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10: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建筑模型实训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模型制作,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课题《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的成果。
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是当代艺术类高校课程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快速的锻炼学生的立体思维、设计能力以及材料的运用能力。随着社会房地产开发、展示展览、城市规划等市场的需求,建筑模型从设计到制作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手工作坊式的模式已很难出现。而当代,计算机软件在高校已经普及,并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也可以认为计算机辅助按软件的运用使得建筑模型从设计到制作有了“质”的飞跃,因此高校应当把计算机辅助引入到模型制作课程中,也应当把这规划成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把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到模型制作在当今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已相当成熟,但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却显得不够连贯和灵活。更有甚者一些高校教师授课中只是盲目的追风,没有从本质意识到建筑模制作与计算机辅助软件之间的主次关系和两者的技能结合。从教学的本质来看:建筑模型制作属于设计的范畴,是主观的、目的性强的设计思维,而计算机辅助软件是设计工具,是属于技能的知识,不能代替人脑做出判断,更不能代替思维进行设计,它不具备艺术设计和美学理论存在的要素,在设计中它仅仅是一种工具罢了。
计算机辅助软件在模型制作辅助设计中,学生可以凭借专业知识深化软件实践能力的操作,这样也可以使软件之间建立相互连接的桥梁,能够解决软件的熟练程度,对专业设计绘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辅助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办学越来越成熟化,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广泛应用使得当今设计想法的表现更便捷更快速,也是设计师从传统的绘画得以解脱,能够将头脑里构思和观察的创意灵感以最快的方式展现给世人,更使客户业主形象直观的读懂设计方案。因此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应用使得能使设计者通过快捷的方式表达出设计想法。使设计思维能够与手头表达统一步伐。
现在的高校授课过程中我认为计算机辅助课程有待深化和改革,不能简单的把计算机辅助课程当成一门或者多门软件课程来对待。把计算机辅助软件当成一种普通的绘图工具,为了画图而教,为了画图才学,这样的认识就如同一名设计师把笔尺仅仅看成工具一样,我认为这样的认识是不够深刻的。这说明高校的课程之间存在上下沟通脱节,知识结构凌乱的特点,单一的授课课程安排不合理,甚至有的学校剔除了该门课程,我认为这是认识上的不足,也没有按照学以致用、上下贯通的教学原则对待专业课程的整体布局。所以,解决计算机辅助课程形式单一、授课乏味的最好途径就是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把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教师间有沟通、授课中有连贯的同步进行,让课内课外结合,课堂上的教学和课堂下的复习达到统一。
二、计算机辅助软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体会
按照本院校的教学大纲,计算机辅助开设的软件有AUTOcad、3DMAX、Photoshop、VR等。这些课程是分阶段分步进行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辅助功能。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本人在担任这些课程中有目的综合运用,并巧妙的导入到专业课程中,把“学”和“练”有机的连接起来。分布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老师首先把章节内容详细的讲解,学生再根据项目进行操作练习。
具体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教师示范教学环节。要注重师生的互动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基础部分讲透;第二环节,学生上机操作,最好是集中训练,教师针对性指导学生并在其中进行补充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快速上手,吃透授课能容;第三环节,教师采用举例教学法提升软件的专业绘图知识,让学生把软件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中;第四环节,给学生一定的命题让其独立操作,老师给予点评,学生给予回馈,解决不足之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的教学四环节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软件学习效果。纠正了学生的对于软件的过弱过强的错误认识,解决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脱节问题,缩短了学生快速掌握软件知识的时间,提高了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建筑模型制作课程交互式教学的应用
针对国内高校目前的教学,本人认为课程建的联系和交互性应当看做是重要的环节,要注重课程间交互性能,使课程教学质量最优化。
(一) 在计算机辅助课程和建筑模型制作课程交互式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软件的优势,不能仅仅是为了支撑而进行,两者是交互和包含的。在成功导入建筑模型设计课程中对原有建筑模型设计课程进行补充,而非替代。现在高校的课程发展已经成熟,传统的教学方式经过多年的验证,内核结构式合理的,他附带的原有的要求和知识结构必要性不能丢弃。例如设计想法的表达是通过草图、图纸、多媒体和语言表示来实现的,传统的绘图工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丢弃其基础知识是不对的。把计算机辅助课程引入当模型制作课程中并不是要丢弃或者原有的教育模式,而是在保持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如果学生过度的依赖计算机辅助软件,就会丢弃设计的基础表达功底,设计想法、工程制图、结构表现和外观展示仍然是好的建筑模型师最基本的功力。如果把设计和计算机绘图混淆,学生就无法准确的把握建筑模型的整体设计思维,做不出好的设计,因此,计算机辅助引入建筑模型课程中,要把握好好时间和比重。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绘图工具。建筑模型制作中引入计算机辅助软件要把握好方式方法。在以前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有的同学把效果图制作看的尤为重要,而忽视了模型设计到工艺的重要内容。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当进行适当的引导,不能造成主次颠倒。因此,在建筑模型制作课程中计算机辅助要注重的是过程的把握而非结果表现。
