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师德建设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10: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师德建设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师德建设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以人为本;师德建设

Abstract:Humanismistheguidelineandthebasicrequirementtobuildup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sinthenewera.Theconstructionofperson-oriented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mustemphasizethestudent-orientedviewpointsoastoletstudentsdevelopfullyandfreely.Teachersshouldpursuenewteachingmodelsconsistently,renewteachingideascontinuously,trytoestablishnewlydemocraticrelationshipwithstudents,putstudentsinthefirstplaceandsetupconscientiouslearningstyleandacademicstudyattitude.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teachers;humanism-centered;constructionofteachers’morality

师德师风建设在任何时候都是永不过时的话题。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型,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心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党的十六大把发展高等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强调必须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如何把“以人为本”这一比较抽象的哲学理念具体地落实到师德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一、“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等学府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摇篮,它的中心任务就是教育人和培养人。在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学生的多方面要求。高校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他们的潜能,切实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以实现其真正全面自由的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了的基本观点,也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征。“以人为本”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和自由及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高等教育坚持人本理念,就是追求对人本身的关怀,完整全面地关照人,提升人,鼓励人自由发展,认识人,关爱人、教育人、尊重人,开发人的心智,提升人的道德水平[1]。

“以人为本”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哲学观。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人本关爱的巨大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服务育人的意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爱惜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启迪、感化和影响学生,为培养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做是教师的主要道德标准。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

二、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师历来受到社会的尊重,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教师被人们比作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严谨、求实、奋发、奉献的精神风貌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但是目前高校教师思想道德方面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被作为客体对待,师生之间的关系成了服从和被服从的等级关系,学生习惯于服从,不愿提出任何异议,教师的服务意识淡薄,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本位,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缺乏民主平等的气氛。

有些教师功利化倾向严重,对个人价值和利益看得较重,片面关注自己的科研情况以获得更高的岗位级别和津贴,而不太主动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只为完成课时而教学,不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敷衍了事,教学效果不能保证,因而不能更好地培养合格的人才。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把工作仅仅当作是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从事和自己业务关系不相关的其它工作,使本职工作受影响。

有些教师思想道德观念淡化,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更经受不住大风大浪的考验,以至于在生死抉择的关头,弃学生的生死不顾,只身逃命。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范跑跑”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在灾难突然降临的一瞬间,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不顾学生安危第一个跑出教室,不仅没有尽到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事后还毫无廉耻地为自己的行为开脱,丝毫没有负疚感,带来了极恶劣的社会影响。同为教师,既有舍生取义的英雄楷模谭千秋,也有逃之夭夭、人人不耻的范美忠,显而易见,不是法律规定出了问题,而是师德建设存在严重问题。范美忠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师德,甚至丧失了一个普通人所必须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范跑跑”事件说明师德已有下滑的趋势,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有些高校教师不仅职业道德修养不够,学术道德观念也比较淡薄,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学术心态功利,学风浮躁。学术造假、学术泡沫、学术舞弊、学术交易、学术贿赂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名牌大学的著名教授也存在学术上的造假和腐败问题,刻苦专研的精神较弱,缺乏扎实根底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再思考

市场经济导致的价值多元和功利趋向等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问题。针对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一些对策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首先,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改变把教师作为教育主体、把学生视为教育客体的现象,打破服从与被服从、支配与被支配的陈旧观念,以学生为本,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涵,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高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从学生的差异入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角,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主见、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精神,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师生平等对话、互相信任、和谐相处,既是以人为本思想对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对高校师德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3]。

其次,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打破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学习能力和自学习惯。教师要定期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不断充实新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要汲取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将先进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动态传授给学生;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使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教师、课程和学习时间的选择权,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通过开设大量选修课、开放实验室以及灵活的学分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

第三、高校师德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自身的品德修养,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的道德修养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味的体现。良好的师德形象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它孕育着真,引导着善,创造着美,奉献着爱。因此,师德建设不能靠简单的说教,也不能期望制定一纸法律条文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全体教师长期的努力。要想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优秀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学生,还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具备高尚的师德,因为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前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的言行不仅没有给学生展示一种舍己救人的崇高境界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反而传播了一种不健康的道德观,因此范美忠职业道德的缺失和职业责任的不作为绝不能被社会宽容和谅解。爱学生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因学生的毕业而终止,而会在他们未来的工作学习中继续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可见师德影响之深远。

师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还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引导大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要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和谐成长,最终使大学生的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人文、知识和品德、智力与人格、个性和潜能、精神与文化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第四、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更要注重教师学术与学风的建设。“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学术是非常崇高而神圣的事业,学术失德是大学教师的耻辱。大学教师要以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国家栋梁为使命和责任,要讲学术道德,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自觉维护学术的尊严和学者的声誉。不讲学术标准和操守,则无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所以,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要求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和氛围,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确立教师在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学术主体意识,培养优良学术道德,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赵雅芳.“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鸡西大学学报,2004(6).

