质和人格。因此,儒家千百年来所倡导的理念,为现代教育打开了一个进行政治教育的通道,在传统教育的解说之下,为受教育者提供更深层次的家国讲解,为个人价值与国家责任寻找一个更好的连接点。这就改变了当今政治教育的表面性,从而在良知上去打动受教育者。

第三,境界晋升的教育逻辑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境界晋升逻辑主要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教育的追求层级从自然到人再到天地的过程,以至于达到圣人的境界,这对于每一个有志向的人来说,都是人之常情。对此,冯友兰先生为人生的追求境界给出了具体的概括: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是逻辑晋升的过程。[2]对于境界晋升逻辑,其主要是为了提升个人的自我修养,以实现自然与人的整体和谐,在整体上实现天地人合一,这种境界的提升具有很高的美学造诣。使得传统文化的实施在枯燥中显得高雅不失趣味。这就为高校政治教育的落后实施提供了一个先进的范例。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身所具备的深邃性和优雅兴,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从而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行之有效的途径。所以,将传统文化教育运用到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发展。

三、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将其更好的在高校教育中实施,我们提出了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建议,下面本文阐述了展开该工作应该从哪些方面实施:

第一,从师资建设方面来说,高校必须任用具有高度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来任教思想政治课程。思想政治课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的老师来说,必须见多识广,对于传统文化有很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传统文件的切入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第二,要求教师能够改变课堂上的教育方法与形式,灵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衔接之处。教师需要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之处所在,在进行传统文化的见解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层次的解读,简单来说,就是用中国传统文化所拥有的知识内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解出来,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提升教育效果。

第三,注重实践,在实践中达到教学的目的,要求学校积极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相关活动,把握实践活动多带来的教育机会,展开不同形式的教学实践,将弘扬传统文化与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例如在我国传统文化节日时期,举行节日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以问答的形式运用到其中,并且组织受教育者进行积极向上、热爱集体的相关活动,使所学有所用,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目标,树立受教育者正确的价值观,爱国爱党,有责任有担当。

总而言之,中国文明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发展,中国文明源远流长,都是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就如同血液一样,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奔腾。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施,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两者需要进行有效地结合,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国发展的实际意义,通汇贯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当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第8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教育最为深厚的文化背景.我国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还面临诸多问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亚需提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与历史潮流相符合,同时厘清传统文化教育与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传统文化专指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指的是具有稳定的价值追求、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十六以来,党中央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人国民教育全过程,纳人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提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任务.高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大学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一、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性

    《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的第七条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传承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成为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 解决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传承民族丈化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而言,中国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遗失和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缺失。

    1.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

    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被边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高校功利主义教育培养模式致使大学生漠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另一方面,高校自身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较为模糊,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机制。

    在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越来越倾向于就业导向的教育培养模式,功利主义在教育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突出表现在: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专业课程设置市场化导向增强,而弱化传统文化课程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大学教育更注重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忽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学习时间分配上,大学生除了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外,绝大多数时间用于外语、计算机的学习,忙于考取各种证明自己就业优势的“证书”,忽视了对传统人文学科的学习。

    高校自身对传统文化认识不够,缺乏明确的指导也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的重要原因.正如有学者指出:“我国高校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多限于文艺活动、文艺表演、书法、艺术、乐器表演等,在这些活动上冠以传统文化之名。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精神只能有大致的、概括的、笼统的了解。但究其深处,则对传统的了解甚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强调也往往表现在对其总体精神的提倡上。不少高校将传统文化教育放置于诸多学科的最边缘,甚至不将其纳人到正常教育教学之中;不少高校虽然强调传统文化的一些表现形式,但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进而形成制度化的教学机制。

    2.传统文化教育附属化

    传统文化教育附属化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文化素质教育”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教育附属于专业课程之下,正在沦落成学生获得学分的工具;其二,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教育附属于政治理论课教育之中,成为纯粹服务于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

    自 1999年起,我国部分重点高校相继成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一大批高校将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列人教学计划,进人课程体系,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高院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诸如“通识教育”的说法,许多高校增加了人文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例。然而,关键问题是这些课程仅仅作为大学生选修课来开设,许多学生只是把这些课程看作是“拿学分”的工具。对于我国大学目前开展的通识教育,一些学者已经明确指出其中的弊端。有学者在评价大学通识教育时,认为大学“不是把通识教育课程看成是本科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而是把它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说到底只是在传统的‘专业主义’不变的前提下给学生加点‘小甜点”,,“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发展通识教育,我国大学发展通识教育的努力实际将只能流产,再过十年二十年,也不大可能有什么结果。”