(三) 针对建筑模型制作课程的特点,把握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模型制作的交互性。1、课程定位: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了解建筑的结构特点、基础知识和制作建筑模型的基本程序;通过后期的实践过程学会引入计算机辅助软件的相关途径和步骤能完整独立制作模型;也应当有团队协作的意识,分组分工相互促进共同配合制作模型。2、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研究:设计想法最终表达最好的形式就是实体或者虚拟展示。因此要认真的确认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和有可操作性,也要从美学的角度加以研究。3、施工图要严谨规范:施工图绘制的过程是严谨和系统的过程,在环境艺术专业中施工图的绘制有专门的软件AUTOcad ,它是绘制施工图最快速科学的手段之一,我们知道建筑模型是建筑缩小的复制品,运用比例尺的概念来模拟真实环境,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对于概念性或者仿生性的模型来说,图纸的绘制难度是存在的。因此解决这些难度的问题就是促进了计算机软件水平的提升,两者是交互的。4、效果图制作:当今的室内外设计中效果图的展示是不可或缺的,高校中常用的效果图制作软件是3DMAX和SketchUp等,这些软件可以是设计想法快速的展现出来,为作品提供真实的效果,通过效果图的制作还可以查找不足、精益求精,是设计想法更科学美观。同时效果图是展示三维的空间,也提升了学生空间感知能力。效果图的制作需要有很强的软件基础功底,通过课程的交互性可以解决软件的熟练程度和设计审美能力。如SketchUp草图设计软件能很好地帮助设计师推敲建筑的结构关系,这样可也很好的打开学生的设计思维,深入了解建筑模型的复杂和艺术性;在设计深入的过程中可利用3d max模拟建筑的结构和装饰要点;在施工图绘制完成的基础上把材料确定好后,使用VR渲染软件对建筑模型的材料、结构惊醒最终的渲染出图,经过Photoshop软件最终的修饰最终确定建筑模型的方案,在此过程中通过建筑模型的设计不同阶段的进行,提升软件的实际运用能力和水平,从而达到相互粗促进,相互提高的交互性能,这样有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实训熟练程度,为做好设计师提供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 罗志华,李希.计算机草图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剖析[J].工业建筑,2005,35(9):32-34.
[2] 李念平;赵守勤;张希健;赵洪丽;;浅谈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监理[A];山东水利学会第十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关键词:高职教育;结构模型;结构识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建筑结构识图能力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项基本技能,在施工现场,读懂结构施工图纸是做施工员,监理员,资料员,安全员等岗位的必备基础。然而,高职院校中,对于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尤其是查阅平法图集相应构造图掌握构件节点钢筋构造要求和排布次序对学生来讲依然是难点,也是识读结构施工图的重点。由此可见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结构识图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现状分析
如何解决学生识读结构施工图的困难的问题,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结构施工图的现状和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以下:
1.理论教学的局限性
课堂理论教学,仅通过实际工程图片和绑扎钢筋视频等辅助手段,展示的内容依然不蛲暾。虽然有钢筋模型教具,但只是单一构件,不能够涵盖各种节点的构造,覆盖面过小。实训中心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单一,提高学生识图能力,但是班级学生较多,难以组织。
2.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学生对于平法图集制图规则掌握不好,记忆不牢,不会根据图纸查阅图集中相应的构造详图;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很难根据平面配筋想象出空间中节点钢筋构造与排布。在图纸抄绘作业中只是机械的抄图,并没有理解构造要求。
3.学生的兴趣引导
对于动手的作业,更能激发学生尝试的热情,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对《结构基础与识图》课程的兴趣,进而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提高学校效率。
二、结构模型制作实训
结构模型制作实训的引入,目的是学生通过完成模型制作的任务,能够熟练的识读结构施工图,能熟练的查阅平法图集,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的方式独立完成构件的钢筋算量、放样图绘制和钢筋模型绑扎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结构施工图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结构模型制作作为《结构基础与识图》学期末的集中实训,实训时长为一周。
1.实训任务
背景:某实验楼建筑,抗震等级为二级,框架结构,独立基础,三层。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本项目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完成实验楼的构件放样图绘制及基本构件的模型(梁板柱基础、楼梯)制作,并进行成果汇报。
2.实训过程
(1)复习和引导学生回忆结构施工图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梁、板、柱、墙、基础等构件平面表达形式、配筋信息等。分组布置任务和制定进度计划。让学生对本周将要完成的任务有大概的了解,并且在头脑中构建出钢筋骨架
(2)分组绘制各构件的构造详图,根据各构件的平面配筋图绘制梁、板、柱、基础、楼梯等构件的配筋放样图,此过程需要查阅平法图集以及其他相关规范,是学生制作模型的前提,也是反复熟悉图集的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学生一方面巩固了结构施工图制图规则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要考虑各构件节点构造要求,例如梁板柱节点钢筋排布和各构件在节点位置锚固长度的要求。通过这个重要的环节,加强学生对基础平面布置图,柱配筋图,梁配筋图,板配筋图和楼梯配筋图的识读方法和相关的构造要求的学习。
(3)根据绘制的构件配筋放样图准备材料制作结构配筋模型。根据绘制的放样图以及材料的总量,每组按照规定的模型比例,计算钢筋的下料长度,此环节建立在构造要求掌握良好的基础上。
(4)总结汇报。每组对实训周的成果和过程进行汇总展示,并定期汇报实训过程收获。
3.实训成果
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上交一张A2幅面图纸的构件的配筋放样图、每组提交结构构件模型一个。
4.考核
每组提交成果并进行汇报,以答辩的形式考察每个学生在结构模型制作实训中学习的程度。教师进行点评和打分。
故模型制作是学生们边做边思考的实践过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空间思维创造能力。
三、建筑结构模型制作实训效果评价
建筑结构模型制作实训过程中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学生结构识图能力的提高
1.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结构模型制作弥补了图纸、照片、视频这些方式的不足,让学生接触到了实际的配筋和钢筋绑扎的过程,见证了由图纸到实物的过程,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遇见的问题,也能够主动询问老师或者上网查阅资料。
2.增强学生空间理解力
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需要建立图纸与实物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更深刻的将G平法图集的构造知识融会贯通。在模型制作过程中,空间实物能够更加清晰全方位的表达节点构造也使得在模型完成以后,对结构施工图纸有了空间上的深入理解。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查找规范、图集,解决问题的习惯。
4.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团队意识和个人自豪感在总结汇报当中尤为凸显。
四、小结
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通过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力