第2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德是一个历史的、永恒的话题。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的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是,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势在必行。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本地中、小学、幼儿教师的摇篮,其师德师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对高校师德的研究中,除了少量专门研究师德概念、内容的成果外,大都对目前高校师德的现状给予描述,并进行原因分析。有的通过调查数据来实证地说明当前师德的现状,并对这种现状作出一定的说明,但为数不多;大部分是从总体上对当前高校师德的现状进行描述,一般的叙述方式是主流或是总体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即以往的高校师德研究多为宏观笼统的分析成因,提出的措施和对策也缺乏针对性。而对于高师院校的师德建设问题研究甚少,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宁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师德建设的问题,通过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我院的师德现状,并提出建设性对策。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一所地方高师院校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工具包括研究者自编问卷和访谈提纲。自编问卷从教师的职业信念、师生关系中的道德规范、与同事关系中的道德规范、在教学中的道德规范和在教学研究中的道德规范五个维度对宁夏师范学院的师德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20份,其中教师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回收率为87.5%;学生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回收率为96.5%。访谈提纲围绕问卷的五个维度,主要深入了解我院的师德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选择部分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旨在进一步了解教师师德现状,对问卷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以便研究者做出更贴近现实的描述和分析。

三、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首先来看师生对地方高师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评价。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对“您认为目前高师院校师德现状好吗?”选择“很好”和“一般”的比例分别为21%和36%,选择“不好”的比例为43%;学生选择“很好”和“一般”的比例分别为13%和69%,选择“不好”的的比例为18%。这些数据说明,多数师生认为我院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情况是不错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近半数的教师对师德现状不满意。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部分教师的职业信念比较坚定,但职业认同度低,且有性别差异

教师们对“您认为教师职业有前途吗?”选择“一般”的比例为57.5%,“很有”的比例为30%,“没有”的比例为12.5%,且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见图1);对“如果您有机会转行,您会怎么选择?”,答案为“不转行”的比例为75%,“转行”的比例为17.5%,“很难说”的比例为7.5%,也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见图2)。可见,大部分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较低,但职业信念却较坚定,且男、女教师认识差异较大。图1“您认为教师职业有前途吗?”各选项与性别的相关分析图2“如果您有机会转行,您会怎么选择?”

(二)师生关系淡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衡量师生双方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担负未来中小学、幼儿教师的重担的师范生来说,和谐师生关系的养成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从统计数据看,我院师生关系令人堪忧。如对“您和学生(教师)在课下有联系吗?”,无论教师和学生选择比例最高的都是“从不”(见图3)。而题目“您(您的老师)对课堂违纪现象怎么处理?”,80%以上的师生都选择“顺其自然”,选择“会管”的不到10%(见图4)。可见,一方面,现代师生的交流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对学生没有基本的要求,也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缺乏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图3“您和学生(教师)在课下有联系吗?”的师生选项的百分比图4“您(您的老师)对课堂违纪现象怎么处理?”

(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道德规范不尽人意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也几乎是教师工作的全部,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其生存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的道德规范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和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1.部分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不够认真数据显示:部分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不够认真,如对“您(您的老师)会因私事耽误正常教学吗?”教师选择“偶尔”的比例为40%,选择“会的”的比例为10%,而学生选择“偶尔”的比例为40%,选择“经常”的比例高达34%,教师和学生的回答存在较大差异(见图5)。对“您在工作之余,在校外兼职赚钱吗?”,选择“是”和“可能”的比例为7.5%和10%,说明有少部分教师在校外兼职。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表现与学生的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对“您(您的老师)的教案每学期会更新吗?”教师选择“没有”的比例为12%,而学生选择“没有”的比例为15%;对“您(您的老师)会力求上好每一节课吗?”教师选择“不会”的比例为10%,而学生选择“不会”的比例高达39%;对“课下时,学生找老师答疑,您(您的老师)会不耐烦吗?”教师选择“会的”的比例为5%,学生选择“会的”的比例为12%。可见,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部分教师的表现和自我认知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

(四)部分教师缺乏学术道德精神,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纵容理解

教学和科研是学校工作的两个主要方面,二者是相互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但因二者在直接目的和所需时间和精力方面存在冲突,两者关系的处理也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长期以来,地方高师院校重教学,轻科研,致使教师们对科研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如何去做科研方面存在很大问题。随着地方高师院校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加之引进高学历的人才增多,很多地方高师院校对科研成果奖励力度加大,职称评定中科研分值也日益提高,这就出现了近年来地方高师院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但是此类院校的教师大部分少搞科研,甚至不知如何去搞科研,就滋生了论文、用钱购买科研成果甚至盗用、剽窃等现象。如对“您如何看待撰写论文或科研中的剽窃或弄虚作假行为?”认为“很正常”的教师比例竟高达17.5%;对“学生抄袭和伪造数据可以理解吗?”认为“可以”和“无所谓”的比例分别为25%和25%。可见,部分教师不但自身缺乏学术道德,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也纵容理解、视而不见,这对于担负着地方中小学、幼儿教师的地方高师院校来说,的确令人警醒。