    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单纯服务于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是传统文化教育附属化的另一集中体现。诚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正如有学者指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源泉……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对中国优秀文化精神吸收、弘扬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这种观点带有普遍性,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然而,该观点最大的不足在于将传统文化视为辅助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资源,而不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该观点看似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但又将传统文化教育寓于政治理论教育中,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具有的学科特点和独立性。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全民族的传统文化素养,而不是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工具。结果是,有识之士不断地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传统文化教育却一直没有得到制度上的保障,处于附属的地位。

    3.传统文化教育贵族化

传统文化教育贵族化集中体现为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被金钱奴役的境地。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公益性的,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权利,至于国家投人大量资金的公办高校更应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然而,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将传统文化教育贵族化、市场化,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少数贵族的专利,成为普通民众遥不可及的奢侈品。某大学开设国学班,讲授《周易》、《四书》.《道德经》、《庄子》等国学经典课程。然而,该班一年只上24天课,总收费达2.8万元,平均一天的学费高达一千多元。国学博大精深,一年断断续续地上几十天课,就能使受教育者真正理解国学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精华吗?毋庸置疑,国学热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但问题在于现在的国学热在很大程度上是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催发的,它的轻狂虚华与国学的沉稳坚实形成鲜明对比。司文化传承的主体应该是人民大众,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少数人的专利终究会使传统文化脱离群众实践,远离群众生活,丧失其最为深厚的生存土壤。

    (二)提升高等院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形成“文化自觉”

    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应该从三方面去理解:其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程度,以及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学习和初步研究的能力。其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及其精神的态度和感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特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其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体力行。主要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维护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地洛守中华传统美德.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首先,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当代大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了解,缺乏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在浓厚传统文化的环境中长大,能够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然而问题在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粗浅的层面,而且认识有余而行动不足。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学生并不十分知晓;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学生并不热情.

    其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存在偏差。一部分学生持“传统文化无用论”的观念。他们认为,面临市场经济和激烈的求职竞争,大学生更应该关注实际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至于传统文化,学习与否似乎与未来求职没有直接的关系。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持“传统文化落后论”的观念。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片面夸大中国传统文化落后愚昧的一面,对本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认为传统文化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将来发展中国的是西方的“先进文化”而非中国传统文化。

青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如果大学生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的  认同,追求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长期下去,必然导致本民族文化的灭亡,最终导致本民族的衰落。

最后,大学生传统美德观念较淡薄。中华民族在五千  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目前大  学生中仍存在一些与传统美德不相符合的现象。在集体  和个人的关系上,个人优先集体;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注重权利而忽视义务;在团结和竞争关系上,强调个体竞争意识,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在诚信和利益关系上,更加看重利益而丧失诚信,在欲望和责任关系上,追求个人欲望,缺乏对社会、家庭和婚姻应具有的责任感。

    大学生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客观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文化自觉意识。所谓文化自觉,就是人类对自身命运前途理性的认识和把握,这种认识和把握形成主体的一种文化信念和准则,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当代大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更要具备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和文化修养,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鉴于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将传统文化教育纳人高院教育教学之中,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框架、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实现民族复兴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发扬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弘扬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正如有学者指出:“今日之中国文化,是昨天中国文化的延续,又是明天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主要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生存精神,“厚德载物,包容会通”的仁爱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公而忘私”;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人际和谐”;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强调“修身慎独”。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彰显其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世界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拉近了世界各种大文明圈的距离,以基督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世界各文明相互交流、相互竞争,冲突和摩擦也再所难免.党的十六大中明确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人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中华民族必须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发现优秀  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潮流的适应性,进而主动整合世界文  化,在新的世界文化格局中起到建设性作用。

二、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目前,部分高校开始在素质教育试点、通才教育实验  和公选课实验的基础上探索通识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付诸实践。北京大学推出“元培计划”,复旦大学成立了本科学院复旦学院,清华大学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等。在授课内容方面,一些高校相继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讲授中华元典,如“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然而,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为学生提供一些选修课,申报一些精品课程,而是牵涉思想导向、教育方针、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等诸多方面。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