高职院校就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建筑结构识图课程与建筑材料课程、施工课程等先关专业课程的联系,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基础知识、实际工程图知识、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全新的思维和最大的效率焕发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郑晓丽.关于提高学生建筑工程识图能力的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4).
[2]郑庆波.谈如何提高学生建筑工程识图能力[J].科汇,2011(06):61-62.
展示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主干课程,其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展示设计的运作(展示的策划、展示运作的程序)、展示设计与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实施(展示设计中的尺度问题、视觉要素、视觉问题)、展示空间设计(展示空间的分割、空间设计的手法、流动线设计等)、展示设计的照明(展示照明设计的实施实践原则)、展示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心理作用、新技术(影视、声频、光电、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实践运用、道具设计、展示设计制图(工程制图、透视效果图、展示图纸绘制实例)、展示材料特性与选择、相关展会设计(展览会、商业展览、专卖店展示)、商业环境(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专卖店)展示设计、橱窗展示设计制作等。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如何把这些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统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是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二、以往的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以往的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是按照教学大纲,分别对手绘、电脑效果图、成品模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进行训练。手绘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为大量临摹一些优秀的设计案例,强调学生对展示设计案例的绘画能力;电脑效果图设计同上,强调学生对设计软件的训练;最后进行建筑模型的制作。课程结束后,学生也提高了手绘、设计软件运用、模型制作的能力。但这一套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缺陷,如不能完全涵盖教学内容、重动手轻设计、缺少与实际市场的结合等。而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为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此,教师应审时度势,大胆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三、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内容
独立学院前期发展阶段,专业及课程体系建设一般是照搬母体院校的模式,其结果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存在偏差,课程教学方法陈旧。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实际项目制作,针对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提出如下改革方案。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
理论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穿插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理论教学应走出课堂,贯穿于各类实践实训现场。理论知识由学生在实践教学之后加以总结。
2.项目化实践教学方法
首先进行案例临摹,选择优秀的展示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把各设计制作环节分解,逐项临摹及课程总结。然后进行实际项目实践:确定项目名称(某类产品的展示设计)—提出设计思路(按要求书写设计思路、设计理念、设计流程、设计方法)—绘制设计草图(在规定时间内绘制多张设计草图,强调结构、线条、造型)—手绘效果图(按要求进行多角度的绘制并着色)—绘制项目施工图(展示项目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电路图、结构图等)—绘制项目电脑效果图(展示项目的多角度的电脑效果图)—设计说明(按要求书写设计说明)—确定项目的材料及预算(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并确立项目所需材料及最终预算等)—项目各环节的整体排版(将制作流程进行排版,包括手绘效果图、施工图JPG、电脑效果图、设计说明、材料预算等)—制作项目的建筑模型。在项目化制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现场调研、现场参观、现场实习、市场实习等课堂外教学活动。完整的项目化实践,能全面涵盖展示设计课程的实践内容。
四、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布置课程项目作业,把学生带到各实习基地,与企业设计师共同进行项目设计,通过完整的项目化训练,最终达到教学目的。为此,校方应多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大力开展“企中校”教学模式,把课程放置于企业当中并让企业设计师担任课程的实践教学导师,把企业项目植入课程作业,通过各种模式实现教学环节与市场相结合。
五、结语
Tangtian
(Yun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203)
Abstract:3 d printing technology with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become to accelerat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effective concurr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has wide application field and application value, developing very rapidly, the importance of this technology is not allow to ignore,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houl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anufacturing, integrated into the 3 d printing technology, cultivate suitable fo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let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skill further, develop skills, strengthen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3 d printing nc practice skills
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是一种曾材技术。3D打印机则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即一种利用光固化和纸层叠等技术的快速成型装置。它与普通打印机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打印机内装有液体或粉末等“印材料”,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最终把计算机上的三维图形变成实物。如今这一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人们用它来制造服装、建筑模型、汽车、巧克力甜品等。本人认为在数控实训基地开展3D打印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建模能力,了解先进制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数控机床加工零件进一步提高综合技能,适应市场用人需求。