(五)教师希望首先解决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教师实际地位之间的矛盾

为了了解我院师德建设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设计了表1、表2的问题。可以看出前两组矛盾主要是社会期望与教师的实际待遇,以及教师的奉献精神与物质追求之间的矛盾,选择这两项的比例共计为80.5%。从表2中,教师对影响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的影响因素排序来看,在学院师德建设中,多数教师更多担忧的是外部因素,而较少人考虑自身因素。

四、建议与对策

(一)构建师德培育与榜样示范平台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我院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敬业意识和教学精力投入有待加强。首先,要加强学院师德教育和培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和培训,这既包括加强新教师教学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也包括新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二是中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中青年教师是地方高师院校的中坚力量,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他们教龄较长,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又因为长期以来重教学,科研能力较低,为了达到职称评定中逐步提升的科研要求,和青年高学历教师相比更容易出现学术道德问题,这就要学校提供条件让他们继续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三是发挥老教授的榜样带头作用。教授的多少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教授也应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成为中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但地方高师院校的部分教授由于之前职称评定对科研要求较低,相应的学术水平较低,加之评上教授后,也没有相应的考核要求,致使许多地方高师院校的教授得过且过,只待退休。这就要求学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正把青年教师导师制落到实处,发挥他们的指导和督导作用。其次,构建学校榜样示范平台。由学校工会组织牵头,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平台开展学校优秀教师“、吾爱吾师”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学生工作者、优秀导师评选等系列活动,对在师德师风、人文素养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为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生命质量及营造关爱学生环境

鉴于我院教师对本职业的前途缺乏信心、师生关系淡漠的现状,学校应从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和关爱学生的角度来加强师德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一方面,真正关心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将师德建设同解决教师困难结合起来,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积极推进民主治校,让教学一线的教师能够充分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建设;培养高校教师的团队精神,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带动和融洽师生关系;通过教师音乐会、艺术展、文化交流、心理咨询等活动,丰富高校教师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加强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学院书记、副书记和学生的紧密联系。如晚上轮流到学生宿舍值班,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建立学生导师制,把普通教师和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视每位学生综合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教学相长,共同促进。

(三)确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地方高师职称评定机制和师德考核制度

我院应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依据,确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地方高师职称评定机制和师德考核制度。1.建立合理的职称评定机制由于地方高师长期以来重教学、轻科研的情况,近年来在职称评定中加大科研成果的分值,的确激发了教师们科学研究的热情,但也“使师德建设陷入极为尴尬的两难处境:不全身心投入教学,势必误人子弟;而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势必影响科研论文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自己的职称得不到提升”,甚至还滋生了学术腐败现象。为了发挥每个教师的最大潜力,职称评定应该“两条腿走路”:擅长教学的教师职称评定以教学工作为核心;潜心钻研科研的教师职称评定以科研成果为侧重点。营造民主、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搭建学术交流合作的平台,激发教师奋进的事业心和拼搏精神。2.加强师德考核制度建设严格师德考核制度规范,实现师德评价从无序到有序、从随意到标准的法制化转变。促进教师正确对待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利、义务,正视学生的个体存在和权利存在,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建立一整套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指标体系、组织体系、实施体系、奖惩体系、监控体系、反馈体系以及循环改善体系等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对学院师德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切切实实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切身利益紧紧挂钩,以最大化发挥考核的效用。

(四)通过反思和行动,提升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

第3篇

教育部在1999年为解决经济及就业问题,提出了大学扩招,随着高校本科生逐年的递增,高校开始涌现出一个庞大的队伍,即青年教师队伍。教育部截止2001年的统计,高校青年教师总人数已达到88万,总比例达到高校教师总比的62%。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有许多特点:这些人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7,80年代,捧着书本苦读二十余载,大多数直到拿到研究生学位,博士学位,通过层层选拔,才有资格到高校工作。三尺讲台,对这些专门从事知识与传承的年轻人赋予了千钧重任。这数以万计的青年教师普通,平凡,没有骄人的业绩与显赫的名声。在做科学研究,职称晋升,学术成果时,许多青年教师在忙乱中已把“师风师德”四个字抛于脑后:只关心学术课题,不知国内外政治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只忙晋升职称,而忽略教学,使学生怨声载道;只与评审职称的教授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忽略同事间的交流与合作;只关心论文与课题的数量,而对学术的严谨性嗤之以鼻,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不够自律。青年教师的现状堪忧,是社会压力,高校环境所导致的。如何使这庞大的群体在若干年后成为各高校的骨干与精华,如何使这几十万人成为副教授,教授之后为学生尊敬,为社会叹服是教育理应考虑的问题。其中,不断加强高校师风师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2高校师风师德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

师风师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即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对政治的了解与关心,对职业的投入与热爱,同事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良好得体的语言与着装,自律及要求等等。高校青年教师思维灵活,工作弹性大,大多数工作态度端正,充满着正面力量,高校需要这些青年教师夯实高校的建设,而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过热的浪潮中,青年教师还需要道德沉淀与文化素质修养,以把这支队伍建设成为具有职业道德,作风严谨,蓬勃向上的一支队伍。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与五年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经验,总结出青年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几点问题。