    思想政治教育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就目前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选择性、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日益增强.这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课题,也对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一个平台。即,如何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

    一方面,传统文化应该与马克思主义相适应。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使其能够得到中国人民普遍认同,就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文化,相反,二者还可以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仅是着眼于欧洲,它的视野囊括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它的体系容纳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理论上的相似性,诸如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与传统文化的“天下大同”的政治伦理思想等等。所有这些共同性都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适应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具有强烈的家族性和地域观念,强调重义轻利,内省特征明显。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天人合一的生态观,重信义的义气观以及传统的和合意识和整体利益道德准则等,都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必须大力发扬优良传统文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价值。

    (二)坚持“综合创新论”的方针,使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潮流相符合

    传统的东西未必都是积极合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变迁,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局限性。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来源数字化趋势日益明显,面对世界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冲击,青年学生的思想价值趋向会发生新的擅变。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两个基本间题,解决三大矛盾。

    两个基本问题是指如何反思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其集中表现在三大矛盾上,即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矛盾、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矛盾。根本上说,无论是两个基本问题,还是三大矛盾,归结一点就是解决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潮流相适应的问题,这也是高校能否真正落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

    解决中国文化与历史潮流相适应的问题,首要的就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方针。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要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极取营养,发展自己。

    (三)坚持鲜明的教学特色,厘清传统文化教育与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目前,部分高校并没有真正使传统文化教育融人正常教学内容之中,没有厘清高校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混同,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教学工具,或者试图将传统文化教育并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所以,必须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差别与联系,坚持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和教学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第9篇

从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来看,除中文等涉及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专业课教师外,其他非传统文化专业的教师,主要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统一明确的概念,涉及也不深,基本以中学曾经学过的语文课内容为基础,对于比较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的相关书籍如《四书》、《五经》等大多没有读过,如有涉及也是相应专业书籍涉猎的某一点或某一面,没有系统的掌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师也大多如此,即便如“旅游文化”等设计文化方面的专业课程,专业教师也未必了解中国文化。更多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认为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没有关联性,因此也较少进行此方面的阅读。还有极少数专业教师认为以上书籍是落后的表现。但是,如果不了解本民族文化,如同树木无根,无论从事什么专业的工作,都很难真正深入,只能是不断重复他人的成果,而这种成果也很难被本民族利用进而服务社会。同样,没有文化的专业课,会使学生的知识难以升华。将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传统文化,重新理解旅游专业知识及旅游专业中相应的国际化理论,最终能够完成国际先进知识的本民族化过程,进而升华自己的专业知识。

(一)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途径

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性需要通过民族化来完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因此需要教师有较深的本民族文化素养,只有自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自如地完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使这种结合不漏痕迹,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民族文化素养不够,很难完成上述工作,更无法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和谐发展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途径。

(二)自我意识的提高

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师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后,应通过自学的手段进行提高,系统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阅读相应书籍。但在众多书籍中也不乏大量糟粕存在,寻找适合的书籍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南怀瑾先生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应书籍很好的对于本民族文化加以阐释,其内容包括反映儒家的《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等,也包括道家的《老子他说》、《庄子喃哗》等,从不同的方面系统的诠释中国文化,可以作为基础。曾仕强先生的书籍则从应用的层面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阐释,尤其是在管理角度,值得我们借鉴,在此之上应进一步阅读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原著。其中读史是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可以进行适当的阅读和探讨。

(三)集体备课共同提高

当大多数教师建立起传统文化与专业课应该结合的思想后,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找到合理的途径与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结合的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问题,就是寻找切入点,不同课程的切入点有所不同,虽然方法和手段有很大的区别,但原理又是相通的。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互提意见和建议,并相互借鉴成功经验,探讨新的问题和难点,在此过程中完成思想的碰撞,寻找到最优的方案。

二、深入思考,完成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结合的系统化过程

只有完成系统化的过程,才能够真正全面地应用到相应的旅游专业领域中。笔者认为应首先寻找切入点,切入点即在什么专业知识的讲述中或在什么问题的讲述中,引入传统文化。切入点应该既能反应专业性又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并能够用传统文化的思想或相应理论进一步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主要由教师讲述,引发学生共鸣,进而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由此判断应该讲解的程度及深入程度,最后留下探讨的专业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传统文化的意义。通过这一过程,由浅入深的逐步引入传统文化并不断融合,最终完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使专业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