1、拓展教学思路,融入新型制造,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数控技术作为先进技术的代表是国家制造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往往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中,数控实训课往往比较难学,且枯燥乏味。怎样使学生摆脱枯燥,对这门课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去学好它,就变成实训教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总结,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
1.1 由浅入深,提高建模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现在学生学习的最大最现实的动力,它可以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让学生入迷地去钻研和探索。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刚进入实训基地,对很多东西都不太了解,特别是部分同学连图纸都看不懂,更别提数控加工建模和自动编程,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单调乏味,失去了兴趣,不爱学习。
首先利用3D打印技术提高学生兴趣,通过图纸-建模-打印的方式提高学生识图能力,使学生拥有加工零件的成就感,然后对照模型进行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既懂得“增材加工”技能又学习“去材加工”技术。
1.2 精选课题,增加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加数控操作技能的知识点。
实训教师在选择实训课题时应该注意课题的趣味性,有趣的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使实训教学开展得更轻松、愉快。比如加工一个铝合金烟灰缸,可以让学生先造型,然后通过3D打印打出实物,最后加工,逐步加深加工技能,拓展知识面,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综合技能,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增大知识覆盖面,拓展就业渠道。
3D打印技术可用于珠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AEC),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产业,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和许多其他领域。常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或者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意味着这项技术正在普及。3D打印机也可以打印出食物,是3D打印机未来的发展方向,学生会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大大丰富了学生知识,增大了知识覆盖面。
1.1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高职教学质量是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基础的,要发展教育,首先是按实际情况发展和充实师资力量。
1.1.1优化和调整师资结构,包括年龄、资历、学历、专业,发展师资规模,积极引进具有本专业学历的专业教师和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对师资的引进应考虑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必要时可采用进、聘、借、联的形式。
1.1.2尽快确定课程专任教师,并组成一支课程教学队伍,及时组织课程建设。
1.1.3组织在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锻炼以提高专业实践水平,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专业知识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1.1.4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建立校校联合和校企联合办学,及时更新和适应社会的发展。
1.2教学思路的转化
1.2.1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教学内容符合职业岗位要求,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实行模块化教学改革。
1.2.2合理制订专业教学计划,从科学合理的编制计划人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双证为框架,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的改革:专业知识的教学与专业能力的培养采用“模块式教学”与“情境式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融为一体,课堂教学与动手操作、现场实践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以课程为单位,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编写结合实际的课程教学大纲。
1.2.3加强教学准备,明确教学目的,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广泛收集资料,备好每一次课,分析教学对象,剖析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应材施教,教学结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2.4结合工程实例,具体讲解理论知识在工程中的正确引用,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例,其体讲解理论知识在工程中的引用,查阅工程实例,在教学中深人应用,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进实训基地参观,结合工程进行现场教学。
1.2.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模型、录像带、多媒体、现场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教学。
1.2.6学习各类工程规范,与工程实践接规。及时进行专业图书的选购,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工程实际,了解并学习各类工程规范,进行规范教育,以适应工程要求,如各类施工图集、标准,工程设计规范、验收规范等,接近工程实际,帮助学生专业知识的建构。
2.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1教学模式的改进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因此,高职教育通常都含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但理论和实践如何在本课程中相互贯穿,不造成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脱节,尚应在整个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上加以改进。以下,以我院《房屋建筑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为例,作一些探索与思考。
2.1.1教育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因此,首先要分析培养目标,建筑工程类专业的高职人才培养的是面向工程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主要岗位群为建筑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也要与此一致。