2.1一线教师学术作风不够严谨教学工作不够认真

一线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与精髓,是学生们答疑解惑,模仿尊敬的对象。而近年来青年一线教师人数过多,岗位认定与职称评定的竞争愈加激烈,导致青年教师们将精力大半投入到积累论文的数量,参与课题的数量以及奖项评选中。科研工作者普遍了解,论文的产出需要做实验,实验数据是大量的试验以及调研产生的,只有严谨的科研才会产出对本学科有积极贡献于社会意义的论文,青年教师有教学的压力以及家庭的压力,因此对于论文产出喜欢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许多论文的产出仅仅是为了凑数,这样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更不用提对本学科做出贡献。抄袭现象屡禁不止,且大都发生在青年教师当中。课题的报送面临的压力更大,不但要求青年教师拿出切实的研究成果,还需要与申请部门协调关系。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面临如此强大的压力,导致很小部分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许多教师听到下课铃直接信步走出教室,不与学生交流,不解答学生课堂上的问题,对学生有问题的邮件匆匆一瞥,做不出合理与学术的解释,许多教师一学期过后还叫不出三个以上学生的姓名,令学生及其不满,与师风师德建设严重相背离。与此同时经济过热又导致青年教师们普遍认为自己收入过低,想方设法为自己再招揽一份兼职。在各个城市的私人培训机构,经常可见到高校教师在为中小学生们补课的身影。长此以往,青年教师教学的精力越来越少,会严重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以影响日后的学习。最后,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些许问题。多数青年教师缺乏科研经验使得课堂上理论内容较多而缺乏动手实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发挥。一些青年教师不够为人师表,课堂上有时满腹牢骚,将许多时间花在批判社会现状上,不给学生们正面力量,迟到早退的教学事故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自己忘记什么是“为人师表”,学生们忘记什么是“传道授业解惑”。

2.2青年辅导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各个高校的辅导员大多都是青年教师,青年学生辅导员可以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经常可见学生与辅导员关于生活学习的问题促膝长谈,辅导员的确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与情感的依赖对象。但是辅导员队伍的过于年轻化产生了许多道德建设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辅导员的调查发现现状堪忧。辅导员队伍中许多都是研究生刚毕业的学生,在道德上不太善于掌控自己,对学生奖惩不一,有的有严重的情感偏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显得犹豫躲闪。许多辅导员决定着奖学金等级,优秀学生的称号,学生党员的名额,这就使辅导员们有情感偏向,归根到底是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其次,学生经常遇到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乐于与辅导员探讨,有些辅导员在道德建设方面不够成熟,很少给出中肯切实的意见,这使学生有时感到困惑,不知遇到问题该与谁去讨论,及其容易走极端,说到底这是师德建设的问题。

2.3教辅青年工作者思想意识不够成熟

高教的教学机关与教学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高校机关是高校运转的命脉。青年教师不断地涌向机关也给教辅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青年教辅人员由于社会经验少,对本校的运转缺乏了解,经常在工作中出现纰漏,态度冷淡,知识贫乏是青年教辅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这些青年教室们思想意识不够成熟,师风师德建设有待提高与完善。

3完善师风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笔者参考了不少讨论此论题的文章,大多数作者对师风师德建设的提出建议非常有限,且主要目标放在强化学习教育,规范教师行范,设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上。而笔者认为,师风师德建设欠缺的主要原因在于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工作压力过大而导致的,笔者决定另辟蹊径,提出几点完善师风师德教育的建议。

3.1缓解教学与科研的压力以抵制学术不严谨作风

针对科研与教学的两座大山,笔者听取了沈阳药科大学外语教研室吴秀萍教授的评论“没有做过科研的教学工作者只能在讲台上重复别人的东西,不可能将创新能力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笔者深有同感,抵制学术不严谨的作风,应把第一步放在缓解教学与科研的压力,理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中去。笔者认为,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工作,应首先承担着一部分科研任务,学校应给与适量的经费让青年教师搞学术研究,并对青年教师的产出论文产出质量有严格的审订,只有发表出对本学科本专业有教学意义,社会贡献的论文,才有可能让这些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定中有资格参与副教授的评选。而将更多的教学任务给予教授与副教授,因为学生更喜欢听有着科研经验,创新经历与学术积累的教授们上课,这样学生更有积累,更有启发,个高校产出的本科生更加有质量。只有学术严谨,才会更好的完善师风师德。

3.2拓宽青年教师视野成熟青年教师的思想意识

笔者指出,许多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不够成熟,没有文化沉淀,这导致了这些教师视野狭窄,不能更好的进行科研与教学,笔者认为,刚入校的青年教师应该至少学习一门与本专业无关的科目,做出课堂笔记与评价报告,以达到拓宽视野,充实思想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应结合专业特点,多下基层锻炼,例如在高铁建设现场试验,在其他高校实验室得出科研数据。此外,青年的教师申请的课题报告应由评审团反复讨论与不断修改,因为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会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不断的进行深入,创新;对其他专业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完善自己的思维,拓宽自己的视野。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会使师风师德建设进一步完善。