2.1.2高职《房屋建筑学》的教学目标,应培养学生深人理解并掌握建筑构造理论及其构造做法,熟练掌握建筑施工图的识读,并对照标准图集解析各部分构造做法。建筑设计原理只需了解以解读建筑师的设计意图。而目前高职教材中的建筑设计部分比重仍偏多,尤其是实训教材。
2.1.3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的改变、教学重点的转移,淡化理论、重视实践的教学模式在本课程中的具体表现,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同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应多样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2.1.4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个最终目的,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
2.2理论教学的形式与内容
《房屋建筑学》理论教学分为建筑构造理论、建筑设计理论两大部分,其中重点为构造部分。在教学形式上可多样化,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2.1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日趋发展,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越来越普遍,建筑构造部分的学习存在大量的图片,在讲解和识读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图片和立体构造间尚有一定的跨跃,因此,教学过程中加人动画、多媒体和实景录像会有较好的效果,
2.2.2教学内容上进行一定的重新组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采取以用促学和学以致用两种方式,解放学生的思维,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建筑、构造的根本,掌握建筑、构造规律。构建房屋建筑框架。
2.2.3建筑构造部分内容以建筑构造框架、建筑构造功能、建筑构造要求、建筑构造做法为线索讲解整个建筑构造部分理论知识,配以多媒体动画、参观、学生自学、构造详图绘制、构造小手工制作,加深加固学习内容。
2.2.4建筑设计理论,分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两部分,可采取综合讲解建筑平、立、剖面设计的整个思路和原则,配以整套建筑施工图识读、抄绘和模型制作的形式加强学习。
2.2.5由于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打破了本课程学习枯燥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本学期对04级三个班级的教学推广,教学是成功的。
2.3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
高职教育完整的教学模式应配以相应的实践教学,现场参观和综合实训成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
2.3.1理论学习环节中的实践教学:在主要章节学习前后,进行相应的认识实习、参观,再附以构造作图,如墙身构造、楼梯构造、屋顶构造等,加深理解所学内容。
2.3.2理论学习结束后,进行整周的综合实训,综合实训的内容和形式,可打破常规,如采用建筑施工图识读、建筑构造详图绘制、用Krr板、各种规格的卡纸、泡沫塑料等材料进行建筑模型制作和节点模型制作、写实训体会等。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建筑构造的理解和记忆。
2.3.3实训的内容要与工程实际一致,这要求指导教师应跟随工程实践,收集资料,培养自身双师型教学能力。
2.4理论与实践的分隔与联系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不是对立的,它们应是协调发展和相互补充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4.1以技能培养为主,以用促教,平时的理论教学要为最后的实践环节打基础,同时,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绘图大作业、小手工制作、实地参观等实践部分;
2.4.2综合实训应进一步加深对建筑尤其是建筑构造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2.4.3课时安排上,理论讲授时间可安排在36一40学时、自我练习和绘图10学时、参观实践或录像教学6学时左右,综合实训一周。
2.4.4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而忽视教学内容和质量,任何教学形式都要以培养目标出发,教学效果为准绳,尤其是作为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更应与工程实践零距离接轨,以工程实际为导向,加强与设计院和施工单位的联系和合作,为此,从2002年起逐步建立起与武进建筑设计院、常州规划设计院、常州第一建筑公司、武进建安公司等多家单位的合作,确保对人校学生的能力培养。
2.4.5鼓励自编或组织编著具有并适合于高职教育的《房屋建筑学》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教材应突出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培养手段和培养目标。
3.课程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既要突出结果,又要重视过程,考核分日常考核、期终考核两块,综合成绩由理论成绩、实训成绩和平时成绩三部分组成,要编制考核大纲和考核办法,建立考核试题库,实行课程考核标准化和规范化。
3.1考核的基本原则
3.1.1由于高职大众化教育现状,学生的基础较差,考核内容和形式要体现高职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
3.1.2编制考核大纲,分章节确定考核范围、考核重点及考核比例,使考核工作规范化。
3.1.3理论考核要突出课程重点,按基础知识、能力和综合知识、能力分解课程教学内容,提炼并主要考核基础知识和能力部分,基础知识可采取选择、填空、判断题类型(占50-55分);基础能力部分可采用简答、作图题类型(占30一35分);综合提升部分占10分以下。
3.1.4实训考核主要突出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分实训参与(占30分)、实训成果(占50分)及技能答辩(占20分)三部分。
3.1.5平时成绩分出勤分(占30分)、“卜时练习分(占30分)、综合作业分(占40分)三部分。
3.1.6考核评定:各部分考核成绩均合格,该门课程才算合格,综合成绩按:理论成绩占40%,实训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30%综合计算。
3.2考核标准化的建设
为使课程实行考核标准化和规范化,首先要建立考试题库,实行标准化命题,题库包括理论题和实践题两块,每块包含单元(平时)考核和综合考核两部分,从而加强课程教学的过程考核。题库按章节编制,分基础知一识和基础能力,考核命题按章节选题,以把握课程重点。题库建设中要注意下列几点:
3.2.1考题要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能一味拨高或过度减化考核难度,要以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
3.2.2注意命题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以适应专业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的变化,同一知识点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可填空、选择、简答或作图,可采用理论考核,亦可采用动手操作形式,培养学生课程的活学活用。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特色。理实一体化教学试图在理论上突破职业教育传统的框架,轻理论重实践,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职业技术教育
1 当前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理论教学与技能实战脱节
计算机行业日新月异,新理念新知识不断更新。如果教材知识结构落后,教学内容就缺乏实用性。学生在教室里学习理论知识后,上机时学生早已把教课的内容忘了,严重影响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
1.2 专业定位不准确,职业方向不明确
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着重于学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一方面,没有认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专科教育的区别,使培养出的人才没有特长达不到可以就业的要求。另一方面,没有经过很好的市场调研,在课程设置上不同专业没有区别,职业方向不明确。
1.3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质量达不到要求
由于计算机专业发展快,知识更新换代迅速,专业老师都比较年轻,因此专业教师队伍不稳定,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教师未能及时得到新知识的培训和提高。
2 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开展
2.1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概述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2.2 教学方法介绍
(1)演示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是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通过教师进行示范性实验及示范性操作等手段使学生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好方法。课前教师要做好演示的准备工作,最好能在理实或实训场地授课,这种教学法对于技能操作的教学内容比较实用。
(2)动手训练法。动手训练法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学习和辅导掌握某种技能的练习方法。训练时一定要强调使用正确的训练方法。教师认真巡回指导,加强监督,发现错误操作立即纠正。对每名学生的表现作好一定的记录,并记入平时的考核分。训练结束教师及时给予总结,尽量多鼓励少批评以保护孩子们的求知欲。此种方法对于操作性强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比较实用。
(3)讲练结合法。讲练结合法是指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后,结合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的练习,验证所学理论和训练相关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边讲边练边总结,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之间的界限,加速学生技能的形成速度,是一种符合教学规律的先进教学方法。只是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的要求较高,对学校的硬件设备设施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2.3 教学过程组织
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讲解有操作示范还有操作训练,与纯粹的理论课有很大的区别。所以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应遵循以下思路:
(1)教学目标;
(2)教学的重点难点;
(3)课前准备。教学场地的选择、教学设备及工具的使用;
(4)确定教学内容的授课顺序。先操作后讲解,还是先讲解后操作;
(5)学生分组,设备配置;
(6)作业布置要紧贴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
(7)分阶段培养。将整体模块分为四个阶段,知识层次由浅入深,并且为每个阶段设立培养目标,同时提供可以从事的岗位建议。
(8)结课作品。每门课程结束后须提交该科目的结课作品,要求制作与实际应用相符的案例作为结课作品,让学生每学完一门课都能够真正学到东西真正感觉学有所用。
(9)每个专业须设项目实训和答辩环节,实训的内容必须是与专业有关的实际案例,如建筑表现专业分小组制作某酒店大堂的项目工程,项目实训需要写《项目策划书》、填《工程验收单》、并且进行该项目的现场答辩等。
只有构思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好教学。
2.4 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设置
我校对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的岗位群以及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
(1)建筑表现专业子模块
这个子模块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培养目标:1.掌握计算机基础技能,熟悉色彩并了解手绘技能。2.认识建筑发展历史并提高建筑审美的基本素养。
就业方向:1.平面设计师。
第二阶段
培养目标:1.掌握建筑图纸的读图与识图;2.会创建建筑的简单模型;3.熟悉计算机动画基本概念。
就业方向:1.三维设计师。
第三阶段
培养目标:1.精通复杂建筑模型的构造与制作;2.掌握建筑摄影美术及镜头语言表达;2.5精通各种影视特效制作。
就业方向:1.三维设计师。
第四阶段
培养目标:1.精通建筑各种效果(阳光、阴天、雨天、黄昏和夜景)的光照模拟、氛围烘托,完成毕业前的一切学习准备。
就业方向:1.三维设计师。
(2)EBOSS专业子模块
第一阶段:
培养目标:对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有进一步了解,淘宝成功开店,对于中国的消费市场有整体把握。
就业方向:1、淘宝美工 2、网店专员
第二阶段
培养目标:精通图片美工设计,熟练把握消费者心里,成功将店铺信誉做到1个钻左右。
就业方向:1.网站美工 2.前端设计师
第三阶段
培养目标:玩转网络营销,驾驭网络推广
就业方向:1.平面设计师 2.SEO专员
第四阶段
培养目标:真正实现E-BOSS
就业方向:1.E-BOSS
【参考文献】
建筑行业需要越来越多掌握BIM技术的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应该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对BIM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文章通过分析BIM在国内外高校中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国内高职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存在认识不足、基础工作环节薄弱、专业师资匮乏三个主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给出加强宣传、完善基础工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定期举办竞赛四项建议,旨在为高职院校开展BIM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BIM;高职院校;BIM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06404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简称,这项技术是将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中所有的几何尺寸、功能、性能、建造等数据信息全部综合到一个建筑模型中的过程,是包括产品、工艺、管理模式、思想的重新建构,因此被称为21世纪建筑产业的革命性技术。
随着BIM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行业对BIM专业技术人才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但由于在我国起步较晚,再加上行业普遍对信息化的意义认识不足,从而造成了我国BIM技术人才稀缺的现象,这不仅阻碍了BIM技术的发展,更阻碍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的《中国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4之BIM应用与发展》中,对 BIM 的应用与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调研得出了制约BIM技术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因素就是BIM专业人才的短缺,而大部分单位也将BIM人才培养作为最紧迫的任务[1]。高职院校作为培育专业技能人才的沃土,更应该着眼于BIM技术人才的培养。