3.3营造浓厚的师风师德建设氛围

强化管理与严格考核许多青年教师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大多数是上班,下课,回家。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对学校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大事件缺乏了解,针对授课教师这一特点,笔者认为,教辅机关应该在学校营造浓厚的师风师德建设的氛围,积极倡导“德育为主,教育文本,教学育人”,定期将一线教师聚集起来,使教师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使这些会议成为青年教师表达意见,提出观点的有效渠道。同时,学校也应该强化管理和完善考核机制,多多听取学生们对教师的评价,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主要的评选依据,使得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成为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

4结语

第4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能否把学生真正培养成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有用之才,师德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不仅对于提高广大教师的道德水平,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办好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转变社会风气,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知识经济时代师德的新内涵

师德古来有之,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

1.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广大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

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品德形成的引导者、心灵发展的疏导者、生活选择的参谋者、学生成长的指导者。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在新形势下,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既教书又育人,在教学创新和不断进取中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3.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传统意义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为师者业务职能的概括,今天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问题的参与人。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是这样的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个人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宣言、任何奖惩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加里宁也曾指出,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以及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带动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5.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知识越精湛,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努力发扬优良学风,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

三、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途径

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其中以下几方面应特别注意:

1.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创造师德建设宏观环境

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特别要千方百计帮助农村教师排忧解难;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

2.深化教育改革,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建功立业;要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和培训,加大对师范教育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改革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3.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4.全社会尊重教师,广大教师更应该自尊自励

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做学生发展的“知心人”、创造知识的“学术人”、创新进取的“引导人”、道德行为的“示范人”,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摘要】本文在分析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意义之后,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师德的新内涵,提出了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新时期师德建设

第5篇

“苏赫姆林斯基”曾经明确指出: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因为学习,也是来生活的,学生们要在学校里获得文化知识,并且在这里寻找到真执的友谊,学会怎样生活,并且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师应无私地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了解他们特有的情感世界,懂得他们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使学生亲近老师,亲近课堂,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想让学生亲近课堂,单单靠家长的督促,规则的约束是无法达到要求的。首先需要教师亲近学生,让学生乐于,喜于跟老师交流。这样师生之间才有互动,才有进一步能上好课的可能。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宽容的对待学生。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有长期性的,也有短期性的。有无意错误,也有有意错误。常常以学生在课堂中开小差,与同学聊天为代表。如果教师在面对这样的错误时只是一味的“镇压”起的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亲近课堂是在学生自愿参与,全身心投入情况下,而不是在教师高压之下,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宽容。第二是对学生一视同仁。在这里教师要清醒的认识,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的一份子,既然他们参与了学习,那么教师就应对其一视同仁。而问题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的可能性比一般学生要大的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一视同仁,会激发其学习的动力。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二)全面的了解学生以及于正确的评价自己的学生。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异,教师们就会认为他一切都会很好。但加强教师们特别要注意到捕捉到班级后进生身上的发光点,并且要用来点燃后进生求知以及上进的欲望。要坚持做到一分为二的教育观点。特别要善于发现后进生本身的比较感兴趣的积极的因素,要加以扶植和培养,使后进生健康向上。各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等都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来,要与学生们交朋友,要熟悉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的情况。及时的了解到学生中间所存在的实质性的问题,区别于不同的对象,要求选择不同的形式来进行学习,因人而异的做好学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做到“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

(三)尊重并且信任自己的学生。学生们一般都是非常希望得到自己老师的重视,并且希望老师理解自己的心理上的需求。伴随着学生们年龄的不断增长,自身的独立性以及于自主性都在逐步的加强。学生们的思维也比较灵敏,思想也比较活跃,学生们的上进心切,学生们的自尊心也比较强。加强教师们只有充分的尊重以及信任自己的学生,才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并且不断的激发学生们上进的学习动力,只有充分的尊重以及信任自己的学生,才能够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的融洽,才能够使得自己更快的融入班集体中。

(四)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做好学生们的心理“医生”。因为部分学生们心理素质方面比较脆弱,导致现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的问题的存在:表现于学习生活上的紧张情绪、焦虑以及恐惧等心理;表现于人际关系上的出现怀疑和孤僻,甚至于嫉妒等;表现于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和失落,或者是冷漠等,甚至失去了生活乐趣等。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二、教师应“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除需要具备满腔的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以外,还需要自觉地,并且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塑造自身的良好的人格。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一言一行就是自己模仿的榜样,可能会对学生们产生比较大的甚至是终身的影响。所以,为人师表的教师在师德方面一定要重视,要起到良好的为人师表的作用。

(一)品德的修养。为人师表要做到“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这几句话是讲,通过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应当让学生们懂得,如何完善品德修养,是怎样一个漫长、艰难、痛苦的全过程。所以,教师们本身而言是要求更加努力做到“品德、要高尚;处世,要坦率;举止,要礼貌”。对于教师而言,要做到言谈举止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