一、 BIM在国内外高校中的应用现状
(一) 国外高校的应用现状
BIM技术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21世纪初逐渐被社会和市场所接受并向成熟化发展。随着BIM技术的发展,国外的高等院校也开始逐渐重视BIM技术在科研、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譬如美国克罗拉多州大学的施工管理系,在本科生一年级时就引入了BIM建模教学来替代传统的CAD软件教学,在培养学生三
维建模能力的同时,也为后续开设建筑结构、造价等课程的BIM教学打下基础。德克萨斯A&M大学工程建设科学学院从2004年开始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关于BIM的课程,主要是将3D或2D模型通过Autodesk Revit,Google Sketch-Up,Navisworks等相关软件最终集成4D BIM模型[2]。阿拉巴马州奥本大学将BIM引入施工管理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选择,学习BIM软件包,并完成相应的项目进度计划和预算[2]。同样,斯坦福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南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等众多大学和相关机构都在开展对BIM技术的深入探究和实践[3]。在美国,超过70%的高等院校已经将BIM加入课程体系中[4]。
(二) 国内高校的应用现状
随着BIM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国内高校也逐渐开展BIM的相关研究。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都相继开设了BIM的相关课程。然而同发达国家相比较,国内建筑行业的BIM理念尚未完全贯穿到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等院校开设了BIM的相关课程,如重庆开设的BIM概论,以及基于BIM的毕业设计;清华大学将BIM技术加入到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国内院校中第一次开设了BIM 技术应用短课程;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斯维尔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关于BIM技术的校外实训基地[5]。少部分高校如山东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则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了BIM教学。大部分高等院校则尝试在特定的环节加入BIM教学,例如通过本科生创新训练计划、建筑结构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设置对BIM软件学习和应用的要求,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觉学习BIM相关软件[6]。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开发基于BIM的课程和专业。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等建筑类高职院校就已经开始关注BIM技术人才的培育,大力推进相关课程的开发,与此同时也在推进BIM实训室、实践基地的建设[7]。
二、 高职院校在培养BIM专业技术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BIM的认识不足
1. 认为BIM是某一专业的事情
一些高职院校认为BIM技术仅局限于建筑设计单专业,仅由传统的CAD画图转变为了三维画图,忽略了BIM技术应用对其他专业的影响。BIM作为一项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应用的技术,不仅涉及到建筑,还涉及到结构、暖通、电气、给排水、造价等专业与管理,需要多专业的协同配合,因此,需要整合多专业教学资源共同开展教学。
2. 认为BIM仅是软件的应用
国内最为人们所熟知的BIM软件就是revit,高职院校在开设BIM相关课程时也主要应用revit进行教学。但是,学校和教师对revit的认识也局限在它的建模功能和碰撞检查功能,认为学生只要学会这些软件怎么运用就已足够,因此授课过程中向学生传递了“先建好模型再进行碰撞检查就完成了对BIM的全面应用”的错误思想,过分强调软件的基础功能而忽视了对BIM理论本质和应用精髓的教育。
(二) 基础工作环节薄弱
关键词:土木工程;教学方法;施工技术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中各主要工种工程的工艺原理、施工方法,以及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技术措施。因此内容覆盖面广,实践性极强。我们尝试运用创新教学来改革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课程教学,教学实践证明创新教学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一、创新课堂教学的内涵
所谓创新课堂教学,就是将整个教学单元从时间上分为理论教学、模型教学、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力图遵循“理论―感性―理性”的认知规律,以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课堂理论教学。主要是介绍书本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板书、挂图、投影等教学手段,时间约为本节教学的1/3。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了解,掌握必要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其中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结构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在全面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对典型结构的施工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模型教学。主要利用我校新建的建筑模型室及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室中建筑施工、构造模型,配合教学进度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本的内容,时间约占1/6。
(三)媒体教学。主要是在多媒体教室播放事先选好的录像带、VCD及施工现场拍摄的数码相片、录像片,结合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实例讲解,时间约为半节课。让学生观看录像带后,能对课中所涉及的典型结构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以培养学生全面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约占1/6。
(四)现场教学。课堂在实训基地场地进行,由师傅操作,学生观摩提问,教师讲解和归纳总结。重点部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简单操作,时间为一节课。通过观看实际操作和一定程度的操作,使学生了解具体施工工艺的技术要求,将书本中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理解、掌握和巩固,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时间约占1/3。
二、创新课堂教学的优势
(一)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和对职业技术教育认识的深化,各中等职业学校都把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建设了不少具有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条件,使得我们能够在校内、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教学。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到更多的学习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
(二)有利于及时的反馈和调控,能真正保证教学效果。在每一节课前,教学目标应是明确的,但能否实现目标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控。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便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调控的。创新教学除了教师主讲外,教师还置身于学生中间,特别是学生的直接参与,能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存在问题,及时调整和引导,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创新教学模式中,主要有: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在地位上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欲。②整个教学单元贯穿了多个环节的转换,多种教学形式的交替呈现,使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和兴奋点得到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③设计一套与教学过程配套的思考题,让学生自由提问,也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在行动上有较大的自由度,能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施创新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一个教学单元中,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还是一种尝试。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归纳出在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各个阶段的衔接问题。由于单元时间有限而且要转换形式和场地,因此整个单元的教学组织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做到各段的衔接紧凑。要对学生进行前期的教育和有效的管理,尽量克服由于形式的转换、场地的转移所带来的乱、吵现象。其次,课前准备也必须充分,检查各种资料、设备是否齐全、完好,要预先考虑实操场地学生站位的大致安排等。
(二)教材处理问题。教师在进行创新教学时应首先对教材进行处理,以便使教材内容、收集的资料内容、学校实训场地的实际情况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整体,并考虑加入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新技术、新工艺。
(三)辅助条件要求较高。实行创新教学,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有与教学内容配套的音像、模型资料;二是有相配套的实操场地或教学演示场地。如何准备资料,如何建设或利用现有的实训基地,是实施创新的关键。
四、结论
实践证明,创新教学效果明显,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掌握显著。本方法不仅能在该门课程教学中推广应用,而且可在其他课程教学环节中参考实践。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45-02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市场需要一大批精通工程管理业务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对工程管理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国内近几年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学生的职业素质还不能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根据教育部文件的精神,高职院校必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加强专业课程的联系与整合,构建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之与职业需求有效地接轨,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笔者通过对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回访和网络资料的收集,发现在施工现场管理的相关工作中,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相比并不具备优势,同时,在工程相关领域具体经营管理工作中,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建筑经济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优势也不明显。纵观全国的高职院校,很多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与相近的专业相比并不具备差异性明显的核心特色,这样就使该专业在就业及职业发展方面处于尴尬地位。因此,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细化和特色定位,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现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分析研究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课程体系设置。
对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调研
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使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能尽快胜任工作,就要清楚地了解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职业能力。为此,我院组织专业教师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了走访调研,并组织了由行业企业专家、毕业生、专业教师等各方人士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研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掌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从事建筑工程内业管理工作领域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建设工程投标策划、投标报价、工程预决算、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职业岗位群出发,明确了支撑其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后,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分解为四大核心能力,即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能力、建筑工程投标报价能力、建筑工程投标策划能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从职业岗位的实际出发,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工作的典型任务为载体,承载知识与技能,组成面向核心岗位群的课程体系,根据四大核心能力对专业课教学体系进行模块化整合,使课程体系从业化,形成相应的四大模块,构建全新的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四大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相应的四大模块培养完成,即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模块、建筑工程投标报价模块、建筑工程投标策划模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块,由核心能力对应的核心课程辐射到各个相关课程,以各门课程培养的基本能力促进核心能力的养成。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