第6篇

师德建设太理想化,其最大特征是高而难攀,用太理想化的要求去要求所有的教师,是很难实现的。

教育境界分层:处于职业生存之境的教师,处于专业发展之境的教师,处于事业追求之境的教师。

教育理解分层:处于教育认识层次的教师,处于教育信念层次的教师,处于教育信仰层次的教师。

从业态度分层:处于敬业层次的教师,处于勤业层次的教师,处于乐业层次的教师。

教师爱生分层:处于尊重层次的教师,处于理解层次的教师,处于关爱层次的教师,处于严爱层次的教师。

我国的师德规范主要强调的是师德理想与师德原则方面的内容,而对师德规则要求太少。

教师对职业道德的把握存在层次之分:不知层次、知道层次、理解层次、信念层次与信仰层次。

针对只重正面要求的问题明确规定底线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师德建设中,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正面要求上,缺乏底线规定。例如,1997年8月7日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的是八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师德建设重正面要求,当然是必要的,但应防止两个问题:一是太理想化,其最大特征是高而难攀,用太理想化的要求去要求所有的教师,是很难实现的;二是务虚,正因为太理想化,也很难做到务实。

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策是明确规定师德的底线。任何一名教师只要做了超越师德底线的事情,就是违背了师德,就该受到相应的惩处。一般可以通过先及时劝诫,再严肃处理,最后撤销教师资格并予解聘的方法惩处。

例如,天津河西区教育局在2004年新学年开始之际出台了师德“五条禁令”:“不准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指责、训斥学生和家长;不准接受学生或家长的宴请或馈赠,严禁以教谋私;

不准公开排列学生的考试成绩,严禁单纯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不准擅自缺课、调课、擅离职守,严禁在上课时间使用手机;不准参与有损教师形象的活动,严禁在教学区或学生面前吸烟。”针对只重划一要求的问题实行分层建设

我国在师德建设过程中,过度重视划一性,即用一个标准、一种规范去要求所有教师。这忽视了师德上存在的差异性,没有做到因层制宜。事实上,教师的职业道德无论在教育境界层次、教育理解层次,还是在从业态度层次与爱生层次不可能是完全整齐划一的。对所有教师都采取统一的师德建设方式,成了现今师德建设的一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实行分层建设。因为师德存在不同的层次,教师所处师德层次不同,其师德表现肯定存在差异,师德建设也必须依层次不同而不同。实行分层建设必须注意:

一是教育境界分层

(1)处于职业生存之境的教师,其显著表征是谋生,其工作动机受个人利益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2)处于专业发展之境的教师,其教育行为往往表现为谋求发展,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达到自我实现,成为其工作的目的与追求;

(3)处于事业追求之境的教师,把教育工作视为一生可以为之执著地追求、奉献且无怨无悔的社会活动,其显著表征是忘我。

二是教育理解分层

(1)处于教育认识层次的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看法粗浅,难以转化为教育者的教育实践;

(2)处于教育信念层次的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理解已经内化为可以确信并愿意作为自身行动指南的教育认识或看法,并最终转化为其教育的行为。

(3)处于教育信仰层次的教师,对教育和社会发展价值已经极度信服和尊重,并内化为一种极其强烈的情感状态,它能指导教师矢志不渝地履行自己认同的教育行为。

三是教师从业态度分层

(1)处于敬业层次的教师,能够专心致志于本职工作并将其做好,能够在本职工作中尽职尽责尽义务,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与教育良心;

(2)处于勤业层次的教师,能够对自己从事的本职工作勤勉努力,做到勤奋向学、勤勉从教,比别人投入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的时间,耗费更多的心血,尽力寻求教育学生的最佳方略;

(3)处于乐业层次的教师,一方面把自己从事的本职工作视为有趣味的、可享受快乐的工作,另一方面对自己从事的本职工作乐此不疲,做到了诲人不倦。

四是爱生分层

(1)处于尊重层次的教师,能够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与人为善,做到心胸开阔;

(2)处于理解层次的教师,能够做到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学生,做到从心理换位的视角去理解学生,做到从发展的视角去理解学生,做到从民主的视角理解学生;

(3)处于关爱层次的教师,能够既关心学生的健康,又关心学生的发展,能够做到尽可能地爱护学生与保护学生;

(4)处于严爱层次的教师,能够正确理解爱与严的共生关系,并努力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情、严而有理与严而有行。

针对只重简约要求的问题追求细致入微

自古以来,我国对教师的师德要求就一直过度重视简约。1991年制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简约的,只有6条238个字符。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虽然由6条改为8条,字数也增至596个字符。

简约固然有其易记之益处,但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粗略。即对很多师德没有详细的具体要求,只是大致的、不精确的规定。例如,何谓“教书育人”,这是一个很模糊的词汇。二是遗漏。即有些必须有的规定与要求没有写入。例如,如何处理与学校领导的关系问题、如何对待学生集体问题等。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策是,追求细致入微。所谓细致入微,就是师德规范必须明确、具体、精细、周密、可操作性强。

这种细致入微具体表现在:一是师德规范必须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师德理想、师德原则与师德规则。从这个角度思索,我国的师德规范主要强调的是师德理想与师德原则方面的内容,而对师德规则要求太少。二是师德规范必须包括下列内容:对待教师职业、对待自身、对待学生、对待学生集体、对待学生家长、对待同事、对待领导、对待社会等的要求。而我国的师德规范有些内容却被忽略了。在这方面,《俄罗斯师德规范》比我国的师德规范要细致得多。三是师德规范必须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细致的道德要求,以制约教师行为,规范教育职业。为此,我们建议在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制定更为详细的实施规定。在这方面,《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针对只重宣传教育的问题加强制度建设

我国在师德建设中一直非常重视宣传教育的作用。然而,宣传教育也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具有温和而不强烈的特征,二是说教问题,就是生硬而机械地空谈理论。事实上,教师对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内容的把握,存在层次之分:不知层次、知道层次、理解层次、信念层次与信仰层次。

第7篇

光荣是说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让学生懂得更多的专业理论,学到更多的技能;特殊是说教师塑造的是学生的灵魂,是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大学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里的一个重要群体,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辅导员长期工作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师德精神是辅导员不可缺失的最本质的东西,需要辅导员不断学习提高,去磨练、去奉献。

二、良好师德的体现

首先,良好的师德体现在对祖国的热爱上。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怀有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深沉的爱,要树立为教育而献身的崇高理想。俄国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高校老师只有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体会到工作性质的崇高,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把学生的教育工作放在首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着想,默默奉献,为祖国培养21世纪新一代的大学生。其次,良好的师德体现在对本职工作的认真尽责上。辅导员培养的是祖国建设事业的后继者、接班人,他们未来将要在祖国的各行各业上贡献力量。祖国的建设事业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人,因此,作为与学生距离最近的“职业人”之一,辅导员对待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将来在工作中的表现。除此以外,良好的师德能够促进辅导员与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之间沟通交流,使大家在和谐、友好的环境中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得到学校各个层面、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使得高校辅导员能更好的行使育人的职责。最后,良好的师德体现在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照顾和关爱上。关心热爱学生,是作为一名辅导员必须具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品质,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老师会倾注自己全部的爱心,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那么,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关爱学生是从事教师职业的每一个人的特殊情感,是职业需要,也是教师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它是维系老师和学生关系的纽带,是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基础,辅导员的信任和爱护,对学生成长成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鼓舞着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激励学生不断的发展。新时期,师德建设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部分辅导员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动摇,有的甚至忘掉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岗不敬业,教书不育人,随意讽刺、挖苦学生,这些现象严重违背了师德要求。这就需要各方高举师德建设的旗帜,狠抓进行师德建设。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培育出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就要加强师德建设,不仅要丰富师德建设的内容、加深老师对师德建设的理解,还要与时俱进,促进师德建设的发展,在日常工作中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三、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启示

结合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我认为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大力开展师德学习。通过对良好师德的宣传学习,使辅导员们深刻理解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明白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积极学习,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使辅导员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更加认真和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第二、形成师德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师德评价机制,形成相互比较、相互激励,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要建立师德监督与奖惩机制,形成对优良师德的导向性和对不端师风的高压态势,使优秀的老师能收到鼓励,形成人人学优秀的良好氛围。

第三、加强辅导员自身修养,准确定位自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辅导员扮演着人生导师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的角色。此外辅导员还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管理统筹学生群体的日常事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各种思想斗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大学生,如何塑造一批能够担负起民族兴复兴历史使命的接班人,是每个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都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第8篇

关键词:利益共融;高校;师德建设

师德对国家、社会和民族均有着深远的意义。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其用来判断教师教育行为是否正确。高校师德建设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传统师德定位的局限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其义不谋其利”,这些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师德的理解和期望。传统师德的定位是:为人师表、乐于付出和无私奉献。这一理解存在局限性,它忽略了教师也是现实中的个体,忽略了教师正当的利益诉求,导致教师虽享有高尚的称号,却在个体价值与其他利益的冲突中处于尴尬境地。广大教师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师德无所适从。

二、高校与教师利益共融视域下的高校师德建设

1.师德建设之于高校的意义

高校师德的灵魂是爱,教师要以饱含师爱的教育,以心灵浇灌心灵,以生命感动生命。师德的核心是责任,责任是教师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担当,是对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忘我坚守。注重高校师德建设,要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强化责任担当和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之心,用爱和责任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高等院校承载着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任,良好的高校师德建设环境能够培养更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能够推动高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2.师德建设之于教师个体价值实现的意义

调查显示,高校师德情况总体较好,且多数教师能够做到敬业爱生和教书育人。但是,师德建设中缺乏人本关怀,教师个人付出与个体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难以平衡。约半数教师对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和社会认同感到无奈。完整的师德规范,包括义务和权利的双重规定和尊重。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义务,也要关注教师权利。首先,应明确教师也是有自我价值追求的个体。其次,要关注教师的情感和个体价值追求。完善的师德建设应使公众对教师行业抱有合理期望,对教师的人格期待回归理性。最后,学校和社会应理解和支持教师的个体价值。这样既能充分认可教师的付出,还能提升教师的幸福感,进而激励教师更加认真、负责地对待学生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从而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总之,要给予教师人本关怀,尊重和满足教师的个体价值追求,提升教师的幸福感,这是高校师德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师德建设之于高校与教师利益共融的意义

教师和高校的发展唇齿相依,共生共存。学校为教师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文化环境,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了包括师德建设在内的学校文化。加强高校师德文化建设,具体来讲,在学校和学生的权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要关注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其免于经济困扰,能够潜心进行教学和学术科研;还要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压力和科研压力,使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优化教学效果,激发科研创造力;也可通过“我最喜爱的老师”等学生评选活动,增强教师职业自我认同感,提升教师职业自豪感,使其获得学校、学生和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尊重。师德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兼顾教师个体的价值追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教师实现人生追求中“利我”与“利他”的双赢,解决师生之间、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利益矛盾,促成教师与学校的和谐发展,进而激发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校的教育事业。

三、总结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评价者,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主体力量,所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反思和调整大众对师德的传统认识,探索高校与教师利益共融视域下的高校师德建设,为师德建设创建具有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使教师与其所在高校和谐发展。

作者:高红霞 杜捷 张兵 单位:淮海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正平,郑百伟.教育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第9篇

关键词:民办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教育是国家之本,是国家的发展大计。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教师的优劣取决于师德。民办高校师德的现状更为复杂,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极大地制约和影响了教学工作的进行和民办高校的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师德建设对于促进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民办内涵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高校内部的一些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其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素质是个普遍的问题,它也逐渐成为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最重要因素之一。1)育人精神不足,为人师表的意识淡薄。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的教师大部分以青年教师为主,虽拥有热情,但缺乏专门化培养,很少有强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没有投身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强,缺乏奉献精神。一方面,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政府对其无投入补贴,使得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教师无法获得事业编制,大大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由此造成部分民办高校教师重经济、轻工作;重自身、轻单位,视教书育人为临时性的工作,肤浅地将培养下一代作为获得工资收入的谋生手段之一,将自身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更多地放在一些经济性、功利性的事情上面,将自己工作的重点放到了“第二职业”“赚取外快”等方面,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势必决定了其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时间略显不足2)职业认同感缺失,爱岗敬业精神衰退。作为教师,热爱自身本职工作,热爱教育是规范其师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然而,民办高校与生俱来的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取向使有些教师的道德观及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师道自尊发生变化,敬业精神逐渐衰退,对自身职业认同感低。再加上社会大环境对民办高校教师认同度普遍偏低。在我国,大多数省份民办高校仍被定位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这就使得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同度远远不如公办院校,进而影响了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认同度。3)政治素养薄弱,存在道德缺失现象。在民办高校教师中,出现了一些有违教师职业道德底线的现象。比如一些教师不遵守学校教学规律,上课迟到、早退、任意换课;一些教师不遵守国家法律,课堂上散布违法观点;一些教师向学生索取钱财,克扣学生奖学金。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合时宜地散步不正当言论,严重影响学生心中的教师形象。部分教师在物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不专职于本职工作,甚至出现学术诈骗行为。4)民办高校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由于营利特性和招生压力,办学规模、学校排位等往往成为民办高校狭义的目标追求,并将工作重心放在招生工作方面,加之教师人才引进的不易,长期以来对教师的考评重量轻质,工作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助长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甚至导致学术腐败的产生。民办高校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主要有三方面:民办高校给与教师的工资待遇不可能与公办院校相比;给教师所办理的五险一金大多数按最低收入缴纳;教师对其退休后的生活状态极其担扰。

2加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对策

针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师德现状,加强师德教育已刻不容缓。民办高校在不断地提高自身形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加强教师师德的建设工作。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当前民办高校社会保障机制与公办高校及类似事业单位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民办高校教师对民办高校忠诚度很低。社会保障机制的差异性已成为民办高校师资长期持续性建设的拦路虎,解决民办高校待遇低、条件差的问题刻不容缓,只有真正解决教师的吃、穿、住、行等基本要求,其他相关问题才有希望突破困局。2)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工作体系和评估体系,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师德建设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上、形式上重视和在基本原则性要求上,而必须把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性要求转变为切实可行的岗位职责要求和业务操作规程,形成规章制度,并且要把这些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民办高校应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作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完善教师管理体系需要通过统一规划部署、统一实施行动,统筹安排合适的组织架构和实施人员将工作开展到实处。二是建立科学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使师德教育常态化、正常化、标准化,采用随机抽取、选择的方式进行检查和考核。

3结语

民办高校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健全完善。民办高校和社会更须重视这一问题,群策群力,使我国民办高校能建立一支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高,且健康稳定的教师队伍。

作者:袁花平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章